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不走寻常路作文精选(九篇)

不走寻常路作文

第1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他在温州工作时,因把衣服的袖子截短了,导致老板损失惨重,老板要他赔。他于是将错就错,将袖子接上别的布料,结果被销售一空。

经历了一番苦难,1994年,他成了美特斯公司。之后短短五年,他使用“借鸡生蛋、借网捕鱼”的虚拟经营方法,用外力弥补资金不足,从而资产从百万增长至亿。

如今,周成建及家族以26亿美元资产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排第三位。

第2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逗留在大山的巍峨壮美中,我们就会错失大海,走过去,将是另一番浩瀚壮美的景致。

逗留在大海的浩瀚壮美中,我们就会错失大漠,走过去,广阔无垠的沙漠更震撼心灵。

逗留在大漠的黄沙热浪中,我们就会错失森林,走过去,我们将领略森林的深邃之美。

汪国真说,太深的流连是一种羁绊,伴住的不止有双脚,还有未来。选择逗留,拥有了一时的美丽,然而选择一条不寻常的路,走过去,真正的美丽才会赫然显现,选择走不寻常的路,就是把祭品献给追求的祭坛。

施瓦辛格,这个拼搏在人生路上永不止息的伟大形象。他早年是举世嘱目的健美先生,一身壮实的肌肉让他拿遍了大大小小的健美比赛奖项。但他并没有逗留健美给他的荣誉中,而是选择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好莱坞影视。他在好莱坞创造了更大的辉煌后,雄心勃勃的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政客,在政坛上叱咤风云。这个健壮的美国人向我们展示了不走寻常路的美,创造了一个个不寻常的神话。

第3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姨妈许如兰,在为妹妹的双胞胎洗澡时,不小心被人贩子抱走了一个婴儿。从此,姨妈原本规律的生活秩序被打破,踏上艰辛、漫长、混乱的寻找之路。小说前段有一种紧逼感,把读者一步步地推到姨妈的立场,让读者也像“惊恐万状鬃毛直立的马匹”一样追随着姨妈去寻找丢失的婴儿。而在小说后段,节奏开始放缓,叙述张力的前后变化正暗合着生活的无常。

《姨妈的寻找》看似讲述了一个俗套的人贩子拐婴儿的故事,实则深藏着作者对生活的沉思。生活就像妇幼医院南门外那条不断翻修的路,“在狼藉和噪杂中揣摩出一套怪异的秩序”,每个人都惯性地维持它的正常运作。如果稍有走神,生活就会像车祸一样给予重击。姨妈丢失了婴儿,也丢失了既有的生活秩序,生活变得“到处都是岔路又到处都是绝境”。与其说姨妈是在寻找婴儿,不如说是在寻找通向原本生活轨道的途径。不过,无论是报警立案还是求仙指道,找到婴儿的希望都很渺茫。“像脱了辔的疯马一般”寻找,不仅不能回归正常秩序,反而进一步冲击既有生活,丈夫叶明永就因找她回家而发生了车祸。

退一步讲,即便能够找到婴儿,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小说不停地强调被拐婴儿可能的惨状,找回的还能是原来的婴儿吗?回归的还能是原本的秩序吗?被拐卖的妇女拒绝了警方的救援,在路上偶遇丢失孩子的父亲仓皇逃走,因为他们已步入新的生活轨道,不愿再次脱离。同样,即使姨妈“重新回到单线程循环的格局中”,生活秩序也仍然“呈现出不可修复的裂纹”。姨妈变得不能容忍丢失,那片“丧失了的草原”再也无法抵达。唯有紧紧抓住现有的秩序,才能抓住生活的片刻平静。

作者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秩序。秩序内外的人存在着深深的隔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无论是小刘、肖警官,还是丈夫、妹夫,他们的劝慰多显得无力而空落。即便有同命相连的亲近,竟也同样存在着隔膜。作者在散文《我与世界的亲近和隔膜》中早已体察到:“无论我们如何亲近,但对于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最终都只能成为旁观者。”在他人看来,“认命”方能得以救赎。而不“认命”的人,注定只能在孤独中自寻出路。

作者在《少年与格桑花》中曾表达出这样的创作观:“想用文字努力守护在不可阻挡的流逝中趋向永恒的东西。”结尾处,作者也试图用亲情的温暖来守住无常中的坚定。然而,新的秩序真的可以通向永恒的宁静吗?作者暗示,平静生活下的暗流随时可能翻腾,即便留神,“该出事的还是要出事”,像风中的孢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怦然破裂。人生可不就是一番不断重建生活轨道的历程?

第4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告别繁华,寻找美食

在创业之前,把文翰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需要24小时待命。他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形容当时的状态:“我在云南旅游,第一次骑马,骑在马背上两手抓着缰绳的时候电话响了,是西班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客户。我一边骑着马一边接电话,马就自己开始慢慢跑了。我又怕从马背上掉下来又不能挂电话,那是一种很尴尬的状态,就好像我的生活一样。”

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每天挣扎着起床,穿打折时买的名牌衬衫去挤公交,然后打卡、倒杯水、打开邮箱,开始接电话;为了拉客源,每天打电话打到一侧耳朵疼;到晚上七八点下班时,人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只好在路边的小饭馆将就吃些,也因此在菜盘子里吃到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石头、玻璃、头发、烟头……对把文翰来说,这些是斩不尽的烦恼。怎样才能以兴趣为工作,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呢?

彷徨的时候,看到蔡澜先生的饮食节目,再读他的书。以兴趣为工作是蔡澜一生的追求,爱好也可以发展成为事业,蔡澜说过:“试,机会百分之五十,不试,机会零。”把文翰非常认同。于是他请假3天,加上3年未休的年假合计15天,去云南走一走。

在鸡足山下,他看到有个农妇挎着藤筐在卖石榴,石榴是自家院里种的,又大又鼓,皮青红发亮。把石榴掰成两半后,极浓的石榴味升腾起来,那是一种“不用闻,自己会钻进脑子里的气味”。这石榴的香味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那时全家只能买一个石榴,父亲必分给我大半。我把石榴籽一粒粒放入嘴里,那么清甜。吃完的石榴皮,一定抖动小鼻子闻了又闻,还将它放在口袋里装上一天,发挥香水的功效,直到发黑才丢弃。”

他决意辞职去寻找安心食材,与这段经历有关。把文翰说,自己希望寻找的,就是这种秉承古法种植出来的食物,它们不用化肥催熟、不用激素催长,经年累月,踏实而健康地生长。他相信,美好的食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它们停留在舌尖上时,能唤起人们对田园时代的留恋,以及丰收时节对食物的感恩。

把文翰下定决心把梦想付诸行动。他带着近年来攒下的10万元,西行入川。

作为一个甘肃平凉人,他跟四川唯一的联系是女朋友曾经在成都上大学。他去过好几次成都,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味蕾告诉他,这边的食材比较丰富。他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找到最好、最正宗、最安心的食材,放到网店里,和天下吃货们一起分享。

一路风景,一路美食

然而,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要找到理想中的食材,实属不易。

一般情况下,他会先去网上搜集一些信息,看看当地有什么最好的食材、特产;然后去图书馆查资料,翻阅当地的县志和文献,去寻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味。他想做的就是再去看看当地古老的食材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会一家一家比较,看哪一种口味是最好的,再把能找到的安心食材带回自己的淘宝店去卖。

这样的方法听起来可行,可是具体做起来才发现会到处碰钉子。首先他不会四川话,一开始到了乡下根本没办法跟村民交流。刚开始,村民看他像看怪物一样,因为他刚从深圳过来不会说四川话,四川的农民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前半年的时间,他一边出去一边学四川话。

2012年夏天,为了寻找地道的天池藕粉,他前往资阳市乐至县,可还没抵达目的地就连遭挫折。兴匆匆坐上去天池藕粉产地的班车后,才被司机告知,他要去的乡镇在乐至有好几个重名,而他恰好坐错了。时至中午,烈日当头,他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搭上另外的班车向目的地出发。下车后他却傻眼了――因为当地藕粉已规模化生产,村民自家早已不制作藕粉。无奈之下,把文翰只好打道回府。

在找寻食材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是县志上记载或网上流传的东西在当地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传或者变味,或者到了当地要经过艰苦的过程才能得到少量满意的食材。但只要有食材的消息,不管多么艰辛,他都坚持去寻找。

最难忘的一次是去找美味的瓦屋山竹笋。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才说服村民带自己上山,蛮以为自己经常登山的体力跟得上笋农的脚步,可在去了之后还没走到竹笋的主产区,他就走不动了。山路非常陡,不像平时登山的路,因为林子非常密,那些竹子有时候就好像阻力一样拉着你,地非常湿滑,站都站不稳,大概进山五个小时左右,他的一双专业登山鞋已经报废了,鞋底都脱胶了。笋农们就穿普通的解放鞋,虽然又小又瘦,腿上肌肉也不是很发达,但是走起路来跟羚羊一样,非常轻巧。本来他们计划要去海拔更高的主产区,走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他就走不动了,只好在半山腰上找竹笋,在竹林里挖了大概两个小时他就挖不动了。

进山一次,把文翰要花一两个星期。回来后,他将食材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情都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放在网店上,用他的话说是“带你一路叹世界”。

比如对于郫县豆瓣酱的寻访,他文图并茂地展示了其制作工艺。300多年前创始之时,所选用的原料就极为讲究:四川牧马山的二荆条辣椒、郫县二流板的蚕豆、自贡的岩盐。把文翰用图片展示了陈氏的百年酱园里每天上演的事:工人们将发酵完成的蚕豆瓣倒入酱缸,每天晾晒、翻搅;酱缸必须24小时有人看守,略有下雨迹象,就得即刻盖上盖子;如果遇到连日阴雨,就需要有一个人撑起盖子,另一个人用杵棍翻酱,翻完一缸马上盖起来,再翻下一缸。

这样的照料要持续一至五年,一缸豆瓣酱才算完成,与隆隆机器中翻搅半天即可出厂的豆瓣酱相比,所耗费的心血与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把文翰在酱园里找到的工人大叔,皮肤被晒得黝黑,皱纹密布的额头上全是汗水。说起自家的豆瓣酱,他的语气平和:“川椒色艳、肉厚,做出的豆瓣酱最巴适。我们用的全是川内的二荆条,收多少,就做多少。我做了几十年,本省产海椒,我一眼就看得出,从没用过歪海椒。”

把文翰对每一样食材都追根溯源,记录下它们的制造过程,以及制造者的不易。但即便这样辛苦和用功,2012年一整年,他走了30多个地方,也只找到8种满意的食材。他自己也落入了这种“理想者的困境”:尽管越走越远,足迹遍布四川各地,符合要求的安心食材却少得可怜,路途耗资巨大,食材店却生意潦倒。一年后,攒下的10万元已所剩无几,远在老家的父母天天打电话来劝他放弃,只有新婚妻子不离不弃,给予了他百分之百的支持。那时的把文翰距离放弃仅有一步之遥。

就这样被你打动

直到2012年11月底的一个晚上,他家的电脑突然响成一片,有人对他的店表现出了兴趣。那一晚,买家人数越来越多,从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后来40多个人同一时间发问。10多分钟卖出了700多件商品,原本打算卖到第二年的牛市坡花椒也卖光了。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把文翰卖完了积压一年的货。

这一切都源于专栏作家、知名编剧“咆哮女郎柏邦妮”在新浪微博上的推荐:“起初只是为了找到淘宝上最好的豆瓣酱,于是找到了这家……今天去给好评,看见首页上老板自述:一个流浪打工的游子,如何返回故乡,寻找古早安心的食材,传承至今的手艺。打动了我。”被打动的,自然不止柏邦妮一人。

瓦屋山竹笋干、威远七星椒、中江空心挂面、郫县豆瓣酱……点开每一种食材链接,都能看到店主在其产地的探访过程:“笋的营养物质太多,下山后不容休息,需要即刻洗净煮熟,否则很快变质。”“烘烤的环节最是费力,需要连续烘烤24小时,中间不能停火。”

网友们的热捧,让把文翰的货品首次被抢购一空。由于生意火爆,原本只是自己和妻子打理的淘宝小店,已经壮大到了7人小团队。

虽然订单量很大,但是他只能满足其中很小一部分的销量,可能至少有70%的订单都没有办法去满足。因为有些东西产量就是非常少,比如罗城牛肉干,一户农家一个星期只能做出九十多斤、一百斤的牛肉干和肉丝出来,没有办法做出更多;如果你要逼着给他们那么多订单,他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合格的东西。所以把文翰决定,就这样卖吧,销量小就销量小。

像徐霞客将自己游览祖国河山经历写成笔记一样,把文翰把自己每次的寻找都记在本子上,一年时间已经写满4个笔记本,他的追捧者们爱极了这些配着美食照片的游记,有人在他的微博下面回复,说这些来之不易的食材中,“能咀嚼出农民的人情味儿”。

把文翰也爱那些质朴的食材制造者。曾有投资者找上门来要求合作,都被他一一回绝:“我觉得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有了钱,心态就不一样了,我和农民就讲不到一块儿去了。”

第5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摘 要】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电影 张艺谋电影 “寻找”模式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刚问世的时候,不少人就注意到了张艺谋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借鉴,“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亮闪闪的生活之轮’,‘再现现实生活的幻景’,‘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等,似乎所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都可以在《秋菊打官司》中找到”①,人们谈论较多的是非职业演员、纪实摄影、即兴表演等因素的汲取,但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对张艺谋影响极大的另一点却无人提及,即故事模式。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存在着“一个人持续寻找”的故事模式,张艺谋的很多电影作品都有这个模式的影子。

一、故事模式的相似与差异

1、《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视表现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生活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意大利产生了,它“把对真实性的追求视作电影艺术的生命,现场实拍、松散的情节、非职业演员、中远景的大量使用和对长镜头的偏爱等等,无不体现着他们的这一美学诉求”②。

作为该流派的经典作品,德·西卡导演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马工人里奇失业两年后终于获得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妻子想方设法把先前当掉的自行车赎了回来,没想到,上班第一天他的自行车就被偷走了。里奇和儿子布鲁诺在罗马寻找了一天,也没能找到丢失的自行车,绝望之中,里奇心理崩溃,突然决定去偷一辆自行车,他的行为被发现了,遭到殴打和辱骂,在儿子求情下才免受牢狱之灾。

在影片中,里奇和儿子寻找自行车的过程约占65%的篇幅,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时而暴雨中,时而烈日下,在或泥泞破败、或人流拥挤、或狭窄、或宽阔的各种街道上奔跑、追逐、搜寻。由此,《偷自行车的人》表现出一种可称为“寻找”的故事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特点是:主人公一人或两个人合作执着地寻找着极度渴望的某种东西,一直在路上奔波;影片人物关系简单、线索单一,一个悬念贯穿始终,没有横生的枝杈和纷繁的头绪。

其实,作为擅长表现活动过程的电影,很多影片都是展现一个有悬念的动作过程,形成了一些模式,如好莱坞电影的侦探片模式、“追逐”的模式、 “救助”的模式等。但和当时的好莱坞电影相比,《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模式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1)中心事件为对某种东西的“寻找”。事件的危险性不是很大,不是战争、血案、天灾人祸,不会牵扯生死,悬念的危机感不那么强烈,但对主人公来说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由此展现出丰富、真实的社会状况。

一辆自行车,价格并不昂贵,但对失业工人里奇来说,有了它就可以尊严体面地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就少了生活的希望和欢乐。这辆自行车凸显出二战后意大利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黑暗。电影用寻找自行车串起当时意大利底层社会的各种画面:黑车市场、饥民充斥的教堂、地下妓院、贫民区等,通过一个事件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批判。

(2)单一线索、单向的情节进展。好莱坞电影的“追逐”、“救助”动作,往往设计两条甚至多条线索,交叉进展,戏剧性强,紧张曲折,如《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一夜风流》、《罗马假日》等。

《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呈现为单一线索、单向线性结构。它没有倒叙、闪回等艺术手法,没有设置意外频生、纠葛多重的情节,造成扣人心弦、不断加码的悬念,而是维持一个中心悬念,按照生活流程自然推进。影片围绕自行车形成一个情节链:赎车—丢车—寻车—偷车,中心悬念为“自行车能否找到”,所有的事件都与自行车的得失相关,没有第二条线索。

2、张艺谋某些电影的故事模式

张艺谋不少电影同样表现为“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是很强的悬念,以及单一线索、单向线性演进的特色,典型影片为《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秋菊打官司》:农妇秋菊寻找平等和尊严。秋菊为丈夫被村长踢伤的事情先告到乡里,得到了村长赔偿的200元钱,但没有得到真正的歉意。她便多次上访到县、市有关部门,执着的行动路程中,陪伴她的只有未成年的妹妹。这种人物关系和《偷自行车的人》中里奇和儿子布鲁诺构成的人物关系如出一辙,但妹妹仅仅是秋菊的陪衬,没有像布鲁诺那样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情感张力,没有营造出更丰富的表现空间。

《一个都不能少》:代课教师魏敏芝寻找退学打工的学生。为了实现“学生一个都不少”才能得到50元代课费的承诺,农村小学12岁的女代课教师魏敏芝独自去城里寻找打工的学生张慧科,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

还有一些影片基本遵从这种模式,略有发展和变化,如:

《我的父亲母亲》:山村少女“母亲”寻找爱情。《有话好好说》:赵小帅寻找爱情和老张寻找“有话好好说”的相处之道。《幸福时光》:老赵寻找爱情和盲女寻找亲情。《千里走单骑》:一个日本父亲寻找和儿子的情感沟通。

3、故事不同的审美走向

和《偷自行车的人》通过事件进行社会批判不同,张艺谋影片突出的是主人公的个性,他们特别的顽强、善良、责任心等品格使事情有了美好的结局。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里奇没有找到自行车,人生信念受到摧残。影片开头,里奇从一群失业者中被叫出来接受工作;结尾,一个渐渐拉出的长镜头,父子俩的身影从大到小淹没在漫漫人群里,开头和结尾的影像形成了自然、巧妙的照应关系,起到深刻的隐喻作用——里奇只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悲剧显示出社会的普遍衰败、制度的瘫痪无力。

而上述张艺谋的这些电影中,主人公要找的东西基本都找到了,结局较为圆满,有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主人公靠意志完成了自我超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许会引发社会某些规章制度的改进。这源于个性的力量,也映射出时代的进步。这些电影温情脉脉,是喜剧意味浓厚的正剧。

从悲剧到喜剧,两位导演的作品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前者是社会悲歌,后者是个性化人物颂歌;前者希望以悲剧达到社会的警醒和震撼,后者希望以喜剧彰显社会矛盾中人生的希望。

二、电影语言的相似与差异

作为“寻找”主题的视觉化呈现,“在路上”场景成为抒情表意的重点,德·西卡和张艺谋都重视其刻绘,但两者各有特色。

1、《偷自行车的人》“在路上”场景的生活化追求

《偷自行车的人》中,为寻找自行车,里奇父子在罗马市内不断奔走和追逐,构成了多个“在路上”的场景,但它们绝不是可以忽视的过场,而是被细笔描绘的重要段落。

“在路上”的场景并非只有奔跑和追逐的动作,它通过丰富的细节表现出生活的本真感。如布鲁诺奔跑避雨摔了一跤、过马路遇到汽车后退躲闪、寻找中在街头小便等动作细节,此外还有一些情感细节,如:和小偷有关系的老人在教堂逃掉后,布鲁诺对同样贫苦的老人心生怜悯,问父亲:你干嘛不让他喝汤?父亲十分恼火,打了他一巴掌。这些细节都逼真地刻画出成人与儿童的体格和心理差别、父子心灵的碰撞。“在路上”场景既突出了寻找过程的曲折,也丰富了父子俩的性格和情感表现,使得电影富于生活的质感。

2、张艺谋电影“在路上”场景的象征化追求

张艺谋电影中也有大量的“在路上”场景,但他更多追求的是这些场景的象征意味。电影中,“在路上”场景常作为贯串性段落反复出现。他采用几乎同样内容、同样构图和景别的镜头表现主人公不同时间的奔走寻找,用场景的重复强调主人公行动的执着和目标的坚定,这些场景是人物性格、情感和影片主题的象征性呈现。

《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几次上访,都是先用小车拉辣椒到镇上卖得路费,然后坐拖拉机到乡里、坐机动三轮车到县里,再坐上大巴到市里,每次上访之路的前几个镜头几乎完全一样,逐次增加一段新的行程,伴随着旋律相同的音乐。这种有意、单调的重复,象征着主人公简单而顽强的

“一根筋”性格。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在路上”场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在乡间小路上”,魏敏芝在这条路上追赶高老师、追赶离开学校的学生明新红和张慧科、走山路去城里找张慧科,这部分的场景比较富于象征意味,魏敏芝的执着个性初见一斑。后半部分魏敏芝在城中寻找张慧科,在陌生的街道上不停奔波,遇到了各种困难,这部分的“在路上”场景更接近《偷自行车的人》的生活化表现。

《有话好好说》中赵小帅、老张的街头行走,《幸福时光》中老赵牵着盲女孩走路等反复性的“在路上”场景,也有力地象征了人物个性和主题。

三、异同之间

1、共鸣的基础

“或许,叙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③。从深层来看,对某种故事模式的偏爱表现出的其实是创作者稳定的精神特征和追求。以上论及的张艺谋电影为其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期的作品,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最剧烈的变革时期,在经济改革、社会转型时期,涌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张艺谋一直在通过影像进行探索和思考,表现变革现实下的百姓生态,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因此,《偷自行车的人》“寻找”的中心意象、质朴的写实风格、对现实的凝眸深思,都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才有了对该片灵活的汲取,成就了他一部部轰动一时的作品。

2、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美学追求差异

除了个性因素,两位导演不同的美学追求源于各自不同的深层文化背景。

“中国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西洋的文学自从希腊的厄斯奇勒(Aeschylus),沙孚克里(Sophocles),虞里彼底(Euripides)时代即有深密的悲剧观念。”④

“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⑤张艺谋电影中的“在路上”场景,画面多采用远景,阔大的背景,简洁的线条,只有一个小小的人影,个人的渺小和不甘屈服,在画面的对比关系中强烈地凸显出来;这种注重线条的表现力、重视象征和意境的风格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艺谋曾解释过:“《我的父亲母亲》……在影片画面构图上,……删繁就简、简单、单纯,达到一种很好的意境。这……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东西。”⑥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追求“大团圆”的美学趣味、中国画追求写意和象征的风格,对张艺谋的故事和影像设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规范性,因此,他成就了和德·西卡不同的个性。

参考文献

①《秋菊打官司》[EB/OL].

ent.ifeng.com/special/gaige/news/d-

etail,2008-11-21

②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③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④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A].《胡适文萃》[C].作家出版社,1991:55

⑤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A].《丰子恺论艺术》[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⑥李尔葳:《直面张艺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217

第6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失败中寻找成功,从失意中寻找起点,从回忆中寻找要感谢的人……也许生活就是这个寻寻觅觅的过程。当我们用最真挚的双手将自己曾经怀抱过的东西掬起,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生活,怀着感恩的心来品味所有,才是真正在生活的人。

例如我在广东的十一年,是人生中感恩的十一年。

记得2001年8月,从实习单位出来后,一个人除了家人殷切的期望,满身的一腔热血外,就一无所有了。

那年,村子里来往南方的人比较频繁,每一个出发的人带给我期望,每一个回来的人带给我好奇。但不管怎么样,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对听到的总是充满怀疑。

于是,2001年8月,我怀揣着优秀实习生的300元奖金和一张毕业证书,在拒绝家人多次的挽留后,坐上了前往东莞的火车,而这次出发至今,竟然一晃就是十一年。

人生的第一站是东莞的常平,也是我下火车的地方,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方言,充塞着我的视觉与听觉,我漫无目的地找厂。我从常平顺着公交线走路到樟木头,从樟木头走路到塘厦。一路上找遍无数个工业区,无数个厂门口,但是没人愿意招聘我,说我的学历太高,没有工作经验,会挑三拣四,而且绝大部分的台资、港资企业很少招男孩子,除非是熟人介绍。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天,身上的钱越来越少,到最后连吃面包的钱都没有了,生存成了我最大的问题,曾经的壮志被现实销毁得一干二净。当我花完身上最后五角钱,绝望地坐在麦园公园的水泥凳上,看阳光一点点消失,挨着饿,受着冷,步入深渊。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身上多了一件衣服,不远处,小店老板在看着我。我无力地站起来,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小店老板走过来,给了我一袋子面包和五十元钱。他对我说了一句话:“看你不像坏人,离家不容易,你先吃点面包,喝点水,附件有家电子厂招储干,我帮你介绍下,我有个熟人在里面,你晚上六点钟来我这里,我带你去。”

那次,顺利地进入了第一家公司,从此,人生翻过了最绝望的一页。也从那个机会开始,我努力工作,不辜负期望,一路从储干做到主管、副经理。

再后来,换了一家台资企业,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台湾上司,他教我管理经验,教我为人处世,教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人生方向,使我的生活与工作增加不少阅历,也在这家台资企业,我收获了爱情,成立了家庭。

2009年,从东莞辗转至深圳,到龙岗的一家民营企业。当有了固定的住所,有了固定的收入后,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诗歌创作。我的处女作是投给《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的主编徐东老师的,他收到邮件后回了邮件,说我诗歌的情感很浓烈,但不要为了发表或者名利而写作,写诗必须写出情感,写出诗歌的语言与意境。他将稿件退回给我,希望我再修改,重新投给他。

三个月后,我的组诗发表在《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显要的位置上,从此,我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一发不可收拾,从2009年到现在,先后在《诗刊》、《延河》、《诗选刊》、《诗潮》等各级报刊发表诗歌作品500多首,并被吸纳为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而且在文学道路上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这些都将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第7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早上从成都出发,到达瓦屋山下时已是傍晚。第二天,把文翰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说服笋农带他上山挖笋。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时值雨季,山路泥泞。把文翰以为自己能够跟上笋农的脚步,结果还未走到竹笋的主产区就已经累得不行,只好提前下山。四五个小时后,笋农才回来,背着20多千克新挖的鲜笋。

炭火慢烤,一天一夜,得到的笋干仅有两千克。几天后,瓦屋山高山冷竹笋干在“把文翰的食材店”上线。食材下面,是他此行的游记,其中有笋干的制作过程,还有笋农劳作的身影。

这是3年前,把文翰第一次深入四川乡野寻访食材的经历。

与食材邂逅

“我特别喜欢美食和旅行。在偏僻乡野和深山老林中有许多都市人没有吃过的有机食材,我背起行囊去寻找、邂逅,并将它们带到大山外。”把文翰说。他店里销售的每一种食材,都由他亲自寻找。为了找到不施化肥的段木黑木耳,他先辗转到青川,又走了很长的崎岖山路,终于找到栽培这种木耳的人家。在平武县,他踏雪进山,只为找到羌族人熏制的味道最正宗的腊肉;在渠县,为了在凌晨3点就起床采摘最新鲜的黄花菜,他睡在猪圈旁边……

2011年至今,把文翰共去了四川省境内50多个不同的乡野村寨,除了带回有机食材,他还如实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法工艺。“历史悠久的中江空心挂面,纯手工制作,技艺有二三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把文翰回忆道。下午4点,做挂面的刘师傅夫妇开始和面、拉大条,然后第一次发酵。夜里10点,他们准时起床,把大条搓细,绕在竹竿上。这道工序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然后将面条第二次发酵。早晨6点,闹铃一响,他们就起床,将面条进一步拉长,然后第三次发酵。早晨9点,暖洋洋的太阳升起,他们将面条挂在晾晒场四五米高的架子上,分几次向下拉,一直拉到木架的底部,一根根面条细若纺线。风一吹,面条颤颤巍巍,晒场满是醉人的麦香味。遗憾的是,刘师傅夫妇做空心挂面的土办法在村里已经很少见到,他的儿子也不再子承父业。

把文翰将记录空心挂面古法技艺的照片和文字一并发到食材店,深受网友好评。有人这样说:“透过这些照片和文字,我知道自己吃的空心挂面来自哪里,如何制作。感谢刘师傅夫妇对古法技艺的坚守,做出这样让人感动的食材。”

理想者的困境

入川前,把文翰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工作繁忙的他,一日三餐都靠快餐解决,吃到小石子、玻璃碴或头发是常有的事。好不容易有时间煲汤,却发现粉条炖了4小时还是原样。

“工业化生产的食材真的太糟糕了,完全破坏了人和食物之间的美好关系。”于是,把文翰萌生了开一家有机食材网店的想法。“试了,成功的机会是50%;不试,机会是零。”在偶像蔡澜的鼓舞下,他辞去了这份表面看起来让人羡慕的工作。“我喜欢吃川菜,加上还有不少亲戚在成都,所以选择成都作为寻找有机食材的试验田。”把文翰说,他计划通过一两年时间,把藏在四川深山乡野的宝贝找出来。

每次寻访食材前,把文翰都要做足功课:先在网上搜集食材信息,再去图书馆翻阅食材所在地的县志,因为他相信好的食材会在文献中留下记录,最后再实地寻访。不过,把文翰很快就陷入了“理想者的困境”――走了很多地方,也越走越远,但找到的有机食材却少得可怜。“根本不是按图索骥那么简单。”把文翰说,很多时候,书上的文字记载跟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还有一些古法食材已经消失了,这让他大部分的寻访都无功而返。

“就算找到了,也有很多麻烦事。”把文翰说。为了找出最正宗的味道,需要一家家去比较,因此吃过不少闭门羹。许多村民见他说普通话,怀疑他是从沿海一带来的骗子。即使达成合作,也有人假装搞不清“净重”和“毛重”的区别,想着法子短斤少两,占些便宜。“农村并不是想象中的净土,这里的复杂环境和人性,有时超乎想象。”把文翰说。

有一段时间,食材网店的生意很惨淡,启动资金也所剩无几。入川前,他曾向家人承诺,只做一年,如果做不成,就死了这条心。“那时的自己,距离放弃只有一步之遥。”一天晚上,他家的电脑突然响成一片,网友如潮水般涌向他的食材网店。那一晚,他卖完了所有的囤货。后来,他才知道有一位网络红人无意中逛了他的店铺,然后发微博向网友推荐。这一“举手之劳”挽救了把文翰倔强而脆弱的梦想。当时,距离他向家人承诺的期限只剩下20天。

第二天,把文翰乘公交车时,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往后站,而是走到人群的最前面。“我想象他们都看着我,我在内心对自己说:这条路我一定会走下去。”

不忘初心

第一次去平武县深山里收腊肉时,把文翰挨家挨户地敲门,价格也给得很高,但对方就是不卖。后来才知道,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若是碰上修房、秋收这样的体力活,就得去找村里的年轻人帮忙。除了付工钱外,还要做顿荤食。那些老人舍不得再花钱去买鲜肉,就割些家里的腊肉来做菜。腊肉对他们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生活的依靠。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自己做的事不是有钱就能做好的。”把文翰说。后来,他又去了村里几次,才慢慢跟村民建立合作关系。他知道村民的难处,每年腊肉还没有开始熏制,第一笔预付款就已送到他们手上,而村民用心熏制的腊肉,也让他深受感动。

第8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其实,人人都有一个梦,只是梦各有不同。有人寻当官的梦,也有人寻发财的梦,有人寻出名的梦,也有人寻长寿的梦;成人有成人的梦,孩子有孩子的梦……我把梦看作是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有了理想。缺乏依据或途径有问题,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

《寻梦》里塑造一个梦想“飞起来”的青年典型。当然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梦想展翅高飞,冲上广阔、自由的天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志向远大,无可厚非;另一个则是这个梦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人是不能与鸟类同日而语的,梦想“飞起来”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这篇杂文绚丽奇幻,环境氛围的渲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开篇伊始,“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雾”,“无数的梦商品似的摆在那里……”,“江水横在我的面前”,“天落着小雨,全是滑脚的泥路”,“我好几次跌倒在途中”,最后是“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没有土,没有树,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石山”。作品层层递进,把读者带进一个阴雨绵绵、雾气弥漫的艰险氛围,令人惊悚。与此同时作品描写主人公“揉着伤”、“两手出血”、“两脚肿痛”、“两腿发软”、“最后我像一个病人,一个乞丐,拖着疲倦的身子和破褴的衣服立在山顶”。这无疑表现出寻梦的艰苦情景。写景状物兼之心理刻画:“我踌躇起来”,“我几次失掉勇气,又恢复决心”,“我羡慕它(苍鹰)能够那么自由自在地在无边的天海里上下飞翔……”生动而准确地描写出“我”在寻梦中锲而不舍的毅力。所有这些都多侧面地表现出一个人欲实现其抱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知难而上的决心。也许这篇作品正是作者本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态,我们从他当年创作的几部小说也可想像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正是巴金先生由彷徨走向坚实、由一个自由主义者走向成熟、现实作家的心路历程。

梦想人人有,各人梦不同。没有梦想,便没有动力;有了梦,又如何寻梦?又是个不可回避的抉择,实践表明,只有经过论证,才能一步步地到达彼岸。鼠目寸光,没出息;好高骛远,也只能水中捞月。

寻梦,是成长、成熟的历炼,很难想像,一个不经风雨磨砺的人能轻而易举地成才,实现理想。

《寻梦》是以一个青年寻找自己“丢失”的梦做线索,描写寻梦过程中的种种坎坷与挫折,全文无一句逻辑推理,而是以形象思维演绎出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便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作品的结尾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我捉住了鹰,但是一个筋斗把我从山顶跌下去了……”文艺作品的巨大震撼力往往由悲剧产生,这早已被经典作品《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巴黎圣母院》、《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证明。这是由于宇宙在运行。社会纷繁复杂,阻力、挫折、打击、艰险无处不在,能攫住人心的、感染受众的。不是大团圆,而是悲剧色彩。“寻梦”的幻灭,是对主人公的鞭策,也是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非常规杂文补充了常规杂文的阙如,又是对大杂文的拓展,运用得当,恰到好处,会锦上添花,否则不管题材、题旨,随意“拿来”,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9篇: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孩子失踪,父亲踏上漫漫寻子路

1998年12月10日,韦胜文放学后像往常一样,等待在学校当教师的舅妈一起回家,但舅妈临时要帮一位迟到的同学补课,就让他自己先回去。他这一去,再也没回家。

吃饭时间早就过去了,文文(韦胜文的昵称)还没有回来,韦母便打电话给孩子的舅妈,舅妈听后着急万分,马上放下碗筷和丈夫出去寻找。韦父韦母感觉不妙,也急忙出去寻找。几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不见踪影,一家人心急如焚。

韦父听说附近一带曾有小孩被拐卖,担心文文遭遇不测,赶紧组织了20多名亲友到车站、路口寻找,但直到深夜,他们都没有找到孩子。

文文失踪后,韦母变得忧郁、寡言、迟钝,总是看着别人的孩子发呆,有时自言自语,不知在念叨些什么。1999年的春节,鞭炮声和欢笑声传到屋里,韦母想起儿子,眼泪又止不住地往下流,韦父也跟着落泪,年夜饭都被泪水泡凉了。

在文文走失前,韦父在广东承包装修工程,收入相当可观。儿子失踪后,他再也没有心思工作了,而是当起“侦探”,开始了长达1 2年的寻子之路,足迹遍布广西区内外。

经过调查,韦父听说本地一个人贩子蓝某曾经拐卖过孩子,便找上门去想问个清楚,然而听到风声的蓝某早已躲到外地去了。韦父觉得其中有鬼,便把蓝某当成追查目标,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他。听说蓝某在北海出现,他立即搭乘快班赶过去:听说蓝某在来宾落脚,他就迅速赶往来宾。逢年过节,他想到蓝某极有可能会回家,就蹲守在蓝家附近,有时一守就是20多个小时,就算刮风下雨也毫不动摇。

韦父的执着感动了蓝某的妻子,她含着眼泪告诉韦父,文文确实是被她的丈夫拐卖,但她只知道孩子被卖到福建,不知道具体地点。得知这一情况后,韦父更加坚定了要找到蓝某的决心,然而,狡猾的蓝某就像狐狸一样,总能逃过猎人的追踪。

韦父的寻子之路漫长而艰难,在这期间,孩子的舅舅与舅妈同样受到巨大的伤害。

自责难解,舅舅离婚后又自杀

失踪之前,文文在舅妈工作的小学读书,所以,他每次放学都和舅妈一起回家,父母很是放心。谁能想到,仅仅一天舅妈没能陪文文回家,文文就被拐走了。舅妈和舅舅十分内疚和痛苦,深感对不起姐姐和姐夫,更对不起走失的文文。

文文失踪以后,舅舅经常和韦父一起寻找线索,一起追踪蓝某。他经常对姐姐说,一定要努力赚钱买辆小车,以便四处寻找文文。他还保证,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要将文文找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舅舅对文文的思念越来越深,特别是目睹姐姐因为想念孩子而未老先衰后,他开始把对外甥的思念堆积成对妻子的怨恨。渐渐地,原本文质彬彬的他常常为一点小事就责骂妻子,特别是每次外出寻找文文无果而归后,他都把失望和痛苦转化成怒气发泄到妻子身上,甚至拳脚相加。

文文的舅妈本就自责不已,所以更加痛苦,脾气也渐渐暴躁起来。时间长了以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终于在不断升级的矛盾和争吵中破裂了。

离婚后,文文的舅舅活得更加痛苦。在亲情、婚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下,他精神崩溃了,最终选择了自杀。那一年,他年仅39岁,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段。

思家心切,孩子想尽办法逃跑

文文被拐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被拐后的命运如何?

回到1998年12月10日那天。文文一个人正走在放学的路上,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忽然拦住他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爸爸妈妈在前面的餐馆等你,让我来接你一起去吃饭。”文文警惕地说:“我不认识你,你骗我的吧?”男子笑着说:“你叫文文吧?你爸爸经常提起你呢,他说你很聪明,我没说错吧?”年幼的文文听到这些话就相信对方了,高高兴兴地跟着对方走,就此离家越来越远。

几经辗转,文文被带到福建某地。当地一对姓梁的夫妇刚刚失去亲生儿子,而文文的年龄和他们的儿子一样,长相也有几分相似,他们见到文文后非常喜欢,二话不说就交给人贩子1.5万元,将文文带走了。

回到家后,夫妇俩拿出儿子的衣服给文文穿,让他住在儿子原来的房间里,并将文文的名字改成儿子的名字“梁军”。可以说,他们完全把文文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了。

这时,文文已经意识到自己被拐卖了,心里十分着急。虽然他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但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后,他知道自己已经离家很远了。怎么办呢?他在梁家表现得很温顺,心里却已经拿定主意:找到机会就逃回家!

每天晚上,文文都会想起爸爸、妈妈和姐姐,眼泪流个不停。他知道这个时候家里人肯定急疯了,他好想见他们啊!好在养父母对他很好,才让他稍微缓解了思家之情。

在梁家呆了半年,文文表现得又聪明又乖巧,不仅得到了养父母的喜爱,梁家的亲戚也很喜欢他。梁家人因此放松了警惕,不再接送他上学和放学。文文觉得机会来了,开始实施他的逃跑计划。

一天下午放学后,文文一口气跑到车站,在售票窗前踮起脚跟说要买去宾阳的车票。售票员问:“宾阳是什么地方?”他愣了一下,说:“广西宾阳呀。”售票员说没有开往那里的车,他只好无奈地返回梁家。

通过这件事,文文明白了,只有知道路线才能回家。可是,怎么才能知道回家的路线呢?如果向别人打听,养父母就会察觉出他的意图。考虑了很久,他决定等自己再大一点,懂得的知识更多点再想办法回去。为此,他学习更加努力了,门门功课都很拔尖。

转眼又过去了一年多,文文已经9岁,准备上小学四年级了。为了及早回家,他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地理方面的书籍,终于把回家的路线了解得清清楚楚。

2000年暑假,文文带上一年多时间节省下的300元零花钱,趁养父母上班时又一次逃跑。然而,他刚来到车站就碰上了巡逻的警察,警察看见他一个人背着背包出门,就走过来问他:“你一个人去哪儿呀?你家大人呢?”文文毕竟只是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听到警察这么问心里很害怕,掉头就往家里跑。

第二次逃跑失败后,文文想,索性等考上大学后再回家吧。那时,自己长大了,谁也阻拦不住。想到这里,他安心读书,暂时不去想回家的事情了。

解救回家,生母养母都是妈

一晃10年过去,文文参加了201 0年的高考。

当年7月,他收到福建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能实现回家的愿望了,他当即收拾行李,准备踏上回广西宾阳寻亲的路途,没想到,南宁警方却忽然找上门来。原来,2009年9月,人贩子蓝某再次作案时被警方抓获,他交待了自己拐卖多名儿童的犯罪事实。警方经过长时间艰苦努力的工作,到福建找到了包括文文在内的20多名被拐儿童。

当文文的养母听说警察是来解救文文回家的,当场就晕倒了……

面对养父养母的泪水和不舍,一直想回家的文文心里挣扎得很厉害。

十几年来,不管养父母如何疼爱自己,他始终挂念着远方的家人,渴望能早日回家团聚。然而,养父母多年来为他也付出了很多,自己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如果自己走了,他们该怎么生活下去呢?

但他转念一想,正是存在像养父母一样用钱买别人孩子的行为,才促使了人贩子的铤而走险:而且,他们的行为又给孩子的亲生父母、亲人带来多大的痛苦啊!想到远方的亲生父母,他心里一阵一阵地疼。

他陷入矛盾之中,对养父母又爱又恨,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了。

思考了一个晚上后,他终于想通了:亲生父母是父母,养父母也是父母,他们对自己的爱一样真挚深厚,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宽广的胸襟面对和回报他们的爱。今后,他就是四位老人的儿子,他会努力用爱弥补两个家庭的缺憾。

在他思考的时候,他的养父母也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虽然得到孩子的途径不正当,但他们确实把文文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孩子不要他们了,他们该如何是好?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