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班门弄斧议论文精选(九篇)

班门弄斧议论文

第1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相传,李白死后葬在采石江畔,来往的文人墨客总爱在他的墓前提诗。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涣的文人经过,见此情景,便愤然在墓前提曰:“采石江畔一坏土,李白诗名传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其是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便是班门弄斧的典故。我对梅之涣的认识不敢恭维。

我认为敢于在名家前面显示才能、提出异议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强,能大胆的表现自己。老子说过“自胜者强”,现代革命家陈毅也说:“人就是应该有顽强表现自己的精神。”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不也就是千里马不凡的一声长嘶吗?《史记》写毛遂自荐时,面对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论述颇为精彩:“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这锥子,要是你早点把它放在袋里,难道光露个尖儿吗?”毛遂自比冒尖的锥子,而他正是具有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赢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反之,若不敢在鲁班门前耍耍“大斧”,就没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岂不碌碌一生?

同时,“班门弄斧”贵在于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向权威提出质疑,不人云亦云。富兰克林就敢于向权威挑战,以风筝试验推翻了巴黎皇家学院罗勤院长的观点,证实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我国女科学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最终她的微循环机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被称为“修氏理论”。其实,“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并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个破绽,贻笑大方,总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狭的“老朽”强上千倍万倍。

第2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但无论如何,张鸣接下来的病症描述,却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可否认的:

“一些食品厂家,本来是生产食品的,但是却为了钱,往里加添加剂,让人吃了不死也病。”“教师原本是教书育人的,但是现在有一些教师却变着法地坑学生。”“医生本来是治病救人的,但眼下有一些医生看人的眼神都不对,不看病,看人腰包……”此外,仍有种种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的的确确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并且仍在继续发生。

《中国心绞痛》共有六部分,分别为“文化之心绞痛”、“民风之心绞痛”、“政风之心绞痛”、“政策之心绞痛”、“体制之心绞痛”、“学风之心绞痛”。既然称心绞痛,必有弊病之处,《中国心绞痛》的得名,也是由于书中文字的直指沉疴,不留余地。

近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三十年。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改变了民众的生存状态,也掩盖了多年沉积下的问题。如今,无论是在文化、民风、学风上,还是在政风、政策、体制上,无疑都存在许多弊端,有些弊端甚至已到了不下重药就无可挽回的地步。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专家、学者不想说、不愿说,甚至不敢说,即使有些尚存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声音,也往往如搔痒般不敢触及痛处,有气无力地喊上两三声就作罢了。张鸣则不同,其所论所述虽不能全面系统,却能直面本质而不容情。

张鸣与梁文道同为《南方周末》的专栏撰稿人,所关注的时事和评论的角度也多有相通之处。梁文道写《常识》,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常识课。张鸣所著《中国心绞痛》,所述所论,也多为常识。只是,这二位论述的常识,是在几千年的传统延续中,或许早已忘却了的。即便在今天的新中国,在当今的民主社会,我们的百姓、官员,甚至负有监督职责的媒体,对这些常识知识仍旧懵懂。比如,小小一个政府机关可以设置岗哨,门前道路禁止通行。这样的封建衙门作风,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为之,令人讶异的是,在此事被披露之前,当地百姓居然令行禁止,并不以为被侵犯了什么权利,并不觉有何不妥之处。

时事评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无所不评。评论大家往往是信手拈来,任何事情都能拿来评说一番,而且往往能说出些道理。《中国心绞痛》中的评论,就有上至国家政策、质疑九鼎,下体百姓、围锅绕灶的特点。而在探讨政策、体制的同时,张鸣也对电动车被禁行、中国足球输球又输人、孩子成长中的父母角色等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进行了精辟入里的分析和评论。

当然,小处亦可见大,对这些“小事”的精彩评论,反而更给人以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譬如,对电动自行车的限行,看似合情合理――为了骑车人的安全和整顿交通秩序。可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这其中有一个“道路究竟是属于富人的,还是百姓的”问题。实际上,电动车省时省力,且最快不过二三十迈,可说是安全又方便的交通工具,既可免去坐公交车的拥挤、塞车导致的郁闷、迟到,又可免去打车的费用。而“方便”变非法的原因完全无关于电动车,而是当权者的道路思维,将百姓的道路让给汽车的思维,造成了这种不可理喻的规定的合理合法。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铮铮铁骨的象征,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化人信奉的至理名言,如今它是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发声的张鸣的座右铭。

鲁迅先生曾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我们安逸太久了,于是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那一套时时准备战斗的姿态已然过时,他的话也成了陈腐的话。如今的人们,即使看到问题,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捂着耳朵、鼓动翅膀,嗡嗡着做那完美的苍蝇,以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我们仍然需要战士,仍然需要有人以战士的姿态面对沉疴。或许,这战士与这矛永远无法做到完美。它注定伤痕累累,却掩饰不住它的锋利;他注定会有缺陷,但他发出的声音也注定有别于苍蝇的声音,而成振聋发聩的呐喊。

张鸣的文字多为针砭时弊之语,其文辞犀利,读之有痛快淋漓之感。但在“狂风扫落叶”的同时,张鸣仍保留着思想和文字上的清醒与客观。比如,在痛陈官员、富豪、政府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张鸣也提出了“理性面对弱势群体的违法问题”。

今天的中国社会,涌动着一股同情弱势群体的思潮,这与屡有民众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事件被曝光有关。这一思潮在加强媒体、民众监督职能,有效遏制不良官商胡作非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弱势群体的违法行为采取漠视、同情甚至纵容的问题。张鸣敢冒“社会之大不韪”提出对弱势群体的违法事件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可见其清醒,亦可见其社会责任感。

张鸣对“五四”新文化运用情有独钟,这在《中国心绞痛》中有多篇文字论及“五四”可见一斑。张鸣文章中提及的“五四”,我想,是多数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所不知的“五四”,其中多有颠覆之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而且文化五千年传承不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传统,给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烙下了深刻的烙印。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不再是一个小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审慎处理。

正因为中国之庞大、复杂,造成了任何人,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若想批评中国,为国家提些建议,都存在班门弄斧、不懂国情的嫌疑。然而,真的需要了解到每一点、每一处,才能批评、建议吗?若是那样,谁又有权利治理中国、改革中国?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中国,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但这不该成为阻止我们看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理由。《中国心绞痛》以及当今市面上存在的众多时评类书籍,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是谁,无论是不是像张鸣、梁文道这样博学多才的学者,在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的前提下,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班门弄斧”的权利,而且要有“班门弄斧”的意识和勇气,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崛起的大国。

第3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语文教学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实施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建议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创新

针对人们熟知的某一观点、思想,或者广泛流行的一些通行说法,提出相反的见解,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出不俗的立意。如人们熟悉的“人走茶凉”、“好酒不怕巷子深”、“知足常乐”等俗语,如能从反面角度作出辩证的分析,一种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而生。比如,在新型的同事关系中,“人走未必茶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酒好也怕巷子深”;生活上的知足,也许可以常乐,而从学识智能角度看,则“知足者无以常乐”。这样从反面角度立意,会让人耳目一新,不失为一种创新。

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敢于否定,提出新的见解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关键就是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分析事物和评价事物。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可以写抵制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表达出一尘不染的精神;“班门弄斧”历来用于批判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弄斧必到班门前”,可以写敢于向权威挑战,也可以写向高手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立意就新颖了。

二、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确立之后,需要选择材料来表现主题。但大家熟知的材料经常作用,往往使人产生阅读和审美的疲劳感。如一写到做好事之类的作文就选用雷锋的事迹;一写到战胜挫折之类的文章就选用张海迪的事迹;一写到刻苦学习的作文就写陈景润的事迹……这些材料固然好,但太陈旧,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作文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例如,歌颂教师敬业精神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孤灯下批改作业……这些材料,流于一般,没有新鲜感。有一个学生却以独特的视角,写一位教师退休后的第一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不由自主地走进学校大门。这位教师每天提着教案和学生作业本,从家到学校,已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他刚退休,去买菜时故不知不觉地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的材料才有感染力,而且别具新颖。

三、形式的创新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是讲究包装的时代,文章的外在形式也影响文章的价值。对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可以写成不同体式的文章。打破中规中矩的模式,往往更能吸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文章价值。

那么怎样选择文章形式呢?怎样找更加新颖更适合自己的形式呢?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来确定文章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谈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有条有理。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或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童话寓言: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界的描摹,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还有小小说、调查报告、演说辞、计划总结、读后感、会议记录等,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外部形式。

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有学生以《门的变迁》为题,写成剧本,以门为线索,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面对大自然野兽的危险,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人们害怕强盗,渴望一扇铁门;现代,经济繁荣,但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信任失落,互不来往,一扇防盗门把人关在小屋子里。通过门的变迁,揭露诚信日益消失的社会现象。主题形象生动,形式新颖特别,不失为一种创新。

四、语言的创新

第4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革命成功,武昌首义功臣,个个被捧到天上。毕竟,人家冒险犯难,放了第一枪,才有了民国。但是,民国的日子还没过上一年,1912年8月15日,武昌首义的大功臣张振武和他的部下方维,在北京被军法处抓走,当日执行枪决。

张振武是首义三武之一,所谓孙武、蒋翊武、张振武,三人都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孙武是共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张振武则是共进会的骨干,蒋翊武则是文学社的负责人。在革命的筹划过程中,张振武由于家境富裕,跟刘公一样,属于湖北革命党的财东,家产都卖得差不多了。起义后,他们三人共掌军务部,属于鄂军政府的核心部门。在汉阳保卫战中,张振武落水,几乎丢了性命。然而,打仗没死的首义英雄,却在战后被亲手建立的民国政府处死,的确有几分蹊跷。

袁世凯杀了首义功臣,舆论大哗,议会大哗,同盟会也大哗。面对铺天盖地的质问,袁世凯公布了黎元洪的密电。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杀张振武是黎元洪的意思。黎元洪密电里,张振武的罪状主要有二。一是现在的罪过,所谓蛊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倡谋不轨。武汉的几次风潮,都是他的主使,云云。二是历史问题,说他在1912年初,拿了数十万去上海购买枪械,挥霍一空,有贪污嫌疑。而且,据黎的密电,说他到北京后,还经常利用京汉铁路之便,往返京汉两地,弄得武汉上下神经紧张。

二、黎元洪为什么要杀张振武

有人说,是张振武对黎元洪这个强拉出来的都督不敬,动辄对黎元洪拔枪大呼小叫,导致了杀身之祸,我看这仅仅算是一个诱因。尽管说,当初革命党跟黎元洪的结合,原本就是无奈。黎元洪做了首义头号功臣,像张振武这样老革命党,绝对不可能把他放在眼里。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个,黎元洪就动了杀心,倒也不大可能。这种不敬之怨,顶多起了添油加醋的作用。

关于张振武的历史问题也是扯淡,当时战争并未真的停止,革命党人花钱乱来当然不假,但是鄂军政府内,这样做的又不是他张振武一个,大家都在乱花,否则湖北积攒下来的那么多钱,怎么花掉的?按当时的情形,乱花钱是有的,贪污就不一定了。即使贪污了,当时不抓,过后算账,谁能服气?

显然,真正送了张振武性命的,是鄂中接二连三的风潮。这些风潮比较大一点的,有武昌军人群英会的变乱,这些人抄了孙武的家,后来被镇压,军官祝制六等三人被杀。然后是湖北裁兵风潮,退伍兵交哄作乱,到处放枪。再就是南湖马队倒黎兵变,马队第二标,整队叛变,城内还有配合的机关。幸亏黎元洪事先得知消息,预作防范,才扑灭了兵变。至于小的风波,几乎无日无之。被裁撤的退伍兵,成群结队,或上街要饭,或聚众闹事,或围衙请愿,让黎元洪焦头烂额。据说过年都不让老百姓放鞭炮了,一听鞭炮响,大家就以为兵变,军政官员都受不了了,真给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革命时,大肆招兵,唯恐不足。湖北一地,已经有八个师及一些零散的军队了。仗打完了,就当时的财力而言,湖北根本供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裁。

从来都是招兵容易裁兵难,裁了兵,难裁官。湖北一下子从八个师裁成三个,没法不乱。据说,对于裁兵,张振武并不赞同。是否参与了各种“倒”风,策动过兵变,还真不好说。反正,裁兵一定会导致军队内部的争斗加剧――位置少了嘛。这些革命元勋再在里面一搅和,明争暗斗,个个能量都那么大,黎元洪的椅子就坐不稳了。所以,从情势上讲,黎元洪杀一儆百,对于弹压地面,稳住局势,有莫大的好处。

三、 玩权术玩到袁世凯头上,真是班门弄斧

第5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体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其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训练扩散思维,拨动创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方法是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肯定学生中合理的思维。教读《孔乙己》时,设置问题:既然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孔乙己一直穿在身上,为什么最后喝酒是穿一件破夹袄?结果学生想象各异,其中一个同学这样描述:“丁举人奸笑道:‘你也配穿长衫,有什么资格?丢我们读书人的面子,给我脱下撕了,再打五十大板。’”这一思维既合情又合理,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残忍摧残孔乙己的主旨。进行扩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教会学生积累素材,丰富生活经验

学生怕写作文或者作文写不好,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生活经验,缺少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事物。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上语文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写景、如何写人的,再介绍世界著名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等是如何练习写作的。学生听了,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我就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如实地记录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的对话、动作、神态。我还引导学生观察刮风下雨、校园景色、家乡景色等,不少学生的观察笔记写得生动形象,特色鲜明。

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且把阅读到的精彩语段、优美文章摘抄下来,每周用专门时间开展“奇文共赏”活动,让他们互相朗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很多营养,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拿着自己积累的厚厚的读书笔记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了,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也逐渐加深了,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就有新鲜东西产生了。

3 培养求异思维,挑战陈旧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这当然应建立在健康向上的立意基础上。为训练学生这种能力,我平时设计了一些辩论题让学生辩论。如正方“有志者事竟成”,反方“有志者事未必成”(空有大志而无行动);又如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读不健康书);再如正方“不必班门弄斧”,反方“弄斧敢到班门”(敢向权威挑战)。由于平时训练扎实,学生作文有创意。某同学在《我要为南郭先生辩护》一文中写道:“我认为南郭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人,但让他有机可乘的不正是齐宣王吗?我们怎能只盯住南郭先生不放呢?齐宣王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明真假的昏君,是他为南郭先生大开了绿灯。”“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优胜劣汰,再也不可能有培育南郭先生的土壤。这样,‘南郭先生’不再会有机可乘了。”这篇习作采用了求异思维,摒弃了人们的一贯思维方式――一味指责南郭先生的弄虚作假行为,其立意达到了创新的要求。

4 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端正写作态度。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后至少要读三到五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二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三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班级作文选,发给学生和家长;利用班级板报,让学生六人一组,轮流出板报,一周一期文学园地;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创作动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的习作有新意,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写作文的恒心。

5 合理运用技法,驾驭创新技巧

第6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于是和师妹张罗,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次都置备齐全了。我是个懒人,平时在家多数是在旁边看老爸老妈做饭,顶多帮手摘摘菜,以前做过几个菜,都是一边看食谱一边做。现在这情形,也不能就赶鸭子上架了吧。正发愁呢,师妹快乐的说:“做饭我来吧,我喜欢。”

??我立刻笑靥如花,“你很会做菜?”

??“做菜不就是把一些原料扔在一起翻炒熟了就可以了?很简单的。”

??“我会认真把菜吃光的。”说完这话,我后背多少有点凉意。

??两个人就到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大堆肉和菜回来。回到家里,师妹立刻钻进厨房忙开了。一阵“剁剁剁—”的声音后,师妹探出头来,“那个豆角和什么一起烧?要不要放酱油?”

??感情她也不太熟悉啊,我立刻冲进厨房,做了一番口头指导。“豆角炒肉末最好,肉先用酱油和栗粉腌一个小时左右。豆角一定要煸熟,炒的过程中用锅盖焖一会,中间翻一次,豆角表皮出现凹凸状时起锅最好。当然,这个火候你要自己把握好,我不太懂。”然后又将剩下一个菜怎么做滔滔了一番。

??听完以后,师妹投入了战斗。“盐放合适了啊!”我嘱咐一声,溜出了厨房。

??很快,师妹做好饭菜。品尝了一下,尚能入口。于是把师妹夸奖了一番,的确,刚刚学习弄菜,还真挺厉害的。

??师妹也不忘了恭维我一番,“你也很懂行啊。”

??一下子说得我不好回话,“呵呵,熟读天天菜谱,不会做菜也会说。”我虽然不做菜,菜谱还是读了不少,加上经常在父母旁边观摩,理论功底还是很扎实的。虽然把握不了火候,做一道菜需要什么火候我还是知道的。不折不扣的“纸上谈兵”高手。

??我和师妹便开始了我指挥,她操练的生活。师妹悟性很高,进步极快,很快就掌握了几本的家常菜做法,而且火候、调味料的把握,也日益精进。

??我和师妹都很乐于这样的生活,一方面我有天天有美食,另一方面师妹厨艺大长,极大的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美好的时光总是如光梭,瞬间即逝。

??师妹完成了初级培训,渐进工作状态,便开始了机会看似永无止境的出差生涯。她一走便要去一个月。

??我只好自己动手,掂量着弄几个菜,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一个人的菜最不好办,少了难炒,多了吃不完,要一个人对着墙吃,第二天晚上还要接着吃,很是郁闷。

??左右思量,终于厚着脸皮跑到同学家去蹭饭。

??小季虽然身为男士,却做得一手好菜,每天都让我和小玉抢着菜来吃。尤其是醋溜土豆丝,号称他的招牌菜。不过我私底下认为他炖的排骨才是一绝。

??在小季面前就不敢班门弄斧了,毕竟理论没有用,人家的实践经验才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也就只敢提议增加个白菜汤,改善饮食结构这样的意见。

??于是形成习惯,每天下了班,先到同学家里,小季做好饭,大家开吃,吃完我洗了碗再回家。除了小季的好手艺,一堆人凑在一起吃饭,也是一种乐趣。

??很快到了年底,大家不是忙着加班,就是参加各种新年聚会。我们几个搭伙吃饭的人,总是没有办法凑到一块了,只好散了伙。这下可苦了我,没事一个人回到家只好下个面条,熬点粥凑合凑合。很快发现,自己熬粥的本领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懒,但凡没有地方吃饭了,自己也不再辛苦弄菜,直接喝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做菜的水平也能见长。

??和莫莫通电话,她很得意地炫耀:“我现在每天自己做饭,和舍友一起吃。厨艺很不错哦,学了好多家常菜,最拿手的是鲫鱼豆腐汤。你也可以试着做,又简单又快,还很鲜……”

??看来,她是被生活给锻炼出来了,因为她一个人去上海了,无可依靠,只能自己动手。想起以前,她可是连菜都不会切,唯一会做的一道菜,还是我教的,为此她还称为“一菜师”。现在,对比起来,我可要惭愧了,因为我仍然是个“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共2页,当前第1页1 文/花紫烟

??想想我们宿舍几个女生,瑶身居美国,凡事都要自己操刀,本来就很能干的她,厨艺才华全部显现,光看看她blog上的成品照片,从红烧肉到烤鸭,馋得我口水都掉下来了,真怀疑她是在饭店里拍回来的。如今她还新开了一个blog,专门介绍如何做菜。

??而英就更不用说了。毕业期间一次聚会的时候,大展身手,一人操办20多人的伙食,从啤酒鸡翅到清炖鲈鱼,惊得一帮男生连连后悔,怎么没有发现这么个贤惠的美女,早知道就拐回家做老婆了,还让她跑到福建去了。

??总结下来,就我一个,离家庭主妇还有一大段距离。

??看来,虽然师妹不在家,也要发挥单身公寓的作用,认真锻炼厨艺,总不能拖舍友和师妹的后退吧。

??相信有一天,我也能在公寓里开席宴请大家,让大家赞叹:“呀,没发现,燕子还有这么好的厨艺。”

第7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一、激发兴趣,激励创新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浓厚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方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使他们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情冲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点燃学生的写作之火。要激励学生在写作时有创新,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首先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安全心理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对同一的事物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他们写作上的优势(立意、构思、潜词、造句等)。再次采取激励措施,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适时给予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同时,编印《作文选》,成立作文兴趣小组推荐发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更能创新。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笔者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展开想象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会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作文求异创新

写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如笔者为学生设计的《小猫钓鱼新法》、《1234567的演变》等作文题目。这些作文题目令学生耳目一新,立刻引起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小猫设计了许多种钓鱼的方法,运用“克隆技术”“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设想,使小猫钓鱼法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面化发展,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时代性。在学生写作创新中,我们还要遵循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命作文题目,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畅快的想象、充分的发挥插上创新的翅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父母,街道巡逻的警察,等等。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四、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同学之间多交流。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锻炼口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品位,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同时,为了让学生多交流,笔者在作文教学时,还让学生相互修改作文,从而提高同学的语法水平和用词断句的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同时给学生求异创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五、超越自我,提升品质

第8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写作教学内容 知识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WWW.lw881.com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194.

[3]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6.

[4]勒于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第9篇:班门弄斧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写作教学内容 知识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1] [2]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