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精选(九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第1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二、工作策略:

工作思路:抓质量,促发展,创特色,求提高

工作作风:求实,求精,求深,求新

工作方法:日事日毕,周清月结

工作原则:一切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和健康三、工作目标:

1,学科建设 注意围绕特长抓竞赛,围绕课堂抓考核,围绕质量抓教研,围绕科研抓提高,使学科建设初步形成课堂有特色,常规有特点,科研有成果的良好局面。

2,班级工作 初步形成自主管理,协调发展,诚信互助,全员提高的良好势头

3,常规工作 规范 有序 高效

4,思想工作 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5,总务工作 一切服务于学生,一切服务于教学

6,教师管理 培养教师的五种意识:服务意识,为人师表意识,廉洁从教意识,教学质量意识,团队凝聚意识

四、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 、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优化措施,提高实效。

1、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1)、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树立良好师表形象。总结上年度师德教育的活动经验,树立典型。

(2)、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新形势和任务,结合本校实际,培养教职工中开展主人翁精神,让教职工关注学校的发展和成长,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保持良好教风和校风。

(3).、认真贯彻德育工作规程,继续实施《长岭县中小学德育流程实施细则》,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持之以恒地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在校内举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2、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继续坚持以创建人文校园为目标,提高学生在校园的生活质量。树立“全面教育,全程教育”思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橱窗专栏创设育人环境,。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和“少先队队报”。充分发挥晨会、队会、升旗仪式、校园广播、黑板报、少先队队报等的作用。继续开展以读书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百”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开展电影系列教育。结合迎“奥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力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3、充分重视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对各班级、中队活动的监控与指导,努力提高班队的活动质量。通过美化班级活动,优化育人环境,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人人遵规活动,保持班级时时处处干净、整洁、美观,使班容班貌有所改观,促进师生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共同进步,让班队成为学生快乐成长并能受到责任教育的乐园。继续实施我校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对班级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的考核,根据考核评比结果评选优秀班主任(或优秀中队辅导员)。4、开展有效的少先队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创造德育亮点,扎实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项教育。要通过升旗仪式、队干部培养等常规教育,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有效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主题大、中队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如三八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建党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提高活动实效。

5、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将思品与生活、社会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搞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6、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有机配合。

多形式、多渠道筹建德育教育基地,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德育教育机制,从而形成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

(二) 、教学工作:转变观念,优化管理,提高质量。

第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基于此,学校近年来面对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选择权,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成为“自信个体”“成功学习者”和“负责任公民”,从而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培养什么人”的方向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要求,坚持本土和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明晰了“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为使育人目标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经验,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生态素养、跨文化素养。这十大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具有一定完整性、和谐性、互动性。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学校通过核心素养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是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图1所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即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

【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 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生态素养】关注、爱护环境;具有生态危机意识,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参与环保行动,能基于生态知识的掌握,积极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主动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活动;关注个人健康,热爱运动;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跨文化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能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策略与措施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融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构建

2014年2月,学校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行,“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模式将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

1.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

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为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学校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完善成长导师制

学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同时,学校完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3.优化选课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分类分层走班制度

学校在总结以往选课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程制,编制好《选课指南》,详细说明各类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各学程的课程具体安排、考试要求、选课程序和要求等,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切实保证学生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

学校还进一步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情况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修订与新课程、新高考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学段设置、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的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在实施学分制和综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建立与核心素养体系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引入突出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认定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合理规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全部必考科目的考试,反对过早偏科;指导学生参加相应选科考试和高考,发展自身长处,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方案建设

遵循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

1.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加以培养。核心素养具有的可教、可学、可测特点,为各个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学科属性,所关联的核心素养也有所差异。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是实现核心素养塑造的前提,学校着力于研讨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表现,使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构建学科课程方案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其中,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体现具有跨学科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各学科围绕本学科所关联的核心素养,按学段建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育人目标,精心选择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使之互为补充与促进,从而克服学科知识本位的行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着力于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并借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引。

3.建设特色选修课程群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建设五方面的特色课程群。

(1)架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开发与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大学专业介绍等课程,并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等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群。

(2)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在原有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六大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

(3)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创新,凸显文化融合,如利用学校新疆部的民族优势开设“大美新疆”课程,利用国际部的文化优势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等,对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进行改造。

(4)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在原有的经典阅读、思维课程、英语口语课程、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如“绘本与哲学”课程等。

(5)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原有的ICT课程群包括虚拟机器人、Flash公益广告设计、Office Visio应用制图、电子商务、Visual Basic入门等,课程群有一定的规模,且子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围绕数字化素养的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对ICT课程群进行统整,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系统完善

为寻找有效的学教方式,落实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学校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并完善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教系统。

1.学教内容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学校对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倾向,对七选三课程[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和信息)]和一些自主选修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对体育、艺术课程实施分项教学。

2.学教方式凸现自主与探究

为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转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方式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的方式,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微课等载体,开展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3.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案等载体,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并通过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1.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学校开办教师发展论坛,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培养规划”和“青蓝工程”,并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校本主题教研

学校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文化,建立注重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通过主题研讨,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课题研究

学科教研组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制定并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4.完善教研组考核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编写了《杭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读本》,创办了《杭师大附中教科研》等刊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增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长廊,改建体育场馆、实验室,完善图书馆、音乐厅、天文台、学科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让校园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新知社、简舞社、漫画社、话剧社、摄影社、广播社、心理社、MAX电脑工作室、环保社、爱心社、E音乐社合唱团、歌舞团等众多学生社团,开办“附中大讲坛”“附中好声音”,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建立“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成人节、毕业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

3.创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体两翼”(本部+新疆部+国际部)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学校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第3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关键词:工程类;实践项目;研讨课;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24-03

为全面推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正从重视理论教育向加强工程实践能力转变,从重视单纯的技术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和展现的重要途径。必须从实践环节的设计、实施以及考核全过程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

一、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现状

在实践项目的设计、落实方面,国内外很多高校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一五”教育部实施了“质量工程”,并实施了“工程教育认证”;“十二五”教育部实施了“卓越计划”,并对首批60多个学校进行了试点。汕头大学从2005年开始,在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机械专业进行EIP-CDIO教学改革。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研讨及实施工作,对机械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内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合肥工业大学也在卓越计划的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大纲制定、师资培养、教师考核、学生管理、基础设施、企业接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在卓越计划以及CDIO工程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实践项目和研讨课的设计、实施和考核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基础设施问题、企业接纳能力不足、试验与教学脱节、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和学生主观性不强、效果考核的过程和结果不匹配、教学评估与状态基本数据公布与交流不畅等诸多问题。针对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上互动、虚拟试验平台、企业联合、聘企业技术人员讲课、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操作技能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团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做、能做,并有成就,形成面向工程大类的新生研讨课,面向工程类新生、老生、研究生分层次的“面向工程、过程管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工程类实践项目和研讨课实施和考核方法。在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的设计、实施和考核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工程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二、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实施内容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项目及研讨课的主要任务是在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锻炼从工程角度研究自然规律或解决本学科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践项目的实施要面向能力培养,模块化、层次化安排实践项目和研讨课。

1.在CDIO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实践项目和研讨课的设置以提高CDIO四个层面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原则下,紧紧围绕着21世纪机电工程科技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实践项目和研讨课主题。

2.基本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实验、认识实习、有关课程设计和上机等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这是实践项目中的基础项目。

3.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项目。这是实践项目中的综合项目。

4.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项目。这方面的训练主要通过综合性设计训练、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来实现。这些实践项目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三、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实施方法

面向过程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模块化是实践项目和研讨课实施的基本方法。

1.强调系统性、综合性以及针对工程溯源问题的开发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设计、制造过程中各阶段、各层次问题的能力,强调运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素质的训练和培养问题。

2.打通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主线,努力使教学过程与产品开发过程相吻合。

3.实现集成化的整体教学思想,尽量体现“设计与制造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单元技术与系统思想相结合”、“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4.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多模块、多形式、多层次进行建设。

5.以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的,根据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基础理论的关系,不能使实践环节成为无源之水。

四、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考核方法

面向过程管理的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核方法是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考核的主要方法。

1.考核的范围广。包括社会对实践项目及研讨课效果的认知,包括学生、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对教务、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督导组要全程参与工程教育改革,改变考核思路。

2.贯穿整个实践过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实践项目结束时单纯对过程的考核。实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法,所有实践项目要求有平时考试,并在成绩记载中占一定比例。有条件的(特别是专业课)实行口试。

3.考核目标明确。各环节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实践项目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问题。

2.实践项目教师考核问题。工程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若要保证质量,必须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工作量如果不体现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

3.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分散到企业后,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实现学生辅导员、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共同管理,探讨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

4.实践环节要求的基础设施问题。工程教育的精髓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校内相关的实践环节同时也应加强,以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

5.项目实施过程中,模块化、层次化、系统化、集成化问题。

工程类实践项目及研讨课的实施要与校情特色紧密结合,以CDIO能力培养为基本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工程素质,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工程人才,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追踪科技前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勇于创新的指导教师队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

[2]陈昊,明仲,彭小刚.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4).

[3]胡雄心,姚远,高红俐.CDIO模式下模电授课模式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

[4]徐兵,孙海泉.T-CDIO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5]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

[6]王志强,蔡平,杜文峰.基于CDIO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12).

[7]杨柳,胡志刚,李玺.面向CDIO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4).

[8]檀柏红,龚玉霞.CDIO模式下建设信息管理专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田新利,徐草草,温爱红.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3).

[10]陈耿,卢加元.特色型高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

[11]倪明江.工程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创新,也要善于继承与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

第4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 “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 (参见表1 )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 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 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 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 2002. 4

[4] 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

[5]常改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1.

第5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关键词:音乐院校 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

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艺术专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要达到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理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候,针对音乐院校的教学特点,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

实践教学体系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艺术实践环节。艺术实践包括各种专业形式的演出、创作、比赛,也包括各种社会考察与社会服务,是学生在课堂实践和课下训练的基础上的,对相关知识的整合与升华,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出、创作、比赛,支持学生办报纸、做节目,倡导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例如天津音乐学院音教系每年举行的原创作品比赛和五项全能比赛,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2.实验环节。由于艺术类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学生掌握创作、演奏、演唱、舞蹈、戏剧表演技巧,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许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都含有实验的因素。音乐专业的实验不应套用传统实验教学做法,应该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例如天津音乐学院的实验体系覆盖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管理等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建有“计算机音乐与音响实验室”、“艺术心理实验室”、“黑匣子实验剧场”等多个综合实验室。以独特的实验过程和方式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

3.实训环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训主要包括重奏、合唱、合奏、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和课下的专业技巧练习。实训教学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历教育过程之中,并应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音乐专业教育的实训应按照自身定位创建特色,课程设计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实训教学的重点,它强调的是反复训练,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4.实习环节。实习教学是音乐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像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为其提供了实践上岗的条件,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

5.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看似与音乐专业技能距离很远,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上出类拔萃,更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具有分析、创作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是整个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

二、目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调整。

1.调整教学目标。音乐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文化基础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为模块进行构建。设计教学体系时应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专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音乐专业教育特点。应大力推行文化基础学分与专业训练学分并重的制度,逐步实现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与之配套,必须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音乐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2.调整培养计划。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教育理念,制定以艺术实践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将学生技能水平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专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

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多层次培养目标。

三、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天津音乐学院实践教学经过内容的完善和模式的调整,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内容体系,主要分为“理论基础―实践培养―综合运用”三个阶段。理论基础阶段指基础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和学术讲座;训练操作阶段包括课堂环节和课外环节,主要是实训、实验、专业考试、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五方面;综合运用阶段指毕业环节,包括:毕业论文、实习、毕业音乐会、毕业演出、毕业创作五个方面。

“理论基础阶段”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完成“实践培养阶段”的课堂环节和课外环节的实践内容,将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和技巧进一步升华和提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在“综合运用阶段”,也就是毕业环节,学生应选择不同课题,运用不同形式,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巧结合成一体,展示出自己的实践成果。

四、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管理及学院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

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通常采用院系两级互有侧重、分工负责管理的模式。院级实验、实训中心可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管理综合性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任务的下达,质量监督和考评由学院归口管理。院外实训基地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学院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院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上。教学考试要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目标明确,达到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的真正水平,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五、保障体系的构建

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具有相当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人事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音乐实践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实践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同类学院与社会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一线熟悉业务,参与科研和创新;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2.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仍延用普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下功夫不够。现代音乐教育已有不少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天津音乐学院为提高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对“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每月的教学中,采取三周“一对一”授课,第四周则开设集体大课,对本月的教学进行共性分析,提高了学生的互动学习,不再停留在独自学习的模式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音乐院校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院内基地的建设。设备添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院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音乐教育要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办学,要从思想上拆除中国式高校的“围墙”,努力拓展与社会的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合作模式;要吸纳社会办学资源,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第6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关键词:ADDIE;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准则

首先,“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教学环节中添加思政学习内容、增设思政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更不是等同于思政课,课程思政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专业课程中诸如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价值范式,深入发掘课程中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将其基因式的无痕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达到知识、技能学习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搭建专业课程育人平台。其次,课程思政不是强求专业课教学中堂堂课都要进行思政教育,切忌教条主义,搞强行植入式的“强制销售”,而是要分析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育人要素,有机的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开展育人活动。课程思政也不是空洞说教,是需要“走心”的无形熏陶,启发、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完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基于ADDIE模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及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首先要基于问题分析,在整体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设计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多方合作组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关教学内容。最后,预设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确保“目标、策略、评价”三者的一致性。基于ADDIE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为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估(Evaluation)五个步骤。基于ADDIE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目标,确立相应教学策略,开发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并进行教学评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专业蕴含的有关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内涵的理解和践行。

2.1分析阶段(Analysis)

为了深入挖掘高职汽车类专业课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对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整理出职业岗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和途径。2.1.1结合职业发展,进行奋斗成才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发展规律,向学生介绍从实习到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从学徒工到独当一面的维修技工,从一线修理工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坚定行行都可成才的信念,增强学好汽修技术的信心。2.1.2结合专业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进行汽车维护与保养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地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奋起直追和发展现状等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国产汽车产业奋起直追、弯道超车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把学习专业技能和“中国质造”联系起来,帮助他们认识年青一代面临的机遇和需要承担的责任。2.1.3结合专业教学,打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体现在于工作中的“严、实、精、韧”,在专业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引领“工匠精神”教育嵌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专业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实习实训当成真实工作任务,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引导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理解汽车技术状况的完备是道路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一个汽修人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增强对从事技术工作的责任心,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学习场所体现7S管理。依照企业7S管理模式,不断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习惯、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依照企业班组形式分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核心职业素养;三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环保、节约意识。在汽修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材料的使用与消耗是必须的,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实习实训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节约用材,督促学生根据环保要求对废机油、冷却液等毒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

2.2设计阶段(Design)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预期成果,是教学设计的初始出发点。针对职业道德目标、职业素养目标、职业品质目标进行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内容从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包括企业和学校各方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内容特点,确立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环保节能、责任意识等课程思政教育主题。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围绕提高教师素养、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认同、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强化学习效果五个维度优化教学策略,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

2.3开发阶段(Development)

2.3.1开发教学目标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具有较强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能按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汽车维护与保养》教学设计时围绕以上要求科学设置思政教学目标。2.3.2开发教学内容教学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同时在教学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之“汤”,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例如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础是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汽车保养更换的废机油、冷却液、旧元件做到分类摆放与妥善处理,落实环保要求;在整个实习实训中做到爱岗敬业。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学习有了较好的结合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课程思政。2.3.3开发教学策略结合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提高教师素养、有效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认同、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和赋能强化学习效果等五个维度的开发教学策略。具体来说,从加强专业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校企合作,以贴近社会发展、贴近职业岗位、贴近专业技能的原则校企共建、深度有效挖掘思政资源;以互联网+思政研讨、互联网+合作课堂等“互联网+”教育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各方课程思政教育力量;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偏向动手操作实践,淡化技能学习中正确价值观建立的现实问题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自觉性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则需要专业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方面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

2.4实施阶段(Implement)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品质,培育学习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将本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环保意识等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课前,在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中提供汽车保养岗位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学生分组,以企业班组协的形式完成项目学习,体现团队精神;采用“互联网+合作课堂”的方式引进企业育人资源,邀请企业专家引领工匠文化学习。课中,课程思政环节精心设计。如在汽车转向系统维护教学中强调转向系统对车辆正确行驶方向的重要作用时,同时嵌入德育元素:良好的汽车转向系统性能保证正确的行车方向。车有方向,人生也有,当代大学生也要树立并维护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技能训练过程的同时传递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培养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素养的高品质技能人才。课后,以多种形式延伸课程思政教学时空。以“互联网+合作课堂”传播企业劳动模范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互联网+研讨”与企业导师讨论职业实践中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培训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项目考核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规范三个方向完善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

2.5评估阶段(Evaluation)

评估围绕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评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切性、准确性,五个方面以及四个维度促进评价过程螺旋提升、良性循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基于ADDIE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基于ADDIE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达成了专业教学融合思政育人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10).

[2]张亚萍,尹新权,李万敏.基于OBE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思政”思考[J].高教研究,2019(2).

[3]李永力,王庆伟等.《课程思政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10).

[4]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

第7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学期分段式教学;多元化考核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随着经济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仍采取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模式,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技能训练为辅,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在短期培训后即能定岗工作,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又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工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培养

我校自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突破“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提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初步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文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我们调研行业企业需求,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教研讨论,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改革,将教材全部章节整合在一起,根据知识体系划分为几个项目,项目中除基础知识外加入相关专业最新技术的介绍,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项目后,课程主讲教师下发引导文,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实施项目。每个项目对应一件产品或某一产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简单了解产品生产工艺及要求,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学习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转变传统的学期式教学模式,采用小学期分段式教学

以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应用性实践训练及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原则,我院的课程教学团队改变传统的学期式教学,采用小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小学期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实训环节,解决学生在实训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可融入职业技能鉴,使学生获取相关资格证书。以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为例,课程原教学安排:教学周次共20周,每周4节课,实践和理论教学各两节课;小学期教学安排:教学周次10周,每周集中授课一天,课程教学全部在实训基地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将分散的教学时间集中化,更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评价体系应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采用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化全方位考核,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据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学生情况,课程考核方式可采用多元化方式,用项目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期末试题,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在工作现场进行过程考核,强调包括工作态度、能力、习惯和社会适应力在内的行为考核,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四)创建校内工厂,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应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设施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互弥补不足。多家企业在我校建立校内工厂,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指导等,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及工作需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能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产学结合,通过产学结合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层面过渡到技能应用层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成为社会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与考核[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2]王海英.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论坛.2009(30)

[3]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