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纪实文学范文

纪实文学精选(九篇)

纪实文学

第1篇:纪实文学范文

我接受了黄彤光老人的委托,写一本能表现黄显声将军完整人生历程的书。 当年最一早写出《赵四小姐与张学良》一书的小说作家,曾到南通来住了五天,专访黄彤光,希望她提供资料,写一本以黄显声与黄彤光恋爱史为主线的小一说,但采访的结果是恋爱史不够浪漫,而当事人黄彤光也不愿意刻意宣扬个人隐私,书终究未能写成。经过一再拖延,直至黄彤光料理了丈夫的后事,物色了我写书,以了却她出书愿望时,她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 在我采访写书的过程中,由黄彤光老人出面联系,一些与黄显声共事过的战友及其家属、子女,都纷纷对我提供了当年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例如王凤起先生的手写回忆录、王永生的回忆笔录等。我也多次与周平生先生电话联系阁,了解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写黄显声,实地采访息烽集中营和位于重庆的中美合作所一些幸存者的情况(这些人现在健在的已很少)。有些问题以前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客观反映,他这次也提供给我,希望我补充在书中。黄显声生前战友刘澜波之子刘安东,遵照他父母遗愿,对写书之事十分关心,百忙之中专门到南通与我会面,谈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黄彤光保存的黄显声当年给她的信件复制件(原件在公安部存档),提供了他们之间来往的一些真实情况。 我对黄显声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资料进行详尽的采访、阅读及整理分析后,便考虑写作重点应放在哪里。黄彤光是黄显声将军在息烽集中营的难友和恋人。他们在年龄上相差二十岁,两人的阅历和经历也大不相同。黄显声将军当时已是身经百战的军队将领,又是一位政治上成熟的中共特别党员,与、等中共领导同志有特殊的接触。西安事变后,他接受的指示,为营救张学良被秘密逮捕人狱。黄彤光是一位在抗战中从北平流亡到重庆的学生,演过一些宣传抗战的进步戏剧,参加过一些抗战的进步活动,是一位有爱国心、正义感,但涉世不深的女青年。她有一位女学友徐煊,是内高级官员的媳妇。黄彤光与这位女学友之问的来往,被戴笠等人纳人了内部派系斗争的视野,牵连到一桩她并不知情的案件中,被捕人狱。黄显声与黄彤光在息烽集中营充满残酷斗争的环境里相识,逐渐相知,直到相恋。 如果全书以黄显声与黄彤光的恋爱为主线,确能引人注目,也许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从黄显声将军与黄彤光的交往过程看,恋爱虽然具有传奇色彩,可在黄显声将军的一生事业中所占比重极小,如果将一本描写他一生斗争经历的书的重点放在“苦恋”_上,不但是本末倒置,也无法表现黄显声将军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风范。 薰笼藻翰薰嚣漱薰,他放弃了金钱、地位、物质生活和家庭,认受到重用和提拔。在“九一八”事变中[3],他,虽败犹荣。后来由于与刘澜波等人的接触,他逐渐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刘澜波是共产党派到他的部队中来做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公开身份是他的秘书。黄显声义无反顾地加人了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英勇奋斗,直至被捕人狱,英勇牺牲。 黄显声被捕之前有过两次婚姻,密切接触过三四个女人。他在武汉执行任务时,同志曾批评他说,生活上不够检点,这对于一个当过军队将领的人来说,是一种严格要求,但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十分重视这一批评。当他在狱中遇到黄彤光时,他不仅在政治上很成熟,而且_在处理两性关系问题上也相当谨慎。他与黄彤光有共同的抗日思想和正义感作为基础,黄彤光对黄显声将军的学识、才华很是仰慕,更重要的是她对黄将军的人格不但敬仰,也有一种依托、。黄彤光是一位在将军战斗生涯中难得知遇的知识女性,黄将军对初涉世事的黄彤光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怜惜,对她的文才和人品备加赞赏,共同的牢狱之苦更使他们互相牵挂。他们的相恋,在这样特殊的土壤中产生、发生、发展,是不足为怪的。但由于艰险的斗争环境,他们的爱情只能深藏在只言片语之中,一个眼神,一丝表情,一次探望,都是他们爱情的流露。漫长的等待,盼望,对能在一起生活的向往,是他们爱情的寄托。也许爱情是黄彤光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活下去的主要动力。对于黄显声来说,虽然他向往着出狱后能与黄彤光生活在一起,甚至在形势乐观时,他让黄彤光在狱外买房子,准备出狱后共同生活,但是他始终表现了理性重于情感,对黄彤光的尊重重于自己的冲动,与黄彤光之间的爱情服从于事业之情、同志之义。他把她对自己的事业支持当作是对自己的最深重的爱情。当她准备营救他出狱时,他坚持尽量多营救一些难友一起出狱,为此失去了一次次生的机会,也放弃了一次次可以与她重逢,建立家庭的机会。 从事纪实文学的写作,要害的问题是真实,若是用虚构的情节吸引读者,只能是纪实文学的悲哀。我对黄彤光进行了详尽采访,认为她是个乐观、坚强而又很现实的女性。尽管黄显声将军的被杀,使她悲痛欲绝,但她还是很快就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解放后她面对现实,与徐陶先生结婚生子,除了工作,就是一心相夫教子。她不但在艰难处境中将自己亲生孩子抚育成人,也善待丈夫前妻所生的子女。的确,她的内心深处,从未淡忘过黄显声将军,而且随着世事的艰难,越来越理解黄显声的为人,越来越为黄将军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她以黄将军的气概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磨难。当她脱去了四类分子的帽子,逐渐恢复了政治地位,最后享受了离休待遇,处境好转后,她念念不忘彰显黄显声的事迹,让世人了解黄显声将军光辉的一生。她将这件事,作为自己有生之年一件有价值的事,这不但得到过丈夫徐陶的支持,徐陶的孩子们也十分理解,他们也都为黄显声将军的高尚人格所感动。 此书出版后,当年与黄显声共同战斗过的战友王凤起的爱人富平(已有九十多岁)[s],当年黄显声从白公馆营救出狱的《大公报》主编顾建平的爱人董述文闹,当年在息烽集中营为黄显声和黄彤光刻过章的朱吟猿先生,周平生、宋振中先生(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哥哥)等人都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对此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黄彤光本人更是为了却了她的最终心愿而感到高兴。他们一致认为,该书感人的力量是建筑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p#分页标题#e#

第2篇:纪实文学范文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美国著名非虚构类文学作家,其擅长于各类非虚构类文学的创作,尤其是在纪实文学写作方面表现极为突出,其代表作有《新机器的灵魂》、《学童之中》、《山外有山》等,并分别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受到评论家和媒体人的极大好评。《生命如歌》是特雷西·基德尔耗时7年完成的又一力作,作为纪实文学,《生命如歌》通过记录非洲男孩德奥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真实的再现了发生在非洲的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向世人重新展示了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使读者在对历史、国家、宗教、种族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表述自己对于人类的深刻思考。

一、纪实文学《生命如歌》的艺术特征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也称作“报告小说”。纪实文学具有非虚构性的特点,即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作为表现形式,是非虚构类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特雷西·基德尔的《生命如歌》是典型的纪实文学,作者以非洲男孩为叙述的主题,讲述了男孩德奥的凄苦的逃亡生活,其中包括真实的记录了非洲的两次大规模的屠杀。与其他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相比,特雷西·基德尔在《生命如歌》的创作过程中,以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等为基础,运用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和文学语言为读者揭开了一幅遥远而恐怖的画卷。例如,为了远离战争和残杀,男孩德奥开始了自己艰辛的逃亡之旅,即便布隆迪首都机场现代化的候机大厅设计得相当精巧,但是对于德奥而言,“飞机不过是离开这个地方最快、最安全的方式。飞行便是逃离,仅此而已。”在飞机上,当德奥遇见同龄的男孩因出游和家人短暂分离而落泪时,德奥则感慨。“如果他像那个男孩那样幸运,身边还能有这么多家人……他不会登上飞机,背井离乡。”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可是事实上,在非洲的大屠杀之后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家人了。作者运用委婉又具有尖锐性质的语言揭露了残忍的事实真相。然而作者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并没有对男孩德奥的纽约生活进行粉饰,而是极为客观的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等严重的问题一一呈现在作品中,德奥没有办法像白人那样得到帮助、生活的窘迫是他困苦不堪。又例如,作者特雷西·基德尔在《生命如歌》的第二部分以德奥为第一视角,描述真实的布隆迪,和那里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牛不但“是名望的象征”,还是“饥荒时救命的保证”;“那里的小孩都没有鞋穿”,并且时常饿着肚子;人们在还不清楚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的时候就死掉了等等。由此可见,特雷西·基德尔的《生命如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适当的语言描述,从而加深作品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生命如歌》中的人类反思

在作品《生命如歌》中,作者特雷西·基德尔分别以不同的部分对德奥的逃亡生活进行叙述,然而作品《生命如歌》并不仅仅是真实的再现一段历史和一场人类的灾难,更是表达作者特雷西·基德尔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在《生命如歌》中,男孩德奥6个月的逃亡经历,辗转于两个国家和两个种族之间,目睹了残暴的杀戮,和几十万人的真实灾难。人类因为自私、贪婪和欲望,将暴力和杀掠作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两个民族纠缠了数百年的恩怨加之西方国家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贫苦的土壤成为了人间地狱。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谓种族和异己的问题,都是以人类意识到“他者”而后认识到“自我”存在为基础的。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上将,种族屠杀是最为愚蠢的行为,而对于权利和利益的异己化欲望让这种残忍和暴力存在的又极为“合情合理”。《生命如歌》表面上是在叙述“逃亡与重生”的主题,实质上特雷西·基德尔试图用纪实文学作品来探讨种族屠杀的祸由,以及表达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同时讨论“人性善与恶”的问题。

第3篇:纪实文学范文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历史上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还是指以英国为代表的十九世纪欧洲一批文艺复兴作家们搞的一种文艺创作思潮和方法,主要就是以批判社会中的丑陋、揭示现实家庭社会的阴暗面、突破宗教教条杂规、对传统生活的批判和无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批判但却没有建议,对新生活和未来没有肯定意义。 

二、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 

十九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工业发展让英国的文学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主要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狄更斯,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巨大,通过对狄更斯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认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大概情况。 

狄更斯最擅长的就是对底层人物的刻画,从小处入手,从生活中最细微的点滴描绘起来,尤其在刻画贫穷和痛苦时的对象选择,具有其自成一派的特点,从人物刻画上,对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整体写作风格有深远而生动的影响。在底层生活的描绘上,狄更斯更倾向于对小孩子的刻画。狄更斯从小群体的角度出发,因为群体的特征更具有一般性,把群体的社会生活刻画得悲惨万分以突出社会的黑暗和阶级的矛盾是狄更斯的拿手好戏。他擅长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现实批判,其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都是针对社会底层人物悲惨生活的重点描绘和现实写照。 

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狄更斯选择了一种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控诉现实的渴望,而十九世纪的文学圈子里,小说其实并没有很流行,尤其是用小说来写照现实的做法,更加是少人问津,一方面是长篇小说不好控制内容和故事的走向,另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的描绘尺度不好把握。但是狄更斯偏偏要选用這样的方式,因为小说才能大胆的表达,因为长篇小说才能写出他内心的不忿和激动。在《雾都孤儿》中,主人公是一个孤儿,正如后面我们看到的许多长篇小说一样,主人公的生活是悲惨而孤独的,在他的周围到处是犯法和黑暗。狄更斯对社会底层里的人物刻画简直是深入骨髓,每个坏人都是有自己坏得不可救药的样子,哪怕是面对一样悲惨的人生也不会有一丝丝同情和拯救,相反的是更加自私的迫害和抢夺。这就是社会的样子,顶层社会的人和人之间是嬉皮笑脸的阴谋,底层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威胁和自私。但是主人公的善良是狄更斯的一种渴望,就是社会之光一样,狄更斯渴望社会有正义、有善良、有公平、有希望,所以主人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向任何势力屈服,而是顽强的做自己,最后成长成熟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故事当然有作家文学性的夸张和天真,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对比和矛盾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写实。 

狄更斯的作品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社会现实的厌恶、批判以及对社会公义、善良的追求、渴望,也正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之所在。现在的世界文学可能再也回不去十九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及批判现实主义时代了,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对现实的批判思考来审视当今社会的问题,思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良心是否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苑新法,杜小梅.浅析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 长城.2010(08):125-126 

[2]王红茹.英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质[J].作家.2015(12): 146-147 

第4篇:纪实文学范文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16-01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西方掀起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三股文化潮流,浪漫主义文学在一系列的论证后打败古典主义,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作为一股潜流在涌动着,随着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种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精神

司汤达既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虽然持浪漫主义立场,但其理论和创作却是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他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步纲领性著作。

司汤达在在《红与黑》中说:“一部优秀的作品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从中既可以看见天空的蓝色,也可以看见路上的泥塘,然而读者不应该错怪镜子中的泥塘,而应责备路人未能把水排去,以致路途泥泞难行。”在《阿尔芒斯》中的序言中他又写道:“丑恶的人在镜中掠过,这难道是镜子的错误码?”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司汤达主张文艺应像镜子一样,直面人生的美和丑,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尤其是再现现实中的“泥塘”――揭露那些现实中的矛盾和弊端。

二、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原则的论述

巴尔扎克继司汤达之后,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并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臻于成熟。他的文论主要集中于《

前言》中,广泛涉及了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目的、作家理想等根本问题。

巴尔扎克说:“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他认为小说应该成为社会风俗的历史,要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场面,要突出典型性的大事件。

巴尔扎克的特色是重视细节的真实,以此来突出对自然的客观摹仿。他说:“如果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它就毫无足取了”,认为细节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础。为了给《人间喜剧》提供大量的真实的经济细节,他常到他所熟悉的公证人或者诉讼人办事处去了解情况,搜集资料。

三、福楼拜对客观性原则的强调

福楼拜认为作家应该具有客观的立场,真实地再现生活,他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而又到处不见。”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反对在作品中现实“自我”,提倡让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和特定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文学表现出对生活的镜子般的忠诚。他认为主观的东西越少,描写才越真实,他希望作家具有上帝一般的客观性,保持中立、超离、默然的态度。

他主张作家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他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当我描写爱玛・包法利服毒时,我口中尝出砒霜味,感到身子中毒,引起两次消化不良,把晚饭全都呕出来。”但他又说:“你可以描写酗酒、爱情、女人或者荣誉,但有一个条件,你自己并未真实地变成醉鬼、情人、丈夫或军人。”福楼拜的“隐性客观说”指出了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区别和联系。

四、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应典型地再现生活

以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为代表的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百态的精神。托尔斯泰说,如果科学需要准确性和真实性,那么,艺术就需要双倍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托尔斯泰的文论著作《论所谓的艺术》《什么是艺术?》都较为明确地论述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第5篇:纪实文学范文

一、成立领导机构,组建强有力的创建队伍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校视安全为生命线,全校上下同心、高度重视。校长杨孝则作为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担任创建平安校园领导小组组长,带校长秦青勤具体负责,政教处和团委会承办该活动的运作开展。[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创建队伍在校长的带领下,分别由各科室负责人及年富力强的班主任等18人组成。创建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研究部署下一阶级创建活动的新方案、新举措,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抓好制度建设,实施安全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

创建活动,贵在落实。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了创建活动的持久性和有序性,确保创建措施能够落到实处,避免“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的被动局面。因此,创建领导小组共制定和完善了包括教学业务,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生活卫生四大板块的18个制度条文,并且把这些制度提交教代会通过,然后发放到每个科室和每个教职工的手中,使大家了然于胸,照章执行。

每学期初,学校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职责明确,要求具体,规划科学,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新路。校长与副校长签订责任书,副校长与所分管科室、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又与每一位任课教师签订了学生课堂管理责任书,班主任又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安全目标责任书,至此学校、班级、家庭形成了创建平安的合力与氛围,使得人人头上有责任,人人心中有目标,避免了推诿扯皮,避免管理上出现“真空”。同时,把责任书的执行落实情况与责任人的年终考核、奖金发放相挂钩。

三、注重安全教育,拓宽创建渠道

1、学校规定创建活动每月要召开一次全体师生参加的安全教育大会,每月14日为该校的安全教育日,每年的11月14日为安全警示日。另外,政教处还在平时组织安排了一些生活的演讲、辩论、书画展、征文赛等活动,使用权安全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田。

根据《创建实施方案》安排,每学期开学第一课为安全教育课,每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为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之前,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出行、乘车、交往等安全事项教育。在学校放长假期间,校长还组织班主任常常深入到学生聚集的村庄或社区,进行安全回访,使安全教育保持了家校一贯性,实现了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家庭接力。

2、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安全教育亦如是,初中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保护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使他们从容应对多变的世界,也是我们安全教育的重要一课。譬如:在灾难来临之际如何自救逃生 ,遭遇不测时又如何自卫自护,脱离陷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避免骚扰等,这些教育课题,我们则寓教于乐,通过小品演示、黑板报、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

3、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是该校交通安全教育周。学校邀请交警同志到校到校讲课,并在学生中间散发交通安全宣传材料,教室和校园内张贴了交通安全挂图,使学生渐渐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良好习惯。去年9月,县政法委、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在该校举行了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启动仪式,该校的安全教育效果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此外,每年的6月23日,是该校禁毒宣传教育日,学校教育广大学生远离,树立高雅情趣。还利用学生集会对学生进行反教育,学生则通过习作喊出了对的声讨和控诉,远离,崇尚科学在孩子的心灵中便悄然萌芽。

4、针对少年学生情绪波动大,好奇心大等特点,从20__年起,该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苦恼。对于差生和问题学生,则通过心理疗法,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树信心。网络毒害,曾使多少家长愁眉不展,对于进出网吧极个别学生,我们没有弃之不理,而是安排兴趣辅导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使他们走出网络泥沼。

5、加强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开展。该校聘请县公安局的贾旭芳科长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举办法制讲座,法制课与政治课交相融合,使法制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全体职工普法考试合格率达到100,学校管理走上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良性轨道。我们还通过班会、周会、第二课堂、国旗下的讲话等场合,对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四、强化管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该校规模大、人数大、生源广,安全管理工作无疑是学校的难点,重点和焦点,学校要求,紧紧围绕“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人人讲安全”来开展工作,对于学生安全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违犯追究谁”的责任追究制度。

1、实行校长带班值勤制。四位校长轮流值班,全天候负责处理学校的一切日常事务,实行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做好常规管理日常检查,对擅自缺岗和离岗者,扣除当月津贴。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提倡建立和谐住宅区,和谐班级。多年来,该校教学区和生活区未曾出现一起暴力事件或上访事件,治安状况稳定良好。

2、建立看校护院队伍,强化门房值班和夜间巡逻力度。尤其是夜间和节假日,要求校长带头值班,严加防范,堵塞漏洞,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重点看护好公寓楼、食堂、家属区、财务室等处所,夜间巡逻三人一组,配备巡逻和报警设备,做到了人防与物防的协调统一。门房值班加强了对外来人员的登记了解,严禁来人在教学期间进入教学区,严禁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滋事生非。并且实行警校管理方式,与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安全管理网络。该校每学期召开的家长座谈会,每个月发放的家校联系育人卡,以及与家长签订安全管理协议书,建立起了学生安全管理直通车,为广大学生构架起一个安全防护网。此外,还邀请交警和派出所到校做报告,并协助维护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环境。

4、坚持重点部位,重点防护。该校紧临交通要道,上下学期间人流、车流、学生流相汇聚,压力巨大,安全不容小视,该校安排了3名教师会同2名交警联手防护,风雨无阻,确保了学生出行安全和门通畅通,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称赞。针对学生上下楼梯易发生拖拽拥挤的状况,除在每层楼梯转弯处安[!]排专人负责疏导外,还实行了错时放学下课,三层教室比二层教室推迟5分钟,拉开时间,减轻上下压力,保证了上下安全。对化学实验腐蚀性药品的保管,做到铁柜存放,专人看守,在财务室还安置了防盗、报警系统。

5、后勤管理方面。该校有400多名在学校食宿,公寓楼实行封闭式管理,安排了4名生活管理员,一天两点名,严禁外入擅自进入,或者住宿生无故离校、夜不归宿,每个月喷酒一次消毒液,确保无流行病、传染病等疫情发生。学生食堂,粮油蔬菜定点购买,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工作场所定期消毒,定期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查验收。学生食宿安全卫生,从无流行病或食 物中毒等发生,有力地服务了教育教学正常进行。

6、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隐患排查。每个月第三日,校长带领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对学校教学设施、住宅区、线路、厕所、围墙及周边设施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隐患,责成有关人员限期整改。对于学校周边存在的可能危害学校教学工作的不良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予以清除。

7、建立了应急预案,制定了应急措施。如果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比如在放学时间,突然停电,则立即启用应急照明设备,所有校级领导在须在第一时间亲临教学楼现场指挥调度,疏导学生离校,坚决禁止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五、平安创建结硕果,满园芬芳谱新篇

第6篇:纪实文学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内外文本,探究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咏物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并掌握如何表达这种感悟的手法和形式。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间播放海边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欣赏。

【教学过程】

师:惬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的散文同样会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尤其是咏物散文,作者往往在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寄托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对生活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咏物散文的阅读。(板书课题。)咏物散文的阅读一直是我们阅读现代文的难点,很多同学往往在咏物散文的阅读分析上丢分。那么,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哪些咏物散文呢?

生:《爱莲说》。

生:《紫藤萝瀑布》。

…………

师:下面我们就以《紫藤萝瀑布》《行道树》为例来探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大屏幕展示:1.所咏之物是什么;2.体察、领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3.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生:我们探讨的是《行道树》。作者借行道树赞美了无私奉献的人,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是行道树在文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为人类送来绿阴,迎接太阳,为城市制造清新空气。

生:我们组探讨的是《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所咏之物是紫藤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师:那么,你能说说对生命哪方面的思考吗?

生:作者告诉我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还告诉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师:说得真好。一个同学用文中的话来解答,另一个同学是自己概括的,都很到位。

师:我们知道,咏物散文是以物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整理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情物”。而“语言”又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那就更少不了“语言”这一载体,那么这些“情物”和“情言”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呢?请同学们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大屏幕出示:4.整理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情物”;5.品味传情达意的语言;6.鉴赏评价表达情感的艺术性。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吧!

生:《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除了写紫藤萝还提到了“生死谜、手足情”,触及到了比作者小3岁的弟弟。面对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弟弟,作者焦虑悲痛,但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无法自拔。

生:我们组着重从语言上分析《紫藤萝瀑布》。文章中有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里将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生:文章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有的句子还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师:这几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特点,非常好!

生:我们组分析的是《行道树》。在《行道树》这篇课文中,作者除了写行道树,还写到了原始森林和欢度夜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相比,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

生:《行道树》这篇文章,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去推敲,例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的“悲凉的点缀”;“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为什么而“忧愁”,为什么而“快乐”?而且这篇课文是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精神。这都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

师:同学们概括得相当到位!那么,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刚才所探讨的问题。总结起来,就应该是以下几方面。(板书: 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剖析情言――鉴赏情艺。)

师:那么,“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现代文要掌握哪些内容呢?请看大屏幕。找同学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阅读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2.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3.探究理解文中句子及含义;4.理清文章思路;5.把握表达方式、写作特点;6.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就作品内容、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7.初步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精彩的语言。)

师:看来,我们探究的结果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学习咏物散文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创作咏物散文时,首先也要确定所咏之物,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这就需要平时我们培养观察力。

假如,你走进了一个遥远偏僻的山谷,在陡峭的断崖上,突然看见了一朵盛开的百合花,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清玄的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看看作者在百合花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配乐朗诵《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大屏幕展示,见下文)。下面,我们就按照我们探讨出来的学习方法,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小组讨论,提示方法。)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笥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野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哪,他头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生:我们组首先确定了文章的所咏之物是百合花,作者在文中借百合花的形象来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生:我们组认为这篇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师:说得好!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呢?

生:百合花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凭借这些,野百合战胜了很多困难,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还用了排比句,连贯、具体。其他小组的探究结果呢?

生:这篇文章所咏之物是百合花,但是还提到了其他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体――附近的野草,塑造他们的用意是用对比手法,衬托野百合的顽强精神。

师:说得很全面!提到了所咏之物,写作手法,还有写作手法的作用。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写野草的目的,仅仅就是来衬托百合花的顽强精神吗?

师:那你有何见解啊?

生:我认为,作者也许还讽刺了那些甘于平庸的人吧?

师:你不敢确定吗?你应该肯定地告诉我们。你很能发现问题,要记住,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希望你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生:我们小组着重从文章的语言上来分析的,文章开头提到“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这句话交代了百合花的生活环境,以生活环境的恶劣来衬托野百合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为下铺垫。

师:从语言出发,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谈,非常好!

生:“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这句话写出了百合花怎样与命运抗争。

生:“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是个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体现百合花坚定的信念。

生:我受同学的启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心田上”来修饰百合花呢?我觉得用得好,但我说不出为什么,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解答。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用“心田上”来修饰百合花,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是让百合花在人们心田上盛开,让人们对百合花的精神品质,铭记于心。

生:我们可以在文中发现线索,在文章中的倒数第2段,“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这“纯净温柔的一角”指的就是“心田”。

生:突出野百合的美好愿望,突出她的精神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这位同学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谢谢!

师: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粒纯洁的百合花种,但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心灵的土地是湿润、肥沃的,只要付出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生:老师,这株百合花经历了这么多的辛苦才开花,我认为有些不值。

师: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正要问你们,你们说说,值不值?

生:我如果是那株花,我也许会那么去做,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底。

生:我认为值得。因为开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能装点大自然,将美奉献给世界,完成大自然赋予的使命,也向世人证明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

师:太好了。看来,同学们对于人生价值也有了一定的思考。那么,从这篇文章中,你们得到什么启示了吗?

生:我觉得我们要先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生:我们快要中考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许我们会觉得很累,压力很大,但这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时候,我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证明一下我们的实力。(掌声。)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处处体现你们文学的功底,处处迸发你们智慧的火花。在生活中,能触发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慨的事物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喜欢的动物或者植物吗?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大屏幕展示:课堂说说。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动物,并用简洁且富有哲理的话概括你喜欢的原因。 所咏之物:喜爱原因:。)

生:我喜欢,因为“生来不羡阳春景,敢把金丝竞与天”。

生:我喜欢仙人掌,因为仙人掌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太棒了!

生:我想做梅花,因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师:是啊,一花一木,在智者眼里是精神、是意志;一花一木,在仁者心里是理想、是追求。让我们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仁者,去发现和感受世间的真情。(师布置作业:研读《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

【评析】

一、选取材料典型,实现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通过研读课内外文本,探究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该类散文阅读的技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选择得很典型,学生喜欢阅读,对学生思想有触动。三维目标互相浸透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二、逐步渗透方法,珍视学生感受

通过回顾所学过的咏物散文《紫藤萝瀑布》《行道树》,让学生来探讨阅读咏物散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给予了高度概括: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剖析情言――鉴赏情艺。然后结合此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调控,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例如课上一名学生说通过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引发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师马上引导,让他说说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另外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常听到“你的见解很独到”等类似的语言,从而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第7篇:纪实文学范文

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为每一门课程单独编定的纲要,它对该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予以规定,是该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讨论编写,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生效。一经编定,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备课、讲课提供依据,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学习有晓谕和指导作用,事先向学生通报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第三,为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拟定考试卷、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教学大纲的特点

1.科学性

教学大纲是为某一门课程编制的基本纲要,可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编写教学大纲,当然也要体现出这门科学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具体说,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在大纲中要有明确的表达;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在大纲中要有逻辑性地循序渐进;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纲中要有合理的安排;这门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在大纲中要有准确的规定。

2.简洁性

大纲是一个基本纲要,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列入,而必须写得简洁明白。大纲中既不能有描写,也不能有议论,大纲采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

3.长期可行性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朝三暮四,变化无常,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当然,教学大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科的进展,每过若干年,教学大纲就会修订一次,但这种修订不能过于频繁。

(三)教学大纲的写作

1.标题和编定者、编写或修订时间

标题采用课程名称加文体的写法,如《××课程教学大纲》。根据需要,有时可在前面加上教学对象,如《××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或《××年级××课程教学大纲》。

标题之下,写明编写者和编写或修订时间。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修课还是专业课,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本课程对于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教学目的。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哪些科学知识,提高哪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分配。说明每周安排课时数、共需周数、总课时数。其中课堂讲授占课时多少,实践环节占课时多少等。

第四,教学方法与教材。说明主要教学方法,是面授还是函授等,是讲授为主还是以操作为主等。如果事先有指定教材,应写出教材名字和出版单位、出版日期。

第五,主要教学内容。列出课程的主要章节及每章的重点思考题,并标明每章所用教学时间。

【 例 文 】

当代纪实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__年6月修订)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学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发展历史。

2.认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散文、口述实录文学等当代纪实文学的基本文体样式。

3.掌握纪实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安排授课2课时,共17周完成,总计3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教材采用孙春  著《文学的返璞归真——当代纪实文学概观》,中国文史出版社20__年6月出版。

四、教学内容

引论“纪实文学”:一个概念的突围(2课时)

思考题:1.纪实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纪实文学崛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第一章 中国纪实文学的历史回顾(4课时)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

一、《左传》

二、《战国策》

三、司马迁的传记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游记和轶事小说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第三节 唐宋以降的纪实散文

一、唐宋家

二、明清散文家

第四节 近现代的纪实文学

一、传统文体的继承:传记、游记

二、报告文学的诞生

三、建国后十七年的纪实文学概况

思考题: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主要文体样式。

第二章 全球视野中的纪实文学(4课时)

第一节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

一、美国的报告文学及“新新闻主义”的出现

二、诺曼·梅勒和他的《刽子手之歌》

三、“口述实录文学”和斯特兹·特克尔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纪实文学创作热潮

一、苏联和二战纪实文学

二、其他国家的纪实创作

思考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纪实文学概况。

第三章 寻找“真实”的坐标(4课时)

第一节 “真实”旗帜下的诉讼

一、近年来对纪实文学“失实”的指责

二、有关“真实”的几点分析

第二节 一切文本都有虚构性

一、纪实文学是历史性的文本

二、自由化虚构与有限制的虚构

三、完全纪实与非完全纪实

第三节 “真实”在纪实文学中的三个层次

一、“真实性”的多层性和动态性

二、消除对纪实文学“真实”的种种误解

三、纪实文学内部的不同真实标准

思考题: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探讨。

第四章 纪实文学与审美形象(2课时)

第一节 纪实文学中审美形象的呈现机制

一、表象、语象和意象

二、“单式语象”与“复式语象”

三、“意象”辨析

第二节 纪实文学审美意象的建构

一、叙事文学中的审美意象

二、早期的比喻、象征意象

三、晚近的变形、神话意象

思考题:纪实文学中的审美意象类型。

第五章 报告文学:文学的新闻化实验(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与局限。

第六章 传记文学:个人历史的文学呈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当前传记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第七章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历史的还原与重建(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1.对“历史”的重新认识。

2.历史题

材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第八章 口述实录:作者在叙事中的自我放逐(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第九章 纪实散文:个人视角的亲历讲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纪实散文的基本类型和写作方法。

第十章 纪实小说:争议中的生存(4课时)

第8篇:纪实文学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国;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和中外文化交流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推进,各种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也开始先后走进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生产逐步摆脱了长期滞后的局面,并在20世纪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进入2000年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生产迅猛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较之以往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如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推出的《复活的军团》、《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故宫》等。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相当大的提高。

在对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力图通过运用归纳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站在文化学、影视艺术审美学和市场学的视角,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直到新世纪初在主流媒体中播出并在受众中有一定影响的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和兴衰变化的原因的考察,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20年来价值取向以及它在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其《艺术形态学》一书中阐述了整个艺术世界的结构。所谓艺术形态就是艺术形式中介的要素、结构及整体艺术形态规范系统。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艺术当然也具有所有艺术所共有的特性,因此,艺术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同样也使用纪录片,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的形态构成中同样遵循着艺术的一般形态规律。但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有自身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形态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时间或空间连续为原则,以影像为媒介的一种对现实真实记录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形态,一是从个体的角度,即某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二是从历史文化纪录片整体发展的角度,即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其自身发展过程和成长环境中所呈现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整体角度看,可以把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形态分为:历史形态,即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从出现、发展、衰弱、崛起到逐渐各个变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化形态,即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文化时期所呈现出的形态;审美形态,即历史文化纪录片被作为审美艺术对象的不同审美表现形式。

20世纪初期,中国纪录片便已出现。由于中国近百年的特殊性,20世纪中国的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迥然不同。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兴起,代表作品1980年《丝绸之路》,继《丝绸之路》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热潮才开始。所以说上个世纪8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兴起阶段。

进入90年代,关注个体的人,关注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逐渐成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们的共识,因此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相对偏少。故该时期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低谷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高的增强,历史文化题材类型的纪录片的创作重新崛起,《郑和下西洋》、《故宫》、《再说长江》、《复活的兵团》、《舌尖上的中国》等的开播引发中国甚至外国观众的强烈赞美。可以说,21世纪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高潮阶段。

纵观20年来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我们发现它不仅深受中国时代环境变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国外各种创作理念的影响,从“我视电影为讲坛”,“真实电影”,“直接电影”,“画面加解说”“新纪录电影”到“新历史主义”等等。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一条和世界纪录片发展完全吻合的轨迹。如果说理念方面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内因的话,那么外因就是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运用。总得来说,纪录片创作主体多元化、现代技术的运用以及创作理念的开放和更新,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重要原因。另外频道的播出需求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媒体强大的覆盖能力,这些都推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而真正推动历史文化类能够走向市场并被受众所喜爱的原因则是实现纪录片市场化。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批评方法,到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才引入中国,开始深刻影响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新历史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历史碎片寻找历史的真实,“尤其表现出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同是2004年上映的《考古中国》,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不仅是通过独特的电脑特技、实物展示及场景重建展现中国历史文化,还从考古发现、当事人回忆等历史碎片发掘历史长河汇总的重大事件、探索人类思考中的不解之谜的。《再说长江》关注20年内变化着的普通人物,记录着巨变2年的一滴水一棵树。《故宫》中历史的书写不再完全局限于历史英雄人和宏观角度,而会选取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和平民视角。“新历史主义”本质上追求的是真实,这种真实的表现手段比较富有诗意富有“逸闻主义”,突出了“历史作为多种声音”的观念。“新历史主义”打破了以往的严谨理智和客观严肃,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也必须紧跟潮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同时取别人之精华,去自己之糟粕,同时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敢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的。但是国内单独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基本都是把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研究淹没于纪录片中。笔者在进行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20年研究发现,要想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掌握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无疑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本文只是稍稍引用各方面的知道,没有深入研究。关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是有很多很广的课题等着学者去挖掘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杨.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庞慧敏.纪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林少雄,吴小丽.影视理论文献导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纪实文学范文

纪检监察文化作为一种机关文化,具有纪检监察组织特定的特征,受众是纪检监察干部,强调的是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目的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文素质,形成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团体和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努力实现“三个更加”:使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更加紧密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成为维护党的形象更加出色的部门,纪检监察干部成为推进党的事业更加坚定的干部。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但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将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纪检监察文化也是如此。只要制定具体的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持之以恒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育和建设,就能营造出浓厚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能力,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制度化建设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是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和纪检监察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过去多年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的理性升华和科学总结,是对纪检监察机关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从文化的层面、角度和方式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有益尝试,相对于传统单一、受众被动接受、以硬灌式为主要特征的推进方式,更容易产生浓厚的亲和力、深刻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为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武胜特色的纪检监察文化,近年来,四川省武胜县纪委监察局响亮地提出“弘扬纪检精神,打造强优团队,凸显职能作用,当好忠诚卫士”的总体奋斗目标,以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大强度培训提高、大规模岗位练兵、大力度建章立制等四大活动为载体,以“正派质朴,宽容大度,团结友爱,主动尽责,严谨细致,好学求新”为做人做事基本理念,以“政治坚强,明辨是非,恪尽职守,精通业务,坚持原则,秉公执纪,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为基本职业道德操守,以当好反腐先锋、忠诚卫士、廉洁标兵、正气表率“四种人”、体现先进性为具体要求,以抓学习、强培训、严管理、重实践、建规章为主要措施,积极营造先进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

抓学习。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活动,丰富新知识,培育新理念,启发新思维,注重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方法。紧密结合武胜实际,制发了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意见,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加强领导、具体领导,分类指导、具体指导,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开明教育、开放教育,通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达到:一是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是任务、是责任、是习惯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头脑,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职工内在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二是普遍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使之了解和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和熟知纪检监察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五种能力”,达到“人人会办信、人人会办案、人人会办文、人人会电脑、人人会普通话”的业务要求。三是明显改善工作作风,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激情、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增强,雷厉风行、严谨细致、锐意进取等良好风气养成,实现精神状态一流,办事效率一流,对外形象一流。组织上从人、财、物、时间、精力等方面积极提供学习保障条件,并确定每周星期五为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学习日”。在学习内容上,坚持政治类、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兼顾,在组织学好政策法规、掌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分时期、分阶段组织学习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定期开出推荐读书篇目,公费购买学习资料赠送给职工。近期已向职工推荐赠送《致加西亚的信》一书,着力激发敬业精神和主动意识。在学习形式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借助和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在读书学习基础上组织进行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该怎样作为”的思考和研讨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在读书学习和思考研讨过程中形成先进的价值理念。强培训。开展大强度培训提高活动,像扫文盲一样扫“纪盲”,像普及文化知识一样普及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在抓好理论武装的同时抓好业务武装。主要抓好开放式培训,主动请进来,邀请国内专家作反腐败斗争形势和纪检监察业务辅导报告;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定期开设纪委监察局领导、室主任、业务骨干讲座;从市内、县内邀请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专家讲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国际形势等知识;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外出考察培训,开阔视野;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等各类培训机 构进行短期培训,3年内力争使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轮训一遍。鼓励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在职教育和学历培训;实行纪检监察干部上挂下派制度,加强实践培训;每个季度由纪委监察局和联组联片工作组分层次集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考试;利用各种会议以会代训。

严管理。大力实施“以人为本,建设纪检监察文化人”的管理战略。坚持凭实绩、德才、群众公认用干部,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干部,加强监督约束,严肃纪律,严厉查处违法乱纪干部,坚决维护队伍纯洁性。在管理上,重点突出“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主题。举旗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鲜明地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服务性,强化“四个服务”(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纪律法规服务,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服务,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服务)。抓班子,就是发挥县纪委常委会作为“设计师”(工作总体规划设计)、“发动机”(围绕目标发动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火车头”(身体力行带头带动)和“调控器”(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委局机关和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的“主心骨”。带队伍,就是通过领导示范带头、领导帮扶带动、领导引导带领,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成让党委政府放心、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队伍,树立起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在措施上,主要是全面推行制度化管理,以制度管人,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并保证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制度向机制演进。认真提炼纪检精神和经验,把多年来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制度转化上升为纪检监察管理文化,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恒久影响力。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把握日常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原则,注意研究纪检监察干部的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事业激励人,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努力营造拴心留人、团结和谐的机关氛围和人际关系。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实行层层谈、定期谈、重点谈相结合,加强提醒教育和思想引导。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抓示范,强激励,重引导。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分委局机关目标管理和全县党风廉政责任制目标管理两个层面推行,着力构建科学、简便、易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激励和综合调节作用,推进团队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创造性地引进经济管理理念,对重要工作实行项目责任负责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矩阵式管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