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智慧城市生态精选(九篇)

智慧城市生态

第1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部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政务云、深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合肥平安城市、成都智慧工业云、智慧敦煌、智慧龙岗……虽然地区不同、应用不同,但是这些智慧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就是华为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聚焦ICT,同时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华为成了这些智慧城市的首选合作伙伴。

智慧城市是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500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计划建设智慧城市,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规模超过2480亿元,2018年将突破4200亿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科技部已经公布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华为已经应机而动。7月15日,以“新ICT,让城市更智慧”为主题的2016年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会在华为重要的联合创新基地苏州举行。新ICT搭台,合作伙伴唱戏,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华为的智慧城市思路已经十分清晰。

新ICT搭台

谈到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技术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分析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正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力地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利用新的ICT方案,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ICT的创新应该基于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位于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快速满足智慧城市各个部门的需求,华为推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一云二网三平台”。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博士对“一云二网三平台”进行了解读。“一云”是指云数据中心,它是开放、高效、绿色的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的基石。“二网”包括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华为利用自身在有线与无线网络的融合、敏捷网络、5G等方面的创新,致力于实现智慧城市无处不在的连接。“三平台”包括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使能平台。这三大平台也是华为向合作伙伴开放能力的工具,通过开放API,华为安全的ICT基础设施可以与各类合作伙伴的产品对接、快速集成,向上支持丰富的应用,向下汇集各种资源,让华为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应用的使能者。华为开放的ICT平台已经就绪。筑巢引凤,搭台唱戏,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

合作伙伴来唱戏

有了华为搭建的这个舞台,接下来就要寻找适合唱戏的人。致力于智慧城市应用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不就是最理想的人选吗?

智慧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顶层设计、ICT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应用和服务等。涉足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达成了一种共识:没有哪一个厂商可以满足智慧城市的所有需求,因此联合、协作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多次强调的华为智慧城市的战略定位:华为致力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首选合作伙伴,聚焦于ICT基础设施,通过开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共同为客户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首先要明确并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越位,从合作伙伴逐渐变成竞争对手,这对于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华为在选择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时也比较慎重:第一,合作伙伴要与华为有相同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并且有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谁也不要想一家独大;第二,在产品和业务方面具有互补性;第三,合作双方都保持开放性,从华为的角度说,就是保证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性。

截至去年,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市场已有5200多家合作伙伴。在华为的引导下,合作伙伴也逐渐从通路型向增值型转变。在2016年3月举办的华为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四大生态圈”。如今,这一战略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开花结果。

在本次会议上,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演绎了两出精彩大戏:第一,国家信息中心与华为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第二,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正式。这让合作伙伴吃了一颗定心丸。

实验室的职责是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和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企业组的合作伙伴验证解决方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解释说:“实验室的成立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国家信息中心在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研究、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方案设计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华为则拥有先进、完整的软硬件平台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双方将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联合研发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综合性测试和验证,共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探索和验证工作。”

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投入亿元资金,制定专项激励机制,与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咨询规划、集成、运营、平台等方面一流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负责渠道业务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表示,该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和支持:合作伙伴可以外对宣称是“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华为将为合作伙伴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营销推广、品牌活动、联合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落地、智慧城市项目拓展、人才培养等提供亿元资金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国际、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伙伴现场签约。这样一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的总数已超过20家。这些合作伙伴各有专长,比如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政务、智慧交易、智慧园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发平台。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总裁吕波表示:“华为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是做了一件‘高大上’的事。一个厂商不可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需求,所以必须有一个圈子,集众人之力。我们不仅可以和华为合作,还能与生态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这样效率更高。我们和华为针对智慧健康打造的联合解决方案正在测试中。”

华为将携手合作伙伴围绕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城市运行中心、智慧环保等打造联合解决方案。蔡英华表示:“开放的理念、能力的互补是智慧城市生态圈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华为将以开放的原则保持生态圈的活力,以一致的理念促成生态圈合力的形成,以伙伴之间互补的能力打造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我们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打造智慧城市,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主动选择的新挑战

以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过度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了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的本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表示:“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是纯靠政府、纯靠技术就可以的,必须有效整合‘政产研学用’各方面的力量。”

对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周民提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依托生态圈开展全面、务实、多元化的合作。

其实,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过程,要不断优化,快速迭代,持续演进。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各方力量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负责销售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为企业、政府、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城市交通、环保、电子政务等诸多领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靠一个完整、健全、能力不断提升的生态圈。

聚焦ICT,开放ICT基础设施的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完整的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这是华为始终不变的原则。

第2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导读: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空间聚集复合生态系统,人与环境、产业、社会之间存在着广义生态关系和协同共生进化机制。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更多地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地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微循环结构与自适应可持续发展机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以新的发展模式重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机制,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

一、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城市系统的认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就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效应作了阐述(Alfred Marshall,1890)。[1]因此,城市被看作是促进农业劳动分离和发挥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优势的经济系统(Wilbur R. Thompson, 1965),[2]众多的学者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规模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emer Z.Hirsch,1973;Kenneth J. Button,1976)。[3][4]1968年,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E. Park等人从城市对社会影响的各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和系统性研究(Robert E. Park,et al, 1968),[5]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社会与经济交互影响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才真正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仇保兴,2011)。[6]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两个方面(李迅,2008;陈卓咏,2008)[7][8]:一是来自对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和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来自对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筹资模式、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发展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复杂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吴晓军,2005;仇保兴,2011)。[9][6]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于2013年6月21日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城市扩张与城市规模研究的最新论文(Luís M. A. Bettencourt,2013;Michael Batty,2013),[10][11]通过对数千个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阐述了城市在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社会联通性和流动性网络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城市系统内在的异速生长关系(陈彦光,2002)。[12]城市系统的这种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使得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时,难以简单借鉴已有的经验模式或宏观规划理论来系统性解决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问题是事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在目前现状下又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进行宏观规划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能够针对环境变化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微循环自适应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动态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上述自适应机制(吴晓军,2005;陈彦光,2004;袁晓勐,2006;李杨帆等,2005)。[9][13]-[15]上述研究发现,城市系统的演化在结构与形态上与大自然生物组织的有机体结构和河流的自然分布特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优化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陈彦光,2004)。[13]然而,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等人的研究指出,这种相似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内在的功能机制上,而非外在的形态上(Luís M. A. Bettencourt, 2013; Michael Batty,2013)。[10][11]在城市发展模式的自适应机制中,必须考虑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对资源的动态匹配能力及其供给成本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功能机制,来完成上述自适应优化调节。

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树林、翱翔蓝天的飞禽、驰骋林野的走兽、戏水大海的鱼群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万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方式演义着与自然的无比和谐,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与启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是由无数个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微循环小系统所组成的,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使得整个群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能面对生境的不断变化而坚定不移地朝向物质与能力交换最优的“顶级群落”方向迈进,也使得整个生态大系统呈现了最完美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基于上述观察与研究而形成的广义生态群落理论和方法(戴伟辉,2013),[16]为我们探索城市发展模式中的自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城市中的各类居民、组织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物质与价值交换循环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广义生态链。为了降低生态链的运行成本,上述主体在空间聚集而形成各种综合体(Complex),这就是城市自然发展阶段最初的广义生态群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交换效率,在现代城市中又将上述综合体划分为各类功能区,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功能区的规划应更加有利于降低广义生态链的运行总成本,否则将会对广义生态群落的微循环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例如,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过大、布局分割和基本功能单一必然会增加连通性与流动性成本,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活成本上涨。又如,在目前的软件园区规划中,将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希望发挥人才、知识的空间聚集优势,却忽视了软件企业种群不适合“群居”而适宜于与其它产业“伴生”的基本特性,结果导致大量的软件企业难以向专业化细分的“生态位”方向发展而形成过度竞争。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过于强调规模聚集和宏大规划的同时破坏了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仇保兴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观和大量的现实案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建城市微循环的迫切需求(仇保兴,2011)。[25]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城市需求甚至城市发展目标的改变。正如自然界生境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群落的系统性调整。在上述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也决定了群落的发展规模。Luís M. A. Bettencourt、Michael Batty等人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效率及其成本对于城市要素聚集的调整和提高城市的动态适应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城市的运行基础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降低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便捷地在虚拟空间实现大量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聚集,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降低城市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城市在工业文明时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级,是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有效运行”相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界定。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在经历了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戴伟辉,20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城市主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驱动因素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吴标兵等,2013)。[27]通过对我国正在规划和兴建中的100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驱动机制、技术标准、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配套等多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对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深入分析,从有利于上述群落的发展和为之创造更好的生境出发,系统性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广义生态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境,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包容性发展,实现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城市新生活。

二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全新的生态学运行机制和柔性技术体系架构,通过对以广义生态群落为基础的微观分析来重构宏观设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创新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模式、降低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提高城市的连通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为城市构建良好的动态自适应发展机制。

三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首先应该为城市构建发达的基础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通畅便捷,首先考虑从广义生态群落的刚性需求和城市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通过效益驱动机制和政府先行来逐步拓展各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从机器的理性智能到人性化的情感智能服务。

四是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开发利用,还要注意到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分布式微循环运行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好统一的物联网、泛在移动通讯网和云平台三大基础平台,以开放式的柔性体系架构为广义生态群落的运行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是智慧城市的体制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以网络化流程、动态协同机制和敏捷服务链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政府运行模式,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务资源整合和行政组织体系的虚拟化重构,形成以“云”政府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政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1890.

[2]Wilbur R. Thompson. A Preface to Urban Economics[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 1965.

[3]Wemer Z.Hirsch. Urban Economic Analysis[M]. New York:McGraw-Hill,1973.

[4]Kenneth J. Button. 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

[5]Robert E. Park, Ernest W. Burgess, Rodericke D. Mckenzie. The Cit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6]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8.

[7]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8]陈卓咏.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J]. 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76~80.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

[10]Luís M. A. Bettencourt. The origins of scaling in cities[J].Science,2013(340):1438~1441.

[11]Michael Batty. A theory of city size[J]. Science,2013(340):1418~1419.

[12]陈彦光.Beckman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 科技通报,2002,18(5):360~367.

[13]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

[14]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24]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16]戴伟辉.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7]戴伟辉.上海市若干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R].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18]Turner J. H.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M]. Chicago:The Dorsey Press,1986.

[19]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0]胡乐.数字社区商业生态群落的结构与布局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1]崔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2]邹艳玲.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引进项目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3]Harwell C. C. Deren C. W., Snyder G. H. Use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societal driver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South Florida: Implications of 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cenario[J] . Urban Ecosystem,1999 (3):345~368.

[2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1~13.

第3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在亚洲地区,日本也提到这样的智慧城市战略,它特别提到了U Japan和I Japan这两个不同的概念,U代表的是一个无处不在,并且普适皆准的一个概念。韩国也同样提出U Korea,也就是U韩国的整体战略,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智慧城市。他们大量借助了像三星等等其他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

在国内,一直到2012年才有154个城市宣称他们要打造智慧城市,总投资金额已经到了1630亿美金。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是比较全面的推进,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了基础设施、建筑、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和美国或欧洲的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相比,它们都只是在一个区域来推动和发展,我们是站在国家层面来做整个推动。我们希望进一步优化城镇环境,以及公共安康。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以及透明度。这将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

通过传感器提升效能

在第二轮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它从最早的数字城市发展到智能城市,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骨干,其实还是数字城市,因为它其中涉及到许多传感器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感器,因为这些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当中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它们可以支持的服务包含了导航、交通、监控、健康照护以及建筑等等。

一谈到传感器,我们都知道像GPS定位,无线射频的身份识别,行动传感器等。另一方面,还有可戴式的行动传感器,头戴式的摄像头等等。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感器的建设。另外,还有智慧交通的传感器,在交通工具中,可以使用这些传感器清楚地定位我们的位置。另外,它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应用,例如汽车自动驾驶等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做全景拍摄。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可以告诉我们通往何方,这些都跟城市相关。如果一些室内的导航技术在移动建筑物当中,这一种室内导航技术还是可以通过WiFi的方式在建筑物内给我们定位,我们也可以使用RFID,也就是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现在身处在建筑物当中的哪里。另外,我们在建筑物内,也可以设置这些摄像头。这些都是用户友善的一些方式。甚至我们也可以使用像在博物馆当中会使用到的这样所谓的一个磁场的技术应用。这个所谓的室内导航系统,其实当我们碰到紧急事件需要疏散的时候,这也是非常智慧的一个技术应用手段。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谓的智慧监控的传感器方面,还有智慧的医疗照护,这对于我们高龄化的一些人群也是特别适用的,它可以及时地传递信息,可以及时地派出救护车以及医疗人员等等。所以,像是体温或者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进一步把我们的建筑物做得更为聪明、更为智慧。

还有我们在整个环境当中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传感器,来确定我们的能源消耗是否更为智慧、更为有效。

也可以通过分析停车位的定价,也就是可以更智能地发现在我们附近有哪些空置的车位,可以让驾驶人用更符合成本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空车位来停放他的汽车。

建立可重复利用的数据库

在之前做过的一个案例当中,我们已经设计出这样一个程序,可以建立起一个能重复利用的数据库。如果你们到微软问一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经由后台数据库分析然后导出答案的,因为这些都是以案例为核心的一个数据库。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应用的阶段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库,看看之前是否已经有过同样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手上的这些数据库,进一步协助我们作出决策。

这样的一个系统,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可以自学成长的一个系统。因为它会知道我们在改变过程当中必须要使用到不同的指标,因为我们使用的频率也不同,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际网络的空间,我们使用了互联网,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线上的商店来采购,线下的物流会将这些产品交付给我们。这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虚拟的世界以及实体的空间,其实它彼此之间有一个互动关联的。但是,如果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话,我们还是会实地到这么一个城市考察参观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将线上线下的虚拟与实体做一个结合呢?像是我们在线上淘宝买一些东西,但是线下可以享受直接收到这些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一个智慧城市里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如果你到一个购物中心,你可能会发现你不会迷路,因为在这个购物中心中有很清楚的配置图或者路线图,但是在城市当中,有这么多的不同单位建筑物或者购物中心等等,如果我们在城市当中也可以有这么一个清楚明确的路线图,那么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找到这些路标指示。所以,这些是我们在现实城市当中可能会见到的,它上面可能会告诉我们说,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久。

我们还可以看到触碰式的屏幕,它也可以提供这些路标指引的功能。像是在这样的路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告诉我们应该是左转还是右转。

在智慧城市当中,应该有一个很清楚的计划或者这样一个地图,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当中并没有这么清楚明确的一个路线图。如果经过合理的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其实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设计的。

如果我们接下来使用这样一个建筑位置的定位方式,像是谷歌地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所定位的一个建筑物是在哪,就需要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配对或者是所谓地理编码的系统。因为我们看到现有的技术其实当中存在很多的错误。

每个建筑物都应有独特的编码

我们看到如果需要制定这样一套系统,其实有些设计原则应该在里头,其中设计原则,我们看到有三点。第一是每一个建筑物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编码。第二个设计原则,也就是它应该让使用者更便于记忆;第三个原则是在设计的时候要更容易生成这些建筑物编码。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其实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个邮政编码,像是我们在国内或者在英国等等,都有这些邮政编码。再加上我们所谓的一个简单的图形法制作,因为简单的用XY轴坐标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位,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我们的邮政编码以及XY轴的一个对应找到相应的窗户。

它还可以进一步再细分,所以我们可以细分到最后两位号码。为了便于记忆或者方便生成这样的编码,我们应该考虑只是使用五位数的编码方式。

其实我们也需要政府、单位有相应的一个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都是集中管理,如此一来,如果人们已经知道他们自己的位置,他们可以简单地就通过一些标准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栋建筑物的编码,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使用者很快地找到它们。

像这些名片,可能会长成这个样子,里面有IC芯片,也有它的一个编码的扫描,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它们的区位。甚至在建筑物内部,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一个编码。所以,如此一来,不管是送货人员或者是参访者,他们都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扫描或者定位的方式就找到应该到哪去。所以,用这样的二维码扫描,也可以放在网站上头,也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宣传。

我们可以看到,可以通过邮政编码或者XY轴的一个定位,再进行分区。

第4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IBM(2008)出于自身产业转型和推销软件与服务的商业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战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智慧城市”既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研究综述

秦洪花(2010)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提供市民更高品质的生活[2]。

王广斌(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综合治理发展到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城市发展新阶段[3]。

丁国胜等(2013)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智慧规划”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问题两个关键领域[4]。

骆小平(2010)认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智慧城市应该是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高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表现在智慧城市的经济是绿色经济,是低碳的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指通过创新生态科技使人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智慧城市的循环经济即是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城市资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第二,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生活舒适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广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的科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协调城市的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诸多学者(沈明欢,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原理、发展动因及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究,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发展特色、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职能服务环境等发展战略为重点,智慧城市对我国智慧解决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关于如何建设智能的交通系统来减缓交通压力。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6]。例如张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与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最新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变化趋势,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网络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使网络智能技术服务于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服务更有效,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促进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满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态、智慧流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智慧消费和智慧休闲等多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服务于广大城市居民,着力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各委办局统一工作平台,使市民在网上方便办理相关业务,公开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务中心要能充分体现“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智慧化服务,切不能再让河北某“北漂”从北京到当地五次仍然办理不了出国手续等事件重复。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服务、社会基础、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和健康、宜居、无污染的绿色城市是,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智慧城市最明显的表现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2008年,IBM陆续与中国十几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漳州、扬州、西安、咸阳、海口、大连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则增加为103个,比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9个[9]。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启动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2.上海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推动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

3.浙江省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应用体系让市民享受智慧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智能化;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

4.广东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实施“智慧广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龙”(东莞)等智慧城市试点,并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效率。

5.江苏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过发展“智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智慧生活;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6.湖北省武汉市:“智慧之城”、“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物联网工程中实现车联网全覆盖;电子病历伴随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智慧城市”。2008年便启动RFID技术,并应用于杭州图书馆新馆,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国首家智慧酒店。

8.江苏省扬州市:《“智慧扬州”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导应用。

9.辽宁省沈阳市:以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为主要内容,为解决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东省东营市: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东营市将采用IBM云计算产品IBM Cloud Burst,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11.台湾省:《“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二)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1.德国:“T-city”计划、All-in-one计划,实现智慧水表、电表、燃气表及太阳能电力表一体化。

2.日本:“i-Japan战略2015”,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

3.韩国:《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建成数字化政府,推动IPTV服务方式,在线服务广泛使用,倡导绿色IT。

4.新加坡:“智慧岛2015(i2015)”,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

5.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趋于完善的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先机,而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网络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应用。

6.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同时,注重增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IBM为瑞典公路管理局设计、构建并且运行了一套先进的智能收费系统,包含摄像头、传感器和中央服务器,确定交通工具并根据车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收费,这一举措将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减少了12%[10]。

参考文献

[1][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50-52.

[3]王广斌,张雷,刘洪磊等.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4]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34-39.

[5]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

[7]张祖群,王晓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5) :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13,(9):78.

第5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此后美国、加拿大、欧盟、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在国内,智慧城市也非新鲜热词,前两批试点城市名单都已经公布,智慧城市也成为指导当下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那么,智慧城市智在哪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智慧即要“精明地增长”

智慧城市的产生来源于“精明增长运动”。

20世纪90年代晚期,美国城市掀起了一场“精明增长运动”,此运动旨在倡导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制定新政策,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是精明增长的典型案例,它又被称为“玫瑰之城”,经常被引作设计良好的城市典范。

美国城市的“精明增长运动”催生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产生。2005年之后,智慧城市被思科、IBM等一些技术公司所采用,意图借助信息系统应用,去整合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和服务,如建筑、交通、电力和水资源分配及公共安全。从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国内智慧城市的整体结构基本都遵循了IBM关于“智慧地球”提出的“3I”特征:即感知化(instrumented)、互联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nt)。更详细地解释是,利用传感器感知所有物体和环境的状态,利用网络传输信息,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生产生活实现智能控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争事实,即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智慧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在“人”的城市化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正逐渐显露出其中国文化体系下特有的涵义与价值。

智慧城市强调城市“人本”与“技术”双轮推动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绝对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建设和系统集成,它源于信息化却要高于信息化。

以葡萄牙普兰尼特谷生态城市建设为例,其特点在于更突出智能城市化,而非仅仅智能系统,其本质是以城市环境和市民需求来主导技术,而非让技术居于城市化的核心来控制城市环境,体现出从技术与智能城市迈向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在国内城市的变化上,无线通讯、GPS、无线射频、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带来了从有线连接到无线接入的重大进步,智能交通技术也已派上了用场。

日常的生活体验让人们发觉,一种全新的“城市移动社会”正在迅速出现。之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城市框架,正在向一个融技术、经济、社会、空间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演变。

这是一个包括制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层次的新的城市框架体系。其中,制度是统一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道德、法律、规章的总和,是智慧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技术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保证了各种社会经济及公共服务活动的进行。经济活动促使智慧城市更加高效,而以人为本的社会网络及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四个层次相互作用、紧密关联,共同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使用城市”的新方式

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如果说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是“智”的话,城市活动的组织、城市管理与制度创新则体现了“慧”。

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去观察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它所展现出的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让国内各大城市找到了一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变革城市治理模式的途径。

当前,大多数城市都普遍面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公共部门效率低、城市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因而,智慧城市概念的产生,对于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运行质量,优化城市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

依托智能技术,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建设高效、透明的责任政府提供了新的技术机遇,也有助于城市政府跨越数字鸿沟,为市民提供更加敏捷、优质的普遍服务。

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首先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其次是由政府机构组织和程序的变革,促进以公民为中心的改革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这些是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智慧城市管理的“软硬兼施”。根据测算,如果将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话,城市的红利能增加三倍。

不难看出,智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但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来讲,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地变现为一个持续更新、可升级的发展过程和手段。

“热智慧”需“冷思考”

在当前这样一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尤其需要冷静地去思考。从全局观视角出发,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从而避免仅仅从信息化建设或者投资商机的狭窄角度去理解和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作为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个适用技术的原则。

一方面,选择怎样的技术去实施智慧城市的平台建设非常重要,这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企业、市民的需求,不能因为求新求大而造成资源和资金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链接的系统工程,为不同的系统之间留好接口以满足共享、互通、互联,至关重要。因此,从城市总体层面去考虑数据库开发和平台建设,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设施不符合部门需求、数据之间不能共享等问题。再次,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参与,经济效益很重要,但是在公共服务、社会效益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与规范。同时,建立和完善一个合理的投融资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智慧城市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和手段。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提出了通过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这是我们判断城市是否智慧的重要参考。

据此,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应包括活力高效的城市经济、宜居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智能与协同的基础设施、透明可行的城市管治、自由丰富的社交生活以及富有生机的城市文化。

第6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城市――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由此诞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交通拥挤。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3月25日,“IBM论坛 2010”隆重举行,参与“智慧城市”分论坛讨论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智慧的城市”为我们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 IT 科技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而这样智慧的城市不是遥远的乌托邦,它正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

从百姓身边做起

随着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经济成长大局,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如今,中国各地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全面规划、积极建设,争取让自己更绿化、现代化、高科技化。而IBM提出的“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

“智慧城市”是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IBM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IBM在 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IBM已经与中国的沈阳、昆山、南京等22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合作。很快IBM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那么,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城市”呢?IBM中国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智慧城市业务拓展总监张昆认为,“智慧城市”应该至少要包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5大基本要素: 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智慧的交通管理、智慧的医疗管理、智慧的电力管理。

“民以食为天,每座城市都该有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张昆表示,“智慧的城市”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智慧的食品”。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张昆说。

其次是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发展之源。据张昆介绍,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市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第三是智慧的交通管理。IBM 全球铁路创新中心资深铁路行业顾问谈学军介绍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在智慧的城市中,交通部门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动态管理道路状况,使道路在出现拥堵前便及时分流,乘客也可以合理规划出行方式。“智慧的交通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还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谈学军说。

第四是智慧的医疗管理。众多国家开始建立智慧的医疗系统,看病将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在IBM 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技术总监文金言看来,智慧的医疗管理可以帮助医生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的医护。

第五是智慧的电力管理。电网中不仅流动着电流,还有信息流。“应用领先科技,电力行业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藏在电网中的信息,从而建立清洁发电、高效输电、动态配电、合理用电的智慧电力体系,使电力可以随需配送及使用,不再出现浪费或紧缺的情况。” IBM大中华区能源与公共事业行业业务拓展总监余红光说。

张昆认为,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成功地解决上面五大问题,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典范。他说:“当然,IBM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以便‘智慧城市’早日实现。”

中国智慧城市

稳步落地

可以说,智慧城市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何时能享受城市带给人们的智慧服务?

先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轨迹。

2009年可以说是IBM“智慧城市”在中国快速实施的一年。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 10月22日,IBM与南京市政府举办了“智慧南京”创新论坛,而南京市政府三个显现的发展方向是交通、医疗和电力。2010年1月,昆明市政府也与IBM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人才等方面展开合作。

不难发现,中国首批与IBM合作的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由此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而言就是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拉升。因为,在实施“智慧城市”之前,城市必先将将自己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到一定水平,而在实施之后,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更将进入“智慧”阶段。

“但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量身定制、稳步推进。”张昆认为,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张昆还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愿景。“从起点到终点,‘城市的智慧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IBM将积极参与到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贡献自己的每项资源。”张昆说。

链接

智慧城市的四大技术特征

全面物联

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激励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第7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several motor cities in China have completed preliminary accumulation of the auto industry. But they face the double pressur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ity transformation, they urgently need the new planning concept to guid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and smart city,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overall plan of motor city. It is thought that the motor city in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y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satis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wisdom city. The auto city with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and smart city with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关键词: 汽车城;总体规划;产城融合;生态城市;智慧城市

Key words: motor city;overall planning;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ecological city;smart cit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06-04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我国新车产 销量分别达到2372.29、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26%、6.86%,连续六年产销全球第一。由于汽车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生产率的特点,在投资、产值、出口、税收和就业等方面能够显著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较快发展,并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平均能耗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了几十个汽车城,如长春汽车城、上海安亭汽车城、广州花都汽车城、江苏常熟汽车城、芜湖汽车城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座千亿级的汽车城,这些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完成汽车产业积累,但面临着产业转型[1][2]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改造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逐步从生产制造产业环节向研发、品牌建设、汽车文化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城市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从“汽车工业强市”到“汽车名城”的转变,一方面,需要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转型升级,解决汽车城发展中面临的粗放开发、公共设施不完善、产城分割、“重产业、轻城市”等问题,改变汽车城“宜业”不“宜居”的窘况;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向智慧型城市改造和发展,迎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的到来。

汽车城的双重转型升级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来引领发展,本文探索产城融合理念、生态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等前沿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在汽车城未来发展规划中的可能性和重要价值,有助于汽车城适应汽车产业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汽车城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的汽车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产业,结合了汽车工业相关的运输、装备制造、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辅助产业,并配套有生活、公共设施,比如上海安亭汽车城、花都汽车城等。

1主要的总体规划理念及其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1.1 产城融合理念

1.1.1 产城融合理念介绍

“产城融合”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汽车城也不例外。城市的内涵既有产业又有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3]。产城融合的本质与特征是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功能融合、空间融合[4]。

所谓功能融合指产业、科研教育、商业、居住、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实现从产业园区升级为产业新城。空间融合打破工业、居住、服务等各类功能被机械的划分,在空间上实现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1.1.2 产城融合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入世之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年产200万辆到2014年的2372万辆,增长了10多倍。随着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新的企业不断地涌入,带动了各地汽车城的快速成长。

经过“填鸭”式的快速扩张之后,汽车城出现了新的问题。①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了圈地现象。面对招商压力,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土地优惠,一些低技术含量产业也被吸纳。②早期的汽车城以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居住与服务用地比重偏低,降低了产业城的城市品质。③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汽车城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一般都是在3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区和生活配套区的硬性隔离,导致了大片面积只见工厂不见城镇和人的现象,缺少人气,造成了上下班的“潮汐运动”,也致使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汽车城的转型升级,从产城融合角度来看,要实现两个方面进行调整。①产业选择和布局要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定位和要求。首先,在继续壮大整车制造企业的同时,要对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我国汽车大而不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制造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通过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实现中低端产业的升级,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产业定位。其次,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向轻量化材料开发、整车设计、检测试验等上游产业,汽车展示销售、售后、金融、文化娱乐等下游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延伸,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汽车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②从产业区向产业新城升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变传统的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在空间上的人为隔离,按照城市配套标准,建立“城市级-分社区级-社区级”三级配套系统[5],人性化布置居住、工作、公共服务以及游憩等功能,营造方便、舒适、生态的生活工作环境,提升汽车城的城市品质。

1.2 生态城市理念

1.2.1 生态城市理念介绍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是城市的重要追求。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城市问题纷纷涌现,比如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资源紧张、能源短缺、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等,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在指引城市的未来发展。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The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首次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其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6]

生态城市是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实践,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已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7]。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积极和主动探索生态城实践的国家之一,先后涌现了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无锡中瑞太湖新城生态城等典型。

1.2.2 生态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生态汽车城是实现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产业与人、产业与生态环境、人与生态环境等的和谐共处,建设生态型汽车城,需要经济、社会、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等。

具体改造包括:①土地的混合与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占用农业用地,提高各类用地的效率;城市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模式),沿交通主轴集中进行高强度开发,同时加大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②优化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改变以往的汽车城重视工业建设,忽视绿化、生态建设的做法,降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③建立绿色公共交通系统,打造高品质的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为主导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慢通专用通道,严格执行高标准的汽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以及智能交通等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培养居民绿色出行习惯。④谋划绿色能源与高效能源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应地制宜地建设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系统,加强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鼓励居民节约能源。⑤推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的减量化及再利用。鼓励先进技术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⑥倡导居民低碳生活。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绿色低碳生活。

1.3 智慧城市理念

1.3.1 智慧城市理念介绍

信息技术正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城市可以通过对工业生产、居民日常生活、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8],实现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环境和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城市“感知、互联和智慧”[9]。

“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0]。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智慧城市,有助于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智慧交通、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率,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1.3.2 智慧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被称为“汽车四化”,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汽车四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智慧城市是“汽车四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汽车四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技术和理念。汽车城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将现有的汽车城改造成为智慧城市,既可以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智慧汽车城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智慧城市的通信需求;推动智慧化的政府服务,提高为民众办事效率,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加强环境监测终端的智能化,及时收集城市与生态环境质量信息;逐步建设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应急、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系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搭建智慧城市相关的物理网、云计算、智能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孵化、产业化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所需技术的发展。

2 对我国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建议

2.1 通过产城融合理念促进汽车城的“平衡发展”

汽车城总体规划引入产城融合理念,有利于通过增加生活休闲配套设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的汽车城需要拥有完善的用地结构、优化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等。

2.1.1 完善汽车城用地结构

工业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增加产值,但降低了汽车城的品质和档次,不利于人才的集聚。生活公共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但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因此,合理的用地结构对汽车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平衡产业、居住、公共、绿化等用地是汽车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优化用地空间布局

我国大多数汽车城是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转型而来,比如安亭汽车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汽车所在地)等;少部分汽车城是由于整车企业的落户,对汽车城进行重新整体规划,比如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所在地)和即墨汽车产业新城(一汽大众四工厂所在地)。对于传统汽车城应当逐步改变汽车城原有工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等在空间上分离的状态,将工业、居住、服务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空间布局有集中式、组团式以及混合式等[5]。新建汽车城在规划阶段就应当规划空间布局,指导汽车城的长期发展,避免老汽车城经历的弯路和面临的升级问题。

2.1.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在以往的招商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汽车城,提供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九通一平”。然而,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新九通一平”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一方面要建立汽车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认证服务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等配套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等生活办公配套设施,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适合于创业、居住、休闲旅游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繁荣、高效、国际化的汽车城[11]。

2.2 通过生态城市理念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城主要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为主,仍处于从工业园区向汽车城市转变的阶段,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2.1 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前的汽车城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粗放,甚至出现不少汽车企业圈地的现象,造成土地浪费且实际平均产出较低,调研发现不少汽车城未来土地供应难以为继,不得不扩大园区面积,侵占农业用地。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技术含量较低,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国汽车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汽车城的企业要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引进节水节电节气等先进的利用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与资源使用效率。

2.2.2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

生态汽车城是生态城市和汽车城的结合,一方面,生态城市要为居民便捷的出行方式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包括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享用车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城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使用的最重要基地,理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期做出应有的贡献,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壮大与发展。目前,我国已有40个座城市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社会各方资本正探索合适的充换电模式,汽车城应当走在行业的前头。

2.2.3 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难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费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产生大量具有危害的工业废弃物,生态汽车城就是要努力减少影响,特别是废水、废气、固废等对环境的危害。汽车城应对工业废弃物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从汽车城系统角度制定减排方案,实现从源头上较少废弃物排放量,在过程中延缓有用资源变成废弃物,并对最终形成的废弃物进行末端的再利用。另外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城市头痛的问题,生态汽车城将对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综合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水域、绿化、树林等生态建设,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2.3 通过智慧城市理念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

2.3.1 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智慧汽车城的建设需要统筹综合考虑产业、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同时要研究完善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民众参与、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与维护等专项规划。

2.3.2 构建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车联网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平台

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诸如先进传感器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智能汽车、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持,汽车城建立技术研究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有效结合,突破共性核心技术,推动技术的进行。另一方面有助于汽车城掌握前沿技术,在发展中拥有先机优势。

2.3.3 参与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建设中

国家层面,科技部和住建部分别颁布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其中科技部在南京等20座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住建部公布了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计193个城(区),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2014年8月颁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汽车城应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制造、城市管理以及居民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3 总结

随着汽车城从“汽车工业强市”不断向“汽车新城”转型升级,先进的总体规划理念对其未来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完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措施,产城融合理念有助于汽车城实现功能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改变以往“宜业”不“宜居”的落后窘况,实现汽车城的“平衡发展”;通过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手段,生态城市理念能够促使汽车城重视绿化、生态建设,改变“工业区”的形象,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显著提高汽车城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同时推动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汽车产业的进步,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可以预见,转型成功的汽车城将是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维斗.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J]. 汽车工业研究,2012,4:4-6.

[2]吴彦艳,赵国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85-87.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

[5]沈永明.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以合肥新站区为例[D].安徽建筑科技大学,2014,06:24-30.

[6]倪黎燕.生态城思想探源:生态学视角下的经典城市规划理论解读[D].清华大学,2011,12:82-85.

[7]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81-86.

[8]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前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1):42-47.

[9]孙立宪.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与核心理念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4(02):84-87.

第8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新型智慧城市面向国家层面的全局智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表示。

与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在发展理念、建设目标、实施途径、核心功能、资源和形态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强调在国家层面开展体系规划与顶层设计,实现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信息融合共享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强调数据归心、信息主导,通过数据的集中、融合和开放,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支持城市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建设者实现更加合理的决策,并利用信息流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其他流态,完成智慧的组织,推动政府管理扁平化和高效化,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三是坚持探索开放经济和共享经济,打造基于开源信息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把数据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充分汇聚信息、利用信息、挖掘信息,以开源的方式催生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是强调便捷为民,通过建立基于智慧信息系统的便捷为民服务体系,形成高效便捷、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数据融合”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承载着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进入协同发展新时期,以城市治理与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在樊友山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技术上涉及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则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城市现状、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的特点、竞争力、吸引力、发展驱动力、信息化可提升的点线面进行全面分析。

纵观当前的城市治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跨域业务协同方面,城市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各部门条块分割和层级化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城市信息化发展;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城市基础数据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综合利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方面,尚未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体系,形势严峻……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要成体系的信息系统技术来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数据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自2010年开始,中国电科先后承担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2015年8月以来,中国电科与深圳市、福州市、嘉兴市达成协议,深度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运营、大数据管理、网络安全等多领域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自顶层向下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打造改革开放、创新生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杆”。

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指引下,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可实现城市内及城市间各部门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通过数据融合共享和开发开放,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日常运行状态信息和应急响应决策依据,便于城市管理者进行一体化应急指挥调度、多部门协同处置、精细化和精准化城市管理。

“通过在普通监控摄像机中嵌入多种智能识别算法,当探头发现实时信息,自动将信息传送至视频平台,实现了对监控系统‘智慧’技术的革新。”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表示,将可视化的视频设备与物联网、视频云平台等技术结合起来,还可实现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

智慧方案为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核心是为民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智慧解决方案。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那么,是否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医疗领域,实现更为便捷的智慧医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电科的技术“极客”们推出了“全科医生”解决方案:患者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社区全科团队,可以得到更加方便有效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团队利用信息系统在循证、知识库、认知技术的帮助下提升诊疗水平,更好服务患者,全科团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接高端医院专科医生资源,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门诊。

颇具代表性的还有“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这是专门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打造的一款产品,其综合应用了RFID、红外探测、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帮助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薪资,并提供便民服务一站式服务。

第9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日照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关键城市、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已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水运之都”、“生态城市”,环境条件一流,文化底蕴深厚,信息技术基础雄厚,且机制灵活开放,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作为山东建设智慧城市的样板工程,日照国际海洋城,是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海洋特色园区,也是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第三极”。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一片拥有1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的、将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海洋特色经济体。海洋城分为临海发展带、都市发展带以及加工制造物流带三个功能区。临海发展带位于204国道与沿海公路之间,保护并利用现有大面积水体、绿地自然资源,开展临海产业研究,引进先进企业,发展生态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医疗保健服务和滨海住宅区。都市发展带介于沈海高速与204国道之间,交通便利,发展办公型研发、动漫、IT产业,配合临海发展带以及城市中心而设立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都市型住宅。加工制造物流带位于沈海高速以西,紧邻未来大型铁路编组站,地域开阔,发展临海加工制造和物流业,利用景观历史文化廊道开放都市型农场,开发旅游业和郊区化住宅。

随着整体规划的出台,日照国际海洋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渐次明晰,海洋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保和临海高端制造业这六大产业正在成为助推国际海洋城起步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照国际海洋城经济发展局局长滕永茂表示:“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位于山东半岛的南域,是联合国人类居住获奖城市。阳光度假口岸、生态宜居家园、北方绿茶之乡等等,这些都是它的城市名片。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日照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第三极’,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符合日照国际海洋城‘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和‘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发展要求。”

按照新加坡盛邦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城市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的产业规划,日照国际海洋城坚持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权融合的发展理念,按照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六大海洋产业,逐步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先导区、国家海洋产业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滨海生态宜业宜居蓝色新区,实现了规划之城、特色之城、智慧之城、创新、幸福的科学发展目标。

物联网智慧起步

按照规划,海洋城的起步区大约11平方公里建设将于2020年完成。目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从2012年 6月27号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下管网和主干道的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开展创意产业和远景合作。

滕永茂表示,在海洋城规划建设初期就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海洋城是一个新的城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海洋城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达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三个版块’的总体设想。‘一个网络’指的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一个中心’是智慧城市的云服务中心,‘三个版块’包括了智慧政府、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

“我们的优势是不存在老城区的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比如我们的地下综合管线内部都设计了监控设施,宽度可以跑工程车,力求建造百年工程。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角色支持、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工作安排、对外宣传、应急指挥等,还有环境监控、安全防控等公共资源管理;智慧产业包括园区管理、园区物流管理,如采购、库存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分析等。还有农业远程控制、工业自动化、商品采购、景区导游等生产管理;智慧民生包括网络办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社区安全防控等,让市民享受到社保查询、便民热线、水电暖缴费等便民服务。”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