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易学风水范文

易学风水精选(九篇)

易学风水

第1篇:易学风水范文

 

关键词: 周易;风水;阴阳;吉凶;乐天知命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周易》这部奇特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典籍,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民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陈立夫在为黎凯旋《易数浅说》撰的《序》中写道:“易经一书,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枢纽,凡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兵学及艺术,莫不依此本源而衍生,也莫不依此枢纽而向前发展!”[1]中国“风水”理论也不例外。

“风水”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郭璞《葬书》:“葬者,乘生气也。五气(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郭璞是从《周易》“气”论基础上提出“风水”这个概念的。由《周易》而生发的“风水”概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旧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在1989年版《辞海》中,“风水”之定义如下:“亦称‘堪舆’。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尤其是建筑界对“风水”研究者日益增多,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著对“风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风水”是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神秘色彩、朴素思想、浓厚迷信成分、少许合理因素的经验积演;也有的认为“风水”是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景观学、伦理学、心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综汇性极高的一门学术等等。

笔者认为,“风水”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与“迷信”划等号,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剔除其腐朽和落后的思想,研究其背后的居住理念、环境思想和美学意义。风水理论受《周易》思想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阴阳理论

《庄子·天下》曰:“《易》以道阴阳。”阴阳平衡是《周易》重要思想,《系辞》和《说卦》共有5处谈及“阴阳”。“阴阳不测之謂神”(《系辞》),阴阳不可预测和认识,是神秘的道。“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我们又可以从“日月”的运行和特性来了解它。也就是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通过观察天地阴阳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卦象来认识它,比如《乾》卦就是“天行健”,“言阴阳相薄也”(《说卦》)。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我们又可以从中领悟阴阳合美、刚柔有位之奥妙。《周易》阴阳思想被风水学说充分吸收,阴阳平衡成风水学说重要原则之一。风水学说中,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在风水中,大的格局要体现阳,要有比较多的阳的成分,如要有丰富的水流,有较大面积的平原等。“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 (《国语·周语》),阴阳平衡的地方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固可以类相益损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山无水不变,水无山不合。动静咸宜,阴阳和谐,才合乎《周易》之道。

其二、方位观念

《周易》谈及“位”有90多处,强调“中正”、“得位”、“吉位”,警戒“凶位”,《乾》、《坤》二卦可为典型例证。《乾卦》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何谓“六位”,据《焦氏易林·易林卷第四》解释:“天地即乾坤二卦,六位:震、巽、坎、离、艮、兑”,“六位”即指雷、风、水、火、山、泽,这里其实说的是宇宙万物的形成阶段,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这是所谓“成”,也就是“得”位。《坤卦》:“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里的“位”也就是指人类学习宇宙天地之道,而端正自己、修身养性,身心都达到美的境界,即“正位”,也就是“合位”。另外,《周易》中有五位概念。所谓五位,是指大衍之数中五个天数1,3,5,7,9;五个地数2,4,6,8,10,“五位相得而各有合”,1与2相得,3与4相得,5与6相得,7与8相得,9与10相得,有了“五位”之名。强调的也是“得位”和“合位”。1、6北方水,2、7南方火,3、8东方木,4、9西方金,5、10中央土。堪舆家又将九宫与九色相配,成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易学中牵涉到方位的有四象、河图、洛书、九宫、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二辟卦、二十四山、卦气图、六十四卦圆图等。其中前四种是方形的方位,后六种是圆形方位。圆形方位从东西南北四位发展到八卦的八位,十二辟卦的十二位,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位,卦气图的七十二位与六十位,直至六十四卦圆图的六十四位。《周易》及其易学的方位观念对风水影响很大,风水罗盘中几乎包括了易学的各种方位。而五行相生相克也成为风水学说重要原则之一。

其三、吉凶观念

风水中推算吉凶的理论是从《周易》及其易学中引进的。《周易》本身就是卜筮之书,讲吉凶。孔子谈论“吉凶”多而全面。[3]《周易》有24处出现“吉凶”二字,一处出现在《乾卦·文言》中,其他均出现在《系辞》中。《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周易》判断吉凶的办法是“观象”,卦辞根据一卦之卦象来判断一卦的吉凶。《系辞上》曰:“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另外,《周易》“吉”字出现275次,“凶”字出现118次,“吉”明显重于“凶”,这是中国人乐天知命的一个表现。“吉凶”因为程度不同分为六种情况:“吉”、“吝”、“厉”、“悔”、“咎”、“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六篇·吉吝厉悔咎凶解》,释《周易》之“吉”有:吉,初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元吉,引吉;释《周易》之“吝”有:吝,小吝、悔吝,终吝,贞吝;释《周易》之“厉”有:厉,有厉,贞厉;释《周易》之“悔”有:悔,有悔,悔吝,无悔,悔亡;释《周易》之“咎”有:为咎,匪咎,何咎,无咎;释《周易》之“凶”有:凶,终凶,有凶,贞凶。“总之,吉者,福祥也;吝者,艰难也;厉者,危险也;悔者,困厄也;咎者,灾患也;凶者,祸殃也。”吉、利喻好,属于“休”;吝、厉、悔、咎、凶喻坏,属于“咎”。虽然有五种不理想的情况出现,但是,言及“悔”时,58次中“无悔”、“悔亡”计29次;言及“咎”159次时就有“无咎”141次,所以,整体上来看,还是吉多凶少。另外,与“吉”相关的是“元”、“亨”、“利”、“贞”在《周易》中也出现频仍。《易传·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第五篇·元亨利贞解》中则另有所析:“元,大也;亨,即亨祀之享;利,即利益之利;贞,即贞卜之贞也。”高亨分析《周易》之“元”有:元吉,元亨,元夫;《周易》之“亨”有:亨,小亨,元亨;《周易》之“利”有:无不利,无攸利,利,不利;《周易》之“贞”有:贞吉,贞凶,贞吝,贞厉,贞,可贞,利贞。这四个字在《周易》中出现500多次,也大部分是言“吉”多,言“凶”少,如“不利”只出现39次,“贞凶”、“贞吝”、“贞厉”出现26次,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周易》对“吉”的喜好以及乐观的精神。而这种思想深深影响风水学说,强调趋吉避凶,并采取种种符合道的方法化凶为吉。

其四、气论

《周易·说卦》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物”是由山泽“精气”的流动转变而生化出来的,《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据王弼解释说:“精气烟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也就是说,“气”聚则成物,散则成游魂,因此,明白了“气”“聚散”的道理,便能够知道变化的道理,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不可以被了解。而且,“气”讲究的是“同气相求”,性质相同的“气”就会互相吸引,聚在一起,《乾卦·文言》曰:“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而人类的情感相投也和万物阴阳柔刚的感应交融一样,正如《咸卦·彖》所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因此,物必须要“气”相聚才会生,而相聚的基本条件是“同”,有“同”才会 “感应”,相互“感应”了才会“相与”,也才会“通”,才会有“变化”,充满生气的万物才会形成,圣人明白这种变化的道理,就能够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气”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中国人所强调的“和”。人要了解大自然的生命奥妙,与自然和谐相与,最终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这样就会亨通,人类也才会蓬勃地繁衍发展。

风水术中发挥了《周易》以及历代关于气的理论,强调气在风水中的作用。在郭璞《葬经》中,通篇充满“气”的概念。气无所不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死者安葬需选择有“气”之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要选择得水藏风的宝地,才能“聚”气、“止”气,才是好风水,能够福荫后代。这种说法有多少科学可信成分我们姑且存疑。不过,这种择地估计一是可以使尸骨不易腐烂,更久地保存。二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希望死者有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三是灵魂观念和重生思想,认为亡灵的安息可以使生者更好的生活。

其五、天人合一、乐天知命

天、地、人合一是风水的最高原则,风水的选择必须要真正合于《周易》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精神,正如《乾卦·文言》所强调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具有生命力量且行为高洁的“大人”要与“天地”、“日月”、“四时”以及“鬼神”相“合”。如果事先认识到天道,那么“天”便可以在了解和掌握之中,便不会违背人的意愿;如果还不知道天道的奥妙,那么就应该奉行天的时序。既然连“天”都不会违背有“合”德的“大人”,那么推而广之,普通的人和鬼神就也都不会和大人相违了。因此,“合”于人之生是至关重要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4],方能够达到天、人、鬼神皆成就自己功德的境界,亨通无咎。采取顺应而不是对抗的方式对待天地运行之自然规律,这无疑是中国人的明智之处。

“乐天知命”在《系辞上》说得更为具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里既是说易道,更是说人道。因为“似”天之“行健”、地之“厚德载物”,所以才不会违背自然规律;智慧周遍万事万物,而道也济助天下,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即使还没有走上正轨在旁道运行,但不流失自己的方向,乐于天道而知晓人自身的命运,所以就不会忧虑;安于所处的地位而敦厚自己的仁德,所以能够博爱人和天地自然万物。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这种“知”,是一种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同时又是一种“乐”,乐达自信。当然这种乐也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没有忧患之心。“乐”天,与“忧患”时世是并行不悖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下》)没有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遁世无为,只顾一己之乐,不是真正的“乐天”,而正如朱熹所言:“切冀眠食之间以时自重,更能不以乐天知命之乐,而忘与人同忧之忧。”[5]朱子是深谙《周易》的精神的。

从“天地之化”、万物之理和“昼夜之道”中去感悟,学习如何立身于世界的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好“风水”,谈“吉凶”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正如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立身安命之环境,即使是死者之地的选择,也是为了生者。而且,“风水”观念使中国人注意环境的选择和美化,从而创造生活的美。正像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它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6]也正是这种对人的重视和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使中国人追求一种诗意的安居。

按照《周易》阴阳、方位、聚气、就吉避凶、乐天知命等原则,风水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以水为主和以平原为主。风水先生在选择民居、都城、市镇时,都强调“负阴抱阳”或“背阴面阳”。民居选宅要求是山居则选择平坡建宅,平野则选择高处落居,而且要藏风蓄水。国都、郡府等大、中城市要求局势宽大,落气隆厚,非平原不可。“帝都要求大局,也就是垣局,坦局必落平原。”(《地理知止》)所以要求“背名山而面洪流”。春秋时吴国的都城、秦都咸阳城、东汉洛阳城等,包括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城,无不是按周易象数、风水理论安排的。不过,由于很多统治者不能领会《周易》中的“形而上”的“道”,不以“德”修身治国,而只单纯追求“形而下”的外在的“器”的建造,因而达不到天人和一的境界,最后自然也不会亨通。

笔者认为,“风水”,无非是生与死如何“安”的问题。生人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创造,是通过对建筑、园林以及环境的美化来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墓地的选择,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悼念,同时也对生人的生活寄寓着一种美好的祝福。而且,古人因对“风水”的重视而馈赠给我们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对“风水”理论应该辨证地看待,而不应轻易否定。

《周易》对风水学说的影响当然不仅仅限于阴阳平衡、五位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等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黎凯旋:《易数浅说》,台北:易学出版社,1992年九月九日重阳九版,第9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725页。

[3]在王弼《周易略例》中,唐四门助敎邢璹注《序》中写道:“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

[4]四部丛刊《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编卷四·答聂文蔚书(其一)》。

第2篇:易学风水范文

关键词:C2C;交易者行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16-06

Risk Preven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Behavior of China’s

C2C E-commerce Purchaser

ZHANG Li-gong1,2, CHEN Qi-an1

(1.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0, China; 2.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Theoret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which affect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isk degree of online transaction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design of this model was valid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line traders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bias, which led to inconsistencies i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egree of risk, including trading confidence, website trust, level of knowledge of the seller, payment methods, web service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se item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evel of objective risk of online transactions, and to make model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s based online trader behavior bias, it is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he modern theory of electronic commerce.

Key words:C2C; trader behavior; 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网上交易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对于B2B或B2C,C2C的网络交易模式因为主体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隐藏着更大的交易风险,而后者是参与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交易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群体年龄多以18至30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大学生是最具网络交易频次的典型交易群体。中国网络购物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但由于网络空间的非现场特征,交易双方无法有效确认,许多人对网上交易认识不足,欠缺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出现明显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国家有关网络安全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至今还不具备系统化的安全漏洞发现与全面分析能力,随着网上交易量不断上升,相应的电子商务交易法律相对滞后,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十分有限,网上交易出现各种问题多数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针对上述情况,网上交易的风险因素和交易行为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网络市场的主体,更需要正确引导和教育,这对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安全交易行为和完善网络商务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网上交易行为风险防范的文献资料较少,国外学者多数研究集中在网络交易信任机制和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相关领域,比如Nena研究了网络感知风险[1],Vishal认为网站信用是影响网上交易主要因素[2],Miyazaki讨论了网络风险中网络设施的重要性[3];更多学者重点研究了网络信任问题,由于在网络中买家可以获得的社会线索比较少,因而网络上的信任关系往往更加难以建立[4],Pavlou研究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认同与网络信任[5],Diana强调网络信任与服务质量关系密切[6];在网络交易争端方面,Schultz和Bonnet等研究了电子商务交易争端机制[7],McDonald和Slawson阐述了网络市场中信誉问题[8],Ba, Andrew, Han 讨论如何建立信誉的激励机制[9],Houser和Wooders通过eBay进行了信誉实证[10]。我国的研究者除前述领域以外,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关注信誉、消费者权益保护、电子合同效力、支付安全和ISP及消费者隐私权等问题上, 比如,周黎安等研究了网上拍卖信誉的价值[11],曹振华等对消费者在线交易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2],张娥等针对诚信进行了网络交易激励机制设计[13],吴德胜指出网上交易中私人秩序可以替代公共秩序的作用[14],其他有孙娟晓等分析在电子商务中利用第三方担保支付方式[15],朱斌等研究了网络交易安全措施问题[16],刘德良分析了网络交易中网站地位与责任的法律问题[17]。此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基础环境相对薄弱,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又较为迅猛,在短期内制定一部完善的法规效用甚微,那么怎么样形成网上交易行为风险防范机制就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研究任务。

上述文献中,相关研究者更多地是从企业角度、卖家角度或者从网络环境等方面作为研究视角,即使重点分析网络消费者行为,也是大多数从外界影响因素来分析购物者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交易者行为角度来考察网上交易中主观风险性和客观风险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结合起来判别网络购物行为风险因素。本文着力于现实和未来网上交易主体行为的研究,通过高校学生网上交易行为调查,获取真实的交易行为特征数据,建立相应理论模型,综合分析风险因素,以期在理论上建立网上交易行为风险防范机制。

2 调查分析

为什么网上交易规模迅速发展,而交易质量却不如人意,这是与网络的“便利和风险”相联系的。通过比对网上交易和网下交易,可以发现网络购物的优势和缺陷同时存在:第一,网络减少了信息的收集成本和传播成本,但增加了操作时间和分析成本,由于信息质量导致交易成本不确定性;第二,网络大大增加了市场空间,更多的消费者、更多商品和更多的卖家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由于买家和卖家在交易时并不见面,对货物的质量和特征没有网下购物的亲身体验,这就意味着交易者需要通过直觉或者经验进行判断;第三,网上交易商品通常比网下便宜,所以网络购物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商品质量和支付风险严重影响人们的决策;第四,买卖双方都存在一个取决于其他卖家和买家决策的信息反馈机制,但是在交易发生前,双方无法了解对方过去的真实交易历史,即使买家和卖家就交易达成一致,买家也担心如果他先付款,卖家会不发货或发送的货物与描述的不一致,而卖家也担心如果他先发货,可能会收不到货款。买卖双方博弈所形成的逆向选择和相互道德风险问题正是阻碍网上交易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网上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目前经济条件下网络购物最大缺陷,购物者面对复杂的信息处理时,容易产生或形成非理性信念与行为偏差,从而加大了网上交易的风险程度。

参与网络购物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而大学生是现实和未来的参与网上交易的主体,他们具有思想活跃、主动性、选择性和评价性等与网络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大学生网上交易行为的问卷,并发放到重庆主要的十几所大专高校及其不同院系,经过回收整理有效问卷达到90%。通过抽样询访和数据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中进行过网上交易的人数超过调查人数的73%,其中平均每月网上交易一次的比例为60.3%,说明在大学生中网上交易已经十分普遍。但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其对网上交易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他们一方面表现出乐观的情绪,比如:71%对网上交易过程比较有信心;认为网站比较值得信任的占65%;55%认为对卖家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对支付手段有一定了解的有72%;比较认可网站服务水平和银行服务水平的均占60%;另一方面他们又呈现风险厌恶的心理状态,比如:超过50%交易者在商家信息的披露、支付环节、物流对货品的保全、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存有顾虑,其中前两项尤为突出;80%认为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与支付手段有关;而认可政府对网上交易监管水平的只有44%。看似矛盾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网络购物中的心理与行为偏差,比如:(1)存在过度自信倾向。53%认为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较好;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网站和卖家真实情况的有44%;76.5%对网站和卖家没有防范意识或者防范措施;仅有27%认为在网上购物可能遇到交易风险。(2)存在冒险心理。有72%通过QQ、邮件和留言等方式与卖家联系;76%倾向用网上银行支付、货到付款和中介支付等付款方式,而采用中介担保支付却只有23%。(3)存在从众行为倾向。55%通过自己看、听人介绍和看评价等方式辨别网上商品质量;网上交易可能需要他人帮助讨论的占67%。(4)忽略自身认知缺陷。56.3%参考卖家信誉度和网店规模来确保所购买的商品可靠性;仅有14.6%阅读过有关网上交易的有关法律法规;不知道解决网上交易争端方法的高达88%。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77.8%选择网上购物主要动因是购物灵活和价格便宜,但对网上购买商品比较满意的却只有37%,那么可以推断造成这种异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严重不对称,调查中65.2%交易者认为网上购物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商品种类和网站数目太多,与本文推断基本符合。

行为经济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具有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的倾向,也会出现诸如框定保守、过度自信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使预期结果违背了贝叶斯规则,个体的理性受其知识和计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表现出系统性的直觉偏差或经验性偏差。心理偏差在不断强化后会形成有偏信念[18],以噪音信号作为交易依据的行为偏差会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上述理论和调查分析,可发现网上交易中人们常常面对的是庞大的信息流、复杂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压力,但是为了迅速做出判断与决策,他们常常需要借助直觉和框架。无论是直觉偏差,还是框架依赖,甚至是固有的错误信念,都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下面我们将借助调查资料对网上交易者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3 模型设计

网络交易环境的虚拟性、交易双方隐蔽性、监管薄弱性以及网络潜在的巨大收益,使投机经营者利用网络售假贩假甚至欺骗消费者的案例时常发生。据美国消费者联盟资料显示,在消费者投诉书中网络拍卖以42%的比率高居榜首,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超过33%的网民对互联网的安全性不满意。网上交易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风险,简单地说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于网上交易的担心,也就是对网上交易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担心。就个体而言,在无法改变网络大环境情况下,我们可以完善自己的交易行为模式,通过分析网上交易的心理、信息、手段、技术等因素,将风险降到最低。其中,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是预期、判断和决策过程,在本文中重点讨论网络购物满意程度和风险主观评价。网络购物满意程度作为相应风险的反指标刻画了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而风险主观评价反映的则是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交易信心是人们选择网上交易的决定因素,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 交易信心分别与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和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负相关。

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首先要信任相应的网站,并且能够接受该网站提供的服务,其中对支付手段的认知要达到初步掌握程度,这些因素与交易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H2 对网站信任、对支付手段和网站服务的认知水平分别与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负相关。

网上交易成功的第一步是买家要了解卖家,对卖家的认知水平是买家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H3 对卖家的认知水平分别与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和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正相关。

由于政府监管与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网上交易存在某些漏洞,增加人们判断的不确定性,基于自我保护需要对政府监管进行了解,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 对政府监管的认知水平分别与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和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正相关。

网上信息纷繁复杂,网络购物者没有足够能力识别,在其行为选择范围、信息认知过程、交易决策方式等方面往往存在认知偏差,要么过度自信,要么从众行为,甚至忽略风险而持心态。根据数据来源,提出如下假设:

H5 不具备防范意识、未采用中介担保支付、听人介绍、不知道解决争端方法等分别与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正相关。

基于以上五个假设构建的研究模型见图1,在这个模型中, 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和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居于因变量的位置,并假定它们受到买家对网上交易双方及监管者认知的影响。

4 数据分析

为达成以上研究目标,本文采用资料法和问卷方法收集并处理数据,选取重庆各高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调研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年轻人网上交易行为及其风险程度的真实情况。我们从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449份,本研究的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评定量表,依次进行了载荷系数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评价、假设检验和模型调整,假设均被接受。重点考察了买家交易频率、买家交易信心、对网站信任程度、对卖家认知水平、对支付手段认知水平、对网站服务水平了解程度、对银行服务水平了解程度、对政府监管认知水平和个体网络技术水平等9个网上交易风险程度影响因素,其中,针对网上交易主观风险程度的系数标准化估计值分别为-0.099、-0.267、-0.017、0.095、0.009、0.014、0.031、0.215、0.002,p值分别为0.126、0.001、0.755、0.054、0.890、0.846、0.662、0.001、0.967;针对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的系数标准化估计值分别为-0.028、0.334、0.076、-0.085、0.165、0.083、-0.035、-0.160、0.037,p值分别为0.495、0.001、0.030、0.010、0.001、0.079、0.453、0.001、0.381。

从中可以看出,“买家交易信心、对卖家的认知水平和对政府监管的认知水平”对网上交易主观风险度有显著影响;“买家交易信心、对卖家认知水平、对网站信任度、对支付手段和网站服务以及政府监管的认知水平”对网上交易客观风险度有显著影响,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得到验证。这个分析结果说明了网上交易中买家的消极心理状态、认知缺陷和非理选择会导致网上交易风险程度增加。

按照同样原理,我们分别对“不具备防范意识”“未采用中介担保支付”“听人介绍”“不知道解决争端方法”等四个行为因素进行了逻辑回归,结果表明买家这些行为偏差对网上交易客观风险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支持了假设5。

此外,我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银行服务水平认知对主客观风险度都没有影响,反映了C2C网上交易中银行服务严重缺位;随着对卖家认知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认知增加,潜在的问题和监管漏洞逐渐呈现,买家的主客观风险度都明显提高,反映了当前风险的客观存在和监管的不到位;而个体网络技术水平对主客观风险度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买家忽略自身缺陷是普遍现象;交易频率会改变主观风险度,对客观风险度却不起作用,说明网络风险随时存在,与买家交易数量无关;对网站信任、支付手段认知和网站服务认知显著影响客观风险度,而主观风险度却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这种主客观风险度不一致性充分反映了买家存在普遍的认知偏差,构成了交易者主要行为风险。见图2网络购物行为风险因素模型。

5 风险防范

在现实生活中,网上交易的各个环节尚仍然缺乏有效监管,如果购物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认知偏差,而继续保持某些非理性的行为选择,那么将放大客观上潜伏的各种风险,比如:交易心理因素引起的,盲目信任网站会导致被骗的风险,对交易对象信用程度的片面理解会导致争端的风险,对所交易商品缺少调查和认证导致商品不实的风险;交易手段因素引起的,支付手段落后导致的资金不安全的风险,交易技术欠缺导致的帐号被盗的风险,争端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交易失败的风险;交易信息因素引起的,缺少交易对象和网站的甄别导致的欺诈风险,对网站格式协议和国家法规不了解导致的无法救助的交易风险等等。其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投机是最根本的风险发源,由于买家对商品的了解仅限于图片和文字以及对卖家询答,商家是否有诚信、商品是否合格,买家根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契约理论看,如果单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放松对委托人的监管,将直接增加交易的风险,因为人违背契约的成本会低于其违背契约所获得的收益,这就形成了道德风险,而虚假信用等级不仅会影响买家的效用,最重要的是虚假信用会直接影响整个交易平台的交易,即出现逆向选择。目前网站提供的服务认证对卖家的约束效力十分微弱,其惩罚力度对于涉假卖家收益而言,其额度远小于后者,涉假卖家仍然具备继续卖假的动力。同时买家寻求法规保护和消费赔偿的维权成本相对于商品价值显得更大,我国现有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等对网上交易违法行为的规治还比较模糊,造成购物者对法律的盲视。

网上交易的特点决定了购物者处于弱势不利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交易行为,就信息对称问题、法律法规问题、网络平台问题、知识技术问题、赔偿渠道问题等进行多方面分析,重点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黑客风险和物流风险。首先,在微观层面,要建立正确的网络消费思维,冷静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客观地比对不同网站、不同商家和商品,减少购物冲动,不断补充网络技术、网络金融和网络法律知识;其次,针对购物者存在的框架依赖和经验性偏差,要更多地总结失败的案例,减少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和冒险行为,具体讲是对网站、商家和支付手段要有长期的观察过程,获取权威机构的印证;最后,在管理层面,消费者在组建网购协会的同时,积极敦促政府尽快加入到网上交易各个环节的监督事务之中,从公众平台、行政监管和技术完善多角度阻止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比如政府提供高效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利用银行网络平台建立网上交易征信系统,公开的奖惩机制与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诚信记录结合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结合统一的网络执法队伍,参见图3。

6 结果讨论

在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网上交易者还需要注意其他风险的防范,比如:因锚定效应使年轻人容易简单推测和判定交易对方;追逐新奇网络交易标的,容易产生视觉负作用;信息量巨大,耗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工作而容易沉迷网络。因此,加强网上交易风险防范,从网上交易者年龄角度看,需要加强年轻人的网络风险意识及网上操作的相关辅导;从网络平台角度看,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监管,尽量减少技术层面的风险环节;而从政府管理角度看,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网上交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要使网上交易市场正常发展,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来约束和激励交易主体的合理行为;无论是政府、社会或者学校,都需要加强网上交易安全知识教育,引导网上交易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完善网络经济环境,促进有效内需和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以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的网上交易行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网上交易者行为风险防范机制与措施建议,希望有利于政府提高网络商务管理水平、扩大网络经济规模、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也是对现代网络交易理论有益的补充。

参 考 文 献:

[1]Nena L. Consumers’ perceived risk: sources versus consequences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3, 2: 216-228.

[2]Vishal L, Vicky A, et al.. The impact of relativ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E-commerce assurance seals on internet purchasing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3(1): 237-253.

[3]Miyazaki A D, Fernandez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risks for online shopping[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1, 35(1): 27-44.

[4]Gefen D, Struba 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 15 adoption: 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8): 110-138.

[5]Pavlou P A.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3, 7(3): 101-134.

[6]Diana Y, Henry H. An overview of online trust: concepts, elements, and implication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5, 21(1): 105-125.

[7]Schultz T, Bonnet V, et al..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ssues related to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s[R].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Working Paper, 2002.

[8]McDonald C, Slawson V C. Reputation in an internet auction market[J]. Economic Inquiry, 2002, 40(4): 633-650.

[9]Ba S, Andrew B, Han W. Building trust in online auction markets through an economic incentive mechanism[J]. Decision Suport Systems, 2003, 35(3): 273-286.

[10]Houser D, Wooders J. Reputation in auction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eBay[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2006, 15 (2): 353-369.

[11]周黎安,张维迎,顾全林,等.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J].经济研究,2006,(12):81-91.

[12]曹振华,褚荣伟,陆雄文.消费者在线交易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91-95.

[13]张娥,等.网上交易中诚信交易激励机制设计[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 64-70.

[14]吴德胜.网上交易中的私人秩序―社区、声誉与第三方中介[J].经济学(季刊),2007,(3):859-884.

[15]孙娟晓,等.电子商务“第三方担保支付”方式浅析[J].金融会计,2006,(1):40-42.

[16]朱斌,于雷岩.网络交易和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9):130-132.

[17]刘德良.网络交易中网站的地位与责任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2004,(5):30-33.

第3篇:易学风水范文

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这里取伏羲、神农、女娲说,传说我们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的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亚于开天地的伟业,对后世产生影响之深远和巨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就是《尚书·序》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产生了文字,这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但“造书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画八卦”。八卦的诞生,一是说明:伏羲时代先民们不但有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的理论,而且有了太极图、阴阳爻这样的图形符号,以及由这些图形符号千变万化而成的阴阳卦象(仍然是线条图形符号);二是说明:易经的诞生,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围绕易经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统称为易学。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河图、洛书。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极,是极限之意,即至于极限,无与伦比。它包含了老庄哲学的“道”的至极之理,也包含了老庄哲学的“天”的时空极限。《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太极。“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的圆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然而,有形又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无穷运转。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收藏,就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这种规律无不包含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息,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是根据五星出没的时节绘成,故称五星为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就是五星出没的天象,也是五行的来源。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见,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

易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从伏羲时代造作的卦画开始,到周文王,被囚禁羑里的七年时间,于大忧患中,作大开创,成就了周易彖(卦)辞。后来周公姬旦又为每卦六爻作了爻辞,开创了兴周八百年基业的哲学思想。到了孔子,又赞周易十翼之传,一脉相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包含《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在内的《易经》。这四位作者,从伏羲到孔子,相距上千年,但他们对易学的见解却是惊人的一致,反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口号很响亮,就是“打倒孔家店”。但却没有人提出“扫除易学”、“挖掉老庄店”,太极八卦图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招摇过市,道教建筑仍然占有着中国最美的山水。这足以说明易学文化和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即易学文化,以及尔后受它影响最深的老庄哲学,为中国人提供了普遍的方法论。它们不但是统治阶级文治武功的宝贵经典,也是大众精神的一种寄托和生存的教科书。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鲁迅这句话其实也是包含了易学文化在内的。道教缘于道家,用了老庄的哲学思想,还把老庄认成是祖师爷,道家也因此扩大了自己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然而,不论是在广大民众中有着巨大影响的道教,还是作为道教理论基础的道家哲学,都与易学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而道家与易学的缘分,又是儒家和佛教所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西方人并不细分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而是统而言之:TAOISM。

易学文化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多有启发。它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保持了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山河,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中国历史上虽然有纷争不已的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分裂时期,但是在文化继承关系上,却没有一个脱离中华民族文化的。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却一直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这一点从现存的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中,都能见到,孝文帝甚至把姓氏拓拔改为元);它提倡“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主张天下一家,同邻邦友好相处;它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它主张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人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它主张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学文化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心无居安,社会就不会稳定。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易学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一切法令制度都贯彻“抑恶扬善”的原则。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革新运动,这正是易学文化持久熏陶的结果。《易经》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命”,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易学文化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易学文化又始终贯穿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所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学文化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易经》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就是变,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变化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指出这种变化,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易经》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它劝诫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讲“物极必反”,“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势必要的。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思想,在最能代表哲学思想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中,都能见到易学文化的深刻体现。

易学文化为中国古代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取象比类。思维借助“卦象”,极富形象思维特点;取象为了“比类”,又是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两种思维相互作用的思维方法,更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特征。黑格尔自己就公开宣称,他所创立的辩证法,就是来源于中国的易学文化。

易学文化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无时不刻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时赤胳上阵,指导着人们的具体行为方式。易学讲阴阳对称。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对称互补,构成统一和谐的大千世界。这一对称协调原理,在传统的中国医学、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中国的书画艺术中更有精妙的表现;在中国古典建筑和古典园林布局中,又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易学讲整体思维。人体小宇宙,自然大宇宙,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包含了现代系统论思想。中医的望、闻、问、切,调理阴阳,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经络理论等等,都是这种系统论思想的具体体现。易学强调序列,注重节律。易学特别注意宇宙运动的周期性,主张“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从太极图到384爻的渐变演化,从河图洛书到五行九宫的相生相克,虽然千变万化,却都遵循着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莱布尼兹,说他所创立的二进制原理与易学的术数演变完全一致。又比如中国古典建筑,从不强调个体的美,而是强调总体布局的强烈韵律感。看北京的皇城、天坛等,无比恢弘的气势,正是这种强调序列,注重节律的结果。

易学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数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易经》的著作,就有三千多种,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参加其中,经久不衰。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对此种文化现象有过这样评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今天易学文化的研究领域更加拓宽,它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方法。美术家多认为“太极图乃书画秘诀”;舞蹈家更把八卦的无穷变化看成是审美标准的符号,对民间和宗教舞蹈影响最甚。易学关于阴阳协调的原理,又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风水学,数千年来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环境科学、生态建筑学、环境艺术和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易学文化是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的独特思想体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富有开拓未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易学也极大地影响着西方文化

易学的伟大自不待言,如今满世界的“易经热”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个例子说,美国的大学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设有“算命”学科,不但西方的学子去学,而且中国港澳台的学子和世界上许多华人子弟也跑去选修。台湾学者南怀谨说他的一些学生,就跑到美国去选修“算命”学。为此,这位先生还发了一通感慨:年轻的国家(指美国),文化草昧的民族(指美国人),正以大胆的创见,挖掘、开发自己文化的新际运,不管是有道理或无道理,研究以后再作结论。但有祖先留下来五千年庞大文化遗产的我们,却自加鄙弃而不顾,一定要等到外人来开采时才又自吹自擂的宣扬。我们姑且先不去管南先生所说的美国“算命”学科,是否在教授中国的易学文化,或者中国古代巫师术士的一套东西,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至少可以说明易学影响的广泛。

在哲学方面。易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知道,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即黑格尔辩证法,他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是受了中国易学和老庄哲学的深刻影响,创造了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我们说黑格尔是创造也行,说他是在贩卖中国的易学文化也可以,因为易学比他的那套理论起码早了不知几千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说:我要公开承认我是黑格尔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辩证法在他的手中被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列宁说: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现了辩证法的系统化。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黑格尔研习和运用中国易学的结果,《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黑格尔在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称赞道:“《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黑格尔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从上述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通过黑格尔哲学,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易学中的某些伟大思想,特别是辩证法。

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发明者,他曾试图解决统一场论的课题,这个课题起源于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拉普拉斯曾经幻想:“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各自的位置,如果它还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它就能用一个单独的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象对于过去那样,能一目了然。”(《爱因斯坦对二十世纪下半期物理学的影响》)拉普拉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人,他产生了比他早五千多年的中国先哲的想法,而又引起了比他晚了近一个世纪的爱因斯坦的苦苦探索,遗憾的是他们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不奇怪,比拉普拉斯早了整整一个世纪,比爱因斯坦早了近两个世纪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于自己发明的力学规律,始终解释不了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问题。于是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怪圈,把它说成是上帝给的力。据说拉普拉斯提出的问题已经由中国科学家解决了。中国科学家以《易经》为基础,完成了“宇宙物质成因学”。发现者是在破解伏羲古太极图的过程中,完成了拉普拉斯一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这一突破,将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对当今世界一系列科学观念进行一次总体上的大清理和根本性的大改造。

据说爱因斯坦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科学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中,有许多早已被中国古代科学家完成。后来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从小就受到易学文化的熏陶,所以能很客观地看待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很辩证地研究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以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而流誉全球。李约瑟也对中国的易学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甲、《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详细论述。他在研究了莱布尼兹的二位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说:“我们看到他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这一点莱布尼兹本人也从来不否认。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曾经选择要求政府把授予他的爵士徽章设计成太极图形式,这不是因为太极图美丽,而是因为量子力学有一条定律,叫“测不准定律”,这个定律正是深受了易学文化的影响产生的。对此,物理学家李政道是这样解释的:“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代替了,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测不准定律’……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与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可见,玻尔的量子力学是受了中国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不然他就不会在自己的爵士勋章设计上,想到中国的太极图。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学习《易经》以后,对奇偶性不灭定律也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和李政道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在艺术方面。易学文化对西方艺术与现代设计方面的深刻影响,将在以后专门论述,这里暂不赘述。

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本身就是伟大的设计

易学把深奥的逻辑思维,图解成易于研究的形象思维,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设计。据说如今的日本很时兴漫画书籍,就连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台湾论》,作者小林善纪也是用了文字与图象的手法,企图争取更多的读者。这不能不说是借了中国易学文化的表现方法,来侮辱和挑衅中华民族。

历代说《易》者,不外乎义理、象数两途,义理是《易》的内容,象数是《易》的形式。先民们有了太极的概念,然后产生了太极图;有了阴阳的概念,然后产生了两仪;有了四时的概念,然后产生四象;上观天象,下看地理,又观察大地万物,近取法于人体的解剖图形,远取法于万物的各种形象,然后造作了八卦,又交叉重迭衍生六十四卦;又造作河图、洛书。《易经·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所以说,以六十四卦为内容的卦象系统,以五行九宫为基础的河图洛书,都是易学文化的图象形式。卦画的最小单位是爻:“—”为阳爻,“--”为阴爻,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线条符号)。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交合,正是阴阳对立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的最佳图示(图形符号)。混沌之气——太极,于旋转中生出阴阳——两仪,阴阳于互动中生出四时——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五行于相生相克之中,演化出十分逼真的河图;九宫于循环往复之中衍生出洛书。正是这种无穷变化,才启发了后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我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就是从这个让人无限遐想的太极图、无穷变化的阴阳爻、相生相克的河图、循环往复的洛书中,激发了灵感,产生了奇思妙想,于是就有了寓意深刻的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有了美不胜收的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有了精妙绝伦的中国民间艺术。看了汉代张衡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有谁不认为这两件科学仪器是两件堪称世界之绝的艺术设计作品,又有谁不认为其中蕴涵了中国易学文化的精髓。所以古代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说:太极图本身就是艺术和科学的秘籍。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到道观的标识物;从道教的服饰到游方术士的招摇旗;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古典书籍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韩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的爵士勋章等,太极图无不跃然其上。太极图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等。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原始时代说,有太古洪荒说,有生殖器崇拜说,不一而足。宋朝的朱震认为,太极图是由五代末宋初的道教鼻祖之一陈抟传下,他在《汉上易传·进易说表》中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但是陈抟的太极图是谁传的,他没说,但恐怕也不会是陈抟自己创造的,因为有无数的出土文物证明。台湾的陈立夫在《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中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陈立夫所称“双龙太极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陈立夫的说法比较科学,远古先民没有今天这样的科学手段,借助图象来推演天文地理、宇宙万物,那是十分自然的。至于陈抟,也许只是把太极图当成道教的标识物而已。

还有人认为太极图出于道教徒之手,是道教内丹学的产物。据说有人利用EF扫描技术,给进入气功功能态下的气功师作脑电图,并结合中医学和气功学有关记载,对气功师的脑电图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大脑存在一个太极结构,以此证明太极图最早是人体气功功能态下内景感受(或内视)记录的丹象,也就是人体气功功能态下的脑电图。因此提出狭义与广义太极图之说,狭义的“太极图”(从它的原始起源的意义上说)是一张脑电图,广义的“太极图”(从它发现并描述了某种普遍的物质运动原理与结构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宇宙物质运动模型。也就是说,要想获得这种丹象——太极图,只有气功修炼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否则就不可能获得。但是用什么来修炼呢,还得求助古人,丹家的经典《周易参同契》就说,修炼的理法依据仍然是《易经》的原理和《易经》的太极模式。也就是说,丹家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是在易理易法的指导下修炼出来的。无论是汉代的魏伯阳,还是以后的陈抟等道教徒,他们都得研习《易经》,不研究《易经》,就不能发现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与伏羲八卦原理及图形相一致。

太极图产生以后,在流传的过程中,或配以八卦,或配以六十四卦,于是便陆续出现了“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河图太极图”、“洛书太极图”等各种不同名目的太极图。有人又据此得出结论:属于意义世界的太极图是以丹家内景感受(或内视)到的丹象为原形,以伏羲八卦方位为参照系,在《易经》原理的指导下画出来的。太极图产生以后,由于它具有与伏羲八卦方位图相同的宇宙意义,而其描述的简易性和生动性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人们便用它来解说宇宙现象,从而使之具有普遍真理性和适用性。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留待专家去研究而后得出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极图的创造者,或者叫设计者,一定是根据大量的资料和研究,在大脑里产生了某种图形,然后逐步加以完善,也许这种完善,不是一个人、一个时间内完成的。

河图和洛书的创造,更带有一种神话的色彩。传说,在伏羲的时代,有龙马出于黄河,身上的花纹恰如八卦,于是,伏羲就取法于此,创造了八卦。又传说,在夏禹的时代,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大禹取法于此,创造了洛书。这当然都是神话故事,不足为凭,但是,也有可取的地方,那就是,任何创造——包括一个伟大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离不开客观实践。无论从哪一个学科、哪一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研究易学象数的起源,这些象数自身都是一件伟大的艺术设计作品。它们给我们艺术家和设计师以深刻的启发,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导;而理论创立的逻辑思维,在形象思维的表现下,将更加深刻。二者的结合,将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易学文化把艺术创造和现代设计推向颠峰

深受易学文化熏陶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其作品都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之间,打上易学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但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这样的设计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就是中国书画艺术,也不是外人很容易就揣摩和掌握的。还有我们现在出土的许许多多青铜器,其文饰,清一色都是易学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间艺术,更是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剪纸、年画、蜡染、刺绣、雕刻、陶瓷、彩绘,还有最为称道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无一例外。

我们今天许多的设计作品,也都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和国内著名美术家、雕塑家韩美林,他们都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大家,在他们的诸多作品中,几乎每一件都带有易学文化的影子。甚至青铜器的文饰符号、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了他们的设计符号。还有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他在20世纪80年代为北京设计的香山饭店,虽然如今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但那却是一件深受易学文化影响的现代设计作品,从总体布局到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是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易学的象数与符号,以此来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前面初步提到的案例,来说明易学文化是怎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和设计师。

2001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讨论会》,据说这个《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是为了以实践创造和理论探索的方式,回答两位世界著名学者关于“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的思想。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艺术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两位学者虽然身居不同的创造领域,但是他们的思想表述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主题:人类生存和存在的终极境界——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种“融合说”本身就带有易学文化的烙印。

在作品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学者自己的作品。一件是身在大洋彼岸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的雕塑——《物之道》,表现了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运动形式;另一件是久居国内的艺术家吴冠中的雕塑——《生之欲》,表现了生命结构微观世界的存在形式。这两件雕塑作品反映了科学领域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对撞揭示的物质运动的情景;一个是蛋白基因结构揭示的生命存在的途径,这两个领域是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探索未知世界的最高境界。

《物之道》体现了李政道在自己研究的科学领域里,所具有的睿智与浪漫,以及他对物质存在的哲学悟性。李政道为自己的雕塑题写了这样的说明:“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并进一步阐述道:世界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固体、地球和星球。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或称“阴”和“阳”,可以通过太极图恰当地表现出来。《物之道》用雕塑语言,将科学探索的物质结构的最高境界放到易学文化当中,根据太极图的基本构成形式,演化出富有哲学意境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通过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形式,使物质雕塑要表达的科学内涵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哲学境界得以形象再现。《物之道》在雕塑形态上,参照远古时代彩陶艺术的语言形式和表现物体内涵的方式,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点、线、面运动变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典型形式——线的单纯、简洁、绵延不断的性质,以及螺旋线生生不息的运动视觉效果,表达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普仪螺线管线圈的科学技术特征。一根变化丰富的螺旋线,以哲学的理念反复生成,推至象数概念中最大极数的九根螺旋线,九根螺旋线排列组合成旋转运动。九根线的一端收敛极心,意味着指向太极;另一端发散太空,意味着指向无极。在黑与白之间,那恰似九条升腾的龙,在太极与无极的世界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李政道凭借自己对易学文化,以及老庄哲学的深刻理解,穷尽了点、线、面构图,使足了色彩、材料和技术,使易学文化在《物之道》中得到了极至的张扬。

《生之欲》则体现了吴冠中在自己探索的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深厚人文修养和充沛的艺术激情,以及对真善美抽象概括的敏锐性。吴冠中在科学家发现的蛋白基因里,找寻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我们不曾看到过的生命形态。生命除开它的物质形式之外,还有一种精神的、情感的形式,吴冠中紧紧抓住生命主题的本质和蛋白基因的形态结构特征,按照中国哲学思想对生命认识的境界,把中华民族艺术表达哲学思想的形式——寂静之中的激动,激动之中的寂静,全部倾泻在《生之欲》上,这就是“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的易学文化意境。

易学文化是以生命来感悟道的深境,而中华民族艺术则是以道来诠释生命。那狂草般飞舞、转折、起伏的线条,展示着生命的韵律、节奏、秩序。线的表现力既有狂草的“舞”,又有音律的“美”,使生命在天地之间充满无限生机。为了加强生命的张力和音乐性的色彩表现,使线的空间变化表现得更具浪漫性,吴冠中以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色彩:粉绿、桃红、淡黄、银灰依次作为主色调的色标,并用红、黑线贯穿这生命之春的明快色彩。使人产生心理暗示和审美联想:生命源自于太极,又将回归于太极,没有个体的死亡,便没有生命的生生不息。于是,人类发生、成长、回归的终极状态,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吴冠中以充沛的情感和诗人的浪漫,为《生之欲》划上了最后的一笔:“似舞蹈,狂草;是蛋白基因的真实构造。科学入微观世界揭示生命之始,艺术被激励,创造春之华丽。美孕育于生之欲,生命无涯,美无涯。”这又是对易学文化的理解。

这是两位有着不同人生阅历,又是在不同的领域——科学与艺术的无限而又有限的时空里,奋力拼搏的学者,用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的哲学思想,一种共同的科学与艺术笔法,创造着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风水术导引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发展

在易学文化中,风水术对于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上到皇家的宫殿和园林,下至民间百姓的茅舍庭院,都十分讲究风水,因此也就一代又一代地产生了无数的风水术士,同时也流传下来一部又一部的风水著作。不但对阳宅——活人的住房讲究,对阴宅——死人的陵墓也讲究。流传了上千年的《葬经》,几乎就成了“阴阳仙”(风水术士的民间称呼)手中的法宝。晋代的郭璞被后世风水家推为鼻祖,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解释道:“《易》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家认为,宅地或祖宗墓地的吉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导致住家或葬者一家,以及子孙后代的祸福。因此,反其道而行之,风水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人家宅地或墓地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坏,来推算住家或葬者一家的吉凶,这就是由风水术引发出来的相宅与相墓之法。先不论这种风水定吉凶的观点的非科学性,在风水术中,选择最佳自然环境为第一要义的观点还是能够为科学所接受的。

风水术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流传的十分久远。传说,“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制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葬地”。那时,在国家的管理中,就有了专门官吏来管理风水。考证实际,至少在战国末年齐、燕一派的方士中,就已经萌生了风水的雏形。《水经注·易水》记载燕国宫殿兆遗址说:“一水经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也矣。”可见,择地筑宫,配合山水景观的建筑美学,在战国的燕国等地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就。

帝王们是最重视风水的,据说秦始皇就非常相信风水,有方士对他说,金陵有天子气,将来必出王者。于是,秦始皇为了保住自己家的江山,就派遣“朱衣三千人凿方山,疏淮水,以断地脉”。按照风水家的说法,地脉一断,风水自然就遭破坏,天子气就没有了,王者也就不会出现了。当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和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之间展开了一场风水战。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动摇到明王朝江山的时候,崇祯就派出专人,跑到陕西米脂去挖李自成的祖坟,想借助风水的法宝,斩断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蒸蒸日上的生气。李自成也有着与崇祯一样的风水观,当他的农民起义大军攻占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时,李自成命令将士,一把火烧毁了崇祯祖辈的皇陵。结果,出于历史的巧合,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兵败身亡。然而,断了金陵地脉的秦始皇,也没有使秦王朝逃脱二世而亡的命运;挖了李自成祖坟的崇祯,也没有挡住农民起义大军攻进北京城;烧了崇祯祖坟的李自成,也没有使大顺王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霸主。

也很迷信风水,当年为了尽快消灭日益强大起来的红军,就命令湖南军阀何键去的老家韶山,挖的祖坟。和共产党,却没有学李自成,解放后还把的祖坟整修一番。据说败退台湾的,有一次从美国入侵中国大陆的侦察机拍回的图片上,看到蒋家宗祠保护得如此之好,感慨万千,唏嘘不止。但是,挖了祖坟的,终于被领导的人民大众打败,而整修了蒋家宗祠的,却依然成为中国人民最敬仰的伟大领袖。当然,如果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风水术当作有关建筑学、规划学上选址、布局的生态环境学,于现代设计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中国古代的风水术,一直受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周易八卦,即易学文化的支配。《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得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风水术里面的阴阳说,也是来源于群经之首《易经》中的太极图。运用易学文化中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正确掌握物极则反的规律,准确把握阴阳转化的条件,对于建筑规划和园林布局都是非常有益的。任何事物,当它发展到尽头的时候,都会走向反面。所谓“子时爬到晌午,再走月淡星稀”,正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变变化化,宇宙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的不可抗拒。《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有一个,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是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易学文化在探索宇宙奥秘时,把触角伸向了物质世界最原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把它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称为五行。五行均有自己的性质,《尚书·洪范》归纳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宇宙不断运动,永无休止,一面是生命和物质的不断生化,一面是生命和物质的不断消亡,生生灭灭,变变化化,可以归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和阴阳的交互作用。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永世不竭;相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然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行之中都有我生、生我,我克、克我的双边关系。五行既然是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就必然和宇宙万物发生无法分开的关系,自然也就无法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作为易学文化的一部分,风水术也必然和五行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代传说,天干地支是远古时代的大挠发明的。天干有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顺序相对结合,便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这种结合轮转一周,恰好是六十年,谓之六十花甲子。在风水术中,除了用干支纪日外,最主要的是结合干支的五行属性和方位,阐述风水术上的一些问题。天干的五行属性和方位可以归纳为五句话: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地支的五行属性和方位可以归纳为: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在方位上,由于十二地支彼此瓜分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其方位可以列成图象,即: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卯是正东方,酉是正西方,丑是正北偏东,寅是正东偏北,辰是正东偏南,巳是正南偏东,位是正南偏西,申是正西偏南,戌是正西偏北,亥是正北偏西。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说法,再加上世人的诸多禁忌,风水术才在风水术士的手里变得异常复杂和神秘。但那复杂和神秘,于科学并无什么用处,大体是风水术士骗人的把戏。

风水术虽然宗派很多,但是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讲究龙、穴、砂、水。《管氏地理指蒙·乾流过脉》上说:“黄帝葬于乔山,在大河之南,脉自积石逾河,衍者丰饶而广被也。舜葬于苍梧,在大江之南,脉自荆汉逾江。”是说黄帝和舜都葬在龙脉之上,福泽江河。历代帝王对于陵墓择基的龙、穴、砂、水,都讲究得叫人叹为观止。当年那个在康乾盛世时承前启后的雍正就是一个,他曾把选好的东陵九凤朝阳山作为寿宫,后来忽然变卦,最终选在距离东陵一百多里远的河北易县泰宁山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是为泰陵。清宫档案《起居注册下》记载了当时雍正的手谕:“此地(指九凤朝阳山)近依孝陵(顺治陵墓)、景陵(康熙陵墓),与朕初意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治亲王、总督高其倬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永宁山太平峪万年之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此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询为上吉之壤,但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这位为大清江山殚精竭虑的雍正,也和所有帝王一样,为自己的死后费尽心机。

何谓龙、穴、砂、水?就是说,选择生气积聚的风水宝地要按照“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原则推定。所谓“龙真”,是指生气流动的山脉。风水术以山脉为龙,把山势起伏绵亘,逶迤曲折的脉络称为龙脉,气脉所结之处为龙穴。“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寻龙是为了点穴,点穴必须寻龙。所谓“穴的”,是指生气凝聚着的吉穴的位置所在。地脉停顿之处为龙穴。俗话说:“寻龙容易点穴难”《葬经》也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说法。所谓“砂环”,是指穴地背侧和左右山势重叠环抱的大好自然环境。所谓“水抱”,是指穴地面前有水抱流。《葬经》上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总之,相宅(阴阳宅)之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必须依次而进行。龙、穴、砂、水的排列组合得当,才能使气聚而不散。所以,相风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好气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学。

如今全世界兴起“风水热”,在中国大陆沉寂了三十多年的风水术,也从海外归来,但是我们要有冷静的科学分析头脑,不要以为国外风靡,老祖宗的东西就都是精华。由于有巫师术士的妖言惑众,加之人们对未知世界迷惘与渴求,所以在社会上流传的风水术,一直是科学与迷信搅合在一起,使人真假难辨。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那么,风水的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探求建筑的选址问题,也就是为了找寻最佳的人居环境。至于为了寻找死后的风水宝地,那实在是无稽之谈。千百年来,哪个帝王没找一块“风水宝地”,可是又有哪个帝王的江山永固、万代长存了?!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易学文化有关天、地、人理论的延伸,它们之间有着辨证的关系,在风水术中把它推向了唯心主义的绝地,是不可取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术是“准科学”。所谓“准科学”,就不是完整的科学,其中也有不是科学的东西。李约瑟对风水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他说:“在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人种树和竹以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就整体而言,我相信风水包含显著的美学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以籍此得到说明。”很显然,李约瑟取的是中国风水术中的科学内容,而摈弃了那些不科学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对风水术中的伪科学都做过极为严厉的批判,东汉时期的大思想家王充,在他的传世之作《论衡》里,对风水术的迷信惑众,扰乱社会,给予了口诛笔伐;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经写下《葬论》、《论山陵择地札子》等文章,对当时流行的风水吉凶说,作了实事求是的批判;明朝的张居正是当时反“风水吉凶说”的猛士,他在《书经》上说:“作善降祥,作恶降殃。”其实《易经》上早就说得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连被后人神化了的刘伯温,虽然因为写过《堪舆漫兴》,被风水术士奉为祖宗,但他也并不相信“风水吉凶说”,他在《司马季主论卜》上说: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有过去就有现在,今天的碎瓦颓垣,昨天也是歌楼舞馆;今天的荒榛断梗,昨天也是琼蕤玉树;今天的露蚕风蝉,昨天也是凤笙龙笛;今天的鬼磷萤火,昨天也是金缸华烛;今天的秋荼春荠,昨天也是象白驼峰;今天的丹枫白荻,昨天也是蜀锦齐纨。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第4篇:易学风水范文

建筑风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

说到风水文化我们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找到答案,比如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应该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改变,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有规律吗?有人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论也好,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呢?这个现实价值怎么连续、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问题。

风水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难突破从文化来讲就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产生与现代的结合,文明的进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不是克隆工业化,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格言: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中国是风水宝地,养育着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拿北京来说东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脉,富贵之地能使我们国家昌盛。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园区的整体风水规划,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策划,房产风水策划是从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风水的关键,从而为更多的百姓营造出一个事业顺随、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的吉祥场所。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回报。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在21世纪建筑应该具备的特色。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目前易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了国内外甚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近几年来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众多的易学爱好者,纷纷把易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环保与易经”大会以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要求简单的、外在的气派、豪华,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看法有人扬之,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更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曾经创造了工商文明,未来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第5篇:易学风水范文

虚一子大师教授现任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系客卿教授。教地理环境生态(俗称风水)为海内外破天荒第一人在大学教导这项课程。

虚一子大师是马来西亚堪舆学界中极富代表性的传奇人物,他把大半生的时光投入了风水的研究,执业和教学,竭尽全力破除迷信,让风水回归科学的根本,同时结合古人的智慧,供作现代人起居处事的参考。

年届花甲的虚一子,出生于命理世家,其祖父,伯父及父亲都是晚清秀才,他在正式入学前便已打下古文的基础。随后,他在长辈的引导下研读易经以及命理,但却是抱着虚心处事的心态学习,对风水之说颇不以为然。成年后的虚一子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举凡天文地理,医学物理皆有涉猎。至三十岁过后,虚一子的事业在短期内从高峰跌入谷底,应验了之前数位命理专家所言,终于让虚一子下定决心,抛开其他一切,心无旁鹜地追寻命理的真相,尝试揭开风水的奥秘。

从全盘排斥到半信半疑,从求知索解到卓然成家,虚一子前后淫浸风水学已近四十年。而在二十三年前,他就开始传授命理及风水,学生包括知识份子及专业人士。一九九八年,在一众学生的大力推动下,马来西亚堪舆学会正式成立,并由虚一子担任会长,带领风水的研究和教学进入一个崭新境界。目前,虚一子是这个学会的永久名誉会长。

虚一子精通多种语言,除了以中英文教授易经,风水,命理等学科,他也以马来文讲解马来堪舆学,这在我国是一大创举。他甚至别出心裁地创制了英文版本的罗盘,以二进制(0和1)标记六十四卦,方便不谙中文者掌握易经和风水。他根据科学理论基础所编订的系统化一堪舆四部曲,给风水教学注入了赶上了新时代的维生素。

除了主导堪舆学会所开办的各类课程,虚一子也经常受邀为大学,银行,专业团体及一般社团讲课。过去十年,虚一子在国内外的专业团体论坛发表了不计其数的演讲,内容涵盖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家居风水,马来堪舆学,颜色与风水,从风水看商业与管理,科学堪舆法以及风水与天地人的关系等等。他也经常受邀上电视讲解风水以及流年运程,同时在中英文报刊和杂志发表文章,让风水这门古老的学问,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识。

2009年虚一子为了能更贴切地符合科学,环境,建筑特创将风水,即堪舆改名为:环境人文生态学。

2011年8月22日,虚一子应欧神诺邀请来到济南,我们尚家对他进行了专访。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风水的?

我出生于风水世家,没有认字之前就开始背三字经、千家诗、易经、珠算等,背到12岁,一直到现在65岁。

Q:您认为作为一名风水大师要有什么条件或者素质?

本身要有一个先天的条件,在我们这一行里面叫“慧根”的东西。所谓“慧根”就是这个人天生就有一种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爱好,所以风水和艺术,比如:音乐、绘画、神学、玄学等都是具有“华盖”命的人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发展。当然还要加上后天的勤学苦练和实事求是。如果你不实事求是,潜心研究的话,比如随便买两本书来看,就会很容易走入歧途。另外找的老师也很关键,更重要的一点在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摸清楚风水的源头,知道它来源于易经,如果舍弃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可能就会如管中窥豹,也会走偏路的。研究风水的人一定要正本求源,对的地方加以发扬,错的地方就舍弃。但是风水这东西呢,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比如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是不一样的。这都需要研究风水的人辩证的去看待的。

Q: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去解读“风水”这两个字?

从有文字记录开始,到周武王迁都的时候易经运用到风水了,但不是“风水”这两个字。当时周公迁都,就派人就去“卜地”(卜:勘测),看看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建都。后来到了晋朝出了一个叫郭璞的人,他的著作《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归纳,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风水”第一次出现在这里,而且仅仅出现两次,这就是风水的来源。后来才以“风水”命名。但是那时风水定义发展到现正我们又不尽然同意了,经过这么几千年的发展,我们认为它与习俗无关、与宗教无关。可能有很多学风水的人会跟你讲,天机不可泄露,用神鬼来给你论风水,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如何定义风水,既然它与习俗、宗教都无关,我们就要为风水正本清源立个新的名词,因为风水是跟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以及设计有关的,由我这里开始把它改名为“环境人文生态学”,这样定义更科学一些。

Q:风水是一门历经了千年历史变迁的古老文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再次成为争论的热门话题。你怎样看待这种争议?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也有很多人会经常发表一些言论。当然我们不可能堵住所有人的嘴巴啊(笑)。讲个故事吧,比如有些老外就说中国的道教不科学,有的人讲回教的习俗不科学,我就讲当你去批评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对这个事情有彻底的了解和认识。如果你都不了解道教或者回教的历史以及其中的礼伦,那有什么资格来批评的别人呢,因为你自己都不了解。还有就是有的人为了出名头嘛。我是一个研究者,我有时候也不了解别人师从哪里、具体研究到什么程度,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不做批评和评论。我尊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也希望各家都可以在一起探讨风水的理论,去辩证和归纳出更严谨更加科学的风水知识。但是这个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Q:中国人爱说:一命二运三风水。您怎么看待命运?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你生下来不能选择父母,你的命改不掉的。这就是命。但是如果你出生在帝王之家你就是王公贵族,你出生在非洲就要忍受饥饿,你出生在英国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社会福利。这就是运。你可以靠后天的选择和努力去改变的。但是当你一命二运里而没有办法去调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居住的城市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和房子来改善你的能量。古时就有孟母三迁为了孩子的运程提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风水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去改善自己周围的能量,这就要看你愿不愿意去改变。

第6篇:易学风水范文

著名易学专家,董易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易林吉祥物品牌创始人。擅长堪舆风水、周易预测、姓名学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周易大师”、“中国首席人居环境学专家”,堪称周易文化传承的领军人物,拥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享誉海外。迄今出版多部风水、姓名学著作,并在多家报纸杂志开辟专栏。

关于什么是好运,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哈姆雷特。当然,有些事情是具有共性的。如果说夫妻恩爱是一种好运,事业如鱼得水、飞黄腾达是一种好运,或者说身体健康是一种好运,相信没有人会去反驳。因为好运就像阳光,散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面三棱镜,好运在我们这里被分解出美丽的七色光。

周易命理,是古人先贤用来未卜先知、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手段,归根到底,就是为追求大到国家的国泰民安,小到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服务的,是人们追求幸福好运的一种方式而已。在周易命理的运用中,目前我们常见两种实践方式,一是八字预测,二是风水布局调整。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命运的分析和预测,关注人的生命个体;另一种则是对可看、可观、可感的风水的调整与布局,关注人的生存环境。这两种方式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同时又内外呼应、物我两用,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预测学的宏观体系。

一、八字预测与堪舆风水服务吉祥幸福生活

在讲周易命理与人的运气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八字预测和风水堪舆的前世今生做一简单梳理。八字预测的基础是构成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四柱的天干地支八个字(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预测学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文字产生前,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命运的无知和无助,古人已开始用各种方法来预测生命吉凶。八字预测,又名四柱预测,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可以说,阴阳五行与八卦思想奠定了八字预测学的基础,是中国预测学初步创立的标志。阴与阳之间的对立与转化,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即五行,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生相克,这也构成中国预测学(包括八字预测法)的理论基础。八字预测法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唐代李虚中创制了以年为主,取年、月、日、时四柱来推断一个人的贵贱吉凶的八字预测法,后来得到五代宋初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使八字预测变得系统而完备,被后人称为“子平法”。流传至今的八字预测法,多是“子平法”的延续和传承。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则来源于《周易》中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系词》讲“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正是古人运用堪舆风水的方式,通过观天象、察地形来预测吉凶祸福,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考察。中国传统风水观的智慧之处,不仅在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关注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风水理论体系,从而使风水学成为一门实用学科。

通过以上对八字预测和传统风水来源的叙述可知,八字预测和堪舆风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点是来源相同,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典籍、“群经之首”;第二点是服务的对象相同,都是为了人的好运气、富贵吉祥生活服务的。

二、人的好运在哪里?

前文讲了这么多,很多读者不免要问:“一个人的运气与自身命理和环境有多少关系?好运在哪里?”下面就从周易命理角度,谈谈我对人的运气,尤其是对人生好运的理解。

1、好运从命里带来,命注定更要人为

人们常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又说影响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是“一命二运三风水”。以上两种观点都强调了先天因素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讲人的好运是命中注定的。从命理角度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他的起点肯定比出身贫寒家庭的人更高,掌握的资源更优质,而且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更多,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则比普通人更通畅。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就是天生好命,好运相伴。但这并不是说身份和地位决定一个人运气的好坏。纨绔子弟,即使出身名门世家,整天花天酒地,豪奢淫欲,不思进取,也难免落入家道中落、铁窗高墙的下场。所以,出生时的好命并不是一生好运的“通行证”,而仅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至于将来是要修建高楼大厦,还是要盖成空中楼阁,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如何珍惜和利用先天的优良条件,来搭建命运之梯的。

2、好运从时运中来,顺应天时得天助

古人讲:“时来运转”,古诗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讲的就是时运对一个人的影响。时运也就是流年运势。从周易命理角度讲,人的运势是有高潮低谷、起伏变化的。在八字预测中,人的一生运势被分割成若干大运,人在各个阶段的运势会在每个大运中变化流转。有人在大运里行旺运,则会一帆风顺、凡事有成、功成名就;有人大运里行衰运,则常遇事受阻、停滞不前甚至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所以,人生之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阳光大道,有时也会崎岖不平,电闪雷鸣。而也正是世事多变化,才构成了瑰丽多彩的五味杂陈人生。

顺应天时,风云际会。要想好运临身,除了顺应天时,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在适当的年龄做该做的事,更要懂得事在人为。好运不会平白无故的就来到一个人的身边,我们常说“命可信,但不可迷信”,在得到天时之助时,更要把握机遇,抓住机会,不轻易放弃追求和理想。“上天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好运更不会辜负努力的自己。

3、好运从好风水中来,风生水起得地利

我们常用“风生水起”来形容一个人的好运不可阻挡,春风得意。易经讲“物有所成,必有其用”,即指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磁场源,影响着周围的磁场信息。磁场相合则为吉,磁场相悖则为凶。所以从周易命理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家居风水还是办公风水,对个人的运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楼房的造型、厅室的格局、室内的布置,还是室外的环境,都会对居住人的运势产生重要影响。所谓“青山秀水,人杰地灵”,好风水会给人带来好运,从而对自身运势起到助推作用;反之,不利的风水会阻碍自身运势的发展,导致自身霉运不断。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生活环境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周易命理角度讲,我们周围的风水气场,即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会对我们个人的婚姻感情、学业事业、财运健康以及生活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获得好运,得先从调整好身边的风水开始。

4、好运从好关系中来,规避小人得人和

社会织成一张关系网,这张网既简单又复杂。但作为社会人,这张人际关系网却关乎一个人的发展,左右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从命理角度讲,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对一个人运势的高低产生重要影响:遇见贵人,好运临身,利于各方面的提升和进步;小人缠身,则容易受人挑拨排挤,做事遇阻,霉运不断。

第7篇:易学风水范文

(接上期)

金型人(乾卦人)

金型人体质有哪些特点呢?金型体质人秉天之金气,故性刚健坚正。正如《易经》所说:“乾为天,为玉为金。”《易经》认为金型人因秉天质,所以心胸宽广,富有远见,稳重自持,组织力强,有领导者素质。正如《易经》所说:“乾为君”、“乾为父”、“乾为首”、“大哉乾云,万物资始乃统天”。所以,此型人大多宽额,有将相风度,胸心广阔如天空。金型人大多阴阳偏于平衡,所以既不外向,也不内向,不亢不卑,态度适中。金型人性格刚健,自强不息,正如《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金型人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唯我独尊、非我莫属的缺点。金型人大多宽额面白,方脸,骨大体魁,个中等,脉大而劲。

金型人易患哪些病?金型体质由于秉天地燥金之气,金气较浓、金气主燥,燥气伤于肺,故易患肺方面的疾病。金型体质人,由于秉天阳之气,阳气偏盛,阳气主热,所以易患燥热性疾病。由于燥热易伤阴津,所以金型人易患阴亏燥热之病、如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消渴(糖尿病)、便秘等。

那么,金型人的饮食要注意什么呢?

金型体质人大多豁达大度,虚怀若谷,因此,寿命一般偏长,但燥阳之气易伤阴津,故寿命只属中等。由于金型体质偏燥,燥易伤津,所以,要少吃温燥上火的食品,如辛辣煎炸之物、鹿肉、狗肉等,多吃润燥生津之品,尤其要多吃润燥的食物,以保护肺,如藕、梨、百合、杏仁、枇杷、柚子、笋子、水稻、银耳等。还要忌烟酒,以保护气管。金型人体质偏燥、偏热,所以要多喝水,包括矿泉水、洁净的井水等;多吃养阴之品如水稻、蘑菇、深海鱼、木耳等;多到树林做深呼吸,以吸取阴气(负氧离子)。

木型人(巽卦人)

木型人体质有哪些特点呢?木型体质人秉天之风气,正如《易经》所说:“巽为木,为风。”风性属阳、主动,所以木型人偏阳性,性格偏外向。木性条达,风性主动。所以该型人好动、性急,敏捷能干,思维灵敏,善于外交,有外交家素质。木型体质属风,风性善动,所以木型人多不稳定。木型易多疑善忌,敏感,有的心胸偏狭窄。木型人多面青体瘦,身稍长或小巧玲珑,脉弦。

木型人易患哪些病?由于木属风,木型体质人多风气,风气通于肝,故该型人易患肝胆方面的疾病。风性善动,故木型体质人,又易肝风内动,患高血压、中风及过敏性疾病。风性善变,故该型人易患神经系统失调的疾患,如抑郁症、癔症、神经官能症等。

那么,木型人的饮食要注意什么呢?

这一类人由于性急好动,阳气耗散较快,所以寿命偏短。由于木型人多风气,为避免外风引动内风,所以养生要注意避风,如大风天应避免迎风受风,有肝阳上亢(高血压等病)的人尤要注意,因易引动肝风内动而引发高血压、中风等,所以要注意静养生及慢养生以调整心态,并避免酗酒。木型人还要注意防止过敏性疾病,在春天花开及秋天草枯季节,要注意不要到有可能引起自己过敏的地方去,饮食上也要避开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不同年龄之人的饮食原则

从人的一生来看,少年时处在生长时期,应以动物蛋白为主,动物为阳,植物为阴,要注意这当中的阴阳平衡。少年儿童的阳长阴消为主,补阳为重,所以要多吃动物蛋白,也就是说要多吃肉,多喝牛奶。

中年时期,处在生长化收藏的“化”阶段,此时期人体的阴阳需要维持平衡,所以要保持动植物蛋白阴阳平衡,从而有利于保持身体生长的稳定而延缓衰老。牛奶、豆浆在饮食中都不可少。

老年时,应以养为主,饮食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可以多喝豆浆。

第8篇:易学风水范文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什么叫“堪舆”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的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中国,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中国传统的城市、村落、住宅的选址、规划、布局,注重四方、区位,四合院、中轴线都体现了“中者,天之正道”。

2.人与建筑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人们置身于其中,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使人们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

3.选址要求及其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要素。重浊的气属阴,轻清的气属阳,阴阳结合则形成宇宙万物。

建筑选址的理想模式,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不仅包含传统观念上的要求,而且也包括对于社会、经济、防御、生产及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战乱和匪盗的影响,要求城市和村落更趋集中,以便于防守,共同对敌。所以在选择基址时往往争取环境具有良好的防御性,形成天然的屏障。以山东益都城址变迁为例。据《青州府志》记载:“古城在临淄县,汉属齐郡,晋曹嶷其地,以城大地原不可守,移置尧山南三里为广固城,后为南燕都。宋刘裕攻破之,平其城,以羊穆之治青州,及建城于阳水北,名东阳城。北齐费东阳,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即令郡治。”“所谓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实际上讲的是城址要利于防御。

中国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这种建筑选址提供了选择性。在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利用被围合的平原,流动的河水,丰富的山林资源,既可以保证市民、村民采薪取水等生产生活需要,又为村民创造了一个符合理想的生态环境。此外,“退隐田园”“放啸山林”的传统思想对于寻求理想的建筑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4.风水与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选址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之一。整理、研究风水与建筑选址是理所应当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依照当时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了考察周围的环境,择其吉而避其凶,营筑宅址与村落。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青龙、白虎贝壳布局来看,中国的风水起源起码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地理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所选择的地址、所布局的环境,如果得当,那就会给人们带来鸿运;如果地理环境选择、布局不当,就会给人们带来祸殃。于是人们总结其中的经验,并用当时的文化意识观念来解释它,这就是风水。

选择一个建园地址,没有风水先生的帮助是绝对不行的。那种一切都受自然影响的感觉,简单的中国建筑方法,纸窗、薄隔墙总是很柔和,而不能受到挤压,导致了这一对我们很陌生的职业的产生。人们培养出专门为住宅寻找有利地形的风水先生。他们既为活人,也为死人寻址。风水先生常常是为了找一块最佳的墓地,而忙碌好几个星期。在实践中,他们主要是以“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学说,也就是以天地和谐为依据,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

中国风水学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内容颇为丰富。中国风水学的指导原则是:天地人合一,这种指导原则不求急功近利,不随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演变中,贯穿始终,追求不改。在具体操作技术方面,总结出“乘气说”、“藏风得水说”、“寻龙点穴说——四灵说”、“山环水抱说”、“形势说”、“三元运气说”等等。这在古代及科技手段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依靠具体操作的人在现场踏勘中实际操作,视为一种有效方法。

风水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始终把宇宙、大地看作人赖以生存的“气”得老远,强调“感天地之气”。因此,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阳宅十书》在第一部分“论宅外形”中,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认为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

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中国风水学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中国风水学为达到“聚气”的目的,非常注意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

第9篇:易学风水范文

关键词:Mapgis;危险评价;易损评价;风险评价

1 概述

本文源于西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127152016041),项目负责人李魏,指导教师孙佳伟,项目组其他成员有4人,分别来自于西京学院的土木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至诚书院。本文就Mapgis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予以讨论,研究内容及成果对我院学生的就业提供实战基础,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准备。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分析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地下水、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2)研究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触发因素,考虑到影响区域层面上的所有类型灾害危险性评价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如灾害点密度、地貌类型及高程、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断裂发育程度)、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建立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3)辅以Mapgis图形处理操作,整理上述因子图件,形成评价所需的系列专题图层(如图1~图4),分析各影响因子内部的相关性,完成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依据“1~9标度法”,构造评价因子重要度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和法”,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检验矩阵一致性,将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列表,计算各元素组合权重。

(5)量化评价因子: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划分为三个级别(危险等级大、中、小),并赋值1、2、3表达危险性级别。

(6)通过Mapgis,划分评价单元网格,一般将目标区域可按1(km)×1(km)的网格进行剖分,形成若干个评价单元格(见图5),它们是后续属性录入和叠加分析的对象。剖分单元格的尺寸愈小,危险性评价精度愈高;反之亦然。

(7)叠加各因子图层属性,计算每个评价单元格子的危险性指数:

危险指数=X1*a+X2*b+X3*c+X4*d+X5*e+X6*f

式中:Xi(i=1,2,3,4,5,6)代表每个评价因子指数;a,b,c,d,e,f代表每个评价因子权重值。

(8)Mapgis图形分析,追踪部分等值线,设置线参数、注记参数等图形要素,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斑图(如图6)。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删掉或合并某些小块区域操作,实现人工修饰、加工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斑图,最终形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

3 地质灾害易p性评价

(1)选取评价因子,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有关具体数据,难以全面获取,因此,通常选择基于行政单元(即行政乡镇)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价,并通过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来表征区域易损性。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并根据目标区域内承载综合体特点,一般选取人口密度、年龄抚养比率、政府对地质灾害重视程度、耕地密度、公路铁路密度、GDP密度等评价因子,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2)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一般划分为三个级别(1级-高易损性、2级-中易损性、3级-低易损性),并根据各因子实际数据特征,并保证后面所列矩阵合理性,经过反复试算,对各因子赋各级标准值。

(3)易损性评价计算:确定隶属函数,构造评价矩阵,构造权重矩阵,构造模糊评判矩阵。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确定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等级。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运用以下公式计算各乡镇综合风险指数:

综合风险指数=综合危险性指数×综合易损性指数

其中:综合危险性及易损性指数用下式计算:

式中,x综代表综合危险性或易损性指数;x高、x中、x低分别代表其高、中、低隶属度。

最后,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损性评价结果,保证结果的合理性,选择风险评判标准(1级-高风险、2级-中风险、3级-低风险)。统计各乡镇危险性隶属度及综合危险性指数汇总表、各乡镇易损性隶属度及综合易损性指数汇总表。叠加分析,最终统计得到各乡镇风险等级汇总表,绘制目标区域风险评价区划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方案。

5 结束语

本文从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进行讨论,运用Mapgis图形操作,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及风险评价的过程。由于篇幅有限,仍不能十分详尽的予以阐述。本文系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成果总结,以期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中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佳伟.略阳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2.

[2]孙佳伟.浅谈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四川水泥,2015(0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