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景观设计的原则精选(九篇)

景观设计的原则

第1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性

一、生态的原则

人们在生态面前,一方面要从技术上着手加紧科学研究,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方法,另一面应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解决生态问题。可实施生态设计有三个的基本原则。

一是敬畏自然不破坏原则,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伦理关系。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比较少,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对自然不仅是顺应更多是畏惧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自然地态度大为改变,人成为主宰世界的主人,对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应该遵从“敬畏原则',只有客观的认识到人对自然还有很多无知的领域。在大自然的面前是极其渺小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睦相处,共同生存。

二是悲悯之心的节约原则,确定人与自然的正确道德关系。不去破坏自然,不为一己私利去毁坏自然,要明白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如果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人类的下一代如何去生存?毁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那就是自掘坟墓。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很多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要有节约的意识,利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减少对自然的压力,减缓资源的损耗,为子孙留点自然资源空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尝试着怀一种悲悯之心,来过一种悠然的生活。

三是系统设计原则,就是将生态问题作为限制条件纳入到设计系统中,是设计遵循设计原则,这样生态设计的好坏就有明确的指标。比如,是否符合生态的材料,是否用节约的方法去创造物品,是否建造无毒环境,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材料的性能,是否有利于培养使用者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将生态问题作为系统要素纳入到设计之中,能更好更有效的实施生态设计。

二、生态美的原则

景观是经济条件下实现的一个综合的整体,在满足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

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设计师也有自己的侧重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果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平衡,而其中又以一到两个因素特别突出。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的追求文化性、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得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美学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为满足人类活动娱乐的场所,而是在于协议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可以归纳总结这么几点,一是协调共生原则,二是能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三是要实现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他们的使用也需要采取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四是废物生产最小化原则、循环再生原则、持续自生原则。

四、结语

景观设计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为受到关注。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的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艺术、功能和科学是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三个目标。景观设计要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突破的方向。代表科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和原则渗透到景观设计中并且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丽霞.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应对思考[J].山西建筑,2015(05):174-175.

[2]w琳.现代景观设计中野花景观的实际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2):148.

第2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生态园林,乡土树种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之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迷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 2. 1适地适树。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 2. 2 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白蜡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2. 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免费论文。

2. 3. 1 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 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 3. 2 时空四维原则。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2. 3. 3 景意交融。免费论文。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免费论文。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如松竹梅被人们喻为三君子,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 5  经济性原则

节约为本,共建和谐社会。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3  景观设计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绿化覆盖) 转向三维绿量(绿色量) 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将发展成为涉及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植物保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第3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 景观生态 城市规划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文华公园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整体优化原则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文华公园即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加强绿色基质。由于文华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佛山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85%(含湖面水体)。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基质(面积占73%),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

作为公园内湖泊、河涌的缓冲区,湖滨湿地景观设计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水流方向,在紧临湿地的上游提供缓冲区,以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的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景观中物种的连续性。

第二,在湿地中建立走道来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随意破坏。

第4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and residential landscapes as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idents' living behavi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people's daily living behaviors a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随着这些问题的凸显,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选择居住区时,更关注的是楼盘的绿化和景观等自然环境的营造,产生了从“买房子”到“买环境”的需求转变,这些新转变的出现对住宅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我国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1.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特色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应用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等等;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尽,戛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地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

1.2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并把它作为品牌来炒作。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2当前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园林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居民住宅区融入园林景观的设计在我国暂时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专业的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师和理论指导相当缺乏,很多设计者也只是凭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一些所谓的“理想国”,这些名不副实的“理想家园”很多时候并不能如实的反应出居民的居住情况。

2.1缺少绿化、配置混乱

绿化是住区景观环境中生态性的体现,但由于资金、开发商以及气候等原因,很多地方的住区环境,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住区环境,往往很少配置绿化,而以硬质铺地代替,即使是很少的一些绿色,也是在建筑物与道路之间剩余的地方见缝插针、象征性地设置一些,树种搭配没有规律可循更谈不上视觉美感,绿化配置混乱、随意。

2.2园林景观设施不足

住区园林景观设施较为缺乏,很少有为居民休闲娱乐设置的花架、草坪、假山、喷泉、曲桥眺台、景亭等设施。

2.3园林景观环境缺乏特色

千楼一面、千区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住区园林景观在空间的营造、形式的选择、排列以及色彩与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形式单一而缺乏个性。

2.4尺度失调、缺少亲切感

有些园林景观设施的尺度比例不当,如绿化小品、水体小品等有的尺度过大,缺少亲切感;有的则尺度偏小,难以满足居民的行为需求。

3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探析

3.1满足行为心理与艺术审美需求的原则

居民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活动是具体的行为,这一行为不仅对活动场所的布置与位置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还对环境气氛提出要求。环境气氛的形成有人的因素,即在其中活动的人的密集度、行为特征、情绪状态等,也有景观环境设计所施加的影响。

对居民行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空间的封闭与开敞、连续与序列、对比与尺度等手法来完成。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中的“步移景异”,是控制性地将景物一点一点地给人看到,景物随着人的移动时隐时现,使空间在变化中产生丰富的情趣。西方营造的园林空间则是通过提供一个可以一览无余的景观环境来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在住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可以借鉴以上手法并加以融合变化,既可给人强烈的印象,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例如尽量把人流集中的主要道路及周边设计成连续的景观空间,而在道路的开头结尾或转折处,安排一些节点和对景,供人休息、交往和观赏,让居民能经常享受到优美的室外环境,不断感受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同体验,使生活出行成为一种乐趣。

人类从自身及社会行为中获得一种有形无形的审美准则,如比例、色彩、尺度和材料的运用等,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构必须遵循着这一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艺术审美标准,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为人们普遍欣赏。

3.2尊重地域文化的原则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预测未来建筑时指出,在所有这些千差万别的建筑设计中,只有一项共同的要素,即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丰富、多姿和更加奇异的建筑设计为了早日形成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景观,有必要保持和研究这些区域文化和建筑的地方性。因此,如何创造与城市生活相适应而又具有地域精神特色的园林景观环境,成为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住区环境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人工环境的建设,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必然要与城市整体环境发生多方面的联系。任何城市都是在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或多或少地反映在现状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居住形态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因此,住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要诚实地反映所在地区的生活图景,注意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的传承,体现传统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空间智慧。另一方面,要注重追求地方性的经济技术和生态价值。传统的地方性建筑在经济、技术和生态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适应性,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性元素,认识并挖掘这些元素,对于激发乡土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3重视园林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园林景观规划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方向。它的概念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环境;第二,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园林绿地作为住区中唯一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和城市人工生态平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住区建设过程中对自然所造成破坏的一种恢复和补偿,其对进一步发挥住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要创造更富生机、生态兼容的居住环境,形成生态思维、遵循生态原理、应用生态设计方法是必然的要求,也是现代园林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4结语

园林景观环境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空间和实体形态,是居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条件,其设计是对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的全面设计,既要与城市文脉相承袭,又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相协调,只有在综合运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才能追求功能、艺术、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和谐,使人可在一个根植于传统的新家园里诗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5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最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农田、湿地、滨海沙坝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对于项目范围内场地的理解和有效的保留,体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设计追求少拆迁、原有场地植物的少移植、少铺草坪、少硬质铺装、少用水、少用电的“六少”原则,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图2)。少移植:移植大树虽然可以让项目短期内从视觉上呈现绿色效果,但移植过程不低碳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观念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避免场地上现有树木的砍伐,少用外来移植的植物,强调更多地选用乡土植物以及低养护植物,因为乡土植物通常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养护需求也低。少草坪:草坪、花坛等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修剪、施肥等的维护管理费用,都属应尽量少用的设计元素。提倡少用一年生观花植物,而采用多年生植物,不同习性的植物要科学配置,乔、灌、地被层次分明,快、慢生植物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少铺装:绝大部分建设都会涉及将自然渗透的地表改变为不渗透的铺装地表,大面积的铺装既阻碍了自然界雨水的正常渗透及其涵养地下水的功能,又增加了暴雨时段市政排水管道的瞬时负担,这种建设活动极度破坏了雨水自然循环,当人工的地下市政管道不能跟上地表的建设节奏而弥补被破坏的雨水循环时,洪涝灾害也就愈演愈烈。“最有效利用资源”的设计原则,在易兰设计团队设计的建于北京东三环盈科中心南部的“1949-TheHiddenCity(1949世外桃源)”项目上,得以成功地实践尝试,在20世纪50年代老厂房的基础上,创造了符合现代人需求新功能用途的建设项目(图3)。“1949世外桃源”毗邻时尚之地三里屯,原场地是1949年成立的一家工厂,建筑为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砖木结构工业厂房(项目也因此得名)。设计团队根据项目现状、地处城市中心高消费商务区和前卫文化聚集地的区位特点,提出了“生态与重生”的设计改造主题。将可利用的资源悉数梳理出来,通过巧妙的规划平面布局,将原址所有大树——具有60年树龄的十几棵榆树、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和臭椿,保留并且在施工期加以保护,使其融入新设计环境(图4)。这些高大树木不仅加强了空间与空间的紧密联系,也成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绿肺,过滤城市的空气污染,改善区域小环境。建筑空间设计也保留原有10栋厂房位置基本不变的格局,通过建筑体量和交通路径的重新组织,创造出主次分明的总体关系,转折递进的空间序列,以及内外流通的互动空间。将旧建筑不符合现代建筑标准和新的功能需求的部分,进行加建或材料转变,但尺度和形态仍和原建筑风格统一(图5)。

2促进地方经济收入

生态观指导下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还体现在促进项目所在区域的良性经济发展以促进项目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上。“1949世外桃源”项目建成后,每日以其特有的节奏为来客提供餐饮娱乐等格调享受,迅速成为区域城市文化标志和北京的一个旅游地点,成为都市闹中取静和夜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区域发展起到正向推动,带动周边用地也伴随着游客需求而改善其公共空间设施。有生态理念和文化创意的建筑特色、空间特征也使项目管理方在商业运营上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明显,这个新的城市综合体已收到建设投资的良好回报,并且在北京金宝街的第二个类似项目上再一次复制成功,“1949世外桃源”成为建设者极具价值的品牌,通过对生态与文化的挖掘,创建出文化记忆和时代风潮和谐共存的商业空间。

3文化观——创意无限

何谓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包括社会、政治、宗教、历史以及艺术生活等各方面,是指那些能够用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可共享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包括文化创意、公共空间、开放绿地等[5]。从整个城市规划来看,文化资源既是规划的起点,又是规划的终点。新的规划从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始,建筑红线也以抵达文化资源的结束。文化资源对中国城镇化的价值,如何高估都不过分。为什么文化资源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信息传承与文化标志价值,文化资源决定了城市的格局与市容市貌。文化资源也是设计师寻找创意的支撑点,在当代,传统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通过城市设计创作良好的空间环境,将艺术和文化观念结合到规划与设计之中,在时间与空间中,以生态的设计原则,保存文化的时空记忆与现场记忆,这种“生态观—历史感”在中国这个文化传承悠久的国家尤为重要。设计师的设计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自然。

4文化观下的设计原则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紧密配合,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思考,通过一种全面、合理的设计方式解决每个项目特有的矛盾。

4.1现场记忆

发扬项目地方特征及现场记忆,从而避免“城市面貌趋同、差异性消失”这一困境。保留城市或场所的记忆成为延续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策略,城市内部景观及周边景观作为城市记忆的主要的载体,受到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在保护中传承,设计师在项目中应把握机会挖掘场地的记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1949世外桃源”,项目原址的厂房凝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历史与文化,设计团队尽可能保留利用了一些地基和墙体材料,建筑主体的改造强调“整新如旧”,并将拆除的砖瓦、梁木、钢板加以利用,院落的布局和材料都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现场记忆”的良苦用心,原被拆除的老砖也重新被利用来砌筑墙体或作为铺地材料。现场还有一口废弃的工业冷却用井,设计团队将其地下部分改造成酒窖,地上部分设计成露天酒吧台,既保留了当年历史痕迹,又适应了现代和酒吧街社区文化的功能要求(图6)。成荫的老树、冰冻的啤酒,尤其夜间,在各种彩灯的照射下,观赏天边的星际或在酒吧尽情地起舞,老井被赋予新的功能,服务于现代城市夜生活的使用者。井吧的设计手法,融汇了现代生态设计理念与文化现场记忆,通过设计的大胆创新,展示出一段历史的现代魅力(图7)。再如“青岛万科小镇”位于青岛市胶州湾核心圈内的胶南小珠山生态板块,背靠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面环山,一面观海,与古胶州八景之一的“双珠嵌云”中的小珠山山脉相连,具有不可多得的景观和生态资源。在设计时,确立了“延续现场记忆”为价值观的设计目标,即结合商业各项功能需求,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尽可能保留场地现状并延续场地“原生态”的文化意境,为了保留“山地商业街”趣味并减少土方工程量,街道空间被尽可能地“贴合”在山地的表面,地形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广场、街道被设计师设置的台阶、台地和自然坡地所连接(图8),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流线。景观设计通过对小珠山“原生态”景色的分析,将其山水特色归纳为“山巅”“山间”和“山麓”三段式,景观结构利用商业建筑本身的高低落差,将这三段式小珠山景色微缩在景观设计之中。

4.2无界设计

设计应该与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把人的活动与场所创造融为一体,不刻意去“做”景观,“建”建筑,景观与建筑共生于土地。这与中国园林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一致的,城市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合,甚至是趋于一致,而不应该成为自然的对立面。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看到项目内的100亩(6.67hm2)地,也应该考虑到项目周边的1万亩(666.67hm2)地,在无界设计概念中,边界只是界的一种,创意是无边界的。“青岛万科小镇”的景观设计,消隐了自然与项目的边界,设计围绕所在山地最强烈的视觉印象:“山石”以及“野草”共同营造着“野趣”,植物与巨石相掩映形成了刚与柔、阴与阳的平衡(图9)、溪水于水草间穿流,即使是偶尔的建筑物,也是三五成组的植物由“自然之手”穿插其中。同时设计打破“软硬”边界,使植物与铺装能相互穿插,从而实现现场“无边界”的野趣。铺装的边界与植物的边界从一刀切变为融合,两者相互掩映,相映成趣,似同于自然形成一般。对于植物的选择,选取表现力良好、低维护的本土植物作为种植素材。选择细叶芒(Miscanthussinensis),并配以东方狼尾草(Pennisetumorientale)、墨西哥羽毛草(Nassellatenuissima)、苔草(Carexfulvo)、蒲苇(Cortaderiaselloana)等作为高低搭配,使得管理简单的同时还达到了与整体环境统一的无边界效果。

4.3当代性

当代整体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设计面对环境和文化的变化,应对之一包括当代性的探索,新的景观设计手法与理念,应该有显著的“当代性特征”。如中国古典园林被作为经典范式,如何实现当代性?新中式景观如何成为大众的精神寄托?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成功的“新中式”风格,需要将现代的使用需求和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的中式设计中。在“1949世外桃源”项目中,“49画廊”占据了最重要的入口地段,是每位顾客的必经之地。画廊沿用了部分玻璃幕墙的设计方式,屋顶亦采用玻璃材质,形成良好的自然光效果,以便使画廊内的作品展现其最真实的观感。此空间内主要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为主,反映中国艺术从过去的20年至今脱胎换骨的变化,访客到达后,在等待服务生引导到预定场所的同时,可以欣赏当代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图10)。山东淄博文昌湖的悦湖广场是另一个具有典型当代特征的景观设计(图11),悦湖广场是区域内唯一将城市界面与滨湖空间联通的场地空间,承载人文特征和景观指引性使命。入口方案以开敞的草坪衬托起高耸的文昌之眼,成为引导人们进入的开阔绿色空间。宽阔的缓坡草坪为人们玩耍嬉戏提供了宽裕的休闲场地,配以高大植物的围合和自然的LOGO置石,形成具有宽敞视野的环抱形绿地,塑造了具有指引性的入口门户性当代空间。由于场地的高差,使人们站在迎宾中路上视线穿越过层层的绿色台地,可以遥望文昌湖区域与高耸的文昌塔,形成良好的景观视线,吸引人们进入湖区公园(图12)。

5结语

第6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创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设计人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

1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但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几十年。因此,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改革开放后,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景观类型混淆,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出现大喷泉、大广场、大门区的景观,让人无法放松。二是硬质铺装过多,以大量高级建材、灯光装饰环境,楼号是住区唯一的区别,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三是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四是设计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五是设计手法雷同,缺少特色与文化内涵。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景观,从属性上大致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1-2],人文景观的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使物质要素具有了文化性。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设计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结合。

2.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所谓特色,就是指住宅区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地理、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如今,各地普遍出现的“北美风情”、“威尼斯花园”等房地产公司吹捧的商业广告词汇,不分地域背景而主宰了住宅区的环境特征与景观定位,将居住景观导入误区,营造出一大堆不伦不类的“洋景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能够尊重地域与气候、尊重民风乡俗、关心居民于细微之处,精心建造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居住区的总体景观获得了令居民耳目一新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3-4]。作为现代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2.2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设计,一是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山水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二是进行自然的再创造,即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不论是在住宅本体上或是居住环境中,每一种景观创造的背后都应与生态原则相吻合,都应体现出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特别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尽量利用自然能源,研制高效率的新材料、设备,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居住形式,提高居住环境的物质条件,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西蒙兹认为:“应把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又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间、河谷之畔,风景之中”。具有生态性的居住景观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感情的寄托,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2.3舒适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体现在视觉的感受上,让居民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优秀的居住景观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以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

2.4人文原则

研究居住环境,离不开住宅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居住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居住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向,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应与地域文化、地方美学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审美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大多数人的审美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体验基础上。居住文化的核心就是“传统”,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特色就是在解析了传统因素之后,上升到又一个新的层次去阐释和建构的。

重视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正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景观的内涵特征的。居住景观提纯和演绎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在居住景观设计时除了选景、造景、移景、借景之外,还应将人文景观吸收进来,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这种人文景观是地道的本土文化、中国特色。

3结语

美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居住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居民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居住景观之美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中,景观设计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设计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设计出优美、舒适的高质量居住小区,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真正将居住区建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的“家园”。

4参考文献

[1] 石松.浅谈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J].山西建筑,2004,30(2):5,81.

[2] 徐伟国.浅谈小区规划中的住宅设计[J].山西建筑,2004,30(14):2-3.

第7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小区规划;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特点

2.1 居住小区景观的现状

现今社会, 正直房地产迅猛发展时期, 许多房产商不断兴建大型住宅小区, 在效益与效率的驱使下,中国园林风、欧陆风、草坪风这些可复制元素在居住小区中非常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了居住区的门面―公共中心绿地,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的空间。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虽保留了自己的一点个性,也随着破坏性道路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消失而丧失了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2.2 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居住小区等于是一个小型城市, 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的居住空间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需求与习惯。在设计或选择住宅区时, 应该优化地块中的有利条件,避开不利的因素,使其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不失乏味。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类所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设计的。不同的人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表现。

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 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的原则, 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 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3.2 注重人性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比如,现在的社区内经常有水池, 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节或冬季无水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种有功能的优美景观? 济南的某些住宅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浅水池底铺设卵石,形成自然驳岸。在无水期间,呈旱溪风貌,面积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为旱冰场或舞池,起到体育娱乐功能。

3.3 体现生态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还要追求生态化。所谓生态住宅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护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从规划、 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 学者们一致认为: 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 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更是时展的需要。

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住宅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风格, 各地区在建筑装饰上也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绿化设计首先应该从这一大的前提出发,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区绿化各具特色。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考虑到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中的各种因素,比如:季节;气候;植物;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居民在不同年龄的不同需求;在道路中,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所以绿化的种植不应阻碍到交通。

4.结语

总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浩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3]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第8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 设计原则理念

Abstract: a successful outstanding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not only reflect a city of culture, thoughts, geography, landform, etc. Below together with the work reality, talk about the mai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concep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休闲与旅游已成为众人关注和享受的项目之一。园林作为外出休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有待我们园林设计者共同创新和突破。众所周知,风景园林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就不同的的国家或地区而言,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从而导致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也不同,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从自然人化到人化自然,设计理念对园林景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综合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园林景观设计大体有以下几种理念。

一、文化理念

完美的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表面的人居空间和环境的一种点缀与美化的功能,更加注重和突出其文化的内涵。这一点已越来越为业内人士认同与接受。

1.1塑造文化灵魂

记得王振复教授曾经说过:“设计的最高美学原则是自然的文化。设计是一种意绪,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心理氛围,一种审美态度,一种文化理想。园林是一种大地文化、大地哲学,伟大的哲学家把他们的思想写在书里面,而伟大的园林设计者就是把他的哲学写在大地上。 ”

1.2 民族性和地域性

园林设计时应该多借鉴外来文化,曾经在多元文化时代,园林景观并不排斥外来文化,提倡学习借鉴,但同时强调应更加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刘青林教授及设计师韩辉强调:关注当地文化,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及人文特性有机结合,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中国现代园林更需要保持本土自然文化特征。

1.3文化多样性统一

当前园林文化方面,作为园林设计者不能仅仅把园林文化简单化和单一化理解,在从事园林项目设计时应强调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人文等多样文化的和谐统一。如房木生认为:文化也分好几种,有宏观的,在一些小的方面也有文化,只是角度不一样。设计师可以因势利导,将这种整体层面的文化与场地特征结合起来。

1.4 保持个性文化特征

吸收外来文化,应避免忽略民族的和当地的文化,保持个性文化特征,保留其场地的物质元素或文化内涵。

二、和谐理念

景观设计是一种人化自然,既要体现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也要适应自然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1 “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精神贯穿于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浸润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中国园林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和整一性,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2.2 全面和谐理念

园林景观不仅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全面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落实到最后就是人本身的和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的和谐上。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总体上是促进人居环境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等发展进步。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成为持续发展的阻障。

3.1 统筹可持续发展

持该理念者认为,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的工程,也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循生态环境的原则,在设计中具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通过明智的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布局规划,从而达到园林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3.2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

主张园林景观应注重资源节约,实现土地、植被、水等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应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美国盛行的“绿色基础设施”,我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生态基础设施”,都是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如沈淑红倡导节水型园林,指出节水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营造耐旱风景、节水景观。俞孔坚博士将当代景观设计学定义为“生存的艺术”,呼唤责任,让未来的园林景观给人类生存的城市撑一把生态的“绿色大伞”。

3.3 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保护人类居住环境,尊重人类居住习惯和对“故土”的依恋情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如俞沛雯认为有归属感的社区环境是“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四、生态理念

园林景观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织部分,遵循生态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应有之意。在园林设计中追求生态友好目标与构建生态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4.1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避免片面追求传统的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让生态主义设计贯穿园林景观活动全过程。

4.2和谐共生理念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的工程,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园林景观设计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环境的原则。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因此,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以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4.3 “低碳城市”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应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现在美国一些主流的景观建筑师比较关注“低碳城市”、“生态恢复”的概念,并且注重亲身实践。这和对于已经走过的工业化的反思和忏悔分不开。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营建等也是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的一种视野范围,是园林景观业者的一种职业精神。

五、传承与创新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设计艺术,也是文化,更经历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当今的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前人的历史积淀,也依赖于创新激活园林景观设计的生命与发展活力。

5.1文化的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在园林景观发展中留下了耀眼的光华与精髓的积淀,形成中华园林景观的独特风采,也使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园林景观中得以充分体现。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堪舆(风水)与形式美是相互交融的。堪舆与形式美的结合运用是今天的景观设计师们要具备的素质,是再创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5.2 设计风格的传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园林享誉世界,保持民族特色是中国园林景观生命力的体现。中国自然山水园在世界园林景观中独树一帜,创造了辉煌。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依然是今天园林景观设计秉承的遵循。

5.3追求设计创新

中国园林景观珍视传统的价值,注重场地、空间、时效、地域景观、简约、生态、对立统一、科学、个性的设计理念,反对一味地模仿过去,在设计观念、组景因素上不断创新。打破地域界限,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全新的艺术处理手法对传统的方法进行深层次开发,将水景、石景、栽植、建筑等结合现念进行再塑。

六、人本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是园林景观设计、建设的根本。所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质上就是指城市让人更美好,让人的精神更美好,更和谐。景观行业说到底最终是为了方便群众使用和使他们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9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景观;绿化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