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智慧医学教育全文(5篇)

智慧医学教育

第1篇: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慧医学;智能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应用;展望

近年来,智能医学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2018年天津大学开设了第一个智能医学工程系,至此,智慧医学走进了校园,在校园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效率和卓越的效果。智慧医学是一门医科、理科、工科高度结合,互相交叉的学科[1],其在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同时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也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智慧医学既可以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临床知识,也能在实验实践教育中提高实验效率和实践教学的效果[3]。此次研究通过对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实践分析,为今后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与依据。

1智慧医学的发展历程

1.1智慧医学概念

智慧医学是一种在新时代信息高速发展下催生的有关智慧城市和智能互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化系统。智慧医学将医科、理科、工科、高度结合,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的综合性数据化平台,其通过各部门互通合作达到以人为中心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智慧医学包括影像技术、智能算法和统计技术等多个方面。智慧医学能参与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发等多个阶段,为医药行业与技术工业的融合打开了新思路。

1.2智慧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自20世纪末系统医学的逐步确立,医学受第3次工业革命影响,开始向智慧医学发展,在1999年于德国出现了首个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此后智慧医学体系走入微观时代。2010年后逐渐出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康复问题得到改善,在2017年出现全球首个医师机器人,2018年机器人正式走进实验室,开启智能诊疗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智能时代。智能医学工程是智慧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也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智能医学工程作为一门医科、理科、工科高度融合的高新技术专业,包括了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4]。2017年南开大学获批新本科专业智能医学工程,同年天津医科大学挂牌,开办首个新本科智能型专业。这两个专业面向国家巨大的医科人才缺口,对标“健康中国2030”计划,为我国新型医疗行业发展打开新局面。临床和患者是智慧医学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出现打通了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同时具备医理工3方面知识的优秀复合型医学人才[5]。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自21世纪开始使用多种智慧医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或3D技术,包括课件或裸眼3D呈现人体状态,都是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表现[6]。通过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运用智能医学技术,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临床知识,使人体学习受限于各种生物标本和人体标本数量的现状略有缓解,且可反复地观看学习,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给予更加有效的巩固复习,提高了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并略有减缓学生压力。同时,新近设立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加速了智慧医学走进临床医学教育课堂,医学生能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更多更好地接触到应用于临床的智慧医学。

2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智慧医学对临床医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现今,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较为丰富,但是,医学生在医学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提前得到情景化的实践,而智慧医学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用智慧医学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和直观程度。例如,借助智慧医学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们看到更加直观立体的人体结构、组织、器官等,从而加深印象,这样学生们的记忆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更加生动、逼真。同时智慧医学还克服了教材时效性不强的弊端,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更具时效性的国际标准展示给医学生,以减少医学生在医院规范化培养阶段需要重新学习和更新的内容,为深度学习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智慧医学可以纠正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偏差思维与习惯。例如,在临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VR让学生提前观察预演实验中的重点,以提高实操过程中的标准程度,同时还能实现实验复盘以观察实操过程中的不足[7]。另外,智慧医学在临床上的使用不局限于帮助观察,在诊断和预判以及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利用智慧医学中的智能诊断系统,1张需要医护人员花20分钟判断的X光片只需要半分钟就能得到准确的诊断。智慧医学还可以做到实时吸收知识并给予反馈,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从而不断改善完成既定目标的性能。另外,智慧医学技术也能在研究类学习的过程中为医学生提供很好的假设预想,以及完成一定预测任务,为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加入使临床教育的范围得以扩大[8],收集调查结果和撰写报告会相对简化,省去一些较为繁琐的简单操作,节省时间。

2.2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局限性

智慧医学对临床医学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收束条件。智慧医学在伦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例如智慧医学给出的结果出现问题,那么问题的责任将追究于使用者还是程序编写者?这个问题使得智慧医学系统对许多实验的预测结果对实验者的参考作用降低,并没有达到智慧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融合预期结果。另外,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的存在和不完全发展可能导致一些医学生过度地依赖智慧医学系统,并产生由于医学智能本身不足而造成的问题。智慧医学在临床教育的应用还可能会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时候产生懈怠感,从而在缺乏智慧医学系统条件的时候更加茫然,从而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将智慧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时,需要探求智慧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他们之间的互相促进和收束条件都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在课程中应用智慧医学,应更加注重收束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平衡,使智慧医学中临床医学教育中达到的效果最大化。

3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用展望

3.1“健康中国2030”对临床医学教育的要求

“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指出中国要建成以人民为本的显著提升健康水平计划,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10]。中国需要更多的医生资源,医学生需要更快的成长与发展以适应国家需要。同时,医学生需要培养更高的人本医疗意识,将目标从治病移至治未病,更多的重视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诊疗。这一要求需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需要各医学院更高效地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所以临床医学教育需要通过与智慧医学结合达到升级和满足这一要求。将智慧医学应用与临床医学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出机械设备和智能诊断与真人医生的区别,从而加强对人本医疗意识的培养,同时临床医学教育与智慧医学的融合又能更加高效地培养出健康中国所需的人才,为更好地实现“健康中国2030”计划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基础[11]。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应加设人文医学类教育课程,帮助医学生实现以患者为出发点的临床实践,智能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与临床医学教育融合,互相促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有效地向“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目标迈进。

3.2“互联网+”下智慧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智慧教育给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实践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医学生的视野被不断拓宽,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由创新的环境更适合智慧医学的融入。智慧医学包含的智能健康数据管理能为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提供更快捷的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处理。智慧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的一大特点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临床实际场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营造临床实际情景更为简单、方便和真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场景模拟实践,更好地复盘总结,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12]。“互联网+”时代线上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如云班课app可以为班级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平台,学生线上自由讨论,也方便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以调节自身学习节奏,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生活规律。“互联网+”为智慧医学提供了实时性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使用智慧医学平台做一些实验研究假设的同时可以快速了解到最新的相关资料以便准备开展相应的实验。智慧医学平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帮助前沿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医学生面前。

4结语

第2篇: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后备军”主力,是医疗服务人员的主要来源。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品格素质、道德水准、医疗技能水平的提升,也关乎整个国家的医疗健康建设水平。党的之后,“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在此探索过程中,我们思考现阶段医学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改进对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强化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逐步找寻出新时代下创新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方法。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独立人格和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阶段。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医辽卫生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在大学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当代医学生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特点,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映到他们的价值观上,就有独特表现。基于文献检索及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及践行有着自己积极的理解,但由于网络时代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等原因,个别医学生在社会核心价值观认知上仍然有偏差,在自觉践行方面仍然缺乏动力。总体来看,主流健康向上,支流差强人意,一部分医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医学生作为未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具有切实回应和解决医患矛盾、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更高需求的责任。医学院校通过创新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深化医德教育成果,有助于医学生在未来处理医患关系时合理把握医患关系中的矛盾所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化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具体行为。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鉴于某些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切实提高教育效果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医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重视不足。医学生的成长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这期间他们所接触的拜金主义、崇尚个性等不良价值观和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不良观念弱化了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学习及践行的渴求。更有甚者,个别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表现淡漠,忽视了自己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遗失了自身应有的救死扶伤的高尚使命。第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缺少灵活性。现阶段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由人文社科类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负责。院校专职教师及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虽然普遍较高,但仍存在不足: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理论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老旧的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等,都使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时代要求有差距。作为辅导员,虽然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但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不当等行为导致学生不愿与辅导员及时沟通,以至于辅导员不能对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观念、错误价值观取向进行及时引导。第三,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不健全。医学院校普遍侧重于医学生专业性的培养,而在马克思主义教学等公共基础学科上精力投入不足或不够重视,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能贯彻落实到医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没有构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如课程设置仍有偏倚,缺乏先进性;学校文化渗透性不足,未能紧跟时代潮流;宣传普及度差,未能与新媒体有效融合进行教育宣传等。缺乏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引导、教育教化及实践落实,使医学生们对周遭事物正确与否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在这样背景下,医学院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与时代及时接轨。同时,行业化的精英教育模式也要求医学生在具备专业的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该能够更好地关心患者。医学生誓词中强调“关注人类健康与生命,除他人之病痛”,包含着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符合时代要求。纵观整个时展的潮流,从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到强调医学生精英教育、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都在要求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现状。

三、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适合医学生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路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推进作用。第一,将思政课堂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堂应该尽可能吸引医学生关注课堂内容,了解相关政策,潜移默化地筑牢医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身边实例,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为课堂增添活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除了开设思政课,医学院校还应多样化开设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人文医学、医护礼仪等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创新课堂。同时,中国儒医文化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思想,对于培养医学生爱国爱民、精勤敬业、恪守诚信、济世救人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医学院校要将实践活动融入教学课堂。以新乡医学院为例,新乡医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辅以外出实践、话剧展演等形式,给予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医学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师生座谈会、宣讲会,设立宣传橱窗、展板等形式向医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医学院校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医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时代寓意,引导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自觉践行上来。第三,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新媒体创新教育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可通过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相契合的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文化建设月、专题校园网页设计制作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校园管理网站创新和信息网络建设,使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网上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有效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医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贴吧、微信、官方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最大程度达到创新的目的。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医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代表性群体,在以学习专业医疗知识与提升综合能力为前提的情况下,更应该时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心中,时刻肩负起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融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2).

[2]于海燕,许晓晴,于淼,等.人本主义视阈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医学与社会.2014,(8).

[3]高大红,门薇,陈莹.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7,(12).

[4]蒋雪梅,盛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

[5]张姝,祁广.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药学教育.2017,(2).

第3篇: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类院校;入学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引导学生爱国爱校是培养学生学业生涯的归属感,职业生涯的认同感,从医精神的自豪感的基础,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感知条件,对于医学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启职业生涯的价值本位认知

医学类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特征,学生专业研究的严谨性,致力于祖国医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从事临床工作的职业操守,均为最根本的价值本位认知[1]。新生在入学阶段,对于我国医学事业的了解仅为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微观视角,而真正能够支持学生关注自身成长,乃至最终成为优秀医护人员的本质驱动力在于对医学领域的深刻认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医学事业理念、文化、从业精神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引导载体,学生只有建立了对医学事业的主体认知,才能在自身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始动力。因此,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认同感的本质需求,在新生教育中有必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价值引导,培养学生审视医学从业者的全新价值维度视角。

(二)注入共创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

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相对枯燥的,临床实践研究的苛刻程度是学生入学之初难以想象的。学生在入学教育中对于从医精神的实质内涵必然了解不足,甚至无法从职业角度考量自身未来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那么,入学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给予学生一味良药,奠定其医学专业严谨素质的基础。和谐社会的远景是全体人民的期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为祖国医疗事业献身的文化理念是医学类院校的办学宗旨,更是培养医疗事业后备力量的根本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让学生重新审视和衡量自身的从业价值,重新考量自身能否坚持不懈地为医学事业奉献终身,是入学教育必须突出体现的本质内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医学类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摒弃价值理念的误区,重塑医学文化理念。

(三)引导从医道德行为规范的共识

学生在入学之前皆为医疗事业的服务对象,而在入学之后需要将学生培养为医疗事业的服务主体。多数学生在思想上并未深刻认知这样的角色转化,也并未将从医道德规范完全注入自身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新生入学教育实质上也是引导学生重新认知自身角色的变化,形成从医疗需求到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主观意识。这种服务意识是所有医护人员必备的职业修养。在医学院校的长期学习生涯中,能否建立极高的从医道德水平,取决于学生在职业生涯起点的主观认知。这一起点便是入学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便是客观描述爱国、敬业、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引导学生重新定位自身价值体现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更加体现在从医道德行为规范层面,是学生达成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启程。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形式

(一)教师主讲与学长辅导相结合

面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入学阶段会产生诸多心理困惑,尤其在专业学习方面,学生对于中医五行专业术语、医疗科技前沿技术等理解上还存在诸多困惑。因此,不仅需要辅导员教师的关怀和引导,更加需要专业教师的细致讲解。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践行则需要在校学长的辅助性支持。将我国最新的时政新闻,以及医学领域的发展成果作为教学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完整的体验路径。然后由辅导员、教师讲解,使其深入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对祖国医学事业的高度认同感[2]。由学生干部起表率作用,带领学生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载体,使学生将其快速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为日后学习奠定思想基础与专业认知基础。

(二)学校教育和家庭鼓励相互支持

在入学之后,学生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实属正常现象,但是需要学生在不耽误专业学习的前提下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不是学校教育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此时,学生家长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从医职业精神,还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进而以家庭教育为辅助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可以将关于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作为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容,以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解读,引导学生客观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动机,使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集体价值观念,从而树立从医职业道德[3]。

(三)全面引导与重点解析相互扶持

入学之初,学生必须明确医学专业的五年学习规划,这是学生建立长远学习动力的必要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新生入学教育,需要把控教育引导的实际作用,需要辅助学生建立专业学习方向的主要目标。通过设定全面的学习方向及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落实科学的发展轨迹,使学生构建从主观认知到积极实践的原始动力,完善专业发展的最终规划。而爱国、爱校教育则是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医学事业发展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了解医疗事业对于民族振兴的本质作用,教师可以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为价值引导内涵,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认知自身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四)短期教育同长期开展相互促进

医学类院校的新生教育往往仅有一周,最多延长至一个月。但是从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来看,学生的思想价值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主观思维意识转化。在情系母校教育恩泽的基础上,以磨炼意志品行为基础的学习动力才是对母校的最好回馈,才是回馈于社会的积极践行。学校可以适当延长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比例,通过组织大会与多种形式相互协作的方式,为学生创建感知效益生活的体验维度,同时为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从医道德进行引导,使学生正视自身的职业价值。

三、结语

在新生开学阶段,医学类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内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价值体现。由于医学类院校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专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从医精神是更为重要的教育方向。因此,学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审视,重新定义医学类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呈现方式和教育方法,以转化学生的主观思维意识,使其重新认知自身的学习目标,并树立远大的从医理想,为我国医疗事业奉献终身。

参考文献:

[1]王雪.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途径初探:北京大学医学部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做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6):956-958.

[2]冯睿.医学院校非医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调查与思考: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2):63-67.

第4篇: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英语课程具有普及面广、学习时间长的特性,在授课中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极强的隐性德育教育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们掌握的不仅是语言技能知识,同时要尊重了解他人,进行自我认知和价值定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高职英语教学将思政元素与语言学习有效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知识,又能立德树人,形成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深层次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1教学目标的明确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英语知识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总结,它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方面展开,对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3个层面进行抽象概括,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集中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思维提升三方面,从知识、能力和素养3个层次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出语言学习,也要突出思想教育。高职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要让学生掌握批判性讨论的方法,明确中西方存在立场差异、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高职英语教学的能力目标要让学生具备批判性讨论能力,正确认识中西不同之处,能够合理有效论证中国立场和方案。高职英语教学的素养目标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理性思考能力的现代高技术技能人才。

2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教材,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高职英语教材题材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单元和章节都蕴藏着一定的人文性意义。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要深入挖掘,发现其与价值观有关的素材,以小见大地完成高职英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纳并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高职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会着重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师可以依据该单元主题开展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例如:在讲解关于“punctuality守时”为主题的单元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守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观念。在学习有关“friendship友谊”为主题的单元时,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理念灌输其中,让学生意识到与人交往中应保持和善的态度。在学习关于“sports体育”为主题的单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竞技运动中“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观念衔接。在讲授“career职业”为主题的单元时,英语教师可以讲解当下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理念。在关于“environment环境”的单元中,教师可以将生态文明融入其中,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理念。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在口语和听力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侧重介绍中西社会背景差异;在语法和词汇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在阅读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加强正面评价与引导;在翻译和写作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翻译为例,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反映社会发展热点的词汇和句子,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或者翻译一些名言警句,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把家国情怀植根于心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组织具有现实问题导向的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和3个层面具体融合到课程教材内容中。[3]依托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向学生教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落实到育人,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

3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共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显性和隐性的教学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性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评判性话语构建,教师可以使用正面的修饰词对课文中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评价。[4]为此,教师在授课中对教材里隐含的价值观要明确指出,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予以正面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隐性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选用思辨式讨论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自主教育经验,使学生既建立思辨能力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5]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不能停留于机械式的灌输和概念性的教育,要与现实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领悟隐含的德育价值。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采用思辨式讨论,将现实事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帮助学生评判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实践。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CollegeLife大学生活》一文时,可以结合校园的诚信应考、杜绝作弊,启发学生思考诚信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案,通过学生的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这一理念渗透给学生。合作性学习同样包含了平等、互助、友善等与价值观相同的要素,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课堂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CultureDiversity》、《TheNewYearCelebrationAroundtheWorld》等文章时,都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地区庆祝新年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4教学资源的补充

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补充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材与补充素材的无缝对接。在课外活动中,英语教师要积极搜集和介绍有关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英文报道,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英文写作大赛和英语演讲活动,围绕时事热点发起英文翻译、阅读比赛,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报纸和书籍,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话剧表演、英语辩论赛等。例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编排中国经典故事英文表演、说好中国故事主题演讲。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确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把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的日常英语语言应用中。在有效开展线下活动的同时,英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进行课堂思政活动。教师依据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向学生推送相关话题,如中国梦、亚洲文明大会、脱贫攻坚战、五位一体等内容的有关英文报道,并在线上辅导答疑,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使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英文慕课资源,如《英语漫谈海上新丝路》《英语畅谈中国》等内容。这些资源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又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政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英语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具有英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形培育阵地。[6]

5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完善和优化评价机制。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模式应加入思政评价指标,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的综合化。[7]如对教师的评价突破原有单一评价方式,增加教学态度和师德师风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摈弃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运用过程性考核评价,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从“德、学、能、勤”等多方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增加对学生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的考量,改变以往只对语言知识技能进行考核的做法,增加对于批判性思维内容的辨别,从多角度考核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对有关价值观的社会热点话题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学生完成相应主题的社会调查,将英语写作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课上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学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学生的学习档案,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参考依据。简而言之,思政化的教学评价将育人至于首位,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力争做到以评促思,以评促学。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工具,语言教育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民族荣誉感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职英语教学将语言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育格局,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实现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教师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局势、分辨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肖志亮.浅析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J].现代交际,2016(23):31.

[2]林静,黄明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英语课堂的对策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34-36.

[3]杨希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及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95-98.

[4]汪国萍.学科德育视角下英语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41-44.

[5]李楠.英语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01-104.

[6]胡顺义.基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184-185.

第5篇:智慧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本土文化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多元文化、西方思潮影响。对于西方艺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接触和体验[1]。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价值理念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理念、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二)国内社会化转型加速大学生价值观转变

无论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新形势,即社会经济转型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多元化思想在碰撞与融合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格局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整体价值理念都受到以上变化带来的冲击。现阶段,多元并存的新观念及传统观念,从各个层面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由于传统价值观被淡化,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大幅度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在深入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

(三)新媒体技术变革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海量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再加上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大冲击。交互性、即时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更容易通过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社会生活逐渐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在多元化的新媒体社会,更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免出现偏差,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延伸教育空间,实现动态化立体式课堂教学。传统概念上的物理空间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变化,在现实空间之外,一个虚拟空间开始构筑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这一虚拟空间不仅扩大了教育范围,实现了教育影响力的提升,而且对现实的教育空间加以延伸,将原有的平面化教育转变为立体化教育,将静态教育转变为动态教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针对显性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实现隐形传送[3]。第二,构建交互平台,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自由性、开放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对话权的平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关热点问题等,大学生可通过该平台将自己的观点、态度及看法表达出来,便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4]。第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开展这项教育工作时,要想取得大学生的认同,首先要尊重其价值追求,对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加以满足。新媒体特的传播特点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谋而合,传播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二)消极影响

第一,对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取课堂教育方式,再辅之以社会实践、师生谈心、课后交流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对学生教育起支配作用。而新媒体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师生沟通自由,既能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彰显出来,又能消除现实空间中的交流障碍。因此,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更能接受也更加喜爱新媒体教育方式。要想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必要的信息素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能够对活泼生动的新媒体语言加以利用,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第二,高度开放的空间极大冲击了信息可控范围。过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在理论知识、信息来源上存在显著优势,然而,新媒体能够迅速提供海量信息,对教育者的信息可控范围产生巨大冲击。与书本、课堂相比,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知识更多,部分信息甚至超出教育工作者的掌握范围。由于还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甄别,做出正确判断。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在此过程中迷失自我,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以否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严重挑战。第三,进一步对教师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面对多元、开放的新媒体,教育者无法控制所有的思想观点。新媒体不仅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5]。与学校、教师相比,许多大学生更信赖新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学生认可新媒体传递的不良价值观,将会对其产生全方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易改变。因此,新媒体对教育者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传统媒体在形式上较为单一,而新媒体实现了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新媒体能够创造出更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对新媒体平台的优点进行充分利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加以了解,如微信、微博等。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包括微文学、微视频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第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教育团队。无论是高校辅导员,还是思想政治学科任课教师,乃至先进的学生党员干部,都可纳入到新媒体教育团队中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既要具备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对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以利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引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鼓励大学生对新媒体进行创造性利用,这样既能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又能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有利信息,对自身价值观念加以丰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6]。

(二)构建新媒体监管机制,净化对学生价值观教育舆论环境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国家尚未针对这一领域制定完善的监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掺杂许多黄赌毒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大学生属于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如果不能有效过滤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新媒体监督机制,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其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网络道德进行完善。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环境进行积极引导。第二,学校要对新媒体校园平台的领导机制加以完善。现阶段,大部分国内高校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甚至校内各院系、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学生团体也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平台,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学校尽管开通了官方平台,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运营维护,平台内容大多相似,宣传手法单一落后,宣传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要想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除了要构建官方新媒体平台,还要对相应的领导机制加以完善,对各方面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协调。第三,建立并完善新媒体动态化引导机制。交互性是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优势之一,在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者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把握,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

由于新媒体信息多元化的影响,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其本质原因是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偏低。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首先要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进行有效强化,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新媒体平台提供海量的网络信息,许多大学生缺乏信息选择、信息甄别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整理能力,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做到准确、高效提取。第二,培养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信息有真有假、稂莠不齐,如果不能甄别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迷惑,从而产生价值观偏差。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全面分析信息细节、信息来源等,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大学生既能做到有效分辨,又能做到自觉抵制,从而免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第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道德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其明确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要对自身行为进行自觉约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时,应保证信息可靠、科学,既不能违背道德,更不能违反法律。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出现新的变化。新媒体既实现了教育渠道的拓宽和教育手段的丰富,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实现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郭欣,张群.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101-103.

[2]魏法汇,徐藤.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6(14):164-166.

[3]张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01):8-11.

[4]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

[5]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