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精选(九篇)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第1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一、前言

著名翻译家、英国学者巴斯内特(Susan Bassnelt)在1990年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个观点,她认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的时候人们不能忽略心脏意外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旅游作为一项文化产业,也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的旅游文本翻译指的就是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在语言上存在的差异,并以各种不相同的语言文化为文化背景的游客,将此类游客作为目标读者。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文化上的差异,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本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文化转向,才可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旅游文本翻译存在的特征与现状分析

中英旅游文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两外一个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同之处,旅游文本是向读者清晰的描述出旅游景区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该旅游地区的特点,从旅游本文中掌握到旅游信息。旅游文本作为信息传递媒介,中英旅游文本在功能、目的上均相同,军事进行信息的传递,向读者传递旅游景点、资费、设施等各项信息,并且吸引读者前来游玩。中英旅游文本翻译存在的异处,主要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诗歌上,具有音律对称、行文工整等特点,讲究音律一致,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出景点的特别之处,而英文旅游文本则此与我国的旅游文本存在差异,英文旅游文本主要是通过简约、严谨的语言老描述景区的特点,文本重点在于将景区真实的情况反映给读者,尽量保持旅游文本信息真实性,为此,英文旅游文本常常比较直白,无法吸引读者。由此可见,中文旅游文本翻译与英文旅游文本翻译存在很大的不同,文本翻译中要注意文化的差异,翻译求追真实的同时,也要优美传神。

现如今,在旅游文本翻译上,还存在一定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在旅游文本翻译的研究上,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大部分旅游文本翻译中,在旅游景点的名称、地点以及标语等做了翻译研究工作,但是,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上却严重缺乏探讨,尤其对旅游文本语篇的特点更是缺乏深入的分析,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常常存在错误翻译、漏译以及死译风现象,无法将我国的文化精髓无误的传播出去,未能吸引外国的游客。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主要注重文化的转向,巧妙的处于文化因素,宣传旅游景点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

三、旅游文本翻译文化转向分析

(一)直译与音译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直译与音译是常常使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的意思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的表达出来,在表达形式上稍作改动的一定翻译方式,旅游文本翻译直译的要求是形似与神似,采用直译是,常常出现意义上的误解,若是将外来语引入其中,采用直译的方式,会造成错误。若是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当形式对等造成文体、语法不规范或者是意义不易懂,与作者本身所想表达的意思有异议,此时,不可随意进行更改,必须要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旅游文本翻译中,使用直译方式翻译,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上要符合原本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形式上要尽量与原本相近,在语言文化的处理上,需要注意的是,要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将其准确的向读者展现出民族文化特色,采用直译的方式,对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音译与直译不同,所谓的音译就是采用文字符号将其它的文字系统表达出来,例如,在翻译的过程中,当遇到无法查询到的语言时,此时就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采用音译禁止为了方便随意使用一个词或者字进行翻译,需要根据语境、文化做词、字的推敲,所翻译出来的效果要忠于原本,并且音正。

(二)增译与释义等分析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增译是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增译也是加译,指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将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但是未进行表达,或者是作者未了解到的意义,进行表达,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翻译,增译吧原本表层上省略掉的内容翻译出来,使翻译内容丰满。我国是一个拥有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资料众多,资料当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要展现出我国的文化精髓,通过增译的方式,把我国的历史文化、历史故事等向读者展现出来。由于大部分的旅游文本翻译中,所涉及到的地点、人名以及风俗名词,都是从我国的文化中所诞生,原语读者对于这些名词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译入语读者却无法了解,为此,为了更好的进行旅游文本翻译,需要采用定语、括号注释的方式来对文化信息做标识,帮助读者理解。释义可以帮助外国游客掌轻松的掌握到旅游景点的信息,更好的理解汉语名词的意思,并且知道景点一些名称的由来,大大增加了游客对景点的兴趣。另外,在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才用到意译的翻译方式,意译是指将原本的意思翻译出来,但是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意译忠于原本的意思,但是,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风格等于原本不同,直译可能会出现与原文发生歧义的现象,而意译则不存在此现象,意译将原本的意思表达得更传神,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意译可以将原本的内容表达更具有美感,更佳流畅通顺,但是,容易出现偏离原文,损坏原本形象的现象,为此,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要做好文化交流工作,可以不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即不采用。

四、结束语

第2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关键词】主旨口译 基本理论 困难 训练方法

一、主旨口译的基本理论

释意理论是主旨口译依托的基本理论。释意理论又称“达意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巴黎高翻的一个探讨翻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其创始人为口译研究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及勒代雷。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D.Seleskovitch & M.Lederer(1989)认为巴黎释意理论在听力理解和双语转换中主要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强调脱离语言外壳。也就是说译者通过翻译所表达的是原文中非语言的意思而非语言意义。针对主旨口译的要求,口译听力理解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译员听到的内容可能比较零碎,庞杂,只有在听完以后,才能对信息进行整理、重组,然后将主要信息概括出来。同时,译者需要表达译文的言外之意,挖掘作者深层次的意思,这要求译者不仅要脱离源语言的结构及语法束缚,而且要结合自身的知识把握作者的意图,把作者的原文价值以可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此外,根据Gerver对听力摘要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之间相关性所作出的研究表明,两者呈现双向正相关,听力摘要能力强,主旨口译表现的也就好;主旨口译口头表现好,其听力摘要能力也较强。

二、主旨口译中存在的困难

大部分口译初学者有这样的感受,当听完一段话以后,只能记住一些断断续续的单词,似乎每一句话都听懂了,事实上,却没有抓住重点,主要原因可能有语言能力弱,译员对原文理解不透彻,缺乏逻辑分析,理解充分但记忆存在问题等。鉴于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口译学习杰出者,其接受和表达内容这一过程应该不会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尚可以推断,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理解和记忆这两个方面应该是口译学习者面临的主要困难。

1.理解。这里的“理解”指的是理解原材料的主旨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听懂了某个单词、短语,因为译员需要译出的是主旨观点。在口译过程中,言语意群纷至沓来,译员不应当在某一意群上花费过长的时间,否则将会错过一些关键信息点。

2.忆。口译就是译员听取原语信息然后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译员需要回忆听到的内容。作为口译信息处理的瓶颈,记忆是口译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训练译员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就意味着译员将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和保留更多的信息。

基于海峡两岸口译大赛西北赛区总决赛选手其主旨口译的现场表现,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选手在做口译时遗忘了许多关键信息,他们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回忆之前听到的所有内容。此外,一些选手在口译时,前言不搭后语,翻译的语言比较混乱,缺乏逻辑,抓不住核心信息。显然,这些选手在记忆原语信息过程中,未能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或原则来记忆关键信息,仅仅是混乱地将原语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以致在用目的语输出原语意思时,造成信息混乱或遗漏。因此提高主旨口译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三、主旨口译的训练方法

1.基于释意理论的理解能力训练。所谓释意,即解释原语的意义。在实战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对改善短时记忆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理解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摆脱原语形式之后传达意义。释意理论指出,除了一些记忆超常的人,几乎没有人能记住长达几分钟的发言内容,也不可能凭记忆将他们一字不差地表达出来。因此译员要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同时要充分理解原语意思,进而用目的语重新准确表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其次,在口译理解中,译员还要注重逻辑分析。口译中的逻辑思维指的是对原语的信息结构进行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其中包括去除原语多余信息,迅速捕捉原语内容的要点和整体结构,调整逻辑性欠佳的内容以及对后续内容做出合理推断等。具体讲,逻辑分析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辨别关键信息和主要信息,找到逻辑层次;横向分析是指分清各信息点间的逻辑关系。因此,逻辑分析的目的是对原语的讲话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这也说明逻辑分析是口译理解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译员获取原语信息的平台。

2.基于意群组块的短时记忆能力训练。口译是一种用目的语来译出原语信息的交际方式。口译基本分为三步:首先是理解意思,然后是在记忆中储存信息,最后则是用目的语将其表达出来。然而,口译过程中,记忆不可能以一个孤立的阶段而存在,而是贯穿口译的整个过程。无论是理解原语信息还是用目的语输出原语信息,记忆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研究口译记忆在口译教学中也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

口译主要依靠的是短时记忆,其信息保留时间短,容量小。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信息保存的时间约为一分钟。在如此短暂的保留时间和有限的储存空间内,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似乎不可能记忆大量信息。然而,译员可以将零散的信息点(小意群)组织成较大的信息单元(大意群),从而扩大其信息容量。这说明短时记忆并不受信息单位数量的影响,而是取决于有意义的组块的数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组块是一种有效克服短时记忆局限性的方式。译员可以利用长时记忆储存的知识来组织短期记忆储存的信息,从而形成熟悉的较大的意义单位,也可以根据意义的层次将原语分为不同的组块,每个组块承载着从每个意义层次提取的关键字词,然后将原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贯穿于这些有意义的组块中,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记忆的效果。组块的另一个作用在于能够减少信息的流失。一个包含十几个信息项目的句子经过组块后很可能只包含几个有意义的信息单位,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短时记忆中信息点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了信息流失的概率。如果译员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单位具有意义,使用较少的符号承载较多的内容,那么就能减少记忆负担,扩大记忆容量,充分地储存和加工信息。

四、结语

虽然口译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短时记忆,但口译的整体记忆效果还依赖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互作用。所以,译员在训练扩大短时记忆容量和延长信息保留时间技巧的同时,还应在平时了解、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不断扩大自身知识面,促进长期记忆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供短时记忆需要的信息打好坚实的基础。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相互协调合作,加快信息检索、提取和加工的速度,逐步提高口译水平。海峡两岸口译大赛选手在主旨口译部分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口译中理解与记忆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希望借此文可以引起更多口译学习者对这两点的关注,并继续发现、讨论和研究有关主旨口译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Seleskovitch & M.Lederer,PEDAGOGIE RAISONNEE DEL’INTERPRETATION.1989.

[2]Gerver,David,Selection Tests for Traine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J].Translators’ Journal,1989,(34):724-735.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邓建华,安宇.论主旨口译训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

[5]戴晓玲.第四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主旨口译中的听力障碍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第3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论文摘要:该文从语篇角度探索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指出翻译中的‘晤篇观’的重要性。“等效原则”,的指导意义,使其更好的指导语际间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际这一实践活动。

1.理论背景

1.1“等效原则”

翻译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翻译理论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对等有关。对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等效”,即译文对目的语接受者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在实践中,翻译应尽可能达到“等效”。这一原则被称作“等效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 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概念基础便是“等效原则”。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的信息”。

后来,奈达在一本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在这一等效理论中,他把社会符号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把语言与文化看成两个密切相关的符号系统。语篇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对任何一个符号的解释都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其它符号,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修辞层面上,符号都具有意义。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符号在所有这些层面上的意义,用一系列功能对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

1.2“语篇观”

“大语篇观”是指:译者在翻译任何语篇时,必须对有关语篇的文化历史等现状要有较好或至少是粗浅的了解;理解正着手翻译的原文的片断局部甚至全部时,译者要运用这一知识,密切注意该语篇涉及的有关背景知识,因为所需翻译的原文涉及的有时不只是该语篇文字字面上所涉及的点滴知识,而会波及使用该文字的国家的上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当前的社会情况。WWW.133229.COm

“语篇观”是指:译者在做语篇翻译时,要从语篇特征“衔接”“连贯”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其中的连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时与体的形式排比结构与逻辑衔接等在表达整体意义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译英翻译,理解汉语原文是前提。这里的理解包括对我国语言文化等的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2汉英语篇翻译实践

半个世纪以前的美国,出了一个根本不懂译出语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翻译家,那就是诗人庞德。他翻译的中国诗集《华夏集》在1915年发表后深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他译的《长千行》曾被评论家赞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篇。然而,他在翻译唐诗“瞿塘堰预堆,五月不可触”时却出现了多处错误?他是这样翻译的:

you went into ku-to-en,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g five months

第一,他不知道“瞿塘”为三峡之一,“堰预堆”是其中礁石险滩的名称。译文删去二字,而成了“瞿塘峡”的地名。

第二,他不知道“五月‘’是指阴历五月,相当于阳历六月。译文译成“五个月”。

第三,他更不知道“不可触”是描绘阴历五月间江水上涨时堰预堆的危险可怕,还以为是夫妻分离不能见面。

在此不难看出:尽管庞德译作取得了诗的效果,这一点可与原诗相比,但除此之外,全面对比两诗很难找到其它对等的效果了。所以,只有对译入语拥有深厚的感性知识,与读者灵犀相通,知道如何唤起读者共鸣的译者才能取得等效。

又如:

“但单四嫂子待她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在没有什么缺陷。昨夭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硷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仔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是这样翻译的:

fourth shan’ s wife had really done all could for her bao’ er-nothing had been forgotten. the previous day she had burned a string ofpaper coins, thismorning she had bu ed the forty-nine books of the incantation of great mer-cy, and before putting him in the coffin she had dressed him in his newest clothes and set by his pillow all the toys she liked best-a little clay figure, two small wooden bowls, two glass bottles. though ninth aunt wang reckoned carefully on her figures, even tnen she could not think of anything they had forgotten

等效原则在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的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在这篇原文中,单四嫂子那种无私的纯真的母爱,和她那一颗受了损伤的心灵的跳动,在这自然朴素的叙述中,得到了生动又传神的表现。

可以说,这段译文基本上满足了朴素自然又生动传神原文的两个特点。这种“满足”至少是通过一种途经实现的,即风格的一致与结构的一致是相符相成的:原文中对刻画人物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动作:“尽了心”、“又烧了”、“穿上”、“放在”等,在译文中也以一系列的语言结构再现出来:"had done" , "had burned" , "had dressed" , "set。

第4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古文观止》也选有该文,常见各版本注译对此句翻译主要分为两派:《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译注》,或译为“郦元的所见所闻”,或译为“郦道元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其实相同);而《古文观止新编》译为“郦道元所看到的”。其他各版本的译法,多以前者为主。

对这两种译法,笔者不敢苟同。根据史料记载,郦道元一生没有到过石钟山,则“郦元之所见闻”,就不可能有“郦道元见到的”意思。

首先,我们看《石钟山记》原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知也……”

由原文中“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句,可以推断苏轼也认为郦道元从未到过石钟山,直到唐代李渤才开始身临其境,访其遗踪,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辞海》“郦道元”条记载: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而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关于郦道元的零星介绍为: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很好学,历览奇书,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他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实际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博采了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做冀州、鲁阳、颍州、东荆州等地的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由此时代背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郦道元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北,而石钟山位于长江南(江西),在当时国家大分裂的南北朝战乱时期,官任北魏刺史的郦道元是不会不顾身份,以身犯险,前去千里迢迢外的江南,刺探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

再次,还有一条佐证。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也撰文考证,郦道元作为北方人,并未到过三峡,而三峡与石钟山相隔很近,假如郦道元去了三峡,不可能不去石钟山;反之,假如去了石钟山,不可能不去三峡。

因此,据此语境史实,此处“见闻”,并非一般汉语词典诸如《现代汉语词典》所注释的【见闻】“见到和听到的事。”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见闻”义项虽有三个:(1)耳闻目睹。亦指看到和听到的事物。(2)知识,经验。(3)佛教语。谓目见佛,耳闻法。但意义也不符合本处语境。

那么,如何解决“见闻”的翻译呢?窃以为:此处“见闻”实为复词,复词通常有两种,一为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周本淳《古代汉语》)这种偏义复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其遗迹,如“安危”、“好歹”、“国家”、“睡觉”、“缓急”、“利害”等等,仍广为使用。语文教材中,尤以《孔雀东南飞》为最,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⑤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即使《石钟山记》中,还有其他偏义复词现象: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偏“夜”)⑦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深”)因此,此处“见闻”可看作偏义复词,义偏“闻”(听到的)。

其实,此处“见闻”,还可看作同义复词。所谓同义复词,指的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是并列的,其意义是相同的。古人也有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的。简言之,同义复词即同义字的重复。清代王引之《经传述闻》云:“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古人用同义复词,一是为了强调,二是为了协调句中音节。诸葛亮《出师表》最为典型,如“崩殂”、“疲敝”、“危急”、“忠善”、“枉屈”、“卑鄙”、“驱驰”、“倾覆”等。

查阅《汉语大词典》,【见】(jiàn)义项共十七:(1)看见;看到。其(7)听说;听见;听到。《国语・周语中》:“王见其语,召原公而问之,原公以告。”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前蜀・韦庄《村笛》:“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将吩咐夫人,一路奔荣国府而来。”解释字义最为全面的《汉语大字典》(P1524)也大同小异。【见】jiàn,义项共十七。①看见;看到。⑨听到。唐王维《赠斐将军》:“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唐李白《梁父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

可见,在古代,“见”的义项比较复杂,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也可以理解为“听见”。因此,此处“见闻”,可以看作“见”“闻”同义,根据语境,也可以理解为同义复词。

综上,根据语境、史料记载,“郦元之所见闻”中“见闻”,非我们现在常见的“见闻”(“所见所闻”);不论是看作同义复词连用现象(“见”“闻”同义),还是看作偏义复词现象(偏“闻”),都应该理解为“听到的”。

【参考资料】

① 宋晶如注译本.《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北京市中国书店,1981.490

②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9.530

③ 《古文观止译注》.萧善芗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23

④ 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7

⑤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9

⑥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39

⑦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6048.6052

⑧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524

第5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设想采分之点

高考是选拔考试,采分点一定放在具有选拔性的地方,如果考生觉得某个地方的翻译人人都不觉有难度,那么,此处断然不会是采分点。根据高考命题专家的设题原则,采分点往往有这些:这个词可能是古今异义,按照现在常用的意义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一词多义,按照我们最先想到的意义去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词类活用,按照非活用的方法翻译是错的;这个字可能是通假字,按照这个字的各个义项去翻译是错的;这个句式可能是特殊句式,如果翻译时不还原语序,则翻译是错的。于是,我们设想采分点的时候就要做如下六个方面的思考: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词类通假,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一下,18个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也可能作为采分点,特别是部分省份已经取消了考查虚词的选择题,虚词作为翻译考查点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我们看看“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就是“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三个,前两个考查古今意义,后一个考查特殊句式。全句翻译为“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之人的臣子罢了”。我们再看看“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是“据”、“与”这两个,如果我们不考虑一词多义的情况,将“据”、“与”的最常见义项“占据”、“参与”照搬到译文中,则翻译满盘皆输。实际上这句话应该翻译为“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以下三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的翻译都同时考查了词类活用。“乐”是意动用法,“全”是形动用法,“真”是形名用法,“名”是名动用法,“履”是名动用法,其中第一句考查了特殊句式状语后置,第二句考查了虚词“以”。三句分别翻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当我们已经考虑了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后,如果觉得翻译句子仍然有困难,这个时候得特别注意是否有词类通假的情况。比如我们翻译“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根据2006年湖南卷高考题改编)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到了考虑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但觉得翻译这句仍然有困难,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翻译“缪”。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考虑“缪”是不是通假字,经过这样一番考虑,我们就会发现“缪”通“谬”,而“谬”可以翻译为“错误”。人教新课标教材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文里面就有“盖音谬也”【翻译为“原来(大概)是读音错误”】的句子。于是全句就可以翻译为“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

追求译文畅达

很多语文老师都一直强调考生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这是对的,但是却往往忘记告诉考生译文要以不出现病句作为底线。如果只记得直译,却出现病句,也是得不到满分的,因为各省评分细则也一直强调文通字顺,文通字顺往往在分值上也是1分左右,不可小觑。当我们直译的时候,发现句子不通顺,应适当意译,以追求句子的畅达。比如翻译“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湖南卷)这句话,如果直译,就得将“从”翻译为“使……跟着”。有的考生据此将这句话翻译为“使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跟着七十人”,译文十分拗口,有违文言文翻译要畅达的原则。如果将“从”意译为“带着”,则全句就翻译为“带着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七十人”,译文十分畅达。

牢记六个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技巧,具体说来,有六种小技巧值得同学们参考。

其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

其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如将“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湖南卷)翻译为“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就对“涉”、“难”、“智”、“明”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进行了解释。

其三,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如翻译“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2009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翻译为“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我想不做官也做不到”,将“欲不为吏,亦不可得”前的主语“我”补充出来。再如翻译“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将“乞”的对象“这本书”翻译出来,翻译为“于是向李氏讨取这本书回家”。

其四,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第6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关键词】 旅游资料 翻译 原则 技巧

一、旅游资料的功能及英译标准

谈论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把旅游资料的功能与翻译有机结合。旅游资料有不同的种类,但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游客。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诱导功能。旅游资料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通过对风景名胜的介绍、宣传,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增加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为了增强吸引力,旅游资料必须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具备了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也就具备了诱导功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要通过传达原文的信息,全面反映原文的功能,才能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

旅游资料的翻译不能等同于单纯的中译英文字翻译,旅游资料翻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效果。奈达在他的“对等反应”理论中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所产生的反应作对比。译文应该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要想让译文在译文读者心目中引起的反应效果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效果相似,译者必须把重点放在译文的译文读者上,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读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当措施,在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对译文读者可能不易理解的信息作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才能使读者理解并接受信息,达到旅游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赋予了各个民族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制约着各自使用语言的独特方式。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所固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和欣赏习惯。旅游资料的翻译更是这样。旅游资料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只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忽视汉英在文化深层次上的差异,是无法实现旅游资料的功能的。

二、当前旅游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旅游资料汉译英翻译现状,可以发现旅游资料英译的欠缺较多,常见的旅游资料英译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译文语言欠考虑,汉化英语严重;二是译文过分忠于原文的字句,不分对象,不顾及中外读者的差别,逐字照翻对,对于外国游客不熟悉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处理,令外国游客难以理解;三是译文多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行事,不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四是译文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

三、旅游资料翻译的原则

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英语的语法表达,也就是说要用流畅,英语本族语能接受的惯用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信息,让读者正确了解原意。片面强调形式对等,字面对等,只会使译文生硬难懂,甚至违反原意,引起外国游客的反感。

译文要清晰易懂,是为了使译文能适应国外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旅游资料翻译的对象是国外游客,译文首先要让国外普通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一般外国游客对中国了解甚少,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发展程度迥异,在思想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不小困难。如果不分对象,不顾及中外读者的差别,只是照直翻译,只会使国外读者糊里糊涂,不知所云。尤其是像历史朝代、人物、地名和典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十分熟悉,但对于缺乏背景知识的国外读者来说,却很陌生,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应尽可能地予以简洁的说明、解释,使译到清晰易懂,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译文的表达应该简洁直观,才符合国外读者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汉语和英语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汉语语言华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英语重写实、重理性,语言表达强调自然简洁、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特点。具体到旅游景点描绘也是如此。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尤其是以景点描绘为主的资料翻译,表达一定要简洁自然,客观具体,才符合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否则,会使人感到译文过分虚夸,言过其实,不易使国外读者接受。

译文必须具有感染力才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译文应该有生动活泼的可读性强的语言,使之充分发挥英语的魅力,以感染读者。译文语气要显得亲切友好,本着尊重游客,一切为游客所想的态度,这样会更容易为游客所接受。相反,如果忽视游客的存在,缺乏亲切感,则不易引起游客的兴趣。

四、旅游资料英译的主要方法

旅游资料翻译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契合。旅游资料的翻译只有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旅游资料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必要的变通和处理,对译文进行调整。

1、增补。增补,也可称为增词或加注,就是在翻译有关人名、历史事件、地理名称、风俗、典故、诗词等词语时予以简要的说明、解释或补充。例如,“解放前”、“解放后”这两个较常用的词汇,一般的外国人并不熟知,如果将它们逐字译成“beforeliberation”和“afterliberation”也不能使外国游客清楚地了解具体的时间,如果译成“before/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RepublicofChina(in1949)”,语义就显得清楚明确。又如:

原文:路左有一巨石,石上原有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文:ToitsleftisanotherrockfornerlyengravedwithfourbigChinesecharactersYunWaiLiuChun(BeyondCloudsflowsspring) writtenbySuDongpo(1039-1101)themostversatilepoetoftheNorthernSongDynasty(960-1127).

译文没有简单地将人名、诗词译成汉语拼音,而是用解释性的增译加以说明,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内容。对于历史年代也增加了具体时间,使之更清晰易懂。

2、类比。类比,即用人们所熟悉的事例说明或解释未知的或较难理解的道理。运用类比,不需要长篇大论就可以把难以表达的概念或道理表达清楚。类比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译文,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激发游客的兴趣,使译文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原文: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

译文:jigong,RobinHoodinChina ,robbed therichandhelpedthepoor.

译文将济以比作外国游客非常熟悉的罗宾汉,不用更多的笔墨就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济公是什么样的人和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产生很好的效果。

类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等与他们熟悉的人物、事件等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3、删减或调整。汉语在描写景物时,主观色彩极浓,词藻华丽,文笔夸张。如果将汉语原文逐字译出,与英语简洁明快,直观理性的欣赏习惯不相符合。刻意追求原文之美,会使外国游客感到语言罗嗦,华而不实,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美感。在翻译这类资料时,需要译者仔细推敲原文,透过其华丽的外表,抓住实质具体的内容,译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反映。例如:

原文:这里3,000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3000 cragsriseinvariousshape-pillars,columns ,walls, shakyeggstacksandpottedlandscapes…conjuringupfantasticandunforgettableimages .

译文删掉了原文堆砌的词藻,根据原文内容译出了具体的实物,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原文: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笼,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译文: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 。Trees, flowersandgrass ,apictureofnaturevitality,thriveonbothbanks。Theweirdpeaksarousedisparatethoughts。

汉语为了增加原文的色彩,用了“葱笼”、“繁茂”、“萋萋”三词,若按英语思维,这三个词表达同一个意思“生长茂盛”,用一个“vitality”再结合“树、花、草”等实物,语言上用炼达,直观简洁,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习惯。

4、再创造性翻译。翻译是一门再创造的艺术。提高译文的感染力的关键是译文的再创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译者首先吃透原文,然后抛开它,通过再创造,把原意用地道的英文和国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杭州因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于世的风景旅游城市。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势,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参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郑霜雪,天切无崖。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译文:Hello ,friend ,thewestlake ,likeabeautifulorientalgirl ,isgladtomeetyou ,happytoseejourneyflyingoverthemountainsandtheseas. As everybodyinChinaknows:“Inheaventhereisparadise;onearththereareSuzhouandHangzhou .”TheWestLake isaholidayparadisein theeyesoftheChinesepeople,theprideof theorientalcivilization.

原文引用了中文描写文中常见的古代诗词,这种做法在中文中常能起到好的效果,而在英文中则是不必要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译者在吃透中文后,从英文的表达角度出发进行了再创造,把原文内容有机地糅合在译文中。虽然译文在字面上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但整段译文语言生动,既不拘泥于原文,又达到与原文相同甚至超出原文的效果,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需要译者对译文要有深入的理解,在把握住旅游资料的功能和翻译原则的基础之上,处理好文中的文化因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刘慧梅、杨寿康: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第7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语言功能;误译 

    1 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 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 park,岳阳楼yueyang 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 allow me say something about 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 have a pleasant 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p.(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the 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with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啰嗦等毛病。这些错误可能均受母族的语法体系的干扰,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 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第8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一。选材特点

在这15套课内课外对比阅读试题中,课内的选文《曹刿论战》引用4次,《岳阳楼记》3次,《马说》2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陈太丘与友期》、《三峡》、《答谢中书书》、《醉翁亭记》各引用1次。由此看来,课内选文主要来源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50篇背诵的古诗文中。而课外的选文,如河北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由此看来,课外的选文往往与课内选文有着某方面的紧密联系,如事件相类似或形成对比,选用课外内容对课内出现的人物进行补充、对课内表明的观点进行佐证等。再如《岳阳楼记》,湖北黄冈选用了《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的选文来补充,河南省选用了范仲淹的有关事件来拓展。而《曹刿论战》,江苏盐城与河北省的课外选文如出一辙,江苏常州选用了讲述岳飞治军的成功经验的课外选文,山东滨州选用了齐桓公与管仲关于治国的一段对话做阅读材料。

二。考查内容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考查内容,从考点上来说,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节奏划分。如四川南充,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将主语和谓语进行节奏的划分即可。

(2)字词解释。如山东临沂,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③不以疾也。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前三个词语来自于课内选文,对于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平时就应注意积累,“绝”在句中的意思是“断”;“或”在古代常用义有“有时”和“有人”,在句中是“有时”;“疾”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为“快”。第四个词语来自于课外选文,我们可采用关联法解释,即联系这个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意思来解释,如可联系《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为“全,都”。

(3)句子翻译。如湖北黄冈,翻译下面各句: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第①题来自于课内,要注意句中关键性词语“微”“斯”“归”的意思,同时这是个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将宾语调回到原位来翻译: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第②题来自于课外,翻译时一要注意关键性词语“自”“谪”“辞”“色”的意思,尤其是“见”,是个通假字,通“现”,二要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这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上主语:(滕子京)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第9篇: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料 跨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一、中国旅游资料英译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国际旅游活动,不仅可以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英语论文了解和探究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传统,而且可以进行极有意义的学术交流、艺术交流以及商谈贸易,购买土特产品或工艺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壮丽景色的国家,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许多美丽的景点和历史遗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得以形成和保存下来。有壮观的古建筑群,以及大量的历史遗迹,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它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多样,东西南北景色各异,高山大川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无数自然景观。1985年中国加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协定;从1987年至1998年,中国有21 个景区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单,其中的3 个世界遗产为自然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赛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还有3 个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泰山、黄山和乐山大佛。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丰富而宝贵的多姿多

彩的民族风情(民族歌舞、戏曲、习俗和饮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另加浓郁的宗教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1]。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的入世对于宏扬中国旅游文化提供了机遇。通过信息和通讯,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如此一个信息社会浓缩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人们交往更直接,更方便,随着全球化的出现,世界不同文化日益归一,我们在因特网上可获取大量信息,而且不同社会、文化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起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英语,故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缺少。为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对中国旅游业和旅游资源有更清楚的了解,展开大规模的国际旅游市场促销活动,把“中国的世界遗产——21世纪的世界级旅游景点”的品牌作为中国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把发展旅游作为入世后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作为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一直是外国游人神往的地方,那么如何向海外游客推荐我国旅游品牌?这就显现出最重要的媒质——旅游资料跨国界、跨文化翻译的迫切性、重要性。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的中、外对比

中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前者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特殊动植物等可供人们休养、游览、观光和考察等旅游活动的天然资源;后者则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革命纪念地、民族传统节日、社会文化风貌、特殊的工艺品和烹调技艺、文化体育活动、现代建筑和美术等能够吸引人们旅游的古今人类活动的文化成就,它是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要把中文旅游资料中的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翻译并传达给外来游客,让他们了解中国景观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国外游客,有必要了解旅游资料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分析型、表意文字、声调语、隐含性语法、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毕业论文分析和综合型、拼音文字、语调语言、外显性语法、重形合。

2、文化对比:(1)、语用意义的差异: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

义。如:动物类“猫头鹰”的汉语象征厄运、倒霉而英语象征智慧和刚毅;“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甲子,叽叽喳喳的人;“狗”[2]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俗有爱屋及乌;“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植物类“杨柳”在汉语中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而在英语里却象征悲惨命运。颜色类“白色”汉语京剧中代表奸诈、宗教里代表好的、善的而英语代表清白;“黑色”汉语京剧代表正直和廉洁、宗教为坏的而英语代表邪恶;“红色”汉语代表喜庆、京剧中表忠勇而英语为人脾气暴躁;“黄色”汉语京剧为豪侠,象征腐败堕落特指色情,而英语中含儒弱、卑怯、胆怯外还有煽动和出租车的内涵。(2)、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指狮子。

3、心理对比:(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整体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个体,即汉语的形象性、笼统意义和英语的功能性、具体性。如:在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一⋯⋯”,一匹马、一朵花、一堵墙、一面镜子等等,译为英语仅为a;汉语“笔”,译为英语则是pen ,pencil, ball pen ,colorpen or a piece of chalk这类具体分析型词。(2)、强调谦虚和褒扬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如:贵国、令尊、令堂、高足、蔽国、高见、础见而其英译your country ,your father, yourmother, your student, my country, your view, my opinion etc没有完全对应着表达出汉语中的隐含义,造成“语用失效”[3]。(3)中西习俗不同,如中餐的第一道菜是冷盘,最后一道菜为汤;而西餐以汤开始,以甜点结束。再有在中国不主张小费,而西方则极为普遍。

三、旅游资料翻译原则

中国旅游资料的译文,是跨国界、跨文化的旅游宣传形式,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料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旅游资料的翻译属“呼唤鼓动”文稿,有宣传鼓动、施加影响的功能,这是不可忽视的语用因素。旅游资料的文字介绍以优美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诱人的信息,达到令游客心驰神往,欲一睹为快的祈使功能,迎来大批观光览胜的海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及旅游资料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在其汉译英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中文旅游资料为本,在翻译时要吃透原文,即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又要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

二、以旅游资料的译文为重点,即译文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著名翻译家朱虹说:“我们中国作家的作品固然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才能吸引国外读者,可是另一方面译品同时也是商品,向国外推荐时也必须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4]旨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调整旅游资料的信息量与篇章结构,尽力使译文与原文功能相似,

让译文好读好懂,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那么如何发挥译文的广告宣传作用,达到原文的交际效果呢?

四、中国旅游资料翻译的方法

1、古地名、古官职、古年份的翻译、改写把古时的地名、官衔及年份改写为现在的地名、官衔、年份,如:刘备章武三年病故白帝城,五月归葬于成都。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33 at white king town(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sichuan province) and was buried in chengdu in may。蓉城新姿 new looks of chengdu, sichuan。春城暮色 sunset at kunming, yunnan。

2、典故的翻译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5]。

(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美女话西施the most beauty is xi shi (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chinese history)。

(2)、补译、音译和意译结合如:昭君出塞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xiongnu。

(3)、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 moon rabbit ”而不译成“ 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 rabbit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风味,硕士论文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3、景点名的翻译 [6]

景点名是旅游的向导,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在信息化社会中,景点名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外贸、科技、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社会生活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一个字的专名加一个字的通名的景点名英译法:音译+音译+意译即专名音译;通名视作专名的组成部分,先音译并与专名连写之后再意译为另一词,例如:恒山 hengshan

mountain、淮河 huaihe river 、黄河huangheriver、巢湖 chaohu lake、渤海 bohai sea。(2)、两个字的专名加一个字的通名的景点名英译法:音译+意译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如:(甘肃)白水江:the baishui river、(福建)武夷山wuyi mountain 、(宁厦)青铜峡the qingtong gorge 、都江堰dujiang weir。

(3)、专名地名加一个字的通名,如山、河、江、湖、海、港、峡、关、岛等再加景点性质名的景点名英译法:音译+意译即专名和一个字的通名音译并连写,构成专名整体;通名意译,例如:白水江自然保护区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wuyishan nature reserve 、青铜峡水利枢纽qingtongxia water control project 、西湖区风景名胜区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of xihu 、秦始皇兵马俑qinshihuang's mausoleum and terracotta warriors。

(4)、同一个汉字的通名有多种英译法,根据其意义的不同有多种不同译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英译词不能互相代换。例如:“山”

1)mount:峨眉山 mount emei、黄山 mounthuangshan 、泰山 mount taishan 、庐山mount lushan

2)mountain:五台山wutai mountain、青城山 qingcheng mountain

3)hill:(广西桂林)象鼻山the elephant hill

4)island:(香港)大屿山lantau island

5)rock:(香港)狮子山lion rock

6)peak:(香港)拉旗山victoria peak

7)range:念青唐古拉山the nyainqentanglha range

“海”

1)sea:东海,the east sea

2)lake(四川西昌)邛海the qionghai lake

3)horbour:(香港)大滩海long harbour

4)port:(香港)牛尾海port shelter

5)forest:(四川长岭) 蜀南竹海the bamboo forest in southern sichuan

“石刻”

1)grottoes :大足石刻 dazu grottoes 、龙门石刻longmen grottoes ofluoyang 、敦煌石刻grottoes of dunhuang

2)carvings: cliff-carvings摩像

(5)、景点名的意译:充分考虑其性质、地理位置等语境。如:长城the great wall 、故宫

imperial palace、颐和园summer palace 、苏州园林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海上花园(厦门)flower garden by the sea 、海上仙山(长山列岛)fairyland on the sea。

(6)、景点名的音译+释义:天涯海角和鹿回头风景点 tianya-haijiao (the end of earth and the edge of the sea) and luhutou (turn-round deer)scenic spots 、花港观鱼hua gang guan yu (view fish at the flower harbor)。

7、景点名的增译,适当增加字面信息,如:林文忠祀祠memorial hall of lin zexu 、孔府manor of confucius' descendants 、文房四宝the chinese statio

nary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study, includ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tone and paper.。

4、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及佳,医学论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7]。

(1)、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真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stewed beef 。

(2)、音译+释义如:饺子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包子baozi (stuffed bun) 、锅贴guotie (pot stickers)。

(3)、意译+释义: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左宗鸡general tso' chicken---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 saut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 tangy sauce。

(4)、音译+意译:稳得福酒楼 wonderful restaurant、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西菀饭店 xiyuan hotel。

(5)、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t ballswith brawn sauce、龙虎凤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红茶black tea、棕子pyramid -shaped dumpling 、冰糖燕窝 a bird nest soup with rock sugar。

5、旅游资料图片说明文字的翻译[8]

旅游资料的图片具有形式简洁,>内容明了,信息翔实,宣传生动的特点,其说明文字的翻译技巧如下:

(1)、一般采用英语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译。

1)、用名词、名词性短语、名词和介词短语如:北京故宫舞门the meridian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peking 、风光如画的湖南张家界the picturesque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重庆夜景chongqing in spot lights。

2)、分词短语 如:新建的集佛教,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观光渡假区a newly-built sightseeing and holiday-making zone integrated with buddhist features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ourism services。

(2)、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改译、直译、意译或加注;如:蓉城新姿 new looks of chengdu、厦门一瞥xiamen / a corner of xiamen /a bird's eye view of xiamen、七仙岭温泉(海南省温度最高、泉眼最多的温泉) the seven fairy maidens spa (with the hottest temperature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rings) in hainan。天府之国(四川) the land of plenty or a heavenly kingdom, 人间天堂(西湖)paradise on earth。

6、句与篇章

(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flute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the benevolent love mountains and the knowledgeable love water.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above is paradise, below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 in heaven is paradise, on earth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trips to 's five great mountains render trips to other mountains unnecessary, and a trip to huangshan renders trips to the five great mountains unnecessary.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looking up, i see the bright moon; hanging down my head, i feel nostalgic.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 around.

(2 )、直译、意译并把汉语的并列句译为复杂句,使译文简练、活泼。如:天涯海角:海天一色,居石雄踞,墨守纷趁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名神古迹 the sea and the sky merging on the horizon ,the huge rocks here ,with exquisite calligraphic pieces by past masters ,are full of legends and traditions. 古树摇曳春秋,山花自谢自开,植被茸茸生烟。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 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用一状语突出植被葱绿,山花烂漫,树苍劲。杭州的龙井茶是中国茶之上品,必须用老虎泉的水,才能泡出最香醇的味道。hangzhou's longging tea, the best of 's green tea, requiring the water from the tiger spring to bring out its most fragrant flavor and delicious taste.

(3)、删减和改写,适当压缩字面信息,提炼原文的主要信息。如: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wonders of nature-hills, the sea and rocks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团结湖北京考鸭店为全聚徳挂炉烤呀。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全部

现吃现烤。精纯北京白鸭,以果木挂炉制,只需40分钟就能品尝到为你特别烤制的色泽枣红,香酥脆嫰,浓香四益的正宗烤鸭 tuanjiehu beijing r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 place your order. preparation takes 40 minutes after which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 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4)、分译含有多层意思的汉语长句,使关系更清晰,更符合英语表达。如:漫步山间时,听得四处竹林间的淙淙泉声,众多的细泉汇成一条狭长而深邃的小溪,顺山势而下,及至悬崖处,猛然跌落二三丈,形成一瀑布,水珠飞溅,凉透肌肤。 strolling along the path you can hear springs singing everywhere in the bamboo forest. several little springs assemble into a narrow but deep little river running along the mountainside meeting a small cliff, it falls down two or three feet with drops, splashing and forming a thin water curtain which gently covers your skin[9].

(5)、音译、释义结合,译出其蕴藏义。如:⋯⋯还有传说中的白鹤泉和笑啼崖。⋯⋯there are legendary beihe (white crane) spring and xiaoti (laugh and cry) cliff.

(6)、增译:对句中碍于理解的关键人物或事情作补充解释其相关背景资料。如:听说苏东坡曾在冰泉上“书扇判案”。su dongpo is said to have handled a court case in the cold spring for the owner of a fan shop, for su was a famous painter, calligrapher, as well as a poet.

(7)、编译:对原文做较大的调整,只求译文大致起着原文效果。如: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唐开元年间人,是州司户杨玄炎的后代,相传她出生时,左臂上隐有“太真”二字。古名“玉环”。天生丽质姿容绝艳,涕泪好似红冰,沁汗尤如香玉,容貌之美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程度。yang gui fei (719-756) before she became an imperial consort, was yang yuhuan, a daughter of local official in sichuan in the tang dynasty. she grew up to be a rare beauty.

(8)、类比:对于外国游客不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英语文化中相似的内容来译。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一样,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合家团聚的时候。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s most important one in a year and also the time for all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 to get together. 济公抢劫福济穷,深受穷人喜欢。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he was loved deeply by the poor.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该深究原文,分析它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职称论文招揽游客,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勃勃发展。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首先通过旅游来了解中国,中国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将会成为日益重要的领域,以上仅我之略见。

参考文献

[1]李小川. 实用英语口语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 4页。

[2]张维友. 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 90页。

[3]陈宏微 . 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4]朱虹. 文学翻译:中译英琐谈[j]. 读书,1997年第4期第130页。

[5]张林 . 旅游资料翻译反映出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 2000 年第5期第51页。

[6]中国翻译网:“浅谈中国地名的英译”。

[7]任津升. 进一步谈谈中国菜的英译[j],中国翻译. 2001 年第6期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