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简述资产的特征精选(九篇)

简述资产的特征

第1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商榷

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已经于2007年秋季使用于高等学校2006级学生的教学。这套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凝聚了众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专家的智慧和力量,确是一套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材。本人作为一名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本着使这套教材精益求精的目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有关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概论》143页)这里的问题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的货币是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说是处于商品的流通过程,从表面上来看,或者从形式上来说产业资本家付出货币,购买到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并非是一般的商品,因为除了购买到生产资料以外,它还购买到作为劳动力的特殊商品,正是由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属性,即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产业资本家才去购买,或者说产业资本家之所以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正是看到它具备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能力或属性。因而,正是由于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使这一流通过程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一流通过程属于形式上的商品流通过程,但从实质上来说它却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显而易见,教材中的表述是欠妥的。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概论》144页)这里的问题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扩大再生产比简单再生产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说法呢?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原理既适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结果。只有首先满足简单再生产的要求,然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联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其特征是扩大的再生产,但是,不管如何,不管在何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依赖于简单再生产,没有简单再生产,就根本谈不上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相反,这是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根据语言学的规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那么,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修辞结构来表达的话通常来说用并列结构就可以了,原因正如上述,一方面简单再生产比扩大再生产具有优先性,另一方面,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扩大再生产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特征,二者各有自身存在的特征和意义,因而不能一般的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所以,教材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偏正结构”值得推敲。

3.下引内容紧接上文:“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概论》144页)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内部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三大交换关系,即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同时也要满足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当然,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用自己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相交换从而满足两大部类各自的需要的,即一方面第二部类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得到了补偿,另一方面,第一部类通过出卖自己生产的生产资料交换回消费资料从而使得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需要得以解决。通过上述的两大交换过程,可以使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至于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以及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在上面的表述中已经涉及。当然,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部分关于生产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表述内容的缺憾,可以通过和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的表述进行比较的方式能够对这一问题看的更清楚。撇开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因为在教材的表述中,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内容的表述是无可挑剔的。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显然这是指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既然已经满足了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说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同样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与此相对,教材上对生产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那么我们随之要问,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补偿呢?没有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补偿,也就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同样也就没有第一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这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我们揭示的基本原理。

第2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1.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最热月、最冷,月均温、气温年较差等),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年降水量),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海拔,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和分布。

3.地势特征:地势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如西高东低)。

4.地表环境特征: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5.河流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和流域面积,支流情况,上、中、下三游的划分,流经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等。

6.河流水文特征:汛期,结冰期,有无凌汛,水量,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7.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工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

8.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

9.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主要部门,技术水平,发达程度等。

第3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定性概况与定量表述即是对问题分析、归纳和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目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所缺乏的。综合题在分析或简述或说明某种地理要素的特点、特征时,都要定性概况与定量表述。

例Ⅰ:(2011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左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1右为甲城市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 600毫米以上),5~10月降水较丰富(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海拔低于200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解析:第(1)小题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由右图可知,气温全年高温、季节变化小,这是定性概况;最低约为20℃、最高约为30℃,这是定量表述。降水全年降水量较大,分为干、湿两季,这是定性概况。全年降水量约为1 600毫米,11月到次年4月降水较少,都在50毫米以下,5到10月降水较多,尤其是7、8月份,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这是定量表述。第(2)小题的“地形特征”,包括地形和地势两方面。地形由左图可知,该地区是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地区,是恒河三角洲,故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是定性概况;从等高线数值看,该地区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低平,这是定量表述。地势一方面从河流的流向可分析判断出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这是定性概况;另一方面,从等高线数值看,该地区北(西北)部海拔在300米以上,而南(东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这是定量表述。本例中两个题目难度都不大,属于常规分析题,但学生“眼高手低”,不懂得从“定性概况与定量表述”两方面加以分析,往往只有定性概况,未有定量表述,只有结论没有依据,作答不够充分,因此造成失分或得分不高。

二、整体性把握原则

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它各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原则即是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用于分析和解答地理高考综合题。

例Ⅱ:(2009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答案:(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2)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解析:某河流的水文特征是该地区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具体表现。第(1)题中A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该地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多个地理要素。由经纬网可知该地区是我国东北某局部区域,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由于气温在0℃以下,降雪积累而不融化,待到来年的春天气温回升时再融化补给河流,所以河流具有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等特点。植被上,东北是我国天然林分布最广、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少的地区,故河流含沙量较小。第(2)小题:农业生产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整体。“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即说明“西北部与东南部”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地理要素的差异,因为它们具有整体性。通过图示区域的等高线和河流分布可分析得出:地形西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故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东南部海拔在200~600米,等高线较为密集,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较薄。水源上西北部有河流,灌溉条件较好。气候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综合分析得出西北部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地理环境整体性不仅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还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因为组地理环境的人口、交通、城市、工业、农业、技术、政策等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在高考综合题中常见分析或简述某地工业、农业或城市等区位条件,也要运用整体性原则,从人口、劳力、交通、城市、工业、农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加以分析。

三、规律掌握与因材料而宜原则

这里所指规律即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力、市场、交通、技术、政策、资金以及工业、农业等;评价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评价。但这些规律不能让学生误以为是分析、解答高考综合题的程式化、模式化,学生更不能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题目设计的本意,应因题、因地、因设问、因情境、因材料而宜。

例Ⅲ:(2013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位置见图3)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 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第4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概念框架 联合项目 资产定义 评述

目前在会计理论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关于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在第一阶段已取得成果的情况下,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的研究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资产要素的定义,对联合项目关于资产定义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述,有助于正确地理解资产的定义和把握资产的本质特征。

一、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介绍

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简称,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的NO.2中写到: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而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源自于美国安然等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使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体系颇受诟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必须有所行动,因此对FASB提出了要求,迫于压力,FASB在2004年与IASB召开了联合会议,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概念框架,以此作为两个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理论依据,并确定启动概念框架联合项目(Conceptual Framwork――Joint Project of IASB and FASB),其共同目标是建立一个一般的、改进的概念框架,“使双方制定的准则能更清晰地建立在一致与恰当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应根植于经济学概念,而不是主观假定或惯例”。根据双方商定的结果,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分为8个阶段来完成。

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资产定义和评述

1.资产定义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经过多方努力之后,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在2010年9月8日了第8号概念公告,即目标和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因此,处于第二阶段的“要素和确认”就备受关注。在本文中,主要是对资产定义进行介绍和评述,这是因为资产在会计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资产负债表观的直接反映。在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看来:“在复式簿记产生以前,簿记主要反映的是资产,财产经管人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会计主体,而是为了自己控制经管的资产。”其次,资产是一个主体(如企业)存续和发展的根基,被不同的所有人拥有,又划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被称为“负资产”和“净资产”,资产的流通和使用又形成了成本、费用、收入等要素。再者,在概念框架中,资产要素向上接受目标的约定,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向下又影响着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资产要素是概念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资产定义进行探讨,同时满足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要求。

事实上,很早以前会计学者就开始了对资产定义的探索。早期学术界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未来劳务观”和“未耗成本观”,这是从实务中总结而来,未能考虑资产的本质特征。在原则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借方余额观”和“经济资源观”,相比起早期的研究,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明显局限于会计标准和准则。在概念框架建立以后,产生了“未来收益观”、“列举观”和“财产权利观”,这一方面是学者们对资产的内在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它相关理论的发展,如产权理论。可以看出,对资产定义不断探索的过程,就是对资产本质不断认识的过程。

2.概念框架联合项目阶段性成果――资产定义

在概念框架中,给出要素的定义主要是为了划分不同要素间质与量的界限,从而为要素的确认确立一个严格而规范的标准。针对资产的定义,IASB和FASB召开了多次会议,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并暂时性采纳了如下的资产定义:一项资产即一个主体拥有权利或其他进入权而其他主体没有的一项当前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是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之后的成果,目前还未确定为资产的最终定义。

为了增强对资产定义的理解,IASB和FASB还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意味着在财务报表日该经济资源是存在的;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能单独或与其他资源一起,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金流入量或减少现金流出量;该经济资源来源于合同或捆绑协议,是无条件的承诺或其他保障性条款要求的能力,并受到风险保护;排他性的权利或其他进入权使得该主体能使用该经济资源,其他主体对该资源的使用受到阻碍或限制,这项权利是通过法律或其他同等方式来实施的。这样的解释,使得我们对资产定义的把握更为准确。

3.对资产定义阶段性成果的评述

在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关于资产定义及所达成的共识和解释中,可以看到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仔细的探究和推敲,以希望能对资产做出最准确的描述。具体如下:

第一,强调“主体”的概念,并且排除了其他的主体,这与该联合项目中第四阶段的“报告和主体”遥相呼应,进一步验证了概念框架是一个内在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理解,企业只是众多主体中的一个,企业是主体,但主体不一定是企业。

第二,去掉了“过去的交易或事项”(IASB、FASB定义),这是考虑到财务会计的发展,不仅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能带来经济利益,将来发生的当前已经签订的具有法定效力的契约,即使尚未完成或执行,仍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如当前的衍生金融工具。

第三,去掉“预期的”(IASB)和“可能的”(FASB),避免定义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使得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符合信息质量要求的“如实反映”,以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第四,用排他性的“权利或其他进入权”取代了“控制”(IASB、FASB定义), “控制”会让人联想到合并会计中的“控制”,但是当主体不能控制其他主体的行为时,他方采取某些特定的行动仍可具有某些获利的权利,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权利或其他进入权”的使用,使资产的定义更为严谨,考虑更为周全。

第五,强调是“当前”,即资产负债表日该项经济资源是存在的,从而把时间分成了过去、当前和未来,更加符合逻辑的一致性。

第六,强调是“一项经济资源”,避免了把资产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权利这种抽象的定义。“经济资源”指出了资产的经济实质,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并且具有稀缺性,一方面避免了定义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又使得资产的定义回归到“资产是财产,是有形或无形的物,是主体的经济资源”这个最初最简单的观念上来,在这里,也体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符合了联合项目的共同目标“根植于经济学概念”。

第七,删除了“未来经济利益”,因为强调经济资源,就意味着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最为重要的特性,但不是资产的唯一特性,以重要的特性来取代资产的全部特性,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联合项目中,对资产的定义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减少歧义,使其一方面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符合客观环境的现实需要。

4.几点思考

尽管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对资产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但是由于资产的来源、存在方式多样化,并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有一些细节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在联合项目“要素和确认”这一个阶段中,资产是财务报表的要素,而不是账户体系的要素。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我们首先要明确概念框架是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会计准则进行评估,因此不应该规定到每一个详细的账户要素。如果规定过于详细,将会使得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联合项目要求“根植于经济学概念”,经济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一目标的反映。在经济学中,强调资产的效用性和稀缺性,前者表明作为资产的经济资源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是面向未来的,是资产的定性描述;后者表明取得资产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面向过去的,是资产的定量描述。但对于一个主体来说,更为看重的是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计量基础的选择,来化解定义中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的不统一。

在资产定义中,“权利或其他进入权”的使用,有机地融合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内容。虽然现在关于产权理论的相关概念还有很大的争议,但不能说有争议我们就放弃。产权理论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各个认识主体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当我们从会计的角度去考虑产权理论时,会得到不一样的认识。并且,一个理论只有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才能推动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资产的定义,除了要结合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还要联系法学中的相关概念。因为资产定义同时受到准则和法律的约束。然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法律体系间的地位关系不一样,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巨大的差异。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应该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应尽量挤干“泡沫资产”成分,保持会计上的稳健性。同时,在法律上尽量保持一致性,减少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性。

在这四个方面对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下资产定义的进一步思考,加深了对资产定义的认识,拓宽了资产定义与其他理论、其他学科的联系,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资产定义的本质。

三、结束语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是为了定义而定义,也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要分析其特征,目的在于实务的应用,为后阶段的确认和选择计量属性打好基础,并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此,在这个层面上,IASB/FASB对资产定义的不断改进,既是顺应了会计实务发展的趋势,同时又符合了客观现实环境的需要。但目前这个资产的定义是否是完美的,还需要大家积极而充分的讨论,并最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成小云,任咏川. 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资产概念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10(5).

[2] 陈国辉,孙志梅. 资产定义的嬗变及本质探源[J].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下.

[3] 罗维,陈义吉. IASB、FASB联合项目下资产定义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7 期(上).

[4] 葛家澍. 关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 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 葛家澍,杜兴强著.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 魏明海,龚凯颂著.会计理论[M](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8] FASB.2012.Technical Plan and Project Updates. http:///project/cf_phase-b.shtml.

注释:

第5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探索在电子商务信息组织中应用都柏林核心思想,通过规范网上商品的描述,消费者能够快捷地从电子商务平台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部分特征标引,商家可以采取更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关键词 :都柏林核心;电子商务;特征描述

中图分类号:F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13

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它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消费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物流体系等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它对传统商务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尝试电子商务并深受影响。正是因为如此,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品发生爆炸性地增长,对于消费者所需商品的检索,查全率早已不成问题,而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却越来越困难,我们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查准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可以借助于都柏林核心的思想,加深电子商务中产品描述的层次,从其根本属性进行检索,并有针对地对客户进行部分特征描述,这将提高我们检索商品的效率和交易的成功率。

1 都柏林核心集及其优势

1.1 都柏林核心集概念

元数据是实现数字资源共建、认知、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用来规范描述数字资源,而且用于组织、管理和挖掘数字资源,是数字信息体系的重要基础。通俗来讲,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外在形式等方面信息的集合。对日益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理而言,元数据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元数据可以提供信息资源有关本质和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元数据可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确定位置。都柏林核心集作为元数据的一种,诞生于1995年3月由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与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联合发起召开的第一次都柏林核心集会议。会议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套简单通用的描述网络资源的方法,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检索的难度。后来经过多次不断的修正和增加,逐渐形成DC元数据标准,其基本方案是包括15个“核心元素”的集合,包括名称(Title);创作者(Creator)、主题及

关键词 (Subject and Keywords)、说明(Description)、出版者(Publisher)、发行者(Contributor)、时间(Date)、类型(Type)、格式(Format)、标识(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言(Language)、相关资源(Relation)、范围(Coverage)、版权(Rights)。纵观上述15项元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它基本描述了网络资源的主要特征,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名称,创作者,主题及

关键词 ),辅助检索点或关联检索点(出版者,发行者,标识,来源,相关资源),以及有价值的说明性信息(说明,时间,类型,格式,语言,范围,版权)。其次是它的可扩展性,它允许使用者为了特定的目的或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可以增加一些必须的著录信息。

1.2 都柏林核心的优势

非结构化的描述如简单标引,优点是简便易行,收集信息时无需考虑其学科领域、信息的结构以及目的,具有相当高的查全率,但查准率一般比较差。高结构化的元数据如MARC(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要生成和保持记录的费用极高,但是能带来较高的查准率以及一致性。都柏林核心的描述方式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目的是达到中等的查准率以及较高的相互可操作性,同时又不会大幅度提高生成和保存的成本。面对每天产生的海量网络信息资源,由专业人员进行著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都柏林核心的设计初衷追求简洁性和灵活性,避免太过于专业或者复杂,使得非图书馆专业人员不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也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著录,极大地推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理工作。而且,都柏林核心并不限定于某一专业领域,还具有可扩展性和可选择性的优势。所以,它已经成为Internet的正式标准RFC2413和美国国家信息标准Z39.85,并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2 运用都柏林核心思想描述商品

2.1 电子商务平台中商品描述现状

虽然有电子商务平台对的商品进行部分元数据进行描述,或者通过用户设置标签来对商品进行标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该描述内容多用于分类浏览。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到电子商务之中,电子商务平台上存在着海量的商品。若分类浏览,每类存在的商品过多,而且可能出现单个产品多次重复的现象,浏览起来没有效率,消费者无论是从习惯或查准率出发还是倾向于

关键词 搜索。但在如今的电子商务平台中,网上销售的商品基本上是由卖方单方面进行简单标引,也就是只进行短语甚至是词组一级的

关键词 标引,优点是简单方便,具备非常高的灵活性,但缺点更加明显:为了商品易于在海量的同类中被消费者搜索到,卖家苦于心思通过多个热门

关键词 组合来描述自己的产品,甚至包括与本商品无关的热门

关键词 。由于缺乏基本的规则来规范商品描述行为,为了竞争常常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难保持描述的真实性。针对我国最大的B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出现了关键字优化软件,可见关键字的设定对整个销售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商家对网上商品标引的最主要目的是曝光率而非准确率,这种非规范化的标引使得检索得到的结果会非常多,但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较少,因此消费者会在搜索商品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2 都柏林核心思想在商品描述中的应用

都柏林核心起源于描述大量产生的网络资源,很好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存储和检索的问题。通过对用户检索需求的分析,都柏林核心15项元数据的描述涉及到了网络资源最主要的属性,帮助用户能够从多个方面检索到所需的网络资源,并有着很好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将电子平台上的商品看作是现已存在的网络资源的话,都柏林核心的思想也可以应用在电子商务上面。我们试图建立一套描述网上商品的标准,通过对商品特性的规范描述,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搜索所需商品的效率,解决当今电子商品平台上混乱的商品描述问题。

(1)类目:按照商品的属性对商品进行分类,如淘宝网主要类目如下:女装男装、鞋类箱包、内衣配饰、运动户外、珠宝手表、数码、家电办公、护肤彩妆、母婴用品、家具建材、美食特产、日用百货、汽车摩托、文化玩乐、本地生活15大类。

(2)品牌名称:品牌是产品或服务的象征,即企业赋予该类产品的品牌名称。其中,要杜绝“山寨”品牌的发生。

(3) 货号:货号即商品编号,是商品的生产厂商对不同款的商品所标记的唯一编号,每一款商品都应该拥有一个唯一的货号,对于没有货号的不正规产品,应该杜绝其在平台上交易。

(4)生产厂商:生产该商品厂家名称。由于现在存在着许多生产外包的情况,因此品牌商无法保证所有生产地出来的商品质量一致。

(5)颜色:即商品外观的颜色。

(6) 产地:生产商品场所存在的地方名称。

(7)生产日期:商品出厂日期。

(8)材料:用于生产商品的主要材料。

(9)说明(其他):对该产品的补充说明,如产品功效、使用须知等等。

(10)适用群体(定位):可按年龄、收入、职业、消费倾向等等划分。

其中,重要检索点为类目、品牌、货号,生产厂商,颜色、产地、生产日期、材料为辅助检索点或者关联检索点,说明和适用群体为有价值的说明性信息。

当第一批商品描述数据存入系统后,后续的在用户填入品牌和货号时,系统可以根据之前存储的数据判断或者直接通过照片的相似度对比,智能匹配并自动填充剩下的内容,并不断根据用户的反馈更正结果,以至于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这样可以降低工作的复杂度,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提高效率和精确度。

此外,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如果能建立好自己的词表,还可实现用户的自然语言搜索。用户在输入自然语言搜索时,通过自建词表进行分词,去除无意义的字或短语,并将

关键词 与商品描述项进行匹配,最后将匹配成功的结果导出,供用户进一步选择。

通过对商品基本属性的描述,在提升

关键词 搜索的准确率的同时,系统也可以通过这些描述在分类浏览时提供更多的选择项,不断缩小范围,从而提高检索的效率,正所谓一举两得。

3 运用都柏林核心思想描述消费者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在购物网站还是社交网站,用户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通过搜集用户的注册资料、问卷填写记录、浏览以及购买的记录,或者用户在社交网站里面产生的数据,对得到的数据挖掘其中有效的部分,来对用户进行描述归类,对用户的消费偏好进行一个预测并不断更正。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对用户的消费需求作一个预先的判断,推送与其购物偏好相似的商品,而不是简单地向用户投放与最近浏览商品相似商品的广告,这种方法往往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滞后,推荐的商品缺乏针对性,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卖家并没有主是放接收群体的权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也试图建立一套描述消费者的标准:

(1)性别:女性更追求美和时尚,购物的频率大于男性;在家庭中,女性是主要的购买者。而且性别不同,购买的类目也不一样。

(2)职业:学生、程序员、医生、公务员等,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消费需求。

(3)年龄:年龄段不同,购物的类别也就有所差别。例如25~30岁的人群往往由于婚姻的要求,多购买家电、家具等用品。

(4) 收入:收入的多少大致上决定了消费能力和消费品档次的高低。

(5)所在地区: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人文风俗都不同。

(6)爱好:影响购物倾向,如体育爱好者对体育用品的需求较高。

(7)月网购消费:可进行一个大致上的分类,对目标群体重点关注。

(8)购物偏好:消费者热衷的商品类别,后期可以多投放与之相关的新品和消息。

(9)购物概率:通过数据统计找出购物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段,如周末、晚上等等,在下次购买发生之前提前做好广告投放。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完成以上对用户属性的描述后,商家可以选择符合需求的消费群体进行个性服务或者广告投放,针对性加强,效果自然会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如果能找到更多自己需要的商品时,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率自然会大幅度提高,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物。

4 结语

都柏林核心思想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平台上商品描述混乱、消费者面对海量商品检索效率低下的困境,并且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对消费者进行分类,以便平台或者搭载平台的商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升交易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周维.都柏林核心集及其在Web检索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2(6)

2 庄育飞.都柏林核心集及其价值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1999(7)

第6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权限等等。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2)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地位。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宪法是公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

(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历看,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往往是争取公民权利斗争的产物。宪法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斗争的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答:将宪法的本质归结为体现或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的观点就是全民意志论。典型的全民意志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是人们签订契约的产物,宪法则是这一契约的表现。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政府,并重新签订契约,组织新的政府。因此宪法只能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全民意志论不仅在资产阶级学者中流传甚广,而且这种观点在资产阶级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法国的《****宣言》就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然而我们知道,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而宪法所表现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绝不会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开创了新的宪法理念,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但它却掩盖了事实真相,麻痹了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4.简述宪法分类的意义。

答: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把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是宪法与宪法学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宪法特征、本质的有效途径。既然“类”的形成必须基于分类对象的基本特征,那么一方面,如果人们要对宪法和宪法现象进行分类,就必须弄清楚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对宪法和宪法现象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类别,那么就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总结宪法的各种特征。

(2)宪法分类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宪法分类既可以对同一类别的宪法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宪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分析宪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寻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3)宪法分类对立宪和行宪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要制定一部科学的宪法,并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都必须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而通过分类比较研究则可获得这方面的认识。

5.简述字面意义上的、规范意义上的宪法与客观现实的紧密联系。

答:作为字面上的、规范意义上的宪法,或者说书面宪法,至少在两大环节上与客观现实密不可分:一是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宪法规范的具体表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客观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条件出发。如果书面宪法没有客观现实基础,那么也就意味着宪法的具体规定没有现实针对性,就不能促进社会现实的发展。因此书面宪法必须来源于现实。二是书面宪法制定后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必须实实在在地调整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否则,再好的宪法也等于一纸空文。

论述题

试述宪法与其他法律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答:宪法与其他法律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宪法又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宪法在法律上的特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宪法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②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具体来说即宪法不仅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而且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③在制定和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一般说来,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的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其次,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绝大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行。

第7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4.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5.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7.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8.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9.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的费用的资金。

10.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1.行政管理支出:是指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2.国防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3.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4.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5.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16.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各类银行及其各级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划分的规定。

1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和指示器。

18.保险: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一方面,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另一方面,保险是一种因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19.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也包括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1.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2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大内容。

23.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鉴定合格,将其财产委托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24.免征额:课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25.保值国债: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了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随市场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

26.信用: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27.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某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8.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9.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所制定的制度,包括转移支付的原则,实现的目标,转移的形式、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二、填空题

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3.按收入形式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4.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5.我国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6.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1950)年公布实施的。

7.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

8.国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9.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和(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10.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拟定采购计划)、(预测采购风险)、(选择采购方式)、(进行资格预审)、(执行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采购合同)、(办理资金结算)、(进行效益评估)。

11.行政管理支出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1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13.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14.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和(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15.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16.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7.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高度集中)、(分散管理)、(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18.我国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

19.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20.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2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管理机构。

22.西方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需求拉上论侧重(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成本推动论侧重(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3.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24.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25.我国统一货币流通包括(现金流通)领域和(转账结算)领域。

26.信托的职能有(财务管理)、(资财融通)、(信用服务)。

27.紧缩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有(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28.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29.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

30.国债的发行价格一般有三种:(平价)、(折价)、(溢价)。

31.财政信用措施主要有:(公债)和(财政贷款)。

32.(股份制)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33.原始存款的策源地是(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商业)银行。

34.中央银行具有(政策)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35.外汇市场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之分。

36.我国的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对日止。

3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三、单项选择题

1.财政属于(B)范畴。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财政是以(A)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法人

3.目前,我国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D)。A.60%

B.70%

C.80%

D.90%

4.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实际上就是政府履行(C)对财政收入的最低需要量。A.各项工作

B.各项任务

C.各项职能

D.各项计划

5.征税的依据是(C)。A.生产资料所有权

B.产品所有权

C.国家政治权

D.剩余价值支配权

6.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主要是起因于(B)的不同。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加成和减免

7.(A)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法发行国债。A.公募法

B.承受法

C.出卖法

D.支付法行法

8.当国债采取(D)发行时,如果银行无法将国债全部推销出去,则可能导致非经济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A.直接公募法

B.间接公募法

C.承受法

D.出售法

9.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A)来表示的。A.绝对量

B.相对量

C.实际指标

D.效益指标

10.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

11.下列属于人员经费的是(A)。A.职工福利费

B.公务费

C.业务费

D.修缮费

12.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于(C)起实行。A.1995.1.1

B.1996.1.1

C.1997.1.1

D.1998.1.1

13.(A)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A.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D.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性支出

14.(A)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支出作资金储备。A.现收现付制

B.完全基金制

C.部分基金制

D.先收后付制

15.国家财政对某些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称为(D)。A.价格补贴

B.外贸补贴

C.房租补贴

D.财政贴息

16.在全国或整个地区建立一个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是(A)。A.高度集中

B.分散管理

C.统分结合

D.其他

17.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A)。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18.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D)。A.银行贷款

B.银行存款

C.提现率

D.社会再生产等若干内在因素

19.(B)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2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C)。A.强制性、相关性、可控性

B.可测性、可控性、固定性

C.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D.可靠性、可控性、相关性

21.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B)。A.升水

B.贴水

C.平价

D.兑换收入

22.(B)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A.私人

B.股份制

C.国家

D.中央

23.保险是一种(B)制度。A.经济管理

B.经济补偿

C.社会保障

D.社会福利

24.(D)是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以避免汇率风险。A.即期外汇交易

B.远期外汇交易

C.地点套汇

D.掉期交易

25.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中,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C)。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投机商

26.(A)是因进出口商品而引起的收支。A.贸易收支

B.劳务收支

C.单方面转移

D.特别提款权

27.财政产生的条件是(B)。A.政治和文化

B.经济和政治

C.经济和效益

D.政治和历史

28.(C)的利率是根据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A.固定利率国债

B.市场利率国债

C.保值国债

D.普通国债

29.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B)审查和批准。A.政协

B.人民代表大会

C.法院

D.财政部门

30.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了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称为(C)。A.决算赤字

B.财政赤字

C.赤字财政

D.财政结余

31.在财政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是(C)。A.C

B.V

C.M

D.C+V

32.财政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的支出是(B)。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可控性支出

D.不可控性支出

33.下列属于公用经费的是(A)。A.公务费

B.工资

C.职工福利费

D.补助工资

34.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C)。A.财政透支

B.动用上年结余

C.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

D.发行国债

35.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C)。A.个人消费的需要

B.企业生产的需要

C.社会的公共需要

D.家庭的生活需要

36.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也是决定(A)高低的主要因素。A.剩余产品价值率

B.产品合格率

C.工资增长率

D.物价指数

37.国债是指(C)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A.企业

B.团体

C.政府

D.个人

38.财政补贴的对象是(B)。A.政府机构

B.企业和居民

C.失业者

D.伤残人

39.(B)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A.银行资本金

B.存款负债

C.向中央银行借款

D.同业拆借

40.我国的中央银行是(A)。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农业银行

41.(B)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发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A.原保险

B.再保险

C.单一保险

D.综合保险

42.(A)是金融机构之间旨在调剂资金头寸余缺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业务方式。A.同业拆借

B.票据承兑

C.票据贴现

D.国债回购业务

43.(B)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俗称钞票。A.支票

B.银行券

C.大额存款单

D.股票

四、多项选择题

1.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在(ADE)的配置。A.地区之间

B.国有和集体企业之间

C.个人之间

D.产业部门之间E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

2.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ABDE)。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企业收支平衡

D.国际收支平衡

E.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3.在现实经济社会中,V与M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主要表现为(AD)。A.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物价高低

C.外贸顺差

D.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

E.原材料消耗的高低

4.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BCDE)。A.生产技术装备程度

B.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C.劳动组织和管理水平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E.自然条件

5.税收具有(ACD)的特征。A.强制性

B.层次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深刻性

6.我国现行流转税的税种有(ABCD)。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关税

E.资源税

7.国债的偿还方式主要有(ABCDE)。A.分期逐步偿还法式

B.抽签轮次偿还法

C.到期一次偿还法

D.市场购销偿还法

E.以新替旧偿还法

8.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BCDE)。A.企业税后留利

B.国家预算资金

C.预算盈余

D.发行新债收入

E.偿债基金

9.以国家职能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ABCDE)等。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债务支出

E.经济建设支出

10.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有(ABCD)。A.政府采购政策

B.政府采购法规

C.政府采购程序

D.政府采购管理

E.政府采购特点

1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E)。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国家安全支出

D.司法检查支出

E.外交支出

12.国家可以利用(CDE)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

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

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E.减免农业税

13.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D.社会优抚

E.社会分配

14.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补贴可分为(AB)。A.生产补贴

B.生活补贴

C.现金补贴

D.实物补贴

E.财政贴息

1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一类是刚性的,下列中属于刚性因素的有(ACDE)。A.国防费支出

B.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警察部队支出

E.教育费支出

16.分税制包括(ABCE)等多方面内容。A.分税

B.分权

C.分征

D.利润分成

E.分管

17.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可概括为(ACE)。A.盈利性原则

B.行政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政策性原则

E.流动性原则

18.金融市场的功能有(ABDE)。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管理资金

D.降低风险

E.宏观调换

19.财政是个(ACD)范畴。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分配

E.文化

20.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BCDE)几个方面。A.企业税后留利

B.国家预算资金

C.预算盈余

D.发行新债收入

E.偿债基金

21.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ACE)。A.累进的公司(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

D.消费税

E.有明确条件规定的个人的转移支付

22.保险的职能有(ACE)。A.分散危险

B.组织收入

C.组织经济补偿

D.安排支出

E.融通资金

23.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有(ABCDE)。A.需求拉上论

B.成本推动论

C.菲利普斯曲线论

D.结构失调论

E.国际传导论

24.财政具有(ACE)职能。A.资源配置

B.经济核算

C.收入分配

D.储藏

E.经济稳定

25.税收三要素是指(ABC)。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附加和减免

E.违章处理

26.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BD)。A.税率水平

B.平均利润率

C.企业管理水平

D.借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对比状况

E.固定资产使用率

27.国际租赁包括(ABCDE)。A.金融租赁

B.经营租赁

C.维修租赁

D.衡平租赁

E.回租租赁和综合性租赁

五、判断并改错

1.财政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错。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险的核心内容。

错。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3.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让渡。

错。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4.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错。存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5.信托的基本职能是信用服务。

错。信托的基本职能是财务管理。

6.财政是国家凭借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错。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7.财政补贴的主体是企业。

错。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

8.信用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错。信用的基本职能是资金再分配的职能。

9.商业银行存款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错。流通中货币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0.降低风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错。融通资金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11.财政在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中属于流通环节。

错。财政在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中属于分配环节。

12.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纳税人。

错。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征税对象。

13.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错。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4.利率灵敏性率大于1,市场利率上升,银行收益减少;市场利率下跌,银行收益增加。

错。利率灵敏率小于1,市场利率上升,银行收益减少;市场利率下跌,银行收益增加。

15.掉期交易一般是为了投机牟利。

错。掉期交易一般是为了轧平头寸。

16.奴隶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错。封建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17.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能够自动出现。

错。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出现,因为就业和物价的整体水平是由总需求水平确定的,并与当时的生产能力有关。

18.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中M所占比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错。劳动生率的高低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9.定额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错。定额税率是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20.起征点就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错。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1.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随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

错。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依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随时变动。

22.国债不存在社会负担问题。

错。国债的负担存在三个方面:一、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二、政府,即债务负担;三、纳税人的负担。

23.所谓量入为出,就是用支出制约收入。

错。所谓量入为出,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4.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错。转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没有获得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

25.业务费属于人员经费支出。

错。业务费属于公用经费支出。

26.工资、职工福利费属于公用经费支出。

错。工资、职工福利费属于人员经费支出。

27.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

对。

28.价格补贴是一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现象。

错。价格补贴是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

六、简答题

1.简述财政三大职能的含义。

答: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2.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

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其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3.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货币金融业的总和,它由经营国际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其具有以下特点:它不受任何一国法规的确管制市场的范围广,包括西方国家所有的离岸金融业务中心,非居民投资者和借款人可以任意选择投资和借款地点。市场上的借贷活动,主要是在外国贷款人或投资人与外国借款之间进行的。市场上的借贷的货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为主。

4.简述国债的特征。

答:有偿性: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还要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向认购者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自愿性:国债的发行和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和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灵活性: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

5.简述相机抉择稳定器的概念及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答:相机抉择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采取的财政措施。相机抉择稳定器主要包括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调整转移支付条件;调整加速折旧政策等。

6.简述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内容。

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规模,从而间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操作方法。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准备金,间接干预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操作方法。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从而影响和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

7.简述中央银行三大职能的含义。

政策职能:根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应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和制定金融政策,通过利率、信贷、汇率汇率等措施,改变社会货币信用的总量和方向,影响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和利润,最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微观领域得到落实。管理职能: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防止金融紊乱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服务职能:中央银行有义务对政府、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其办理的各种业务中。

8.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

答:紧缩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紧缩财政支出的措施主要有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货币政策的措施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供给政策:通过发展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以弥补供需缺口,从而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供给政策运用的措施一般有:降低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控制物价和工资:政府采取限制物价和工资上升的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的过猛势头,但不宜长久使用。币制改革:当通货膨胀已达到恶性程度时,应该是实行币制改革。历史上曾采用过废弃、恢复和减值三种。

9.简述制约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因素。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以及实现金融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用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它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派生存款量成反比。2、付现率:亦称现金漏损率,指借款人以现金形式支取贷款的数量占贷款总量的比例。借款人以提取现金形式支取贷款,使得银行的存款余额减少,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不便的情况下,意味着银行必须减少贷款的发放,由此引起整个银行体系信用规模的缩小。

10.试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1、融通资金的功能: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一是资金供需双方的融资;二是金融机构间的融资;三是地域间的资金转移,有利于国际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往来。2、积累资金的功能: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方运用股票、债券的发行筹措资金,从事生产活动;资金盈余方则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提交给证券发放者,从事投资活动,这样,以金融工具为媒介,完成了资金投资、增值、积累的全过程。3、降低风险的功能:金融市场拥有众多的金融工具可供投资者选择。金融工具有高度的风险性,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以严格的法定规则为依据。这一切使投资者一方面能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有可得到法律的保护,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4、宏观调控的功能: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推行货币政策的场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买卖和发行,实质是资金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利率的变动使资金得以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宏观调节。

11.税收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

答:1、强制性:指国家依据法律征税,而并非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需要付给纳税人任何代价。3、固定性:指国家征税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12.简述分税制的概念及其优点。

答: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其优点:1、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使各级政府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一级预算。2、有利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3、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移,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4、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是的差距。

13.财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14.简述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答: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主要内容: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调节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5.财政收入的分类。

答:1、按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2)非税收收入。2、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1)农业收入;(2)工业收入;(3)建筑业收入;(4)交通运输业收入;(5)商业收入;(6)服务业收入;(7)其他行业收入。3、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

16.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和上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指标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因素,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另一类因素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主要是指生产性支出。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国民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17.税收有哪些分类?

答: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与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18.税制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税制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附加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构成。

19.简述国债的种类。

答:国债的种类有:1、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2、按照偿还期限为标准,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3、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4、按照利率情况为标志,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5、按照借债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6、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20.论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必须通过市场销售以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销售才得以实现。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1)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生产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会因利润率提高而扩大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增多,又可能推动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扩大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增多,又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多,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社会需求膨胀,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样可能因之而扩大。(2)

21.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答:政府采购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2、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3、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4、采购方式灵活多样;5、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

22.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

答: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23.简述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

答:一、按支出的部门划分: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此外还包括出版、文物、档案、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项事业的事业费支出。二、按支出的用途划分:1、人员经费支出,2、公用经费支出: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24.试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答: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其特点是:在社会保险开始实施时,保险费率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收入要随支出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经常作出调整。二、完全基金制: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其特点是:投保人的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缴费水平随着保险支出增加而不断调整,但完全基金制要求在实施社会保险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以建立基金。三、部分基金制: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其特点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在保险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

的提高分阶段提高,从长期看,缴费率呈阶梯式的上升趋势。

25.大多数国家能接受的国家预算的原则有哪些?

答:影响较大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2、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不准少列收支、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3、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4、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5、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入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26.试比较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答:复式预算同单式预算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从对财政活动的反映程度看,单式样预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可以较为明确地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更符合统一性和完整性的预算原则;缺点是没有按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编列和平衡,看不出各项收支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建设工程效益的具体情况,不利于进行宏观调节与控制。复式预算正好相反,虽然总体功能较弱,但对收支结构和经济建设工程状况的反映则较为明确,可以根据财政收入的不同性质,分别进行分析与管理,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实行宏观决策和管理。从操作过程来看,单式预算简洁、清楚、全面,编制和审批也比较容易;复式预算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收支的控制。

27.试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答:预算外资金的特点;1、自主性:是指预算外资金作为地方财政、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上述单位,由它们自主支配和使用。2、专用性:是指预算外资金一般都有专门用途,应该专款专用,不能任意混用,如折旧基金是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养路费是用于公路维护保养的等等。3、分散性:是指预算外资金属于非集中性资金,其来源项目繁多,并分散由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掌握使用,资金的支出有多种用途。4、灵活性:是指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灵活,可以由各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自行安排使用,而不必像预算内资金那样,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管理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以适应预算外资金的活动特点。

28.简述财政目标的主要特点。

答:财政目标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政府对财政目标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对目标实现途径、实现手段以及实现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之后,经过必要的程序确定下来的。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又可以是多元的。一般地,一个国家的财政目标往往不只一个,而是多个。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从根本上说,财政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条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条件是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阶段性,决定了财政目标在时效上的阶段性。

29.简述五种信用形式。

答: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通常所说的企业间赊销和预付货款就是其主要做法。在发生商业信用过程中,一般要“立字为据”,作为债权储务关系的证明,即所谓商业票据。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它包括两方面活动:一是银行以吸收存款等形式,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二是通过贷款等形式运用所筹集到的资金。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作为国家信用的工具就是公债和国库券。政府发行债券有两种情况:一是发行短期国库券,期限在一年之内,目的是解决财政先支后收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发行长期公债,以筹措资金弥补当年财政收支赤字或进行长期投资。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一是类似商业信用,由企业以赊销或分期付款方式将消费品提供给消费者;一是属于银行信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以抵押贷款方式提供资金。5、民间信用: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习惯上称之为个人信用或民间信用。这种借贷过去主要是用以解决生活困难。现在,民间信用常常是人们为发展生产和从事流通活动筹措营运资金的渠道,资金使用方向有了重大变化。

30.简述金融工具的特征。

答:金融工具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偿还性:是指各种金融工具(除股票外)一般都载明到期偿还的义务和期限。第二,可转让性,即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转让。金融工具持有人可随时将金融工具出售,获取现金。凡能随时出卖而换回现金的金融工具,一般称之为流动性强。第三,安全性: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的本金安全收回的保障程度,或者说避免风险的程度。第四,收益性: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

31.简述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答:实现上,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再生产若干内在因素:1、企业和部门的贷款需求。在商业银行具有存款并可派生的条件下,如果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不好,企业不愿扩大生产,也不打算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也难发挥其派生能力。显然,只有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形势看好,企业才会积极寻求贷款以扩大生产,商业银行才有机会扩大贷款和存款派生能力,乃至达到派生的最大限度。可见,银行能否扩大货币供应,并不在于银行本身愿望,而在于经济发展状况。2、企业、单位和居民持有现金的状况。客户提现率是影响商业银行派生能力的一项因素。而客户愿意持有多少现金,是高些还是低些,又能由许多客观经济因素决定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金融机构发展的程度,流通体制和交易方式的变化等等。

32.简述现代银行的主要特征。

答:现代银行的主要特征有:1、利率水平适当,一般都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如英格兰银行一开始就规定利率为4%~6%,这样就使职能资本家通过借贷进行投资有利可图。2、信用功能扩大,除经营存贷款外,还发行货币,代客户办理信托、汇兑、信用证、有价证券投资等业务。3、具备信用创造功能,早期银行具备“信用中介”功能,但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现代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相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而“信用创造”则是现代银行最本质特点。4、现代银行多为股份制形式的银行。5、现代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33.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

答: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一般的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隶属于政府的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政府的意图,不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当然,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也要在经营活动中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第二,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另外还有向政府借款、向国内外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向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等。第三,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的一般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第四,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如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开发贷款、基础建设贷款、改善环境的建设贷款、社会福利建设项目贷款。

34.简述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

答: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1、盈利性原则: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力争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也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换取最大的经营成果。盈利性原则不仅体现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性质,而且反映了银行业竞争对商业银行的要求。2、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避免资产损失的可靠程度。引起银行经营的风险大致有两类:一是市场风险。这是由于影响市场波动因素的不确定性,如利率升降、商品供求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二是违约风险。这是借款人不能履约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3、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保持资产在不发生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即当银行需要资金时,能够通过迅速收回资产予以满足。

35.简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主要方法。

答: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行资产和负债的统一、协调的一种管理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资金汇集法:资金汇集法不考虑各种资金来源的性质,把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资本金等统一汇集起来,然后按商业银行经营需要进行分配和运用。2、资产分配法:是按不同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确定资产的分配和运用。3、管理科学的方法: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种创新。它将管理科学方法引入银行经营管理,使银行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大大提高。4、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种自我清偿机制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具体操作是:将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按到期日长短和金额大小,进行“梯次”排列,使到期需要清偿的负债都能顺利地由到期的资产来满足,然后选择一定的权数,加权计算资产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5、利率灵敏性管理方法: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划分为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两类。利率灵敏性管理的重点放在浮动利率的资产和负债方面。这种管理方法是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趋势,比较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数额。

36.论述信托的职能。

答:1、财务管理职能:即财产事务管理职能,是指受托人,即各种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财产的职能。这一职能就是“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2、资财融通职能:是指信托作为金融业务,具有调剂、融通资金和物资余缺的职能。3、信用服务职能:是指信托机构可以根据社会各主体的实际需要,提供内容丰富的信用服务的职能。如: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催收欠款,收款付款,信用签证,履约担保和经济咨询等。

37.论述保险的职能。

答:1、分散危险:是指保险人在最大范围内,通过向各个相互独立的的经济单位或个人收取保险费的形式,将这些经济单位或个人可能遇到的危险损失化为必然,由保险人把“必然”的损失集中承担下来,并且使某些被保险人一旦遇到危险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共同予以承担。2、组织经济补偿:指保险人把有共同危险顾虑的经济单位或个人所缴付的保险费集中起来,对遭受危险损失的经济单位或个人实行经济补偿,以对抗危险,保障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安定。3、融通资金:指保险人通过利用聚集起来的保险基金而实现的货币资金融通。

38.简述保险公司设立的条件。

答:根据我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在我国设立保险公司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符合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第二,符合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我国规定这一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第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第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第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除上述条件外,设立保险公司还必须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9.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答: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比,具有如下优势:第一,直接融资受资金供应数量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时供需双方很难达成协议,影响融资的顺利进行。间接融资不仅能突破资金数量和时间的局限,而且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推出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和工具,以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要求。第二,直接融资因证券购买方对证券发行者的资信状况难以作全面的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间接融资由于购入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证券,信用可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和投资前又可凭借所掌握的各类资料和信息,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决定是否贷款和投资,这样就能规避、防范和降低融资风险。第三,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誉高于企业、单位,因而间接证券的流动性强于直接证券。

40.简述证券交易主要的四种方式。

答:1、现货交易: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2、期货交易:也称定期清算交易。它是在证券买卖成交以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在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3、信用交易:亦称“垫头交易”。这是客户凭借自己的信誉,通过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取得经纪人的信用。4、期权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不以有价证券为标的物,而以证券的买入或卖出权利为对象签订契约,买方在支付了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和佣金后,可在规定时间内按约定价格享有买卖或终止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的一种交易方式。

41.什么是通货膨胀?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从货币学角度看,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一定量的商品要实现价值,必须要有相应量的货币与之对应。在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这就是通货膨胀。在理解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所持有的经济现象。第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第三,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第四,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对物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4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请简单说明。

答: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不仅复杂,而且呈多样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在:1、投资膨胀:是指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失控,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因为投资膨胀的必然结果是基本建设规模扩大,基本建设战线拉长。基本建设项目投产后固然能增加生产能力,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要增加货币供给并从流通中取走商品物资。因此,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受到现有财力和物力的限制,超过这一限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尤其在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和银行两个部门。这样财政支出过大,银行信贷扩张就成了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通货膨胀加剧的重要根源。2、消费膨胀:是指因消费基金的增长,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在我国,消费膨胀表现在:第一,工资性货币投放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二,部分地区的高消费,由此使物价全面上涨。3、成本推动:是指因工资和生产资料的提高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在我国,由于体制改革,一方面是企业对工资和产品价格自主权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的滞后。企业为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在成本上升的同时相应提高了商品售价,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形成通货膨胀。4、结构失调:是指社会供需结构的错位和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协调,也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消费习惯、偏好、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档商品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但社会供给受技术水平和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的制约,一时难以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消费需求。这样,未免出现部分商品的供不应求,价格看涨;另一些商品却积压滞销,使货币流通和市场出现不稳定现象。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协调,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两大部类之间比例的失调,第一部类增加过快;第二部类相对落后,以致投放于第一部类货币不能与第二部类提供的商品相对应,引起过多的货币滞留在流通领域,影响物价和市场的稳定。除上述四大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外,社会公众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所形成的抢购风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

43.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有哪些?

答: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即:既紧缩过度增长的需求膨胀,又积极组织商品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既注意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又注重货币供给的调控和管理、努力使社会的货币供给适应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具体地说,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有:1、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保证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力相适应。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目的是克服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因为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一是需要相应增加流动资金。从而使银行增发贷款;二是需要财政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易引发投资膨胀;三是需要增加商品物资供应,直接会导致消费膨胀。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实质是控制社会经济主体的信贷、投资和消费行为,而三项行为的控制皆着眼于克服总需求的过度,因而对治理通货膨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克服消费基金膨胀。正确的收入政策必须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工资总额的增长率不应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在收入分配结构上,要警惕收入分配不合理倾向,尽量防止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过大,以避免社会成员因盲目攀比而牵动消费基金增长。3、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发展生产,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是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发展生产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资金供给充裕;二是生产结构协调。4、保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社会总需求膨胀,很大程度上是由财政支出过多而引起的。因此,要想根治通货膨胀就必须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如果难免出现赤字,也要尽可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这样,才能避免财政性货币发行。5、强化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职能。中央银行对治理通货膨胀负有直接责任,要确保中央银行具有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利于通货膨胀的治理。

44.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货币经营业的总和,它由经营国际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它经营的内容主要是国际性的资金借贷、结算,以及证券、外汇和黄金的交易等。具体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点:1、它不受任何一国法规的管制;2、市场的范围广,包括西方国家所有的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心,非居民投资者和借款人可以任意选择投资和借款地点;3、市场上的借贷活动,主要是在外国贷款人或投资人与外国借款人之间进行的;4、市场上借贷的货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为全。

45.分析我国银行走向世界,目前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答:我国银行在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谨慎稳妥。目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央银行和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问题。第二,金融机构的设立与业务分工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追求最大的经营效益始终是设立金融机构和进行业务分工的首选原则。我国银行无论是走出去,还是留在国内从事金融业务都要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切忌随潮流盲目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至于降低银行效益。第三,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问题。这种风险既来自国家政局方面,又来自世界经济的循环和周转;既有市场汇率、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又有债务人信誉方面的风险。

七、计算题

1.假设法定准备金率为20%,原始存款为300万元,试计算存款乘数、派生存款扩张倍数、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大总额、派生存款总量。

解:存款乘数=1/20%=5

派生存款扩张倍数=5-1=4

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大总额=300*5=1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量=1500-300=1200万元

第8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目前,大量的文献集中于实证检验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多重分形特征。HiroakiKatsurag(i2000)通过多重仿射分析法发现日本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中存在多重仿射,从而说明日本股票市场中存在多重分形特征。Sun(2001)以恒生指数的日收益率为样本数据,利用多重分形分析,发现香港股票市场并非遵循随机游走规律,收益率方差之和与多重分形谱的宽度之和有关。

Kantelhard(t2002)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FA)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法(MF-DFA)。该方法具有避免错误判断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长期相关性、在分析存在高阶趋势的多重分形信号时效果比小波变换极大模(WaveletTransformModulusMaxima)方法稍好等众多优点。因此,MF-DFA方法在各个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

Zunino(2008)运用MF-DFA对33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的重分形程度进行了量化比较,并指出重分形程度越高,市场就越无效率。Wang(2009)运用MF-DFA分析了中国深证股票市场的效率问题。Zunino(2009)运用MF-DFA分析了拉丁美洲股票市场,发现其多重分形程度比其他新兴股票市场要高。苑莹等(2011)指出我国深圳股市行业板块中也存在多重分形特性。Zhou(2008)在MF-DFA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分形去趋势相关性分析法(MF-DXA)。MF-DXA可用于检测两个非稳定时间序列间相关性的多标度特征。He、Chen(2011)用此方法分析了一些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同农产品期货市场间的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

实证检验各国证券市场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的文献之多无法一一罗列。金融市场呈现多重分形特征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对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金融市场中呈现多重分形特征的成因分析。

分析金融市场中多重分形形成的原因是对其加以利用的前提。目前,关于金融市场中多重分形特征成因分析还不够深入。在金融时间序列中,多重分形主要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由时间序列值的厚尾分布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打乱序列不能够消除多重分形。二是由大小波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产生的,这时,随机打乱序列能够消除多重分形。如果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则打乱序列的多重分形程度应比原始序列的多重分形程度更弱。苑莹等(2010)指出小幅波动和大幅波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是我国商品期货价格存在多重分形的主要原因。Barunik(2012)通过广义Hurst指数(GHE)分析了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利率等不同金融时间序列的多标度特征,通过打乱顺序检验和仿真分析表明,这些时间序列中的多重分形特征主要是由收益率的厚尾分布产生的。

由此可见,虽然多重分形特征广泛存在于金融时间序列中,但其成因有差异。形成多重分形特征的主导因素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便大不相同。如果多重分形特征主要是由于时间序列值的厚尾分布所引发的,这说明该资产的风险比正态分布所描述的风险要大得多,在投资该资产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多重分形特征主要是由小幅波动和大幅波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引发的,则表明该资产价格走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可以加以利用。

多重分形特征在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

目前,将多重分形特征应用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Mandelbro(t1997)基于金融资产价格是一个具有长记忆性和厚尾性的多重分形过程,利用多重分形级联过程,提出了资产收益的多重分形模型(MMAR)。MMRA包含以往模型所描述的价格波动特征,更预见了其他模型中没有体现的多重分形特征。Muzy(2001)验证并推广了MMAR,并提出了多重分形期望和资产组合理论,建立了基于湍流中瀑布理论的多重分形模型,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Fisher、Calvet(2001)提出了Poisson多重分形过程,该过程为预测收益分布提供了理论分析。Fisher、Calvet(2004)首先提出将马科夫转换(Markov-switching)引入多重分形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重分形迭代模型:马科夫转换多重分形(MSM)模型。Liu(2007)利用不同股票市场指数、国际汇率、利率等金融数据,通过对真实数据和仿真数据的标度指数进行比较,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MSM所产生的明显的长记忆性与实际数据的标度率相一致。

魏宇、黄登仕(2005)利用多重分形这个强大工具,建立了基于多重分形谱的风险测度指标,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检验。Wei、Wang(2008)以上证综合指数5分钟高频数据为样本,利用多重分形谱提出了日多重分形波动(MFV)测度,该测度可用于预测短期的波动。Wei、Wang、Huang(2011)在MFV的基础上,提出了copula-MFV对冲模型,该模型相对其他一些对冲模型可获得更好的对冲效果。

虽然,多重分形模型具有众多优势,被认为是最为全面描述价格波动特征的模型,但对多重分形模型的参数估计并非易事。为此,Fisher、Calve(t2002)提出了关于MMAR的标度性质的参数估计方法,并以德国和美国间的外汇市场进行了实证。Bacry(2001)提出了多重分形随机游走模型(MRWs),该模型克服了级联过程需要具体的尺度比且参数较多等不足。同时,MRWs还具有稳定增量和扩张不变性的多重分形过程。Pochar(t2002)考虑到资产收益率的不对称性,对MRWs作了推广,推广后的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期权的波动。为克服使用极大似然估计多重分形过程的参数的缺陷,Lux(2006)将马科夫转换引入Poisson多重分形过程,从而利用广义矩方法(GMM)估计多重分形过程的参数。综上可知,将多重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有着许多优越性。虽然应用多重分形理论来描述和管理金融市场已经初显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多重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应用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见,虽然应用多重分形描述或处理金融问题已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尚有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中分形特征的本质不清晰,对金融市场中多重分形特征的形成原因揭示得还远远不够。现有文献很少从投资者这个金融活动的主体角度来分析多重分形特征形成的原因。

2.检验金融市场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的方法比较缺乏、繁琐,检验的范围比较狭窄。目前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存在多重分形特征,主要是以大盘指数作为样本。对行业指数或者个股的实证检验还寥寥无几。同时,目前的实证检验主要是针对资产的价格或收益,而对金融市场其他特点,如金融产品间的相关性、证券的系统风险等进行检验的文献屈指可数。检验时间序列中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的方法不丰富,目前广泛使用的MF-DFA一些步骤的处理依赖于经验,同时要求大量数据。

3.与多重分形相关的统计方法欠缺,甚至尚无直接可用的统计方法。这就使得MMAR、MSM等多重分形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非常繁琐,不利于推广,甚至都不利于对这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目前对它们的检验是在二项式测度等简单假设下进行的,这与实际的金融市场复杂程度相差甚远。

4.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来提升投资能力、进行业绩评价的研究欠缺。目前虽有一些应用多重分形预测金融波动或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但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利用多重分形描述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根本目的是为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获取最大效用,现有的研究距此目标还很遥远。

多重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应用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将多重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中有着较大空间,需要不断探索。现提出几个重点研究方向,见下图:

1.改善或提出新的检验金融市场中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的方法以及改进关于多重分形模型的统计方法。完善金融市场中存在多重分形特征的检验方法,有利于更加广泛、便捷地判断多重分形特征的存在与否。多重分形模型的统计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准确、简便地估计多重分形模型的参数,这对于有效运用多重分形特征进行投资决策意义重大。

2.深入研究金融市场中多重分形的形成原因。FMH相对于EMH更注重投资者的投资时间长度以及对信息不同的敏感度,投资者行为对市场价格的走势有重要影响。Cajueiro、Tabak(2009)指出“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多重分形特征。因此,结合行为金融的观点、从投资活动的主体投资者的角度来解释多重分形形成原因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3.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来提升投资能力。投资过程主要由两部分工作组成。一部分工作是证券与市场分析,即对投资者可能选择的所有投资工具的风险及期望收益的特性进行评估。另一部分工作是对资产进行最优的投资组合构建,它涉及在可行的资产组合中决定最佳的风险与收益组合,从可行的投资组合中选择最好的资产组合。因此,一方面可以探索如何利用多重分形评估投资工具的风险及期望收益,从而更好地为投资产品定价,以期选出价值被低估的投资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探讨基于多重分形的资产组合理论。利用多重分形对投资工具的风险及期望收益的特性进行评估本质上是期望提升择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择时能力也不可忽视。JustineGregoryWilliam(s2004)表明利用单分形和混沌可以提升择时能力。因此,利用多重分形来提升择时能力预计是可行的。利用多重分形来提升投资能力本质上就是寻找证券的高点和低点,分析多重分形市场下的惯性与反转。

4.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风险测度和投资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金融风险测度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传统的风险管理基于收益率是正态分布的,而现实的市场收益率表现出多重分形特征,这使得传统的风险管理低估了真正的风险。因此,基于金融市场多重分形特征构建金融风险测度模型迫在眉睫。投资业绩评价方法对不同投资者的意义都不容小视,利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投资业绩评价指标可充分揭示投资业绩的动态时变性。

结论

第9篇:简述资产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油藏表征;油气藏保护

0 引言

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为致密储层[1-3]。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 ,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田一般具有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渗透油层连续性差,砂体发育规模小,井距过大,水驱控制程度低;

2)储层渗透低,流度低,孔隙喉道半径小,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

3)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4)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无稳产期。

低渗透油气田与高渗油气田相比,其储层特性、伤害机理、流动规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油藏表征准确度差,渗流机理尚未研究清楚;②对油层伤害的敏感度强;③储层能量低,单井产量低;④基质中的油难以开采。归结起来是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

1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1 油气藏表征技术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以至预测的技术。现代油藏表征技术是国外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等生产优化的最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油气藏表征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天然裂缝描述技术、成像与常规测井裂缝描述、储层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表征、三维地震、四维地震、井间地震和井间电磁波等油气藏表征、三维可视化、综合地质研究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是对油气藏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预测是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主要技术。由于决策的内容不同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不同描述内容和精度有差别。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老油田以确定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油气藏描述必须通过集成化的精细表征提供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油气田调整挖潜改善开发效果。

1.2 低渗油藏钻井技术

包括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和欠平衡钻井技术等。欠平衡钻井亦称为欠平衡压力钻井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但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出现才使防止井喷成为可能这种钻井技术也得以发展和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眼钻井技术相结合在美国欠平衡钻井占钻井数的比例已经达到30%。

1.3 完井技术

包括裸眼井完井、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和智能完井。裸眼完井法的操作相对简单,在油田的开发中被广泛应用,水平段裸眼分段压裂技术是对油藏的一种改造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储集层渗透能力,智能完井管柱在油井开发过程中后期使用,是提高层间开发效果的可靠手段。

1.4 低渗油气藏保护技术

油田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低渗透层油层损害。究其原因,均属油层本身的潜在损害因素,它包括储层的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及储层的液体性质等。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包括钻开油气层、射孔试油、酸化、压裂等,储层不能适应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造成油层损害。对低渗透油层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尤为重要。

1.5 注水、注气开采技术

低渗透性油气田储量广泛,在油气田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水开采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油气开采方式,它对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高效开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注水过程中,由于注入水向地层推进,在储层内会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从而导致储层中流体渗流阻力增加和渗透率下降,造成地层污染。

注气法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常用方法,受到各大油田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低渗透油田非常适用。统计资料表明,国外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中,注气是第二位的。与传统的注水开发方式相比,注气开发方式的有利因素可以归纳如下:①吸气能力强,并且能够保持稳定,易于实现注采平衡;②注气流压低于注水流压,有利于避免裂缝张开,防止产生窜进现象;③无水质问题,可避免一整套比较复杂的处理水质的工艺流程设备;④因水质腐蚀和泥岩膨胀而造成的套管损坏问题较轻,报废井较少;⑤油井见注入气的情况比见注入水的情况简单,比较容易管理。

1.6 低渗透油气藏的井网部署

目前,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占总储量40%左右,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从已开发的低渗透油田看,开发效果差异大,根源是低渗透油藏具有其特殊性,对注水开发井网的部署极为敏感。如果注采井网布置合理,能见到好的注水效果,否则,很难达到方案预期效果。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部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初期沿用中高渗透油藏的开发井网,中期将注采井网与储层裂缝系统进行了初步优化,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一定角度。目前阶段采用注水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平行的菱形反九点法井网,或者是排距、井距不等的注水井排平行于裂缝系统的矩形井网。

2 总结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技术,小井眼技术、水平井、多分支井技术和CO2泡沫酸化压裂新技术应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了低渗透油田少井高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低渗透油气田的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方兴未艾。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可实现低渗透油气田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为低渗透油气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志强,郑军卫.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