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五岳是哪五座山精选(九篇)

第1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泰山,位于山东省。

华山,位于陕西省。

衡山,位于湖南省。

嵩山,位于河南省。

恒山,位于山西省。

第2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衡山为中国南方宗教文化中心,沿途只见古刹时隐时现,点缀着苍山林海。

南岳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道教名山。环山数百里,有寺、庙、庵、观等宗教建筑二百多处。其中,位于南岳古镇的南岳大庙,建筑面积达九万八千余平方米,依次九进,是中国南方和神州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今规模。

南岳大庙堪称艺术珍品,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南岳大庙之外,有祝圣寺等,它们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

在衡山,道教比佛教源远流长,早在道教创立的春秋时期。道教便传到这里,留下不少仙踪。

我们沿着登山公路驱车直奔主峰,满眼苍翠扑面而来。不用说,衡山秀色自是异常迷人。

南岳久有“独秀”之誉,无山不青,无水不碧,秀之所在,漫山遍野五色缤纷,争妍斗丽,绚烂夺目,花香扑鼻。那连绵的山势、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就像一座天然公园。南岳现有各种树木1700多种。这是几十代人的汗血结晶,其中许多是奇珍异宝。福严寺的银杏,树大而根深,相传受戒于六朝时的慧思禅师,树龄至少在1400年以上,树身三人合抱不下。藏经殿后的白玉兰,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逢春开花,香飘满山。半山亭的古松,三四百岁了还是小弟弟。上封寺后的原始森林,许多树都已老态龙钟,弯腰驼背,遍身青苔。乍一看,它们虽长得虬曲乖张,冠盖不整,但盘根错节,相互依偎,状如严寒中一群衣不蔽体的老人,相拥取暖,令人于怜悯中肃然起敬。在这高山风口上,它们干百年来如一日,顽强地抵御着风刀霜剑的侵袭。

南岳之秀,外柔内刚,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因而也便有了承接其风骨的“南岳八绝”,即: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磨镜台之幽,水帘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会仙桥之险。不难想见,正是这些有着深远文化内涵的奇绝名胜,梳裹就衡山的非凡与靓丽,成就这~代宗岳!

衡山出类拔萃,五岳独秀,令历代文人墨客。上至九五之尊的帝王,下到白衣卿相的夫子莫不仰慕宋徽宗钦题“寿岳”,李太白吟咏衡山,杜工部寄兴南岳,韩昌黎“精诚开云”,柳宗元、刘禹锡衡山揖别,范成大祝融逢春,张居正寿岳抒怀,黄庭坚福严留墨,王船山莲花续梦,徐霞客四宿上封,何绍基览岳当书--…哪一段都是佳话,哪~曲皆为绝唱!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终于登上了衡山主峰――祝融峰。祝融峰海拔1300多米,相传是火神祝融的游息之地。神话传说中,自燧人氏发明取火以后,即由祝融保存火种,祝融因此而成为诸神中的火神。

祝融峰顶,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建有一座宫殿式建筑,那便是道教祭祀火神的祝融殿。

导游介绍说,隋代以前即有此建筑,当时叫老圣帝殿,亦称天尺庵。因其地处高寒,风雨霜雪侵袭,此殿宇屡修屡毁,后废。明万历二年(1574),巡按湖广的按察使李式仿韩愈“精诚开云”,又在此处建“开云祠”,后又废。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废址上奉旨重建,取名“祝融殿”。殿宇坐北朝南,木石结构,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1981、1983年分别进行了3次大维修。

山头停满了小轿车,祝融殿人流如织,香客如云,香火异常旺盛。走近祝融殿,只见门额上镌刻着“祝融殿”三个大字,左右楹柱上刻有对联“寅宾出日,峻极于天”。迈入殿内,见香烟缭绕,油灯长明,殿正中神龛内,巍然端坐着人称“有求必应”的祝融火神全身塑像。宋时,祝融曾被御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故民间又称其为“南岳圣帝”。后历朝历代许多皇来此朝拜祭祀,祈求“以为社稷,而福生灵”。塑像旁班列“六部”尚书、金吾将军。神龛后有观音、雷神、慧思塑像。其中,慧思和尚传为南岳佛教开山祖师。

第3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湖北五龙河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郧西五龙河游览观光,我是十堰市楚天海外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刘丽凤,大家可以叫我小刘。这一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这次的旅途就由我和李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家有什么要求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将竭诚满足大家的要求。

郧西五龙河素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美誉,被誉为“鄂西北的九寨沟”。五龙河,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东北部,发源于秦岭南麓鄂陕交界的天池岭,全长58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核心景区(五龙河旅游风景区)9.5公里。整条河流,终年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量稳定,是著名的“七夕”天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五龙河因孕育道教传说中“五龙捧圣”之五龙而得名。它因五龙而祥瑞、因道仙而扬名、因古猿而神圣、因奇秀而清雅。其山谷之幽深,河水之清澈,群山之奇丽,五龙之美名,仙道之灵气,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是当之无愧的休闲度假、科学探险、摄影绘画、吟诗写作、修道养生、返璞归真的人间天堂,素有“中国小九寨”和“纯天然氧吧”之美誉。

大家一听到五龙河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到它的神秘色彩。不错五龙河的由来就是充满神秘色彩。郧西历史以来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久旱无雨时,乡绅长老常常梦见五条龙由东南飞来,这时乡民到五龙河祈雨,每祈必灵。原来这五条龙来自武当山的五龙宫,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奉旨上山祈雨灵应、就地建“五龙祠”。宋真宗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宫中有五口井,一井汲水,五井连动。据传井中住着五条龙,这五条龙是立了大功的,不仅仅是行云布雨这点功劳,真武大帝南岩飞身,也是五龙捧圣升天的。五龙居五井,五井虽好,毕竟坐井观天,局促狭窄,所以五龙常出游,见五龙河清幽隐秘,经常来此游玩居住,故名五龙河。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五龙河山奇水秀,更富有传奇色彩的 龙文化 。他由五大景区组成:分别是龙门景区、龙潭景区、龙峡景区、龙女景区、龙宫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它的独特风韵,每个景区都有它的绝妙景观。景区溪流飞瀑,山峦叠障,有五龙门、柱、湖、河、谷、洞、峰、溪、瀑、潭、庙、庵等景观,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景区百瀑千潭、潭潭相连、瀑瀑相叠。有的声若黄钟大吕、悦人耳目,有的形如巨瓮吸虹、气势磅礴,有的则如莲花吐蕊、娇羞内秀。无论是溪流飞瀑,还是数丈深的静水潭,河底砂石均清晰可见,游鱼飘忽历历在目。两侧山崖如刀砍斧削,峥嵘峭拔,山峰形态各异,或如大鹏展翅、或如雄鹰傲立、或如骆驼负重、或如猛将守关、或如金蟾望月,让人浮想联翩。”

好了我们来到了龙门景区:龙门景区有五龙门、柱、湖、河、溪、瀑、潭美景。五龙山门也便是五龙柱,它高八米、直径1.3米,由五根五色龙柱组成,它便是五龙河景区的标识表记标帜构筑。山门中心是黄龙作飞状,标识表记标帜着黄龙起飞,寄意着安家是中国黄姜之乡,摆布分袂排着缠壮红龙、行状青龙、升状黑龙、降状白龙。见了龙王应顶礼摹拜,求龙风调雨顺,方可稳定民气,洗尘寰懊恼,去心田躁急。这是进入五龙河年夜峡谷的第一道关。走过五龙柱,一个静若倩女的“五龙湖”展此刻面前,两岸的山岳倒映在水中,煞是雅观。湖面上停泊着几条划子,你可荡舟湖面,桨落涟起,花巷不美观鱼,百鸟争鸣,情侣偎依,穿行在柳条与花木丛中,不美观景吟诗,说笑风生,肆意享受人生的爱好,餐饮年夜自然恩赐的美宴。

达到山岩狭小处,便可弃舟登岸,沿着河岸吊水前行,面前突兀屹立一座石峰,山岳如苍龙望天,仰面挺胸地监视在龙门之处,这便是镇峡门神,传说进此峡谷,必先拜门神,方可保你一起安然,百事不生,否则你将心神恍惚,被峡谷隐秘阴沉的景遇所惊吓罹病。这河神高5米有余,石顶的杂树象龙须一样发展着,杜鹃花开着粉白花象蛟龙的牙齿,石峰下是一潭悄然默默岑寂的绿水,潭水清沏见底,潭底鱼儿戏耍,须尾可见,游人们只能顺着独木桥进入龙门,恰似进入龙的肠道肚一样寻常,使人感想胆颤心惊。两岸峡谷,岩画迭出,“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谁能看得懂,“云山依依看皆美,竹树萧萧画弗成”,哪个能破译?攀过悬乎乎的“手扒岩”,逆水而上,萎萎的芳草,艳艳的野花和长短不一的腊梅花树,一起相随,太阳透过山岳照在五龙河上,折射出一串串神奇的光环,各类鸟儿此起彼伏地吹奏着“五龙河”旅游曲,使人感想十分愉快酣畅。

转过一道山嘴就看到了宏伟的“母子山”。一座雄伟的山岳的脚下偎依着一座小石山,年夜小山岳外形不异,小山岳屹立在两条山沟的交汇之处,又象一座威武的将军监视在三岔路歧路口,交汇处有一座石板盖成的“杨四庙”,庙旁有一巨形碾盘,昔时这“杨四庙”也是人们祭祀杨四郎的喷香火胜地。

你们听见轰鸣的水啸声了吗,嗯,是的呼啸的水击声听到这声音,我们就来到了龙潭景区。龙潭景区全长2.6公里,有有名的官潭、雷潭、闪潭,年夜小相连300余个。

山谷依次枚举着官潭、闪潭、雷潭、白龙潭和黑龙潭。官、闪、雷潭号称“三潭”。官潭象一把绿色琵琶,且清亮见底,跟着水势的渲泻涌出切切条玄色和赤色的小鱼,偶尔会涌出奇珍的“娃娃鱼”,这是千载难逢的涌鱼奇不美观。官潭也叫“照官潭”,年夜凡来此不雅鉴赏的贵爵将相,要是你是大好人,你是清官,你就可以看清潭底的游鱼。那你就得饮潭之水去净化自己的六合素心。照出自己惬意的心灵来,做个好官。闪潭形若圆月,两岸岩石象花瓣似地镶嵌在宝镜四周,晴日里浪花飞溅卷起千堆雪,若遇暴雨时,潭水如彩虹般闪亮,电光四射,一根银柱直窜上天,照亮山川,潭水翻卷,涛声如雷,震憾山峰,与闪潭共奏电闪雷鸣的绚丽乐章。

马上就进入以奇峡险峰为主龙峡景区,看前面云烟四合,岩峦叠起,苍劲的松柏,横空的雾浪,运动的鸟语,年夜峡谷俄然掀起了盖头,暴露被风雨浸蚀的沧桑面貌登台亮相,揭示我们面前目今的是寂寂峡谷,寥寥天空,苍鹰在古岩上盘旋,猫头鹰狩猎在古树间,统统都定格成一片宁静。流云从峡谷穿过把阳光梳理成一串串五彩的光环。这便是驰名的“静龙峡”,也叫“思过崖”。

到龙女景区了,此处有三个四、五十米高的瀑布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峡谷山峦起伏的峭壁绝壁,迷茫葱郁的原始森林,变幻莫测的云雾,凌空而下的飞瀑,喷珠溅玉的深潭,青苔密布的异石奇树,缠环绕轇轕绕的古藤刺架,曲径通幽的岩雕洞府,太阳猛的刺穿云雾,犹如天神用妙笔涂抹着整个山谷,使峡谷显得调和而安好,醋似一幅美好绝伦的山水画展示在你面前目今,你不得不惊羡这无雕饰无斧凿的自然之美。

第4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关 键 词】山岳崇拜/巡守/封禅/泰山神

【正 文】

山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泰山崇拜则可以作为中国山岳崇拜的代表, 从多方面窥见中华民族山岳崇拜及其山神信仰的本质。其中,由山岳崇拜所形成的一系 列仪式性信仰事象则是民俗学者特别予以关注的内容。

一、山岳崇拜与帝王巡守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 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注:[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2.)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最初的宗 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先民山岳崇拜的起源,最迟不会晚于以农业为主的仰韶文化 时代(距今约六千一百年至四千四百年)。(注:詹鄞鑫.神灵与祭祀[M].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992.66.)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便出现有多处对于大山崇拜和祭祀的 记载。卜辞中,山神很多,并且出现了数山合祭的现象。(注:参见詹鄞鑫.神灵与祭祀 [M].“殷代的山川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7.)周代是我国礼仪制度开始 完善的时代,也是对于山岳祭祀礼仪制度化的时期。首先,在周代,人们对于山岳崇拜 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认为山川是神灵,倘若不认真祭祀就会带来灾祸:“山林、川谷 、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祭法第二十 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1.670.)“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75.)“山有朽坏而崩, 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901~1902.)其次,在山川祭祀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宗周 与诸侯祭祀的山川各不相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 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王制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 2001.173.)周王在名义上拥有天下,而诸侯只拥有自己的领土,因此,周王可以祭祀天 下所有的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祀自己领土上的山川。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在大一统 观念的影响下,周人在中央四方九州各选一座名山,称为“五岳”、“九镇”,同时, 又选四大川与四方配合,称为“四渎”。不过,五岳作为一种制度的确立还有一个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直到汉代,五岳制度才成为定制。(注:在《尚书·舜典》中,已有 东南西北四岳的记载。对此“四岳”,另有史书记载说,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 管理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此 四岳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在《礼记·王制》中出现了五岳的说法,但 没有明确说出是哪五座山。《尔雅·释山》对五岳有两种解释: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 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邵晋涵《尔雅正义》又说:“冀州之霍山 ,与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为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汉书 ·郊祀制》载,汉宣帝神爵元年(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 柱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河北曲阳)为五岳。至此,五岳制度成为定制。其后,又改 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也成定制。明代开始,又把北岳改为今山西浑源的恒山。对 于五岳,顾颉刚先生在其《史林杂识》一书(中华书局,1977年)中认为:“四岳者,姜 姓之族之原居地,及齐人、戎人东迁而徙其各于中原,是为西周时事,为民族史及地理 志上的问题。五岳者,大一统后因四岳之名而扩充之,且平均分配之,视为帝王巡狩所 至之地,是为汉武宣时事,为政治史及宗教史上之问题。”)

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其称呼最初见于《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 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注: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鲁颂[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1.)这也是最早见诸于典籍中对泰山高 耸雄伟感受的记述。在后来的典籍中,泰山还被称作“岱”(岱山、岱宗),如“海、岱 惟青州”(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禹贡[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河 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注: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职方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861.)。《说文解字》:“岱,太山也,从山,代声。”(注: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190.)关于泰山崇拜,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在《礼记·王制》 中: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 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 ,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 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 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 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王制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 ,2001.165~166.)

过去,人们在引证这段文字来说明泰山崇拜时,一般只从其中摘取与泰山有直接关系 的前几句话。我之所以把这段文字全部摘引下来,是因为《礼记》所记载的这段文字与 古代帝王的巡守制度有关,从这段文字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巡守制度的全貌以及泰山在巡 守制度中的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东巡泰山(岱宗)的情况,而 且是把东岳泰山与其他三岳并列在一起,只是巡守的时间不同,礼仪是完全一样的,这 说明当时泰山的地位与其他三岳是并列的,还没有出现后来的泰山地位上升而成“五岳 独尊”的局面。在《尚书·舜典》中,也有几乎一样的记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礼,五玉,三帛,二 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 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注:十 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舜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7.)

巡守(亦写作“巡狩”),又称作巡省、巡幸、巡游等,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地方与边疆 的活动过程。巡守“起源于上古军事民主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对各地的武装巡视活动,是 威服四方、强化联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时期,巡守“逐渐演变成君主对部落、方国 以及诸侯封国巡察、征伐的政治军事活动,并成为控扼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 从春秋到秦汉,在儒家“天子非展义不巡狩”思想的指导下,巡守逐渐制度化和礼仪化 ,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也更加广博和深远。(注:参见何平立.巡狩与封禅[M].济南:齐鲁 书社,2003.2~3.)

二、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

与巡守是把四岳作为祭祀的对象相比,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 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的 地位,我们从一个例子可窥见一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讲到,他的父 亲司马谈因故没能随从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抱憾终生,直到临终前,还“执迁手而泣 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注: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95.)由于没能亲历封禅大典, 其痛心疾首、无限悔恨之状,历历在目。

“封禅”一词,始见于《史记》,《史记》的《封禅书》和《齐太公世家》中都有关 于“封禅”的记述。(注:《史记·封禅书》中说《管子》一书有《封禅篇》,但流传 至今的《管子》中没有《封禅篇》,或许是流传中亡佚了。另外,司马相如有《封禅文 》。据有的学者分析,《封禅文》的写作时间早于司马迁的《封禅书》,但《封禅文》 过于简约,《封禅书》记载详悉。《封禅文》和《封禅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保留下来 的最早的封禅著述。)何谓“封禅”,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作过如下解释:

第5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如果山中没有这座学府,如果该学院不在此山上,岳麓山的千年奇迹又该怎么抒写?应该是青山给庭院注入了灵性,庭院反过来又给青山带来了活力,二者水融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岳麓山千年依旧的繁华胜景。

可是惭愧得很,对其最初的印象并非书院,而是爱晚亭的深秋,完全陶醉在那铺天盖地的红叶中。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我如醉如痴到如今。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总觉得岳麓山也是有性情的,不乏剑胆,还抱有琴心。一方面他有着浓郁的书卷味,琴心一动,让你三月不知肉味,所谓“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另一方面他又有着血刚之气,剑胆一指,震撼九州,所谓“无湘不成军”。

千年前的岳麓山温文尔雅,书生气质略胜一筹;在汹涌澎湃的近代民主革命中,他又露出铁骨铮铮的一面。

千载儒风沁书香

庭院弦歌一开唱就注定了她的源远流长……

岳麓山的故事要从上古“神禹开疆”说起,至今山巅之上的禹王碑仍记述着禹帝当年治水的功德。西晋以前,岳麓山已是山野道士修炼的“灵山”,禹王碑下苍篦谷上的“蟒蛇洞”,传言便是当年建观修炼之处,而今天岳麓山顶的云麓道宫更是道家七十二真虚福地之一。

岳麓山还是湖南最早的佛教活动场所,山腰上的古麓山寺素有“湖湘第一道场,汉魏最初名胜”之称。麓山寺比佛教最早传入东吴只晚20年,是佛教入湘的最早遗存。“右军如龙,北海如象”,麓山寺碑作为李北海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因“文、书、刻”俱佳,又被称为“三绝碑”。麓山寺内观音阁前的六朝松,相传植于六朝,距今1500余年,是我国有记载现存最古老的罗汉松,至今依然静听梵音,默看人间累世沧桑。

而岳麓书院则是岳麓山文化的核心部分,其繁荣发展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似乎她的存在就是让人景仰的,她无需千方百计去寻觅人中之龙,自有程门立雪的故事在这上演,络绎不绝……

岳麓书院最初创建颇具戏剧性,可以溯本求源到唐末五代战乱时期,当时智璇等两僧崇尚儒道,于是囤地建屋,进行教学,岳麓书院就是在僧人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来。在这里,历史仿佛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儒家书院竟然发轫于两个和尚手端,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兼容性。

书院创建于北宋,至南宋时达到鼎盛,元明延续,清代再兴,史上曾七毁七建,几度兴衰,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张械主持期间的“朱张会讲”。“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盛况空前。当时,湘江、橘洲隔着城南、岳麓两书院。朱张两位大师还常常渡江讲学,为了纪念这段千古美谈,此地被命名为朱张渡。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标志着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岳麓书院的发展,不同于官办学府,保持着自身一贯的独立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学术思想的繁荣。王禹俑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高度评价了书院的影响力,“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南蛮之地竟然可与孔孟家乡“洙泗”“邹鲁”相媲美,岳麓书院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有两则趣谈,为岳麓山增添了几抹别样的色彩。

唐代,长沙本地的俊杰之士王磷、李群玉麓山竞对的故事名噪一时。王磷善作诗词,才思敏捷。唐咸通(860―872)年间,由观察使崔铉推荐到长安参加“日试万言科”。考试那天,王请到10位书吏,各给笔墨纸张,然后口授,10吏笔不停书。当时掌权的宰相路严见其才华出众,想收留门下,遭拒,路严便绝了王的仕途。王便寄情于山水之间。一天,偶遇李群玉。李群玉诗笔华丽,才力迈健,又恃才自傲。他一向看不起仕途之人,对王抱有轻视态度,王提议两人以联句较量,李群玉一口应允。不料王磷佳句泉涌,李群玉几乎无法应对,当王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的绝句时,李群玉俯首称臣。从此,二人结为好友,麓山竞对一时成了湖南的佳话。

宋代岳麓山还有胡寅怒斥奸臣的美谈。南宋初年,金兵不断南侵,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左,执掌朝柄的秦桧等人畏敌如虎,一味妥协投降,胡寅对此极为不满,愤而辞去京官。一日,胡寅正在游览麓山寺,突然听到秦桧党羽刘旦来湖南做官的消息,他便挥笔在墙壁上大书“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乌。”南海鳄鱼的比喻,来自唐代韩愈的《祭鳄鱼文》。传说韩愈初任南海边潮州刺史,知道恶溪中有鳄鱼把百姓的牲口几乎吃光了,便写了《祭鳄鱼文》投入恶溪,命鳄鱼限日离开潮州迁往南海,否则将弓矢捕杀殆尽,结果鳄鱼惧十白潜走,以后潮州永无鳄鱼。刘旦知道是在讥讽自己,胡寅因而落职,20年不再做官。

诗歌竞对,怒斥奸臣的故事已无迹可寻,但禹王治水的业绩在这却可以找到一些求证。寻访岳麓山,不可不来云麓峰左侧峰峦,禹王碑在这里安静地目视着来来往往、形形的红尘之子。

“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宋代摹刻至此。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大禹为民治水,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土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闻名遐迩。

到底禹王碑的前世今生是怎样,身处闹市的我们无从得知,探讨专研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奇谈妙就妙在这里。我们能做的就是献上我们虔诚的心,膜拜这一段历史文化而已。

沈一接的诗句真切地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碑文难以阐释的感叹:“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岂是后人偏好事,应知古圣示心传。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愧我读书无万卷,空来拟议未能诠。”

儒、佛、道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岳麓山文化造山堆垒了新的柱石,岳麓书院创建后,作为文化名山的岳麓山无

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湖湘文化繁衍兴盛的新局面。

近代风雨涌思潮

庭院弦歌这一唱,就是千年的传奇……

岳麓山早期主要是承担一种文化职能,起移风易俗的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显性的,而是润物细无声般。进入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岳麓山一改往日文质彬彬的模样,眨眼间成为了湖湘革命圣地,“勇敢尚武”、“自强不息”早已成了湖湘人士的个性标签。

在云麓宫外的飞来石上,刻有一首《飞来石》诗,最后两句是“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看来岳麓山自古就是福寿双全、藏龙卧虎的宝地。

书院培育出一大批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人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主体的“中兴将相”群体;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等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群体;尤其是1916年至1919年间,风华正茂的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在里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青山有幸埋忠骨,岳麓山上的近代名人墓葬多达30余处。其中黄兴、蔡锷、刘道一、蒋翊武、陈天华、焦达峰、杜心武等多处墓葬都是同盟会、华兴会的会员,长沙三次会战七十二军阵亡将士作为一个英勇历史事件的标志……他们停驻在岳麓山,成为了千万人心中永垂不朽的丰碑。

我常常在想,一座山间庭院怎么就走出这么多革命巨擘呢?不得其解,还是上山看看吧。走在这山间,不由得脚步沉重起来,那段尘封的历史在脑海波涛汹涌……

正低头思忖,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兀地”出现在眼帘。这是小青瓦、木排架、竹织壁结构的清代农舍。西傍岳麓山,东临湘江,1918年,、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初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在前后,新民学会发起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领导湖南学生寻找革命真理,联合各界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

屏住气息,轻轻地走进这间农舍,怕一不小心打碎了这里的静谧。里面有专题陈列《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是广大青少年及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触摸着一桌一椅,感慨万千,想当年那一群仁人志士冒着怎样的危险,在这间农舍挥斥方道,运筹帷幄,气势丝毫不逊于金戈铁马……

环顾完毕后,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了,再见吧,新民学会……

随意的走在绿色丛林中,若有所思,又似乎怅然所失,漫无目的地走着,前方的风景如何,全凭双眼去捕捉,双脚去丈量吧。咦,这不是传言中的五轮塔吗?

五轮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革命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五轮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层,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5种几何图形构成。塔身每一层都有金书梵文。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构成,表现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五轮又象征人体,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世界和人体同用五轮显示,表明五轮塔是天人合一之塔。

白色的塔身在葱茏的树荫下愈发显得静穆庄严。路过此地的游人,无不流露出同样的神色,看着英杰们长眠的地方,过去的刀光剑影在脑海交织闪现不停。

如果用颜色来定义岳麓山,我想红色应该是最恰当的吧。红彤彤的爱晚亭,红艳艳的革命血泪史……

第6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一段都有遗留下的或大或小的古迹。或许是哪个古建筑选择的地址,哪位名人曾经短暂的停留,碰巧在现代的某一时刻被发现。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凭吊与回味的寻根之径。

初到唐县进行实地采访,就是抱着一种试图洞窥自然的态度。

深山人未识

车从宽敞的高速路开向深山,道路变得有些崎岖,它们仿佛是被外面的世界遗忘的一处。颠簸中看窗外,不见一座高楼,只是山间错落搭建的木屋,叙说着这里的宁静。

这样返璞归真、静谧通幽的旅游之地,不仅是在北京附近,即使是在全国也不多见。车行两小时,大茂山已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茂山浓郁的历史与人文气息,成为今人誉之的理由。光是古北岳的名号,就已经让人无限想象。“古”在于西周时期,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禅封大茂山为北岳,与泰山、华山等齐名。史书明确记载,历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即大茂山的岳庙。按道家说法,恒山位列洞天福地之中,是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五洞天,居住着北岳神——安天王,有稳定四方、安定天下之意。借天时地利之便,历史上大茂山曾建有许多庙宇,在之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的帝王到此祭祀,直到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才移祀山西浑源。追溯到公元前的历史沉淀,大茂山历经了那么多朝代,那么多战乱,仍矗立在这里。

历史魅力和宗教气氛让大茂山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神秘气息。当然,也有其他可能。在我看来,首要的条件还是它的自然风景。如果风景不够好,那么不会有寺院庙宇在这里搭建,古代帝王君主也不会如此的留连。

难得的早起,出门看到的是农家的院子,还有看家的狗儿。听到的只有潺潺溪流声和清脆的鸟叫。我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京城的拥挤,地铁的长鸣,空气的污浊,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城市综合症,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瞬间神奇的切换。你很难相信,就在这大茂山的脚下,离北京只数个小时的时空间距,便转而成就了宁静与祥和。

沿着石板台阶向上,一步一步走进大茂山,沿着历史的足迹。访者一行,沿着山路徐徐而行,只有我们这一支记者组成的队伍,我走在中间,微微有些气喘。停下来回头望,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前一秒有些令人晕眩,后一秒我却彻底被震撼。一时涌动出的绮丽山石,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树木,有如一幅幅逼真的山水画。“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这座山,是哪位画家笔下的风景。

路越来越曲折、起伏,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踏在这样的泥土上,感觉着从脚底传来的力量,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这片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脚下的路经常被横生的灌木挤得模糊不清。在荆莽丛中划开一条小路,一次次低头曲腰地钻出身子来,路虽然不太好走,却多了一分政府的趣味。

大茂山并没有一条确定的路线,都是当地的人们上山时探寻而来,只有自己记得的路。越往上山势越险,山林越密,似乎望不到尽头。后来听当地的人说,他们自己都没有几个能爬到山顶。我们走到一处峰顶有平坦处,舒舒展展地仰卧在上面,只静静地休憩。汗收了,气平了,懒劲也上来了,不想挪动。继续往上走的人说,看到了一眼清泉,那是他们喝过的最甜的泉水。

这不像是一次旅游,大茂山在用最真实的样子面对着我们,没有景点提示牌,没有沿途的小贩,没有拥挤的游客,但它有的却是最可贵的原生态的美。

这是唐县最高的一座山峰,它和大石峪、秀水峪共同构成了现在的古北岳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因“四时之气清儿熙,界入虚空,超然物外”而得名的道教名山青虚山,一条被誉为“百里画廊”的蜿蜒唐河,和大茂山一样,它们每一个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等待人们去探寻。

故里世皆知

唐县以北两公里的钟鸣山下,有一组建筑与苍松翠柏交相呼应着。拾级而上,走过108级花岗岩的台阶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庄重、肃穆的建筑,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的白求恩牺牲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半个多月之前,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在跟随医疗队到前线时伤势恶化,最终医治无效。

就在白求恩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握着周围同志的手说:“请转告,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我相信,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

我站在西侧的白求恩纪念馆里,看着一幅幅历史图片,听着关于这个外国医生的故事,面对着他的雕像,默念“他真是一个伟大的医生。”

白求恩纪念馆的对面,就是柯棣华纪念馆。笔者问馆长陈玉恩,柯棣华和白求恩是否相识。“虽然都是1938年来中国,但他们并没见过面”,对于陈馆长的回答我有些惊讶。原来,柯棣华早就听说过白求恩,而他来晋察冀军区就是为了接替已经去世的白求恩,他非常仰慕白求恩。说,“我一定像你一样,绝对不会玷污白求恩的名字。”他是唐县白求恩医院的第一任院长。这位同样伟大的医生也为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的印度著名医生柯棣华,曾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凌晨,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时,年仅三十二岁。

就在白求恩病逝后的第二年,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晋察冀边区的军民仅用一年时间,就修好了这座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大夫就长眠于此。“热血洒遍边区,精神长存北岳”,是聂荣臻司令员的题词。唐县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摇篮,而白求恩精神就是唐县的一张名片。山下,晋察冀烈士陵园却又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以“18万人民养育了5万八路军”的“抗日模范县”,值得人用心去体会其中的韵味。

第7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这样一条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清江,躲在三峡的崇山峻岭之间,几千年里,默默滋润着沿途的儿女。

正月里是新年(呐依哟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约喂)。

金那叶(儿)梭,银那叶(儿)梭,

阳雀叫(哎)捎着莺歌(哎)捎着莺歌。

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呀),

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搬哪,

妹娃(儿)我上(啊)船,

(啊喂呀,哦啊喂呀)

将妹娃推过河(哟喂)。

看到《龙船调》的歌词,可能也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哼起曲调。短短几句问答问,娇俏调皮的少女和风趣的艄公,让一种妩媚泼辣的自然生气跃然而出,很有情趣。

这一首被嫦娥卫星带到月球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尽管曾在宇宙空间和全世界范围内回荡,却偏偏很少有人知道其源自何处,它的故乡是湖北利川。这一条娇俏少女要过的河,有一个朴素又多情的名字一清江。

清江探源:一条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河流

清江,古称夷水,盐水,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夷水,即是恨山(今长阳、渔洋关一带)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人人都说漓江的水清,湖北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丝毫不让漓江,而且一路环山而行沿途风景如画,被喻为“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

清江是4000多年前“远世则黄、炎之支封”的巴国的发源地:是“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的巴民族的母亲河。强悍的巴人就是从这里出发,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年(周武王时代),建立了一个以长江中上游三峡地区为中心的“其地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汉中),南极黔、涪(今贵州黔东北)”、下辖有“五郡二十三县”(《华阳国志》)的泱泱巴国,以至其辉煌的巴蜀文化至今还影响着这一片广阔的土地。

这样一条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清江,躲在三峡的崇山峻岭之间,几千年里,默默滋润着沿途的儿女。果然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新时期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让这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的清江,重新引起了大家的垂青。像所有的大江大河一样,让我们从她的源头说起,娓娓道来,透过无尽的时光,探索她永恒沉默背后的辉煌历史和神秘的故事。

关于清江的源头,各个版本记载的内容不尽相同。齐岳山龙洞沟和部亭山都经常被提到。两处相距的位置都不远-部位于利川境内。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记载:“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县西都亭山。”清光绪《利川县志・山水志》载:“清江水,源出县西一百四十里小山,即都亭山,东流入檀香洞,又伏流四十里,过七药山(七曜山,今齐岳山),东出为龙洞沟河。檀香洞,在檀香岩下,一名老龙洞,其西为白羊塘。土人以粗糠投洞中,流至龙洞沟始出。”白羊塘在齐岳山西麓,为利川与石柱交界地。

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来,清江源自于利川西部的都亭山,在白羊塘蓄积成一个水面宽广的高山湖,然后蜿蜓流向齐岳山,在距离大山一百多米处形成伏流,后经过齐岳山的檀香洞伏流20公里穿过齐岳山,形成龙洞沟河冒出地表,正式汇入清江。

利川当代考古学者谭宗派《巴文化・清江源头在哪里》载:“几十年我无数次走近清江源头,无数次走近被称作都亭山的大山小山,事实说明,它确实发源于今利川汪营镇白羊塘街侧的小山庙岭东坡腰上(重庆和湖北交界地带),小地名‘龙洞湾’。”这证明了清江源头在石柱一利川边界的都亭山。

八百里清江的源头一都亭山下汩汩流淌的一眼山泉,流过八百里山川人家,竟成了万里长江湖北境内的第二大支流。一条清江,汤汤洋洋流经鄂西的恩施、利川、咸丰、建始、宣恩、巴东、鹤峰、与宜昌境内的长阳、五峰和宜都七县三市一自治州的1.7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曲折东流自宜都注入长江,覆盖440万人口。随着清江水能资源的相继梯级开发,清江,逐渐威为滋润土家、苗家、汉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流动的河流。

都亭山、齐岳山,这两座清江源头的山也绝非等闲之辈。《大清一统志》记载:都亭山在“县(恩施)西二百里。杜佑《通典》定为夷水所出。”由此看来,清江发源自都亭山自古早有定论。此山历为名地,根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利川县志》记载:“巴国将军蔓子自刎,葬其身于部亭山。”

巴蔓子是古代巴国的民族英雄,是巴人心中的岳飞。《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巴蔓子是土家族先民巴人的英雄,他刎颈保城的英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鄂西、川东等地土家族人民中广为流传,深受各族人民崇敬。精忠报国的巴蔓子,处在守信与守土的两难抉择之中。他出于对诚信的遵守、对朝廷的忠诚、对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的维护,毅然以头献楚使,保全了巴国的土地,成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英雄的信誉。这样慷慨的壮举,高尚的义行,就连被“耍”的楚怀王也不由得对敌人肃然起敬,由衷佩服。

利川文物工作者在普查文物时发现,都亭山一带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有南浦村、南浦雄关、古坟陵、古坟坝、朝宗山等古地名,而且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民工和农民在修建气管路和铲火灰时还曾在鱼泉口都亭山下挖出过三彩陶枕、陶豆和铜镜等器物,这也为巴蔓子墓地在都亭山之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都亭山不仅成就了巴文化的母亲河 清江,也安息着一个巴族英雄的英灵。即使在今天,利川的百姓都把都亭山看作圣山,这或许是因为尽管躲在鄂西的连绵山峦中,它仍然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经历了一个国家的兴亡,尘封着一段战斗的历史,也倒映着一种文化的气质。

齐岳山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场,自重庆石柱进入利川境内后,由西南向东北绵延,莽莽苍苍。这里夏季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有南方人难得一见的草原风光;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枝,又是一派北国风光。

齐岳山古名极多,传说明朝时采药道人采百草炼长生不老之丹,采遍天下名山,所需几味主药终不齐备,后来,他无意中来到齐岳大山,发现他所需的几味主药,这里几乎遍山都是,因此、人们俗称此山为齐药山。

齐岳山山顶基本平齐,独有黑大包、

勘金大包、罗家大包、邓家大包、万家大包、大包、彭家大包等七个山包一翅儿摆开,俨如七星照耀。因此,古人又叫它为七曜山。后人据此设置了七处关隘。山上曾设有七处关隘、明末李白成余部夔东十三家首领刘太仓等在山上立营,坚守九年之久:后来自莲教也曾经借助天险、大败清军:1934年红三方面军也曾在此安营扎寨,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敌军。

齐岳山横亘在鄂渝边关,绵延高耸,恰似一壁巍峨的城墙,成为古时荆楚、巴蜀间的一大屏障和鄂渝交通的军事要地,故有“万里城墙”之美誉。清江源头自都亭山涌出后,就是经过齐岳山的一大段山腹中的暗河伏流,而成一眼潺然成韵的山泉、汇众流纳百川而成清江。

当地人说,清江的水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在齐岳山西麓清江源头的入山口庙湾,当地农民曾倒一背篓谷壳入暗河,五天后自龙洞沟洞口流出,山中伏流,到底有多长,实不得而知。

由于齐岳山地势较高,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一些暗流组成了一座居高临下的网状水库,也被称为“注水的蜂窝煤”、“地质灾害百科全书”。如此,齐岳山保护着清江的汩汩流出,从而成就了清江画廊的传奇。

俏皮泼辣:《龙船调》演绎的利川风情

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的利川。位于湖北省的最西部。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环拥两岸,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

按照旅游者的口吻来归纳,这里有一个洞――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棵树 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

首歌 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并传唱全球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

利川是《龙船调》的故乡。《龙船调》原名为种瓜调,后经演化而成划彩龙船的一种唱腔,流行于鄂、渝交界地带的利川等地。20世纪50年代,利川的文化干部搜集整理的民间小曲“种瓜调》,以《龙船舞》的形式,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民间歌舞文艺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后来取消采莲船的表演和道具,只唱歌曲,并正式定名为《龙船调》。“龙船调》经刘家宜、王玉珍、谢莉斯、王洁实、魏金栋,梦鸽、宋祖英、汤灿、张也等人的不断演绎、唱红中国,走向世界。

1962年5月、《龙船调》被收入《湖北省民歌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成唱片发行。1979年被收入《中国民歌集》,紧接着又被收入《中国民歌精选》。2003年8月,《龙船调》被录制成专题片和MTV,相继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等栏目向全国和世界播放不久,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上,以一曲《龙船调》把演出推向高潮。

《龙船调》作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还被列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播放候选乐曲。这一首清江河畔的小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优秀民歌,成了利川83万土苗儿女的骄傲。

利川人民把他们对清江绵绵的感情,唱进了《龙船调》里,使这首浸透了浓郁的土家风情和山野气息的曲子,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有学者研究,《龙船调》的旋律美妙而动听,其旋法与西汉年间《宋玉对楚王问》中“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巴人歌曲有关,这是鄂西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歌曲特点之一。利川在古老的巴国属地上,在长江中游的支流两侧,带着巴山蜀地的风情,敞开土家苗族的胸怀,把满腔的历史民族文化底蕴融合成一首歌。这首歌也永远留下了利川的名字。

激越磅礴:美不胜收的利川人文景观

利川,确实是鄂西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不信,你就顺着清江去腾龙洞看看。

沿途,山如翡翠,水似绸带,一片田畴,一只渡船,炊烟袅袅,唢呐声声,人在画中,画在眼前。清江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十分美丽的名字,叫雪照河。

可能是因为四周洁白如玉的石壁,映印了它的妩媚姿态,也可能是它清澈的水像镜子一样,反射着晶莹似雪的石林。无论是水中的石、或是石边的水,都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就连洞的名字也透露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集山水洞林于一身,雄险奇秀,浑然天成的腾龙洞,是中国最大的溶洞洞里面有山,山里面有洞,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互通,洞内恒年的温度在142418摄氏度水洞口卧龙吞江,珠飞玉溅,藏身其中的清江蜿蜒而去。特别是巨大的溶洞如卧龙之口,把蜿蜒而来的清江吸进腹内。清江至此跌落形成“卧龙吞江”瀑布,落差20余米,吼声如雷,气势磅礴。

作为世界特级溶洞之一,利川腾龙洞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洞中石灰岩地貌发育完好,石柱、石笋、石花、石幔、石人、石猴等奇观随处可见:洞内有罕见的透明鱼,在没有天敌的世外桃源里游了几千年:洞中的钟乳石犹如擎天的玉柱,有的又似万缕的雨丝,洞壁上的钟乳石颜色缤纷,千姿百态、好像是个地下的宫殿。这些巨大、深邃,包含着曲曲折折的地下河流的洞穴,正与巴人

始祖廪君所处的洞穴相印证。腾龙洞的卧龙吞江,堪称世界之最。当然这话不是平白无故说的,而是经古建筑学家、华中工学院张良皋教授论证过的。他说:利川落水洞应夺得世界名次。2005年,利川腾龙洞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之一。

被称作天下第一土家寨的鱼木寨,雄踞在被称作川鄂咽喉的铜锣关,处于湖北利川与重庆万州交接处的齐岳山西北端。清嘉庆初年所建古寨楼高约6米多,宽约5米,豁然洞开的寨门形成鱼木寨的“寨颈”。“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作为一个集居住、防卫、丧葬功能于一身的寨堡,鱼木寨有很多的奇特之处,它坐落在像刀削一样的高高的山崖上,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寨东面的卡门,可谓是险峻异常。寨楼突兀高峻,两侧崖壁千仞,陡立如削,舍此门而无从入寨。

整个寨子的建筑以石为基。寨墙采用整齐的长方形麻条石砌成,人字瓦顶隐于正壁之后,顶部开凿九眼森森然的观察孔与射击孔,隐约显示出军事要地的痕迹。寨内主要是以木建筑为主,它们以榫头相连,阴阳相扣,显示出来的是古朴、精美和坚实的特色。

进寨还需按古时的传统,牛角共鸣,主人立于寨门之侧,于是鼓乐齐鸣,迎客的队伍鱼贯而出,向客人们献上一碗香甜的醪糟汤圆,客人们便可以进入寨子了。鱼木寨的名字, 说乃土家语的音记:一说是明万历年间,石柱土司对龙阳峒(龙渊安抚司)大加征伐,围困了龙阳峒的重要据点成家寨,久攻不下,遂断其水源经数月,寨主心生一计,将若干尾活鱼扔下山寨,石柱土司见状,知寨上水足粮丰,叹道:“吾克此寨,如缘木求鱼也”只好撤兵罢战,其易守难攻的军事特质由此可知。后人因此将投鱼的洞叫做鱼木洞,于是成家寨就更名为鱼木寨。 从今存的遗迹看,用于居住的洞穴,多为条石彻制,有的洞内布局讲究、厅堂卧室井然有序,石门石窗牢固大方,楼上楼下石梯回旋。洞外多为缓坡,土地肥沃,便于耕作,竹木葱茏,景色宜人。个别洞额上时有瀑布泻下,白墙青瓦隐现于银帘飞花之中,与花果山水帘洞毫无二致。

鱼木寨人喜用石具,石盆、石桶、石缸、石槽、石桌、石凳,雕刻精美,比比皆是一堪称是大石文化的奇观。

鱼木寨建筑注重堪舆,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协调美。有顺口溜专门描述鱼木寨朝门的朝向,“亮五间正,老房子歪,樟凤坪朝门横起开”,便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鱼木寨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的碑林跟碑坊的数目很多,屋里有碑,屋外有碑,路口有碑,峰顶也有碑,丛林中还有很多碑,数一数大概数百个。

这里的丧葬习俗是薄生厚葬。辉煌的墓碑,讲究的葬制,生屋死墓,虽阴阳有别,而同为居所。石碑也有塔式的,牌坊式的,多层牌楼式的,圆顶式的,平卧式的,种类和造型各异,众多的石碑牌坊上,并不简单地刻着文字,人物、花鸟的图案都在上面,十分丰富。其中大型的碑林双寿居,集马派雕刻艺术之大成,几百名工匠一共雕凿了三年,雕出了六出戏剧故事中的五百多个人物造像。所有石雕都是在整块石料上雕凿的,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并留下了近代书法名家的手迹,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第8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霍山、衡霍,是中国五岳之一。五岳中的南岳名不虚传,神秘而美丽。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1带着对南岳衡山的憧憬,我们踏上了前往南岳衡山的道路。此行的目的不为求神拜佛,只为体验爬山的乐趣,只为爬到那高高的祝融峰顶,欣赏衡山绝妙的景色。

汽车在我的梦中颠簸着,突然强度太大就把我惊醒了。望着远处一座座山峰,真不知道哪座才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去的衡山呢?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再睡会吧,还远着呢!”

不知时间过去了多久,只知道随着一阵刹车声,我梦中的天堂终于到了!

我急急忙忙下车,仰望起衡山来。面对这样高耸的山峰,我深感自己渺小如一颗不起眼的尘埃。但是今天,我决心要征服它!

开始爬山了。我们从山边的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山了。小路边的大树一棵棵直指苍天,鸟叫声、虫鸣声、还有不知道从那传来的笛声,交融在一起,成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那么动听,那么悠远。

走到半山腰,一棵迎客松映入眼帘,他像一位年迈的的老人,拄着拐杖,向人们诉说关于衡山那美丽的传说……

终于到山顶了。我顾不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向崖边跑去。我眼前出现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天边的云彩向一匹奔腾的骏马,在天上奔跑着。一跃,又变成一棵细柳。一阵风吹过,“魔术表演”结束了。但我像走进了一副巨大的画卷,找不到方向。山下的溪水潺潺的.流向远方,山腰的树林被风吹得飒飒作响,从云层中穿出的阳关抚摸着古色古香的小镇。这副画,我想,任由天底下任何画家也会望洋兴叹吧!

天色暗了下来,古镇上灯光点点,格外醒目。

终于,我们要踏上回家的道路了。坐在汽车里,我不舍地朝身后的衡山望了望,默默许下诺言:衡山,下次再见。

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2天亮了,我们坐上颠簸的汽车,伴着秀月与清风,上路了。坐在车上,我又接上了在酒店的那些关于衡山的梦……

车子愈来愈颠簸,我被惊醒了。突然,一座大山直指苍穹。母亲笑着说:“离衡山还远着呢。”

终于到了,我梦中的天堂!我站在山脚,向上仰望。突然,我迷茫了,面对这巨人一般的大山,我像宇宙中的一颗小的不能再小的尘粒。在衡山的脚下,我才感觉我是那么渺小。

开始爬山了。我们从山边的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山了。小路边得树一棵棵直指苍天,鸟叫声、虫鸣声、还有不知道从那传来的笛声,交融在一起,成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那么动听,那么悠远。

走到半山腰,一棵迎客松映入眼帘,他像一位年迈的的老人,拄着拐杖,向人们诉说关于衡山那美丽的传说……

终于到山顶了。我顾不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向崖边跑去。我眼前出现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天边的云彩向一匹奔腾的骏马,在天上奔跑着。一跃,又变成一棵细柳。一阵风吹过,“魔术表演”结束了。但我像走进了一副巨大的画卷,找不到方向。山下的溪水潺潺的流向远方,山腰的树林被风吹得飒飒作响,从云层中穿出的阳关抚摸着古色古香的小镇。这副画,我想,任由天底下任何画家也会望洋兴叹吧!

天色暗了下来,古镇上灯光点点,格外醒目。

上了车,向回家的远方驶去……衡山却像一位巨人,矗立在大地上。衡山的良辰美景真让我流连忘返。

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3今天早上我被一声清脆的“哥哥,起床了啦,今天要去南岳衡山。”叫起来了。我一下子起床,想到今天要和外婆一起去衡山。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南岳衡山。听说衡山老年人去了,就会长命百岁。于是我们带了外婆来。到了山脚下。因为考虑到外婆腿脚不方便,我们决定乘车到半山亭。上了车之后,我们看见了路的陡,都不禁为司机捏了一把汗。谁知司机轻松地开车上了路。在车上,我有一些耳鸣,肯定是我身体不好,我心想:以后要加强运动,将身体调理得好一些。车子到了半山亭,我们决定坐缆车上山到南天门。于是我们去排队。排着的队伍好似一条长龙,单看着就让人感到吃惊。我们排了很久队才轮到。

坐上了缆车,我心里无比激动。刚开始坐上去并不可怕。可是谁知缆车还有几个俯冲。缆车的俯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妈妈害怕发出的叫声让我害怕。缆车到了南天门,南天门的景色非常美,一些绿色的树木让人有一种愉快感。特别是调皮的薄雾给树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费了一翻力才爬上了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祝融峰上有很多人在烧香。祝融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从祝融峰上往下看,有些让人害怕。妈妈把我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我们随即去了会仙桥。会仙桥的风景我决得是南岳最美的了。那里的风景克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美如画。说是会仙桥,其实就是一块石头与一块地方之间用一块石板连起来,妈妈不赶去那边。我就牵着妈妈走了过去。看过了会仙桥以后,我们下山了。

南岳,不愧为五岳之一!

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4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南岳衡山参观游玩。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风光秀丽,古木参天,层峦叠嶂,气势磅礴。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赏百花,夏观云海,秋望日出,冬揽雪景。这次我们来,当然要将日出一睹为快啦!

早上六点十分,天上的云彩渐渐被染红,中间位置越来越耀眼,太阳终于从云层中露出一点点脸蛋。她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不愿完全从云朵被中蹦出来。在风儿轻轻的呼唤下,在小鸟欢快的歌声中,在所有人万分期待的目光里,太阳一点点地往上升,慢慢地,慢慢地,终于露出了全部笑脸!一瞬间,光茫四射,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一件金黄的纱衣。

看完这美丽的日出,我们来到了祝融峰顶。

站在峰顶,南岳美景一览无余。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另一边则是茫茫的云海。洁白无瑕的云海和碧蓝的天空连接在了一起,像给山中的万物盖上了一床巨大的棉被。一抬头,天空仿佛离我们更近了。真是“南岳高千米,手可摘白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欣赏过山顶的美景,我们决定从祝融峰走到山脚。渐渐地,我的脚越来越痛,步伐越来越沉。看着一辆辆呼啸而过的'旅游大巴,看着车上轻松欢快的游客,一次次想要放弃,却又一次次给自己鼓劲。历经四个半小时,我们终于成功到达山脚。一路上美景不断:麻姑仙境、灵芝泉、梵音谷、忠烈祠、华严湖,还有山谷中那汇集成一个大大爱心的云海……都令人流连忘返。我们用脚步征服了一座大山!

如果没有不懈的坚持,我们就不会看到如此多的美景;如果没有不懈的坚持,我们就领略不到南岳的秀丽。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坚持到底,定能成功!

登衡山的心得感想范文5我为德天瀑布的雄伟壮观而兴叹,为桂林的秀美而赞叹,但在我心中,南岳衡山的美则是与众不同。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开始了衡山之旅。

为了看日出,我们在天幕还是一片漆黑时,就上山了。来到山脚,映入眼帘的是仙女池。这时的仙女池被一阵淡淡的白雾包围着,像面纱一样,遮住仙女那羞涩的脸蛋。透过白雾,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仿佛触手可及。再把手浸到池水中,冰凉刺骨,惺忪的睡意早以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要是真有胆量,就低头往水深处望一望,水深的就像一个黑洞,深不见底,又像一只漆黑的眼珠,直直地注视着你,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看完仙女池,我们又坐着览车到山顶的佛庙。佛庙中有许许多多的`佛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看那醉熏熏的醉罗汉,手中抱着酒葫芦,身子摇摇晃晃的,好像多喝了一口,他就会醉倒下来。再看那骑着祥云的小仙童,仿佛你一不留神,他就没有了踪迹。还有那抱琵琶的天王,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好象下一秒音乐就会顷泻出来一样.......最有趣的是浑身金光闪闪的弥罗佛,正挺着个大肚子,笑容满面地坐在那,那开怀大笑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和他哈哈大笑起来。伴随着悠长的钟声,庙里变得人山人海了。每一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每一个人脸上都要是那么的庄重、诚恳。

第9篇:五岳是哪五座山范文

左侧而卧的睡佛

我到卧佛沟时,没有看到佛国的安宁,这里如同城市的工地一般热闹。村民撬开爬满青苔的青石板,工匠用铁凿与铁锤凿去新石板的棱角,两个光着膀子的汉子抬起百十斤重的石夯。卧佛沟众神的涅槃之梦,在这个闷热的夏日清晨,为一声声清脆的凿石声惊醒。

卧佛沟全长865米,宽约百米,两头窄,中间宽,形如船只。南北两边红色细砂岩壁上,开凿着84窟摩崖造像与15窟佛经,佛像总计有1600余尊之多。卧佛沟的村民,祖祖辈辈与佛像为邻。山上石头多,村里的老房子都是石基柱子,古道两旁也挡着石板,就连农家的风车都用石头砌成。

卧佛全称“释迦牟尼涅槃图”,长达23米,侧卧于山腰上。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安祥、恬静之感。清晨,阳光洒满山沟,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卧佛脸庞上,曲眉丰颐,慈祥端庄,俯视着山沟中忙碌的众生。

佛经有云,释迦牟尼涅槃时,“北首右胁卧,双手累双足”。中国释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经记载。奇怪的是,安岳卧佛却是左侧而卧。文物工作者经过测算后认为,如果引经据典,卧佛沟岩壁并不适合开凿庞大的卧佛,工匠因地制宜,才有了这尊特立独行的卧佛。

卧佛头下。刻有“贞元”二字,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而早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入蜀避难,大唐帝国陷入一场亘古少见的动乱之中,北方、中原诸如龙门等大型石窟相继衰弱。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国石窟接力棒的,则是四川。盛唐过后。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广元千佛岩、皇泽寺等诸多精品。学者汪毅在《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一书中提出了安岳石刻兴起的四个条件:其一,安岳地形以浅丘、中丘为主,逶迤的山峦与天然的岩壁,无疑是开凿石窟的绝佳场所;其二,安岳扼守巴蜀咽喉,唐朝名将程咬金驻守于此;其三,安岳物产丰富,官绅与百姓日子过得颇为安乐。有财力进行石窟造像;其四,安岳人崇佛,县内鼎盛时有寺庙百座,很多石窟皆是寺庙集资所为。

石窟从中原人蜀,又从广元、巴中到安岳,在这里,佛最终停下了脚步。

罕见的摩崖经窟

卧佛沟众多石窟,有4个空空荡荡,看不到一尊佛像,却终年铁门紧锁。文管员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一个唐代的世界跃入眼帘:唐人娟秀、劲道的小楷从上而下爬满岩壁,飞天在经文中飞舞,纵然是工匠点着蜡烛,一凿一凿、一字一字雕刻出来,竟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当唐写本、唐刻本早已是一书难求的今天,当你置身于一个唐代经窟,满目皆是唐人娟秀飘逸的小楷时,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中国石刻佛经始于南北朝年间,主要有摩崖、石柱、经幢、碑版四种形式。北京房山石经历隋、唐、辽、金、元、明六朝,雕有石板1万余块,无论是数量与字数都堪称全国之最。房山石经是标准的碑版佛经,经文雕刻在石板上,藏于藏经洞中;摩崖石经则不同,工匠先开凿石窟,磨平岩壁后刻写经文,相比之下工程量更为巨大,耗时也更为漫长,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并不常见。

卧佛沟现存摩崖佛经15窟,计30余万字。安岳文物局副局长傅成金近年来几乎爬遍了卧佛沟每个山头,他发现,卧佛沟还有39个空窟,岩壁大多已经磨光。唐人刻写经文的计划,显然比今天能看到的更为恢宏。

在卧佛沟,当地百姓经常自豪地告诉你,唐三藏与孙悟空到西天取的经,就保存在这些经窟中,唐三藏取的经怎么会跑到安岳来了呢?原来,安岳经窟中有一部《檀三藏经》,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听成了“唐三藏”,以为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统计,安岳石窟刻有《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佛经22种,《檀三藏经》是我国现存佛经中当之无愧的绝版。

解放初期,四个经窟分给了一个叫吴亭华的当地人安家。猪圈、卧室、厨房、茅厕,恰好够用。吴亭华可能觉得岩壁上的经文不怎么美观,费力气铲掉一些。为了方便喂猪,他还在猪圈与卧室间开凿了一扇小门。空荡荡的经窟不能带来安全感,他又在门口的佛龛上凿了几个大洞,装了一扇木门。就这样,吴亭华终于心满意足地搬了进去,这一住就是5年,枕边是唐朝的佛像,就连炒菜,眼睛还能瞥到岩壁上的经文。四座唐朝经窟,就这样毁在了他的居家梦想中。

留存了中国五代石窟造像的火种

每天天不亮,安岳船形村刘家碧老人便从家里出门,摸黑到后山的罗汉寺。说是寺庙,其实只是座破败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楼内岩壁上开凿有三龛佛像。十多年前,刘家碧用香火钱为三龛佛像上了漆,她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是为山上所有佛像都上一遍漆。

在船形村,你会发现,佛与你几乎没有距离。你只要头一转,就能看到那一尊尊早已风化斑驳的佛像;有些石窟甚至在你脚下,需要俯下身子才能一看究竟。西北、中原地区的石窟往往密如蜂房,高高在上,为何安岳石窟竟会在脚下呢?其实,石窟过去也开凿在半山腰,只是两边山体不断剥落,沟底越垫越高,相对高度渐渐缩小,佛像也从山腰走到了古道旁。

刘家碧点燃一支蜡烛,领我到后山,如数家珍地指点着这些陪伴了她数十载的佛像。她拨开岩壁上的藤蔓,告诉我哪里有题刻。微弱的烛光映红古老的石壁,一行斑驳的楷书映入眼帘:“天成二年岁次丁亥二月”。天成是后唐明宗李直年号。

迄今中国的五代造像,大多分布在四川、江苏与浙江,而又以安岳最为丰富。除了船形村,安岳圆觉洞、庵堂寺、千佛寨部分石窟也开凿于五代年间,这些石窟共同点在于:龛不大,进深浅,极少有大型造像,佛像线条也日趋粗犷、简约。

傅成金提出,五代乱世,四川偏安一隅,相对安宁,但百姓财力已远不如唐,因此龛都不大。历来被民间视为济世菩萨的千手观音在安岳五代造像中大量出现,暗示着百姓对安宁的渴求。安岳五代造像在2000尊上下,在中国独占鳌头,佛像虽然没有唐代的精美、大气,却如实地记录了中国石窟艺术流变的过程,保存了中国石窟的火种,因而意义非凡。

“唐盛宋衰”的历史被改写

茗山寺现存造像97尊,数量虽不多,但规模宏大,诸如高4.5米的观音、大势至菩萨,6米的文殊师利,6.3米的毗卢舍那佛,1.8米并排而立的12护法神像等都堪称北宋精品。千年的风吹雨打使岩石显现出来的层层肌理,在佛像身上留下了水波型的纹理线条,如同年轮,记录下时间的印记。文殊师利身后开凿有8个小圆龛,龛内各有佛像一尊,左边五尊正对风口,仅存模糊的轮廓;右边三尊由于岩壁的遮挡形成避风港,几乎完好无损。

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学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说,认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继发现修正了这种观点,也向后人展示着中国宋代石窟之美。

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黄金时代,之前的圆觉洞、千佛寨仍在造像,又出现了茗山寺、孔雀洞、华严洞、毗卢洞、宝珠寺、圣寿寺、宝相寺诸多精品,石窟逐渐摆脱了五代的桎梏,佛龛气势恢宏。佛像大多大于真人,他们也早已不是云冈、龙门石窟中印度人、西域人的形象,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圆觉洞以北宋飞天闻名,此前中国飞天大多出现在壁画中,石刻飞天寥若星辰。飞天凌空飞舞,衣裙迎风摆动,想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刻出动感的飞天,其难度可想而知。圆觉洞四尊飞天缀刻于净瓶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左右,颈绕飘带,手托花蕾,轻盈曼妙,静止的佛龛仿佛具有了动感,大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蕴。

华严洞地处赤云乡箱盖山。有大小二洞,大华严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是安岳最大的石窟。正中禅坐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圆觉、弥勒、普眼等十大菩萨分列左右,静静聆听佛祖教诲。传说当年石匠在洞内点烛开凿整整80年,历经两代人才得以完工。小洞为“大般若洞”,凿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坐像,这也是北宋佛、儒、道三教从对立到共融的见证。

回成都后,我拜访了刚从云冈、龙门石窟考察归来的李耘燕。多年来,李耘燕足迹遍布中国各地的石窟,试图用油画去诠释石窟艺术。在她看来,华严洞是安岳最美的石窟,“佛像的每个线条、衣褶的每个起伏,脸部的每个表情都恰到好处,工匠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信仰灌入其中,在你面前的,是雕塑之美,时光之美,也是生命之美。”

此为四川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像高3米,可谓北宋时期的杰作。

紫竹观音和柳本尊十炼图

将宋代石窟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则是毗卢洞紫竹观音与柳本尊十炼图。紫竹观音高3米,柳叶眉、丹凤眼、高鼻梁、樱桃小口,坐在荷叶上,右腿翘起,左腿悬于莲台之下,恰似一个天真的邻家少女正在莲叶与竹林间嬉戏。当时的工匠似乎以身边的四川女子为模特儿,塑造了这尊石窟艺术史上的尤物,难怪人们爱呢地称为“翘脚观音”、“风流观音”,学者则称之为“东方维纳斯”。

紫竹观音由于过于逼真,还引来一段佳话。安岳是韩国普州太后许黄玉故里,东汉年间,许黄玉与族人顺长江漂流到朝鲜半岛,驾洛国金首露王娶为皇妃。每年有上千韩国人来安岳,他们参观完了许黄玉故里,都想去看看紫竹观音。在韩国人看来,紫竹观音就是一个雍容、温雅、美丽的安岳女子,他们心目中的普州太后正是如此。

中国有两龛柳本尊十炼图,一龛在大足,另一龛便在毗卢洞。柳本尊名居直,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生于嘉州龙游县玉津天池坝(今四川乐山境内),终日念诵《瑜伽经》,设道场,收弟子,弘扬密宗,后被尊为四川密宗第六代祖师。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3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有学者认为。唐代末年。密宗在中原已是绝唱,柳本尊与南宋年间大足县人赵智凤,将中国密宗历史延续了近400年。

柳本尊十炼图高7米,宽14米,深5米,塑造了柳本尊一生修行的十个劫难:立雪、炼指、炼踝、剜眼、割耳、炼心、炼顶、舍臂、炼阴、炼膝。除炼顶、立雪外,其余八尊柳本尊像几乎完全相同。而想要用石头雕出一模一样的作品,谈何容易?窟中还出现了诸如官吏、贵妇、侍婢、武士、将军等世俗形象,恰如一幅逼真的宋代风情画。

在毗卢洞,就连捐资造像的僧、尼、供养人的形象都坐进了佛龛,与佛一起享受着人间香火。宋代国力虽不如唐,城市经济却大有发展,市民阶层颇为活跃,俗世的人渐渐成为小说、评书中的主体,受此影响。石窟艺术也大有世俗化的趋势。

孔雀明王佛像就在普通人家

周世夏一家可能是中国最有佛缘的家庭了。房子是时分给周家的,当时灶台旁就有这样一尊孔雀明王佛像,周世夏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别人还要求神拜佛,家里有尊佛像不是更好?1979年,妻子戴玉兰嫁进了门,再后来两个儿子也出生了。孩子太了调皮,戴玉兰就嚷道:别在家里乱跑,当心脑壳撞到孔雀上。就这样30年过去了,周家保护佛像,孔雀明王庇护周家,只是灶烟熏得佛像一年黑似一年。去年,周家老宅拆除,周世夏把新房建在孔雀明王旁边,他也如愿当上了文管员,继续着这尊南宋佛像的情缘。

双龙街乡孔雀村与大足县毗邻,开车只需10分钟。大足北山孔雀明王,无论造像形态还是神韵都与孔雀村这尊极为相似。事实上,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传承着一样的手艺与风采。

云冈、龙门往往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早期时代,大足则是晚期石窟的代表。而安岳,无疑是从云冈、龙门到大足的渡口。安岳石窟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广元、巴中石窟中的盛唐之风,另一方面又开创了五代和两宋造像的新局面,使四川石窟进入到中国石窟雕塑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