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读红色经典有感精选(九篇)

读红色经典有感

第1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为了积累自身素养,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近来我接连阅读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优秀红色经典作品。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自己总在和林道静,少剑波,周大勇等优秀的共产党战士同呼吸,共命运。总觉得他们给了我不断奋进的理由和动力。

在感动与钦佩之余,我的思想上有了虽细微但可喜变化:对党的认识,对党领导下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再也不限于空洞的理论和套路式的转述。在这用心体会的过程里,一个光辉的,博大的,始终全心全意维护人民利益的党的形象更明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共产党*战士形象更丰满了,这使我激动,使我情不自已,迫切的要向党组织汇报我的思想成果,希望党组织领导能给予我严格的审查和批评。

在阅读青春之歌的几天时间里,我心里始终有一团困惑,难以释怀。那就是,同一个时代里,同样社会现实下的青年林道静和余泳泽,在思想上为什么会差异悬殊,以至于发生交锋和冲突,导致分道扬镳,最终走向截然的两个方向呢?我掩卷沉思,并不能得到答案,和同学讨论,他们或者一笑置之,不予答复。或者说,各人有各人选择的权利,余泳泽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给他额外加负呢? 这样的反问显然不能解惑。于是,带着疑问,我又翻开了林海雪原和保卫延安两部著作。在随同杨子荣,周大勇等主人公经历一系列历练和洗礼之后,我豁然开朗,心里的问号被拉直了,变成了重重的一个感叹号!这是对党的力量和热切信仰,对党的崇敬!

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性格乖巧,但在后母无理的压迫与打骂中,却又存了一份坚定反抗的决心。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被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她逃离了家庭,走上了流亡之路,一路上受尽各色人欺骗和侮辱,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之下竟至于想到投海自尽,被一直关注他的北大学生“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搭救,随后,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然而,她始终不甘于做一个普通且平庸的家庭妇女,她抓住了一切机会学习先进理论著作。及至接触到共产党人卢嘉川并在他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革命思想和团结人民,造福人民的理念。她心里又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她逐步的认定,党就是她的追求,并贯彻到了她的行动当中。然而,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遇害。鲜血和恐怖并没有吓到这个年轻女孩,他毅然离开余,投身革命。深入农村宣传,走进学校号召领导,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坚持不懈接近相信党组织,并最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关怀下,继续学习和进步。在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二书中,作者同样毫不掩饰的将自己虔诚的对党的信仰和感激流淌在字里行间。“没有党领导的大革命,我老杨还大不了是个雇工,不是党教育,培养了我的侦察本领,我老杨根本没有本事对付座山雕,没有你们大家的英勇战斗,我老杨字在匪穴里干一年,再当几次司宴官,也不能把匪徒消灭的一干二净。”杨子荣语。两下相比较,我便发现,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曲直和行事的成败,与党的领导与否有莫大的联系。这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中,从杨子荣朴实在理的结论中,我们可以一一得到映证。进一步思考,我想,是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它的核心地位,它的领导作用。党就像一个大磁场,吸附和感化着各色向往它,依靠它的真材实料。党是无私的,给予的每一份力量都是全部,党是影响力至深的,越靠近它,越接触它,就越能获得力量。林道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在接触中国共产党之前,她的光景是如此的彷徨和迷茫,精神上无比抑压却无从排解,在党的的指引呵护之下,她又活的多么潇洒和有价值!两段完全不同色的人生经历,在她人生的画卷上界限分明。而那条界线,正是接触党组织这一极具个人意义的事件。杨子荣的一番坦白,将他心里的感激和赤诚表现的通透,是啊,党教育人,党引导人,党成就人,还有什么比信任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让人热血沸腾呢!

第2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唱读讲传”活动,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唱红歌”,主要是演唱那些健康向上、陶冶情操、催人奋进,歌颂党和祖国,能够升华人们思想感情的歌曲。这些歌曲既有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又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歌曲,还有他们自己创作的反映重庆市各项事业发展成就的歌曲。“读经典”,主要是读古今中外的传世之作,内容以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献、名人名篇为主,兼及外国名著。为方便学习,市委宣传部和西南大学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读点经典》,每月一期,现已出版了27期。每期内容大致分为“经典语录”、“散文选萃”、“诗词撷英”、“楹联集锦”、“经典释名”几部分,从孔子到孙中山,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邓小平、、的重要著作和论述,以及古今小说(节选)、散文、诗词、曲赋等等,都有涉及。“讲故事”,主要是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感人故事,既有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也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这些故事很多都是身边人讲身边事,说服力比较强。“传箴言”,主要是传播思想性强、内容精炼、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旨在消除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的不良影响。至目前,共向市民推荐经典歌曲240多首,开展红歌传唱活动1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1.1亿人次;编辑出版《读点经典》27期,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7.9万多场,参与市民2735万人次;整理编写革命故事、时代故事、现实故事8000多个,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11.8万场;推出了《箴言集》、《古今中外箴言1000则》、《箴言的魅力》,完成了《诸子百家箴言选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箴言选读》、《读书箴言》的编辑工作,全市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1.7亿多条次,参与用户达到1.8亿人次。《读点经典》入选2010年度全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全国百部“我最喜爱的好书”、现代党政干部值得精读的10本书等荣誉,发行总量超过1600万册,市外发行超过200万册。

“唱读讲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乐于接受,已成为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抓手,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遇到重大节日或喜庆吉祥之事,重庆市都要组织“唱读讲传”大型活动,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年一年举办了32场大型主题晚会,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各区县、各行业也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唱读讲传”活动,不少区县大型红歌传唱“月月赛”、小型红歌传唱“周周演”。在城市大小广场、公园和村级活动场所,常常看到宣传“唱读讲传”活动的大幅标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特别是晚上,群众自发聚在一起,“唱读讲传”,兴趣盎然。有些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演唱,密切了干群关系。机关、学校、企业把“唱读讲传”活动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产相结合,推进“唱读讲传”活动经常化。有的单位把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创作和转发箴言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和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召开大会时,会前、会后一起唱红歌。学校积极推动红歌、经典、故事和箴言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沙坪坝区烈士墓小学,孩子们经常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有红歌,有故事,有经典诵读,有箴言朗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很多企业以班组为单位,突出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主题,组织开展唱红歌、讲故事活动,有的还成立了红歌合唱团。驻渝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引导官兵自觉开展“唱读讲传”活动,13集团军坚持每周学唱一首红歌,每月一次检查评比,每季度一次歌咏比赛。在基层农村和社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组建红歌合唱队,建立公园红歌传唱基地,开设红歌教歌站,举办经典大讲堂,设立“故事角”和故事巡讲队,积极开展活动。群众不仅唱现成的歌、讲现成的故事,而且还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歌曲、故事,涌现出一批草根“作词家”、“作曲家”和故事创作人才。全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安排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开辟专栏、专题,播放红色歌曲、赏析经典作品、刊载优秀故事,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今年3月1日,重庆卫视全新改版,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红色频道。各主要媒体非常关注“唱读讲传”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都予以报道,联合早报网、凤凰网等国(境)外网站也给予极大关注。上海、天津、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宣传部门先后到重庆考察“唱读讲传”活动。

第3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一、“红色经典”——特定时代的产物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并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是在某一时期成形并积淀下来经得住时间考验并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或作品。当“红色”和“经典”互为前提、相互链接时,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概念就诞生了,蕴涵这种概念的任何艺术样式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只是因为“红色”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背景,而必然把这一系列的作品创作时代都框定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左右中国社会的一元思潮逐渐为多元思潮所冲击和取代,“红色经典”也伴随着受众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逐渐进入低谷。但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随其后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界端。以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为标志,沉寂多年的“红色经典”重新走上银幕和舞台,一时间改编“红色经典”系列的热潮风起云涌。

二、被戏说、泛化的“红色经典”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一边是大众文化市场对“红色经典”改编使得“红色经典”的变脸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理论界对“红色经典”经典地位的质疑。[3]《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红色经典被戏说和泛化的倾向。无论是对经典的戏说还是泛化,乃至网上泛滥的“红色搞笑”都暴露出“红色经典”在被改编过程中的低俗化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着质的变化,一味地题材复古未免有守旧之嫌。但在原著内容有限的基础上肆意扩大空间,并假借还原英雄人物本身情感的名义过于强化情感戏从而“稀释”原著,影响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的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大致表现为如下方面。

1、误读原著,忽略史实

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部分“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但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意味着要违背原著的本意,甚至不顾史实,肆意歪曲。《林海雪原》的改编引出一场官司,《红色娘子军》的定位是青春偶像剧,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戏,这些不尊重原作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的原则下的再造都是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史实的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当前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体会“红色经典”的深层内涵,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合理臆断来推测“红色经典”,于是,当前的“经典”全然变了味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影视界,情感剧、功夫片充斥市场并红极一时,对历史本就隔阂的演员们根本没有功夫来品味“红色经典”,因此,在塑造和扮演“红色经典”中的人物时往往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从而难避误读原著、违背史实之嫌。

2、误导观众,刻意“人性化”

在“红色经典”改编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还原性的精神,这对于客观地反映英雄人物及历史真相不无裨益,但是刻意地将英雄人物“人性化”“生活化”,无疑又是对“红色经典”的另一种曲解。“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在于它们的取材和故事背景大多来源于革命经历,其人物形象大多有其原型甚至都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它们能够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因此,经典才在当时社会上和民众中广为流传。改编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却更多地突显夸大“人性化”成分,使“红色经典”原著所反映的故事和情操黯然失色,甚至于经改编后的少数影视作品不堪入目,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广大青少年观众。更让中老年观众无法忍受。当年的“红色经典”太过严肃,但或许正因其严肃和正统才将理性与道德观念植入人们的价值体系当中,使社会多了一份秩序和祥和。而如今对“经典”另类消费的曲意迎合下的改编脱离了英雄生活的土壤、违背了其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既定形象,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

3、误解市场,“泛娱乐化”

近年来,“红色经典”在不知不觉中褪色和变味,其严肃性、教化性已然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和搞笑的成分。《林海雪原》原小说中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了一个嬉笑怒骂的世俗伙夫。可是该剧的编导却认为“以电影的长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肯定是要加很多的内容,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动,把以往脸谱化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以符合当今受众的审美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以说笑逗乐和戏说为基调对“经典”进行开发和改造,并不惜牺牲英雄的既定高大威猛的形象,采用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的这类剧目打破了观众的既定消费意向和观念,观众并不买账。

大量“红色经典”的改编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种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乃是由于“红色经典”被肢解和戏谑后的必然结果。“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正面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岁月”的回忆,让精神和信仰不至迷失在经济浪潮中。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无可厚非,但其“红色”和“经典”之精神及内涵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滥用红色、歪曲经典甚至篡改历史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三、对“红色经典”改编的修正

1,加强调控,促使影视文化的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

针对当前对“经典”的歪曲和戏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点名批评了《林海雪原》等电视剧“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红旗谱》也曾一度被叫停。界内外人士一致认为对“经典”改编要慎之又慎。“红色经典”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这一类作品现代人只能诠释,不可以随意翻新。“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迎合了当年的社会政治热情,还因为其符合了当时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普遍期待,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家园和思想、行为导向。新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仍应不失其教化意义,寓教于乐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偏重“娱乐”甚至“泛娱乐化”,“经典”的教化功能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于误导观众。因此,“红色经典”要继续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处理好教化与娱乐的功能的统一关系。

我们试以成功改编红色经典的个案《小兵张嘎》为例。改编成电视剧的《小兵张嘎》经省级审查机构初审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终审,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还就此召集部分专家举行了“《小兵张嘎》与‘红色经典’改编研讨会”,与会者肯定了电视剧《小兵张嘎》对原作的改编和再创造(尽管该剧播出后各界对其也不乏诟病)。首先在主题立意上,它保留并强化了原作的时代背景,用区队的小规模战斗和嘎子的自觉抗争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起来抵抗外寇的。与原作相比,电视剧《小兵张嘎》继承了原作基本精神,讴歌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对并不熟知那段历史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次《小兵张嘎》在承载教育功能的同时,始终注重保留儿童剧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创作者在嘎子、胖墩、佟乐、英子这几个人物身上注入了现代气息。体现出当下孩子们的眼光、智慧、语言。甚至处事方式。由于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孩子天真的本性,因而这种现代气息不会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反而让人有认同感。

2,努力做到红色经典的革命性、经典性、艺术性和适时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经典”会继续有广阔的前景,毕竟它为几代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信念支撑,并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持续追求与国人精神的“后花园”。但是面对当前“红色经典”的泛娱乐化我们也不无忧虑。如果红色经典被放任“戏说”,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所谓的“经典”会是何等模样。“红色经典”固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常谈常新,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新的血液来升华。我们认同“红色”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演技术不断更新,追求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尽可能地精益求精,但如何保证其主题及基调的不褪色不变质,是当今文艺界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首当其冲面临的一件大事。

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保鲜”与“时尚”两个不同阶位的概念。“保鲜”是对于“红色经典”本身的主题而言的,是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这个主题不能被冲淡:“时尚”则是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多姿多彩的。“红色经典”之于“时尚”,犹如烹调过程中食物与佐料,“红色经典”不容稀释,不宜被浓墨重彩地去包装,否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也势必会冲淡“原汁原味”。因此,“红色经典”的“保鲜”要尽可能地突出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感,要将多少年来人们对英雄所积淀的那种尊敬和崇拜的情感升华提炼、萃取挖掘,而非在庸俗化方向来大做文章。既要“经典”不变色,又能为当代人所乐意接受,绝非是将“红色经典”娱乐化就能为之的,也非去娱乐化就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时尚和翻新的过程中对“红色经典”进行适度保鲜便成为当前文化消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第4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一、将红色经典联系现实

十七年文学是建国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曾经感染了那个时代诸多的读者,也曾经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与十七年文学相伴的阅读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普通读者群几乎是全线撤离了十七年文学。而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是同样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现在高校文学史类课程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在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时候往往一笔带过。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段文学历史,有助于对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历史和文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如何讲授,也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如今的中文专业学生大多是 90 后,这些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使处于 21 世纪的青年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个历史时期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文学同其他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十七年文学有比较浓烈的政治色彩,而当今的文坛则流派作家多样化,这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候感到困难,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学生更热衷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 80 后作家、网络文学等。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得对红色经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读,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对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结合社会现实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胜景点,比如长安县的柳青广场,延安的路遥文学馆等。所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把教学和具体的文化遗产弘扬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弘扬陕西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论包装红色经典

传统研究者研究红色经典只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选择某个具体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很少整体把握。这种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构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浅层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评论为主。进入上世界 90 年代,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渐进佳境 ,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介 ,现代性、文化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引入,丰富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开阔了当代评论研究的学术视界,学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语境和评价视角,破除了思想僵化,从而发现了红色经典研究的价值。纵观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 一 ) 人本研究。延续 1980 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一部分论者以人道主义为尺度,对红色经典加以批判性重评。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 二)现代性的研究。红色经典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性这一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来就出现了多重阐释 ;( 三 ) 叙事学的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来,对叙事学的研究不再限于叙事语法、叙事结构等静态研究,而是将叙事学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广泛的研究 ;( 四 ) 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在 80 年代末进入中国以来,国内的文化研究逐渐升温,这一跨学科、并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领域,为红色经典研究开拓了相对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上的研究论点都从很多新的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这些新的理论论点也可以用在实际教学中。

以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为例,传统教学多是探讨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等,但该作品完全可以避开政治角度,可以从英雄、儿女、神魔角度探讨作品如何借鉴明清时期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神魔小说等类型,从而探讨红色经典小说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即对古典小说的传承。再以梁斌的《红旗谱》为例,讲授中可以重点分析其如何体现出民族化。该小说取材农民革命战争,题材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小说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带,是一个传统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体现出了传统农民英雄的特点。这部小说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说具有的民族化风格,甚至可联系新文学历史上欧化和民族化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最后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为例,这部小说可以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这篇小说诞生于大跃进时代,主题也是歌颂大跃进的,但很多人们今天对这篇小说依旧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其政治主题,而是因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充满生活趣味的喜剧性故事。原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就借鉴了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曲艺,主人公李双双和孙喜旺的人物设置就模仿了民间曲艺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两人之间不断互动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这部作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红色经典如何借鉴民间文化从而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上的举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论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解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历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识,既在十七年文学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滋养,同时确立以十七年文学为参照的 20 世纪文学的反思和观照视野。

红色经典教学是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洪子成.文学与历史叙述[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大家晚上好!

大学第十届读书节历经两个月就要落下帷幕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矿业大学第十届读书节闭幕式,总结本届读书节取得的经验,分享同学们参与读书节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在本次读书节活动中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校师生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加深大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的了解,读书节精心准备了富有特色的活动,如名红色经典师名家专题报告会及图书推介、“春天里的红色记忆”大型广场吟唱诵读、红色经典电影展播、“红色经典•壮丽华夏”征文比赛、“中华记忆之粉墨春秋”地方戏曲进校园、“中华记忆”中华诗词进校园、“中华记忆之古风汉韵”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中华记忆之中国历史建筑”摄影图片巡回展等,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把读书与学史明志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本次读书节活动的举办意义深远,极富民族特色,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由其活动宣传报道及时。成为师生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活动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届读书节,读书节活动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参与组织此项活动的各组委会单位、各学院和各学生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下,革命英雄前辈坚定信念,凭借无比高尚的革命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使我们的国家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目前,这种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深深融入到了民族的记忆中,并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红色经典中的革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已经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时代的发展是变幻莫测的,但精神文化永具有超时代的巨大力量。深读“红色经典”,我们可以从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身取义”的传统气概。并联系个人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把个人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以国家利益为重。

此次读书节活动主题突出,场面火爆,充分感受到大家对红色文化的渴望,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读书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和书成为好朋友。

一、我们要认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带给我们许多用处,对于我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书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21世纪的进步大学生,要不断补充知识的储备,使自己在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广,拥有宽广的胸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有营养,它是智慧的源头,是情感意志的交流,让我们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乐趣,利用知识指导进步,才能使自己更优秀。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快乐,可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夯实基础!

二、我们要积极掌握灵活的读书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何在书中快速获取知识,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1、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

爱迪生幼时被老师称为“低能儿”,后能通过自学成才,留下科学发明两千多项,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发明家,知识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勤为径,功到自然成,司马迁撰《史记》用了十五年,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用了二十七年,化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设置目标读书法

我们读书要有目标,读书的目的不同,其方法也有不同。有为学习读书,有为创作读书,有为教育读书,有为休闲放松读书。不管何种目的都要以读书目的为前提,认真仔细地完成对每本书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而没有读书目的,意志力不坚定的同学,就容易受到其他读物影响或干扰,丧失读书的本意。浪费时间和精力。

3、分配读书法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会受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脑力”的影响,长时间就读同类书籍,会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抑制状态,记忆力下降,适时更换读书内容,适当插入其他活动,使脑力保持弹性,维持较高水平。分配读书法主要做到三点合理化安排读书时间、多样化安排读书内容、并劳逸结合,只要做到以上三点,读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读书与实际相结合,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什么书,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在读书的同时,以根据自己的不足,与自身实际相接合,侧重选择书籍内容,加强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修养,提升道德内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希望主办单位再接再厉,把读书节建设成为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

第6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关键词】石榴 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9-01

郭沫若笔下的《石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宛如一盘精致华美的大菜,可谓是形、色、味兼具,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回味。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才能给学生传递丰富的阅读信息,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感知呢?笔者认为,既然这篇文章就是一盘美味大餐,教师不妨从形、色、味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品析,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并形成丰富的个性体验与认知。

一、观其形,在反复对比中见精神

《石榴》字数不多,却能够对石榴的树干、枝叶、花朵、果实等进行传神的描绘。作者观察细致,刻画准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榴的枝干、叶片描写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笔者让学生从对比中感受形象描写,以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描写石榴树外形的语句,体会其描写效果,学生很快找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一句。笔者接着引导:“第一段中作者说石榴树是最可爱的一种。从这段描写中,能够体察出作者对石榴有怎样的情怀?”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没有直接写外形特征,而是用对比的方法,将石榴树与梅树、杨柳进行对比。有梅树的奇崛,却避免了其枯瘠;有杨柳的清新,却避免了杨柳的柔媚。给人的感觉是精神、挺拔、独特。”笔者进行总结:“是的,这一段对比描写有创意,有个性,让人遐想,给人启迪。石榴的可爱溢于言表,石榴的精神跃然纸上。”

二、察其色,从独特比喻中看品质

《石榴》中的色彩描写非常奇特,表示颜色的字眼比较少,却连连用经典的比喻,时时给人以色彩体验,让人遐想联翩。“深红色”的石榴花直接点出颜色,“夏季的心脏”,这个比喻非常经典,有形有色。“红玛瑙”“青铜器的各种锈彩”,还有形容石榴花朵的“金盅”“破口大笑”“露出皓齿”,这些地方都没有采用太鲜明的表示颜色的词语,但都让人联想到红、白等色彩。

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石榴的颜色时,突出其独特性:“作者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其可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回答:“石榴花不怕太阳的直射,深红色的石榴花,就是夏季的心脏。”笔者说:“这个比喻真是太经典了。石榴花的可爱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呢?”学生有的回答:“茄子形骨朵是一种奇迹,它逐渐翻红,裂为四瓣,那般匀称,用刀无法劈出,花心伸出,活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有的回答:“单瓣的花像金、像锈彩,这样的描写更为奇特。虽然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这些东西的样子,但比喻够特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比喻运用的角度赏析石榴的颜色,顺利接轨学生学习思维。比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修辞手法,颜色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从这里展开欣赏突破,很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找出比喻句,体会比喻中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可以体会作者设喻的精妙。

三、品其味,在醉心回味中生情愫

石榴的味道如何,作者没有刻意去描绘,只是在结尾提及。“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隐约感受到石榴的清香、酸甜味道,给人垂涎的感觉,想一饱口福。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从嗅觉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徜徉于文本阅读之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析作者笔下石榴的味道,学生找到结尾相关语句。单纯从这里品味描写的妙处,显然有些单薄了。笔者这样设计:“作者说石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由此可见,作者吃过很多石榴,对石榴味道有深刻体验。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这一点呢?”学生阅读文本,找到“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透明光嫩的皓齿,你的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等语句,回答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吃过石榴,两次提到“皓齿”,说石榴子粒“透明光嫩”,不品尝当然是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笔者肯定:“说得不错。其实,在前面已经两次用‘可爱’这个词语了,石榴的可爱不只是好看,当然也包括味道了。”

第7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现状分析:学生高考压力大,时间不够,学生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现代社会的通俗文化形式繁多,还有些老师说这些作品太枯燥,对我们的高考用处不大,费时又费力,不见什么功效。所以,这部分的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怎么做才能真正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一致呢?

一、从改变教师的思想做起,树立语文大阅读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必须摒弃旧的阅读观念,要树立语文大阅读观,即广泛阅读。语文阅读是锻炼、拓展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只有走进大阅读,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自然融合,实现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在狭窄的高考功利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掉了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兴趣,丢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高考固然重要,但与孩子的一生比起来,终身受益的东西才更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减少教育的功利性。所以,要改变不重视阅读的现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教师要时刻以语文的大阅读观为指导目标,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二、及时组织阅读,从有限到无限,让阅读活起来,让阅读空间大起来

每周选取一节课,让学生选读作品的某个经典部分,然后趁势拓展阅读内容,增加阅读有关这个作品的评论、读后感等等,之后开展读书交流,抒写读者心情,与行家对话等等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课上到课下自觉阅读,让阅读空间大起来。比如,阅读名著《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时就用过类似的做法,先是让学生在课堂内读《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梗概,然后让他们只读其中最精彩的一两个章节,课后针对这一章节查找一些相关评论,并安排他们找时间看旧版电影与新版电影,之后进行交流与行家来一次大比拼。在交流的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一个个精彩地评说,我感受到学生们在课后挤时间阅读了整个作品。这就是我想要的阅读效果,让阅读活起来,让有限的阅读空间大起来。教师恰当地引导,成就了学生又一次成功阅读了大部分的经典。

三、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与冲动

拿破仑・希尔说过:“热忱的态度,是做任何事必需的条件。”对于大多的学生来说,热情与兴趣的潜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所以作为教者必须学会以各种手段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用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爱上经典作品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范本,可以是教师本人的,也可以是某个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的。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有个性的,是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一个最好的历程。还记得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时,我用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上去阅读。我告诉他们:初读红楼时只是读它的情节,再读红楼时才读出它的百态人生与练达人情,又读红楼才终于感受到了曹公的深邃与睿智。在《红楼梦》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宝黛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像我一样平常的小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我喜欢那里的小红,因为她聪明又不失善良。我敬佩曹公看问题的深邃与睿智,他把众多的社会问题浓缩到一个家庭中来一一体现,这里演绎的许多东西在今天的生活里还是那样真实地存在着,让我们读过之后不得不深思。而今天,你们要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去读。当我把这些感受讲给孩子们听时,我分明已经看到了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再后来渐渐地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悄悄地在读红楼了。当我看到他们对经典的那份真诚与热爱,听到他们对经典提出疑问与探究时,我知道,我引导阅读的方法又一次见效了。

(二)利用预热方法进行有效导读

根据时尚热播的一些内容及时引导,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作品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距离。另外,与一些正在电视等媒体热议的东西相接触,会增强孩子们时代感和责任感,这样激发起来的不只是阅读的兴趣,更有对作品深层的认知与感悟。例如,我们读《论语》、《道德经》就不妨先看看百家讲坛,认识一下于丹和曾国强,听听各家各学派对国学热的一些看法,看看他们这些人是怎么解读《论语》这些国学作品的。姑且不论这些评论的对与错,而这些东西会让学生感到古代的经典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些东西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可以让学生把现实生活和名著联系起来,就如同先做了一项热身操,然后再去读这类作品就觉得轻松多了,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三)通过表演、改写、比较等形式进行有效导读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演小话剧、角色转换、改写剧本、比较电影与原著的差别、开评论会等等各种形式进行适时有效的导读。

读巴金的《家》时,我就是这样做的:在课间先看一场老电影,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新拍的电视剧《家》与原著之间做比较;读莎翁《哈姆雷特》时,就可以试着分段表演话剧;读《堂吉诃德》时,我们召开了 “关于骑士文学与中国现代武打影视剧的联系”讨论会。

(四)用摘录或写备注的方式进行经典阅读

在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时,我采用了摘录经典语句和写备注方式,边读边写在书的空白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写相关评论,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读《三国演义》时,我让学生找出三国的军师有哪些,他们各做了些什么事?谁可以和诸葛亮比一比?今天在国际政坛中谁可堪称诸葛亮?这些摘录和写备注的方式,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效果也很好。

当然,有效导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仅是一些简单做法,拿来与同仁交流。

第8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表现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悲情主义的代表作为《楚辞》和《诗经》。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始祖。《诗经》的表达方式普遍为四言诗,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诗经》中记录了许多老百姓抗争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过这些经典语句让我们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巩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闷、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过《楚辞》给我们展现了忧国忧民、千里马难遇伯乐的心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经典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非常著名的悲剧情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悲剧题材的典型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再加上自身的总是误解别人的意图,成为读者公认的悲情角色。贾宝玉以一个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着林黛玉,但是却久久得不到真爱,因为种种的阻碍,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一个悲剧情节。薛宝钗虽然也爱着贾宝玉,但是这份爱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终薛宝钗千方百计所追求的爱情也扑空。《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也是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宝钗和宝玉的故事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林黛玉的爱情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2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悲剧情节当中展现出乐观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往往都具备一定的隐性特征,这也是根深于读者的心中,隐于读者的骨髓中。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在遇到非人的对待、巨大的压迫和残忍的剥削时,这种隐藏的悲剧精神便会突显而来,让人们因为悲情情感失去坚持的动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过文字,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将故事和画面神东的描绘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故事和背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生的巨大抨击,一个是国家的灭亡。在国家灭亡之时,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悲剧情节,将人为了生存所坚持的理由给抹灭了。我国的古代的历史中,遭受了许多的外族侵略,文学作者通过这些外族入侵,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反抗精神,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国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脉便会受到极大的迫害,这也便是我国古代亡国时的悲剧情节。许多的爱国情感比较作者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心中便会出现气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诗句、文字才能够得到宣泄和抒发。当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相连接时,并且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时,文学作者便会将这种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绪写做成一种悲剧。读者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会因为悲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这也是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古古典文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目前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从这篇文学作品被群众所知之后,许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在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作品中,直接的给读者展现封建社会中束缚思想、压抑人性的社会面,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种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在的悲剧故事,然后根据这种悲剧故事分析自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生活当中的美好和善恶。通过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让国人更加的艰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通过这种精神来约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精神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历经叛离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对立的。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在面对整个相对立的封建社会,贾宝玉丝毫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当时封建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年代,贾宝玉的义无反顾是整个《红楼梦》悲剧色彩的一个基础。早《红楼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贾宝玉式的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义无反顾,他们在面对不利势力的时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儿,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的牢笼,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被人逐出。这就说明了这个人物的悲剧碰撞。虽然这些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们是悲剧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历程也是悲剧的。就像爱恋着宝玉的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独一无二的美貌已经才貌双全的优势,并没有让他在封建的社会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最后在宝钗于宝玉结婚后,独守空房,为了能够挽回宝玉的心,她与这些旧势力站在了一起,结果确是自己一生与孤苦为伴。从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类,还是恪守封建教条的人类,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悲剧。这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悲伤,不是一些就能改变的。

《红楼梦》整本书都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巨制。整个情节相互串联。整本书就奠定了悲伤地基调,丝丝入扣。为观众从个人到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展现了出来。刚开始的繁荣迹象,都是为以后的衰败奠定了基础。一层层的展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悲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堆e起来,早晚有一天爆发出来,树倒猢狲散,整个剧情达到了悲伤的顶峰。在爆发的一瞬间,各自拥有的东西,各自所纠结的东西,全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在整个《红楼梦》的人物中,因为悲剧的基调吗,导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渐渐的走向了灭亡。

结束语

悲剧意识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制度压制,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却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学做平中,运用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抒发大众的不满,宣泄多社会不公的愤慨。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主要线索。

参考文献:

[1]龚世学.中国古代神话的“混沌”观念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J].戏曲研究,2016(3):176-191.

[2]卢翘楚.浅析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悲剧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6(18).

第9篇:读红色经典有感范文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合:大家好!

男:今天,翔宇实小,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百年老校,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请欣赏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

男:我们诵读《三字经》《千家诗》等蒙学经典。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七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点诵。

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旁。

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男: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男:水乡宝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水乡宝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男:这里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梦如幻。

女:这里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请欣赏二年级同学表演的吟诵“水乡之歌”。

男:荷乡有十里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女:荷乡有出水莲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男:荷乡是“接天的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荷乡是“一色裁的罗裙,芙蓉向脸两边开”

男:啊,美丽的荷乡,让我们在淡淡的荷香中吟诵你……

男:美丽的荷乡令人向往。

女:荷乡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请欣赏由二年级同学表演的《采莲谣》。

男:起伏蜿蜒,雄奇险壮,这就是山;

女:涓涓细流,浊浪排空,这就是水;

男:山,站成一个参天的叹号,抒写着一段青色的情感;

女:水,流淌成一个前行的逗号,描述着古往今来的颤动。

男:今天,让我们走进山的世界里,去饱览山川的秀美。

女:今天,让我们徜徉在碧波之中,去陶冶自然的情怀。

男:你看,少先队员们在火车的鸣笛声中,在青山绿水间,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旅程。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女: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

男:他就是一代伟人——。

女:请欣赏由六年级同学表演的“感受伟人情怀”。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让我们师生共读经典,在书海中徜徉。

女: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下面请欣赏由我校青年教师展示的“书香伴我同行”。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