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精选(九篇)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第1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解决对策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非货币性资产,其特点一是该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二是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包含的无形资产种类有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成本法是指扣除其各项损耗后从被评估资产的现实成本中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无形资产成本法适用的条件需要具备可以参考的历史材料,并能调整得到重置成本,许多信息和指标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获得。如果形成无形资产的时间不是很长,并且还有一种类似的无形资产用以替代,这时成本法就比较合适。例如想要评估一种电脑的价值,如果找到另一种编程不同而数据处理能力相近的计算机软件时,成本法就是最为合适的。

市场法就是把类似可比较的资产与被评估资产相对比,还要调整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这种评估方法就能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活跃,相对而言发育比较完善的资产市场;其次是可以收集到技术参照,参照物及可以和被评估资产得到可比较参数等材料,这是运用市场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市场法强调具有合理的、类似的还得是比较简单的无形资产,总而言之,被评估无形资产和类似的参照物需要在相同的行业,而且充分又合理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将以往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交易信息和相类似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信息收集起来。

收益法就是说把估算的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用这种方法确定被评估资产准确价值的评估方法。资产的效用越大,获利能力越强,价值也就越大。商标权之所以能够独立转让,是因为使用商标能够带来额外收益,所以其价值是依据其提供的额外收益来确定的,商标权价值评估使用与收益现值标准,主要采用收益法。

二、对主要发达国家无形资产评估的借鉴

相比较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历史,国外无形资产评估发展历史相对而言会比我国的发展历史早得多,即使这样,在国际上看待无形资产评估问题也是在不太完善、比较新颖的层次。到目前为止,以美国为代表的综合各方面的评估体系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单一不动产评估体制成为国际上评估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无形资产评估与动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相比还比较新颖。

显而易见的是一些无形资产对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如果想要与国际评估市场接轨,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开放需要得到很大方面的提高,这是促进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和计量不可靠

虽然人们日益接受无形资产的作用,但相对于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管理和评估还是没有有形资产的那么透彻。所以在管理无形资产的层次上,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和评估工作的理解尚浅,还不能满足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于平稳的会计系统来看,把不易计量的无形资产反映在企业的收付平衡表中将会比较困难。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可以被会计准则普遍接受,并且按照一定期限或其经济寿命进行摊销,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可以把各阶段的开发费用作为费用来处理,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即是该企业所创造的无形资产,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大量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这会使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就会不具有可靠性,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二)评估方法不确定

目前无形资产在评估时没有掌握合理的评估范围和适合的评估对象,有些地方和企业相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值越来越高,而评估的范围对象却越来越大导致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细则。

无形资产评估参数和评估方法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某些评估机构在选取评估方法和参数时不严谨、不科学。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并且无形资产成交案例比较少,无形资产评估所需要的参数就会很难获得,从理论上讲,收益法和市场法是目前我国无形资产比较适合的两种评估方法,这对于大量并且公开的成交案例和一个比较活跃的交易市场是市场法所需要的,由于我国有限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况,使得有关资料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

(三)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比较混乱

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比较广泛,利润相对于有形资产较高,诱惑力也比较强。这就造成某些行政部门走了出来,想要充分掌握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和计量的权限,于是这就促成了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的复杂。原因在于权威的管理部门和统一的法律相对匮乏,我国评估市场的复杂与混乱给评估机构带来一些机会,评估机构中不乏社会中介组织,但也会有一部分是上级主管衍生出来的或是依托其行政主管机关的所谓的中介组织。这些机构会导致垄断某一行业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的后果,这违背了评估市场的规律与公平,令其他相关机构失去了与之竞争的机会,所得结论也就相对不会客观公正,往往就会导致权威性渐渐消失。

(四)评估人员与机构不完善

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是资产评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许多企业缺乏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管理人员,兼职人员多且专职人员不多,评估综合素质不高。如果企业在需要人员时临时从别的部门调,这样必定会由于人员的不专业从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产生影响,还有在无形资产的研发和培育阶段通常会缺少可行性分析以及详细的投资预算,没有从实际上考察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关系,就无法达到获得超额利润的目的,另外由于企业往往忽视无形资产的维护还会导致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我国虽然拥有3000多家评估机构但是专业从事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并有效地开展评估工作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却屈指可数,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如今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还处于发展阶段,它的规范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有些相关评估机构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够完善,缺乏探索进取的精神,相对于研究和推广方面缺乏力度,一些评估机构不愿意投入更高的研究成本,只喜欢做那些常规的有形资产评估,从而制约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评估的需求。

四、针对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提出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随着在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投资日益增大、种类多样化、数量日益增加、收益金额越来越多,并且来源渠道多样化,对这种特殊资源的强化管理就会显得更加重要。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它对企业增值的最大作用在于其很大的递延价值。现代企业中必须得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这种资源进行总的掌握,要做到全面而又综合、系统地管理,对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引进还有投资都要进行这种有效的管理,还要使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本运营中的实施目标来合理协调企业内外相关部门的组织关系,使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在评估企业无形资产时考虑到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预测和影响无形资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到相互作用后给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的影响。

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更具有研究价值,因为它的未来收益更加难以预测。所以在计量无形资产价值时需要事先分析和调查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然后据以进行分析,鉴定出无形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调查与鉴定出该无形资产相应的获利能力。

(二)选用灵活的评估方法

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是一致的,大体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到目前为止,针对于企业的专利权评估问题,还没有找到统一适用的最佳方法,仍然还是继续使用着目前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虽然操作性还比较强,但仍然不可以简单套用,每种方法都需要结合该种无形资产专利的具体情况才能加以应用。成本法主要适用于继续使用前提下的资产评估,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产生的耗费也是必须的但评估结果更趋于公平合理。市场法则是考虑替代原则,从而运用类比的想法来考察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技术流程,而更多需要查找的是相类似的参照物价格,将类似的无形资产交易的市场信息收集起来。收益法也就是从被评估资产的相应估测来评估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从而判断无形资产价值的,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各种评估途径和方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资产的价值,在实际进行评估业务时,不同的评估目的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不同的评估结果对评估事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根据企业定的评估目的和条件,灵活地选择评估方法。

(三)健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体系

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应是完整统一而不是条块分割的市场,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允许依照无形资产自身特点进行分类评估。评估和管理相分离,目的就是在于最大限度上保证无形资产的评估相对合理。并且通过处理和收集各种商标、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等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并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纵横交错的无形资产评估的信息技术网络。

(四)正确规范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对措施

评估机构对行政权力的依靠性比较强是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评估机构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存能力,并且国家对于评估机构的资格审查还不够严格,另外就是专门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这种专业化机构相对比较少。因此,加速实施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等级管理制度是我国需要在评估管理产业提上日程的,合理规范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关措施,有关部门还要认真贯彻具体而又严格的审核制度,审核无形资产评估业务机构的能力资格,还要相应鼓励股份制和合伙制形式机构的建立与发展,需要大力培育与建设出各种专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努力促进评估机构的改革,比如知识产权评估、商标评估等类似的专业机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

总之,本文通过在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找出存在的瑕疵,对比分析了无形资产评估中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的适用范围,提醒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业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仅供同仁们商榷。

参考文献:

[1]龙明.中国创业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研究[M].重庆大学,2011.

[2]张国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诸问题思考[J].经济问题,2012(10).

[3]张凤新.无形资产评估中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4]王志田.谈谈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J].软科学,2011(03).

[5]陈久梅.无形资产评估理论、方法若干问题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企业资产可以按照是否具有实物形式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可是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再加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流失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对无形资产合理进行评估,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正确界定无形资产、了解无形资产的特征,提高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识,会为无形资产的准确评估和避免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组织虽然现阶段发展较快,但是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经济市场的经济事项的发生都会影响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如企业上市、企业并购、企业改制等,因此笔者展开了如下探讨。

(一)无形资产中价值确认的缺陷

在目前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确认的方法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很难对无形资产的取得时间进行逐一确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大多数的无形资产都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综合而成,无形资产的形成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其取得时间很难进行确定。

(二)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范围无法确定

无形资产的获利风险性较高,使得无形资产的本身特性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也无法以一个准确的标准进行估价。无形资产的估价特性主要有:由其自身的非重复性与单一性的特点导致无形资产的估价缺少可比性;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不同之处是,所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产权的获利能力与产权的合法性两个依据对归属权进行判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无形资产估价的不稳定性,由于对无形资产的自身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造成无形资产在权益变动的工程中出现了许多错误,如漏评、错评等。

(三)评估市场混乱,管理无法统一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评估机构都是依靠政府部门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都造成了影响,可是随着相关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评估机构逐渐脱离政府部门,可是评估机构只看重自身利益与高度的垄断现象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评估机构在获得评估的资格之后,自身的营业范围不会受到地域和行业的限制。

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对策

(一)完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不管是有形资产评估,还是无形资产评估,都包括市场调查法、成本法以及收益查账法三种方法。无形资产创立的成本与其创造的获利能力的对应性较小,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同,例如采用成本法和采用收益查账法其结论是大为不同的。因此,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进行评估,一定要把这三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三种方法的评估结论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二)评估计价范围的确定

无形资产的计价是在无形资产的形成或取得过程中所进行的。无形资产的计价原则直接根据自创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外购过程中的买价以及其他费用实际的支出作为评估价值,而没有考虑到无形资产在使用期限内提供的效益,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在成本计价的基础之上,对无形资产使用后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取得的收益额比例作为其评估价值进行充分的考虑,必须考虑无形资产机制与收益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技术寿命的估价方式。假如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无形资产是由多个不同技术寿命的个别因素所组成的混合体,或者由于其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导致其效率,主要是由其技术寿命决定的,那么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应以其技术寿命作为最主要的、决定性的标准来确定其自身价值。

(三)评估管理的法律支持

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一项规律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进行管理。一是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评估系统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定,因为无形资产的评估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与法律性,所以要有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相关工作,保证评估工作的可靠性与合法性;二是制定无形资产管理规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有一套统一和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而使得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第三,规范无形资产的公布与认定进行过程,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责任制定一套明确的规定。

第3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在会计计量上都有了更高的创新。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在会计计量上是不同的,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计量相对于普通企业无形资产来说是不相同的。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计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狭小

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只有专利权、商标权等少数几种无形资产被列入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无形资产如: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层出不穷。现有准则和制度对于它们并未列入计量范围。此外,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看,只是对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使用权等传统内容进行了计量,并没有把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纳入计量范围。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是独立地提供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会计单位。无形资产计量工作作为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如果计量范围比较狭小,就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收益情况,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要扩大无形资产计量范围。

(二)无形资产计量模式选择滞后

会计计量并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实际计量方法的选用存在多种可能的组合。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会计计量模式。换句话说。会计计量模式就是要确定用何种计量单位去计量可用货币表示的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那方面计量属性。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计量采用的是传统历史成本与名义货币的计量模式组合。这种组合在当今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经济竞争环境中,不能为投资者和管理人提供进行决策的现实价值信息,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分析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会计理论的影响。首先是理论基础的影响。在选择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时,有事实性基础理论和目的性理论基础两种,事实性基础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模式,而目的性基础由于主观需要上的不同。导致了计量模式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会计目标也会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后是受计量模式本身的影响,在选择计量模式时。计量单位选择的差异,也会对计量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在现实会计实务中,可供选择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在传统会计观念影响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计量单位基本上还是以名义货币为主的模式,不能客观反映无形资产价值。

2.会计环境的影响。首先是政治法律因素。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政府通过立法,可以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计量模式的选择;其次,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计量模式的选择。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和经济环境两个方面。所以,综合上述影响因素,造成计量模式滞后,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只要结合无形资产自身特征及客观因素,就能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式。

(三)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单一

计量方法就是如何进行资产的会计处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即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这种按历史成本计价的方法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对机器、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计量的理论和方法,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无形资产本身的相对无形性、无可比性和价值也决定了完全套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是不恰当的。单一的计量方法不能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客观全面的反映,这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计量的要求。也不能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认证。作为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形势变化的需要,改变单一的计量方法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肯定。

二、无形资产计量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适应21世纪产品和劳务中“物质”的比重不断下降,“知识和信息”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应积极加以改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具体的改进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扩大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

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是当前会计学的新领域,各国都在进行着研究和尝试。知识经济全球浪潮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导致一个由知识经济统治的经济新世界。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会日益增大,会计在核算上的重点,也不再侧重于有形资产。鉴于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现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计量要求,应急需扩大计量范围:

1.把服务信誉纳入计量范围。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服务信誉纳入无形资产创造了契机,使得服务信誉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影响越来越大。服务信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因是其增值性。将服务信誉纳入到无形资产中来,有利于真实反映无形资产价值。比如我国手机销售业的先锋――海尔集团,无论在销售,还是在售后服务上,都有其一套严谨的网络体系,它所拥有的这套体系,就是一项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值,

2.把客户资源纳入计量范围。客户资源是资产,而且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拥有完整的客户资源,并加以控制,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我们要把纳入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资产在会计报表内加以正确反映,这样才能对资产进行可靠的计量。

(二)不断改进计量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要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计量模式要向多元化发展:既有历史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量模式并存,既有货币计量又有非货币计量的多种记账。现在普遍认可的有五种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可实现净值计量模式;未来现金流量计量模式:后又增加了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这些计量模式的变化。有助于无形资产的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融合构成了一个资产计量模式的有机整体,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多元记账模式的运用,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价无形资产价值。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经营理念为社会和员工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经营技能的高低,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前瞻性信息等。选择是一个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过程。每种计量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在享受其优点的同时,就必须承受和设法克服其缺点。而采用何种计量模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符合专利权、

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计量。也可以结合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因为专利、专有技术由于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发生波动,那么在计量模式上就要有所选择,这样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计量。同时,我们在会计模式上的不断创新,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的计量模式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所以应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采用多样化的无形资产计量方法

由于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普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根据无形资产的特征和时间的变动。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同有形资产一样,也会发生其价值的变动,对无形资产计量应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1.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指计量资产时,按被计量资产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减少应扣损或贬值,来确定被计量资产价格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计量。其基本计算公式是:资产计量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它考虑了贬值给计量带来的影响,主要适用于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计量。

2.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计量资产的为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计量资产价格的一种计量方法。这种方法完全区别于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法,而注重无形资产使用后的产出效益,如果是引进技术或专有技术后利润的增加额,可直接用有限年限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确认无形资产价值;如果是使用专用销售策略和商标权而引起的销售额增加可用因使用该无形资产因增加销售而带来的间接预期利润现值计算:如果是使用某专有技术后而引起的成本的降低,则可根据因降低成本而带来的间接收益计算。

3.新的历史成本法。既要考虑资本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投入,又考虑人的智力投入,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但在具体的无形资产计量实务中,在对专利进行计量时,存在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设一个无形资产科目来核算研究开发费用,该科目类似于“在建工程”科目,是用于核算正处于开发研究过程中无形资产,待其开发研究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开发失败则再转入当期损益类账户。

第4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定义修订; 范围; 建议

引言:从当前知识、技术发展态势来看,国内外各会计机构对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其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的有关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在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列报等方面都做了细微的变动;很多方面都力求保持国际趋同。但就无形资产具体的内涵和范围界定在表述过程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细节性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定义及范围的相关修订。

一、无形资产涵义综述及比较分析

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即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1998年12月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IAS38)中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对比国际和国内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有关无形的定义基本相似,且各机构均强调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和“可辨认性”的特征。这就将原准则中界定为无形资产的商誉排除在现行无形资产范围外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品牌(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如长期客户、销售网、分销渠道);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等。2.知识产权资产。专利权、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上的域名、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3.组织管理资产。领导者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而在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就无形资产范围界定而言,可以看出,国际准则中在无形资产范围处理上更为灵活,覆盖面更广;而我国的无形资产范围界定更为具体,采用了列举式,范围较小。

二、无形资产概念及范围的具体剖析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表述细节探讨

具体来看,我国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界定,仍存在表述模糊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并且,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也值得进一步商榷。

1.“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表述分析

在无形资产所属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明确表示无形资产是“企业持有的”,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归属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亦强调了企业所属权问题,只是在表述上,我国无形资产定义中表述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拥有”是指企业具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而“控制”,是指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约束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准则中解释为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该表述看似遵照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强调无形资产为企业所控制时,虽未取得所有权也可进行确认。但就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而言,无形资产具有排他性;当企业控制了该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并约束了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即该项无形资产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项资产。在这点上,无形资产的拥有与控制并未分离,且涵义是一致的。在此,建议在无形资产权属问题的表述上,可借鉴国际准则中相关的表述,表述为“企业持有”即可。

2.“无实物形态”的标准界定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对无形资产定义中都强调了“无实物形态”。但对“无实物形态”的划分标准,国内外会计准则均未作出具体的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此仅进行了简单叙述,即“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就是无实物形态的;定义依旧模糊不清。要理解“无实物形态”的涵义,首先得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划分有明确认识。在我国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按照资产的流动性进行排列,并没有关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具体划分。

若仅按准则阐释的“看不见,摸不着”即为“无实物形态”的标准,报表内很多资产项目特别是金融资产都能满足“无实物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无形资产类。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而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大多数无形资产都属于技术、知识性范畴的“无实物形态”,并未将金融资产等列入范围。因此,在界定无形资产时,可在“无实物形态”的表述前加上相关限制性的表述,以免产生歧义。

3.“非货币性资产”的相关分析

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资产而言的。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了以下阐述:“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根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确定的。”根据非货币性资产的相关阐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转换债券等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由于其带来的货币金额流入和时间是不固定的,均属于非货币性资产范畴。而上述资产又均为企业所拥有,且不具有实物形态,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并具有可辨认性。以上金融资产均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遵照定义理解,则上述金融资产均属于无形资产,这样无形资产涵盖范围无疑是扩大了。

(二)无形资产定义的相关修订

在界定无形资产时,可以考虑将列报无形资产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并修订其部分概念,以避免误解和歧义。托马斯·A.斯图尔特(1997)曾提出了无形资产“具体化”的修订建议,他认为列报的无形资产等同于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在我国,茅宁(2001)基于价值创造对无形资产进行界定:“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它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探索能力、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方面。”而樊利平(2008)认为,“现代意义上作为企业主要的价值来源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形态、基于合同、法规或其他载体因而可辨认的、与企业经营、知识、技能、组织、市场和顾客等各经营要素相关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及非金融性的无形财产和其他无形成果。”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看出,部分学者对无形资产定义修订主要强调了“非金融性”,这就将金融资产从无形资产中剔除,避免了模糊不清的概念;另外强调“与技术创新”相关,让无形资产的界定更具体;并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等因素划分为无形资产,无疑是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拓宽了无形资产的范围。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无形资产定义的相关修订:“无形资产主要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及企业其他具有优势的经济资源;它是企业所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非货币非金融性资产。”

(三)无形资产范围界定的实施问题

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已有所扩大,美国已将“常年客户”等经济优势资源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范围界定过分关注交易本身,而对与企业竞争有关资源缺乏规范指导,这将致使我国企业无法在报表上反映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竞争优势。

而在我国可纳入无形资产范畴的较成熟的经济资源有哪些,又怎样进行确认和计量,我国都没有相应的机构予以调查并列示公布。若以列举的方式将可纳入无形资产范畴的成熟经济资源明示并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将更具操作性,同时也减少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做到国际趋同。

三、完善无形资产定义及其范围界定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无形资产的实质与内涵,为其范围的界定提供专业指导

对比国内外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可以发现,国际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覆盖更广;而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则采用了列举法,使无形资产的范围仅停留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项目,而我国在无形资产的披露方面无法体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优势资源。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我国有关机构在界定无形资产时,应重视对无形资产实质内涵的考虑,将知识创新、管理优势资产、人力资本等纳入无形资产项目进行考虑并予以披露。而对于企业,更要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挖掘、形成与披露,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顺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市场调查评估体系

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有发展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之处。比如:对企业的一系列优势资源还无法有效进行评估继而无法对此进行可靠辨认与计量。而国外有成熟的市场信息系统,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相关信息,对企业的相关评估指标容易取得。我国要扩大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就要对企业相关成熟的经济优势资源取得专业评估。为此,我国应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评估体系与信息披露的网络,使各类企业在对无形资产界定和计量时有标准可参照,有体系可对比。面对专业性较强和较复杂的无形资产时,应利用专家工作,使无形资产披露信息更加具有公信力。

(三)加强无形资产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准则和运用指南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将会更加广泛,这也为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4年对国际会计准则(IAS)38号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再次进行了修订,在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面,在计量及摊销上都作了有关调整,更加考虑“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无疑更突出了资产的特性。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界定的相关规定,仅散落在第6号准则中,很多细节问题仍无法通过准则与指南找到解决途径。因此,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突出无形资产在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建立更完善的无形资产应用指南,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进行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并重新规范其界定、计量方法、披露形式等;对其确认及价格评估等方面提供更加具体的解释与阐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

[3] 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一、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问题

(一)确认范围过于狭窄

无形资产入账并予以披露的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7项。而商誉仅对产权变动商誉确认,对自创商誉并不予以确认。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名称、报刊刊头、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和特许权、版权、专利和其他行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等14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有20多项。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仅仅披露以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二)披露信息失真

计量基础企业通过交易取得的无形资产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而自创的无形资产现行的会计报告中也仅仅只披露历史信息,对无形资产的现在信息以及未来预知的信息却几乎没有披露,而事实上很多无形资产仅仅通过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依据是不能正确的反映其价值的,更无法披露前瞻性的、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风险信息,这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决策者容易造成误导,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披露信息内容不充分

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不披露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就披露部分而言也仅仅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17、19号意见书》以及其他权威性会计文献都对无形资产的报表揭示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要求每一项主要的无形资产都要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若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为详细地列出每一项的金额。购买无形资产的支出必须清楚、明确地反映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上。无形资产摊销额一般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但也允许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反映。英国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详细披露有关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信息。我国这种披露模式使得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对决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信息不能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报表信息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增加信息使用者所面临的风险。

二、信息披露在新准则下的新规定

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披露内容较原准则更为宽泛。除了原准则披露内容外,新准则还增加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披露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披露。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金额等情况。记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等内容。这样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便于管理层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

三、完善无形资产披露的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大环境下。无形资产作为企业重要核心力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对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利害相关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该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

(一)进一步完善现行无形资产会计规则

例如无形资产项目的各级名称的统一。实质内容相同的无形资产项目应以统一的名称列示于财务报表中,绝不能出现五花八门的不同名称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各明细项目不能主观随意地命名,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条例来规范其名称,这样既便于不同公司间的横向比较,又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阅读理解。无形资产的项目级次必须清晰。所有无形资产项目都应列明它的级次,尤其不能省略二级科目而直接列示三级科目。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项目应包括:专利权、著作权、一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租赁权、特许权、电子计算机软件、网址和域名等。除此之外,有些数量少且不经常发生的,一旦发生可并入相近的项目来反映。

(二)加强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不仅包括技术开发信息、无形资产存量信息、无形资产增减变动信息、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信息,还应包括无形资产的交易信息、无形资产发生的纠纷与诉讼信息及无形资产收益信息。就内部治理机制而言,董事会的构成及其议事规则是关键,目前引起广泛讨论的是董事会的构成及其独立性问题,特别是独董对信息披露的特殊作用,只有在独董被企业股东和其它市场参与各方当作真正的经理人来选择、激励和监督后,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外部治理机制来看,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体系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劳务市场。当公司经营不佳时,会计信息披露作用于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带动外部治理机制的协同影响。所以,培育购并市场,促使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三)强化无形资产运营中的评估问题

无形资产在转让、投资的过程中,应根据其效用和市场情况进行评估、合理定价,以维护其所有者和占有者的权益。无形资产评估不同于企业会计计价,它反映特定条件下的市场价值。同时,无形资产评估应稳妥可靠,评估结果应以充分的市场调研、市场信息资料为依托,科学地评定和估算。而且,其评估结果不应受到无形资产处置(如《公司法》中对无形资产出资额比例的规定、税法中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的制约。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以适应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我国香港税法中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处置做法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6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管理;变革趋势;核心竞争力;影响;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86-03

[作者简介]叶,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会计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河北石家庄050031)杨光,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浙江宁波315100)裴富才,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副会长、高级会计师,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研究方向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无形资产管理。(天津300410)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正在全速把企业带人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已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和地位日益提高,无疑是企业竞争中强有力的武器。

一、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的变革趋势

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和产业领域进入知识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以土地、物业、设备、存货等实物型资产为主,演变为以实物型资产和现金、存款、应收款、信贷、投资等财务型资产为主,进而演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实物型资产和财务型资产依然重要,但管理及运作这些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在发展比较超前的企业群体如跨国公司中,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高价值无形资产。相应地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

1 由有形资产管理向无形资产管理转变。在工业社会,物质资本是主要资源,企业主要管理有形资产;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最重要资本将是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所组成的知识资本。21世纪我国企业资产管理需要将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品牌形象、商誉、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作为重点,实现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管理转变,以企业知识的整合与重建来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未来企业“劳动力”靠的是技能和技术,而不是体力。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占全部劳动者的60%以上,高于一切的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影响因素,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企业领导进行战略与管理的重大决策,促进企业发展。

2 由资本化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以及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就更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当今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秘密武器和获取利润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企业发展战略将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智为本”。知识经营与人力资本、技能等无形资产相联系,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智力的全新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曾超越通用汽车公司,《纽约时报》就此评论说:微软公司惟一的财产是员工的想象力,最大的保证是员工的大脑,而非地产或公司设备。

3 从传统型管理向创新型管理转变。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纷纷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等知识资产的投入力度,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拥有量明显增大,甚至处于支配地位,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唯一永恒的真理。在激烈的竞争中,那种固定未变的传统型管理已难以满足时势的需要,必须推行创新型管理。即为紧跟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持续不停地进行战略创新,将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勇于创新探索管理机制。

4 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行刚柔相济的企业综合管理。“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注重激发个人最大潜能和创造力。从企业实践角度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密切相联,相互包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运用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应以尊重人为前提,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融为和谐整体,实现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最佳组合,企业才能提高效率,在发展中前进,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5 从国家战略向全球战略转变。21世纪企业决胜的关键是实施全球战略。“无国界、无疆界”的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使处在开放性世界的每个企业都要直接遭到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同时也为每个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立锥之地提供了机遇。每个企业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都应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研究国际市场变化的动态和各国或地区需求的特点。弄清竞争对手状况,琢磨怎样适合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考虑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尤其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之道,规划自己的全球竞争战略。致力创造达到世界标准的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管理,寻求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和最适合自己的现实路径。

二、无形资产管理对企业兴衰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利用是现代企业成熟的标志。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尽快实行管理革新,适应未来动态趋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对所拥有的以物质或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淡漠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造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仍很严重,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危害。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的增强,在企业现代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其对企业发展成败具有非常紧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 无形资产管理可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超额利润。无形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硬件,技术、知识信息、商誉等无形资产是软件,后者对前者进行优化使用和合理配置,使企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形资产管理主要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提高商品声誉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创造价值并产生超额利润。据统计,西方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技术进步的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70~90%。

2 无形资产管理能发挥规模效应急骤膨胀的作用。企业要扩大经营规模,传统做法是通过增加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来实现低水平扩张。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减少有形资产投资,以技术转让等无形资产为主的非股本生产合作日益增加。可口可乐公司、肯德基公司利用配方和商标权转让,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跨国公司。四通、联想、北大方正等高技术企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几万、几十万元的借款或主管单位的投资起家,现在销售额达数亿、数十亿元,产品享誉全国,甚至在国际高科技竞争的舞台上也有一席之地。

3 无形资产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现代市场经济,既是物质资本实力竞争,更是技术、知识、人才、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竞争。在合资经营过程中,一些国外商家将原先我国企业的品牌,通过合资、购买办法拿过去后却弃之不用,目的是缩小我国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扩大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美国“可口可乐”执世界无形资产之牛耳,这种以充过气的水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其中仅有1%的“神秘物”不为世人所知,而该公司就凭籍绝密产品的配方及工艺,雄踞世界第一饮料宝座百年不衰。

4 无形资产管理国际化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与国际市场接轨,无形资产竞争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是考察其技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发挥无形资产的独特优势,可大大增强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为企业赢得生存的空间。世界名牌产品的出口能力很强,“可口可乐”70%的收入来自海外,“壳牌”石油经营业务遍及120个国家和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一些大公司就是靠无形资产管理去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5 无形资产管理是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手段。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可防止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只有重视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投入市场买卖之中,才能使无形资产不断扩大、膨胀或增值。大量企业的成功实际也正是源于其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常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企业开发和运作无形资产的过程,其实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应将无形资产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转化为生产力,节约资金,降低消耗,加速产品更新,以提高经济效益。

三、强化我国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必要途径

在现代信息社会,有形资产效益的发挥已越来越有限,而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效益却越来越显著,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建设、管理与开发利用。

1 管理者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规范无形资产评估标准与方法。在现代社会,管理者直接同事物本身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则是同信息打交道。现代企业已普遍建立起高效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化办公手段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信息已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管理者如果不重视同信息打交道,而仅热衷于同事物本身打交道,就可能陷入挂一漏万的危险境地。现代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通过对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及方法的规范,使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更加客观、公正。

2 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提升企业经营者的人格信誉。据2002年4月北京的“第九届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调查结果”表明,9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的人格对企业信用的影响最大。企业家的人格信誉是企业信用行为人格化的代表。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是从企业的管理机制人手。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管理者要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既要在企业构建良好有序的无形资产管理机制和制度规章,还必须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诚信人格,带动社会自然营造理想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管理者还要追求技术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努力使企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3 不断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和精神塑造是管理的核心。制度管理通常是外在硬性的调节,而文化管理往往是内在自律与软性引导。文化管理注重自主性,强调心理“认同”,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当企业倡导无形资产管理文化时,应培养典型、开展活动加以推广和传播。要将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无形资产管理过程,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佳的途径。必须借助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变革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采用增加接触,鼓励参与活动,传递客观的、真实的信息和知识,促使团体规范化等方法,全面推动公司价值观共享,最终使员工形成自愿的无形资产共享观念。

4 善用公共关系,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培育和维护。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的各种纵横联系交错复杂,这些无形的“关系”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外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是其最重要的“软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关系,自觉运用各种手段,加强传播与沟通,联络感情,在广大公众心目中建树良好形象。企业在自行研制新产品、广告宣传和开拓市场过程中,可能开发出专利、技术秘密、驰名商标、营销网络、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这当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无形资产价值倍增。但假若忽略无形资产的维护,就会导致开发出的无形资产贬值,甚至使无形资产烟消云散。因而加强无形资产开发与维护,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5 加强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秩序。为促进无形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让顺利实现,减少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通过有组织的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可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如美国的道化学工业公司是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化学产品达2000多种,在1997年全美财富500家中名列第60位。其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诀窍、版权、商标等,其中专利有2,9万项,每年专利费数千万美元,这些专利开始是处于无组织的状态。道公司的知识管理项目在1993年开始实施,首先应用在道公司的专利业务上。判断公司现有的专利对公司的作用,采取放弃、转让和保留等形式,节省了大量的专利费用,同时又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生产许可证收入达到了1亿美元。

第7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高校 无形资产 管理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各行各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逐渐被体现。高校在实务操作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主要依据1997年6月23日由财政部与原国家教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35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体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高等学校是人才云集、高新科技集中的地方,拥有大量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型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国家投入资金,是经过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而形成的,是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也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基础。然而高校无形资产在管理与会计核算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只有简单登记,没有价值核算,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专职管理人员。要想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树立起无形资产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无形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高校取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从高校资产管理者角度来说,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是概念多于管理,对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有形”轻“无形”,在日常管理中重视有形的材料、设备管理及其投入效益,而忽视无形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的资产管理及投入效益,在每年国有资产内部清查时常常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从科研成果发明者的角度来说,因为承担课题、成果鉴定、、论著出版是直接与科研人员的晋职、加薪等切身利益挂钩的。科研人员为了切身利益,不得不忙于争取课题,一有研究成果就以论文或报告、成果鉴定等形式公开,而忽视相应的专利申请,结果被国外凭借“申请在先”的规定而预先申请了专利所有权。

2、管理机构分散,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从高校内部来看,大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也是按照实物资产管理模式:科研处负责无形资产专利权的管理,国资处负责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的登记管理,财务处进行无形资产的核算,而无形资产的使用或对外投资、转让,由产业处负责。由于无形资产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部门,各个部门都身兼多重工作任务,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又使得能转化的无形资产产出率低,部分无形资产被闲置浪费,无法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许多无形资产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中,结果是侵权现象屡有发生。如擅用学校名誉谋取不义之财,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了恶劣影响;或者外单位与个人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条件,开发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新产品不在学校登记,产权直接归属外单位。

3、高校无形资产核算缺位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只明确了高校无形资产的范围,规定了无形资产的购入、转让、捐赠及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而对自创的没有明确的核算处理方法,再加上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类型多样,造成其价值衡量更加困难。在很多高校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一项为零,财务上只核算无形资产产权申报登记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对无形资产不进行研发成本价值核算,也未将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未能正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无形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如此做法不利于管理,更造成了财务信息的失真。

4、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手段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修改了的无形资产准则,但没有同步推出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准则及会计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因为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管理者对职务发明等的侵权事件,即使知情,但因为缺少制度法规依据,无法确定产权权属,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同时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管理经验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在日常收集和提供无形资产信息时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在日常操作中也没有开发可供标准化管理操作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等。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监控。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改变观念,引起各方重视

高校无形资产的数量、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一项好的专利或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确立起资产保护的观念,引起各方面对无形资产的重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开始。一方面必须要在高校教职员工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无形资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国家有关无形资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使大家明确高校无形资产的研制与形成大多是用教学科研经费所完成的。属于职务发明的同有形资产一样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一样要加以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高校员工无形资产的法律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要推动无形资产转化的奖励机制,使无形资产的转化效果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尽可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发明者、单位和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平衡点。

2、明确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机构的协作配合

无形资产管理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首先,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高校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体系之中,开发建设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软件,建立一支积极进取、高效精干、责任心强、坚持原则、懂法律、善管理的专业队伍,全面负责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及处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其次,根据无形资产的分类,确定学校无形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例如对无形资产科研成果专利产权等的管理,由科研处从最初的科研课题着手,对已经形成的专利权进行归类登记管理,由财务处归集核算,把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账户,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备案,年底与国有资产部门核对。对那些尚未取得专利权的非专利技术等,则由科研处在科研课题完成后登记在册,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统一管理,等以后获得专利权、著作权或取得社会效益之时,再记入无形资产,并通报财务处进行核算入账,由产业处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课题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对外投资或转让时,必须要经过产业处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并要报经相关校级领导的批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对无形资产转让的价值评估工作,转让后应及时结算投资转让收入,做好无形资产账户冲减。这样,经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其他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有利于无形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工作。

最后,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做好每年的无形资产内部清查工作,清除已过保护期的知识产权,总结当年的无形资产管理成果,奖励在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的先进人员,落实对那些成功转化无形资产的发明者的奖励,形成工作报告,并对无形资产方面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3、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必须对高校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财务核算,运用从价值形态上反映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与回收效益之间的比较关,把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在知识产权成本价值核算上,先由无形资产开发人申报,然后科研处与财务处协作,设计一种一式三份的科研课题费用支出单,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情况详细登记,三方共同备案留底,方便将来可以及时将无形资产的费用支出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对于在研制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先按普通的科研支出进行核算,将其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只有在其形成无形资产后,才可以进行资本化核算,从事业支出转入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前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应按评估价及时调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后应及时冲减无形资产。

4、加强高校无形资产制度建设

鉴于高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相关管理机构统一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引导各个高校建立各自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中无形资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由其他相关部门协作,科学化管理、保护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相应的产权归属制度、财务核算及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成果考核、奖惩制度及价值评估制度等全面保护,科学管理无形资产,并成立专家小组,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一套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束语

今后高校的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对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无形资产形成、使用、核算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可以了解自身的科技水平,了解社会需求的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先进科技作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苓苓: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2] 董捷:中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展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3] 秦明、闫亚梅:谈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1998(1).

[4] 王棣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

第8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l.知识资本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使用,使企业增加财富,获得剩余价值,因而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占有剩余价值。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物质的作用减弱,知识的作用增强,使得知识在生产中的投入越来越重要。知识或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约物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有者,亦可以以其知识为资本来投资,从而占有企业剩余价值。

2.资产无形化。知识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提高,其中尤以人才资源为主,虽然人是有形的,但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无形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无形的。因此,谁拥有了具有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知识的人才,谁就占有了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资产资源。在美国,白领阶层已占到了劳动者的50%.排名第五的美国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仅为143.87亿美元,而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估计达l484.9亿美元,两者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其主要原因是微软公司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储存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其次,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后,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还表现在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如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等信息产品,外在的显性的实物形态体积较小、价值较低,而其功能则是巨大的、隐性无形的。

3.高度的增值性。社会新的财富的形成是一定经济时代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支出人的劳动力;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运行,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的形成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了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知识对新财富的创造力是任何物质资本都无可比拟的。具体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高科技产品知识含量高,功能巨大,物质消耗成本又少,而知识资源在生产中可以重复使用,产品投放市场后,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高度的增值性是知识经济的又一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工作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而且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从来就是为经济服务的,同时会计也必须服从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工作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l.人才资本化对会计体系的挑战。工业经济下的会计体系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全部资产划归为企业的债权人和企业的投资人,实体资本出资者享有剩余价值,而企业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不享有剩余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人才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因为实体资本所有者和智力资本所有者要共担企业风险,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在生产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中心地位的,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2.资产无形化对会计确认的挑战。现有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工业经济形态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一般认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资产的确认应具备下列四项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传统会计模式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的。虽然,有些企业有无形资产存在,但数量极少,不确认对企业影响多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对人才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人才的投入和信息的利用都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要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会计科目如何设置,会计核算如何进行,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等,都是新课题。

3.资产无形化对会计计量的挑战。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资产计量存在困难。传统会计理论,把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并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主要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观点下,无形资产的难以确定性使计量存在困难。首先,人才资源形成的无形资产,虽然在生产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因其知识与智慧的无形性,使计量存在困难而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在会计事项上得到反映。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产的增值能力也是巨大的,但是要将信息资产计入无形资产,无论是信息技术发明者拥有的信息技术资产,还是信息产品使用者持有的信息产品资产,都没有计量的依据将其量化,因而无法计量。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知识在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的耗费量就应该记入产品成本,如何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量,是会计计量的又一难题。最后,对收益计量有较大困难。人力资产投放生产所形成的收益,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程度,而难以计量人才资产收益量。

4.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不仅对企业物质资本的增长和创造有兴趣,而且更需要了解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能全面反映企业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5.会计工作重点转移。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工作重点逐步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移,在传统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普及和成熟,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将其工作重点从核算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9篇: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范文

(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00160)

摘 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三个隐喻:机械怪物、吸血鬼与魔术师。“机械怪物”的隐喻表达了作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外部景观的机器大工业;“吸血鬼”的隐喻描述的则是资本的增殖本性,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比喻成“魔术师”,一方面肯定了资本文明的巨大作用,召唤出了无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无法支配自己用法术召唤出来的魔鬼——“资本”。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隐喻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机械怪物;吸血鬼;魔术师;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18-06

收稿日期:2014-10-06

作者简介: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资本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道路研究”(14JJD720003)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NCET-13-02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庆丰(19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一览无余”。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及其背后的逻辑架构,从而一眼望穿了历史的深处。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作为对资本主义反思与批判的马克思就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下面我们将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隐喻为切入点,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外部景观、内在逻辑以及其面临的根本性危机,全方位解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机械怪物”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期正值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达到了顶峰。如果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早期资本主义,亦即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机器使工场手工业不再成为社会生产的支配原则,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景观。马克思曾经这样生动地描绘机器大工业的图景:“在这里,代替单个机器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械怪物,它的躯体充满了整座整座的厂房,它的魔力先是由它的庞大肢体庄重而有节奏的运动掩盖着,然后在它的无数真正工作器官的疯狂的旋转中迸发出来。”[1](P438)“庞大的机械怪物”取代的是“单个的机器”,可见,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并不是“单个的机器”,而是“庞大的机械怪物”。这意味着机器大工业是以“机器体系”为基本结构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工具机(机器)和工具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差别并非事实上的差别,而是生产方式的差别。其实有些工具在它们的手工业形式上就已经是机器了,但也并非机器生产,而是手工业生产。有些工具大部分仍然是由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然后才装到由机器生产的工作机的机体上。“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以后,机器就代替了单纯的工具。即使人本身仍然是原动力,机器和工具之间的区别也是一目了然的。”[2](P430)在手工业生产中,人能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受到人天生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他自己身体的器官数量的限制,而在机器生产中,人摆脱了自己所受到的器官的限制。因此,在工场手工业中,人是作为单纯动力的人,而在机器生产中,人是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作为单纯动力的人就可以被机械动力取代了,机器生产也就逐渐开始了。

“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3](P432)机器只是机器生产的简单要素,对机器生产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机器体系所组成的“机构”。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庞大的机械怪物”。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联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机器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开端。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又出现了,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表现为机器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或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这是以工人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客观分工的原则。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来解决。这是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本质性的区别。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的直接协作,使各个特殊工人小组形成一定的比例数,同样,在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各局部机器不断地互相交互工作,也使各局部机器的数目、规模和速度形成一定的比例。

“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标志着机器大工业彻底突破了工场手工业这一技术基础的限制,但这仅仅是满足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条件。机器大工业的飞速发展还有赖于工厂制度的建立。这二者分别构成了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手工业生产在机器基础上的再现只是向工厂生产的过渡,只要机械动力(蒸汽或水)代替人的肌肉来推动机器,工厂生产通常就会出现。工厂制度的形成使工业资本主义完全确立起来。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体系的构成只不过是工厂的躯体,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表明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工厂制度使机器生产的原则贯彻于一切生产领域。“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农业的变革,不仅所有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它们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P531)工厂制度的确立还使工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对比了工场手工业和工厂中工人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1](P486)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使资本主义得以飞速发展。马克思曾经使用了“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热病似的生产”来形容这一发展状态。马克思指出,“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工业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由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状况上遭遇的没有保障和不稳定性,成为正常的现象。”[1](P522)这种飞速的扩展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生产过剩”、“危机”、“停滞”等问题如影随形。更重要的是工人同生产资料之间完全对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和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因此,随着机器的出现,才第一次发生工人对劳动资料的粗暴的反抗。”[1](P497)

工业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以“机器体系”为躯体,以“机器制造机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左翼,以“工厂制度”(现代管理科学,现在主要体现为公司制度)为右翼,从而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这里显现给我们的就是现代社会的“庞大的机械怪物”。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了“主人”(庞大的机械怪物)的权力。

二、“吸血鬼”

促使这一“庞大的机械怪物”进行运转的内在驱动力或者说内核就是资本。资本的增殖本性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什么产品种类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发展一日千里、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一言以蔽之资本增殖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为了给资本提供增殖的空间。马克思的“吸血鬼”的隐喻就是为了揭示资本的这一理论本性。马克思告诉我们:“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P269)“吸血鬼”构成了资本的标志性形象。

马克思之所以把资本比喻成“吸血鬼”,是因为两者都有一种本能的需要或欲望,吸血鬼有吸血的欲望,资本有增殖的欲望。在《大纲》的“货币章”中,马克思通过货币就已经揭示了这一欲望。他说,“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本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也就是说,它不同于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例如追求服装、武器、首饰、女人、美酒等等的欲望,它只有在一般财富即作为财富的财富个体化为一种特殊物品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货币设定在它的第三种规定上的时候,才可能发生。因此,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则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与历史产物相对立的自然产物。”[2](P174)马克思在此表明了致富欲望的独特性,致富欲望不是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而是追求一般财富的欲望,亦即追求货币的欲望。因此,马克思才会指出,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资本的增殖本性就是这种致富欲望的体现,它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一种要素。“这种要素在商业世界体现出来的逻辑中清晰可见,但作为行为导向的一种根本的、真正基础的方面,它却深深地植根于制度之内。这就是从以资本的形式进行的生产性社会活动中榨取财富的强烈需要。”[3](P20)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不单单是财富,货币也不仅仅是货币,当它们转化为资本时,它们就成为了一种权力,一种支配他人的权力。“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永不停歇、贪得无厌地榨取财富的强烈需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无穷欲望,是因为财富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指挥他人和让他人服从的力量,这就是权力。”[3](P19)资本能够成为一种支配他人的权力,首先在于货币具有一种魔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一种“颠倒黑白的能力”。它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颠倒和混淆,使冰炭化为胶漆,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它是人类的外化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的能力得以膨胀,并且能够化为现实。“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借货币都能做到。”[4](P144)一旦货币转为资本,就成为一种支配他人的权力。如果说财富是与权力不可分割的一种社会范畴,其前提条件就是转化为资本。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绝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P198)劳动力作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是一种能生产出高于本身价值的商品。这一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剩余价值的榨取,而这是以对工人的支配力为前提的。“资本不仅像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1](P611)

资本之所以是资本,就在于其能“增殖自身”,而资本为了增殖自身,就必须与雇佣劳动之间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支配关系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之所以说资本的出现开创了历史,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而言的。马克思在反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指出:“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2](P510)这种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关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资本家和工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是资本增殖的人格化表现。资本的增殖是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2](P297)这种欲望就是资本无限增殖的欲望。“因此,资本作为无止境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止境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2](P305)相信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是认同的。问题在于,马克思把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增殖看作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和对“活劳动”的吮吸,这是他们所无法认同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性区别也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不仅仅是想阐述价值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想说明剩余价值的存在。在封建制和奴隶制的社会形式中,剥削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佃农不能自由迁徙,他们被束缚在其领主的土地之上,并且,佃农们必须为他们的领主进行一定天数的劳动,这些劳动的成果归领主所有。在这种社会制度中,无酬劳动(剩余劳动)的事实与比率是显而易见和公之于众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没法说清楚,他们的劳动时间中有多少小时是维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又有多少时间是使资本家受益的剩余劳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特征就是:对工人的剩余劳动和无酬劳动的榨取是隐而不现的。人们意识不到榨取的发生,对榨取的比率也一无所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存在的,这种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率是如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见的。因此,“劳动价值论的主旨,是挖掘资本主义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层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劳动时间的花费轨迹,并发现那些使得工人阶级的未付酬劳动或剩余劳动能够被剥夺以及剥夺多少的各种制度安排”。[5](P342)简而言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证实剩余价值的存在,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提供科学依据。

无论是否同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剥削制度的判定,马克思对资本增殖逻辑的论述确实是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和逻辑。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人都是有欲望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却展示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大的可能性空间,这一切都根源于资本增殖的逻辑。正是在资本增殖逻辑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获得高速发展。资本的积累使人的欲望空间不断扩张,而人的欲望的扩张又不断地推动着资本的积累。

三、“魔术师”

资本增殖的逻辑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在这一内核的带动下,资本主义就像着了魔一样疯狂似地高速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比喻成为“魔术师”。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6](P37)马克思的这一隐喻实际上包含着正负两层含义。一方面,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个“魔术师”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召唤出了无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这个魔术师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即资本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的正面效应称之为“资本的文明”,并且高度地评价了资本的这种积极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7](P927-928)同以前的生产关系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下的现代工业使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这是因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个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1](P560)资本增殖的欲望促使技术不断革新,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显而易见,资本主义的文明作用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开拓是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确是一个“魔法师”,它召唤出了无数的生产力,它创造了空前辉煌的人类文明,它使人类获得了难以想象的物质享受。

但是“资本”是一个魔鬼,当魔术师把它召唤出来之后,它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这种社会体制中,资本家通过支配工人的无酬劳动,而从工人那里攫取了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增殖。“资本主义制度却正是要求人民群众处于奴隶地位,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1](P827)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依旧是一种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制度。它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剥削取代了封建主义的剥削。实际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不过是一丘之貉,只不过资本主义使这种剥削隐藏了起来,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并不把剥削看成是由市场不完善或由于寡头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引发的。他的劳动价值论意在表明,即使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着剥削。他想要揭露——并使所有人都清楚看到——的是,就算资本主义是充分竞争的,甚至就算它完全满足了最适合它的正义观念,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统治和剥削的不正义的社会制度。这最后一点非常关键。”[5](P330)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工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工人的奴役状态。由于大工业需要不断地变革自己的技术基础,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这破坏着工人生活的一切安宁、稳定和保障,使工人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不断被夺走。在他的局部只能变成过剩的同时,他本身也变成过剩的东西。由于工人需要和机器竞争,从而使作为“产业后备军”的“过剩人口”成倍增加。机器大工业消灭了整个社会机制的迄今为止的安全阀,它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

资本主义社会使整个人类都处于一种“异化”状态之中。不仅是工人,包括资本家都同样处于异化状态。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它只是在异化中获得了人的生存的外观,在这种异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自己被确证。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降低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6](P34)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的本质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极致。

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形成了三大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三大拜物教所表征的正是人受抽象的统治。用马克思的话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犹太人”,我们所有的人都加入了“犹太教”,即我们都成了金钱的信徒。资本的逻辑成为了传统形而上学现实的“幽灵”。我们的时代正在上演着资本的狂欢,资本主义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从地底下所召唤出来的这一“魔鬼”。“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6](P46)这是一个“资本”作为主体的时代,而非“人”作为主体的时代。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贬低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狂欢最终导致的是物化的狂欢。

可见,现代社会的救赎之路就在于“支配魔鬼”。现代的西方思想家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连串的发问:“我们,作为整体的人类,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驾驭那头猛兽?或者至少,能够引导它,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增大它所能给予我们的机会?现在我们怎么会生活在一个如此失去了控制的世界上,它几乎与启蒙思想家们的期望南辕北辙?”[8](P133)无论是马克思的“支配魔鬼”,还是吉登斯的“驾驭猛兽”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解决现代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资本逻辑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魔术师”已经无力驯服和驾驭“资本”这一“魔鬼”,应当谋求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彻底地消解掉这一问题;如果说马克思的解决路径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激进政治,而现代西方思想家们的思路则相对温和。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福利政策(如分配正义)本身就是对资本逻辑负面作用的校正。换句话说,马克思的解决路径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否弃为前提的,而现代思想家们则试图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借用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评来表述,“这是一种虔诚和愚蠢的愿望”。

四、问题及其他

我们知道,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这使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断言是不是已经不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已经结束了?马克思的时代是一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着饥饿和贫穷的世界,是一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剥削、压迫、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通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通过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双城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类所遭受的苦难。马克思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描述和洞察。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再无用武之地?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毋庸置疑的是,虽然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依旧是资本主义世界。“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9](P6-7)

“庞大的机械怪物”描述的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而当今的资本主义已经逐步呈现出金融资本主义的特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至关重要的变革: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传统的机器大工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后工业时代的文化、通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庞大的机械怪物”是否不太符合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景观?如果我们切实地思考一下,后工业时代的文化、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机器大工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被技术体系支配着。现代工业的机器体系在当今转化为生产线运作。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然后应用科学来解决个阶段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所指认的这种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原则不正是我们时代的生产线原理吗?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文化、信息技术,还是服务业都是一种生产线的运作模式,其两翼都是以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为支撑。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外部景观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但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资本增殖的逻辑却没有丝毫的变化,因为它是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只有当资本主义体制可以冲破自身的边界,开创一个崭新局面的时候,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9](P15)资本增殖的逻辑构成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边界,超越这个边界,意味着资本增殖逻辑的失效,但也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到来。

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个魔术师是否能够驯服“资本”这个魔鬼,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成果引以为傲,但它都充满了财富增殖的幻像和拜物教的狂热,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魔术师是无法支配资本这个“魔鬼”的。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超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纠正的能力。现代西方社会通过分配正义和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了早期资本主义所形成的诸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政府采取了大量改革措施来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准:劳工法、最低限度工资法、社会福利和保障、平价住房、公共卫生体系、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等。这些措施毫无疑问都是对资本这一“魔鬼”进行驯服的措施。

马克思对我们时代的洞察无疑是极其深刻的。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也无法抛开《资本论》,但是“我们不要把《资本论》当作重工业以前或国家资本主义以前的古典,而是应该作为于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起死回生的文本来阅读。”[10](P250)为什么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新自由主义时代能够起死回生?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给出了答案:“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视为是重要的另一个理由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一些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应当得到承认并通过一些根本性的途径加以改革。”[5](P336)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隐喻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代社会的救赎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海尔布隆纳,马林梅.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罗尔斯,杨通进,李丽丽,林航.政治哲学史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安东尼·吉登斯,田禾.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