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背靠背合同范文

背靠背合同精选(九篇)

背靠背合同

第1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1研究意义

无障碍问题的最初提出是在20世纪初,为残障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便利,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之后出于繁盛时期的汽车业也开始涉足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专为残障人士驾驶的机动车的陆续问世标志着汽车业走向了另一个发展方向,扩大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6亿多残障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残障人共6000多万,残障人家属约为2亿人,大约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障人;北京残障人41.3万,占人口数的4.5%,其中肢体残障8.5万人。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越来越关注可为残障者驾驶的机动车,并已着力设计研究相关局部造型。本文研究定位为适合肢残者驾驶的轿车座椅造型设计[1]。

2研究目标

通过人体测量学、生物学、解剖学、实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分析研究肢残者特殊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通过人机工程学、造型学、色彩学等研究汽车造型中人性化设计元素如何在满足健全人群同时,考虑弱势群体的生理特殊性;最终研究并设计适合肢残者的轿车驾驶座椅造型[2]。例如:利用机动车驾驶座椅旋转并延伸至车门外侧,方便肢残者独立自如出入机动车;通过座椅下方安装的减震气囊,调节座椅高度,以满足不同肢残等级驾驶者的使用需求,同时可以减小行车过程中垂直方向的振动,从而提高驾驶舒适性;通过深度可调性座垫,靠背曲率优化、可调式肩靠与腰靠、颈部保护系统、四点式安全带等细节设计提高驾驶座椅安全性与舒适性。

3研究方法及设计内容

3.1驾驶座椅座垫座垫具有两种重要功能:首先它有助于将坐骨结节和臀部所产生的体重压力予以分散,若此种压力无法排除则引起不舒适甚至疲劳感等;其次它使身体采取一种稳定的姿势,将身体凹陷入座垫并予以支撑。本座垫表面设计成纵向前缘起拱的形式,以保护特殊的驾驶者下身在驾驶过程中不左右晃动。同时,由于腿的主动脉紧靠大腿下表面和膝盖的后面,为防止此部位因任何持续的压力给肢残者造成极端的不舒适和肿胀感觉,将座椅的前缘修圆并采用较软的泡沫塑料座垫。此外,在座垫上设置栅格状突起有益于增加乘坐的热舒适性。座垫高度的尺寸对应的人体尺寸为小腿加足高同时考虑膝关节舒适角度。小腿加足高女子第5百分位尺寸为373mm,男子第95百分位尺寸为465mm;膝关节舒适角度为100°-120°。由于本设计座垫有8°倾角,在设计时应予以注意。根据女子第5百

3.1.1座垫深度座垫深度设计的原则是在充分利用靠背的情况下,使臀部得到合理的支承。座垫深度不应该超过人的大腿长度。座垫深度过大时,为使小腿着地,人体躯干不得不相对前移,腰部得不到良好的支承,且被安全带所束缚,易造成疲劳;座垫深度过小时,大腿得不到良好的支撑而容易感到不舒适[3]。与座垫深度相关的人体尺寸为坐姿坐深(臀部至膝盖内侧)。根据统计,肢残者人体坐姿坐深女性第5百分位为415mm,男子第95百分位为484mm。腿的主动脉紧靠大腿下表面和膝盖的后面,在这个部位上,任何持续的压力都会给人造成极端的不舒适和肿胀感觉。据此,本设计的座垫深度尺寸定为450mm。

3.1.2座垫倾角座垫倾角应以与座垫水平夹角衡量。座垫后倾有两种作用:首先由于重心力,躯干会向靠背后移,使背部有所支撑,降低背部肌肉的静态肌力;其次在长期的坐姿下,座垫后倾可防止臀部逐渐滑出座面。从安全性考虑,为防止肢残驾驶者滑出座面发生意外,座垫倾角应略大,但座垫倾角过大,则操纵力将减小,且对乘坐舒适性也不利,因此,座垫倾角的选取应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试验统计,座垫倾角以选取4o-8o为宜。考虑到驾驶者左下肢有残障,在发生碰撞时不能两腿同时蹬地给上身向后的推动力,因此所设计的驾驶座椅座垫的倾角选用8o角,如图2所示。

3.1.3座垫宽度座垫宽度参考尺寸为臀宽,以女性群体尺寸上限为设计依据。为使驾驶员能调整坐姿,坐宽取适当大于臀宽。坐宽亦不能太大,否则肘部必须向两侧伸展以寻找支撑,这样会引起肩部疲劳。用户人体模板功能尺寸中,女性第95百分位的坐姿臀宽为358mm。由于设计中座垫存在侧面支撑,因此综合考虑,本驾驶座椅座垫宽度为480mm。

3.1.4座垫高度座垫高度的尺寸对应的人体尺寸为小腿加足高同时考虑膝关节舒适角度。小腿加足高女子第5百分位尺寸为373mm,男子第95百分位尺寸为465mm;膝关节舒适角度为100°-120°。由于本设计座垫有8°倾角,在设计时应予以注意。根据女子第5百分位尺寸计算尺寸下限:373mm×sin52°=294mm;根据男子第95百分位尺寸计算尺寸上限:465mm×sin72°=442mm。

3.2驾驶座椅头枕座椅头枕是一种用以限制乘员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后移动的弹性装置。当发生尾部撞车时,乘员头部强烈撞击头枕,同时头枕对人体头部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力。头枕作为安全部件的一部分应该能限制人的头部向后运动,避免脊髓受损导致对人体的伤害[4]。对于头枕高度,应以50百分位作为设计高度。参考残障人体模板功能尺寸中对应的人体尺寸为坐姿颈椎点高尺寸(男子658mm,女子618mm),本设计选取650mm作为头枕高度。由于本驾驶座椅是为左下肢残疾者设计的,在发生碰撞时,下肢残疾者不能像正常驾驶员那样双腿同时用力蹬地,让身体向后倾斜,使颈部与头枕接触间隙减小到最小。因此,本设计的驾驶座椅头枕将面向驾驶员的一面设计成弧形突起,以较好地帖合人体曲线,在发生撞车事故时,头枕能给头部和颈部以较好的支承力,保护驾驶者的免受伤害,如图3所示。

3.3驾驶座椅靠背根据调查研究了解到,在靠背的两侧加入侧背支撑能够在驾驶员没有佩带安全带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地承载乘员,使其不致在碰撞时被抛出座椅,形成二次碰撞[5]。侧背支撑可有效地抑制侧面碰撞时人体的侧向滑动,无论是直线行驶还是弯道行驶,驾驶员两侧均有稳定的支撑,可以减轻驾驶人员的压力,更加集中精力操纵汽车。此外,在座椅靠背的腰靠位置添加一些突起的栅格,可以进一步增加驾驶座椅的舒适性及整体美观性。如图4所示

3.3.1靠背倾角汽车在发生严重的尾部撞车时,会发生乘员沿座椅靠背向上窜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乘员头颈部与汽车内部结构发生二次碰撞。乘员向上窜动的趋势与靠背倾角、碰撞的严重程度、乘员的初始位置等因素有关,靠背倾角越大,越容易发生上窜现象[6]。但用户的特殊性,可能需要较大的坐垫倾角来满足身体的舒适度。研究发现,肢残者人体舒适坐姿时,躯干与大腿的夹角在90o~115o之间,当靠背倾角超过110o时,椎间盘压力显著减小。

3.3.2靠背高度与宽度靠背高度是指座垫上平面(空载时)至靠背上端平行于靠背平面的尺寸。此尺寸与人体设计时主要参考人体坐姿肩高尺寸(女子5百分位为532mm,男子50百分位为599mm,男子95百分位为627mm),同时考虑坐姿眼高尺寸(女子5百分位为706mm,男子50百分位为799mm,男子95百分位为837mm)。靠背高度过低,驾驶员得不到可靠的肩靠,靠背高度过高,影响驾驶员的后方视野。综合考虑,靠背设计高度取为630cm。靠背的宽度通常与座垫宽度保持一致,本设计中靠背宽度取为480mm。3.3.3靠背曲率优化由于肢残者的脊柱长度不同,身材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个人的脊柱曲度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使靠背高度与其形状之间出现了复杂的关系。因此,需要对座椅靠背的曲线进行优化,获得靠背最佳的曲率,实现座椅靠背与人体曲线的最佳帖合,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优化模型的建立中,为了拟合N个数据点成为一条光滑曲线,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它能满足插值函数的光滑性,对于给定的函数表,可用在每个子区间上端点值近似代替原来的函数值,其中在每个子区间上都是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通过以上的函数,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对任意插值点的计算,得到插值结果,对于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取R(130)和R(500)构造目标函数(其中130和500分别为腰椎骨和肩胛骨两个受力点,根据人体数模的统计数字,人体生态曲线在此两点的曲率分别为1000和500。在最大满足人体乘坐其中,ix为插值前的节点函数值,iy为插值后的节点函数值。优化前后的数据根据人体生态曲线得到优化前R(130)=1364,R(500)=1415;优化后R(130)=1036,R(500)=551。这与人体生态曲线中腰椎骨和肩脚骨的两个受力点曲率半径非常接近。拟合曲线如图5所示。

3.3.4优化算法及实现过程此优化问题为有约束的多维优化问题,在此采用外点惩罚函数法[7],并建立了优化流程如图6所示。3.3.5驾驶座椅的肩靠与腰靠座椅靠背上的压力分布,应当是肩胛骨和腰椎骨两个部位最高,此即靠背设计中的“两点支撑”准则。靠背的两点支撑中,上支撑点为肩胛骨提供凭靠,称为肩靠,其位置相当于第五至六节胸椎之间的高度;下支撑点为腰曲部分提供凭靠,称为腰靠,其位置相当于第四至五节腰椎之间的高度。考虑到本设计针对的人群,并根据人体相关统计尺寸,将靠背上从座垫平面到腰曲部的长度定为260mm,从座垫平面到肩胛骨的长度定为600mm。3.4座椅强度计算本设计的驾驶座椅内部材料采用45号钢,其许用应力[]=85MPa下面进行许用应力的校核计算。根据人体工程学可知,男性第5百分位的坐姿臀宽为295mm,女性第95百分位的坐姿臀宽为382mm,女性第5百分位的坐深为401mm,男性第95百分位的坐深为494mm。坐垫所承受的人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这部分面积上,设人体对座椅施加的压力的面积为A:此应力远远小于45号钢的许用应力[]的值,因此,此座椅设计的数值是可行的。

第2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关键词 办公椅;尺寸;标准

中图分类号:TB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3-0138-01

办公椅作为工业产品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为人们工作提供有效支撑,满足日常的伏案工作。根据TED研究机构给出的数据,我们每天将会在椅子上度过9.3小时,长时间的久坐带来了工作效率的降低,还引起了一系列的健康隐患。据德国1996年数据统计,85%的腰痛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的静坐引起的。因此,合适的办公椅尺寸对乘坐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人体工程学在办公椅设计上逐渐被重视,而国内外主要办公椅标准对尺寸也做出了相关要求和规范。

1 办公椅中关键尺寸分析

办公座椅虽然形式多样,但是结构基本相似。为了能够体现办公座椅的健康要素,给办公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办公椅中有如下关键尺寸。

1.1 座高

办公椅座高对乘坐者影响较大,高度不合理会造成坐姿扭曲,腰部产生疲劳或者对大腿动脉压迫造成下肢麻木。因此,将办公椅高度设计为可调节型是一个趋势。

1.2 座面倾角

座面倾角的设计可以调节坐骨结节周围的体压分布。如果倾角过大导致臀部受力增大,给乘坐者带来压迫感,同时倾角过小,或者有前倾角,可能导致坐滑现象发生。

1.3 座宽

座宽主要影响人体臀部在座椅上的活动范围。按照人体工学要求,办公座椅的座宽要尽可能宽, 从而适应更多的人群,但是设计中还要考虑到美观和安装在两侧扶手的内宽度。

1.4 座面深度

座面深度对于乘坐者影响也很大,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座面深度尺寸。过深导致靠背失去作用,无法给予背部支持,背部悬空,造成背部肌肉紧张酸疼,过浅导致大腿前部悬空,人体的重量分布到小腿上会变多,使人产生疲劳。

1.5 扶手高度

座椅设计扶手的目的是为了让双臂在自然下垂时得到有效地支撑,减轻上肢肌肉紧张,提高乘坐舒适感。同时,也方便在起身站立或变换姿势时支撑身体和帮助身体稳定。在设计时,扶手的高度应设计合理,从而达到合理的支撑功能。

1.6 腰靠高度

腰靠的作用主要是给腰部支持,使得腰部肌肉得以缓解,同时使得人体背部形成下点支撑和上两点支撑。让人体的背部得到完全的休息。根据人体生理学数据,腰靠最合适的高度是在第4~5腰椎处,腰靠曲线设计应符合人体脊柱腰椎部分构成的生理曲线,因此才能保证坐姿舒适性。腰靠的作用能够让腰弧曲线微微前凸,如果没有腰靠或者腰靠设计不合理,会使正常的腰椎呈后凸形状或者使腰椎明显前凸,导致腰椎变形。所以,为了使腰椎避免后凸和过分前凸的非正常状态,应使用合理的腰靠降低椎间盘压力,减轻肌肉负荷。因此,腰靠的设计成为办公座椅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

1.7 肩靠

和腰靠类似,肩靠的主要作用是在背上部形成两点支撑。其大概位置为第5~6胸椎之间高度上,按照自然坐姿分析,当人体长期处于坐姿工作时,而肩部没有支撑,会使人体肩部会感觉不适或酸痛。因此,办公座椅必须设计肩靠,让肩靠来分解肩部压力, 缓解人体疲劳。

2 国内外标准中对办公椅尺寸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重要的办公椅标准有:中国的QB/ T 2280《办公椅》、美洲市场Bifma X5.1 《一般用途办公椅实验》、欧洲市场EN 1335《办公家具-办公椅》。从目前海外市场的买家来看,中东和非洲地区认可我国的办公椅标准,澳洲市场参考Bifma X5.1标准。因此,本文也就这3个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Bifma X5.1 《一般用途办公椅实验》对尺寸几乎没有要求,只是在最新版(2011版)中提到办公椅靠背不能够小于200 mm。但是从我县出口企业中了解到美洲客户都会自行提供标准,或者对办公椅尺寸重要几个方面有要求。

我国办公椅行业标准QB/ T 2280 《办公椅》在尺寸要求上有自己的规定,主要有座高、座宽、座深、背高、升降行程、座面倾角、扶手内宽、扶手高等尺寸要求。

欧洲办公椅标准EN 1335中第一部分是对办公椅的尺寸要求,相比于其他办公椅标准EN1335对尺寸的要求非常具体。首先EN1335按照尺寸要求将办公椅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参数不一样。EN1335标准按照产品部位要求,分为座面尺寸要求、靠背尺寸要求、扶手尺寸要求和底架尺寸要求。具体而言有:座高、座宽、座深 、座板深、座面倾角、靠背支撑点S高度、靠背板高度、靠背高度、靠背宽、靠背弧度半径、靠背倾角、扶手长度、扶手宽度、扶手高度、扶手前端距座前端尺寸、扶手内宽、底座最大补偿尺寸、稳定性尺寸。

由上知,EN1335标准基本考虑了人体工学要求,特别是背部3点支持、靠背弧度要求、座背夹角、座面倾角、扶手高度、座高等要求。反观美国Bifma X5.1标准,其对办公椅尺寸几乎不做任何规定,而过多的强调了办公椅的寿命力学要求,从舒适性角度而言,此标准是有缺陷的,忽略了座椅最为本质的要求。国内办公椅标准QB/ T 2280虽然有一定的尺寸要求,但是不够详细和完全,特别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体工学要求,希望在下一个版本中能够体现更多的尺寸要求。

3 结束语

总之,理想的办公座椅,应该以人体自然生理状态为最终目标,通过使用人体生理数据,严格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保证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撑和休息,使得人体最大化的感到舒适,最终减少工作的疲劳和长期坐姿带来的疾病。这是办公椅设计中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人性化一面。

参考文献

[1]Wesley E. woodson. Human Factors Design Handbook,1980.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周一鸣,毛恩荣编著.车辆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长期以来,火车的座椅为缓解中国铁路客运的拥挤压力没有得到合理的设计;火车硬座的座椅靠背都是垂直的,很容易使长途旅行的乘客处于疲劳状态。从设计理念来讲,座椅的靠背采用人机工程学的座椅设计原理,把现有的座椅垂直的靠背设计为40~50度的倾斜靠背,这样设计的座椅能让人体所有部位得到放松,不会因长途旅行而导致疲劳,座椅的设计理念部分是采纳了卧铺的设计原理;这样节省了火车的垂直方向的空间,这种倾斜靠背的座椅每一层所占用的空间是1.2米,进而使火车的垂直空间能布置上下两层座椅;从布局的角度来讲,这样充分的利用了火车的上层空间,提高了每节车厢的载客数量;鉴于中国人口持续增多,对于客运列车座位需求量持续上升,在当前列车座椅的不合理设计以及列车客运拥挤的现状下,双层式座椅也必将伴随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得到普及。

人机工程学坐姿的分析与研究

为了合理的对座椅进行设计,当人体以正常姿势入座时,如当前的火车的硬座,人体脊骨生理结构骨腰椎部分承受的负荷最大,此时的腰曲易出现前倾变形,使脊柱处于非正常生理弯曲状态。一旦脊椎偏离自然状态,肌腱组织会受到拉力或压力的作用,长时间会引起腰酸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旅客长时间处于坐姿状态,腰部首先感到疲劳。人处于不同的坐姿时,脊柱形态不同;只有合理的座椅结构和尺寸设计使脊柱形态接近于自然状态,如躺在较小角度的倾斜座椅靠背上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疲劳发生。

座椅设计要点和座椅整体设计

座椅设计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分析人体脊椎的受力与火车空间布局,以设计倾斜座椅靠背的方式缓解脊椎受到的压力,来提高座椅的舒适度和充分利用火车空间,达到极大地增加乘客数量的目的;最终设计的座椅要解决长途旅行的旅客因久坐座椅而感到疲劳的问题,所以要求把座椅的合理设计和座椅的布局进行优化。

1 座椅设计重点

在正常的舒适姿势下,脊柱的腰脊椎部分前凸,而至骶骨时则后凹,压力适当的分布于各椎间盘上,一旦脊椎盘里自然状态,肌腱组织就会受到彼此挤压的作用,使肌肉活动增加以至疲劳酸痛。根据肌电图记录结果可知,在正坐姿态下,腰椎部位肌肉活动度高,所以由于腰椎前拉使肌肉组织紧张受力,所以,座椅应考虑设计倾斜40~50度的靠背。人体解剖学认为,人体的坐骨粗壮,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大腿底部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系统,压力过大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从而感到不适;所以坐垫上的压力应按照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设计,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至大腿部位时压力降至最低值,这是坐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

2 座椅整体设计

火车座椅的机构形式应尽可能满足乘客的各种动作要求,座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应该舒适柔软,椅面的材料既要耐用还要粗糙,防止乘客从椅面滑落。椅面高度400mm,座椅面宽400mm,腰靠宽350mm,腰靠厚40mm,腰靠高度560mm,腰靠长度800mm,前后两排座椅间距1180mm,靠背倾角135度,座面倾角5度;在规格为每节23.6m的车厢内能放置20排座椅,总计每节车厢的座椅数为160个,相比每节定员118人的车厢,增加了42人,并且还提高了座椅的舒适度。

设计参数的选择

椅面高度:椅面高度的设计在原则上应该加上尺寸修正量,鞋跟高度12~38mm和裤厚3~10mm。主要考虑到以下两点:椅面过高会使大腿肌肉受压,椅面过低就会添补背部肌肉负荷。根据GB1000088中要求,火车座椅面高度采用双限值95%的适用度设计,座椅面最佳高度设计为400mm。

椅面宽度:在火车空间许可的条件下,稍宽为好。但对于火车座椅来讲,空间还是很有限;通常应以满足最宽人体必要为准。根据人的坐姿体压分布曲线可知,为了减少股骨的压迫状态,座椅宽度必须大于350mm,结合火车空间利用程度,座椅面的宽度取400mm。

椅面深度:是指椅面前缘至靠背前面水平距离;其尺寸设计原理遵循以下原则:腰部获得靠背的支承;椅面前缘与小腿之间留有适当距离,以保证大腿肌肉不受挤压,腿弯部分不碰壁碍。在火车座椅的设计中,座椅的深度取380mm。

扶梯尺寸:每阶300mm,扶梯宽度120mm,由车的底部直达顶部。

尺寸修正量:椅子靠背顶端距离层隔板为200~250mm,座椅靠背顶端距离火车地面为950mm~1000mm(座椅靠背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

第4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1.长时间头侧一边打电话或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将话筒夹在脖子上打电话,肌肉会过度用力收缩,颈椎容易受伤。同样,侧着身子在沙发上睡着了,如果长期往右侧弯,右边的椎间盘或关节容易退化。

2.长期低头打计算机、玩手机。这种典型的猿人姿势,会使得肩颈过度紧绷、腰酸背痛、腰椎负担大。台北振兴医院复健医学部主治医师李林键建议,打计算机时,臀部坐到底,背部平贴椅背,双脚平放地面,当身体需要前倾时,应保持背部平直,使用鼠标的手最好有个支撑,避免肩膀压力过大,同时计算机不要放太低。

3.瞬间转头或扭腰。这样很容易扭到脖子或闪到腰。泰合复健科诊所院长许瑞仁强调,当有人突然喊你,这时候千万不要瞬间转头响应,以免对颈椎造成压力,容易受伤。“要整个身体一起转过去。”李林键说,要借助双脚带动并连同旋转椅一起跟着身体移动。

4.坐时身体往前倾或背后悬空。很多人喜欢歪靠在沙发上或坐着时身体往前弯,这些不良坐姿都会对腰椎产生很大的负担。建议将臀部坐到底,使背部平贴椅背,或者使用腰垫,双脚要平放地面。

5.弯腰驼背站、走。驼背时,身体为了平衡,肚子会凸出来,很多中年人就是这种驼背凸肚型。《疗愈瑜伽解剖书》作者朱迪说,这时上半身的力量会压迫在腰椎上,长期下来容易腰酸、腰椎长骨刺或滑脱。

6.从高处拿(或修整高处的)东西。长时间抬头工作,例如刷天花板,让脖子不断往后仰,腰椎整个挺直甚至得踮起脚尖,会让颈椎及腰椎压力过大,建议使用凳子或拿椅子垫高,或使用楼梯辅助。

7.90度弯腰搬东西。千万不要跟地面呈90度角弯腰搬东西,容易扭伤腰部。许瑞仁说,搬的时候要保持身体两边同时受力,起身前建议收缩一下小腹及提肛,让腹部的结构更有力,搬东西时让物品尽量靠近自己,比较不会受伤。

8.趴睡。趴在床上睡觉,对腰椎与颈椎压力很大,因为这会让腰椎与颈椎过度往后仰,对神经造成压迫,李林键建议,尤其有背痛或颈痛的人,要平躺或侧睡。

9.开车时把椅子调得靠后。座椅很靠后,为了让脚可以踩到油门,臀部向前滑动使得腰部腾空而无支撑,让腰椎承受较大的压力,建议调整座椅让脚可以舒适踩油门,并且调整椅背,让身体背部可以完全贴紧椅背。

10.靠坐在床上看书。很多人喜欢睡前将头、背靠在床头,整只脚平放,或坐或卧在床上看书。这个姿势其实很伤脊椎、骨盆与膝盖。如果习惯睡前看书,建议别超过15分钟。

第5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夹脚拖鞋,俗称“人字拖”,是很多人在夏日的必备清凉装备。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骨科专家王永清主任表示,虽然“人字拖”能给人们带来凉爽方便的享受,但是不利于人体健康。

首先,人们在穿“人字拖”的时候,走路的步幅相对要短一些,行走频率增大,导致身体要受到更多的地面冲力,这意味着肌肉和关节会受到更多的磨损。

其次,“人字拖”是夹在人们的两个脚趾中间穿着的,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走路,造成脚趾的磨损和疾患,如趾间溃疡。

第三,穿着“人字拖”时,人们因为担心鞋子飞脱出去,所以走路时下意识地弯曲起脚趾以抠住鞋底。这种扭曲的状态持续久了,会引起脚趾下的筋腱劳损,脚趾变形,甚至小关节炎、拇指外翻等疾病。

最后,正常人的脚掌都有一定的弧度,能帮助我们缓冲压力,使我们走路比较省力。但是,大部分“人字拖”的鞋底是完全平坦的,而且非常薄,既不能切合脚底弧度,又无法给脚足够的承托。造成人们走路时重心向后移,跟骨压力增加,从而引起跟痛症。

其实,不仅仅是“人字拖”,平底鞋也会对我们的脚造成伤害。王永清主任建议读者,在选择鞋子的时候,尽量选择鞋底较软、略有鞋跟的鞋子,鞋跟的高度最好在一寸左右。小高跟或坡跟软底鞋为最佳选择。平底鞋可以穿,但不适宜长期穿。

沙发太舒服反招腰肌劳损

秦朝

不少消费者购买沙发时,往往更注重沙发的款式、颜色等,却忽视了沙发的实用性。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设计师薛文广教授说,除了款式,沙发的舒适性也相当重要。

如果人们长期坐在设计不科学的沙发上,轻则造成腰酸背痛,重则会导致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所以应该从健康的角度选购沙发。

沙发太软易引起腰痛

沙发过于柔软,人体重心的支撑不稳定,就会有意无意地挪动身体以寻求新的平衡,因此长时间坐太软的沙发会让人感到腰酸背痛。

同时,坐在过软的沙发上,脊柱难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时间久了,会使背部肌肉异常紧张,诱发腰痛。一般情况下,人坐在沙发上以沙发坐垫凹陷1厘米左右为宜。中老年人更应选择硬一些的沙发。

座位要贴合身体曲面

沙发的座面与靠背应以贴合人体生理结构的曲面为好,否则不但不舒服,还易形成不良坐姿。人们挑选沙发时,可通过试坐检查沙发是否舒适。

首先,检查坐高。沙发座面高度应相当于人小腿的高度。如座面过高,易使两脚悬空,人体躯干的重量都压在腿部,时间久了腿部和背部的肌肉会感到酸痛;如座面过低,大腿的受力面减小,也会感到腰部酸痛。

其次,检查坐深。靠坐在沙发上时,以膝关节仍在座面以外为宜。

最后,检查座面与靠背的夹角。如果夹角过大,脖子很快就会感到酸痛。在试坐时可以观察腰部与沙发是否有空隙,如腰部与靠背有能插入一只手的空隙,则说明沙发的夹角不合适。

此外,沙发的宽度也要适宜。单人沙发的宽度不应小于48厘米,双人沙发应在95厘米以上,三人沙发应在140~145厘米。

低靠背更舒服

第6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学习太极拳的一个重点,就是对靠劲的理解、领会和掌握。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靠劲是相当重要的,练太极拳和运用太极拳时是否能掌握好此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正如拳谚云:“远拳近肘贴身靠”。

什么是靠呢?《八字法诀》云:“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杨班侯《八劲解》云:“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锥,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徐致一先生将靠定义为:“是用肩去靠击对方的动作,它同时也是不及换手时趁势追击的一种方法。”王培生先生云:“八法之靠,靠如不周山折,依肩相触之际,意注脑后玉枕穴,如负重物,合于实脚,脚底一空呈巽下断之象。随试手时,人脚底亦感发空似被气浪掀翻。八法之用皆不离阴阳理,其所动皆不离中,实先天一气之用哉。”宗师云:“肩靠背打要贴身,靠劲穴位想玉枕;脚空脑空生灵慧,脚下生风快如雷;肩靠背靠与胯靠,内动靠打人不知;靠劲拦拿肘顶心,完整一气内伤人;练出此劲切莫用,中华文化传古今。”《四十八式太极拳》一书中将靠定义为:“肩、背或上臂向斜处发力。”

其实,靠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和行功状态,贯穿于任何一门太极功法的修炼中。从武术角度用现代的语言而言,靠是我被敌沾黏压制时,在意识的引领下,先以强柔之劲顺其势,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产生的相对于人体重心点而呈现出的一种由内向外的膨胀、圆撑、饱满、平衡的弹性存在状态,是一种在调心、调息、调形后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在腰跨主宰(丹田鼓荡)下集中在肩、膊、胯、臀、背或其他相应部位贴住敌人身体后,微失重心靠紧敌体,再用脆刚之劲于贴敌处突然发力恢复重心,同时将敌发出的一种具体修炼操作方法和劲力方式。一般而言,靠法名目繁多,有丁字靠、马步靠、一字靠、双分靠、背折靠、肩背靠、七寸靠等等,不胜枚举。比如陈式太极拳凡是用身躯某一部位以抖劲的震弹力击人,均称之为靠劲。其“七寸靠”即当被捋前倾失势时,随即趁势进步插裆,俯身用肩挑对方下腹以仰跌之:其“背折靠”,乃是跃起转折身躯以背击出,这是遭遇被采要劲时为了顺应要劲而给之,在给的过程中背转身躯自然解脱被采局势,同时还可得到攻击的机会,在冲击中突然转折发劲,是一招两用,因而Q之为背折靠劲等。其他杨、武当、吴、武、孙、赵堡等太极拳中都包涵着各种不同的靠法。比如“白鹤亮翅”、“云手”、“斜飞式”等招式都含有靠劲。

广义而言,靠劲运用身体部位不局限于手臂,一些宗师认为只要贴近朝里靠压之法皆可认为是靠,故肩、背、肘、胸、膝等皆可靠。靠劲有能攻善守、贴身而发、距离短、防不胜防之优势。太极拳靠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和其反作用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它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借势进攻的重要形式,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从动力上看,靠劲源于腰腿移动

靠劲之成,依赖于修炼者腰腿虚实转化的灵活。从运动形式的角度上看,太极拳靠劲具有很强的腰部(丹田)主宰下身体移动的重要特点。正如王宗岳宗师在《十三势歌》指出:“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宗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云:“气若车轮,腰如车轴。”靠劲对此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靠劲以腰为主力,肩胸只是形式,不用腰腿劲和身体之重力则无法得劲。靠时要注意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尾间收住,上下相随,身动前俯,专注一方,用腰劲带动全身,迅速借势移动,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精气神合而为一,核心技术在于腰脊进退起落旋转主宰下腿脚快速移动,即靠劲源于腰腿。无论是丁字靠、一字靠、双分靠、背折靠、肩背靠、七寸靠,腰(丹田)皆需在内气鼓荡中进行引导促成靠。靠劲是身体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爆发出来的整体劲。杨班侯、陈发科等宗师认为,发靠劲时其奥妙之处,皆是腰部(丹田)主宰下身体快速移动之合劲,所谓靠劲源于腰腿、表于肩胸是也。

二、靠劲具有灵活机动性

靠劲在表面上看可以是直劲,但其本质上却是多角度、快速挺进的劲力,是通过自身的饱满不给对方凹凸和断续的地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点,而不是死的点。靠劲在应用时,是在腰的主宰下,靠的时机要看对方动作的变化而变化。陈式太极拳之靠的诀窍主要还是接触一瞬间的螺旋力,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对方的身高、体重、来力、速度等发出不同方向急速旋转的力,真正的效果还是在最后这个小的螺旋,只有最后这个灵活机动之螺旋才能产生“杀伤力”。

靠劲应当加上步法一起灵活运用,其威力则会达到最大,技击的效果会达到最好。当然脚下进步一定要迅速、灵活,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贴近对方身体,踏进对方中门,同时后腿迅速蹬地拧裆转腰,催动身体带动肩胸向对方重心点发靠劲。在进攻对方时上步要上得深远,前脚落地要踏实,后脚蹬地重心前移和靠劲发力要快,使对方猝不及防。靠时脚欲进,上自领之,且中部应之,上下合之,一进无有不进,一退无有不退,一静百骸听令。只有做到靠进有方,灵活机动,后退有余,才能在技击中立于不败之地。靠时要做到灵活巧变,速度、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可因敌而变,可轻重、可刚柔、可快慢、可虚实、可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来去无踪。

靠劲之灵活机动性还体现在其具有惊闪之特点,且威力巨大。靠的发击方法有侧肩靠、胸靠、迎门靠、背折靠、双背靠、七寸靠等等,靠劲一般是建立在捋和惊闪基础上的。如陈式太极拳之迎门靠,在双手挽花的基础上,在双手上下挽花的旋转中要巧妙地变换手法,两手虎口卡住对方双手腕往下按,继而向两侧分开,在两手分开的同时重心迅速后移,随即一腿前插,接着以肩侧向对方胸前靠击。必须做到两手将对方双手分开的同时重心后移,接着脚步前插、靠击,这些动作都需要同时完成。这就是说,两手分开与撤步、进步、靠击,都应当同时到位。又如侧肩靠。侧肩靠的应用是建立在捋的基础上的,对方若用右拳向我正面击来,我则用右手先接而后捋之,在向上捋的同时,随即左手搭于对方右大臂外侧,继而不停地向我右上方捋,速度要快(含有惊带之法),迫使对方身体向其左侧倾斜。此时彼右肋则自然张开,我速上步插于对方裆内,肩向彼肋处击之。此用法非快不可,要把握好惊闪、插步、捋带、发靠,瞬间连续完成,引与击的动作以不超过1秒钟完成为妙,否则待对方稳定好重心再去发击,则有顶劲含于其中,效果自然不佳,要使所发之靠劲其速度如闪电。此中玄机,望修行者认真研磨练习,在实践中体悟其灵活机动性之奥妙。正如《太极拳术十要》指出:“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正如拳论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极拳靠劲使用的至高境界。

三、从劲力本质上看。靠劲以棚为本

靠劲是在蚓⒌幕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无论是陈、杨、武当、吴、武、孙、赵堡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一百零八式太极拳,都以“颉⑥邸⒓贰按、采、捌、肘、靠”这八劲为主要劲力方式,都认可蚓⑹翘极拳的本劲。其中,“棚、捋、挤、按”为四正手,是进攻的主要劲力,“采、捌、肘、靠”为四隅手,是化打合一的主要劲力。在这些劲力中,拥劲为根本,融合在其他七劲之中。靠劲更是如此,其形成和蚓⒂凶琶芮械墓叵怠?烤⒈局噬鲜怯稻⒌囊恢直硐中问剑既有拥劲浮力与阻力的特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正如宗师云:“肘出方圆圈,用身躯的挪劲棚出称靠劲。”

四、从劲力特点上看。靠劲具有中正松沉性

靠劲从发力到打击到对方,我方的技击部位有一个位移,在这个位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体平衡,即要中正松沉到位。中正松沉是靠劲的基础。正如宗师云:“靠破捋劲主进攻,夹脊脚面要放松;寅卯相合出靠劲,轰然之劲大无穷。”

立身中正、脚下生根、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靠劲之本,是其基础劲、底层劲。如果没有做到立身中正、身上没有松沉劲,没有充分利用好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就没有靠劲的整体性。正如《五字要言》云:“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有了立身中正、松沉到位,腰(丹田)这个在全身九组关节中处于中心的部位才能发挥出承下启上牵动靠劲的重要作用。靠劲时一定要做到下盘稳健、灵活,立身中正、松沉,内含拥劲,不用拙力,精神要贯注,做到形神兼备,保持立身中正,含胸塌腰,屈膝松胯。通过后腿蹬,后脚借大地的反弹力,迅速将力前冲,拧裆、转膝、转胯、转腰,传于肩胸,前腿重心要平衡稳健,膝盖与脚尖上下成垂直线,不可向左或向右偏,身体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在靠劲时要整体一家,同时用力。发靠劲之时的身躯除了腰骶部,全身都是放松的,是传递由下而上劲力的渠道,在主动的向前移动时要做到四面八方都有支撑。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外,太极拳靠劲的松沉是相对的,即松沉是相对于不影响气血运行和不影响靠的动作准确规范为标准的,要求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上虚下实中间活”。从推手、散手或技击的角度看,只有做好相对松沉,靠劲才能在借力打力、四两拨动千斤的太极拳技击中发挥出神奇巧妙之境。

五、从技击形势上看。靠劲具有贴身进攻性

靠是技击时在被对方捋、采自己时跟进发劲的一种太极拳劲法。正如《八字法诀》云:“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橄取!奔蓟魇翘极拳的本质属性,靠劲则是太极拳实战技击中一种借势贴身进攻的劲。用靠劲须在与对方身体贴近之际,用崩炸劲靠去,就像爆破山岭一样,大有崩塌之势。凡以肩对胸之靠法,其发落点(即发劲着力点)应在正胸,而不可偏于其适于转向的一侧,否则极易落空。用靠以顺步贴近而得势。在步法上不论采取或封套,步要深入,立身务须正中,做到肩胯相合、上下相随、两肩平沉,切忌斜着肩膀远距离撞去,否则不是失重自跌便是冲撞伤人。在推手中发靠劲,距离要适中,既不可远,也不可待贴住身体方始发劲;否则劲路被闭塞,发放效果不大,反易受人所制。因此,“贴身靠”是指“贴近身体用靠”,而不是指“贴住身体始用靠”,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靠劲的借势贴身进攻性。如果是斜着肩膀靠发,就会以肩节骨骼的坚硬部位顶人,这样是比较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靠劲在太极八法中作用面较大,相对来说压强较小,但是又因其接触对方身体后做功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显得劲力雄厚,颇有推山倒海之势。由于用靠不慎易于伤及内脏,且不像抓破皮肤那样容易察觉,因此靠劲是技击性相当强的劲法,在日常的推手训练中对靠法的运用一定要控制力度,以免出现伤害事故。

六、从主客观关系上看。靠劲具有意念指挥性

从运动主体上看,太极拳的靠劲是一种在人的意念指挥引领下实现的劲力。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练习太极拳之靠,是在意念的主导下实现的。正如太极拳名家陈鑫反复强调的那样:“劲,即气之发于心者”,“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出发”。通过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让全身各个脏器有序地运行松展,让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由内向外的膨胀、撑圆、饱满、平衡的弹性靠劲。

对此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靠劲的意念主导性。修炼时要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心是一身运行之主宰,在练习靠劲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修炼时,在意念上应做到内以外应,我与自然相合,势充天地,意念在脑后的玉枕穴,同时应眼神远放。下盘则意想脚下空,似踩在棉花上,此时则靠劲顿生。脚底空是先空后脚,再空前脚。弓步时前脚为实脚,很难做到空松,但只要意念前腿欲提膝向前走路就够了。这就形成了实中有虚、阴中有阳,如太极图之阴有一点阳暖。这样脚底太极图一出现,伸手太极劲产生,打击力自现。每一靠皆整体之力,有时与挤、肘相配合,辅之以撞、砸等法。当然这并非双脚离开地面,而是形连意断,双足似踩在祥云之上。

总之,无论是靠劲的练习还是运用,都要在阴阳哲理指导下,以意念引领为主导,以整体协调,内外如一,圆转自如之神、意、气、劲来完成套路练习,应对在推手、技击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进攻。正如太极拳名家陈鑫说:“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七、从战力形式上看。靠劲具有合劲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太极拳靠劲具有合劲性的重要特点。“十八在诀”所谓之“肘在曲使,靠在肩胸”,只是讲靠之形式,是指肩胸合力而表现为靠,非不讲整体劲力也。本质上,靠劲不仅是用肩胸局部的力量,靠的劲力必须来自于腰腿的整体劲;靠劲如果是肩胸局部的,其威力有限,在一定意义上讲不是真正的太极劲。

首先,靠劲的合劲性是相对于靠力而言的。靠力为蛮力,靠劲蓄于丹田经络。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比较容易分散的,难以传递的。太极靠劲则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整体性的、容易集中的、灵活的、周身贯通的,正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云:“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

其二,靠劲是修炼者通过调心、调息、调形后,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整体集中在肩胸。靠产生在自己的重心从后到前的过程之中,在前脚占到对方中位之时。前脚没有抢到对方重心,自己的重心还在前脚时不叫靠,叫撞或拱,此时容易失重。太极拳用靠必须近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肩胸、腰腿合力。对此,太极拳名家陈鑫也曾说:“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肤。是一股,非有几股。”这里陈鑫认为,劲就是发于心的一股气,不是很多股,靠劲更是如此,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第7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你有没有发觉,更多的时间都躺在温暖的床上,或者靠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冬天,是曼妙身材悄悄“沦陷”的日子,其实,只要来些“小动作”,日积月累的,你完全可以远离赘肉,塑造出一付nicebody呢!且让你的免疫会更好!

随时随地都运动

踮脚运动:

脚跟提起,只用脚尖着地,然后放下脚跟,重复做10次。

仰卧起坐运动:

平躺在床上,双膝弯曲,缩下巴,抬起头、肩膀,维持这个姿势5秒后,慢慢

躺下。

手臂伸展运动:

双手拿哑铃(如果没有,用相同的矿泉水瓶子装满水或沙子,可以异曲同工的哟!)做手臂转动和扩胸的运动。

原地跳运动:

选择通风较好又不起灰尘之处,双脚并拢,原地跳100下。

边生活边运动

椅子上的小运动

若长时间坐在椅子上的话,你可以用休息时间来运动,你该如何做呢!

坐在椅子上,把左右两手拉住椅子的下方位置,要记得把背伸直;然后,心中默念拍子,用你的背及手的力量把椅子往上拉,维持大约6~10秒,做5回为最恰当!这个小小的动作,可以美化你背部的曲线,再也不必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望着露背装,深深叹息喽。

浴室里的小运动

当你沐浴时,可以利用毛巾来做运动,坐在浴缸里,双手拉紧毛巾,用你的脚掌去踩毛巾,你的手可以弯曲,心中也是默念着节奏拍子,记得把背伸直,维持也是大约10秒,做5回,这也是可以美化背部线条的运动,很方便做的小“动作”。

床上的小动作

躺在床上,双手抱住右腿,将右膝盖往胸部方向靠近,头往右膝盖靠近,停5秒,换另一侧,重复10次。躺在床上,双手抱住双腿,将膝盖往胸部方向靠近,头往膝盖靠近,停5秒,重复5次。

平躺在床上,使背部平贴在床面上,两腿靠拢,将膝盖转向右侧,停5秒,再将膝盖转向左侧,放松,重复10次。

平躺在床上,以双手支撑着腰部,慢慢将腿举过头部,直到感觉拉到腰部为止,放松,重复5次。

看书时的小运动

当你懒在沙发或床上看书的时候,请记得,来个小运动,这比较适合在自家做,因为你必须要趴着!把双腿伸直,脚背着地;然后,双腿上下上下的运动,上半身不可以动,这个运动做5回最为恰当!

静坐时的小动作

盘坐,身体前倾,上臂往前伸展,直到感觉拉到背部的肌肉,停5秒。要回复坐姿前,可先将手肘放在膝盖上,再慢慢将身体撑起,重复5次。

坐姿,两腿弯曲抱在胸前,下巴弯向胸部,再缓缓向后躺,前后滚动,放松,重复5次。

看电视小运动

看电视时的最佳运动嘛!其实你家的空间如果够大的话,来摇呼拉圈是很好的,因为它会塑造出小蛮腰喔!要不,你就趴着,右手和左脚配合,左手和右手腿配合,将右手及左腿慢慢的提起,然后,放下再换另一组,如此来做6回。

美化身材的运动

臀部背部共运动:

1. 俯卧,脸朝下,双脚微张,双手向前平伸。

2. 头放低,靠下腹部的力量拉紧肌肉,然后左脚和右手手臂同时举高20公分,维持姿势20秒。然后换另一边做。

腰腹部来锻炼

立式锻炼:站立,双手扶椅背,一条腿独立,身体向前弯曲,一边呼气一边把另一条腿向后伸直,逐渐抬高至尽可能抬高的位置,然后恢复原状站立,再交替做另一条腿的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各做10~15次。每日做1遍。

特别提示――锻炼时最好采用腹式呼吸法,即用鼻子吸气,嘴呼气。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大肺活量,把更多的空气吸入肺部,增加机体的含氧量;呼吸时横膈肌和腹部一起一落,对腹部的脏器起着一种按摩作用,增加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并适当地减少腹部过多脂肪堆积。这项锻炼应注意收腹,支撑腿要挺直膝部;向后抬高腿部时,应举大腿,动作自髋部开始。

卧式锻炼:仰卧,臀部放在床缘,双腿直伸并悬空,两手把住床沿;双腿并拢慢慢向上举,逐渐向上身靠拢,当双腿举至身躯上方时,双手扶住双腿,使双腿能靠向腹部,最后慢慢放下腿,恢复原来姿势。如此每日反复做5~10次。此项运动两腿要伸直,要用力收腹,以免影响锻炼效果。

翘臀练出来

第8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关键词:汽车座椅;体压分布;舒适性

中图分类号:U46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2-0023-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rgonomics and the results of body pressure distribution tests, factors of seat structure which affect the body pressure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 In the process of seat designing, more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those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optimize seat structure, make body pressure well-distributed in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 and improve ride comfort.

Key Words: vehicle seat; body pressure distribution; seating comfort

1 前言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机工程研究在汽车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汽车设计是否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有效利用车内空间、提高乘用舒适性、提高效率,而且会影响整车内外造型和尺寸参数,进而影响整车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进行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汽车座椅作为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安全、造型方面,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驾驶员和乘员的重量,衰减或缓和车身地板传来的振动和冲击,给乘员一个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和良好便捷的操纵条件。

汽车座椅的设计制造要满足良好的静态特性:即座椅的尺寸和形状应该满足人体的舒适坐姿,良好的体压分布,良好的触感,并能调节不同位置和尺寸以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操作方便性及良好的视野[1]。座椅良好的静态性能是汽车人机接触界面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舒适性的最直观指标,客观评价静态性能的主要试验手段之一是做座椅的体压分布试验。

2 舒适性评价方法

针对座椅舒适性测试,由于每一个座椅针对每个乘员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可以将座椅舒适性评价方法划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主要的目的是模拟成员乘坐在座椅上的时间跨度以确认座椅随着时间跨度对乘员所带来的各种支撑效果。主观评价需要有资质的专业主观评价人员来评价,或者需要数量较多的随机样本进行评价后统计结果。

客观评价是基于舒适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新手段的使用,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人体感受能力的差别,同时得出有关座椅的客观评价方法[2]。

在汽车座椅设计领域,常用的评价静态舒适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断面分析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人机布置状态下,即人体和座椅之间的匹配处于设计状态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规定好的空间平面对人体和座椅零部件进行剖切,得出断面,测量断面中人体与座椅泡沫、骨架、装饰件等配合的尺寸,例如压陷量、MTM(人体到刚性骨架距离)值等,再通过比较舒适性校核推荐值或推荐范围,来判断座椅是否舒适;另一种是体压分布试验评价,即通过人体(或假人)坐在座椅上时,人体重量分布在坐垫和靠背上而产生的压力情况的分析,来评价舒适性。其中,断面分析评价法用于座椅设计过程中,体压分布测量法用于座椅已有工装模具样件的情况,从试验中可验证前期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舒适性要求。

在汽车座椅舒适性评价领域内,体压分布试验(压力场测绘)被广泛认为是最合适的工具。

3 座椅结构设计中影响体压分布的若干因素

体压分布试验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对于汽车座椅结构设计、舒适性评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体压分布图,总结出影响体压分布的若干因素,在座椅结构设计过程中关注这些设计要点,优化座椅结构使人与座椅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变化均匀平缓,就能提高乘坐舒适性。

体压分布的评价标准是:以坐骨节处承受的压力最大,同时以坐骨节处为中心向四周不断减少,直到坐垫前端和大腿接触处趋于最低值,并且没有突变的压力峰值出现,左右两边的压力应对称[3]。

当人体的理论坐姿确定后,体压分布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座椅的外型面(即STO)及其刚度,这是最基础的影响体压分布的因素,当座垫和靠背与人体放松状态下的臀部、腿部、肩背部、腰部的曲线相符合,乘员入座后座椅的表面形状与体压分布能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并能支撑到腰椎部位,不会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肢体麻木和疲劳。STO确定后,影响体压分布的结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坐垫支撑

坐垫泡沫覆盖于坐垫支撑上,支撑将泡沫撑起并使整个坐垫具有刚性,实现承载人体的功能。坐垫框架上表面结构与承载人体相关,对体压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坐垫框架的钣金结构设计满足舒适性要求的MTM值后,要重点关注臀部的减振结构,如坐垫钢丝等。钢丝设计位置不合理或结构不合理,会造成臀部受力局部出现峰值,且范围集中不规则。如图1所示,由于坐垫钢丝结构设计中,局部与臀部的MTM值接近,在压力分布图中,可明显识别出钢丝所在的位置出现了压力峰值的“条形”区域,这将使乘员在乘坐时臀部与钢丝接近的部位感到支撑力大,长时间乘坐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4],必将造成乘坐不适。因此针对此座椅需要重新校核假人臀部的MTM值,控制在合理的推荐范围内,或尽量采用簧架或坐盆的结构,来消除此处的“条形”峰值区域。

3.2 坐垫护套固定结构(码钉等)

坐垫护套固定码钉的作用是将坐垫护套与泡沫固定在一起,使面套与泡沫形状相匹配。固定码钉需要与预先嵌入泡沫的钢丝配合使用,才能拉紧面套,使面套舒展的贴合在泡沫上。

如果固定码钉在面套设计时位置不合理、或制造中装配有误,则会造成臀部在固定码钉的点出现压力集中,对人体造成不适,如图2中标记方块的区域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护套总成上是否有较硬的区域,如不合理的型条缝制位置或不合理的缝纫接口处;由于泡沫槽深度不足造成的码钉全部埋在泡沫中。可通过护套设计避免硬性区域、合理设计泡沫槽深、采用成本更高的刺毛条固定护套结构等来消除这种压力集中的情况。

3.3 坐垫防下潜支架

在刹车或前撞过程中,乘客有向前向下滑的趋势,有可能由保险带底下滑出,这种现象就叫下潜。防下潜的目的就是阻止乘客在刹车或前撞过程中向前运动,这是靠坐垫骨架上的防下潜支架来实现此功能的。

防下潜支架的设计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滑移角度,再通过滑移角度设计合理的支架角度。如果防下潜支架角度设计不合理,则会对大腿的支撑压力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给予的支撑小,则臀部承担人体重量较大,大腿处支撑不足,易疲劳;如果给予支撑太强,则大腿容易产生不适的生理现象。

如图3所示,从臀部至大腿处压力值并未均匀降低,在大腿靠前部位处压力值较大,即防下潜支架角度过于垂直或与大腿之间的MTM值较大造成,需重新调整设计尺寸避免大腿受压力过大。

3.4 安全带扣

安全带扣经常安装于坐垫骨架侧面,带扣本身、带扣与坐垫连接部位的支架都对人体产生变化较急剧的压力分布。

如图4所示,方框中所示的带扣安装点支架对臀部侧面造成了压力峰值,经检查,由于此安装支架到人体的距离比较接近,基本接近舒适性推荐范围的下限,造成了此处的缺陷。为了保证臀部舒适性,需重新校核此处安全带固定点MTM值,在满足操纵的前提下向外侧调整安全带位置。

3.5 调角器护板

座椅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装饰件应用于调角器外侧遮挡内部的金属机构。塑料装饰件的设计经常完全覆盖座椅左、右两侧,紧贴座椅面套,如果塑料装饰件位置靠近人体臀部,或阻碍坐垫泡沫在乘坐时正常的变形,则会对体压分布造成影响。

如图5方框内所示,左侧的调角器饰板对臀部侧面形成了压力,但压力较小,属合理范围。

3.6 坐垫是否均匀、对称、无倾斜

如果坐垫设计或装配过程中出现不均匀、不对称、倾斜的情况,则压力分布一定会出现臀部一边受力大、另一边受力小的情况,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而使人体感到不适。

3.7 靠背钢丝

靠背钢丝起到支撑靠背泡沫的作用,它同坐垫钢丝一样,如果与人体的距离过近,会造成人体背部明显感到较大的压力,且压力部位集中成条形,使乘员感到不适。如图6所示,经检查分析,压力较大的条形区域正是靠背钢丝的位置。与坐垫钢丝的布置一样,也需要重新校核假人背部的MTM值,控制在合理的推荐范围内,来消除此处的峰值区域。

3.8 靠背护套固定结构(码钉等)

同坐垫护套固定码钉一样,如果固定码钉在靠背面套设计时位置不合理,背压分布就会出现压力集中,对人体造成不适。

3.9 靠背上的其它功能件

由于汽车座椅是最接触人体的零部件,其它功能性的零件也会集成于座椅上,如肩部安全带导向装置、肩部喇叭等等,这些功能性的零件及其安装结构,会造成体压的不均匀。如图7所示,肩部出现的明显的压力增大,是集成于座椅上的安全带吊环安装支架与人体的距离较近所导致的。

3.10 靠背是否均匀、对称、无倾斜

同坐垫一样,如果靠背设计或装配过程中出现不均匀、不对称、倾斜的情况,则会明显出现体压分布不均匀,背部一边受力大、另一边受力小的情况,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而使人体感到不适。如图8所示,靠背左右两侧明显受力不均匀,人体乘坐后背部左边支撑明显,右边支撑较弱,乘员为保证正面乘坐姿势,则腰背部肌肉未处于松弛状态,背部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长时间一定会感到疲劳[5]。

上述汽车座椅结构设计中,影响体压分布的要点贯穿于座椅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因此想要达到良好的体压分布结果,就需要在这些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中不仅关注功能、工艺、成本,也要关注影响舒适性的设计要素,为整椅达成优良的静态舒适性提供基础保证。

4 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多款汽车座椅结构及其体压分布试验结果,总结了对异常体压分布产生影响的若干结构因素。在座椅结构设计过程中,关注这些影响体压分布的设计要点,优化结构,使人与座椅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变化均匀平缓,能提高乘坐舒适性,获得优异的感知质量,提高整椅乃至整车的商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卫东,,邱望标.基于人机工程的汽车座椅设计[D]. 贵阳:贵州大学,2008:59~60.

[2]曹渡.汽车内外饰设计与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03~305.

[3]张鄂等.汽车人机接触界面体压分布的实验与评价研究[J].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 (5): 538~542.

第9篇:背靠背合同范文

针对现有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跟踪算法在复杂环境下跟踪准确度不高,且大部分采用单一判定方式来实现多特征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判定的自适应多特征融合跟踪方法。首先引入局部背景信息加强对目标的描述,然后在多特征融合过程中利用多种判定准则计算特征权值,最后在均值漂移框架下完成对目标的跟踪。在各种场景下的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该融合算法比单种判定融合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有效地提高了复杂环境下跟踪准确性。

关键词:目标跟踪;多特征融合;多准则;局部背景;均值漂移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实时目标跟踪在视频监控、视觉导航、人机交互、三维重建、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文献[2]提出的均值迁移算法中以颜色为特征实现目标跟踪,但是在光照发生变化,有相似颜色干扰时,跟踪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丢失目标。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跟踪算法。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Fisher可分性度量的权值更新机制,通过选择对当前场景区分性较高的特征模型进行跟踪;文献[4]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度量的多特征融合跟踪算法,这些方法提高了跟踪准确率但计算复杂度较高。文献[5-6]利用目标与候选目标之间的特征相似度来选择特征。文献[7]利用概率分部可分性自适应地计算特征融合权重。但是当有背景相似物干扰时,这些方法可靠性大大降低。文献[8]首先计算目标与背景直方图的log比率,自动选择区分性较大的特征(用三个颜色通道组合表示)。在文献[9]中,Comaniciu试图将局部背景信息引入,提出了背景加权直方图(BackgroundWeighted Histogram,BWH)算法。但文献[10]证明了Comaniciu的方法并没有引入背景信息,通过仅在目标直方图上引入背景加权的方法正确地使用局部背景信息,实现了纠正背景加权直方图(Corrected BackgroundWeighted Histogram,CBWH)算法,不仅提高了跟踪的可靠性,而且对目标的初始化相对不敏感。上述跟踪算法通过纳入背景信息和使用多特征融合方式提高了跟踪的准确性,主要不同之处是背景的使用方式和特征融合方式的差异。文献[3-4,7-8]使用局部背景来选择合适特征;文献[9-10]利用背景加强对目标的描述。在文献[3-10]的启发下,本文期望将多特征用于目标跟踪,同时引入局部背景信息,加强目标的多特征描述能力。其特点和优势在于:

1)目标描述中加入了局部背景信息。在目标提取时,会引入部分背景,影响跟踪可靠性。利用目标周围的局部背景与目标中部分背景的相似性,使目标点权重高而背景点权重低,减少背景对目标的干扰,因此能更精确地描述目标。

2)多准则的多特征融合方式跟踪目标,一方面可以方便利用更多目标信息,另一方面提高特征权重的可靠性。因此,相对于单一特征和单一判定算法,本文算法的跟踪性能更稳定。

1背景加权目标多特征描述与相似性度量

2.2自适应多准则融合权重计算

文献[8]中指出,一种有效的特征使用简单的方法也能达到较好的跟踪效果,但由于背景的不可预知性和场景的复杂性,自适应融合多种特征来实现鲁棒跟踪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选择,这种方式在粒子滤波中已被广泛使用。均值漂移框架下的多特征融合都是使用单一判定方式,文献[5-6]使用目标模板与候选目标的相似度来计算融合的权重系数。但是如果背景与目标相似度较高,将无法区分较高相似度是来自目标还是背景,很有可能将较小区分度的特征判定为有效的特征。针对这种问题,文献[7-8]通过目标与背景的区分度,来进行特征的选择,认为目标与背景区分度较大的特征是有效特征,易于稳定跟踪,将赋予较高的权值。该种判定方式较好地适应了背景的变化,但是在处理复杂背景时,效果有所下降,特别是当跟踪框偏离目标时,会将目标中的部分当成背景,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多准则判定特征的有效性。当特征与背景区分能力较弱且相似度相对较小时容易造成目标丢失。由此,本文从目标与背景的区分能力和与目标模板的相似度两个方面分析特征在跟踪中的有效性。由式(1)计算候选目标的背景权重,式(8)计算候选目标与目标模板的相似度,该公式是目标在不同场景下特征鉴别能力判断的依据。

4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在标准测试视频上将本文算法与文献[5,8,10]中的三种跟踪算法进行了比较,目标初始位置由手动给定。在酷睿双核2.2GHz,2GB内存的计算机上用Matlab与C++混合编程实现。文献中实验按照文中提供的条件进行,本文算法特征点的描述由两部分联合而成:颜色(RGB)直方图16×16×16和36维的梯度直方图[12]。

实验1是背景为弱光照条件下的行人跟踪。该视频序列主要受室内灯光和室外自然光的影响,人工光照条件下,使颜色失真且部分背景区域明暗不一,引起场景杂乱,从而使目标与背景特征区分性较低。其次,目标外观与部分背景(柱子及店内的衣物)很相近。如图3所示,当目标与背景中物体相似时,文献[5,10]算法丢失跟踪(556帧),文献[8]算法经过立柱时丢失跟踪(588帧),而本文算法可以很好地持续跟踪。

实验2是自然光照下室外场景的行人跟踪。该视频序列主要与背景的颜色相近,同时目标较小,特征不明显易受外界的干扰。如图4所示,视频序列在接近附近的车辆时由于目标与局部背景难以区分导致文献[5](2360帧)算法和文献[8](2365帧)算法丢失跟踪,虽然文献[10]算法能持续跟踪,但是跟踪框跳动频繁跟踪性能不稳定,而本文算法可以很好地持续稳定跟踪。

5结语

通过大量分析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本文将目标的局部背景信息引入目标描述,减少背景干扰;其次在多特征融合跟踪过程中采用多准则的融合判定方式,有效地提高特征权值计算的准确性;最后嵌入到Meanshift跟踪框架下来进行目标定位跟踪。在不同实验环境下表明:本文算法在背景复杂、光照变化和相似物干扰情况下都能较好地持续稳定跟踪,具有较好的跟踪鲁棒性。

参考文献:

[1]侯志强,韩崇昭.视觉跟踪技术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6,32(4):603-617.

[2]COMANINIU D, MEER P. Meanshift: a robust approach toward feature space analysi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2,24(5):603-619.

[3]王永忠,梁彦,赵春晖,等.基于多特征自适应融合的核跟踪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4):393-399.

[4]顾鑫,王海涛,汪凌峰,等.基于不确定性度量的多特征融合跟踪[J].自动化学报, 2011,37(5):551-559.

[5]郑玉凤,马秀荣,赵晓琳,等.基于颜色和边缘特征的均值迁移目标跟踪算法[J].光电子·激光, 2011,22(8):1232-1235.

[6]刘晴,唐林波,赵保军.基于自适应多特征融合的均值迁移红外目标跟踪[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34(5):1138-1141.

[7]袁广林,薛模根,韩裕生,等.基于自适应多特征融合的mean shift目标跟踪[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9):1663-1671.

[8]COLLINS R T, LIU Y, LEORDEANU M. Online selection of discriminative tracking featur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5,27(10):1631-1643.

[9]COMANICIU D, RAMESH V, MEER P. Kernelbased object track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3,25(5):564-577.

[10]NING J, ZHANG L, ZHANG D, et al. Robust mean shift tracking with corrected backgroundweighted histogram[J]. IET Computer Vision,2012,6(1):62-6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