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精选(九篇)

蟋蟀的住宅教学

第1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教学片段一:复述描写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段落。

师:其他昆虫听说蟋蟀的住宅很好,也动心了,想听听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你们这群蟋蟀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一男生:嗨!大家好!我是蟋蟀,我们建造住宅要讲究这几点:一、慎重选择住址……

师:刚才男蟋蟀说得很好,女蟋蟀呢?

生:老师,我跟我的蟋蟀妹妹一起说好吗?

师:好,掌声欢迎!

两女生:我们是一对姐妹,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住宅的特点,欢迎大家光临。

“蟋蟀(姐)”:我们慎重选择住址……

“蟋蟀(妹)”:现成的洞穴不好,我们历来独立自主,我们讲究卫生……

“蟋蟀姐妹”:当四周很静的时候,我们就在平台上弹琴,现在就为大家弹一曲吧。(两女生模仿蟋蟀进行口技表演)

教学片段二:复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相关段落。

师:我们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知道你们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接受采访前,先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可能问你们什么问题,要做好准备噢!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师(扮演记者):蟋蟀你好!我是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了解你们修建住宅的具体过程,你们什么时候开工?工期多长?工程量多大?

生复述。(略)

教学片段三:复述全文。

师:今天在这里举行蟋蟀王国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你们一定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选择的住址坐北朝南……

生:我的门前有一草丛……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师:大家的经验很丰富,希望会后继续推广,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或伙伴听听。

上述三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新鲜多元的复述形式。下面,我以这个课例来阐述复述的几种“变脸”。

一、变“单口相声”为“群口相声”

常见的复述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宛若“单口相声”,比较单调、枯燥。如果改为“群口相声”,即让数个学生进行合作复述,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合作复述如何进行呢?首先,由学生自主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复述练习,或你述我听,或异口同述,或一唱一和,在练习中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片段一”中的那对“蟋蟀姐妹”的复述就凸显个体复述所无法企及的三个优势: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些因为内向不敢独立发言,抑或因复述水平局限而逃避发言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携带下,有了参与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出于密切配合的需要,双方都不敢放松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在合作研读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提示、互相启发、互相纠正,彼此在对文本内容的记忆熟练程度,理解深度上都会得到提高。3使复述充满情趣。如“片段一”中的“蟋蟀姐妹”不但复述,而且进行表演和注解。这就为复述增添了趣味性,增强了可听性。再比如“片段三”,通过蟋蟀王国建筑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就比直接叫学生复述来得有趣,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复述积极性。

二、变“剃头挑子”为“炕上枕头”

有的教师在复述教学中,只是当听众,做裁判,导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应该将复述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教与学并重,犹如“炕上枕头――哪头都热”。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所以,“复述”不是学生一人玩的“单出头”,应该是师生一齐玩的“二人转”。上述课例中,教师的引领就做得很到位。比如,“片段二”,教师扮演昆虫电视台记者所提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也是在帮助学生搭建复述框架,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纲而述,据问而述,增强了复述的条理性。

三、变“一饮而尽”为“浅斟慢酌”

一提到“复述”,许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是全文总结性的学习反馈,一定要“一饮而尽”。其实不然,对于长篇幅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分层逐步复述――“浅斟慢酌”。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对复述全文有困难,更应提倡分层逐步复述。统览上述三个教学片段,显而易见,教师是在有意识引领学生分层逐步复述,先复述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再复述描写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最后,通过蟋蟀王国那一场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来对全文进行总复述。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四、变“壁上观者”为“庐山中人”

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我宁可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求身在此山中”。因为这样有缘触摸山水,真切感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复述,又何尝不是这样?倘若一味以读者的身份来复述,学生跟文本角色总有一定的距离,复述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有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庐山中人”,去进行角色体验,待他们亲力亲为了文本的角色之后,再去复述,便易于达到“文我同在”,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蟋蟀的住宅》的复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虫”,接受昆虫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参加蟋蟀住宅经验交流会,始终沉浸在昆虫世界的情境中,多么富有儿童情趣!

五、变“封闭训练”为“实战热身”

运动员需要封闭训练,更需要走出去参加实战热身。复述,同样应该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新课标倡导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复述给家人或伙伴听,就拓展了复述的训练时空。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所看的电影电视复述给别人听;将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物描述给别人听。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家人和伙伴复述时,往往会比在课堂复述时来得自然、大方。这是因为,在课堂上的复述带有强烈的学习色彩,学生比较拘谨、放不开;而对家人或私底下对伙伴复述,则就变成了一次真正的言语交际,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自然应对。

第2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先看后学,建立初步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与文本相关的感性材料将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课文。语文教材中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有些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走向自然,观察欣赏与文本描写相关的景物。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初步感受,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

在教“秋天”这篇课文前,我带着学生来到野外,让他们看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飞翔的燕子;看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池塘里清澈的水波、嬉戏的小鱼,还有田埂上忙碌的蚂蚁。学生欢呼雀跃,一边观察一边议论。野外活动结束,我带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谈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事物,面对如此多娇的大自然自己有什么感受。做好这些铺垫以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联想看到的景色,书本文字与看到的图画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迅速更形象也更深刻。“像铺了一地金子”“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对这些生动的句式只要老师稍做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妙处了。

二、边看边学,理解重点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丰富,文字凝练,描写精彩,但如果仅靠学生捧着语文书坐在教室内,却是非常难以体会的。倘若把农村这块天地提供的丰富素材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把大自然作为语文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看,将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咏柳》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把柳树说成是碧玉呢?柳枝与丝绦有什么相似呢?把春风比成剪刀恰当吗?这首古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关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到自然中寻找答案。我把学生带进柳丛中,学生如放飞的小鸟,无限欢快。春风拂面、柳枝轻摆,我引导他们看,引导他们想,然后分小组讨论。在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时,答案精彩纷呈。他们把诗人笔下的柳树、春风的特点体会得淋漓尽致,作者别出心裁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们今后写文章遣词造句必将有良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课文,他们个个情感饱满,背得有声有色。在大自然这个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先学后做(看),形成深刻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描写的就是农村的物、农村的景,然而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或不去实践,所以往往并不十分熟悉。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让学生学课文,然后让他们去做一做,或让他们去看一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又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而且又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在教了“蟋蟀的住宅”以后,我让学生带着小锹,到野外找蟋蟀的住宅。因为学了课文有了书本知识,他们就照作者的介绍去找蟋蟀的住宅,找到后欣喜若狂,挖到了住宅中的蟋蟀更是如获至宝。他们把蟋蟀捉在手中,反反复复地看。有同学说,蟋蟀这种小动物能造出这样的住宅,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能相信呢!有好奇的学生对蟋蟀柔软的足特别感兴趣,反反复复瞧了又瞧,摸了又摸,他们想弄清楚这柔弱的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有些学生还挖出了其他的一些小动物,他们又在那里仔细观察,热烈讨论。学生围在一起进行探究的情景真是令人激动,这是站在教室里的教师永远不能看到的。

第3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课文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比如《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中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作者的细心观察,用生动有趣的笔墨成功记录诗人的观察所得,写出了诗人在庐山漫游目不暇接的感受: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再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写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作者用3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么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形象,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认真、细致入微。

无论哪篇课文的设置,目的都在引导我们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生动有趣地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或发生的事情。没有细致的观察,笔下会是空洞无力的表达,是难以让人信服的陈词滥调,只有用眼、用心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观察发现。

【小博士语录】

事间万物多丰富,

联系秘密里面藏。

细心观察去发现,

用心思考巧记录。

培养观察好习惯,

帮你表达更生动。

【现场演练】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节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

这一段文字写到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在作者轻松自如的记录当中,字里行间随处都能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比如“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这一句中“弯弯曲曲”一词,看着没什么特别,但如果作者不曾仔细观察过,怎么能知道隧道地势的弯曲。可以想像,作者在观察这隧道时的艰辛和不易,因为隧道的内部情况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再如“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里面的“最多”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认真仔细,做事一丝不苟。作者除了观察以外,还进行了测量、估计等工作,力求做到减少误差。所以“九寸深”和“一指宽”更是作者精心细致观察的成果体现。

思考题 在“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从作者记录的这观察结果中,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认真细致?

【照猫画虎】

青菜的生长过程

文冯舒淇

我喜欢吃青菜,可不知道青菜是怎么长大的?所以,我决定种青菜,了解它的生长过程。

我把种子种下。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焦急地期待着种子发芽。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过去了,地面还是没有一点变化,唯一发现的是在我每天的浇灌下土地越变越湿,颜色也越变越黑了。

终于有一天,种子发芽了。开始它像米粒一样小,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渐渐地,菜芽由米粒大变成蚕豆样了。再后来,蚕豆样的叶子越长越大,慢慢地往外舒展。茎也变得粗了。

一周后,我发现小小的青菜已经长得有五六厘米高了,看来,它们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这时,再去仔细看叶子,你会清楚地发现叶子上面有细细小小的茎,微微突起。妈妈说:“按这样的生长速度,再过上几天,差不多就能上桌了。”

我期待着自己种的青菜上桌。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杨汛桥紫薇小学四(3)班学生

第4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 、为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学生能否自觉、情愿地进入课文学习,教师的开场白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记得我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曾设计了三种开课方式。一种是聊一聊“住宅”这个话题,从而展开教学;一种是直接开课;第三种是以“声”引出“蟋蟀”的图片进而揭示课题。通过筛选,我发现第三种方式既符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又能激起他们读文的愿望。于是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说:“听,是什么声音?”接着传出了三声响亮优美的“蛐——蛐——蛐”声,学生异常兴奋地说是蛐蛐的叫声。“你们了解蛐蛐吗?”学生嚷着说:“它又叫蟋蟀。”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这段动画既有蟋蟀在平台上唱歌的图片,又有旁白解说了蛐蛐的身体特性、生活习性,而且向大家揭示了蛐蛐唱歌的秘密。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听完后还发出了“原来蛐蛐不是用嘴来唱歌啊!”的感叹,学生余犹未尽,我因势简快地揭示了课题,让学生从一个秘密的学习走向另一个秘密的研读。

可见教师巧妙的资源利用不但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省时省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了知识。

二.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在设计课件时,可考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其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服务

第5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关键词】激趣;探究;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蟋蟀的住宅》中,我创设了情境。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的住宅吗?今天,老师将带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看一看,逛一逛,好吗?不过,请同学们看仔细了,他们的住宅到底怎样哦?”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都想去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2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使情境得以持续。

2.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引导探究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 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提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探究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2.3 读画相结合,感知内容。 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第6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 培养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9-02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各学科的学习都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须接受的。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好语文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更丰富。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与实际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所以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好这门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能很好地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语文知识面的宽广、语文的表达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语言交流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注意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我,更自信地学好每科文化知识。让学生懂得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素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

一、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我会首先让学生先熟读几遍课文,之后我会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自己的住址?”并且让学生读出自己所画下来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会继续提问:“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怎么样的,大家是如何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时会说到“随遇而安”这个成语。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这些句子,然后借助工具书里的解释想一想它的意思。联系课文的语境以及字典的解释,学生们就会很快理解它的意义了。要让学生们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里每个段落的意思。要从课文中的语境去感悟,合理运用字典帮助理解词语。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本篇课文,我会安排学生和我一起做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找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哪组说得又快又准确,接下来再利用这些词语说句子,我会示范地先说一个,然后再让同学们接着说。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们从玩中体会到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肯于吃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要学习蟋蟀那种勤劳的精神。学习时无论遇到多么难以解答的问题都不能轻易放弃,应该多思考,勇敢地向老师提问,多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蟋蟀住宅的图片,让学生们根据图片组织一些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篇课文。只有不断地引导和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Z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这一思想理念在今天看来,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合理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资源,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想象空间。其实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合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生活是一本厚厚的词典,里面有无穷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我会让同学们先讲述一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内容,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都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时有的同学就会问:“为什么在周围没有别人的情况下,只有爸爸和他两个人,然而爸爸却不让他把鱼带回家呢?”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他的脑中是一片空白?”有的同学会问:“放了这条鱼后,他有没有后悔?”还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他骄傲的是什么?”同学们会产生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是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了,我会在这时表扬他们踊跃思考问题,接下来会以诱导的方式让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所提的问题。在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解答后,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回答都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让同学们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遵守的规定,我们都应该自觉地去遵守,不管我们身边是否有人会看见,也不管是否别人也在遵守它,并让大家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都应遵守哪些规则。比如有的同学就会马上联想到生活中人人都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我会问:“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同学们会讨论:“不遵守红绿灯信号和横穿马路。”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教学,会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现自我。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多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后不仅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所抒发的情感,逐渐感受到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的熏陶,让学生体会每篇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多读书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用心将文中描写的人物、情景勾勒成画面,从多方面感知教材,感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的美。学好语文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需要用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语文内涵,不断滴扩展知识层面,最主要是以课本为主,多联系社会生活,多学习新的语文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文,但仅有课堂上的有限课文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课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有时间多阅读一些中小学生必读文学书籍或者好的其他有意义的文摘。只有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才会有丰富的语文内涵,才能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文笔舒畅,不至于因为知识面窄不知道应该怎样写而发愁,才会真正感受到语文中美妙的语句所带给我们震撼和喜悦,认真而用心感受到每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只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会更好地扩展语文知识面,为以后深入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语言思维能力,才会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会先让学生课外去查一些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说说小兴安岭在自己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小兴安岭美不美。接下来通过学习本文又会感受到哪些不一样的美。课文中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小兴安岭数不清的树木,我让学生们读读这一段,然后谈谈读懂了什么,说说春天的小兴安岭都有哪些景物(树木、小鹿、春水)。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有关描写树木和小鹿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是什么样的?小鹿们在做什么呢?描写夏天的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呢?(有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这样,先让学生熟读两个自然段,然后分别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的小兴安岭的。这些美丽的词汇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小兴安岭是非常美丽的。通过对小兴安岭春天和夏天段落的熟读和提问后,接下来学习描写秋天和冬天的小兴安岭的景色问题时,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了。

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里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它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去用心观察、体会生活,多接触课堂外的语文活动,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里去用心发现、认真感受生活中的人们、事物,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如续写故事、开展演讲比赛、演唱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班中开展以《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在家帮助父母做哪些家务》的主题班会,摘抄课文里喜欢的句子,比一比谁的字迹写得工整,做成语接龙的游戏然后看谁说得又好又多、进行故事比赛看谁说的最有感情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珍惜自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优越才能和创造性思维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教育有时候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的教育作用以及它的意义要比我们课堂上的教育意义大得很多。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或事物c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效率会提高很多。以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选读课文为例,在正式学习这篇小故事前会提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熟读本篇课文,再通过接下来的引导看一看故事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故事中描写了3个牧羊的小孩在村子里疏通泉眼并砌成了一口小井。十年后,当他们长成强健的青年聚集在小井旁边时,互相诉说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当美丽的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时,她听到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概括了幸福的含义。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幸福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劳动做出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幸福是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幸福是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幸福是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通过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真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六、结语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让每篇课文的学习和各种语文活动,都能自然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之情,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生只有拥有了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里、工作上,更快地适应和更好地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教师良好的教态是创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

我们的教态是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情绪的表现。如果我们教师在一走进教室就是一张严肃的面孔。那么,那一节课绝对是学生不敢发言,事事小心翼翼的,生怕惹怒了老师的课堂气氛。现在的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的讲解和无声形态,学会了“观其容,观其色。”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教学课堂气氛。因而,教师的良好教态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教师要亲切、自然。和蔼的教态去面对学生,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不要把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沮丧、伤心的心情带入课堂。

具体说,我们可以做到:①用微笑面对自己的学生。微笑让学生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言。②对学生多给鼓励、肯定,少些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会让学生缺乏自信,鼓励、肯定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二、课堂上多些游戏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如果我们教师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学得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自然而然活跃了课堂气氛。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三、课堂上多些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语文书上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例如四年级语文教材七课《蟋蟀的住宅》中蟋蟀是如何修住宅的,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蟋蟀的住宅是不是一修就可以住几年、几十年……?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最后教师在让学生大胆的发言、组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运用多媒体,多做课件,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之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的课堂气氛。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第8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1 课堂伊始,激发兴趣

        《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我把动画带到课堂。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随着教师的导语,同学们的眼睛亮起来了,精神抖擞起来了。此时引入新课,势在必得。充满童趣的画面,充满爱意的话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共鸣?

        一个简单的小动物就会把同学们带入情境,那么一段动画片的效果会怎样呢?

        《两只小狮子》一课,我精心设计了一段短片,内容为:黎明,大象、猴子、斑马等已经起床了。他们个个生龙活虎,进行运动,那种生命力令人震撼。旭日东升,狮子一家进入我们的眼帘。爸爸凝神观望,妈妈微笑点头,他们的两个小宝宝正在草地上嬉戏玩耍。自由自在,快乐无比……随着画面的移动,教师投入地解说,此时的师生已全部进入情境。教师简洁明了的一句话:“你想继续了解这两只小狮子吗?”把学生带入了文本那令人神往的故事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带动了学生的感官,猜谜语就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及敏锐的反应能力。

        “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太阳)我的《太阳》一课,以此引入。“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电视)由电视谈开来,进入课文《电视》。

        谜语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老师饱含感情的童话故事,更能引人入胜。《小白兔和小黑兔》一课开始了,我的一段优美动听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引入自然流畅,有水到渠成之感。悲伤时,我们唱歌;高兴时,我们唱歌。用歌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觉。同样,用歌曲调动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良策。《邓小平爷爷植树》中一曲《春天的故事》拉开了课文的序幕,让我们想起了平凡伟大的老人;《王二小》中《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下子让孩子走近了英雄王二小,激起了他们想了解王二小的兴趣。

        课始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像“揭题导入”、“谈话法”、“图片引题”等等,这些方法同样有效。

        2 课堂之中,调动兴趣

        诗歌《柳树醒了》,题目已散发出诗意。我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主提问。明确目标后,同学们尽情读文。 

同桌间、小组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人感到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的生命力,让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迷人的、催人奋进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高潮。

        童话《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学习中,我让小组讨论: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学生找到各自的学习伙伴,认真地讨论起来。随着花生生长过程的画面一幅一幅地前进,学生的疑团越来越小。当画面结束时,学生们欢呼雀跃“花生是结在地里的!花生没有被鼹鼠偷走!”多么令人振奋的结论。同学们的兴致达到了顶点。

       议论文《落花生》一课的学习中,我有这样的辩论题: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了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进行讨论和争辩。整个辩论中,学生跃跃欲试,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而出。一场辩论虽然结束了,但此时的情景,此时的兴致,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说明文《蟋蟀的住宅》的学习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小蟋蟀,并戴上蟋蟀的头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我”的住宅的特点,以及“我”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只记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个个神采奕奕。自己仿佛真的变成了蟋蟀,争着向大家介绍。

        《世纪宝鼎》,我特设了表演环节: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在准备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达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和互动性,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在表演中,学生展示自我、展示才华,使之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掘,思维得以发展。

开放的问题,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鸟的天堂》一课,我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内容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始终会以探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

        《两只小狮子》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在说一说、议一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明白了狮子妈妈说的话的道理。

        3 课堂之后,延伸兴趣

        《两只小狮子》的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留下余味。我让学生画一画:懒狮子不练功,后果非常严重。他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呢?如果课文有第三幅插图、第八自然段,会画些什么,写些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幅幅童趣的画面、一段段稚气的话语令人感动。没有兴趣,怎能有这样的图画、这样的话语?

        《棉花姑娘》一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适合排演课本剧。我布置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编一编、演一演。一堂课,把学生的艺术潜能挖掘了出来,让他们放飞梦想,越飞越远……

第9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2、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5、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6、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7、大榕树横卧在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人卧在那里。

8、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儿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子。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

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我们在河边的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回头看见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

喂猪的老头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

孩子们高兴地跑进草翠花开的花园。

桃树马上绽放出嫩绿的新芽。

山民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2、用加点词造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快,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3、改为反问句

钱塘江大潮是伟大的奇观。

他是五年级的学生。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小木偶没有撒谎。

4、修改病句

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人们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明,让人们兴奋不已。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奶奶生气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

学校里掀起了支援灾区小伙伴的捐款活动。

爷爷给我讲了许多过去的往事。

读了这本书很受启发。

我家房顶上差不多满是爬山虎。

北京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青岛的一月是旅游的好地方。

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

走进学校,我就看见了一个个学生和一阵阵读书声。

我认真检查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

桃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桃子。

小军的爸爸在外国语学院工作,会产三门英语。

看见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

我能帮助别人,因为感到幸福。

她是一位谦虚、美丽、漂亮的姑娘。

5、连词成句

像青松一样在哨兵山崖上屹立

爸爸在黄沙的工地上弥漫战斗一直

有草地一片青青的小区里

开开心心人街上买东西都在的地

6、扩句

教室里传出歌声。

我看到了一株榕树。

庙门前跟着一头狮子。

树木和花卉生长发育在大峡谷里。

爬山虎刚长出叶子。

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7、改为陈述句

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

8、改为转述句

妈妈说:“我给你买了一本好书。”

孩子们说:“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上水才把井砌好的。”

9、改为比喻句

夜深了,倒映在江面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

浪潮浩浩荡荡地涌过来。

10、改为拟人句

一阵风吹过,桅杆飘飘摇摇。

11、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列词语排列起来

梨树果树植物树

昆虫动物苍蝇生物

中午清晨下午傍晚上午

开花播种结果长叶生根

12、改变词序,改变句意

那些来南京的客人都很热情。

这几道题你全没有做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没看见鸟是因为(),第二次看见了鸟是因为()。

2、你觉得这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是()和()。

3、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

4、课文写了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去是在(),所以作者只看到了(),没有看到();第二次是在(),作者看到了(),所以他赞叹说()。

5、蟋蟀也叫()(A蝗虫B蛐蛐)是农业的()(A害虫B益虫)

6、课文题目中的住宅是指(),采用了()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C能够吸引读者

7、魏格纳认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的演讲,提出了关于()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四、填量词

一()公鸡一()大狗一()马一()狮子一()葡萄一()梨一()茄子一()孩子一()猪一()泡沫一()好事一()老泉一()石板一()小井

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火烧云是指雨后出现的红色云霞。

2、课文用人们熟悉的三种动物马、狗、狮子来说明火烧云的变化之快。

3、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因为看火烧云的时间长了,眼都看花了,所以才恍恍惚惚的。

4、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看不清。

5、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六、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百花之王()

花中西施()

花中皇后()

花中珍品()

群花之魁()

水中芙蓉()

七、我会判断拟人句

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几片顽皮的菜叶悄悄地顶起裤子拧着脑袋张望。

3、那又高又厚的磨刀石,被磨得像一道道弯弯的月牙。

4、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5、菜园里像铺上了一床绿色的毯子。

6、一群毛茸茸的小鸟在树枝上边歌边舞。

八、辨言语,填成语

很少的几句话()言()语

说了很多的话()言()语

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言()语

豪迈雄壮的话()言()语

像蜜糖似的话()言()语

虚假而动听的话()言()语

随口乱说的话()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