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风险分析的含义精选(九篇)

风险分析的含义

第1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贴现现金流量法;股东现金流量法;项目评价;投资价值评估 

一、实体现金流量法与股东现金流量法

实体现金流量法是以企业实体为背景,确定项目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成本为折现率评价项目可行性的方法。股东现金流量法则是以股东为背景,确定项目对股东现金流量的影响,用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为折现率评价项目的方法。任何一个利用了负债筹集部分资金的公司投资项目都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同一项目的可行性。即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和站在股东角度,虽然从原理上讲两种角度评价的结论没有性质上的差异,但却常常使理财人员混淆其在应用上的差异,并因此而得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上述分析技术时,往往容易忽视不同分析角度存在的对应关系,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将股东内含报酬率与企业实体下的加权平均成本(此中包含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更有吸引力结论,或将债权人内含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要差的结论。

对于股东权益来讲,由于其利用负债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受杠杆作用就必然比原始现金流量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即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股东权益成本)将会提高。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债权人的利息是相对稳定而低风险的。因此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低,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债券资本成本)也就低,就公司实体来讲,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介于股东权益和债权人之间,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含义就是要保证每个资本供应者都获得等值于其机会成本的收益。如果注意到现金流量与相应折现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无论采用股权现金流量还是实体现金流量评价项目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必须指出的是,股东现金流量法的主要问题是:

1.股东权益的内含报酬率会随着所用杠杆作用的大小而变动。

2.由于采用负债融资,股东现金流量的风险将会包含财务风险,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股东权益资本成本)不但受经营风险的影响而且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负债融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股东权益报酬应随财务杠杆大小发生变化,但是要估计股东权益成本应随杠杆作用变动多少,却是十分困难的。

而站在债权人角度考虑采用债权人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主要问题是:债权人的终极目标是保证其债权本息的安全性,其对投资索取的现金流量仅是本息。而对投资的“剩余价值”并不关心(除非影响到他们的本息安全性)。因此也就无法从此角度考虑投资的真正价值,或投资对股东财富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办法是将投资和筹资分开考虑,首先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评估投资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不管筹资的方式如何,如果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资本成本,即能产生正的净现值,然后再去处理筹资的细节问题,筹资只是如何分配净现值的问题。

二、名义报酬与实际报酬

在估计投资的现金流量时,若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又会出现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名义资本成本与名义内含报酬率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决策时,投资者通常无意之中已将通货膨胀因素包含在资本成本(或贴现率)中而在估计现金流量时,却未专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不当的匹配的结果是使公司作出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尤其是关于长期资产的决策与评估。

通货膨胀下的资本预算的关键是始终只对同类的量做比较。当现金流量是名义值时,应对应名义贴现率,而当现金流量是实际或稳定币值时,应对应实际贴现率。 

从上述分析来看,从原理上讲,只要注意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比较结果都不会影响投资的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好的办法还是利用名义现金流量计算的名义内含报酬率与名义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若使用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比较不仅增加计算量,而且因为其复杂性也会增加出错机会。

三、期权价值的作用

期权是指不附带义务的权利,它是有经济价值的,在财务上,一个明确的期权合约经常是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一项资产的权利。

广义的期权不限于财务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就资本预算而言,通常在决策者选定了某一项目后,并不会就此袖手旁观,任由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是在其有能力改变项目的情况下,充分施展其“后续选择权”(即期权)。控制项目效益的发展或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如:将投资推迟至较后日期的期权,在需求变动时改变经营规模的期权,当原材料价格变动时改变投入构成的期权以及在最初的投资成功(或失败)后继续(或放弃)投资的期权等,在每种情形下,管理者可以改变投资的性质与范围来对最初决策时未知的新信息做出回应。由于这种权利并不附带义务,因而能增强投资价值。

1.管理者运用贴现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和选择,如放弃或推迟决策或根据前面投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投资的实际价值。

2.对投资项目动态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管理者充分利用期权调整投资价值的过程,由于期权价值增加项目的净现值。因此对期权的选择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应对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机会而不至于盲目低估投资价值。

四、忽视风险分散化效应

如果企业每年有很多各自独立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就应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并度量每个项目自身的风险,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即使每个项目的风险程序都较高这些项目组合在一起,单个项目的大部分风险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分散掉。

从企业整体角度看,新投资项目自身特有的风险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内部其他项目和资产的组合而分散掉一部分;而从股东角度看,一部分风险又能被企业股东的资产多样化组合而分散掉,所有这些都应是在合理确定项目贴现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云亭.顶级财务总监(修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第2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市区域 火灾风险 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因而,火灾风险(fire 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 risk analysis, fire risk estimation, fire risk evaluation, fire risk 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 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 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

第4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 公司贷款 期权 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025-04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形式下,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朝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业务仍然占据很高比重,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利息仍然是主要的部分,占总营业收入的70%以上,其中大公司、中小企业的贷款资产占绝大部分。

在此形势下,银行的资产质量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稳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而中国金融环境具有很多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特点,例如社会诚信体系缺失、征信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公司的财务帐务难以监管、政府和银行的信息分散,使得在中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存在困难。

后危机时代,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研发多种风险计量方法,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展开计量,发现未来的风险隐患从而尽早采取措施,以便及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有效地采取措施来遏制和规避金融风险和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二、公司贷款中的隐含V形期权

上世纪70年代,默顿(Robert C. Merton)提出将贷款看作期权,从而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之后实物期权被穆迪(Moody)公司用来计量上市公司风险(KMV模型),以及被风险投资领域所采用。在对公司贷款进行风险量化的实务分析中,本文发现在当前中国信贷环境下,商业银行贷款的一些隐含风险因素可以用实物期权模型来定量描述,经过分析发现,须使用一种接近“V”形的异型期权曲线,才能描述一些重要的风险特征,本文称之为V形期权。以下分一般情况和包含“其他债务”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一)一般V形期权

本文将一些财务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将公司可转移的资产从财务报表中去掉,(满足权责发生制条件下)做出如下定义;

1.资产=负债+违约代价+(收入-费用)

2.违约代价=公司重建代价+除抵(质)押物外不可转移资产价值

3.公司重建代价:指公司为逃废债务等责任,转移资金和资产,放弃现有公司(以破产或者非破产的方式),重新注册并更换公司形象,但完全不更换关键人员、设备、渠道、地区、行业优势等核心竞争力所附着的资源,改头换面继续经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

4.资产=抵(质)押物市场价值+未来净利润

则一般的V形期权模型图形描述如下:

在借款人“资产”大于“银行负债”加“违约代价”的情况下,可以偿还银行贷款,并有正的收益;在“资产”小于“银行负债”减“违约代价”的情况下,借款人可以从银行套利,仍然有正的收益,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银行负债”减“违约代价”的最大套利空间。

V形期权是“多头买权”和“多头卖权”的一种组合,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可能不会表现出这种对银行十分不利的情况,但如果放款后其资产可以不受银行约束任意转移,则可能出现,具有隐含性。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的公司资金流难以监管、诚信和征信体系不健全、银行信息不对称、担保行业运行不规范,公司如果决定违约,即使债务没有到期,借款人也会出现V形选择权,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隐患。

(二)包含“其他债务”的V形期权

如果不仅考虑借款人的银行负债,还考虑借款人的“其他负债”,则由于杠杆作用,V形期权可能发生形变。这里所说的“其他负债”为借款人的广义负债,包括:

1.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税金、应付福利

2.保险费、其他承诺、企业债券、其他债务

3.担保成本、未决诉讼、环境负债(可能由于其他企业引起的环境恶化导致)

4.资本金、红利、关联企业资金

以下是对借款人的“其他负债”V形期权的图形化描述,在借款人选择违约时,“其他负债”也发生违约,由于其他负债水平和违约代价对比关系的不同,模型可能出现风险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潜在性和隐含性的一种表现。(见图2)

图2为银行贷款到期日的借款人资产价值和收益的期权关系,符号含义如下:

1. St:资产价值;St1:借款人在到期日的抵押物市场价值;St2:收入-费用;

2. R:借款人在到期日决定放弃公司或者继续经营所获得的收益;

3. D:到期日的债务账面余额;

4. P:违约代价

V形期权是在默顿提出的将贷款看作期权,从而进行量化分析的原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演变而来。在“b”点趋向于“e”点(“ab”垂直向下平移),“e”点趋向于“f”点(“be”垂直向下平移)的情况下,回归到一般意义上的买方多头期权模型。

之所以存在“e”点和“f”点的分离,是由于在违约后“其他负债”成为借款人收益。

在债务到期日公司没有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或者应收帐款大于应付帐款的情形,V形期权演变成下图所示“V”形。

由于“违约代价”的底线(具有类似于有限责任制对出资人保护作用)保护了公司不会承受超违约代价的损失,“f”点在纵轴上不会低于“e”点。这种情形曲线仍具有“V”形,风险相对小一些,同样具有隐含性,并且不改变图2的隐含性,所以下面仍以图2的隐含V形期权为主来讨论借款人违约和逆向选择。

V形期权模型能够刻画借款人随经济环境、经营能力、市场环境的变化,所呈现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因果性结果,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进行客户风险分析、贷款定价分析的一种工具,使得商业银行对未来风险变化有更强的预见能力和量化能力。

三、V形期权下的套利空间分析

借款人违约可能由于还款能力不足造成,也可能由于出现非合法、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导致借款人逆向选择,还款意愿消失。本文利用V形期权所刻画的中国贷款业务中隐含的借款人资产价值与收益的期权关系,来分析公司借款人的违约套利空间。

债务到期时,借款人资产价值的所有可能(st)构成了V形期权曲线,如上图。(对于曲线上的点,Xf代表f点在资产价值维(横轴)的投影,Yf代表f点在收益维(纵轴)的投影。)资产价值包括押品现值和未来净利润,即st= st1+ st2,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1.当资产价值中的抵押品现值st1>Xf时,借款人不存在套利空间,也不会违约;此时的收益是Yst;

2.当Xb

3.当Xb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商业银行依赖抵押品的担保能力、抵押率的超额风险覆盖能力,由于“其他负债”的作用,还是可能出现借款人的套利空间;如果借款人经营能力不好,在债务到期时公司增加的现金流不够多,这个套利空间可能会变得很大;如果出现抵押品贬值,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套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则借款人需要有非常强的现金流盈利才能保持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否则选择违约非常有利。

上述情况下,借款人即使选择不违约,并偿还银行债务,但“其他负债”仍然需要逐步去偿还。

四、历史数据回归法的局限

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能够完美地解释银行风险和各项指标的关系,更何况经济环境、客户特征时刻在改变,新的业务品种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银行坚持对模型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提高模型区分风险的能力,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基于V形期权的模型本身要求一些“向前看”的特征变量,来评估借款人未来的潜在风险。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客户风险分析模型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回归法”的“看过去”和“看现在”的模型,包括打分卡、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这些模型假设公司的违约表现和经济形势是静止的,估计借款人的未来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做出风险评级、经济资本计量和风险定价,其中存在假设和未来情况错配的风险。通过“压力测试”的方法,可以对违约概率和评级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是根据长期历史数据经验进行的组合层面调整,无法做到针对个体情况或者某类借款人的情况,对潜在的未来特征做出合理估计。

V形期权曲线参数较少,但能够体现借款人个性化的特征和违约的因果关系。期权风险隐含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中,在贷款审批阶段,通常不会显露出来。能够获得贷款的客户,信用级别通常是比较高的,但V形期权的套利机会是在放款后才显现出来的。而一旦显露出来,则银行的贷款资产就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

鉴于问题的隐含性,要描述这种风险特征显然不是只从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全部获得,需要依赖一定的其他信息采集,通过统计学技术作为支持,获得隐含期权风险的未来分布特征。V形期权模型是面向借款人的,对模型的量化,需要针对借款人做出一些统计学估计,也需要计量外部经济指标的冲击强度,从而计算抵押品的未来期望价值和置信度,计算未来时间点的应付帐款、应收帐款期望值和置信度,进而估算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增加量的期望值。另外需要估计公司未来的实际违约代价。 总体来说,目前还没有一种的方法来计量中国商业银行的隐含V形期权风险,这使得一些比预想更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暂时被忽略和搁置。

五、V形期权与潜在的中国金融风险

后危机背景下,经济复苏伴随着通货膨胀在很多国家出现,GDP、M2、出口、房地产价格都具有突然下降的可能,随着流动性的回收,央行可能进一步提高利率,这些都可能对借款人的经营收入、资产价值、债务成本带来冲击。

以一般期权模型为例,在宏观变量冲击下,借款人可能由于GDP、M2、出口的减少导致销售量减少、净收益减少,从而银行债务到期时,在区域(I)左侧出现的概率更大;抵押物的贬值可能导致在区域(II)左侧出现的概率更大;加息则会提高借款人的财务费用,最终使得债务到期时,借款人在期权曲线的区域(III)出现的可能性逐步增大。

如果考虑“其他负债”的情况,则借款人在宏观变量的冲击下,“其他负债”会增加,使得曲线向右侧逐步偏移,借款人正常经营越发艰难,而套利空间加大,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强。

经济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生产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压力。借款人在此经济环境下很可能面临现金流紧张和各种债务增加的状况,导致公司期拖欠应付帐款。这使得V形期权的出现有了外部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的担保体系、征信体系、财务监管、关联企业监管、信息对称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不能阻止期权曲线向右侧的偏移,贷款受到很大威胁,银行需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而全社会需要面对就此引发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可能。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V形期权显然是对商业银行完全不利的“衍生”产品,由于其不存在买权和卖权的平价关系,这种“衍生”产品根本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出现。对于商业银行,要识别和防控V形期权的风险,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以便在评审阶段准确了解借款申请人的真实情况;需要通过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掌控抵押质品的价值变化规律;需要在贷后监控V形期权的变化情况。这无疑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很高的管理要求。

六、结论

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实践,构建了V形期权模型。模型的存在是说明在社会诚信度不高的环境下,经济波动可能引发银行坏账率显著上升的风险。该模型揭示了银行贷款资产中潜在的借款人期权选择风险,即抵押物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并接近债务金额时,借款人出现套利机会,从而可能引发借款人逆向选择,给银行带来资产损失。由于V形期权模型具有潜在性,以债务发生作为条件,所以不容易在授信评审阶段得到量化,再加上计量方法的缺失,现有的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也难以按照结构化的方式准确捕捉V形期权模型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素。

V形期权的隐含性并不妨碍其出现,导致了一些银行坏帐的反生。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法律、征信、担保环境下,V形期权已经拥有滋生和蔓延的条件,比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可能引发的银行坏账风险,可能更早出现。本文认为此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计量的,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提高计量和管理水平,防范V形期权的潜在风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重视,努力改善国内诚信状况、提高公司运作的透明度,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参考文献:

1. Merton Robert C.,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 Journal of Finance, 29 (1974): 449-470.

2.Roger M., Stein Dixit A. K., Pindyck R.S., The Options Approach to Capital Invest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5:148-152.

3. Conrad Tan, Unusual Financing Options for SMEs[J], The Business Times, Singapore 2006,6:50-55.

4.刘照德,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价值评价的实物期权方法[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4(01): 23-26.

5.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151-165.

作者简介:

第5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随着宽带网络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户对宽带接入业务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断增强,对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接入网络和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入手,结合电信IP城域网,提出电信IP城域网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加固的实践方法建议。

关键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风险、弱点、评估、城域网、IP、AAA、DNS

1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义上,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防止其因为偶然或恶意侵犯而导致信息的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所以说信息安全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动来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续满足。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赖性”、“可追溯性”和“真实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标准ISO15408-1(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估规则),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则对PDCA模型有适用性,结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标准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

图二信息安全体系的“PDCA”管理模型

2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

如图二所示,在PLAN阶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关标准、结合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构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ISMS的范畴和安全边界

(2)在范畴内定义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和指南

(3)对范畴内的相关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a)Planning(规划)

b)InformationGathering(信息搜集)

c)RiskAnalysis(风险分析)

uAssetsIdentification&valuation(资产鉴别与资产评估)

uThreatAnalysis(威胁分析)

uVulnerabilityAnalysis(弱点分析)

u资产/威胁/弱点的映射表

uImpact&LikelihoodAssessment(影响和可能性评估)

uRiskResultAnalysis(风险结果分析)

d)Identifying&SelectingSafeguards(鉴别和选择防护措施)

e)Monitoring&Implementation(监控和实施)

f)Effectestimation(效果检查与评估)

(4)实施和运营初步的ISMS体系

(5)对ISMS运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6)在运营中对ISMS进行不断优化

3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实践步骤

目前,宽带IP网络所接入的客户对网络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越来越高,且IP宽带网络及客户所处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又在不断变化。IP宽带网络的运营者意识到有必要对IP宽带网络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够动态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运营者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询外包的方式来建立IP宽带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此类咨询项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项目实践:

3.1项目准备阶段。

a)主要搜集和分析与项目相关的背景信息;

b)和客户沟通并明确项目范围、目标与蓝图;

c)建议并明确项目成员组成和分工;

d)对项目约束条件和风险进行声明;

e)对客户领导和项目成员进行意识、知识或工具培训;

f)汇报项目进度计划并获得客户领导批准等。

3.2项目执行阶段。

a)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安全域划分;

b)分安全域进行资料搜集和访谈,包括用户规模、用户分布、网络结构、路由协议与策略、认证协议与策略、DNS服务策略、相关主机和数据库配置信息、机房和环境安全条件、已有的安全防护措施、曾经发生过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在各个安全域进行资产鉴别、价值分析、威胁分析、弱点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响分析,形成资产表、威胁评估表、风险评估表和风险关系映射表;

d)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并按照重要次序,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和风险处置建议。

3.3项目总结阶段

a)项目中产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档进行审核和批准;

b)对项目资产鉴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核和批准;

c)对需要进行的相关风险处置建议进行项目安排;

4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要点分析

运营商IP宽带网络和常见的针对以主机为核心的IT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同,其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有很大差异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资料。在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4.1安全目标

充分保证自身IP宽带网络及相关管理支撑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客户的业务可用性和质量。

4.2项目范畴

应该包含宽带IP骨干网、IP城域网、IP接入网及接入网关设备、管理支撑系统:如网管系统、AAA平台、DNS等。

4.3项目成员

应该得到运营商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项目组长应该具备管理大型安全咨询项目经验的人承担,且项目成员除了包含一些专业安全评估人员之外,还应该包含与宽带IP相关的“业务与网络规划”、“设备与系统维护”、“业务管理”和“相关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人员。

4.4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应该对信息搜集对象进行分组,即分为IP骨干网小组、IP接入网小组、管理支撑系统小组等。分组搜集的信息应包含:

a)IP宽带网络总体架构

b)城域网结构和配置

c)接入网结构和配置

d)AAA平台系统结构和配置

e)DNS系统结构和配置

f)相关主机和设备的软硬件信息

g)相关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和接口

h)相关业务数据的生成、存储和安全需求信息

i)已有的安全事故记录

j)已有的安全产品和已经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相关机房的物理环境信息

l)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规定和指南

m)其它相关

4.5资产鉴别

资产鉴别应该自顶向下进行鉴别,必须具备层次性。最顶层可以将资产鉴别为城域网、接入网、AAA平台、DNS平台、网管系统等一级资产组;然后可以在一级资产组内,按照功能或地域进行划分二级资产组,如AAA平台一级资产组可以划分为RADIUS组、DB组、计费组、网络通信设备组等二级资产组;进一步可以针对各个二级资产组的每个设备进行更为细致的资产鉴别,鉴别其设备类型、地址配置、软硬件配置等信息。

4.6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按照不同的资产组进行针对性威胁分析。如针对IP城域网,其主要风险可能是:蠕虫、P2P、路由攻击、路由设备入侵等;而对于DNS或AAA平台,其主要风险可能包括:主机病毒、后门程序、应用服务的DOS攻击、主机入侵、数据库攻击、DNS钓鱼等。

4.7威胁影响分析

是指对不同威胁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定,作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种处置措施的参考依据。在威胁影响分析中应该充分参考运营商意见,尤其要充分考虑威胁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信誉影响。

4.8威胁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种威胁可能发生的概率,其发生概率评定非常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评价规则,主要由运营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进行评价。

第6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工程管理

1、前言

同其他建筑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而单项水利工程自身也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口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第二,一般来说,大、中型水利工程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而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第三是运行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2、风险管理

2.1风险的含义

对工程风险的定义关涉对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定义在经济学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另一种是预期与实际的差距[1]。它们都以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来评判风险的有无与大小。在社会学中,对风险也有客观主义的实在论与主观主义的建构论两种认识[2]。在此,从关注工程活动目标的角度来思考工程风险,将工程风险定义为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其涵义并不局限于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带来损失的不利一面,它还包括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带来机遇的有利一面。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工程的整个生命期间都可能对工程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或者使工程活动中各个阶段的预期目标和期望效果难以达致,阻比工程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妨碍工程活动的后续展开,甚至造成工程的失败;或者促进工程的完善,使工程在满足社会各方的利益与意愿的同时又兼顾自然与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生态诉求。因此,工程风险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

2.2工程风险的特点

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塌方,导致这种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了,可能是采购的建材质量不合格或者材料型号与设计不符,可能是设计单位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可能是承包商的施工工艺不当或现场管理有漏洞等等。总之,风险损失往往是风险因素在潜伏期积蓄到一定程度才爆发的。

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影响因素太多,自然环境、设计、材料质量、施工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技术水平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不可靠因素而导致风险。当采用新方案施工,发生什么样的风险事故,造成什么样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3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控制风险频率和风险幅度的策略、程序、技术和方法。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目标必须与工程的总目标相一致,必须与工程的环境和企业的特有属性相一致。一般来说,应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规定具体负责的范围,并制定具体风险管理的措施和程序。

3、工程风险因素

3.1政治风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公司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市场,不可避免的将面临国际政治风云带来的各种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政局不稳、国际关系紧张、与我国的关系、政策开放性、拒付债务。

3.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水利工程所在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形势及业主的资金和支付能力可能给工程公司的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3.3自然风险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直到运营生产,与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都密切相关,对工程的成败有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容易发生对工程的自然条件估计不准确而产生的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影响。

3.4技术风险

标准和规程特别庞大复杂,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如许多大型的工程中浇筑混凝土的一项工作,就需要用到许多规范和标准。

4、风险管理方法

4.1风险识别

识别工程风险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在历史信息、专家经验(以及工人操作经验)、内部数据库、业界风险事件数据库、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等信息基础上,应用核对表、流程图、工作分解结、敏感性分析、事件树、故障树、专家调查法(例如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幕景分析法等方法识别工程项目可能具有的风险。

4.2风险评估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本着防患于未然的要求,从人员安排、技术支撑、资金到位、自然风险、人为破坏等各个方面予以填密思考,并且设计好几套风险应对预案。在评估的过程中,理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源的确认。在风险发生之前,风险源难以确认,但是我们理应按照有关技术和工作的经验,提前拟定范围,并且根据风险发生的机率予以量化;二是根据危险程度而确认风险发生次序。把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放到警示位置。在水利工程方面,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而评估的基本前提是风险的分析。

4.3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决策,理应建立在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基础之上。“防范决策不仅要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阻断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小危机的危害程度,而且应通过对潜在危害事件的预测、认知,主动积极地调整、控制,促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对一般决策所具有的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特点,它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逆向性(防患于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超前性(防患于未然);信息不对称性与高风险性(防范的是.“信息雾”,得到的确切信息和付出的东西二者之间其实就是质和量的关系。既然严重不对称,注定防范风险就是一种高风险投入);执行的军事化强制性(令行禁止。对风险防范决策执行必需严格)”

4.4检查和评估

决策之后,需要将自上而下的评估模式和自下而上的评估模式结合起来,引入360度绩效评估,全方位予以认真评估。在效果的巩固和落实方面,一定采取追踪管理,对正在实施的决策要适时修正,对已经落实的方案要调查落实情况,注重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和反馈,从而便于构建防范风险的指标生成体系。

5、结论

通过水利工程中体现出来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使我们了解水利工程中的风险,明白如何采取避险的措施,这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控风险所必需的。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以下简称美国COSO委员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中明确地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内。两者在风险的管理上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相融合,有效保障了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达成目标。下面我们就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管理目标、管理范围、关注侧重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他们两者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将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措施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后,以制度和流程形式形成的一个严密和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有效管控风险为目的,以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全方位梳理、识别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形式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官方定义正式出现在财政部等五部委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根据该项文件的指示,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员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界定与上述文件中的基本一致,不同处主要在于表述上的稍有差异,即将我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表述成了“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思路。要准确理解内部控制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以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为基础的;二是内部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或组织实体关键风险点控制的方法、流程、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和固化,形成管理规范,以达到对风险的管控;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或组织实体的经营效率效果,可靠准确经营财务数据的获得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合规经营;四是内部控制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管理原则,并按照业务导向和管理简化原则进行水平提升;五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内部监督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部门也有所不同,但内部控制均需要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的协调、参与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2.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在会计界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到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国AICPA)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通过组织多位学者共同研究,发表了对于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即《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对内部控制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解释。1958年,美国AICPA了29号《审计程序公告》,该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即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初步搭建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体系。还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才完整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架构。2002年7月,由于安然事件和世通舞弊案的影响,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进行上市审查时内控体系也成为一项必要且关键的审查内容,随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效仿这一制度规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考查,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在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件的成为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基本依据,被广泛推行。文件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共七个章节的内容。

二、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企业通过经营性活动赚取经济利益,任何交易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都具有影响。我们称之为风险。当然,风险有纯粹性和机会性,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纯粹风险指的是只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类型,而同时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叫做机会风险。当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准入放开、鼓励产品创新、政策法律解禁、经营环境变化后,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经营成效也随之变化和波动,企业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措施的决策过程中,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与匹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预判可能存在的损失,从而进行规避,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管理的含义为企业风控部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在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算、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施精准、有效控制,以降低或转移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尽可能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基础上,实现最大成效和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并不是要完全消灭风险,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风险等于拒绝财富。风险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精明承担风险,以最小可承受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即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以及工作基本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各个部门间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上工作内容形成了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板,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流程提供了制度前提。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则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应对措施执行以及工作改进,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美国COSO委员会2004《全面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解释为由董事会、股东会等管理层依据经营决策需要而对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过程,由此保证决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要准确把握并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一是全面风险管理是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包括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战略的确定、风险偏好的选择、风险的收集统计、风险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执行、风险的预防方案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改进,这一过程是风险转移、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是风险与机会的选择;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全员的参与;三是该定义表明风险管理并非要完全消灭风险,也不是为了减轻和降低风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尽量减轻、降低风险,使风险可以承受,精明地在所承担的风险上获取最高收益。其实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出合理的保证,而不是做绝对保证。可见,现在风险管理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更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纯粹和灾难性风险。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保险和风险减免的控制手段。在管理方式和目标上只是就单个风险实施管理,并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管理理念更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中心,不设专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来管理。而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考虑,全面集中管控企业和经营组织中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类别,既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同时涵盖交易风险、财务风险、执行风险等内容,配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工作体系,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专门部门来管理,从理念上已经积极主动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中心。在管理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更是紧密结合企业和经营组织发展战略,依据风险偏好寻求风险优化,同时运用现代金融保险功能和内部控制等多种方法、手段,以达到企业和经营组织经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所有利益方的共赢。另外,我们也可从英文“Risk,风险”单词上来探讨风险管理概念的两种解读,也颇有意思。第一种理解:R:代表收益(Return)、I:代表免疫力(Immuniz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风险管理技术和知识(Knowledge),即通过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免疫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种理解:R:代表监管(Regulation)、I:代表信息(Inform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关键风险点(Keypoints),即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注意要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目前想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核心就体现在全面性上,在于管理的全员参与和管理全部业务、全业务过程和全风险类别,以及在风险应对上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可理解为是指经营单位和组织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的全程管理。2.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历程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虽然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但人们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认识和运用并不久远。直到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于1955年进一步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及1956年《哈佛商业评论》上风险管理文章的出现,这篇名为《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至此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切入企业的管理,进入人们的视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95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该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各种风险的发生、反思与应对,2004年以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起点标志,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正式建立,并被广泛采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正式步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并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金融企业界全面推行,而后逐步延伸到其他工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才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逐步深入。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即《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我国自此拥有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志性规范,推动企业风控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界定具有争议,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包含合并关系。也有人反过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则认为两者联系紧密并正在融合。在我国,从相关部委对两者的重视态度上看,国资委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财政部更强调内部控制。但我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内部控制确实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完全必不可少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及必须运用的管理手段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二者管理目标和所依托的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流程来讲,可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了内部控制的。而从目前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自身完善发展中,看到二者也已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1.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和威胁而产生,他们有着一样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都基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全面风险管理而言更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对于后续全面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升华版本。两者在企业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它们都会强调全员参与性,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另外,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及各人员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他们相互分工协作,相互独立牵制。2.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流程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风险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条件,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才能控制到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积极性,并且把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判断方案是否准确、执行手段是否落地,才能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完善的内控系统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内部控制是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被广泛运用。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应对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之体系健全、统一、规范,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3.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管控风险的根本性质和作用看,他们都归于和服务于企业对经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成效、资产安全、经营信息及时准确具有保障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更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和方针,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管理科学规范水平,更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4.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目标、关注焦点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首先,在管理范围上,内部控制是企业依靠和运用系统化的规范、规章、制度、形成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以遏制与防范对经营目标实现中的不利风险和负面影响,保障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层来考虑风险的特征、偏好和管控,依照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在事前制定经营目标时就注重和进行各种风险的分析、识别、存在可能,并运用专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和有效应对要求管控各种风险危机事件,明显包含了战略目标范畴。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所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的是风控体系的全面搭建,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控制,以及财务与信息披露的安全,并且保证所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并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强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清晰、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公司经营所有业务流程其过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全面,其目标除内控的相关目标外,还要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和识别风险,以及对发生风险的有效应对上下功夫,以有效防止和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造成负面影响,保证所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全面风险管理所关注焦点已包含企业战略、市场、信用、合规、财务、现金流、声誉风险等所有经营风险。5.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和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上看,内部控制已完全融合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所负责和做的相关工作、活动、内容,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及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活动中都已包含,如对风险进行的分析评估和由此而实施的控制措施、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纠错等工作。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活动、内容、步骤比内部控制做的明显要全面、宽泛和复杂得多。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以及整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包括风险管理模型、风险处置、风险报告程序等组成部分。在对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业务流程控制和嵌入各项规章制度约束来应对。而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则不仅包括了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判断、风险对策等内容,还包括风险偏好、风险计量、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体系、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十分广泛。有鉴于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避风险,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两者在各有侧重、优势的深度融合中,最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成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编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0.

[2]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8):21-22.

[3]孙海燕,张荣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研究.管理学家,2010(9):99-100.

第8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一)国外主要观点 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三种主要的国外观点,如表1所示。

(二)国内主要观点 国内学术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深入。宋常、丁卫从边界与内涵、框架与内容、技术与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丁友刚、胡兴国从经济环境与组织目标的变化出发,探讨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指出内部控制由单纯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为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与企业综合风险管理相融合,伴随着组织目标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谢志华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发展主线,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融合在企业管理的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本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风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内部控制理论。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发展初始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对如何通过建立内部管理机制规避内部操作风险的认识较为模糊,惯用的做法是设计并执行与财务相关的不相容职责分离。如审批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实务管理与账务管理分离、保管与记录分离等。在设计不相容职责阶段,首先要对企业与财务相关的业务进行全面了解,对不相容职责进行充分识别,在此基础上设计易于理解的职责分离文件,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宣导与执行。当然,职责分离往往附带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信息系统口令、定期轮岗、各类账目的定期核对等。

(二)整体内部控制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是内部控制逐步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由20世纪40年代持续至90年代。1992年,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发起的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架构》报告。此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会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影响的过程,旨在为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报告内容涉及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与监督五个方面。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内控意识,是“来自高层的声音”,主要包括诚信与道德观、管理理念与经营作风、组织架构、职责和职权的分配、员工个人胜任工作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等;风险评估是对内部、外部影响企业绩效因素的评估,包含目标设定与沟通、风险识别及评估、风险应变措施等;控制活动是确保风险管理活动被及时执行的政策和流程,以及关键领域的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包含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等;监控是为了判定内部控制设计的充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包括定期评估内控体系、缺陷报告与解决等。

(三)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阶段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动荡不安,而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以抵御各类内外部风险,“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理念逐步形成。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是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管理风险,继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旨在降低风险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关注企业管理的所有细小环节。其思想的精髓如下:任何公司都是流程的集合,根据风险评估加以引导并从流程视角看问题,可以有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流程是若干控制活动的集合,即能够满足某些控制目标的作业即为“控制活动”;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以及所防范风险的高低,管理层确定“关键控制活动”并进行测试;内控体系的完善即保证控制活动实现内控目标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包括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完整和有效。

(四)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004年至今,不同国家监管机构/标准委员会纷纷对风险管理进行了诠释。纵观国内外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美国COSO 、澳新标准- AS/NZS 4360、中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ISO31000),均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核心步骤。其中风险识别是管理基础,是通过全面、完整的梳理,确定风险事项,并完成风险清单/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是资源配置,根据潜在风险产生影响的种类,参考国家相关规定和特定业务领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评估标准,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和风险发生影响评估标准,再根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多纬度、多层次的评分,完成风险评估后各风险点按流程进行归类,基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领域,直观的展现企业各业务流程的风险情况,以奠定资源配置的基础;风险应对是企业价值的保护和再创,合理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解决风险问题。

第9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通过对风险管理和保险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的分析,总结出经济类课程运用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驱动式教学的定义

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经济类课程采用驱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改革的尝试都是在理工科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多良好的效果。但是针对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很少,由于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应该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围绕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把原来抽象的理论讲授转化为生动的现象和案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从中总结出现象中所包含的本质,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像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建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外在信息加工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加强训练。驱动式教学对于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作为教学模式,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设计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工作是任务的安排。

三、经济类课程的特点

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和理工类课程不同的特点,在设计任务时尤其要注意这些区别。经济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现实性。经济类的课程大都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很多现象就发生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当前我们面临的通货膨胀现象,全国性的价格上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们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解释这个现象。再比如,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和消除自己身边的风险,物价上涨就是我们要共同面临的经济风险之一。

2.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以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来说,它涉及金融领域的知识,还涉及财政方面的知识,而且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很多经济现象的分析都需要用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学科的交叉现象很普遍。

3.知识的应用性比较强。很多经济类课程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用到,如何应用、如何更好地应用,都是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管理和处理身边风险的能力。

4.知识的重复性比较多。经济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涉及。例如,风险管理的理论在很多的风险管理课程中都需要,企业需要,家庭需要,金融机构需要,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更需要。

四、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基于经济类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主要以保险专业的课程为例来阐述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着手点:

1.问题类任务(专题、主题类任务)。问题被理解为一种需要注意、处理或解决的情境、人或事。在这里我们把问题理解为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现实的。比如一个专题、主题或案例,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新的含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类任务就是问题情境中所展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风险管理课程中关于风险特征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南方暴雨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亲身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从资料中了解到的各种风险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他们都能说出很多风险的表现,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再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让学生做出总结。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已经和正在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说明了什么?学生能够总结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够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说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风险的特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2.案例类任务。案例类任务的完成就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对现实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搜集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技术,进行特定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开始就是向学生展示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案例,学习的结果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适合于原理、技术类的知识的学习。(2)通过认真分析案例中的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最终学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的结果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师给学生呈现案例,学生自行分析,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例如,在讲授保险的四大原则时,我们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保险的四大原则理解起来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案例,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领会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保险近因原则时,我们引入了这样的案例:2006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6年7月28日下午,店内因线路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主要货物(店主估计价值约为20000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比较多,在王某没有提防的情况下,发生哄抢。放置街边的货物基本被抢劫一空,仅剩价值三千余元的商品,店铺已经被完全烧毁。事发后,王某向保险公司索赔。问保险公司对于发生哄抢的20000万元损失是否应该给予赔偿,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把基本的知识点——什么是近因、近因原则的概念和内容都学完,然后分组讨论案例中损失发生的近因是什么,根据近因原则,保险公司该怎么赔偿?这些问题讨论完后,案例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讨论,也明白了保险近因原则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原则含义的领会,并掌握了在实际中应用的技巧,理解了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五、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和教学案例展示我们能够看到,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驱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许多经济类课程和保险专业的课程一样,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通常会觉得比较枯燥和乏味。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很被动,虽然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学生也不满意。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采用驱动式教学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情景的展示、实际案例的引入,学生带着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能很好地把握学习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这两类方法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愿地积极探索、自行寻找途径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通过案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的驱使下,自己设计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其他任务,这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更主要的还要交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级职业人员,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是非常大的挑战。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如果教师还采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则不会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的授课过程就会十分被动。同时,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需要具备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就业的压力也使得学生更愿意学一些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采用驱动式教学法,正好符合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既能满足市场就业的需要,也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总之,驱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驱动式教学应用在经济类课程中一定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洁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7(3).

[2]绍祥东,张莹.以人物教学为驱动构建《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教育版),2007(2).

[3]李移伦,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4]周庆华.任务驱动教学的有益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5]姜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6]侯海云,李兴保.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新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

[7]孙朝晖.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教育革新,2007(8).

[8]周振铎,凌银枝.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课,20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