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医美市场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医美市场环境分析

第1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42―02

在世界医学变革的带动下,国际开始重视中医药,中药材国际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药材的出口也从2004年的3.62亿增长到2008年5.21亿美元,平均占中药出口的四成以上,是中药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1]。本文通过pest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中药材国际市场营销的环境,了解影响中药材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化解宏观因素带来的威胁,把握有利的机遇,从而更好的发展中药材国际市场。

“PEST”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2]。P代表的是政治法律环境,其中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E代表的是经济环境,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等。S代表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文化背景和人口环境等。T代表的是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发明等。

1 政治法律环境(P)

中国加入WTO后,开始了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并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了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为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中医药在国际的发展仍然很缓慢,仍然面临着被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排斥于正规医学之外的尴尬处境,错综复杂的技术壁垒严重限制了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中医药目前还是以替代医疗方式存在,不能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以医代药的发展模式进展缓慢。然而中药材的出口还面临着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卫生学检查等方面的严格控制,而且这些限制的标准还在不断的提高。在2006年,日本、韩国等要求进口的中药材必须达到GMP规范[3],同时提高了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标准。由于世界范围内对药品质量控制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美国家相继制定了针对植物药的一些规范,还要求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施c-GMP管理,监管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些不断提高的进口标准,对我国中药材来说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以目前中药材的发展来看,这些障碍很难突破。

据WHO的报告显示,全球有45%的地区利用中草药进行养生和治疗,这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对中草药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近年来,WHO一直对传统医药给予很高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亚洲就有13个中心与中医药有关。也有部分国家从法律角度将中医药规范化,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为中药材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2经济环境(E)

这里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社会购买力,购买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经济处在高速发展中,很多的国家经济发展都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各种消费指数也在同比时期达到了最高点,有更多的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模式的转变和绿色消费的崛起,全球中药材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对疗效突出、价格优惠的中医药日益重视,对中药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

3社会文化环境(S)

几千年实践总结而得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被国际认可。中医强调整体治疗,讲究辩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而西医侧重于单纯病种和局部定位治疗,讲究科学判断,利用各种仪器诊断,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直接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之路。近几年来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的浪潮涌起,现代医学对强调人与自然、 社会相协调、身心高度统一的医学的追崇,都给中医药带来了新的机会,具有传统理论的中医药也抓紧了机遇,在世人面前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天然药物。但是,这些发展还很浅显,几千年的文化差异,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消除,还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是怀疑。我们现在还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给中药材发展带来的影响。

4技术环境(T)

科学技术是影响中药材前途和命运的最大力量,是最强大的生产力。中药材的发展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学习和掌握对中药材直接产生影响的技术,我们要抓住新技术给中药材带来的任何一个市场营销机会。西药的耐药性、毒副作用不断的显现,研发难、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逐渐凸显,给了中药材备受青睐的机会。目前,中药材自身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譬如说珍稀野生中药材的濒临灭绝、常用中药材的缺乏、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居高不下等,我们要从中药材的育种开始,就加大科研的投入,不断完善中药材种植技术,增加质量标准的科学性。

通过PEST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这些宏观因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深刻的影响着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综合研究,开辟出适合我国中药材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去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13亿美元.中国医药报,2009,2,9.

第2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额稳定增长。本文通过对进出口医疗设备环境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结构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监管现状等分析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存在的机遇及挑战。

【关键词】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第3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第4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SWOT;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c)-147-02

我院拥有开放病床1 045张,设立临床科室27个,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逐年上升,2008年分别到达34.5万人和43 200人,收入达2.7亿元。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仅需要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还需要选择最佳的竞争策略,现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院的发展策略。

1 SWOT分析法的概念

SWOT分析是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 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挑战(Threat)[1]。就医院而言,“S”是指某医院在医疗市场中,根据对自身情况和竞争者的分析,确定的其在同类竞争市场的竞争优势。“W”是指医院在某医疗市场中的不利因素。“O”是指医院在某医疗市场中尚未发现的潜在需求或者说是有利于本医院经营的客观环境的出现。“T”是指在医院现有的竞争市场中,有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或原有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所抢占,或是出现了对本医院活动非常不利的情况等,这些都有可能威胁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2 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品牌优势经过46年的发展,我院在寿光市人民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形象,是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医院。近几年医院迅速发展,在潍坊市各县市级医院遥遥领先,已经成为了“排头兵”。我院的显微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技术相当成熟,走在了同级医院的前列,受到群众的好评。

2.1.2 人才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培养了大批人才,现有正高20人,副高72人,硕士生导师5人,寿光市高级知识分子中我院占到1/3左右。在已有的基础上,近几年医院又多渠道不断引进人才:通过招收应届毕业生引进硕士53人,高薪招聘正高、副高5人。

2.1.3 附属医院2005年成为潍坊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潍坊医学院合办研究生进修班不断提高我院职工的知识水平;相互交流,向教学学校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请高校教师来我院讲课、指导;通过带教见习、实习学生促进我院职工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水平。

2.1.4 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新建成的21层病房大楼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诊环境:病房内部有中央空调、有线电视、免费电话和独立卫生间;病房多档次,有单人间、双人间和三人间,满足不同经济水平患者的需求;病房楼层有家属吸烟区、活动区和娱乐区,满足陪护人员的需要。

2.1.5 体制医院于2006年改为了股份制,由政府、医院和投资公司三方负责,医院的人事任免权更加自由,经营方式更加灵活,独立自主、单独核算的权责更加明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2.1.6 医保定点医院我院作为寿光市城镇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单位,担负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健康保健的责任,同时又是异地医保的定点单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2.2 劣势分析

2.2.1 医疗环境寿光市毗邻潍坊市,交通便利,人民群众经济条件好,很多患者从乡镇卫生院直接转到了潍坊市的三级医院,流失了部分病号。寿光市城区南有市立医院,中有中医院,使地处北外环的我院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

2.2.2 人才断层虽然我院高级职称职工在本市占有优势,但中级职称和年轻低年资的大夫很多科里出现了断层现象,医生年龄差距过大,使医院人才梯队机构不合理,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2.3 竞争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本市医疗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没有压力,竞争意识淡薄,居安思乐,不能主动出击,抢占更大的医疗市场。

2.3 机遇分析

2.3.1 即将引进的新技术项目我院2009年准备引进PREC微创诊疗技术、建立PCR实验,引入此项技术后,许多患者无需再到济南等省级医院做此项检查,将为患者节约时间、金钱;2009年我院将新购入大型“C”形臂X线机1台、64排双源CT 1台,将极大提高辅助检查的水平,吸引更多的患者到我院就医;2009年热疗机的购进将极大提高我院肿瘤治疗水平。

2.3.2 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看病难、看病贵”将不再是阻挡患者求医问药的首要问题,有了保障,人们的就医需求会大大增加。

2.3.3 新基础设施的兴建筹建中的门诊综合大楼建成后,将大幅度提高我院医用建筑面积,方便患者就诊。

2.3.4 医疗体制改革双向转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转诊制度将会逐步在各级医院展开实施,我院作为承上启下的县级人民医院,与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联系将大大提高,接受乡镇卫生院不能治疗的患者的同时,也会有大量度过危险期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从三级医院转来,这样将大大提高我院的医疗市场份额。

2.3.5 经济的发展,医疗意识的提高最近几年,寿光市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保健医疗意识也在上升。除了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两块固定保险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的居民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有2~3份商业保险,这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市场的总份额。

2.4 威胁分析

2.4.1 医疗体制改革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即将拉开,降低医疗费用成为了新医改的焦点,医药分开、独立核算逐步展开,这都将降低医院的收入。

2.4.2 兄弟医院的发展最近几年,寿光市中医院发展很快,虽然与我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依然分流了部分患者;新建的眼科医院、牙科医院等私立医院同样瓜分了部分医疗市场。

3 发展策略

3.1 提高医院整体运作效率

同样的资源在运作效率不同的情况下,其经营成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深入挖掘潜力、提高整体运作效率是每个经济单位应当重点考虑的课题。这就要求解决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职责不明,经济核算不到位,甚至对医疗经济效果不核算、不监控、不分析等问题,避免出现低效率导致的低效益和低质量,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医院的经营,说到底就是算好账,算细账,算明账,只有账算好了,算清楚了,医院才能有明确的质量与效益控制目标,才能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

3.2 注重创建服务品牌

现在我院的硬件设施在同级医院已经走在了前列,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形成自己独有的医院文化已迫在眉睫。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密切相关,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是在与医务人员和医院其他服务人员的直接接触中感知到的,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医院就很难给患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医院,一定要注重自身服务品牌的创建,真正从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来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安全、文明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使医院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日常的服务中树立起真正能够为大家所称颂的服务品牌。

3.3 用好、用活政策

国家为了便于宏观调控,对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有些政策对营利性医院有好处,而有些政策又对非营利性医院有好处。因此,我院应当要根据医院的性质,用好用活这些政策,以便于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3.4 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医疗技术水平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医疗技术的质量,夯实现有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引进新技术项目,提高医院高薪技术的水平,走在兄弟医院的前列,做到人无我有。

3.5 发挥、保持人才优势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2],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保持现有高级职称优势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其整体优势,快速提高年轻大夫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合理引进新人才。一方面探索一条具有我院特色的留人之道:靠事业留人、靠环境留人、靠制度留人、靠感情留人,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建立绩效评估标准,适度拉开收入差距,向关键岗位、重要学科和一流人才倾斜,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各种人才发挥自己的潜力、开创自己的事业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确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用人理念[3],聘请上级医院医生到我院指导工作,提高我院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我院才能做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忠霖,张建萍,朱学德.SWOT分析法与医院管理理论探讨[J].中国医院,2003,7(5):15-17.

[2]何谦然,朱嘉龙,刘双红.加入WTO后我院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73(11):648-649.

第5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香港长期以来处于我国中成药出口之冠的地位。2002年,2003年及2004年所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3.87%,42.97%及48.22%,其中,2004年,中成药对香港出口4967万美元,同比增长8.59%。

科特勒(2001)阐述国际营销中主要决策的6个步骤中,第一步就提出要对国际营销环境进行分析。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体系、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总结分析香港中成药的营销环境。

香港的国际贸易体系

香港是WTO成员,奉行自由贸易,除烟、酒、碳氢油类、甲醇,其他商品,包括中成药无需征关税,但中药酒含有酒精,需课税。香港税制与在大陆不同,因此,报关时也不存在代收增值税。

香港人流、物流、资金进出自由,没有外汇管制,各种外币可以随时兑换调动。香港已正式实施《中成药注册制度》,待禁售条文出台后,未注册中成药将不能在香港销售。

香港中成药营销的经济环境

香港是工商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特征明显。2004年,香港人均GDP高达28878美元,GDP总量为1981亿美元。香港资本市场和银行服务业高度发达,已经有不少包括内地的中药企业在香港上市,企业容易获得信用和信贷。香港税率低、税种少,公司正常经营,只需要交利得税(税率17.5%),企业不赢利不交税。在香港成立公司自由,简单快捷、注册资金少且无需验资(港币一万元即可),被誉为“创业天堂”。香港企业容易得国外合作企业的信任与合作。

就中成药市场而言,香港市场出售的中成药约1万种,常见的约3300种,其中80%品种是从国内进口,其他主要为香港、东南亚、日韩产中成药和欧美植物制剂。近年来,香港输入的中成药值约为4亿港元,而从内地输入的约占3亿港元左右,占输入中成药总值的75%左右。

中成药在香港本地的销售主要靠零售店,一般西医和医院都不用中成药。传统的销售渠道有国货公司,以华润堂、裕华国货为代表,现分别有33家和20家连锁店,中成药品种较齐全。药行约有1500家,香港药行不销售中药材、只销售中西成药、化妆品、日化用品等。超级市场,以百佳、惠康为代表,多为鸡精类保健品及伤风、咳嗽、胃药、药油之类。免税店品种不多,主要针对游客。近年,一些传统名牌中成药和新产品已进入屈臣氏和万宁等品牌连锁店。万宁全香港超过200家分店,屈臣氏全港约150家分,都以经营健康美容用品,日用小百货、食品为主。这两家消费者主要是年青人、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及行政人员,商品档次和品牌形象高,有助于中成药进入香港的主流消费渠道。同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自建渠道,如同仁堂、位元堂、东方红等。

香港本身中成药消费量并不大,输入香港的中成药大部分再转口出港。世界各国对药品、保健食品进口一般均有较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因条件和情况各异,转口量也有所不同。我国内地产中成药主要转口台湾、东南亚、北美、非洲、中南美,少量转口到日本、韩国、欧洲、澳洲和中东;本港产的中成药主要出口东南亚、中国大陆、中南美和非洲等4O多个国家;日本及东南亚产中成药、欧美植物制剂主要转口我国内地及东南亚地区。

香港本地中成药工业比较薄弱,本港大约有60个中成药制造商,其中绝大多数属小本经营,采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大多是靠手工或半自动化机器来制造药物,大部分本地制造的中成药除进行感官检查外无任何正规质量管理。但近年一些大财团如和黄、新世界纷纷进入中药领域,加之一些家族企业年轻一代接手后,将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入传统中药业,将厂房设备提升到GMP,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产品包装和品质,本地中成药工业发展呈现加速局面,不少产品通过海外的安全测试,获准出口。

中国内地生产的中成药出口香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出口仍主要依赖传统品种。出口大宗品种以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系列等传统中成药为主,高新技术品种少见,这表明中成药国际市场开拓乏力。许多产品很多呈现低水平重复,如牛黄解毒丸在香港有多达几十个厂家的品种。

二是产品质量标准同国外差距较大。香港政府规定,将微生物检查、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列入中成药注册的法定检验标准。而我国中成药,除微生物检查外,其他各项检查尚未纳入我国的法定标准。西方国家对中成药或健康食品准入标准比香港更为严格,这将限制我国中成药出口香港或经香港转口有更大发展。

三是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投入不足。大部份国内企业只是将产品交给香港分销商后就了事,没有真正市场营销观念。在产品的定位、价格管理、渠道建设、市场促进、品牌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和投入。同时,也不注重市场管理,出口香港的渠道混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不高,对假货的打击力度不大。

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大陆中成药在香港低质低价的负面形象,香港、日本产的中成药价格一般都高过国内同类产品200%~300%以上。这也造成由港商提供包装或自行在港易名换装的药品大量增加,约占中成药的40%以上。

香港中成药营销的政治法律环境

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影响,使中医药长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回归后,香港中医药发展和进步是显著的。1997年7月,《基本法》正式实施,其中138条标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发展中西医药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在香港历史上首次确认中西医药处于平等和合法的地位。

香港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曾在两次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使香港成为国际的中医药中心,工业贸易署也制定“香港中药工业未来十年发展大纲”。虽然,中医药服务尚未被纳入香港的公共医疗保险体系,尚无中医部或中医院。但政府施政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08年之前在公立医院开设18个中医门诊(现已开设6家),这是逐步把中医药纳入公共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一步。

与中成药相关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有: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医组和中药组,中药组再设三个小组:一是中药管理小组,负责中成药注册及中药材规管事宜;二是中药业管理小组,负责中药商领牌的规管事宜;三是中药业监管小组,负责中药商的执业操守。

卫生署。内下设有“中医药事业部”和“中药事务组”,负责向管委员、中药组及辖下各小组提供行政支援,并推行有关监管工作。

渔农自然护理署。内下设有“濒危动物保护科”,负责对含有濒危物种成份的中成药或属濒危物种的中药材做出规管。

香港海关。与内地不同,打击中成药的假冒行为由香港海关负责。

香港是典型法律社会,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公信力,借助香港的管理经验和制度,使中医药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接受。香港同中成药有关法律及法规主要如下 :

(一)《中医药条例》。这是香港对于中医药最直接的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设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及中医的执业及中药的使用、买卖和制造的规管制度,其中包括中医注册制度、中药商的发牌制度、中成药注册制度等。中成药方面,现已正式实施《中药商发牌制度》和《中成药注册制度》。中成药必须注册才能在市场销售,中成药批发商、中药材零售商、批发商必须申请牌照。

(二)《药剂及毒药条例》。规定中药内含有西药成分的,被视作“西药”,要按照西药对待,必须办理登记注册。

(三)《进出口(一般)条例》。规定所有药物进出口香港,包括中成药在内,必须具备卫生署签发的进出口证书。

(四)《公众卫生及文化健康市政条例》。规定任何人如售卖或藏有不宜供人类使用的药物作为商业用途者,均属违法。例如某中成药经化验后证实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可导致危害人体健康的,便属不适宜供人使用的药物,可遭检控。此条例也禁止任何人在售卖或陈列出售药物(包括中成药)的同时,展示内容失实的标签。

(五)《不良医药广告条例》。广告的定义,包括任何告示、招帖、通告、标签、包装纸或文件、以及任何以口头或使用产生或传送声光方法发出的启事,外盒上的说明属广告范畴。医药的定义包括各类内服或外用药物及其它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物品,不论其为祖传秘药、成药还是天然药物。此条例的附表中还列明了哪些疾病或病理情况是不能刊登广告的。大部份疾病均被列入禁止刊登广告之列,该法律大大限制了中成药的推广。

(六)《商品说明条例》。内列明禁止在营商过程中就有关商品做出虚假说明、虚假标志和陈述的规定。

(七)《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条例》。内列明就含有濒危物种成份的中成药的进出口或管有等事宜所做规限。

(八)《商标条例》。内列明就规范注册商标的使用所作的监管。

香港中成药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

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几百年来广泛使用中医药,对中药的认识同中国大陆基本相同,他们坚信中药的疗效,容易接受来自大陆的中药产品。香港约有60%的市民曾经就诊中医,在香港提供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其中10%是中医诊所,这些中医诊所在没有享有任何政府资源的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的服务占全部门诊的22%。目前香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2万,但香港只有700万人口,本身中医药资源和消费市场相当有限。在SARS爆发期间,中医药由于疗效好、安全性高,大大增强了中医药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998年,以香港浸会大学开办首个政府资助五年制中医学学士课程为标志,香港的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现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三所大学提供5年全日制中医本科学士学位课程 。香港崇尚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和人才,具有较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将会为中医的发展和中成药走向世界提供极大的智力支持。

中医药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大财团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纷纷捐资中医药教育、投资开发中医药产品与生产企业、开办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香港研究资助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创新科技署等高层次科学基金资助中医药项目明显加强,由香港赛马会出资5亿港元的香港中医药研究院已经成立,这将大大促进香港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香港一般医学界和科研人员精通中英文,知道西方国家对中药产品准入的要求,同时也能明白中医药,可担任中成药走向世界的桥梁角色。香港具有一批有丰富国际市场经验的人才,能迅速了解国外潮流趋势,及时掌握国外消费者心理和产品需求,对中成药国际市场开拓很有帮助。

香港的中医药民间团体很多,这些组织对香港中医药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充当同政府沟通桥梁。服务业内企业的作用。同中成药相关较有影响力的商会主要有:香港中药联商会有限公司、香港中成药商会、香港南北药材行以义堂商会有限公司、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

总结

通过以上对香港中成药国际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中药企业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利用好香港市场优势。

一是产品出口。利用香港自由港,零关税的特点,将产品出口到香港市场,并通过香港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人才及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势走向世界。出口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产品调整。调整为下面两种情况,一是强制性的,如改变产品的配方、包装说明或提高质量标准,以适应香港法律法规要求,二是非强制性,如根据香港或转口国消费习惯和要求进行产品的调整。

第6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医疗市场营销;营销瓶颈;医疗市场定位

1中医院的营销现状

1.1营销意识差,营销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中医院大多数是公立医院。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据笔者对四川省165家中医院进行营销状况和营销手段的综合调查,并结合不同经济水平地区进行分层抽样,抽取样本中医院16所,调查显示设有专职营销科室共10所,但只有4所有专职营销人员。在中医院运用的8种营销手段中,其中采用4种营销手段的医院有2所,占12.5%,主要的营销手段是“下级市场开拓”,其次是“宣传卡”与“电视广告”,像网络、报纸宣传等营销手段较少。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医疗大省,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中医院已具备初步的医院营销意识,但营销手段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与差异性。

1.2医疗营销人才缺乏、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严重缺乏医疗营销人才,而且某些中医院的管理层对医疗场营销化的理解还存有误区。如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打广告等等。人才的匮乏和认识的误区,已经严重阻碍了医疗营销实践的深入开展。

1.3营销程序不规范、医疗服务缺乏差异性

由于中医院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具体的营销操作上很不规范,比如有的中医院事先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营销环境调查和分析,没有进行医院的战略规划和医疗目标市场的细分,就盲目的医疗广告、举办公益活动等。这就使得医院的市场营销工作没有确定的针对性,在竞争策略上也没有出众的差异性亮点、缺乏个性,以至形不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营销组织尚未健全。医院内部缺乏企业策划、品质管理、对外公关等部门,这大大限制了医院进行服务营销的能力。

2中医院营销的瓶颈分析

2.1过分依靠国家的保护,缺少危机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中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逐渐显现出来。其内在根源在于缺少信念危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禁锢,中医院对于国外先进医学以及医疗服务的接受较为被动。必须明白,医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需要扬长补短,中医院就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目前的困境,用创新的思维来作出应对危机的策略。

2.2只重视医疗技术,忽略了医疗营销

“好酒不怕巷子深”传统营销观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的医疗市场。杭州某民营医院通过营销运作,开业当天就诊病人就排成了长龙,直到晚上11点才强行停诊。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力量。另外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对待患者的服务态度生硬,导致患者心理的服务落差增大。久而久之,医院的软件形象就会降低。如果在设备和技术上不分上下的两家医疗机构,患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态度和蔼、服务到位的一方。因此,如果中医院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再加上令消费者满意的营销服务,到位的营销宣传,必然会尽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称心的医疗服务,又可以给医院带来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效益。

2.3营销策划与医院硬件衔接不到位

医疗服务营销作为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离不开医院良好的就医环境、领先的技术优势、高品质的质量管理以及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等。有的营销管理层不断推出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如“费用封顶”、“折价优惠”。乍看起来,医院的营销工作搞得很到位,但由于医院的硬件有限,结果患者抱着期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增强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上和服务基础上的营销活动,才能实现患者对医院的完美认可。

2.4市场定位不确切,盲目制定营销策略

中医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中医医疗的特殊性,要求医院的营销管理者在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定位的受众不应仅局限于目标消费者,从关系营销学的角度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传媒、同行业竞争对手、潜在消费者以及上游的医疗材料供应商等都是医院的外部公众。这些外部公众都可能对医院的服务、形象乃至医院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否则医疗营销策略的制定,会具有片面性。3解决中医院营销瓶颈的策略

3.1进一步增强营销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医疗营销在帮助中医院赢得机遇,战胜竞争对手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营销观念应该成为医院长期发展的一个中心理念。医院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学会运用营销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要用全新的观念来面对市场、分析市场;以高质量的技术来保障市场,以优质的服务来巩固和拓展市场。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更要引起医院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要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使用人才,不断摸索适合中医院营销规律的人才选拔与引进机制,为创造性的开展营销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2准确市场定位,实施全员营销战略

中医院应该遵循受众导向的原则,突破传播障碍,有效地将定位信息进驻到患者的心中;同时应该遵循差别化的原则,力求做到与众不同,实现个性化;还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这就要求中医院能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定位思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市场定位及其策略,密切监视市场环境,随时依据患者观念态度及需求、竞争对手策略、政府相关政策、供应商行为的等变化,调整或变更自身的服务产品及市场定位,主动把握市场的脉搏。

3.3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优势

医院必须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出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不仅提供治疗疾病的服务,还要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务,全面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这就要求医院要在人力、物力、就诊环境上面搞好基础;要充分的重视医疗服务的全部过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努力做到医务人员开架服务、护理人员微笑服务、医院做好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使中医院在公众心目中保持持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4注重有形展示,做好公共宣传

由于服务本身是无形的,而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服务人员、服务设施、硬件环境等。所以医院要尽可能的使医院在硬件建设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便利、舒适的就医环境。在感官上给患者一种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医院可以通过与媒介的沟通,宣传正面新闻,吸引公众关注,提高知名度;通过参加公益性活动,进行医疗下乡、免费咨询、义诊、捐助和捐款、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健康知识等途径,树立医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结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医院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用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市场实际出发,用营销的理念来武装头脑,用营销的思维来思索问题,用营销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医院才能更快地走出困境,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春,张瑞华,冯兴奎.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21-23.

[2]明康文,洪创雄.浅谈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J].新中医,2006,38(9):82-83.

[3]吴向.强化质控提高中医病案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11):10-12.

[4]曾水源.试论营销策略在县级中医院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215,218.

第7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医药行业 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7-0345-03

1 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1.1 医药企业的数量

医药企业可以分为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目前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约有5 000家,营业收入不足5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70%以上,大部分医药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额都未满1亿元;医药商业企业有7 000多家,90%都是小企业。从生产、销售及流通环节看,在生产领域,我国约有4 000家符合GMP规范的制药企业;在流通环节,我国约有1万家批发企业、10万多家零售企业以及1.3万家物流企业;在消费环节,我国约有超过3万家的医疗机构。

纵观近年来医药行业中此起彼伏的并购整合事件,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还是太多。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并购整合仍然是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整合,可以将拥有优势资源、但规模不大的医药企业聚集起来,淘汰处于劣势的没有特色的企业,由此建立强大的医药王国。

此外,新版GMP的颁布也预示了未来数年内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也会不断精简。1998年版的GMP的实施淘汰了1 112家医药企业。根据国家药监局的估计,新版GMP改造至少将整合500家医药企业。由于改造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的增加,笔者认为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是大势所趋。

1.2 医药市场的规模

从医药市场规模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8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亿美元,只占全球医药市场7 731亿美元的9%。按照新医改规划,国家在未来3年内将投入8 500亿元,以改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的覆盖率。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由此成为全球医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块“大蛋糕”。据预测,到2013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 900亿元,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1.3 医药企业的集中度

1.3.1 医药商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和九州通,合计销售额仅占市场的20%。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三位即占到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麦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诺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 Health)分别占据全美市场的30%以上份额,其中麦卡森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368亿美元。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批发环节看,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仅有75 家,排在前三位的占据高达96%的份额;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65%;法国8 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仅保留了10家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达60%~70%;而像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小国,全国只剩下两到三家医药批发企业,集中度很高;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仅有147 家药品分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4%。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而且降低了监管成本。因此,国内几大企业纷纷在经济最活跃、医药商业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首都经济圈布下“重兵”,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收购方式进行“圈地”运动,打造全国性的医药商业网络。

1.3.2 医药工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比例为24.89%,比2008年提高了2.85%;2009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利润额占市场比例为29.28%,比2008年增长0.88%。

我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低,但是,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前三甲的集中度为20%。根据马太效应,这是行业拐点出现的标志,此后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同时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迅速崛起。

1.4 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4.1 医药商业企业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着“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一小”是指90%的企业规模小;“二多”是指企业的数量多以及产品重复多;“三低”是指企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在现有环境下,很多企业要生存并获得竞争优势,往往靠的是寻租、商业贿赂、回扣等非市场竞争手段来获得虚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这就导致流通环节过多、挂靠经营或变相挂靠经营、倒买倒卖税票等问题并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机制。

目前,医药市场的五成利润掌握在医药大包商的手里。在药品利润高、流通环节多、由大包商掌控最终销售渠道的时代,医药流通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而新医改要求减少流通环节,这对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其可通过收购等各种方式对终端渠道进行扩张或深度挖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1.4.2 医药工业企业

有数据显示,美国一家医药企业一年的研发费用几乎等同于我国医药行业一年的全部销售额,这深刻反映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医药工业企业对药品研发不重视,并且缺乏健全的研发机制。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于研发等优质资源进行的并购是医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的最重要因素。事实上,世界500强中有2/3的公司是靠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

2 医药行业并购环境分析

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产品开发时间长等特点,对于收购方而言,通过并购小型的具有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同时还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资源,使得收购方能够迅速地在当地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对于被收购方而言,其从收购企业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甚至可以是更多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机会。借助这些优势,被收购方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1]。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环境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并购动力、还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发,都是非常理想的。

2.1 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

根据医药上市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的期末现金数据,排名前四十位的现金总量占70%的比例,而且这些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各自领域的优势企业,这说明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并购整合产业链的动力十足。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过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这使得医药行业的并购之路成为必然。

归根结底,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第二,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需要“走出去”,通过收购国外的公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三,专利药品的到期使得大型医药企业更多地把目光在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上,通过并购小企业,大型医药企业可以壮大药物研发能力。

2.2 医药行业并购的政策背景

自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新版药典、中药注射剂安全评价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对医药行业并购的影响是深远的。新政策的颁布大大提高了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例如《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意见》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的要求大大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企业收购,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趋势,市场份额将向商业龙头加速集中。同时,工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其重点内容就是扶持创新及技术提升、推进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此外,在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在于培育1~3家千亿元企业、20家百亿元企业,从而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

3 医药行业并购特点研究

3.1 并购主体

2010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领域。Wind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累计发生了145起与医药资产有关的并购事件,其中购入医药资产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和华润三九等,说明医药流通领域的并购活动频繁,而子行业龙头企业的并购积极性较高,典型的例子有国药、上海医药、新华润的“圈地”运动。

医药行业并购方追逐的并购对象大多是拥有特色产品的中小医药企业,考虑到过去几年医药并购重组后失败率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是选择中小医药企业。虽然中小医药企业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资金缺少等问题,但是其产品集中、容易改造、地理位置和政府资源等优势的存在构成了吸引收购企业的要素。因此,以中小企业为纽带的资本运作成了目前乃至今后医药市场的一个趋势[2]。

3.2 并购动因

外部推动和内部发展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两股动力,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一系列制度的后续出台是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的外在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与自身的发展是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3]。

从医药企业内部的并购动因来分析,追求市场资源、产品研发资源、地方政府政策资源已经成为重要动因。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及商业普遍呈现集中度不高的行业现状,资源分散在不同企业的手中,未来这些资源将被一一筛选,重新组合分配。因此,资源将逐步向医药龙头企业集中,医药行业“强强联合”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最近两年,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已从过去大刀阔斧地玩资本,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务实,目的已转变为重塑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

3.3 并购方式

随着市场条件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手段将在医药行业并购中使用,例如举牌收购和母公司私有化子公司等。此外,在支付手段方面,以前的医药行业并购中一般采用现金支付手段,几乎很少看到资产置换、承债式收购和杠杆收购等形式。未来的并购中,这些支付手段将更多地被采用[4]。

参考文献

[1]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报告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21-508.

[2] 张毅.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现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121-122.

[3] 张建新,申俊龙,王慧.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发展态势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8,(5):24-26.

第8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疗建筑 前期策划

Abstract: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pre-design proces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the how the hospital functions overall. Understanding the technical components of the progra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ll determine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healthcare facility. State-of-the-Art Healthcare facilities in America which push the limit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rends are an excellent source for healthcare design in China.

Keywords:Healthcare architecture Preliminary planning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持续加快,以及社会老龄化日趋加剧,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医疗建筑功能复杂,有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专业领域。美国的医疗设计事务所进驻中国,带来了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设施建设的成熟经验,其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研究方法科学、独到,尤其在建筑方案前期的建筑策划阶段,对整个医疗建筑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中美医疗建筑策划领域现状概况

医疗建筑策划属于建筑策划范畴,是对一个客户机构、设施使用者以及周边社区内在相互关联的价值、目标、事实、需求全面而系统的评价。美国医疗建筑策划阶段,是为项目提供建议书和任务书的关键阶段,它从医院的使命、愿景、市场定位等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和充分的讨论,由建筑设计机构与院方管理者联手为项目指引发展方向。

中国医疗建筑策划才刚刚起步,医院设计多采用竞标的方式来选择设计机构,这种方式会因为前期的商业规划(Business Plan)不足和后期设计时程过短,致使院方和设计方不能有效沟通。对于并不熟悉建筑专业的院方而言,由于不知道作为设计师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帮助医院实现愿景和目标,因此对于提供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所需要改进的内容以及医院现有设施条件所需改善的问题和症结等关键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就造成了经过投资建设之后,医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二、美国医疗建筑策划的详细步骤及方法

(一)医疗建筑策划的步骤

(1)明确医院的使命

包括支撑慈善事业、帮助低收入群体、为退伍军人提供终身医疗服务、支助教学和科研活动等。这些将影响建筑类型、建设标准、空间氛围等重要因素。

(2)愿景

即业主投资所希望得到的实体医疗环境,满足其功能、审美、服务效率和经济方面的各种需求。

(3)市场策略

在医院的管理运营上,需要针对患者以及各类医疗人才制定一套市场策略。策略建立在对医院的准确定位和所在区域市场环境、需求条件的基础上。例如,用“医疗环境优雅宜居”以吸引需要静养的康复治疗患者;加入文化因素,以增加服务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调高新科技和高端护理服务以及高质量的治愈效果,供高要求患者选择等。

(4)设施需求

包含了医院每一级部门机构的需求和实现需求的必要空间大小及类型的数据。例如,从每个临床部门的医疗服务工作量中将住院、门诊、检验及急诊的划分比例,即可大致划定这几个部门的空间大小和布局。

(5)需求量化

医院员工和建筑师之间对设计要求及设计目标达成共识的文本,包含了医院中每个科室或每项服务按其当时具体的操作管理对设计提出的要求。

(6)量化数据实体化

设计机构将依据任务书各阶段抽象的和量化的前期信息,具象化到建筑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场地功能分区、组织交通、出入口与停车场、绿化用地与建筑的关系、分期建设建议、朝向与节能、防灾预警、市政工程设施等。在以上这些重要因素都得到充分的考虑之后,设计机构将出一套表示建筑在场地中的空间布局、出入口设置、市政设施利用情况的总图及建筑各层部门分区图。它作为总体规划设计的文件提交给业主。

(7)方案的评估报告

策划工作的末期,建筑机构依旧会和业主沟通,对所选方案的优势和潜在的劣势做进一步分析,单就将来建筑建成后如何保持优势、转换劣势等问题,为业主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二)医疗建筑策划的方法

美国医疗建筑策划团队主要有两种有效和科学方法运用到策划过程中(以美国医疗设施规划设计团队的HKS公司为例)――

(1)工作会议

同样是在项目前期与院方管理者的沟通会议,不同的是,美国团队将就每个部门空间(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等)与相关科室分别进行工作会议交流。例如,眼科门诊的空间需求,以及各类人员使用动线的安排是与眼科医护人员沟通确定而得到的。这种细致程度的工作,直接对应着需求量化的准确性,为医疗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2)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在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基础上诞生的一种设计思想,强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数据来证实建筑与环境对健康的实证效果和积极影响。这正是需求量化的原因所在,依据这些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来组织安排医疗空间。这种方法对于医疗空间规划的意义在于不再依靠“经验”来主观判断这样的功能平面是否合理,而是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杜绝了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或是由于遗忘而导致的设计问题。

三、美国医疗建筑策划团队构成

美国医疗建筑策划流程的推进和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涉及医疗政策、医学模式、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医疗建筑、医疗环境等多个学科系统,为多学科合作。这种实现医务工作者与建筑师沟通、衔接医院管理与医疗设施建设的工作,是由团队中的专业化人才来胜任的。

(一)医疗建筑设计专家“ACHA”

美国建筑师专业化程度从其建筑师资格种类可得到佐证。美国建筑师协会注册建筑师(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简称AIA)是美国建筑师的专业组织,相当于中国一级注册师的资格。美国医疗建筑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Healthcare Architects,简称ACHA)是在AIA之上,旨在提高全美医疗建筑设计服务的质量的高阶机构。通过提供医疗建筑专业领域的资格认证,向公众证实建筑师已经成功完成了学院的进阶教育、通过了医疗建筑设计经验的评估(包括资格考试、高质量医疗建筑设计作品集等)。作为为数不多的“ACHA”头衔的建筑师,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来胜任其使命。在建筑类别分工的部门系统中,大大提升了专业化的程度,成为高质量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的保障。

(二)绿色建筑设计专家“LEED AP”

LEED机构(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在医疗建筑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医疗绿色建筑指南(GGHC)的规范指导作用,使得美国医疗建筑的节能设计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和体系。在建筑前期策划阶段,拥有节能设计专家(LEED AP)做专业设计,能够就能源流向、节能措施、节能预算等问题做合理规划。

(三)医疗设施的使用者

医院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在概念上有差别,使用者是长期在医院工作的人,为患者服务,并且受医疗建筑的影响大、时间长。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实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在编护理人数不少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说明中国医院中使用者人数最多的是护士。美国的护士比例比我国标准更高,在执业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数量一般仅稍稍少于病床数量。相关调查显示,护士每天至少有40%的工作时间用在访视患者上,需要往返于护理站和病房之间看护患者、观察病情、照料患者日常生活。由此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医护人员在策划过程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在美国,从医疗建筑策划的阶段开始,护理人员的想法和意见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认识。HKS医疗设计团队中的高级注册护士(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和护理专家(Nurse Practitioner)是发挥重要作用的特聘专业护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在项目中,她们会参与医疗规划设计这一部分的工作,参与沟通和策划,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是提供高质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护理服务的保障。

(四)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

HKS团队中还聘有酒店设计部门的专家,为舒适性医疗环境提供设计依据、经验和方法,使医疗设施空间从实质上脱离“病房”概念从而营造出“家的氛围”使患者得到身心的康复。另外,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变化使得机电设备成为医疗建筑中的重要部分,这一学科的专业人员将协助规划设计人员对机电空间的要求和空间布局进行准确的把握,以实现医疗设施设备的与时俱进。

四、结束语

医疗建筑策划是融合各方信息、真切满足患者和使用者需要,同时避免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的有效措施。由于这个过程的缺失,我国医疗建筑设施很难解决医院管理决策和运营方式与建筑规划设计的沟通协调,即使有国外优秀的方案予以借鉴,由于未能实现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量体裁衣”,依旧难于建设出真正符合医院发展需要的建筑。从美国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的管理学方法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和策划医疗设施及医疗服务是医疗设施领域的发展趋势,需要以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医疗设施建设的策略,从而实现投资的减少和医院的长远发展。

另外,行业“专业化”是实现高质量服务的重要手段,从美国注册建筑师AIA到医疗建筑规划设计专家ACHA,从助理护士CNA到护理专家NP,美国行业呈现出向深度、高阶领域延伸的“专业化”倾向。这些专业人士将合力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科学而有效地以整体的方式来实现高质量的服务。 (编辑 许译心)

参考文献

[1]张维,李弘远.美国医疗设施建筑策划特点评介[J].华中建筑,2008.10

[2]David Rhodes.医院运营管理与建筑设计一体化[C].2006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8.15

第9篇:医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市场营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

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