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古希腊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古希腊建筑设计

第1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史;古典复兴;欧洲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25-02

一、新古典主义建筑出现的背景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期,地点主要分布于欧洲的法、英、德、俄及美国。

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当时考古学取得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时欧洲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建造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以铁为代表的新材料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给建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概况

新古典主义建筑又叫古典复兴建筑,主张向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建筑实物学习。新古典主义建筑大致在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和德国,希腊式样较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且随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断变化。

建筑采用古典形式,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公共建筑。如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对一般的住宅、学校等影响较小。

新古典主义风格后期开始与城市建筑、住宅等相结合,被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演绎,出现了将各种建筑元素混合运用的奇特建筑形象,也反映了建筑创新的枯竭。

三、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的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等都显示了古罗马帝国时代建筑的特征。

1.古典复兴风格

代表作品:巴黎先贤祠(即万神庙)(图1)

设计者:索夫洛(J.G.Soufflot)

建造时间:公元1755-1792

功能:纪念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

特征:将希腊十字的集中平面形式与中世纪哥特式尖拱顶相组合;运用先进的三层穹顶结构,建筑形象新颖,结构庄严简洁。

2.帝国风格:产生于古罗马帝国风格,为拿破仑专制帝国服务,彰显帝国权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雄狮凯旋门(图2)

建成时间:公元1836

特征:全新的单门洞形式,四个立面开门洞,立面无壁柱,雕刻重点集中在平顶屋,但并不繁复,并以此为中心设置圆形广场,突出威严。

以拿破仑提倡的古罗马帝国风格为主导,借助庞大的体量与古典建筑的典雅气质,表现出统一帝制和王权的强大力量。

(二)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的发展状态。罗马复兴建筑并不活跃,而希腊复兴建筑则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大英博物馆、爱丁堡大学等。后期出现了浪漫主义与哥特复兴建筑风潮。

1.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建筑:巴斯城的联排住宅区(图3)

建成时间:公元1745

特征:模仿古罗马角斗场的风格与布局,气势十足。

2.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大英博物馆(图4)

建造时间:公元1825-1847

背景:为对抗帝国主义拿破仑,转向古希腊

特征:高贵、纯净、简洁。

由于英国在18世纪与19世纪处于政治、经济双重变革期,因此英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复兴是对以往多种风格的复兴,在欧洲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尽管在此时的英国占领主流地位,但并不代表建筑发展的全部特色。

(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普鲁士国家在当时已发展到帝国时期,国家强盛兴旺,因此希望通过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显示国家实力。德国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以希腊复兴为主,同时对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创新性借鉴的特点。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城门(柏林)(图5)

建造时间:公元1788-1791

特征:基本模仿雅典卫城山门,只将原来的三角墙变为罗马式平顶山墙。

缺点:没有凯旋门的厚重和卫城山门的纵深,并不雄伟。

代表作品:阿尔特斯博物馆(即柏林老博物馆)(图6)

设计师:辛克尔

建造时间:公元1823-1830

特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外部由18根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组成长廊立面,内部有罗马圆形穹顶大厅。顶部的山墙是为遮盖穹顶所设计,既保持建筑整体性,又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四)俄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初俄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修建一座新城――圣彼得堡。自此,大批规模宏大的新古典风格的宫殿纷纷落成。同法国相似,建筑外部基调肃穆古典,内部装饰华丽,同时尺度较大。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夏宫(图7)

建造时间:公元1704年下令兴建

特征:建筑外部形象简洁典雅,内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装饰奢华。

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圣彼得堡海军部大楼(图8)

建造时间:19世纪早期

设计师:扎哈洛夫

特征:海军部大厦长达480米,全楼横向划分为三个区域;

上部的塔楼带有爱奥尼柱的围廊形式,再向上通过穹顶与尖锥顶相连;具有超大的尺度规模,与中心广场建筑群相连。

(五)美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建国后,各州开始兴建公共机构,全面引入新古典主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1.古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国会大厦(图9)

设计师:威廉・托恩顿&华特等

建造时间:公元1793-1867

特征:庄严典雅,雄伟创新

建造过程:最初的大厦方案为长立面与万神庙的中心的结合,后因为经过发明“烟叶柱式”与“玉米柱式”,建筑体有变化,同时扩建两边,并用铁结构设计穹顶。

2.古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图10)

特征:仿照古希腊神庙设计,是在美国兴建的第一座政府建筑,此后美国权力性建筑都受影响。

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古典风格从18到20世纪也一直影响着美国建筑。资产阶级民主派倾向于罗马复兴风格,而希腊复兴风格主要在华盛顿、费城、纽约和波士顿等北方大工商城市。但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一样,对古典复兴风格运用有着很强的再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并且已经显示出与欧洲不同的简化特色。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价值与历史地位

新古典主义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一样,都是建筑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古典风格的怀念与回归,表现出建筑艺术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规律。

新古典主义不是一种绝对的复古,而是采用新技术,并对从前古典风格进行优点吸收后的创新的回归。古典复兴风格为统治阶级利用,彰显帝国权力,争取民主与自由。

第2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 古希腊 古罗马 建筑 柱式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成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围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原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系列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的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古罗马建筑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态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现实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它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第三:建筑体现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地上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上陈设着雕像。

第3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超级秘书网

5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第4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前面提到的三个主要出现新古典主义的国家、英、法、美都是最发达工业国,其产生的背景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尽管影响欧美出现新古典主义建筑运动,但这些运动的基本动机是使大型公共建筑突出的资产阶级政治立场的象征性的需求,他们不想被统治王朝的延续。因此,希望在建设与前代不同的特点。但是大部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却没有可能立即出现全新的式样。这样,他们必须在选择满足他们需要的古典风格形式,从而改进和发扬形成正规的建筑形式。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通过建筑和设计强调他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统治者的权力实质,刻意避免采用任何波旁王朝使用的风格,特别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等而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尤其是罗马风格,建造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例如,拿破仑凯旋门就是罗马同类建筑物的宏大化复兴。英国人对中世纪情有独钟,特别是哥特风格,认为只有新哥特式或伊丽莎白时期的风格才具有民族性。其实质是英国距和拿破仑所进行的那场生死战争结束还没多久,在这场战争中所激发起的英国国民的骄傲精神依然强烈。这种精神需要一种与拿破仑的新古典主义相区别的建筑形式与之对应。贝里设计的议会大夏就是典型的新哥特式风格,不仅体现了英国所谓的民族性,而且能让人想起议会制度是源于中世纪。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缺乏统一民族传统。因此,融合了欧洲各个国家的传统,形成古典复兴的折中主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因为这个国家的建筑发展,完整地代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资产阶级本身对通过建筑来体现国家精神和阶级价值观的面貌。美国在1776年才摆脱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开国的革命者急切希望通过建筑来体现国家的准则、思想精神。美国的开国元勋都高度强调这些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公共建筑的重要性。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费逊本人就是位伟大的建筑家,他亲自设计了弗吉尼亚州的议会大厦和的弗吉尼亚大学。将他自己的政治观念和古典主义趣味融入建筑设计,为美国的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最终提高到了国际水准。从以上几个主要欧洲国家历史背景来看,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欧洲皇权贵族不得不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把国家带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才可以延长他们的统治。这时的皇室贵族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是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新贵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也是他们有别于以前皇朝的特点之一。当新兴资产阶级终结了贵族阶级的统治,改变了欧洲的社会体制,并最终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后,他们从阶级本身立场出发,希望建造出符合并能代表他们权力和财富的新建筑,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形式。

2欧洲在世界考古上的重大进步

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度,在建筑上也希望能够强调这个政治立场,以他们的角度来看,需要一种高度民主精神的建筑风格作为对政治的诠注。但长期以来,人们受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影响,一直认为古典建筑之源是罗马风格。意大利与罗马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圣地。通过发现和研究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当时欧洲各国政府大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科学院,通过特别资金来资助考古和探险活动。大量的古代典籍被发现和翻译,大量的古代建筑遗迹被重新发现和勘测,使人们从理性角度对于古代方明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仅仅就建筑而言,出现了对古典建筑系统化的研究热潮,人们无法从书上看见相关建筑和城市的记录。例如,希腊古代遗址的发掘,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古希腊的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和环境艺术。18、19世纪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表明,真正严肃的理性的古典建筑之源是更加早期的古希腊风格,甚至是托斯卡纳风格,古罗马建筑只是“流”而非“源”。古希腊高度理性化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与资产阶级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的立场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因此,古希腊和更加早期的托斯卡纳文化在这个时期被欧洲最先进的建筑家视为最高经典。于是18世纪末,以“新希腊主义”为首的建筑开始试验性发展,而新古典主义真正的大发展是19世纪初叶,它在19世纪几乎席卷欧洲和北美所有国家成为最流行的建筑风格运动。

3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

第5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3月暖阳,天空湛蓝。帕提侬神庙残破的柱子顶着残破的三角形山墙,山墙上的浮雕几乎不存在了。“什么是残缺的美?眼前就是很好的例证,”一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李小东发出感叹,“不仅有自身构成的美和震撼,还给你无限的想象力,就像残缺手臂的维纳斯一样。公元前400 年建造的帕提侬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水平,是后人精心研究的对象。柱子的线条与比例的精巧令人称绝!你能相信吗,整个建筑物几乎没有一条标准的直线!”

“19 世纪对帕提侬神庙进行过仔细测量之后发现:建筑物表面各处都做成凹曲、隆起或是逐渐尖细的形状,这样才能纠正视觉错觉带来的不协调感,从而达到和谐。在古希腊的建筑高峰期,大多数建筑物都运用了‘收分’手法,即柱子被设计成逐渐尖细,在1/3 处以上稍稍隆起,防止观赏者产生的柱体两侧向内凹陷的感觉;这种‘视觉纠正法’也用在水平线条的额枋和柱廊台座上,台基的棱线向上拱起成弧线形,中部比两端高起60~110 毫米。还有,转角上的柱子比其他柱子粗一些,柱距比临近柱距缩小一些,在蓝天映衬下,柱子才显得均衡。还有,你看直立柱子上端略向内倾,以避免产生上端向外倾斜的错觉。帕提侬的设计需要精细的测量方法、精细的计算和精湛的施工技术以及极好的理解与敏锐。到了罗马时期,再也没有产生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了。”

教授四两拨千斤地点出建筑艺术的门道,让我大开眼界,穿越几千年的历史,体会到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复杂感情。“当然,这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爱琴海的大海蓝天、石灰岩的山丘、棕榈树丛,还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包括逐渐培养的数学头脑和审美情趣。”教授补充道。

相比其他文化载体,建筑的持久性使得它更忠实地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从雅典到威尼斯,从神话时代到历史故事,再到现代商业文明兴起,时间被凝固在巍峨的古老建筑中。十多年前,作为一个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中国人,我第一次站在古希腊建筑的面前,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仿佛神就存在于那里,感受到人对神的崇敬,以及神给人带来的文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镌刻着神谕:“认识你自己。”看到古希腊人在岩壁中腰修建的巨大运动场,环视壮观的竞技场和环形看台,才能理解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多么深刻:健美的体魄是一切善和美的本源。古老的建筑虽然已残破缺损,但其恢宏的结构、严谨的技巧,让人确凿无疑地印证:这便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审美和秩序。我相信,好的建筑是我们对人和土地的尊重,是我们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第6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希腊农业好风光

11月中旬,希腊早已过了收获的季节。但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使广袤的大地仍是五颜六色。金黄色的葡萄树与碧绿的橄榄树交织,还有偶尔可见的牧群,乡间村落中,点缀着白底红瓦的房子,把这个巴尔干半岛最南端的国家装扮得很美很美。在这里考察,透过这美丽的面纱,看其农业基本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另一种风光无限。

希腊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5万多公里,是个千岛之国。历史上,希腊的古代文明起源于农耕和渔猎。现阶段,希腊的农业虽然在欧洲算不上发达,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特别是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

温顺的地中海气候,给希腊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自然条件。希腊的纬度比较低,环境与气候适应了几乎所有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极有利于柑橘、葡萄、橄榄等林果的生长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农业2006年占全国GDP6.4%,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园艺和特产业。甜菜、烟草、棉花、葡萄、柑橘、蔬菜、橄榄油的产量和出口,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欧洲第三位。其中棉花产量为欧洲第二位。农业,不但满足了一千多万人口的吃和用,而且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源泉。

据文献和希腊友人介绍,希腊的农地经营,以小规模为主。如果同我们中国的情况进行一下对比分析,就会看出这种说法是相对的。希腊全国可耕地394.5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近30%,人均占有耕地5.7亩,要比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多出3.83倍。希腊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平均每个农场主的耕地面积52.5亩。

希腊的耕地,完全是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和流动,耕农的改行或歇业,是常有的事。国家对土地的用途,实行严格的管制,对耕地有一些保护措施。比如严格控制城市的扩张,农地不得转为建设用地,利用山丘和废弃地来发展工业等。希腊山多,丘陵绵延,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政府出于保护生态平衡和执行共同的欧共体农业政策等考虑,不让去开发。在他们看来,对山区和丘陵地的开发利用,弊大于利,是个短视和不明智的选择。

比较高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使耕农有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兼营其他行业;无迹可寻的城乡差别,也给自耕农的再择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克里特岛上,给我们做导游的就是一位橄农。他说他除了经营橄榄园外,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希腊古老文明的发展史,在农闲时间作导游,既充实自己的生活又增加了收入。像这位具有第二职业的橄农,在希腊比较普遍。本国大量的农民改行或兼业,给外国涌入的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条件,但待遇并不公平。

希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612立方米,年降雨量400~1200毫米。应该说,水资源是希腊发展农业的一个优势。问题是希腊降雨多集中在冬季,夏秋少雨。夏季干旱炎热,使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希腊政府出资,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府组织对灌区输水渠道进行混凝土防渗衬砌,发展喷灌、滴灌,同时对灌区排水系统和道路进行综合改造。目前,希腊灌溉面积已达耕地总量的46%,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希腊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只是行政,不干预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政府还是比较关注的。该国前任农业部长曾强调,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他说,政府认为,希腊的农业基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希腊农民能迅速转变为专业人员,提高现代营销观念很重要。在这个国家,农业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受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制约。欧洲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给希腊带来了复苏的机会,农业市场加快了由国内型向国际型的转变,并在生产、加工和出口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甚至得到了为未进入市场的多余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补偿。

与农业的产业规模相比,希腊农业科研尚属需要加强的领域。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由雅典、萨洛尼卡和特萨利亚的农业大学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站组成,并由全国农业研究基金会协调管理。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农业科研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实行;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和评估;开展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大学及研究院所进行合作;采取必要措施在法律上保护农业研究项目中产生的专利、商标和版权。近几年,希腊参加了一系列欧盟研究项目,通过欧盟研究总体计划与其他欧洲国家进行合作,同时也得到了欧盟的资助。

希腊农业发展的潜力,主要体现在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各占农业总产值70%和30%,发展畜牧业的空间余地比较大;希腊具有丰富的森林和海洋资源,但林业和渔业仅分别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2%和4.8%,林业和渔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欧洲的烟叶重点出口国,却没有卷烟厂,每年要进口大量香烟,这个事例说明希腊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基础。

葡萄酒与橄榄树

亘古以来,希腊人就以农耕为主,园艺特产业较为发达,栽植葡萄和橄榄,是绝大多数希腊农户的重要创收源泉。每当金秋时节,满山遍野的葡萄园与碧绿的橄榄树交相辉映,陪衬着白房红瓦的住所和湛蓝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

栽葡萄,酿葡萄酒,与希腊的古代文明一样,有着渊远的历史。相传早在米诺斯文化时代,人们就有用葡萄酒进贡国王的礼习。据考证,雅典考古博物馆所陈列的一些出土的陶瓷坛罐,大多是用于盛装葡萄酒和橄榄油的。今天去到克里特岛寻古,还可以看到欧洲以至于整个世界最原始的酿制葡萄酒和榨橄榄油的作坊。从作坊中各种生产器具的摆放顺序上可以联想到,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是对古希腊酿制葡萄酒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葡萄酒是希腊人每天餐桌必备饮料。喜喝葡萄酒,是希腊人的一个生活习惯。大量的消费需求,有效地拉动了生产。希腊人喝葡萄酒,也喝出了酒文化。在克里特岛上的一个农家酒店,朴实的店主夫妇用他们酿制的上好葡萄酒招待我们,推杯换盏,相谦相让,使语言不同的两国人的情谊深深地融进了淡红色的葡萄酒中。席间,照相机的闪光灯不断闪烁,记录下了这令人陶醉的欢快场面。临行时,店主夫妇出门相送,看着我们的汽车起动后频频挥手,并不断欢呼,“中国朋友,再来!”

希腊的葡萄酒能名扬五洲,与独特的传统酿造工艺技术有关,也与他们对葡萄的精心栽植和对品种的挑剔有关。希腊的气候和土质适宜葡萄的生长。但能否培育出适合造酒的上等葡萄,其中还有许多人为因素。希腊友人介绍,葡萄从品种上说,有食用与酿酒之分。这是一个很严格的要求,如打破这个戒律,就不可能酿出好的葡萄酒。为了保证用于酿酒的葡萄含有足够的糖份,在生产期间不准浇水,并要求剪枝限产。如果不剪枝,再浇水,片面追求产量,用这样的葡萄去酿酒,就必须添加食糖和色素,所酿的当然就不可能是纯正的葡萄酒了。

在希腊,同葡萄酒齐名的是橄榄油。用野橄榄榨油,在希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1500年前,橄榄树被大批人工种植。橄榄树虽然对光、热和空气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但它也具有抗病虫害、再生能力强和寿命长等优点。陪同我们访问的希腊友人介绍,橄榄树长得特别快。今年砍去一个头,明年可以长出5个头,哪怕是把所有的叶子都打掉了,明年照样生机盎然。幼苗栽下3年就可以结果,以后每两年需剪一次枝。盛果期是在栽后的300至500年,500年之后产量逐年减弱,生命长者可存活1500年以上。

橄榄油是希腊人的主要食用油。据科学家进行试剂分析,橄榄油营养丰富,具有平衡血压、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功能,是多种食用油脂中的佳品。据介绍,希腊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得益于橄榄油的平衡调节作用,希腊能达到人均79岁的高寿,其中橄榄油功不可没。

希腊同意大利、西班牙并称三大橄榄生产国。希腊最南端的克里特岛,是重要的橄榄生产基地。它的橄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其橄榄油以质量最好闻名于世。

橄榄虽然经济价值较高,但果实小,不便采摘。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聪明的希腊人努力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现了橄榄采摘的机械化。在采摘时,把苫布铺在树下,用一种动力机械均匀地摇晃树干,熟透的橄榄自然会落到苫布上,然后再收起来。这种技术虽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但很适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橄榄与希腊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人们用它的枝叶作为和平的象征。

克里特岛与米诺斯文化

克里特岛位于希腊的最南端,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中陆隅。岛的总面积为8360平方公里,居住着45.6万希腊人。

克里特岛是米诺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早在公元前2800年,克里特岛建立了第一个海上帝国,史称“米诺斯”王朝。随着米诺斯王朝的兴衰、变迁,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世界上比较早的古代文明。陈列在岛上伊拉克林博物馆中的大量文物证明,米诺斯文化持续了1500年。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是米诺斯王国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克里特人在岛上修筑了许多雄伟壮丽的宫殿式建筑,比较著名的有克诺索斯、马力亚、扎克罗斯和凡斯都斯王宫。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王宫同附近的城市一样变成了废墟。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们就米诺斯时代城市的毁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倾向性结论是遭到岛外人入侵或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公元前1200年,克里特岛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城邦,从此文明走向衰落。

克诺索斯王宫连同它的城廓虽然变成了一片废墟,但米诺斯文化却由克里特岛传播到了广泛的希腊疆域,由此影响到古罗马、波斯和巴比伦文明。克里特岛也是欧亚非三角地带上的商贸交易中心。居住在岛上的米诺斯人,将自己酿造的葡萄酒、橄榄油出口到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换回黄金、银器、象牙和珠宝。它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它比较早地取得了进步和文明,同时也使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公元前100年,克里特岛成了海盗猖獗之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6年至本世纪初,克里特岛先后被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人、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占领。战乱持续了十几个世纪。1913年,克里特岛同希腊本土合并,全岛划分为四个州,最发达的伊拉克林市为伊拉克林州的首府。

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于1900年登上了克里特岛,奇迹般地发掘了在地下沉睡了3800多年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参观者今天所能见到的残垣断壁,虽已不能充分展示昔日的雄伟和辉煌,但从王宫复原效果图上,却仍然使人感悟到当年王宫的奇丽和壮观。克诺索斯王宫建于公元前18世纪,是米诺斯文化的象征。它依山而建,围绕着中央长方形庭院,分布着国王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色彩的双斧宫,依地势坡度布局的小的庭院和仓库等。千门百户、曲折通达,素有迷宫之称。在王宫的西北角,有一处中央平坦四处缓坡的盆地,后人考证是斗牛场,是国王寻欢作乐之地。

对克里特岛寻古,可发现米诺斯时代的贡献在于给人类创造了制陶、彩绘、榨油、酿酒和给排水五大技术,并有了文字符号记载。博物馆展出的有公元前3500多年前的陶器,并有彩绘。当时的米诺斯人用花朵、树干的汁制成彩料,用墨斗鱼的墨汁制成黑料。在距米诺斯古城址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欧洲乃至世界最早的榨橄榄油和酿葡萄酒的作坊。当时的米诺斯人把物体比重原理用于榨橄榄油。即用油水分离法,滤掉杂质,得到成油。在克诺索斯王宫的废墟上,断断续续地可见到一些每节为80厘米长的陶瓷管,这就是世界上比较早的给排水系统。王宫的人们用它引进生活用水,排除污流。从伊拉克林博物馆的陶器上所刻的符号上看出,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时就有了米诺斯文字。

自古以来,米诺斯人以农耕为主业,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谷物、豆类、小麦,并种植葡萄、橄榄和无花果。在米诺斯时代,居家也养牛、养羊,但主要用于祭祀,或用于制皮革。有考古学家根据人类牙齿化石推断,米诺斯人不吃牛羊肉,只吃鱼和海产品。从出土的米诺斯人骨骼化石上判断,那时人很年轻就夭折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蛋白和脂肪营养。

昔日,克里特岛孕育了希腊的古代文明;今天,克里特岛仍是希腊现代文明的摇篮。希腊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才基地――科学技术学院,也坐落在克里特岛。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研究激光、遗传基因、病理诊断、电子计算机与机器人等多学科的一流人才,有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设备,具有从事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良好的环境,每年都有一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应用领域。

雅典访古问今

希腊的首都雅典,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到此逗留几天,我们才发现,它闻名于世,其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她是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那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深邃的文化底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城市风格,自然使你留连忘返。

雅典坐落于阿提卡盆地的南部,东西两面环山,南面是爱琴海的萨罗尼科斯海湾。整个城市由新区和老区两部分组成。聪慧的希腊人,充分认识到老祖宗给留下的古建筑群及其遗址,是人们研究过去、借鉴过去、利用过去的难得的财富,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此,她们在建设一个新雅典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旧雅典。以雅典卫城为中心的古城区,保存下了大批古建筑,那里风味餐厅、酒吧和手工艺品店铺云集。到这里访古,给人置身于中世纪的感觉。而在古城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则崛起了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新区。这里风景优美,亚热带独有的棕榈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桔树点缀着大街小巷,花坛喷泉辉映,高级旅馆、超市星罗棋布,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加上徐徐吹拂的海风,漫步在这里,令人心旷神怡。

在雅典访古,无论是到古城遗址还是到各种博物馆,听到最多的一句开场白就是: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据希腊友人介绍,希腊这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算起,至今已有39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8世纪,这里就已发展成为辐射欧亚非三角地带的城邦。公元前507年庇斯特拉图执政,开始实行奴隶制。经过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及之后10年的萨拉米湾战役,雅典城邦更加强盛。数十年的大发展,雅典迈进了“黄金时代”。这一时代,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思想活跃,流派争讨不休。与精神文明相伴的是造船、海运业的萌生,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以石柱为主体框架的建筑技术的兴起,把雅典城邦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只持续了三四十年,后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雅典大伤元气,逐步衰落,滑入长期被占领、被统治、被奴役的历史时期。公元前146年被古罗马占领,公元1456年至1821年,受土耳其统治近400年,其间还被威尼斯统治二年。1821年雅典呼应希腊全国的反抗土耳其大行动,于1834年获胜。当年的9月18日,希腊国定都于雅典,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阶段。

雅典访古,必到之地是雅典的古城堡――卫城。卫城坐落在雅典市中心最高处的石灰岩山冈上,语意是建在城邦高处的城堡。卫城始建于公元前八世纪,它承担着保卫城邦和祭天供神的双重职能。目前可见到的以巴特农神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最强盛时建造的。为祭奠雅典女神雅典娜所建造的巴特农神庙,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石建筑的代表作。因为“巴特农”的希腊语意是处女,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它为处女庙。神庙为长方形布局,有东西16根、南北8根大理石廊柱,内由前殿、正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在山墙及檐壁上有描写希腊古代神话故事的大理石浮雕。其基座与檐部水平线呈现极其微妙的突出曲度,柱子微向中央倾斜,据说是以增强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气势磅礴,突出和谐之美。在建筑技术上,巴特农神庙有两点技术性突破。一是金属楔连接技术。石块之间应用榫原理,楔入金属楔,以增强对接强度和稳定性。二是防氧化技术。利用比较稳定的铅将金属楔相包,使石与铁之间形成防氧层,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金属楔保持内应力的寿命。

希腊人认为,雅典娜是智慧女神,是希腊人的保护神。因此,这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神庙,自然会以纪念雅典娜为第一职能。当年,巴特农神庙的正殿供奉着一尊高12米的雅典娜雕像。史书记载,雅典娜头戴金盔,身着黄金战袍,手持盾牌及长矛,表现出出征前胸有成竹和必胜的心态。这尊雕像的脸、臂和脚都用象牙所雕,凸显材料的珍贵和雕琢细腻。这尊出自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之手的稀世之宝,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帝国掠走。

神庙也同希腊人民一样,历经磨难。公元393年被改为基督教堂。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作为伊斯兰教寺院。公元1687年入侵的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庙内的炸药,把顶部及围墙全部炸塌。19世纪初,英国人艾尔金把神庙中的大量浮雕运往英国。

在卫城废墟上,除了巴特农神庙外,能见到的还有以前后两排大理石柱为标志的卫城入口,位于城堡东南角的无翼胜利女神庙,位于巴特农神庙背面的埃雷赫西奥神庙。从建筑效果复原图上可以看得出,这些建筑的规模虽然不大,却是设计各有所长,别具匠心。浏览一下卫城博物馆,会使人们对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古城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中管窥希腊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历史。

第7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建筑雕塑是建筑艺术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渊源入手,分析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下的建筑雕塑的异同,试图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文化;中西方;建筑;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9-02

雕塑是建筑这门古老艺术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它既在视觉上丰富了建筑的外观特征,同时又表达了多种寓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建筑雕刻都有各自的风格,总的来说分为中西方两大体系。

一、中西方建筑雕塑文化内涵之比较

(一)西方古典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于基督教文化和自身本土文化的融合,而西方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就是希腊文化。这里的希腊,指的是古代希腊,它是一个宽广的时空概念。

古希腊是一个自由富有理想的民族,古希腊神话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1],这说明在希腊人眼中神仙也和凡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外貌和性格。因此其雕塑风格具有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特点,以人体比例尺度为审美标准,造就了优雅知性、端庄、平和的美。罗马是对希腊文化的全面继承者,罗马人较之希腊人更加骁勇,少了理想主义,多了务实的态度,这使得罗马建筑在希腊建筑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规模宏大,雄伟壮丽。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倒退到了野蛮原始的时代。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会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分裂了,西欧天主教一统天下,东欧拜占庭帝国在喘息中延续了近千年,逐渐发展为东正教,而后又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宗教力量笼罩着天空,建筑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即教堂和修道院。教堂建筑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天国这一彼岸世界的理想。建筑雕塑在教堂的建设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具备着装饰功能,还承担着教化、布道的任务。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前后,在遥远的东方,也正处于一个思想高度繁荣、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迎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井田制日益被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商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物质基础为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大量高台宫室建筑出现了,并且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丽,建筑装饰也有了较大发展。史料典籍就曾记载鲁庄公的宫室在椽子上雕刻装饰纹样的事件。然而,此时涌现的大批先贤圣哲们,如墨子、庄子等,对建筑装饰持反对甚至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这种刻意雕琢,追求雕刻形式的美,是对材料资源的浪费;先秦思想家则推崇朴素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建筑雕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并未到达繁荣的程度。

中国的建筑雕塑的大发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源于印度,传人我国后以迅雷之势蔓延开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兴盛推动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离不开雕塑的,客观上推动了建筑雕塑的繁荣。自此之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就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雕塑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对建筑雕塑的影响是很大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儒家的社会等级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在建筑领域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运篇》);“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2]。这说明私人所拥有的一切物品,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吻合,不能逾越。建筑的大小、形制,建筑装饰的华丽程度,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繁复程度都要与主人的身份相一致,建筑也成为维护伦理纲常、礼乐秩序的工具。二是中国传统认知重文学艺术轻科技工学,建筑恰恰不幸的处于工学技艺的范畴,建筑人员在古代只能被称作“匠”,建筑也充其量就是手艺活儿,这些导致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和传承一直处于师傅传徒弟的状态,没有像西方那样有知识阶层的充分介入,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师徒式的代代相传,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徒弟要秉承师傅的教诲,守“祖训”,势必不能跨越祖宗定下的规矩。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建筑并没产生质的飞越,无论是建筑材质、建筑形制,还是建造技术都没有新的突破,理论上的建树更是乏善可陈,仅有的几部建筑方面的著作,也只是对现有成果的归纳总结,更多得是为了发挥规范作用。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建筑雕塑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不乏繁复精美、巧夺天工之作。

二、中西方建筑雕塑表现形式之比较

(一)建筑雕塑的载体和部位

西方建筑普遍是砖石结构,石材是其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质。因石材具有稳定性佳、耐腐蚀风化及抗灾害性良好的特性,因此西方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代伟大建筑较多。建筑雕塑依附于石材之上,以石雕为主。早期希腊建筑以柱子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在这些柱子的柱头或柱身的下半部往往会有雕刻纹样存在,有的甚至整根柱子就是一尊完整的人物雕塑。建筑山墙的尖端会有纯装饰性的雕塑出现,山花及檐部都有大量雕刻。罗马时期柱子沦为装饰,不再作为建筑的结构构件使用。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的建设上。12世纪以后,西欧的城市教堂以哥特式为代表,更强调世俗美和感性美,教堂的内部由垂直支柱构成框架结构,冷峻精瘦,支柱之间是大面积的窗子,这种内部结构形式使得其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之类的建筑装饰没有了依附。但教堂的外部却布满装饰,比如教堂的大门四周,主体建筑的外立面。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上就雕刻着彩色雕像,龛、小尖塔、华盖上往往也会布满雕刻,使建筑的天际线拥有跳跃的层次性,增强了教堂的庄严、静穆之感。西方建筑雕塑的巅峰是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炫富情绪的释放,它打破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更注重标新立异,故而装饰布满建筑内外,大量使用雕刻和壁画,华丽璀璨。许多天顶画和壁画采用浮雕技法,使雕塑、绘画与建筑浑然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多为土质烧制,这与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有关。古代风水理论认为,“木”属阳性,宜于活人住所建筑,而石材乃无生命之物,一般用于陵墓等阴宅的修建。古代建筑雕塑以木雕为主,同时还有彩绘、漆饰等。西周时期出现了板瓦和筒瓦,东周时已有附有雕刻纹样的瓦当出现。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两屋面相交而成屋脊,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这个结点往往进行美化处理,雕刻成动植物或几何样式,称之为宝顶或吻兽[3]。整个木构架体系的划分细致,分为梁、柱、枋、檩、椽等,这些构件几乎都是肉眼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因此也是进行装饰的首选之处。往往根据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加工成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等不同形象。古代建筑的门窗也是进行雕刻的主要部位:大门上有成排的门钉,中央会有一对兽首口衔门环;窗子上多用纸糊的,窗格较为密集,这密集的窗格上大都布满雕刻纹样。古代建筑往往有高高的基座,台基上建有围栏,围栏通常雕刻纹饰;望柱的柱头和望柱下的排水口多被雕刻成动物形象,使整个基座高台看起来庄严富丽。

(二)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手法

中西方建筑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雕刻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超不出植物、动物、人物这三大类。其中人物又分为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以及与表现人物所关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雕刻手法基本都是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几大类,少数建筑上存在线刻手法。

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雕塑多为古代神话。以帕提农神庙为例,该神庙是希腊神庙中最负盛名的一座,作为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物,它的雕刻和装饰也是最杰出的,山墙的最上部有金色的雕塑装饰物,东山花上是雅典娜诞生故事的群雕,西山花上是海神波塞顿和雅典娜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故事的群雕[4],这两面的雕刻恰当地被安排在三角形的外框内,自然贴切。檐部的陇间板上也雕刻了一幅幅画卷,表现的仍是希腊神话内容。这些雕刻采用的是高浮雕和圆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圣经故事也是雕塑的重要内容,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筑之上分布着圣母、圣子、圣徒雕像,《新约》也是其雕刻的重要题材。

早期的我国古代建筑雕塑最初仅具有本民族图腾崇拜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雕塑越发丰富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皇家宫殿多雕塑龙、凤、兽、狮子之类,还创造出来并赋予某种美好寓意的动物,如鸱吻,原型类似海中鲸鱼,用作房屋顶部正脊两端,有防火的寓意;普通百姓府邸较多选择表祥瑞的雕塑题材,如荷花、鱼、福禄寿喜等;文人雅士的住宅则较多雕刻梅兰竹菊之类品节高尚、卓尔不群的植物形象,用以托物言志;寺庙佛窟之类的宗教建筑雕刻的往往是各种佛像或佛祖故事之类的神话传说;太庙祠庙类的坛庙建筑内多会刻画一些先贤圣哲故事,突出人伦教化功能。

建筑雕塑依附于建筑而生,是建筑精神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演绎与传递。在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方建筑雕塑,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中西文化,使传统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尉陈.墙垣边的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7.

〔2〕洪震颐.从文化角度论中西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异同[D].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07.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51.

第8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第9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形成语言;建筑风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80-01

现今社会,在宏观来看,服装流行趋势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各个时期的流行趋势受到生活趣味、文化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服饰流行面貌。在纵向来看,西方服装设计中呈现出一种风格多样化趋势。建筑语言主要是指以时代为背景,围绕建筑主题呈现出的形式设计语言,它涵盖了色彩、形式、气质、风格等各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西方服装与古典主义建筑语言的运用

复兴古典主义在现代西方服装中形成了古今融合、手工与现代技术的新型美。西方古典主义复兴的风格形式整体来说,是沿袭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维多利亚风格以及19世纪末的新艺术派等。

(一)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复兴

古希腊服装中采用无裁剪式整体褶皱和悬挂,使面料随着人体的体态运动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感;另外服装材料使用色彩材质单一纯净的亚麻布料古希腊时期服装中与建筑语言具有相关性的主要是古典柱式的形态与人体美的关系,服饰无裁剪式整体褶皱和悬挂都有模仿柱式体态的意思;其次,色彩材质同样单一纯净,服装中使用的亚麻布料做成褶后所形成的立体形态感与当时的建筑外观质感十分相似。

(二)哥特风格的复兴

哥特时期的建筑特点主要源于当时的教堂建筑。首先,服装整体造型是对哥特教堂建筑的模仿;其次,哥特式建筑中有色玻璃的大量应用的特点对服饰中的禁欲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服装中表现为对比强烈的色彩并置的方式和颜色的不对称方式。

(三)后巴洛克风和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显著差别是精致、小巧、甜美而优雅;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建筑装饰,追求极其夸张的起伏与动势,企图创造幻象,服装中的X与Y形同样通过衬垫的帮助来达到这种起伏与动势,并且这种造型还能使人产生类似建筑体积感的联想。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色彩的富丽浮夸对服装设计的色彩产生了影响。

(四)维多利亚复古风格

该时期的女装由拖地长裙和紧身上衣两部分组成,在样式、剪裁工艺和细节上有变化,大量运用类似细沙、缎带、蝴蝶结、荷叶边、多层次的裁剪、抽褶、皱褶等元素,以及立领、羊腿袖、公主袖等宫廷款式著称,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现代西方服装中的维多利亚风格属于新浪漫主义风格,一般采用后现代的方式对古典因素进行移植和翻新。

二、现代西方服装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运用

(一)现代西方服装与现代建筑语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和包豪斯学派的影响。

(二)现代西方服装中的建筑语言

1、极简主义风格

极简主义:也称为极少主义、最低限艺术。首先作为绘画理念出现,其次才是时尚设计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90年代后被推广到全世界,成为时尚的主流。极简主义风格的典型特征是:简洁、无装饰、严谨、理性、实用主义。

2、未来主义风格

未来主义的服装设计又称为“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极简风格有一定的联系。服装与建筑都受到地域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影响。服装与建筑都是时代的镜子,反应出历史发展的风貌;服装与建筑在三维空间形态上具有关联性。它们的设计都是围绕环境与人展开的,所以都需遵循人体工学的原则,都对工艺与结构有着依赖性;服装与建筑艺术的审美特质具有相似性。

建筑与服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服装与建筑都是独立的设计艺术形式,它们都是要通过造型、色彩、肌理来进行表现物体内外的面貌;另外它们都是通过与氛围、周边环境相结合来体现其整体效果。两门设计艺术是相融相通的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应用、古典建筑语言的应用、异域建筑语言的应用分析出了服装设计流行趋势中的现代主义风潮、复古风潮、民族风潮。在分析过程中,阐述了两门设计艺术的相融相通性。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