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理论;协同发展;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45-03

多年来,海南省旅游业侧重岛内旅游和产品组合开发,使海南省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低价,海南省旅游业陷入低价观光的泥潭,海洋旅游产品升级和转型正在经历瓶颈阶段,海南省旅游业的市场动力系统在逐渐失衡。无居民海岛是海洋旅游产品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延伸、拉伸的重组形态,应以创新和变革的方式将其进一步调适旅游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富有海南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为海南省旅游产业的联动升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无居民海岛是指在中国管辖海域内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岛屿、岩礁和低潮高地等。海南省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岛屿200多个。2011年4月12日,中国公布首批无居民海岛开发名录共计176个,其中海南省有6个(东锣岛、西鼓岛、蜈支洲岛、小青洲、加井岛、洲仔岛)。如何进一步完善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塑造高品质旅游产品结构和市场格局,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无居民海岛已经进入或完成初期开发阶段,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国有资源意识淡薄,保护意识缺失,造成了海岛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尤其是周围海域生态结构的破坏。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高端旅游目的地,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与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协同理论视角尝试架构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为业界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理性梳理

(一)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与发展理论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为核心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匮乏,在Else-vier SDOL数据库上检索2000年以来的文献,总计145篇,其中关于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型的研究仅为16篇,基本研究的重点为三个方向。

(1)无居民海岛旅游经济问题研究。瑞典学者Girlish(2007)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分析海岛开发对企业的影响.剑桥大学Martina(2009)认为,结构变化是众多无人海岛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学者Shareef(2007)通过对比20个无人海岛经济发展情况,发现旅游发展加剧了不同产业的竞争。巴塞罗那大学Schistose教授(2008)通过研究发现,旅游业在合理开发和良好管理的前提下,污染较少的旅游业更有利于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上交通和海上乘船观光,特别是豪华邮轮旅游是近年来国外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

(2)无居民海岛环境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运用加拿大学者Buttla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来分析不同旅游地的演化特征:牛津大学Charles教授(2004)确定了目前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风险,为无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优化设计。西班牙学者Eugenie(2005)对进入衰退阶段的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研究,补充了Buttlar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旅游地的演化还要经过“质量”、“环境”和“当地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发展阶段。法国学者Rachel(2006)以泰国皮皮岛(Koh Phi Phi)为例进行3年实地调研,比较论证,探讨研究了海岛利益相关者对实现一个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影响,认为利益相关者(政府、工业界、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可以共同参与海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无居民海岛市场开发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新西兰坏卡托大学Gunnar教授(2009)分析冰岛旅游发展历史和面临危机,丹麦学者Morgan选择开发程度、自然、生物、人文四类共五十个影响因子,对海岛旅游质量进行评价。美国学者Yusuf(2004)研究认为,海岛旅游是众多小的海岛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也面临着自身脆弱性的影响。美国学者Diaz(2010)指出,必须对无人海岛旅游产品进行持续性市场细分。悉尼大学Kannapa教授(2008)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政府和社区的参与对于海岛旅游的影响。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居民海岛旅游已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文献的时间分段来看,2000年之前,对于海岛旅游研究的文献极度匮乏。在中国知网上以“无居民海岛”、“海岛旅游”为关键词检索出2004年以来的相关文献总计63篇,而对于无人海岛旅游模式和方法的文献仅2篇。

辽宁师范大学宫元慧(2008)指出目前我国海岛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岛旅游业开发的瓶颈因素,强调以保护为核心,注重生态保护;中山大学陈烈教授、李悦增教授(2004)以放鸡岛为例,研究探索海岛旅游战略发展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吴克宁教授(2006)对无人海岛旅游开发进行初步尝试性探讨。学者卢静怡(2009)实地调研大鹿岛发展模式,提出产品创新、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制定环保策略、管理体制创新、突出竞合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岛大学孙兆明博士(2009)通过对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解读,分析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河南大学陈金华博士(2008)以南海诸岛为例,探讨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淮海工学院张德利(2009)以连云港为例,提出海岛旅游组合和规划思路;辽宁大学王跃伟博士(2008)以舟山群岛为例,综合和归纳海岛旅游开发的特点;河南大学陈金华和周灵飞(2008)以福建东山岛为例研究社区参与与海岛旅游发展的关系;华侨大学何巧华(2007)研究了构建海岛旅游安全系统;河南大学陈金华(2007)依托平潭岛分析海岛旅游预警系统。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无居民海岛旅游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实证分析和案例解读上,理论上的研究都不充分,对海岛旅游实践不成系统,思路局限于各关联节点上,对于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的阐释还是空白。

(二)协同理论与旅游应用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论或协同学,是1971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提出的,成为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新兴的一门学科。协同理论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系统与外界置换过程中,自身借助内部协同作用,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重点在于任何系统都是由子系统构成的一种有序运行结构,各子系统虽然功能上存在不同,但是在运行中都会通过内部整合,形成有序运行的一般规律。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并兼容结构耗散理论,通过动力学和系统学结合方法,提出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系统,描述各种关联和结构从无序到有序的规律。协同理论模型的建立旨在引导简单视角观察和阐释复杂系统和结构,以发现相互影响和相互协作的各关联环节间的统一。

协同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运用协同理论相关内容,通过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引导产业系统结构的有序发展。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而言,虽然由政府主导,其间也存在自组织的模型,因此运用协同理论处理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战略发展问题,会引起有序良性的连带反应,对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资源体系势必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二、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思路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是前提。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包括政府主体和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服务企业机构、旅游者以及环境要素,其中各子系统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和影响。依照协同理论的技术模型,必然会形成有序运行的系统结构,反射出强大的整体性功效[1]。

1.旅游产业链上企业间协同

旅游产业结构运行过程中,依据经济指标导向,构成其核心环节:资源整合、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动。前三个环节的企业间协同配合,实现第四个环节的共赢是当下市场竞争格局的整体性运行趋势,而且已产生巨大市场反映。企业间的协同是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基础,为后续的结构和层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间协同

旅游开发商、政府、服务机构、科研教育机构、供应商、市场推广机构以及劳务市场之间的有序协同,成为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的核心环节。各项评估指标和运行指标的结构化和生态化,对于系统的运行和生命力的延伸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无居民海岛旅游系统与环境的置换协同

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是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系统内各层次要素之间,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和配置,在竞合效应模式下,彼此支持和包容,形成共赢格局。无居民海岛旅游系统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在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生态指数需要控制标准,通过指标测控协同发展,使无居民海岛持续发展,保持稳健、良性、有序的推进旅游系统的内外置换生态化,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2]。

三、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一)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障碍

1.缺乏战略指导,不均衡发展

海南省刚刚进入战略发展实质阶段,积累不够充分,导致目前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资金、设备、交通相关环节尚在完善之中,这直接导致海岛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存在缺陷。对于无居民海岛规划虽然已提到战略高度,但技术路线仍模糊,整体性协同水平较低。

2.旅游产品同质,无创新表现

目前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进入瓶颈阶段,产品单一,市场格局混乱,形成低价格、无品质产品运行范式,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和负向竞争导致市场恶化,虽然政府在积极主导,但企业间缺乏协同,产品没有形成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协同规划缺失,制度不规范

目前,海南省旅游业集群发展模式在重点推进,但由于规划不充分,将集群效应弱化,旅游、海岛旅游、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未能得到合理保障,出现较大的资源浪费,大部分旅游企业和旅游集群发展无总体规划导向,景区和产品详细规划甚至偏离和违背了总体规划要求,开发商和投资商受发展战略和资金的影响,规划设计标准偏低,背离了集约的战略主旨。配套运行制度系统未能体现功能,各环节各自为战、自相残杀时有发生,导致系统运行低效。

4.利益分享机制尚未形成

恶性竞争势必造成无序后果,为求得生存,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彼此倾轧,低价竞争泥潭深陷,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旅游者利益受损,协同无从谈及。因此,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来说,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基本保障。在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政府、企业、旅游者和环境的相互协作关注不高,未充分考量利益相关问题,因此不能形成良性利益分享机制,也就无法促进旅游业系统协同运行[3]。

(二)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战略规划,县域协作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导,搭建经济运行平台,使得企业通过平台进行微观环境的协调和处理,由政府战略规划的导向,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海南省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关注目前海口、三亚、万宁等地市的资源结构和产品形态,充分考量三地的旅游业发展状态,评估指标,形成标准,战略规划,合理布控,系统发展,协调运行,以保证海南省旅游产业格局的生态结构。同时,将三亚市的东锣岛、西鼓岛、蜈支洲岛、小青洲四岛与大东海区、三亚湾区、海棠湾区、亚龙湾区四区进行合理设计,以促进陆地旅游、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的陆海联动发展效应;将万宁的加井岛、洲仔岛两岛与三亚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并注意生态效应,与中远期产品设计进行配套,以保证海南省旅游业的整体性运行机制和性能长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利益相关者分配协调,强化动力系统

政府宏观规划,细化区域运行模型,强化总体规划的导向能力,分解各详细规划的指标,保证协调发展,同时注重产业内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和配合,保证市场运营收益效果。

可以借鉴马尔代夫的“一岛一店”模式、广东省横琴岛的“俱乐部”模式、三亚市西岛的“海上游乐世界”模式以及舟山群岛、放鸡岛成功开发模式,注重生态旅游交通、旅游参与性项目、生态景观系统,细化系统规划、宣传跟进、有序开发和强化管理,通过科学发展和锐意变革,以创新求发展,以结构保稳定,保证相关利益群体的分配相对合理,子系统的协调和有序自然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海南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3.塑造品牌,文化引导,强化内生系统

品牌的形成意义重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成市场的冲击效应和竞争能力,产业格局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也会得到强化。需要海南旅游产业内子系统间更为有效的协同,彼此相互支撑和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下,系统搭建塑造品牌的文化效应。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的资源极大丰富。海南省旅游产业要协同发展,以无居民海岛联动旅游效应,突破瓶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变革,完成升级程序,重塑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心理影响。海南的旅游业转型与升级、打造国际旅游岛、实现黄金海岸的战略目标,都会得到耦合驱动效应。

4.生态环境模式整体性协同,强化联动系统

开发无居民海岛,对环境影响务必降低到最小。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将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约束在自然承受能力范围内,将海岛建设约束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内,将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约束在旅游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关注、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设施设备的应用、淡水资源的补给、(海上)交通环境的改善、排污(废)能力的提升、基础服务的配备、社会环境的协调等等,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视角,以协同机制为战略指导,合理规划,生态开发,保证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形成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协同。

四、 结论

通过对于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的分析,探索性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协同理论为依托,引导产业结构各子系统间的有序运行,实现共赢局面,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品牌和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在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之间,构筑联动开发效应,补充了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模式的空白。海南省旅游业整体性协同发展,有助于国际旅游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深化无居民海岛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及战略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等.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1,(4).

第2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区域合作;福建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滨海旅游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专项旅游形式。海岛旅游作为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滨海旅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南亚的世界上许多海岛已经开发成为着名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区市的一些沿海岛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

关于海岛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内外旅游研究者的极大重视。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海岛旅游的区域影响、旅游地演化、旅游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开发等方面,目前研究的重点就是可持续旅游和海岛旅游危机管理等方面。在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个案研究方面,保继刚(1991)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滨海沙滩旅游地的空间竞争问题,指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影响其空间竞争的主导因素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见,近十多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海岛旅游进行了积极探讨,研究多集中于海岛旅游的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开发模式、区域影响、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研究目前尚不足。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课题组调研时发现,福建省海岛旅游开发尽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开发层次不够、合力不强、形象不突出、精品缺乏、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等。本文以福建省沿海4个特色海岛——海坛岛、湄洲岛、鼓浪屿、东山岛为例,从分析4个特色海岛的概况人手,重点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竞争优势,最后提出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对我国海岛型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福建沿海分布着1546个岛屿,这些岛屿有海景、沙滩、礁景、石景、港景、山景、林景、洞景等自然景观,也有庙宇、渔港、渔村、海堤、军事遗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明显,吸引力强,旅游开发价值大。其中,厦门鼓浪屿、莆田湄洲岛、漳州东山岛、福州海坛岛是福建省海滨带开发条件最优的4个特色海岛。

4个特色海岛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面向台湾省,背靠福建省,既是福建建设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也是海峡旅游合作区的西岸与东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海坛岛位于福州市的平潭县,湄洲岛位于莆田市的秀屿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为厦门市辖区,东山岛位于漳州市的东山县。

4个海岛型旅游地在各自区域旅游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东山岛旅游业是东山县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旅游业是东山岛的主导产业,2005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50.1%。厦门市2005年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是22.9%,旅游业已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而鼓浪屿是厦门市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旅游景区。莆田市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对于GDP的比重大约是10%,其中,湄洲岛接待量占莆田市旅游总接待量的60%以上,其对莆田市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坛岛旅游业收入相对较低,只相当于GDP的2.2%,这与其目前的开发水平和交通条件有很大关系。

3 4个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优势比较

影响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条件、旅游政策条件、旅游发展环境、介入机会等,这6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系统。

3.1旅游地发展环境比较

从海岛旅游发展外部环境来看,福建海岛旅游发展受到来自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等世界上许多已开发非常成功着名海岛的冲击,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内其他省份海岛旅游开发的竞争压力。表1表明,在全国5个沿海海岛地带中,福建省海岛在资源禀赋、主导功能上有一定优势,在区域可进入性、适游时间、开发水平、产品体系方面竞争优势一般,在品牌知名度、游客感知度方面处于劣势。在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鼓浪屿依托城市的经济环境最好,海坛岛依托的福州市尽管经济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但是由于与所依托城市交通不便,辐射作用受到限制,其依托作用难以得到足够体现。湄洲岛、东山岛分别所依托的莆田市、漳州市经济支持水平一般。

3.2旅游地开发条件分析

表3显示,鼓浪屿的旅游地开发条件的各项指标都是最好的,这说明鼓浪屿海岛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和成功。东山岛在资源保护、开发状况方面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湄洲岛和海坛岛资源特色突出,但是其他条件处于一般水平。从4个海岛与旅游相关的级别称号来看(表4),鼓浪屿具有世界级地位,湄洲岛具有部级地位,东山岛和海坛岛具有省级地位。

3.3旅游地资源特征分析

海岛型旅游地是我国沿海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资源型”旅游地类型,其四周被海水环绕,是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海洋开发和国防活动的地带,所以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造就了一大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如自然景观一般有海滨沙滩、造型岩石、山海天象、海珍特产等,人文景观一般有宗教景观、军事景观、现代人造景观(海堤)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景观等。

福建省沿海海岛有着较为相似的自然景观形态,一般都拥有海湾沙滩、海蚀景观、象形山石、岛中奇湖等自然旅游资源。但是4个海岛在自然旅游资源特色上又存在差异,海坛岛海蚀地貌甲天下,东山岛以岛屿自然生态环境占优,鼓浪屿的整体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闻名,湄洲岛的海滨沙滩具有相对优势。4个海岛人文景观也有相似之处,多数海岛都有宗教景观等,如东山岛有关帝庙、天后宫,湄洲岛有妈祖祖庙,海坛岛有五福庙,鼓浪屿拥有天主教堂等。进一步比较,4个海岛之间的人文特 色差异显着,湄洲岛享有“妈祖文化”这一世界级品牌,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建筑艺术文化等是其特色,东山岛已打造出“关帝文化”这个特色。因此“形似而神不似”是对4个海岛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4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比较

3.4.1 4个海岛游客感知度分析

游客感知度大小是旅游地客源市场条件优劣的重要体现之一。从表6可知,鼓浪屿游客感知度最高,达到61.27%,说明鼓浪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好,湄洲岛其次,海坛岛和东山岛游客感知度比较低,游客感知度都不及鼓浪屿的一半。

3.4.2 4个旅游地客源市场来源分析

4个旅游地同为福建海岛型旅游地,旅游客源有相当部分的重叠,调查发现(图1),省内主要以福州、闽南、周边地区为主,省外主要以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北方市场为主要客源市场,但各客源市场的构成比例在这4个旅游地中又有大小之分。其中,鼓浪屿作为开发比较成熟的

旅游地,已形成了省内、省外、境外市场的多元化客源市场格局,省外市场是主要客源市场,约占36%。湄洲岛作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宗教性旅游地,境外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市场)所占份额超过厦门,但是省内市场仍是其主要客源市场。东山岛和海坛岛的旅游业仍处于起步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属于省内知名的部级旅游地,其省内市场份额都超过了70%,说明这两个旅游地在省外的影响力还很小。同时,海岛旅游地的客源市场也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鼓浪屿客源市场受其知名度影响,距离衰减规律主要反映在省外市场。湄洲岛由于其的缘故,所以对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境外市场有定向吸引力,但是其省内市场和海坛岛、东山岛一样,客源市场主要来自本市和周边县市,省外市场主要是华东市场、华南市场以及周边省份。

3.5旅游地政策条件比较,

政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地旅游业发展速度。福州市确立了“一心、二轴、三圈、十二区”的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海坛岛位于福州滨海旅游发展轴线上,并作为福州市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分区。莆田市努力构建“一大品牌、三大节庆、五大系列、七大精品线路、精品”的旅游产品体系,这些产品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都包含着湄洲岛妈祖文化资源和海岛景观资源。厦门市制定了“一心、二带、三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一心”就是重点建设鼓浪屿部级风景名胜区。漳州市确立“以滨海度假探秘旅游为龙头,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中心,以山地生态观光旅游为辅助,构建3个旅游产业带”的旅游产业布局目标,东山岛与漳州国家地质公园是当地3个旅游产业带的龙头。可见,海坛岛在4个旅游地中享有的政策条件是最差的。

3.6旅游地介入机会比较

旅游地的可进人性是旅游地介入机会的关键。福建沿海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为海岛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但是4个旅游地的区域内部交通状况参差不齐。鼓浪屿交通条件最好,与依托城市空间距离最近,仅有1千米,并且依托城市拥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湄洲岛其次,其与依托城市相距42千米,轮渡班次较多,并且岛内交通相对完善。东山岛和海坛岛距离依托城市距离分别达116千米、128千米,距离都较远,尽管海坛岛的依托城市福州拥有机场,但是进岛水上交通班次少,并且景区内交通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在4个海岛中属最差。

另外,旅游地宣传促销又是扩大介入机会的重要手段。4个海岛都拥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但是市场营销的力度、方向存在很大差异。鼓浪屿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多次举行重大的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和会展活动、尝试实行网络营销等手段,在塑造产品形象和旅游地知名度上效果显着。湄洲岛全力打造妈祖文化品牌,每年都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加强对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宣传,已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东山岛充分利用生态海岛的优势,积极加入到区域旅游合作,尤其是加强与厦门、深圳的合作,旅游知名度正逐步得到提高。海坛岛由于在当地经济中产业地位不突出,尽管拥有“海蚀地貌”这一独特资源,但是知名度有限,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

4 4个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

4个海岛型旅游地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4个海岛的旅游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福建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福建海岛旅游的知名度,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市场。

4.1健全沿海海岛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

福建省已制定出我国第一个省级滨海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海岛旅游开发存在严重的诸如海岛旅游资源浪费、主题形象不明、省内的恶性竞争、条块分割开发等现象。因此,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海岛(滨)旅游开发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海岛(滨)旅游开发中的区域和部门协调能力,是解决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关键。

4.2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海岛旅游总体形象

充分挖掘福建海岛旅游资源的本底特色与形象元素,塑造福建海岛总体旅游形象。利用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和建筑艺术文化、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海坛岛的渔村风情和海蚀地貌、东山岛的关帝文化和海岛生态等特色,构建鼓浪屿、湄洲岛等景区品牌,鼓浪屿海峡旅游节、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最终形成“闽风岛韵,魅力福海——海峡西岸海岛游”旅游总体形象。

4.3实行一体化的营销管理

加强福建沿海地区市场促销的协作,打破各地分头营销宣传的状况,达到推广整体形象和共建福建海岛旅游带的目的。4个特色海岛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宣传、旅游节庆活动、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促销活动等统一宣传福建4个特色海岛,共筑旅游信息平台、共同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统一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实行区域旅游宣传和营销一体化战略,共同打造福建沿海海岛旅游品牌。在本区域内促销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区域协作的范围,加强省际区域促销协作,在海岛旅游促销方面加强与广东、浙江、台湾和港澳等地的联系,共同构筑无障碍中国沿海海岛旅游合作圈。

5 结论与讨论

福建沿海4个海岛型旅游地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以及相当的重视程度,但同时其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市场倾向、发展条件、介入机会等竞争优势差异较大,这些都决定了海岛型旅游地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1)4个海岛自然旅游资源相似,地理位置相邻,客源市场重叠以及旅游业都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这些因素都决定了4个海岛型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第3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多因素分析海南省三大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有效的评价,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分析,进而为探索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提供依据。

(一)评价方法选择

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用的较多是层次分析法,但这种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是专家打分赋权,主观随意性很大。而熵值法既可以解决指标权重问题,又能够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且有更高客观性。因此,决定采用熵值法对海南省区域旅游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按照指标选择的的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决定从旅游饭店设施、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景区情况、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基础设施五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海南省三大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如表1)。

2.评价过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记x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数对应于m个区域与n个评价指标的样本矩阵,X=(xij)mxn,首先将各指标值标准化:令y= (xij -min xij )/ (max xij-min xij )。然后运用标准化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均值,σ—标准差。由于,标准化后的数据,存在负值,我们对其进行平移,令U=Tij +A,其中A为平移幅度,这里取0.5。

(2)比重的计算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区域指标数值的比重Pij:

(3)熵值的计算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4)求得差异性系数

(5)确定权重

(6)综合指数计算

3.数据来源。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研究三大区域指标数据主要从2011年的《海南省统计年鉴》获得。

4.评价结果及分析

(1)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2)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

(3)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客房数(x2)、床位数(x3)、入境游客(x5)、国内游客(x6)、景区接待人数(x7)、景区营业收入(x8)、交通运输旅客量(x13),这些指标的权重所占比重较大,是影响海南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客房数和床位数属于旅游饭店设施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的高低。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其比重较大,符合评价旅游业竞争力状况的实际要求。景区接待人数和景区营业收入反映了海南景区景点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旅客量属于基础设施的指标,交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区域旅游竞争力差异很大,东部地区最高,大约是中部地区的9.28倍,西部地区的8.89倍。而且从各子竞争力情况看,东部区域各项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区域均比较低。其中,东部旅游接待人数是最低的中部地区8.12倍,旅游景区情况是最低的西部地区12.5倍,基础设施是最低的中部地区27.58倍,这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符合。东部沿海地区是海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今后的区域旅游竞争合作中,东部地区作为一个大尺度的旅游经济地域综合体,充分发挥区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区域旅游业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向其他区域外辐射,积极带动其他区域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最终提高海南省整体区域旅游竞争力。

二.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

(一)最佳合作模式——单核辐射或双核联动模式

由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区域是海南省的旅游核心地带,无论从接待能力、旅游景点、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交通配套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等都对其他区域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东部地区经济中心地位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区域的发展。尤其是东环高速铁路开通后,大大改善了东部的旅游交通条件,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在全省的核心带动作用。所以东部地区可以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形成“单核"辐射模式,带动其他区域联合发展。

在大区域空间范围内,两个地位和等级相当或相近的区域,不管是以“城市一城市”或“资源一资源”空间关系为特征,都可以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的合作关系,形成双核联动模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深入,西线的旅游觉醒了!西部七市县联合共同签署的《旅游协作区合作协议》,从建立保障机制、客源互送等六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实现西部旅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海南西部旅游成为新亮点,与东部旅游完美结合起来的环岛游,形成了东西并进、山海互补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新格局,促进了海南省大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东部、西部形成双核联动模式,同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区域旅游合作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辅助合作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增长极开发在轴线上的组合为基础,带动区域旅游资源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并向两侧辐射,推动区域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海南点轴开发模式应选择“海口”为一级增长极、以贯穿海南南北的“东线高速”+“海文高速”为一级增长轴,在这条轴线有较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特别有优越的交通条件,海口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海南省经济发展中应起龙头作用,带动和辐射全省各地区的发展。选择以“三亚”为二级增长极,“西线公路”+“海口—三亚”铁路为二级增长极,以“三亚”为中心,沿二级轴线带动和辐射海南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一级和二级增长极、以一级和二级增长轴的有机配合和互动开发,带动和辐射海南全省的旅游持续稳步快速的发展。

(三)理想合作模式——网络型模式

网路型合作模式是区域空间开发的高级形态,是海南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最理想模型之一。网络型合作模式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区内交通已经或容易形成网络状,旅游市场发育成熟,区域间增长极和发展轴有较强的扩张效应。如中国目前已经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合作组织,就是典型的网络型合作模式。虽然,海南省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品旅游资源多,但区域旅游合作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地方保护主义浓厚,各自为政的局面始终存在,阻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顺利发展。因此,网络型合作模式将是未来海南省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模式。

海南正值国际旅游岛建设,也给海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如何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海南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出更多的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1.

第4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09―02

1 海南国际旅游岛概述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2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及运作离不开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分析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2.1旅游规划人才。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在第一个阶段,海南省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

2.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

对于海南省来说,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2.4旅游管理人才。

国际旅游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旅游管理国际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

2.5旅游服务人才。

要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要创新旅游培训工作思路,着眼于提高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操作模式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

3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所需旅游专业人才教学内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海南省旅游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本人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较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高,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修养,将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3.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从业者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宽广的知识面。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止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

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各个行业的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3.4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4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针对国际旅游岛对专业人才及培养内容的需要,其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4.1课堂讲授方式。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多数在室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让从业人员对一个学科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等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于具体实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培养培训的竞争力也对高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课外实践方式。

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仅仅只有室内课堂讲授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必须。目前主要方式就是在酒店、旅行社等地进行真枪实弹地工作,一般采用实习方式,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锻炼培养和提高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于国际旅游岛所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4.3专业讲座方式。

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时时补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人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才会有非常快速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因此,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扩大知识面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5 小结

海南省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5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资;旅游地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30-03

为了解金融危机下外商投资海南省旅游地产业情况,促进海南省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在海南全省范围内(重点是三亚海棠湾、陵水清水湾、万宁石梅湾和神州半岛)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开展了调研,对企业投资及生产经营情况、商业银行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授信情况、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的支持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分析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的发展状况,总结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外资旅游地产的影响,并从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发展状况

旅游地产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业态,与其他地产的区别在于:旅游景区成为其强大配套――而且由于所有这些配套同时都是经营性景区的一部分,是一种产业化的操作。[1]优越的自然与气候环境决定了海南省是发展旅游地产的最佳地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粮集团片开发三亚亚龙湾开始,海南省东部已初步形成贯穿南北的旅游地产集群,主要包括亚龙湾、海棠湾、清水湾、香水湾、富力湾、石梅湾、神州半岛、文昌航天城及铜鼓岭等旅游地产集聚地。海南省西部的乐东与昌江也在积极利用自身滨海资源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发旅游地产。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旅游地产都建在旅游地区(景区)。旅游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产分支,与其它地产门类相比,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开发和经营都以旅游业为发展根基。海南省旅游地产大多依赖于山地、海滨、温泉等自然景观开发的地产,其业态主要表现为酒店、别墅、公寓、度假村、游艇码头及高尔夫球场等。其本质均是依托旅游资源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遵循先做旅游、后做房产开发的开发原则。

2.旅游地产多为省外居民的第二居所。海南省当前旅游地产目标客户绝大多数为省外居民,据统计,在度假酒店客户中,省外居民比例高达95%以上。这些客户多为层次较高的消费人群。与其他类型的地产相比,旅游地产的市场份额仍较小,市场风险比较大。

3.旅游地产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压力大。旅游地产是个系统工程,一般涉及环境整治、资源整合、产业重组、住宅建设等过程和行为,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在区域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项目价值。[2]例如,清水湾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200亿人民币进行整体开发;神州半岛项目计划投入100亿人民币进行开发;石梅湾项目计划投资50亿人民币进行开发;三亚海棠湾定位为国家海岸,现在已经吸引香格里拉等境外投资者。上述项目当前都处于拓荒阶段,需要旅游导入和市场培育,开发周期都较长,少则3-5年,多则8-10年,远远长于普通商品房开发期限,使得资金压力也大于一般地产开发,需要旅游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全面的资源整合能力。

4.旅游地产是海南省房地产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2006-2008年,海南省新批外商投资房地产项目1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30多亿美元(其中外资合同金额20多亿美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总额为3000多万美元。2006―2008年,海南全省外资旅游地产企业实到资金占外资地产实到资金78.8%,其中2008年外资旅游地产实到资金占外资地产实到资金的92.19%。2005年以来新批的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总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9个,投资总额一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其中旅游地产占4个(见图1)。

二、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外资旅游地产的影响

1.旅游消费减少迫使旅游地产投资者减缓投资进度。2000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海南省旅游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和客源市场国际化的轨道。本次金融危机对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纷纷取消或缩减了外出度假的计划。据海南省旅游部门统计,2008年10月以来,来自俄罗斯(第一大境外旅游客源国)、韩国(第二大境外旅游客源国)的游客量快速下滑,部分酒店难以看到俄、韩游客的身影;日本和欧美客源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三亚市除了一些高级海景酒店,其他酒店的入住率下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外国投资者短期内对海南省旅游市场的后市持观望态度,已封顶的酒店开业时间计划延后一年;未开工酒店开工时间也往后延(投资方解释为修改设计方案);有些项目的酒店开业后,其他的配套项目进展缓慢;在未开工地块,业主之间也相互观望。

2.资金筹集困难导致外资旅游地产项目资金到位缓慢。以三亚附近某项目为例,该项目原计划在10年内投资200亿人民币进行整体开发,2006-2008年共投入了30多亿人民币,但是,2009年却只计划到资几亿港币,远不及以前几年的投资。在三亚,有些项目原计划投资50亿,而在到资1亿多港币后,2009年只计划到资几千万港币。 调查还发现,部分境外投资者在汇入首笔投资款后,对后期资金到位还没有具体规划。

3.已到资金结汇意愿不强。由于对后市的观望,以及整体投资的安排,已开工的项目进展大多滞后于计划。项目进展不快导致工程款支付量小,直接表现为已到位资金结汇少。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全球投资的整体安排,在后续资金不能保证按期到位的情况下暂停已开工项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已到位资金结汇意愿不强。2009年前四个月,海南省外商投资企业结汇只有2008年同期的22.6%。2009年1月1日至5月1日,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办理100万美元以上结汇业务共5笔,比2008年同期减少7笔,结汇金额也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下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的着力点

1.通过外资旅游地产弥补本土地产开发资金不足。海南建省初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资金瓶颈问题较为突出,外资一度成为推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助推器(见图2),对凝聚市场人气、增强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外资房地产项目规模的增大和档次、质量的迅速提升,外资对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中的拉动作用日益彰显。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实际投资占全省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的21.24%,2008占全省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的26.38%。

2.借助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先进机制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外资进驻海南省旅游地产市场,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全省旅游地产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海南省房地产将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与自我整合时期,外资与内资房地产企业将会形成更好的互动,由此加速海南省房地产市场机制完善并逐步趋于成熟,从而推进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优化重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南省需要着力支持具有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开发管理经验的投资者,以此促进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升级和良性发展。

3.以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带动海南旅游的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旅游地产项目来促进

海南省旅游的升级换代。以在金融危机中一批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被自然淘汰为契机,选择性地扶持一批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的项目,有利于优化海南旅游资源,推动海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四、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借用外债。2007年7月10日,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基于对房地产业的调控,禁止2007年6月1日后成立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针对海南省旅游地产主要依靠旅游开发来经营的特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海南省的外资旅游地产项目给予区别对待,根据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开况(是否先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再附带开发部分房地产项目)和业态形式设置(比较旅游部分与地产部分的投资大小)具体的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借用外债。

2.鼓励外商投资旅游地产。将旅游地产与普通地产项目区分开,鼓励外商投资纯旅游性质的地产项目。为了保护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安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把房地产业列为不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针对旅游地产开发规模大、专业性强、周期长的特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区分普通地产与旅游地产,修改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旅游规划地区成片开发旅游地产项目,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旅游地产。

3.积极提供相关投资政策服务。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业引资形势的变化,对投资方融资渠道和房地产业外资流向进行有效的跟踪,促进外商投资旅游地产的健康发展。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做好旅游功能区域长期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大规模开发能力的外国投资者进行旅游地产开发,然后根据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开发的实际情况,以个案的方式为外资旅游地产公司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通过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

4.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支持。在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的前提下,相关职能部门在土地抵押、信用担保、开发经营权等方面加强管理与规范。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在境内经营时间都较短,资本投入时间比较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现金流,这些特点导致外资旅游房地产公司的信用等级比较低。金融机构应参考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母公司信用等级,综合得出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信用等级。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便利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可抵押物的登记与流转,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客源地构成 年龄结构 职业构成

一、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统计

1.客源地构成调查统计

此次调查统计显示,来绵旅游的游客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占到了92.04%,省外的游客只有7.96%,主要来自重庆、上海、山东、海南、湖南、河南及广东地区。来绵旅游的省外游客大多是九环线过客,并非直接以绵阳市旅游景区为目的地。有少数省外游客以绵阳为唯一目的地多是以探亲和商务为由。在省内游客中,来绵的以绵阳本地区为主,占到56.93%,其次是成都及与绵阳交界的德阳、遂宁、广元、阿坝州五个地区,游客所占比例分别为15.93%、7.08%、2.06%、0.88%、0.29%。以成都为中心,按照四川5大经济区划分,川东游客离绵阳距离最近占到4.13%,川南和川西地区次之,分别为3.86%和0.88%。

2.游客性别构成调查统计

在回收的476份问卷调查中,女性占调查人数的44.8%,男性占55.2%,男性所占比例是女性的1.23倍。

3.游客年龄结构调查统计

调查显示,来绵游客年龄构成中14岁以下、15―24岁、25―44岁、45―64岁、65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6.30%,25.79%,55.30%,11.17%,1.44%。

4.游客文化程度调查统计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来绵游客具有大专或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占55.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7%,研究生占8.2%,初中以下的占13.6%。此外,初中以下文化的游客有60%是中小学生,1%是老年人,另有39%属于中青年人。

5.游客职业构成调查统计

按照职业来分,来绵游客主要包括了学生、教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其比例分别为22.70%、12.90%、11.50%、11.20%和9.70%。

6.游客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统计

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收入调查发现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8.3%,其中20.1%为学生,一部分为离退休职工及农民。可支配收入在500―1000元的占16.5%,1001―2000元的占32.5%,2001―3000元的占12.6%,3000元以上高收入人群次之占10.10%,多属于豪华型游客或自驾车游客。

二、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分析

1.客源地构成分析

统计分析,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绵阳以北,面临世界自然遗产九寨-黄龙景区的威胁与挑战,以东面临广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剑门关的威胁,以南有成都、乐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乐山-峨眉山景区和国家4A级名胜区蜀南竹海的威胁,以西有海螺沟及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景区。依赖于九环线只是一个策略,只有提高景区的等级及品位,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游客性别构成分析

统计中,男性比女性多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多为山地,体力消耗较大,因此男性游客居多;二是女性游客多喜欢以购物为主的旅游景区;三是问卷调查填写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一般女性不愿填写,让男性代填。该结果说明在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上还需加强对女性客源市场的宣传,针对女性市场开发相应的产品。

3.游客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调查表明青年人是最主要的人群,占92.26%,而中小学生市场以及65岁以下的中老年市场比例很小,只有7.74%。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上还需加强对老年客源市场和青少年客源市场的宣传,并开发相应的产品。

4.游客文化程度分析

从调查来看,绵阳生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生态旅游产品要加强其文化内涵建设,以满足高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5.游客职业构成分析

由于调查时间在暑假,故游客多以学生、教师为主,因此在暑假和寒假期间,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可以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发专项产品。

6.游客家庭收入分析

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3000元之间占61.6%,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以一般工薪阶层为主,他们对价格可能比较敏感。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游客消费能力强,但眼光较高,喜欢到知名景区、景点旅游,因此绵阳市生态旅游要吸引这批高消费游客,还需增强景区吸引力,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产品。

三、总结

绵阳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客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努力拓展省外客源市场、女性市场、老年市场、白领市场以及3000元以上游客市场,并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范旅游服务,提升景区档次和品味,加强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绵阳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正秀,周晓平.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

[2] 刘明.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10):43-46

第7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客源市场的大小、潜在游客的多少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个旅游区接待游客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等级,还应该包含其他多种因素。显然,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不言而喻。

客源市场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双方买卖旅游产品的实际场所,经济学意义上的客源市场是指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关系的总和,而市场营销学将客源市场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现在的购买者。

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设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集中,并对某一类型的旅游者形成了一定吸引力,而成为满足一定规模的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空间,这一特定区域便成为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目的地保持现有客源市场的重要性

1.客源市场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前提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保持现有的客源市场是最基本的追求。只有首先满足游客的需要,才能进而满足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源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在满足旅游目的地的需要,因此客源市场是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考虑的第一因素。

2.客源市场分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就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如果不了解客源市场的规模、不了解游客的来源和旅游目的地人群的状况、不了解旅游客源的基本规律、不了解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中的强项和弱点,那么这种旅游目的地开发将是一种盲目的开发。而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够了解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其变化动向,能够据此有针对性地去开发旅游项目和发展旅游业,并据此有计划地系统开展旅游营销活动,该旅游目的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获得成功的程度都将会因此而增大。

二、兴隆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现状与分析

兴隆是个多国家和地区民族融汇的华籍侨民聚居地,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1万余人,主要的旅游景点有海南兴隆侨乡国家森林公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美食街、兴隆绿道等。2014年兴隆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镇,目前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目前从兴隆这个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分析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1.冬季“候鸟”聚集地

这是兴隆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一般在每年国庆过后,大批的内地游客、特别是北方游客会开始聚集到兴隆,开始为期3-5个月的过冬生活。因为兴隆地处海南岛热带气候的最北端,拥有全海南岛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大地吸引了这些前来海南过冬的内地游客。这些人一般会在兴隆购买楼房,每年冬季的时候前来居住,夏天返回内地,比如目前兴隆已建成“石梅山庄”、“长春城”等大型住宅小区,这里都居住着非常多的“候鸟”,而这些“候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兴隆这个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

2.省内家庭自驾游目的地

这是目前兴隆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沿海地区越来越倾向于开发小集体自驾游、家庭团体游等休闲式旅游。因此一到周末,不少省内的游客都会选择带上自己的家人出来走走,而兴隆往往是这些人的选择,因为这里拥有休闲旅游的一切因素,比如兴隆温泉、热带花园、国家绿道等等,人们会选择驾车前来兴隆短住一晚,泡泡兴隆温泉,喝喝兴隆咖啡,骑骑单车看看红艺人表演,这是一种最好的休闲旅游放松方式。另外,兴隆这一旅游目的地也是岛内外驴友骑行的一大选择,很多驴友骑行之中会选择在兴隆小憩1-2天,不但可以选择在国家绿道骑行,还可以逛逛周围的东南亚风情村、文通村等乡村休闲旅游景点。

3.省内外旅游团集体旅游目的地

除了前面两种情况,兴隆作为一个旅游经济开发区,也是省内外旅游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兴隆是海南老牌的旅游点,拥有良好的旅游环境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对外也拥有很好的名声,加上近几年当地政府的巨大投资和大力支持,这里开发了不少的旅游项目,如奥特莱斯大型购物广场、临近的神州半岛度假区、石梅湾度假区等等,这些都成为吸引规模式旅游团前来旅游的资源优势。

三、对兴隆保持现有旅游客源的意见建议

1.对旅游客源市场定期进行分析

既然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系统、科学的分析当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兴隆来说,比如在“候鸟型”客源市场中,还分为北方客源、长三角地区客源、中西部地区客源等等,这些不同的客源市场中的不同个体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以及对旅游资源环境的审美、定位往往有很大不同,因此定期系统、科学地分析客源市场是兴隆这一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基础。

目的地客源市场分析的理论依据包括“距离决定论”、“圈层结构理论”、“交通干线理论”等等。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解决,如旅游中心地辐射模型、交通连接点轴模型、远距离卫星模型,每种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客源市场分析。比如旅游中心地辐射模型表现为消费水平较低、淡旺季需求不明显、重游率高,对兴隆来说,家庭式自驾游往往适用于运用该模型分析;交通连接点轴模型表现为淡旺季需求明显、停留时间较短,对兴隆来说,省内外旅游团集体旅游与之相对应;远距离卫星模型表现为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较长、受市场冲击较大,对兴隆来说,冬季“候鸟”型则与之相对应。

2.因地制宜创新旅游项目开发

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就可以着手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项目开发进行因地制宜地创新。笔者认为,针对前面谈到的三种客源类型,就兴隆这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可结合实际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针对不同地区的“候鸟型”客源,可规划开发多元化旅游度假小生活圈,不同的生活圈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包括过冬游客居住的建筑格局也可以因人而异;针对省内外旅游团集体旅游客源,重点开发打造独具兴隆特色的东南亚风情旅游,如“红艺人表演”、“兴隆咖啡体验园”、“国家热带森林公园”等等;针对家庭式自驾游的客源,可重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和休闲旅游购物项目。

第8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摘要:海南省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金融对此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海南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海南省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状况,其次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海南省金融有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 、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海南省金融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以景区为核心的高度公路与铁路的建设,使得海南省各市县区内景点实现直达通车,建成了西线、东线高速公路。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国家大力宏观调控信贷规模的情况下,海南省继续坚持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景区景点的开发

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金融贷款服务于景点的开发与扩展。截止2012年,海南省经过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15个。除此之外,海南省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要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至2015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8至10家。[1]

(三)旅游酒店档次逐步提升

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贷款加强酒店的建设与升级。希尔顿、喜来登、索菲特、凯宾斯基、丽兹卡尔顿等一批国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进入海南,共建成5星级酒店22家、4星级酒店54家、3星级酒店103家、2星级24家、1星级6家等,与以往相比低星级酒店被淘汰而高级酒店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二、海南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效果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用对旅游企业的信贷规模X来代替海南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X=贷款总额/GDP。用海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Y来衡量旅游产业的发展。

1.ADF平稳性检验

用Eview 5.0对X、Y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表2,可以知道X、Y的t统计量1.125和1.142,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对D(X)和D(Y)进行检验之后,t检验值-2.375和-6.597,D(X)和D(Y)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表1 信贷规模指数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ADF检验

2.协整检验

如表2检验结果显示,可知其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水平,因此可以推知X和Y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对其进行标准化可得X和Y之间的协整关系序列为X-0.432Y,由此可知X与Y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海南省金融支持力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表2 信贷规模指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协整检验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滞后期为2的情况下,金融信贷规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其次,在滞后期为1和2的情况下,原假设“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都超过了临界值接受原假设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是金融信贷支持的格兰杰原因,可见短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对金融发展没有明显反作用。

(二)结论

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得到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非平稳性,一阶差分序列时间平稳。通过协整检验,得出从长期来看,信贷和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信贷是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些说明目前海南省旅游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因此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强助推力和最主要手段之一。

三、海南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海南省要抓住发展国际旅游岛的契机,鼓励建立旅游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因为岛内的旅游景区大多采取的是租赁的方法,因此旅游公司对景区只有经营而没有产权。所以建立旅游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有利于政府进行招商引资项目的推出,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海南旅游产业应把握时机,积极利用债券市场产品,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结构最优化和融资成本最小化。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旅游企业发行债券。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允许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或城市建设债券,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为居民富余资金开辟新的投资出口。[2]

参考文献:

第9篇: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云南旅游;市场态势;发展特点;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13―07

2005年,云南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2006年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第一年,本文通过对“十五”和2006年云南旅游市场发展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云南旅游市场发展态势、特点和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为进一步加强云南旅游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产品供给,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快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导,促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一、云南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2006年,云南旅游在“二次创业”的强力推动下,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181.02万人次,增长20.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达6.58亿美元,增长24.7%;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7721.30万人次,增长12.5%;国内旅游收入447.11亿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达到499.78亿元,增长16.7%。深入剖析2006年和“十五”期间云南旅游市场发展情况,呈现出以下几方面发展态势:

(一)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由于受到伊拉克战事、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及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使云南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见表1)。从2001年到2005年,入境游客年均增长率6.6%,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率8.5%,边境一日游游客年均增长率2.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9.3%。云南入境旅游市场曾一度进入20多年来发展的低谷(2003年下降18.9%),使云南入境旅游市场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加快入境旅游发展已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云南提出了加快旅游发展的倍增计划,2006年云南开始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云南入境旅游市场迅速恢复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在2004年和2005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见表1),全省入境游客达到39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3.5%,增幅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提高了6.9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海外旅游者(过夜)达到181.01万人次,增长了20.4%,增幅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1.9个百分点;边境一日游游客达到213.44万人次,增长了8.2%,增幅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提高了6.0个百分点。同时,旅游外汇收入达到6.58亿美元,增长了24.7%,增幅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3%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以上分析表明:在旅游“二次创业”和“十一五”开局之年,云南入境旅游市场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边境旅游市场处于徘徊发展态势

边境入境旅游一直是云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云南边境入境旅游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2%(见表1)。但分析“十五”期间各年增长情况,可以看出边境旅游市场始终处于波动和徘徊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如2001年,由于云南周边国家的政策波动,使当年边境一日游游客仅增长了2.3%,与上年增幅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2003年突发的非典型肺炎,使当年边境一日游游客下降了3.4%。另一方面,受我国有关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如2005年以来国家加强对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环境的整治政策,使云南当年边境一日游游客下降了8.7%。2006年,边境地区的各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使当年边境一日游游客增长了8.2%,扭转了下滑的局面,但是,从目前国家有关政策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边境入境旅游市场仍将处于低速增长和徘徊发展的态势。

(三)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

云南的国内旅游市场,在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强力拉动下,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2.3%(见表2),高于入境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5.7个百分点。在整个“十五”期间,除了2003年受非典型肺炎突发事件影响,当年接待国内游客仅增长了1.2%以外,其他各年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增长率为12.5%,说明云南的国内旅游市场已进入成长期,呈现出稳步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内(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的构成看,2000年分别是62.7%和37.3%,2005年分别是61.7%和38.3%,2006年分别是59.8%和40.2%,几年来国内(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一直保持6:4的比例,说明云南确实已成为国内人们出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从国内(过夜)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增长率看,“十五”期间前者一直低于后者,但到2006年这一状况已有根本改变,首次出现国内(过夜)旅游者增长率(15.6%)高于国内一日游游客增长率(8.0%),增幅高达7.6个百分点,说明国内(过夜)旅游者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再从国内旅游收入与接待游客量比较看,几年来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始终高于接待游客的增长率,2006年旅游收入增长率达到15.8%,高于国内游客增长率3.3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来云南实施旅游结构转型、提质增效工作已经初步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四)出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按照国际旅游的规律性,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000美元就会产生中短距离的跨国旅游。2006年云南省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000美元,因此云南省出境旅游也迅速发展,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达到10.3万人,比2000年和“十五”期间增加了两倍多。出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越南 (43417人)、泰国(9512人)、马来西亚(3587人)、新加坡(3408人)、缅甸(2983人)和中国香港(18173人)、中国澳门(16844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此外远程国际旅游主要有西欧(2970人)、俄罗斯(574人)、日本和韩国(529人)、澳洲(467人)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等,出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与发展的态势。

二、云南旅游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2006,云南旅游市场不仅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与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在“十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在旅游“二次创业”的强劲推动下,全省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供给市场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云南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从入境旅游市场看,以2006年和2000年相比,2006年接待港澳台地区旅游者比重,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38.6%,比2000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亚洲占41.1%,减少了8.9个百分点;欧洲占11.6%,增加了2.5个百分点;美洲占5.1%,基本持平;大洋洲占2.2%,增加了1.9个百分点;说明云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正在向亚洲以外的地区扩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

再从云南省入境旅游前十位客源地的发展情况看(见表3):一方面已经扭转了由于'99中国昆明世博会结束和2003年“非典”的影响,造成2000年和2003年入境旅游增长率两次下滑的被动情况,近三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增长率分别达到16.9%、40.4%和21.7%;另一方面,前十位客源地的旅游者比重已从2000年的77.2%下降到2006年的70.1%,并且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客源比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客源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态势,进一步显示了旅游客源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值得重视的是,2006年马来西亚和泰国入境旅游者出现下降,因此对东南亚的旅游宣传促销决不能放松。

从国内旅游市场看,2006年省外入滇游客达到4161.78万人次,占全省国内游客比重为53.9%,旅游客源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其中来自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的旅游者达到1009.2万人次,占入滇游客比重达24.2%;来自长江三角洲的江、浙、沪三省和福建、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市的旅游者达到1002.2万人次,比重达24.1%;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河南和湖北的旅游者达到990.6万人次,比重达23.8%;来自西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四省区市的旅游者达到950.5万人次,比重达22.8%;从入滇游客的客源分布看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说明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已有普遍的影响。另外,从国内前十位客源地看,主要有四川、北京、重庆、上海、广东、贵州、浙江、江苏、湖南和河北,一方面客源地还主要是以近距离的周边省区市为主,另一方面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市也是云南重要的国内客源市场。

(二)旅游者消费水平不断攀高

近几年,随着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海内外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攀升(见表4)。从入境旅游者消费看,在2004年人均花费大幅度增长(净增77.23美元)的基础上,2005年人均花费首次突破500美元,比2004年人均花费增加51.49美元;2006年人均花费再次增加到581.49美元,比2005年人均花费增加49.55美元。虽然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连续三年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可以看出前两年主要是以停留天数增加为主,而2006年在平均停留天数不变情况下,人均天花费增加了16.97美元。从国内旅游者消费看,在2004年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国内旅游者人均花费首次突破1000元,比2004年人均花费增加137.39元;2006年人均花费再次增长到1177.68元,比2005年人均花费增加129.31元。国内旅游者人均花费增加既来自人均天花费的增加,也有平均停留天数增加的因素。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云南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三)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

云南由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长期以来赴滇旅游者的消费结构一直不太合理,长途交通一般占整个旅游消费结构的40%以上,其他方面的消费则普遍偏低。通过近几年对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型,从表5对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入境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在人均花费快速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入境旅游者的长途交通花费比重相对下降到29.14%,而旅游购物花费比重从原来不到20%上升到22.44%,住宿花费比重也上升到17.32%;国内旅游者的长途交通花费比重从原来占30%以上迅速下降到15.35%,旅游购物花费比重上升到21.46%,住宿花费比重上升到17.84%,餐饮花费比重上升到13.45%,景区游览比重上升到12.7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旅游者消费观的变化和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论是入境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在云南的花费结构都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对提高云南旅游的综合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旅游目的地市场形成梯度

在云南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发展,旅游者消费水平不断攀升,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的同时,云南旅游目的地市场逐渐形成梯度发展的态势。根据对全省各州市2006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情况分析(见表6),入境旅游形成以昆明、滇西北和滇西为重点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市场,其中昆明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70.75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39.1%,为第一梯次;滇西北的丽江、迪庆和大理共接待海外旅游者82.60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45.7%,为第二梯次;滇西的德宏、保山和滇南的红河州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5.88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8.7%,为第三梯次;以上3个梯次共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169.23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93.5%。国内旅游同样形成了五个梯次,其中第一梯次是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的昆明市,比重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的28.1%;第二梯次是接待国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的大理、玉溪、红河、曲靖4个州市,比重共占全省的32.5%;第三梯次是接待国内游客300万一500万人次的丽江、保山、版纳、楚雄4个州市,比重共占全省的19.8%;第四个梯次是接待国内游客200万一300万人次的德宏、文山、迪庆、昭通4个州市,比重共占全省的13.9%;第五个梯次是接待国内游客200万人次以下的思茅、临沧 和怒江3个州市,比重共占全省的5.7%。

(五)旅游市场形象更加鲜明

自“十五”以来,云南通过加强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大规模、多层次的宣传促销,使“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云南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形象更加鲜明。到目前,全省已有昆明、大理、景洪、瑞丽、潞西、丽江等6个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丽江、石林、世博园等景区进人中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及创建先进工作单位行列。继2005年昆明和丽江同时获得“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美称,大理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腾冲的和顺古镇位居“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05年度大奖”后,2006年丽江、香格里拉、石林、西双版纳又入选“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前30名景区景点,昆明市、丽江市入选前30名城市;大理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旅游线、思茅的自驾车和民族风情旅游线入选“2006完美假期旅游线设计大赛”中全国最受观众喜爱的20条旅游线;丽江市在《新周刊》创刊十周年新锐光荣榜颁奖庆典上被评为10年来中国唯一的一个最新锐的旅游城市,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云南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被有关媒体评为“2006年中国千万富豪最青睐的旅游胜地”。随着云南旅游品牌的不断增加,“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市场形象更加鲜明和富有特色,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云南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云南旅游市场竞争环境和对策

在对云南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分析云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针对旅游市场发展变化和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提升云南旅游市场竞争力,促进云南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

(一)云南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

进入“十一五”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在5年“人世”过渡期中,认真履行世贸组织规则,在旅游业和相关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按期兑现了“人世”承诺,形成了旅游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使国内外旅游市场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入境旅游市场方面,我国已兑现了在“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境外消费”等方面无限制的“人世”承诺,目前境外品牌饭店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已达47个;在我国设立的外资旅行社已达25家,其中独资旅行社11家、外资控股旅行社5家、合资旅行社9家。随着国外旅游企业的逐步进入,全国各省区市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使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二是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使大众旅游消费加速增长,另一方面又进入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的转型期,不仅使旅游市场供求矛盾和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而且拉动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全国各省区市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转型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和拓展的力度,从而使国内旅游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三是在出境旅游市场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和新格局,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由2001年的18个增加到132个,出境旅游人数由1213万人次增加到3452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185%。随着我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出境旅游市场正逐步进入成长发展期,出境旅游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境外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等不可控因素也日益增长。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环境,既给云南旅游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云南要实现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创新开拓地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积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加快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拓展的步伐,才能全面提升云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云南旅游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加快云南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云南旅游市场发展,必须立足云南旅游发展的实际,抓住对内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以旅游诚信建设为目标,以创新旅游促销为手段,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契机,以推进科技应用为动力,全面推进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拓展,近期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带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旅游产品既是旅游市场的客体,又是旅游消费的主要对象,市场上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旅游者消费倾向和需求趋势,而且也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引航灯”。因此,旅游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必须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效带动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从云南旅游发展的实际看,一方面要顺应国内外大众旅游消费加速增长的需要,不断开发和提升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满足更多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会展商务、科考探险及特种旅游产品,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多样化旅游消费和需求。

第二,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全面增强云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鲜明的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中,既要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又要牢固树立精品开发和建设的理念,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景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旅游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高效整合,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档次,改进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加快旅游小镇建设步伐,深化优秀和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推动旅游强县建设和发展,在巩固传统旅游产品和线路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专项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品位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培育新的旅游精品和品牌,才能不断增强云南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以优质旅游服务为目标,树立云南旅游的良好品牌形象。优质旅游服务,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具备一流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旅游行业员工追求文化素质高层次、业务技术高水平、职业道德高标准和思想觉悟高境界的观念和行为,也是树立旅游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以优质旅游服务为目标,就是要大力推进旅游诚信建设,以“诚实守信、合 法经营、游客至上、优质服务、文明旅游”为重点,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旅游诚信体系和制度,切实推进旅游诚信长效机制建设,增强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观念和行为,努力做到言行的高格调、工作的高效率和服务的高质量,积极构建“平安云南,和谐旅游”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切实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游客的文明旅游,树立“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良好品牌形象。

第四,以创新旅游促销为手段,大力拓展云南旅游的客源市场。要适应我国“人世”过渡期结束的新形势,牢固树立旅游市场竞争观念,实施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力拓展云南旅游的客源市场。从目前云南旅游市场发展实际看,一是要继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巩固发展已有的旅游重点市场,同时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促销力度,开拓新兴旅游客源市场;二是要突出重点旅游市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旅游宣传促销,推出具有影响力的节会和赛事,不断形成旅游的“新亮点”和“新热点”;三是要进一步改进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更加注重整合省内各地、各方面的宣传促销力量,完善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新闻媒体、旅游企业和航空公司联合促销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旅游宣传促销的效果和水平;四是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