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浮力练习题范文

浮力练习题精选(九篇)

浮力练习题

第1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一、程序练习贯穿整个复习

程序练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次序”进行练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把学习内容分解成易于被学生完成的小步子,列成循序渐进的知识系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梯度设计的问题顺序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程序练习的特点:把若干个知识点,依难易程度排列,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主题干为中心,不断深入地扩展开来,逐步变化,逐步加深。

程序练习的功能:把复杂的、较难的问题,逐渐变成小的单元或步骤,有目的地分解成浅易的若干个小问题。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形成知识的难易梯度,还其问题的本质,指导学生了解问题不断演变的过程,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

1.程序练习设计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选好主题干。

(2)选好主题干以后,把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以一个题干、一组数据,不断改变设问、条件和方法,逐步把问题引深和扩展。

(3)知识的展开过程,要体现较好的梯度。覆盖面既要广又要有针对性,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两步之间难度相差要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就使学习者很容易得到成功,建立信心。同时,使他们思维开拓,解决疑难症结。

2.教学案例

如图所示,R1=10Ω,R2=20Ω,R3=30Ω,电源电压恒定不变。

初中学生因为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突出,但逻辑思维还比较薄弱,通过复习课中的程序练习,以“梳辫子”形式帮助学生理顺、理透物理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种程序练习,不仅教师在复习课上使用,还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题干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练习,自己设问和解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训练,使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寻求问题的内在必然联系,学习容易成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法贯穿整个复习

实验教学一直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我们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重视新授课的实验教学,而忽视了复习课的实验运用。而实际上,在复习课中运用实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实验技能和方法,懂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步骤。以实验形式进行复习,学生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对前后的知识更加连贯而又系统地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实验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难点问题,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实验复习法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实验设计新颖、有趣,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乐于通过活动探究、通过观察来建构知识,如果教师还是采取平铺直叙对过去所学的知识通过书本画画重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复习法,难以收到好的复习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新颖、有趣的实验,突破复习课难上的屏障,唤起学生复习课学习的热情。当然,教师要根据所要复习章节的重点知识,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化解疑难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拨云见日的复习效果。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实现探究活动由“形”到“神”的转变。每到复习课,过去教师总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讲,并将知识梳理完整呈现给学生,而学生被动地记、理解,然后练习,学生很少参与到复习课活动中去,更谈不上学生动手进行活动探究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际上,学生通过实验动手,参与探究活动,是提高复习课高效的重要途径,这已被我们近几年教学实践所证明。通过实验贯穿复习,并且要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由“形”到“神”转变,切实地进入到探究问题的实质中去,真正领会科学探究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案例

浮力复习课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塑料瓶(家庭都有、学生自备)、沙、水、细线等。

复习重点:浮力的大小、浮沉条件。

复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自选器材,进一步探究浮力的两种大小,即F浮=G-F ′、F浮= G排液 。

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往空塑料瓶中添加沙子,完成瓶子在水中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四种状态,并通过已学的知识,分别计算和测出瓶子在以上四种状态下各自的重力和浮力,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2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连续呼吸练习:逐渐增加练习的次数,加快练习的频率,要求其逐渐缩短吸气的时间,直至与蛙泳呼吸方式相同,练习次数:10×(3-5组)。在做以上及以下练习时,应要求脑瘫少儿在水中睁开眼睛,这样既有利于于发挥眼睛的视觉功能,又有利于怕水心理的消除和进一步游泳技术的学习。漂浮、滑行与站立练习目的是帮助脑瘫少儿体会水的浮力和在水中漂浮的感觉,掌握在水中维持身体俯卧平衡的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体会游泳时的流线型姿势。(1)漂浮:手扶池边(池槽),吸足气后,低头并把头夹在两臂中间,身体伸展开,腰、髋、膝要直,水面在头顶处。对于大多数脑瘫少儿来说,漂浮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教练要用手轻托其腹部与大腿,保持片刻后,放开手,让其体会独立的漂浮感觉,然后扶池边(池槽)恢复站立。(2)滑行:对于脑瘫少儿,大部分不具备独立蹬底与蹬壁滑行的能力,所以可以采用在教练帮助下的被动滑行的方法进行练习。教练及学员站在距池壁2-3m出,教练用手托住其腹部与大腿,在其低头、头夹在两臂中间且身体伸展成流线型后,朝池壁将其水平送出,到达池壁后,扶池边(池槽)恢复站立。也可以用手牵引其进行滑行练习。

蛙泳的教学方法

对于脑瘫少儿,因其躯体活动能力及协调性的不足,在蛙泳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采用简化的、分解的练习,降低各项练习的难度,从其能够完成的活动入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3.1俯卧池边的蛙泳腿练习由于大部分脑瘫少儿的运动感知觉的能力与运动迁移能力较差,而且俯卧在地上的蛙泳腿练习,只能体会到收小腿与翻脚的动作,因而让其直接进行这种半陆半水蛙泳腿练习。学员俯卧在池边,双手前伸,髋关节在池沿处,双腿在水中。教练一只手握住其一只脚,教练一边发出做“收”、“翻”、“蹬”、“停“的指令,一边用手引导着其做相应的动作;做15次×2组。然后让其独立进行练习一组:10次。接下来再做引导式练习。如此循环练习,并逐渐增加其独立练习的组数,减少引导练习。3.2扶池边蛙泳腿练习教法同上,为降低难度,先让学员戴上呼吸管进行练习;待其动作较熟练后,去掉呼吸管,进行憋气的蛙泳腿练习;最后进行加呼吸的蛙泳腿练习:3次腿1呼吸———2次腿1呼吸———1次腿1呼吸。3.3扶板蛙泳腿练习教法同上,先让学员戴上呼吸管进行练习;待其动作较熟练后,去掉呼吸管,进行憋气的蛙泳腿练习;最后进行加呼吸的蛙泳腿练习:3次腿1呼吸———2次腿1呼吸———1次腿1呼吸。3.4划臂练习划臂练习共分为四个阶段:(1)在水中,学员背靠墙壁,教练握住其双手,在发出“外划”、“内收”、“前伸”指令的同时,引导其进行不加呼吸的划臂练习。(2)方法同上,进行加呼吸的练习。(3)教练站在其身后,握住其髋部,进行水中原地不加呼吸的划臂练习。(4)方法同第三阶段,进行加呼吸的划臂练习。3.5完整配合练习完整配合练习共分五个阶段:(1)学员滑行姿俯卧水中,教练用手轻托其腹部与大腿处,手臂与腿部动作分开做,手臂动作做完后停一下,再开始腿部动作,腿部动作做完后停一下,再开始臂部动作,如此循环。可用口令引导其做动作,例如,说“手”,学员即做划臂动作,说“腿”,学员即做腿部动作。(2)方法同上,但做完手臂动作紧接着做腿部动作。(3)方法同上,使手臂与腿部动作逐渐衔接起来。(4)方法同第二阶段,但教练的手撤开,只在其下沉时托一下。(5)教练手完全撤开。随着其进步,逐渐加长游距,在其一次能连续游20m以上时,可鼓励其从浅水区往深水区游。开始的时候,教练可在其前面带游,待其对深水区的恐惧感减小后,可逐渐增大带游间距,并最终让其独立游泳。在完整配合练习中,关键是第二与第三阶段,这两个阶段事关脑瘫少儿能否学会蛙泳。[5]在对脑瘫少儿进行蛙泳教学时,不可过于拘泥于规范动作的教授,应先顺应其固有运动模式的特点,在其掌握大致动作轮廓后,再分阶段逐步对其动作进行规范化。

第3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1课例流程与点评

1.1佛山某学校老师作课流程(常规应试课)

(1)导入新课(2分钟)

问题:有人北江边散步,捡到一块“蓝宝石”,想测它的密度,因体积较大,放不进实验室的量筒,怎么办?

(2)介绍阿基米德的“洗澡”辨别王冠真假的故事.(3分钟)

(3)实验探究(10分钟)

教师引导:F浮与p液和V浸有关;V浸=V排;G排=m排g.

给出实验的任务:如何测出F浮和G排?

教师简单告诉学生测F浮和G排的方法,学生动手实验,只做一遍.

教师耐心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强调“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不能说成“浮力等于液体排开的重力”等等.

(4)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F浮=p液gV排. (3分钟)

(5)学生做老师发下的练习题(共5题).(15分钟)

(6)评讲:先让学生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点评.(10分钟)

(7)小结(2分钟)

评点

(1)引入别出心裁.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出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心进入课堂.

(2)常规教学功底扎实,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练习题设计合理,难易适中,有梯度,较好地贴近了考试说明.

(3)引导得法有效.先由学生讲述,后循序善诱地加以引导,然后教师简练点评.

(4)态度和蔼可亲,耐心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上和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5)板书到位,横向纵向构建知识框架,符合认知规律;学生训练有素,能及时把重要知识点作笔记于课本上,实验与练习速度快,能较好完成任务.

问题与建议新课标精神没很好落实体现,应试成份较大,存在重做题轻实验现象.因为注重了习题的练和讲,学生实验探究明显仓促.实验探究时间少,探究不够充分,小组讨论交流不够,没有实验器材的介绍和实验过程的点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够,老师提出的问题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存在教师代替学生回答的现象.

1.2东莞某学校老师作课流程(新课标探究课)

(1)导入新课(3分钟)

复习浮力两种测量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提出问题:一个体积很大的轮船或一个不规则的石块又如何测量它浸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2)学生实验:用手将一个小空烧杯底朝下压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体验浮力的大小和观察被小烧杯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3分钟)

(3)实验探究(22分钟)

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出发,探究F浮与G排的关系.

①探究浸入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②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流程及实验注意点;

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本实验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④学生小组实验,分别测量三块不同的小石块所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出来的水的重力;

⑤指导学生引导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⑥讨论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

(4)理解阿基米德原理(8分钟)

①板书内容,学生朗读;

②公式及理解;

③用视频介绍物理学史.

(5)应用与提升(6分钟)

①如何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学生思考操作.

②魔术:演示“浮沉子”实验,使手中的“浮沉子”在水中实现浮沉.

(6)小结(2分钟)

评点

(1)教学中能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以生为本,能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关注学生的快乐体验,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2)教师把握教材到位,重点突出,对难点V排与V浸与V物的关系等方面能有效突破.探究目的明确,教学措施得力,实验流程设计科学合理,规律得出充分.

(3)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强.语言富有感染力,充满激情,充满教育智慧.教学流畅,课堂灵动,务实高效.

(4)突出知识应用,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5)结束过程时留下精彩悬念.“浮沉子”演示实验,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带着质疑走出教室,能把学生的探究愿望延伸到课外.

问题与建议学生实验时间宜具体给出,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使课堂更加紧凑.教学激励机制可加强,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与发言.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师讲得偏多,如果能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讲、去发表和展示,会更加完美.

2“同课异构”课的关注点

第4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一、培养学生强化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我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与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练习的解答训练,让学生在学会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的同时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在解答物理练习的同时获得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在练习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像“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教师对浮力的概念、知识反复讲解、强调,但是学生还是反映:“浮力这一知识点不好理解、难学。”其实,学生在学习浮力概念之前,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码头上的轮船)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建立在少量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大多比较粗浅,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

二、进行有效练习的设计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这是练习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练习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物理现象,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用自制的“潜水艇”模拟真实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一定会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如,在演示电路的短路时,教师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熔丝,让学生看到短路后熔丝被烧断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而且记得牢。

2.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自编自解物理习题等方法。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一些典型例题,按照不同的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练习,同时加强学生自编自解习题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能促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练习课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练习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从而发挥主体的作用,所以大部分时间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活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指点要及时、恰当。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吊起重为G的物体,在将物体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我只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具体的理由让学生讨论,最后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我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

在引路时,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我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指导学生多作假设的方法,让学生像研究电阻那样“假设……”,从而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练习时选用长度不等但横截面积和材料相等的电阻,我向学生提问:“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影响电阻的因素?”只要学生讲得有得道理,我就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让学生动手验证,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勇气,引导他们向问题的深处进发,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刚接触到物理知识,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欠妥而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并引导学生重温已有知识技能应用到当前练习中。例如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所做的功与手拉绳子上升所做的功的大小关系其实是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和两个力的大小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我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练习浩如烟海,题型花样不断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曲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题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5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Optimizethequalityofeducationtostrengthenclassroomteaching

Zhangguorong

【Abstract】Forthetakeoffofthetwenty-firstcentury,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causeof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andalsocomplywithHealth,forinordertoenhancethequalityofthewholenationforthepurposeofqualityeducation,nodoubtistotraintalentsofanewstrategicinitiatives,besuretostrengthenitsimplementation,whichmuststartwithchildren,schoolsarrestedeffect.Italsoallowsteacherstotheneedtooptimizetheclassroomteaching,asfaraspossibletohighlight"theleadingteachers,studentssubject"theroleofbilateral,soastoachievebetterteachingresults.

【Keywords】Optimization;Classroomteaching;Strengthening;QualityEducation

我校是一所县级中学,位于清水县永清镇。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校差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物理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对物理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进行了尝试改革。过去我总认为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因此,教者和学者双方都觉得很累,教学效果较差。现在采用“细读、精讲、勤做、多练”的四步教学法,既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差生得到转化,优生于以提高,差生转化率达85%,优生提高率达40%,其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现就教学中的具体的实践尝试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1.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育是从培养创造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物理课教学更要全面具体地体现出其实验教育的功能,并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整个教学的程序由课堂教学统一调配,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一般分为五个部分:(1)对照目标预习理解;(2)精讲多练启发诱导;(3)做好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动力功能;(5)学生练习巩固。这五个环节可分步实施,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实施教学步骤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

现行的实验性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因此,它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素质教育。以预习为前提,讲解为动力,把学生预习后的问题渗透在教师的讲解之中,使其融为一体。例如在《浮力》一章的首节课时,应先提问预习的问题;(1)浮力的概念:浮力定义,浮力的方向;(2)分析浮力的产生及其实质。其目的要学生动手、动脑。逐步养成自拟预习提纲,增强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节课应突出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和下表面向上的压力总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这一关键性的重点和难点,既引出了浮力定义,又规定了浮力的方向,并表明了当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时浮力不变。

总之,每节课都要抓住关键,注重重点,分析突破难点问题,形成教学梯度,以达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

3.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实验的成败,既关系着学生学习物理课的情趣,又关系着学生对其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教师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尤其是刚接触物理课的初中学生,有趣的物理实验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认识,以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4.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

学生实验是以演示实验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标,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分组实验逐人指导,从“认识”、“操作”、“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技能培养。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时以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重点,对各小组加以指导、检查、示范,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失误。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为前提,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5.学生的练习与巩固

第6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1.1对于教练员来说,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认真地编写教案、科学组织试讲试教,为上课做好做足准备。虽然游泳教学是注重实践的教学课程,但是必要的应急预案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教练员来说,从教年龄小、任职资历浅,相应经验也缺乏,教案预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1.2在进行教学时特别是技能训练时,必须强调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保底工程。如果离开了安全,一切的教学活动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安全,狠抓安全,以安全为基点开展游泳教学训练工作。

1.3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而又有效的热身训练也非常重要,这样训练的目的是既可以提升学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又可以帮助学员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防止学员出现一些不必要但是影响训练的运动损伤。对于课堂训练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采用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这样既不会使学员感到枯燥又可以帮助学员形成一种训练的潜意识。

2.课堂中的创新教学流程与心理活动的引导

2.1加强学员心理素质培训。相当一部分学员害怕进行游泳训练,特别是害怕下水,所以就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帮助学员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有好的训练心理环境。

2.2利用?F代化的信息手段。利用微信、QQ等便捷联系手段建立相应的联系群组,通过群组内的定时练习,来提升相互之间的交流度,帮助教练员更好地掌握学员的训练情况,并根据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率。

2.3采取因人而异的训练方式。根据每名学员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游泳训练方式进行训练,乃至运用“我很放松”“我很沉静”等心理暗示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心理进行调节,帮助学员练就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

3.游泳教学的内容探讨

3.1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是以身体的肩关节为中心,双手做圆周运动进行划水。对称式轮转划水技术可以用来水中自救,同时可以使游泳者掌握身体平衡,提高游泳者的游泳技术。因此,值得游泳初学者进行学习。在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的教学中,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抱膝浮体和蹬边滑行,可以从直立漂浮开始教学,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使学生由仰浮到站立,第二点是使学生在水中练习轮转划水,并且将头部浮出水面进行呼吸。第三点是练习自救姿势。

3.2熟悉水性练习。在学生初次学习游泳时,难以使学生直接平卧在水中,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熟悉水性的练习。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屏息直立漂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学生在水中做直立漂浮,另一个学生在旁边进行保护。做直立漂浮的学生可以使鼻子处于最高位置,以便可以进行自由的呼吸。第二点是蹬底漂浮。教师可以使学生吸气,之后沉入水底进行漂浮。第三点是平卧漂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进行保护,另一个学生平卧在水面进行轮转划水练习。

3.3练习泳姿。在练习泳姿的过程中,仰泳对学生的入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采取仰泳的方式来练习泳姿。在仰泳的练习中,使学生仰卧在水面,仰泳的手臂动作和对称式轮转划水相同,同时腿部的动作也相对对称,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泳姿。

3.4练习耐力。在游泳教学中,往往过多重视体育竞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却忽略了游泳健身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耐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的有氧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来提高学生的耐力。

4.游泳教学的方法探讨

4.1多媒体演示教学。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初次学习游泳的学生而言,往往只能通过模仿来建立思维意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频、图像和文字将游泳技巧生动的显示出来,可以在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

4.2分层教学。在游泳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游泳起始素质不同,致使其对游泳技术的掌握也各不相同。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游泳训练,在游泳中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要逐渐增加其训练难度;对于缺乏基础,但是悟性较高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学目标逐步进行训练;对于怕水的学生,教师要一对一进行指导,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开导,以便其可以克服心理障碍。

第7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75、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有何经验?

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的一般性经验是:

①太空行走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比熟悉程序重要得多。因为在发生异常情况的时候,特别是在太空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情况,只有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②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是太空行走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

③对于已经参加过太空行走并具有这方面经验的航天员,对他们训练的重点是特殊任务训练,而不是一般的基础训练。

④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是无价之宝。

⑤实际应用你的知识和技能比仅从书本上学习重要得多。

⑥航天员应对太空行走所有的装备了如指掌,如舱外航天服的组成和结构,气闸舱内脚固定器放置的位置等。

⑦飞行模拟器、中性浮力水池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通讯联络的测试应在综合演练模拟开始前的1至2个小时进行。中性浮力水池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参加测试。

⑧训练模型应该与上天产品尽可能的相似,训练模型又要不断更新以适应上天产品的变化,有时可能要牺牲模型的逼真度以保证对上天产品变化的适应。

⑨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对训练设备不断地进行维修保养,有时候对训练模型维修保养所获得的知识,对上天产品的改进会提供很大帮助。

一般地说中性浮力水池是一种相当逼真的太空行走训练设备,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完成的一些动态任务,如载人航天器的机动飞行、遥控机械臂的操纵、处理大质量的飘动着的物体、太空行走航天员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等,在中性浮力水池中是不能模拟的,而这些任务在轨道上又非常难完成,很需要在地面上进行模拟。水的黏滞性和浮力给航天员身体控制带来明显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太空是没有的。水池中的身体控制给航天员一种虚假的知觉,产生这种知觉以后让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任务更为困难。

在中性浮力水池中的训练有时容易引起误导,如自由飘动状态处理大质量物体。在中性浮力水池中处理大质量物体,开始移动这种物体时比较困难,而停止这种物体的运动则相对容易。但在太空自由飘动状态下,情况正好相反。应该让每一个航天员都知道,穿着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飘浮状态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与在中性浮力水池中完全不一样;航天员在太空的全景视觉环境与地面也不一样。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性浮力水池训练与太空实际体验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由于在地面上不可能同时模拟太空所有环境因素,因此必须采用部分任务模拟器来进行太空行走训练。

在中性浮力水池训练中,应该让航天员更多地学习身体的定位与转动,特别是身体移动的开始和停止。夜间太空行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航天任务,必须让航天员在水中反复体验。另外,舱内航天员也应该参加中性浮力水池训练,虽然他们不出舱,但对顺利完成太空行走任务他们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性浮力水池中还要训练航天员使用动力工具,而且这种训练要尽可能逼真。所有在太空行走中使用的工具,都应该在中性浮力水池中进行训练。这种训练还应该包括工具的准备、测试、使用和收藏。

77、美国航天员对中性浮力水池中训练有什么重要经验?

美国航天员在中性浮力水池中训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航宇局经过总结,最后归纳出航天员对中性浮力水池训练的几条重要经验:

①随时随地部应该按安全带的使用规则系好安全带。

②尽可能用脚固定器将自己飘动的身体固定在工作位置。

③不要轻易接受潜水员的帮助,因为这种帮助会给你身上一个额外的力,相似于你在太空从安全带或反推火箭上体验到的力。(但如果情况危急,或者因安全带缠绕你的身体需要解开时,应接受潜水员的帮助)

④在中性浮力水池中不要踩水或游泳。

⑤不要靠水的阻力来帮助你,因为太空没有这种阻力。

⑥在中性浮力水池中训练,不要紧张忙乱,应有条不紊和慢慢悠悠地运动。

⑦花时间调整一下服装的重量分布,以便让身体能保持在特定的工作方位。

⑧虚心向有经验的航天员和教练员请教。

⑨将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摆出来向别人请教,因为别人可能已经遇到过相同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⑩牢记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在太空凡是有一个作用,就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11)将身体慢慢移动到工作位置,不要采用向相反方向推动或让身体自然下沉的方式进入工作位置。

(12)在训练中每一个行动都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计划,然后再实施。

(13)在训练中不要粗暴对待航天服等训练设备,要像对待真的航天服一样精心爱护。

美国航宇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两个中性浮力水池中,航天飞机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用的主要是失重环境训练设备(WETF),以下是航天员对失重环境训练设备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①WETF作为训练航天员太空行走用的中性浮力水池显得太小,特别是深度不够。现在需要进行大量的部分任务训练,而部分任务训练需要加深水的深度,同时需要在水池中安装一些设备,航天员需要进行反复多次操作。因此WETF不适合完成这些任务。

②WETF中的液压遥控机械臂应该是让航天员可以操纵的,其控制显示仪表应该跟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的一样。中性浮力实验室中的遥控机械臂也应该作同样改造。

③WETF应该安装一台经改进的广角摄影机,以便对航天飞机货舱进行广泛的监视。WETF的控制人员应能够对水下摄影机进行上下左右拍摄,并改变镜头焦距。

④在WETF中一些照明不良的区域工作时,水下头盔上应安装照明灯和闪光灯。WETF应为每个太空行走组提供一个可上锁的衣物柜,供他们存放特殊的工具和用品。

⑤应检查WETF中的模型与上天产品是否一致。对于经常使用的设备,上天产品与训练用品应该尽可能相似。

⑥中性浮力水池中的模型应该具有一定的保真度。航天员太空行走工作站和来回移动的过道应该是高保真的,而其它地方保真度可降低一些。

⑦对于WETF中的训练应作如下改进:水下服装内的压力应与天上服装的压力一致(标准为3.5千帕,但4.0千帕更好);在发射前7周,WETF的训练次数应增加,训练时间应延长;舱内航天员应参加WETF中的训练,特别是穿脱航天服,舱内航天员与舱外航天员的协同配合;由于旁观者清,应主动邀请舱内航天员对太空行走程序提出意见和建议。

⑧中性浮力实验室比WETF有更多的优越性:水池面积更大,能容纳大型或全尺寸的模型;安装有水下电视摄像机,舱内航天员可以用它来练习对舱外环境的观察;有一台水下仿真遥控机械臂,可供舱外航天员练习站在机械臂末端的脚固定器上操作。

⑨目前的水下仿真遥控机械臂功能不全,不能很好模拟航天员站在机械臂脚固定器上的操作。

79、航天员对在热真空舱内的训练有什么经验?

①在真空舱和在太空行走中,舱外航天服的硬度相差不多。在每一次真空舱内模拟训练都应该练习使用便携式脚固定器。

②在热真空舱内完成任务跟在太空行走中完成任务一样困难。

第8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一、 “形式运算”是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几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在11~15岁期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这时,“心理运算可被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也能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能用于当前的情境,也能用于将来的情境,以及运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的陈述”[1]。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关键期。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得到或计算浮力大小的途径有3种: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二力平衡法。如果是单一的用某种途径去求解浮力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学习也比较有兴趣,然而困扰学生的是复杂的综合题型,这些综合题往往是用某种途径先求出浮力,然后把浮力作为已知量用另一种计算浮力的途径去求解其他物理量。说白了,这是把浮力作为中间变量的多元一次方程问题。另外,实现物体的浮沉也有3条路径,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原来的部编教材中,浮力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是放在初三的,新课改后的省编教材将其上移到了初二。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刚刚由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部分初二学生尚未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比较成熟的形式运算能力。所以,原先部编教材将浮力放在初三学习是有道理的,它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所需要的逻辑运算水平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匹配。然而,教材安排不是一线教师能够决定的,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有其阶段性,那么,浮力这个教学难点就无法突破了吗?

认知发展的研究者认为,我们在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事学科教学时,并不是要去机械地套用与被动地迎合认知的那4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而是要重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精神内涵——促进儿童思维水平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囿于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所表现的特征,主动有意识地适度超越学生认知发展的现状,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其认知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而形式运算就是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二、 对运算进行“形式运算”,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案例所呈现的现象中跳出来,挣脱具体问题的束缚,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当前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水平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产生酝酿了心智发展的可能”[2],学生正是在解决这种不平衡的过程中,其思维水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学生学习越是困难的地方,教师越有教学作为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运算进行“形式运算”促进认知发展,即让学生除了能思考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外,也能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适用于更大范围的高一级的运算。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索,对浮力的教学进程做了如下设计:

第1课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及计算;

第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简单运用;

第4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轮船、潜水艇;

第5课时,浮力的复习课。

在这里,笔者重点剖析浮力复习课,因为前面4课时的教学任务相对单一,而复习课必须综合运用浮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它在帮助学生突破浮力难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复习课中,笔者重点达成了如下几个教学任务:

(一) 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3种计算浮力的途径

课堂上,笔者给出了以下3个习题:

(1) 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牛,当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牛。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2) 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当体积为500立方厘米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

牛。

(3) ①(漂浮问题)一个体积为1000立方厘米、密度是0.8×103千克/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②(沉底问题)在海水中游泳的人要上岸,从深水处向浅水处行走的过程中(

A. 人所受的重力逐渐变小

B. 人所受的重力逐渐变大

C. 海底对人的支持力逐渐变小

D. 海底对人的支持力逐渐变大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分别应用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二力平衡法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只点明了第一题所使用的方法——“称重法”,后面每一题则提醒学生自己说出所使用的方法。学生说出所应用的方法在这里不是浮力知识点教学的直接目的,而是一个引导学生“对运算进行运算”的过程,即让学生除了能思考具体题目外,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具体运用了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做完运算浮力的单一途径的例题之后,再以类似题目练习巩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熟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得到浮力大小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出如下3种“得到或计算浮力”的方法:

1. 称重法

F浮=G物-F拉

2.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

3. 二力平衡法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下沉在底部时,F浮+N=G物(N为容器底对物体的支持力)。

在这里,及时地小结非常重要。它在形式思维的水平上进行,让学生将一系列具体的习题按其相似度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一类相似的习题中抽取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再把相同的东西用同一个概念予以表达,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事实上,还有一种途径可以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即:因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存在压力差,所以F浮=F向上-F向下。但是,教参中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不作要求”,所以这里没有归纳进去。其实,“称重法”的本质也是二力平衡,初学时为降低理解难度而两者归为一种方法,到了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重新进行归类。

(二) 尝试对运算进行“运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浮力复杂问题的路径

笔者用以下3个习题为例引导学生解题、思考:

(1) 有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得重3.8牛,当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时,有50毫升的水从溢水杯中流入量筒。求:①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③金属块的体积是多少?密度是多少千克/米3?它可能是什么金属?

【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用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直接求出浮力,以浮力为已知量用方法1“称重法”求出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方法2+方法1)

(2) 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

m3。(取g=10N/kg)

【解题思路】从排水量定义出发,利用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求出浮力和排开河水的体积,再根据方法3“二力平衡法”得出船和货总重等于浮力。(方法2+方法3)

(3)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冰融化后,会出现下列哪一种现象?

A. 水面没有变化

B. 水面下降

C. 有水溢出

【解题思路】F浮=G冰=G水=ρ水gV水(冰融化前后质量守恒),F浮=G排= ρ水gV排,所以ρ水gV水= ρ水gV排,V水=V排,答案为A。(方法3+方法2)

解上述题目需要应用阿基米德定律、排水量定义、质量守恒定律等科学概念。笔者先让学生探求这些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自己尝试解题,然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思考的路径。这时,需要引导学生站在超越了具体问题的思维层面去思考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终于通过两道例题的小结找到计算浮力复杂问题的路径,那就是:用一种途径求出浮力,然后用浮力作为已知量,利用另一种途径求解其他未知量。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再用这种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巩固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每解一道题之前先说出哪几种途径结合求解。

(三) 促进认知发展,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实现浮沉的3条途径

在经过浮力综合计算问题的思维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对运算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这时需要趁热打铁,由量变到质变,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实现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浮沉问题的关键,浮沉问题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以下实现物体浮沉的途径:

(1) 若不能改变浮力,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如浸没水中的潜水艇,由于浮力不能改变,只能通过排水储水来改变自重,从而实现浮沉。

(2) 若不能改变重力,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途径改变浮力来实现沉浮。如轮船、鱼泡和气球。也可以改变液体密度的途径改变浮力来实现沉浮。例如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密度不同)中的沉浮。

(3) 若既不能改变自重也不能改变浮力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密度来实现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例如密度计,轮船从江河到大海。

对初二学生来说,初学“浮力”犹如进入了一个丛林,如果不知道出路的方向,很容易不停地在原地绕,直到精疲力竭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解题中的思维过程,学会“对运算进行‘运算’”,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形式运算能力,让他们既获得具体的知识性认知,又提高思维水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第9篇:浮力练习题范文

小学浮雕教学的操作方法

1、购置浮雕制作材料,建立雕刻教室。浮雕艺术是一门技巧性十分强的艺术门类,小学课堂要做到普及与提高,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专用的浮雕雕刻教室、工作台、雕刻刀、美工刀、直尺、喷漆、板材、陶泥、泥片机等工具必须按人员配备齐全。常态美术课由于材料、场地的限制,全体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难的,而在专用教室里,不用考虑材料与工具的配备,学生学的放松、认真又开心,高质量的作品也能够轻易完成。

2、进行校园浮雕普及学习,分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要求。(1)为了贯彻浮雕教学,学校可增设浮雕模块课程,小学低段以泥浮雕为主,强调浮雕的趣味性、创造性与学生泥性的培养。爱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好与泥土打交道,低段的孩子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比较专业枯燥的造型训练,重在使学生了解浮雕造型基础语言及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的趣味训练。如搓面条比赛、做砖块搭房子等基础形体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浮雕制作的一平、二搓擀、三贴刻的基本泥制浮雕的方法。此法简单易掌握,是浅浮雕的基本制作加法。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以泥条代线,以泥片代替面,以小圆球及细节代替小点,在平板泥片上进行浮雕创作,又像绘画又有立体感,兴趣非常浓厚。(2)小学高段浮雕课程强调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练习,同时学用不同材料进行雕刻创造。雕刻的语言是形体,要制作物体的体积首先得要观察理解。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位置,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另一边,看一个物体。笔者在指导制作人物浮雕时会说:“要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首先要学会用基本几何体来概括人物的造型,你可以把手臂看成是圆柱体,头部看成是正方体,而许多复杂部分则是这些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切面。学习浮雕不仅要有这样的观察方法,在具体制作时还要把这些体进行压扁,最后进行削割与打磨。“这样的解释非常凑效,学生听后大多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同时知道用一些方法做出物体的起伏凹凸细节。

3、开创浮雕社团,培养小小雕刻家。(1)以写生、临摹、创作为社团基本教学模式,提高社团学生的雕刻造型表现力。如浮雕静物写生,在雕刻教室摆好静物,如水果,瓷盘、瓶子,花花卉等物品。通过浮雕的语言转换来体现空间感。学生应初步理解和掌握浮雕艺术特征。要求作品造型基本准确,能基本体现浮雕中的 :“压缩”特点。体现出具有雕塑和绘画的双重特性。写生仅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再现,而临摹则是对前人浮雕处理及雕刻手法的一种再学习。如教学生临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局部,作品又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所以这一组浮雕亦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浮雕刻画十分精细,发挥了浮雕艺术的特殊魅力,于相对的平整中表现了立体的深度。(2)加强浮雕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从选材、制作、作品完成形成及整套浮雕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浮雕是通过造型、光线和阴影等来达到其表现效果,而绘画则通过色彩和线条等来表现,两者虽有差异,但表现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两者有着一些相同的构成元素,如构图、透视,以及装饰性、写实性等。绘画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诸如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画、故事的背景与环境、复杂多样事物的重叠和穿插、大型或特殊场景造型的表现等。从这些方面来看,浮雕中的绘画元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浮雕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与绘画的结合,也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用刀在板材上进行绘画,绘画技巧是浮雕进行构图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绘画基础对于浮雕教学将是事半功倍,但是绘画和浮雕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浮雕注重取舍,注重体面及空间的表现,而绘画注重内容、线条及色彩的表现。所以加强绘画的构图训练与形体训练也是必须的!(3)强调社团合作与分工,从个体创造到集体合作均体现团队的合作意识。浮雕创作往往是大型的,5 人、10 人,甚至 20 人完成一件浮雕作品是常有的事,如《快乐的大课间》浮雕作品,画面由 15 个不同动态、不同服装表情的人物组成大课间的活动场景,长 3 米宽 1.2 米,作品尺寸大,气势宏伟,由我们 5 年级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诸如人物的造型风格、大小比例、动态位置等都需要得到高度的统一,同时由不同的人物进行雕刻又在统一中透露出不同的个性!

小学浮雕教学的研究创新

1、雕刻材料的选择。泥制浮雕有可塑性强,利于塑造的特点,而一些其他新型材料如 PVC 板上、Kt 板上、卡纸等有装饰性强,便于保存、装裱的特点。Kt 板是一种由 PS 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有一定的厚度,质地细腻,便于用锋利的美工刀在上面雕刻、削切,削割有平削与竖削之分,平削侧重表现物体大的凹凸及形体起伏,而竖割侧重线的变化。卡纸浮雕侧重用折、挤、拉的方法表现物体的起伏,有时利用卡纸的厚度做文章。卡纸浮雕成品精致、细腻、装饰性强。用泥土进行浮雕创作较多的运用到挖地与加高的方法,在塑细节时又用到刮、扫、刻,而用 kt 板进行创作时多用双刀刻线、薄削,有时甚至用烧红的铁丝进行烙印。这些方法的学习简单又有趣,比较适合小学掌握。#p#分页标题#e#

2、雕刻技法的探索。浮雕的制作的过程虽然复杂,但通过变通,可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方法。在美术心理上处于图形期的一二年级孩子,不必教授其透视、体量、光影等高深的理论,有时只需教他们怎么做,然后再理解概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他把手中的泥条当线条,把泥片当色块用,最后用刻刀在作品压印花纹,在老师的指令下,简单的泥浮雕就完成了,孩子们从制作的过程中也明白的浮雕制作的基本方法。

3、雕刻技巧的简化。美版美术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一定的雕刻课程,并且为每位孩子提供了泥巴,这位展开浮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 8 册 13 课《砖石上的雕刻》一课 , 初步介绍了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门的浮雕教室全体性的掌握泥浮雕制作的一般步骤,最少能完成简单的线刻作品。还有如《门的装饰》一课,先用擀面杖或泥片机制作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用泥刀在泥板上进行镂空雕刻(1)贴花浮雕的制作方法。只需要在物体上做出简单的肌理后沿外轮廓剪下来贴到另外的泥片或者器皿上,形成凸面,这种浮雕制作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2)压印浮雕的制作方法用实体在泥片上压印,形成凹面。有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浮雕作品就有了凹凸,作品的艺术味道就出来了。

4、立足雕刻基本技巧,强调创造精神。浮雕雕刻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积极向上,选择表现童心童趣的题材。浮雕学习水平要提高,仅仅几个课时的时间量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小学阶段周两课时,而美术教材内容安排尚有多余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校美术老师雕刻专业的特长编写小学浮雕校本教材,在完成规定的美术课程的同时,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学习,并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美术心理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应快乐校园和生活以人物为主的内容;以各种动物为雕刻对象;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雕刻对象等。

小学浮雕创作的成果展示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自从进行浮雕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浮雕教学的基础,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重点抓社团建设。作品《快乐大课间》现置身于我校教学楼连廊,深得师生、及家长的赞美!适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许多地方均展示了学生原创浮雕作品,学生学习浮雕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反映校园及生活的大型浮雕作品布置在校园中,不仅环保而且具有纪念意义浮雕厚重而具有历史感,对于参观者而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反映了该校学生美术创作水平,更能创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