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丰子恺的作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丰子恺的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丰子恺的作品

第1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关键词】丰子恺 书籍装帧 民俗文化 民俗风貌 人文情怀

丰子恺是一位融汇中西文化的大师,他曾经为大量的图书设计封面与插图,所绘图案笔法流畅简洁、一气呵成,描绘人之常情,没有矫揉造作,这份真实与平凡来自于他根深蒂固的民俗情结。丰子恺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纳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使民俗文化重放异彩的同时,又添加了一份浓重的人文情怀,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丰子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晚清时期的举人,自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童年时期的丰子恺便对绘画拥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喜爱描摹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繁盛于明代的戏曲小说配有生动有趣的插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文本形式,以市民文化的勃兴为基础发展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获得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欢迎,再加上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参与到插图的绘制中,大大提高了书籍的质量与可读性。幼年时期的丰子恺便对这种艺术形式抱着痴迷的心态,时常临摹书中的插画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色。这一点,在他之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有不少体现。丰子恺还广泛借鉴小说中文配图的艺术形式,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和辨识度,如他绘制弘一法师题字的《护生画集》,全本均采用图文搭配的形式绘制,图与文互相配合,达到了弘扬佛法、护生护心的感召、教化作用;另外一部与丰子恺的艺术生涯渊源颇深的著作为《芥子园画谱》,通过描摹《芥子园花圃》,使丰子恺对中国画有了初步的了解,《芥子园画谱》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总结出从用笔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深入浅出,读来令人茅塞顿开。丰子恺正是由于早年有了描摹《芥子园画谱》的基础,才慢慢推敲出后来的精准简练的一笔式小画,选择运用漫画这种艺术形式来丰富他的书籍装帧艺术。可见,童年时期的这些生活经历以及他接触到的民俗文化,都对丰子恺后来的艺术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丰子恺童年时代就开始对民俗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丰子恺十分喜爱在书籍封面与插画中绘制柳树与燕子,因此,好友俞平伯送给他“丰柳燕”的雅号,这也成为了画家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内心写照。不仅如此,他还专门撰文赞美柳树,足见其对柳树的喜爱。柳树在我国民俗中是生命的象征,自古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柳还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柳文化。无独有偶,古人也曾有“莺啼燕语报新年”的佳句赞美燕子,燕子常被人引以为吉祥的使者。而在丰子恺的眼中,最适宜于艺术这片热土的物种便是柳树与燕子了,所以,他便自然地将这两者收入笔端。1927年,《小说月报》第18卷2号扉页与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昏》封面画中出现了同一幅画,都用柳树作为装点,同一作品重复使用,可见丰子恺对柳树可谓情有独钟。在1930年的作品《绿帘》中,垂柳与飞燕同时出现在画面中,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除了柳树与燕子,丰子恺还将大量的笔墨精力投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这类题材还有一例可资佐证,便是陈师曾。如果说李叔同引导丰子恺向西方文化学艺问道,那么陈师曾则帮助他立足本土文化吸收养分。李叔同与陈师曾是生活上的好友、艺术上的知音,毕业回国后,李叔同供职于《太平洋画报》,其间曾多次发表过陈师曾的作品。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解释也获得了普遍的赞同,并且给予无数仍然在用毛笔、宣纸、砚台作画的画家们极大的安慰,他的《北京风俗画》表现了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其中有很多引车卖浆的老百姓,而题材已经从神话宗教以及文人士大夫的超然气质下降到对一般社会生活的描绘,并且保留了文人笔法的生动性与趣味性。1911年,私塾刚刚改成学堂不久,作为新文化传播渠道之一的报纸刊物进入了小学堂,这使得丰子恺有幸能在小时候便见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丰子恺的书籍封面与插图创作,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日常琐事,描绘街市、乡村、庭院和邻里之间的生活点滴,那种恬淡、悠闲、温暖感染着读者的心灵,诉说着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的本质状态。在丰子恺的笔下,社会化的题材中,有一类是描写人世间的不平,但这不平不是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而是静静地如溪流般润人心田,飘飞的风筝,区区的小草等,在平静中露出微笑,又在微笑中透露出一份悲天悯人。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丰子恺的书籍装帧艺术增加了感染力,可以说是陈师曾带给他的启发。

丰子恺在民俗的土壤中成长,接受了完整的私塾教育,读的是孔孟之书,讲究的是封建礼仪,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且具有深厚的感情,他将现实生活中的所观、所感运用笔墨表现,使作品更加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满怀了生活气息,亲切自然中蕴含着绚丽多彩的生命,温柔敦厚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丰子恺将这份情感运用于书籍装帧艺术中,选取柔和多变的毛笔线条描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最和谐的状态,体现出一种仁慈与博爱的精神,那是一种人文情怀。这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所强调的风土人情的真实平凡相似,是一种人情的体现,并且这种人情又直接来源于作品的表现对象与素材,来源于画中的表现技巧,是一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也正因为有了人文情怀,丰子恺的作品才具有更加真实、广泛、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吴浩然.丰子恺装帧艺术选[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第2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丰一吟,84岁,是丰子恺的七个子女中唯一的健在者。2012年3月的一个上午,《望东方周刊》记者如约到她上海的家中采访。她进门说她上午的经历。

房间里挂着丰子恺生前画作。书桌上有摊开的宣纸,是丰一吟临摹了一半的丰子恺书法作品。

一般到她这个年龄的人,称呼自己过世的父母,都会称“父亲或母亲”,但,丰一吟谈到丰子恺,仍然呼“爸爸”,亲切地宛如老先生还在眼前。

不玩怎么行

在丰一吟印象中,丰子恺从来没对她的兄弟姐妹几个说过“你必须怎么样,不可以怎么样”。

即使在战乱年代,丰子恺仍然对儿女身心照顾有加。丰一吟回忆,上世纪40年代,日军进犯中国,丰子恺全家逃难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每个礼拜六晚上,丰子恺会花上5块钱,买一些吃的回来。然后,他一边教古诗词,孩子们一边吃东西,接下来还会讲故事给大家听,讲的时候不许做记录,之后再让孩子们写出来。

采访中,谈到有趣处,丰一吟常常开怀大笑,在她现在的笑声中,似乎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儿时的自在与舒展。

对于现在的教育,丰一吟很感叹,“拼命地压着孩子们学习,压得很苦”。而在小时候,“爸爸”很支持他们“玩儿”,“小孩子当然要玩了,不玩怎么行?!”丰一吟说。

丰子恺有一幅画作《小大人》,源于丰子恺看到的情景: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她学母亲交际。丰子恺感慨道,“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

“在精神生活上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丰子恺精通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多种外语,多才多艺,堪称一代大师,但是他的七个子女都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丰一吟说,“爸爸从来不硬要我们学什么”。她和其他兄弟姊妹分别在中文、数学等领域各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丰一吟则先后从事俄文图书翻译和丰子恺研究工作,此外,她酷爱京剧。她兴致勃勃地说,前几日,朋友陪着她去植物园,碰到票友,她还即兴唱了一段老生行当《甘露寺》。

设身处地

近几年,一套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被发现,重印,热卖,甚至卖断市了。这套 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同时引起教育部的重视。这套教材,正是民国时期开明书局为小学生编写的语文教材,叶圣陶编纂、丰子恺绘画,在1949年前就印过四十余版次。

丰子恺青年时卖掉祖宅,赴日本东京学习美术,偶见日本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的作品,因爱其简炼,醒世劝诫,遂引为榜样。回到浙江,任教于上虞春晖中学的丰子恺,作了一幅画《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看到,颇为赞赏。慢慢地等丰子恺画稿成集,郑振铎为其命名为《子恺漫画》,至此,中国才有“漫画”一词。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开创者,他清新洗练的中国漫画风格,至今仍是标杆。

现在,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出现了盗版,甚至还有两个出版社为了争夺再版版权打官司,丰一吟告诉本刊记者说,“(打官司的两家出版社)一家在上海,一家在北京,我说,你们一南一北,互不影响,自己出自己的。”

在丰一吟书架上,摆放着多套不同版本的开明国语课本。翻开课本,课文内容就像丰子恺的漫画一样,内容简明,意蕴却深刻。

比如,18课,篇名《职业》,“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每篇课文,都有一幅很大的漫画,文字只有十几个字,如:

《济贫》,女出门,见贫妇,衣服不完,入门告母,母取旧衣赠之。

《爱同类》,一犬伤足,卧于地上,一犬见之,守其旁,不去。

第3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崇德(今浙江嘉兴桐乡崇福镇)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凯,后改为子恺,笔名TK。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散文集)、《子恺漫画》(漫画集)等。曾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许多方面深得其师真传。他曾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的漫画选材独特、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在当时流传极广。后人评价其漫画创作的成就时说:“丰子恺于1924年发表第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成为将漫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丰子恺一生有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理论等方面的著作150余种传世,其中出版漫画集约50本。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漫画风格鲜明,笔法高古,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又不失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深得人们喜爱。”(《丰子恺漫画精品集 内容简介》)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丰子恺的为人,深刻领悟其漫画的表现手法及艺术功力,即挖掘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拙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它告诉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丰子恺先生认为:“美德和技术兼备才为艺术,但在修养上有先后轻重之分。欲为艺术家,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丰子恺文集》第四卷第13页)在他看来,做人即“修成美德”是主要的即第一位的,画画即“习得技术”是次要的即第二位的。只有在修成美德的基础上习得技术,才有可能成为美德和技术兼备的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对此身体力行的。他用他的漫画,诠释了他是如何“做人”的。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这其中的“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然而,从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关于这个“真”字的多方面的诠释。

(一)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保有童真

丰先生的漫画,有许多是以儿童为题材的。在他笔下的儿童,无不是天真活泼、惹人喜爱的。如那幅以《瞻瞻底车(二)脚踏车》为题的漫画中,那个叫做瞻瞻的小孩子,将两把圆蒲扇一前一后放在自己的胯下,充当起了脚踏车。在经济条件不能满足购车的窘境中,圆了自己的脚踏车梦。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暴露无遗。又如那幅《阿宝赤膊》的漫画,那个被称为阿宝的小女孩,大概是刚洗过澡,下身的裙子已经穿上了,但上身还打着赤膊,她双手交叉捂住前胸。小姑娘害羞的天性跃然纸上。还有那幅《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一个小孩子对着为自己削瓜的大人(或许是他的妈妈),正在用力打扇。充分表现了儿童的狡黠和天真。这些与其说画的是儿童的天真,倒不如说它们表现的是画家的童心未泯。画家如果没有一颗童真的心,即使这些天真有趣的儿童行为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更别说用漫画画出来了。

(二)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的疾苦

在丰先生的漫画中,有不少是表现民众的疾苦的。如在那幅《卖品》为题的漫画中,一个后颈上插着草标的小姑娘,正被一个叼着烟卷穿着破烂衣服的汉子领回家去。这幅画反映的是旧社会底层百姓卖儿鬻女的悲惨现实,其中包含着丰先生对小姑娘的遭遇的深切同情。而那幅以《一肩担尽古今愁》为题的漫画,则把一个背井离乡、挑着担子行进在坎坷山路上的货郎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对此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再如那幅以《脚夫》为题的漫画,那个缺了一条腿的农夫,为了谋生,不得不拄着拐杖,挑着重担行进在路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先生对此脚夫遭遇的同情及怜悯。

(三)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不慕虚华的名利,追求恬淡的生活

丰先生不慕荣华、追求恬淡的心境,在他的漫画中也有生动地体现。那幅以《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为题的漫画,表现的是多子女的家庭中,在穿衣方面往往是老大穿过的新衣服,旧了就给老二穿,破了也不舍得扔掉,要给老三穿,老三穿了后,补一补又给老四穿上了。对这种勤俭持家的做法,丰先生是持赞同态度的,不然它就不会出现在先生的画中了。在那幅《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漫画中,面对着简单的几碟菜和如豆的灯火,两个大人聊得正欢。就连窗台上的猫儿,也被这番场景吸引住了。画家画的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不知道,但从中透露出来的恬淡的心境,我们是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在丰先生的许多漫画中,都有青松的出现。青松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志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丰先生内心世界的一斑,这就是不仅要像白开水一样恬淡,而且要像青松一样高洁。

(四)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爱护生灵

丰先生因爱护生灵,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有一次,他携一只母鸡,要从苏州到杭州云栖去放生。由于不忍心像常人一样将鸡的双脚捆起来倒提着,于是把它放在了撩起的长衫下摆里面。结果在长安镇转乘火车时,他那鼓起的长衫下摆引起了便衣侦探的怀疑,把他给拿下了。直到弄明原委,各自都开怀大笑。在丰先生的漫画中,出现了许多如猫、牛、蝴蝶、蜻蜓等的动物,无不充满着对它们的喜爱。也出现了许多如松、柳、梅、杏、芭蕉等的植物,无不充满着对它们的爱护。对于那些摧残这些动植物的行为,他也用漫画的形式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如那幅《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的漫画,对那些随手摘荷花、荷叶的不文明踏青行为进行了讽刺。在那幅《暴殄天物圣所哀》中,丰先生对那些顽童以捕蝶为趣的行为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最后,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心怀感恩。这种感恩首先是对父母,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件事,都要表示感谢与回报。漫画《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就是对这一点的形象体现。其次是对恩师。丰先生的恩师弘一法师,最终遁入空门,远渡重洋而去,这使丰先生甚感悲戚。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题为《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的漫画,透露出对恩师的感激和留恋之情。只要人人学会感恩与回报,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人间就多了一些欢乐。组画《我爱人,人爱我》体现的就是这种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丰先生是如何做人即做“真人”的。人品高了,画品自然就高。反之,人品差了,其画品自然不值一提。人们除了知道蔡京和秦桧是大奸臣外,有谁会注意到他们还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呢?

二、是我们从中领悟到作画“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其次在于它能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作画“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这里的“简”,指的是极简省的笔画和线条,“繁”指的是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以简驭繁”就是用极俭简省的笔画和线条来表现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丰先生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的漫画作品,虽然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比如他的漫画作品《种瓜得瓜》,并不是去描写从种瓜到得瓜的漫长过程,而是选取了收获的那一刻的情景,用近乎夸张的笔法画出了前面两个小孩抬着一只大西瓜,后面一个大人捧着两只西瓜时的得意神情,就连天上飞着的蜻蜓,仿佛也被这一收获的场景感动了,从而不离他们左右。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的意境。笔墨虽然简单,而意蕴却异常丰富。又如他的作品《努力惜春华》,一般人可能会画出一大堆的春花,至少也得有一两朵的春花,被人看在眼里,或捧在手上,而不忍放手。如果丰先生也这样来画,就落入了俗套,也近乎平庸了。在他的漫画中,你见不到花,只看到花盆中长出的一颗嫩芽,而主人正在为其浇水。相比较而言,丰先生的构思要高明得多。尽管他没有直接画出眼前的花,却使人从花盆的嫩芽中看到未来的花。况且,《努力惜春华》中的“春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青春年少。你画一朵或一堆花朵,未免使人产生残花落红的联想,哪里还有青春年少的意蕴在呢?而丰先生笔下的这颗嫩芽就不同了,它使人能够意会到这是一盆未来的花,却又不失青春年少的意思。其构思可谓别出心裁。再如他的作品《音乐课》,画了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的一位老师和十二位学生。这幅漫画可以说是用笔简省到了极点,不仅省去了教师赖以活动的讲台,而且省去了学生脸上的其他器官,而只剩下了一把拉着的胡琴和十二张大嘴巴。粗一看,这种构思有点不近情理,但细一想,你不得不佩服画家的匠心。因为对于音乐课而言,需要的只是某一种乐器和张开着的嘴巴而已。还有他的作品《赏月》,简省到了没有一个赏月的人,却能从摆放在桌子上的茶壶和茶杯,看出有赏月的人在,起到了“此处无人胜有人”的奇妙作用。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首题为《自题山水》的诗:“采药心中要一山,不须一物只云环。画师画得云环出,老死京华愧满颜。”诗中虽然不失自谦,却委婉地道出了作画应“以简驭繁”的道理:要画出采药人的生活,画云画山都显得有点多余,不如集中笔墨画采药人的好。看来大画家在“以简驭繁”这一点上,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三、作画仅“画龙”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点睛”的功夫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再次在于它启示我们:作画光“画龙”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点睛”的功夫。如果我们把丰先生的漫画看作是“画龙”的话,那么,他为漫画配的文字,无疑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这样既“画龙”又“点睛”,使得他的漫画作品堪称杰作。

如他的作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画出了一位天真浪漫的小姑娘阿宝,她自己光着脚,却给凳子的四只脚分别穿上了鞋子。很显然,她用来给凳子穿的鞋是她自己的。在她的眼里,凳子也是有生命的,它一天到晚光着脚多么可怜。在这种同情心支配下,她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凳子穿上,一双不够又拿了又一双。至此,“画龙”的功夫已经到了。但画家还要为它“点睛”,这就是配上文字。“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把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通过文字“点”出来了。又如他的作品《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画了两间倾颓的房子,一棵挺立的松树,一个独自伫立的人,以及墙脚及台阶旁连天的衰草。如果单凭画面,你也许能领悟到其中的衰败和凄凉,但甚难明了这人与屋、与树之间的某种联系。画家为此配上了文字“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点明了这倾颓的房屋正是自己昔年欢宴的所在。通过今昔的对比,揭示出人世的沧桑,升华了画作的主题。

四、结语

第4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关键词:艺术 随笔 写作 丰子恺 艺术随笔 中国

孙冰所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是1999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丛书中的一本。该文集从丰子恺先生大量的著述中精选了39篇的艺术随笔,这些实际上也仅为丰子恺艺术随笔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很不错的篇目并未选入,如《图画与人生》、《绘事后素》、《视觉的食粮》、《版画与儿童画》、《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园地》、《钟表的脸》、《扇子的艺术》、《洋式门面》、《绘画的欣赏》等。

丰子恺的随笔早已为人所熟知,并且好评如潮,归结起来,其魅力即在于其只用平常的文句,从小处落笔,亲切率真、简约练达、幽默风趣。同样,丰子恺的艺术随笔自然也具备这些特点,只是由于艺术随笔与一般随笔的写作在内容与目的上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细化研究。本文着重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

在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中,以丰子恺自身经历为素材的有22篇,占全书56.4%,其中有15篇的全文均以其自身经历为内容。如《我的学画》、《学画回忆》,叙述的是作者自身在绘画学习中的一些掌故。娓娓叙述自己学艺时的一些人情世故,并在所叙中蕴含某种道理,是作者十分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类似的还有《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访梅兰芳》、《写生世界》、《我的画具》、《我的书:〈芥子园画谱〉》、《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谈自己的画》以及《杭州写生》等。此外还有以作者自身经历作为引子展开分析的作品。如《从梅花说到艺术》就谈到自己的一个“实例”,即年幼时对于父亲供养兰花的不解,长大后看见关于兰花的画,才由画面上“十分美秀可爱”的兰花线条悟到兰花的魅力所在。《美与同情》,作者从自身的生活小事生发开去,说的是有一回“一个儿童”进入自己的房间,帮助作者整理房间,并认为摆放欠佳的物品是“何等气闷”,作者从中体会到这种对物的同情心其实就是“美的心境”。之后谈的才是美与艺术的问题。选材的亲历性,一向是随笔写作的一个特点,随笔与艺术随笔的区别在于“艺术”二字,即在于艺术专业性上。因此写作中的专业亲历性,则昭示着一种实在的体验艺术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其实可以被概述为: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张大千、刘海粟、倪贻德等艺术大师的许多艺术随笔均是以这样的方式写成的。细加推究,可以发现,这一方式能较好地吻合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如艺术上某些概念通常较为深奥、玄乎,一般人难以理解,又由于在艺术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更给一些初学者以找不着北的困惑。这时候,从亲身经历入手便能有效消除神秘感,使文本与读者的最初衔接呈现良好态势。此外,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即是个体亲历的结果,那么,个体化的写作者作为所经历事件的一个角色,将自身真切的体验与感触传递给读者,则有望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并经由共鸣获得内心的满足。这原不过是很普通的方式,但一经丰子恺先生之手,则不仅与艺术的本质——创造性的需求相和谐,更与其思想中求真的念头相吻合,呈现自然圆熟的状态,成为一大特色。据丰一吟《丰子恺的随笔》一文中介绍,其父的随笔写作受其启蒙老师夏丏尊先生的影响。夏先生主张“作文,请说自己的话”[1]。如此一来,我们则不难理解丰子恺先生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坚持“事非亲历莫妄言”的缘由了。

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自身经历作为实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外,丰子恺先生还善于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寻找这样的关联,能使僵化的知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其实也是丰子恺先生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本职与天性。发现关联的难度在于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交集”中产生的。丰子恺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善于在书籍资料中寻找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将之铺陈于文字中。如《女性与音乐》,写于其卧病其间,“把所有的音乐史拿到床里来,一本一本,从头至尾地翻下去”[2]。文章以一般人所认为的“女性的优美的性格与音乐活动的性质何等类似”作为疑点展开研究,接着作者叙述自己在病中如何翻检书籍资料,并一一陈述自己在其中的发现引导读者追随其思路。此外,作者还善于从自身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写起,寻找其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加以引申与剖析。《从梅花说到美》说的是关于美的问题,作者将各家关于美的论述罗列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梅花说到艺术》写法上与《从梅花说到美》相类,总结他人见解,提法讲求证据,不给读者突兀之感。不同的是,《从梅花说到艺术》以梅花为例,从窗前的梅花联想到文学、绘画上的梅花,并分析文学与绘画的区别,认为思考是文学的一大特色,而绘画是以感觉为主,诉诸人的视觉。也就是说,“画不是想的,是看的(想不过是画的附属部分)”[3]。《儿童与音乐》,谈的是儿童与音乐的关系。认为“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的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正是这样的点睛之笔,才使得文章能凸现精彩,远离平庸。善于联系,意味着善于运用知识,尤其是寻找出知识与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知识总是陈旧的,但发现其中新的关联,即意味着化腐朽为神奇。正是基于作者对所钟爱的绘画艺术鞭辟入里的理解与认识,其论述才能如此的简洁明白,发人深省。

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

在“艺术随笔”这个术语还未普及之前,艺术批评的文字形态都被归入艺术评论。艺术评论中有一体即为“随笔体”[4]。“随笔体”即后来的“艺术随笔”。

转贴于中国

中国 艺术随笔是一种取材关涉艺术领域,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情趣性的,重在传达作者对艺术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文章体式。这种内容上的特征可称之为“专业性”,即指具备美学(或艺术)理论、观点以及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本来,“艺术与文学虽然是亲密的近邻,但艺术家未必就要做文章,文学家也未必就多谈艺术”[5]。丰子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师,其出色的艺术随笔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正是其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方面如此自信与成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艺术的专业性与其艺术随笔的写作密不可分。就丰子恺而言,因为专业、内行,才敢拿自己的艺术经历说事,才敢如此自信地对他人的作品或某些艺术现象发表看法和见解。以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为例,文章从林语堂先生关于“谈漫画”的约稿说起,接着讨论关于自己的漫画的“定名”问题,并找到自己漫画的定位:“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文章的主体便是谈自己“作画时的因缘”,谈关于自己的生活与漫画的种种故事与感悟。可以说作者在完善小“我”的同时,也将大“我”包含其中了。

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

文如其人,自是不假。丰子恺先生的内心一向真诚谦卑,凡事都能认真地从细微处着想,从不怨天尤人。他的随笔语言率真朴素也是公认的。以《我的画具》为例,在此节选其中的两个小段:

我自己虽然永不把带结住,然而别人常常代我结住。仔细的人借看了我的画册,必定把它结好——有时深恐结得不牢,特为我打两个结——然后奉还。手痒的孩儿们看到我这画册,顺手翻弄了一会,最后拿带子来练习结绳细工,给我连打上七八个结,然后自去。[6]

描画何尝不然?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后来依样临摹,趣致就完全不同,有时竟成另一幅了。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欲求放胆,第一须避自己所不欢喜的画具,第二须避去自己所不欢喜的环境。我用了上等图画纸便画不出,到了莫干山上也画不出,大约是画具与环境不适自己好尚之故。[7]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有一种速写簿会有带子,自己从不结,而他人时常代劳的两种情形: “仔细的人”,结完之后“奉还”;“手痒的孩儿们”,结完之后“自去”。“奉还”与“自去”,两词合情合景,且合理到位,不可挪移,用词的流利干净于此可见。第二个片段中“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其中的“趣致”自然是精选之词,“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逻辑关系清楚,表述简洁有力,读来让人感觉诚实可信,清楚明白。可以说,文句的率真、朴素、平和与亲切,是以作者深刻认识的为基础的,这也正是读者从中看不出人为的技巧,但却可以感受其语言“干净流利”[8]、心境澄明透彻的原因之一。

丰子恺先生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其个人多方面的修养密切相关。1927年,丰子恺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由于受佛教超然物外思想的影响,丰子恺对人生世态抱着静观玩味的态度,这决定性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所谓的“超然物外”,并非飘然随意,无所事事,而是以认真处事为基础。这样一种情怀,是源于对超然物外比获取功利更有价值的认定。于此,透过语言,则不难体会丰子恺随笔中淡淡的禅味及纯真的风趣。

以上所分析的是关于丰子恺艺术随笔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教师身份的丰子恺,其写作的目的在于使人(尤其是学生)对艺术与美能有透彻的理解与领会,因此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具有示范与表率的效应。有趣的是,丰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别论及随笔的性质:“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他曾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的本义是水过满溢出,也被引申为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随”的本义是依顺,依从。作为文艺大家的丰子恺先生,其触类旁通的能力无疑是卓越的,一下就抓准了随笔和漫画在他看来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的共性。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师艺术教育中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a09326s。)

注释:

[1]丰一吟:《丰子恺的随笔》,新读写,2007年,第11期,第60页。

[2][3][5][6][7]孙冰编选:《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第16页,第1页,第183页,第186-187页。

[4]腾小松:《艺术文本写作》,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第5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引导学生写作求真,展示“真我”,比单纯教作文技法更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能用来矫正学生写作失真现象的典范美文比比皆是,比如丰子恺的《白鹅》、朱自清的《背影》、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典型范文,指导学生探寻对人物、事物或事件的写真,从而引领学生写作文时触类旁通地求真,写出富有真味的作文,展示“真我”。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白鹅》时,我被丰子恺先生在文中的真性情所感动,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地以此文为范本,为学生上了一堂有关抒发真情实感,写出感人美文的作文指导课。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那是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的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他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丰子恺先生在《白鹅》开篇的引文中是这样写道的:“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所以丰子恺先生写下此文,“就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这些内容在原文是有的,但编者在编撰本文时删除了,我在上这堂作文指导课的时候把它们还原给学生听了,我觉得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丰子恺先生对白鹅的那种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效仿课文的讲求真实,写出富有真味的作文呢?我根据教学《白鹅》的一些心得,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引导。

一、引导学生用亲身经历触发真感受

冰心老人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只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真正感人的文章。只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才是最难忘的,最真实的!

在《白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生活的原型,我们看到了作者亲自在喂养一只白鹅,一只“傲慢”的白鹅。这只白鹅有“高超”的头颈、“厉声呵斥”的叫声、“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这只白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没有作者亲身的经历,就不呢写得如此的真实生动,不能写得如此的令人难以忘怀。

学生的写作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感或体验,只有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才会引发真切的情感或独到的体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从生活中孕育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投身生活,用亲身经历来触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能写出有真实感受的作文。

二、引导学生用朴实语言叙写真素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用朴实的语言叙写源自生活的真素材,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因为农村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较少,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较难。

在《白鹅》中,丰子恺先生虽然运用了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但更多的是运用浅显质朴的文字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浅显朴实,就如平常聊天一样。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

作为初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为我所用。平时在家帮父母做的一件家务,在学校帮同学或老师做的一件好事,都是作文的真素材。老舍先生在《人物、语言及其他》中也提到“语言朴实,是对文章风格的一种描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至真至纯的作品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质朴与纯真契合。所以,适当引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来自生活的真素材,同样能够让人感觉到你的真性情,体会到你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用细节描写刻画真形象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刻画手法。使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形象真实再现出来,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临死前神甫让他亲吻镀金十字架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一细节画出了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可感,形象栩栩如生,使整篇文章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在《白鹅》中,丰子恺先生对白鹅的刻画也运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写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等等。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作者笔下的白鹅个性鲜明,形象逼真,也突出白鹅排遣作者当时的焦虑苦闷,作者因此喜爱和怀念白鹅的真实感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正是作者平时细致观察白鹅的生活形态,才能把白鹅的生活习性、步态吃相等,刻画得如此生动传神,如此饱含深情。

第6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据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将计划拨出350多万港币,资助约30-45家香港中小型出版商、印刷商,参与即将在北京、法兰克福及台北举办的大型书展。获资助的出版商和印刷商可免费租“香港馆”内的独立展位,向更多客户展示及介绍其产品和服务,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宣传香港创意文化产业。

香港联合出版属下书店全新面貌迎读者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属下的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近期不约而同调整业务安排,在迈出新的时代步伐的同时,自然流露出稳中求变的香港精神。

三联书店辖下湾仔门市七月份在三楼开辟出近百平方米的内地图书专区,书种多达一万多种,较以往多一倍,并提供内地图书两本八折优惠;而中环总店还增加举办文化活动及讲座(每周最少有两晚文化活动)。此外,该店也提供会员更多服务及优惠。

此外,一向主攻文史哲的中华书局一反传统,与大型连锁漫画店Animate结盟,在太子开设一家占地两层,面积130多平方米的漫画专门店,专售香港及欧美、日本的漫画和动漫精品,抢攻年轻人市场。

至于与诚品香港店为邻的商务印书馆,最近更是斥资翻新铜锣湾图书中心,将教科书、文具等迁至副馆“教育馆”,而原址翻新扩充至4层为主馆,每层设有不同的主题,书籍种类增至12万种,务求以全新面貌迎接广大读者。该馆也将定期举行主题讲座,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现代教育开拓内地市场

香港现代教育集团近日与深圳市益文图书达成策略性合作协议,开拓内地市场,并计划出版电子书,为幼儿园及小学学生作教学培训。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吴锦伦表示,希望将来会有10万所小学选用集团出版的电子书,但没有透露该项目的投入资本,以及电子书的销售价格,只表示未来将继续研发该项目,以兼容各款平板计算机。公司计划在香港,以5200名“现代小学士”作为电子书的第一试点。

吴锦伦表示,此次与益文图书的合作,解决了现代教育一直希望在深圳办培训中心的牌照问题,最快能于9月投入服务;另外,他指现代教育希望能在3年内,将ACT国际课程推广至10个城市。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则表示,未来有计划与现代教育联合成立一间公司,进一步探讨中文语言、拼音等教育培训工作。

金石堂网络营收3年后赢实体店

据台湾媒体报道,金石堂书店今年迎来30周年庆,该集团以实体连锁书店起家,目前,旗下实体连锁书店约有75家,而特色文具店有7家,未来实体店的数量,以每年5-10家的增速进行。金石堂站稳连锁书店后,10年前成立网络书店。该公司表示,目前网络书店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但每年业绩以2位数增长,反观实体书店只有个位数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书店及连锁实体书店的获利贡献几乎相当。

面对海外的书店业者都竞相投入电子书的业务,金石堂认为,欧美国家的出版品都有相当丰富的出版内容,也有经济规模推出自有装置的电子书产品。以台湾来说,金石堂也尝试投入电子书领域,但目前市场推动方面比较迟缓。毕竟未来电子出版的管理也是趋势之一,金石堂会持续关注。

台湾大规模出版丰子恺全集

第7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关键词]漫画 起源

漫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宋学者洪迈(1123-1202)著作《容斋五笔》中,但指的是奔走水上的鹭鸶,是一种鸟,清乾隆年间出版的随笔集《漫画随笔》,提到的漫画也是指这种鸟,与翡翠的出处如同一辙,和现代的概念完全不同。就现代意义上所指的漫画,在我国历史上出现时间也很久远。南宋叶绍翁《四海文献录》戊集“满潮都是贼”中记载了一幅政治讽刺画:“有市井小人,以片纸摹印乌贼出地没于潮,一钱一本,以售儿童,且颂言云:‘满潮都是贼!满潮都是贼!’京尹廉而杖之。”用“满潮”谐音“满朝”,借用“乌贼”之名讽刺权臣爪牙。清朝乾隆帝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画的一幅《有钱能使鬼推磨》(图一),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是一幅漫画。有趣的是明朝皇帝宪宗朱见深画过一幅《一团和气图》(图二)也属漫画之列。只是那个时代还没有给这类画冠以名称。漫画一词与绘画有关系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另一位“扬州八怪”金农(1687-1762)所著的《金冬心杂画题记》中,说“漫画折枝数颗,以解淡乡愁”。讲的是漫不经心随便画的意思,仅是一个动词,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漫画。

从历史的角度讲,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是凭空而降的,这也符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漫画艺术也不例外,漫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洞穴壁画、石窟艺术、图腾等古代艺术形式。

晚清至明国年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纷争、战乱四起,混乱而暗淡,由而也滋生了很多嘲讽时庇的讽刺画,在十七世纪末,英国的讽刺画家荷加思的《近代漫画》的出现,漫画一词在西方已有了独立意义上的概念,只是还没有被国人接纳。这一时期的漫画被称作:讽画、讽刺画、讽喻画、讽世画、讽字谐音画、滑稽画、谐画等等,如:张聿光(1885-1968)的《骑木马》;钱病鹤(1879-1944)的《百猿图》;黄文农(?-1934)的《大拳在握》;鲁少飞(1903-1995)的《战胜崇拜狂》、《弄虚作假的艺术》等,在当时均称为讽刺画或滑稽画。

1909年日本人北泽乐天在日本创开了《东京泼克》,“泼克”可译为“讽刺漫画”,之后成立了东京漫画协会,新漫画集团,三光漫画集团等,形成一股漫画风。遍及了东南亚,我国的沈泊尘(1889-1920,浙江桐乡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漫画专刊《上海波克》,也称作《泊尘滑稽画报》。

直到1925年,身为音乐和图画教师的丰子恺创作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笔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画。被其好友朱自清发现,并将他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载于《我们的七月》上,署名“TK”。当时著名的大刊《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通过朱自清找到了丰子恺,并为其作品开了一个《子恺漫画》的专栏,丰子恺和《子恺漫画》一举成名,随后丰子恺出版了自己的漫画集《子恺漫画》。自此,漫画一词被国人同化。

及时期,我国的漫画发展迅猛,特别是以华君武为首的一批爱国画家在延安创作了大量以爱国抗战保卫家园为题材的漫画,1939年主席还专门把华君武请到了他的住所 ,就有关漫画创作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谈。

之后,在“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活跃着一大批漫画大师,如华君武、方成、黄苗子、丁聪、张乐平、廖冰兄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其水准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三)在1962年8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被总理作为会议文件的附件印发给了全会代表,主席看到后在这张有漫画的文件上批了八个大字:“有了错误,改了就好”,漫画被刊入政府文件史所罕见,“”动乱时期,一些大师杯关进牛棚,

(图一) (图二) (图三)

但在私下却依然笔耕不辍,漫画之风任在暗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明、言论自由,文化艺术创作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空前盛世,漫画创作不在被扣上“仇恨社会”、“心态不正”的黑帽子,漫画家们可以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第8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鲁迅 非常欣赏儿童的心灵之美。他的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与美好。如在《故乡》中,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在《社戏》中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这些童真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喜欢探讨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满足。鲁迅以阳光的笔触,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歌颂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和充满活力。鲁迅笔下的儿童,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丰子恺 有着多重身份:画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心中装着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笔底表达出来的自然是活泼泼的儿童世界。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他既为自己的儿女长大而欢欣,又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伤心。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长大,让生命一直浸润在童心世界的快乐和本真中。丰子恺笔下的儿童文学如同他的儿童漫画一样,之所以历经大半个世纪,至今依然为广大小读者与大读者所喜欢,根本原因就是丰子恺对儿童的至诚至爱至情。

巴金 是一位热爱孩子的老人,人们敬重他,爱戴他,尊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喜爱。而在《我的家》一文中,巴金写到了他七岁的外孙女作业负担重时说:“从早忙到晚。有时孩子的妈妈陪孩子复习数学,总要因为孩子‘头脑迟钝’不断大声训斥。”巴金又说:“我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回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总觉得灌输和责骂并不是好办法。为什么不使用‘启发’和‘诱导’,多给孩子一点思索的时间,鼓励他们多用脑筋?”

冰心 老人热爱儿童,她乐于为孩子们提供精神粮食。她用十分自然亲切、充满童稚气的话语,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在《小橘灯》中,“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写了小姑娘心灵的美好。而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冰心则写到了在颐和园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冰心最后说:“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大师们笔下的儿童形象各有千秋,但都为我们家长们了解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多的认知渠道。

第9篇:丰子恺的作品范文

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他的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关注家庭生活,经常从家庭生活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

有一天,一个朋友来拜访他。丰子恺和朋友坐在灯下,喝酒聊天。家里的小黄猫坐在窗台上看着他们,女儿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为他们生炉子热酒。丰子恺觉得这样的画面非常温馨美好,便把这个场景画了下来,十分有趣。

他在《给孩子们的一封信》中写道: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情都想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

瞧,他儿子瞻瞻拿芭蕉扇当脚踏车的情景,画得多有趣啊。

画出记忆中的家

李白健是湖南邵阳人,著名旅美画家。他有很多画以家为题材,唯美、温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他童年时,家境很困苦,但因为母亲和姐姐的照顾,他感觉非常幸福。李白健回忆说:“我常常半夜睡醒,还看到母亲在搓衣板上洗衣服。尽管家里很穷,她也要将儿女们打扮得干干净净。她有一个信念:再苦再累,也要送孩子读书。”

阳光下,母亲提着竹篮,带着孩子,穿梭于刚洗好的红色印花被子之间,温暖的风吹来,被子在风中飞舞,大白鹅拍着翅膀欢唱……

到美国后,他经常想起从小时候生活在资江边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有时候在资江里游泳,有时候徒步“小旅行”,有时候去小巷子里看木偶戏……那个时候,家虽然非常简陋,但很温馨。姐姐一边照顾弟弟,一边做好饭,给在外面工作的母亲送去。古朴的窗户下,挂着一串串老玉米,穿着花裤子的姐姐踮起脚去锁旧旧的老木门,家里的小黄狗羡慕地望着温热的饭菜,弟弟在姐姐背上甜蜜地睡去……那就是美丽的家,有爱.有责任,还有绚丽的色彩。

画出心中向往的家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20世纪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

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受叔叔的影响,从小喜欢画画。他喜欢夏天热情开放的向日葵,秋天的田野,路边一丛丛怒放的紫罗兰……因为他喜欢像阳光般绚丽多彩的温暖色彩。他经常在田野上散步,观察那些金色的麦子,大朵大朵的向日葵,还有艳丽的玫瑰,心想:“它们这么漂亮,是要向人们表达什么呢?”

他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着明亮的色彩,温馨的氛围,可以自由地表达,快乐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用暖色调表达自己心中对家、对温暖的渴望。他用绚丽的色彩画下他自己的卧室:浅蓝色的墙壁上,挂着自己和母亲的画像,还有自己喜欢的作品;阳光从绿色窗户中透过来,深黄色的原木床上,摆着大红的被子、金色的枕头……一切都是暖色调的,充满了温情与爱意。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来到法国一个小镇生活。他用大片的暖色调,大胆地画下了这个小镇的街道,宁静、温暖,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夕阳下,浅粉色的街道干净而安静,天空是金色的,彩色屋顶冒着浅棕色的炊烟,路边的绿化带开着玫红色的小花,娇艳而美丽。看到这幅画的人会不由地想到,如果我的家在这里,一定很美吧。这也正是画家所要表达的:生活在一个美丽而温暖的地方,一定是幸福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