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范文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第1篇: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音乐 乐器

《中国音乐词典》关于“十番鼓”的条目记道:“民间器乐乐种,历史上曾有十番鼓、十番萧鼓,十番、十番笛等多种称呼。据明代余怀《板桥杂记》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十六世纪初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所用乐器有板、点鼓、同鼓、板鼓、云锣、笛、萧、笙、唢呐、椰胡等。”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介绍:“十番鼓流行于江苏,明代已有。”吴钊、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书中讲道:“到明万历年间,又有一种叫‘十番’的器乐合奏出现(《万历野获编》)。万历以后,‘十番’在江南地区相当流行。”《辞海》的“十番”条目写道:“俗称‘十番锣鼓’,民间器乐的一种。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起于明末。……可知十番原以敲击乐为主,而鼓与丝竹合奏较晚出。”

谈及福州十番音乐的历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在福州民间广为流传的,清乾隆初年福州举人、侯官郑洛英的那首著名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显然,一个乐种要得到民间广泛接受并且喜爱的程度,在此以前,它肯定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生发直至成熟的历程。因此,可以断言,在早于清朝乾隆年的很久以前,福州便有了十番音乐。

为了弄清楚福州十番音乐的历史, 我查找《四库全书》,看到元代诗人范梈在表现福州《元夕》的诗(见《四库全书》1208册,集部一四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中写道:“危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合沙”即指宋开宝七年,钱昱所筑福州的南夹门,见南宋梁克家著《三山志》卷之四,地理类四,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

同时找到明代诗人徐熥在《闽中元夕曲》(见《四库全书》1296册,集部二三五,别集类,“幔亭集”卷十四)中描述道:“满城萧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烛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闽中”即福州,见《辞海》)

我认为“萧鼓”,即是描写福州的十番音乐。理由有三:

第一,根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十番”在历史上就有“十番萧鼓”的称谓。而古诗词在遣词用字上,历来讲究凝炼、“经济”,如果将“十番”与“萧鼓”两词放到诗中去比较并取舍,显然“萧鼓”要比“十番”更富有诗意,且更为生动。因此,作者在诗中完全有可能将“十番”二字摒弃,而用“萧鼓” 来替代和涵盖“十番萧鼓”的称谓。

第二,两位分别出自元、明两个不同朝代的诗人的诗作中,都对同一地域(福州)、同一节日(元夕)、同一音乐(萧鼓),进行生动的描述,说明该音乐在当时的福州民间已很固定且很流行。另外,它在跨越一个朝代也未消失,说明该音乐具有延续性及强大生命力的特征。而从两诗所描述的宏大场面,也远非仅萧与鼓等一两件乐器演奏所能企及的,何况萧的音量非常小。因此我认为,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运用 “萧鼓”一词所要表达的,应是具有一定乐器数量和演奏气势的乐种。(“十番”的乐器配置及风格特点与诗的意境吻合)

第三:从南宋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以及其后的多部反映福州的志书中记载, 福州民间在元宵节时舞龙灯、闹花灯的习俗,早自唐宋以来便已形成。据现尚健在的著名福州十番音乐老艺人陈英木追述:“福州的十番音乐,最早是由为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逐步发展起来的。历来,福州元宵时舞龙灯时,必伴有‘十番乐’的演奏”。如今,在福州城乡闹元宵的民间踩街队伍里,还保留着这一民俗传统。

我们将舞龙灯与“福州十番”在民间闹元宵中必不可少、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与两诗中所描述的福州元宵时的“萧鼓”场景相联系,再综合串连上述三点进行综合逻辑分析,便不难得出:诗中的“萧鼓”,即为福州“十番”的推论。

若该论点成立,便可由此得出两点看法:一、福州的十番音乐在起始年代上,要早于那些起始于明代的其它地方的十番音乐;二、将《辞海》以及有关音乐史书界定的“十番音乐产生于明代”,至少往前推移了一个朝代,“十番音乐”应是产生于元代,或可能还要更早些。

我从分析元代诗人范梈的生平看,他写《元夕》诗的时间大约在元代的延祐年(1314年)前后。(见《四库全书》1208册,集部一四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很显然, 范梈笔下所描绘的福州城那个“满街箫鼓”的年代,还远非是福州的十番音乐真正的“肇端”。我认为,它还应产生在比该诗作所诞生的时间更为早些的年代。因为一个乐种不太可能初露“端倪”时,便形成“满街箫鼓”的态势。在此之前,它还应有一段不短的“蜇伏期”,即一段从生发、演变、成形、直至成熟的时间过程。

总之,对福州十番音乐“追本溯源”的工作还尚未终结, 还需我们花

大力气去继续挖掘和寻找到更多的、年代更为久远的、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及文物等来作为依据,加以科学地分析论证,直至探寻到它真正的起始年代为止。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第1208册、第1296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三山志》(宋)梁克家著

[4]《中国音乐辞典》中国音乐艺术研究所编

[5]《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杨荫浏著

[6]《中国锣鼓曲》李民雄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