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第1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目前国内外科技的创新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然而,沿海省份经济增长却后劲不足,最大的瓶颈是科学技术落后,创新力度不够。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快速实施的关键。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沿海区域实现经济向外循环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点,摆脱其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培育区域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沿海区域的内涵及沿海区域科技创新现状

hansom(1998年)把沿海本文由收集整理区域定义为“大陆或海岛周围空气、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区域”。beatley(1994年)提出了一个生态学概念:“它是一个转换区域或是一个群落交错区,位于海洋(湖泊)和地域系统之中”。我国《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给沿海区域下的定义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的沿海区域是新兴增长区域、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科技投入产出效果难以持续增加。我国沿海区域长期以来的发展主要依托初级工业品,兼营商贸、金融、农业等外向型综合性模式,造成不同工业部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雷同现象。这种模式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企业技术积累,技术扩散不充分,产出滞后,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的持续效应,这不仅造成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严重浪费了技术资源,也不利于我国沿海区域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沿海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不足。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投入数额还是投入强度,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特别是种子期科技企业的融资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结构单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高度集中的银行金融体系从体制上把科技创新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从而无法满足企业在科技创新时的融资需求。

缺乏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10年12月,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试点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地方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企业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由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较难适应信息流、技术流转移的需要,加之没有建立功能强大、健全的物流渠道,增加了平台高端创新的难度,而且目前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流通的相当部分信息是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固有特征的软信息,其内部化现象较为严重,即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处理和传递,其信息往往不能进行定量、编码传递,进而造成政府、企业、银行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企业产权不清,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如何让技术和管理等智力要素参与企业产业化的股权分配,虽然政府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执法和违法的查处力度相对较差,造成我国沿海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单一化形式严重、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名不符实。另一方面科技人才缺乏,在当今技术革新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其作用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更为严重的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类问题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技术创新的环境难以净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将大幅度降低。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构建沿海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首先,重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执行好国家支持企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和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财政、金融、人才等重点政策,加强监督和控制。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具有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特征的科技中介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再次,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新机制。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科技创新紧密联

转贴于

系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建立协同机制,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实现技术链条与资本链条的双重对接;而企业要进行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对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利用率;科技金融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促进沿海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实现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发展。实现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必须构建沿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沿海区域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的明细化、体系化、层次化。一是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的工业园区,承载国家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增长极和特色产业;二是提高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发展、通过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汇聚人、财、物等资源;三是加快发展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步入以产业集群促产业特色、以产业特色促产业集群壮大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四是沿海区域产业要发挥重视临港聚集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对接,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在临港地区发展集中、优质、循环、生态、高效的产业及相应服务业,提升产业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平台,首先,需要公共服务机构能够发挥加快技术研发、强化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带动的作用;吸引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技术担保的风投机构,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度;地方和政府共建新型科技中介组织,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和沿海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构建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搞好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共享。第四,积极建设科技招商与合作的保障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沿海区域提供强力支撑。

第2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四个战略阶段 过程与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国情为基础,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标、发展机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科学创新,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本文是笔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战略阶段做的分析与概括,求教于同仁探讨。

一 第一个战略阶段: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整个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国家的经济比重70% 在沿海,30% 在内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充实,内地广大地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如何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如何加快内地工业基地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捍卫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高度重视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新中国的经济布局。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论述,其一,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这个战略思想;其二,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其三,使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其四,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其五,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其六,沿海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根据“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建立分布均匀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上。就全国来讲,要平衡发展;就内地来讲,要重点发展。平衡是大局,平衡中又有重点。中央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内地为投资重点,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为重点。1956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战略部署:决定在全国建立七个新的大型工业经济中心,使之成为七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内陆地区。我国“一五”期间将有694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中的472个分布在内地。“二五”期间,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9%,交通投资占60%,资源投资占75.5%。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开始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决定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步伐。1964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点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5%,达200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军工、机械、电子、化工、交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部门,建成国营企业29万个。到1975年,全国1500个大型企业中,西部占40%,三线地区基本上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了近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和生产体系,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个战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战略环境,前期是苏联援助,国际形势温和,开放型发展;后期是外部封锁,国际形势险恶,全封闭型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平衡工业发展布局。战略思路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相结合;战略特点全国一盘棋,重点在内地;战略成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工业发展格局,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独立自主。

二 第二个战略阶段: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地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开放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讲话中指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因此,特区要“成为开放的基地。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又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战略。

邓小平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创新就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部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同时,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第3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辽宁省葫芦岛市作为辽西沿海城市,依托环渤海经济圈258公里海岸线的区位优势,决定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作出了“三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葫芦岛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三点”是指葫芦岛地区沿海的东、中、西三个经济区。“东部区”为渤海锦州湾的葫芦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葫芦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区内开发后可形成七个功能区;“中部区”为兴城曹庄――沙后所经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该经济区依托岛30万吨原油码头、现代渔业园区等,重点发展石化、仓储、冶金、制药、现代农业等产业。“西部区”为绥中高岭――万家经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依托止锚湾、油田、电厂煤码头等,重点发展造船及船舶配套、灯具制造、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一线”是指以沿渤海海岸线的沿海大通道和沿海交通干线(为秦沈快速客运专线、京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国道102线)为纽带,将上述“三点”逐步扩充成面,集中连片开发,形成沿海经济带。“三点”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该经济带覆盖葫芦岛市中心城区和4个县区的30个乡镇,土地面积3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120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二:2005年GDP实现250亿元,占全市的80%以上、葫芦岛市要在这一区域形成200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基地和200平方公里的滨海带状大城区。“十一五”期间,仅东部区的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就可新增产值800亿元。

[案例分析]

葫芦岛市优先发展沿海“三点一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决策中的运用。

一、“三点一线”发展战略是经验思维的成果

首先,葫芦岛市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十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曾提出“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战略”牵动: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等目标。这些战略决策在不同时期对葫芦岛市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为制定“十一五”的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其次,决策主体充分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成熟经验。葫芦岛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必然别无选择的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形成临海经济带,把沿海经济带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源,这样才能将葫芦岛市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同时,葫芦岛市的“三点一线”战略决策有其确定的客观条件和基础,是辽宁“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环渤海、黄海沿岸“五点一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三点一线”战略决策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是已知的。决策的方法有章可循,有大量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的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决策的后果可以作出相对准确的预见。

二、“三点一线”发展战略是理性思维的成果

首先,葫芦岛市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沿海地区具有优先快速发展的可能性。葫芦岛市的沿海地带是沟通关内外的咽喉,拥有出海口,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板块的交汇点上,秦沈快速客运专线、京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国道102线四条大动脉贯穿全境。葫芦岛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被孙中山先生写进《建国方略》,称为“天然深水不冻良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可停泊万吨级以上船舶。葫芦岛市物产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地下矿藏储量大,品位高,钼和锰的储量全省第一。葫芦岛市工业体系健全,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修造船,能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拥有目前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国内最大海上油气田。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滨风景区和疗养度假区。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实施葫芦岛地区“三点一线”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战略体系 盐城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的差距仍较大

“十五”期间,盐城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005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90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趋同化明显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31.538.629.9调整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机械和食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二、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当前,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

三、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体系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通过正确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一个经济区域只能是在适当的产业或产业链条的适当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个性越强,越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盐城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临海生态特色,实施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具体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之外,还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现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上发展沿海速生林带,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扩大沿海滩涂综合林业产业规模。二是利用沿海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建成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动物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无公害、污染轻的特点,大力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建成以盐土农业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基地。四是围绕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临海工业体系。五是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沿海国家生态旅游区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目标,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种珍稀动物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带。

2、区域关联发展战略

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同时,盐城又是“长三角”和“淮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这为盐城的区域关联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淮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目前虽属于沿海欠发达地区,但该区地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盐城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淮海,面向长三角”,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淮海”两大经济圈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跨越发展。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关联发展中,要突出发展目标、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及产业的前后关联,在不影响其他区域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3、“第四产业”发展战略

江苏省的南北差异梯度明显,苏南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必然会向盐城等欠发达地区扩散。但为了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盐城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沉淀成本小、技术调整快,易于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而且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途中的盐城等苏北城市而言,信息化是其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信息产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改善区域的信息化投资环境。

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盐城中心市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大市区战略是在将亭湖和盐都两区纳入中心市区范围的基础上,以市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和盐都开发区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通过“三驾马车”的合力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功能上,进一步明确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的城市区域定位,着力彰显“水绿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化基础支撑和工业化重要载体的小城镇的发展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完善现有城镇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同时,必须自觉走上行政区域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盐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所构建的战略体系是基于盐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条件而提出的,但又立足于我国当前沿海开发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因此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适度的扩展性,对于苏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盐城统计局:盐城统计快报[R].2006,1(22),45。

[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电子版)。

第5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机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2-0057-05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沿海开发的核心是推动沿海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总是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实现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并充分利用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现实条件有有利与不利之分。有利条件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优势,当然也包括新近出现的往往稍纵即逝的机遇;而现存的劣势、挑战与制约因素则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不利条件。

一、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所谓优势,通常是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如果用市场经济观点论优势,则集中表现为竞争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与对方相比较而存在于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压力较大。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沿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产业发展而言,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江苏沿海地区多种资源同时富集,加快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总人口不到全省的1/3,其海域和陆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沿海地区人均耕地1.18亩,是苏南地区的2.8倍。尤其是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沿海的滩涂面积1031万亩,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以上,而且大部分滩涂为淤长型,每年以2万多亩成陆速度向大海淤长,使滩涂面积不断增加。沿海还有近百万亩的低效盐田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后备资源,既可以解决江苏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难题,又能为发展临海产业提供依托。

二是海洋能源丰富。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还有一块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面积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二位,有着广泛的勘探开发前景。同时,风能资源尤其是浅海风能资源丰富。近千公里长的海岸线大多位于风能丰富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的年累积时数大于5000小时,可以安装上亿千瓦的风电。目前,如东、东台各2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陆续投产,另有7个风电场获批或在建,沿海风电场走廊即将形成。加上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投产运营,沿海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可为沿海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三是滩涂物产资源丰富。江苏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海洋尤其是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据统计,海岸带有木本植物230种,有中草药、芦苇、牧草等经济植物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14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30种。潮间带动物198种,其中文蛤等5种经济贝类总生物量达15万吨。同时还有丰富的盐业、矿产等资源,老海堤两侧分布着灌东、灌西、射阳、海安等盐场。连云港境内的非金属矿产水晶数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硅资源储量达到3亿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江苏沿海滩涂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太平洋西岸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自然景观独特,品位较高,拥有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和麋鹿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它们与绵延数百里的沿海防护林一起,形成了具有沿海特色的生态走廊,是极佳的生态旅游资源。沿海三市集名山(花果山、狼山)、名海(黄海)、名岛(东西连岛、开山岛、开沙岛)等于一体,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或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30多个风景区、200多个风景点,其中孕育有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江苏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连岛海滨浴场,有狼山、云台山、孔望山、濠河、喷珠滴翠的渔湾等6个国家4A级风景区。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风景区为发展沿海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岸线和港口资源丰富。港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产业成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岸线是建设港口的特殊资源。江苏大陆海岸线长达954公里,沿线除建有40多个中小渔港外,从北向南分布着连云港港、燕尾港、陈家港、射阳港、大丰港、洋口港、吕四港等重要商港,还有江海交汇的南通港。其中连云港港是中国十大海港之一,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是国家主枢纽港,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30万标箱,现有万吨以上的泊位29个,并建成了江苏第一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此外,大丰港、滨海港、洋口港等均具备建设lO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港口的条件。宝贵的岸线和港口资源为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先决基础条件。

2 日益凸现的区位优势

对江苏沿海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全球、全国两个层面来分析。

用全球眼光看,沿海作为陆地与海洋交合的地理区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有利的精华地带。纵观人类文明史,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是从沿海国家开始的;放眼当今世界,沿海地区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沿海交通便捷,运价低廉,发展沿海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内陆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逐步向沿海聚集。当今全球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全世界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位居前列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是沿海国家(地区)。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把沿海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从而使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

从全国范围看,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陇海 兰新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并与发展势头强劲的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

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很显然,这一地区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3 正在形成的产业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已培育出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现代高效农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沿海三市普遍实现“以工兴市”战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42.2%,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等已成为其主导产业,以风力发电、核电和太阳能供热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和现代医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筑业较为发达,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在海洋食品、海洋医学、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领域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4 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由于自然、历史、基础设施和产业定位等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的“洼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经济密度看,江苏沿海地区2006年每平方公里的GDP分别仅为广东沿海地区的1/6,山东的1/5,浙江的1/4。从江苏全省看,沿海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7.7%,人口占22.9%,但2006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7%,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9.4%,实际利用外资仅占17.4%。这一现状表明,江苏沿海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应当看到,差距就是潜力,压力也是动力,具有明显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江苏沿海地区存在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经济。一般认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发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后发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使其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成本;二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本国、本地的技术水平;三是可以大量引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闲置资本,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不足,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就是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不仅表现在可以借鉴经验教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等方面,还有其独特之处:江苏沿海大部分地区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风暴潮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沿海潮流通畅,风速大,水气环境的扩散和自净能力较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环境容量短期内相对较大,这为发展沿海工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同时,投资环境也日益改善。区内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也较低,对区内外的投资者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只要充分发挥和放大上述后发优势,就能推动江苏沿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沿海这块经济“洼地”迅速崛起。

二、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尚未具备,机遇尚未出现。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江苏沿海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沿海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从目前看,主要出现了五个方面的机遇:

1 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提供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曾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科学判断是建立在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同经济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国内外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样给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经济呈平稳增长态势,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的态势明显,沿海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青睐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和南方资本加速北上,将直接推动本区产业加快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重化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江苏沿海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条件,为国内能源资源的区际调动和国外资源的进口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资源进口、储备、加工基地。就近期而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为江苏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长三角和连云港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带来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的长三角是一片神奇的区域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的财政收入均占到全国的1/4左右。国家对长三角的发展极为重视,专门制订了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长三角发展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而且规划明确把江苏沿海列为长三角北部沿海经济带,这显然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地处江苏沿海北部的连云港的建设和发展已引起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亲临连云港,着眼全国大局,把连云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连云港的发展不仅要同苏北的发展、江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且要放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地位来对待。”“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为落实温总理的指示,2007年3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无疑为连

云港进而给整个江苏沿海实现低谷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 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的机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跨上新的台阶,江苏沿海港口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依托其运输的货物生成量将不断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这就为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业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十五”后期,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近几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强力推进,大大促进了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强劲发展将会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整体开发开放优势得到强化,也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 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提供的机遇

江苏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梯次推进特征,“九五”期间的发展重心在沿沪宁线,“十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江,“十一五”的发展重心已转向沿海。“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已被列入江苏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十五”期间实施的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三沿”生产力布局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已被扩充为“四沿”产业布局战略。为了更好地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4月专门召开了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对全面启动和科学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作了具体部署。2007年8月,省政府又以正式文件形式印发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加大了对沿海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对沿海开发的高度重视,江苏发展重心的转移,为江苏沿海产业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重大机遇。

5 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向沿海,使江苏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即将开通,沿海、宁盐、连徐、盐徐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域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全面完成,新长、宁启铁路开通运营,东陇海线电气化改造顺利实施,南通、盐城和连云港机场初具规模,连云港、洋口、吕四等深水大港开发进程加快,盐城大丰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苏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一些重大能源项目纷纷落户沿海,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长期制约江苏沿海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1 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其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而且利益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倾斜,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更加失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优质要素难以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 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沿海产业发展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导致石油、煤炭、铁矿石、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价格大幅上升,国际市场的每桶石油价格已逼近100美元,劳动力价格也持续上升,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必须付出比以往更高的代价。

3 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内生型发展不足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06年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5%,比江苏全省的比重51.3%低8.8个百分点;而连云港和盐城工业的比重仅为35.7%和39.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2.9%还低7.2和3.8个百分点。该地区现阶段的工业化都是以政府为引导的外生型产业,内生型产业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优势产业少,知名品牌欠缺。沿海三市的城镇化水平也低于江苏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且偏离沿海,对沿海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4 区内保护区密集,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各级各类保护区二十多个,覆盖面积达400多万亩。这些保护区的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往往只能发展旅游业。占地较多、分布密集的各类保护区大大缩小了沿海产业布局的空间。

5 海岸类型特殊,加大了港口开发的难度

江苏沿海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北支河口,标准岸线长954公里。其中,从绣针口至兴庄河口为沙质海岸,长30公里;连云港西墅至烧香河北口为基石海岸,长40公里;其余均为粉沙淤泥质海岸,长884公里。在淤泥质海岸中,除连云港大板跳至射阳河口、海门东灶港至启东高枝港两岸段(218公里)处于侵蚀状态,侵蚀烈岸段已有块石护岸工程外,占3/4的其他岸段(666公里)属于淤长型岸段。在淤长型岸段通常难以建港,即使能建港口,也须增加较多的建设成本。

6 沿海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能力较差

第6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提出了包括沿海错位开发战略、区域关联 发展战略 、“第四产业”发展战略和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在内的战略体系,并对相应的方案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的差距仍较大

“十五”期间,盐城 工业 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005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90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 投资 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 历史 、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趋同化明显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 农业 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31.5︰38.6︰29.9调整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 机械 和食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二、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生态 旅游 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当前,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 环境 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

三、盐城区域 经济 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体系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 工业 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 社会 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通过正确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第7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演“一带一路”;东西部省份;发展战略;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7-0044-05

一、引 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盟期间分别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设想,并称为“一带一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七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则明确提出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区别于我国改革开放已有路径:重沿海轻内陆,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保持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大加快向中西部开放步伐,由单纯重沿海发展非均衡模式向重沿海重内陆沿边地区均衡模式转变,属于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版。“一带一路”战略通航通路表现在2014年12月启动制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中期合作规划》,中国投资的匈塞铁路、中巴瓜达尔港建设以及中泰“高铁换大米”计划等项目,通商表现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合作以及中国出资400亿美元丝路基金、中国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合作。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还比较少,已有文献也主要集中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和意义。主要学者研究为:袁新涛(2014)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意义、历史机遇和面临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四条实现途径;任佳(2014) 提出了云南参与新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应着力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申现杰(2014)基于国际合作新形势,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思路;张军 (2014)提出了西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和三个定位。本文则从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协同与优化省际间路径这一视角来论述“一带一路”战略。

二、“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外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依据经济周期呈现经济出现减速,就会加大投资和鼓励出口等措施,持续投资和出口拉动又会带来经济新一轮过热,这种“减速+投资+出口+过热”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众多行业产能过剩、房价虚高、资源环境破坏,经历几轮强有力的经济刺激,目前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2014年以至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去库存”,其中生产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5个月负增长,不单单是传统行业产能长期过剩;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目前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各省竞相博弈其产能短时期急剧增长,也出现严重过剩。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房价累积涨幅大、商品房库存量大与潜在供应量高在人口拐点和城镇化速度下降背景下很难进一步有效刺激房地产市场。资源环境承载力硬约束对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模式。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几年中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率相比于东部某些省份虽有所加快,但幅度不是很明显,同时由于中西部经济总量基数较小,所以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总量正被不断拉大,具体见表1所示。地区间经济发展除了不平衡外,我国目前已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都是基于某一特定区域,区域间缺乏联动和协调机制。目前东部产业转移也是基本成本等经济因素考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还缺乏统一规划。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自金融危机以来,针对本地区经济情况,都提出了振兴计划,其中很多战略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冲击,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后期升级版,德国的工业4.0战略等对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代表经济转型高端制造将形成冲击。美欧日在国际贸易组织方面更是具有垄断地位,2013年6月美欧正式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组织内成员在贸易往来时享受各种贸易优惠,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其成员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被排除在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已成为亚太区域小型世界贸易组织,其成员国达成了所有商品和服务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议,在贸易往来时享受极低甚至零关税,其成员包括了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中国没有被邀请加入。美国通过TPP和TTIP,正建立超越WTO规范的贸易自由化组织网络,具有网络内开放、网络外限制等特征,美欧日将重新掌握全球贸易规则话语权,这些组织已超越一般意义经济范畴,有意对中国形成了孤立。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加快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2014年由俄罗斯主导,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亚美尼亚等国参与的欧亚经济联盟成立。

三、“一带一路”主要省份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涉及到我国16个省份,其中西部地区占据10个,已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欠发达西部区域。截止2015年1月底,已有20个省份将“一带一路”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下面着重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省份发展战略定位。

(一)“一带一路”西部省份发展战略

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门户,其战略定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乌鲁木齐亚欧经贸合作试验区、喀什综合保税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医疗服务和文化科技五大中心。2014年9月新疆制定了《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目前新疆正在规划北中南三大通道:伊吾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铁路北通道,上海经过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铁路中通道,格尔木到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铁路南通道。新疆现行措施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发挥其在能源资源等方面优势,并着力培育国家进出口产品加工十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陆上风电基地等三大基地,以及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交通运输大通道和管道运输大通道,最终形成“五大中心、三大基地、三条通道、十大产业集聚区”。

四川作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叉点,2014年四川省GDP总值突破3万亿高居西部省份首位,其战略定位打造成承南接北、通东达西“一带一路”核心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文化中心。四川依托现有的部级战略平台、完整产业基础和完善物流通道,正着力打造多点多极战略,形成 “一核、两极、两带”梯度推进、全域开放新格局。2015年1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对外经济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工作方案》,其中推动实施“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与四川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四川正着力引导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参与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2014年5月甘肃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加强甘肃互联互通软肋建设,主要表现在铁路支线联系、民用航空航线、互联互通信息化等三方面。打造互联互通平台,并强化通道动力支撑,构建甘肃极具特色的通道经济,其中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通道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甘肃正着力构造三大战略平台: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目前以兰州新区为主的兰州自贸区已批转至商务部。

云南定位于“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和窗口,发挥沿边地区先行先试区作用,着力打造昆明跟曼谷、河内和密支那等区域性沿边自由贸易区,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升级版,发挥云南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高地作用。加快滇中新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发挥昆交会、南博会和边交会三大平台作用。云南位于“一带一路”连接交汇战略支点,是我国唯一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省份,具有睦邻外交战略国际通道地位,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通道枢纽,并以此通道为基础推进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经济合作,加强同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三国经济走廊建设,2013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成立,并已展开工作。云南以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昆明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以昆明综合保税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大建设为抓手。

(二)“一带一路”东部省份发展战略

江苏定位于“一带一路”战略交汇节点,构建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明确了将连云港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2014年江苏出台了《关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1月连云港出台的《关于推进2015“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实施方案》,都明确提出了江苏应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和地区,充分释放东陇海经济带发展潜能,进一步放大国家沿海开发综合效应。江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点带面,全省实现互通互联。通过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交汇节点和国家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北翼城市,进而带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并通过南通作为江苏的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南翼城市,进而贯穿海陆、联通苏南苏中苏北。江苏“一带一路”战略既是江苏全面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也是江苏加快苏北建设,促进本区域内均衡发展重要良机。

山东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2014年山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外贸进出口676.4亿美元,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全省贸易比重都位居前列,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战略定位将“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成“大区域发展”的新通道,连接国家三大战略。以中韩自贸区建设作为东亚合作前沿阵地,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用,并强化与南北两极区域合作,鲁北地区要积极参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融入首都经济圈;鲁南地区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接长江经济带;鲁西地区要加强与中部省份的互联互通,发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山东在“两区一圈一带”基础上以青岛港、日照港作为重要节点形成“一带一路”新战略,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放新格局。

浙江“一带一路”战略以“一带一路”为纲、自贸区为目。“义新欧”铁路义乌起点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向内陆延伸,宁波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向拓展,并加快推进宁波与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以及义乌国际陆港整合,形成江海联运、海陆联运新格局,发挥浙江“一带一路”战略通道的港口经济作用。浙江打造“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贸合作先行区,加快舟山自贸区和浙江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并融入到浙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浙江区别于其他省份定位在于“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改革试验区”,即“网上丝绸之路”试验区。浙江“一带一路”战略定位形成三区合一:经贸合作先行区、“网上丝绸之路”试验区、贸易物流枢纽区,进而构筑江海联动、海陆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全新的开放格局。

四、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优化研究

自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全国已有20个省份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达东部地区,基于其化解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宽贸易渠道等原因;还是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基于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产业对接、经济增长极等原因,都极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各省政府报告以及“两会”重要议题,并将省里既有战略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分析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存在七方面问题,进而提出如何优化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

(一)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存在问题

通过前面分析不难看出,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具有很多共性,这些共性具体站在某个省份角度,其发展路径是没有问题的,但站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层面上就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每个省份都强调“一带一路”中心作用,新疆乌鲁木齐、陕西西安、甘肃兰州、云南昆明、青海西宁等,由于各省份视角不一,争抢互联互通制高点,每个省份中心观与“一带一路”战略中心不匹配,造成了“一带一路”多中心格局。第二,每个省份都强调“一带一路”通道经济,西部省份强调陆上通道,甘肃今后重点打造干支线通道经济,新疆北中南通道经济等;东部省份强调港口通道,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港口建设,浙江宁波、舟山、义乌等港口建设,通道资源配置与经济承载力相比显然过度。第三,每个省份都以“一带一路”为纲,省内自贸区为目,加快省内自贸区建设,新疆乌鲁木齐中欧经贸区、陕西自由贸易区、甘肃兰州自贸区、舟山自贸区、连云港自贸区等,自贸区建设对象和定位存在交叉重叠。第四,各省份都强调“一带一路”平台建设,都致力于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平台,各省份都抢占平台经济,依靠平台发展,平台资源被过度挤占,各省份之间平台经济缺乏联动机制、竞争缺乏错位与协同。第五,各省份“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发展路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物流集聚地、资源优势、金融高地、贸易便利化等成为“一带一路”西部省份一致选择。第六,各省份“一带一路”战略功能定位雷同,各省份发展思路基本依赖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互通基础上通商,致力于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经济、人文的交流中心。第七,各省份“一带一路”发展路径都强调其与沿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一方面缺乏国家层面整体合作;另一方面各省份之间“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和协同则很少关切,缺乏配合,“省+……+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模式很少提出。

(二)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优化

针对前面分析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及其存在七大问题,提出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路径如何优化三条措施,进而避免“一带一路”战略在东中西部省份之间资源配置重复与不合理,影响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总体效果。

1.“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规划尽快出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各省份为抢占“一带一路”先机,争抢“一带一路”战略中心和互联互通制高点,在“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规划还没有出台背景下,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5年地方“两会”上“一带一路”成为沿线省份的重点议题,不少省份早前和“两会”期间出台了“一带一路”规划与实施细则,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上形成了无序竞争。在“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规划基础上,各省份出台适合本省份规划实施细则,而目前实施路径正好相反,部分省份为抢占先机,争取地位、获取政策倾斜,地方规划早先于国家规划。目前,“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应尽快调研沿线省份实际情况,汇集参与省份各方,尽快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至少应明确三点:一是究竟哪些省份节点是主中心、次中心、以至于就是节点本身,避免出现每个省份都是战略中心情况;二是“一带一路”双边、多边平台数量和规模确立,避免省际间平台重叠、功能雷同;三是互联互通的投资规模究竟多大,以满足经济承载力,避免各省份之间竞相博弈带来的新一轮投资过剩。

2. 省际间“一带一路”战略协同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侧重点不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资源禀赋条件不一,这为省际间战略协同提供了可能。省际间战略协同首先在贸易格局平衡上,“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贸易格局发生转向,各省份不应跟风式转向,应比较自身区位优势,在贸易上形成战略协同,平衡东中西省份贸易差距;省际间战略协同关键在产业布局上,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确立了基于本省范围产业振兴计划,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单纯基于成本等经济因素考虑。省际间“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其本质拓宽了省域范围产业分工和合作,各省份都面临着产业链的重新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并行问题,产业定位与转型升级需要各省份明确本省份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定位雷同、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链的重新分工需要省际间协同。国家完整产业链分工进行省际间协同,是在一个更大空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3. 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路径联动机制

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路径联动机制,省份之间定期进行合作交流。扭转目前各省份过度关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交流,而省份之间缺乏互动,偏外轻内的做法使得“一带一路”战略没有形成合力。省际间“一带一路”发展路径联动机制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应主要做好制度、技术、人才和产业园区等四方面联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部省份在制度创新上更有利于通商,其通商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西部省份,其制度创新有没有跟上,这需要省际间的制度联动,确保统一的通商环境;“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由于自身发展路径不一,其技术存在差异。技术问题往往直接影响了省际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分工的承接力,技术联动机制是省际间发展路径优化合作关键,国家为鼓励东部省份高科技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技术向中西部地区外溢,应针对特定省份制定差别化外贸政策和鼓励性技术政策;“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由于经济发展差异,人才禀赋存在差异,“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人才交流与合作,省际间建立人才联动机制,核心在于人才流动机制,落后省份制定吸引人才激励机制;“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联动机制重要载体就是加强产业园区合作和交流,通过省际间产业园区共建这条路径来优化东中西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出现的问题,将产业园区共建作为“一带一路”省际间合作的试验区与示范区,并通过以点带面,深化和平衡省际间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差异。

[参考文献]

[1] 袁新涛.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2] 任佳,王清华.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3):1-6.

[3]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4] 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93-96.

[5] 罗雨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J].中国发展观察,2015(1):50-52.

第8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自2010年4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此前,广东和山东,亦分别成为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再加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海横琴岛等,我国已经形成了贯穿南北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格局。

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然而,海洋经济在加速前进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海洋经济主打重化工

9月10日,广东湛江东海岛,在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机器隆鸣,一阵海风吹来,黄沙滚滚,天空暗黄一片。

这里是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这个巨无霸重工业项目承载着湛江海洋经济崛起的希望。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的西部,是广东省最著名的海洋渔业捕捞、生产基地,作为广东海洋经济产业“第三城”,湛江长期占据着广东海洋经济第一梯队位置,多年来,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广州和深圳。

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提出之后,湛江成为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急先锋”。2011年,湛江先后引入的两个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两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将给湛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革命性的意义。根据《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湛江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可以优化为8:76:16,以临海重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得到显著提升。

湛江着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冲动在于改变其在广东省内并不匹配的经济地位。尽管其拥有发达的传统渔业经济,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令湛江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市。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综合经历实力排名中,湛江仅以1650亿元的生产总值位列全省第八。

“湛江是传统的海洋大市,但其海洋产业主要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仍然发展落后,比如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还很低,海洋产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两个投资超千亿项目的落户投产,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带动湛江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海洋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朱坚真教授表示。

但同时令朱坚真感到担忧的是,大项目的落户也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他认为,东海岛进驻如此大的项目后,针对岛上原有的一些生态,比如红树林、珍稀物种等,理应划分一个保护区,“但接近15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被推平之后,只剩一片黄土,被扫的一干二净,连规划图纸上都没有(保护区规划)。”他认为,湛江对大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考虑仍有欠缺,缺乏具体的举措。

对于类似的这些担忧,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曾表示,在大项目落户方面,湛江一方面要求投资方必须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环保部门也会对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监测和管控,项目与居民区严格按规定划定安全防护区。

尽管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仍需时日,其将来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有待评估,但在建设初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足够引起警示。

重化工布局港口

湛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冲动不过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各地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的一个侧面写照。

朱坚真介绍,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沿海地区为了在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纷纷引进重化工企业,促使大型冶金企业、机械企业和石化企业加速向沿海地带的非理性聚集,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以广东为例,广州、珠海、惠州、茂名、湛江等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

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在环渤海,天津塘沽临港工业区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部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在东北,大连准备全面提升石化、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等重化工业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工业的主导格局。”

在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根据规划,“十二五”末,河北沿海区域将形成年产3000万吨炼油,同时建设大型乙烯、己内酰胺等配套项目,构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与京津一起融入世界石化产业的大格局中。

可以说,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开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的重化工企业林立。

据悉,目前重化工业加快转移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结束,“十二五”期间还有相当多的产业,包括电力、矿石、钢厂、炼油企业还将向沿海港口布局,例如像原油加工产业,预计未来还有3亿吨的规模向沿海转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油、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对此,广州市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航运经贸学院院长黄小彪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重化工向沿海港口布局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些重化工企业依托港口,运输便捷,最为经济合理,而且他们所需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外。”

因此,他认为,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的和谐发展、如何实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海洋战略需统筹规划

黄小彪表示,无论是重化工过度布局港口,还是近海无序和过度开发,所有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中国整体海洋战略的缺失。

他认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不能各省制定各省的规划、各省干各自的,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划。海洋资源开发要统筹安排,海洋产业发展要统一布局。

对此,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政法教研部主任、法学教授张柱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重视不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提到了土地、山川、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却没有提到海洋,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海洋作为专门一章来规划部署,而“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提出了业界俗称的“百字方针”。这一“百字方针”,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但时至今日,业界期盼的“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仍没有下文。

海洋问题专家王佩云也曾表示,“国家首先要有一个战略定位——中国是个海洋国家,而不仅仅是大陆国家,在战略指导下进行海洋规划,然后是相应的执行计划,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9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2013年10月9日

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任组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任副组长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开始奔赴在长江沿线的七省二市进行调研,听取各地各方意见。

2013年9月23日

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此举意在支撑转型升级的长江经济带。

2013年9月21日

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2013年7月21日

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09年以来

七省二市不断地共同请求中央,“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请求亦引起学界、众多专家的呼应。

2005年

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运输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流于形式,效果太差”。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并没有被很好地启动,长江流域经济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80年代末

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T”字形的发展战略,即由沿海为一个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初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