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 乐器
《中国音乐词典》关于“十番鼓”的条目记道:“民间器乐乐种,历史上曾有十番鼓、十番萧鼓,十番、十番笛等多种称呼。据明代余怀《板桥杂记》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十六世纪初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所用乐器有板、点鼓、同鼓、板鼓、云锣、笛、萧、笙、唢呐、椰胡等。”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介绍:“十番鼓流行于江苏,明代已有。”吴钊、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书中讲道:“到明万历年间,又有一种叫‘十番’的器乐合奏出现(《万历野获编》)。万历以后,‘十番’在江南地区相当流行。”《辞海》的“十番”条目写道:“俗称‘十番锣鼓’,民间器乐的一种。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起于明末。……可知十番原以敲击乐为主,而鼓与丝竹合奏较晚出。”
谈及福州十番音乐的历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在福州民间广为流传的,清乾隆初年福州举人、侯官郑洛英的那首著名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显然,一个乐种要得到民间广泛接受并且喜爱的程度,在此以前,它肯定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生发直至成熟的历程。因此,可以断言,在早于清朝乾隆年的很久以前,福州便有了十番音乐。
为了弄清楚福州十番音乐的历史, 我查找《四库全书》,看到元代诗人范梈在表现福州《元夕》的诗(见《四库全书》1208册,集部一四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中写道:“危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合沙”即指宋开宝七年,钱昱所筑福州的南夹门,见南宋梁克家著《三山志》卷之四,地理类四,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
同时找到明代诗人徐熥在《闽中元夕曲》(见《四库全书》1296册,集部二三五,别集类,“幔亭集”卷十四)中描述道:“满城萧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烛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闽中”即福州,见《辞海》)
我认为“萧鼓”,即是描写福州的十番音乐。理由有三:
第一,根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十番”在历史上就有“十番萧鼓”的称谓。而古诗词在遣词用字上,历来讲究凝炼、“经济”,如果将“十番”与“萧鼓”两词放到诗中去比较并取舍,显然“萧鼓”要比“十番”更富有诗意,且更为生动。因此,作者在诗中完全有可能将“十番”二字摒弃,而用“萧鼓” 来替代和涵盖“十番萧鼓”的称谓。
第二,两位分别出自元、明两个不同朝代的诗人的诗作中,都对同一地域(福州)、同一节日(元夕)、同一音乐(萧鼓),进行生动的描述,说明该音乐在当时的福州民间已很固定且很流行。另外,它在跨越一个朝代也未消失,说明该音乐具有延续性及强大生命力的特征。而从两诗所描述的宏大场面,也远非仅萧与鼓等一两件乐器演奏所能企及的,何况萧的音量非常小。因此我认为,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运用 “萧鼓”一词所要表达的,应是具有一定乐器数量和演奏气势的乐种。(“十番”的乐器配置及风格特点与诗的意境吻合)
第三:从南宋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以及其后的多部反映福州的志书中记载, 福州民间在元宵节时舞龙灯、闹花灯的习俗,早自唐宋以来便已形成。据现尚健在的著名福州十番音乐老艺人陈英木追述:“福州的十番音乐,最早是由为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逐步发展起来的。历来,福州元宵时舞龙灯时,必伴有‘十番乐’的演奏”。如今,在福州城乡闹元宵的民间踩街队伍里,还保留着这一民俗传统。
我们将舞龙灯与“福州十番”在民间闹元宵中必不可少、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与两诗中所描述的福州元宵时的“萧鼓”场景相联系,再综合串连上述三点进行综合逻辑分析,便不难得出:诗中的“萧鼓”,即为福州“十番”的推论。
若该论点成立,便可由此得出两点看法:一、福州的十番音乐在起始年代上,要早于那些起始于明代的其它地方的十番音乐;二、将《辞海》以及有关音乐史书界定的“十番音乐产生于明代”,至少往前推移了一个朝代,“十番音乐”应是产生于元代,或可能还要更早些。
我从分析元代诗人范梈的生平看,他写《元夕》诗的时间大约在元代的延祐年(1314年)前后。(见《四库全书》1208册,集部一四七,别集类,“范德机诗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很显然, 范梈笔下所描绘的福州城那个“满街箫鼓”的年代,还远非是福州的十番音乐真正的“肇端”。我认为,它还应产生在比该诗作所诞生的时间更为早些的年代。因为一个乐种不太可能初露“端倪”时,便形成“满街箫鼓”的态势。在此之前,它还应有一段不短的“蜇伏期”,即一段从生发、演变、成形、直至成熟的时间过程。
总之,对福州十番音乐“追本溯源”的工作还尚未终结, 还需我们花
大力气去继续挖掘和寻找到更多的、年代更为久远的、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及文物等来作为依据,加以科学地分析论证,直至探寻到它真正的起始年代为止。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第1208册、第1296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三山志》(宋)梁克家著
[4]《中国音乐辞典》中国音乐艺术研究所编
[5]《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杨荫浏著
[6]《中国锣鼓曲》李民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