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陈情表练习范文

陈情表练习精选(九篇)

陈情表练习

第1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日前,北京广播电视报与陈氏太极联合成立的陈氏太极文化推广办公室在北京鸟巢举办“首届陈氏太极全民健身”活动,作为陈氏太极文化推广办公室名誉顾问,陈小旺特地从海外赶来参与此次活动。活动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深情讲述了陈氏太极的前世今生以及自己的往昔经历。

父亲的惊人技艺让他立志练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周易》中的这两句来概括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童年状态似乎非常恰当。

天地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离不开必然和偶然这两者,正是这二者促成了陈小旺太极拳大师之旅的缘起。所谓必然因素,用陈小旺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太极拳世家,就必须要练习武术,更要继承先人留下的技艺,没的可选择。”

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传至陈小旺是第十九世。陈小旺出生于1945年,他6岁开始习武,7岁接受父亲陈照旭正规训练,练习家传太极拳。由于时代的原因,父亲教拳主要是在黎明和夜里,陈小旺年纪小,瞌睡大,心里很不痛快。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学拳是被动的,是父亲逼着才学的。因此学了两年,仅学会了老架一路。

常言说敬业源于兴趣,而兴趣往往来自荣誉感。对于童年懵懂时的陈小旺来说,让他真正迷恋上自家的太极拳,偶然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陈小旺说:“那还是在我8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练习太极拳,但对太极拳没多少兴趣。一次,由于在某个场合,父亲出神入化的太极拳搏击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次是我随父亲到本家亲戚陈立志家去玩,屋里好多人说说笑笑十分热闹。陈立志人高体胖,体重足有90公斤,拳也练得很好。这个人爱开玩笑,平时好对别人搞点突然袭击。他见我父亲来了,突然从背后扭住父亲的手臂说:‘这一招你咋解?’当时我父亲对陈立志说:‘你作死哩?快松手!’”陈立志不但不松,反而用劲更大。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父亲顺势向下一撇,全身一抖!陈立志刷的一下头朝下脚朝上被弹了起来,斜着向空中飞去,脚几乎碰着了房梁。一屋人都惊呆了,这跌下来还不摔个半死!但见父亲一个箭步上去,稳稳接住了将要落地的陈立志。全屋人虚惊一场,纷纷赞叹我父亲太极功夫了得。事后我曾问陈立志当时是什么感觉,陈立志说,被弹起来后两眼发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通过这件事,陈小旺真切地认识到了太极拳的威力,使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成了他下决心学拳的转折点,自此开始自觉学拳、练拳。

其实,在陈小旺的习武生涯中,还有一件事对他触动极大,那是他12岁那年,一次他独自一人去外地亲戚家,长途汽车来了,车上挤满了人,年纪小又孤身一人的陈小旺站在车上很是可怜,于是就有好心人和他攀谈,问起他的家人,当车上的人得知陈小旺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传人时无不肃然起敬,当得知他的祖父是太极拳大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后,一车的人都争着给他让座。这件事给了陈小旺很大的震撼,获得巨大的荣誉感同时,也让童年的陈小旺深深感知自身的责任重大。

谈及童年往事,陈小旺说:“这两件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但当年我很少跟外人说起这些事情,因为我自己武艺不精,觉得如果不苦练家传武艺,不但愧对先贤,而且还有卖弄之嫌。”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中的这段名言堪称陈小旺少年时代习武的真实写照。说起来很有趣,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平衡和平和,对于陈小旺而言,这一切却是在动荡和贫困中修炼而来。

上世纪50年代末,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不幸去世。痛失亲人,同时也失去了武学上最好的老师,这时的陈小旺清楚地意识到继承家传拳术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上。为了延续家传绝学,年少的陈小旺师承堂伯陈照丕、叔父陈照奎开始习拳。那时记得父亲生前常教诲他:“你爷爷日练拳三十遍,三十年不辍。不刻苦修炼,就难继承家传。”于是,他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天三十遍,一年万遍拳”这十个字,贴在床头激励自己。陈小旺说他那时随伯父陈照丕学太极拳时相当刻苦,经常一个人到陈家沟的东沟裹去练,到村子南面的小河边练,到黄河滩上练。只有沉浸到太极拳的境界中,陈小旺才能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他常常是练一遍拳在墙上划一道痕,直到墙上划够三十道痕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当时,陈小旺的家庭景况十分困难,少吃缺穿,因而他除了冬天练拳穿衣服外,春、夏、秋三季他多是赤脚光膀子练拳,饥了喝口水,累了歇一会,腿肿了再练到消,脚烂了咬紧牙,但一天三十遍拳决不能少。

习武二字说说容易,但真要持之以恒则很难。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家庭成分等原因,在加上父亲的早逝,陈小旺上学时经常受到一些人的为难,被逼之下,陈小旺选择放弃上学,但他却在劳动和练拳之余,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一本字典在家自学。三年困难耐期,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陈小旺的身体极度虚弱,几遍拳走下来,气喘不止,虚汗直冒。母亲心疼得掉泪,说:“小旺,你就歇几天吧。”“只要还能动,我就要练拳!”陈小旺几乎是咬着牙说出了这句话。那一段困难时期,陈小旺妈妈曾带着他出去讨饭。一路上饿得肚子咕咕叫,到了人家门前,妈妈把碗一递,让他去向人家说说好话,讨一碗饭吃。陈小旺说:“妈,我肚子不饿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个有骨气的人啊!这句话可以说不但激励着我走过童年,也成就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对于困苦往事,陈小旺如是说。那一段漫长的少年时代,陈小旺先后做过木匠、泥瓦匠、砖瓦窑工人。这些工作都是重体力活,但能吃饱饭,吃饱饭就能练拳。干活时,他把太极拳的动作糅进去。为了省钱,他和兄弟们还曾去60多公里外的煤矿运煤,―平车1000多斤煤,要走整整一天,半路上带点馒头啃啃……

偶然参加全国大赛让他一战成名

与陈小旺有过深谈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这位武术大家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面对记者,谈及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陈小旺喜欢脱离狭义的个体看待问题,他说:“纵观历史上武术的流传,其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有高峰时期,也有低谷时期,这与社会氛围和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作为个体而言,我经历过低谷时期,但我能做的就是曲中求直。”对于自己的太极拳造诣,陈小旺则说:“任何一种技艺的修炼都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深知如果每天练不够量,是不能达到一定境界的。年轻时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定,每天必须要练三十遍,不但要风雨无阻,就算有其他事情耽误了,也要不睡觉把这些补上。那时生活很苦,也很艰难,我做过很多工作,但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练拳。有时因为工作原因,只能晚上有时间练拳,有时已经很困了,但还是要逼着自己站在院子里练习,一遍不能少。有一次实在是困了,就站在院里稍微闭了一下眼睛,结果站着睡着了,等醒过来都快天亮了,就这样,还是要把规定的数量练完。那时我做过一段工厂的推销员,一天到晚走南闯北,每到一个地方办完事就回住处练拳,由于长年奔波,加上营养不良,我患上了脚气,一次买了一种药膏,结果过敏中毒,双脚的脚趾全都肿了起来,就是这样,我也硬是咬着牙用后脚跟着地,一遍没少把规定的拳练完。当然,任何一门技艺都是一样,光练是一方面,还要加上思考。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练到火候,一个套路就够了。而什么都会,却不等于这门技艺不失传。”

常言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世纪70年代末,在伯父照丕、叔父照奎的指导下,苦心研习太极拳的陈小旺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1978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湖南湘潭举办,陈小旺前往观摩,大会期间,几个知名的武术教练、领队听说陈小旺功夫不错,特让河南教练乔彪引见,说交流一下。一位市级摔跤冠军用摔跤的所有招式过招,都被陈小旺用太极拳一一化解。第二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陈小旺作为特邀代表作了表演。从而,陈小旺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省武术队正式队员兼教练。上世纪80年代初,陈小旺连续获得全国武术大赛冠军、河南省全运会太极拳冠军等。由于在比武赛场上所向披靡,当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陈小旺做过一个专题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陈氏太极拳》中,陈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影片中,陈小旺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的拳姿,把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通过这部电视片,认识陈氏太极拳、认识陈小旺的。与此同时,陈小旺多次参加中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从1980年到1982年,他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5年参加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他以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获得冠军。

那一段时期,真正让世人见识到陈小旺出神入化的武学技艺的机会是1982年10月在豫北重镇新乡举行的河南省太极拳推手大赛上。那次大赛,陈小旺获得了重量级冠军,闭幕式上,应几千名观众的请求,陈小旺出场表演。小旺打完太极一路,向观众弯腰致意,微笑退场。但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又把他拉了回来。小旺抖擞精神,又表演了太极二路,表演结束后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观众硬是不让陈小旺下场。整个体育馆水泄不通,到处都是激情亢奋的人,陈小旺感到几千双热辣辣的眼睛里透出的是期待、信任和鼓励,于是他走到扩音器前,说道:“我给大家表演一下解脱,请观众席上随便上来两位同志。”四五个健壮的小伙子走上台子。小旺和他们――握手,选择其中两位公安战士做表演的合作者。只见他扎个马步,让两位公安战士分别扭住他的一条胳膊,擒拿到他的背后。两位公安战士拧住小王的腕关节和肘关节,往上,再往上,使上了浑身之力。小旺问:“拿紧没有?”答曰:“拿紧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旺两膀微微一抖,两只手臂同时解脱出来,两位公安战士双双前扑三四步,跌倒在地。整个体育馆沸腾了,人们不禁由衷赞叹:“太极神功名不虚传!”

用武艺和武德让对手深深折服

世上之事,不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有时人生还要面对防不胜防的有意挑衅,尤其是习武之人,这一风气古来有之。面对挑战甚至是挑衅,有人喜欢见招拆招、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则喜欢点到为止、以和为贵、以德服人、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纵观半个世纪的习武生涯,陈小旺无疑属于后者。

第2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启蒙训练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根据家传拳术,博采诸家拳法之精华,参考《易经》,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之理创编的。此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内气随经络运行于人体各部。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粘沾连随、周身一家、松活弹抖、技击性强等独有的特点,博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温县陈家沟世代相传,陈世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历代都有名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全世界重要的拳种之一。自2001年以来,陈式太极拳在温县中小学已全面普及,学生习练太极拳已蔚然成风,每年的中招体育考试也将其列为必考项目。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二、体育课练习太极拳

体育课是学生练习太极拳、掌握动作要领的重要时间,但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示范,一旦离开示范,独立完成率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而且由于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对于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较难适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的练习:

1.提高教师业务水准,掌握正确的教法.正确的示范,精练的语言讲解,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一个教太极拳的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因为正确的表象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中学生的训练,基本动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时注意合理选择位置。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动作,站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站位合理,既有利于组织教学、观察动作,又便于指挥练习、照顾大局。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中去,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三基”的培养,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示范、讲解、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运用。

2.加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是非常必须的一种练习,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有氧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同时掌握陈氏太极拳基本动作的要领、要点,做到姿势正确、动作到位,达到周身放松、动作协调一致,为下一步学习太极拳套路做铺垫,也能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规范,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螺旋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

陈氏太极拳动作比较复杂,身体姿势变化大,需要身体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练习,以免出现拉伤。因此,在每次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注意教会学生做好颈部、胸部、腰部,以及手腕、肘、踝等各关节屈、伸、绕、环等活动。演示陈式太极拳中的拳、勾、手、步法,着重讲解动作要领。学生练习,并检查动作的正确与否,教师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我纠正。要求学生将正确动作保持一定时间,体会动作要领,形成动作定型。俗话说的好“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熟能生巧,根据学生的特点,还可以进行一些柔韧性练习,对学习基本动作有积极作用。

3.讲解动作的攻防意识。对初学者来说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较相似,难以记住,教师应将套路动作每一招式的攻防意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既能很快记住,又能使动作很快到位,从而逐渐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4.上课采用分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悟性不同,掌握动作结构,领会动作有快慢。当课上到一定时期,应采用分层教学,对领悟性较强者应进一步提高要求,而相对领悟较差者,只要掌握其动作过程。

5.注重培养骨干力量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中应培养学生骨干,因为学生之间较易沟通,不但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也能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6.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及思想教育。陈式太极拳身体重心低,对于初学者的学生来说,不能要求那么严厉。练习几节课后,学生会出现身体反映,腿、腰、肩会出现疼痛感。这时就是磨练学生各方面意志的最佳时期,鼓励学生要坚持下去,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会慢慢减轻及消退。同时,这段时间也是错误动作出现的频繁时期,由于身体的反映,部分学生会出现消极反映,动作就会不规范,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根据要求,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正确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进行爱国主义和武德教育。

三、充分利用室内课

第3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关键词: 陈式太极拳 青少年 健身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代表尤为璀璨夺目,我们应揭开陈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的神秘面纱,发挥其在青少年健身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习练,本文认为陈式太极拳同样适合青少年习练。

为发挥陈式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健身作用,我们在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对青少年的健身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防治疾病、健身的功效直接来自于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本身。首先,习练陈式太极拳要做到动作正确,只有动作符合技术要求才能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效果。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以腰为轴、肢体沿弧线运动。劲力要求是:缠丝劲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其次,习练陈式太极拳的劲力方法要正确。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拳种特点,也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缠丝劲”是一种螺旋式的劲力方法,这种劲力方法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在陈式太极拳中,弧线的肢体运动和螺旋式的“缠丝劲”相结合,使劲力节节贯穿于周身各部,不仅可以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而且可以加大对血管内壁的压强,从而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供养,以及加快微循环代谢,所以习练“缠丝劲”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习练陈式太极拳的人大多数会遇到这种情况,练拳会出汗,甚至会大汗淋漓,但不会气喘嘘嘘。这是血液循环供养加快、微循环代谢加快并通过汗液把代谢物排出体外的结果,也是陈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的一个具体体现。“以腰为轴的肢体沿弧线运动”和“节节贯穿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的基础内因,因此每一个陈式太极拳爱好者都应该特别注重这两方面的修炼。

青少年习练陈式太极拳可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融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

2.注意因人而异对青少年的适宜作用

青少年和体弱多病的人也适合习练陈式太极拳。

(1)要注意因势因时因地而异。对于青少年习练者来说,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来决定动作架势的高低和动作幅度的大小。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尽可能把动作做得能高即高、能低即低,动作幅度也要符合常规要求。为了防病、治病、健身,习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单独的动作架势来习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来安排自己的习练内容或动作架势。习练陈式太极拳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习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2)要注意因目的因能力而异。有的人是为了比赛,有的人是为了健身;有的人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体质差;有的人身体健壮,有的人体弱多病。各人在习练能力方面就存在个性的差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松活弹抖、蹿蹦跳跃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比赛、技击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健身来讲,适当地淡化一些这方面的要求也是可以的。有的人只习练陈式太极拳拳术套路,有的人兼习器械,也有的人偏爱推手。在拳术功力和目的等诸多方面各人之间彼此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只要习练的拳架动作正确,缠丝劲力顺畅,能够符合阵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基本要求,那么就应该给予肯定。

3.注意量的适度和量的积累对青少年的健身作用

青少年习练陈式太极拳,运动量一定要适度,既不要过大,又不要过小。陈式太极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运动量过大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即使是为了比赛,运动量也不应该过度超量。除了整体运动量不要过度以外,还应该注意身体局部运动量的适度,特别要注意下肢受力不宜过度,使膝关节的垂直线不要超过脚尖,以免膝关节形成运动性损伤。健身者更应该注意运动量要适度,一般情况下,习练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习练后以感觉不累为原则。

另外,习练陈式太极拳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在注意每一次运动量适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量的长期积累,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应该长期坚持。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太极拳健身也是一样,只有长期的运动量积累才能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4.注重理论学习对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的作用。

青少年习练陈式太极拳不仅要注重动作技术,而且要重视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太极拳理论,才能用它来指导技术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陈式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反过来,通过动作的习练来体会和感悟太极拳理论,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加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习练是全面提高陈式太极拳技术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5.注重养生对青少年健身的影响。

养生是指全面提升生命的存在质量,它不仅包含防病、治病、健身的内容,而且包括修身养性的深层涵义。青少年学练陈式太极拳,不仅要注重防病、治病、健身,而且要注重个人的修为。“立身中正”、“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身中正”可以指导人们为人要坚守一些原则,不能偏离为人宗旨;“内外兼修”则可提示人们德才兼备,既要注意内在知识的积累,又要加强外在能力的提高;“刚柔相济”可以告诉人们处事既不可过刚,又不可过柔,“刚柔相济”方能大成;“动静结合”可以劝诫人们不要以一时之得而喜,更不要以一事之失而忧,应该以动静、发展的辩证思想来看待世事,如此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心境才能平和,学习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人生才能过得快乐。

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局限性,陈式太极拳由于其运动特点,要求有较多静态、耐力性的动作,对力量要求较高,长时间单一习练,会对青少年的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及协调性、爆发力、灵活性产生影响。因此为规避陈式太极拳习练对青少年健身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来说,加强武术基本功的习练尤为重要,我们可结合当前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出现的情况,如:近视、驼背、肥胖、体质弱、颈椎病、腰椎病等,提高他们对陈式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认识。另外,青少年习练陈式太极拳大多数情况下是单个人的习练过程,因而,对于青少年习练者来说在他们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单一地过多习练陈式太极拳,会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不善言辞、孤僻、木衲等弱势性格。因此,需要结合篮球、足球等一些需要团结、协作、沟通、配合的集体性项目,交替训练,使习练陈式太极拳的青少年的性格能得到完善发展,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照奎传授,马虹整理.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技能教学;画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49-02

画圆是学生在认识圆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有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以及相互关系等众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学,使教师更多地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这样的误区:画圆这项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的练习,课堂上只要弄清画圆的方法,知道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会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画圆,提高技能教学的实效呢?

存在问题一:技能教学中重视陈述性知识,忽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谈到技能的学习,那是“见者易,学者难”,就是说,弄清操作的规则是容易的,但是按照规则完成操作是困难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数学技能习得的初期,是以陈述性知识出现的,然后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例如“画圆”,学生理解了画圆的原理并能用语言陈述画圆的步骤,这仅仅表明画圆技能的学习达到了陈述性知识阶段。如果经过一定的练习,当画圆的规则支配你的行为时,规则才转化成画圆的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关注学生对画圆规则的陈述,满足于学生的口头表达,却轻视了学生的操作表现。

【案例1】:画圆练习前

教师在教学画圆的环节时依次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同学们画过圆吗?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圆的?

(2)我们知道圆规是画圆的工具,既然很多工具都能画圆,你觉得用圆规画圆有什么好处?

(3)课前请你们练习了用圆规画圆,开始时会出现哪些问题?现在有什么画圆的窍门?

【案例2】:画圆练习后

教学用圆规画圆。

(1)屏幕显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尝试画圆。

(3) 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过程并揭示画圆的步骤。

师:刚才我们学习圆规画圆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加强练习。

上述两则案例中对“画圆”环节的处理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可见,教师普遍关注了画圆规则的“陈述性”一面,但忽略了学生的动作执行。不同的是案例1中把画圆的练习安排在前,先练习后陈述,没有遵循儿童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需要反复尝试和大量的练习;案例2中把画圆的练习安排在后,教师通常认为学生知道了画圆的规则就行了,练习的过程靠学生自己慢慢完成。这些教学行为造成了学生画圆技能学习中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过程的扭曲。

【对策】错例分析――让操作在反馈中规范

在实际教学中,因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这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反馈是作为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有实验表明“不做反馈时,被试倾向于重复动作。呈现反馈时,被试才对其动作进行修改”。这就是说,教学中安排大家对错例进行反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评价反馈,而是规则形成的必然过程。

【案例3】:引导学生画圆

学生画圆后,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几份学生作品。

师:这个图形是圆吗?

生1:不圆。

师:哪里不圆?

生2:这里分开了,分开就不圆了。

师:为什么会分开,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3:因为圆规没拿紧,用劲时变了。

师:什么地方变了?

生3:圆规的两个脚变了。

师:两个脚怎么变的?

生3:先分开的小,一用劲就大了。

师:分开的大小变了说明圆规两脚之间的什么变了?

生3: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变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正确方法再画一个圆。

学生在按步骤尝试画圆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而画出的圆也会有缺陷,这时正是进行错例分析的好时机。师生对出现的错例详细分析,找出圆上的缺陷与画圆动作的失误之间的内在关联,及时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操作动作。这样有助于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画好圆,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存在问题二:技能训练时重视在变式情境中应用规则,忽视从变式情境中学习规则

“规则与概念一样,也有适合它应用的情境,这些情境就是能体现规则的例子和情形。”例如“画圆”,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5页“练习十七”中的第2题,要求学生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很明显,本题中的两条要求就是两个问题情境。对于用圆规画圆的规则来说,前者就是一个标准问题情境,后者就是一个变式问题情境。学生在画直径3厘米的圆时要先把直径3厘米置换成半径1.5厘米,这就回到了“知道半径画圆”的标准问题情境中。所以,画直径3厘米的圆,可以看成是“知道半径画圆”的变式情境,在其中进行规则应用的训练。但是,也可以看成是“知道直径画圆”的标准式,并借此情境从中学习新的规则,这一点通常被一些教师所忽略。

【对策】变式练习――让规则在应用中生长

例如,在学完画圆之后,安排在正方形中画圆的环节。

【案例4】:在正方形中画圆

师:你能在这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吗?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后。

师:想想看,正方形中画最大圆的关键在哪里?可以讨论一下。

生1:圆的直径应该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生2:我认为圆的半径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

师:同意。在画最大圆时,以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作为圆的半径,还要考虑什么因素?

生3:圆心,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师:我刚才看到有同学在估测,显得误差有点大。怎么找中心点?

生4:先把正方形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这个交点就是正方形的中心点。

师:很好。在图上怎么画?

生5:连结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交点就是圆的圆心。

师:明白了。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在作业纸上完成这道题。(学生画圆)

师:回头看看,怎样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

生:主要是连对角线找圆心,用边长的一半做半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尝试和讨论,确定了圆心和半径,成功地运用画圆的规则解决了在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这一问题。这样做已经达到了画圆技能训练的目的,但是老师继续向前推进,要求学生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通过反省认知,学生在头脑中对自己选择的基本动作进行组织、编码,形成了一套连贯的动作序列。这就形成了在正方形中画最大圆的新规则。

参考文献:

第5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

关键词:化学课程;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回答事实、定义、程序、规则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如何行动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反省认知知识)。中学化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也不例外。在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知识观的影响,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的倾向。研究并加强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1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

1.1 程序性知识的特征和类型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陈述性知识。后者以命题、表象、线形序列和图式表征,程序性知识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如果…那么就”的形式是其结构特点。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既有跨越不同学习领域的一般性程序性知识,如有效推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化学科学领域特有的程序性知识,如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尤其常见,也尤为重要。

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按其复杂水平,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辨别:对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器官的两个事物或物体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之处。如化学学习中能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具体概念:能概括出以具体对象来表示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如形成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概念:反应物中元素原子(离子)间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反应。

定义性概念:能概括出一些包含抽象关系的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性概念:凡是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规则:包括事物分类的标准和指导人们如何办事的规则。规则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人们能够在某种刺激情境下作出相适应举动的能力,来自于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能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性概念,建立判断某种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则,并能依此判断原电池反应的两个电极间(通过外电路)有电子转移发生,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级规则:规则一般指运用单一规则办事的能力,高级规则特指同时运用几条规则来处理问题。例如,能运用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调用若干条有关规则理解为什么可以用牺牲阳极的电化学保护法防止河道上钢铁闸门的电化学腐蚀。即能从钢铁的组成特点、河水中溶有氧气或带有微酸性的情景中,运用相关规则,判断在该条件下浸在河水中的钢铁闸门中的铁原子能把电子转移给碳,被氧化腐蚀,而溶液中的氢离子或者溶解氧的分子则从碳上结合电子。再利用电化学腐蚀中发生腐蚀的金属的规则作出推断,把钢铁闸门和一块浸在河水中(或埋在湿地中)的锌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将替代钢铁失去电子被氧化腐蚀,从而保护钢铁闸门不被腐蚀。

1.2 化学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形式

程序性知识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是可以用语言明确阐述的解决问题的程序、规则,能以命题网络形式保持在脑中。一是需要以实际操作的方式通过演示、练习来传授、学习的知识。概念和规则并不能自动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把以命题网络形式呈现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两种知识的融合。

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及其适用的范围,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条件,知道如果某个条件符合就可以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让他们熟知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情境,并能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表现出受规则支配的行为,在脑中建立起产生式,习得程序性知识。

中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辨别和概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上面谈到学生要习得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先认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改变,本质上是反应物间有电子转移发生),并以命题形式表征。而后,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练习,把这一命题转变为规则和产生式,能判断反应物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会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元素原子间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必要的练习和适时、适当的反馈,协调程序各部分间的联系,达到熟练程度,形成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地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并正确地描述。真正实现理解深刻、应用灵活。

1.3 三维学习目标与化学程序性知识

中学化学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圆融了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要求。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指化学学科最基础的核心知识、化学学习和研究必备的基本技能,而“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则要求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体会化学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并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既要掌握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典型事实、理解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各种基本的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了解、体会学习研究化学科学的方法,同时要在头脑中建立并贮存各种分析、说明、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才可能解决和解答化学实际问题。

2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程序性知识是化学核心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促进那些可以转化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作出解决问题的反应或行为。这是学习者能把所学习的陈述性知识迁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根本。

学生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障碍,往往和程序性知识掌握不好有关。例如,一些学生听得懂老师讲解的习题范例,还可能会说明应该用什么方法作解答。但遇到实际问题,自己就无法解决。他们能通过言语信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陈述规则,却未必能运用规则于实践,未必能作出受规则支配的行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一些学生能解答曾经解答过的同类型习题,遇到新情景中的或不同类型的问题,却难于解答。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解题经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保存在记忆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作出受规则支配的一系列行为。但他们不能运用外部语言表述出这些规则,没有意识到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是基于何种原理。他们只会机械照搬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上述两种学习障碍都说明他们没有真正习得程序性知识。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些学生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存在问题,往往认为问题出在练习太少、题型见得不多。他们一味强调要学生多练、苦练,愿意花许多精力给学生总结、让学生记忆各种题型的解答模式和技巧。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让学生不堪重负。

3 强化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建议

强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一要增强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二要认识并掌握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基本程序;三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并体验如何把以命题网络形式呈现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3.1 增强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

一些教师缺乏程序性知识的观念,忽视程序性知识的教和学。因而产生“化学知识掌握不少,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多”的弊病。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既包含了陈述性知识,也包含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有些教师把“过程和方法”仅仅看作为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工具。有些教师把程序性知识简单等同于实验基本技能、化学计算基本技能,以为学生能表述实验步骤、方法,能记住依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会模仿解答有关化学计算问题,就算是掌握了化学科学的程序性知识。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要求学生在遇到需要解决的化学实际问题时,要知道怎样做、会做、能做。能依据实际的问题情景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或方案,并动手解决。可见,化学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就是习得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包括掌握“怎么办”的知识,也包括获得依据实际条件有效和及时地运用存贮于头脑中的一系列产生式知识,作出反映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这种能力包括动作技能(通过机体或器官的运动完成任务)、认知技能(智慧技能,通过思维活动完成任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多表现为智慧技能。

3.2 了解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基本程序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要求学习者对某个有关怎么办的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对技能的各项条件及行动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以命题网络的方式保持下来。在化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看待化学事物的观念、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加以归纳说明,并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建立命题网络。

认知阶段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前提。以言传的陈述性形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以产生式贮存并支配他的行为。规则的掌握能帮助个体用某种适当类别的行为对某类刺激作出反应。教师要努力寻找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程序性知识的方法,明确地陈述一系列技术规则。例如,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答过程,梳理、归纳解答思路及其思维过程,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做解释说明。

第二阶段(联系阶段),通过针对性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弄清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条件,并在练习中领悟、体会,能自觉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共同过程”,把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命题网络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增强程序性知识中各部分产生式间的联结。这个学习阶段是程序性学习非常关键的一步,而又往往易被忽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知道练习(包括模仿和变式练习)在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中的重要性,但没有意识到它之所以重要,在于能帮助学习者在练习中领悟、体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共同过程”,把握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通过适当的练习和适时、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协调程序各部分间的联系,使学习者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所贮存的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联系阶段到自动化阶段的发展,是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因为个体的程序性知识总是从未能达到熟练化的、不能自动激活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知识,经过充分练习逐步向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此外,一项高级规则应用技能的习得,需要把它逐级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子技能。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地确定所需分解的子技能的层级,让学生按自己所能接受的进度学习,给学生提供将小程序组合成大程序的机会,逐步形成小产生式,再帮助学生练习整个程序中所含的一系列产生式步骤,实现程序化,成为能够在解决问题中连续处于激活状态的组合式的产生式知识系统。

例如,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辨别两种物质是否为同分异构体,需要教师按以下层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有关的产生式,通过适当练习,形成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能灵活地解决同分异构体的辨别和判断的问题。

(1)帮助学生在学习什么是“同分异构体”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建立有关辨别和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命题和命题网络。例如,辨别某两种有机化合物是否是“同分异构体”的命题;判断以某个分子式表示的有机化合物可能有几种同分异构体的命题网络。

(2)认识辨认分子组成是否相同的规则。知道如何判断这些分子的组成元素、各元素的原子数是否相同。

(3)认识分子式(分子组成)相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形成不同结构的规则。知道组成分子的各元素原子的连接方式、连接顺序和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发生怎样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结构。知道有机化合物形成不同结构的规则,如碳结构改变的规则(直链改变为带一个或若干个支链或成环状碳链的可能性,改变分子中碳碳双键或叁键位置的可能性等等)、含不同类型官能团结构的可能性、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变化的可能性。在头脑中建立一系列判断结构差异的产生式。

(4)通过练习,掌握依据实际情景综合考虑,形成并能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解答问题。

例如,已知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在不考虑立体异构的前提下,要求判断若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几种酯。

问题的解答,需要先依据C5H10O2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酸和醇的命题,判断它属于酯类,进而依据酯的结构特点(由羧酸的酰基和醇的氧烃基以酯键结合而成),考虑符合题设组成的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分析这些酯水解后可得到哪几种羧酸和醇,最后判断这些羧酸和醇一共可以形成几种酯。学生解答问题首先必须运用的是从酯化反应或酯的水解反应命题中转化形成的一个简单的产生式:“如果酸和醇酯化,就可以得到酯,酯分子所含碳原子数是生成它的酸、醇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之和”,或“酯发生水解就可以得到酸和醇,它们分子中碳原子数的总和与该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解答问题的一系列产生式:

“碳原子数是5的酯水解,生成的酸的原子数可以是1、2、3、4,相应的醇分子中碳原子数对应可以是4、3、2、1”;

“碳原子数为1、2、3、4的羧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5种”;

“碳原子数为1、2、3、4的饱和一元醇,可以是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1-丁醇、2-丁醇、2-甲基丙醇、2-甲基2-丙醇,共8种”;

“如果这5种羧酸和8种醇,分别发生酯化得到的酯会有8×5种”。

这一解答过程所运用的一系列产生式,是由相应的陈述性知识(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酯化、酯的水解等概念和命题)转化而来的。

3.3 研究促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并贮存一系列规则和产生式,经过练习,将一系列简单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适当的产生式,顺畅地解决问题,是程序性知识教学的难点。

化学教学中,练习和练习的批改、评析,往往占用了许多教学时间,但效果却不理想。教师要把握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的目的,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解答问题所涉及的陈述性知识(事实、定义、程序、规则等),帮助学生学会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对解答过程进行说明和解释。组织学生作适当的变式练习,目的在于从中体会、领悟如何依据习题提供的条件,把陈述性知识形态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并作出解决问题的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积累了不少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经验。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获得自觉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倡导探究学习的方式、用问题链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开展教学。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的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通过问题引发学习兴趣,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结论,获取知识。学生了解了知识是在什么背景下、在解决何种问题中,通过什么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抽象、归纳、论证建立概念、概念网络和命题,能有效地理解、掌握陈述性知识,并习得程序性知识。

有强烈的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掌握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策略,就一定能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R. 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何谓“构”?《陈氏太极拳图说》卷一,陈鑫在讲解第二势“揽擦衣”时说:“下着之机已动于上着之末,而后下着接住上着而起,是为构。构者,下着之榫(原文是“笋”,应为“榫”,为理解方便,均以“榫”说――笔者注)与上着之榫相接而合者。”很清楚,陈鑫用“榫”作比喻,说明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处要像器物利用凹凸方式相接那样匹配恰当、灵活圆润、自然不留痕迹,这就是“构”。

我们知道,太极拳如长江之水连绵不断,不能有意丢、劲断、怠滞之感。陈鑫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但是,“尝见人之耍拳,上着未完,即欲停止,一停止,其气断,其神散矣”。要不然,“此着未完即欲打彼着,及打彼着未完,而更欲打下着之下一着。如此躁心,何能细心揣摩,而知其内劲之起落,精神之充足乎?欲速者恒犯此病,故终无成功”。陈鑫指出了太极拳习练者常犯的两个通病,一是滞,二是急,这两个毛病就是没有“构”好。“构”不好,终究是练不成太极拳的。

陈鑫为什么对“构”如此重视、强调?这是因为太极拳“构”不好,于盘架子则断断续续、急急躁躁,太极功夫上不了身;于推手则凹凸明显,弧形、缠丝棱角分明;于散放则交手劲显于外,转动僵硬呆滞。

这么重要的“构”,为何太极拳界似乎无人说及,不见诸多太极拳名家、理论家、爱好者提及和阐述?

笔者以为,陈鑫所说的“构”,就是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关”抑或是“转换”。

传统太极拳是几百个动作组合而成的肢体运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换、上一动作向下一动作的转关无时不在,无动(作)不有。其转关要做到自然天成、不留痕迹,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

首先,盘架子时要慢,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运行,仔细体会。记得20世纪70年代,当时南京练陈式太极拳的人习练速度比较快,一般用8分钟打完一路拳,还说是陈照奎大师要求的。是的,陈照奎是这么要求的,但这些人却忽略了8分钟完成一个套路是成型的、具有一定水准的陈式太极拳习练者练习的速度,而非刚刚开始练太极拳者的速度。一开始就这么个练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是饮鸩止渴。

我当时练陈式太极拳就很慢,有人还嘲笑我把陈式太极拳练得像杨式太极拳,但在徐忠琦老师教授下,我坚持慢练,练习一路拳慢时可达25分钟,一般也在20分钟左右,就是现在我的一路拳习练时间也在15分钟以上。慢练使我对劲路运行、丹田运转、内气鼓荡、转关流畅等有说不尽的体悟,非语言能够表达。今再品陈鑫的教诲,耍拳“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以人之恒情也”是多么正确和深刻。

其次,只有在慢练的基础上,才能静心揣摩动作与动作之间腰胯旋转、劲路行走、呼吸配合、穴脉贯通等的转换过程,犹如榫头对榫眼般匹配自然。上一动作结束之时就是下一动作之开始。比如,陈式太极拳一路“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势,上一动作“单鞭”结束,即“第二金刚捣碓”始:右手沉同时腰左旋,左手前右手后捋的同时腰右旋、胯前移至左腿撇左脚,左手前挤上撩,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抄裆,转关完成。所以陈鑫说,每一动作“即上着之终,下着之始。其接骨斗榫处是为过脉,血过脉处当思如何血脉贯通,不令间断”。只有这样方能“构”得自然流畅。

再次,要使“构”自然流畅,“意”尤为重要。动作与动作的转换虽体现在外形,实则要隐现“意”的带动或者是引动,否则就是机械性的肢体运动。“意”简单地说就是意念、意识。太极拳要求用“意”,同样动作的转换也要用意,用意去想、用意去引动。我们常说“形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在“构”的过程中,外形和劲路的停、滞不可怕,可怕的是意断!如果意断则形散,则劲无,则“构”乱,势不成势,脉不成脉。只有用意去“构”,上势与下势之间的转换才能自然不留痕迹,才可一势接一势,势势相环、着着相扣,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才是好“构”,才能得机得势。这是关键所在。

诚如陈鑫所说,“构”者不是求以姿势、动作,而在于“合之以神。神气与上着无间,方为善于起始。所谓得势争来脉,来脉得势,以下势如破竹,无不得势,此是最关紧处”。

第7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为了实现这目标,首先利用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戏剧的基本情况、练习剧本的内容以及进行选角,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角色。在反复训练中,熟悉自己的台词,了解每句话该用的语气并表现出来。

《彼得与狼》剧本较长且演员较多,此剧本由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排练,演员表如下:陈之敏-彼得,陈语嫣-小鸟,严筱北-大胖鸭,褚丹琪-狼,林佳仪-爷爷,向李敏怡、邱曼妮-猎人,吕宜洁-猫,张佳琪-旁白。《年兽来了》较直白且台词不多,让低年级(一、三年级)学生练习最适合不过了,同时通过这个故事能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演员表如下:朱锦雯-年兽,陈琳-神仙,罗蕊-村民一,郑程瑜-村民二,沈婷昀-村民三,梁婧-村民四,汪梓萱-村民五,黄炜君-村民六,李冰心-村民七。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明白每一句的语气都需要表现出来,才可以体现剧本原有的故事情节。高年级读剧本的流畅度要比低年级的好些,低年级总是会忘记台词。

后面的课程开始进行杯子歌的训练,首先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杯子歌的乐趣,再分段练习。由教师示范A段慢动作,并分动作数节拍,让学生模仿、记忆。A段练习得差不多了,便加快速度训练,再套入歌曲当中,让学生不只是为了有声音而去敲杯子,要用耳朵注意听歌曲的节奏点,使杯子的声音与歌曲融合在一起。以此类推,最后把A、B段结合在一起,配合歌曲一起练习。课间辅导注意提醒学生练习时应该老老实实得去分拍敲杯,不要盲目追求快速,而把动作弄混,本末倒置。

第8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冷:坚持冷水浴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工作非常繁忙,一度把身体累垮了,他不得不向中央请假休息。这时的陈云很注意锻炼身体。1953年3月,建议陈云洗冷水浴健身,并告诉他:“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他欣然接受,从此长期坚持冷水擦身达26年,很少间断。

冷水浴一般是指用10~20℃之间的冷水洗澡,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提高血管的承受能力,使血管弹性增强,有助于预防血管硬化。此外,冷水浴还能增强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功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病、关节炎等病症的发生。洗冷水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样使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应先从夏天开始,一直坚持到冬季,终年不断。洗的时间不宜过长,短者几十秒,长则数分钟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对冷水敏感,遇到冷水会产生荨麻疹、血红素尿和紫斑;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肝炎、空洞性肺结核、活动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及高热的病人,洗冷水浴前最好咨询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

戒:戒不良嗜好

陈云是中央领导同志中为数不多的在很早就实现成功戒烟的人。陈云同志戒烟前抽得很凶,一天要抽两包,抽得手指头都被熏成了褐黄色。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夫人于若木向他宣传抽烟的害处,劝他少抽并逐渐戒烟。1952 年,他开始戒烟,而且说戒就戒,很有恒心,逐渐减量,由一天抽两包改为一天抽两支,直到完全戒烟。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身体也比过去好了。他晚年时曾说过,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烟草和烟雾中含有超过250种有毒物质或致癌物质,抽烟能导致心脏病、中风、支气管炎、肺气肿、阳痿,以及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有研究表明,戒烟2小时后,尼古丁从人体内被排除;大约2天之后,尼古丁的所有代谢产物都会从体内消失;戒烟24小时后,一氧化碳从体内排除;戒烟3个月后,肺功能将得到明显改善;戒烟半年后,气短、咳嗽等症状减少;戒烟1年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下降了50%;戒烟10年后,患肺癌的风险下降50%。

艺:艺术冶情操

陈云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有空时就写上一两幅,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陈云在上小学时,每天清晨都是先练习写大字,然后再去上学。当学徒时,这个习惯依然保持着,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习字、念英语。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80岁开始,坚持每天上午站着,手腕悬空用毛笔练大字,一直练到90岁,真可谓十年如一日。他把练大字作为晚年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每次练字时间,开始半小时左右,后来年纪大了,按照医生的意见,减少为20分钟左右,最后到10分钟左右。

练习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练习书法时,习练者需要指实、掌虚、腕平。书写中上指关节随着笔画顺序富有节律的运动,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舒缓运动,很好地体现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养生术之内涵。

陈云不但毛笔字写得好,还会吹笛、拉二胡,尤其喜欢评弹,自称听评弹是他的“半个大夫”。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1959年患心脏病休养期间,为静心养病,重新听评弹。随后的30多年来,他无论是到外地还是住院,700多盘评弹,4台轮流使用的老式放音机,经常陪伴着他。

陈云说听评弹是他的“半个大夫”是有道理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音乐疗法。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急能力。

豆:佐餐豆不少

第9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陈泮岭(1892~1967)字俊峰。河南省西平县城东十五里陈庄村人。聪慧轩昂,胸怀大志,诚朴坚毅,有胆识,异于常人。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在家习少林拳。

台湾武林名宿刘锡五先生,是山东人,69军大刀队教官,陈泮岭先生的武林挚友。为《陈泮岭先生纪念集》撰文,详介了陈先师的生平。陈泮岭在民国三年(1914)北上求学,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民国六年(1917)到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期间,求师“定兴三李”之李子扬,带少林技艺,学练形意拳技艺,全身心的投入,且禀赋殊胜,被李子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习武人才,推荐给师伯、天津“中华武士会”会长李存义。收了弟子韩子衡后已不再收徒的李存义,也识陈泮岭是良才,又破格收其为弟子,悉心教导至民国八年(1919),“专攻形意,获益实多”(陈泮岭先生语)。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在北洋大学读书的陈泮岭组织、领导北洋大学的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遭到天津军警的缉捕。为避迫害,陈泮岭重回北京,在北京大学继读学业。

陈泮岭学业有成,1921年毕业后创办教育,成立水利工程测绘学校。1937年,发生芦沟桥事变,陈先生奉命回豫督导抗战,组织军民抗日,遏制日寇,卓有功勋。1947年,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局长,接受整理黄河归故道的艰巨任务。1949年赴台,陈泮岭先生又创办逢甲学院,策划兴修水利大业,为水利界培养了许多人材。

陈泮岭先生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国民习练国术,强健民众体魄的大业。还针对不同类型人员编撰教材50余种,挂图40余幅,组织“中华国术进修会”、“太极拳俱乐部”,组织举办国术比赛,编撰99式太极拳技艺,成立“儿九健身会”等,传承武艺46年,民众受益非浅。

1967年,陈泮岭先生辞世,蒋中正、严家淦、孙科、陈立夫诸先生均挥毫题挽,在台各级官员、各级教育机构、民间组织的人员都来参加葬礼。更有数不清的民众,站立在道路两侧行肃穆礼节,再送倾心为民众谋福祉的陈泮岭先生最后一程。其影响度及规模,足见陈先生在台岛民众心中的位置。

陈云庆继父业传承国术

陈云庆,陈泮岭先生的七儿,在其10岁的时候,跟着父亲来在台湾。自孩童时跟父亲习练武艺,70年一如既往,在海外传播中华国术,并培养侄女陈晓怡习武,继承衣钵。

陈云庆先生还把父传技艺编撰成书籍,饱享学员。在欧洲,美国,澳州等地成立多个拳馆,一起交流、研修陈泮岭传承下来的武艺。支持侄女陈晓怡在日本九州岛、静冈开办习武馆。

相关链接:

天津形意拳研究会代表赴台湾武史寻踪

2013年5月1日,天津形意拳研究会成立,笔者编撰的《形意拳侠》一书得到副会长张贵发先生的好评。在与张副会长的闲谈中,谈及了书中有一令我困惑不已的问题,即陈泮岭先生是否为李存义的弟子,陈泮岭是如何拜李存义为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