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仓库管理风险评估精选(九篇)

仓库管理风险评估

第1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并非是一个仅仅存储数据的简单信息库,因为这实际上与传统数据库没有两样。数据仓库实际上是一个“以大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附加在这个数据库系统之上的,存储了从企业所有业务数据库中获取的综合数据,并能利用这些综合数据为用户提供经过处理后的有用信息的应用系统”。如果说传统数据库系统的重点与要求是快速、准确、安全、可靠地将数据存进数据库中的话,那么数据仓库的重点与要求就是能够准确、安全、可靠地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经过加工转换成为有规律的信息之后,再供管理人员进行分析使用。

数据仓库必须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分析和综合。一方面,数据仓库中需要不断捕捉信息系统中变化的数据,将它们追加到数据仓库中;另一方面,数据仓库中包含大量的综合数据,这些综合数据中很多是和时间有关的。需要随时间变化不断进行综合。就信用评级而言,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要随时跟踪客户财务状况的变化,至少每年对客户进行一次评级。因此,数据仓库也要随时变化。利用上1年的企业评级数据及专家对评级的调整,建立和调节评级模型,来预测分析客户今年的评级情况。数据模型的训练过程见图1。

二、近年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占有特殊的地位。信用风险指的是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呆账损失的可能性。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中,信用风险是影响其安全高效运营的主要原因。

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的事前行为,而不是事后的补救。应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识别、衡量和检测风险,利用大量历史数据建立数据仓库,依靠数据挖掘手段了对数据仓库中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利用,挖掘出数据模型来预测和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风险量化管理。数据挖掘是通过自动或半自动的工具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其中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律。数据挖掘不是一种现成的产品,而是一门技能。数据挖掘的建模方法分为线形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分类树等。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处在转轨阶段,一方面由于信息残缺不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统计方法假定条件的局限性,使我国信用风险评估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20世纪50-60年代产生,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十分有效的手段,目前已在模式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有数十种神经网络方法,实际工作中大都采用bp(backpropagation)网络,一些文献将其应用于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bp网络也存在局限性:由于bp网络用于函数逼近时,权值的调整是用梯度下降法,存在局部极小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已学习好的网络的推广(泛化)问题;网络的隐含节点个数的选取尚缺少统一而完整的理论指导等。而rbf(radialbasisfunction)网络在逼近能力、分类能力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均优于bp网络。利用rbf网络来完成函数逼近任务,并且将结果与bp网络以及采用改进bp算法的前向网络的训练结果作比较,发现rbf网络所用的时间最短。

本文将结合数据仓库与rbf神经网络构建银行信用内部评级系统。

三、rbf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网络是单隐层的3层前向网络,输入层节点传递输入信号到隐层,隐层节点的基函数对输入信号在局部产生响应,当输入信号逼近基函数的中央范围时,隐层节点将产生较大的输出。由此可见,rbf网络具有局部逼近能力。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作为基函数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四、数据模型

数据仓库中数据的采集需要从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如交易系统、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crm)等系统抽取数据,然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经过etl(抽取、转换和加载)放入数据仓库的企业信用主题系统中存储、展示。在数据仓库中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应用主题,其中根据信用评级的需要建立的企业信用主题中的数据模型如下:

在银行信用评估中,多采用指标打分法,影响客户信用评级的指标有很多。在本文中采用反映客户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最客观、最主要的6个指标:

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年平均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利息支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票据平均余额

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表现放贷企业拥有债权的安全程度及贷款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果贷款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将面临破产的危险;应收账款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果;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总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资产报酬率反映贷款企业经营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反映贷款企业按时还息的能力。

为了消除行业之间指标的差异性,同时对输入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指标的评价采用的是“功效记分”方法,。功效记分是在选定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每一个指标都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际值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

指标的功效分数=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不允许值/指标的满意值-指标的不允许值

指标的功效分数,即是该指标的评价得分。

指标的实际值比满意值好,指标的功效分数得1分,比不允许值差得零分。有的指标是较高为好,如盈利指标,有的是较低为好,如资产负债率。某银行部分行业的指标参考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6个分析指标,rbf模型有6个输入节点,一个输出节点。输出节点输出客户的评估级别,在本文中分为3个级别,分别对应数值1,2,3。

五、算例

本文收集了某银行160个不同行业的贷款客户在2004年6月下旬的数据样本,去除其中17个不合格数据样本,剩下的143个数据样本中128个样本用于建立评估模型,15个样本用于进行模型检测。该银行将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分为是10级,分别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d级,其中d级客户已处于实际违约状态,在模型中不考虑。这样,我们将aaa-a定为1级,bbb-b定为2级,ccc-c级定为3级。

1.训练神经网络。设定网络学习的误差为goal=0.01,rbf网络的分布spread=1.0。

建立rbf网络,隐层神经元个数与误差平方和的关系图如图3所示。

当神经元个数neurons=100个时,sse=3.27185;当neurons=125时,sse=0.0127,满足学习的误差要求,rbf网络训练完毕。

2.网络检测。将先前准备的15个企业的指标数据用于rbf网络检测。检测样本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误差符合要求,因此这个rbf神经网络模型就是从数据仓库中挖掘出的信用评级模型。

六、结论

本文研究了利用数据仓库结合rbf神经网络用于银行信用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并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数据,对风险评估模型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信用评级模型克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性,体现了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并且从仿真的结果来看,对银行信用评估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此数据模型可根据不断增加的新数据来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投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袁曾任.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郝丽萍,胡欣悦,李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

[3]周露,力.matlab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

[5]章忠志,符林,唐焕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j].经济数学,2003,(9).

[6]bartbaesens,rudysetiono,christophemues,janvanthienen[].usingneuralnetworkruleextractionanddeci-siontablesforcredit-riskevaluation·managementsci-ence,2003,(3):312-329.

[7]陈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构建[j].金融纵论,2004,(3).

[8]郑允韬.基于数据仓库的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

第2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信息系统

在金融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中,银行业的零售业务资产在其所有资产中应该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个人信贷不同于企业贷款。个人信贷的数量大,但每笔额度小。因此不能用做企业贷款的方法来做消费信贷,而只能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于银行信贷零售业务而言,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比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更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缺乏高素质的分析人员,而是缺乏高质量的信用分析系统。

系统构成

贷款零售业务中信息流程是把数据输入到数据库系统,通过分析平台、运用数据刻画客户的风险特征,通过风险价值模型来评估风险的价值。根据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基本由三部分组成:数据仓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对于银行信贷零售业务而言,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数据仓库

银行从前台采集数据,将其汇入数据仓库中,用于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一个完整数据仓库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类信息:

客户基本信息。为了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跟踪,必须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掌握。

银行账务及信贷合同信息。为了对复杂的账务处理进行抽象和简化以进行分析,必须对客户的开户情况和银行内部历史的会计分录进行对应和参数化。并实现信贷整笔业务从申请、审查、评分、审批、发放到回收的全过程电脑跟踪。

担保信息。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担保和收取担保品是缓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数据仓库中必须建立有关担保和担保品的相关信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清偿数据信息。这一部分信息应该提供客户的债务结构和历史违约记录,包括违约类别、违约日期、违约本金、违约前利息以及清偿时间、清偿费用等。

数据研究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应该对这些大规模的信息进行利用,这才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数据分析不仅仅可以用于风险的度量,还可以用于客户价值发现。它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客户信用评价。针对零售业务的信用风险,西方商业银行多信奉“data is king”(数据就是一切),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信用评分(credit scoring)。在已有的数据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开发,刻画客户。

担保评估系统。该系统定位于担保方和担保品的数据采集的基础之上实时监控及风险分析。既要能完成担保方的信用分析,又必须完成对担保品价值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数据挖掘。金融事务需要搜集和处理大量数据,银行必须整合自己的客户档案和数据库,这种整合纪录银行各部门、每个人所接触的客户资料并进行统一管理的做法是客户信息管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牵涉到银行客户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即以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分析、评定不同层次客户的价值度,为其提供相应的价值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差距分析

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差距并不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上,而是在数据基础,在风险分析方法上。制约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软肋首先在于数据基础,缺乏数据基础,进行任何风险规范化管理和风险量化都是在沙上筑塔。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

其次,应该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在内部互联网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其实几乎所有的国内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对于零售客户的信用评分机制,已经包含了许多客户基本信息,然而数据系统却不能很好为一线的客户经理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但是却无法将个人信用评分与特定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联系起来。该系统主要由客户经理录入和更新信息,由风险控制人员维护,其数据的及时性和动态性达到相当好的程度。

参考资料:

1.张晓宏,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福建金融,2003,11

2.方华,对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若干思考,浙江金融,2003,5

第3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触及我国实体经济。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不但给我国广大中小 企业 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物流企业也通过发挥其在仓储、运输、搬运、装卸、运输加工、物流信息化及国际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成为银企合作的桥梁,为企业融资、替银行监管,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并从直接服务于外贸的物流相关行业开始,逐步向国内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主要表现在:

1 物流业务量明显下降。受出口增长幅度放缓或下降的影响,与出口企业相关的国际货代、航运等物流企业的业务量明显下降。2008年前3季度,我国货运周转量回落8.5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回落8个百分点,物流市场需求趋缓。预计2009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将会出现明显的业务量下滑,业务增幅普遍将同比下降20%~30%,六成以上物流企业的业务将出现负增长。

2 物流业投资增速趋缓。由于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以及资金紧张,共同导致了企业和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投资热情下降。2008年前3个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估计2009年中国物流产业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总金额都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预计将同比减少15%~20%。

3 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和倒闭。金融危机间接波及物流企业,很多物流企业出现企业 发展 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困难、利息成本增大、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给一些预付资金大、周转量大的物流企业带来影响。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倒闭现象,主要反映在制造业企业、出口企业、零售企业,也波及到物流企业。虽然导致这些企业倒闭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但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 不良影响逐步扩散。出口业务下降,给相关的物流企业带来影响,预计在2009年第2季度,世界经济下滑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开始加大,行业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将在第2、3季度加快。

而对于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角银行而言,主要的影响则聚焦在业务风险的增加上,这将使银行产生更多的“惜贷”行为。在这种态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将增高,甚至贷不到款,生存更加困难。

二、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大致分为三种运行模式:仓单质押、保兑仓、物流保理。

1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所谓仓单,是指保管人在收到仓储时向存货人签发的表示收到一定数量的仓储物的有价证券,仓单持有人随时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中小企业以在库存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受银行委托提供监管服务,对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质押货物的存放点可以是仓单出具方的仓库,也可以是具有一定仓储能力和仓储管理经验、良好行业信誉的第三方或出质人自办仓库,但后者须由仓单出具方派人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质物灵活多样,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均可以作为质押物。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此运行模式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企业流动性经营运作占比逐年增大,而银行习惯从事传统固定资产贷款业务,这是长期困扰企业融资的关键问题。物流仓单质押融资打破银行对动产抵押的歧视态度,使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等动产抵押物进入银行资产业务行列中。由于银行贷款收回是以特殊账户形式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违约风险较低。关键问题是银行贷款金额与质押品内在价值之间能否做到合理贷款,合理收回,质押物品价值评估报告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一旦评估有失偏颇,同样会产生风险。

2 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业务的一种延伸,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是:生产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 企业 、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确保 金融 资本金的安全,在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的买卖合同关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承兑担保的前提下,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反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供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此模式运行基础是以结算为目的,保证结算有序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银行通过间接融资获得融资收益,并使融资风险因分散性而大为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先进的仓储设施和设备提高仓储运能并提高管理收益,还可对保兑货物提供评估和监管,创造利益。从运行关系产生到结束之间,买方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均会面临一定风险。

3 物流保理金融模式。保理又称保付,指出口企业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行)买进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企业资信评价、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此模式运行基础是: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经营规模、资金实力、经营业绩、经营前景、资产结构等授予物流企业信贷配额,由物流企业对有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质押贷款,并对企业进行系统化的融资安排、物品评估、资格审查以及全程动态监管。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当中,因而往往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较银行更为简捷方便,而且其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银行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对它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银行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手中,这一风险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

三、金融危机带给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

1 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抵押物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数量多少的存量控制风险;质押物品种是否合适、市场价格是否稳定、质押物是否投标等质押物选择的风险;物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先进、内部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等物流公司对质押物监管的风险;货物来源是否合法、货物质量是否有以次充好现象、提货时是否有提好补坏现象、仓库安全、员工诚信、提单的可信度、保管设施是否合适等质押物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金融汇率变动等质押物变现的风险。

当前金融危机使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货物和仓储市场的业务量也受到影响,客户信用等级、支付能力均在下降,货物价格又在急剧下跌,这使为其提供融通资金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风险。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中远和中海的经营数据显示,中远2008年前3季度营业收入平均增幅是41%,但第三季度增幅减为27%,增幅下降了大约1/3。中海集运受到的影响更大,前3季度,中海9月份亏损达到2.7亿元。现在很多船东都采取合并舱位,甚至取消运单以减少亏损。

2 信用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等。在出质人进行货物质押时,有的客户资信不好,在滚动提取时提好补坏和以次充好,这样就会形成一定的质量风险。二是银行对物流公司和企业的评价失实的风险。尽管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向商业银行提供制造企业货物的详细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然存在漏洞,这些数据的来源和有效性都还是个问号,由于银行的评价技术不完善、评估技术不高、 网络 信息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商业银行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大,不可小视,这就出现了银行在信用评价时的数据信息低效风险。三是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一向都与社会的金融生态密切相关,而 经济 领域至今还没有树立起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物流金融这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也就是说当它踏入社会金融生态圈之后,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导致这种失衡现象渐渐地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进而不但没能为商业银行减轻负担,反而成为了其又一项信用风险的缘起。

在目前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下行态势下,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价格下跌的风险和销售变现的风险明显加大,以前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将极有可能使风险暴露大大增加,这将有可能导致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企业的大量违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这两类风险是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

3 控制风险。由于我国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时间短,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 法律 的瓶颈制约,操作疏漏和失误难以避免,主要问题有贷款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因此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内部存在着操作风险。因为在目前态势下,物流金融业务借款方也就是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原材料、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价格会波动,数量会变化,从而引发很多供应链风险,其违约的概率就会增加,而且质押品价格下跌的风险也变大,这些都要求物流企业要重新调整物流金融业务的监管模式、手段和指标,监管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同时,实体经济的萎缩也会造成物流金融业务量的萎缩,物流监管的规模效应更难获得。

4 外部环境风险。物流金融业务中,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缺陷。如我国信用制度作用的发挥存在企业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的限制;质押制度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处置难等问题。这些制度安排自身的缺陷会弱化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作为转移风险手段防范风险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大风险。其次是法律风险。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这就会使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可能形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 发展 的情况,并且法律风险也可能引发其他风险的发生。再次是宏观环境风险。宏观环境因素是影响物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因素,如汇率和利率因素以及国际物流整体需求因素等,物流业务的国际结算必然要牵涉到这类因素。另外还有我国物流业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虽然发展迅速、业务剧增,但是成本高、资质差等,这些都是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弊端。

第4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设项目风险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大量的风险因素,如自然条件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合同因素、管理因素、信息因素等,在多数的工程风险管理实例中最常用的风险分析和分析方法是依靠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师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如果风险分析不合理,则可能导致风险控制不力,出现工程拖期、资源和成本投入增加、甚至重大损失的情况。与此同时,建设企业在不断增多的承接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资料,这些工程资料承载的项目运营的经验和教训,蕴含着丰富的风险知识和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影响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利用海量的建设工程资料为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服务成为工程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随着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创造了条件。本文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建设项目风险分析领域,提出一种建设项目风险信息挖掘系统。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建立数据模型,以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PIMS)为平台,以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建立建设项目风险信息挖掘架构。

二、建设项目风险分析过程及特点

建设项目风险分析由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三个环节组成。风险识别是指识别出对建设项目可能构成危害的所有风险因素,并将其统计归类。风险识别有助于工程风险管理组织及时发现风险,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估计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过去的损失资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估计出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程度,并尽可能找出这些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度。最后评价这些风险因素对建设项目各指标的影响,确定它们的重要性,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考虑,在实际建设项目进行中,应仅对重要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及管理。

显而易见,风险分析是一项无论从管理还是技术上都极具复杂程度的工作,它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在风险识别中,要正确识别出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人员必须对即将开始的建设项目本身和相关的外部环境做大量的信息调查研究及有较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风险因素的识别是风险分析后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建设风险估计通常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根据个人建设风险主观判断而得出的结果;二是利用对长期工程实践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出的结论。通过主观判断的风险大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准确,而对历史资料的统计会耗费大量时间经历。一旦风险分析不准确,就会给整个建设项目带来损失。(图1)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获得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风险计划、采取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因此,如何提高风险因素的识别准确性,如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风险因素分布概率和评价是风险分析信息支持系统的必要工作。开发建设项目风险信息挖掘系统的目的就是利用数据仓库系统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基于此给出风险控制及管理的计划或建议。

三、数据仓库的总体设计

在本系统中,数据仓库集成和存储的信息来源选取为已经应用较为成熟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PMIS),而该系统本身就是规模庞大且资源异质的数据库。风险信息挖掘系统总体建模方法如图2 所示。(图2)首先对对应主题数据的存储和综合,从源数据库的不同结构中抽取数据,包括成本、进度、质量、合同各项建设信息管理子系统中取得的文本、数据、图像、图纸以及评价规则等,然后对其进行清理、集成与转换,目的是消除数据的属性特征等差异后,将他们按照一定的粒度和尺度进行规范化纠正,使得各种数据类型能够在定义域空间中叠加,以提供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这些经过净化和集成处理过的数据,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统一性。由于在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如各种工程联系单、工程报告、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图纸等,因此把相关非结构化信息颗粒通过关联算法和规则筛选整理成结构化数据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仓库形成后,把OLAP集中用于数据的分析,数据挖掘则致力于知识的自动发现,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将三者分别应用到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提高了相应部分的处理能力。联机分析处理实现多维数据分析,它从集成的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出发,通过构建多维的数据模型对信息从多种可能的角度进行快速、一致、交互性地存取,进而实现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数据挖掘自动地挖掘出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信息,预测未来的趋势,并可以直接用于指导联机分析处理。专家系统可以利用知识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它们集成的综合支持系统,将相互补充和依赖,发挥各自的辅助风险决策优势,实现更有效的辅助支持。

四、数据仓库模型设计

本文使用最常用的E-R模型方法作为概念模型组建数据仓库,在模型中采用了常用的星形结构,其优点是建模方便,易于用户理解,并能支持用户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主题中涉及到的决策需求,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最终创建了建设项目风险信息事实表,并建立了与之相关的时间、作业运行状态、环境参数、人员参数、技术参数、机械材料运行参数等维表,而维表可用于这些信息的扩展。结构如图3所示。(图3)

五、建立建设项目风险信息挖掘系统

1、OLAP模块。利用Microsoft OLAP Analysis Services服务端组件,根据数据仓库中的事实表和维表,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多维化表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对多维数据进行切片、切块、聚合、钻取和旋转等操作,以求从多个维度、多个侧面、多种数据综合度提取有关数据,从而了解数据背后蕴含的规律。利用OLAP模块完成对作业ID维、作业运行状态维、各项风险因素的数据分析,并展现出分析结果,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如报表、图表等。通过数据透视表服务提供的接口,采用MDX语句来完成对生成的多维数据集的查询。

2、数据挖掘模块。Analysis Services 通过API-OLE DB for Data Mining实现了数据挖掘的功能,这是一个为方便各种应用程序使用数据挖掘功能而设计的编程接口。通过API,利用各种挖掘算法,建立各种模型来完成挖掘任务。

(1)作业状态与风险因素关联性分析模块。数据关联是数据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用关联规则算法可以发现项目事故原因。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中隐藏的关联网。在此决策支持系统中,根据风险发生的经验知识,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在某特定时间段内风险因素与某些作业运行状态之间的关联规则。

(2)趋势分析与预测模块。通过作业状态与风险因素关联性分析模块分析已有的风险发生数据,得到风险发生规则,可以用来对正在或将要开工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由此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系统结构。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三层结构。由客户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在客户端基于Visual C++实现用户界面部分,OLAP和数据挖掘在应用服务器中实现,底层数据仓库在数据库服务器端实现。客户端用来向用户提交返回结果,应用服务器处理应用逻辑,必要时从数据库服务器获取数据,再向客户端返回结果。数据库服务器还要处理数据仓库的更新维护。

六、结语

本文对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技术在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支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尝试,结合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流程的特点,设计出系统中数据仓库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存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挖掘方法可以找到有关风险分析的新知识,包括重要的风险因素模型,各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事故产生条件等内容。相信随着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支持系统必然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Third Edition)[M].John Wiley&Sons,2002.

[2]Han Jiawei,Kamber.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M].Morgan Kaufmann,2000.

第5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摘要:实物类流动资产(即存货)评估是流动资产评估的重要内容。现结合本人评估工作实践,谈谈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的关键点,首先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方案的设计及清查布置,然后根据实物类流动资产的特点和评估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关键词:实物评估关键

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评估机构的自身声誉和经济责任,流动资产扣减流动负债是公司的营运资金,它对公司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均会影响公司整体评估价值。因实物类流动资产(即存货)评估是流动资产评估的重要内容。所以如何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的评估至关重要,现结合本人评估工作实践,谈谈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的几个关键点。

一、选准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的基准日

由于实物类流动资产属生产流通环节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数量和状态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不可能停止运转,而评估价值则是某一时点的价值,因此,选准评估基准日尤其重要。为与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相适应,基准日应选在月末、季末,这样可避免或减少重复登记或漏记。使实物类流动资产的清查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

二、分配合适的专业人员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方案的设计及现场清查

因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大部分工作量需要在现场完成,所以现场工作十分重要。而许多评估机构对实物类流动资产的评估工作不重视,派一些业务能力不足的助理人员在现场清点数量,不注意资产整体性概念和权属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证明对权属不清的资产进行评估,必将产生风险,应该引起重视。因此要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配合适的专业人员做好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方案的设计,以此统一评估人员、资产占有方管理人员的思想,避免评估当事双方在评估过程中因思路和清查方法不同,产生矛盾,以降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风险,提高评估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有利于评估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做好评估前期的组织布置和报表填报,关注实物类流动资产的权属

实物类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既有性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分为在用、在库),又有产权不易确定的产成品(已经开票但未提货、存放地点不在企业内部、委托销售产品等),又有形态不确定和数量不宜计量的在产品(有实物形态、无实物形态),还有规格繁多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这对实物类流动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带来不少困难。所以应着重抓好评估前期的组织布置和报表填报,向资产占有方详细了解企业工艺流程、管理制度、核算方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填报方案。实物类流动资产的填报不能就事论事,不关注权属,仅按照仓库实有数或财务数据填写和清查,因为财务的实物类流动资产核算以金额为主,数量为辅或不将数量作为控制对象,仓库主要以数量为主,仓库实物类流动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以出入库为界线。实物类流动资产能否合理准确的评估关键在于合理的填报,只有合理的填报,才能获得便于评估人员作业的相对准确基础数据。

四、对实物类流动资产的数量确定要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开始

只有抓住生产流程,才能清楚知道实物类流动资产在各生产环节的形态和约当量,从管理制度着手可以了解企业的进货、领用、入库和出厂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了解实际库存和实际库存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调整的方法。对于管理水平较高、制度执行正常的企业,应以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为主,在确定制度执行情况较好的前提下,以仓库实际数量与仓库账面数量来检验申报数量的正确性,但若财务帐与仓库帐和仓库实盘数有较大差距时。就要考虑与应收款、应付款、历史对帐盘点结论等结合,采用排除法逐一将已经售出或尚未入帐的部分剔除,才能保证实物类流动资产的准确性。虽然这样做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但是却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评估风险。对于管理水平较低,制度执行不好的企业,进行实物类流动资产全面清点核查时,应该贯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想,做到程序到位,手续齐备,记录详尽。对所有能见到的全部清点并记录,不能根据陪同人员简单解释是否列入范围而轻易放过,保证双方有异义时证明材料或修正的依据的有效,而不必重新再复查。

五、根据实物类流动资产的特点,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采用不同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估

根据资产特点及不同的评估目的,实物类流动资产评估可以采用的价值标准有重置成本标准、现行市价标准、收益现值标准和清算价格标准,但在评估方法的应用上,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应区分不同的情况,正确选用。一般来说,以实物类流动资产变现为目的评估,应采用现行市价法;以补偿为目的评估,则应采用重置成本法。二者的差异表现在是否适销和适销程度上。具体评估时可区别以下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外购实物类流动资产

1.刚购进的实物类流动资产,因库存时间短,市场价格变化不大,其账面值与市场价值基本接近,评估时可采用历史成本做为评估值,其发生的较大数额的运杂费应一并计入评估值中。

2.购进批次不同的实物类流动资产,应视不同的情况,采用购置日期最接近评估基准日的材料的历史成本价或直接采用市场价作为评估值。

3.可以取得市场价格的实物类流动资产,直接按购入实物类流动资产的发票价格确定评估值。

4.没有市场价格的实物类流动资产可以采用同类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采用物价指数进行价格修正。

(二)自制实物类流动资产

自制实物类流动资产的评估应根据评估的具体目的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适用的评估方法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企业在承包、租赁、联营等资产业务中不发生产权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应以产成品成本为基础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企业在以兼并、拍卖、出售资产等产权转让活动为目的资产业务中,应采用市价法对资产进行评估。

评估中还应注意区分不同的转让目的,正确处理市价中待实现的利润和税金。

参考文献:

[1]姜楠,对流动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认识,国有资产管理1995年12期.

第6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存货内控;风险导向;关键控制点;职责分离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具体来讲,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存放地点不一,计价方法较多,容易产生舞弊行为,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建立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存货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一、存货内控现状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存货实物控制存在缺陷,存货管理制度也存在缺陷,哪里出问题,哪里补,对存货盘点制度,感觉有问题就盘,没问题就不盘,没有形成制度化,岗位职责不清晰,只注重存货的购买环节控制,对其他环节往往忽视,造成大量的浪费。很多企业在采购环节,往往由一个人完成。采购价格,只有采购员一人掌握,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出库随意,接触存货人员授权不明。

(二)内部控制观念不强

内部会计控制已在企业实行,有的企业管理者仍然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增加岗位,增加成本,抓好管理制度就可以了,有了内控还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管理者的这些认识,直接导致整个企业对内控重视不够,员工更不理解内控,认为有了内控增加工作的难度,变得不自由。也有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内控的重要性,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三)风险意识薄弱

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应当收集相关信息,对风险进行评估,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识别,对识别的风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后,采取进一步应对策略。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对存货只要管住两头,哪里还会有风险,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每个环节的风险。

(四)整体框架体系有缺失

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企业在内控方面更多重视控制活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涉及较少,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更是缺少。存货内控作为整个内控的一部分,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不全面,设计出的存货内控就会缺失,缺少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会使存货内控带病工作,何来成效。

二、改进整体设计理念

(一)体现整个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种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控目标可通过内控要素实现,内控要素包括5个方面。存货内控设计要融入整个体系,不可孤立。这样才能使存货内控运行良好,效果明显,达到目的。

(二)以风险导向为基点

风险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关键所在。存货的交易数量庞大,存货项目的种类繁多,存货计价方法多样化,业务复杂,涉及环节较多,占资产比重大,存货放置地点不同,实物控制不便。由于存货的这些特点,增加了存货管理中的风险。风险点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控制点。企业对存货面临的各种风险,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对识别的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主要风险点,风险点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控制点;对分析出的重点控制风险,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对策略。

(三)充分考虑企业具体情况

内部控制涉及范围大,内容多,人员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存货内控制度。针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应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理清关键控制点

企业存货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对存货业务运用流程图法,列表法等进行全面梳理,理清各个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与风险评估与应对相结合,设计出存货内部控制。存货关键控制点主要有采购,验收,仓储,发出,盘点。采购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采购计划,请购,确定供应商,订立采购合同,供应过程管理。验收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记录。仓储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设立存放区域,保管方法,接触存货人员授权,建立台账,信息化系统。发出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领用审批,消耗定额,销售单,存货计价。盘点环节关键控制点主要有盘点流程,盘点方法,盘点报告。

三、具体设计措施

(一)采购环节

生产计划部门可根据销售预测、库存情况,制订采购计划,经过审批后,严格执行。由存货具体使用人提出申请,填制请购单,计划内的采购,严格按照计划进度由采购部执行,对于零星物资,经部门主管审批,财务部门同意后,由采购部直接执行,对于紧急需求可办理特批手续执行。采购部门根据收到的请购单,编制订购单,并连续编号。企业评估小组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评估时可从信誉、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经营状况进行,确定供应商名单,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价格及付款方面的优惠,不可由采购部门、请购部门直接确定。对重大采购项目企业可采用公开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根据批准的订购单,及时与符合条件的供应商签订符合国家法规的采购合同,对签订的重大采购合同,要组织技术、财务、法律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评审。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采取跟踪制度,获取供货质量、价格、及时性、出现异议的解决信息,对供应商适时评估,完善供应商信息库。

(二)验收环节

存货验收是按照验收标准,验收程序进行。外购存货首先检查采购合同、收料单、供货企业提供的材料证明、合格证、运单、提供通知单等原始单据与收到的货物是否相符,其次,检查实际交货期与订购单中的交货日期是否一致,再者,对收到的货物进行数量、技术规格复核和质量检验,最后,对于经验收合格的货物办理入库手续。对于不合格的货物,应及时办理退货、换货或索赔。验收部门建立台账,做好验收记录。

(三)仓储环节

设立仓储区域,对接触存货人员授权,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接触存货,建立存货明细账,根据入库单、出库单、退库单分别登记供货单位、领用单位、出入库日期、出入库数量、存放地点等祥细信息,按照存货的储存条件进行储存,经常巡查存货状况,安装摄像头监管存货,用ERP系统对存货实施适时管理。与财务部门、验收部门、领用部门建立定期对账制度。

(四)发出环节

存货发出分两种情况:一是生产领用,二是销售出库。

对于生产领用,制订消耗定额,按照定额和计划实施双重控制,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填写一式多联的出库单,由部门领导、生产部按照定额、计划、库存情况审批,经批准的出库单交给仓储部门,仓储部门审核无误后,严格按照出库单上的内容发料,当面点清,领料人办理签字手续,将出库单分别传递给生产,财务部门,登记台账,对于超出定额或计划的领料,应经过更高级别领导特批,否则不预发料。

对于销售出库,销售部门根据销售合同、订货单、销售发票或赊销审批单编制销售通知单,销售通知单由特别授权人员签字审批,仓储部门收到销售通知单后,审核手续是否齐全,关注销售的真实性,审核后按照销售通知单内容填写出库单,发货,当面点清,经办人签字,将出库单分别传递给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登记台账。

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单位情况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五)盘点环节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的存货清查。成立盘点小组,制定合理的存货盘点计划,确定合理的盘点流程,仓储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参与,合理安排相关人员,使用科学的盘点方法,关注存货的完整性,存货的状况,做好盘点记录,编制盘点表,对账实不符问题,查清原因,经批准后处理。

参考文献:

第7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2-03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1.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这对企业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及银行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的能力均提出巨大的挑战。

2.来源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产业进入时间晚,其本身仍有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3.来自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客观公正,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4.来自于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 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 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 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 有坏货风险, 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 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 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 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3)质押商品选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 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 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 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5.来自于供应链各企业信息传递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的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误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对产品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1.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因为我国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必须靠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的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由于银行间及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而对核心企业信用过分放大的风险自然减少,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2.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行业与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帮助银行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同时,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 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 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 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4.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规避仓单质押风险。首先, 物流企业要加强信用的建立和整合。如上所述, 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联系。所以, 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 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这样使物流企业能把握市场行情的脉搏, 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 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 以利于质押货物的正确评估和选择,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 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物流企业自己设计的, 形式很不统一, 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规定方式印刷 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5.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增加透明度,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 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因此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化解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对核心企业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银行贷款制度创新并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达到减少和防范风险, 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2] 张华,俞梦曦,陈丹. 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3]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第8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融资物流 第三方物流 监管 风险

随着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日益结合,融资物流成为物流企业开展增值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1999 年最先在国内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2005年一季度融资额达15.9亿元。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还开展了针对运输途中货物的监管业务[1]。UPS(美国联合包裹公司)于2007年11月28日宣布与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 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物流服务。但是,物流企业在开展融资物流业务时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融资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一)融资物流的概念

融资物流是指工商企业以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向银行质押作为条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综合物流业务。

融资物流的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申请企业的资信情况和还款能力决定贷款意向和贷款额度。对于那些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有价证券,但经营状况良好,有着稳定的货物流和现金流的中小企业,银行会考虑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监管能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在签定三方协议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贷款人提供的质押动产进行监管,并根据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的评估报告进行贷款额度授信。然后,由物流企业履行监管义务,并按照质权人(银行)的指令进行入库、出库、盘点及监管作业。

(二)融资物流业务的特点

1、以商品质押关系为前提

融资物流的前提是出质人(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借贷关系,并将质押物交付给银行。由于贷款人以动产为质押向银行借贷,银行委托融资监管人(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监管。

2、当事人各方签订的合同通常是三方合同

融资物流合同的当事方不仅包括保管人和存货人,还包括银行。三方当事人必须就出质、质物监管以及贷款授信等环节达到一致,并签订三方合同。

3、融资物流监管人主要对银行承担仓储责任

融资物流合同弱化了存货人“随时要求提取保管物(质押物)”的权利,以及保管人未能履行妥善保管义务造成保管物损失时的赔偿请求权。存货人将这些权利让渡给了质权人(银行),融资物流监管人主要对银行承担未按照合同约定向债务人(仓储物的实际所有人、出质人)或第三人交付保管物(质押物)时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保管义务的责任。

4、物流企业在融资物流业务中的监管职能

在融资物流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提供三个方面的服务:第一,为银行了解质押物的名称、规格、型号、质量、原值与净值、承销商等相关信息;第二,确保质押物的安全和完好;第三,接受银行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第四,当贷款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协助银行处置质押物。[2] 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对质押物进行监管。

二、融资物流的业务运营模式

根据监管人对质押物的监管方式和银行授信放贷的依据不同,可将融资物流业务分为仓单质押、动产质押逐笔控制、动产质押总量控制、买方信贷和开证监管等五种模式。

1、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是指保管人在收到仓储物时向存货人签发的表示收到一定数量仓储物的有价证券。仓单质押业务指出质人以物流公司出具的仓单作为质押担保,银行给予融资的授信业务。仓单质押业务属于权利质押类,质押的标的是物权化的权利凭证――仓单,银行对质物的控制方式是占有经过出质人和监管方同时背书过的仓单。仓单出具人应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唯一性。监管方作为仓单的出单人,只负责仓单注明的仓储物的数量,不负责质物的价值。

2、动产质押逐笔控制模式

动产质押[3]逐笔控制业务指出质人以银行认可的合法动产作为质押担保,银行给予融资,且在授信期内必须通过银行审批才能更换所质押的动产的授信业务。监管人只对质权人负责,并按照质权人的指令进行进货和放货作业。监管方不负责货物的价值,只负责质物清单注明的质物数量。

3、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模式

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是指出质人以银行认可的合法动产作为质押担保,银行给予融资,授信期内监管人只能在银行核定的最低库存水平之上方可更换所质押的动产的授信业务。超过控制总量之上的部分可以按照出质人指令进货和放货,当库存降到质权人规定的水平时则停止发货。这种业务模式适用于货物流动性比较强的情况。

4、买方信贷模式

买方信贷是指银行在取得商品控制权的条件下,为买卖双方之间的先款后货贸易提供封闭式的采购融资支持。出质人不能提供现货供质押,但其供应商能配合银行控制货权。买方信贷业务模式在到货前属于信用质押,到货后转为动产质押,这种业务模式适用于出质人的上游企业资质和信誉比较好的国内贸易业务。

5、开证监管模式

开证监管是指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出口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监管人按照质权人指令收货、验收、放货。监管方不负责价值,只负责质物清单注明的质物数量。开证监管业务模式到货前为信用质押、到货后转为动产质押,多用于国际贸易业务。

综上所述,仓单质押和动产质押模式存在质物权属认定比较困难和融资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控、无法保证资金封闭使用的问题。动产质押总量控制模式操作比较困难。买方信贷和开证监管则恰好弥补了上述缺点,但又存在强势企业议价能力强、不认可银行要求的问题。

三、融资物流业务的监管风险分析

由于融资物流的法律本质仍然是仓储保管,因此,在融资物流业务中,物流企业不仅要面临普通仓储保管人的风险,而且还要承担一些特殊的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承担因未履行妥善监管义务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合同法》规定,保管人应当妥善保管仓储物;储存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仓储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融资物流合同也应遵守此规定,即监管人须谨慎、妥善监管处于其占有之下的监管物,监管人应赔偿因监管人未能履行妥善监管义务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2.对银行承担因验收瑕疵的赔偿责任

《合同法》规定,仓储保管人应按约定对入库的储存物进行验收。验收后,发生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3.银行将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转嫁给监管人

在质押物价值下降、债务人又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能会通过寻找监管人的“过失”,将无法回收贷款的风险转嫁给监管人。这也是开展融资物流业务的银行之所以要选择那些资信能力好的大型仓储公司或者物流公司作为监管人的重要原因。

4.无法收回监管费的风险

在融资物流业务中,监管人根据质权人的要求行驶监管义务,但是,承担支付监管费的义务人却是债务人。而且融资物流合同通常还规定,在债务人不支付监管费时,监管人不能降低其监管责任。实质上,监管人放弃了《合同法》赋予仓储保管人的对保管物的留置权。一旦债务人因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不支付监管费,监管人将面临无法收回监管费的风险。

5.经济形势恶化时承担债务人强行提货等恶的风险

由于大多数监管人是通过租用债务人的仓库就地实施监管,监管人仅派出几名专门人员进行监管,整个场地仍然在债务人控制范围内,而监管物的价值通常都比较高。一旦经济形势恶化时,可能会存在个别债务人铤而走险,强行提取监管物,或者债务人利用监管人的监管漏洞、伪造提货通知书等方式提取监管物。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人仍须对银行承担监管责任。

6.供应商违反合同约定给监管人带来的风险

融资物流监管合同下,监管人可能自己不具有储存场地,而是通过向第三方租赁储存场所的方式对质押物进行监管。如果供应商不按监管人指示或者违反其与监管人的合同约定将储存物交付给其他人给银行造成损失,监管人应当承担责任,特别是港口经营人作为供应商时这种风险尤其明显。

7、质押物贬值风险

所谓质押物贬值风险,就是借款企业一旦还不了款而需要变卖质押物的时候,而质押物又无法按预期价格变卖的风险。为了防范这种风险, 要求融资物流中的质押物具有价格稳定,变现方便,流动性强的特点。如有色金属、钢材、化工产品、煤炭、粮食、塑料、棉花、橡胶、纸张、糖业等大宗商品。在特殊时期,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标准,而要采用相应的价格标准来规避质押物贬值的风险。

四、物流企业加强融资物流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融资物流合同管理,制定监管风险控制流程

加强融资物流合同管理是控制监管风险的事前控制手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重视融资物流合同监管条款的审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针对融资物流业务中常见的风险制定专门的风险控制流程,特别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环节进行规范。

2、加强供应商的筛选、评估、监控工作

由于融资物流监管工作通常是采用租赁第三方仓库的方式进行,不在自有经营场所内实施,所以应加强仓储供应商的筛选,选择有经济实力、有风险承受能力、管理比较规范的供应商。其次,应建立供应商的审核评估制度。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经营状况及其内部管理流程进行审核评估。另外,在监管协议有效期内,须定期监控供应商的履约情况。

3、加强客户(贷款企业)监控

要加强客户资信情况的审查,包括对贷款企业的信誉、经营状况、市场整体状况的动态跟踪。在监管物的价值出现市场波动或者客户的经营状况出现恶化趋势时,必须增加对贷款人的监控频率、加强监管力度,并及时向银行通报,预防客户在经济状况恶化时,通过采取非法手段提取监管物或者“掉包”等方式,给监管人造成损失。同时,监管企业还要预防银行在监管物的市场价值下降时,通过寻找监管人的“合同过失”来转嫁贷款风险的做法,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由于物流企业在融资物流业务中承担着为客户提供信誉担保的连带责任,所以,物流企业在选择客户的时候, 要优先评估客户的资产(经营能力)。企业的经营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主营业务增长率,要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二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应该控制在50%以下,最好在30%左右。

4、制定科学的监控管理办法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制订岗位职责、完善相关业务制度、加强货物出入库验收工作等方法来控制风险。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应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对于金额比较大的融资物流监管项目,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必要时还要建立专门针对市场波动、客户经营状况及监管状况的定期检查制度。

物流企业应制定针对特殊时期的风险应急预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防范风险。在风险特别大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要对仓储物的库存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当仓储物的存量达到规定限度时要有积极应对措施,如警告、冻结。

另外,物流企业还要加强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

5、建立不宜监管商品目录和高风险商品目录

根据实际开展监管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及商品特性,对于一些不易储存或者市场价值波动大的商品,应建立不宜监管商品目录、高风险商品目录,以便负责实施监管的业务部门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文治 对中小客户提供仓单质押业务,UPS 在华试水“物流银行”[N] 北京商报 2007 年11 月29日第4 版

[2]杨凤梅 毛思星 银行开展融资物流业务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

[3]董静 动产质押监管的相关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9(1)

第9篇:仓库管理风险评估范文

    笔者结合日常物资供应工作实践,谈谈对在用危化品的认识及储存环节如何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工作。

    一、燃煤发电企业的危化品

    凡是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均属危化品。我公司目前使用的危化品主要有:毒害物品(如液氨、丙酮等)、腐蚀性物品(如硫酸、盐酸、烧碱等)、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如易燃气体乙炔、氢气、助燃气体氧气等)、易燃液体(如己醇、丙酮、煤油等)。公司对危化品的危险源进行了评估,其中主要有:酸、碱、氨车的接卸,有可能发生酸碱氨的泄漏,造成伤人、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化学试剂有害气体挥发,造成人员中毒;易燃易爆品未隔离遇火种,发生爆炸;润滑油泄漏,造成地面污染、人员滑倒伤人、对皮肤造成伤害;氧气、乙炔使用未按规定摆放、固定、漏气,发生爆炸伤人。针对这些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制订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化学工作)、化学危险品管理规定、化学实验室管理办法、化学药品库管理规定、化学主要危险品事故处理预案、公司危险化学品概述与防范及处理措施、化验人员和仓管人员取危化品证上岗等。

    二、危化品仓储管理的一般性要求

    1.设计及施工

    危险品仓库的建筑、设计须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储存室或仓库的构造必须符合有关安全防火规定,并根据物资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防火、防雷、灭火、防护拦坝等安全设施。任何易燃和爆炸性物资的储存都必须与相关法规相适应,不得随便存放。具体实施:对于储存的易燃液体,应建立适当的拦坝,以容纳任何溢出或泄漏;评估仓储物资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兼容性;对于小型仓库的危险物资储存应分间、分类、分堆储存;性质相抵触能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资要单独储存;所有装有易燃液体的窗口都必须贴上相应的标签或标记;所有易燃、易爆压缩气体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气瓶装载,并贴有相应的标签或标记,使用中的压力气体必须做好记录(如压力、数量、存放地点等),用后的空瓶必须送回到专门地点存放,并做好标记;安装在仓库或储存室的通风、照明设备至少每月一次进行定期检查;存放易燃、易爆性物品的所有仓库都应适当加锁,以防止未经许可者进入;危险品仓库的建立必须呈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获得许可证;对不用的、过期或老化的危险化学品按有关规定妥善封存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