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第1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意识

中长跑的特点是距离长、运动量大,其既能增强人的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但由于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从个人爱好出发,他们往往把学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球类活动和短距离运动项目上,很多学生对中长跑运动不感兴趣。对此,体育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锻炼。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要运用良好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他们认识到中长跑是一项锻炼价值极高的运动项目。如,在山区学校,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沿清澈的小溪长跑寻找其源头及让学生和狗、马等动物赛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耐力、磨砺学生的意志。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著名赛事上运动员的感人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练习中长跑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详细讲解中长跑的基本技术、练习方法、练习应注意的事项,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辅之以必要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学会跑前的准备和跑后的放松。教学重点应放在途中跑技术的指导上。对途中跑的技术要领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并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好呼吸与跑的节奏。最后,鼓励学生克服“极点”。在中长跑的练习中,学生常常存在“谈跑色变”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学生害怕跑的过程中出现“极点”。一些学生误认为“极点”就是极限,不敢主动加以克服。在练习前,教师应先要向学生讲明“极点”是人在长距离跑步过程中,因人体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而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克服极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在学生开始跑步时,教师要提醒他们“先慢点跑”,在学生“极点”出现后,可以用“再坚持一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等鼓励性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二、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运动素质、接受能力等,有的放矢地进行中长跑教学。在中长跑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对身体素质好、技术掌握快的学生可提高练习要求;对个别体质弱或有伤病的学生,可降低练习要求;可将年龄相近、体质相近的学生放在一个练习小组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随时应对学生的情绪变化,不要试图在为数不多的教学课时中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技术动作。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急躁,不要为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而反复进行单一的技术练习。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学生可塑性强、情绪变化大,技术动作宜粗略掌握,不必精雕细刻,从而使中长跑教学有别于竞技训练。中长跑是单一的周期性运动,练习起来较为枯燥,学生练习兴趣普遍不高。体育教师要合理选择一些带有中长跑性质的游戏和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如,将变速跑、定时跑、重复跑等练习手段变换为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跑等游戏形式来进行。在一堂课中,教师可尽量安排2项~3项教学内容,使用3种~5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中长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有意思。此外,教师还应妥善安排中长跑教学课时,可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安排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课堂教学时,则集中讲授中长跑的基本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把教学重点放在途中跑的技术上,让学生正确掌握途中跑的要领。

三、几种比较可行的中长跑教学方法

1.变换跑的环境。如,采用越野跑或让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各种自然环境中练习。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受到新的刺激,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能够减轻他们乏味、苦累的感受。

2.采用变速跑的方式。如,让学生直道快速跑、弯道减速慢跑或进行跑走交替,这样,既可调整学生运动负荷,又能提高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

第2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幼儿教育对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分析,应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从目前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及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策略,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认识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必要性,明确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进因材施教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精髓是幼教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对实际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保证了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对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引起足够重视。

2、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解决在幼儿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灵活,没有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教学模式体现差异性不够,许多幼儿园都是对幼儿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致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效果不高,甚至小学化倾向严重。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应积极探讨因材施教的策略,有效解决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目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的开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没有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因材施教策略的推进,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3、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和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应采取差异化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满足每位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开展因材施教策略,提高因材施教的推进质量,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达到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途径

1、科学认识因材施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对此,教师要结合现代和现实深挖材的涵义。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和施教这两个环节教育教学,要对这两个环节都引起足够的关注,提高因材施教的整体效果,以达到提升幼儿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要对因材施教有科学的认识,具体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明确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对因材施教有正确认识。

其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因材施教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使幼儿教师能够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就要科学地认识因材施教的意义,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

2、面向全体幼儿,了解幼儿年龄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幼儿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主要围绕着“优秀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幼儿的发展,也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和独创性发展,这就违背了“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了解全体幼儿,让每位幼儿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其对象是全体幼儿,要想使因材施教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将全体幼儿作为教学对象,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满足差异化教学的目的,满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需求。在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应加深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使因材施教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教学理念,来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使因材施教策略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3、注重创新,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新要求

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业绩,要求学生回答的总是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学生不敢去想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就成为了复制机,教师就是那一页页的白纸,这就是我们当今为什么很少出大师的主要原因。因材施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目前幼儿园教育发展来看,因材施教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创新途径和措施,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使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因材施教过程中,应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应创造出适合不同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积极效果,就要在教学理念上更新、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使因材施教理念和目标都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水平的目的。

第3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语文;因材施教;差异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24-01

语文教学质量的发展状态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极大,因而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应当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因材施教理论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智力发展层次、学习方法类型等众多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让教学理论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状况,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理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因材施教之教学调控策略

因材施教教学让理论中,“材”和“教”这两个字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材”即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状况,“教”即代表教师该去如何调控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实质性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大脑智育发展状况,从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去调控教学方式与策略,让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以多样性变化与多元形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人教版《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本课文的生词进行测试,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进行宏观把握,让教学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发现有的学生完成的质量相当高,有的学生的测验结果则极差。为此,教师将这些一一记录在教学案中,在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层次性提问。对于测验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教师对其主要提问课文的思想内涵与作者的感情基调;对于那些测验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帮其打牢字词基础,从而让他们能够顺利学会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再逐渐渗透课文的感情内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控每一种类型学生的学习走向,以避免本来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文深度学习上缺少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没有打牢基础机会等现象的发生。这才是因材施教理论下最可靠的教学方式,最优化的调控方法。

二、因材施教之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

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是将因材施教的理论本质彻底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为基调,进行课堂类型的创造,类型以兴趣主导为主、多元教学为辅,让他们都在课堂上发挥出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兴趣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各种兴趣主题与偏好的氛围中发散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在兴趣活动方面,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兴趣主导的意识,鼓励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以此去学习课文内容。当然,每一个兴趣活动都要像教学内容靠拢,切不可偏离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因材施教的主体类型深化,发挥出因材施教的多元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兴趣主导课堂小活动的设计,并设计了如下活动:一是称重活动,二是象之体验活动,三是称重方案设计活动,这三种活动都仅仅围绕《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主旨,重点以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懂得面对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在兴趣活动的推广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树立课堂自由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形象,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出来,通过此种模式将课文《称象》的主旨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中去。

三、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

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就是彻底将因材施教模式教学理念与合作教学模式理念相融合,一起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众所周知,语文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优点与缺点都是不一样的,所谓“取长补短”就是将部分学生的学习优点渗透到这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上,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互帮互助,让因材施教理论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学环境。“取长”与“补短”之间的教学意义是互相提携的,教师要通过此种途径来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分析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点以及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缺点,然后将因材施教理论与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无缝接合,安排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将整体的教学目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再将每一个小组的目标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进一步确立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应被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教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有效提高因材施教理论的教学作用,让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转变;思维训练;主张形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政府职能部门为了确保国民文化水平的稳步上升,提出了义务教育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该政策,各版本的教材得到了修订使用。在这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转化”策略发生了变化,将修订前后的教材予以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转化”策略的实际效用。

一、变化的内容是什么

为了迎合义务教育的需求,完善教学水平,小学数学教材“转化”策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时间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将较难的部分安排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材中仅仅能学到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数的认识,小数点等等。但是随着“转化”策略的实施,教材发生了变化,将一部分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调整,以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转化,在教材修订之前该部分是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而修订以后则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明确地看出教学时间的转变。

2.教学例题的转变

对比分析修订前后的教材可知,修订前的数学教材中,有两道例题,而修订以后则保留了一道例题。不仅如此,保留的一道例题本身也同样发生了转变,主要的转变形式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问方式发生转变,另一个是例题给出的图样示例变大。还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为例,在教材修订以前,例题中提出的问题是“面积是否相等”,而修订以后的问题是“哪个面积比较大”。前一问题的提出,只能让学生回答相等或者是不相等,无法有效地让学生认真思考,而经过修订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认真思考问题,进而谨慎地回答问题。

3.教学思路的转变

在教师上课之前要做到认真备课,以保证清晰的教学思路,从而确保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大多数教师备课依赖于教案,依据教案中的教学思路予以备课,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思路相对较少,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中提到的思路:一是指导学生是如何想到的,并在小组间交流;二是进行回顾,以往运用的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而修订过的教材在教学思路上予以拓宽,以保证教师对学生予以深入的指导,比如,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比较图形的面积,观察图形的特征,试想应如何转变,想到可以动手试试,完成转变以后,你的体会是什么,我们曾用到转化策略解决了哪些问题等等。通过对比分析,能够看出修订后的教材思路更加清晰,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来说,实施变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既可以应对当前的教育需求,又可以展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材实施变化的原因有许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迎合国家政策

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政策以后,随之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完善了数学课改的理念、目标,并明确地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明确了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进而令课程改革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是完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改革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方向。所以,小学数学教材在修订过程中予以大幅度的改动,进而体现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2.拓展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知识的存在、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中,都包含了数学思维活动。国内外数学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对数学存在的思维活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进而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比如,数学家G・波利亚在其著作《怎样解题》一文中指出,数学解题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对题目的理解阶段、方案拟定阶段、方案执行阶段以及回顾解答问题的阶段。通过四个阶段的掌握,可以有效地呈现出教学思路,并将学生解题的全过程予以了解,为有效落实思维训练提供帮助。

3.呈现出育学育教的主张形式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主张从最初的制订到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便教利学”“导学引教”等,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育学育教”的主张形式。依据这一主张内容,大多数人认为“育学育教”的主张重在“育”的方面,育学主要指的是丰富的教材形式,可以为培育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期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愿景贡献力量。而育教则是指教材要对培育教师提供专项服务,进而令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完善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教材也可以称之为学材,不仅能够说明教与学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教与学的具体方式,令教师与学生可以同步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小学数学教材“转化”策略的实际功效,通过将修订前后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转化”策略实施以后的教学成果。通过了解变化的内容以及为何实施“转化”策略,从而进一步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实际效用,为新课改实施奠定一定基础的同时,可以令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仲崇恒.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转化”策略的变化[J].教学与管理,2015(20):54-56.

第5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逐步深入,一些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课堂环境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基础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得老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统一对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相比较初中的生物学习内容,高中生物变得更加复杂,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的抽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缺乏适当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障碍。为了达到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进行因材施教前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策略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针对高中生这个学习群体,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心智上也趋于成熟,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照顾。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情况也要帮助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那么老在教学中不妨利用“树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项概念内容的关系。也有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微观变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二、利用因材施教来消除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和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难度系数也相应地提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改善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既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搞“实”、搞“活”,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每个课时的教学教化落到实处。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空话、套话的现象,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查,利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症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遗传”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以基因显性、隐性等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整个章节的实际学习情况反馈出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老师一方面要给予表扬,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这些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学习,对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辅导,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消除生物学习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中,要想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老师要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方面进行引导,时间上耗费的较长一些,但是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盲目的追赶进度,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他们产生排斥的学习情况。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大都具备了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能有的学生习惯从理论方面着手,进行记忆和推断;有的学生则习惯从试题中进行摸索,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像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老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注重理论的学生,老师可以将某条概念内容进行变形,来对其进行提问,可能换了换形式,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太了解,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他结合一些例题,了解概念定理的变形规则以及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那些讲究试题内容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在解题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解题想法,理清各知识概念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43—01

一、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定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研究空间个体能力差异时发现,个体在知觉活动中对外界参照表现出不同的依赖程度,当外在参照与内在参照发生冲突时,是依靠外在参照还是内在参照进行垂直判断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据此,Witkin等人提出了场独立/依存认知维度的构想。“场”是指周围环境,它对人的知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场独立和场依存是一对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一端的是场独立,另一端的则是场依存。Witkin指出:“当呈现一个具有支配作用的场的时候,比较独立的个体倾向于克服场的组织,或重新构建它;而场依存的个体倾向于依附于给定的场的组织。”也就是说,场独立认知风格的个体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场依存认知风格的个体在认识事物时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喜欢参照他人的意见和行为。场依存的人通常以整体或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而场独立的人则倾向于以分析的方式看待问题。

二、基于高中生认知风格所采取的听力教学策略

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理论为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教师应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优化。

1. 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访谈、作业分析、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来鉴定学生的认知风格,考察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存在的差异,并熟悉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场独立/场依存这两种认知风格并无优劣之分,各自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倾向,合理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使其发挥各自认知风格的优势。场依存型学生受外界影响较大,容易受他人观点和评价的影响,对此,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场依存型学生喜欢集体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积极,教师可以借此活跃课堂气氛。场独立型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教师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制定比较合理的课外听力训练计划,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2. 选择恰当的听力材料。场独立型学习者和场依存型学习者在听力材料的题材上各有偏好,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喜欢不同题材的文章。因此在听力训练中,应让场独立型学生多听一些科普、论说型题材的文章,而让场依存型的学生多听人文、社会型的文章。这种匹配材料的教学可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提供与学生认知风格失配的听力材料,促使其向相反的方向做些改变,提高综合听力水平。

3. 培养学生采取既匹配又失配的听力策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一个可变维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善自己认知风格的同时,整合和发展另外一种认知风格,实现英语听力学习的最优化。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在选择听力策略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策略意识,培养学生均衡地使用听力策略。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使用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的听力策略,如给场独立型学生更多自由、独立的空间,使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对场依存型学生多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帮助其指定学习计划;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采取有弥补作用的失配听力策略,如对场独立型学生应着重训练他们掌握听力材料的总体结构和中心思想,而针对场依存型学生应让他们练习细节分析能力。

第7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相对于英语阅读而言,阅读策略教学往往显得比较尴尬。一方面,英语教师都知道阅读策略对于学生的有效阅读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阅读策略教学往往要让位于阅读本身,这就使得阅读策略的形成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过程。显然,这在客观上是不利于学生获得有效阅读策略的。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阅读的时间更为有限,即使教师对阅读策略教学胸有成竹,但也要掌控好教学时间。我在教学中就出现过因时间不够而匆匆结束了学生阅读的情况,反思其原因就是“效率”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让阅读策略教学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策略教学的效率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重视策略,明确目标

阅读策略相对于阅读本身而言,是一种方法性的内容,阅读的有效和高效一定是良好阅读策略的作用结果。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重视阅读但不重视阅读策略教学,或重视阅读策略教学但又漫无目的,往往是被动地实施阅读策略教学,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显然是不太恰当的。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英语阅读基础;另一方面,高中生又具有了一种寻找策略的意识,这就决定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阅读策略教学是有基础的。

我曾经在高二上学期之初对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有近70%的学生期待教师进行阅读策略教学,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高效阅读的需要。同时也发现,学生对阅读策略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认为阅读策略就是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认为阅读策略就是阅读本身;还有的学生认为阅读策略是可以“学会”的。这些认识给阅读策略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我在实施阅读策略教学时就提出:从效率的角度入手,强调阅读策略的生成,注重目标的达成。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阅读的策略和目标两个核心概念,学生要知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读懂材料,更要积累阅读的方法,以提炼成良好的阅读策略,尤其是那些适合于不同学生个体、能够服务于自身阅读需要的策略。

二、注重方法,强调显性

阅读策略不完全等同于阅读,但阅读策略教学却必须要讲究方法。我在探究过程中,主要依据教材中的文章而进行阅读策略教学。

例如,在译林版高二下册牛津英语模块八Unit 3 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五幅插图及相应的英语说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做出选择。如Which of the paintings above do you like best? Why? 等问题,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阅读思维。通过对这几幅图及说明内容的分析,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适中的,这意味着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实施阅读策略教学。其理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弄懂单词意思、如何判断语法上。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可以提出要求:请大家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请注意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请注意在阅读之后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重点交流遇到阅读困难时的心理活动。

这三个问题是我阅读策略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是试图把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由隐性变成显性的努力。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到阅读策略的发现与总结上来,上文提到的三个阅读要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关注自身是如何克服阅读中所遇到困难的问题上来。这是我在阅读策略教学中的一个心得,即只有学生在面对阅读困难并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时,才是形成阅读策略的最好时机。

事实证明,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阅读进程。学生在读到“Pictures of objects, like fruit and flowers, are called still life pictures.”时,就会思考何为“still life pictures”,他们会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猜测;学生在读到“Many artists earn money by painting portraits of rich and famous people.”时,就会想起对应的插图以及前面的插图与“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是什么关系?这些插图与标题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对将来的阅读又会有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问题的自然产生与其后小组间的讨论,会形成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就阅读内容与标题之间的关系来说,透过标题去猜想阅读的内容,通过内容去寻找其与标题的关系,其实就是突破阅读难点的重要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实例,但我认为:在阅读策略教学中,只要注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合理设计,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的阅读策略从隐性变成显性,同时又可以应用到其他材料的阅读中去。

三、强调训练,形成直觉

阅读策略的形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而真正难的是阅读策略如何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自然性的、直觉性的能力。如果学生在面对新的阅读材料时,还需要思考有哪些阅读策略的话,这种阅读策略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要让阅读策略变成学生的一种直觉,唯一有效的途径可能就是训练。

这种训练需要一定的重复性,虽然我们强调不能机械地重复,但必要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某一阅读策略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得到训练)却是极其必要的。阅读策略教学没有捷径可走,关键就是要多练,这也是语言学习本身的特点。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高考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一旦学生的阅读变得“自动化”了,那阅读策略教学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聂晓云,徐燕.高中英语阅读低成效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状况调查[J].英语教师,2013(6).

第8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低重心;教学策略

农村多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问题学生多,学校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生存压力很大。面对现状,我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生源较差,以2015年高一学生为例,聊城市重点高中――聊城市第一中学录取1200人,最低分数线为822分,而我校录取1380人,822分以上的只有27人,400分以下的396人,8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校录取的高一新生能够达到聊城一中录取分数线的只有20人,高分人数少,尖子生凤毛麟角。学校经过多方调研,结合我校实际,学习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决定实行“低重心”教学策略。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低重心”教学策略的含义

“低重心”教学策略就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较为基础,难度较小,学生易于掌握,教学进度较慢的一种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二、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充分说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低重心”教学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上应适当降低要求,重视基础,循序渐进,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各个年龄段的人的认知规律都是一样的,都存在“最近发展区”。

3.生成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等结合中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对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三、“低重心”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策略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为此,我校经过认真研究制订了比较详尽的配套措施,以保证“低重心”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

1.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循序渐进

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或增删部分内容,不拘泥于教材,降低难度,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其中英语和化学学科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数学、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内容做了大幅度调整,从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高难度教学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

2.实施情境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以及非智力因素都调动起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差,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现状,教师大力实施情境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实施情境教学,改变了耗时低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关注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是指向大众的教育,它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高分,只重视少部分学生,很少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导致这些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我校实行的“低重心”教学,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4.改变评价方式,保证科学客观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前的评价制度只关注高分率,致使教师只把少数学生作为关注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落实“低重心”教学策略,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进行了调整,在课堂评价上,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关注全体学生的的成绩,用及格率、达标率来衡量,引导教师更好地贯彻执行“低重心”教学策略。

5.调整考试内容,注重双基考查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诊断过去一段时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确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所以,考试内容和出题方式非常重要。为了贯彻“低重心”教学,我校形成明确的考试出题规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跃龆啪偏题、怪题、难题。一方面可以客观考查学生对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不会使学生厌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四、教育成果

我校2009年开始大力推行“低重心”教学策略,尤其是从高一新生开始,坚持低起点,小步走,抓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基础打好以后,逐渐拓展深化。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四年,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每年有140人左右考入一本院校,500人左右考入本科学府,已成为聊城市内较为有名的学校。实施“低重心”教学后,教学观念的变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学生能学到知识,找到自信,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理想和信念等方面不断发展,学生的上进意识不断增强,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情实际;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历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宽城县县域小,人口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高中优质生源不足,优生流失严重,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低。许多学生学不了理科无奈才学文科,导致差生纷纷涌入文科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习惯差,学习和升学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和弃学问题。破解这些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应从学情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导向,精准因材施教为原则,学生为主体,以巧用个别辅导为抓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紧紧抓住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教师和历史学科的因材施教的各种策略,笔者以个别辅导为例探究,巧用个别辅导,妙行因材施教历史教学策略。

一、针对性策略

巧用个别辅导,妙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为此,做到“脑勤、心勤、眼勤、嘴勤、腿勤”,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之中,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诉求,学生有什么苦衷,有哪些疑惑,有何种期盼,何时辅导,辅导什么,怎样辅导,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我坚持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时候,把握最佳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心理、生活或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疏导教育,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分层指导,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努力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要,着力解决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激励性策略

做好个别辅导,落实因材施教,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待每一位学生,要把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溺爱优生,忽视中等生,更不能冷待学困生。任何一个学生都至少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追求上进的心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所说的“人生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老师对学生真诚的鼓励和赞扬,给他们的一种成功感,使学生得到一股求知向上的动力,所以老师要期待、激励和欣赏学生成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各个方面多给学生搭建舞台,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多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当学生刻苦学习取得进步时,我就会诚恳地鼓励,你真努力,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当学生破解难题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就会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呀!纵有千难万难也难不住我聪明好学的学生呀!当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时,我就会开心地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呀!有时还让学生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当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包容、感恩和帮助别人时,我就会说你们真懂事,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德行天下,前途无量呀!这样,学生既开心又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其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助推作用。

三、启发性策略

在教学和辅导时,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好引导点播,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着力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学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会学。第一,巧妙创设问题,激疑释疑。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有关武则天,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武则天之所以受到肯定,主要原因是:A.善于用人B.赏罚分明C.发展经济D.唯一女皇”。学生听后十分活跃,互相争论,积极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第二,适当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我坚持有计划地把预习、听课、读书、记忆、整合和阐释历史知识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教给学生“点金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教为导,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灵活性策略

教育家孔子“深其深,\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坚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及时进行学后、练后和考后的因材分层辅导,做到辅导时间地点不限,辅导对象自主结伴,辅导内容学生自定自选,辅导方式灵活应变,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随时随地辅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给学生指点迷津,还通过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时间,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既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了个体智能差异,较好地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和差生消化不了的问题,化解了学生心理问题,赢得了学生的衷心爱戴。承德市文科状元方某,顽皮地向我提出:“杨老师,您周日早晨能给我辅导吗?”我当即欣然允诺。她在接受《热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杨老师最爱学生,最会给学生辅导,不肯让一个学生掉队,所以我最爱学习历史,我历史学科的成绩最好。”她历史科成绩高出全国平均分40分,总分取得了583分的优异成绩,高出北京大学最低控制线33分。实践证明,因材施教,灵活辅导,提优补差,就是效率,就出成绩。

五、实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