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精选(九篇)

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

第1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脂肪肝引发的常见疾病有:

1.脂肪肝导致肝硬化、肝癌

脂肪肝是肝脏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脏损伤的致病因素,脂肪肝不治疗或久治不愈会导致肝脏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继发肝癌的几率较高,一旦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极易发生肝昏迷、肝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脏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那就离生命的终结不远了。

2.脂肪肝诱发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

脂肪肝患者脂代谢异常,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并且常伴有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塞而猝死。

3.脂肪肝引发或加重糖尿病

脂肪肝患者脂代谢失调也会引发和加重糖代谢失调,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形成糖代谢紊乱。脂肪肝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脂肪肝约50%,可见脂肪肝与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兼有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顾此失彼,加速病情发展。

4.脂肪肝降低人体免疫与解毒功能

脂肪肝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使肝脏的免疫功能和解毒能力下降,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肝脾肿大,脾脏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肿大会造成脾功能抗进,脾功能异常抑制了细胞免疫的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更容易被各种病毒感染。另外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解毒功能降低,容易造成内毒素、外毒素在体内的潴留,对机体造成毒害。

5.脂肪肝损伤消化系统

胃、肠、肝、胆都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摄取三大营养素(蛋白、脂肪、糖)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才能被机体所利用,脂肪肝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肝脏有病常影响胆囊的功能,脂肪肝患者中约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治疗脂肪肝同时也能使胆囊炎、胆结石痊愈。可以说肝脏是健康之本,脂肪肝是万病之源,患有脂肪肝早防早治极为重要。

在海外留学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后银小龙总结国际著名肝病研究团队对肝脏中毒、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解毒途径的研究成果,对潜在的预防肝脏中毒,预防脂肪肝、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癌及保护肝脏的天然生化产物及氨基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并经实验证明了多种具有保护肝脏、清除脂肪肝、抗酒精中毒的天然有效成分,最终成功研制出肝净营养片!肝净营养片通过多种途径清除脂肪肝、酒精肝、强化肝脏功能、预防脂肪肝、肝硬化、肝癌。临床研究表明:肝净增加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能力从而加速肝脏脂肪和甘油三酯的运出,有效清除脂肪肝酒精肝。肝净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减少脂肪分解,降低甘油三酯,肝净同时清除血液中的脂肪和毒物,降低血黏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预防肝癌。肝净超强抗氧化组合有效地清除过氧化物和活性自由基,避免肝细胞受损并促进受损肝细胞恢复。肝净选择性地补充脂肪肝酒精肝患者需要的特殊营养成分,增强了机体免疫力,避免了营养过剩。国际首创,专利技术,专为脂肪肝人群设计的肝净营养片以患者特别需要的特种氨基酸、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为核心,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精制而成。肝净神奇的效果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热销。效果明确、无毒无副作用的肝净营养片的问世为脂肪肝治疗带来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肝净营养片可使人体完全吸收并利用,迅速修复肝细胞、清除脂肪肝、降低血脂。适用人群:

脂肪肝、酒精肝、肥胖者、长期饮酒人群、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有肝炎病史者、转氨酶高者等。

脂肪肝咨询电话:

手机:13366556276

电话:010-62962851

第2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 既病防变;治未病;中医药预防;恶性肿瘤;正气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066-04

Application of thought of disease transformation Prevention in cancer

ZHENG Youfu1 SUN Zhifang2

1.Zhe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jiang 310053,China;2.Medicine Schoo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Abstract] As the healthy medical age approaching,the wisdom of the "Preventing Possible Diseas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hining and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researching the "Disease Transformation Prevention",which is one stage of "Preventing Possible Disease",becomes urgent.At present, canc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that endanger human health.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Disease Transformation Prevention"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is quite important.Surround the key point "Healthy Qi",the tex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cautions of "Disease Transformation Prevent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oretical,clinical, mechanical directional,and gives the forecas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of modern science,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for the diseas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in progress will mak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more substantial.

[Key words] Disease Transformation Prevention;Preventing possible disease;TCM Prevention;Cancer;Healthy Qi

中医药防治疾病注重维护正气,其指导思想来源于内经“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包括以下4个涵义: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既病防变”属于“治未病”的一个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在“既病防变”阶段的一些问题,现报道如下。

1 关于“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属于中医“治未病”中的第三个阶段,指应掌握疾病的传变方向,提前干预,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中的“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病之时,包括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及慢性缓解期。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长期、不能自愈、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特点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恶性肿瘤即属于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因此慢性病患者便一直处于“正病之时”;一是疾病间期,即疾病凶险的势头暂时得到控制,而并未治愈的情况,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溃疡等一些间歇发作甚或反复发作的疾病。《金匮要略》指出治疗疾病需见病知传,防患未然。并结合五脏的生克制化规律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方法。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或其人肾水素亏,……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首次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大法,在使用甘寒之药养胃阴的同时加入咸寒之药滋肾阴,预防因热病导致胃阴不足,日久伤及肾阴。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了解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能够对病邪传变的趋向做出准确的预判,预先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阻抑其传变。

2 维护“正气”是“既病防变”的根本

“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修复能力。正气与邪气消长盛衰的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张仲景认为,脾胃功能是六经传变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伤寒论》中论述治疗太阴病时,提到“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第27条),是治太阴的同时,预先用药防止病入少阴,实则恐脾虚不已,继损肾阳。在使用小柴胡汤治少阳病时,方中配人参、大枣、甘草,既有培士御木之意,又可预防正不胜邪而病入三阴。当脾胃功能低下,即正气虚弱之时则病进,反之,则病退。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凡人受邪,……及言其变,各自不同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感重感轻之别,考其证候,各自不同,至论受邪则一也”,指出虽受同种温病邪气侵袭,初起表现相似,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依病家各自的气血虚实、体质特点、感邪轻重而出现不同证候之传变。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论述了疾病传变与体质的关系,比如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故感邪之后“其传变也,急如掣电”;老人“八脉空虚,素亏”,患温病后容易逆传,转成危候。可见,体质也是影响疾病传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质的强弱又体现正气的盛衰,因此,虽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众多,但究其根本还是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既病防变”的关键是增强机体的正气。

3 “既病防变”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正气不足和外邪侵犯是疾病发生的两大主要因素,肿瘤之生成,即因正气不足,邪气踞之而成。但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机体正气不足居于主导地位。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可见,脏腑虚损、气血亏虚是引起肿瘤的内在因素[1]。邪气,泛指致病因素。肿瘤致病的邪气包括肿瘤本身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肿瘤所体现出来的破坏性生长的特点,本身就属邪气的范畴;而肿瘤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等祛除或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未病的组织系统也造成一定的损害,产生相应脏腑的症状,本身亦应归属于致病因素[2]。肿瘤患者的气、血、津、精的强弱及脏腑功能正常与否,是正气的基础。经过手术、放射疗法、化学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伤精耗气,脏腑功能下降,正气大亏,无力抗邪。因此,肿瘤之本在于“正虚”,其形成和发展是因机体正气不足,邪气聚集而成,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证。因此,肿瘤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顾护正气,所谓“养正积自消”[2]。

如上所述,正气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属于邪气的范畴,肿瘤发病后如果继续损害正气,结果只能加快疾病的传变(肿瘤术后再发或转移),同时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肿瘤治疗思路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消灭肿瘤实体,而是开始关注其健康结局,同时考虑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生存质量”这一健康指标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中药不仅可以减轻正发疾病,阻抑其进一步传变,而且可以减轻药物或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而副作用是加重病情或诱发其他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医药“既病防变”在肿瘤中的应用应该注重预防或减轻治疗后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一项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显示[3]:以扶正培本原则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方案干预非小细胞肺癌首治患者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最佳,生存期明显延长,同时可以明显减轻化疗不良反应。证实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确实能够起到治疗和辅助作用。另有大量文献证实运用中医中药扶正培本法可以减轻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手术放化疗效果,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并从细胞、分子、蛋白等水平探讨中医中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防治肿瘤的相关机制[4-9]。沈昌明等[10]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和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全年门诊中医处方各中药的用药频度发现,治疗肿瘤中药处方用药频度最高的为补益扶正类药,主要为补气药。可见使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是R床医生的共识。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或放、化疗等治疗后复发转移率高达69%,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问题之一[11-12]。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防止肿瘤转移的化学药物被证实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使用受到限制,患者经常由于体质太过虚弱或化疗反应过大而不能坚持化疗。中医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同时降低药物毒性、缓解化疗后症状,而达到预防肿瘤转移的目的。中药及其成分可以通过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作用、影响肿瘤细胞迁移运动能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转移相关信号通路、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途径防止肿瘤的转移[13-14]。中医中药因其能提高机体正气,可以减轻或者阻抑正在发生的疾病的程度,减轻手术与药物副作用,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从而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4 “健脾、补肾、疏肝”法防治恶性肿瘤是关键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气虚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存在脾虚症状,如疲乏无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饮食减少等。肿瘤化疗药物的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长期大量的使用一些化疗药物虽然对控制正发疾病有帮助,但是同时又造成了胃肠功能的严重损害。患者因此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抗病信心受挫,影响其生存质量。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健脾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大法之一,健脾中药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于恶性肿瘤的防治。现代药理学也证明多种健脾中药所含的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临床上常用健脾中药有:党参、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焦三仙、鸡内金、茯苓、薏苡仁、陈皮等[15]。方剂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等加减应用。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亦是正气之源。如果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则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致使邪气进一步内侵,出现疾病的传变。因此,在疾病治疗之时,应时刻顾护脾胃,使气血旺,则正气足,可以预防疾病传变,阻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

《景岳全书》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提示我们肿瘤的发病与先、后天之不足有密切关系。柯珂等[16]观察中医益气健脾补肾法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80 例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QLQ-C30 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化疗期间治疗组毒副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 < 0.0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补肾中药有效成分防治肿瘤的作用机理开展大量研究,发现补肾中药有效成分能够有效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等[17]。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之阴阳为真阴、真阳。肾气为脏腑之气的根本。《医旨绪余・命门图说》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关系密切,生理上,肾与他脏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病理上,两者也相互影响,各脏之病,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消耗五脏之精、气、阴、阳,病之日久肾中之精、气、阴、阳尤虚,所谓“久病及肾”。临床上晚期患者或放疗、化疗治疗后肾虚证候突出,如两尺脉弱、脱发、牙齿断裂等。可见,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其中肾虚是正气虚弱之根本,肿瘤发生后肾虚进一步加重,因此,肾虚是肿瘤的重要病机之一,从肾论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18]。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结则生痰成瘀,日久痰瘀相搏,结成症瘕积聚。肿瘤患者长期心情抑郁,气机不畅,且患病后大多经济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是引起肿瘤的重要病机之一。肝性条达,主疏泄,其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占有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对由情志而诱发肿瘤亦多有论述。如巢元方认为“此由忧患所至……使塞而噎。”张从正认为:“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成积”。陈实功认为“忧郁伤肝……所愿不得志,致经络痞涩,积聚成核”。高秉钧认为“发于脏者为内因,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如失营、舌疳、乳岩之类”[19]。气机失调既是诱发肿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其发病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因此,疏肝解郁应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大法。刘瑞等[20]提出疏肝理气法应作为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并与其他法则相结合贯穿治疗肿瘤的全过程。宋国平等[21]采用疏肝健脾养血法(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化疗后常见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实验研究也证实疏肝理气方药具有预防肿瘤发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控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预防肿瘤转移、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肿瘤转移、减轻放疗不良反应、放疗增效等方面的作用[19]。总之,恰当的运用疏肝理气方药可以改善多种肿瘤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脾肾两脏互相资生则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充盛,抗邪能力增强;肝肾同源,阴阳互滋互制,且肝为肾之子,肝郁则子病及母进而导致肾郁;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导致脾气虚弱;肝、脾、肾三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其中任一脏器功能的失调都会影响到其它两脏。肿瘤患者临床上常辨得脾虚、肾虚、肝郁之证,因此我们认为在恶性肿瘤“既病防变”阶段的中医药治疗中“健脾、补肾、疏肝”是关键,应得到广泛运用并受到重视。

5 结语

“防病于未然”是最理想的愿望和目的,但若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既病防变”中,医务工作者应争取主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抓住关键时机,重视疾病的“防变”阶段,为愈病打下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注定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对机体整体状态的调整,具有主动防止疾病传变的特点。中医中药通过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整个生命的活力,增强患者体质,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健脾、补肾、疏肝”是扶助恶性肿瘤患者机体正气的关键,应得到广泛运用并受到重视。另外,疾病的转归与传变因人之体质差异性而有不同,所谓“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古人对疾病的传变虽有所论述,但并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作者设想“既病防变”与体质学结合,探讨临床上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恶性肿瘤的体质特点,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体质选择中医治未病的方案,使其更加个性化。

开展“治未病”的临床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大力开展中医中药干预在“既病防变”阶段的研究,使其率先广泛应用于临床,引领“治未病”的其他几个阶段的发展。总之,“治未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治未病”应用于健康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病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需要广大中西医及其他领域同仁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毕蕾,陈卫平.扶正培本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6,48(9):68-69.

[2] 祝捷,姚德蛟,肖冲,等.论中医肿瘤之邪正变化与临证攻补[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23-24.

[3] 刘浩,林洪生.中医肿瘤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27.

[4] 刘浩,候炜,赵炜.林洪生主任肺癌中医规范化治疗思路探讨[J].中国肿瘤,2008,17(12):1010-1012.

[5] 杨玲,曹舫,田云,等.四君子汤加减结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10):1183-1185.

[6] 贾润苗,李东升.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骨转移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4):129-130.

[7] 潘茹茹,彭海燕.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大肠癌的调体用药[J].江苏中医药,2016,48(10):74-76.

[8] 杨柱,唐东昕,郭斌,等.刘尚义治疗肿瘤用药经验数据挖掘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19):1641-1644.

[9] 杨国旺,王皓,韩磊,等.中医辨证论治方案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 55(3):209.

[10] 沈昌明,李清林,章红燕,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处方用药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1):2475.

[11] Ajani JA.Evolving chemo 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Oncologist,2005,10(3):49-58.

[12] 田丽媛,田亚平.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相关生物标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9):985-988.

[13] Weng CJ,Chau CF,Hsieh YS,et al.Lucidenic acid inhibits PMA-induced invasion of human hematoma cells through inactivating MAPK/ERK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and reducing binding activities of NF-kappa B andAP-1[J].Carcinogenesis,2008,29(1):147.

[14] 王秀峰,苏式兵.中药及其成分干预肿瘤转移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583-2586.

[15] 姚B,王云启.王云启教授运用健脾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浅析[J].肿瘤药学,2015,5(4):305-308.

[16] 柯珂,张卫巍,余云熹.益气健脾补肾法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5):1620-1625.

[17] 陈静,刘宣,李琦.补肾中药有效成分防治肿瘤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6,15(3):61-64.

[18] 靳永杰,周利红,刘宣,等.从肾论治肿瘤[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32-36.

[19] 陈华圣,许爱华.抗肿瘤中医治法与方药现代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7-325.

[20] 刘瑞,李杰.疏肝理气法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5):841-843.

第3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病2亿人,即每10个人中就有2个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目前我国已将高血压列入到公共卫生慢病管理范围,使高血压得到了规范化管理和系统治疗,这对今后高血压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机会性筛查: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

重点人群筛查: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高血压易感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等)筛查,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者,应立即考虑药物治疗并加强随访监测血压,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可疑高血压急症,立即转上级医院。如收缩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者,应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

高血压水平分级: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高血压的治疗

在农村基层卫生院,高血压的治疗仍然以西药为主,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往往单一,缺乏规范和系统治疗方案,导致降压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另外,因为西药的不良反应,个体对降压药物耐受性的差异,致使部分患者不得已而终止治疗。目前有些降压药价钱昂贵,农村家庭本不富裕,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迫使患者自行停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给高血压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长期不能达标,其结果是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大大增加,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鉴于上述诸多因素,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求新的临床治疗路径,即将中医药应用于临床高血压的防治中。这就要求基层医生,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生,不但要掌握现代医学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具备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知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高血压,探索一条中西医并重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提高高血压的临床防治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同一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同病异治”。而对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只要病机相符,亦可采取同一治疗方法,即所谓“异病同治”,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不良反应少、见效快、疗效稳定、不易反复,照顾全面,兼顾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同时药价低廉,简便易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优点。

高血压的治疗应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增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指在某些疾病中作为症状之一而出现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见于以下多种疾病:①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症,先天性肾脏病,肾动脉或肾静脉狭窄阻塞,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继发性的肾病变(称为肾性高血压)。②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症,嗜络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症等。③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④脑部病变:脑部外伤,脑瘤,脑干感染。对于上诉继发性高血压,在农村基层卫生院由于受条件限制,鉴别有一定难度,对难以鉴别的高血压患者,应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延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记载。因其多伴有头痛、眩晕等症状,故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多将其归类于头痛或眩晕范筹进行辨证论治。就头痛或眩晕而言,在现代医学中只不过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而在传统中医学中则是作为两种不同的单独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无论是头痛抑或是眩晕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一定都伴有高血压,而在高血压病的患者中,半数以上,甚至70%~80%都伴有头痛或眩晕。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半数以上患者往往都以头痛或眩晕来门诊就医,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增高,方知是因高血压而引发。可见高血压病除血压增高外,在没有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的情况下,头痛或眩晕是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病因:根据高血压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其发病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具体可归纳以下几点:①情志失调:喜怒无以控,忧思不得解,惊恐无以制、悲愤无以释,以致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而致血压升高。正如《类证治载・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年高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此情志之所伤、伤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经络不通、气血津液凝滞,此乃血压增高之使然也”。②饮食失节:资食肥甘厚味、辛辣黏腻、助湿生热,伤及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伤之则运化失职,而致水湿停滞、积聚生痰、痰湿阻滞而致血压升高。③劳逸失度及过度:长期过度疲劳,耗伤阴津,而致水亏火旺,水愈亏而火愈旺,火愈旺而水愈亏,二者互为因果,终致阴虚阳亢,化火生风而致血压增高。长期不运动、喜逸而恶劳,导致身体过度肥胖,肥者多湿多痰,痰湿互结,阻滞经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压升高。过度、劫阴耗液,损伤肾精,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而致血压升高。

病机:高血压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肾阴不足、髓海空虚,水不涵木而致阴虚阳亢,此为本虚标实。实者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痰、瘀皆可至此。高血压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尤以肝脏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调达而恶抑郁,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维阳,则阳亢于上。或肝气抑郁,郁久化火;或气火暴升,上冲头窍而引发高血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而恶湿,伤之则失健运之职,因之聚湿而生痰,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均可导致血压升高。总之,高血压病机繁杂,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肾脏病或糖尿病时,其临床表现往往阴阳混淆、虚实夹杂,临床辨治非常棘手,可谓中医临床之疑难大症。

证治分类:①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扑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血压多在160mmHg以上,常随情绪波动而血压升高,甚至达到180mmHg以上。证机概要:肝阳化风、风阳动荡、上扰清窍。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高血压症。②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遗精滑泄、或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色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加减,本方补益肝肾、滋水涵木,可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导致的高血压症。③痰湿中阻:眩晕、头痛、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此证多见于素体肥胖、脾虚湿盛之人。证机概要:脾虚湿盛、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治法:化痰利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本方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湿盛、风痰上扰之高血压。④脾肾阳虚: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此证多见于高血压中晚期,或合并肾病、糖尿病,由阴损及阳所致。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停聚。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两方合用,共奉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⑤阴阳两虚:此证多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逐步发展而成,多见于高血压中晚期。阴损及阳,或合并心脑血管及肾脏损伤时常见此证,临床表现以肾阳虚衰者居多,除肝肾阴虚表现外,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或兼见浮肿、舌淡、苔白、脉沉弱细数。证机概要: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加减;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加桂附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黧黑等症。兼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

总之,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平肝、潜阳、熄风、清热、化痰贯穿始终,可见高血压病机以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痰上扰者为常。其他诸症则为常中之变。在合并心脑血管及肾脏病时,因其病症复杂,常累及多个脏腑及器官,形成阴阳混淆、虚实夹杂之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分清主次、圆机活法,遣方用药紧扣病机,方不致误,同时根据病情变化,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高血压的预防

针对高血压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调情志:保持乐观向上精神,控制情绪、排解忧思,释放悲愤。始终保持心情愉悦。

节饮食:慎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保持低盐饮食,常食清淡、多食素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慎起居,要按时睡眠,定时起床,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劳逸:避免劳累过度,保持精神放松。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精力充沛。

第4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主任医师、外科教授、医院管理专家、享受国家特殊贡献待遇专家;曾任“全国误诊误治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误诊误治》杂志副总编辑;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三十余次,曾于1993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进行学术交流,2003-2004年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等国家进行学习参观。

所谓SOHO,指的是那些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这些人里有作家、撰稿人、自由音乐人、画家、美编、网站设计人员等等。SOHO族由于较长时间在室内工作,思想工作压力、作息安排、生活规律均被打乱,健康面临风险。

因此,选择一套个性化的体检方案,对身体情况做一个盘点,是对今后制定工作计划和身体健康规划的准备。这里,山西和谐健康体检医院的专家为SOHO族量身打造了一套个性化体检方案:

方案一:五官科体检

体检项目:耳、鼻、咽喉、眼、口腔

专家解读:SOHO族整天与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打交道,荧光屏的辐射线会使眼睛疲劳、皮肤受损;机器受热挥发出的有机化合物会对人体黏膜造成刺激,容易增加哮喘发生率或鼻子过敏,严重者会有头晕、呕吐等现象。

体检意义:将对你的听力、外耳、外耳道、鼓膜、鼻窦、鼻腔、咽喉、扁桃体、唇、腭、齿、牙龈、黏膜、舌以及视力、外眼、结膜、晶状体、角膜、眼底等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异常,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案二:实验室检查

体检项目: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系列检查。

专家解读:SOHO族工作性质决定必须久坐,容易引起肌肉酸痛,体内携氧血红蛋白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发内分泌失调。其次由于工作时间随意安排,有可能为了完成一些约定任务而经常加班加点,造成生物钟紊乱。

体检意义:通过上述检查可发现身体可能存在的疾病隐患,为维护您的身体健康做出科学的指导建议

方案三:外科体检

体检项目:皮肤、淋巴结、脊柱、四肢、甲状腺、、、外生殖器等。

专家解读:因长期伏案工作,躯体重量全部压在腰骶部,会引起腰、腹、背部肌肉紧张、疼痛。同时由于久坐不动可引起颈椎僵硬,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弯曲度被破坏,影响颈椎动脉对头部的供血量,进而引发脑组织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不仅伤身,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

体检意义:通过检查发现外科系统可能存在的疾病倾向或隐患,提请您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治疗干预。

方案四:特殊检查

体检项目: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等项目。

专家解读:SOHO族通常晚上通宵达旦工作后吃夜宵,白天为了弥补睡眠而忘了吃饭,三餐饮食无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致使胃溃疡、胃功能紊乱等疾病接踵而至。

体检意义:通过检查可发现食道、胃、十二指肠的疾病,如胃炎、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疾患。为您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

方案五:B超体检

体检项目:肝、胆、胰、脾、肾

专家解读:有资料显示脂肪肝、高脂血症在SOHO族的患病率比整个人群患病率高,与其膳食习惯相关。不科学的食物结构、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加上偏食、零食,扰乱了正常代谢,为脂肪肝和肥胖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第5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预防糖尿病从IGT开始

糖耐量受损(IGT)指的是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随访表明,IGT患者1/3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1/3维持在IGT状态,另外1/3则可转变为正常糖耐量。

IGT属可逆阶段,是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过渡阶段,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糖尿病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并不依赖于糖尿病病程,而是发生于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国内外资料证明,IGT患者已经存在一些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眼底微血管瘤、微量白蛋白尿以及24小时血压改变等。预防2型糖尿病要从IGT开始。

研究结果证实:对于IGT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或使用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治疗,都能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则更好,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有效,能降低71%的糖尿病患病率。二甲双胍对老年IGT患者的效果相对差一些。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对500名以上IGT患者进行1年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43%的患者达到了减轻体重5%的目标,同时患糖尿病危险性减少61%。那些超过体重减轻目标的患者糖尿病风险进一步降低,平均体重降低11%,可使患糖尿病危险性减少83%。糖尿病危险性降低的程度与所达到目标的数量有关。86%的患者达到了每周锻炼4小时以上的目标,其患糖尿病危险性降低62%,而该效应与体重减轻的量无关。

所有材料充分证明了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干预IGT的重要性,但最为经济可行和有效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仍然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多动一点,少吃一点,勤查一点。

多吃快餐易患糖尿病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证实,多吃快餐食品会导致肥胖,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10年跟踪研究发现,相对于在传统餐馆就餐而言,经常光顾快餐店更容易导致体重指数(BMI)增长。BMI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率,是目前判定肥胖程度的常用标准。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研究小组在第七年获得的数据表明,每周多吃一次快餐会导致BMI全年平均上升0.13点,这相当于一个身高约1.78米的人长胖0.42公斤。而第十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每周多吃一次快餐BMI上升幅度达到0.24点。

脂肪肝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不饮酒或很少饮酒的人群中,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原因外,从单纯肝脏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的广谱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病变,更主要的是,肝脏作为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发生脂肪沉积后,对血糖、血脂代谢产生严重和广泛的影响,危害人类健康。由于脂肪肝与糖代谢关系密切,因此作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脂肪肝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同步上升,表明肥胖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肥胖患者中,单纯肝脏脂肪变性达60%,脂肪性肝炎达到20%~25%。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患者存在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国外报道,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中,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约50%。糖代谢正常阶段的脂肪肝患者相对于没有脂肪肝的患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早期诊断和积极防治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更重要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肝病本身。

一旦诊断为脂肪肝,应该到医院相关专科诊治。明确引起脂肪肝的原因,然后通过测定肝功能了解脂肪肝引起的损害程度,不容忽视的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伴有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质代谢异常,以评估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对于糖代谢尚处于正常阶段的脂肪肝患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经过以上综合评估后,才能制定正确的诊疗计划。

脂肪肝是可以防治的。其防治原则是:早期发现、规范诊断、综合治疗、贵在坚持、重在预防。综合治疗最主要的目标是降低体重,早期患者是可以逆转的。综合治疗最主要的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运动是治疗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减肥速度太快容易加重脂肪肝,因此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对于生活方式治疗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合理选择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持之以恒,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可不用终身使用胰岛素

全国胰岛素临床应用学术会日前在哈医大二院召开。与会权威专家对糖尿病患者是否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探讨,并突破传统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全国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宁光教授在会上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主要是体内分泌胰岛素作用不能全面发挥,或者胰岛素分泌量不够。目前,对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是在患者得病初期不用胰岛素,而当病情加重、血糖难以控制时,才使用胰岛素。新的方法则对糖尿病患者一旦定性为2型便立刻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将血糖控制为正常,当患者使用胰岛素3个月后,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时便停用胰岛素,也不服任何药物,糖尿病由此进入缓解期。如果此后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病情则可能不再复发,2型糖尿病终身服药的帽子将由此被拿掉。据悉,目前经过该方法治疗后,已有5年不服药、不复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1型糖尿病获得成功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在南京鼓楼医院获得成功,接受治疗的患者已停止使用胰岛素注射4个多月。

据了解,1型糖尿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产生了可以破坏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下降、血糖升高而发病。而造血干细胞可以协助患者重建正常的免疫系统,先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将患者异常的免疫系统“清除”,再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帮助患者重建相对正常的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内分泌科与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免疫治疗科的专家们密切协作,在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为南京大学一名21岁的学生进行了治疗。自2006年9月22日患者停用胰岛素治疗以来,血糖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也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及答辩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南京鼓楼医院教授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通过此项技术治疗,摆脱每天注射胰岛素的可能。

观指甲能诊疾病

指甲是透露身体健康情况的窗口,希腊一皮肤病学教授指出,指甲是人体内部部分健康状况表现在外部的征象,人们可以从指甲的状态发现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征兆,医学专家德・贝克教授则强调,如果某个人的健康出了问题,观察指甲有助于弄清病因,因为指甲上传递的身体状况信息能使专家在对病患的某些身体部位进行检查时更加仔细。

在第十五届欧洲皮肤病性病学术大会上,这位希腊教授总结了一系列指甲颜色和形状反常的情况,通常它们能反映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或腺体等部位的紊乱和疾病。同时指出观察指甲很容易,但医生必须非常清楚指甲的这些征兆,而患者也要知道,指甲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是皮肤病的表现。指甲上出现深色斑点、细白线、指甲颜色成白色、指甲脱落、指甲与指甲床分离、生长缓慢、沟壑过多、变薄甚至接近透明、指甲两端隆起、指甲充血、甲沟炎或者指甲廓红肿都是身体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典型征兆,应及时就医。而指甲脱落则可能是热病、严重的糖尿病、神经过度紧张、肺炎、牛皮癣或是对药物产生排斥的迹象。随着疾病的发生,这些现象可能出现在一个或多个指甲上。

如果指甲两端出现凹凸不平现象,可能是体内缺铁或贫血、冠心病、甲状腺机能衰退或者营养不良。如果出现毛细血管破裂造成指甲下出血现象,有10%~20%的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受到创伤。指甲边缘部分塌陷可能是甲状腺机能衰退或者甲状腺机能亢进、髓细胞瘤、贫血症、肺癌或糖尿病的征兆,当然具体诊断还应该由医生来进行。几个指甲上同时出现白色横线可能是身体对某种药物产生了排斥反应、新陈代谢紊乱、肿瘤、结核病或疟疾等传染性疾病、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反映。在甲端出现粉色带,可能是肝硬化或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迹象。如果指甲颜色变黄、指甲变薄并且生长明显缓慢,有可能是患上了哮喘、结核病或支气管炎等疾病。

中美疾控中心成功构建人用疫苗原型株

2007年1月5日,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人用疫苗原型株近日由中、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构建成功。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了该研究成果。

该疫苗株是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的人禽流感病毒代表株,经基因重配技术构建而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从我国大陆地区20例人禽流感病例中分离到的16株H5N1病毒进行了基因特性和抗原性分析,发现此前WHO构建的人禽流感疫苗毒株,与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自2006年6月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对筛选出的代表株进行基因改造,构建成可用于疫苗生产的毒株。经双方研究人员对该疫苗原型株抗原性、安全性以及相关指标检测分析显示,完全符合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有关疫苗株的相关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各研究机构和疫苗生产厂家都可以签约获得该原型株,用于疫苗研究和生产。

上海市一医院率先施行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新疗法

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6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或眼睛外伤患者,以中青年居多。据统计,其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十七,而100个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就有3~5个是巨大裂孔性患者。修补严重脱离的视网膜,比“瓷器活”还难。传统修补方法可能造成患眼屈光1000度的远视,从而出现走路有高低、看东西缺乏立体感的状况。

上海市一医院专家终于找到治愈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早期治疗的创新方法,在国内率先采用非环扎、结合膨胀性气体以及重水的方法,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方便,手术效果好,患者痛苦小。他们首先在眼球里注入一些重水(全氟化碳液体),将视网膜周围的液体挤压出来,然后用只有四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专用线,将破裂的视网膜缝上,再用激光将视网膜上的漏洞“焊”住,然后往眼球内注射一种叫C3F8的膨胀性气体,最终将破裂的视网膜完全复位。该方法使晶体得以保留,患者不会出现术后视物偏差的状况。该手术方法得到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等国内著名眼科机构的认可和应用,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测量腰围是评估心脏代谢病风险的重点

心脏代谢风险是指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尤其是腹部肥胖有关的代谢异常,而腹部肥胖作为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应该受到重视。而且测量它更容易、快捷,还很便宜,只是用一卷普通的尺子来测量有患病风险患者的腰围。

Despres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腰围同高血压、吸烟和胆固醇一样是估计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认可了他们的科学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已经表明腰围可以帮助确定腹部肥胖症的水平,而腹部肥胖症现在已被公认为几种心脏代谢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

Despres教授指出:“腹部肥胖是迄今为止最为普遍的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形式。然而,这不应该妨碍医生同时致力于更传统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血压、吸烟史以及糖尿病),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心血管风险,或更确切地说,即心脏代谢风险。通过研究带来的知识的发展将使我们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还能够使我们制定和执行预防性的护理战略。这些战略将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证明。”

吃太多精致淀粉类食品

可能提高罹患肾癌的风险

科学家发现吃过量的面包、面食或米饭可能会提高患特定型肾癌的风险,多吃蔬菜则可以降低其风险。

肾细胞癌是常见的一种肾癌,大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许多文献指出肾细胞癌的罹患风险与人们的饮食内容有密切关系。意大利一研究团队从1992年到2004年进行一个超过2300人的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参照每位受访者的生活形态、饮食习惯、饮食内容,调查78种食物(含饮料),以危险对比值估计不同食物相对罹患癌症的风险。其发表于2006年10月国际癌症期刊中的研究报告指出,食用较多面包的组别,其罹患肾癌的风险显著大于吃少量精致淀粉类食物的组别。相反,多吃蔬菜、家禽肉和加工后肉品的组别则降低此癌症罹患的风险。此篇研究报告推测高升糖指数食物与胰岛素生长因子可能有密切关联。

第6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从理论上讲,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是必然的,很难预防;但从临床上看,毕竟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复发,康复得比较顺利。一般地说,慢性乙肝常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大多数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如停药1年仍无复发,则少有复发。所以,停药后必须紧密观察,患者需要每个月复查肝功能,每一个季度复查乙肝病毒标识物状况。据国外报告,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1年内的复发率为37.5%~70%。国内报告没有这么高,如果患者发生了HBe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b(乙肝病毒e抗体)血清学转换(即HBeAg 消失、HBeAb转为阳性),则1年内的总复发率为38%,2年内总复发率为49%;如果未能发生血清学转换,1年内累计复发率可达50%之上。

预防或减少乙肝复发,不仅需要医生及时为患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患者在治疗和生活中积极配合。只有医患双方同时做好自身功课,才能早日达到治疗目标,预防或减少复发,实现病情的稳定控制。

1. 抗病毒治疗是根本 一些慢性乙肝患者仅应用保肝降酶治疗,虽可使病情暂时缓解,转氨酶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会反弹。而且,保肝降酶治疗还可掩盖疾病进展。因此需要提醒乙肝患者,治疗乙肝不能只看肝功能是否正常,关键要看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的持续转阴,抗病毒治疗才是根本。

2. 一定要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 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不可随便停药或吃吃停停,必须坚持“长期用药”的原则,不能“见好就收”。如: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大三阳”患者一定要达到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并巩固一年,总疗程不得少于两年;“小三阳”患者,达到HBV DNA转阴后,尽量巩固一年半以上,总疗程两年半以上。

3. 联合用药 如果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变异,不能单纯换用另一种抗病毒药,而应加用与原药无交叉耐药的另一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

4.坚持随访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按照医嘱每3个月或6个月复查HBV DNA、肝功能、乙肝标志物等,以观察抗病毒疗效。抗病毒治疗结束后,不论有无治疗应答,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以上指标,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以及早发现复发迹象。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5. 忌滥用药物 很多药物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滥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乙肝复发。此外,不应轻易相信所谓的土方、秘方等,因这些药物有可能对肝脏造成很大损害,增加乙肝复发的可能。

TIPS

除了规范治疗、坚持随访、不滥用药物,生活中,患者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助预防复发。

预防其他疾病 感冒、胆囊炎等疾病,能引起肝功能异常,有诱使乙肝复发的风险,应注意预防。

第7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生活质量、营养状况日益提高,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对于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性判断或诊断、正确评估其疗效越来越引起重视,临床医生需警惕老年慢性疾病病程中的发展变化。血清前白蛋白(PA)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是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本文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血清P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老年人;慢性疾病

血清前白蛋白也被称为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简称血清PA,主要由肝脏合成[1],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储备能力,而由脉络丛、胰腺、肾脏及视网膜合成的血清PA极少,对于血清PA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2]。由于半衰期短(约1.9d),血清PA是临床上评价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同时,血清PA属于负急性时相蛋白,可快速转运甲状腺素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具有胸腺素的活性,在组织修复及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清除有毒代谢产物[3],同时消耗自身。但血清PA对于健康人并不是营养状况的标记,除非极端饥饿,即体质量指数(BMI)小于12kg•m-2或6周以上饥饿。而在创伤或患病等应激情况下,即使营养供给充分,血清PA水平仍会降低,此时不能认为是营养不良,因为其是负急性时相蛋白[4],而且炎症越严重,血清PA消耗越多。本文作者认为在疾病初期患者血清PA水平即发生改变,可警示疾病的发生,随着老年慢性疾病发展,血清PA可逐渐成为反映其营养不良状态的指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自身健康日益受到重视,慢性疾病定期检查、早发现和早治疗极其重要。老年病往往并发多器官多系统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更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等特点,疾病严重程度与年龄、营养状态和机体功能等有关联。因血清PA检查操作简单且廉价,几乎是所有医院临床检查的必备项目,鉴于其血清含量低、体内存量少、半衰期短、敏感性高和广谱性强等特点,血清PA可作为诊治临床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以下针对血清PA与临床常见老年慢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1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与血清PA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事件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过程中,多种炎细胞、促炎因子使机体蛋白质消耗增加,尤其当某些患者并发感染症状时,因此早期血清PA降低程度可反映心力衰竭发病的严重程度,血清PA同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5],但随着慢性病程进展,血清PA可反映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长期体循环淤血可致心力衰竭患者肝、肾、肺等多器官损害,同时因胃肠道淤血,胃肠道细胞缺血缺氧,致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营养物质吸收较差,胃肠道功能异常,蛋白质及脂类丢失增加。已有研究[6-7]表明:血清PA同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B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适当的营养治疗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同时可降低BNP水平,考虑与加强心肌营养、增加心肌收缩力,进而改善心功能有关。蛋白质能量需求和获取之间的不平衡与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有关,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后,低血清PA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损伤越重、梗死范围越广泛,则炎性反应越重,血清PA作为一种非特异性防御物质消耗越多。已有研究[8]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即炎性反应剧烈期患者血清PA呈下降趋势,且并发危险因素越多,血清PA水平降低越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PA水平成反比,因此血清PA可望成为AMI患者的病情监测指标。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血清PA

COPD患者大多并发肺部感染,炎症介质渗出,由于应激和高分解状态,呼吸肌做功及氧耗增加,内分泌失调。细菌或毒素在缺氧状态下,对组织器官损伤同时也损害肝血窦内皮细胞,影响肝细胞蛋白合成;其次,COPD患者在患病期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肝脏能量供给减少,蛋白消耗,血清PA水平下降。血清PA与炎症反应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当COPD患者病情好转、炎症减轻时,血清PA可升高。因为血清PA半衰期短,对机体变化较敏感,国外文献已证明其可作为简单的常规进行调查由于感染引起COPD的炎症指标及监测工具[9],对老年患者动态监测血清PA水平可反映其急性炎症损伤程度及病情好转、恶化程度[10]。在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肺动脉收缩压与血清PA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与BNP呈正相关关系,这与肺动脉高压诱发心功能不全有关[11]。监测血清PA趋势及水平,同时对临床呼吸危重患者给予适当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改善呼吸肌营养,可改善其预后[12]。

3糖尿病与血清PA

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可从生化、免疫方面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加强,血清PA与蛋白合成水平相关,最终导致血清PA下降。同时,糖尿病患者除用相应降糖药物外,还通过饮食控制血糖,因低脂低糖进食、膳食结构失衡、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等因素,患者常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病变,蛋白质消耗,进而影响其营养状况。有相关研究[13]证实: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疾病时微血管病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关系,血清PA与HbA1c呈负相关,而白蛋白在微血管病变敏感性较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隐匿起病,动态监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PA可及时发现其微血管并发症、营养不合理状态及代谢紊乱。高血糖加重可损伤血管内膜,引发机体慢性炎症反应;当血糖控制欠佳时,血糖波动引起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加。以上两方面可激活细胞中炎症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这些炎症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和γ干扰素(IFN-γ)等。同时,肝脏通过选择性合成作用,使得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合成增多,转运蛋白合成减少,其中包括血清PA合成减少。糖尿病患者处于微炎症状态,短期血糖波动可能通过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影响血清PA水平[14]。有研究[15]表明:血清PA水平与胰岛功能相关,胰腺的β细胞中存在少量PA,当PA升高时可引发胰岛β细胞中的核聚反应,提高细胞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及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因此当血清PA降低时,不会引发胰岛β细胞中的胰岛素释放机制,可加速糖尿病的发展。

4血脂代谢与血清PA

高血脂一般代表营养状态较好,但如肾病综合征等病态消耗疾病除外。高血脂状态下机体蛋白质供求平衡,肝细胞蛋白合成能量充足,在肝细胞无损害条件下血清PA合成不受影响。同时,血清PA降解与脂蛋白代谢可能存在共同的通路,研究[16]表明:脂蛋白竞争性抑制血清PA降解,但PA在肝细胞中的降解不依赖脂蛋白的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受体以及LDL受体家族的配体都能够抑制PA在肝内降解。因此高血脂对血清PA有保护作用。

5肝脏疾病与血清PA

血清PA是反应肝功能的最常用指标。血清PA水平结合血清胆固醇(CHO)、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化比值(INR)等对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清PA半衰期短,导致血清PA的变化较其他肝功能指标[如白蛋白(ALB)、胆红素等]灵敏度高[17]。有学者[18]在比较不同组肝病患者血清PA水平时发现:轻度慢性肝炎血清PA因肝细胞代偿功能可无明显改变,中、重度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血清PA水平依次降低。肝功能损害越重,血清PA降低越明显,说明血清PA水平可间接反映肝脏细胞累积损伤的程度。在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血清PA水平可判断患者预后,如血清PA升高提示预后良好,持久降低提示预后不佳。另外,接受成人活体供肝移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其血清PA水平判断预后。

6肾病与血清PA

临床上经常应用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等指标评价肾功能,但多数患者早期肾脏损害时上述指标改变并不明显,只有当肾脏损害达中重度时才有异常改变。已有文献[19]报道:血清PA在预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肾脏早期损害时有重要价值。在早期肾脏损害和(或)肾功能减低的背景下,机体免疫应答已发生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不同程度地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同时在尿毒症毒素(如糖基化终产物、BUN和SCr)、氧自由基、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等因素作用下,机体处于促炎状态,炎症介质蓄积,且病程晚期营养物质摄入欠佳,影响PA合成。血清PA在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中同样是一个反映营养和生存率的高度敏感指标。可将血清PA与血清ALB、CHO联合应用评估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20],评估肾病透析患者的生存率[21]。尿毒症和透析相关因素引起机体炎症、免疫反应及内分泌紊乱,直接或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为炎症与免疫共同促进,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22]。尿毒症187孙頔佳,等.老年慢性疾病与血清前白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患者经过透析,可清除炎症介质,充分地超滤过多的水负荷,可明显提高患者的PA合成,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还能有效减轻重要脏器的负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23]。

7神经系统疾病与血清PA

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功能的缺失,如意识丧失、肢体瘫痪、萎缩、吞咽困难、视野受损、共济失调等均不同程度影响患者进食。在老年痴呆、老年帕金森、老年抑郁及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体质量下降、食欲下降、营养不良和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以上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营养摄入不足是老年低血清PA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肝脏合成能力下降有关。对于严重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监测血清PA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其并发症[24]。脑出血患者血清PA较正常人低,急性期可有血清PA急性时相蛋白变化,与心、肺、肝、肾等疾病早期变化一致,降低的血清PA可增加创伤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高龄脑出血患者并发低血清PA预后较差[25]。血清PA联合血清ALB也可反应脑外伤患者的应激状态,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但血清ALB预测结果稍好,特别是对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26]。

8类风湿关节炎(EORA)与血清PA

EORA在老年人中较常见,老年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10%~33%。血清PA随EORA疾病活动性改变而变化。有相关文献[27]表明:EORA患者血清PA水平在治疗后1周、2周及3个月时分别下降14.48%、37.34%及36.78%。考虑原因为:EORA活动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蛋白分解代谢加快,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食欲差,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降低,蛋白合成减少,因血清PA半衰期短,动态观察可直接反映疾病活动期。当疾病活动减轻时患者应激反应减少,食欲增强,蛋白合成增加、分解减少,故可出现血清PA升高。因此,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血清PA为了解EORA病情活动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一个经济、简便的参考指标。

9感染、应激与血清PA

机体遇到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外伤(包括手术、烧伤)、恶性肿瘤、组织坏死等侵袭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同时会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上述因素诱导正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CRP、降钙素原等合成增加,负性时相蛋白如PA、ALB及转铁蛋白[28-29]等合成下调,血清浓度减少,且感染因病因、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不同,各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发生不同的改变。如重症胰腺炎、重症肺部感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PA水平下降,其下降程度多与脏器功能衰竭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文献[30]报道:腹部外伤、腹部感染、肺部外伤和肺部感染者并发感染性休克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血清PA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程度相关。血清PA对于发现感染、控制病情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尤其对于部分感染早期血常规结果并无异常的患者[31];在病情稳定后可评价其营养不良状态,若存在营养问题可行早期干预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因此联合检测血清PA、降钙素原等急性期反应物,在临床上对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起到预示、评估及监测作用[32]。

10恶性肿瘤与血清PA

肿瘤患者因精神因素、代谢异常、食欲降低和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最终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降低放化疗及手术治疗在肿瘤患者身上的有效性,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时营养支持往往难以纠正。当肿瘤患者出现贫血时常同时存在血清PA降低[33],因此监测血清PA水平可早期评价肿瘤患者体质变化。已有实验室研究[34-35]表明:血清PA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阴性,正常胰腺组织中表达阳性,说明血清PA可协同CA199对胰腺癌进行早期辅助诊断,并可用于判断胰腺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亦可作为术后患者的随访指标之一。卵巢癌患者血清中P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说明血清PA可协同CA125以及其他相关的肿瘤标记物以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率。Liu等[36]应用SELDI技术首次筛选并鉴定出血清PA,表明这种蛋白可作为肺癌诊断的候选血清标志物。研究[37]发现:血清PA在正常人、肺癌患者及肺部良性疾病的患者血清中表达依次降低。且血清PA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治疗后的早期复发[38],对肺结核的诊断治疗也有一定意义[39]。血清PA也可作为敏感的指标评价结直肠癌复发性疾病的风险,但对于预测乳腺癌侵袭性或复发却不是有效指标[40]。对于肝细胞癌根治切除及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患者,在禁食且胃肠外高营养支持情况下,若早期血清PA快速下降而回升缓慢,则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对死亡率预测也有一定意义[41-42]。因此,血清PA是一种较为良好的生物标志物,对多种恶性肿瘤早期及某些癌前病变具有预测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8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肝功能;生化检测;病情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43-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etection of liver biochemical function in 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 (HBC).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March 2016,52 cases of HBC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grading.52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liver biochemical indexes of all the subjects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 of serum ALT,AST,ALP,TBil and TBA and DBi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Key words]Hepatitis B cirrhosis;Liver function;Biochemical detection;Condition assessment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导致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累及多器官的一种疾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较高、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1]。由于HBV的长期存在,会对肝脏造成持续的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及患者生命。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2],也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阶段的共同结局,原因很多,在我国以乙肝后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HBC)多见[3]。HBC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引起肝脏功能损伤及多系统受累,并伴有多种并发症[4]。因此,HBC的早期诊断及病情把握在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目前,肝活检是HBC诊断及病情判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肝活检为有创操作,具有潜在危险性及自身局限性,且费用高昂,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6]。因此,采用无创性的血清生化指标来分析、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7]。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生化功能检测用于HBC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入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HBC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符合HBC相关诊断标准[8];排除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肝脏疾病者,排除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排除HIV、EBV等其他病毒感染者。本组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5.46±8.23)岁;病程1~7年,平均(3.51±2.04)年。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2例作为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6.07±8.3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肝硬化分级标准

HBC分级参照Child-Pugh评分标准[9]进行,该标准将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腹水以及一般状况等5个指标分为3个不同状态,采用1~3分计分法,5项总得分5~6分者为A级,7~9分为B级,≥10分为C级,得分越高表示肝脏损伤越严重。本组52例HBC患者中,A级13例,B级25例,C级14例。

1.3检测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TBil、ALB、总胆汁酸(TBA)、总蛋白(TP)、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白蛋白/球蛋白(A/G)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所有试剂均购自Roche公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ALT、AST、ALP、TBil、TBA和DBil水平显著增加(P

2.2 HBC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不同Child-Pugh分级间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目前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当机体处理免疫激活状态时,侵入机体的HBV会对肝细胞造成持续的免疫炎症损伤,从而引起广泛的肝实质损伤,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最终造成HBC的发生[10]。HBC是肝脏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类,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晚期阶段,也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1]。对于HBC,尽早发现并正确评估病情是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的关键。无疑肝脏的穿刺病理活检是明确肝硬化及炎症程度的“金标准”,但该方法禁忌证较多,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具有创伤性,不易反复检查,且费用高,患者不易接受,技术要求高,基层医院全面开展难度大,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及动态随访观察[12]。血清生化指标检测以无创性、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等优势被广泛用于HBC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生化检测主要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根据指标的变化幅度判断肝脏的基本状况、肝细胞损伤程度以及预后[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ALT、AST、ALP、TBil、TBA和DBil水平显著增加(P

近年来,TBA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肝硬化患者肝实质细胞受损严重,肝脏清除胆汁酸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由于门-体分流形成,使得门静脉中的胆汁酸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血液中TBA含量明显升高,且随着Child-Pugh分级的提高而显著升高[16-17]。

综上所述,ALT、AST、ALP、TBil等各项肝功能指标与HBC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HBC诊断及病情判断的重要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孟海滨,何江.652名HBeAg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V-DNA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3):42-43.

[2]石志平,吴同玉.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特点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91-94.

[3]陈剑翩,阮巍山,杨玉宇.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42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52-53.

[4]陈云,冯贵仁,高志华.健脾益肾活血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尝期乙肝肝硬化23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 33(9):848-849.

[5]朱武,刘玉泉,谢万华,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治疗中的观察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19-820.

[6]黄文琪,许金超,闵峰,等.血清纤维化指标联合肝生化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评估[J].肝脏,2014,19(11):856-859.

[7]沈宏辉,赵景民,辛绍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对肝组织炎症程度的评估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1):12-15.

[8]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2010,12(6):324-326.

[9]郑明江,曾金生,邓菊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的抗凝血酶-Ⅲ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4):1155-1156.

[10]潘虹.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生化检测指标的研究与分析[D].桂林: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

[11]赵胜权.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红细胞免疫的变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31-32.

[12]穆静,王新,吕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超声与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 30(5):548-549.

[13]匡庆禄.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8):48-49.

[14]郭俊兰,包・巴音其其格.生化检验项目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24-25.

[15]梁月英,温韵洁.生化检验项目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7):121-123.

[16]于佳,王玲玲,冯佳,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6,22(9):1845-1847.

第9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胆道疾病;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诊断技术的发展,老年胆道疾病的就诊和诊断率不断增加。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低,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增大,病死率高[1],因此,正确处理好术前、术中、术后三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了48例相对复杂的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围手术期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60~78岁,平均67岁;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总管炎6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9例,胆道大出血1例,胆囊癌3例。以上患者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l2例占25%;并发呼吸系统病18例,占38%;并发糖尿病10例,占21%;并发脂肪肝6例,占12%;并发胆原性胰腺炎2例,占4%。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 本组病例除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道大出血必须急诊手术,我们在边抗休克,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急诊手术外,其余病例均在认真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估计患者可以耐受手术时才进行手术治疗。对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功能较差者,术前均进行了必要的心功能检查,并请内科医生协助治疗,待心功能明显好转,能耐受手术时才进行手术。对高血压患者则采用药物将舒张压控制在105~110,mmHg,收缩压在各年龄阶段正常标准范围内手术。对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更加审慎对待,经充分对症处理,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后方施行手术。糖尿病患者都采用药物将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尿糖阴性后手术。

1.2.2麻醉及手术方式 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因症状重,病情危笃,我们采用硬膜外麻醉加气管插管浅全麻下,施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计6例,其中2例并作胆囊切除。其余均选择硬膜外麻醉,共施行单纯胆囊切除30例;胆囊切除加胆道内引流4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T”管引流4例;胆囊切除胰腺被膜切开减张加引流2例,剖腹探查取活检I例。

1.2.3术中异常情况的处理 本组2例术中因牵拉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脏骤停,经抢救及时转危为安,其后吸取此教训,开腹后我们均局部封闭迷走神经,以防因牵拉其反射增强引起心脏骤停。本组还有2例术前仅有轻度心律不齐,术中发生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术中经采取扩张冠状血管和溶栓等处理,抢救成功。其余术中均未发现异常情况,顺利完成手术,术时60~85min。

1.2.4术后处理①术后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糖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②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循环血量,选择广谱、低毒、肝血浓度高及胆道排泄率高的抗生素,适当应用激素,并注意给予充足的营养。

2结果

本组患者痊愈41例,占85%;好转5例,占10%;死亡2例,占4%。

3讨论

随着普外科老年患者的日愈增多与病种的日愈复杂,老年胆道疾病及其合并症的概率也在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外科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问题。老年胆道疾病常并发其他主要脏器疾病,老年胆道手术远较一般胆道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高得多,为手术期的各种问题也复杂得多,能否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常直接影响患者的最终结局[2]。

3.1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的检查和估计 这是做好术前准备的前提和依据。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系统进行认真的检查,全面分析。以求比较准确的了解这些系统主要脏器的功能状况,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胆道通过内脏神经反射对心脏产生影响,二者常并存疾患,加上手术牵拉刺激迷走神经等干扰,术中即可引发严重的心脏突发症状的产生。 本组2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2例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虽经抢救获得成功,但教训却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术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心功能检查,考虑患者的心功能能否耐受胆道手术,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心功能较差者应积极治疗,待心功能明显好转能耐受手术时才手术治疗。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隐匿型心脏病[3]。高血压可直接影响术中患者的稳定甚至危及生命,加上术前住院的动态观察时间短,一定要详细了解其病史,用药物将舒张压控制在105~110mmHg以下,收缩压在各年龄段正常范围以内方可施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常见病,也是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最常见、最严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组有38%的病例并发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例因术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虽经有效抗炎、解痉、平喘等处理,术后因误吸及肺不张,咳痰无力,诱发支气管哮喘并肺炎,虽经积极抢救,终于不治,术后第3天死于呼吸衰竭。所以,对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必须审慎对待,术前必须结合病史认真了解患者氧合情况、气体交换情况,心肺储备机械作功情况,必要时充分对症处理,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后方可手术。对于存在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预防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溃疡是老年胆道外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早有学者研究证实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在血清胆红素超过l71 umol/L者,手术后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率特别高。同时,应激性溃疡也可诱发和导致急性-爵功能衰竭的发生[4]。本组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即因术后第2天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术前对患者肝肾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全面分析肝肾功能情况,了解有无溃疡病史,对某些肝肾功能不良者,千方百计改善其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包括术前胆道引流,应用H2受体阻滞剂等等措施,我们认为都是必要的。并发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的影响下,代谢增加,容易形成酮血症,同时造成低血糖及体液丢失,极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因此,须尽量将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尿糖阴性后手术。

3.2麻醉、术式选择与术中管理问题 大多数老年胆道疾病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并发有其他主要脏器疾病,老年胆道手术麻醉有其特殊的特点[5],术中牵拉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心脏骤停,且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未能证明哪种麻醉方法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6],因此,我们认为老年胆道疾病手术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加气管插管浅全麻是比较合适的。全麻的优点在于可确保患者配合手术,完全控制气道并可通过气管导管吸引分泌物,缺点在于常需使用肌松剂,而肌松剂残余是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某些患者选择硬膜外麻醉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则可达到避免使用肌松剂并确保患者配合手术的目的。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对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应遵守根据病情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原则,术中不应过分强求手术的彻底性,特别不能过分强求做内引流,以免创伤加大,术时延长,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对于以胆道梗阻为主要病变的病例,引流一定要达到梗阻以上的胆管,才能达到目的。如系肝胆管梗阻,则须引流梗阻部位以上的肝胆管,常需切开肝脏,这样的手术,急诊难于解决,可留待二期手术。对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不管选择何种麻醉、何种手术,我们认为术中均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师进行管理,应用监护设备进行血氧饱和度、血气心电。监测,随时注意心肺功能的特殊变化和血容量的维持。

3.3术后处理的几个问题预防和治疗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老年胆道手术成功的关键[7],所以术后必须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注意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压波动、血糖变化,提高预防意识,并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胆道疾病特别是有梗阻性黄疸者,术前常有水电解质失衡,加上术后又多带引流管,大量液体丢失,因此围手术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持合适的尿量,是术后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由于全麻插管,切口疼痛,咳嗽无力及原有的并存呼吸系统病症等因素,老年胆道手术后极易并发肺炎。我们认为术后加强口腔护理,鼓励和帮助患者排痰。采用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溶液超声雾化吸入,早期翻身,合理选用抗生素等措施,对防止术后肺炎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此外,预防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溃疡,也必须引起高度的注意,因为一旦发生,病情急转直下,死亡率极高。我们的体会是术前使用制酸剂7~10 d,有条件者应用洛赛克和善宁,围手术期选择有效的、肾毒性小的、胆道排泄率高的抗生素及短期使用激素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的。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特别是有梗阻性黄疸者常合并营养不良,术后早期合理的完全肠道外营养能避免损害重要脏器功能,增强体质,增强抗病力。我们体会应用脂肪乳、复方氨基酸、应急早期低热卡和适当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等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冉瑞图,沈魁,黄志强,等主编.胆道手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席鹏武,王瑞清,李罡.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处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6(5:407)

[3]丛伟,金秀平,孙尧.胆心综合症39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7,19(3):236

[4]皮执民,主编.消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8

[5]张少华.老年胆道手术及麻醉问题(附320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5(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