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特征范文

病理学特征精选(九篇)

病理学特征

第1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淋巴管瘤;CT影像学;特征及病理;解析

作为一种良性及被认为罕见的淋巴系统肿瘤样病变,其病变可以先天发生,亦可因后天淋巴管阻塞而引发;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的发展,CT或MIR已在各临床上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在本院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淋巴管瘤患者的资料,对淋巴管瘤的病理相关性、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至今在我院搜集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病患,其男女各有26例、22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25.13±3.1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其中有29例在此基础上增强检查。

1.2方法

采用先进相关的CT机,管电压和管电流各为120kV、200mA,1.25mm的扫描准直器,层厚3-8mm、螺距自动匹配。增强扫描则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50mL以上静脉推注,速率为3ml/s,静脉期为70s,动脉期扫描延长时间20s。

1.3图像的分析

对于扫描患者显示出其横断位及重建图像应由两位或以上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并且对其病变进行诊断。

2.结果

2.1疏松间隙和体表软组织以及内脏器官均是淋巴管瘤多发的主要部位。在囊状淋巴管瘤中疏松间隙(颈胸部有16例、腹部9例、关节1例)、体表软组织3例、内脏器官3例(脾、肝、肾上腺各1例);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疏松间隙的颈胸部、腹部各2例、体表软组织4例、内脏器官中的脾1例);在血管淋巴管瘤类型中疏松间隙(颈胸部有3例、腹部1例、关节1例)、体表软组织1例、内脏器官的脾部位有1例;淋巴管瘤病在疏松间隙的腹部腹腔单囊病变,在内脏器官中脾脏多发囊样病灶。

2.2在囊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及淋巴管瘤中胆囊依次有16例、1例、2例及1例;在多房囊中囊状淋巴管瘤有13例、血管淋巴管瘤4例,在囊实性中囊状淋巴管瘤有3例、血管淋巴管瘤有1例;在海绵样中囊状淋巴管瘤有1例、海绵淋巴管瘤有5例、血管淋巴管瘤有1例。

2.3所有患者中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囊壁钙化、血管增粗等症状;而增强检查的29例中有4例为轻-中度强化。

3.讨论

淋巴管瘤在身体各个部位均能发生,因此淋巴管瘤的起病原因成为了一个较为热议的问题,而淋巴管瘤有先天发生,也有因后天淋巴管阻塞而引发,在先天发育异常时,中央静脉处无原始淋巴囊流向,使正常分化良好的淋巴结构有异常致与正常引流通道并无连接,而无流向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因异常增生扩大所致,另还可以因继发于手术、其他外伤引起的淋巴管损伤,造成淋巴液引流的过程不通畅才发展而成[2];囊性水瘤、淋巴管扩展症、海绵状淋巴管瘤及淋巴水肿等4类,这是依据病变内所有的淋巴管扩张的不同程度而分类,但有不同的学者认为这4类均是同一病变但不同时相的表现,并伴有血管瘤。通过本文上述4类的分型,病理证实35例为囊性淋巴管瘤,7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为血管淋巴管瘤,1例淋巴管瘤病。淋巴管瘤以颈部部位发生最为常见,可通过间隙生长致各部位甚至到处,多房囊的液体通常都是相互连接的,其囊壁较薄,液体是淡黄色或透明的,也会出现因出现而成血性浆液,在本文中脾脏有5例,有1例为多脏器联合发病;在内脏淋巴管瘤中,脾肝较为常见,以肉眼查看淋巴管瘤其形状是圆形、海绵状或分叶状,透光试验为阳性,病变的边界清晰,但也有不清晰的边界;通过镜下观察囊壁,可见较为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其囊内含有清亮淋巴液[3],淋巴管瘤在囊性中,主要是以胆囊、多房囊、囊实性及海绵样为主,均是膨胀性的增长;海绵样病变较为常见于肠系膜间隙及体表软组织,其密度呈不均匀的巨块,边界模糊,在加强扫描密实部分会有少数轻度强化,在近病灶附近能见血管断面,肌肉受压而萎缩。

通过本文资料结果显示,疏松间隙和体表软组织以及内脏器官均是淋巴管瘤多发的主要部位。腹部间隙、胫-胸间隙、关节间隙各有18例、14例、9例,体表软组织4例、脾、肝、肾各1例;在影像上的表现中多房囊、单囊为最常见且多;有4例在腹部间隙中可见囊实性的表现及在体表软组织可见海绵样的表现;所有患者中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囊壁钙化、血管增粗等症状;而增强检查的29例中有4例为轻-中度强化。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淋巴源性良性病变,来源于中胚层。据统计90%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多见于颈部与腋部。成人淋巴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包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发生于成人的淋巴管瘤极少数发生于腹腔(<1%)。

CT表现多为:病灶呈单房或多房,多房常见。囊肿多为均匀一致的水样密度,低密度为主,平扫CT值4―42Hu不等,边界清楚,囊壁菲薄,可见因囊内感染或出血所致的液平面或钙化。CT增强扫描中央囊性区一般无强化,囊壁及分隔部分强化,程度不等。延迟扫描后病灶主体仍缺乏强化,反映了淋巴管瘤缺少血管结构的组织学特点。

综上所述,CT影像学的检查可准确显示,能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且有多种影像学表现的淋巴管瘤的分布、大小、形态和周围结构及密度的关系,可选择CT影像学作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判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学军等.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1(25):1059-1062.

第2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14-02

“问题奶粉”所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甚至死亡的报道,一度引起人们对三聚氰胺的好奇和广泛关注。尤其关心的是三聚氰胺是什么样的物质?它是干什么用的?为何出现在婴儿奶粉中?对人群有什么样的危害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等问题。笔者现从其理化特性、毒性、典型中毒事件及其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阐述。

1三聚氰胺的理化特性及用途

三聚氰胺是由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 于1834年首次合成成功,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氰类化合物中的氨腈类物质,是重要的氮杂环类有机化工原料,又名三聚氰酰胺(Cyanurotriamide)、密胺(Melamine),简称三胺。按其结构又称为2,4,6-三氨基均三嗪(2,4,6-Triamino-s-triazine)或1,3,5-三嗪-2,4,6-三胺,分子式为C3H6N6或C3N3(NH2)3,相对分子量126.13,密度为1.573 g/cm3。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易升华,升华温度为250~300℃。蒸气比重4.34。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晶体或白色粉状结晶,无特殊异味,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和甲醇,难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有机物。呈弱碱性(pH=8.0),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能形成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释放出氰化物、氮氧化物和氨等有毒和刺激性烟雾 [1,2]。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的生产过程中,也是合成药物的中间体或药物体的原料。也可用来制作三聚氰胺树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和阻燃性,因此,又可用作币纸增强剂、纺织助剂和阻燃剂。但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或饲料的添加剂,借以提升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三聚氰胺又被人称为“蛋白精”。目前工业上三聚氰胺主要使用尿素法直接在高温高压下制得,技术难度不大。由于国内尿素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工艺技术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三聚氰胺的主要出口国。

2三聚氰胺的毒性

三聚氰胺的毒性报道大多是动物实验结果。其在机体内的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即在大鼠体内不会迅速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直接以原形由尿中排出。如Mast等用成年雄性Fischer 344鼠的研究结果表明[3,4],三聚氰胺在大鼠体内经过第1个24 h后,约90%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血浆消除半衰期约2.7 h,尿中清除半衰期约3 h,二者接近。

2.1急性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小鼠经口致死剂量(LD)为1.60 g/kg,腹腔注射给毒LD为0.8 g/kg;大鼠腹腔注射给毒LD为3.2 g/kg。且死亡的大、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的晶体蓄积,部分大、小鼠肾脏被膜有晶体覆盖[1,2,5,6]。

2.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大鼠肾小管内有二密胺单磷酸盐结晶、体重下降的剂量为500 mg/kg×5次;同时或观察到试验动物肾脏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中出现晶体,生化指标观察到血清尿素氮肥(BUN)和肌酣(CRE)逐渐升高[1-4]。

2.3特殊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无遗传毒性,大鼠经口食用含有1%三聚氰胺的饲料2年后的实验结果显示,30%的大鼠有膀胱结石和良性膀胱状瘤。Okumura等研究证明,饲喂含3%三聚氰胺饲料能诱发Fischer 344鼠的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及过渡型细胞癌的发生。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其造成其他系统损害和对人类有诱发肿瘤的证据[1-5]。

2.4对人危害的推断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啮齿类动物实验所得最小无作用水平(NOEL)为63 mg/kg体重,按常规的100倍推算到人体的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为0.63 mg/kg体重。在进行三聚氰胺风险评估时,以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0.63 mg/kg体重为依据,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个月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最大摄入奶粉150 g(以6个月龄婴幼儿计),体重以7.0 kg计算,按提高一倍的保险系数,则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安全阈值为15 mg/kg[4-6]。

3三聚氰胺中毒的典型事件

3.1 美国宠物中毒死亡事件

2007年3月中旬以来,美国先后发生了4 000多起猫、狗等宠物中毒死亡事件,一度引起恐慌。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调查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从而查明了导致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7]。也就是当时的“宠物毒粮事件”。2007年福建、天津、山东和深圳、珠海的检验检疫局也从入境的鱼粉和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有的含量则高达0.51 mg/g。

3.2中国的“问题奶粉”事件

2008年9月,我国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了国内多个省市出现了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甚至有个别患儿死亡。经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儿食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截至2008年10月29日,全国因食用“问题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还有2 390名,累计已康复出院48 514名。

4三聚氰胺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而非法定的食品添加剂[7],这种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但肯定的结论是“如长期和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肾发生损害”。目前尚未见到职业中毒报道。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三聚氰胺已经造成了动物与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发生了死亡病例的报道。

4.1危害的动物

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家养的宠物中,特别是猫、狗和观赏鱼,已经查明与饲料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有关。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饲料中的氮含量,让人误以为该饮料的蛋白含量丰富,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尚未发现野生动物受到危害的报道。

4.2危害的人群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当中,我国的多个省市区先后发生了数以千计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患儿病例,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胺。据甘肃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患儿是进食了三聚氰胺的含量高达2 563 mg/kg的某婴幼儿奶粉3~6个月后发病的[8]。由于成人很少将奶粉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加之成人对三聚氰胺的耐受量高和排泄速度快,成人受影响的几率较小。

4.3危害的器官

基于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等的理化特性,三聚氰胺在通过肾脏排泄的过程中,很容易在尿道和肾小管里沉淀,因此其在体内的毒作用靶器官为泌尿系统,即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一旦饮水不足,即可蓄积沉淀而形成多发性结石。死亡病例多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

4.4危害的来源

食品及饲料,主要基于假蛋白原理。原因是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0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高达66.60%。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即“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的,也就是说食物中氮的含量越高,其蛋白质含量就高。因此,添加三聚氰胺就会使食物的蛋白质测试值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和饲料可以顺利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如按合格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2.80%,含氮量为0.44%;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00%,含氮量为2.88%计算,三聚氰胺含氮量66.60%,则为牛奶的151倍,奶粉的23倍。可见三聚氰胺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检测指标中的蛋白质含量的意义所在。

总之,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再次警示我们: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指标必须科学严谨,食品安全必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食品掺假和非食品添加剂滥用必须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董华模.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考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70.

[2]王延吉.有机化工原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27-728.

[3]Mast RW,Jeffcoat AR,Sadler BM, et al. Metabolism,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14C] melamine in male Fischer 344 rats[J]. Food Chem Toxicol,1983,21:807-810.

[4]Schoenig GP, Hartnagel RE Jr, Osimitz TG, et al.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N,N-diethyl-M-toluamide in the rat[J].Drug Metab Dispos,1996,24:156-163.

[5]郝凤桐.三聚氰胺的危害及临床诊治[N].保健时报,2008-9-18.

[6]Okumura M,Hasegawa R,Shirai 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ulus for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in the urinary bladder of rats administered the non-genotoxic agents thymine or melamine[J].Carcinogenesis,1992,13:1043-1045.

[7]张灿灿.摄取三聚氰胺剂量与发病密切相关[N].健康报,2008-9-18.

第3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患者均为本院2003-2008年的病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均为女性,年龄19~62岁,平均43.6岁,共计63个肿块,左侧24个,右侧39个。最长病程4年,肿块最大5.1 cm×4.8 cm,最小0.5 cm×0.5 cm。

1.2 方法 使用美国ATL超九DP及韩国麦迪逊8000Live彩超仪、探头频率5.0 MHz、7.5MHz,采用直接扫查法,患者取仰卧位、右前及左前卧位,充分暴露双侧,在的各个象限作纵横切扫查,避免遗腺边缘及周围,如发现肿块,观察测量其大小、形态、部位、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有无后方衰减,然后观察肿块的周边及内部有无血流、血流多少以及分布情况,并测量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

2 结果

59例乳腺肿块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浸润癌12例,乳腺导管癌14例,硬癌6例,髓样癌4例,炎性肿块1例,纤维瘤18例,导管内状瘤4例。59例乳腺肿块,术前超声检出57例,2例漏诊均为导管内状瘤,1例炎性肿块误诊为恶性肿块,1例单纯癌误诊为良性肿块。具体结果见表1、2、3。

3 讨论

乳腺肿块是妇女常见且多发性疾病,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应对各种疾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作出良、恶性鉴别诊断。

本组资料研究发现,多数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规则、光整,有纤维的包膜回声,这与肿块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的包膜有关;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不规则,边缘粗糙,呈“毛刺”、“蟹足状”,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衰减,边缘有不规则的强回声晕,在病理上与癌组织浸润及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有关,因此,低回声肿块有不规则强回声晕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特征之一,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多发生于乳腺恶性肿瘤,但仅依靠肿块后方有无衰减诊断良、恶性敏感性较差,所以,当肿块后方缺乏声影时,不能轻易否定恶性之诊断。

由于恶性肿块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生的毛细血管,从肿块四周嵌入内部,并随肿块的生长不断更新血管分布,增加血管数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乳腺肿块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1]。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血统显示,恶性肿块较良性肿块明显为高(33/2),且流速快,绝大多数RI≥0.7。临床还发现肿块的大小与血流显示率也有一定的关系,肿块越大,显示率越高,血流越丰富,尤其当肿块中心部位出现穿入彩色血流时,结合二维图像,更应考虑为恶性。

本组病例超声诊断漏误诊4例:其中2例导管内状瘤漏诊,主要是因为肿瘤太小,仅0.3~0.4 cm。加上超声检测频率偏低,操作者缺乏经验所致;误诊2例,1例炎性肿块,因其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且CDFI检测血统信号较丰富而误诊为恶性肿瘤。1例单纯癌误诊为纤维瘤,主要是瘤体体积较小,边界清楚,CDFI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应以二维声像图为基础,结合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可以提高良、恶性诊断的符合率;同时,超声检查简便、患者无痛苦、重复性强,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4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乳腺癌;免疫组化;Survivin;病理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80-03

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已证实其发病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和多阶段的病理演进过程,其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其中主要的病理机制[1]。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的新成员,是迄今已知作用最强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2]。Survivin主要表达于人和鼠的胚胎发育组织中及多数人类癌组织中,在正常人体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较弱[3]。近年来Survivin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在癌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4]。本研究观察了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8月女性乳腺疾病蜡块标本70例。纳入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且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腺良性增生26例,乳腺癌44例;年龄28~82岁,平均(56.4±6.7)岁。乳腺癌按TNM分期法进行分期,Ⅰ级12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术前未行放化疗或免疫治疗。另取15例正常女性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

1.2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S-P法进行检测。石蜡包埋标本,连续4 μm切片,采用高温抗原修复,正常血清阻断15 min,倾去血清滴加Survivin一抗工作液4℃过夜,其余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至透明,封片。分别采用正常扁桃腺组织和PBS缓冲液作阳性或阴性对照。兔抗人Survivin抗体和免疫组化S-P试剂盒购买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1.3 结果判定[5]

Survivin蛋白阳性是指细胞浆或细胞膜上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细胞无明显的着色或着色细胞的比例≤10%为阴性;着色细胞的比例>10%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结果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

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0(0/15)、26.92%(7/26)和70.45%(31/44),呈明显上升趋势(χ2=27.25,P < 0.01)。见封三图5。

2.2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病理特征关系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6.73、7.74,P < 0.01),与患者的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χ2=0.86、1.32,P > 0.05)。见表1。

2.3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组(χ2=5.81,P < 0.05)。见表2。

表2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3年生存率的关系[n(%)]

注:与Survivin表达阴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是一类细胞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凋亡抑制蛋白因子,在细胞凋亡中起明显的负性调控作用。Survivin基因定位于人体染色体17q25,是IAP家族唯一同时具有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分子[6,7]。Survivin分子中含有一个凋亡抑制蛋白重复序列,能与Caspase-3及-7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Caspase-3及-7由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从而抑制Caspase-3及-7引起的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永生化或癌变[8]。Survivin表达只存在于G2/M期,可对抗G2/M期细胞凋亡的诱导,从而允许变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异常增殖,导致细胞发生癌变[9]。Survivin基因具有独特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主要在胚胎组织和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分化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较弱[10]。

近年来有关Survivin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国内外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已证实Survivin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十分密切,参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等病理过程[11,12]。刘春富等[13]研究发现Survivin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癌旁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是0、4%和68%,提示Survivin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Survivin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上升趋势,验证了乳腺癌发生过程中多步骤、渐进性的特点。魏晓丽等[14]研究发现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等病理学特征的一个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与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提示Survivin在乳腺癌的浸润、发展和转移等活动中起明显的促进作用。毛杰等[15]研究发现Survivin基因的抗凋亡特性在乳腺癌发病中起极其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本研究结果也发现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组,提示Survivin基因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与其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总之,Survivin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上升趋势,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发展、浸润和转移等活动中可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文韬,王严庆. Survivin的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1):11-16.

[2] 鲁祥石,刘彦龙,王涤,等.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7):542-545.

[3] 王亚利,王中卫,王西京,等. Livin、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J]. 西安交通大学报,2009,30(9):466-469.

[4] 华立新,黄桂林,李豫江. 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5):311-314.

[5] Ye CP,Qiu CZ,Huang ZX,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vivin expression and recurrence, and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 13(46):6264-6268.

[6] 杨升,卢辉山.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肺癌的关系[J].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2008,20(9):641-643.

[7] Ai Z,Yin L,Zhou X,et al. Inhibition o f survivin reduc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endome-trial cancer[J]. Cancer,2006,107(4):746.

[8] Span PN,Sweep FC,Wiegerinck ET,et al. Survivi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Clin Chem,2004,50(11):1986-1993.

[9] Zaffaroni N,Pennati M,Daidone MG. Survivin as a target for new anticancer interventions[J]. J Cell Mol Med,2005,9(2):360-373.

[10] Fangusaro JR,Caldas H,Jiang Y. Survivin: 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 in pediatric cancer[J]. Pediatr Blood Cancer,2006,47(1):4.

[11] 吴伟. 乳腺癌组织芯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197-199.

[12] 杨晓文,崔明. 生存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分析[J]. 重庆医学,2007,36(20):2049-2051.

[13] 刘春富,董琦,纪艳超,等.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 25(3):267-269.

[14] 魏晓丽,张玉,刘敏丽,等.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Ki6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2013,53(3):12-14.

第5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乳腺肿瘤;;诊断;鉴别;免疫

低级别腺鳞癌通常是在乳腺实质内出现的较少见肿瘤,是一种乳腺低级别浸润性癌,类属亚型化生性癌[1]。由于临床中较为少见,所有经常会出现误诊现象,本文选取12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患者,和汗管瘤样腺瘤进行诊断鉴别,对比其临床病理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患者,并选取12例汗管瘤样腺瘤患者,均女性。低级别腺鳞癌患者年龄为45~70岁,主要临床症状是乳腺肿物,直径1-3cm,其中4例患者累及左侧乳腺,8例患者累及右侧乳腺。汗管瘤样腺瘤患者年龄30-70岁,累及至右侧或乳晕,主要临床症状是糜烂,其中6例患者未出现较确切肿物,6例能够观察到境界不清晰肿物,直径为1cm左右。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准备切除标本,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性取材、制片并HE染色。以MaxVision法对其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合适的鼠抗人抗体AEI/AE3、CK5/6(克隆号D5/16B4)、雌激素受体(ER,克隆号1D5)、孕激素受体(PR,克隆号IA6)、HER2(克隆号CBll)等应用材料,根据所应用检测试剂盒操作说明给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对比两组疾病临床病理差异性和免疫表型。

2结果

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和汗管瘤样腺瘤所出现的位置存在差异性,但其具有较类似组织学特征:肿瘤组织往往都是形态不同、排列无序、分化状态较好的腺管构成,一些腺管形状呈现不规则状,有的为逗号状,有的为蝌蚪状,而且有些是由实性小管状、条索状或是巢状细胞团而产生的。腺管往往是双层或是多层细胞而构成的,外层是体积很小的立方体形状细胞,而内层细胞通常为扁平状,且有鳞状细胞化生和角化囊肿构成,有时出现钙化状。肿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大小保持一致性,核淡染,未发生显著异型性,呈现小核仁,核分裂情况较少,无坏死现象。肿瘤间质一般是有很多形态温和梭形细胞或出现玻璃状变化的纤维性硬化性间质组成,而且会夹杂一些炎性细胞浸润。通常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出现在深层乳腺实质中。而且会于乳腺小叶间和小叶内出现浸润性成长,通常不会累及到和乳晕区组织。而且,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有些地方会出现由多角形大细胞所形成的细胞巢,在胞质中能够发现角化颗粒,也会有细胞问桥、角化珠显现。在本文所选取的12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患者中,1例出现恶性腺肌上皮瘤症状,2例有梭形细胞化生性癌症状。汗管瘤样腺瘤一般出现在,于区间质中呈现浸润性生长,且会浸润到、乳晕区域内平滑肌组织,本文中有2例患者累及到乳晕下乳腺组织。

对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分析发现,癌巢外层细胞、鳞状化生上皮CK5/6、p63均为阳性,外层细胞CDl0,ER和HER2也表达为阴性。患者中2例腺鳞癌成分PR为局灶阳性,且梭形细胞CK5/6、AEI/AE3、PR为局灶阳性,表明为梭形细胞癌;其他10例PR为阴性。汗管瘤样腺瘤患者中,外层细胞与鳞状化生上皮p63、CK5/6呈现阳性,Calponin、SMA、ER、RP、HER2呈现阴性。

3讨论

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因为较为罕见,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现象。本文通过研究可以知道,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和汗管瘤样腺瘤能够进行区别,两者在 组织学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免疫学表型也具有类同性,但是其病症出现的位置却完全不同。汗管瘤样腺瘤疾病通常都会出现于、乳晕处,而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则通常出现在乳腺实质边缘位置;两种肿瘤性质存在差异性,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病变,汗管瘤样腺瘤则属于良性肿瘤,预后状况良好,很少复发。

在对乳腺低级别腺鳞癌进行诊断过程中,还有多种疾病和其具有相似性,需要加以鉴别,主要有乳腺腺病:属于乳腺良性增生疾病,此病会累及至乳腺小叶实质,往往会同时出现纤维化,使得腺体构造发生改变,和浸润性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经免疫学检测,其腺管周围肌上皮呈现阳性,腺病通常无鳞状上皮化生、蝌 蚪状等外形构造,且其腺管无浸润性生长。乳腺原发性鳞癌或腺鳞癌:全部为化生性鳞状上皮所组成,细胞出现显著异型性,通常均有核分裂象,癌巢周边无肌上皮构造。乳腺髓样癌:有的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组织形态观察癌细胞为合体状,无腺样构造,出现一定程度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有核异型,其肿瘤边界较清晰[2]。

乳腺低级别腺鳞癌属于化生性癌,根据免疫表型分类,其是一种基底细胞样型,手术预后效果较为良好,大部分患者通过乳腺全切除后均不会有复况,对患者实施单纯肿块切除手术,一部分患者往往有复发可能性,但是只要很少的患者会发生肺或腋窝淋巴结转移现象,死亡病例极少出现。患者中如发现肿瘤体积很大,其直径超过3cm时,需及时采取合理方法予以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汗管瘤样腺瘤属于良性肿瘤,因此其预后效果良好,因为其病变具有浸润性,所有在未完全切除干净情况下,往往出现复况,通常无转移现象,在治疗时往往将局部进行彻底性切除,有的会将整个完全切除[3]。

总之,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诊断中,需要仔细观察,注意其与其他疾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准确判断,合理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曙光,严晓哆,欧阳俊等.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朋学杂志,2002,,1(1):19-22.

第6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1向日葵叶部病害图像特征提取

1.1颜色特征提取颜色是描述向日葵叶部病害最直接的视觉特征,颜色空间是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来形象化表示颜色的,常见的颜色空间有RGB、HSI、XYZ等。在农作物病害图像研究中主要采用RGB和HSI颜色模型,在自然环境下采集到的向日葵病害叶部图像容易受光照等外界因素影响(即对亮度较敏感),而RGB颜色模型各分量与亮度密切相关(即图像亮度改变,R、G、B三分量也随之改变),由此可见,RGB颜色空间并不能准确表达病害图像的颜色特征。与RGB颜色模型相比,HSI颜色模型更符合人的视觉特性,不仅可以避免光照和不同采集方法对病害样本图像的影响,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图像颜色信息的丢失,更好的体现病斑的颜色特征,所以本研究将病害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I颜色空间,转换完成后,提取出HSI模型的三个颜色分量作为区分不同向日葵叶部病斑颜色特征的主要研究对象。HSI颜色空间和RGB颜色空间仅是同一物理量的两种不同表示法,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转换关系。若存在一幅RGB格式的彩色图像,将其转换为HSI格式图像转换公式如下所示。选取两幅向日葵叶部锈病图像进行颜色特征参数比较,通过比较H、S、I三个分量的均值分布图,进行H、S、I三个颜色分量与向日葵锈病诊断的研究。经查阅资料及反复试验确定由H分量作为颜色特征参量标准,进行相似度测定。

1.2纹理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描述主要有统计法和结构法两种方法。由于向日葵叶片纹理是在自然生存环境下形成的,其纹理在个别像素点上无规则可循,但在像素点聚集的某个区域内会体现出规律性,这属于准规则纹理,不适合利用结构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向日葵叶部病斑纹理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出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作为向日葵叶部不同病害纹理识别的判别依据。由于灰度共生矩阵不能直接用于描述图像的纹理特征,所以采用矩阵状况的统计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由向日葵锈病图像作为纹理特征参数的分析展示。研究分析病害分别在距离d=1和角度分别为0o、45o、90o、135o时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并分别提取它们的角能量、对比度、相关性、熵、逆差距共20个统计参量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取其中一幅图纹理特征参数如图3-6所示:

2病害识别

运用纹理特征的方法对其余十幅锈病叶片图进行参数分析,取值范围如下:确定含锈病叶片纹理各参数大致范围,进行识别。取10幅向日葵叶部图片,其中含向日葵锈病图6幅,经识别,其中4幅叶片图含锈病,识别率达66.7%。虽然不是所有的锈病都能被正确地识别,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上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病害叶片。

3结术语

第7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内窥镜图像 胃部病灶 图像去噪 特征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132-02

Abstract: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world scope. Due to gastric lesions sort is more, bu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xtra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 cancer, mostly for classification of normal or not, and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various stomach disease classification problem is low. In this paper, we adopt the method of segmentation lesion area first, then classification, first of all,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and then the focal zone of endoscope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LBP extrac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color features, texture features optimization, selection of neural network to classify the image,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Key Words:Endoscopic images; Gastric lesions; Image denoi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timization

1 引言

文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通过对胃镜图像的数学分析,是目前早期胃癌诊断研究的一个方向[1]。计算机辅助诊断主要是用于图像识别方面,即首先提取胃部内窥镜图像的相关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然后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最终标记出相应的病灶区域,辅助医生诊断治疗。目前采用计算机算法进行识别中现有的特征描述方法如颜色特征描述较少,纹理描述方法复杂,计算量大,一般研究方法所选取的特征提取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分类效果粗糙,准确率较低。为了提高效率,如何对胃部病灶进行自动化检测及快速准确的分类疾病类型是一项有意义且艰难的工作[2][3]。

2 检测及分类方法

2.1 图像预处理实现图像分割

图像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图像中无关信息,恢复有用信息,增强有关信息的可检测性和最大限度地简化数据。由于图像光源照射不均匀,很容易影响图像区域亮度不同。首先需对图像进行去噪,并对图像使用增方法,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通过转换图像颜色空间为Lab空间,通过明亮度L,设置阈值分割图像,预处理过的胃溃疡图片如图1所示。

图像经过去噪处理就可以对病灶图像进行分割了。由于胃镜图像的颜色特征较为明显,通过聚类方法可以基于色彩空间对彩色图像分割,然后对每个分割出来的区域进行特征的提取。常用的彩色图像分割聚类方法有,K均值、模糊C均值和分层聚类方法[4]。运用K均值聚类图像分割技术,提取出病灶区域。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简单,实现灵活、算法效率高。病灶分割后的胃溃疡图片如图2所示。

2.2 运用多种算法提取特征,选择最优算法

图像常用的特征有:颜色特征、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常用的有,选用颜色直方图,颜色旋转不变性。颜色直方图特征描述的是不同色彩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图像纹理描述图像或其中小块区域的空间颜色分布和光强分布。纹理特征常用的有局部二值模式LBP,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提取特征等。LBP是一种局部纹理特征的算子;它具有旋转不变性和灰度不变性等优点;灰度共生矩阵以像素对的方向和距离为变化量来建立共生矩阵,再从此矩阵中提取可以表征图像内容的统计量作为纹理特征;小波变换的纹理特征方法可消除冗余信息,但检索速度较慢[5]。

2.3 T-检验方法实现特征优化

特征选择能剔除不相关或冗余的特征,达到减少特征个数,提高模型精确度,减少运行时间,易于理解数据产生的过程。特征选择过程如图3所示。

首先从特征全集中产生出一个特征子集,然后用评价函数对该特征子集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与停止准则进行比较,若评价结果比停止准则好就停止,否则就继续产生下一组特征子集,继续进行特征选择。选出来的特征子集一般还要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在不同的彩色空间中选择出每个特征的优特征量,根据T-检验方法对特征优化,设计实验,选取对分类效果显著影响的特征。以达到最优分类效果。

2.4 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不同的分类算法有不同的特定,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表现的效果也不同,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进行算法的选择[6]。选取不同分类器将图像病灶区域分类,确定病灶种类,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不同的分类算法的效果。神经网络是分类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人工神经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他们能够被用作一个任意函数逼近的机制,从观测到的数据“学习”。使用神经网络对提取的特征分类,选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计算分类问题的准确度。

分类算法的评价标准有预测的准确率,这涉及到模型正确地预测新的或先前没见过的数据的类标号能力;速度,涉及到产生和使用模型的计算花费;强壮性,涉及给定噪声数据,模型正确预测的能力;可伸缩性,处理大数据集的能力;可解释性,分类器的预测标准的可理解性。

3 结语

文中采用先分割病灶区域再分类的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再对内窥镜图像分割出病灶区域,对病灶区域提取特征,从而提高了多种胃部疾病分类诊断的可能性。通过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等方法提取纹理特征与颜色特征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进行特征优化,选取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分类。结合多种特征提取方法,从而突破特征提取方法单一的问题,提高分类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初里楠,李竹.2003―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减寿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04).

[2]D.Lowe.Object recognition from local scale-invariant features. In Proc.ICCV,pages1150-1157,1999.

[3]吴轶伦.基于Mean Shift 的胃镜图像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4]徐国公.基于胃镜图像检测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徐红梅.基于胃镜图像的胃脘痛特征数据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6.

[6]关沫,邢永吉.基于胃镜图像的病灶区域检测方法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4,05:49-52.

收稿日期:2016-08-20

第8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肺;曲霉病;体层摄影术;MSCT

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肺部疾病,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表现对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肺曲霉菌病通过原发和继发两种不同的感染方式,主要是继发感染为主,即患者常在原发病变的基础上,如严重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使致病菌发展,引起疾病。另一方面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不敏感的曲霉菌得以繁殖。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较复杂,缺乏特征性改变。肺曲菌病临床分为3型:曲霉菌球、侵袭性肺曲菌病(IPA)和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经临床确诊10例肺曲霉菌病例的CT资料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提高影像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经确诊具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10例肺曲霉菌病中,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42~84岁,平均年龄65岁。有7例患者有咳嗽,发热症状,3例咳血。

1.2方法 CT扫描机为GE Hispeed DX/i型螺旋CT机,每例患者均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自肺尖至肺底进行层厚10 mm,层距10 mm连续螺旋扫描,对较小病灶局部进行层厚2~5 mm,层距2~5 mm薄层扫描。

2结果

10例肺霉菌病中肺霉菌球型6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CT表现为多发球形或片状影4例,均可见"日晕"征;单发或多发空洞6例,且均发现6例空洞内软组织影及新月征,见图1~图4。

图1 左肺小片状阴影 图2 同一患者,11 d后出现半月征及菌球

图3 空洞及洞内随变化之菌球 图4 双肺多发空洞及"日晕征"

2.1多发球形或片状阴影 4例,占40%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表现,多见。可累及多个肺段或肺叶,境界不清。CT表现为多在肺野中、外带,其边缘可见毛玻璃样改变,呈环或"日晕"征。

2.2空洞内软组织肿块影 单发或多发空洞:6例,占60%。CT发现6例空洞内软组织影及新月征。空洞内软组织肿块影即霉菌球,是肺曲霉菌的一种特征性表现。曲霉菌寄生在肺内空洞或空腔内如肺结核空洞、肺脓肿、肺囊肿、支气管扩张囊腔内。在空洞或空腔内繁殖形成霉菌球,直径大约在2~7 mm。影像表现为一个致密球灶呈曲霉病球,多呈圆形,亦可有分叶,结节边缘可光滑或有毛糙。如空洞有足够大时,改变可见曲菌球的活动。空腔内的霉菌球与空腔之间一新月型空隙,称空气半月征。

2.3黏液嵌塞征 1例,占10%。肺部及气道反复感染可引起支气管扩张常以近肺门侧段和亚段支气管扩张改变较明显。表现为Y形、Y形、葡萄状或指套状阴影。

3讨论

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多数是由呼吸道或肺部慢性病导致机体虚弱,或因长期应用抗菌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菌群失调和免疫机能低下而发病,患者大多有基础病,长期免疫力低下。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有难以治愈的肺部感染,应考虑肺曲霉菌感染可能[1]。肺曲霉菌病按临床表现及病理基础分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寄生性肺曲霉菌(曲菌球)、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3型[2]。侵袭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更趋特征性。在肺曲霉菌病的早期1~2 w内,CT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晕征"[3]晕征与双肺多发炎症、结节等征象常见于病灶早期,当菌球在空洞内繁殖生长,菌球与空洞壁之间留有一新月形空隙,形成"新月征",常见于病灶吸收期或晚期。本组10例CT表现,有"晕征"的6例,有空气"半月征"的4例。菌球形成及菌球在洞或腔内移动是肺曲霉球菌病最具特征性影像表现[4],CT表现为肺内空洞内可见团块状阴影或呈实质球体,边缘光滑,球体上方有新月形透光区,变换扫描菌球也随之在腔内移动。黏液嵌塞征是由于嵌塞分泌物的支气管远端扩张而形成的所谓的指套征[5]。

综上,CT由于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能较好的反映曲霉菌基本病理变化,观察病变的细微之处,当CT扫描发现"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时,可强烈提示本病的可能性,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最后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痰培养和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陈佩荣,周科峰.19例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782-1748.

[2]刘士远,陈起航.胸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3-84.

[3]陈燕,赵文荣,吴佩军,等.肺曲霉菌病的螺旋CT诊断[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4):105-108.

第9篇:病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图像技术;农作物病害;识别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和谐建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社会农业从业者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向广大农民推广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其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准确识别出农作物的各类病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农作物病害存在着显著的特征差异,在图像技术应用下,人们可以通过对病害特征差异科学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病害。

1.农作物病害特征的提取

1.1获取病害图像

一般情况下,机器视觉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了图像处理与识别系统、摄像机、信息采集卡以及辅助光源等。当前,被广泛应用在田间进行图像采集的视觉传感器有两种,一种是cCD视觉传感器,另一种则是cOMs视觉传感器。其中前者视觉传感器的摄像头主要由电荷耦合器件组成,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此外,COMS视觉传感器的摄像头与CCD视觉传感器相比较,其在采集图像速度上更快。因此,CMOs摄像头被更多务农人员应用在高速环境下进行拍摄工作,其高帧速度范围在每秒300-2 500帧。与CCD传感器相比较,COMS传感器的缺点在于其在成像半导体产生的电子转化成电压信号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声音强度是CCD的10倍,并且最终成像图片清晰度也低于CCD摄像机。

1.2病害图像预处理

务农人员在应用图像识别技术采集病害图像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常见的自然光照、水雾以及灰尘等,同时拍摄设备自身元器件电流过大也会影响到正常拍摄,容易导致成图质量过低,清晰度效果不好。因此,务农人员在对农作物病害图形展开采集作业前,必须先进行病害图像的预处理操作。

图像预处理操作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病害图像去噪操作,二是对病害图像增强操作。图像消除噪声操作又被人们称为滤波或者平滑,其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消除图像中存在的噪声干扰,促使图像质量的提升。在所有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图像中,多多少少都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噪声干扰,此种干扰会影响到拍摄图像的最终质量,导致图像效果不清晰,务农人员无法有效根据农作物图像科学识别出具体病害,从而给识别分析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图像增强操作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改善图像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将图像中不需要的信息进行消除。此外,图像增强还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日后的计算机处理工作。当前,在农业市场中普遍应用的增强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图像空间域方法,一类是图像变换域方法。

1.3病害图像分割

务农人员在展开对病害图像数据分析和识别工作前,需要对图像进行分割操作,图像分割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图像最终的分析与结果处理,决定了工作人员对病害图像的理解程度。由于当前图像分割操作不存在通用分割方法,也不具备科学的成功分割基础操作标准,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图像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图像分割方法。

1.4病害特征提取

颜色特征提取。颜色作为人们直接感官彩色图像时最为明显的特征,具备较好的自适应性,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太大干扰。通常使用的颜色特征有颜色直方图、颜色矩以及颜色集等。其中颜色直方图能够将颜色空间进行平衡分割,科学计算判断出不同颜色在图像像素点中实际占比率;颜色矩则可以充分展现出图像颜色的分布情况,因为图像颜色分布信息主要集中在低阶矩中,所有工作人员一般会使用一、二、三阶矩来呈现出图像的具体颜色分布;颜色集的应用工作过程是先将RGB颜色空间成功转化为视觉均衡的颜色空间,同时把颜色空间量化成数个bin,在色彩自动分割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图像的区域分割,不同区域通过使用量化颜色空间的某个颜色分量进行索引,这样就能够将图像表达为一个二进制的颜色集。

形状特征提取。图像形状特征表达主要以对图像中区域或者物体的划分为基础,农作物病斑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了颜色、形状以及纹理,病斑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状态、纹理特征提取也会相应受到图像清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病斑形状特征与颜色特征相比较会更加稳定,提取效果也优于纹理特征。当前形状特征提取内容主要涵盖了:几何特征、区域描述特征以及傅里叶形状描述符等。例如,几何形状特征指的是农作物病斑的面积、周长以及方向角等,它们的实际计算多数是基于目标的封闭轮廓线。

纹理特征提取。纹理特征主要被应用在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提取到的某种纹理图像,有效查找出含有类似纹理的其他病害图像。图像识别领域普遍提取应用的纹理特征主要包含了Tamura纹理特征、小波变换和灰度共生矩阵表示的纹理特征等。其中Tamura纹理特征的6个分量就是心理学角度上纹理特征的6种属性,它们是方向度、对比度、粗糙度、规整度、线像度以及粗略度。

2.农作物病害种类识别

要想保证农作物病害的有效治理,就必须高效应用模式识别法展开对病斑的科学分类作业。当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作物病害识别的模式识别包括模糊识别技术与参数综合分析法。

2.1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原理以及方法去解决各种病害分类识别问题。模糊模式识别通过把识别对象、待识别类分别作为元素和模糊集,接着科学对元素和模糊集进行分类。其中,一般聚类算法的应用是按照农作物不同特征、相似性等关系,直接决定它们的所属种类。所以,工作人员在应用该算法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病害特省的提取,有效建立起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明确农作物关系的相关程度,最后合理应用模糊数学的对应原理方法进行分类识别。

与传统模式识别方法相比较,现代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优势在于其表达出的客体信息更为科学合理,满足于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利用需求,模糊识别算法较为简单,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和高推理能力。

2.2参数综合分析法

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在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农作物病害进行识别作业时,为了减少成本和时间,会选择应用单一参数分析方法,然而这种方式所识别出来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工作人员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农作物病害识别分类效果,就必须综合多种参数进行病害识别,不断提高参数算法的准确性和强健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硬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各种优化算法得到了改进,通过综合采用多种识别算法能大大提高识别质量。

当前,已知存在的参数结合分析法主要包括了颜色与纹理结合法、颜色与形态结合法以及颜色、纹理和形状三者结合的方法。例如,在颜色与纹理特征结合内容上,有很多研究人员通过利用color co-occurrence method这一研究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同时有效提取出颜色参数和纹理特征参数,然后在神经网络技术的辅助下,高效优化结合颜色参数和纹理参数,从而不断提升农作物病害识别效果。基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探索结合应用颜色、纹理以及形状3种参数进行农作物病害识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单一参数分析法的局限性,最大程度提高病害识别的准确率,虽然研究过程要涉及众多程序,加大了研究成本,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