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精选(九篇)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第1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摘要:会计监督是整个经济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于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决定于会计监督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但是由于会计监督理论和操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会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一、引言

会计监督,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大讨论,到将会计监督作为写入《会计法》,都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和人们的关心程度。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1]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具有授权性。二是会计监督的客体具有明确性。三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四是会计监督具有合法性。五是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效益性。在我国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为什么呢?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先天不足,弱化了会计监督,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首先,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会计监督缺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有人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国家,也有人认为是企业,最普遍的认识是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会计人员。这种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缺位。其实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国家会计主体论”到“企业会计主体论”的转化的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从而维护财政法规,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直接是国家,而主要是企业。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企业有关方面提供信息,协调企业与有关各方的关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相应转为企业。所以为了防范会计舞弊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会计监督的主体角度强化会计监督:(1)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及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能有效地防止侵占集体和国有财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资金、存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内部稽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2)必须完善对领导的考核、奖惩制度。单位领导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决策者,是会计人员的领导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效果,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各项改革还不到位,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为尽量避免经营权侵占所有权,必须完善对领导业绩的考核制度,不仅应从报表数据,还应结合企业实绩、发展前景、人才使用、内部凝聚力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综合考核、评价单位领导的经营业绩,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力。(3)必须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的流动和合理使用上,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会计人员实行竞争上岗,能有效地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会计监督质量的提高。(4)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行为主体,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工作体现出来。为此,从会计人员角度强化会计监督:一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专院校的会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也形成了一种制度,使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凭、证书只是过去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不断加强后续教育,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为我国不断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了法规保障。二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行动的指南,会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会计监督。其次,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使得会计监督越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目前对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将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种。这是一种监督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分类法。按此分类,会影响到会计监督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会计监督的实施。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会造成对会计舞弊虽然监督者甚多,但不分主次,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监督越位。我认为,企业的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位的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其二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贷款人和他们在企业的代表如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等,税务部门、潜在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其三是政府;此外,如对政府会计监督要实施再监督,则还应有一监督主体——人大,因为人大可以保证政府会计监督的正常运行和效率,对政府会计监督起再监督的作用。因此,会计监督可分为企业内部责任人的会计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和政府的会计监督。而且在上述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的会计监督最为重要,在所有的会计监督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监督的思考成为必然。然而要搞好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就必须从理论、方法、组织和措施上予以解决。构建一个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监督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保证该体制高效运行的机制,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对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析不足,使得会计监督错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会计监督是特殊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控制是抽象的,涵盖整个会计核算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会计控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一开始就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2]这时的管理动机就是对生产、生活做到心中有数,是最初级的控制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后,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3]有了簿记,就有了会计监督,但从企业来说,会计监督只是国民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它只是不完善的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不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清,就有可能当会计舞弊发生时不能因时因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适时适地地进行监督,导致对会计舞弊监督错位,弱化了对会计舞弊的监督。所以应该理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差异性:

项目会计监督会计控制

实施时间不同只能是事后监督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范围不同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不仅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而且和外部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依据不完全相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较完善的会计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它是面向市场和内部环境,以取得最终效益为依据,只有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才与会计监督相同,是以财经法纪作为依据的。

“反映”方式不同对经济事项的事后监督,只能从外表反映,不能从经济事项的内部进行反映能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控制,消除了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本质。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以前的事前控制通过预决策反映出来,而会计监督不能对预决策进行反映。

外延不同会计监督存在于会计控制之中,是会计控制的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也离不开会计监督

第2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一、建立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财务管理。

影响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利润的是资金来源的结构,而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信用社利润的则是贷款的质量结构。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来源结构与信贷资产质量结构的动态管理上,努力要求最佳负债结构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资金成本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

2、实现全面控制,加强财务监督。

按规定审核、汇总、编报信用社各种会计报表,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经营成果,并向联社领导提供准确数据和信息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帐表及密押、印章保管和会计档案管理,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实行责任管理,完善经营机制。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它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并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信用社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当前会计操作中存在风险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会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严、账户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储蓄业务操作管理松懈。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健全规制,实现流程化管理。

农信社内部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风险控制功能。随着电子化和新业务的发展,对原有业务,要根据有效管控需要对流程进行优化、提升,对新业务,必须设计业务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流程,使其风险在有效控制之下。当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人人都按规定程序操作时,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相伴而生的安全隐患。

2、落实责任、强化培训,增强基层执行力

规制建立后,关键在落实。再多、再好、再新的制度规范,没有执行落实或执行落实不到位,都形同虚设。要积极加强规制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强制培训制度,员工每年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规制培训教育,使每个基层员工全面掌握规制的内容和要点,深刻理解规制的意义、作用和落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不执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基层员工对规制的执行意识和理性认识,从而在工作中自觉提高执行力。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当前农信社有少数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较差,缺乏起码的业务知识和风险意识,极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从而产生会计操作风险。近年来,农信社的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充实到农信社的理论和业务实践,提升农信社员工整体素质,加强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教育,从思想上和技能上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4、建立严格缜密的问责机制

事前严加防范,有助于减少操作风险。建立问责制。加大对违规违纪案件的责任追究力度,其威慑作用亦不可低估。

针对农信社会计操作风险形成的特点,有必要将问责机制落实到每个岗位,对执行者、管理者、前任、检查者和用人者等“五种人”严格问责。

5、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对操作风险的预警预报,是农信社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应该发现的风险没有及时发现,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了处置风险、减少损失的时机。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保险、中介组织等形式,增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对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信用社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其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信用社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监督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事务来抓,对监督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要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宏扬正气。

2、配备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人员

首先配备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员,让既懂业务,又懂电脑,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稳定会计事后监督队伍,努力造就一批精通会计核算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3、构造和完善事后监督机制。

在专门设立辖内事后监督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明确监督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过失责任,建立监督日志、移接交传票传递及接送登记薄,让会计事后监督员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

4、规范事后监督的操作行为,完善奖惩办法。

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要严格按照自订的规章制度,要求对监督内容进行全面序时监督,按日审查各营业网点的传票、报表,复核确认后,造出清册,入会计档案部门保管。

5、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事后监督。

第3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监督体制;农村;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关注农村财务监督和管理问题,重视农村集体资产与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做好农村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有助于确保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快实现农村财务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1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基本状况

要加强农村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就需要乡村干部有所作为,重视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使集体经济活动更加合法、有效,实现农村群众经济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当前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少财务监督管理意识,无法贯彻落实财务管理政策,再加上农村普通民众财务管理权利薄弱,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监督,并且许多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乡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这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由于乡政府对农村实际状况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在支配财务资金时可能会产生浪费现象,还容易滋生官员腐败现象。当前国内农村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缺少专门监督部门和管理人才,许多农村财务监督工作直接由村干部代为执行,在实际执行中不仅缺少严谨的财务监督管理程序,还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少行驶职能的专业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权利没有明确。

2农村财务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严谨的制度保障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但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缺少严谨的制度保障,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民群众自主监督管理体系;二是村委干部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缺少和农民群众的沟通,使得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透明度;三是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2.2缺乏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缺少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缺少严谨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和账目核算不完整的主要因素是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不够。内部缺少严谨的约束制度,再加上农村内部资金使用以及财务管理都是由党部支书自行决策,没有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理财小组与会计管理人员也形同虚设。二是外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农村财务外部管理监督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政府监督、社会组织。农村经济资源使用和支配直接由乡镇政府执行,农村基层管理单位只需要按照乡镇计划要求执行即可,因此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无法真正实现透明和有效。

2.3农民群众缺少参政管理积极性

部分农村主要领导擅用职权代替民主直接决定农村各项财务事项,农民群众没有真正参与到村务管理工作中去,缺少完善的民主管理体制,再加上农民群众参政管理意识以及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态度不够积极。更有甚者,少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与乡镇领导的职责,他们不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发展进程,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漠视农村集体利益,并且没有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范进行监督。

2.4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政治观念薄弱

当前许多领导干部缺少法律法规意识和观念,只有极少数的村委管理人员了解财务管理法规和经济发展制度,但是没有对外公开,导致监督管理效果不理想。部分领导干部参政意识薄弱,思想素质较差,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谋取利益;还有部分领导干部依仗自身的权利干预财务收入和支出,挪用集体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权利和经济利益。

3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策略

3.1构建合理的农村会计核算体系

构建合理的农村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监督的基本目标。当前会计管理职能主要有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应重视农村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使得农村财务使用和分配更加合理、透明,让农民群众了解集体经济的使用途径和使用数量,确保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应构建合理和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让农村财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

3.2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的重要性不够理解,再加上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具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对基层村委会计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农村财务负责人员的监督管理意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负责人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处于一线位置,因此负责人工作对于财务管理效果起着很大影响。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好农村财务会计外部管理工作,从而加快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进程。加强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重要性,使农民群众能够主动参与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此外还需要注重农村会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3.3构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

根据新农村建设财务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时需要始终遵循党和政府的指导方针和指导理念,根据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实践经验来制定出“民主—集中—公开”的管理模式,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和外部监督管理,从而形成内部管理控制、政府与社会监督以及农民群众评价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采用民主管理模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财务管理小组,而村委会则需要定期向财务管理小组汇报财务资金收入和支出状况以及会计财务核算状况等,同时村委会还需要对财务管理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财务管理小组还可以直接代替全体村民委托专业会计师定期查询会计账簿,而村委会则需要直接负责专业会计师的审计费用,再由村委会不断调整和纠正,最终得出调整结果并公开向全体村民公示。每年年底,财务管理小组需要对村委干部资金支配和财务管理等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而乡镇政府在考核村委干部时以财务管理小组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从而真正发挥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内部管理控制的基本作用。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依靠县级财政管理部门建立起以县乡为中心的财务核算中心,并统一管理农村财务资金使用以及财务核算,确保政府惠农政策以及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可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采用公开管理模式,定期公示农村财务资金使用状况和财务核算结果,对于耗费资金较大的项目应当将资金使用明细公示给全村农民。若是委托专业会计对账簿进行审查,就应当公示审查结果和审查经费,让农民充分了解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在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下,农村财务管理将会更加合理、透明,可以有效避免农村财务挪用公款现象。

3.4加大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力度

3.4.1加强对农村财务收入和支出审计监督财务收支审计就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结果的审计,其中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经济活动会计管理资料,包含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凭证,确保审计财务收支更加合理合法,保障财务状况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在农村集体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加强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增强财务收支审计有助于监督农村财务资金的支出和收入,从而让农村财务管理监督更加规范。3.4.2加强农村财经法纪审计的监督管理财经法纪审计监督和管理主要是指监督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损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行为进行审计,并杜绝违法犯罪行为。3.4.3实行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监督和管理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监督管理指的是加强对基层干部和高层管理干部的行为监督,在升迁、调职、退职、免职过程中需要对他们所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监督和审查,对离任管理干部在任职期间的所有业务进行评价,对经济财务管理进行审查,杜绝违法犯纪现象,让各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分明,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参政管理意识

构建良好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强对财务收入和支出的监督管理,推进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开展公开招选与持证上岗等制度,选择合适的监督管理人才,全面提升管理人才的业务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管理的作用。大力宣传财务管理知识和国家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水平,让农民群众也成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中的一员,从而监督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注重农民群众财务监督和法律法规意识,使农民群众能够通过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参政管理意识,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4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都有了全面提升,而农村集体资产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农村财务收入和支出信息不够透明。因此,根据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贾福清.农村财务管理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6(11):106-107.

[2]卜华.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提升的探索———基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实践[J].社科纵横,2016(6):16-18.

[3]王桂莲.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农村经济良好运行[J].吉林农业,2016(11):72.

第4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一、监狱系统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

(一)主要形式

目前各监狱内部的会计委派制主要是监狱财务主管部门对所属二级单位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这一形式的委派对象主要是财会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管理体制是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委派、分职任免”的办法,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励、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但工资福利等的负担形式各单位有所不同,大多是按照“谁用人,谁负担”的原则由委派单位向用人单位收取服务费。

(二)主要作用

1.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一方面会计人员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能够切实有效地加强会计监督;另一方面委派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强化了监狱会计主管部门对各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手段,有效地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解决了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的顽症。

2.有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之前,国有企业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对国有资产和预算收支主要靠由财政、审计以及政府部门等组织的外部监督,由于这些外部监督往往是事后的和定期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由监狱会计主管部门向各单位委派财务人员,参与派驻单位的决策,寓监督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控制,对监狱和派驻企业负双重责任,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当前会计委派制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委派制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是一些二级单位对会计委派有抵触情绪,认为会计委派限制了单位负责人财务审批权力,触动了小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委派会计人员因为只对监狱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与受派单位之间关系相对独立,这样虽然会增强委派单位会计的自主性、客观性,但同时也会使会计人员难以协调单位内部关系,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二)片面追求会计监督功能,忽视了会计管理职能的作用

会计委派制的目的是监督,但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福利待遇游离于受派单位之外,会计主体不再是单位本身,而是会计委派机构,受派会计人员很难站在受派单位的角度行使管理职能。因此,会计委派制在加强了监督的同时,忽略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也削弱了激励机制。同时,也容易造成派驻单位与会计人员的对立,最终使会计人员的反映、监督职能难以实现。委派的会计企业经营者为达到控制会计信息的目的,有可能把委派人员架空,使其成为一名机械的记账员,完全丧失对企业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会计委派制的初衷将全部落空。此外,缺乏对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会计委派制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权限,但缺乏一个制约委派会计人员的机制。从而给某些为谋取不当利益的单位贿赂会计人员留下空间,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三)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委派会计是优中选优,但业务技能参差不齐,从而制约了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此外,一些会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人情世故的影响,不坚持原则等,都会制约会计委派制的有效实施。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一)做好委派制的宣传工作,端正思想认识

通过宣传使大家都认识到,委派制没有从根本上妨碍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它是保护国有资产、保护监狱企业与职工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

(二)引进竞争机制,严格选用委派会计人员

对委派会计人员,不但要求熟识会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人品纯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敢于与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选人当中,要按条件严格考核,保证选用人员的素质。这是要引起特别注意防止委派单位领导借委派会计之名,不顾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照顾关系或“排除异己”,人为地降低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达不到会计委派工作的目的。因此,选用委派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委派工作的关键环节,“人关”把守必然要严、要硬。

(三)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委派制是一项新事物,难免会触及到一些二级单位的既得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作为会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优势服务。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要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既不能脱离服务搞监督,也不能失去监督搞单纯的服务;既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影响甚至干扰被委派单位的正常工作,也不能应付了事,甚至一团和气,放弃监督,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被委派单位也要支持委派会计的工作,为会计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积极主动地搞好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管理工作,保证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建立健全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

委派会计工作业绩要经过有效的考核才能做出评价。没有一个公正有效的会计业绩考评机制,委派会计也不一定能公正执法执纪,也不一定能尽职尽责。因而,必须健全一套公正、有效的考评机制,固定具体的考评范围,标准和方法。可由人事、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设立一个会计业绩考评委,每年一次全面考评,彻底根治一家说了算、一人说了算的会计人员管理弊端。同时,也可有效遏制因考评不公正而挫伤那些秉公执法会计人员积极性的现象。此外,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对违纪单位负责人的查处制度,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约束,加强执法检查,依法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要加强利益保障。建立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建立“监督奖励基金”,把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对会计人员可靠利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监督积极性。

第5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监督弱化表现

1.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近几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1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擅自处置或调用本企业资产;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产的管理监督;还有一些企业私设小金库,用预算外资金请客送礼等等,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从每年的财税大检查中可以看出,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字不实,存在偷漏税现象,所查出的违纪金额令人触目惊心。

3.会计信息失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参谋的财会部门理应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弱化原因

事业会计内控与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事业负责人自觉接受会计监督约束的意识淡薄;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缺乏约束力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治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弱化的思考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软弱无力现象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已成为共识。

(一)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2000年7月实施的“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笔者认为,对每一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应当进行轮番培训基本的专业常识,并严格考核、考试;首次培训的课程可设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以后每年强制培训一次,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修改、变动及新出台的内容,以使事业单位负责人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内控与监督效果

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解决的办法就是消除事业单位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

(三)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

审计、财政、税务是代表政府利益的经济监督部门,在执法中,应加大力度;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三部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拧成“一股绳”。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监督体系,加强法规建设

1.要加强立法,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地位,科学界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程序,保证监督工作落实。

2.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不出现“顶的住站不住,站的住顶不住”的局面。

3.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五)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职能的再认识

1.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3.领导要带头学习执行《会计法》及有关法规,切实认识到谁是会计责任主体,履行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领导责任,并动员群众参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抓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处在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须要求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公平地对待各方;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内部控制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年第8期.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1.

[3]《中国总会计师》2007.3.

[4]于立华、刘秋明,《从会计控制到管理控制》,《中国审计》2005.

第6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摘要:文章从正确认识地勘单位会计监督入手,对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进行了简述,并提出了加强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措施。

关键词: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现状;措施。

伴随着我国地勘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勘单位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使得地勘单位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会计监督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地勘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值得我们深思。

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定义 .

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来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绝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性质。

二、我国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地勘单位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地勘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地勘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地勘经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会计监督体系已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

目前,有些地勘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在部分地勘单位中,会计监督形如虚设,不仅没有发挥其监督职能,更造成了地勘单位内部对会计监督的误解,造成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地勘单位会计队伍自身的形象,危及单位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地勘单位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措施。

1.要正确认识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

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地勘经济的宏观决策,维护地勘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正建设,做到弊绝风清。

2.加强地勘单位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作为地勘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改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注重引进人才的层次及实践工作能力;其次,建立会计从业人员培养机制,提升其专业操作技能,通过从业人员培养机制的建立最终形成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会计监督主体;再次,建立会计人才考核机制,搭建成长平台,提供丰厚待遇,注重对会计监督能力、核算能力的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最后,更加应该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日常工作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时刻以法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敢于与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积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3.明确地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勘单位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勘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地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地勘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4.强化地勘单位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

新的《会计法》对会计工作赋予法律责任,明确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增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不恰当会计行为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风险,不仅会计人员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管理当局授意也将被追诉。新《会计法》有力地约束了会计工作,形成会计活动主体与会计相一致的完整责任主体。消除当前主体权利与行为不一致所导致的责任界定不清,相互之间推诿而使会计监督难以实现的现象。

5.实行会计委派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矛盾。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以便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地勘单位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且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地勘单位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冠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2)。

第7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会计监督 问题 对策

高校的会计监督是指高校的会计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对学校的各项经济开支进行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并通过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目的是为了经济计划的顺利实现,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在高校内部加强会计的监督职能,能有效的防止经济欺骗和经济舞弊,并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防止有关的人员违纪违法。但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监督和监督的职能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如何在加强高校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并很好的解决掉这些问题呢?本文就从下面几点分析并提出对策,以解决高校会计监督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监督职能的薄弱及表现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体系组成的基础部分,涉及到会计工作的的廉洁性和公正性。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扩招和合并,高校的会计监督工作也进行了整顿,取得了一些效果。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薄弱性还是存在的。

1、对会计监督职能的认识不深刻

会计工作中的监督职能对高校财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往往是最直接的,但是,许多高校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的监督职能,简单的认为会计就是管理现金和记账,对于资金的去向和公共财产的处理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样就滋生了的可能。往往在资金的决策过程中忽略了会计的监督和问责制,使会计的职能根本就得不到发挥,因此就从根本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水平,监督职能根本就是个摆设,这就是有些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2、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监督职能

在很多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的财务处理方式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报账模式,会计的日常工作集中在了记账、算账、报账这种模式上,体现的是会计工作的核算职能。但这个过程根本就不能体现出会计的监督职能,具体的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应该是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不到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跟高校自身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进几年高校的经济犯罪者正是钻了会计制度的空隙,大肆的挪用和侵吞高校的公共资产,造成了高校的巨大损失。其次是会计工作的规范的更新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水平。会计的规范更新速度慢,监督的职能就显得过于弱化,因此出现可很多财务上的坏账和烂账,会计的监督职能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对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中几乎成了摆设。最后,假发票的泛滥也使得高校的会计监督显得很无力。

3、高校会计人员的组成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高校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许多高校会计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低下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几乎为零,职能简单的做一些记账、报账的日常活动,对与什么是会计的监督职能根本是门外汉,这也是高校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发挥的一个因素。

以上的这些因素是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后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根本体现的一些重要因素,要想会计的监督职能很好的实现,就必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因此,我想从以下几点对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执行提一些对策。

二、高校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实现的原因

1、加深对会计监督职能的认识,规范会计监督职能的水平。在高校的会计工作中,必须首先认识会计工作中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它是高校新时期下财务管理和预防腐败的基础。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的监督,高校自身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和监督环境,实行财务的综合管理,从预算考试就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才能实现会计监督目的。对于会计监督的规范化,高校应该根据会计法的有关内容,结合自身的会计工作制定一些条款,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更好执行。

2、高校会计监督职能执行力的薄弱,是现在高校会计监督工作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因此,高校应该首先加强会计内部的自我监督,避免内部出现的腐败,达到财务管理的清廉性。通过提高会计监督职能的严肃性和财务的准确性,就能达到对财务支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同时也要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监督的法律意识,才能充分的发挥高校内部财务的审核监督作用。

3、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自身的财务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了,因此我们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要求会越来越高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精良的财务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能做好自身的财务腐败监督,也能多好整个财务系统的监督职能。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对自己的会计人员定期的进行技能的培训,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对于会计培训的内容,因该结合当下的会计专业的发展、会计制度和会计的计算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最新的会计成果等。只有多方面的培养会计人员的能力,才能使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才能更好的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才能开创会计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措施

1、明确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地位

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存在和成立的基础。高校是一个实体,高校会计体系是这个实体的一部分,其会计监督有3个方面:一是学校监督;二是国家财政监督;三是高校内部自我监督。在这样的监督体系中,国家财政监督具有审核性,学校自身审核具有明确性。而最能直接体现高校自身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是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样的监督排除了被动监督不良性,是自身财政的主动监督。

2、强调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

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系统从总起来说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会计监督系统。他的目的是为了高校能够在资金的使用上真实,是保证高校资产安全、健康发展的手段,确保高校内部各项财政的收支及核算都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进行的。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体现主要有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两种,他是高校自身会计监督职能的基础部分。会计核算依赖会计人员的资金计算过程,监督制度则主要依赖会计管理制度的订立和执行。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规范,能明确会计责任,防止会计工作中的差错和舞弊现象,能规避资金风险。因此高校内部实行会计监督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建设,对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

3、加强会计内部监督责任制

高校内部的会计监督责任制不健全是高校会计监督不能有力实行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高校内部要实行现金和公章的专门管理制度,并不定期的进行责任制轮岗,彻底的查清来历不明的账目,这才是解决一人独霸核算腐败的硬道理。

4、改变高校内部会计体制的缺陷

高校管理制度的集权化,使会计人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致使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弱化。高校校长是学校会计人员的领导,而会计人员在劳动、人事、工资、福利等方面却隶属于各个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聘任、升迁、利益及奖惩完全决定于校长,致使高校会计人员面临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难以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

5、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很多会计人员未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对会计业务不熟悉,不能辨别真伪,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从而导致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很多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缺少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提高高校会计监督职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精良的财务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能做好自身的财务腐败监督,也能多好整个财务系统的监督职能。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对自己的会计人员定期的进行技能的培训,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

实践证明,高校的会计监督职能提高必须要以《会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执行会计的监督职能,才能跟好的管理好高校,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保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努力促进部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

[3]王卫星,韩玉启.构建财务运行机制,提高财务运行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

[4]吴建华;会计监控的有力手段――财产清查[N];北京科技报;2000年

第8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会计中心)的成立,在进一步规范基层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财务支出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但是,由于会计中心与基层单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工作场所分开,也没有上下级管理关系等原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中心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对基层单位的监督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尚需进一步强化。本文分析了目前会计中心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 会计中心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中心履行监督职能的主动性不够。普遍是“重核算、轻管理”,一方面由于日常核算任务繁重,疲于应付,没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基层单位实行细致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好老人”思想作怪,一些会计怕得罪人,只停留于原始凭证规范性与否、开支合理性与否等问题的审核把关,没有主动深入去了解每笔经济业务事项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决策程序,对资产的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基层单位对会计责任主体的认识不清。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指的是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银行账户,统一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的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基层单位所有的财务活动仍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其单位负责人仍为本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决策和资金使用等问题负总责。但是,在全部帐务集中到会计中心管理后,一些基层单位的人员往往错误地认为会计的责任主体也相应转移到了会计中心,对财务工作有了较大放松,领导不主动学习更新财务知识,报帐员也缺乏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会计中心的监督工作也得不到基层单位的理解与支持。

(三)基层单位与会计中心的工作相脱节。首先,会计中心对基层单位报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会计中心的人员没有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虽然对原始凭证等资料进行了审核与监督,但也只能看看票据是否规范、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整等,难以正确判断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其次,会计中心对基层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监管难以到位,会计中心只负责财产物资的记账与算账工作,具体的东西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提供真实情况,会计中心将无法获知各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再次,会计中心向基层单位反馈的信息不够及时全面,由于报账员不进行具体的账务处理,而会计中心一般只提供月报表资料,使得基层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尤其是债权债务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给其日常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四)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比较薄弱。按规定基层单位向会计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其年度预算指标,但由于目前预算还缺乏科学性,比较粗糙、功能不全,经常调整,造成了支出的随意性大,这也使得会计中心的预算监督约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二、 加强会计中心监督职能的办法思考

(一)会计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每一项财务活动,都需依靠会计人员进行收支、核算与监督,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是由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的。因此,要选用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备会计知识与技能,并能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勇于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的人员到会计中心工作。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形势越来越复杂,不再只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的知识也更多,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论,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政策水平,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再次,要建立选拔、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中心的人员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使会计人员更好的钻研相关业务,提高履职能力,主动服务基层单位。

(二)增强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基层单位的帐务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后,其主要负责人仍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会计中心一方面可以通过签订承诺书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督促基层单位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做到制度管人、有彰可循。要确定不相容的岗位与职务,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同时,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设定“六联章”,各项财务收支先写明用途,按照“经办人—证明人—验收人—审核人—审批人”等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批和批准,坚持做到“先审核后审批”,以充分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职能。

(三)加强对基层单位负责人和报账员的培训。单位负责人作为财务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很有必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让其熟悉了解相关的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和财务知识,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单位的报账员虽然不再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但其仍负责着多项工作,包括: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的传递、备用金的管理、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向会计中心报账及对账,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始审核、组织人员实施财产物资的清查盘点等职责,其工作的规范程度与水平高低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假,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否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第9篇: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会计监督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及会计监督的概述

1.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步骤,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评价和监督而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及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工作的监督,单位外部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监督。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面对国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共同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企业受局部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相当庞大,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总数的99%,在内部会计监督质量上,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更为薄弱。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基础较弱

(1)企业管理者认识存在偏差。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既要管生产又要管销售,把精力放在对外关系上,出现要么过分干预会计工作,要么对会计工作不闻不问或依赖社会审计的极端现象。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明显,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对其认同程度较低,优秀会计人员有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后续教育得不到落实。因此,违规操作屡见不鲜。

2.内部会计监督缺失、会计监督执行效果不理想

由于会计人员是企业的雇员,单位负责人同会计人员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会计人员的监督有时会被认为是“侵权”而不能容忍。出现两种极端观念:一种认为会计监督就是管、卡、压,另一种认为会计纯粹是为企业“老板”服务的,不存在监督问题。即使发现了财务信息中的虚假现象,逃避责任的同时达到满足领导的意愿,造成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执行结果不理想。

3.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

(1)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过于传统化。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2)缺乏内部监督制度。在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根本不设会计机构。一些单位虽然设置了会计机构,但考虑到费用问题,只设一名会计人员,该会计人员既当会计又兼出纳,既管钱又管物,兼管会计档案的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三、内部会计监督在中小企业中的建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一些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控制弱化、管理松散等情况渐露端倪。有些中小企业为了局部利益,篡改账目,粉饰报表,包装业绩,使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如同虚设。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当前会计界紧迫任务之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

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单位专职会计监督机构和其他与会计相关的业务机构。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监事会、内部监察等部门。

2.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会计监督内容即会计监督对象的具体化,并延伸到会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等各个方面。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制度监督两个组成部分。

(1)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寓于财务会计核算中,核算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会计账簿的监督;对实物、款项的监督;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督;对财务收支的监督;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制度监督。制度监督是通过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从而实现的会计监督。具体内容需要结合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条件、其他有关岗位的分工与牵制等。第二,重要事项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即对一些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对其决策和执行制定有效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及相关制度。第三,财产清查制度,是对单位资金、财产物资和债权的清理和查证。也是进行账实核对的基础。第四,内部审计制度,是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内审,可以发现并纠正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一些不合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

3.内部会计监督的方式

(1)日常监督、专项监督。(2)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3)稽核、督促和监控。(4)就地检查、送达检查、告知检查、突击检查。

4.内部会计监督方法

内部会计监督的方法是指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关直接获取监督检查证据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查账方法。

(1)按检查会计书面资料的顺序分类:顺查法,逆查法。(2)按检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审阅法、核对法等。

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各中小企业面对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这一问题上,都可以从上述监督方法中得到一个借鉴价值。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法律体系,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相对落后。因此,对企业已有的内部监督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需要进行修改完善,使会计法律法规全面配套,加强可操作性。

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训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活动的主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深造。

(1)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由于会计人员从事实际工作中,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尤其在单位会计监督存在漏洞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法制观念淡薄现象。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下,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

(3)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准确的判断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培养会计人员的学习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领域也不断发生了变化,这要求会计人员不能止步已有的知识,要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方法的最新成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措施与方法。

3.加快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监督的措施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需要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对已存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许多规章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要求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去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2)内部监督规章制度仍需加强完善。企业在执行国家发行的企业内部监督的规章制度时,要考虑到国家是综合了大多数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审核的。在执行中,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寻找适合自身的内部监督方法和途径。

(3)会计主体和单位负责人职责和权利的明确界定。中小企业有些单位的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正常进行。因此做到合理授权,不越位,不专权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

(4)会计机构内部应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要求,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中小企业必须尽早建立内部稽核和牵制制度,这样才能早日解决内部监督弱化的现状。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是执行会计监督制度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监督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监督更加完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