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关于新年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新年的作文

第1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一、工作总结

1、在业务水平方面,我一直都在学习和进步着。还记得上柜第一天从库管员手中接过现金那种紧张的心情,还记得刚上柜时每天都担心自己传票出问题那种担惊受怕的心情,还记得遇到新业务时那种茫然无措的心情,作为一个新人,为了克服这一切的困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方面,我通过自身的努力勤练各种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勤读各种业务文件,增长业务知识。另一方面,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遇到不懂的业务就及时请教其他同事,待业务办完后再细细总结和消化,为尽快熟悉业务,我每天晚上都坚持做笔记和总结当天的业务。天道酬勤,在这半年里,我每个月的平均业务量都比分行账务柜员的平均业务量高,并且保持了每个月零差错的记录。

2、在思想方面,我不断地在进行转变。一方面是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转换。社会和学校毕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hyzh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协助下,我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工作环境,我也逐渐明白了职场是一个非常讲究纪律和团队合作的场所。另一方面是从一个接受服务的客户到服务客户的柜员身份的转换。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到任何一间银行办理业务,而我们却不能去选择客户,虽然客户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在服务方面客户却是我们的上帝。“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是做好服务最基本的要求,而在服务质量上面我坚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由于jh的客户层次较鲜明,特别hyzh的待发工资客户较多、文化程度较低,故面对这方面的客户,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并实践: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更容易听懂,并更快更好地办好业务。为了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我还响应了行里的号召,亲自去体验他行服务,并撰写体验报告,把他行值得学习的地方引进自己的业务当中。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这半年里我虽然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

1、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每天都有坚持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大部分时候只是注重学习与自身业务有关的内容,跟业务无关的知识涉猎较少,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促进工作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的状态。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工作只从自身的业务或本部门业务出发,对分行甚至是省行、总行作出的一些关系整个银行全局发展的重大决策不理解,尽管也按领导的要求完成了工作,心里面还是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三、工作计划

下年是jh扩大市场份额,逐渐实现“两化一行”战略重要的一年,在xx年时我将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执行力,尽快地成长和进步。其中,以下几点是我下年重点提高的地方:

1、把握一切机会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平时知识的总结工作;

2、工作要注重时效、注重结果,一切工作团结着目标的完成;

3、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特别是关于对公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2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新年英语作文(1)

The footsteps of the time in a hurry, is too late to the last wave, before New Year is here. Dreams of the New Year always give a person too much, too much imagination.

New Year begins, we shine the sky with hope, across all the clouds on the sky, it is waving the banner of progress. We use power across the earth, and the fresh wind blows the earth, that is the pace of progress of eager feelings.

Open Windows, stumbled on the corner for a little green, the green is so bright, light up my eyes, my heart. In this cold day, the grass of the New Year struggle, effort.

Think about yourself for the past year, but found no impression, at this moment, I realized, originally in the past days, I had no sense, that doesn't even have a memorable things. But I, still as always carefree. "Spring", which made me intellectual awakening: the New Year, new starting line, a new starting point. Is to continue the past meaningless days, or in the new look to meet new future, all in my deserve. Maybe the answer even I myself don't know, the more unpredictable. But, I can grasp, is action from now on. After no matter what will be their own path, but I can at least console yourself, I tried, I never give up, I changed a little bit of the way of life with actions.

People all say, everyone needs a plan, now I think that plan will never catch up with change, rather than by those who plan to freeze their own life, not abandon them, as long as your heart always won't forget what you want to do, what to do, so you may have more in your life, a better development.

If compared the success to a road, the effort is the soil of the road, endless dirt piled up together, to make you move forward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to success. Maybe the process is bitter, is tired, but when you come to the end, you will feel once pay, is so worth it, because of the once efforts, to change the now his success.

The New Year, I want to a lot of, but think everyone has, I will not only do thinker, I'll be a actor.

那岁月的脚步匆匆而去,都还来不及向去年挥挥手,新年就到了面前。新年总会给人太多的憧憬,太多的畅想。

新年开始了,我们用希望擦亮天空,天空上飘过朵朵云彩,那是前进的旗帜挥舞的情景。我们用力量横扫大地,大地上吹过清新之风,那是前进的步伐展现的热切情怀。

推开窗门,偶然发现墙角已有一点绿色,这绿是那么的耀眼,照亮了我的双眼,直冲我的心灵。在这个严寒的日子里,小草都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努力。

想想自己过去的一年,却发现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过去的日子,我过的毫无意义,以至连一点值得回忆的事情都没有。而我,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悠闲。“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使我顿然醒悟:新的一年,新的起跑线,新的出发点。是要继续过去的毫无意义的日子,还是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未来,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或许,这个答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更无法预料。但是,我所能掌握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行动。不管以后自己的道路将会是怎样,但是,我至少能聊以自慰的是,我努力过,我不曾放弃过,我用行动改变了一点点的人生的道路。

人们都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计划,现在的我认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与其被那些计划定格自己的人生,不如抛弃他们,只要你的心中时时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那么你的人生或许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发展道路。

若把成功比作一条道路,那么努力便是这条路的泥土,无尽的泥土堆砌在一起,才能让你一步步的前进,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也许,这个过程是苦的,是累的,可当你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便会觉得曾经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因为有了曾经的努力,才换的了如今自己的成功。

新的一年,自己想了很多,可是想法每个人都有,我不会只做思考者,我会做一个行动者。

新年英语作文(2)

"Happy and auspicious family, four seasons peace WangNian" again in a couple of days, the New Year again, everyone hung happy faces to get ready to go to greet the New Year, across the years. I hope I hope can realize don't leave any regrets.

I'm in grade one to four are not very serious, so grade exam is not very good, in the New Year I must study hard to read. The teacher often says: "time is money." So, I want to cherish the time, don't waste your time, study hard, to review the teacher taught more at ordinary times, I believe I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l exam is very good, let parents happy, so that teachers and parents won't worry about our homework. In addition, I also hope to more progress than last year, my grades can't regressed.

Everyone's new hope must be different, and my first new hope is that more and more hope my homework can progress, words can also be written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Because of my grades to recede, so I should watch less cartoons, read more, so that can reach the effect. Second wish is hope my body in good health every day, don't get sick, so parents don't worry about me. So I also want to go to sports every day to eat more vegetables, if does these things every day, can maintain the health of the body. My last wish is to hope the New Year, every day can have a colorful, don't leave any regret, also hope that the holiday can go out to play, don't stay at home every day.

The New Year, new beginning and a new starting point. A New Year is here, I also wish everyone here: "well, everything goes well, lucky, come true." Hope every one of us hope can "horse"!

“和气吉祥全家乐,四季平安过旺年”再过两天,新的一年又到了,每个人都挂着开心的表情要准备去跨年、迎接新的一年。我希望我的新希望能实现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我在一到四年级都不太认真,所以成绩考得都不是很好,在新的一年我一定要好好用功读书。老师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我要好好珍惜时光,不要再浪费时间,好好用功,平时多复习老师所教的,我相信这次的期末考我一定可以考很好,让父母开心,这样师长、父母就不会再担心我们的功课了。而且,我也希望我的成绩能比去年更进步,不会在退步了。

第3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I earnestly hope to lead a healthy and prosperous life in the future. Judging from my aptitude inclination and personality streaks, my ideal life will be that of a scientist, researching, lecturing, and writing books. As I am from a farming family, I particularly enjoy being close to earth. If I can afford to live a pastoral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 will feel most blessed. As far as social life is concerned, simplicity is what I intend to pursue, so I really don't need too many friends. All these will be mere talk if I am idle now. To attain my goal, I must make a point of training my body and mind. This is a highly competitive society in which everyone is eager to come out on top. That is not only a competition of physical strength and mental power, but a marathon of patience, faith, and perseverance. Life is not all roses, but with what I am being equipped with by the top teachers in this elite school, I surely deserve a promising prospect.

我恳切地希望将来能过着健康而顺遂的一生。从我的能力倾向及人格特质来判断,我理想的生活方式将是担任一名科学家,从事研究讲学以及著作。由于我来自农家,尤其喜欢亲近土地。如果我有经济能力在乡下过着田园生活,我会深感福佑。至于社交生活,「单纯」是我所要追求的,所以我确实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如果我现在懒散,这一切都将流于空谈;要达成目标,我必须重视锻炼自己的身心。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人都渴望拔得头筹。那不但是一场体力和脑力的竞争,也是耐心、信心和毅力的马拉松。人生并不全是美好的事,但以我目前得自这所精英聚集的学校的顶尖老师所施的教化,我必定有个光明的前程。

第4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2022关于热门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2020年的帷幕将拉开。带给我们的,是对未来充满无限的遐想!

  2020年,新的学期中我将是一名真正的毕业生了,很快也将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学习当中了。一个学期后,我的六年小学将结束,迎来的是三年初中生涯了。回首往日,充满了笑与泪,在这当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铭刻在心。以前,总觉得初中和高中还有大学是一件很遥远的事,需要好几年时间,可一眨眼,时间已经将童年时代的我拉到了六年级。向前一看,呀,初中已经近在咫尺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虽然到初中我已经长大,可是初中是个让我恐惧的地方——听姐姐说,初中的作业多的数不过来,是小学作业的好几倍。种种麻烦迎面而来,而我们却要勇敢的去可读这些困难。

  新年到了,我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与憧憬,也对即将过去的六年小学生涯感到无尽的不舍。

  2022关于热门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18年农历的第一天,我又长大了一岁,我也懂事多了。我今天早上吃的香喷喷的饺子,那饺子是我亲手包的,真香啊!

  今天我哥哥回来了给爷爷奶奶拜年来了,爷爷奶奶给我们俩发的压岁钱,我们拿到压岁钱真高兴啊!我们一起出去玩放炮,吃饭,好开心啊!

  2022关于热门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在这个快乐地寒假里,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开心。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在溜冰场里欢快地滑步,去公园里欣赏五彩缤纷地灯展,和小朋友们一起打球、做游戏,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外公、外婆拜年等一些快乐的活动。

  我们每天都在进步,三年级下学期马上就要到了,我会比上学期还要努力,还要有进步,我一定会天天向上,好好学习的,在学习上不怕辛苦,开动脑筋,坚持勤学苦练,我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长大考上最好的大学,来回报爸爸妈妈!

  2022关于热门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新年又有新气象。新年又有新的开始,新年又有更多的关爱。

第5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21世纪新10年期间在荧屏热播的一系列东北剧,主要是呈现关于当代中国新农村的文化现象,并因之在业界、学界和观众心目中,建构了农村题材与“东北风”形影不离的关系。从《刘老根Ⅱ》(2003年)、《烧锅屯钟声》(2003年)、《希望的田野》(2003)、《美丽的田野》(2005年),到表现进城农民工境遇的《马大帅》系列(2004、2005、2006年)、《插树岭》(2006年),表现农村年轻人情感生活的《乡村爱情》系列(2006、2008、2010年),表现农村医疗改革的《静静的白桦林》(2008年),再到何庆魁和高秀敏夫妇独立打造的《圣水湖畔》(2005年),潘长江的《正月里来是新春》(2005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2006年)、《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系列(2007、2009年),等等,都透过或相似或迥异的新农村叙事,共同造就了关于东北地域文化的乡村意象。

除了上述表现当代农村题材作品,高满堂的下乡知青系列《北风那个吹》(2008年)、《雪花那个飘》(2011年),也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其他东北题材的艺术表现同样令人回味,诸如描写军队离休干部生活的《光荣街十号》(2000年)、谱写革命军人生命乐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Ⅰ》(2001年)、回首民族大迁移悲欢离合的《闯关东》(2008年)、追溯民国商战传奇的《关东大先生》(2009年),等等,都是东北剧中视角独特且反响热烈的作品。在2011年的新“东北风”中,《中国地》备受关注,但本质上还是属于抗战题材的农村剧。与此同时,东北工业题材再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聚焦鞍钢新中国工业史的《钢铁年代》(2011)所获评价颇高。尽管这之前也有勾勒改革开放时期工厂面貌变化的《车间主任》(1997年)、表现退休工人家庭琐事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2001年)、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奋斗“心史”的《大工匠》(2007年)、反思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历程的《漂亮的事》(2008年),等等,然而工业题材的作品迄今为止还是总体数量有限,没有打造出鲜明的东北工业电视剧群像。东北人、东北事、东北情、东北趣不仅限于白山黑水的农村风俗画,都市在哪里,商品经济、边贸风情在哪里,工兵学商在哪里,少数民族、日俄侨民在哪里,如此等等,都需要电视剧艺术的充分表现。虽然这些题材或者有作品专门表现,或者散见于一些作品当中,可是没能更多地创作出电视剧精品,没能更多地塑造出独特的“这一个”的经典形象,没能形成与农村剧一起代言东北文化,进而成为东北文化的象征的显著力量。

仅就都市背景下的工业题材而言,虽然小有成就,但不足以产生集群效应。“东北风”不仅要打造乡土文化的电视剧精品,也要打造工业文化、都市文化的电视剧精品。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言,“艺术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的精当的索引。”③东北地区在当代的都市化,就是一个持续的工业化进程。在东北广袤土地上,诞生了一批工业城市集群。正是与都市化相伴随的工业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东北城乡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在东北人今天的文化气质上留下了重重的烙印。对于诸如宽阔大气、坚韧执著、热忱包容等积极个性,以及趋同依附、“等、靠、要”等消极个性,都产生了文化养成或强化的作用。这其中值得讲述、引人深思的故事,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挖掘东北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说,这个维度的题材不可或缺。“铁流滚滚亦‘养’心”④,对于全方位提供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和精神营养而言,东北文化的工业表达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第6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因子分析; Moran指数

引言:21世纪,世界步入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知识型经济转变,技术创新和人才成为竞争的砝码,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国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各国或地区提出新国家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共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政策领导下,全国各省将区域创新和人才培养先后制定了创新实施战略。在这样的热潮下,区域创新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一、文献综述

1979年Griliehes提出知识生产函数,认为研究开发 (R&D )和知识溢出对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有重要影响,而后Jaffe对知识函数做了改进,将R&D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加入知识生产函数。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知识生产函数,例如黄基伟等 [1]以

Jaffe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为模型,分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各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郭国峰等[2]通过对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朱海就[3]则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不应只重视R&D要素,其他非R&D要素对创新能力发展有着同等的作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国内学者多用DEA方法进行衡量,例如官建成、何颖用DEA方法构建两阶段模型,高效地评价了创新活动的绩效。李婧等用效率测度的DEA方法,探究各省区域创新效率的时间演变趋势及收敛性。除了DEA方法外,国内学者也使用其他方法进行评价,但成果很少。近几年,国内逐渐有学者将创新与空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但是相关文献较少。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发现企业研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31个省域的创新能力,大学研发则没有显著作用。

由于DEA的局限,本文不采用DEA方法,改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此外,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对于创新的衡量大部分学者只选择单个指标,只研究创新投入或创新产出单方面。本文将同时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进行衡量,并且采用多个指标,同时以因子分析为补充,创造性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因子得分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二、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择。中国的学者对创新活动的衡量指标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吴玉鸣采用研究与发展 ( R& D) 经费支出、每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和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学家工程师全时当量来衡量创新活动,采用每十万人口拥有的专利授权数来衡量创新的成果。

本文的理论来源是Jaffe改进后的知识生产函数、新经济地理学和知识溢出理论。在创新投入的指标选择方面,根据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本文选用各省市的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指标。人力资本本文选用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是当量作为指标,此外,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往往与教育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选用高等学校个数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作为补充。由于二者与各地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各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也是本文的指标之一。根据知识溢出理论,本文选用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数来衡量各地区的技术流动情况。对于创新产出,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从专利、创新转化为商品的价值、知识流动量三方面来衡量。

因此,本文选取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个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各省生产总值(GDP)、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等6个指标作为研究创新投入的变量,选取专利申请受理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等4个指标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2010年,研究的空间范围是除了香港、澳门、台湾的31个省市。全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关于实证结果,本文采用SPSS、GeoDa和ArcGis等计量软件测算得到。

(二)研究方法。由于本文指标选择的多样化和单位不同,为了研究的一致性,本文将先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综合因子得分。本文以下的研究将部分采用综合因子得分作为研究数据。后本文将利用Global 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等指标剖析全国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整体差异程度。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Global Moran’s I。由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的不统一,本文采用经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因子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表1为2001-2010年的Global

Moran’s I指标的统计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2010十年间,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全部大于零,说明全国各地区十年间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存在着正向相关的空间联系,且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空间关联十分显著。同时,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随着年份的增加不断地增加,这表明2001年以来,全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发展水平相似的省份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而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这种趋势不断加强。在中国,创新活动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中西部省市则较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省市在创新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创新产出不断提高,东中西部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使得全国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水平提高,总体空间差异不断缩小。

比较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可以发现创新产出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普遍小于创新投入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创新产出的空间关联小于创新投入的空间关联,这表明创新投入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创新生产能力,这点值得深思。

此外,全国31省市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空间差异的不断缩小不代表局部省市的空间特征也是如此,因此,需要进一步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来探究局部省市的空间关联。

(二)Local Moran’s I。根据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因子得分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LISA聚类结果。以下表2和表3为创新投入2001和2010年的LISA聚类结果,表4和表5为创新产出2001和2010年的LISA聚类结果,

观察表2和表3发现,多数省市位于第一、第三象限,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位于第二、第四象限的省市较少,说明全国创新投入水平分布很不均衡。在数量上,位于第一象限(即

HH象限)的省市数量由2001年的7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更多具有高水平创新投入的省市在空间集聚,位于第三象限(即LL象限)的省市数量由2001年的9个增加到2010年的

10个,证明了全国有越来越多的有相似创新投入水平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

另外,创新投入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于东部沿海省市和中部部分省市,创新投入水平较低的省市集中于中西部,这分别与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个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各省GDP、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这6个指标较高和较低的区域吻合,说明了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个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各省GDP、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6个因素对创新投入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部分省份在10年中所在象限发生改变,广东省由2001年的HL象限变为2010年的HH象限,这说明广东省创新投入水平保持较高水平,且周围省份的水平也提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东省发挥了带头作用,促进了周围省市的发展。上海和北京由2001年的HH象限变为

2010年的LH象限,说明上海和北京的创新投入水平相对周围省份较低。北京和上海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创新投入相对水平却下降,二者应该引起重视,调查成因,采取相应措施。安徽、江西、福建和湖南四省2010年变为HH象限,说明了四省对创新投入的重视提高,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宁夏、内蒙古、吉林、贵州、青海、、新疆、云南、黑龙江等省市始终位于LL象限,这说明其创新投入水平低且被低值包围,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低,高等学校数量少,人才和研究活动均少于其他区域,因而水平低,空间差异小。

从表4、表5可知,位于第三象限(即LL象限)的省市最多,达到16个,超过50%,这说明全国超过半数省市创新产出的发展水平较低,且分布集中。与创新投入得出的结论相比表明越来越高的创新投入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出,各省市不仅要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也要加强体制、环境等建设,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投入转为产出的能力。

同时,全国各省创新产出相对水平十年间变化不大,只有少数几个省份的象限位置发生了改变。HH象限省份个数由

2001和2005年的5个变为2010年的4个,2001年和2005年有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2010年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这些省市创新产出水平高且被高值包围,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学校多,人才丰富。LL象限共有16个省份,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创新产出水平低且被低值包围。2010年,辽宁省由HL象限进入LL象限,创新产出相对水平下降。而四川省由LL象限进入HL象限,创新产出水平提高,该省高等学校数量多,人才众多。

四、结论

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我国31省市的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综合水平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程度不断加强。各省市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综合水平分布受到周围省市的影响,出现空间差异和空间集聚现象。环渤海和长三角的省市大多位于HH象限,创新投入水平高且在空间上呈聚集状态。而大部分西部省市则位于LL象限,自身水平低,周围省市水平也低。在创新投入方面,广东省2001年位于HL象限,自身水平高,但是周围省市水平低,2010年进入HH象限,这说明广东很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溢出明显。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积极发挥创新能力高的省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围地区的发展。

第二,比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可以发现,虽然各省市的创新投入均在不断加大,但是创新产出水平变化并不大,例如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市创新投入水平虽然提高了,均于2010年进入HH象限,但是创新产出水平却相对较低,仍位于LH或LL象限,这些省市应该考虑创新投入以外的方面,加强制度和市场转换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基伟,于中鑫.开放经济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30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2):14-20.

[2] 郭国峰,温军伟,孙保营.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34-143.

[3]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30-35.

[4] 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266-272.

第7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一、纪念活动和专著发表

首先,召开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2007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福建新四军研究会、安徽新四军研究会以及江苏新四军研究会等隆重召开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各种纪念活动也纷纷举行,比如2008年浙江开化隆重纪念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70周年,2001年湖北新四军研究会以及江苏新四军研究会举行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纪念大会,同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安徽泾县召开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60周年纪念大会。此外,各地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2007年福建泉州召开泉州华侨与新四军研讨会、2004年安徽无为召开曾希圣与七师暨皖江抗日根据地研讨会、1999年北京召开新四军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新四军统战工作学术讨论会等等,收到了大量的论文,学术研究十分活跃。

其次,出版相关著作。史料方面的著作有:《新四军战史》编辑室主编的《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记》,政治编研室主编的《征战在江淮河汉之间:新四军将士抗战回忆录选编》,王苏红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备忘录――新四军抗战秘档全公开》,童志强主编的《关于新四军》,郑云华主编的《新四军抗战纪实》,郑洪泉、王明湘主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顾保孜主编的《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四军――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等。专题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曹天生主编的《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研究》,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的《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邬正洪、傅绍昌编著的《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等。人物方面的著作有:张雄文主编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计高成主编的《在盐城》,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的《与新四军》,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的《江西新四军人物传》等等。

二、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新四军的发展

以皖南事变为时间点,介绍新四军的发展状况。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其抗日战绩得到当局数十次嘉奖,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次表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创建了9块抗日根据地①。从部队来说,新四军领导者十分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但是,由于新四军的建设过分强调正规化和精兵主义,影响了部队的战略展开和发展壮大②。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发展重心主要有三个: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军部重心西移皖东并争取大别山战略根据地的计划;遣苏中主力大举渡江,重建皖南或浙西大营③。同时也实现了政治地位、思想和组织领导上的重要转变④。194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重点发展东南江浙地区,并准备新四军重心渐移江南,组建江浙军区,发展南方诸省⑤。

(二)关于皖南事变的研究

皖南事变一直以来是抗日战争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曾分别举行过50周年和60周年纪念,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述。近十年来对皖南事变的研究又获得了新的进展。

1.皖南事变解决的历史地位。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对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皖南事变是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水岭⑥。

2.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其一,杨奎松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它与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且与中共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与中共方面处于对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人意料的北移路线,和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⑦。

其二,蒋金晖和蔡国胜认为指挥失误是皖南事变中新

四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首先,在北移时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其次,转移中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三路并进,导致兵力分散;战斗打响后,项英优柔寡断在前,武断决策于后,贻误了最关键的战机;被包围后,叶挺判断失误,分散突围太晚。⑧

其三,也有些学者认为项英和叶挺二人未能很好地协调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再加上领导体制内的领导错位造成项、叶矛盾始终难以消弥,直接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

其四,樊卡娅和朱超南认为虽然苏联的对华援助,被视为的有利国际环境,对皖南事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作用,对的也起了一定的牵制和阻止作用⑨。

其五,也有学者以一种历史的研究视角来展开分析,如汤宇兵认为,1939年秋至1940年夏的南调命令对国共双方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两党都因为南调命令而发生了策略变化,围绕南调与反南调,皖南国共之间不可避免地开始积累矛盾和危机,直至事变爆发⑩。李国芳从微观层次上,具体剖析中共力争华中战略与皖南新四军北移乃至事变爆发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此揭示皖南事变背后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因缘[11]。

3、项英的南进、南调、向北发展。

项英到底有没有“三山计划”,史学界的争议比较大。汤胜利通过一些文献史料发现,项英确实有一个“三山计划”,或叫“南进政策”、“南进战略”的向南发展的意图。皖南事变前项英不愿把更多的部队与干部派往敌后,导致军部及直属三支队迟迟不能东进北上,长期滞留皖南一隅,与他的这南进意图不无关系[12]。关于向北发展,多数人还是认为项英基本上执行了“向北发展”的方针。

4、皖南事变后中共的斗争策略。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策略方面,主要采取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斗争策略;实行以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13]。有的学者认为,中共中央的“军事守势”方针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其间也曾作出过反攻的准备,由于当时具体的原因,未付诸行动[14]。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共巧妙地运用国际舆论处理皖南事变,揭露事情真相,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

5、皖南事变的责任问题。

现在学界对项英的评价基本上是功大于过。多数学者认为当时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有很多过头和不实之处,应该重新予以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对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应分两方面考察,一方面,项英犹豫迟疑,率部滞留皖南,擅离指挥岗位,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和对时局判断存在某些失误,又未能及时解决叶、项矛盾,因而也负有一定责任[16]。另一种观点认为,皖南事变前中央对形势中的光明面、缓和面、有利面估计过头,这种轻敌乐观思想使新四军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局面[17]。

6、皖南事变的影响。

皖南事变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造成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为“将抗战胜利变成人民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前倨后恭”,公开宣布“在对日抗战结束之前,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共党问题”。以派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在这场国共冲突中一步步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8],完成了一个由孤立分散到政治结合的联盟过程,表现在由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9]。

7、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

有学者对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总结为三方面:一是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二是在统一战线中要实行正确的统战政策,并采用坚定灵活的策略打退掀起的高潮;三是独立自主地处理中国革命问题[20]。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叶挺和项英的矛盾来总结经验启示,即选人用人要注重革命化,更要注重知识化和专业化;解决领导人之间的矛盾,不能仅限于说服教育,而应从体制上加以解决;主要领导人的配备,不能反差太大[21]。

(三)关于新四军的统战工作

学者对新四军在抗战中的统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除了对中间党派和海外人士展开研究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

有学者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考察,认为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对内,从物质上关心将士的生活,从精神上鼓舞其抗日斗志,优待抗属;对外,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开展国际公关等[22]。由于新四军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战士们的抗战激情以及积极的对外宣传,吸引了大量南方爱国知识分子及归国华侨青年就近参加皖南新四军,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在海内外的影响[23]。

也有学者考察了新四军对帮会的统战工作,在中共领导下,华中新四军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争取、利用和改造帮会的政策和策略,使帮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员[24]。新四军还积极推动刀会、帮会抗战,帮助解决其困难和克服封建迷信的思想,改变落后斗争方式,用新型的民众团体取代落后的封建帮会。新四军对刀会、帮会的争取和改造,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力量的增加、新型的抗日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5]。

(四)关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及文化建设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的彰显和发扬,是中华民族不畏、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热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有学者从思想文化渊源、客观社会环境和人脉渊源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引起人们对其所蕴含的恒久精神价值的探索和重视[26]。

其二,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容,有学者概括为七个方面: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27]。有学者从《新四军军歌》歌词蕴含的内容结合新四军的历史,归纳了四个方面: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精神[28]。也有学者从新的角度,以日伪言论为切入点从反面考察新四军战绩及铁军精神,这对于全方位地系统地考辨铁军精神,并进一步拓展新四军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29]。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十年来关于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多,现将其整理为如下几点。

其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1.新闻出版;2.文学艺术;3.教育事业。

其二,新四军文化建设产生的作用及经验:有学者分析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0]。此外,新四军的文化建设还促进了军队的正规化发展[31]。也有学者把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支有文化的军队;强有力的宣传力量;不可抗拒的精神武器[32]。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文化建设必须善待、善用知识分子;其次,文化建设必须把民族形势与时代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文化建设内容必须注重多样化[33]。

其三,有学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和戏剧进行研究,认为报刊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在宣传舆论战线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4]。而戏剧作为一种统战方式,在新四军统战工作中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35]。

(五)关于新四军人物研究

人物研究也是新四军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近些年来对、、、刘少奇、、叶挺以及高敬亭都有研究,而且大都从对新四军发展的伟大贡献着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大力讴歌了党的领导人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关于领导人的战略思想方面,有学者具体分析了与新四军兵出天目山战略,因为新四军坚决执行和中共中央、中共军委及华中局关于发展东南的迭电指示精神,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仅用半年时间,即成功地在苏南站稳脚跟,新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大片区域,为中共确立日后国内政治地位创造了极有利条件[36]。也有学者分析了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认为他建立巩固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的韬略思想与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船山的战争战略指导艺术有明显的血脉相承之处[37]。

(六)关于新四军的财政经济工作研究

财政工作是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之一。新四军把财政工作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从创新财政工作方法入手,强化财政管理与纪律,多渠道开辟财源,合理用财、节约用财[38]。对实行的军需控制和经济压制,也进行了各种斗争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39]。也有学者分析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盐业经济,它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40]。新四军的财政经济工作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深刻的历史启示,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经济工作必须适应党的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实现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服务;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经济;最后,必须符合群众利益,着眼于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41]。

纵观对新四军历史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新四军历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但是,相比党史其它方面的研究,对新四军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尚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扩大新四军历史研究的队伍,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进行深化研究;2、创新是一门学科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前提。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内容上看,尽管已有大量的专著和,但不少研究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且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我们要从历史、学术和建设等新内容进行研究,还需要挖掘新的史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再梳理和研究;从新四军研究的角度上看,虽然有一些新颖的角度,但整体来说还是难有突破,要把新四军的历史活动放到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抗战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发展历程这样大的背景下去研究,注意与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等研究相结合;从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方法上看,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可以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方法、系统论方法、历史计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等。

注释:

①房列曙:《略论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②张步超:《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正规化建设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唐洪森:《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军事历史》,2003 年第5期。

④唐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历史发展的三个转变》,《军事历史》,2001年第3期。

⑤唐洪森:《论新四军重建江南大营》,《党的文献》,2005年第1期。

⑥李传兵、姜术俊:《皖南事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水岭》,《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⑦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⑧蒋金晖、蔡国胜:《指挥失误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兵败的重要原因》,《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⑨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⑩汤宇兵:《1939年秋―1940年夏的南调命令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

[11]李国芳:《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与皖南事变》,《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2]汤胜利:《关于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

[13]彭生:《略论中共对“皖南事变”采取的斗争策略》,《南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4]严志才:《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事守势”方针述论》,《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15]孙健:《中国共产党运用国际舆论处理皖南事变的策略及影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期。

[16]刘喜发、李亮:《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与〈中共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历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17]李良志:《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18]王哲:《试论皖南事变对国共合作产生的冲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9]张勤、郝影利、樊卡娅:《皖南事变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江淮论坛》,2001年第1期。

[20]施昌旺:《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吸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期。

[21]吴业勤:《新四军历史上的叶、项分歧和矛盾及启示》,《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2]柴文杰:《新四军的公共关系及其历史作用》,《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23]彭田宝:《皖南新四军人才荟萃原因探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4]周建超:《新四军争取帮会抗日的方针与实践》,《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25]吴云峰:《新四军对刀会、帮会的争取和改造工作――以安徽地区为个案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6]霍小令:《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7]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28]李秋华、庄永菁:《从看铁军精神》,《党史文苑》,2007年第6期。

[29]方艳华:《论日伪言说下的新四军――对铁军精神的反证式解读》,《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0]曹晋杰:《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1]彭田宝:《皖南新四军文化建设初探》,《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2]朱强娣:《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33]钱和辉:《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特色与主要经验》,《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34]许厚今:《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35]吴云峰:《试论戏剧艺术在新四军统战工作中的运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6]唐洪森:《论与新四军兵出天目山战略》,《学海》,2004年第2期。

[37]刘伯兰、刘华明:《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8]钱和辉:《新四军战时财政工作刍议》,《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

[39]黄爱军:《新四军反对军需控制的经济斗争》,《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

[40]于海根:《新四军开发江苏盐区对华中根据地的作用》,《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8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南南合作 中非合作 《北京峰会宣言》 《北京宣 言》话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3-0097-09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应对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 ,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国外交也书写了划时代的崭新篇章,从“准备打仗”、推进世界 革命的外交逐步向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的缓和与合作的外交转变。郑羽.新外交,新在哪里.环球时报,2004-06-21:18其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顺应时势不断发展,集中体现在了各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之中。1977年 的十一大立足于“三个世界”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强 调对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的坚决 支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77年).1982年十二大报告则着重提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合作, 认为这种合作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将不断扩大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 会报告)(1982年).十五大与十六大都提出继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 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7年).对总体国际形势的评价日趋积极乐观 , 同时对外合作与互动的广度、密度与频度都处于上升趋势。中国在90年代提出了“同所有国 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2年).;新中国外交50年(图片展).fmprc.省略/chn/ premade/9099/wjb_zt_wz1.htm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睦邻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政党合作 、多边合作、以及民间合作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相伴,中国的空间意识逐渐转变,各国 相互依赖、积极融入世界、人类共同命运的整体性思维蓬勃成长,与国家利益观念并行不悖 ,共生共荣。

中非合作论坛两份宣言文件中所体现的中国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也正是置于这一大背景、 大趋势之中。第一,文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解读日趋积极:2000年《北京宣言》以一种批判 意识开篇,认为“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平 与发展问题并为完全解决”,运用三个自然段分别涉及了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 、裁军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问题。2006年《北京峰会宣 言》对此着墨不多,而更加关注世界积极的变化趋势,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 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各国 的优先目标。”

第二,对中非共同立场的界定、对双方合作意义的定义愈加高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①2000年文件在中非合作的意义问题上主要强调“加强这一合作符合双方的现实和长远利 益”,“对巩固发展中国家间团结,进一步推动建立国家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 06年宣言中,在这两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 久和平与和谐发展”。②在发展问题上,2000年的文件突出了南方国家在全球化中所处的 不利境地,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展开平等互利的合作,实现南北共同发展; 2006年的文件认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主张加 强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在联合国及其他 多边体系改革问题上,2000年文件强调加强安理会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呼吁承 认非洲在这些机构中的合法地位。2006年则提出改革多边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社 会所有成员”。突出强调了联合国大会的职能、发展问题、增强非洲在安理会及其他机构中 的代表性等。④在对相关问题的语言叙述上,2006年的宣言更多地使用了人类社会、世界 各国、普遍发展、共享成果、共同繁荣等一类体现整体性理念的语汇。

2006年的峰会宣言表达了中国对世界更为积极的认知,这一方面源于多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 体验升华,一方面来自中国国际参与的经验增长,突出表现在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 改革问题等问题的叙述上。文本告诉我们,中国越来越成熟和自觉地运用整体性的眼光来看 待世界,不是世界外在于中国,而是中国安居于世界。当然,这种更加温和的心态并不意味 着中国否认原有问题的存在,相反是在承认现实复杂性的基础上,确认未来趋势的积极性和 可塑性。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南南合作中中国不断加强的“反求诸己”意识与行动就极为自 然了。

中国与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型的合作理念

近年来在西方媒体中批评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言论甚嚣尘上,指责中非关系是 不平等的,是掠夺式的。而在中国看来“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各国 “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国关 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02-08-02。正是这种平等精 神引领着中非关系的发展,比较2000年和2006年的成果文件可以发现,平等作为中非合作基 础的显著特点在文本中越来越被突现出来,平等的内涵越来越饱满充实。

平等精神首先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在2000年的文件中谈及了中国对非洲国家及地区的认知和 评价,2006年的宣言加入了非洲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并且运用了一些明显较为对称的评述 。例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等 。这种表述源自于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引入合作成果文件 ,表现了中国平等合作的理念。

平等精神也体现在文本内容中:在2006年峰会宣言里中国还更多地关注了非洲所取得的进步 ,“高度评价非洲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区域合作、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 赞赏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及次区域组织为此发挥的积极作用;重申支持非洲国家 联合自强,自主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地区组织和次区域组织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支 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此处对非洲自主性、独立性的强调正反映了中 国所秉持的合作主体间平等的精神,并不因为非洲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仍落后于中国 就有强制推行自己主张的意图,而是看到对方发展和前进的潜力,在自愿、协商、包容、共 赢的基础上发展合作。

平等也应该是各合作领域中全面的平等。中非建立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勾勒出了双方合作的 成熟架构,所提及的各合作领域都遵循着平等的原则:政治上增进对话互信,经济上加强互 利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文化上促进互动交流,国际合作中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 精神,面对中非合作中的问题和挑战要友好协商等。中非的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援助、也不仅 仅关注经济收益,更不是要达到整齐划一,一种全面的协商对话精神确保和体现了真正的平 等。

结论:追求和谐的建设性南南合作理念

第9篇:关于新年的作文范文

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地转型,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话语转型,而其集中表现,则是近代文学“国家”话语向现代文学“人”的话语的转型。对这一转型从发生、完成的文学史过程,特别是从其内在话语逻辑看,与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进入到近代后,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获得生命力以承担开发民智使命,其意义诉求、结构关系、存在方式等作了巨大地调整、变革,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绝然不同的诸多特征。例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新文体(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关于新文体的形成、特点及意义,可参见方长安的《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45-47页。)、小说的未来完成式叙述方式。(注:参见王德威的《想像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等等。然而,这种变革是在强烈的政治意识作用下进行的,变革虽落实在文学领域,表现为小说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等,但旨归在“国家”想象与叙事上,所以文学中“人”的觉醒主题被“国家”意识所遮蔽,文学成为宣讲“国家”话语的重要方式,“国家”话语成为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也就是文学的中心话语。

并不是近代知识者没有意识到个体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章太炎、严复,特别是梁启超,都发表了关于个性独立的种种见解,但是,当时的主流话语是民族独立、国家权利,“今日欲救我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而非个人主义。这种国家意识构成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力:“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1),中华书局1989年版。),“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注: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中国近代文论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文学具有关乎一国命运的重要性,文学也自然以表现“国家”为重要内容,如《新中国未来记》《中国兴亡梦》《梦平倭奴记》等,以至于是否具有“国家”思想成为评论小说的重要标准:“今日通行妇女社会之小说书籍……可谓妇女之教科书;然因无国家思想一要点,则处处皆非也。”(注:转引自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所以,近代文学是一种以“国家”话语为出发点与目的的文学,或者说,“国家”话语是近代文学的中心话语。

这种文学中,作为个我的广大社会成员被漠视,或者完全粘附于国家叙事。“个”被抽空,其结果是国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无视具体的个人的同时,国家叙事沦为一句空话。这样近代文学无论怎样变革,变革到何种程度,都无法实现自己开发民智、匡正国家的政治理想。走出“国家”文学话语误区,使文学转而立足于人,以具体的人作为话语言说中心,无疑成为后来文学发展的一大课题。

从后来文学嬗变史实看,“国家”文学话语向“人”的文学话语转型的情形极为复杂,而促成这种转型的原因,从不同角度理解,更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从日本文学影响角度切入考察,则不难发现白桦派理论的启示、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是最直接的理论推动力。

白桦派因1910年(明治43年)创刊的同人杂志《白桦》而得名,其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长与善郎等。他们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尊重个性与生命创造力,力图将人从各种束缚中救出,重新调整人与他者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

武者小路在《<白桦>的运动》中指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讨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的运动。……为了人类的成长,首先需要个人的成长。为了使个人成长,每个人就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尽力做好。……为了人类成长,个人必须彻底进步,必须做彻底发挥良心的工作,白桦的人们就具有所需要的东西。……使我们进行创作的是人类的意志。因此,我们是抱着使自己的血和精神渗入和传遍全人类的愿望而执笔的。”(注:转引自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23—324页。)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里是互动的,而其出发点则是个人而非人类,即通过个人或者个性作用于人类,使人类健康成长,个人在这种关系结构中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这种思想引起了周作人极大地兴趣。早在《白桦》创刊之初,他就曾前往购买《白桦》的“罗丹专号”;而1912到1915年则定期购读;1918年阅读了《一个青年的梦》,并与其作者武者小路实笃交往密切;曾专程前往参观日本新村。以至于20年代初就有人认为周作人“底思想似乎很受这一派影响”(注:鸣田:《维新后之日本小说界述概》,载《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14号,民国10年7月10日发行。)。他于1918年12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6号上的《人的文学》,可谓是中国近代以“国家”话语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文学,向现代以“人”为话语中心的文学转型的理论标志与宣言书,它界说了“人”的话语在新文学中的基本内涵、存在方式与言说途径,也就是为新文学规约了“人”的文学的发展方向。而此文正是周作人对白桦派极感兴趣的时候写作的。它对于人道主义、人与人类关系的界说,例如“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其基本含义来自上述白桦派观点。沿着这一思想逻辑,接下来他对人道主义作了如此定义:“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是一种白桦派式的人道主义,即如中村新太郎所指出的,白桦派人道主义“坚定地相信充分发展个性就可以对人类作出贡献”,相信“个人代表着人类的意志。”(注:[日]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周作人在文中还直言了他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一人道主义定义的两条理由:“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由此可知,他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石主要是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个人,所以周作人进而称自己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注:周作人:《人的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0页。)

人类虽是一个比国家更为广大的集合性概念,但白桦派想象、倡导的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无疑是对近代人与国家关系的一种反动,有助于拆除近代抑制“个人”话语的“国家”话语壁垒。“个人”话语的自觉与独立性,显然是对“国家”中心话语的颠覆,人不再仅是某种抽象概念的附庸,它获得了自主性,人不是单向地决定于“人类”,完全受“人类”支配、左右,而是在独立前提下,同样决定了“人类”的发展。由于以个人与人类这一新的关系取代了近代个人依附于国家的关系,这样,人自然地从“国家”话语束缚中解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周作人认为以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本,对于人生,尤其是对于这种具有“个我”特性的“人”的记录研究的文学,便是“人的文学”。这种文学不仅要求以文学为人生取代近代以降的文学为政治的倾向,而且应以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置换近代文学中“国家”话语决定“个人”话语的陈旧模式,从而与近代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文学完全区别开来,在理论上宣告了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开始。

五四时期,周作人反复言说、倡导文学上这种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例如“个人既然是人类的一分子,个人的生活即是人生的河流的一滴,个人的感情当然没有与人类不共同的地方。”(注: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的统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又如“我始终承认文学是个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所以我又说即是人类的。”(注: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诗的效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通过他,白桦派的影响不断扩大,波及整个五四文坛。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刊出他的《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文中写道:“在我们看来,在日本思想评论界里,人道主义的倾向在日益抬头。我认为这是最值得庆贺的事。虽然现在是极少数,并且被那些多数的国家主义者所妨碍,尚处在不得发展的状态,但是将来是大有希望的。”周作人从白桦派那里意识到了人道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矛盾。鲁迅看了该文后,“也搜求了一本将他看完,很受些感动”(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深感该剧本“很可以医许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义。”(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这一认识,使他自1919年8月2日开始翻译《一个青年的梦》。该剧将战争之根源归结为国家、国家主义——“从国家主义生出战争,是必然的结果”;而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是“人类的意志”。如何消灭战争?剧本认为“就是我们不用国家的立脚地看事物,却用人类的立脚地看事物”,因为“从蔑视人类的意志的地方,起了战争的。”所以,应发挥人类的意志,而不是国家意识或国家主义,“人类要将国家主义这一个大病,使个人知道。照这样下去,在人类是可怕的,在人类是可怕的事,不消说在个人自然也可怕。”(注: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鲁迅译,《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这表明,在武者小路实笃那里,国家主义不仅与人类相对立,而且是个人的大敌,而“人类”与个人则是统一的。鲁迅正是认同于此,才翻译《一个青年的梦》,他说“我对于‘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这意思,极以为然,而且也相信将来总要做到。”(注:鲁迅:《<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鲁迅从“人”的建设出发,由《一个青年的梦》,认识到了国家、国家主义与“人类”的矛盾,与个性自由发展间的矛盾,也就是意识到了,以白桦派倡言的个人与人类的新关系,取代中国近代的个人依附于国家的旧关系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王富仁等曾指出鲁迅的《自题小像》、《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略论》等体现出了一种国家主义思想(注:王富仁、查子安:《鲁迅与梁启超——立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层面和思想层面上》,收入龙泉明、张小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如果是这样,那么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则是鲁迅五四时期走出国家主义的重要的理论背景,而以鲁迅在五四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看,他的这种变化,无疑意味着中国文学朝着走出近代以“国家”为中心话语的政治文学,并向现代“人”的文学转变,迈出了一大步。胡适那时虽对新村运动的归隐倾向、泛劳动主义存有异议,但仍认为改造社会必须从这个人、那个人的改造做起,也就是改造社会须从改造个人做起,这一观点与周作人所宣讲的白桦派观点是一致的(注:参阅周作人的《新村运动的解说——对于胡适之先生的演说》,收入陈子善等编《周作人集外文·上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18-320页。)。胡适坚信:“发展个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典,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注: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以胡适与周作人的亲密关系而言,从胡适对白桦新村的了解来看,这种关于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观点,显然与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相关。郁达夫受白桦派影响,于1923年在《艺术与国家》中写道:“我们生来个个都是自由的,国家偏要造出监狱来幽囚我们”,“国家主义与艺术的理想取两极端的地位”,“现代的国家是和艺术势不能两立的”,“地球上的国家倒毁得干干净净,大同世界成立的时候,便是艺术的理想实现的日子。”(注:郁达夫:《艺术与国家》,《创造周报》第7号,1923年6月23日。)

与白桦派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对国家、国家主义地批判,对个性自由地呼唤,成为五四前后文学的一种潮流——一种反叛近代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政治文学,以催生五四以“人”为中心话语的文学的潮流。

上述论析表明,对国家主义地反动与对人地呼唤在五四时期是同时进行的,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对近代以“国家”为中心话语的文学地批判、超越,与对“人”的文学地倡导、建构,呈现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合二为一的文学进程。而将这种进程统一起来的话语基石,则主要是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之说。

这样,来自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相统一的观点,弥漫于五四文坛,成为五四文学言说的基本话语之一。对这一现象,刘纳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五四作者的思考,则不但突破了置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强大的中间层次——家族,而且突破了置于人类与个人之间的更为强大的中间层次——国家。他们不常提起自己是四万万中的一个,却牢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注: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她是在谈论五四文学的人类意识时写下这段话的,虽然切入角度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且尚未完全意识到日本白桦派的影响问题,但她从现象中归纳出的“牢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却极为准确地言说出了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相统一的观念对于五四作家、五四文学地影响。

打开五四文学窗口,我们能检索出大量的表现个人话语与人类话语相统一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冰心的《超人》《国旗》《悟》、叶圣陶的《萌芽》、刘纲的《两个乞丐》、刘大白的《国庆》,等等。俞平伯说过,五四作家“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注:俞平伯:《<冬夜>自序》,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我”行走于同“个人”相统一的“人类”中间,而非与“个人”相冲突的“国家”里。应修人表示:“每个人,我深深觉得都可爱。”(《春的歌集·欢愉引》);刘纲写道:“他们是人,——是与享受过分的人类一样的人。”(《两个乞丐》);郭沫若以那一时代最炽烈的个性意识咏叹:“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的是你的孝子,那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褓母,你是时常地他们。”(《地球,我的母亲》)。以地球为母亲,是一种广泛的人类意识的表现,所以羡慕农人也只因他们是全人类的褓母,抒情主人公“我”不只是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的意识,而且有一种深厚的“人类”情怀,二者是统一的。正如刘纳所言,作家们在作品中淡化“国家”观念,以“人”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最大的“群”——人类,直接联系起来了(注: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个体“人”与群体“人类”直接对话、联合,“个我”是人类中的一员,“人类”是由具有个体特性的单个人构成的。对人类的改造落实在“个我”身上,即从“个我”做起,而“个我”又承担着“人类”的责任。这种主题倾向,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白桦派关于个人与人类关系的话语原则在中国的一种文学性的再书写。

不过,这种再书写是在中国五四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并且是由一批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作者完成的,因而这种再书写,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意义上的改写,一种再创造。

个人与“人类”相调和、统一,在白桦派那里,主要停留于一种理论上的表述与“新村”实践,创作上虽也作了一些探索,如武者小路实笃的剧本《人类万岁》《一个青年的梦》,表现的便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爱,是个人话语与国家主义的对立、与“人类”的统一,但尚未能将这种理念化为生动的形象。白桦派作家是一群家境优裕、毕业于贵族学校的青年,过着特权、安逸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而且他们生活在日本资本主义飞跃发展、走出了民族危机的时期;文学上日本启蒙文学早已过去,近代文学得到了较充分地发展,所以他们从事文学主要是为了扩张自我,白桦运动是探讨个人应如何发挥自己的运动,他们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启蒙意识与责任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