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初三语文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初三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而且也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形式的僵化、单一的局面。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语文 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给学生实际体验场景,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主角之一,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亲自体验,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分组讨论,这种方式即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去完成的。这训练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转变为是和学生朋友,一起分析、研究、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表达自己思想,同时也要学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3)帮助学生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涉及各种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知道如何对待似的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学会如何修正和完善自己;还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学习, 去接受去探索学习真谛, 提升学习自主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助于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确立案例教学类型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运用到课外。所以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明确这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精心制订详细的整体计划。在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灵活地导入情景,巧妙地设立问题,多种形式地讨论问题,激发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思路和解决方案的潜能,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案例、评析案例、 进行对话时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对全程进行掌控,不能课堂变成“放羊”状态。这需要我们应该及时关注讨论中是否偏离主题,在学生发挥自由讨论同时,教师在旁边给予诱导扩展思维的思路。运用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类型一般有三种。一种问题评审型,即直接提供学生进行评价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分析决策型,不给出解学生决问题的方案只呈现现实叙述包含问题的案例事实,让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三是发展理论型,经过案例讨论从中发现新的道理延伸点。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需要训练学生理论思维的需要,则可采用第三种案例教学。

(2)周到选择案例,明确研讨问题

运用案例教法的主要环节是案例研讨。在案例讨前应明确研讨程序,考虑整体结构、案例的典型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案例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案例的特殊性典型性,对学生有启发性。精心选择好案例后,少不了对确定好的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情景,慢慢地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情景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诱导并加以分析进行。多样化运用案例,多改革创新教案,比如,文字案例、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和的课堂教学案例等等。多样化案例的运用,不仅仅能丰富课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运用。 如在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一扇门。 可以讨论思考题如下若干基本问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门”指的是什么门。如何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进行合理进行分组讨论。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合理分组尤为重要。在分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差异化,这样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的角度,能有效地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对其他成员有着思维扩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修正个人观点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重视堂课收尾,扩展能力训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师最后总结点评通常都是画龙点睛效果,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创新的、正确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疑问的及时解答、错误的及时更正、不足的进行完善扩展。解决答案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与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延伸去扩展,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碰到类似问题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时应重视教学收尾工作,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常用的收尾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写下总结,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堂课知识的记忆,也能为下一堂课打下基础。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与创新,在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巧妹.以案析理、提高效率――论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11)

第2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双语教学;金融营销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61-02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培养符合国际竞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在学生修读了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之后,开设金融营销双语课程,通过英文原版教材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与学,学习国外先进金融营销理论与实践,这既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独立的判断、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架设一座由母语专业知识体系到外语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但从教学效果看,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虽对金融营销双语课感兴趣,充满期待,但纯概念式的授课渐渐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感觉根本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而热情消退等。为解决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在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双语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在金融营销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其意义在于,首先,通过金融营销案例对营销实践内容和相关材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和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识别、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借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理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次,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它可使枯燥乏味的双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兴趣和求知欲又可以激励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走出“要我学”的被动,进入“我要学”的学习境界。再次,能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案例分析的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最后,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案例的内容,背景,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教学”转变为“导学”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与技能,积极进行更多的资料准备。

二、双语案例教学具体安排

1.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双语课程中的案例可分为自编案例和引进案例,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能实现与国内金融企业实际情况相联系,没有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碍,易于理解和把握,但由于缺乏第一手材料和深入企业实践,质量普遍不高,综合性大型案例更是很少。国外已经成型的案例较多,且能较为详细地介绍案例的发生过程,但是一方面由于案例隐含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的差异,导致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国外许多案例不能深入理解和学习,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外实际情况与国内情况存在差距,以这种脱离中国实情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往往无法紧扣国内的实际情况。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在两种案例来源中进行平衡,教师需在充分阅读国内外案例,了解案例的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以利于学生确实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案例的选择虽然主要由教师完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提供给教师,再由教师筛选。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和热情产生了,这样既帮助教师搜集案例,又能促使学生主动查找与学习和案例有关的知识。

2.案例课前研究。案例课前研究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意见下按照教师对案例设计的意图进行反复修改,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或更广的思考和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将学生按照实际上课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以4~6个为宜,小组内部分工由该组学生自行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但首先需由小组内部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联系、组织工作。其次,提前两周将案例公布,由教师提出与案例内容、案例分析过程的核心点相互照应,与教学内容、理论观点相互呼应的思考题,要求所有学生事先阅读、思考,并于第一周内提交一份阅读报告初稿。最后,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期望目标对其初稿进行认真修改并反馈,引导学生查找更多资料、专业文献进行深入修改。在确定其报告内容无误且满足教师要求后,才可以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每次修改教师都应鼓励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最后的修改稿未达到质量要求的,教师不应允许其进行报告,且视为该组学生自动放弃,期末该组全部学生的案例讨论成绩为零。这样的制度安排应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并强调会严格执行,以促使学生重视案例讨论。

3.案例课堂报告与讨论。课堂报告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应对案例进行补充性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内容,背景,要求,做好准备,扩充思路。其次,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个报告人对全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报告。每组报告时间控制在3~5分钟,报告时间由教师严格掌握。在报告结束后教师应对该组同学的报告情况做一个以鼓励性为主的简单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和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可改进之处。最后,教师在评价报告后,应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该案例进行讨论,可要求该组同学对报告中没听清楚、没听懂的地方进行解释,也可提出报告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报告小组成员讨论,如果对报告中提到的任何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时也可提出与大家分享。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后,包括报告人在内的所有组员都有站起来回答的义务。教师应鼓励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以体现其共同参与了案例的研究与学习。在一个同学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其他同学若有想法也可举手参与讨论。为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借助课堂加分。如只要是主动起来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不论对错,都记录一次,学期末记录次数前10%的学生,期末成绩将获得一定加分。对于案例报告人可给与更多加分以作为鼓励。

讨论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能力,第一,教师应帮助提问者明确所提问题、帮助回答者总结要点,并在双方问答结束时略作总结,让学生明确问题的重点,应尽量给予积极肯定,以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参与。第二,在冷场时教师可以听众的身份向报告小组提几个问题,打破僵局,维持讨论气氛,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在小组成员回答不了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同学尝试回答,并由教师最后给与解答;在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中与现实热点话题密切相关时,教师可以将其适当引入,以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同时拓展学生视野。第三,掌握讨论主动权,集中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引导讨论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漫无边际的争论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课堂讨论大忌。

4.案例总结与报告。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要求每组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对该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不足等。研究报告应由每个小组成员的签名,并附上小组讨论的记录,以促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通过撰写总结报告可以使学生再现讨论过程,加深案例的印象,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成绩评定与案例整理。原则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每一小组的成绩:第一,是否运用所学理论,通过要求运用所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会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类似案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英语表达情况,提醒学生双语课程必须注重英语的运用。第三,小组工作努力程度,教师应能够从其工作成果中看出所付出努力,若小组付出努力较多、态度认真、文献资料查找全面,且能够认真按照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思考和修改,即使结果未达到教师的期望,也应在成绩反应出其努力程度。但对于小组工作努力不够、内容不充实的,即使其报告技巧好,能吸引大家的兴趣,也不应给予高分。第四,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最终的成绩应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各小组的综合工作成果。教师应在开学初告知学生成绩评价原则。

案例学习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习效果来评价案例的选择难易程度是否恰当,案例报告及课堂讨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等,为下一学年金融营销课程双语案例教学进一步筛选、整理案例。

三、双语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语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保证双语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原版案例的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同时,教材的选择要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国内多年来传统教学的惯性,改变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第三,教学要循序渐进。在教学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定义、原理和复杂的语句,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中英文双语表示,并将教科书中冗长的长句,用简单清晰的短句表达,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并可减少部分学生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余光英,等.基于“三位一体”功能的金融营销学项目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3,(3):216-217.

[3] 王金玉,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老区建设,2008,(20):55-56.

[4] 罗瑞荣.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四个难点[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237-239.

收稿日期:2013-06-19

第3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出发,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和重要性.”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相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本来较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更见重要和迫切.

一、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边缘化的成因

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边缘化的趋向,其形成原因有主要表现在:

1、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性.对课标解读不深刻.现实中,口语交际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提一提、说一说、无组织、无活动”的形态.

2、农村学生,受其性格、能力、情绪、心理等心理品质和固有学习方式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往往是低效的.农村学生来源,参差不齐

3、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的局限,口语交际课堂在师生准备阶段,存在客观的困难.初中毕业大多没见过四大名著的多得是,至于查找资料更是少地可怜.

二、提高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1、精心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课内要大量创设情境,利用听、说、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用语文明得体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利用课外空间,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应该是经常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实践的场所,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灵活机动地安排说话训练。

语文课应该是经常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实践的场所,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机动地安排说话训练。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教师要大量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交际的环境。例如,在《与人交流用语文明得体》的教学中,教师请两位同学表演小品《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内容如下: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走了。创设出这么一个情境后,让同学们探讨:主人如何说才不得罪人,才得体呢?学生通过感知情境,了解说话得体的重要性;通过探讨交流,总结出说话得体的方法。

课堂时间有限,要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实践巩固,关键是教师协助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交流演讲会,名人访谈,小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学口语、用口语。比如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活动,让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周围的成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为:你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你是怎样对待那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这是一项课外活动,学生采访的对象是自己的长辈,问题自然不能过于随便,所以要事先打好问题的草稿,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正式采访时,采取哪种方式提问更自然?说什么样的话更得体?怎样说才能营造出更和谐的氛围?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得依据对象的不同和场合的差异采取恰当的讲话方式。

2、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在训练过程中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符合人们规律的“序”。具体来说,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应做到:“话题”由熟悉到生疏,由少到多;“场合”由身边到外界;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

口语交际训练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证明,按照朗诵复述、口头评论和对话、演讲和辩论的顺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中,按“张口说话――先想后说――现想现说”的流程来训练口语能力效果较好。第一步,帮助学生克服在公共场合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第二步,低起头,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抽取题目,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比如每天课前五分钟演讲。第三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决定的。因为我们初中生阅历浅,语言表达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口语交际教学典型示范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示范也不一定全由教师来承担,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示范,在我平时分析试卷的过程中,这类的题目我都让班上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他们的答案有时往往比我们教师答得好,而且其他同学也易于接受,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音像资料来发挥其直观形象和逼真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我们教师必须要自己先学会倾听。

4、尽可能实行案例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给他们讲述过多的口语交际理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典型范例解析可以让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交际的方法和经验,因此,训练前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错。另一发面,案例就是一个交际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就案例进行讨论,对案例的解读往往给学生带来其实和帮助。

7、重视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人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我们初中生也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胜利的甘果,那学生一定会钟情于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实行即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即使是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以及方言地区的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三、总之,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应该由易到难地让学生敢说、想说、善说、多说,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训练,方能取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4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张炜事迹材料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部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内蒙古自治区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部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部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2015年是"少教多学"的结题年,负责收集了所有结题的资料,并编写了教师《论文反思集》、《案例集》、《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

第5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 提问 案例分析

【主题描述】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是发起—回答—反馈。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着意义协商的互动模式,并且是重要的互动模式。总之,师生互动有三个重要环节:提问、意义协商、教师更正性反馈。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问都是第一个首要环节,合理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师生互动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课堂的气氛,如果课堂互动是失败的,气氛一定是沉闷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因互动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最终却掌控不了整个课堂,这样情况下的互动也是失败的。提问环节,是师生互动的第一步,起着引出学生话语和启动交际的作用,因而提问环节对于整个互动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样结合教课内容,使每一个问题合情合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问类型分为:呈现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两种。呈线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真实性问题是开放性的,存在不同的答案。在汉语课堂上,提问的类型与学生水平和课程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多提真实性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话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在所提的问题中是否有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或者在文化差异上会引起歧义的因素,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应该慎重考虑之后,再提问。

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合理地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提出有利于课堂互动的问题,本教学案例从课堂问题的类型和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希望对老师设置问题时有所帮助,从而使整个师生互动有个好的开头。该案例课文选自汉语初级教材,针对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课文的题目是《你去过香山吗?》。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公开课,授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学院的杨老师,听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初级一班的留学生以及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全日制研究生班全体同学,授课内容为,时间是两个课时共90分钟,课型是初级口语课。

首先老师向学生问好,然后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老师带读今天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再请学生起来读,每个学生读五个生词,全部轮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纠正错音。接下来,老师领读课文一,接着请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完毕之后,根据课文提问,XX去过香山吗?接着引出第一个句型,s+v过……/s+没+v过……,用英文解释句子含义,并提问,问题一,你们去过中国的哪些地方?问题二,哪些地方没去过?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型回答问题,接着提问,问题三,来中国以前你学过中文吗?问题四,他学过中文吗?在哪里学过?问题五,在昆明你坐过公共汽车吗?问题六,你(他)坐过火车吗?问题七,谁去过昆都?问题八,上星期谁去过camel酒吧?问题九,你去过KTV吗?问题十,你唱过韩国歌吗?问题十一,谁去过教堂?问题十二,你吃过米线吗?吃过狗肉米线吗?问题十三,你(他)喝过中国的白酒吗?问题十四,参加过足球比赛吗?什么时候参加过?在哪参加过?接着,开始教授第二个句型:s+是……的(表强调)。老师提问,问题十五,你为什么来中国?问题十六,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中文的?问题十七,你是在哪里学的?问题十八,今天你是几点起床的?问题十九,你(他)是怎么来学校的?问题二十,谁是坐车来学校的?问题二十一,你(他)是怎么去大力家的?问题二十二,你是几月出生的?问题二十三,你(他)是在哪里出生的?学习句型:是吗?/真的吗?接着提问,问题二十四,你能喝几瓶啤酒?问题二十五,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问题二十六,谁能说昆明话?问题二十七,谁写汉字写得漂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刻意教学生用上句型回答问题。接着让学生两两练习对话:A:我能……B:是吗?真的吗?然后开始课文二的学习,老师领读一遍生词,请同学读一遍生词。老师领读课文,请两个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二,引出第三个句型:S+V过+……没有?根据课文提问题:问题二十八,你们来中国吃过火锅没有?吃过几次?问题二十九你看见过熊猫没有?在哪看见过?问题三十,你们谈过恋爱没有?谈过几次恋爱?最后,布置作业,准时下课。

【案例分析】

优点

1.提问内容紧扣教材和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的目是服务于教学的,问题设置上应紧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在设置问题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因素,如果在这个因素上欠缺考虑,那么所提的问题很可能将学生引向另外的方向,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问题内容设置上必须要做到紧扣教材和教学重点。

这堂课规范地运用了这一个重要原则,老师设置的问题,以及老师预测学生回答的答案,都能运用到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三个句型,在整个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因为有问题的索引,使学生充分练习了三个重点句型,基本达到了每个人理解能句子意思,会运用这些句型的效果。

2.呈线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比例合适

第6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2012年初三上(下)册单元测试题汇总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自测题(有答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训练题(带答案)2012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自评训练题(含答案) 浙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单元试题 初三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 2012年人教版初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自测题(带答案) 初三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 初三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检测 点击查看更多>>>

第7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研学后教;引导式;文言文教学

研学后教,顾名思义指的是先研学后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研学后教在教学思想、模式都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学定教,教在学后。本文结合案例,探讨引导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升“研学”效率

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教直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间接促进的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要想实现以上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升“研学”效率。学案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课本解读的一种纸面呈现方式,好的学案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效率,教师应当理解教材,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合理的设计学习目标[1]。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来说,学习目标设计应当保证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不能设置的过高或过低。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应当保证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单纯性和清晰性,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文言文的鉴赏和频度。以《口技》为例,其学习目标设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通顺阅读全文;②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诵读能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灵活应用;②口技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感受其魅力,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思考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第一课时重在“研学”,采用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以读代教,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第二课时重在品鉴、欣赏,细品文言文言辞之美,欣赏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通过这种目标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学生思路清晰,课堂明朗有序,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新课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对于文言文来说,可采取故事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以此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2]。例如在教授《岳飞》一文时,可以利用歌曲《精忠报国》来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歌词豪气干云,让人听起来热血沸腾,学生听后会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构建出岳飞奋勇杀敌的场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三、先测后教,检测基础知识

在新课导入之后,教师可以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研学”情况,测验内容可以是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文章创作背景及文章大意等,以此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扫清文言文中的字词障碍,能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3]。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仔细鉴赏文言文的文字之美,品味文中蕴含的情感。四、层层递进,分层达标此部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下针对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4]。

(一)初步感知

以《陋室铭》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三种阅读方式:(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读出注释的字音;(2)重点字词的精读。如要求学生读准“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等短句及重点字词。(3)试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并结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感情。通过上述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和拓展迁移奠定基础。

(二)深入认识

在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文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5]。在此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思维卡涩、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样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教师可以如下导学提纲:小组合作解读和探究全文,先进行自主探究,之后小组交流讨论:①概述全文大意;②为什么妻子、小妾和来客都夸奖邹忌好看;③邹忌是否被蒙蔽?为什么?④邹忌进谏时的语言有何妙处?上述导学提纲设置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概述全文大意,考察学生对文章的宏观掌握,之后设计的问题衔接自然,过渡圆润,能够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课文。

(三)拓展迁移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拓展和迁移,能够打破文言文本的局限性,融入学生自己的想法,拓展新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深化“后教”的效果。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打开学生拓展迁移的思路,形成最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文言文本的人文教育价值。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学为例,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教师可进行如下设置:(1)悟一悟。学过本篇课文之后,你能够例举出与之相类似的人物或故事吗?(2)写一写。人的一生必然伴随着风雨和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打算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综上所述,本文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依据,探索了研学后教背景下引导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教学要点。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感知认识迁移”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诗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渤海大学,2016

[2]姜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4]景彩花.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29:237

第8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一、提问要保证贴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提问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贴近性。所谓的贴近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贴近文本。例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提问:①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述作者的百草园生活的?哪些段落是描绘三味书屋生活的。②作者一共描绘了百草园当中多少种植物,请进行列举。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是相同的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能够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更好地进行文本阅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第二,贴近生活。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但他们对周边生活中的事物相对来说较为熟知,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表达。例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提问:①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感受到的春天。②你认为什么动物或植物能够代表春天。③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一下作者笔下的春天和你们描绘的春天的不同之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能够将自身接触到的生活和文本有效地联系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问要具备挑战性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师本位的现象尤为严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对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当,经常出现提问“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在这样的提问模式下,学生的回答一直处于敷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于文本当中所讲述的内容不求甚解,仅仅是记住了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而这对于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文本的理解、以及修辞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弊的。所以,在当前的提问过程当中,就必须保证问题的挑战性。挑战性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在具体的提问过程中,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度,确保问题需要依靠学生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文本讲述之前,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从同一高度上掉落下来,会一起着地吗?在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为了获得答案,就会对教材文本进行仔细地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伽利略可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因为原因相对较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整理出答案,并且派出各小组的代表进行解答。在学生代表阐述原因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随后,教师再一次提问:在这篇文章的学习当中同学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踊跃地发言。在学生将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答之后,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一步步地深化,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且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正确答案一直以来是传统模式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当前教育发展和广大人民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要求提升的背景下,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摒弃标签化的正确答案教学,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例如,教师在教授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文中作者为什么描绘子归鸟,有什么典故,还有哪些诗文中也描绘了子归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文当中写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其中对于明月的描绘,和本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有何相似之处。本诗当中采用了明月、杨花、子规等意象,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意象的理解,并举例说明。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资料的查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简介,对比其它采用相同意象的诗文。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于学生之前学过的内容也是一种良好的回顾,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9篇:初三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教学是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引入,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选择与呈现案例、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个环节的构建。

关键词:

案例教学;初中思想品德;价值;实践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劳伦斯把案例视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师生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学习;理查德认为案例就是实践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呈现与知识相关的行为故事;余凯成以案例为对生活素材的描写,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这些描写予以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学者对于案例的概念予以不同的定义,但是可以总结出相同之处:案例使典型的实践情境,案例教学即通过把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案例必须带有启发性,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和事实进行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架构;其二,案例需要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案例教学是在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必然是相关案例才具有效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价值

1.形象化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塑造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不是重点,只是涉及到了不多的部分,集中于九年级。然而,即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涉及较少,在其他方面,也满是概括性知识的条条框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方面定会遇到不小的问题。此时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形象化这些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对社会事实的是非以及程度的辨别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具体阐释了违法与犯罪的定义以及下辖条规,学生在记忆时常常出现缺漏,在分析时混淆二者是常事,于此,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强制带违规物品进站未造成事故的属于违法,强制带违规物品进站造成严重事故的属于犯罪。

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关键阶段,所以,思想品德课程集中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是纯粹地理论宣讲可能无益于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由于学生的青春逆反心理走上相悖之路。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在无形中熏陶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时,为避免学生陷入到竞争的不择手段以及误解合作的无利认知中,教师可以引入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分却无益的例子,彰显合作的重要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实践

案例教学想要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有合理的程序设计,否则,便只能逗个趣儿而已。具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构建。

1.选择与呈现案例

无论是用于课前导入,还是用于课中辅助理解,亦或是用于课后训练与观察,教师选择与呈现案例是第一步。案例选择恰当,呈现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降低了案例教学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筛选出合适的案例,利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不能随手拈来即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案例与生活以及知识的相关性,不应远离学生的生活之外,也不应无关于教学目标。以七年级上学期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在教学不能调节情绪的弊端时:教师可以选择河豚撞桥一意孤行最后为鹰所食的寓言故事或者是讲述考试中不能调节紧张情绪所导致的结果这些材料,或者是学生耳熟能详,或者是贴近学生生活,且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若是选择一些名人轶事,或者发火打架之类的案例,怕是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语言需要简洁生动,啰嗦死板的语言难以引起学生对案例的高度关注,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进行分析与认知,以前面河豚的故事为例,一位教师在进行了篇幅性的阐释,甚至比一则寓言故事都多,在冗余的描述中,学生头昏脑涨;其二,如果辅助以多媒体的呈现手段,是文字需要注意大小与间距,学生看得清晰方可,是图片需要注意中心,不能用无关情节带偏学生。

2.设置问题

思维源于质疑,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必须保证有问且有好问。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局限以及课堂组织的时间局限,问题多由教师设置。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问题的难度需要合适,即学生必须经过思考,但在思考之后可以有所得,以前面所举河豚为鹰所食为例,教师可以设问“河豚为什么被鹰所食?据此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而不是“河豚被鹰吃掉了,是吗?”等简单的问题亦或是“在情绪之因素外,还可以学到什么?”等拓展过度的问题;其二,设计问题需要层层递进,问题一般分为显而易见、分析、应用三个层次,依次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针对案例进行提问时,教师依据问题层次逐渐拔高,以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的问题是“成功是因为什么?合作的价值在哪儿?这些启示可以用于学习中的哪些方面?”

3.组织学生讨论

提问之后,对于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个人做出答案,对于分析和应用层次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有效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合理分配小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之中,又可以互相带动,每个人的优势不同,有的擅长分析,有的在联想方面专长,有的则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这些不同的专长可以在讨论中实现优势互补;其二,鼓励学生的质疑与创新,在讨论中,常常会有突发奇想,对于这些,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可能影响课堂顺利进行或者是自以为不着边际便打击学生的思维价值;其三,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建构知识系统,这是案例教学的完美结束,比如,在完成对杨振宁与李政道案例的相关讨论后,教师需要点出合作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以及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致性。

作者:马玉英 单位:宁夏西吉县教育体育局研训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