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公园服务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公园服务管理制度

第1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首选方式,对促进园区运营、产业集聚、改善环境以及招商引资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园区服务平台”)如何建设和运营,是摆在园区负责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诸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都有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集成的园区服务平台不是简单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其间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何构建园区服务平台将产业园区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有效整合、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集成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理论来研究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架构、运营模式、服务方向。

 

1 集成管理理论简介

 

集成管理是一种强调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突出了系统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包括:要素相容与要素互补原理、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等集成管理原理。

 

首先,要素相容性与互补性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整体寻优的过程。其中,相容性原理反映集成要素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次,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集成要素机制完善形成、功能结构再造重组的过程,是系统的再造与创新。集成界面的性能反映集成要素联系的机制,集成要素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之间的相互交流是由集成界面来完成的,集成体的具体功能也是通过界面来实现的,集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实现了功能决定结构,同时,结构支撑功能。

 

最后,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功效倍增的过程,系统整体功能倍增说明了局部规则导致系统宏观变化的法则,也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集成效应是指整体功效将会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数量叠加,通过运筹学理论分析,假定有n项要素集成,fi是第i个要素的目标函数,可得出:f≥f。

 

2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总体框架设计

 

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涵盖四个领域: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以管理主体为核心原点,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构成图示的三个坐标维度(图一所示)。

 

用数学公式以函数形式来表示集成管理总体结构的内部相互关系如下:假设集成管理系统用Y表示,用xe,xd,xf,xs,分别表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集成管理系统Y的结构就可表示为:z=Y{xe,xd,xf,xs},由于xe,xd,xf,xs四个要素直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则有F(z)=f(xe,xd,xf,xs)。同时,因为xe,xd,xf,xs又分别含有诸多相关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是关联互动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各自的函数关系:

 

F(xe)=f(l1,l2,…,lm),m代表管理主体决策因素的数量;

 

F(xd)=f(d1,d2,…,dn),n代表管理对象涉及的要素种类数量;

 

F(xf)=f(f1,f2,…,fp),p代表管理方法的数量;

 

F(xs)=f(s1,s2,…,sq),q代表管理手段的数量。

 

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中,以管理集成理论的总体框架来分析,包括如下:

 

①管理主体是指拥有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园区管理运营的主体是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服务运营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计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负责园区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事项、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工作。

 

②管理对象是管理过程中面向的相关要素,园区的管理对象为产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以及园区本身相关要素。

 

③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园区管理方法中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重要的方法,从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上看,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详情见表一所示:

 

④管理手段是保证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工具,园区管理手段是对企业以及园区本身提供的各种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审批、税收奖励、租金补贴、法律咨询、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检验检测、投融资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帮助园区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通过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对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总体框架的分析研究,梳理了相应的联结关系,反映了各个要素间相互协调匹配以及对整个管理系统构成的影响,同时,在此分析中也能看到,园区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实现的载体。

 

3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服务方向设计

 

平台原指一种支撑物体,也可以认为是特定活动的运行基础,园区服务平台是为产业园区集成管理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营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管理运营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和层次的综合服务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投融资、人才服务、设备共享等作用,可分为保障公司日常经营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两大方向。

 

园区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产业创新链的每个环节的特定需求为例,分析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在企业研制新品过程中的作用,如图二所示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人才、品牌等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产业园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如下问题:缺乏创新技术信息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成果转化难度大、产品稳定性、适用性问题、资金短缺、产品市场推广难度大、人力资源不满足发展需要等,有效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够全部或者部分解决单个企业想做而无法(无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企业日常经营和创新发展两大方向的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

 

随着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国家支持鼓励对方政府加大产业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各地园区服务平台也相继投入建设,因此,相关厂商也推出了各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平台的建设商多来自IT企业或者系统集成商,其平台方案多以IT系统的架构为主要部分,往往只重视平台建设,忽略后期的运营。

 

本文尝试把IT系统、网络支持、平台运营、资源整合以及推广模式几个要素利用集成管理理论的方法,设计一个建设发展与推广运营能够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平台架构(如图三所示),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基础,以完善机制为支撑,以宣传推广为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持续运营的目的,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

 

根据产业园区的多种运营模式,园区服务平台也包括三种不同的运管模式: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园区

 

服务平台是公共服务资源聚集、互联互通、服务协同的平台。

 

5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为了更加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产业园区运营的自身实力,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应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合。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支持、服务资源整合、推广运营的有机融合,本文将提出如下对园区公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①遵循建设运营规律,确定综合战略发展目标

 

树立系统意识,根据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规律,按照政府、园区、市场、企业等多个管理要素的客户需求,提出切合园区自身实际的平台建设发展目标,满足多方面的期望。

 

②为各类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国家补贴、市场化运营、科研合作、志愿者行动等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合作试点、经验总结、完善建议、合作推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运营”的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平台各项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公共服务平台奠定坚实的建设和运营基础。

 

③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本着为园区创造“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管理运营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统一形象、规范标准,增强公信力,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④发挥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加强信息化综合集成,建立信息平台,为跨专业领域、跨业务职能、跨不同地域的人员协作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准确、及时、共享、高效等线上优势,同时,结合线下企业对接具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上交流沟通,线下服务对接,一方面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⑤充实服务资源,持续完善资源库建设,巩固发展实力和基础

 

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集聚各类资源,完善资源库,各类服务机构是服务资源的重要来源,包括三类服务主体:公益性的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的服务组织和市场化的服务组织,涵盖到政府机关、公益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商(协)会、专业性市场化服务公司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实力和建设基础。

 

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素质

 

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对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监管制度;对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管,加强管理、监督和检查。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服务平台管理运营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

 

⑦严格规范服务流程,制定考评标准,确保服务质量

 

落实平台管理运营责任制,提高服务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建立协同服务、耦合反馈控制系统,明确制定服务机构合作选择标准,严格执行合作选择和服务考评标准,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坚持切实、规范、高效、质优的质量方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⑧以市场运营为目标,完善服务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倡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推动服务平台与企业需求对接,打造和完善园区服务的产业链,确保公共服务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服务、市场推广各个环节有效结合。

 

6 结束语

 

集成管理理论和思想是管理实践的新方向,其应用于园区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研究属于空白领域,研究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集成管理实践中,集成活动大都是以信息与系统控制为核心的方法集成,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流程、制度、反馈、交流、创新等要素,需要创造性的把诸多要素整合为有机整体系统综合管理,以提高效益,因此,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开展对园区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是一种好的指导方法,本文希望此种方法在理论上不断获得丰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进而推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和高效运营。

第2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1.1收发地点不合理

很多校园内部相对封闭,禁止外边的车辆进入,校园内部的店铺属于各个私营老板,店铺独立有车,各自分别负责送货。这样使得物流成本较大。受校园地理位置和学校政策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快递领取点位于校园某一个地点或者门口,师生收取快递不方便,通常至少需要15分钟,这些导致了满意度比较低。另外零乱分散的快递给校园环境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发送快递方式

不规范高校校园某一个地点或者门口为学校划定的快件集中地,但有的时候会有多个取件的地点。各个快递人员通过电话或者短信等方式让师生只在规定时间段内自取。这样做时间较为紧张,有时因为上课或者其他事情,导致无法按时取,严重影响老师和同学的作息和学习时间。通常快递货物摆放的区域狭窄简陋,师生取件时造成了一定的拥堵;货物摆放混乱,经常造成货物的丢失;取件场地一般都为露天经营,天气恶劣时很多快件不能放在地上,导致很多快递员不愿意送件。所有这些不便和不规范影响到了快递公司的业务长期性。

1.3服务态度较差

许多快递人员并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在主观意识上得过且过,良好服务观念的缺乏,导致快递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就没有服务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快递公司的员工不受公司管理制度的约束,缺乏基本的服务用语,而且态度还蛮横。有时发生了货物丢失、货物破损等情况,快递员和商家相互推诿。

1.4物流整体运作效率不高以及安全问题

从整个学校来看,各个店铺都是自营配送,不仅增加了校园的机动车数量,分别要承担物流费用,而且由于校园只有两条路通向内部以及地形复杂很容易造成车辆行驶缓慢,造成配送一次的时间较长,配送效率低下。校园作为货物高度密集、车辆快速流动的区域,还存在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交通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

2对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

2.1校园快递市场接近寡头

市场很多校园快递点数量少,在市场结构方面接近寡头市场。符合寡头市场的特征:厂商的数量很少,每一个点在市场上都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厂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快递点在做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其他点会做出什么反应;由于学校政策的原因,新点进入非常困难;非价格竞争激烈,因为快递价格不能随意变动,非价格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学校其他人员或者学生想提供高校快递服务进入校园几乎不可能,限制了自由竞争。

2.2学校方面缺乏管理

学校管理中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要使快递管理规范精细,就必须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者务必要建立起一整套快递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特别注意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收取较高的门店租金费用,出于利益必须保护商铺的垄断地位,排出了自由竞争,这样做使得很多同学校外去找快递公司,最后会导致校内快递业务量的损失。除此以外在组织方面,学校对校园的物流缺乏统一管理,也没有专门收发快递的部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文件,除了收费任其发展。

2.3大学生服务维权意识不强

快递公司主要营业范围为文件与包裹,校园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往往表现不够理性和超前消费,对快递公司的服务要求不够精细,使得部分快递公司与人员忽视了良好的服务。出现服务质量问题后大学生不愿为了维权多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大学生涉世不深,对待快递企业过于理想化,不懂得提前去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益,即便在被侵权后也不知道该采取有效的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时间久了之后往往不了了之。

2.4快递公司方面的原因

学校方面缺乏管理快递赔偿金额少,服务时间不稳定,高昂的租金费使得快递点的物流成本难以控制,在各个高校快递网点发送能力不足导致了快递公司送货效率低下。快递基层员工职业服务水平较差、师生维权意识不强等因素助长了快递公司服务不规范。物流作业量增长迅速,使得快递公司更多考虑如何布点来满足基本需求,并不急于考虑提高服务水平。

2.5人员素质不高

特别是基层业务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物流快递公司一线基层从业人员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物流快递公司管理人员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很多管理者依靠最开始创业的资历晋升到了管理者岗位,但他们限于自己的水平,普遍骄傲不逊、妄自尊大,给快递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战术决策与服务水平。

3破解校园快递难题

第一,未来的终端配送模式是采用商店便利店、共同配送等形式积极开展送货上门服务、拓展寄送业务和代购、代送礼物等个性化服务。校园快递点应该努力降低价格和改善服务态度。一般小而轻的快递不提供上门服务还可以,但是对于重件,很多快递公司很少能够每日提供上门服务,要求客户自取,这会引起很多消费者的不满意。第二,学校的政策校园应该开明,秩序必须规范。搞垄断并不能为企业和学校带来高效率,校外还有很多的快递公司,而且长时间的垄断也不利于校园商铺的发展。杂乱无章的快递公司点,极易给校园环境的稳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学校要制定规范的秩序。第三,收货模式作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传递方式可以成为解决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关键。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两类,即公共储物柜和私人(专用)收货箱。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自提方式是通过公共储存柜实现的。而国内校园快递依赖公共储物柜目前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取货模式,把配货上门与自提方式结合在一起,在配送点实现送货。例如阿里巴巴开展的“阿里巴巴服务站”试点业务活动,是专门提供校园快递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站以提供快件收发、自提等服务方便高校学生取件和寄件。校园小邮局采用信息化运作,将即时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收件人,领取人到小邮局报上短信密码即可取件。第四,该学校以创业项目为主导,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物流运作室,下一步的工作将引入类似小麦公司的业务合作模式,将很多快递综合在一起。物流运作室提供便利的办公条件,运作室里面配有电脑、办公桌椅、货架、托盘、电子称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仓储场地。而且有很多的老师为创业教育和快递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学生、教工、企业可以增进了解、互相学习。为了让快递公司更好的落户学校,学校可以从工商注册到代申请许可证,从办理贷款、保险等流程一路为其提供各种协助和便利。

4结语

第3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要求是规划合理、数量充足、条件达标、覆盖城乡。要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编制并严格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根据城镇人口居住、村居地理情况和人口变化规律,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预留幼儿园建设用地。

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城区新建居民小区要同步建设配套园,旧城改造要补偿建设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满足城区居民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需求;重点建设农村园,每个乡镇至少建好1所公办中心园,按照“规模办园、就近入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按服务人口3000人以上、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设1所标准园,人口分散地区建设流动幼儿园、季节班。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优先建设幼儿园,鼓励名园办分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政策杠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要加快落实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为幼儿和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三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关键。要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结构。要建立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纳入政府保障体系,对幼儿园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分层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要建立幼儿教师退出机制和新教师补充机制,科学设定编制,配齐幼儿教师,并不断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比例,公办幼儿园要建立园长和骨干教师轮岗制度、支教交流制度,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要落实幼儿教师待遇,解决好工资福利、专业职称、社会保障、评优奖励等问题,提高幼儿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要重点落实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建立幼儿园监管机制。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社会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不仅要完善服务,还要履行监管职责。

第4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记者:浦东公益服务园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以公益组织为主体的公益服务园,该项目的创立缘起何处?

答: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某种不平衡和落差,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单靠单个部门不可能获得妥善解决。政府机构改革中实现的大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梳理和整合了行政资源,但仍是行政职能的一种重新组合和重新界定,无法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尝试通过多部门的有效合作来克服单一部门的失灵和不足,成为创立浦东公益园的主要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被学界称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主要指社会的结构形态、动力机制和管理模式与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创立该公益园区的另一个主要动因。政府虽然是公共服务的主要生产者和承担者,但公共服务不一定都要由政府本身来直接提供,它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也可以由各类社会组织来提供。然而,由于目前浦东的社会组织总体上还比较弱小,还无法完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因此加快社会组织的发育,凝聚社会组织的力量,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和能量,也成为创立公益园的发动起因之一。现代社会需要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需要有更多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为了转变原先政府管理方式偏重于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创立公益服务园也有这一层面的目的。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很多情况下是监管重于服务和支持,创立公益服务园是为了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即从重监管转向监管、服务、支持兼顾的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管理需要多主体的参与,需要探索一个可以让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社区获得共赢,多部门互补、互惠、互助的新协同模式。

浦东公益服务园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以公益组织为主体的公益服务园,一个多部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从创立之始,公益园就秉持“公益服务社会、合作促进发展”的使命。目前,园区总面积为3200 平方米(加上新拓展部分达6100平方米)。入驻公益园的公益机构有45家(含基金会服务园和浦东公益街),其中一些机构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记者:请问公益服务园的运作机制是什么?

答:公益服务园在实际运作中建立了六大机制。这六大机制基本上覆盖了公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营造了一个充满内在活力、完整自治的公益生态园。

1.专业孵化机制:通过关注不同类型支持性社会组织帮助新生力量起步。针对公益组织不多,能力偏弱、合法性不足的问题,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将自己定位为“公益孵化器”,通过申请、遴选、评估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选择创新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公益组织“入壳”,为其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登记协助和小额补贴等服务,扶住初创期的公益机构成长,让其“出壳”后能独立运作。目前,已孵化“出壳”的公益机构21家,正孵化19家。这种“借壳孵蛋”式的方法灵活多样,效率比较高,短时间内即凝聚了众多公益新生力量。孵化队伍的社工协会,以团队组建、能力建设、参与理事会治理等方式培育,为社会管理创新贡献了独特的理念。浦东现有38家社工机构,数量接近全市一半。

2.规范引领机制:通过先行一步的经验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为公益界提供行业标准和规范。规范化和专业化是检验社会组织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解决公益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面临的机构治理与发展定位等瓶颈问题,比如浦东居家养老评估和指导中心、福苑养老事业发展中心等机构,通过实践与研究,对公益界提供多项行业标准或服务规范,对于规范行业、引领公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有的标准甚至成为国家标准的雏形。比如复慧等支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此外,公益服务园还是公益界各种行业标准的诞生地,浦东社工协会、浦东居家养老评估和服务指导中心等公益服务园内的机构,通过各自的实践与研究,多项职业标准或服务标准,对于规范行业发展、确定社会服务评价体系、引领公益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3.人才输送机制:公益园内从业人员以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为主,使公益园成为一个人才汇聚,思想碰撞、理念交汇的场所。人才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最稀缺的资源。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四惟社工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通过专业培训和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园内园外培养和输送人才,成为构建浦东社会组织人才建设高地的有力抓手。同时,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也在公益园建立了实习基地,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为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4.公共服务机制:入驻并不是圈养,而是通过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为入驻园区的机构提供服务。由入驻机构发起成立的浦东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公益园的公共服务,如场地安排(社会上租借一个大一点的会场就要5000元),信息宣传,财务及人事托管、招投标咨询等。同时,公益园的创立也为社社合作提供了便利和机会,因为各个机构比邻而居、相对集中,有了一个日常交流和认识的空间和机会,增加了学习借鉴和社社合作的机会,并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和公益共同体的氛围。在社社合作(尤其在园区内的数家涉老机构之间和社工机构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合作)等日趋增加的同时,社会组织间的良性竞争也已出现,这对激发社会组织创造力,加快传统型社会组织朝新型公益组织转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5.项目发展机制:根深才能叶茂。公益园优先吸纳面向社区具有项目发展能力的社会组织入驻。目前,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等机构扎根社区土壤,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已涵盖10多个领域,20几个项目。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的临终关爱项目更是助推了上海市卫生局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

6.供需对接机制:公益园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项目合作提供对接平台。通过浦东公益网、公益活动月、项目推介会、公益招投标等形式促成公益项目供需对接。2011年,公益园先后举行了六期“政社合作 项目对接”推介会,浦兴街道、张江镇等近10个街道镇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合作伙伴。同时,浦东新区公益促进会也通过项目招标等工作,成为了政社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使项目合作拓展到社区层面。

记者:在这些机制运作中有什么创新之处吗?

答:浦东公益服务园的创新是有社会土壤和历史根系的,是可复制的,至少是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探索了一条参考路径。创新之处主要有:

1.组织形态的创新。把发展单一的服务性组织拓展到探索、推动枢纽型、支持型、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生态园。

2.服务功能的创新。把简单的场地、资金的扶持拓展到机构孵化,能力提升,文化培育、业态完善、人才高地、供需对接等多个领域,发挥多元化、复合型的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引擎功能。

3.政府决策的创新。一个有形的物理平台助推了政社合作,促进了公共政策的完善;园区各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需求又推动相关政策的产生;成为相关政策的试验田和助推器。

4.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实现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再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落向实处,充分尊重各方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力。

记者:经过公益园区近几年的良好运作,目前公益园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浦东公益园这个项目于2012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2012年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这两个分量很足的奖项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益园项目的发展态势。具体成效如下:

1.政府受益,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公益服务园的创立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能。以往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打交道,只能分别进行。当然也可以把各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开会,但其效率和收集的信息无法与现在相比。由于有了公益园这样一个载体,又借助促进会这样一个中介机构,政社之间的沟通方便和快捷很多。而且政府欲推出的一些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可以先在公益园听取意见或试行。

2.公益机构受益,提升了能力和影响力。通过专业孵化、规范引领、人才输送、公共服务、项目发展及供需对接6大机制的运作,园内公益机构的能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NPI、映绿、浦东社工协会等园区内的公益机构近年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社区及居民受益,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得到更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满足。园区的公益机构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直接或间接地为弱势群体和社区居民开展服务,解决和缓解了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满足了社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此外,园区中的公益机构积极参与社区层面的招投标项目,为社区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专业化水准,并借此满足了社区中不同人群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需求。

4.社会管理的多部门合作得到深化。通过政社合作、社社合作、社企合作和一个可以依托的物理载体和通路,营造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和发展的微观环境,促进多部门的合作,从而利用和汇聚各个部门的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和新的价值。

5.促进了社会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增长。通过公益服务园这个平台和制度性设置,使入园的各个公益机构得以形成互补合作的关系,突破各自功能独立的局限,发挥了结网所带来的更大效能。公益服务园的建立促进了无形资产的增长。公益服务园借助其创造和潜移默化知识的设施和机制,使各个组织间频繁的协调、沟通、合作得以开展。

6.发挥示范引领和溢出效应。据统计,公益服务园先后接待了中央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其他省市及本市区领导和考察团320多批次5800多人次。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等领导都先后视察园区。目前,许多地方也建立了类似的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平台,如浦东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浦东新区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闵行古美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外省市不少地方政府也多次参访、考察、借鉴。

记者:从创意理念成形到现如今公益园区发展初具影响力,这其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对园区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第5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为加快*市杨市工业园(以下简称“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努力把工业园建设成*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阵地。

二、明确工业园管委会的职责

市人民政府授权工业园管委会行使以下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业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

(二)制定工业园用地和项目建设规划,负责工业园的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审批进入园区的投资项目,在立项、选址、规划、报批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服务;

(四)指导并帮助工业园的各类企业依法向工商和税务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办证;

(五)负责协助工业园内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认定及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

(六)负责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七)制定工业园各项管理规定,依法管理工业园的国有资产和财政事务;

(八)行使市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职权。

三、加快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科学规划。按照科技园区、环保园区、生态园区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制定工业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开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工业园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市规划、建设、交通、国土资源、环保、供电、文化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支持,密切配合。

(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建设初期,市政府依法转让工业园土地使用权所得收益,除按照规定上缴国家、省部分外,全部返给工业园管委会用于基础设施投入。工业园企业产生的税收按体制分成留作工业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管委会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信贷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工业园建设。

四、优化工业园发展环境

不断优化和创新工业园的发展环境,真正使客商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一)优化服务环境。各部门要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紧紧围绕工业园建设和发展,主动、规范、跟踪服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构筑工业园投资的“绿色通道”。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工业园管委会和市直部门要制定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办法和规定,面向社会、企业、农民公开办事程序和时限;增加政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推行服务承诺制,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重点项目建立保护制度,凡在工业园投资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实行领导挂点、专班跟踪、协调服务。

(二)优化治安环境。各执法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中心,本着服务第一的原则,以促进招商引资为重点,公正、规范、文明、严格执法。公安机关要坚决打击破坏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对外来客商要依法实施重点保护,力争使工业园成为投资的安全区。

(三)优化经营环境。对工业园所有投资项目,工业园管委会实行封闭式管理。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费用一律全额清退;市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对负责人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优化人文环境。开展“人人都是工业园形象,处处都是招商引资环境”的文明创建活动,塑造工业园居民“乐于助人,讲究礼仪,诚实守信”的新形象。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重,真正形成亲商、重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市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工业园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对危害工业园发展的行为坚决曝光。

五、加强对工业园建设的领导

(一)工业园建设和发展事关工业强市和经济发展全局,市政府成立*市杨市工业园建设指挥部,由分管工业副市长任指挥长,工业园管委会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工业园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工业园建设有关事宜以工业园管委会协调为主,市直各部门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三)整合招商资源,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市招商局与工业园管委会合署办公,整合招商资源,合力推进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

第6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 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 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问题。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学习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7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 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 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问题。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学习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8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规范完善制度建设,依法科学管园

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颐和园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缓冲区的三级区域保护管理。在内部管理上,颐和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永续利用、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工作方针,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城市规划、文物、环境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旅游、城市绿化等法律法规,并且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管理制度,持续补充完善《颐和园管理制度汇编》,近年来又新制定实施了《颐和园工作创新突破及节约筹集资金与超计划开支奖惩办法》,建立了科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务国务公开和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公园各单位更是逐步细化二级管理制度,每年均修改完善作业指导书,具体指导综合管理、规划建设、文化展示和接待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使公园的各项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更先进。同时,坚持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全方位的统筹管理,每年进行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复评,系统研究、综合分析全园管理工作,2012年更是开展了GB28001健康安全体系的创建工作,使综合管理、层次管理、职能管理、交叉管理、细节管理、精细管理系统结合,形成统筹兼顾、纵贯全园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使管理网络的运作发挥最大效能。

此外,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游览、经营、饮食、宣传、礼仪、接待等方面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优质服务。

前瞻性做好规划编制,促进景区建设科学有序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调研、论证、制定、实施战略性规划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建设工作进行有序规划,做到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完善中长期战略,分解、细化、落实短期计划,并在保护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保证了规划实践的连续性和有序性,为今后合理保护、协调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近三年中,颐和园先后完成《北京颐和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以规划谋发展、以规划促建设,推动了园林的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具有颐和园特色的遗产保护监测

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为重点,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标准进行景区综合监控保护工作,每年规划制订环境和资源保护目标,持续对古树名木、绿地植被、景观水体、文物古建加强管理保护,并将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管理考核之中,逐步建立具有颐和园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支撑体系。

今年4月12日,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全园遗产监测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并完成方案编制及试点申报工作,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关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全面启动颐和园遗产监测工作,全面推动颐和园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历史名园的保护积累经验,探索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模式,为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第9篇:公园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历经13个年头的能量聚集,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二次创业,于2004年3月4日动工兴建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2005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台湾独有、全球唯一的“航空货运园区+自由贸易港区”孪生体,集工业区、加工区、物流区、保税区、自主管理贸易区于一身,不仅遥遥领先于环球航空物流界600余座自由贸易港区和货运园区,而且凸显出物流、人流、商流、金流、资讯流“五流合一”的独特功效,自然而然就成为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最佳竞争平台。

回首昔日的创业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咬定创新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昔日的辉煌,得益于创新;未来的愿景,离不开创新。一句话,创新是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之魂、之魄。我们深知,一个失去创新魂魄的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市场竞争更无从谈起。面对硝烟弥漫的环球航空物流业强竞争态势,我们矢志不渝地秉持‘积极创新精神,客户服务导向’立业之本,时时、事事、处处创新先行,一切以创新为转移,一切因创新而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仰仗创新这把倚天剑,拉开竞争差距,创造过人优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凭借创新这把屠龙刀,做到无国界,迈向国际化。创新,企业独步天下的杀手锏。”

金三角运筹

锻铸“人+制度+培训”企业文化

自主化管理

孵化“24小时进出仓”全天候服务

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于1991年6月24日,1993年10月29日正式投入运营。自运营之日起,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就确立了经营管理“金三角”——人、制度、培训,尽心竭力打造超一流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制度力、可持续发展力。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导引下,他们不仅确立了“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而且推出了“塑造远翔企业文化,培养良好工作习惯,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精神格言,并制定了“构建基础平台,驱动知识管理,锻造专业团队,激发服务热诚”的行动纲领;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激活下,他们不仅酝酿出“努力,勤俭,创新”的运营信念,而且孕育出“专业、效率、品牌,专业诚信、安全快速、满意服务”的运营理念,并孵化出“提升航空货物优良服务品质,促使货畅其流满足客户需求,创造理想工作环境共享利润,培养空运物流专业经济人才,追求多元化永续经营目标,促使经济发展回馈社会大众”的运营宗旨;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支持下,他们以“从根做起,整合运筹,开创新机”为运营主旨,创造性拓展了“24小时全年无休息日,随时满足客户一切需求;全方位提供海运、空运联运服务,进出口空运货物装卸盘柜业界一流;特殊货物的特别包装精益求精,特殊货物的运送程序一丝不苟;充分发挥自主通关效应,为客户提供即时进出口空运货物通关验货便利;为便利作业、集中资源、节省成本,提供航空货运上、下游相关物流服务,提供航空公司空盘柜库存管理,提供承揽业者自行处理货物装盘作业,提供航空公司、承揽业、报关行办公室出租,提供保税仓库集保货物发货、再重整服务及一般仓库出租”的运营业务范围。谈及经营管理“金三角”的诱人魅力,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坦言——“不管经营任何事业,都必须结合团队之力量、众人之专业、集体之智慧,才能成功。只有塑造志同道合的经营团队,才能让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有了威力巨大的经营管理“金三角”,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如虎添翼,迅即步入了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进出仓兴建完成,进出口仓储业务分厂作业;1999年,在进口仓二、三楼专门设立保税仓库;1999年,正式挂牌上柜;1999年,首创到厂收货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商品……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左右开弓”,打响了新世纪腾飞的第一枪。

左开弓——自主化管理点击全天候:2001年5月10日,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自主化管理权限,首开台湾空运自主化管理之先河。实施自主化管理后,不仅可以提供空运进出口货物24小时全天候作业,而且取消了各项相关规费及进口优先拆盘费,从而通过“客观为别人”的大大节省进出口厂商运营成本,实现“主观为自己”的大大增强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自主化管理后,进出口货物进出仓时间不再受到限制,装备机具更能弹性运用,海关监管工作下放企业,从而实现进出口厂商、空运仓储、海关的三赢。难怪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大胆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乘着跨出自主化管理第一步的东风,持续地努力,创造一个24小时无障碍的空运物流环境。”

右开弓——信息化服务扫描全方位:要高价值扩展,要提供高附加值服务,要实现“前瞻性的产品规划,创新性的市场营销,负责性的生产制造”的终极目标,就要使航空物流早日步入“e时代”。从这一远见出发,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大打“航空物流电子化”攻坚战——在岛内空运业界率先发力,创建起INTERNET空运货况适时查询网络系统;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强强联手,合作推出手机查询空运货况短信服务(Mobil Info on Demand);全方位延伸服务触角,推出出口资料、进口异常资料、打盘记录等项目的电子邮件自动回复系统。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对航空物流e化的功效大加赞赏——“只有加大航空物流e化进程,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引导市场潮流,服务广大客户;才能控制品质、进度与成本,分享众多客源;才能凸显品牌魅力,追求永续经营。”

环球数第一

航空货运园区+自由贸易港区

业界我为先

五合一业务整合功能异彩纷呈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竞争态势,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慧眼独具——“强势出击,方能将强竞争化为强机遇;牢牢把握强机遇,方能获得强力润。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超常规的运营方式和运作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活用技术,创造利润;扩大市场,挺进世界’的超常规发展之路。”从这一不凡见解出发,傅仁雄与台湾民航局联手,于2004年3月4日动工兴建总投资213亿元、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集航空货运园区和自由贸易港区于一身的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

这一如此多元、多功能且互补性极高的航空货运园区,不仅开了台湾航空物流界之先河,而且在环球航空物流界独占鳌头,以达“世界走向台湾,台湾同步影响世界”之初衷。它拥有环球航空物流界最完美的经营管理、生产服务、全功能整合的硬件和软件,可年处理空运仓储120万吨,创造年产值8000亿元,提供2·5万个工作机会;早上接单、生产,下午通关、出口;利用专用空桥直达机场在飞机旁上货,2天之内能将货物98%甚至100%送到客户手中。它以“整合制作业与航空货运作业机能,提高货物运输与通关效率,并透过货物服务设施功能的加速,吸引跨国企业设置运筹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开发宗旨,注重国际化概念及前瞻性,以国际潮流为标准评估国际新兴产业及物流公司进驻之可能,预测未来所能处理及流通的航空货运量,为开发规模及期限作出弹性调整的适度空间;兼具科技化及人性化,以建筑设计上的科技感创造出航空货运园区的新地标,以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提供舒适且亲近的作业环境;强化人文艺术环境,彻底摆脱传统航空货运园区“单调枯燥的建筑群,土地利用以充分投入生产为最高原则”的“经济动物”刻板印象,代之以人文艺术特质,强调开放性、多样性、公众性、可亲性,恰如其分地融入所在地的人文特质与地域特色,使航空货运园区成为从业人员舒适的“生活圈”。它以“不同岛内航空物流同行抢地盘,而与东南亚乃至环球各大空港强竞争,创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园区和自由贸易港区”为开发目标,着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借助国际性快递物流公司,最大限度地缩短航空货物进出口及转运处理的作业时间,迅捷高效地把航空货物流通到其他国际大都市;创建顶级航空货运园区,充分利用航空货运园区内五大中心之一的“加值园区”,使得投资企业的产品可直接出口,产品的供单、转运、销售等跨国经贸活动不出园区均可快速便捷完成,从而有效降低投资企业的各种成本,把“加值园区”打造成投资企业经营国际市场的大本营,在为园区内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在清晰的开发宗旨和严谨的开发目标导引下,历经21个月的精心设计和全力建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于2005年12月完成了一期工程,高举高打地正式投入运营,潇洒自如地拉开了“全球布局,深耕台湾”的帷幕,以求早日实现“让台湾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航空物流运筹中心”的新世纪宏大目标。

最让傅仁雄底气十足的是,远翔航空货运园区一期工程完成后,由航空货运站、仓储办公大楼、加值园区、物流中心、运筹中心所组成的五大中心,以其独具魅力的“五合一”业务整合功能,撑起了远翔航空货运园区的航空物流一片天。600米专属道路与机场管制区连直接相连的航空货运站,以货站作业管理、航班资讯管理、仓储管理、仓储设备控管、海关EDI传输、行动数据管理、Cargo IMP资讯交换、供应链资讯交换、门禁管理、银行金融服务等10大系统为本,全方位提升航空货物进出口通关的时效性;就近提供航空公司、承揽业、报关行、货运专属理货空间、办公室的仓储办公大楼,以承揽业服务和报关业服务两大系统为本,不仅为承揽业者提供就近处理货物、进仓报关、打盘装柜的诸多便利,而且让承揽业者通过申请保税仓库以享受客户加值型服务的优惠便利;占地17公顷专为300家高科技相关厂商进行深层次加工再出口所设立的加值园区,以园区管理局服务、顾客关系管理、帐务管理、货况追踪、门禁管理、银行金融服务、企业ERP服务、其他加值服务等8大系统为本,大胆运作BTO(Build to Order)、JIT(Just in Time)航空货物产销模式,力求让产业深层加工者和物流简单加工者充分享受低度行政管制和高度自主管理所带来的种种实惠,使得园区内的货物在第一时间迅捷运往第三地或原输入地;作为台湾岛内唯一一个位于国际机场范围内的物流中心,以物流管理、顾客关系管理、门禁管理、货况追踪、其他加值服务等5大系统为本,尽力经营着国内外物流的发货及配销和生鲜快递转口货物的发货及配销,可就近为新竹以北的科学园区、林口工业区、大台北地区各高科技产业群提供超一流的航空物流服务;拥有办公中心、会议中心、展示中心、金融中心、商务旅馆、健身休闲中心等各种支援商务活动完善设施的运筹中心,以顾客关系管理、门禁管理、其他加值服务3大系统为本,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设立营运总部或国际采购总部(TPO)之种种便利,而且为国外企业与园区内业者联系、下单、打样、督导出货铺平通畅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