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地藏王菩萨经精选(九篇)

第1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该塔筑于高约5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80.22米。塔座为须弥座,塔身八面,外角雕砌八根塔形倚柱,上方阴刻灵塔名号,下方刻密宗菩萨名号。每面中辟券龛,内雕坐佛,正面龛外侧高浮雕二胁侍菩萨;隅面外侧雕二天王。在东北和西北隅面上雕垂幛璎珞式宝盖;在东南和西南隅面上雕须弥山,佛顶和菩萨头顶均饰垂幛璎珞式宝盖,每面饰两相对“一”字形飞天像。塔身之上为十三层密檐,整个塔的轮廓呈锥体,为辽代的密檐风格。

大明塔不论是在型制和形式上,还是在结构和材料上都具有辽代早期塔的特点。结合史料记载,推断大明塔应建于辽圣宗统和四年之后的986~1012年之间,是现存辽塔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大明塔为辽后期大量修造的八角型密檐佛塔提供了蓝本。特别是它在塔身装饰上开创了塔身八佛、八灵塔整体构图以及一佛二菩萨、二飞天雕刻组合之先河,在其之后的传统辽地建塔均受其影响,形成了以精美塔身砖雕以及蕴含丰富佛教文化知识为特色的辽塔风格。

大明塔塔身由四个正面和四个隅面组成。四正面的雕刻由一佛二菩萨二飞天组成,四隅面由一佛二天王二飞天组成。在两面交角处,砖砌成灵塔,在灵塔的上层刻有灵塔名号,下层刻有菩萨名号。下面按照主尊在南,顺时针方向,依次介绍。

南面主尊结跏趺坐于须弥莲花座上,背饰火焰纹身光,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颈系璎珞,结智拳印,为菩萨装。与此尊相同的造像还见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制合利宝函的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雕刻、重庆合州城山濮岩寺长庆三年(823年)石窟造像、陕西宋金石窟寺、大足北宋石篆山、宋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与大理国千寻塔藏雕像中的毗卢佛尊。在辽宁朝阳北塔辽代天宫出土的鎏金银塔、经塔中,鎏金银塔第一节塔身线刻大日如来,经塔塔身第1重金套錾刻大日如来,均为菩萨装结智拳印造型。建于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木塔第五层内大日如来像以及木塔内第四层释迦佛像腹内的《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木刻佛画之主尊大日如来也与大明塔主尊造型一致。此尊造像与唐代不空(705~774年)译《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处念诵成佛仪轨》记载的毗卢遮那佛完全一致,“遍照如来身,形服如素月。以一切相好,周庄严法身。戴金刚宝冠,轮髻为首饰。众保庄严具,种种拔饰身。持智拳大印,处于师子座。日轮白莲台,智拳印所谓:中小名掘梅,头指(即食指)拄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心,是名智拳印”。因此可以断定,此尊佛为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晚期辽塔多有仿效,如锦州广济寺塔塔身正南面、北镇崇兴寺双塔西塔正南面、义县广胜寺塔正南面,均为头戴华冠,身披袈裟,手结智拳印的毗卢遮那佛形象。

左侧根据灵塔下部榜题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左手执未开敷莲花,喻众生的含藏菩提心,右手结安慰印,身披天衣,系璎珞,头后饰圆形头光,站在莲台上;慈氏菩萨形象与观世音菩萨基本相同,头饰略有差异,持物不同,弥勒菩萨手持宝幢,用以庄严毗卢遮那佛道场,能降伏一切魔。

菩萨上部两飞天被如意云气承托,上身,下着长裙,身系飘带迎风而舞。左手前伸手托供盘,右手置于身后。在飞天上方约50厘米处,有直径约50厘米左右圆形痕迹,分析应为当年庄严塔身之大铜镜,现已无存。

塔身西南面主尊为佛身,头顶螺髻,身披袈裟,左手置于脐下,结定印,右手当胸,结说法印。身后巨大的火焰纹身光雕饰全部缺失,只留下一丝痕迹,现于头后砖壁上彩绘圆形头光。除南面主尊毗卢遮那佛身光完整外,其余七尊身光全部缺失,只留有痕迹;佛身两侧各立一天王,头饰巾冠,上身,下着战裙,身系飘带,璎珞从颈部下垂至脚下,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横颈,五指发力张开,赤足站立,神态威武凶猛。头顶饰须弥山形装饰,显示着四大天王在须弥山腰守护着六欲天的第一重,护持佛法。飞天形象与南面基本相同。

塔身西面主尊与西南面基本一致,两侧为菩萨,左侧菩萨为虚空藏菩萨,左手持钵,右手当胸;右侧为普贤菩萨,左手持并蒂莲花,右手当胸。

塔身西北面与东北面基本一致,佛身两侧各立一天王,西北面和东北面天王身体造型与东南面和西南面天王基本相似,唯头部后面饰以火焰纹头光,头顶饰以流苏宝盖。主尊佛像双手结说法印;

塔身北面与西面基本一致,主尊佛左侧菩萨为金刚手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结说法印;主尊右侧菩萨为文殊菩萨,左手持宝珠,右手结安慰印。此两尊菩萨双足各踏一朵莲花。

塔身东北面与西北面基本一致。主尊佛左手结定印,右手结说法印。两天王站在方台上。

塔身东面主尊佛像一手当胸,一手置于脐部,均结说法印。主尊佛左侧菩萨为除盖障菩萨,左手执剑,右手结定印;主尊佛右侧菩萨为地藏菩萨,左手持金刚杵,以此杵象征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右手结定印。二菩萨双足各踏一朵莲花。 塔身东南面与西南面基本一致,唯佛像手印不同。主尊佛像双手结说法印。两天王站在小方台上,手持宝棒。

整个大明塔塔身装饰由八佛、八菩萨、天王、灵塔、十六飞天构成。八佛由主尊毗卢遮那佛统摄,其余七尊具体名号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另七尊造型和手印基本一致,均为释迦牟尼佛的不同化身;一说是另七尊为过去七佛,与义县奉国寺供奉七佛一样,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合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还有一种说法,另七尊为药师七佛,出自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义净于佛光寺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从西南按顺时针依次为: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锦州广济寺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八面主尊构成与大明塔基本相同,南面亦为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在1996年维修此塔时,在北面主尊佛像腿部砖上,发现有“药师佛腿部第口块砖”刻字,因此,可以明确地将锦州广济寺塔的北面主尊的位格定为药师佛。由此可以推断另外六尊可能为药师七佛中的另外六尊。反推大明塔,亦应如此。大明塔八佛只有南方毗卢遮那佛身后有巨大身光,而其他七尊虽在建造之初也建有身光,但完工后便马上被人为剔除,说明此七佛的位格要低于毗卢遮那佛。

八菩萨按顺序为: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此菩萨

组合当出自唐不空译《菩萨曼荼罗经》。大明塔所雕菩萨与《菩萨曼荼罗经》中菩萨名号虽然一致,但所执法器和手结契印却不相同,《菩萨曼荼罗经》中,观世音菩萨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此塔右手施安慰印;慈氏(弥勒的汉译)菩萨在经中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此塔慈氏菩萨却手持宝幢;虚空藏菩萨在经中,左手持宝珠,右手流出无量宝。此塔虚空藏菩萨左手持钵,右手当胸;普贤菩萨在经中右手持剑,左手施与愿印。此塔普贤菩萨左手持并蒂莲花,右手当胸;金刚手菩萨在经中,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按胯。此塔中金刚手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结说法印;妙吉祥(文殊的汉译)菩萨在经中左手持青莲花,中有五股金刚杵,右手施与愿印。此塔金刚手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结说法印;除盖障菩萨在经中左手持幢,右手施与愿印。此塔除盖障菩萨左手执剑,右手结定印;地藏菩萨在经中左手安脐下拓钵。右手覆掌向下。此塔左手持金刚杵,右手结定印。此塔菩萨手持法器与手印虽说与《菩萨曼荼罗经》所载略有出入,但法器品类未变,只不过在所持菩萨间互相调换,其功效应是一样的。分析其原因,极有可能是建塔施工者将法器和手印弄混造成的。

关于四隅面胁侍的位格有四种说法。一说,此四隅面的八尊为由菩萨转化为忿怒相的教令轮身明王,分别是马头明王、大轮明王、大笑明王、步掷明王、降三世明王、六足明王、无能胜明王、不动明王。另一说,此四隅面为神将,即指轮藏周围所安置之八位神将,即:大梵天、帝释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与密迹、金刚二力士(俗称仁王)。皆为护持佛法之善神。第三说,四隅面为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本来每面是一尊,但这不符合中国人崇尚对称的思维定式,就造型相同,一个开口,一个闭口,两两成对。在塔上,也符合审美的标准,与菩萨相协调。而且在唐代僧人所著注疏《金光明经文句》中,也对此曾经做过合理解释。此塔四隅面的天王造型基本相同,均为左侧闭口,右侧张口,所持法器均为宝棒或宝杵。第四说,此塔东南和西南隅面,应为天王中的四方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其头顶为须弥山,头后无火焰头光,其位格要低于东北、西北隅面,东北、西北隅面,头后施火焰纹头光,头顶施流苏宝盖,应是按《金光明经》熏修道场中排在面前的功德天、大辩天、梵王天和帝释天。笔者更倾向于第四种说法。

第2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关键词:图像学;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佛教;衍生图像

在佛教的流派中,净土宗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净土宗供奉的主要是佛门三圣,其中对于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大势至菩萨的关注则相对较小。传说中大势至菩萨出生在西方清净国中,成就法门为念佛三昧,堪称净土菩萨。在西方净土思想中,大势至又做大精进、大势志,与观世音并列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在佛门中人享有尊崇的地位。在我国,相对于将观世音象征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的则是智慧。而大势至菩萨被众生信仰,其最要因素就是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一起引导逝者前往极乐世界。

1 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形成

1.1 大势至菩萨形象的由来

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对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势至菩萨为男身,而且“头顶的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其余特征与观世音菩萨一般无二。

1.2 中土造像与菩萨信仰

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势至菩萨在甘肃炳灵寺,形象与经文中描述并无很大差异,只是菩萨冠中并没有宝瓶。事实上,大势至菩萨头冠中宝瓶是在唐代以后才明显的,而且从唐代以后,手持莲花成了大势至菩萨的身份标志。一般在造像中,都将大势至菩萨安置在阿弥陀佛的右侧,不过也有将大势至菩萨安置在菩萨群中,比如在安岳圆觉洞第二十二窟中。

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中国的传教之中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影响很大,性别也渐渐由男身转变成女身。早在敦煌遗存下来的大势至菩萨像中,就出现了男身和女身两个版本,以后就多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了。不过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势至菩萨的女身年龄也有变化,比如在隋唐时期多为面容姣好的年轻女性,到了宋朝就成了中年妇女形象,而到了明清又转变为面容饱满慈祥的老妇人。近代与现代的大势至菩萨延续明清风格,造像样式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相差不是很大,只不过改变其手印与宝冠。

2 西夏阿弥陀三尊来迎图中的大势至

阿弥陀净土信仰的目的是转念弥陀名号,死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只要众生念阿弥陀佛名号并且发下宏愿,阿弥陀佛就会派遣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二十五菩萨接引信徒至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来迎图”的由来。

“来迎图”大概出现在唐代,随着净土宗的发展,信仰大势至菩萨的信徒越来越多,但是在造像上,大势至菩萨往往是与其他菩萨供养在一起,几乎没有单尊供养像。作为与观世音地位相同的西方尊者,为什么没有被信徒单独供养,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净土信仰在西夏十分盛行,黑水城中出土过《净土求生顺要论》、《佛说阿弥陀经》等很多文献。但是其绘画的表象能力并不是很强,与敦煌壁画相比逊色很多。不过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的“来迎图”,却表现出西夏净土信仰的特色。“来迎图”中的大势至菩萨的图形学特征为:1)大势至菩萨都是与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一同出现的,并没有单独出现的情况。2)大势至菩萨的标志就是头饰宝瓶的菩萨装或者袈裟,一般不表现身光。3)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合托往生者的大莲花座,身体微伏,迎接往生者。

3 大势至趋势的引路菩萨图

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地区,西方三圣图是最重要的供奉对象之一。这种现象是在大乘佛教流行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供奉释迦摩尼、梵天和帝释的信徒较多。与西夏地区的“来迎图”相对,中土汉地出现了与之对应的“引路菩萨图”,其内涵与“往生图”相似,是引导死者前往极乐世界。

通过对各个朝代的画像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三尊接引者简化成了一尊,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都消失了,只剩下观世音菩萨。自从东晋以来,社会上层都推崇净土思想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思想,特别是经过净土宗的推导,往生已经成为佛家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现象。也正是因此,在唐代与宋代,关于西方三圣的图像很多,也出现了西方三圣共同出现的“来迎图”,但进一步出现的图像中,只剩下“引路菩萨”,而由于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引路的职责自然被归到了观世音菩萨的身上。

4 “引路菩萨”与藏式“莲花手”

我国的佛教分为两大派: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但是无论那个流派,观世音菩萨都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佛。在藏区,观世音菩萨被认为是雪域的保护神,持莲花的观世音菩萨造型就出现在藏区。“莲花手”随即成为观世音菩萨的一个称号,并体现出观世音菩萨的两个职能:帮助世间众生脱离苦海和在未来佛降临世间之前代替未来佛解救众生。

“莲花手”的名称在文献中流行很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造像流传广泛。从图像学的角度看:在最初的引路菩萨中还保持有莲花标示,而在莲花的上则多缀有一个冥幡,也正是这个代表死亡的冥幡,体现出持莲花观音在汉地造型中的改变。作为引路菩萨,他的图像特征是:手持系有冥幡的莲花引导死者走向极乐世界。然后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莲花图样也消失了,只剩下冥界、幡,于是在汉地,持莲花引路菩萨又变成持幡引路菩萨,其图像学特征为:一首持长柄香炉,一手持缀有大幡的长杆。

5 结束语

在汉传佛教中,由于西方净土思想和往生观念的影响,产生了西方净土变相这种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在藏地很少出现,“莲花手”的图像在藏地出现的也较多。在信仰上,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相比是大大不如的,甚至从“来迎图”上消失,但一直盛行,从未衰败。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一直被世间传颂。

参考文献:

第3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关键词】 度母;度母信仰;观世音菩萨;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中的度母

度母是众菩萨中一位备受信徒喜爱的女性菩萨,梵语为“Tara”,藏语叫“卓玛”,汉语称其为“多罗菩萨”。其外貌庄严美丽,身姿婀娜优雅,在佛教信仰体系中被认为是三世如来和一切菩萨摩诃萨之母,也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度母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那烂陀寺遗迹出土的佛菩萨像中,就有很多多罗菩萨像;另外菩提伽耶大觉塔上,还保留着多罗菩萨像。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1]又《大唐西域记》卷九:“胄王铜佛像北二三里,U精舍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每岁元日,盛兴供养,O境国王、大臣、豪族,赍妙香花,持宝醺牵金石递奏,丝竹相和,七日之中,建斯法会。”[2]由此可以看出多罗菩萨与观自在菩萨地位相当;当时对多罗菩萨的信仰极盛,供养的人群也大都是王公贵族。

度母在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中地位也极高,深受藏民信徒的喜爱与崇拜。关于她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记载的:“在无始之前,在过去佛具足十力的鼓音王如来住世的时候,世间的古印度那措沃王国诞生了一位公主,名叫益西达娃(慧月公主),她的形象如梵天之女那样美丽,她的遍知心和神通,如文殊菩萨那样智慧,她的身心无比殊胜,对世间的一切充满爱心,无限的慈悲。”[3]故事里的达瓦公主便是度母的化身。另一个大家所熟知的传说是,观音菩萨以其慈悲的愿力救度罪苦有情时,不忍见众生之苦,悲从中来,流下了慈悲的泪水,泪水汇聚成海水,海水中生出莲花,莲花中显现出度母,她发愿与观音一同度化众生。故可以说度母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现,也是观世音菩萨为慈悯救护六道一切众生,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的化现。在藏传佛教中,度母与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同为“世间三殊胜之神”。她以一个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和“度诸若之母”的身份存在于世,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或“一切众生之母”。[4]

度母以颜色区分为二十一相,称为二十一度母。据藏文《大藏经》记载,二十一度母的名号分别为:救度速勇母、秋月朗洁母、金色度母、如来顶髻尊胜母、艘暨尺宥饶浮⑹と界母、破彼他母、破魔军母、圣妙施母、圣无忧母、胜除贫母、妙施祥瑞母、圣熟化母、妙引愤怒母、大寂静母、圣灭欲母、利乐一切母、圣尊圣母、圣烬苦母、妙生悉地母、圆成一切母。[5]在二十一度母化现中,最常见的是绿度母、白度母和红度母。绿度母总摄其余二十尊度母所有功德,能够救八种苦难,故又称为“救八难度母”。绿度母身呈绿色,头戴花蔓冠,发髻高挽,双耳垂金环,慈眉善目,上身,肩披掩腋衣,颈挂珠宝璎珞,帛带飘绕,左手当胸捻一曲茎番莲花,右下手下垂,掌心向外作施愿印,也捻一曲茎莲花,以象征克服八难,施众生予安乐,赤足于莲上,莲瓣粉嫩如初生。另外还能熄灭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尤其对女性遭遇的苦难有着特殊的悲悯。其本尊心咒“嗡 达列 都达列 都列 梭哈(om tare tuttare ture soha)”具足一切息增怀诛之功用,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满足一切众生愿求(现世富贵长寿平安吉祥、除诸病苦业魔障碍等),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究竟的安乐。因其救度迅速、摧灭魔业勇猛,故又被称作“救度速勇母”。

二、度母信仰在的传播

起源于古印度的度母信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早期传入。据藏传佛教史记载,当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入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时,所带去的一尊檀木度母像被认为是的第一尊度母像。大昭寺《柱间史》也记载,在修建大昭寺时,曾在大昭寺内绘制了怒像度母及救八难度母壁画。[6]

随着大乘佛教在藏地的传播,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开始融入社会。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使藏族社会从桀骜不驯的原始状态慢慢走向文明。在伟大的君主松赞干布的推动下,大乘佛教逐渐被雪域藏民族的僧俗接受,并朝着神秘而极致的方向发展。《王统记》记载: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藏王松赞干布,度母化为尼婆罗赤尊公主,作利益一切有情之事。唐朝的文成公主也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王统记》里这样描述文成公主:“身具兰麝芬芳,常有翠绿小蜂,飞绕其前,右颊上有骰子点纹,左颊上有莲花纹,额间有一黄丹圆圈,内现度母圣像”。[7]这些神秘的身份象征实质上就是藏族独特的度母信仰的缘起。

度母信仰的出现还和的原始宗教――苯教密切相关。苯教是社会最早的信仰观念综合体,是一种多神崇拜的自然宗教。其特点是“万物有灵”,崇拜一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包括山川、河流、大地、风雨雷电、兽类、日月星辰等;亦崇拜很多女性神祗,苯教文献中就记载季节神大多是女性形象。佛教进入后,很自然地将原有的苯教女性神祗和印度佛教中的神祗相结合,形成特有的神灵形象。当然作为女性形象神祗的度母在藏传佛教中并不是唯一的,藏传佛教中还有光明佛母、作明佛母等很多女性形象的菩萨佛母。

莲花生大士入藏后包容了苯教,并把一些女性神祗吸收进佛教,使之转化为佛教护法神。印度阿底峡尊者[8]对度母的推崇也堪称佛教史上的佳话。他整理了藏传佛教的教理体系,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据记载,度母为阿底峡尊者六个本尊之一,他在度母的指引下赴藏传法。尊者是以白度母为本尊修持的,其修持亦是噶当派殊胜教法之一。其他教派如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虽然在修持佛法中都有各自的本尊,但无一例外都认为自己是阿底峡尊者的传人,都虔诚地供奉度母、修持度母法门。阿底峡尊者对藏区度母法门的传播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

三、结语

藏传佛教中的度母以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和“度诸若之母”的身份存在于世,其起源和观世音菩萨信仰密切相关。在藏传佛教中因颜色不同被称为二十一度母。度母信仰于吐蕃王朝早期传入,伴随着佛教和藏地原始宗教苯教的相互交融而逐步得以普及。

积极正确的,都能给予人们正确的人生引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度母信仰在藏传佛教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一样,她是藏族佛教信徒的精神依托。藏族大众坚信:修持度母法门,就能够得到世间出世间的利益;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满足一切众生获得现世富贵长寿平安吉祥、除诸病苦业魔障碍等愿求,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究竟的安乐。所有这些利益既是对度母信仰的崇拜,又是个人修持的精神所在,他们把“自我”与本尊度母相结合,达到佛教信仰的完美高度。

【参考文献】

[1] 唐玄奘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卷八(摩揭陀国上).中华书局,2000.650.

[2] 唐玄奘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卷九(摩揭陀国下).中华书局,2000.761.

[3][5] 德吉卓玛.圣殿中的莲花―度母信仰解析[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3.54.

[4] 德吉卓玛.论度母的起源与文化摸式[J].研究,2006.4.24.

[6] 毛兰木嘉措校订.柱间史[M].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231.

[7]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王统记[M].民族出版社.2000.

[8] 阿底峡(Atisa 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他传播的思想和学说后来形成噶当派,译出《摄大乘论》及世亲《摄大乘论释》等多种经论.

第4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关键词: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编号;简目

中图分类号:K878.6;G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4106(2012)01―0046―06

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是2004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政府对神德寺塔身进行全面维修改造而意外发现的一批包括佛经文献、彩绘佛画在内的汉语图文佛教古籍。当时负责维修神德寺塔的工匠在修补第四层塔身南边的拱券窗时,由于往下铲除洞内堆积的“尘土”,使得一些散落的经卷舒展披挂在脚手架上,于是被意外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这批文献多年来一直深藏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博物馆而不为外界所知,没有修缮保护,也从未编目整理,研究利用更是无从谈起。在我们去考察、整理研究之前,这批经卷甚至没有完全展开过,仅在2004年文物鉴定的时候打开了两三个而已。2010年5月我们与耀州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打开了全部经卷,一一编号并拍摄图片,随后我们进行了全文校录、经名拟定、著录解题等工作。

这批文献我们编定为242个人藏号(Y0001一Y0242)。有的卷号由于夹杂了不同经卷的碎片,因此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将之分离出来并续加新号,目前共计306个卷号。其中手写纸本241个卷号,雕版印刷纸本54个卷号,包含带有版画者10种;此外还有十余种纸本彩绘、绢本彩绘。这批文献除尚未定名的经卷外,已知有四十余种佛经,内容丰富,部分经卷尚存题记、发愿文等。我们还发现两个标有明确纪年的经卷,一个是0032号题记“雍熙二年”,即公元985年,“雍熙”为宋太宗年号;另一个是Y0041号题记“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该年亦为宋太祖驾崩之年。这批文献曾经由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为“金元时期作品”。然而,经过我们的整理和考证,我们确定为“唐五代宋初时期的经卷、绘画”。

为让学界了解这批出土文献的内容,现将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目录先予公布,以便学者引用(以下文献目录中经卷末未加注者均为“写本”)。

Y0001《金光明经》卷第2

Y000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00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04《佛说随愿往生经》

Y0005《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006《佛说解百怨家陋罗尼经》

Y0007《金光明经》卷第2《四天王品第6》

Y0008《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009《妙法莲华经》卷第4

Y0010《妙法莲华经》卷第1

Y0011《金光明经》卷第3

Y0012《金光明经》卷第3

Y0013―1《妙法莲华经》卷第4

Y0013―2《妙法莲华经》卷第5

Y0014―1《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刻本)

Y0014―2《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014―3《写经残片》

Y0015《佛说天地八阳经》

Y0016《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017《大宝积经》卷第34《出光明会第1l之5》

Y0018―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18―2《妙法莲华经》卷2《譬喻品第3》卷首版画残片(刻本)

Y0018―3《消灾菩萨版画残片》(刻本)

Y0019《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刻本)

Y0020《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9

Y00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22《佛说解百冤家陀罗尼经》

Y0023《妙法莲华经》卷4《提婆达多品第12》

Y0024《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025《写经残片》

神德寺塔的历史概况以及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发现经过,参见黄征、王雪梅《陕西神德寺塔藏经洞出土文献Y0001卷第二为唐人写经考》,《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2期。

本编号由黄征、王雪梅与耀州区博物馆一起编定,“Y”是“耀州”之“耀”的拼音缩写,“0001―0242”是其流水号。Y0001是全部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第1号,也是最早全卷打开并曾在耀州区博物馆公开展出其图片的唯一经卷。

如YOOOl即是唐人写经。具体情况参见黄征、王雪梅《陕西神德寺塔藏经洞出土文献Y0001卷第二为唐人写经考》。《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2期。

Y0026《佛说佛名经》卷第7

Y0027《金光明经》卷第2《四天王品第6》

Y0028《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029《妙法莲华经》卷第6

Y0030《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31《金光明经》卷第4

Y0032《佛说解百冤家经》

Y0033《妙法莲华经》卷4《五百弟子受记品第8》   Y0034-I《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34―2《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035《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10》

Y0036―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36―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37一l《佛说解百冤家经》

Y0037―2《妙法莲华经》卷第5《如来寿量品第16》

Y0038一l《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38―2《妙法莲华经》卷第4《提婆达多品第12》

Y0038―3《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

Y0038―4《妙法莲华经》卷第7《妙庄严王本事品第27》

Y0039一l《妙法莲华经》卷第2(刻本)

Y0039―2《北斗七星护摩法》(刻本)

Y0039―3《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刻本)

Y0039―4《妙法莲华经》卷第5《安乐行品第14》(刻本)   Y0040《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13》

Y0041《斗七星护摩法》(刻本)

Y0042《妙法莲华经》卷第4《提婆达多品第12》

Y0043《刻经残片》(刻本)

Y0044《写经残片》

Y0045《写经残片》

Y0046《金光明经》卷第2《四天王品第6》

Y0047《佛顶尊胜随罗尼经》

Y0048―1《佛说解百生陷罗尼经》(刻本)

Y0048―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049《妙法莲华经》卷第5《分别功德品第17》

Y0050《金光明经》卷第3

Y0051《佛说解百生冤家陀罗尼经》

Y0052《妙法莲华经》卷第3第6

Y0053《随愿往生经》

Y0054《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善业道品》

Y0055―1《佛说观世音经》

Y0055-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056《佛说解百生随罗尼经》(刻本)

Y0057《版画残片》(刻本)

Y0058《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刻本)

Y0059《佛说无常三启经》(刻本)

Y006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61《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1》

Y0062《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刻本)

Y0063《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如来赞叹品第6》

Y0064《写经残片》

Y0065《写经残片》

Y0066《刻经残片》(刻本)

Y0067《佛说随愿往生经》

Y0068《佛说解百生冤业报经》

Y0069《佛说解百生冤家经》

Y0070《佛说北斗七星经》

Y0071《佛说解冤家经》

Y0072《佛顶尊胜随罗尼经・序》

Y0073《妙法莲华经》卷第5《分别功德品第17》

Y007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刻本)

Y0075《佛说解百生冤业报经》

Y0076《佛说阎罗王经》

Y0077《阎罗王经》

Y0078《佛说父母恩重经》

Y007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80《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08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刻本)

Y0082《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9

Y0083《妙法莲华经》卷第2《譬喻品第3》(刻本)

Y0084《妙法莲华经》卷第2(刻本)

Y0085《妙法莲华经》卷第4《五百弟子受记品第8》

Y0086《妙法莲华经》卷2《譬喻品第3》《信解品第4》版画残片(刻本)

Y0087《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08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89《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09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91《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092《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刻本)

Y0093《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09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09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96《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1》

Y0097《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09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099《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Ol00―1《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YOl00―2《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YOl00―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OIOI《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102《妙法莲华经》卷第4《五百弟子受记品第8》

Y0103《天地八阳神咒经》

Y0104―1《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104―2《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105《妙法莲华经》卷第4《五百弟子受记品第8》

Y0106《妙法莲华经》卷第4《五百弟子受记品第8》   Y0107《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108《北斗七星护摩法》(刻本)

Y010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OI10《佛说无常经》(刻本)

YOlll《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3《论议品第5》

YOI 12《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OIl3《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Oll4《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Oll5《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OI 16《写经残片》

YOll7《佛说解百生冤家陋罗尼经》(刻本)

YOll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Oll9《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刻本)

YOl20《版画残片》(刻本)

YOl21《佛说续命经》

Y0122―1《妙法莲华经》卷第4《提婆达多品第电

Y0122―2《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12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24《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125《版画残片》(刻本)

Y012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27《净三业真言》(刻本)

Y0128《佛说解百生宽业报经》

Y0129―1《天地八阳神咒经》

Y0129―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Ol30《写经残片》

YOl31《写经残片》

Y0132《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1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3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35《写经残片》

Y013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37《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刻本)

Y013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139―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39―2《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YOl40《佛说佛名经》

YOl41《版画残片》(刻本)

Y0142《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143《舍卫国王等听法图版画残片》(刻本)

Y0144―1《佛说解百生陋罗尼经》(刻本)

Y0144―2《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14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46―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146―2《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147一l《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47―2《妙法莲华经》卷4《提婆达多品第12》

Y0148《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149《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Ol50―1《版画残片》(刻本)

YOl50―2《绢画残片》(手绘)

YOl51《妙法莲华经》卷第3《化城喻品第7》

Y0152《妙法莲华经》卷第4《提婆达多品第12》

Y0153《写经残片》

Y0154《佛说续命经》

Y0155《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56《妙法莲华经》卷第5《如来寿量品第16》

Y0157《写经残片》

Y015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5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Y0 160《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Ol61《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162《写经残片》

Y0163《佛说父母恩重经》

Y0164《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165《金光明经》卷第3《正论品第11》

Y0166《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13》

Y0 167《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168―1《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168―2《佛说阿弥陀经》

Y0169《妙法莲华经》卷第5《分别功德品第17》

YOl70《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13》

YOl71《佛说父母恩重经》

Y0172―1《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Y0172―2《佛说解百生冤家陀罗尼经》

Y0173《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13》

Y0174《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0175《金光明经》卷第3《正论品第11》

Y0176《佛说父母恩重经》

Y0177《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178―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78―2《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179《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80《写经残片》

YOl81《写经残片》

Y0182《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

Y018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84《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

Y0185《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186《金光明经》卷第2《四天王品第6》

Y0187《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Y018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 189《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YOl90《写经残片》

YOl91《妙法莲华经》卷第4《提婆达多品第12》

Y0192《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1》

Y0193《妙法莲华经》卷第5《如来寿量品第16》

Y0194《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95《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96《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197《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198《木轴残片》

Y0199―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199―2《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Y0199-3《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199-4《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199-5《写经残片》

Y0200《斗七星护摩法》(刻本)

Y0201―1《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201-2《佛说阿弥陀经》

Y0202-I《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02-2《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203《妙法莲华经》卷第7《妙庄严王本事品第27》

Y0204-I《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204―2《金光明经》卷3《正论品第11》

Y0205《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20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Y020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208《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209《妙法莲华经》卷第2《譬喻品第3》(刻本)

Y0210《妙法莲华经》卷第5《分别功德品第17》

Y021l《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212《刻经残片》(刻本)

Y0213-I《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13-2《写经残片》

Y0214《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Y0215《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21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217《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218《刻经残片》(刻本)

Y021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20-I《妙法莲华经》卷第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25》

Y0220-2《金光明经》卷第3

Y0220―3《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随罗尼神咒经》卷第1《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大身咒第1》

Y0220―4《写经残片》

Y02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22《写经残片》

Y0223《妙法莲华经》卷第2《譬喻品第3》(刻本)   Y0224―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24―2《金光明经》卷第l《忏悔品第3》

Y0224―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25《写经残片》

Y0226―1《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226―2《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2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26―4《写经残片》

Y0227―1《金光明经》卷第3《散脂鬼神品第10》

Y0227―2《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Y0227―3《刻经残片》(刻本)

Y0228《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十斋经》

Y0229《手绘彩画残片》(手绘)

Y0230―1《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230―2《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13》

Y0230―3《妙法莲华经》卷第6《常不轻菩萨品第20》

Y0230―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30―5《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230―6《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

Y0230―7《写经残片》

Y023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刻本)

Y0232《版画残片》(刻本)

Y02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本)

Y0234―1《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Y0234―2《金光明经》卷第1《忏悔品第3》

Y0234―3《金光明经》卷第4《流水长者子品第16》

Y0234―4《佛经残片》

Y0234―5《彩绘残片》(手绘)

Y0235《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刻本)

Y0236《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8《善业道品第6》

Y0237―1《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1》

Y0237―2《佛说解百生冤家随罗尼经》

Y0237―3《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

Y0238―1《彩绘绢画菩萨残片》(手绘)

Y0238―2《彩绘绢画人物残片》(手绘)

Y0238―3《彩绘绢画龙残片》(手绘)

Y0238―4《彩绘绢画描金璎珞残片》(手绘)

Y0238―5《彩绘绢画锦裥袈裟残片》(手绘)

Y0239《彩绘残片》(手绘)

Y024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024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5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便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中国外流文物(包括雕塑)按照经济规律,也大量流向美国,其收藏中国雕塑数量之众多、质量之精美,皆称世界之最。这里结合我1985~1986年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期间(图40)对各大博物馆的参观调查笔记及其后所见的有关论著撰为此篇。只是当时所经博物馆尚不全面,如重要的宾州大学博物馆便未前往,不无缺憾。其后是委托友人、南京大学蒋赞初教授,趁他到宾州之便代为调查,收集资料。上面提到,宾州大学博物馆在1914年冬至1915年间,收购了卢芹斋兜售的3件等人高佛像雕刻和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的“二骏”,成为收藏中国雕塑艺术品的首户,因而下以宾州大学博物馆为开端。

1 宾州大学博物馆

宾州大学博物馆很早便被称为收藏中国文物的七大中心之一,尤以收藏中国雕塑为突出。该馆在全馆最大的一厅陈列中国雕塑。时代上起东汉,下及隋唐以至元明,尤以北朝石刻和《昭陵六骏》的“二骏”更为耀人眼目。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天禄、辟邪一对东汉,石,原在河南北部。

佛头像 北齐,石。造型圆浑,眉闾有白毫,线刻轮廓简洁劲利。

观音菩萨立像北齐,石,原在中国北方。

缘觉立像 北齐,石。此像高167.6厘米,身姿健壮,椭圆头形,技法纯熟,为北齐造像之经典(图41)。

菩萨立像北齐,石,原在河北响堂山石窟。

造像碑北朝,石,原在河南或河北定州。

佛造像隋,石。由卢芹斋转售。

大菩萨头像 隋,石。此像高约80厘米,由该馆派来华的毕士博勾结奸商掠走。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拳毛弱”唐,石。

三彩罗汉辽,三彩釉陶,高约115厘米,原在河北易县八佛洼。据县志等记载,洞中罗汉先被八国联军掠去一部分,后又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普爱伦勾结中国古董商盗卖出国不少。据当地文保单位收集三彩罗汉像照片共17张。在英国有3件,其中1件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图42)。在美国的有:宾州大学美术馆1件,大都会美术馆2件,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1件。在美国的我都看过并拍了照片和幻灯片,其他待继续调查。在造型方面,这些作品与宋塑有共同之处,已注意到内在的精神刻画;色彩黄、绿为主,兼有肉色、黑色。肉色釉的烧出较之唐三彩是一大进步。

彩塑装金菩萨 宋,泥,原在河南。

辟支佛像 元,木雕。头部雕刻极为精彩,体感圆润。

菩萨像明,木雕。

罗汉像明,木雕。

2 波士顿美术馆

波士顿美术馆成立于187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自诩“我们的东方文物收藏在全美居第一位”。该馆陈列中国文物有10个大厅,主要是绘画、雕塑、青铜器、陶瓷等。

该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凤纹卣 西周,青铜,原在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一带出土。1928年后流出海外。器表面饰有鸟纹,然后为鸟的立体雕塑。鸟作凤凰形象,华丽炫目。

龙纹玉璧战国,玉。

小供养佛 北魏,石,原在山西云冈石窟。从造型上看,这两尊菩萨应为弥勒佛座前的二菩萨。左为法华林菩萨,右为大善相菩萨。形象古朴,单腿跪地,合十参拜。

思维菩萨 北魏,石,原在河南龙门石窟。此为龙门石窟北魏造像的精品。菩萨头戴高冠,身体略向前倾,右手托腮,作沉思状,半跏坐于方台上,衣裾垂压台座,衣纹稠叠整齐,秀骨清像,有南方佛像的影响,具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造像特征。

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中坐如来及二菩萨,秀骨清像,宽袍大袖。

石棺座 北魏,石。此为我国最早发现的粟特人人居中原的石棺座。座上有左右阙,阙上的人物浮雕与波斯建筑纹饰十分相似。

造像碑北魏,石。

菩萨坐像北魏,石。

造像北魏,石,原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出土。

菩萨坐像 东魏,石。雕刻精美,为东魏佛像典型。

石棺座 北齐,石,原在河南出土。粟特人入居中原后墓葬的石棺座,共分藏三处,除此处外,一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另一藏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阿弥陀佛坐像 隋,鎏金铜,原在河北赵县出土。阿弥陀佛坐高莲台上,两旁分立观音、势至菩萨。主次分明,布局完美,工艺水平高超。 观音菩萨立像 隋,石。据说七宝台(长安光宅寺)有一批石雕佛像,寺毁后移至宝庆寺。清雍正元年重修时,僧人将像嵌入墙壁秘藏。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日本人早崎粳吉发现,大部分被他购去,运往日本,后有些流入美国(图43)。菩萨脸形略长而丰满,具典型隋代特点,通身宝饰,华贵非常,而且无缺无损,被称为该馆的国馆中镇馆之宝。

蹲狮唐,石,原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四大天王唐,石。

十一面观音立像唐,石。

立姿菩萨(残躯) 唐,石。此像虽头足已失,但躯干婀娜优美。 坐姿菩萨 唐,石,原在陕西西安。此像脸圆颊丰,是典型唐代风格,座下有波涛涌动,似俗称“南海观音”。

侍女浮雕像 唐,石。二侍女形象,是石棺床浮雕。左侧女侍手托妆奁,右侧女侍手托花饰圆盘。面容丰润,姿态优美。用浮雕加线刻手法,线刻尤为流畅。此件为石棺床侍女浮雕杰作,外流少见之精品。

佛坐像明,木雕。

3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继波士顿美术馆之后,我两次探访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该馆的收藏比较重视中国的考古发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器,商周青铜器,洛阳金村出土的玉器等。特别是从各大石窟所掠去的石刻佛像和在敦煌掠去的唐供养菩萨泥塑等。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玉人像商,玉。

兽面纹觥商晚期,青铜。

玉女像商晚期,玉。

青铜彝西周早期,青铜。

鸟纹玉璜西周,玉。

玉人像春秋,玉。

龙纹玉饰春秋,玉。

凤纹玉佩战国,玉。

龙凤纹玉佩战国,玉。

玉鸟战国,玉。

人形灯座俑战国,铜(图44)。

玉马首汉,玉。

燃肩佛像 十六国,石,传原在河北石家庄出土。

菩萨头像北魏,石。

浮雕菩萨像 北齐,石,原在山西天龙山石窟。日本山中商会掠去转售该馆。

礼佛图浮雕 北齐,石,原在山西天龙山石窟。日本山中商会掠去转售该馆。

佛本尊坐像 唐,石,原在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日本山中商会掠去,先售美资本家文斯洛普,后转该馆。

飞天浮雕唐,石,原在山西天龙山石窟。

菩萨像明,木雕。

玉仙人清,玉。

4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我第一次参观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是在1985年11月。第二年5月,我又与密歇根大学美术史系的研究生们到纽约、华盛顿、波士顿,有机会再度到大都会美术馆参观访问。

大都会美术馆的藏品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称雄于全世界。据1946年美国美术新闻年报的统 计,该馆东方部就收藏有文物2.1万余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文物,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雕塑、绘画等。雕塑藏品令人瞩目。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坐俑汉,陶。

博山炉东汉,陶。炉盖塑成峰峦起伏,波涛汹涌状,上有神兽出没景象,造型精美。

孝文帝礼佛图北魏,石。

交脚菩萨坐像北魏,石,原在山西云冈石窟。此像是云冈石窟造像的典型作品之一。

立佛北魏,石。刻有铭记和供养人姓名,原在山西。佛像面相丰满,身材略短,着通肩大衣,衣纹作阶梯式,与云冈石佛相近。舟形背光刻火焰纹,左下角与右边下半部浮雕供养人10余身。

弥勒立像北魏,金铜,传原在河北中部。此铺造像主佛周围高低错落,配以弟子、菩萨、力士、供养人、狮子等,形成繁复华美的组雕群像,有典型正光时期特点。

牛猷造弥勒立像一铺 北魏,金铜,原在河北正定县郊出土。铭文有:“牛猷为亡儿造金铜弥勒像”。主佛立于方形莲花座上,舟形背光透雕火焰纹,上绕飞天11身。主尊两侧置菩萨8尊,胁侍菩萨立于左右莲台上,前为半跏思维菩萨,另4尊为供养菩萨,四足方座两侧为力士像,方座正前内侧置有神兽一对。在北朝的金铜像中,其形制之大,造像之众多,组合之巧妙,佛、菩萨、力士各具神态,而且保存这样完整,堪称北朝金铜佛之最(图45)。

佛三尊像北魏,金铜。其造像布局与形象特点皆与上述金铜立佛像相似。

立佛北魏,青铜鎏金,原在山西五台山。立佛高肉髻,面部丰满,着通肩大衣,张开两手,似在布道。衣纹稠叠贴体,是“曹衣出水”的典型,且出自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实为青铜佛中精品。

菩萨头北齐,石,原在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菩萨头戴嵌珠宝冠,长眉细目,下视作深思状。

菩萨立像 北齐,石,原在山西。此像显得壮实魁梧、稳定持重。花冠高耸,身上装饰繁杂华丽,雕刻精工。

观音菩萨立像 隋,石。此像全身直立,左手持净水瓶,披帛也垂直向下,表现了隋代造像的特色,不像唐代作s型三段式,披帛飘动。

菩萨头 唐,石,原在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是典型的唐代造像。

观音菩萨坐像宋,木雕。

观音立像南宋,金铜。

菩萨像 南宋,木雕。立姿自然优美,俨然为一人间美妇人。

罗汉坐像辽,彩釉陶,原在河北易县八佛洼。

辟支佛像元,木雕。

观音立像元,木雕。

水月观音明,木雕。

佛坐像明,木雕。

5 弗利尔美术馆

1986年我与密歇根大学美术史系的研究生到华盛顿,除了游览美国首都有代表性的地点外,主要是参观弗利尔美术馆和沙可乐美术馆。

弗利尔美术馆主要是靠大资本家“汽车大王”弗利尔捐助的藏品和基金建立的,后来成了国立机构。收藏范围着重于中国、日本及东亚的艺术品。其中中国玉器、铜器极精美,出版过青铜器图录。其他雕塑艺术品也很丰富(图46)。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镂空雕玉梳新石器时代,玉。

鸱卣商晚期,青铜。

乌兽纹兕觥商晚期,青铜。

人面龙纹商晚期,青铜。

象尊商晚期,青铜。

令方彝西周早期,青铜。

玉刀春秋,玉。

虎纹玉佩战国,玉。

鎏金铜龙战国,金铜。

菩萨像北魏,石。

立佛三尊像 北魏,石。三尊立像皆宽衣博带,脚踏莲台,表现手法细腻丰富。

焰肩神兽 北齐,石。河北省响堂山石窟第7窟共有27个此类神兽,弗利尔美术馆内共藏5件。其在窟内是作为支撑石柱的方形样式,兽首、焰肩、手脚皆生爪。这是从波斯袄教传人的神兽,也称神王的造型特点。

树下思维菩萨半跏坐像北齐,石。

浮雕阿弥净土图 北齐,石,原在河北南响堂山石窟。此浮雕总高58.9厘米,长334.5厘米,是一巨型浮雕。主题突出,形体概括,层次分明,气势恢弘,为北齐佛教浮雕样式之代表。

浮雕阿弥陀与众菩萨 北齐,石,原在南响堂山石窟。此浮雕高120.8厘米,长338.6N米。分3组表现佛与众菩萨说法场面。整体布置有序,浑然一体,与上面浮雕为同一时期建造(图47)。

十一面观音像唐,石。十一面观音即大光普照观音,密教六观音之一。其特征是头上出现11个面相。此像与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尊石雕观音基本相同,也应属陕西西安宝庆寺内观音造像(图48)。

佛立像宋,木雕。

佛坐像 宋,夹。造型严谨,结构准确,姿态沉静,衣纹写实,敷彩和谐,为宋代夹佛造像之精品。

菩萨坐像元,夹。

玉蹲兽形水注明,玉。

6 沙可乐美术馆

沙可乐美术馆也是部级的美术馆,收方和东方中国、日本等国家艺术品。以考古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商周、汉等早期艺术品为多。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人面玉饰商,玉。

玉鸟佩西周,玉。

龙纹玉环西周,玉。

玉人像西周,玉。

玉熊汉,玉。

异人持瓶像唐,玉。此件玉雕能代表唐代玉器雕琢的水平(图49)

玉猎狗唐,玉。

鸠杖首宋,玉。手法写实,刀法细腻,十分传神。

鸟形垂饰宋,玉。

浮雕玉杯元,玉。

玉雕龙饰件元,玉。

玉象明,玉。

布袋和尚清,玉。

7 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

1986年2月,我应堪萨斯大学李铸晋教授之邀,前往讲学,先到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参观3天。该馆前馆长席克门是个掠夺中国文物的能手。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玉鸟新石器时代,玉。

龙凤纹玉佩战国,玉。

青铜马战国,铜。

虎纹玉饰汉,玉。

玉人汉,玉。

文昭皇后礼佛图北魏,石。

佛坐像北魏,青铜。

尹受国造佛坐像北魏,石。造像构图丰满,比例和谐,刀法纯熟,是北魏石刻上乘之作(图50)。

石狮北魏至西魏,石。此类蹲狮一般位于墓葬坟冢两侧,守护墓主神灵。

佛造像碑西魏,石。

阿难立像隋,金铜。

浮雕铜镜 唐,铜。浅浮雕巨龙,绕以浮云、太阳,起伏变化,称唐镜极品。

观音菩萨坐像 宋,木雕。此像表情自然,衣纹整洁,刀法锐利。

罗汉像 宋,夹。造型写实,神情内敛,技艺精湛。

金铜佛坐像 辽,铜。表情慈善和蔼,衣纹优美。

菩萨立像明,金铜。

玉罗汉像明,玉。

8 克里夫兰美术馆

克里夫兰美术馆成立于1918年。近年来致力于东方艺术品的收藏,大量收藏中国艺术品,成为后起之秀。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鸱鹗尊商晚期,青铜(图51)。

双蛇战国,彩绘木雕。湖南长沙出土。

双鹤战国,彩绘木雕。湖南长沙出土。

卧犬东汉,釉陶。

观音菩萨立像,辽,金铜。此像头戴花冠,璎珞装饰华丽,工艺精湛。

立象 辽,金铜。此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雕琢精致。

人形水注 辽,陶瓷。作为文房用品的水注,以 人物造型实不多见。手法写实,细节表现合理。

释迎苦修像元,金铜。

玉兽元,玉。

佛坐像明,金铜。

玉鹿明,玉。

观音像清,白瓷。

玉山子清,玉。

9 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旧金山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亚洲美术馆以收藏东方艺术品著名。所藏中国历代雕塑作品极为丰富,且多精品,其他绘画等收藏也不少。

该馆收藏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

鸟兽纹觥商晚期,青铜。

小臣牺尊商晚期,青铜。传原在山东。

方鼎西周,青铜。

虎形玉佩战国。

玉猪汉,玉。

卧犬汉,釉陶。

佛坐像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图52)。此为中国北方早期佛造像,是至今发现有纪年的最早佛像。其方中带圆的脸形,高肉髻上的细细的发纹,长长的杏仁眼以及佛像着圆领宽袍大袖大衣,端正严整的垂中平行衣纹,这些都表现了佛像民族化、民俗化的特点。佛座不再是印度式的狮子座,改为四足高方座,前有博山炉与双狮。这些都说明此像已摆脱外来的印度犍陀罗式样,加入汉民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本件经由卢芹斋于1919~1939年转手卖给美国人,由美国大收藏家布朗德奇(1887~1975年)购得后,连同3.5万多件中国文物一起捐献给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佛立像北魏,金铜。

侍吏俑北魏,陶。

释迦多宝佛并坐像碑北齐。

浮雕铜镜 唐,铜。以猴子、凤凰及葡萄等形象组成,动态协调生动,是唐镜中精品。

佛立像宋,石。

罗汉头像元,木雕。

比丘像明,金铜。

神像明,白瓷。

观音菩萨坐像明,瓷。

普贤菩萨半跏像明,木雕。

五彩神像明,瓷。

达摩像清,白瓷。

菩萨坐像清,金铜。

日本人对山西天龙山石窟的掠夺及其中国历代雕塑的收藏

我在《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的“海外中国绘画珍藏述要”中谈到两度到日本参观奈良等地寺院雕塑的印象,说这些佛教的建筑、雕塑等,就同从中国搬过去一样。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特别是唐代,日本派“留学僧”到中国游学,他们在长安、洛阳或扬州等处,画了佛寺的平面图和结构图,以至佛像图样,搬到日本,照样制作。著名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最后落籍日本。在他去世前,弟子为他塑夹塑像(图53),这也算是中国雕塑的外流典型事例。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英、法、德、美、俄等国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加剧,继之20世纪初以后,各列强国家“学者”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盗劫,中国雕塑的第一阶段外流便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掠夺相联系。2002年夏我在欧洲之行的所见所闻,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如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等,其中国雕塑部分的陈列正是如此。

日本是个岛国,通过海洋接受西洋文化比中国要早而积极。中国没有赶上欧洲的产业革命,继之“戊戌”因保守势力强大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维新”,比中国又先跨出一大步。20世纪初,英、法、德等国“学者”进入新疆肆意掠夺中国文物,日本人也争先恐后。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明目张胆地侵略中国。在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有所发展,而日本更不容中国有喘息之机。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继之发生了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进行了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日本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更在文化方面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其破坏的程度比之当时的英、法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单就现代日本对中国艺术品的掠夺,从雕塑来看,有账可查的历历可数。就石窟雕刻而言,日本在占领华北后,便派军队占领封闭山西云冈石窟,派“专家团”进驻石窟(图54),长期垄断“研究”,四周贴出告示: “擅入者,格杀勿论。”出版了若干巨册的“云冈专著”。 特别是日本人对山西天龙山的掠劫,实为现代史上帝国主义者文化掠夺的典型之一。1918年(民国7年)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关野贞到山西天龙山石窟进行调查,他在观看了各窟雕刻之后,受到极大震撼,回国后将报告发表在1921年的《国华》杂志上,震动了日本和国际学术界。瑞典的喜龙仁,日本的常盘大定、田中俊逸、山中定次郎等,便纷至沓来。1921年来了两个日本山中商会的文物强盗,他们用12根金条贿赂石窟下面圣寿寺住持净亮和尚,对石窟雕刻进行盗劫。由此以日本山中商会作为中心,经营石窟雕刻的买卖。大量的精美石刻大都先被运到日本,还在该国进行“天龙山佛雕艺术品展览”,然后贩运到日本各处及美洲、欧洲,取得暴利。从1923~1924年,为时不过一年,天龙山石窟几被洗劫一空。

日本的山中商会和卢芹斋、北京的岳彬在当时被称为贩卖中国文物的国际三大巨商,特别是对佛教雕塑进行垄断性的买卖。

日本山中商会的创始人山中定次郎(1866~1936年)在1921~1926年曾两度到天龙山,1928年又亲自“撰著”天龙山石窟的“研究专书”,据说其“对于象征时代美学风格天龙山造像的喜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狂热地步”。1927年以后所有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佛,无不出自山中商会。

据统计,天龙山21个洞窟,共有佛像约500尊,被盗佛像主要有150件,查之有据,已找到并确认于天龙山石窟具置的有47件。

民国年间掌权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到山西,参观天龙山石窟后,大吃一惊。他说:“鸟总爱其窝,但不知爱树的重要,树倒了,窠也做不成了。你看还能破坏树吗?”于是下令整治,圣寿寺住持净亮被判处死刑。民众起来成立天龙山石窟保护组织,天龙山不再出现被盗情况。

天龙山为山西太原西南约30里处群山中的最高峰,石窟就分布在这山岭的腰部,我在1987年曾到此参观调查。这个山峰分为两个峰头,东峰西峰共有21个洞窟。东峰的第1、2、3窟和西峰的第10、16窟创建于北齐高洋经营太原别都时(550~559年),其他皆为隋唐时期开凿。

在东峰西部有一二重阶梯式的9号窟,上层是释迦大坐佛,是天龙山仅存比较完好的作品。当时虽因其太大得以幸免被盗,但佛眼已被挖走。据估计是隋末唐初制作。下层被破坏很厉害,原为三菩萨像,左右文殊、普贤菩萨皆被打毁。只剩普贤所骑象比较完整。中间的观音立像,头部及两臂的下半段也失去,躯干保存较好,形象写实,肌肉饱满,璎珞装饰华丽。

天龙山第14窟建于唐代开元(713~741年)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该窟菩萨半跏像一尊,被认为是唐代最佳菩萨坐像之一(图55)。第17窟造于武周(690~704年),其东壁现存一个断裂的菩萨肢体,尚可见当年精雕细刻的状貌。本尊石刻现存太原晋祠。菩萨半跏像现藏瑞士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第21窟也造于开元(713~741年)间,北壁一佛二菩萨中的佛,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东侧菩萨头,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西侧菩萨头,现藏美 国大都会美术馆,而该菩萨身躯却又藏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一佛二菩萨被两个国家四个单位瓜分,而一尊菩萨像竟身首异处!

其他天龙山石窟的佛雕如:第3窟北齐的佛及胁侍,可参见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122页图版。“礼佛浮雕”2件,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图56),该馆又藏唐《飞天》浮雕6块。第8窟隋开皇四年(584年)金刚力士像2件(图57),现藏日本藤井友邻馆。其西壁佛坐像,现在国内太原市。唐力士像2件,现藏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第14窟西壁菩萨像,现藏美国。21窟菩萨头,美国旧金山私人藏。21窟菩萨头,现为美国哲敬堂藏。1997年香港拍卖,卢芹斋经手,戴润斋藏唐半跏菩萨坐像1件。

北齐起家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建上都于邺城(在今河南省),建下都于晋阳。帝王夏居晋阳,秋居邺城。北齐的佛事活动造窟也以晋阳和邺都为中心。晋阳的佛教造像集中在今太原市的天龙山石窟和蒙山的风景幽胜之地,邺都方面的石窟则集中在南北响堂山(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鼓山山麓,分南、北二寺,今称南、北响堂山石窟)。这二处石窟都是帝王营造,代表北齐的国家水平。

唐高祖李渊也是发迹于晋阳,天龙山石窟仍然是唐代帝王重视继续兴建者。据第17窟武周、第14窟、21窟开元(713~741年)的纪年材料,及其制作的卓越艺术水平,说明在唐代最高统治者的眼里,天龙山石窟与龙门石窟都是属于重点修建所在。只是天龙山石窟所在的晋阳,与当时的陪都洛阳地点不同,所以在历史上不像龙门石窟那样显赫,而其制作的水平实在不下干龙门石窟,有些作品其艺术造诣与龙门石窟一些造像水平极为相近,而个别的作品甚至已超过龙门石窟,或者比之龙门石窟又自具独立的艺术特色。故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评论天龙山石窟第14窟(唐开元年间建)的西壁半跏菩萨坐像(现已被劫掠到美国)说: “此像肤润肌丰,姿态自然,充满了健康的光彩,透体的罗衣,更显出纱罗的质感。这是唐代的杰作,世界的瑰宝。”国际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如瑞典的喜龙仁等,都公认天龙山石窟的唐代佛像和菩萨像足称唐代佛像雕刻的顶峰。

20世纪初到30年代,是我国石窟艺术历经浩劫的灾难深重时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开放路线,引导人民日益走向富强,多难的天龙山石窟也开始改变面貌。1984年后,天龙山石窟文物管理处每年花费100万元,重建石窟。1999年举办图片展览,并参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图片进行补雕,将全窟最精作品之一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等重新刻制。当今著名雕塑家傅天仇、钱绍武对此盛举及其成绩都有极高的评价。对于古文物的修整仍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重修的天龙山石窟佛教造像,不失为复兴中国美术史迹的方法之一。

国宝――国弱外流,国盛回归

2005年香港的一家杂志刊登王健民《中华失散古董是经济候鸟》一文,编者按说:“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孤品,随着中国繁荣强盛,像经济候鸟那样飞向中国财富暖流。”关于国弱文物外流,前面已谈了很多,这里且说“国盛文物回归”。随着我们国家的崛起,综合国家实力的增强,外流的中国艺术珍品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返回祖国。

文物“回归”有多种形式:一是通过国际法律的形式使之回归。如我国政府1996年签署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文物返还的公约》,郑重声明我国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1970年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所有签约国应保证归还被证明是被盗窃的文物。如1998年,中国首次以法律为主、辅以外交等手段,从英国收回了3000多件(套)文物。就雕塑来说,其中就有一件国宝级的宋陵石雕头像。其次是2001年追回了五代后梁王处直墓被盗“武士”浮雕(图58),共2件。一件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持有者是华裔爱国人士安思远先生,当他得知实情后,当即将其无偿归赠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武士”浮雕在美国克里斯蒂(佳士得)拍卖行,标价40万~50万美元正要拍卖,也是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于2001年5月归还中国。再如1995年被盗卖到日本MIHO博物馆被追回的山东博兴县出土的北齐石刻佛像精品。2001年由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无偿归还龙门石窟看经寺窟摩词迦叶主尊像及莲花造像,也是典型事例之一。摩诃迦叶是看经寺窟29祖传谱系像(罗汉)之首,是释迦大弟子。这组浮雕造于武则天时期,属国宝级文物。

二是外流的雕塑为国外华人购得送回(或正要送回)。典型事例是美洲中华艺术研究会会长陈哲敬夫妇,他们共收藏中国古佛雕百余件,初步认定属龙门石窟的有60多件。2004年带回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16件,在北京展出。其中龙门石窟2件:一为古阳洞石窟北魏高树龛佛头像(图59),一为火顶洞唐代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图60)。陈先生及其弟陈耀华在龙门石窟研究专家温玉成的协助下,一连20多天,在古阳洞内搭高架,爬高上下,终于在古阳洞内高树造像龛内找到吻合的佛身。不久,又在东龙门石窟火洞的火顶洞找到一尊缺首左胁侍菩萨残身躯,与佛首相吻合。此事还经中央美术学院汤池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佛教考古专家金申研究员的协助,查考得知高树龛佛头是在1907年至1921年被盗。首先被盗卖到法国,然后流落到比利时,20世纪80年代初又被美国收藏家购买,1991年陈先生再从这位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得。这里还须进一步调查这些佛头是通过何人偷运出国,是不是卢芹斋或其他人?

2005年10月22日,全国各大报纸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刊播了“流失海外龙门石窟文物回归庆典”在洛阳隆重举行的消息。这批回归的佛像共7件,包括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佛头1件,唐代观音、天王头像及飞天造像各1件,北魏风格弥勒头像1件。其中2件佛雕已被分别确认为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龙门石窟火顶洞观音头像(即上文所谈陈哲敬先生的收藏),可予以复位,尤为珍贵。这批雕刻是属于北魏晚期至盛唐(493~756年)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时期的优秀作品,展示了在龙门形成并影Ⅱ向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的划时代的造型艺术的风采,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的风范。这批艺术珍品能够在被盗80余年后的今天回归合嬖,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树龛北魏释尊佛头,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而且是著名杨大眼大龛上方一列小型龛中现知唯一存世的一件主尊佛首。该龛左侧“造像记”为著名的北魏法书《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之佼佼者。这些佛像雕刻是近期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经费”征集回国的。这些龙门石窟流失海外的佛像,讲述着一个个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经费”于2002年由财政部设立,到目前为止,项目承办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已成功自海外征集百余件(套)珍贵文物,对抢救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拍卖的形式,由国内的企业家(或境外华人)购得回归祖国。这一形式的典型事例从流失海外的雕塑来说,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去的海晏堂(图61)铜兽首人身喷水铜像的回归。2000年,铜牛首(图62)、铜猴首(图63)及铜虎首(图64)在香港一场拍卖会上露脸,保利集团辖下的保利艺术博物馆,不惜重金买下。这一义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2005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又出资从美国一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回铜猪首(图65)。

圆明园兽面人身的十二生肖中,其他如铜鼠首、铜兔首目前由法国人收藏,铜羊首由台湾私人收藏,铜龙首、铜蛇首、铜鸡首、铜狗首下落不明。时光易逝,残留诸兽首成为历史见证,英法联军侵华的屈辱一去不返,十二生肖必将不断为国人收回。十二生肖铜兽头诉说着一个民族由屈辱到振兴的历程。

第6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关键词:弥勒菩萨、宝冠、三瓣式冠、摩尼珠

弥勒,梵文名Maitreya,巴利文名Metteya,音译为梅咀利耶、梅怛俪药,意译为慈氏。季羡林先生认为,“弥勒”一词最早为西域吐火罗文(Metrak)的音译。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印度佛教早期经典《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弥勒的记载,在公元2世纪前后印度犍陀罗和马图拉地区便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菩萨在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众多菩萨中地位特殊,一生作为“补处菩萨”,一开始便具有双重身份。在印度佛教早期、中亚、西域等地多见菩萨装弥勒(也有佛装),我国北魏之前由于弥勒上生信仰的流行,造像多为表现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北周,隋唐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流行,弥勒造像多为善跏趺坐(两脚下垂依坐式)弥勒佛。五代以后随着“布袋和尚”的出现,弥勒多为和尚装。

本文主要探讨印度佛教初期到我国北魏时期弥勒发冠的演变。随着弥勒信仰的传播,弥勒发冠也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而发生变化。其中包括发式和头冠两部分。而头冠在佛经中被称为宝冠或天冠,象征菩萨的智慧,庄严其头。最初是按照释迦太子在出家前所戴冠饰制作的,用“七宝”装饰。

一、犍陀罗、马图拉和阿旃陀弥勒菩萨头饰

1.犍陀罗弥勒菩萨头饰

犍陀罗弥勒菩萨主要存在于三尊式佛像、七佛菩萨像中。三尊式佛像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为弥勒、观音。弥勒菩萨的发式有两种,束发式:将头发梳起来扎住,上端分两股,一股作环状,一股垂下来,有的两股均做环状(图1)。此种束发式源于印度婆罗门行者发型。肉髻式:将头发梳起,在头顶绾成圆形发髻。肉髻式源于佛陀肉髻,因为弥勒菩萨必将成佛,将弥勒预想为未来的佛陀,所以采取佛陀肉髻的造型。

在犍陀罗三尊式佛像中,弥勒与观音为

组固定的形式,到大乘佛教兴起后,在阿弥陀佛信仰中,大势至菩萨取代弥勒,与观音成为组固定的组合。而弥勒菩萨则从三尊式佛像中分离出来。

2.马图拉弥勒菩萨头饰

贵霜王朝马图拉弥勒菩萨头饰分三个类型。①无肉髻螺发型,此种发式演变为未来世下生的弥勒佛头饰,由于弥勒菩萨还未成佛,所以按照佛陀形象制作,但又通过不表现肉髻区别于佛陀。②发髻型,将头发绾起成髻,髻通常散开成扇形,如同宝冠,又称“发髻冠”(图2)。如勒克缁博物馆藏马图拉《七佛菩萨坐像》。③宝冠型,如勒克缁博物馆藏马图拉《弥勒菩萨立像》(图3),为栏楣柱上的高浮雕,弥勒菩萨头戴宝冠,其上有七宝装饰。《法华经》称宝冠由金、银、珍珠、玛瑙、琉璃、砗磲,玫瑰等七宝制成。《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曰:“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宝宫有七重垣,――垣七宝所成,――宝出五百亿光明,――光明中有五百亿莲花。”。

宝冠型冠饰的出现可谓是全新类型,在弥勒菩萨图像史上有重要意义。宝冠型冠饰源白佛经中兜率天弥勒菩萨形象,体现兜率天主的尊容,用宝冠来表现弥勒菩萨王权的特征。除此之外,在出土的迦腻色迦铜币上也发现刻有铭文的弥勒图像。。铜币背面铸有弥勒佛(Maitreya Buddha)铭文像(图4),其特征为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头发为肉髻状。此铜币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有弥勒佛称谓的图像。从此银币可以推断迦腻色迦时期已经出现弥勒下生信仰,与马图拉无肉髻螺发型弥勒图像相关联。

3,阿旃陀石窟中弥勒菩萨头饰

笈多王朝以后,盛行开窟造像,在阿旃陀石窟,根据七佛一菩萨像判断,弥勒菩萨戴豪华山形宝冠,冠下头发呈波浪状,搭在双肩。山形宝冠类型有一山冠、三山冠,一冠前有宝石状装饰物,即佛经中描述的“明珠” “髻中珠”或“摩尼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六《十回向品》曰:“愿切众生,以智慧冠,庄严其首,为切法自在之王。愿切众生,智慧明珠,系其顶上。”“为令众生,得第智,最清净处,智慧摩尼,妙宝冠故。”《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有“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等句。

山型宝冠与贵霜朝犍陀罗,马图拉,笈多朝马图拉、萨尔拉特弥勒图像完全不同,说明弥勒图像的又次转折。

二、中亚、西域石窟中的弥勒菩萨头冠

中亚,西域等地石窟(如巴米扬,克孜尔,吐峪沟)壁画中,由于受地区、民族文化和西亚祆教的影响,弥勒菩萨出现了新的头冠形式――三瓣式冠(图5)。此冠是在束起来的发髻前、左右各饰圆轮(也有莲花瓣型,方形),园轮中间穿孔,用绳串联由冠下发带系紧,束于头后部。除三瓣式冠,也有单瓣式冠以及与日月图像结合的三瓣式仰月冠。三瓣式冠有学者也叫“三珠冠”,理由是认为头冠的三瓣像三颗珠子。笔者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发现,认为称“三瓣式冠”更合适,原因是头冠的三瓣不仅有珠子型,也有荷花瓣型,还有其他几何型。

在巴米扬K窟(330窟)顶部弥勒菩萨说法图中,弥勒菩萨头戴三瓣式仰月冠(图6)。巴米扬西大佛窟(620窟)壁画中的弥勒菩萨(图7),其头戴三瓣式仰月冠。克孜尔第224窟弥勒菩萨兜率天说法图,38窟主室前壁门上方弥勒说法图,弥勒菩萨头戴三瓣式冠,另外克孜尔第17、110、171窟弥勒菩萨头戴三瓣式冠。每瓣都有日形饰物,正前方日形分三圈,外圈红色,中间蓝色、里面为黑色圆;两边日形分两圈,外圈蓝色,中间为黑色圆。

三、北凉时期弥勒菩萨头冠

我国内地石窟,如莫高窟、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等最早年代在十六国时期。其中炳灵寺169窟6号龛壁画绘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中国最早弥勒菩萨像(图8),其头部残损严重,头发为发髻型。

莫高窟275窟(北凉)以弥勒菩萨为主尊,左右两壁4个龛中4个龛有弥勒菩萨。北壁上层西侧交脚弥勒菩萨,戴三瓣式化佛宝冠,每瓣为圆形,头发用刚劲细密的阴刻线均匀排列,后部头发长垂,散披两肩。同窟西壁前正中弥勒菩萨(图9)头饰,头发均匀刻线,绾髻于正上方,头戴三瓣式宝冠。正面为曰形饰物,周围用白色连珠环绕,项戴璎珞,肩披巾,下着羊肠裙,衣着用贴泥条与阴刻相结合。狮子座椅靠背为倒三角形,有明显笈多马图拉特征。

四、北魏弥勒菩萨发冠

北魏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代,其中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开凿的,据日本学者佐藤智勇统计,仅北魏朝有纪年的弥勒像就高达111尊,弥勒信仰兴盛,弥勒造像成为一代风尚,而造像风格进步中国化,弥勒菩萨发冠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样式。

1宝冠型。云冈17窟主尊为交脚式弥勒菩萨(高16.3m),头戴宝冠,“北魏交脚菩萨般代表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麦积山100窟(北魏)交脚式弥勒菩萨,为青年女子形象,头戴宝冠。此种冠源自印度马图拉宝冠型弥勒造像。

2.三瓣式冠,多瓣式冠。莫高窟257窟(北魏)中心柱南向龛上层龛内,为半跏思维菩萨(图10),头戴宽大的三瓣式冠,前部似有化佛(残损),只留小小方形台座。麦积山133窟10号造像碑(高137cm,北魏)中段,雕有兜率天说法的交脚坐弥勒菩萨,头戴三瓣式冠。日本藤田美术馆藏交脚弥勒骑乌像(北魏神龟元年518)头戴三瓣式宝冠,冠前为圆形饰物。炳灵寺126窟交脚菩萨(北魏)头戴三瓣式冠,132窟北壁北魏交脚菩萨(图11),头戴多瓣饰冠。

3.山型敷巾宝冠,前翻式小冠。麦积山169窟(北魏)正壁弥勒菩萨,头发为线刻,头周围用细绳将头发系圈,戴山型敷巾宝冠,头后部披发垂至两肩。麦积山142窟(北魏)右壁弥勒菩萨,为南朝土大夫形象,戴前翻式小冠(冠前部残),此种冠源自北魏贵族所戴冠饰(图1 2)。

4.高筒型宝冠。庆阳北石窟寺(北魏)半跏思维菩萨,面部残,仍能看出头戴高筒型宝冠。龙门石窟库藏交脚弥勒菩萨(北魏)高56cm(图13),头戴高筒型宝冠,肩搭披帛,面部清瘦修长,秀眉高挑,眼帘低垂。法国巴黎居美博物馆藏交脚弥勒菩萨(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高66cm(图14),头戴倒梯形高筒型宝冠。”

高筒型宝冠只在北魏朝代有,其来源应该与鲜卑族民族冠饰有关。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中出土的桦树皮制的盖子,多做圆筒形,上面残留有针孔痕迹,放在头骨顶上。研究者推测其当为帽之遗物。近代东北的赫哲,鄂伦春等族尚存有用桦树皮制作夏帽的习俗,这种圆筒形的帽子当为著名的乌丸帽,鲜卑吐谷浑部就曾向刘宋进献过乌丸帽,也被称为笼形胡帽、笼帽。”开凿石窟的工匠们没有照搬佛教造像仪规,而是给菩萨带上鲜卑民族的乌丸帽。连同“秀骨清像”的面容,“褒衣博带”的服饰起,成为佛像中国化的部分。

第7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1、2020年9月11日是地藏日。农历七月三十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2、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龙树是古印度著名佛教大师,梵名为Nagaijuna,是释迦牟尼灭度后又一重要宗师,被尊崇为“世尊”第二、“第二代释迦”,在佛教史上是位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创立了空性中观学说,成为大乘佛教思想的发端,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中国被佛教多数宗派奉为祖师。龙树最早见于《楞伽经・卷九・释尊悬记》:“大惠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是其证也。”后世关于龙树生平记载十分散乱,各种传说差异很大。

然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中,在南北朝时期,影响较大的当属姚秦鸠摩罗什。他所译著的《龙树菩萨传》载:

“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既出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通诸深义。更求异经,都无得处。遂入雪山,山中深远处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成皆摧伏,即起骄慢。……大龙菩萨见其如此,惜而愍之,即接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时南天竺王甚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菩萨为化彼故,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经历七年。……王乃稽首,伏其法化”。“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日龙树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龙树自出生、求道到成道期间几个著名故事:“浮图受戒”、“龙宫成道”、“雪山访道”、“树下诞生”、“因龙成道”等。

鸠摩罗什,作为龙树的传人,是后秦和北魏朝影响甚大的佛教宗师,他的《龙树菩萨传》理所当然被信奉,因而流传甚广。当然,其他有关龙树的传说当时也同样在流行传播。比如,关于龙树的出生时代,就有一世纪和二三世纪之争;关于“因龙成道”,就有“入龙宫得道”与“入龙族得道”之争。

水泉石窟甬道北壁第九龛龛楣为尖拱桃形龛,高27CM,宽44CM。龛楣浮雕保存完好,共有7个故事场景,大致按龙树出生至成道时间顺序,从左向右分别为:树下诞生、师徒传承、因龙成道、术士占相、龙宫得道、化南天竺王、雪山访道。浮雕采用全景式铺展手法,各场景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与佛本行故事极其相仿,很容易使人产生误断。今以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第130龛龛楣佛本行故事与之对比分析。

1、树下诞生。浮雕最左边有三位女子,中间站立者为龙树母亲。她左手攀援盛开着花朵的阿周陀那树,高举的左胁下,有一带光环的婴孩脱袖而出。其身右站立侍女搀扶着她,其身左另一侍女半跪在阿周陀那树下,双手迎接降生的婴孩。

该场景显然模仿佛本行故事的“树下诞生”,不同的是,摩耶夫人从右胁生出悉达多太子,龙树母亲从左胁下生出龙树。再者,娑婆树(无忧树)树冠大而树干弯曲,阿周陀那树树干直而有花。

2、师徒传承。这一场景不见于《龙树菩萨传》,当是根据了当时其他龙树传说创作的。该场景是在佛本行故事“七步生莲”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龙树菩萨姿势仿照佛陀诞生后“指天指地”、“七步生莲”形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脚下有七朵莲花。为了区别于“七步生莲”,浮雕有意在龙树菩萨身边空中增刻了三朵莲花。同时,在龙树菩萨头顶左侧,雕刻一带头光、背光的坐佛,在菩萨身右,雕刻一跪拜的弟子。这是印度佛教关于龙树菩萨师徒传承的表现,即“世尊、龙树、提婆”三人。佛为坐姿,在上;龙树为站姿,居中;提婆为跪姿,居下。三者尊卑关系明显。

3、因龙成道。这个场景位于浮雕正中间位置,具有象征意义。带头光、背光的菩萨正立于高台之上,四周有十条龙环绕,代表龙树是因大龙菩萨指引入龙宫成道的。该场景是根据佛本行故事“九龙灌顶”改造而成的,为了表示区别,浮雕将九条龙刻划为十条龙。该场景表现形式符合佛教造像中佛的正面律、中心律。其表示的内容与龙树生平故事时间顺序没有关系。该浮雕下方的两个宝瓶,不知所据。

4、术士占相。在“因龙成道”场景中,龙树菩萨右侧还有一个呈坐姿的人,怀中抱一婴孩,褒衣高冠。应为术士占相。本来为婴孩看相是古印度一大风俗,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都有占相的故事。因此,这极易与佛本行故事“阿私陀占相”混淆。据印度佛教记载,龙树出生后,请术士看相,术士说他只能活7年或7个月或7天,他的父母深感忧虑,随着期限的逼近,家人把他和仆人逐出家门。龙树到处流浪,遇到了他的上师,传授他密法,因此长寿。这个故事《龙树菩萨传》里面没有记载,很明显,造像是依据了其他传说。

5、龙宫得道。紧邻“因龙成道”。浮雕中有一人背靠群山,面对大海,叉腰而立。大海中有两条龙探出龙头。由于当时工匠还没有掌握透视技法,表现出的大海波浪很不好辨认。该场景依据了《龙树菩萨传》记载,并把“塔中受戒”和“龙宫得道”两个故事捏合在了一起。浮雕上群山象征龙树进山,在佛塔里受戒;叉腰而立,代表龙树在九十天后即“通诸三藏深意”而“心生骄慢”;大海和两龙,代表大龙菩萨迎接龙树入龙宫。

6、化南天竺王。该场景位于龙宫得道右边。一个手持大弓武士装束者,表示龙树从军,“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经历7年”,终于感化南天竺王。

7、雪山访道。该场景位于浮雕最右边。群山之中刻一打坐的比丘。也是依据了《龙殊菩萨传》的记载,但没有按照记载的时间顺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龙树菩萨本行故事基本上依据鸠摩罗什《龙树菩萨传》,并吸收当时流传的其他传说。由于龙树造像未有蓝本可依,加之《龙树菩萨传》有些记载过于简略,匠人在雕刻时,只好依托自己熟悉的佛本行故事进行改造。

龙树菩萨造像在汉地并不多见,水泉石窟龙树造像的发现,在北魏时期的造像中还是第一次。它的出现,大概有如下原因:

1、时代主流文化、主流宗教影响为龙树信仰传播营造外部氛围。

北魏迁都洛阳后,大力尊崇佛教,整个社会充溢着狂热的情绪,各种佛教宗派学说广为流行,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主流宗教,兴建佛寺、开窟造像成为最普遍的现象,这一盛况在《洛阳伽蓝记》和《水泉石窟摩崖碑记》中均有记载。彼时,各种佛教学说、宗派信仰均受到不同阶层的重视、尊重,并拥有自己的信徒。据《水泉石窟摩崖碑记》记载,当时洛阳地区造像种类极其丰富,除了普通佛经题材外,其他诸如弥勒上生像、弥勒下生像、干佛天宫、龙华像、华胜像、十六王子行像等也广为建造,单是在水泉石窟中就有释迦、多宝、定光、大慈、大悲、日光明、月光明等佛像。这一切都证明龙树本行浮雕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

2、弥勒信仰流行和鸠摩罗什的译经为龙树造像提供了理论依据。

弥勒信仰最早在北凉流行,北魏灭亡北凉后,弥勒信仰随即传播流行于中原。其次,龙树大乘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土得以传播,最主要的贡献者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幼年出家,广游西域各地,曾在后凉居住17年,于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受到国师的礼遇。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翻译了《弥勒大成经》、《弥勒下生成经》,影响甚大。居长安期间,他还翻译了其它大量佛经。姚秦灭亡后,长安一带被北魏所占领,鸠摩罗什著作在北魏朝也广泛传播。水泉石窟中龙树本行故事浮雕无疑依据了鸠摩罗什的《龙树菩萨传》的,证明了这一点。

3、水泉石窟主昙覆的主观意愿。

要说清楚龙树造像,首先必须说清楚龙树浮雕所在的第九龛。

第九龛主佛为释迦佛。该龛位于石窟甬道北壁上部靠近外壁位置,第九龛周围有序地围绕着第八、第十二、第二十一、第二十四、第二十三、第一龛,全部是交脚弥勒造像。其中左边的第八龛刻有“石窟主比丘昙覆敬念造”题记。由于水泉石窟是利用天然溶洞修建的,洞内岩石破碎,唯有甬道北壁石质较好。由此可推断,这里是最早的造像龛位置。此前研究者由于过于关注第八龛题记,忽略了第八龛和第九龛及其周边龛在造像题材、风格和布局上的一致性,而将甬道北壁以及相邻的外壁诸龛各自孤立看待,将它们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分两层予以编号。刘景龙先生已经注意到甬道北壁弥勒造像集中在一起问题,他的《偃师水泉石窟》一书提到:“显然,这一片石质最好,又在洞口区域,应是功德主首选的位置,理所当然产生石窟中最早的造像。”并推测说:“以下较大的龛内均造交脚菩萨,共同体现着弥勒信仰的盛况,应该是同时期。”笔者在多次实地查看后发现,甬道北壁释迦佛及其周边的弥勒造像龛,包括昙覆龛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石壁的刻槽上以及佛龛相互之间的叠压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清楚。可知,石窟主昙覆在主持建造这铺造像时,事先进行了统一设计,把雕刻着现在佛的第九龛安排在最中间和最高位置,把有自己题记的第八龛放在主佛龛的左边最上方,这符合中国左为上的习惯。环绕主佛分别安排了七个龛,由于主佛右侧两个弥勒龛在甬道北壁安排不下,所以将之安排在甬道的外壁。然而外壁上方对应第八龛的石壁岩石破碎,建造佛龛不成功,遂被废弃,只留下刻痕。这就揭开了一个核心问题:昙覆主持建造这一组造像龛时,把自己的造像龛安排在除了主佛外最重要的位置并题记说明,其他发愿者则在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龛刻下了造像的时间“熙平二年”。也就是说,孝明帝熙平二年正是水泉石窟的开凿时间。这种造像形式极为罕见。

昙覆是位游历京城洛阳的僧人,他在水泉石窟摩崖碑刻题记中说,他造像于“遭皇运徙居,爵伦更迭”时代背景下,“玄崇意远,抱不世之志;回翔宽雅,怀山海之心。”可见他失望于现实,寄希望于未来。弥勒是“未来佛”,龙树是“世尊第二”,均是未来的精神主宰。这就是出现龙树本行故事浮雕的根本原因。

另外,在这个第九龛龛楣尖拱顶部,“因龙成道”上面,雕刻一个上小下大的四方城,城顶有一立佛。这是坛城形像,为大曼荼罗。坛城,梵语为“mandala”,音译为“曼陀罗”或“曼达”、“满达”。本意是指领土或祭坛。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以供奉。龙树浮雕中坛城以“城”的形像出现,显然是中国人的理解。

第9篇:地藏王菩萨经范文

[关键词] 大灌顶经 拔除过罪经 药师经 伪经 文化汇流

从石窟、造像、壁画及敦煌遗书等诸多资料均可发现,中国中古时期药师信仰极为兴盛。《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以下简称《拔除过罪经》)是关于药师信仰的最早经典,并作为十二卷本《大灌顶经》中的第十二卷,出现在梁僧《出三藏记集》中。僧认为《拔除过罪经》乃中国僧人慧简依经抄撰。隋费长房看到了该经的梵本,主张该经应为真经。从唐智舁开始,《大灌顶经》十二卷均被视为真经,被编人《开元释教录・入藏录》。进入刻本时代以后,这种观点得到普遍赞同。直到现代,日本学者才又对《拔除过罪经》的真伪提出疑义。但20世纪考古学家在吉尔吉特地区发现了约抄写于五世纪末至七世纪的药师经梵本残卷,于是关于《拔除过罪经》的真伪争论便告一段落。大部分学者承认这是一部真正的印度佛教经典。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一、经本考察

(一)经录考证

南北朝梁僧《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载:

《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一卷,《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咒经》一卷,《灌顶三归五戒带配护身咒经》一卷,《灌顶百结神王护身咒经》一卷,《灌顸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一卷,《灌顶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一卷,《灌顶伏魔封印大神咒经》一卷,《灌顶摩尼罗重大神咒经》一卷,《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一卷,《灌顶梵天神策经》一卷,《灌顶普广经》一卷。本名《普广菩萨经》,或名《灌顸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凡十一经。

从《七万二千神王咒》至《召五方龙王咒》凡九经,是旧集《灌顶》,总名《大灌顶经》。从《梵天神策》及《普广经》、《拔除过罪经》,凡三卷,是后人所集,足《大灌顶》为十二卷。其《拔除过罪经》一卷已摘入《疑经录》中,故不两载。

在《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疑经伪撰杂录》中,僧韦占针对《灌顶拔除过罪经》记载道:

《灌顶经》,一卷。一名《药师琉璃光经》,或名《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右一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此经后有续命法,所以遍行于世。

上述两条文献记载是关于《大灌顶经》及《拔除过罪经》的最早记载,从这两条记载可知,在僧看来,《大灌顶经》十二卷的前十一卷均为真经,第十二卷为南北朝刘宋慧简依经抄撰的伪经,而且《拔除过罪经》因包含续命法这一可以续人生命的修持法,当时颇为流行。我们认为,僧与慧简年代相去不远,他是一位非常严谨的佛教学者,他的上述记录言之凿凿,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关于《拔除过罪经》的最早记录,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能轻易否定。

隋《法经录》除了记载伪经《拔除过罪经》外,还记载了一部失译的《药师琉璃光经》,认为是两部不同的经典。但是与《法经录》同时代、同地区产生的隋《历代三宝纪》和隋《仁寿录》都没有记载失译的《药师琉璃光经》,所以《法经录》记载可靠与否,值得考虑。由于《拔除过罪经》有《药师琉璃光经》等几个异名,我们认为法经等人不过是把一个异名为《药师琉璃光经》的传本,当成与《拔除过罪经》不同的文本。

隋费长房编纂《历代三宝纪》时,一方面根据《杂录》把前九卷《灌顶经》列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一方面根据从印度传来的梵本,认为《药师琉璃光经》(即《拔除过罪经》)为慧简所译。这样,他就为十二卷本《灌顶经》中的十卷确定了译者。但他在《入藏录》中又称十二卷本《大灌顶经》全部都是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按照费长房自己的考订,十二卷本《灌顶经》中只有前九卷是帛尸梨蜜多罗译的,第十二卷《拔除过罪经》的译者是慧简,而第十卷《灌顶梵天神策经》和第十一卷《灌顶梵天神策经》则没有找到译者。

从费长房以后到智之前,佛教经录学家或是遵循僧j;占的记载,或是按照费长房的说法。这种情况到智舁时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开元释教录》卷二十《入藏录》中载:

《随愿往生经》一卷(是《灌顶经》第十一卷),旧《药师经》一卷(佛游维耶离者,是《灌顶经》第十二卷)……既从大经流出,即是别生。准众经录,别生之经不须抄写,故《入藏录》除之,不载。

这条记载非常关键,智舁把《药师琉璃光经》作为由《拔除过罪经》衍出的别生经,删之不存,留下了《拔除过罪经》,并否定了僧提出的认为该经为慧简编撰的说法,把它当做真经,作为《大灌顶经》的组成部分一并编人大藏。虽然智自己没有明确说明十二卷本《灌顶经》均为帛尸梨蜜多罗译,但因前九卷为帛尸梨蜜多罗译,自此以后,人们往往像费长房那样,把《大灌顶经》十二卷均归为帛尸梨蜜多罗译。进入到刻本时代以后,更是如此,对《拔除过罪经》的真伪及译者的争论基本消失。

直到现代,日本学者才又根据经录和内容对《拔除过罪经》进行了新的研究。在经录学方面,日本学者新井慧誉通过考察后认为,在僧的时代,同时流传着两部经,一部名为《药师琉璃光经》,一部名为《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僧把两者混在一起,从而造成后世的混乱局面。我们同意新井慧誉的部分观点,即从僧到智的年代,一直有一部《药师琉璃光经》流传。但是我们不同意这个《药师琉璃光经》与《拔除过罪经》是不同的本子,理由将在下文叙述。

(二)现存经本考察

上面我们说不同意从僧到智这段时间流传的《药师琉璃光经》与《拔除过罪经》是不同的本子,这就需要对经本进行严格的甄别。可以从写本和刻本两方面考察。就北宋以后的刻本藏经而言,不论是中原系藏经,还是北方系、南方系藏经,只有一个《拔除过罪经》,所以不存在争议。下面主要讨论写本。敦煌遗书的发现,为写本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据笔者统计,敦煌遗书中,共有六百多号药师经。其中,《拔除过罪经》达到二百八十多号。这二百八十多号《拔除过罪经》,多为唐本,也包括一些南北朝写本。比较这些写本,相互问并无异本,有的只是文字上的些小差别。这种差别的出现,在写本流通时代是完全正常的,不足为怪,且这种差别不大,不足以形成异本,而只是传抄系统的不同。具体地讲,按照八菩萨的不同,可以将这二百八十多号遗书分成三个写本系统:一是没有八菩萨,如s,2515、BD01397等号。二是八菩萨为“跋陀和”等,如s,162、BD00602等号。三是八菩萨与今藏经本《拔除过罪经》“文殊师利”等八菩萨同,如BD00848、俄IIX5488等号。有的学者认为“文殊师利”等八菩萨为“跋陀和”等八菩萨的意译,但仔细对勘,这个观点不能成立。“跋陀和”等八菩萨频频出现在

早期译经中,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二就说:

今四辈人住我前,五百之众能堪持。是八菩萨飚陀和、罗邻那竭、那罗达、摩诃须萨、和轮调、因坻、须深、侨日兜,比丘及尼清信士,奉玄妙法上义句。常以经道哀世间,宣畅方等普流化。飚陀和等八菩萨,于五百众为英雄。常当奉持方等经,于世之俗无所著。释一切缚解空慧,紫磨金色百福相。恒行慈哀度众生,施以安隐灭诸尘。寿终之后生法家,不复归于三恶道。世世相随常和协,然后逮得尊佛道。已弃舍于八难处,远离一切诸恶道。

类似经典还有《观虚空藏菩萨经》等。笔者推测“跋陀和”等八菩萨可能为《拔除过罪经》中较古的形态。总之,敦煌本中《拔除过罪经》没有与今藏经本不同的异本,其三种传本的产生乃写本传抄过程中产生的流变,属于写本流传的常态。

(三)现有文本渊源

望月信亨最早提出《拔除过罪经》抄自《八吉祥神咒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提谓经》。

此外,我们发现《拔除过罪经》还有抄自《善王皇帝功德尊经》的内容。依据僧《出三藏记集》卷五载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善王皇帝功德尊经》是一部伪经。其后除《历代三宝纪》将它收入失译外,历代经录均将这部经定为伪经。这部经早已散佚,但是在道绰《安乐集》中保存引文。《安乐集》卷下第九大门载:

又《善王皇帝尊经》云:“其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弥陀国者,忆念昼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复于中欲还悔者,闻我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八菩萨皆悉来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终不得止。”

相应的,在《拔除过罪经》中有这样的文字:

若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常修月六斋年三长斋,或昼夜精勤,一心苦行,愿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或复中悔,闻我说是药师璃光佛本愿功德。尽其寿命之日,有八菩萨,其名日: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坛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菩萨皆当飞往迎其精神,不经八难生莲华中,自然音乐而相娱乐。

上述两段文字不仅文字相近,主题也相同,都论述“中悔”,亦即论述修持到中途而后悔,不想继续修持的问题。“中悔”一词固然出现较早,但如上文那样,主张虽然“中悔”,只要另外修持其他法门,依然可以得到拯救的观点,只出现在伪经中,且《善王皇帝功德尊经》时代最早。具体的考证,因文字繁琐,故从略。由此可知,《拔除过罪经》抄袭《善王皇帝功德尊经》的痕迹非常明显。

总之,无论从写本考察,还是从刻本考察,我们的结论是:虽然有一些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别,但现存《拔除过罪经》就是僧韦占当年著录的文本。

二、内容考察

限于篇幅,下面从经典内容角度,对《拔除过罪经》进行简单的考察。

(一)料简罪福

《拔除过罪经》经文说:

阎罗王者,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人为恶作诸非法,无孝顺心造作五逆,破灭三宝,无君臣法;又有众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设有受者多所毁犯,于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简,除死定生。或注录精神,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阎罗。阎罗监察,随罪轻重考而治之。世间痿黄之病,困笃不死,一绝一生,由其罪福未得料简,录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籍定者,放其精神还其身中,如从梦中见其善恶,其人若明了者,信验罪福。

所谓阎罗王主领“名籍之记”,这是明显的道教说法。早期道经《赤松子章历》卷四《绝泰山死籍言功章》说:“谨按天师旧仪,三会吉日,断除泰山死籍,削除右契罪名死目,改定生录,注上生名左录长生宫中。”邵朋(GregorySchopen)对吉尔吉特发现的药师经梵本进行了研究,他主张阎罗料简罪福这一段是理解药师经的关键,甚至把阎罗料简罪福这一文化形态追溯到日本的伪经《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这一追溯虽然不能成立,但他的关于“阎罗料简罪福”在药师经中的地位的评判,对我们理解药师经的性质具有启发意义。

上文的“五官料简”,也来自道教。《拔除过罪经》没有介绍“五官”的具体名目,后代的《净度三昧经》则有介绍:“五官者,一鲜(仙)官禁杀,二水官禁盗,三铁官禁淫,四土官禁两舌,五天官禁酒。”(出《净度三昧经》)很明显,这一“五官”从道教三官发展而来。

(二)厌祷诅咒

《拔除过罪经》经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字句:

佛言:“愚痴人辈,两舌斗争、恶口骂詈,更相嫌恨。或就山神树下鬼神、日月之神、南斗北辰诸鬼神,所作诸咒誓;或作人名字,或作人形像,或作符书,以相厌祷咒诅言说。闻我说是药师璃光佛本愿功德,无不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各各欢喜无复恶念。”

八者,横为怨雠符书厌祷邪神牵引,未得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牵引亦名横死。

上述内容虽是经文批判的对象,却正可由此窥见经文编撰时的社会情景。厌祷诅咒是中国民间巫道的重要术法,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厌祷诅咒事件有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此外还有刘宋文帝时期的严道育事件。《宋书》卷九十九载:

上惊惋,即遣收鹦鹉,封籍在家,得劭、书数百纸,皆咒诅巫蛊之言,得所埋上形像于宫内。道育判亡,讨捕不得,上大怒,穷治其事,分遣中使入东诸郡搜讨,遂不获。上诘问劭、,劭、溶惶惧无辞,唯陈谢而已。道育变服为尼,逃匿东宫,往京口,又载以自随,或出止民张眸家。

其中的咒诅巫蛊之言和人物形象,和上述经文一致。早期道经《赤松子章历》卷三还收有道士的上章文《解咒诅章》。此外,经文中的南斗北辰也与印度的天文学知识不是同一体系。

(三)苏生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中说:“世间痿黄之病,困笃不死,一绝一生,由其罪福未得料简,录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籍定者,放其精神还其身中,如从梦中见其善恶,其人若明了者,信验罪福。”这里说的是人入冥世后重回阳间,后代药师经将这一现象翻译为“苏生”。这与印度佛教主张的人死投胎、轮回转世完全不符。

三、《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大灌顶经》

上文从经本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拔除过罪经》作了证伪,实际上《大灌顶经》前十一卷亦系伪经。造伪手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借用道教和民间巫道的种种术法;二是从已译佛经中攫取部分经文,尤其是攫取咒语作为神名。

第一卷《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主要交代了《大灌顶经》创作缘起,其经说:“是比丘临终之时余三七二十一日,存心自念言:‘如来所说十二部灌顶章句微密妙典,于后如来灭度三百岁中,而此经典当隐没不现。何以故?佛始灭度,行善者多,为恶者少。到于末世九百岁中,魔道兴盛,诸外道辈探佛妙经以为已有,训导百姓令其受持,而复盟誓变秘经法,当受之日皆用珍宝,种种杂采以为重信,然后授与。当尔岁时,国国相伐,民多荒乱,饮食踊

贵,多诸盗贼,横死者半。又诸恶王断灭三宝,使法言不通,破塔灭僧,三宝渐末。中国之王虽有信心,不能究竟,多所禁制,心不专一,迷惑于异道。”’这里说的正是经文创作的背景,民间巫道兴盛,道教采用佛经中的内容作道经,这两者在当时发展很快。而恶王灭三宝,破塔灭僧,指的应是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灭佛。所谓“中国之王”指的应是宋文帝,他虽然崇信佛法,但对佛教也进行压制,对道教则予以扶持。此外,《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还大量抄袭了《佛说持句咒经》、《佛说护诸比丘咒经》和《佛说檀特麻油述经》等经典。

其他几卷大量援用了道教术法,如存思法、印法、卜易法等,第十卷《灌顶梵天神策经》还出现了凤凰和麒麟等符瑞及承负思想,凡此种种,均可证明《大灌顶经》前十一卷为伪经。经文作者在编撰经文之时不仅借用了道经甚至民间巫道内容,而且经文中还明言这些借用的内容就是异道或是外道所有。佛教传统中并无这些内容,所以经中多处说“世尊无上微妙最胜法中而无此术”。这说明经文作者实际上意识到佛教和道教、民间巫道的区别,但是经文仍然采用这些内容来充实自己,卷五《灌顶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说:

普观菩萨复白佛言:“作诸杂术,种种相貌不似邪也?”佛言:“不也。我若在世不须如是相貌法也。我既涅槊,未来恶世五浊众生信正者少,多习邪见,不识真正。为此等辈说是章句杂法之术以化群生,故我出此杂碎章句,非邪法也,以化万姓。”

从这段文字可以明白,如果是佛陀在世,那当然不需要《大灌顶经》中所援用的种种杂术,但现在是“五浊恶世”,众生信正者少,多信邪见,所以《大灌顶经》中采用了“杂法之术”化导群生。

《大灌顶经》中多处出现十二部灌顶神咒的说法,该经十二卷,每卷有不同主题,合成一个完全的整体。由此可知《大灌顶经》十二卷是同一个人,按照一个整体的构想编纂而成,但它各卷出现的先后时间不同,说明它经历了一个编纂修订的过程。从内容看,前九卷有灭法的紧迫感;后三卷没有这种紧迫感。从字词看,后三卷均出现了“像法众生”这样的词句,没有提及末世。据此可以推断,《大灌顶经》后三卷为北魏太武帝灭法以前所作,前九卷为灭法以后所作。然后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进行了一次集中修订,前九卷的编纂和总十二卷的编集很有可能都在457年左右。

四、《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文化汇流

“文化汇流”是方广铝先生前些年在季羡林先生“佛教倒流”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赞同文化交流不是单行道之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影响中国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传人印度,影响印度文化。因此,印度佛教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印度文化自我逻辑演变的结果,也受到周边区域的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西亚文化、中亚文化的影响。他把佛教发展中的这一现象,称为“文化汇流”。换言之,不仅印度佛教、印度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所以,印度佛教中也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用这个观点去观察中国佛教史,可以解释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特别是所谓疑伪经问题。

通过考察佛教经典与佛教史可以知道,在《拔除过罪经》出现以前,佛教中虽已出现药师佛的名称,但并无药师信仰。当时的药师佛,只是佛名经类经典中诸多佛名中的一个。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拔除过罪经》以前出现药师佛名字的经典,其来源大抵含混不清,而《拔除过罪经》是现存资料中最早系统论述、宣扬药师信仰的经典,是药师信仰的源头。

印度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把信仰者从生死轮回的现实生命状态中解脱出来,抵达超脱生死的涅境界。为了论证这一目标的合理性,佛教对人生之苦乃至死后世界有一整套具体的描述。然而,中国传统思想非常注意现实世界,中国道教主张的是长生不老。中国佛教面对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发展出求生的法门,这就是药师法门,具体表现为药师信仰。药师信仰宣扬药师佛除了同样以佛法引导众生至解脱道外,更以其因位本愿,可拔除众生现前烦恼病苦,给予众生现世安乐并为众生“消灾延寿”。这样,关注现实生命的药师信仰与提倡“死后净土”的阿弥陀佛信仰形成鲜明对照。

南北朝早期《拔除过罪经》出现之后,到了隋代,药师经的梵本传到中国。大业年间,由达摩笈多译为中文,称《佛说如来本愿功德经》。僧慧矩为该经所撰序言说: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致福消灾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请说尊号,如来以利物之心盛陈功业。“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弘远,“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净。“忆念称名”则众苦成脱,“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至于病士求救,应死更生;王者攘灾,转祸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横之妙术矣。昔宋孝武之世鹿野寺沙门慧简已曾译出,在世流行。但以梵宋不融,文辞杂糅,致令转读之辈多生疑惑。矩早学梵书,恒披叶典,思遏此经,验其纰谬。开皇十七年初获一本,犹恐脱误未敢即翻。至大业十一年复得二本。更相雠比,方为揩定。遂与三藏法师达磨笈多,并大隋翻经沙门法行、明则、长顺、海驭等,于东都洛水南上林园翻经馆重译此本。深鉴前非,方惩后失。故一言出口必三覆乃书。传度幽旨,差无大过。其年十二月八日翻勘方了,仍为一卷。所愿此经深义人人共解,彼佛名号处处遍闻。十二夜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帝祚遐永,群生安乐。式贻来世,序云尔。

可见,到慧矩等人翻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时,已有三个梵文本传人中国。

其后,唐玄奘翻译了《药师琉璃光如来本原功德经》、唐义净翻译了《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三部从梵本翻译的经典基本内容相同,相互又有差异,形成所谓“同本异译”。这种差异的产生,乃由于梵本流传过程中又产生变异。20世纪在吉尔吉特发现的梵文本,相互之间也不相同,就是这一流传变异的明证。

《拔除过罪经》产生在前,三个译本出现于后。《拔除过罪经》产生前,药师信仰尚未形成,但后代三个译本的基本内容乃至基本形态与《拔除过罪经》完全相符。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一个,即《拔除过罪经》产生后,以某种我们现在尚不清楚的途径与方法传入印度,被译为梵文。该经在印度流传时,接受印度文化洗礼,吸收印度文化营养,进一步丰富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然后再次传回中国,被译为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