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来龙去脉范文

来龙去脉精选(九篇)

第1篇:来龙去脉范文

1、我一定会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整理清楚的。

2、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已经搞清楚了。

3、我一定要搞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4、我花了很多时间,才知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5、来龙去脉是我们把握一件事情的逻辑关系的重要条件。

6、每当等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时,应加以阐明。

7、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让我把他的来龙去脉都调查清楚。

8、老师一定要小明把他们打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9、你要想真正的了解这件东西你就要去了解他的来龙去脉。

10、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11、把任何决定同它的整个来龙去脉割裂开去,就会歪曲其实质。

12、星期一晚上她陪我坐了一个钟头,她把整个来龙去脉都告诉了我。

13、它们一脉相承,贯通各代,既有其逻辑上的前因后果,亦有其血统上的来龙去脉。

14、来龙去脉对你了解这件文物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15、我觉得你有必要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好好地想一下。

16、这就是美国试图同苏维埃制度的原动力搏斗的来龙去脉。

第2篇:来龙去脉范文

其实我一直都希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自己所希望所想要的那种状态,不管要过多长时间,我们都能够知道那些寒假里面给自己总结和下出来的定义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们似乎可以看得清楚在来时的路上经过了哪些挫折,你所看到的那些人说的话不一定全都是正确的。

可是同样的,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那些东西呀。

这很久以前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跟他们说过太多的话,就是那种和自己相处不来的人也就会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因为那个时候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那么深交的必要,毕竟我们说什么他们也未必真的能够理解。

第3篇:来龙去脉范文

你看他稍微一被刺激,然后就原型必露了。

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到底顶着一个多大的罪名,哪怕是对于他们家族来说,对于他们全部的血脉来说都是如此。

也许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一个开玩笑就可以解释的。

但是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根本,就离不起的源头。那些事情所谓的因果,就好像是在一个乱糟糟的线头上,然后怎么都扯不断也扯不开。

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会集中在一起,突然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也许那些好大喜功的沉迷,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功名利禄而感觉不痛快。

也许你就这样散步在街头,就会发现那些英勇无畏的江湖儿女们,他们也许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

但是,需要因为各种细小的环节或者是利益的纠纷而产生矛盾。

我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对于我们来讲,到底是如何才能够全部消除掉的。但是我们却知道一个大家族如果太大了,那就乱了。

第4篇:来龙去脉范文

逆行过后,在性生活后的第一次排尿时,可在尿液中发现不少白色絮状的,拿尿液到显微镜下一瞧,里边可见大量的。原来,在的瞬间,不是从正道经尿道出,相反走的是“歪门邪道”,莫名其妙地跑到膀胱里去了,称其为逆行。正常情况下,排出是借助尿道这条“必经之路”,尿道又是排尿的通道,所以这条路便被“精尿两用了”。时身体里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在允许顺利喷射出去的同时,为了防止逆流进膀胱,此时,膀胱“出口”即膀胱颈部以及尿道连向膀胱的“内口”部位会发生强烈的肌肉收缩,其目的是关闭膀胱“出口”,而且还能增加尿道内的压力。

不言而喻,发生干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上述这种关闭性“机构”的功能失灵,无法关闭或至少不能完全关闭,以致让“有机可乘”地逆流进入膀胱。那么,哪些情况会引起这种关闭失灵呢?如膀胱、尿道的炎症,前列腺、膀胱、直肠等部位的手术,重度糖尿病会造成微血管与神经末梢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功能。当然,还有一些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的原因。

干性的治疗,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1.尽可能做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用抗菌药物治愈尿道、膀胱的炎症;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糖尿病等。

2.坚持性肌肉锻炼,即经常做像大便结束时那样收缩部肌肉的动作,这样,膀胱“出口”处肌肉的力量也会加强,要求每日锻炼1~2次,每次至少收缩肌肉20~30回,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第5篇:来龙去脉范文

一、把握数学知识生成点,内化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连续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时,是先认识数学对象的外部特征,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动态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抽取并全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从而达到掌握并应用新知的最终目标。因而,教师在教授新知时应充分引领学生认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握好数学知识的生成点,即“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内化为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性的理解。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当教师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①“■+■”为何不能直接相加减?②如何转化为已学的知识解决?③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后,得到以下几种解决方法:①化小数计算;②画图推导计算;③通分计算。再让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其共同点:都是把新知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得到最优方法――通分计算。让学生寻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联系――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对于“为什么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结论,此时学生还无法真正理解其本质属性,教师与学生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探究。此时,教师可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课件予以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内化:整数加减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是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三者实际上都体现了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本质特征:只有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学生只有明白了数学知识的生成点在哪儿,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二、找准数学知识发展点,优化数学理解

数学学习的根本在于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目标。学生只有理解一个熟悉的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公式或法则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才能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成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并发展到全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找准数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发展点――数学模型的建立,让学生进一步优化对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的丰富理解。

例如,人教版四上“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教材以“你知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其实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了乘法和除法,为了体会数学知识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起来想一想: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要用乘法?而“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又是用除法呢?先分析一下:单价是单一数量下的价格,相当于每份是多少;数量相当于几份;总价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而后,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教材中“一乘二除”的图示(图1),写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每道题写出的算式中,哪个数相当于“单价”?哪个数相当于“数量”?哪个数又相当于“总价”?从而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就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即将众多的“一乘二除”问题归之于乘法,这就生动诠释了“乘法是一个筐,许多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的形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路程、速度、时间”与“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了“关系”模型,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最优化。

三、注重数学知识延伸点,深化数学理解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是依据儿童年龄特征发展和不同阶段的认知结构水平,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论是相同模块的同一知识,或是不同模块的不同知识,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这种关联的产生,是因为每个数学知识点都有着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找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节课的知识点都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处理好单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体会对于单一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才能夯实学生的“四基”,增强学生的“四能”。

例如,人教版“观察物体”的教学。人教版教材将“图形与几何”模块中的“观察物体”内容,分三个阶段在不同年级进行教学。首先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该单元的设计内容和目标是建立在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还很薄弱、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完善,因而以“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为教学目标,逐步让学生感受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为第二阶段学习“观察物体”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学习延伸点,即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体轮廓就可能不同。

其次是四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该单元知识是建立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有效提升,空间方向感有了明显增强,空间推理能力有了一定基础,因而以“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用正方体搭成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并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为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从单一物体观察到多样物体组合观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此时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表象特征有了更明确的判断推理能力,经历了由二维图形延伸到三维图形的过程,为五年级“反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本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与单个实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或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或是不确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不同摆法和有些摆法的确定性”。这是前面两个阶段学习的延伸与提升,学生在不断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第三学段的全立体、全方位学习三维空间图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6篇:来龙去脉范文

土地权属争议形成的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土地权属争议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争议双方难以提供确凿的土地权属证据。有些农村集体、国有用地单位几经变动,很难找到当时的审批文件及经办人,难以说清土地权属的真实情况。例如:一些集体占用国有单位闲置的土地,口头说法是在1962年纳入“四固定”范围耕种、且缴纳了有关税费而使用至今。但由于当时的土地权属缺乏文字记载和图件档案,究竟是哪块地缴了有关税费,当年生产队的土地划定的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已无证可查。

2.一些行政指令与政策、法律法规之间不相吻合。由于一些地方重建设、轻手续,导致某些“重点工程”用地未批先占,而用地单位又不认真履行用地手续,形成违法用地。对未履行批地手续的用地,尽管国家制定了补办用地手续的政策,但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理程序,导致用地单位无法补办。

3.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长期薄弱,土地所有权确定后,没有及时进行土地初始登记。1962年《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把农村土地所有权下放到生产队,1982年《宪法》确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因此,“”时颁发的土地证,随着土地性质和使用情况的变化而需重新确认土地权属,但实际上并没有执行到位;同时,一些村、队的合并与分离,行政界线和村与村之间土地权属界线调整后,既没办理手续,也没相关档案等等,这些都给日后的土地权属管理埋下了隐患。

4.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日渐显化,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因其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价值日益显化。集体经济组织逐步意识到“寸土寸金”,依法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纷纷要求用地单位对历史上无偿占用的土地进行经济补偿。

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及现状

多年以来累积的各种土地权属争议,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界线不容混淆,这是依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的关键。根据历史上的征、占用土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权属争议大致有如下类型:

1.征而不用、征多用少,闲置后被农村集体占用。例如:某用地单位为建大型轧钢厂,于1960年征用土地1100余亩,并使用了部分土地进行建设。后由于项目下马,闲置的部分土地被农村集体占用。1990年,在没有弄清土地权属的情况下,用地单位又与村集体签订了租地协议,且每年支付给村集体租地费。现在集体经济组织认为:既然双方签订了协议,所占用的土地既已形成事实,其土地所有权理应属村集体。

又如:某铁路单位在1960年征用了某生产大队576亩土地。并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196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检查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使用情况的指示》,将暂时不用的约278亩土地交由生产大队代管耕种,双方签订了协议。后来,在未征得铁路单位同意的情况下,该生产大队将该片代管土地纳入“四固定”范围耕种,且缴纳了有关税费使用至今。1985年铁路单位因建设需要在支付了征地安置费及地上物补偿费后,收回了其中的9亩土地,并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现在双方对其余的土地权属产生了争议,但集体经济组织认为,按照历史上的处理办法,这那块土地应该属于村集体,因为用地单位已变相承认了原交给村集体代管的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2.用地单位未履行批地手续,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至今。例如:某单位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历次征地过程中,形成了没有征地手续的空隙土地约270亩。这部分土地既未办理征用土地手续,也未与农村集体签订任何用地协议。现在集体经济组织认为:按照《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未办理征用手续的土地仍归农村集体所有”,该地块应归村集体所有。又如:解放初期,根据国防需要,某通讯部队仅凭首长的批示,占用某村土地盖营房、栽天线杆和拉线杆,占用土地约700亩,而未对土地支付任何补偿费。如今,因为人口增多、劳动力安置等问题,集体经济组织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尽快解决土地问题,切实保护集体权益。

3.未取得合法批准用地手续、但通过签订协议占(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而使用至今。例如:1993年,某国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分别与两个村集体签订约500亩的用地协议,并支付“征地费”一千多万元。2005年,因建设工程项目另行选址,用地单位无法办理征地手续,但一直使用土地至今。现在集体经济组织要用地单位归还土地,理由是未按照国家征地程序取得批准手续的土地,仍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兼顾双方利益、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维护社会安定”的原则出发,依法对土地权属进行确认。对于因重复征用、重复划拨引起的争议,一般以后次征用、划拨为准确认权属;对于因实际界线、面积与原批准用地面积不符引起的争议,按界线确定土地面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成功调解了数起土地权属争议案件,避免了双方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例如:上世纪50年代末,某水库建设需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由于规划用地面积大,征地分步实施。60年代初,该建设项目停工,施工建设单位在不清楚实际征地范围的情况下,将没有支付征地费的土地上所建工棚卖给了某部队。此后,该部队一直驻扎至今。后来,生产队在部队院外种植农作物。1999年,部队要在院外打井,双方发生纠纷。

我们采取下列办法,成功解决了这起土地权属争议。一是向双方当事人宣传讲解有关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争议双方清楚处理原则、土地争议的危害以及不妥善处理的后果。二是调查取证,核实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查清事实,提出初步的协调方案。三是召开调解会,详细听取双方陈述及要求,征求双方当事人对初步方案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四是确认土地权属,双方认可方案。最后由部队以每亩土地一万元作为土地补偿费支付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

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的建议

1.对征而未用、征多用少,闲置后被村集体占用(耕种)至今的,现集体经济组织无法证明征地单位已将土地退还村集体的,按照《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确定为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暂确认给集体经济组织。今后,征地单位按照依法批准的项目使用该宗土地时,应按照届时规定的标准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上物进行补偿后,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2.1962年《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前,用地单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虽没有批地手续,但在地上已建有永久性建筑物且使用至今的,确定为国有土地。用地单位应依据土地登记规则和程序,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3.1962年《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后,至1982年《宪法》颁布止,农村集体将铁路部门原已征用但后来闲置的土地纳入村集体“四固定”范围内,并向国家交纳了相关税费而使用、耕种至今的,在对铁路无直接妨碍的情况下,确定为集体所有土地。或者确定为国有土地,今后原用地单位按照依法批准的项目使用该宗土地时,采取适当支付安置费的办法,并按照届时规定的标准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上物进行补偿后,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7篇:来龙去脉范文

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南海享有无可争辩的。在二战之前的全部时间里,世界各国对中国对南海诸岛礁行使并未有任何异议,可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局势也一直风平浪静。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南海才起波澜,起因主要是由于南沙群岛海底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据初步估算海底石油蕴藏量达二百亿吨。这使得南海周边各国迅速起了分羹之心,也采取了不少实际行动,再加上美国、日本等国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介入南海争端,使得南海成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利益错综复杂的“热区”。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尤其是大陆架、经济专属区等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使得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一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实际上助推了各沿海国对海域管辖范围的声索与争夺,“蓝色圈地运动”就此开始,南沙海域的岛礁争夺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最终造成中国的南沙群岛被占领、广大海域被瓜分、海底资源遭到掠夺的不利局面。

到目前为止,提出所谓“”要求并分割海域的国家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其中,越、菲、马三国还派兵到岛礁进行军事占领,只分割海域的是印度尼西亚。到1991年底除中国大陆控制的6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它44个岛礁分别被越、菲、马侵占。

以下是关于南海周边各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和行动的简略年表。

中国

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从清帝国乃至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均持续主张拥有南海的,而且并未引起其他国家的争议。

1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的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包括南海诸群岛。

1974年1月19日,中国与南越两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海域爆发武装冲突,以我方胜利告终,史称“西沙海战”。此役之后,中国收复西沙群岛。

1988年,中国与越南在赤瓜礁海战,控制了赤瓜礁等七个南沙岛礁。中国人民先后进驻南沙的永署礁、华阳礁等,竖立碑,行使捍卫南沙的职责。

2002年,为了防止敌对行动,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与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10年,潜水器“蛟龙号”在南海海底插上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宣示。

2012年6月,三沙市成立,中国对于南海地区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越南

1958年9月14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政府主席范文同在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照会中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关于规定中国领海的声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尊重这一决定。”

1978年,越南正式声明对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称为越南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

1979年9月,越南发表了题为“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白皮书。该白皮书遭到我国政府的严正驳斥。

1982年,越南正式成立所谓“长沙县”,将整个南沙群岛区域划归长沙县管辖,其实际行政范围则是南沙群岛越占区的31个岛礁。

1993年,越南占领南沙岛礁24个,守军600人。

1994年4月16日。在越南武装船只的威逼下,中国“实验2号”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停止了在南沙群岛万安滩的石油勘探作业,并在有关部门的指示下,于当日撤离,中断了1992年签署的中美石油合作开发合同。中国对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从此陷入停顿状态,史称“万安北事件”。

2002年,越南又占据27个岛礁,守军增至2020人,它也成为侵占我国南沙群岛最多的国家。

2004年、2005年,越南在南沙建的南威岛机场、长沙岛机场相继完工,大批人员装备和弹药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南沙。不久后,越南又开始向南沙群岛增派海军陆战队。

菲律宾

1971年菲律宾政府正式对南沙群岛的60个岛屿、岛礁和沙洲提出要求,并将它们命名为“卡拉延群岛”,并开始在巴拉望以西、南沙群岛东160公里处钻探石油。

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签署法律文件,在南沙群岛菲占岛屿上设立卡拉延市。

1995年5月13日,菲律宾组织了38名本国与外国记者,分别用船只和直升机载运到美济礁进行所谓的“采访”,遭到中国渔政船的阻拦,在对峙了8个小时后,以菲方船只撤离告终,史称“美济礁事件”。

2009年初,菲律宾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两个版本的“领海基线法案”。其区别在于,参议院的版本只将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和黄岩岛划为菲律宾领土,而众议院的版本中这些岛屿全被划入菲律宾的领海基线。

马来西亚

1968年,马来西亚政府将我国南海传统疆域线以内的8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区划为“矿区”。

第8篇:来龙去脉范文

一、有理数的由来

在小学里,同学们学习了自然数、0和分数,现在,又学习了负数,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但是,大家知

道有理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群居在森林里、山洞中,身上披的是兽皮和树叶,吃的是山上的野兽、树上的野果

和水里的鱼,终年靠狩猎为生。那时候,虽然每天猎取的食物不多,但仍然有一个记数的问题。开始,人

们只是以“多”和“少”来区分。渐渐地,有人想到可以扳着手指头来数数,因为那时每天狩猎的结果也

只是“屈指可数”的水平。再后来,狩猎的工具改进了,水平也提高了,当猎物超过10个以后,“屈指”

已不可数,于是又想到在一条绳子上打结来记数。周代(公元前10世纪前后)《易经·系辞》中记载的“

上古结绳而治”,指的就是那个远古的时代。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代,人们渐渐感到“结绳’不但麻烦,而

且时间一长往往记不清这些“结”指的是什么了,终于想到要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东西和各种东

西的数目,于是出现了最早的数字。

数字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如何用尽量少的数字来表示那么多的数呢?这个

问题,在中国人首先创造了十进位制记数法以后,才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

打猎时,有时两人合作才能猎获一只兔子,有时五人合作一共猎获两头羊。如何分配这些食物呢?起初,

人们只知道“二分一”、”五分二’;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分数的概念,记录下来,就是“二分之一”、

“五分之二”……这也是中国人首创的。《周髀算经》中已大量使用分数,《九章算术》(约公元前100

~50年)给出了相当完整的分数理论,比欧洲同类著作大约早140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分数除法把除数“

颠倒相乘”,就是我国古代教学家刘徽(公元前三世纪)的原话。

人类对零的认识比较晚。打不到野兽,空手而归,这是最初对“零”的印象──空虚、饥饿、一无所有。

后来,又用符号“”表示空位(有人推测这是个空无一物的牲畜栏),慢慢地就演化成现的“0”了。

在小学教学中,算式“2-3”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够减”。但学习了“有理教”的知识以后,我们就能解

决这个问题了。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0。正负效的概念也是从生产实际的需要中产生的。人们把私有

财产记为正,欠债记为负;收入记为正,支出记为负;运进记为正,运出记为负;超出记为正,不足记为

负……人们从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抽象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数和负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我们的祖先不仅最早认识到负数的存在,而且总结出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具有世

界意义的重大创造。

二、中学有理数的加减是小学加减计算的提升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正、负数的引入,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学习以及代数和形式的出现(即去掉括号的和)

,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成功地解

决了小学数学无法解决的三个问题:

1.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问题。第一次实现了减法运算的畅通无阻,即不仅大数可以减小数,小数也

可以减大数。也就是说,减法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总是能够进行的。

2.实现了运算符号与性质符号的完全统一。即“+”号、“-”号,既表示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

又表示该有理数是正数或负数的性质符号。

这种统一,实质上是加、减法互相转化的结果,用式子表示是:a-b=a+(-b)=-b+a。原来算

式中的“减号”变成了性质符号“负号”,原来的性质符号“正号”,则变成了运算符号“加号”。这种

统一,使得减法可以用加法计算,加法也可以用减法计算,给计算带来了较大的方便。

3.完成了“同级”运算向“同种”运算的转化。即把同属于第一级运算的加、减法,通过代数和的形式

转化成属于同一种运算的加法。这样,打破了小学数学中那种“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的规定,取而代之

的是利用加法的运算规律,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使运算有了更多的“自由度”,更有利于简算。

(1)有理数加、减运算是小学加、减运算的延伸和发展。小学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定律,在有

理数范围内仍完全适用,有理数加减法是小学有关运算的更高一级的发展。

(2)在加、减混合计算中,通过求几个有理数的和,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成纯加法运算,不再考虑算术

计算规定的运算顺序,可按照最合理、简便的方法灵活计算。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在适当时机给学生介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过程,介绍数学知

识的和谐、简捷美,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又促进了中、小学知识的接轨,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9篇:来龙去脉范文

门诊时间:每周星期三、五上午出诊。

颈椎两侧各有一根椎动脉,它们是从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经两侧颈6横突孔开始,沿两侧颈6~颈2横突孔平行向上,至寰椎椎动脉沟处进入颅腔,进入颅腔后合成脑基底动脉营养小脑及内耳。

发病机制

椎动脉在颈段走行在钩椎关节及椎体的侧方,正常人的椎骨活动时,横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内部的椎动脉受到牵拉或挤压,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到挤压,对侧受到牵张,甚至头后伸时椎动脉的血流都会减少,但无症状。但是如果一侧椎动脉已有某种病变,如骨刺压迫、血栓形成或动脉狭窄等,而在头颈转动时,颈椎的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压迫对侧的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或痉挛,管腔变细,血流量减少,从而造成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脑干供血不全的一系列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的头痛,以头枕部、头顶部痛为主,也可放射到头颞部,大多表现为发作性胀痛,伴有旋转性、浮动性或者摇晃性头晕。可出现突发性弱视或者失明、眼花、复视、眼球震颤、视物不清、视野缺失、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等症状,但在短期内可恢复。可以有发作性的耳聋、耳鸣、记忆力减退等,部分病人甚至还可以有不同程度发作性的神情恍惚、感觉异常以及精神方面症状等表现。病人头部旋转可出现肢体突然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时头脑清楚,倒地以后还能慢慢爬起来再走。另外,尚可出现发作性的失音、声嘶和吞咽困难等。

体征及检查

体征检查:病人颈部被动扭曲时可诱发上述症状,称旋颈征阳性。其他无特殊阳性体征。

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发僵,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有骨质增生,项韧带可有钙化现象;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显示病变节段不稳定,病变节段在屈伸时活动过度等;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等。

核磁共振的特定操作方法可以体现动脉系统的显影效果,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简称MRA,比动脉造影还好,而且是无创伤的检查,因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更有价值。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可以利用B超检查出双侧椎动脉是否通畅,使椎动脉检查更加简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