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精选(九篇)

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

第1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湖泊污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20

1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情况介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自然环境问题严重。20世纪初,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加剧,引起各界的关注,各国政府对湖泊问题加以重视,并组建专业的生态专家进行研究,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组织,针对各国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进行协作,建立专门的生态研究组织。经过专家的努力,以及长时间的研究,得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污染所致。因此需要改善水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湖泊的富营养化。

1.2 国内研究情况介绍

国内的生态专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注意到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并且进行研究。诸多的水生物专家曾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类型、以及浮游生物的状态等进行总结,并且针对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进行水质环境治理,以及浮游生物的有效处理。

(1)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富营养化比较严重,需要对富营养化的原因进行了解,对水质环境进行调查,对营养盐的来源进行研究,针对各项调查的结果,去制订对应的治理方案,从而去改善湖泊环境。其中王圣瑞等专家,对湖泊沉积物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取样时间段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结果分析,发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5h内;通过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析平衡浓度以及本底吸附态磷含量与对应物理化学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污染程度越高,沉积物的本底吸附态磷和总最大吸附磷量也越高,而最大吸附磷量越低,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也具有向上覆水体释磷的趋势。秦伯强则发现将湖泊营养盐浓度范围控制在TN:1~10 (20)mg/L,TP:0.01~0.1(0.2)mg/L以外,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对外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紧抓对内源的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养盐的问题。

(2)席北斗的研究结果以及翟丽华以杭嘉湖流域为例的试验均表明,在一定变化范围内pH值升高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而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pH值的降低而增强。席北斗还发现TN的截留率在pH升高的第5天达到最大值,并且pH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影响不大。在翟丽华认为,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主要吸附过程发生在0~5h之内,最大吸附速率分别为160mg/(kg・h)和300mg/(kg・h),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

2 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技术探索

2.1 湖泊内源营养负荷控制技术

湖泊内源营养负荷控制技术,对于浅水水质的湖泊富营养化,有良好的治理效果。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浅水湖泊中的营养盐释放程度低,导致蓝藻生物对营养盐的反映较慢。主要的处理方法是,找出湖泊水质污染的根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控制水质的ph值、水深度、水体规模、营养盐的释放等在标准的范围之内。采用湖泊内源营养负荷控制技术,结合经济成本,对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进行治理,解决营养盐的释放问题。此外湖泊治理的成果,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对污染源的控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等。

2.1.1 控制仍词头诺奈锢砘学方法

控制内源释放的物理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原理,对湖泊的沉积物进行处理。此种方法能够对湖泊的覆盖层进行清除,对磷等化学物质进行反映,使其对沉积物的覆盖能力增加,从而去控制内源磷元素的释放。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处理的水域范围较小,并且受风力的影响较大,只试用与面积小厌氧状态的湖泊。比如,向水底投入铝、钙、铁等化学发那个发,失去与水底的沉积物进行反映,改变沉积物的状态,使得容易变化的磷酸盐,处于稳定的状态,从而抑制磷的释放,使沉积物趋于稳定状态,控制湖泊的富营养化。若水体的ph值小于9时,使用内源控制释放物理方法,能够对内源磷的释放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保持稳定。若ph值大于9时,此种处理方法,对水域沉积物的处理无效,需要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处理。

2.1.2 控制内源释放的物理机械方法

控制内源释放的物理机械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引水冲刷的原理,其可以将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进行冲洗,以及稀释,从而去对水域进行治理。冲刷方法仅限用与面积较小的水域,对于面积较大的水域并不适用,因其使用成本较高,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热分层的湖泊富营养化情况,其深层水域的营养物浓度最高,因此需要重视深层水域的富营养化治理。国外曾经采取过换水的方法,对水质环境进行处理,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并未找出污染的根源,只是暂时的解决问题。

2.2 湖泊生态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中的控制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控制应用,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底泥的内源污染,从而实现湖泊生态修复的目标,同时还是为了对蓝藻水华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很多的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能够有效的遏制沉积物的动力悬浮,以便达到底泥营养盐的释放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对湖泊中的沉积物和水生水体的营养盐进行吸收,从而降低了营养盐的负荷,将藻型的湖泊属性转变为了草型。根据Scheffer等人的理论,无论是草型还是藻型,均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根据相关的调研后发现,所有的湖泊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自我恢复能力(Resilience),即当外部环境的破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当地本身的生态系统便会遭到破坏,新的环境条件会在原本的生态系统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自我修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再生。

3 总结

湖泊生态恢复理念在以浅水湖泊为主、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东部地区有着很大的意义。沉积物悬浮所导致的营养盐很容易被带入进覆水之中,会对水体的透明度和感观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水生植物会对沉积物的悬浮起到很好的遏制,不但可以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还会让当地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和草型湖泊生态系统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2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有助于调节气候、水文,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湿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湿地的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水平。

1 城市湿地现状

1.1 城市湿地污染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湿地中,导致湿地水质质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湿地甚至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1998年以来,很多淡水湖以及城市的湖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湿地的污染严重威胁到湿地的功能。污染使得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尽管我国对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污染还在继续。要恢复湿地原有基本功能,必须加强湿地保护,加大治理的力度,恢复湿地功能,使湿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在我国,很多经济海区以及湖泊存在滥捕的现象,损害了天然的鱼类资源,物种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胁。此外,湿地的平衡遭到破坏。海域鱼类的数量、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以及小型化的趋势。在内陆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

1.3 湿地面积减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我国湿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湿地的功能严重下降,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滥开农用地;改变湿地的功能;湿地向城市化的方向转变。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围垦湖泊的面积达到130万hm2,由于围垦湖泊,丧失的湿地面积达到350亿m3,总量超过我国5大淡水湖泊的面积。

1.4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

湿地为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湿地供水能力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水不合理。例如,西北以及华北等地区,从湿地过度的取水,湿地水文遭到严重的破坏,部分湿地已经消失,如居延海。

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

2.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城市的湿地比较零散,多呈斑块状,面积比较小,功能因城市而异,对湿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恢复的原则以及目标和自然湿地存在差异。

2.1.1 生态学的原则

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演变的规律,有步骤、有计划性的进行修复,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生态系统的群落,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处于最佳的状态。

2.1.2 地域性原则

在制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时,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按照湿地的类型以及功能要求等,制定合理的方案。

2.1.3 风险最小以及效益最大原则

修复城市湿地,技术性较强,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环境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修复城市湿地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准备,以最小风险、最大效益为原则。对湿地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湿地的生态特点,进行科学估计。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问题,力求3者达到统一。

2.2 湿地修复的目标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总体上分为3个方面: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即生命支持的功能;提高城市的人文服务功能;增加湿地的美观,提升休闲度假的程度。

从细节加强分析,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增加物种多样性。湿地系统动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得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自我维持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植被与土壤达到原来的水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适度的植被可以对地表的径流循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湿地具备更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使植被覆盖度增加;把湿地的美化以及污水的处理紧密结合;使湿地景观体现视觉以及美学的价值;恢复城市湿地的面积,只有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以正常的发挥作用;修复湿地水文情况。湿地的水量有助于调节动物、土壤等。

2.3 湿地修复的方案

湿地修复的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占用的农地退还成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针对污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开凿人工的渠道,使城市内部湿地的斑块连接度增强;人工种植挺水植物以及芦苇,使植物群落得以恢复;实施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在湿地投放底栖动物,连接腐食食物链以及生食食物链,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在湿地建立污水处理的系统;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源问题得以解决。

上述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城市湿地退化的原因存在差异,在进行城市湿地的修复时,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进行科学的判定,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3 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的措施

3.1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现阶段,在我国,对湿地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政策、法规与湿地相关,但是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湿地的管理非常混乱,因此,需要针对湿地保护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

3.2 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

修复湿地的水环境,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如促流、清淤等,改善水体的纳污能力。结合城市湿地地形、水文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建设生物栅,进行复合滤床的处理。改善污染点的情况,实现水质的改善。

3.3 对水生的动植物带进行修复

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抑制的作用,从而使水质的情况得到改善。在选择植物时,需要对原有的植物进行保护,以乡土植物为主体,适当的补种植物。

采用多种植物,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效果,与此同时,景观效果比较丰富,具有层次感,可以补充水污染处理功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在配置植物时,从植物的层次来讲,注意灌木植物与水草植物的区别,把不同层次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一起;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发达的茎叶类植物,对阻挡水流、沉降泥沙起到一定的作用,发达的根系类植物可以起到吸收的作用。植物搭配,可以保持城市湿地的完整性,生态效果较好。

采用乡土植物,尽量少用外来物种。外来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外乎2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成活率低;过度繁殖,威胁到乡土植物的生存,情况严重,会损害群落系统。

3.4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湿地中,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在修复湿地时,需要保持原有的河岸线,利用植被进行生态护岸。主要是把乔木以及灌木混合种植,搭配水生植物,由水生植物延续到陆生植物,借助植物的根系来稳固堤岸,使护岸与自然相融合。营造差异性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为生物提供成长的空间,使生物的物种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增强。

3.5 使湿地的保护与城市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在湿地中,水是关键的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湿地水资源的处理时,应当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城市用水的结构进行调整,普及节水的技术,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湿地的供水问题,必须把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水统一起来,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制定长远的计划,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与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湿地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现阶段,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开采过度,污染较为严重,湿地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湿地的修复,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按照地域性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原则进行,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修复水生动植物,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俞志成.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J].新视觉艺术,2012(3).

[2] 张春来.北戴河新区湿地生态景观规划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3] 何丽芳.湿地生态景观的审美价值与旅游开发[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3).

[4] 温旭月.结合某公园实例浅谈湿地生态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8).

[5] 刘晓嫣,李轶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09(8).

第3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态政府;湿地保护;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团体(包括个人和团体)逐利的需求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的过程中,生态政府建设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当巨大,是以生态换取短期利润还是以生态和谐、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是各级政府应该正视的问题。生态政府建设维护的是地方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范围内保护公民的利益,防止不法利益团体通过危害环境换取利益,直接和间接危害公众利益。本文以湖北省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这一案例出发,深入分析生态政府建设在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效应方面的效用,加强塑造"环境友好、生态善治"的政府理念,并对以生态政府建设推进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途径和借鉴。

一、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洪湖地区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产资源丰富,原本并不需要围网养殖。但是受公共资源外部性的影响,外地捕捞者和本地捕捞者在利益驱动下,捕捞强度不断加大,使洪湖渔业资源遭到掠夺性的乱采,致使野生的水产资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养殖环境污染直接造成渔业资源破坏;另外,由于长江上游大坝的建筑使得该流域水流不畅,使鱼的生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鱼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减少;再加之捕捞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纠纷也越来越直接和激化,于是,周围居民纷纷开始围网养殖,直接侵占共有渔业资源为己有。对于公共经济利益的侵占与追逐是围网养殖的直接原因。由于洪湖属于公共性资源很难界定产权,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一方面,政府没能有效地界定产权,造成政府不能有效规制渔民的行为;另一方面,渔民之间就有限的洪湖养殖水面的争夺愈演愈烈,造成"谁占有谁所有"的零和博弈局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所谓"渔霸"。这些"渔霸"圈占大片的湖面而其他弱势散户渔民根本没有水面可供养殖或捕捞,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湖面分配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性和混乱,人为导致了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二、以生态政府建设解决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问题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纷纷开始了建设"绿色政府"的实践,生态政府价值实现的过程,要从政府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入手。在政府管理缺乏生态化的情势下,生态效益往往是让位于经济效益,但是,当政府管理具有生态化导向后,政府管理的生态责任意识就会释放出一种保护生态效益的责任机制,从而可以将生态效益作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用人水和谐的科学思维定位洪湖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洪湖作为中国知名湖泊,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和经济价值重要,它是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有着众多无可取代的重要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江汉平原商品粮、商品鱼基地。探索洪湖终结目标来定位洪湖,简言之就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洪湖湿地经济"。和谐洪湖湿地经济关注的是内部各系统和谐与平衡,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保护与利用和谐,历史与现实和谐,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与湖区渔民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洪湖水生态与水文化理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着力于洪湖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起洪湖湿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障体系。

明确价值导向,发挥生态政府职能。一是明确生态保护为导向,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将生态成本纳入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有利于洪湖湿地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二是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管理体制,改变分散治理、无序治理的局面,形成政策合力。要尽快确立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地区和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协调管理队伍。三是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对洪湖湖区人口经济结构和生存方式进行指导,鼓励以渔业养殖为主要经济发展来源的湖区人口向多种经济来源发展,减轻洪湖湿地人口方面的压力;不再让洪湖湿地作为湖区人口投资、经营的主要项目。四是有针对性的采取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从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江湖联系、保护区与网络建设、流域综合管理四个领域入手,开展湿地恢复和重建"江湖联系"。采取停止围栏养殖,拆除围网,恢复开阔水面,为水鸟栖息提供条件;调整养殖结构,人工种植水草,促进水质恢复。

三、生态政府建设对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长期的战略效用

洪湖湿地是湖北省"二圈一带"(即武汉8+1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是复合交叉区域,生态功能和经济地位无可替代。洪湖冬排夏蓄,以调蓄为主,在长江中游地区所有湿地类型的湖泊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蓄洪排涝、物种保护、净化污水、调节气候、工农业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卢山等,2004)。洪湖是长江中游重要调蓄型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水源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洪湖湿地是中国36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已被国际湿地公约局列入《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名录》,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优先项目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建设生态政府,对洪湖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战略效用。

生态政府建设能充分发挥洪湖生态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社会经济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效用。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9月24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6年)》显示,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当年GDP的1.23%,达到历史最高, 世界银行估计,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方面给我国居民造成的损失为GDP的3.5%~8%(仅只健康损失,不包括干旱、洪涝和沙漠化的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成为了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负担,生态整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生态政府建设将洪湖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利用同时进行,延长了洪湖湿地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实现生态的平衡,达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引导发展绿色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后期治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2000年以来,洪湖湿地日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行动项目。200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实施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并被WWF在全球范围内推介;在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湿地在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洪湖不仅是一个城市品牌,而且洪湖作为武汉城市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续走生态型政府建设发展的道路,才能够实现洪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才能确保洪湖地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山,姜加虎.2003.洪湖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湖泊科学,15(3):282-283

第4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2、污水别乱排,洪水需防范,涝水常治理,供水保安全

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4、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5、建立“河长制”,实现湖区、河道管理全覆盖

6、全力打造“安全、清澈、美丽”河道

7、依法治水、科学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

8、科学治水,人水和谐

9、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10、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营造清澈乡村视界

11、一江清水映蓝天,一潭污水照人心

12、污染水源千夫所指,保护环境万人颂扬

什么是河长制

1.什么是河长制?

河长制是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河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河长制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意义:落实发展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推行河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2)作用: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促进河湖管理有人、管得住、管得好,河湖功能逐步恢复,有利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3.实行河长制要解决什么问题?

实行河长制,可进一步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以河长制为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可有效解决涉水管理职能分散、交叉的不足,形成河湖管理保护的合力。同时,积极吸纳社会群众参与,有利于建立全民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局面,着力解决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污染水体、电鱼毒鱼等制约河湖保护的突出问题。

4.河长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

(2)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制定河道岸线规划,明确河道岸线和河道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划定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在河岸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河流生态空间管制界限。

(3)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龙岩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严格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

(4)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范文先生网 fanwen.chazidian.com)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5.河长制工作职责是什么?

(1)总河长职责。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2)市、县级河长职责。负责牵头协调推进河库(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库(湖)巡查保洁、河库(湖)生态修复和河库(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库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3)乡镇(街道)河长职责。负责本辖区内河库(湖)管理工作,制定落实河库(湖)管理方案,组织开展河库(湖)整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合执法部门打击涉水违法行为。

(4)村级河长职责。负责本村范围内河库(湖)整治工作,落实专管员职责,确保河库(湖)监管到位、保洁到位、整治到位。

6.我市“河长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到2017年3月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工作机制;2017年6月底,建立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2017年底,全面建立完善、高效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2)到2018年底,全市河长制管理实施常态化,全市主要河道基本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建筑,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的“五无”标准和河道直排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测控、全处理”的“三全”目标,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河道环境显著改观。

(3)到2019年底,全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污染严重水体及城市黑臭水体明显减少,主要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稳中趋好,形成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第5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态措施 生态系统 水下森林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个以城市景观为主的城市内湖,生态修复湖面320000m2,清淤完成后平均水深1.74m,库容55700m3,集雨面积达16.59km2。随着环湖土地大量开发,周边污染源源不断进入,湖区水位并没有明显降低,湖面已被水浮莲密集覆盖,通过水质检测其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超标,已经成为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极大影响了湖泊的城市景观效果,为改善湖区周边的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湖泊的综合整治工程已势在必行。

2、 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从以往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与修复实践案例分析,采用单一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成效有限,因而选择采用外源与内源控制,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目前,此湖正在实施污水截流,初期雨水截流及净化,生态引水及底泥疏浚等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以上综合整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外源污染的输入量和污染物的富集与释放,增强底泥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增加水体的复氧能力,使湖区水体水质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但湖区内必须建立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内源污染。

3、水质和污染源分析

通过下表的水质检测数据可以看出,其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超标,显示为劣Ⅴ类水质。

根据资料查阅及现场踏勘,此湖目前存在的主要污染源还有:地表径流污染和污水处理站尾水污染。其中地表径流污染主要由于其周边集雨面积较大,尤其是农村生活社区、农田及绿化地表径流是该湖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近几年,该地区降雨径流监测显示,各类城市降雨径流中的氮磷浓度差异较大,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与总磷的平均含量范围分别为1.96~6.77mg/L、0.62~4.89mg/L、0.35~1.18mg/L和0.04~0.66mg/L。

根据现有的污水处理站的资料分析,现有3座污水站尾水排放入湖,排放量为32800m3/d,排放标准为一级A。

4、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此湖水体生态治理主要含6个部分:?生态拦截 ?污水处理站尾水入湖口处理措施

?水下地形改造 ④底质改良 ⑤生态系统构建 ⑥漂浮湿地。

4.1 生态拦截

4.1.1 生态集雨

湖区水体其中的主要污染为面源地表径流,采用雨水生态收集过滤渠净化路面及绿化带来的入湖污染负荷。

4.1.2 环湖生态湿地带

对于不易收集或集中入湖的漫流形式的地表径流,采用构建环湖生态湿地带的技术措施,过滤初级地表径流。

4.2 污水处理站尾水入湖口处理措施

4.2.1 生态浮岛净化系统

采用生态浮岛净化入湖污水,在达到水质净化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4.2.2 复合湿地净化系统

为最大量的削减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采用表流湿地深度过滤污水,提升水质量标准。表流湿地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物理吸附。

4.3 水下地形改造

借助清淤工程开展,营造合理的水下地形,由陆域、湖滨区(0-40cm)、浅水区(40-100cm)、过渡区(100-150cm)、深水区(150cm以上)组成的多生境条件的水下地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4.4 底质改良

底质消毒主要是杀死一些土壤表面的藻类孢子以及一些有害病原菌;底质改良主要对底质 pH等进行改善。经过底质预处理,可中和底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的作用,含有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常量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能被水生动、植物所利用。

4.5 生态系统构建

4.5.1 沉水植物构建

沉水植物是水体中的生产者及动物生境条件的营造着,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案从湖区水深及功能定位选取沉水植物的种类及栽培区域。

浅水区(0-80cm)构建水生草皮系统;过渡区(80-150cm)构建水生森林I型;深水区(150cm以上)构建水生森林II型。

4.5.2 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的构建

完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实现水体生物多样性。通过滤食浮游藻类,有效控制蓝藻水华; N、P通过藻类营养级转化,以鱼产量形式得到固定,进而达到净化水质目的。

4.5.3 水生微生物净化系统

水生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了营养物质(污染物)从有机向无机的转化,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动植物遗体、碎屑等,因此,在建设生态系统的最后,完善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4.5.4 滨水湿地带构建

湖区水系的景观功能是本案打造的重点,依据陆域景观的不同,合理搭配适生、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同时兼顾一定的水质净化效果。

4.6 漂浮湿地

漂浮湿地是采用漂浮物质及种植土拼着而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可移动也可以固定,栽培植物的种类可以是草皮、水生植物甚至是小型的灌木等。在湖区内构建漂浮湿地,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效果,同时提升水域景观。

5、水体维护

5.1日常维护:枯死植物更新补植、残梗败叶及时清捞、收割长势茂盛植物、及时捕捞动物,并视具体情况适量补充。

5.2专业养护:定期对景观湖水质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氨氮、亚硝氮、硝酸氮、总氮、总磷、 CODMn、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检测频率:1次/季度,具体检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注意问题

1)流域面积比较大,流域范围内的降雨、人类活动、市政建设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扰动。

2)恶劣天气如台风天气、潮水顶托、强降雨等,使湖区水位超过常水位较长时间和反复次数过多,对湖区清水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人们的放生活动会影响清水生态系统。禁止随意投放草鱼、鳊鱼、鲤鱼等鱼类。

4)外来物种如罗非鱼、福寿螺等对水生态系统也有破坏作用。

5)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生动植物品种均为项目区域土著物种或历史曾有物种,杜绝使用外来种或入侵种,保证湖区的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夏宏生,蔡明,向欣 人工湿地净化作用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8,3:4-8

2.郑涛,穆环珍,黄衍初等 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进展【J】,2005(2):31-34

3.贺锋,吴振斌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2003年06期

第6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河长制和生态河湖行动,到2020年全市水资源利用科学有序,劣V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基本建立,“互联互通、功能良好、水质达标、生态多样”的现代河网水系基本建成,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6%、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达到75%;流域防洪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区域治理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农村治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日供水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

二、重点任务

(一)保护水资源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全面分解、落实各辖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到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2017年之后编制或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提出有关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对策措施以及优化调整建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综合评价水资源支撑条件。加强水资源相关规划编制,2017年底前完成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2018年底前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完善农业取水许可管理,逐步完成灌区取水许可证发放工作,推进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业取水许可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农业用水实现有效管控。(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住建局、农委,各辖市区。以下均需各辖市区落实,不再列出)

2.严格用水效率控制。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到各辖市(区),明确区域用水强度控制要求,2017年底前制定年度控制目标。2020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经信委、农委)

3.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科学划分河湖水功能区,全面实行水功能区公告制度,建立以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控制目标的倒逼机制。根据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提出分阶段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实施污染物入河总量与浓度双控制度,对纳污量已超过限排总量的水功能区不新增工业项目(含经济开发区)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管理实施限期达标制度,按照“一区一策”的要求,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编制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水功能区达标建设,2020年前完成重点河湖水功能区达标整治。(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局、环保局)

4.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合同节水试点和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企业、单位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强化高耗水工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推广管道及喷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创建节水型机关(单位)、学校、社区、企业和灌区。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创建,丹阳市2017年完成创建;扬中市、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新区2018年完成创建;高新区2019年完成创建。做好部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丹阳市2017年完成创建,句容市2018年完成创建,扬中市、丹徒区、京口区、新区2019年完成创建,高新区2020年完成创建。(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

(二)防治水污染

5.强化入河排污口监测和整治。完善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体系,2018年底前实现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清理,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主要骨干河道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建设。建立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通报制度,加大违规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和整治力度。(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住建局、环保局、发改委)

6.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2017、2020年治理率分别达60%、90%。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管控,严格执行养殖水排放标准,推动水产养殖尾水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削减5%,农药施用量确保实现零增长。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建立连片生态农业园区,加快建设以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灌区,构建种植业尾水及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屏障。(责任单位:市农委、水利局、环保局)

7.严控工业废水排放。实施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全面推行工业集聚区企业废水和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制度;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实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接管企业严格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不得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推进工业企业串联用水和园区(开发区)污废水循环利用,促进污废水“零排放”。健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加强污水排放口管理,一个园区(企业)原则上只能设置一个排污口。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建立清洁生产企业清单和清洁化工工艺改造项目清单,全部完成企业清洁化改造;引导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生态产业园。(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水利局)

8.提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一是要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推进雨污分流、老旧管网改造及排水达标区建设,加强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的日常养护,有效降低管网漏损,提高污水收集率。到2020年,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是要提高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运行率,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以县(市、区)为单位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全市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2017年达50%以上,2020年覆盖率达100%、运行率达8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进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要提高排放标准,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湿地等方式进行生态处理,进一步削减氮、磷等污染物。(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发改委、环保局、城管局)

9.强化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置。制定出台内河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推进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建设,率先在丹阳市和丹徒区开展船舶污染物流动收集、上岸处理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市推广。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2017年完成太湖流域现有总吨位400以上的内河船舶生活污水防污设施改造,并在航运对水质达标和生态恢复影响严重的部分主要入湖河道试行禁航管理。推进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船型标准化,强化危化品运输船舶的身份识别和动态管控,对港区存储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2018年起实施船舶污染物流动接收、转运、处置监管制度。2020年底前,太湖流域内河港口、码头具备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垃圾和含油污水接收能力,将船舶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纳入城市生活污染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局)

(三)治理水环境

10.加快黑臭水体治理。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技术路线,全面系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按照《市城市水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一湖九河”治理工作,到2019年市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加快编制辖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规划方案,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水比例达到75%。(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局)

11.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属地政府管护责任,进一步加强河道整治与管理,全面整治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倒乱排行为,恢复河道行蓄水空间,加快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网。健全农村河道轮流疏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定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到2020年全市城乡黑臭河道全部清淤疏浚一遍。研究妥善处置河道淤泥的技术和办法,严防二次污染,提升淤泥资源化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环保局、住建局、财政局)

12.严格环境风险控制。定期评估沿江河湖库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督促责任主体落实防控措施。市各相关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海事局)

(四)修复水生态

13.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的要求,完善多源互补、蓄泄兼筹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实现跨区域互连互通。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消除断头河、死湖,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各辖市(区)摸排梳理一批影响水生态修复的断头河,加快水系连通工程实施,逐步改善区域内水生态环境。完善引流活水工程,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引调水,实现水体有序流动。(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住建局)

14.加快水生态修复。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和水域岸线用途管制,明确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的保护和控制界限,土地开发利用应留足河道、湖泊和湿地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确保城市规划区保留一定比例水域面积。稳步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开展全市境内河湖水生态健康调查与评估,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江增殖放流活动,加强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建设江豚救护繁育基地。(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国土局、水利局、农委、环保局)

15.强化湿地保护。建立全市湿地名录,划定湿地保护范围。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红线区域,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开展损坏湿地修复。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到2020年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在50%以上。大力推进沿江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到2020年沿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5%。(责任单位:市农委、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国土局)

(五)确保水安全

16.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继续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镇扬河段三期、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辖市(区)将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强力推进区域治理,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较高的区域骨干河网,启动湖西区域通胜地区防洪标准、丹阳市西南低洼片区排涝标准、秦淮河区域赤山湖片区防洪除涝标准提升工程,到2020年太湖湖西区域和秦淮河区域治理标准达到20年一遇。着力加强城市防洪,构建完善“防洪系统、河湖蓄泄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源头减排系统、超标应急系统”的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推进古运河等城市内部河网治理,继续实施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完善全市防汛、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住建局)

17.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构建“水源达标、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全面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2017年底前完成长江江心洲水源地达标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镇、村自建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2018年底前完成句容市二圣水库水源地达标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世业洲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所有镇级区域供水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达标建设任务。优化水源地布局,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完善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住建局、环保局)

(六)抓好水管护

18.加强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管理。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管理。公布重要水域名录,实行水域占用补偿、等效替代,保持河湖空间和功能完好。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科学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2020年前基本完成长江、京杭运河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岸线的清理整顿。开展河湖确权划界,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骨干河道、名录内湖泊、在册水库、重要闸站的管理范围确权划界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和抽检。(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国土局、交通运输局)

19.建立水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确保水务工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责任单位:市水利局、住建局、环保局)

20.完善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量化河湖空间管理和事务管理,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设施,健全管护机制,保障河湖安全,到2020年前全市省级重点湖泊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河湖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河湖治理、监测、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推进河湖管护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落实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完善包括农村河道管护、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等在内的“五位一体”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到2020年实现农村河道“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全覆盖。2018年底前初步建立市、辖市(区)重要河湖的日常管护机制,2020年前辖市(区)基本实现农村河道轮流疏浚和日常管护制度的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水利局、财政局)

(七)强化水执法

21.加强监管与执法。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现河湖动态监管,着力开展河湖保护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垂钓、养殖、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推进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通报制度,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对重大水事违法案件试行挂牌督办,严厉打击涉河涉湖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农委、海事局、长航公安分局)

22.提升执法能力。强化专职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水行政执法效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切实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快执法基地建设,2017年底征润州、江心洲水行政执法基地全面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底前水政执法句容基地、丹阳基地、五峰山基地、扬中八桥基地基本建成,每个基地至少配置一艘执法船、一艘执法艇;丹徒区扩建世业洲九龙大沟水政执法基地,增配执法船一艘。加快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江段视频监控系统。(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法制办)

23.严格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长江河道非法采砂行为,清除航道内非法采砂作业,坚持采砂管理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陆治水打”方针,不断强化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我市境内长江河道防洪和通航的安全。各辖市(区)设立采砂船指定停泊点。到2020年,基本建成市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现代化体系,现代化水平评价得分达到90分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长航公安分局、海事局)

(八)弘扬水文化

2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并实施《市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方案》,加快打造人水和谐的“一屏、两带、四片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从2017年开始,每年实施1个美丽库区建设项目、建成10-15个水美乡村;到2020年,全市70%以上的辖市(区)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成一批寓教于乐的水情教育基地,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景观。进一步完善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中的水生态文明功能。(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25.挖掘传承水文化。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不断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段建设,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全面保护、展示运河沿线核心遗产及相关遗迹,加快实施古运河(下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古运河沿线生态与文化景观建设标准,彰显大运河段文化特色,积极争取大运河段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古河湖拓宽、疏浚前,应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并对发现的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加快水文化展示馆建设,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力争2018年建成。(责任单位:市水利局、文广新局、城建集团、文旅集团、金港产业园,京口区)

三、保障措施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把生态河湖行动作为全面推进河长制的重要举措,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建立全市统筹、河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一是细化工作任务。各辖市(区)和市各牵头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送市河长办,作为河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重点河流的各级河长、基本概况、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等,2017年9月底前出台市、辖市(区)重点河湖《河长工作手册》。要科学编制“一河一策”方案,根据每一条河流的人文、地理特征确定个性化的重点任务,2017年底前完成市、辖市(区)两级重点河湖“一河一策”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2018年上半年基本实现农村河道“一片一策”。要加快设置安装“河长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2017年9月底前省、市两级重点河湖“河长公示牌”安装到位;10月底前辖市(区)重点河湖“河长公示牌”安装到位。启动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2018年底基本建成。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全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河长大会、市级河长会议、河长办会议、联络员会议等,研究推进河长制重大事项。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地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与河长制相关的各类信息,市河长办负责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工作督查制度,领导小组负责对河长制面上的工作进行督查;市级河长负责对河流沿线的辖市(区)及辖市(区)河长进行督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对条口专项工作进行督查;市河长办负责综合协调和工作督查,确保河长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考核评价制度,采用日常监督、第三方评估、公众满意度测评、年度考核等多种方式开展考核评估,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建立问责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行动推进不力、未完成年度重点任务、河湖生态明显恶化等情形开展督办查办;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生态环境损害的,进一步加大执纪力度,严格实施“一案双查”,倒查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第7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青年湖;富营养化;生态修复

辽宁省政府对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水质改善工程非常重视,同时我国在污染湖泊的治理方面,工艺技术相对成熟,可确保湖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为了更好地迎接2013年12届全运会在辽宁召开,辽宁省政府与沈阳市政府加快了对市区环境的整治,为城市污染湖泊治理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1.工程概况

青年湖历史上隶属于北陵公园,1971年,为了改善接待环境,确保政务接待的安全,省政府决定将北陵公园西侧12万平方米的青年湖区划入友谊宾馆范围。1985年,省政府投资对青年湖进行了清淤改造;2002年,省政府对青年湖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改造,按照与北陵公园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原则,修建了仿古围墙,沿湖甬道。同时为了防渗在青年湖底铺了一层无纺布。

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平均水深5m,青年湖湖水来自其临近的北运河河水。每年补水50万m3。由于北运河河床高于青年湖湖面,故青年湖只能从北运河引水,无法向北运河排水,使整个青年湖形成死水。

2.水环境问题分析

在对友谊宾馆青年湖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辽宁省环境科学院对辽宁省友谊宾馆青年湖进行多次采样调研。

首先,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大部分点位总磷为0.5-1mg/L之间,个别点位总磷达到2mg/L。大部分点位总氮为2.3-3.5mg/L之间,个别点位总氮达到4.5mg/L。

其次,从监测结果来看,青年湖大湖水质COD指标介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和IV类水质之间。总氮和总磷指标属于劣V类水质。

第三,青年湖属于城市深水湖泊,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水温差异显著。但总氮、总磷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水层之间存在垂直水体交换。水质改善工程需处理的水量为全部湖水,总水量为48.25万m3。

第四,青年湖水质透明度下降主要是由于湖水中磷、氮含量过高,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从而使湖中藻类大量繁殖,湖水颜色变绿、变深,透明度下降。

3.工艺方案比选及可行性分析

3.1处理水量及设计规模确定

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水面面积约10万m2,分为小湖和大湖两部分。其中小湖5000m2,平均水深1.5m。大湖面积9.5万m2,平均水深5m。本工程项目处理总水量48.25万t。

3.2场址选择

由于考虑到友谊宾馆青年湖周边可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按照水质净化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尽量减少工程痕迹,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原则,采取原位生态修复,在湖面建造人工浮岛,在小岛、小湖和大湖西南角各安装一套循环过滤系统,并做相应隐藏处理,同时为了增加氮的去除效果,可串联一个沸石过滤装置,在水下安装静音水下风机。

3.3工艺方案比选

根据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水质现状及处理目标,共提出4套方案进行比选。一是通过建设净化设施对来水进行净化处理,二是采用抽取地下水补水,三是采用投加药剂的方案,四是采用水质生态修复系统工程。

3.3.1北运河河水净化后补给青年湖方案

源头治理是一切污染治理的根本方法[1]。友谊宾馆青年湖水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进水氮、磷含量过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抽取地下水对青年湖补水和北运河河水净化后对青年湖补水两套方案。

目前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每年从北运河进水3次,第一次进水30万m3,第二次、第三次进水,每次进水10万m3。一般进水在5天内完成,每天进水6万m3。由于友谊宾馆场地条件限制,选用相对占地较小的石英砂滤池或者生物活性碳滤池。滤池滤料厚度为2m。滤速可以达到10m/d,处理6万m3/d的水量,需要滤池有效面积6000m2。加上构筑物墙体、设备间、管道等占地,总占地面积达到近1万m2。从卫星照片上观察适于建设进水过滤系统的青年湖东南角除去保护隐私的围挡等,可用地总面积不足3000m2,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的进水方式是第一次进水在5月1日前完成,进水30万m3。这主要是因为:一、经过一年的蒸发,升华,青年湖景观用水严重缺乏,急需补水。二、5月1日前后,大伙房水库放水用于北运河沿线水田“泡地”,此时水质较好。如果采用全年进水,北运河水质较差时单靠滤池达不到处理目标。三、5月1日过后各种政务接待陆续开始,必须保证青年湖景观的完整性,短时间,高水力负荷进水。所以将进水时间调整为每年5月至9月均匀进水以降低日进水负荷是不可行的。

由于友谊宾馆可用于建设项目的场地有限和短时间、高水力负荷进水的特殊要求。采用北运河河水净化后补给青年湖方案是不可行的。

3.3.2抽取地下水补水方案

友谊宾馆绿化用水每天用水700m3。同时考虑到湖水蒸发等因素,每年补水50万m3。由于湖水较深,冬季深层湖水并不结冰,补水为全年补水,平均每天补水1370 m3,每小时流量57 m3。采用上海蓝升泵业200QJ50-78/6 19.5KW,流量60m3,扬程78m。单价 6048元。运行费用主要是水泵电费和自备井水费。合计年运行费用109.67万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抽取地下水补水方案,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都比较低。但此方案在进行投资估算中假设了2个前提:1、不用经过地质勘查,可以确定抽取70m深地下水时青年湖水位不下降。2、根据辽宁省及沈阳市相关法规,抽取地下水补充景观用水是允许的。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友谊宾馆青年湖最深处水深达12m,湖水已经与浅层地下水相连接,很有可能抽取70m深地下水时会形成小循环,无法通过抽取地下水补充青年湖水。另外在《辽宁省禁止提取地下水规定》中提出,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全省各地禁止提取地下水。

因此,抽取地下水补给青年湖景观用水,不仅在技术可行性方面存在问题,在政策法规方面是坚决禁止的。

3.3.3投加药剂方案

投加药剂是治理重污染水体常用的方法。重污染水体由于厌氧反应产生氨、硫化氢等臭味气体时,通过投加各种氧化剂可以快速缓解和降低臭气浓度,取得较好的效果[2]。常用作杀藻剂的化学药品有硫酸铜和西玛三嗪。采用药物,数天内对杀藻会起到效果,但长期使用会造成湖泊退化。

使用化学药剂除藻,需要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本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如治理微囊藻水华的方法,多用硫酸铜等药物清杀,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时候并不理想,往往在清杀之后,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3]。此外,现阶段的清杀药物对藻类并无选择性,在杀死微囊藻水华的同时,也杀死了其他藻类,污染了水体。

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湖底铺设防渗膜,如果采用一般的氧化剂或絮凝剂投加方案,将对整个青年湖的生态链造成极大不良影响。所以本次药剂投加方案选用了一种韩国GCM水处理剂,该水处理剂选用天然无机材料作为原料,通过酸化、煅烧、粉磨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处理效果较好。GCM天然复合无机水处理剂价格是64.9元/kg,GCM是1kg大约能处理40吨的水,所有总水量是95万吨,所以大约需要是23.75吨。一次投加药剂的药剂投资为154.14万元。一次投加药剂后可维持较好水质时间为1个月。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GCM天然复合无机水处理剂生态安全,处理效果好。但由于青年湖水量太大,GCM药剂价格相对较高,导致单次加药造价过高,缺乏一定的实用性。

3.3.4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是当前广泛应用于城市湖泊治理的一种综合性水质修复方案集成[4]。北京的陶然亭公园内的景观湖,深圳荔枝湖等众多景观水体均采用生态修复方案。

近年北京陶然亭公园补水水源变为再生水,园区水域水质不断恶化,水华频繁发生。因此,急需通过水质改善工程提高水体水质,抑制水华发生,提升水体景观价值。由于水体及水源的营养元素指标超标严重,采取综合的减污措施加以去除;而水体静止也是造成水华的主要原因,应增加水体的流动性。综合考虑陶然亭湖水的实际情况,选择循环过滤、软性生物膜载体和水生植物等措施去除水体污染物质;通过循环过滤及推流曝气等措施增加水体的流动性。

深圳荔枝湖湖面总面积10.91万m2,蓄水量为10万m3,平均水深1m。荔枝湖污染严重,水质达不到地表娱乐景观水质标准要求,水体感官差,透明度低,湖水呈暗绿色,局部出现黑臭现象。采用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人工湿地净化、臭氧灭藻湖水大循环的处理工艺。

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与上述案例最大的区别是湖水深。上述案例的平均水深在1m-1.5m,而青年湖平均水深5m,最深处达到12m。这就使整个工程处理水量远远大于上述工程。所以辽宁友谊宾馆青年湖水质改善项目采用了人工浮岛、循环过滤系统,水下风机曝气以及生物操纵等工艺在内的综合性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安全、可靠运行成本和费用低。而且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创造出与辽宁友谊宾馆相协调的优美生态环境。

4.结论

针对友谊宾馆青年湖水体富营养化和无清洁补水的现状,重点对青年湖内水质进行综合治理,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确保湖水水质在的改善提高后保持长期稳定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怀东,彭文启.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9-260.

[2]刘正文.湖泊生态系统恢复与水质改善[J].中国水利,2006,(17):31-33.

第8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内容提要:湖泊内的污泥是水体净化过程中产生的遗物。它是一种含有多种有害成份的酸性物质的集结体,在存量较少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太多危害,还像一层超细的膜一样,能够阻止湖水渗漏。但目前湖泊中大量污泥的存在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变废为宝,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开发利用河湖中的大量污泥正是改善河湖水系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湖泊污泥清除和治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对于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的形成原因,已有很多水环境专家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普遍认为主要是由城市工业、城市排污以及农业化肥流失等造成的[1]。但就如何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造成的污染,还没有那一种单纯的理论指导实践,成形一种治理的模式,其污染的根本成因还值得商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业产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可能不发展城市工业,而且今后城市工业规模还要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不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就难以保证,进而导致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将会更加棘手,所以,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大幅缩减化肥的使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直到现在很多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没有抓住导致湖泊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导致湖泊水体污染的真正元凶其实正是“水下面”的污泥。只要经常性地对水底污泥进行清除,就能有效地化解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污染。因为,污泥这个东西太“肥”了。它在有效地吸收和腐化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水体释放富营养化物等有害成份。

如果一个水环境专家在研究某地的湖泊水体污染状况时,始终不提“污泥”二字,而对水葫芦、水草、水中浮萍、赤潮等现象,也仅仅认为只是水中的富营养化成份增加所致,而不知道导致富营养化成份增加的真正原因是污泥“作乱”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也敢断言他的研究方向肯定是“走偏了”。

此文仅以河北省白洋淀近年来的水体污染为例做一些分析,探寻造成湖泊污染的根源所在,进而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白洋淀现状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淀区主要在保定地区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地区,涉及任丘、安新、容城、雄县、高阳等县、市。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2007年3月,白洋淀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为AAAAA级景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982年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为保证白洋淀不再干枯,自1997年至2006年,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17次生态补水,近10年累计向白洋淀调水15亿立方米。2004年春节前后,白洋淀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造成数百万斤鱼死亡。受污染水域达46187亩,其中养殖水域17074亩。2006年3月,白洋淀部分水域大量死鱼。该事件在保定市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白洋淀现有143个淀泊,并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2]。

多年来,在各种媒体上也经常看到对白洋淀调水工程的报道,主要是由于白洋淀水位太低,面临水质恶化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块“地球之肾”,通过远距离调水来“稀释”重度污染的白洋淀水体,但是直到现在白洋淀的生态依然很脆弱,水质也很不稳定。地球之肾成了藏污纳垢之湖,有其美名而无其实效。

各种资料显示,白洋淀里的“黑淤泥”,深至3-4米,浅至1-2米,造成白洋淀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正是——“黑淤泥”太多了,从而导致白洋淀水质太“肥”了。

三、治污的设想

如果我们对水域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清除湖底淤泥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是要想全面恢复和提高白洋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唯有此种办法,除此之外恐别无良法。

对“黑淤泥”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黑淤泥”在存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上面的表层水质影响较小,而且对水中的“杂物”有一种吸附和促进腐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水的下渗速度,能有效地节约用水和化解污染物。另一方面,如果积聚的污泥太多太厚,就会使其“吸附力”几乎丧失殆尽,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不断地在水中扩散,最终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成份严重超标[3]。

黑淤泥的特性,为我们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条件。一是可以改良土壤。如果我们把它运到岸边,用于改良白洋淀周边的中低产农田,将会促进农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有资料显示,湖泊内的污泥的潜在价值要远比等量的河沙高,如果加以利用,将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是一种很好的“可再生资源”。二是去除同一体积的淤泥就会带来同等数量的库容。白洋淀年年因水而闹荒,库容越来越少,水体富营养化年年发生与清淤不足或不清淤有直接关系,此项目一旦纳入规划并启动实施,白洋淀的库容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也会使湖水质量在不采用任何高科技方法处理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四、淤泥的出路

解决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染问题,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解决的办法也不少。在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湖区内,还存有143个淀泊,这就意味着白洋淀湖区内有一百多个地方高出或接近现有水面,而这些地方都可以作为储存和堆放湖底淤泥的场地,结合三年大变样,在治理污泥的同时,稍加改造,做成人工岛或假山等人造景观,效果都不错。

建议有三:一是可把离湖岸比较近的污泥尽量多地运到岸上,建立临时储泥场。在春秋冬三个季节里,采取各种鼓励措施,用于改良白洋淀周边的中低产田,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可把离淀泊较近的污泥运到现有的淀泊上,这样一来虽然会缩小白洋淀现有的芦苇荡和荷花淀规模,但是,因此而产生的效益将会更大。比如,可以在现有的淀泊上开发数千亩且今后无需使用任何化肥的、优质的黑土地良田,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现有的芦苇荡和荷花淀自身的效益。三是还可在打造白洋淀精品工程上有所作为。如可利用这里的污泥在淀泊上有意识地修建一两个假山或龙脊梯田,这会为日后白洋淀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消费卖点。一旦建成就可以在这肥沃的“黑山”上植树、栽花,修建亭台楼榭,下半部分可栽竹等,再下还是原来的芦苇荡和荷花淀。同时,也可在湖岸与“山上”之间修建索道[4],看上去就会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气势上要比现在“平展展”的白洋淀大得多,何愁今后的旅游业没有更大的发展。

五、清淤的方法

清淤可以有多种方案,仅列举几个,通过比较便见优劣,从而找到真正适合白洋淀清淤的最佳方法。

一是采取排除所有湖水,在冬春两个季节通过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进行清淤。此做法好处是清淤较彻底,水质恢复快;缺点在于投资巨大,会造成至少两年不能正常蓄水,而且还要把现有的湖水全部“扔掉”,从而会给白洋淀水生物带来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害,代价极其惨重,更会造成数亿立方米湖水的巨大浪费,这与当前极度缺水的白洋淀实情极不相符。因此,此法实不可取。

二是在有水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数量的机械挖泥,用大量的简易排船储运污泥,并采取多个施工点分步推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清除[5]。白洋淀的水“不太深”,又非常的珍贵。在不丢失湖水的情况下,通过跨年度的并且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清淤,同样可以使白洋淀的湖水通过自身调节达到净化目的。表面上看在清淤过程中会造成局部水体浑浊污染,但是并没有关系,因为,污泥大量减少后,湖底对水体的吸附力会增大,水中的沉淀物要比清淤前沉降的快得多,施工结束后水的清洁度会比以前变得更好。所以,此法比较符合白洋淀的实情。

第9篇:湖泊生态恢复治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