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高层建筑的划分精选(九篇)

高层建筑的划分

第1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布局;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高层建筑也在迅速发展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交通压力剧增、城市文化特色丧失等诸多问题。因此,高层建筑合理布局是避免或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高层建筑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土地价格、市场经济实力、城市规划布局、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对于高层建筑的布局与规划都有影响。要做到高层建筑规划合理、需要综合到土地管理、经济学、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复杂的学科门类,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因此高层建筑的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决策,把握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后期对于城市发展造成一系列困难。现阶段,我国对于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布局还没有成为系统的学科,在进行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工作时,只能够向以往经验进行简单的类比,没有科学的指导往往都会导致较多的问题出现。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布局规划方法及其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为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我国高层建筑的界定

我国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指出,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②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③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布局规划方法概述

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工作主要是,充分考虑城市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方案,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进行控制,科学指导高层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相匹配,达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所依托的思路就是: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建立完整的城市高层建筑空间分布数据库,对城市高层建筑分布的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其存在有关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规律;通过相应方法选取影响高层建筑布局的主要因子,并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地块单元,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分单元预测城市高层建筑建设潜力,形成单因子分析模型,再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预测高层建筑整体发展潜力,形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高层建筑分布现状、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等因素,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城市高层建筑空间分布模型,宏观上提出高层建筑分布分区,形成高层建筑宏观控制方案;在预测未来高层建筑高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高度控制提出整体目标,并对各研究地块内建筑高度进行高度控制研究,建立整个城市的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形成高度管控图则,形成高层建筑微观控制方案。

3、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基础理论

城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工作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土地管理学、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规划、美学以及城市景观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城市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分布主要有几种基本的模型:当其受地价影响的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分布城市地价的区域区别相关,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地段;受城市生态景观影响时,高层建筑一般分布于城市视线交点或城市空间上的节点处,这样就不会对城市景观的空间造成影响;考虑到城市区位因素时,高层建筑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通常会在市中心区域、交通枢纽地带或城市主要景观地带分布;考虑到交通条件时,则会将高层建筑建设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带。

4、国内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经验

国内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经验总结综观国内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经验,从规划层面有两种做法,一是做出专项规划,二是出台相关的规划管理法规。目前国内对高层建筑布局研究的经验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较多侧重于某一因素对于高层建筑布局的影响,而缺乏对高层建筑拟分布地段的区位特性、地价、经济发展特点、交通状况、人文历史特性和城市生态景观的综合把握,对于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的整体分析与研究,需要从上述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所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来对布局规划方法来决策。国内所进行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一因素影响下城市中规划高层建筑,例如北京市提出了以历史文物保护为中心,以故宫为保护重点来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的方案;而哈尔滨市则根据城市空间分布以及城市规划结构来确定高层建筑布局方案,对于不同的建筑高度区域施以相应的高层建筑控制原则,对于重点控制的城市节点进行特别的城市天际线设计。

(2)以城市局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城市的研究甚少部分城市在进行局部地区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区域进行城市设计时对高层建筑的布局控制作了研究,关注了局部地区的城市形象以外,对整个城市的关注不够,这样不利于指导整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布局发展,也不便于从宏观上指导规划管理。如南京市结合老城区的空间形态保护对高层建筑的布局进行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定性分析、宏观研究为主,理论运用、定量分析和微观研究不够高层建筑的布局研究应该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首先应该从整个城市出发,宏观研究各个区域的高度控制分区,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再具体的从各个区域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在提出控制指标的时候应该有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分析做支撑。

(4)研究技术手段参差不齐,以文字性研究为主,对数据的分析较为简单综观国内高层建筑布局研究的成果,仅南京和上海的研究应用了GIS平台,其他城市的研究以简单分析为主。高层建筑布局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分析各个子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权重,在这一过程中,将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运算,良好的研究平台将为研究成果提供重要的保障。

(5)宏观上对建筑高度采用分区进行整体控制,微观上采用图则形式进行局部控制在建筑高度宏观控制层面,国内研究经验是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分成若干个建筑高度控制区,对各个区域提出相应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在建筑高度微观控制层面,借鉴控规的编制经验,采用图则形式,根据各局部地段建筑建设现状,在充分预测未来建设潜力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改建或新

5、结语

城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决策工作需要综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土地管理学、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规划、美学以及城市景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整体把握高层建筑对于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环境、一个绿色环保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一个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做好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需要调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现状、交通发展状况、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现状和城市区位分布等因素。

【参考文献】

第2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规划控制 集约节约用地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angtan city high-rise buildings in recent years plann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xiangtan high-rise building, combining xiangtan city geological condi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public life hab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ypes and planning control management measures, reasonable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gh building func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a good livable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high building planning control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念解析

1.1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划称为高层建筑,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1.2高层建筑高度设置的特点

1.2.1高层建筑高度设置受到地质条件、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经济、规划技术规定等方面制约,具有独特性。并不是城市所有区域范围内能建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1.2.2高层建筑高度设计受到建筑本身的建安成本、消防、建筑结构、审批程序等因素限制,具有阶梯性。

(1)建筑高度增加,消防要求呈现阶梯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一类和二类。居住建筑从十层至十八层划为二类高层,十九层及十九以上为一类。而公共建筑则超过50米和24米以上部分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以上的划为一类,其他公建为二类。这种阶梯式的规范控制,从而使建筑形成了阶梯式。

(2)建筑结构选择也导致建筑高度的阶梯性。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也随着变化,由于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最佳建设高度是恒定的,从而也形成建筑呈现阶梯性。如:砖混结构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在24米-100米,钢结构等其他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高度在100米以上。

(3)高层建筑的造价也具有梯段性。随着防火设施、建筑结构等方面具有阶梯性,从而导致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本身造价呈现阶梯性。

(4)超高层建筑需报省建设厅审批,建设部备案。程序相当繁琐,从而限制超高层建筑建设。

1.3高层建筑的建设条件

1.3.1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城市居民对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以提高建筑高度来满足市场需求。

1.3.2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满足场地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同时,高层建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电网、道路网等应该满足高层建筑建设。

1.3.3符合建筑功能需要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设置建筑高度,例如中小学校、展览馆等一般性公共建筑主要采用多层;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建议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150米以下;居住建筑功能是居住,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宗旨,居住建筑建议在100米以下,中高低相互结合,高层居住建筑不宜过多。

1.3.4增强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

应根据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设置建筑高度,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仅对消防设施要求提高,还随着高度增加所需的抗震、人防等配套设施要求越高。

2 湘潭市高层建筑现状

通过对2010年湘潭市建设项目统计,多层建筑项目仅占建设项目的20%,中高层及高层项目占80%,超高层建筑项目无。多层建筑项目为经济适应房、廉租房及农居点,中高层及高层建筑以地产开发的居住建筑为主,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性高层建筑项目相对较少。湘潭市2010年出具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中100%是中高层和高层为主居住建筑项目,其高度一般控制在50米-100米。对湘潭市现有土地项目调查,二级土地市场存量土地是以多层为主,容积率在1.8以下,一级土地市场的情况来看,规划容积率在3.0左右,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

3 湘潭市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及城市空间形态设想

经调查,高层居住建筑已经成为了湘潭高层建筑的主流,但是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相对较少。目前湘潭市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尚未形成,居住建筑高度控制无章可循,商业建筑等其他公共建筑也未形成地标性建筑或城市的制高点。为了合理引导高层建筑的建设,其高度控制应结合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布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应该突破100米,形成地标式建筑。

(2)居住建筑根据市场选择的要求,引导向多样化发展,城市中心以中高层为主,城市近郊以高中低三类相结合。

(3)高层建筑的布局方式、建筑设计、规划控制条件将呈现多样性、地域性。

随着土地的升值,房价的升高,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可以适当的提倡高层建筑建设,但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建筑高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必须根据该地块的城市基础承载能力、消防设施、建筑造价、结构选型、市场要求、房屋价格及抗震等要求来设计。在城乡规划区内科学合理划分建筑高度的分类及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科学合理引导实施,提倡高层建筑建设同时,严格审查规划条件,预防高层建筑遍地开花。

4 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要求及管理措施

4.1高层建筑控制要求

4.1.1一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及地块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鼓励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修建高层及超高层。超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100-150米,在项目报建方面给予优惠。

4.1.2二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国土使用权出让合同,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的建筑高度增长至100米-150米,若涉及到容积率提高,建议减免土地出让金。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主体建筑的建筑面积必须大于整个项目总建筑的50%。满足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规划条件的项目,建筑高度不能低于50米。

4.2具体高层建筑管理措施

4.2.1规范高层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

高层建筑规划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在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宜集中成组群布置高层建筑,在局部地段、城市景观节点,可分散布置塔式高层建筑,分散布局的高层建筑应利于城市景观。在中心城区主要河流两岸、城市公园周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及协调区等重点地区建设高层建筑,应满足湘潭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的有关要求。应丰富群体高层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与周边建筑空间关系的分析,群体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竖向布局均应进退有序、富于变化,使得各种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在同一开发地块内,高层建筑应按外低内高原则成组团布局;成排或成列布置建筑不宜超过3幢;处理好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布局比例关系,建筑高度不宜差别过大。高层建筑沿城市主要道路和道路转角处布置,应加大建筑退让距离,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建筑风格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建筑主体以简洁明快为主,注重对建筑顶部的处理,高层建筑应组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应体现亮丽、明快的原则,不宜采用纯色或深暗颜色处理。注重建筑外檐材质选用,高层公共建筑外檐材质一般不宜采用涂料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山墙沿街布局的,应对山墙进行精心设计,丰富建筑体型,应避免同一山墙造型大量重复使用。高层居住建筑应采用封闭式阳台。高层建筑应以塔式建筑为主,不宜将两幢以上的塔式建筑拼接成板式建筑,形成庞大的建筑体量,影响城市景观与街道轮廓线。

4.2.2 完善相关技术管理规定

高层住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组合时,应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前后错位组合,错位距离原则上不少于3.0米。高层建筑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2: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2)建筑主体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3)建筑主体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8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

(4)建筑主体高度大于32米,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1.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5)建筑主体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0.8: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3] 天津市规划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规划管理的通知》

[4]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著,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3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地价不断的上涨,同时土地资源也愈发的紧张,城市规模也都向四周不断的扩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也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的产物。高层建筑是在土地、金融和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下的综合性产物,城市高层建筑在容纳了城市人口的同时也使城市面积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因为城市整体土地价格的影响,使土地与城市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的高层建筑也成为了一种商业建筑类型,不仅对城市的整体运营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概括的说,高层建筑就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技术进步、投资等的综合体,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贡献的,具体的说,高层建筑就是空间的纵向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促进城市的商业化进程,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从经济的角度来说,高层建筑也是因为城市土地价格与城市的交通和整体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层建筑作为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的有益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

二、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高层建筑为城市丰富了整体的景观效应,使城市变的更加的美丽,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使用空间,高层建筑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的处理好高层建筑建设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高层建筑的过分集中,不然会造成交通压力过大,所以要合理限制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同时,还要尽量对规划设计时还要对街道进行扩展,控制好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街道的通行能力。其次,高层建筑的建设要遵循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不能按照自身建筑的设想而随机的建设,要与城市的规划发展相融合,将高层建筑切实融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素

1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采用的是适宜技术、高新技术等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能够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的技术。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要树立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理念,形成分散、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群,从而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采用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市一体化的格局,目的是建立一流品质的现代化城市。

2 .融入生态城市设计观念

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互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的城镇规划建设中,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还影响了城市人身的健康与安全。我国可以根据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对城市的汽车进行有效的管理,如:城市的中心环节要控制汽车的数量;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停车场;私人汽车不得进入市区中心;大力宣传城市居民绿色出行。

4. 建筑规划的绿色容积率

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植物提供的浓荫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建筑自身的温度,特别是对于夏季温度的调控,在遮挡太阳对地面、墙面等辐射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效益,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绿化的修建已经被大量的运用于各种规划设计中,成为了城市绿化率提升的主要指标。所以,可以将城市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来,作为城市生态硬性指标应用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也是城市规划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步骤。

四、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第一,高层建筑对使用者的影响。城市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对城市居民造成了一定心理上的压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乡镇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多,这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城市中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造成的人们心理上的原因。同时,因为高层建筑对于土地利用率过大,小区人口过密,导致小区空气污染严重,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第二,影响城市气候,出现城市风。城市中高层建筑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产生城市风的出现。因为高层之间楼栋过密,会使正常的风速瞬间加快,形成风暴,产生峡谷效应,高层建筑形成的城市风明显的增加,就会相对的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天气气候,据科学家测试得出,楼栋间瞬时风速能达到风速的3―4倍,过高的楼栋会产生风动效应,改变局部的气候。 第三,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街上的行人及街景本身都具有重要性,简单的说就是高层建筑在一定位置上对城市的环境设计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必须要与城市达成协议,有规划者通过规划加以控制,如:高层建筑新的设计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如何决定体量问题。

五、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是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结束语

高层建筑物对城市环境平衡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设计必须要采用相应的协调环境方法来降低高层建筑对环境的整体影响。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主要的建筑物,在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景色的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未来城市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高层建筑设计,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环境及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8(02):66―69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10):71―93

[3]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36―48

第4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便合理的规划运用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两方面探讨高层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合理运用。

高层建筑设计

1.1高层建筑设计符合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都应该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在高层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功能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1.2高层建筑整体尺度设计的原则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主要构成部分,如:主体、裙房和顶部等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匀称均衡完美的建筑体,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对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与和谐的比例感效果。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如果合理且相互协调,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掌握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高层建筑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尺度比例的协调性

一座完美的高层建筑是由主体、裙房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其三者合理的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才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再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的造型更加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是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立面细部尺度的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划分为垂直因素和水平因素。一般都要使整体的关系与各要素的比例相配,以达到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所以很自然的,一些横向舒展而低矮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巨型和综合微型因素,使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使高层建筑形成强烈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除了需注意以上两点外,还应考虑细部尺度。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细部尺度、街道尺度、整体尺度、城市尺度等进行综合考虑。高层建筑本身不是单个存在,而是整体存在。城市规划及设计应将高层建筑群集中设计,以形成城市的主节奏,使城市天际线统一且富于变化。然后根据不同街区的需要设计具有适合该区特色的高层建筑,最后使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及外部街道生活相适应,最终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

1.3广场的设计利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

1.4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规划设计

2.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2.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总之,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高层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层建筑这种建筑类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建造与自然环境。然而高层建筑必须要与城市规划设计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打破建筑本身所产生的冷漠感、距离感,高层建筑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才能使城市规划越来越合理,城市建设越来越美丽。

参考文献

[1] 温婷婷.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高端界面空间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2] 陈一帆. 超高层综合体办公大堂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3] 包玉坤.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设计[J]. 经营管理者, 2011,(01) .

第5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处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三、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有位城市规划师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三)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四、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使周围建筑与之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

五、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第6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造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1.解析空间

1.1 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为地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由自然空间中分离出来,并围合而成。 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主角,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 、材料 、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 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 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味” 一样,不单是一个味道或味觉,而是一种具体的感觉 。

1.2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 街道 、园林、 绿地、 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

2.城市空间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 这一般包括建筑物、 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 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 建筑覆盖率、 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 对容积率、 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 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 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 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建筑主要朝向、 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建筑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3.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3.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4.建议与对策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a.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 、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 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 。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5.结束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 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本文就是针对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 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第7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策略分析

高层建筑其设计水平在古代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层建设设计领域的大范围运用,使得高层建筑设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铁铁、电梯、钢筋混凝土的大力应用,使得高层建筑伴随着新时代技术的“春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放眼世界各大城市,高层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空间之中的独特风景线。例如,从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的美国来看,纽约的曼哈顿区的高层建筑发展值得世人称奇;从我国来看,上海的金茂大厦88 层,高 420.5m,也备受世人称誉。由此可见,我国高层建筑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从整体的高层建筑设计来看,如何使得高层建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空间之中,逐渐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被广大学术界与建筑界人士所关注。

一、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

所谓“城市空间”往往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城市空间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空间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城市空间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质量。从目前城市空间来看,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状况,其直接催生了人类生活的新需要,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新需要具有着一定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往往与人类所处的空间之间的感受密切相连。因此,高层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时,要能够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从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但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往往会受到开发商的利益驱使而缺失对于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考虑,笔者认为城市空间和谐与高层建筑设计之间关系密切,但是,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

二、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共同营造城市空间的和谐

从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往往是由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两个重要方面来共同作用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谈及营造城市空间的和谐来看,要从高层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两个方面来看待。

(一)建筑设计层面

首先,要能够充分的发挥广场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其整体体量相对较大,这往往会城市街道一种“压迫感”,当人们经过高层建筑物集群时,往往会感受到从一个较大的空间直接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之中。对于此类现象,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来实现其优化。例如,在处于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应当采用后退的形式进行处理,在整个“后退的区域”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样则可以使这个广场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同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

其次,高层建筑物往往会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水平。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物要讲求设计的功用性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设计的结构形式。合理的造型往往是影响到高层建筑物设计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局限以及功能的基本要求,其造型往往与建筑结构形式密不可分,其变化程度相对较弱。部分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

(二)规划设计层面

从规划层面来说,城市的发展需要较为密集的高层建筑云集,但是,在高层建筑云集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带来的城市空间压力不容忽视。城市空间压力以及城市交通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层面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其次,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之中要对区域之中的高层建筑的高度、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我们发现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结束语: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地完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高度、密度的限制进而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的分布状态,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数量,等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汉宁,项聿鑫. 论基于现代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7) .

[2]张丹,张明岩. 高层建筑设计要点浅析[J]. 民营科技, 2009,(03) .

[3]周佼佼. 设计美学教学感悟——解读城市空间中的高层建筑设计[J]. 成功(教育), 2011,(18) .

[4]吴屹东,徐雪冰. 高层建筑设计的理性探索——咸阳工行综合楼设计[J]. 陕西建筑与建材, 2004,(09) .

[5]李薇,李勤. 影响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的因素分析与应用[J]. 陕西建筑, 2009,(01) .

第8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摘要】以某商业建筑为例,阐述了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的关键因素,以此来为大众提供安全有序的环境。

【关键词】商业建筑;消防安全;消防设计

国内大型商业建筑一般位于城市新开发区、城市副中心及CBD,在促进本地经济生活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其自身的消防安全设计,其火灾特点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基于此,本文以某大型商业建筑为例,并结合项目消防性能化报告探讨消防设计思路。

1 项目概况

某项目位于该城市东高新区,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39 4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2 929平方米,地上总建筑建筑面积为196 31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67 850平方米。建筑密度54.30%,容积率4.98,绿地率19.0%。机动车停车位1475辆,非机动车停车位1150辆。该项目西临规划路,南靠高新大道、北面是规划路,东临高新五路,是宝鸡市大型综合商业体之一。项目规划地块较为方正,布局上分为五大功能:西南角为7层高的大型shopping mall。东北侧为3至4层高的商业步行街,在商业步行街的北侧沿街设置两栋29层的高层住宅,与项目北地块的生态住宅相互呼应。在整个地块的中部沿高新五路和西侧的支四路分别设置两栋高层公寓,分别为20层和29层。东南角设置一栋26层的星级办公和星级酒店复合塔楼,其中6到15层为办公,16到26层为酒店。同时在地下一层局部设置超市和商业街,地下二层主要作为停车空间。在地块的西北侧和东南侧分别设立地块商业街主入口,在西侧呼应新城国际商业街形成次入口,在东侧为了导入高新五路的人流设立次入口。

2 项目消防设计问题

2.1 防火分区

在建筑项目防火设计中,防火分区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常规的防火分区模式是我国大型商业建筑通常 采用的防火分区模式。目前,无论是多层商业建筑,还是高层商业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都应采用防火卷帘、防火墙等。根据GB 50045—95(2005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文中以下简称“高规”)中的有关规定:“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4 000 m2;地下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2 000 m2”。该项目属于一类高层建筑,依据“高规”中的规定,防火分区允许的最大建筑面积为4 000 m2。针对各个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要求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要设置两个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设置可针对首层和非首层进行设置,首层的安全出口是指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一般情况下,在非首层设置的安全出口指的就是疏散楼梯间,通过疏散楼梯间,也可在首层直接通向室外,或者经过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专门通道之后通向室外。对疏散楼梯间位置的选择和确定,有非常高的要求,商场中疏散楼梯间在布置时要遵循相对均匀的原则,保证每部楼梯间都要有至少30米的服务半径,这样才有利于发生火灾时人群的安全疏散。

2.2疏散宽度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疏散宽度主要根据人数和每100人疏散宽度指标进行确定。在人数确定之后,用人数除以每100人疏散宽度指标即可得出疏散宽度。建筑底层外门、走道、楼梯的各自总宽度计算要严格符合“高规”中的有关规定。大型商业建筑疏散宽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w=a×b×d×e

式中,w表示计算疏散宽度;

a表示营业厅建筑面积;

b表示营业面积折减系数;

d表示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即人员密度(人/ m2);

e表示每百人疏散宽度指标(m/百人)。

2.3疏散距离

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中的疏散距离是确保火灾现场中人群脱离危险地段、顺利到达安全地段的重要途径。“高规”中明确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 m;其它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线距离不宜超过15 m”。

该商业项目基地内部设置有不小于4米的环形消防车道并与市政道路相连,分别在高新大道设置2个消防出入口,高新五路设置1个消防出入口,西侧规划路设置2个消防出入口。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小于12米,消防车通过的商业二层连廊下净高不小于4米,宽度不小于4米,消防车道下采用硬质铺装,满足大型消防车30t荷载要求。该项目内的建筑分为1号楼、2号楼、3号楼和地下室,下面针对该项目内各建筑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疏散距离的设计问题进行详述:

(1)1号楼

1号楼由两幢29层高层住宅(A、B楼)、一幢29层酒店式公寓(C楼)及4层商业裙房组成,A、B、C楼与其裙房之间不设防火墙分隔,其裙房防火分区均按不超过4 000㎡划分。A楼部分一梯两户,共设置两部消防电梯和一个剪刀楼梯,剪刀楼梯为防烟楼梯,消防电梯与剪刀楼梯合用前室>6㎡,住宅户门与楼梯门为乙级防火门,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B楼部分共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一梯三户,每个单元均设一部消防电梯、一部无障碍电梯和一个剪刀楼梯,剪刀楼梯为防烟楼梯,消防电梯与剪刀楼梯合用前室>6㎡,住宅户门与楼梯门为乙级防火门,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C楼部分建筑每层均设喷淋给水系统,酒店式公寓部分每层共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两个防烟楼梯,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合用前室>10㎡,防烟楼梯独立前室>6㎡,前室及楼梯门均为乙级防火门,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2)2号楼

2号楼由一幢地上20层公寓(E楼)及7层商业裙房组成,为一类高层建筑。裙房1~4层分南、北两块,北块裙房一、二层按每个防火分区不超过2 000㎡,南块裙房为大开间商业,按每个防火分区不超过4 000㎡划分。南、北裙房在三层通过连廊相连。E楼在五层以上为公寓,按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划分,每个防火分区不超过2 000㎡,公寓每层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两个防烟楼梯,消防电梯与一个防烟楼梯合用前室约10㎡,前室及楼梯门均为乙级防火门,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群房部分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米,房门至最近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符合双向疏散条件的控制在30米以内。因E楼与其裙房之间不设防火墙分隔,裙房部分商业营业厅、餐厅防火分区均按不超过4000㎡划分,KTV、影院防火分区按不超过2000㎡划分。

(3)3号楼

3号楼由一幢地上25层酒店(D楼)及4层商业裙房组成,为一类高层建筑。裙房部分按每个防火分区不超过2 000㎡划分。D楼在五层以上为酒店,按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划分,每个防火分区不超过2 000㎡,该部分酒店每层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两个防烟楼梯。消防电梯与一个防烟楼梯合用前室约10㎡,前室及楼梯门均为乙级防火门,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4)地下室

地下车库为双层机械停车,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2600㎡,每个防火分区至少两个安全出口,其中至少一个安全出口直通室外。疏散距离<60米。超市营业区、仓库、地下商业街、电器卖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2000㎡,每个防火分区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疏散距离不大于37.5m。大型设备用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1000㎡,每个防火分区至少两个安全出口。

总而言之,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应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确保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便为大众创造安全、良好的环境。

第9篇:高层建筑的划分范文

二、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贯彻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土地,改善城市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在本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的适用本规定。市区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区和郊区。

四、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本规定的实施。

五、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采取分区梯级式布局,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的古建筑、古遗址。整体上,旧城的建筑物低于旧城外的建筑物;文物古迹、风景区周围的建筑物低于的建筑物;在古建筑、古遗址周围地区,建筑物的布局、体量、高度、造型、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旧城内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新建筑风格应与古城风貌及环境相协调。以明城墙、钟楼、鼓楼等主要古建筑以及传统居民区为保护主体,建筑高度按保护范围和实际情况实行分区控制。从明城墙向市中心依次分为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二十八米、三十六米八个级次。整体控制高度以旧城内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宝顶(三十六米)为限。在高层可行区范围内可分散安排少量的高层建筑。旧城外下列区域应当限制建筑高度,其他区域的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1、一环路限高过渡区;

2、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

3、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4、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微波通讯、广播、气象雷达高度控制走廊。

六、旧城内分区高度控制

(一)旧城内低层区

钟楼周围:东北、西南两个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二十四米;东南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八米;西北方向,钟楼与鼓楼之间规划为市中心绿地。鼓楼周围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由平房递升至九米。碑林、关中书院、化觉巷清真寺、德福巷的传统民居保护区,在规划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书院门、竹笆市、湘子庙街、安居巷沿街为不超过九米的传统形式建筑。北院门、德福巷保留为一、二层建筑的传统风貌街巷。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周围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其它文物点周围三十米至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其它需要保持传统风貌的民居地区,可以改造为不超过十二米带坡顶的住宅。

(二)环城区

城墙内侧一百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筑形式采取传统风格,一百米以外,采取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建筑形式应为黑、灰色瓦坡顶建筑。城墙外侧至环城路只允许分散建设少量高度不超过九米的园林式建筑。环城路红线以外的建筑物应高低错落,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各以六十米距离为一过渡区。东、西、南、北城门外的环城路外侧红线以外五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以下,各以六十米距离逐步过渡到五十米以下。过渡区外高度不受限制。

(三)旧城内高层可行区

西一路及其以西相对位置以北,西五路以南,东至解放路中段,西至洒金桥地段,解放路一线可向北至西七路口,向南至大差市口为高层可行区。按照详细规划所选定的合适地点,可以建少量风格与古城相协调的散点式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六米。西五路东口以西至老关庙口,东新街的解放路口以西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解放路的五路口以南至东新街口,洒金桥北口以南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四条道路两侧,可按城市设计,分散布点,经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同意,建设总量不超过二十幢,每幢建筑面宽不超过五十米,加上必要的附属物,构筑物其总高度不超过六十米的塔式高层建筑。

(四)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为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东大街、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五十米,东大街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通视走廊外侧各二十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六十米。西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在一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

(五)旧城内多层区

旧城内低层区、环城区、高层可行区以外的区域为多层区。由低层区、环城区向多层区采取梯级过渡,由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依次递升;南北按日照间距隔一幢可增加一个级次,东西每十五米可增加一个级次。

七、旧城外分区高度控制

(一)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下道路两侧的临街建筑高度,应按道路中心五十四度视角斜线确定,并按1∶3以下坡度斜线计算建筑后退高度。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上道路两侧建筑高度,应按城市设计确定。

(二)大雁塔、小雁塔、兴善寺、青龙寺等文物古迹保护区院墙外周围五十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园林绿地范围,园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园林绿地界限外,建筑高度由十二米依次递升。

(三)南门至大雁塔、大雁塔至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至东门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通视走廊内限高另行制定。

(四)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文物保护范围外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按规划由平房向九米递升;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五)产河公园东西两侧,南至规划的铁路南环线,北至灞河,为环市绿带建设控制区,只能建少量高度不超过十二米的建筑。

(六)其它公园、风景区、古遗址、古建筑周围按城市规划,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八、高度的计算方法

(一)一般地区的建筑物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或檐口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必要的附属物,其高度不超过七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区附近建筑物的高度按照建筑物最高点,包括附属物计算。

(三)计算建筑物高度的起始点,一般从建筑物所在地室外自然地坪算起。文物保护点周围新建筑物建筑高度的起始点应按文物点所在地室外地坪算起。

九、本规定的分区高度系控制高度,不要求分区内所有建筑必须达到此高度。分区内控制高度的建筑,应当分散布点,错落有致,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由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文物管理部门按文物保护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十一、建筑高度与防火、防空、防震、航空、微波通讯等方面的要求发生矛盾时,由市规划管理局协调解决。

十二、铁塔、水塔、烟囱及其它工程构筑物的高度控制,执行所在地区的建筑限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