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赵威后问齐使精选(九篇)

第1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有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日:“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书耩鞠胞.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问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练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使诸侯 数:屡次

B于是乃朝诸县令长 朝:朝拜

C 赍金百斤 赍:赠送

D 冠缨索绝 索:绳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淳于髡说之以隐日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笑岂有说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夜引兵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若乃州闾之会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淳于髡幽默善讽品格的一组是( )

①滑稽多变,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③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④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⑤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⑥髡辞而行,至赵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淳于髡人生得矮小而胸有奇才,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他几次巧谏齐威王,解除了国难,

B 淳于髡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C 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也是值得称道的,

D 齐威王善于用人,淳于髡敢于直谏,良臣遇明君.统治才能巩固,

【参考答案】

1 B(朝:使动刚法,使……朝拜,召见)

2 D(连词,表假设;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助词,表示反问语气/介词,在;C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第2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齐宣王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名的齐国国君,这时是各诸侯国攻伐非常激烈的时期,各国为了确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把攻伐作为当时主要的外交手段。我们知道守成比创业更加不易,齐宣王的前辈是齐威王,齐威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齐国比周围的所有诸侯国都强大,各小诸侯国都对齐俯首称臣,齐威王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再更前还有春秋时期首先称霸于诸侯的齐桓公,是齐桓公使齐国首先称霸于诸侯,开霸主地位之先河。面对这些,雄才大略的齐宣王才会在孟子想宣扬“仁道”“王道”之时,问“齐桓晋文之事”。问,是因为心中无限敬仰,敬仰他们创立的伟大功业,他也想和齐桓公一样使齐国雄居于诸侯之霸主地位,万民归附,如江河日下,势不可挡。虽然孟子再三喻示仁政为上,攻伐为末技之流,但处在以攻伐为业的时代,齐宣王即使想怀柔也不大可能,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加入攻伐的战列,弱肉强食在此时得到充分的证明。所以齐宣王不仅好战,且战绩可骄,在继位的第二年(-351年)就用田忌、田婴和孙膑于马陵大败魏军,杀死了大将军庞涓,俘虏了太子申,使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威势大增,赵、魏、韩三国君主都朝拜于齐王。

从《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两文可以看出,孟子是很善于设机巧的,让人于不知觉中中了他的机 ,齐宣王也是如此,十之八九入其机关。

而在行动上齐宣王又是如何做的?他真正意识到“王道”是他取得霸主地位的唯一手段了吗?

由史可知后来,齐宣王又多次参加攻打别国的战争,曾与魏伐赵,与赵、秦伐魏,孟子游说没有使齐宣王放下屠刀,而是战争教会了他生存之道。

由此看来,齐宣王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历史上的齐宣王除好攻伐,还在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一番有益的工作,他本人也非常重视士,当时博学而能言善辩留下美名的就有数十人,如淳于髡、环渊等,齐宣王赐予他们府第,封之为上大夫。当时的齐都临淄成了重要的文化中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当然,历史上的齐宣王不是仅凭这些就能说尽道完的,他和孟子的对话内涵也不仅止于课文内容,一个人的历史内涵和外延远远大于他的实际行为,我们看待齐宣王也应如此。

第3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铁罐十分坚硬,受到人们喜爱。陶罐十分脆弱,不怎么受人注意。但,陶罐比铁罐更能“活”得久些,这与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子所主张的“以柔克刚”的态度相符合。相比,在生活中,有时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人,起了大功。

春秋时期,赵威后接待齐国使臣,赵威后还没拆开齐王的信就问:“齐国庄稼收成可好?百姓可好?”使臣不高兴,说:“您为何不问齐王,却先问低贱的百姓?好比先问易碎的瓷,再问珍贵的铁。”赵威后答道:“没有易碎的瓷对历史的推动,哪来坚硬的铁?”

三国时期的周瑜也曾讲过:“我是一块铁,诸葛亮不过是块瓷,可我不能保证,我这块铁能不能比一块瓷活得更久,做出的贡献更大。”这也说明了瓷不比铁差。

陶罐代表的是下层阶级,他们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大,也好比陶罐在历史的长河中存活得久一样。航空飞机上天,也不少了“陶罐”们的功劳;练铁厂的工人们制做钢铁材料;造纸厂的工人们酿制的大量纸张……在一场场劳动成果中,哪里没有他们的背影,哪里没有他们的一份汗水。

第4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会各阶层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原来的“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季氏》)。不仅周天子难防诸侯的冷箭,如公元前

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之师伐郑时,不仅

兵败,还肩部中箭(《左传》桓公五年);诸侯国国

君更是屡屡遭弑,如郑国公子归生弑郑灵公、卫国

州吁弑卫桓公、宋国华督弑宋殇公、晋国栾书弑晋

厉公、陈国夏征舒弑陈灵公、鲁国公子弑鲁隐

公、秦国三父等人弑秦出公、齐国陈恒(即田常)

弑齐简公、楚国商臣弑楚成王、蔡国太子般弑蔡景

侯、吴国公子光弑吴王僚、曹国姬通弑曹声公等。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史实之所以能为后世学人所熟

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书的记载和流传,而史书

编撰所需的原始资料则基本是当时的史官所留下

的最直接的记录。

史官的出现,相传源自黄帝轩辕氏,由仓颉、

沮诵二人担任(《史通・史官建置》)。之后,夏代

有太史终古、商代有太史向挚(《吕氏春秋-先

识》)。殷墟甲骨卜辞上出现的贞人,是目前所能

确知的史官的雏形。到了周代,史官已有了分工:

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周礼・春官》),不

过这是周王室的史官。至于诸侯国的史官,则可

以从《春秋左传》和《史记》中找到些零星的资料,

如鲁国太史、郑国太史、齐国太史和南史、楚国左

史、秦国和赵国的御史等。南宋文天祥所作《正

气歌》中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两句,分别

赞扬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太史(其姓名已无法得

知)和晋国太史董狐这两位史官的精神。

公元前548年,五月十七日,齐庄公表面上去

问候大夫崔杼,实际是打算再次去和崔杼的妻子棠

姜私通。崔杼大概猜到了齐庄公的本意,于是和悄

悄走入室内的棠姜从侧门避出。然而齐庄公却还

蒙在鼓里,拍着柱子唱歌。这时,崔杼的侍人贾举

禁止庄公的随从人内,自己却走进去,关上大门。

潜伏着的甲士见机一哄而起,齐庄公于是匆忙登上

高台请求免死,可是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

众人还是不答应。他们都说:“国君的臣子崔杼病

得厉害,不能听取你的意见。此处靠近君王的宫

室,陪臣奉命巡夜搜捕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

他命令。”齐庄公走投无路,只好冒险翻墙,不料大

腿中箭,坠到了地上。众人乘机上前把他杀死了。

齐国太史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在史册上写下“崔杼弑

其君”。崔杼对此自然万分忌讳,于是一怒之下又

将这位太史杀害。由于先秦时期的史官都是世职,

因此太史的弟弟接替了兄长的职位。尽管死亡的

威胁近在咫尺,他们还是继续秉笔直书,并再次导

致其中两人遇害。最后,太史的另一个弟弟还是如

此记载,崔杼无可奈何,只得作罢。齐国另一位史

官南史氏听闻他们的遭遇之后,急忙手持简册前去

探望。当他看到崔杼弑君的行为已经被记载史册

之后,这才放心而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可

以想及,若南史氏发现崔杼弑君的行为尚未被记载

史册,那么他是必定要在自己带来的简册上继续记

上此事的。

在晋国,晋灵公是一位讲究奢靡而且性情冷

酷残暴的国君。他为了用绘画来装饰墙壁而向百

姓征收重税;他还有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并欣赏

他们躲避之状的怪癖;有一次,由于宰夫烹饪的熊

掌不熟,晋灵公不仅把他杀死,还把他放在装粮食

和蔬菜用的容器里(大概这位厨师是被肢解了),

让妇人载之走过朝堂。赵盾(即赵宣子)看到死

人的手并询问了其死因后,心中倍感担心,于是屡

次进谏。晋灵公不胜厌烦,派遣刺客钮麂去刺杀

他。由于钮魔于心不忍而自杀,赵盾遂逃过一劫。

公元前607年,九月,晋灵公请赵盾(爵居正卿,

兼领晋国中军)喝酒,并事先在周围埋伏甲士要

置其于死地。赵盾的侍卫提弥明察觉到异常,于

是走上前去借辞把赵盾带下宴席。晋灵公心机未

遂,就放出猛犬。提弥明上前搏斗,把猛犬杀了。

赵盾说:“弃人用犬,虽猛何为!”边搏斗边设法逃

出去,而提弥明却被伏兵杀死了。在这次事件中,

晋灵公身边有一位叫灵辄的卫兵反而倒戟同其他

卫兵搏斗,保护赵盾出逃。原来从前赵盾因在首

阳山打猎而住在翳桑时,看见灵辄正处于饥饿之

中,于是就问他有什么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

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他留下一半。问他

为什么,他说:“在外学习做官已经三年了,不知

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把这个带

给她。”赵盾不仅让他吃完,而且又给他准备了一

些饭和肉,放在袋子里给了他。赵盾在他和提弥

明的保护下杀出重围之后,就开始往他国逃亡。

九月二十六日,赵盾的族人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

灵公。这时赵盾尚未逃出晋国疆域,听到消息之

后便返回,再度做他的正卿。晋国太史董狐记载:

“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之于众。赵盾说:

“这事不是我做的,是赵穿做的。”董狐说:“您是

正卿(笔者按:春秋时期各国卿之当权者称正

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处凶

手,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还能是谁呢?”赵盾感慨

道:哎,《诗》中所谓的“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我

的顾恋给自己带来了忧戚),这两句大概说的就

是我了(《左传》宣公二年)。和齐太史、南史氏一

样,董狐此举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顶撞正卿这

样显赫的人物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命招致了巨大的

威胁。

对于董狐和赵盾,孔子评价道:“董狐,古之

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

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据事直书而不加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

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他要是走出了国

境,就可以免于背负弑君的罪名了)。”(《左传》

宣公二年)赵穿在杀死晋灵公之前是否受到赵盾

的指使,或者赵穿弑君是否只是单纯地出于为族

人报仇的心理,如今已无法确知。不过赵氏家族

在晋国的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以致于后来在公元

前453年与韩、魏“三家分晋”,并最终在公元前

403年升为诸侯。由于晋灵公图谋杀害赵盾的做

法实在是对赵氏政治力量的一个致命的威胁,因

此即便不是出于赵盾的意愿,族人赵穿的弑君行

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反映出,在宗法制社会

中,家族至少在上层人物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以现代的眼光把齐国太史和晋

国董狐加以比较,那么齐太史才是真正的实录,而

董狐的史笔则倾向于道德上的评判。不过从这两

个历史切片中,人们无疑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春

秋时期史官秉笔直书、不惧生死的精神。

唐代刘知几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家需“才”、

“学”、“识”三者兼备(《旧唐书・刘子玄传》)。

史才,指修史书、叙史事之能力;史学,指学问渊

博,掌握丰富的史料;史识,指精辟的见解。到了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又提出“史德”、“史

意”之说。史德,即秉笔直书的精神;史意,即史

家修史撰述的意图和宗旨。如果画蛇添足的话,

第5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关键词:契机;灵活;增长才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80-02

一个星期四的第三节课,我伴随着清脆的铃声,踏着轻快的脚步,愉快地走进课堂。三尺讲台前的我,自信地带着同学们共同探讨课外古文司马错的故事。“同学们,喜欢司马错吗?”“喜欢。”“为什么喜欢他呢?”……接下来是学生们自由读书的时间,琅琅的读书声充满了教室的各个角落……读着读着,声音小了,最后课堂里鸦雀无声。怎么回事?学生都大笑起来。我问笑什么。有个学生伸出手向上指指。哦,我明白了,原来是一只蝙蝠不知何时误闯进了教室。在急急地飞着,寻找外出的路。“你们就为这个笑?”我问。学生齐声说:“是”。我说“那好,你们好好观察下吧。”同学们都把头仰起来,看着蝙蝠上下翻飞,“哈哈哈哈”不住地发出笑声。十分钟后,我看时机到了,让学生停止观察,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蝙蝠很笨,总是在高处飞,如果它稍微飞低点就找到了出口。”又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蝙蝠很可怜,不断碰壁”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可爱和智慧更看到了学生的可塑性,我说:“同学们观察地很细,想的也很多,今天我们临时改变下学习计划,司马错的故事我们明天再讨论,今天写篇作文,你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你们的所见,所想吗?”“能!”,异口同声。接下来就是同学们的笔尖在飞舞,接下来就是时间悄悄地从身边滑过,我沉浸在快乐之中,不知不觉,悦耳的铃声响了,该下课了。可是同学们没有一个抬头,没有一个说话,还在继续写他们的文章,我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创作,因为我知道他们此刻正沉浸在快乐的创作之中,还有好多的话要说……

回到了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一堂特殊的课。我在问我自己,这是一堂成功还是失败的课呢?我不想妄加评说,但我清楚的意识到了,同学们在课堂里所表现出来的激情――那是一种真情,是我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少见到的。一个不速之客――蝙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突然来了教学灵感,很好地用了这样一个大好的教学契机,使学生感受到了满足与快乐。抓住契机,高效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这不正是我们做老师的苦苦期盼的吗?

又是一个星期四的第三节课,学生大声地朗读着课外书籍,我看到这情形开心极了。突然有个学生战起来问:“老师,这儿有个句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不懂,不战怎么能屈人之兵呢?”听了这句话,其他学生也停止了读书,好象充满了好奇。我见这情况便问,有谁能说说?学生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说话.我说同学们想听听我的说说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

“好,今天我们就改变下教学计划,现在我就为你们释疑: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句话是指,不用交战,而通过外交手段,如游说、恐吓、利诱等使敌人投降。自古以来政治家们都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因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名义上是自己赢了,其实是两败具伤。‘上兵伐谋’高明的人重谋不重战。我这里举列子:

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赵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赵奢于是听了赵括的话,在俘虏身上下起了工夫,每天给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赵奢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同学们你们觉得谋略重要吗?”

“重要”学生大声回答。

“你们现在能举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吗?”

课堂静静的,所有的学生都在沉思。过了几分钟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近新闻说,美海陆空力量悄然集结波斯湾,并且将在中东地区长期保留两个航母战斗群,目的是让伊朗不敢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我想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学生话音一落,第二个学生站起来了:“美国和韩国不断军演,目的是威胁朝鲜,迫使朝鲜放弃核武器地研制,这可能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又一学生站起来了:“美国在中国东南构筑,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耀武扬威。目的是围堵中国,拖垮中国,以达到一家独大,永远称霸世界的目的。我想这就是对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巧妙运用.”

“同学们为以上的同学发言鼓鼓掌。他们说的很好,说明他们能关注重大新闻。看来只要我们钻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军事家、政治家。

下面我给你们布置任务:今年日本不顾后果,疯狂地抢夺中国,想想中国该如何做,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使日本放弃侵占中国领土的狼子野心?大家能想出办法来吗?”

“能”学生很快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6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第7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十分漂亮,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闲聊,邹忌问他:“我与徐公比较,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的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是敬畏 我;客人赞美我,是有事请求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请求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畏惧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事请求您的:从这样的情形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第8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5、窥镜:照镜子。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7、旦日:第二天。

8、明日:第二天。

9、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我:认为我美。

11、私:动词,偏爱。

1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1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4、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5、面刺:当面指责。

16、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来源:学科网]

17、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时时:不时,有时候。

19、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0、期()年:满一年。

21、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2、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文后练习: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附加练习

1、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3、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答案

1、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第9篇:赵威后问齐使范文

从周王朝建立到春秋再到战国,政治使命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周王朝建立在松散的封国联盟基础之上,其政治使命就是维持分封制的秩序,即为孔子高度赞赏的周公“礼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周天子中央政府的威权逐渐沦丧,扛起政治使命大旗的任务,就逐渐落到分布于四方的诸侯国身上,鉴于与周王室千丝万缕的血缘、亲情关系,这个时代的实力派诸侯的政治使命是代天子行使威权,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尊王攘夷”,所以有齐桓公、晋文公的王霸事业,随着进入战国,周天子威权彻底覆灭,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更加疏远,以至于无,因此,战国时代的政治使命是“大争天下”。

应对不同的政治使命,经济政策将如何演变?

无论是“尊王攘夷”还是大争天下,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公共事务的大量增多,导致过去相对静止的社会组织模式被破坏――对那种模式的描述,老子形容的很诗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状态下财政政策的根本思路,仅仅保持在维持“礼制”规定的程度就可以了,公共事务数量稀少,纳贡政策就可以完全平衡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战争,也基本被控制在一个少量的范围之内,只要不超过农业经济的缓慢积蓄速度,就不至于导致财政破产。

而如今,诸侯国天子行使威权,以一地之力去完成过去集天下之力才能解决的公共问题,再保留消极被动的财政政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管仲的“利出一孔”,正是应时而生。

为什么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从经济运营角度去看,这是必然的结果,重商的传统,“利出一孔”的经济政策,推动齐国率先崛起并立于不败之地。齐国的霸业是最名副其实的,齐桓公的事业建立在管仲成功的经济政策上,因而格外显得实力厚重且有后劲,有效的政策保证了该国的财政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的霸业有些问题。与齐国不同,晋文公称霸的基础是他在流亡期间组织了一套综合素质较高的幕僚班子,如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人――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三家分晋”事件中的主角赵、魏、韩三个家族,有两家的先祖(赵衰、魏武子)已在这个时候进入晋国权力的核心层面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