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第1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一种体现,也是劳动者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的体现。作为人才输送基地和培养基地,职业教育承担着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输出质量,提升社会基层技术人员和工匠的人文素养。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培养和教育。

一、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工件进行精工制作的内在意识,是工匠对制作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的精神,也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同时,“工匠精神”也是追求卓越,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创新进取,将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社会责任、对事业的专注与工作的敬畏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养。现代职业教育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其首要的目标,将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升、知识的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人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这就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和输出的人才在个人素养上有所缺失,不能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输出的人才难以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更加有用的人才,作为为社会培养适用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习者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以“工匠精神”的实质对学习者进行严格的要求,改变专业传统的重技能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学习者能够摒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专心关注产品的品质与细节,注重创新,关注社会交往的细节,具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业务意识与工作精神,心存敬畏工作的意识与思想,全面构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来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向社会输送更加有用,更具有思想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总理在两会上提出现代企业要注重培养企业工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能够将产品的意识、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企业提供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是势在必行,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更有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社会急需要各种各样的应用型人才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要求各种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具有社会责任、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工匠精神”的本身就要求工作者能够专注、耐心、淡泊名利,将实践创新作为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我。作为人才输送的基地,职业教育负担着人才培养和驾驭的责任,将社会任务具体在职业教育中,就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道德修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产品的质量专注,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融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耐心、淡泊名利的精神,将实践创新的精神融入学习中,将社会责任作为工作中的首要目标,并最终能够形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才能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与品质,而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来分析,要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就必须扎根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将学习者的实践技能、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对学生进行专业与专注、精准与创新、责任与意识、道德与素质等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未来大国工匠的素质与能力,使得在企业生产与服务中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所必须的,因此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需要学习者持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关注,更需要学习者具有耐力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求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不断的关注细节、注重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训练,做到为人谦逊、与人为善品质的培养,所以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贯穿学习者的职前与职后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人才质量决定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的未来发展,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工匠精神”,就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所以说,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是注重对学习者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境与过程,将责任意识与思想道德的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品质与工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保证每一个学习者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

3、职业工作者的自我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求劳动者能够根据实际的生产,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劳动者具有“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如果只是被动的、压抑的、消极的工作,长此以往就会消弱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职业工作者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自我表现的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职业工作者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是职业工作者的技能、知识在工作中的转移与升华,同时也是职业工作者的劳动创新的重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对学习者的培养,实现了学习者从“成才”到“成人”的转变,也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而具备了“工匠精神”,使得学习者具备了耐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促进学习者在实际工程中产生“敬业”、“爱岗”的精神。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将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耐心、竞争、合作、爱心、信心、精准、创新的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逐步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在高职校园内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认真态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标准进行操作,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到实践中。这样,只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具备了“工匠精神”,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够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为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方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重点对学生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培养。文章简要阐述了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并简要分析了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的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还是学生个人发展和进步的需要。需要教师和学校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3]重莲.: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10).

[4]陈伟民.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2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钳工实训;培养;“工匠精神”;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06-02收稿日期:2016-05-23

钳工实训是机械相关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钳工实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业对于钳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职学校而言,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钳工实训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笔者对“工匠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研究,阐述“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也就是职业精神,是一个职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与个人的“三观”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工匠们来说,从事这一行业必须精益求精,从事人员一直在不断地雕琢产品、提升工艺,从中享受产品逐步完美的过程[1]。“工匠精神”的重点在于使产品的品质达到最高的标准,打造精雕细琢的产品。

“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四个方面:精益求精。工匠一直处于产品的雕琢中,一直在执着于对产品高质量的追求与热衷,在不断的改进中不断完善,将产品的品质达到最高点。缜密。工匠的态度必须严谨、细心、周到,一丝不苟地追求产品的完美。在产品的细节中保持专注,保证产品的质量并进行严格的检测。坚持。精雕细琢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过程,需要工匠耐心的投入,坚持细琢,专心于产品质量,严格要求,提高标准。专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工匠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并一直不断地努力和提高,保持认真的态度,要有职业精神。

在钳工实训中融入“工匠精神”主要是在学校就读时期,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操作、专注能力,学会创新以及个性化,拥有这些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满足我国制造业工匠的基本需求。

二、在钳工实训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1“工匠精神”的培养顺应我国社会的发展

融入并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也是国际制造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中职学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制造的产品在总体上都十分的精良考究,十分细致。造就这一结果的原因便是精益求精的理念和工作人员严谨、负责、追求最高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日本、德国等国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个人荣誉紧密相连,因此,即使是小的工作也会受到极大的关注,也会要求尽善尽美。

人员对工作的态度正是明确地知道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且有效地将此纳入了自己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投入了对相关人员“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并且在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了这一点[2]。正是由于工匠的重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才能够获得全球化的发展;也正是它们应用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增加它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使得相关国家无法替代,使得自己国家成为制造大国。

2顺应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中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必须重视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对于国内各大小型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于学生就业不仅仅要求有技能还要求学生的自我修养较高、责任感较强。并且,这些企业都认为,工作经验与能力以及相关知识都能够在工作中慢慢汲取,但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必须在学校期间就要形成。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在顺应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的水平与素养是一个学校的代表,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

3顺应我国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现代的企业更多地要求工人能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能,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职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中职教育在不断地向市场输送实用型人才。在钳工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的水准,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的竞争日益激烈,“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中职的钳工实训中应该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知识技能,有良好的立足社会的资本。

三、如何在钳工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1利用专业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化的教学进行紧密结合,特别是在钳工实训中。比如说,在要求学生制造仪表锤时,学生要从多方面完成对圆钢的加工,才能够得出最后的成品。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书中、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教师的点评示范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钳工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操作技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在这基础之上能够有效地带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钳工实训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还要根据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并且将此设为专业的目标与考核标准。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化的教学中明确职业的基本要求,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工匠精神”,认识到这一精神的作用。

2团队合作教学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更多的是要求专注、严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时,可以应用团队合作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专注度提高,能够在操作中互相观察、互相监督、相互协作。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有效地培养“工匠精神”,培养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获得高效的收获。如在T型配合件的制作中,就能让学生先展开讨论,进而对工艺卡片进行编写,再由其他学生讲解,由另一个学生配合完成模拟操作。这样能够全面地发展学生的集体荣誉和合作能力。

四、结语 钳工实训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除此之外,学生在就业之前需要对各方面的事务和职业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职业中去。“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职业精神更加全面地提升,能够更加适应于现代企业的需求。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请教专家,对这一精神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进而对学生进行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并具备这一能力,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让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能够更加迅速,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第3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第4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12(a)-013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在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中医药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输送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使命即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实践能力、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2]。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医药教育普遍以工厂流水线式的培养为主,毕业生难以达到“精品”标准[3]。中醫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往往更关注“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存在理论知识泛化、与实践脱节、中医药行业教育欠缺等问题,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是以简单的说教和死板的课堂重复为主,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环境性,在某种程度上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剖析其原因,除缺乏整体的教育环境和系统的教育方法外,另一原因是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只求“达标”,而并未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5],这为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思路。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和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内涵挖掘和理论研究阶段,对护理教育实践研究的探索较少,本文试图以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出发点,寻找“工匠精神”与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并说明其可行性,分析“工匠精神”对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通过营造专业文化氛围、搭建“工匠”培养平台、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与“双创”精神有效结合等路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期为我国中医药院校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什么是“工匠精神”

1.1“工匠精神”的提出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6]。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大众视线。随后,科技部长万钢[7]强调了职业教育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此后不久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作出指示:要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该文件进一步强调: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没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8]。中共中央随即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9]。自此,工匠精神逐渐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并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1.2“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在我国古代俗称手艺人,即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2]。工匠精神即工匠在巧手制作的过程中,因其职业特殊性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以期实现“心会于道而游于艺”的境界[1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赋予了当代工匠新的定义:处在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通过具体操作或依赖自身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2]。工匠精神即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11]。

中国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者称为“上工”,这是中医药行业最高层次的“工匠”。想要成为“上工”,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上工”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

1.3“工匠精神”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尚无明确界定,笔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我院办学发展定位,将其内涵定义为:严谨求是、精益求精、职业敬畏、科学创新。

由于上述内涵具有不易测量性,结合我院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阐释如下:①严谨求是。对待护理工作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具备诚实品格和慎独修养,能够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和各项规章要求实施护理。②精益求精。追求精湛技艺的同时,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护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反复雕琢,追求极致,全面提升护理品质。③职业敬畏。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尊重生命,对待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体贴爱护、主动热情、耐心细致;与其他医护工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淡泊名利,专注执着,具备传承中医护理理念、传播中医护理方法的意识。④科学创新。善于观察并发现护理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问题,初步具备运用评判性思维和科学创新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临床经验更具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力求推动护理事业发展。

2“工匠精神”与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2.1培养目标一致

中医药应用技术型本科护理专业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结合办学发展定位,我院最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护理学专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符合未来高等护理教育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从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规定了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突出了对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强调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要求。本目标在注重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更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切合“工匠精神”内涵,秉承了“上工”德才兼备的目标理念,回归和坚守了“工匠精神”对于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育人之道。

2.2价值取向一致

护理学从属于医学范畴,她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却具有极强的人文属性[13],护理行业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如同工匠手中的产品,经由护士的双手呈现。护士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应该像工匠对待其产品那样一丝不苟和臻于至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道技合一”的崇高境界[14]。

应用型人才强调医学教育培养的实用性。由于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健康,因而护士在向患者提供“仁术”的同时,还应该向患者传递“仁心”。“仁术”即精湛的护理技术,要求护士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悉数用于临床护理实践,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必须保证其操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加之医疗系统和卫生保健的更新进步,护士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精于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适应医疗保健体系的发展进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上与工匠精神中的严谨求是、精益求精、科学创新不谋而合,此为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工匠的谋生之本。“仁心”即护士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为护士对待患者尊重、理解、安慰、鼓励的态度,对待工作耐心、专注、坚守、乐业、敬业的表现,对待自身发展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追求,體现了工匠精神中的职业敬畏,此为护士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工匠的立业之基。因此,只有“仁术”与“仁心”结合的护理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2.3培养形式一致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的西方,工匠的培育方式主要包含学校教育(或家庭式教育)和学徒制教育。学校可以教授理论知识,但通常无法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学徒制教育要求学徒在学习期间和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向徒弟传授谋生技艺和职业操守,以实现徒弟在“做”中“学”。医学既是自然科学,同时也是经验科学,护理学本科教育以在校教育和临床实习两部分为主[15]。在校期间,工匠(学生)在系统学习技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应着重感受工匠的文化和道德。临床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护理带教教师即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徒弟”在岗期间需要在“师傅”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通过与师傅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或间接掌握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护理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始终保持并传扬这种“传、帮、带”的优秀品质,有利于整体护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3工匠精神对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符合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将“工匠精神”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正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16]。“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更要执着追求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更好地践行大医精诚和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切实改善医患关系,真正实现依靠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2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医药行业已被更多国家和民族所认识与接受,中医药行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基石,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卫生保健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延东[17]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即将开启。因而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现代中医药人才,促进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这与工匠精神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3.3符合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18]。然而,由于社会的浮躁和意志的薄弱,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执着追求和职业敬畏[19],一个人若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到精益求精,发挥极致,那么工匠精神就会成为他的性格[20]。高校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8],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4将“工匠精神”植入中医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

4.1营造“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氛围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已经将“工匠精神”植入个别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主要通过调整课程教学模式和理念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果[21]。然而,单一课程的改革并不能起到实质效果。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师生的思想和道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2]。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培育师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因此,中医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工匠精神”植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普及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发挥专业理论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在学院、专业部等各层面开展工匠精神的相关教育,做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保障工作,用“严谨求是、精益求精、职业敬畏、科学创新”思想引领医学教育,树立护理专业人才正确的职业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乐业敬业精神,促使护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本素质,全面提升护生职业素养。

4.2搭建“工匠”培育平台

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意欲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23]。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护理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对师资力量进行良性培育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更能促进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在全院范围内通过教师培训、知识竞赛、文娱活动、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使其时刻自觉自愿践行“言传身教”,用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崇高的职业道德感染和感化学生,真正实现高效教师的“德艺双馨”。同时,与实习单位合作,通过电话回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实习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单位用工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借助实习单位的资源与文化,制订详细的培育方案,请求其配合承担“工匠”培育重任。由于临床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真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与价值,进而可以促进其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和追求。

4.3个性化精细培育学生工匠技能和素养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整合到专业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师考核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课程教学、学生就业、教师评级紧密联系。针对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综合评估学生个性特征、职业倾向、知识结构、就业意愿等因素,在学生全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等非正式课程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4.4“工匠精神”与“双创”精神有效结合,实现“人职匹配”

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鼓励社团活动,通过各项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工匠精神”与“双创”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细节做起,精益求精,实现内在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协调统一。

5小结

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是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与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备关联性,对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中医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营造专业文化氛围、搭建“工匠”培养平台、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与“双创”精神有效结合等路径将“工匠精神”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可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和社会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进而弘扬中医药精神[24-25]。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医药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现代护理教育体系建设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应该在中医护理院校中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将“工匠精神”植入中醫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中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单位等多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中医药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严谨求是、精益求精、职业敬畏、科学创新”,进而推动护理学科和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教与学解析[J].职教论坛,2013,(36):6-10. 

[2] 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2-44. 

第5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1]。专注、专业、耐心、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核。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图书馆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担负着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图书馆馆员既是管理人员,更是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师。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不断地分析自身与工匠精神品质的差距。通过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从中找到提升高职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路径,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学生发展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乃至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对管理者本人而言——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形成工匠精神品质。管理人员的精神品质决定了图书馆的办馆质量与水平。要迅速提升高职图书馆的办馆质量,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就必须不断地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断地培养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提升,对岗位的爱岗敬业,对工作的坚持不懈,敢于创新提升工作水平等工匠精神。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对管理团队而言——有利于打造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需要整个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必须要求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的岗位能力等都是关键因素。只要每一位管理者都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自然形成。

(三)对高职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全校各个有关部门重视与合力的结果。要成功地完成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全校上下的通力合作,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担负着重任,尤其是管理人员,他们同样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教师,他们对工作的态度、质量、专业精神、业务学习精神等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

(四)对图书馆而言——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高职图书馆的管理重任要落到全体图书馆员的身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高效开展,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五)对高职院校而言——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养成。文化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高职图书馆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的文化学习阵地,在高职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及其关键。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养成文化育人的氛围,进而推动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和推广,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六)对社会发展而言——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工匠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不仅要通过工匠大师来实现,更需要全民提升和养成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提升全民工匠技艺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制造的发展。高职院校是工匠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大批优秀人才。

二、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办馆时间短,起步较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的精神细化与创新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业务知识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知识。目前,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业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管理人员只会做简单的一般性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专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不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可以说,业务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是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问题中的关键问题。

(二)服务质量标准缺少精细化。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工匠精神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放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中比较差距较大,许多管理人员只做一些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不断追求管理与服务的完美要求不高,缺乏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总体服务质量缺少精细化,满足不了广大读者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三)管理服务缺乏品牌意识。工匠精神出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在许多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理解中,自己的工作平凡普通,既不能树立品牌,也不能出现过人的业绩,这就导致许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品牌意识,许多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是得过且过,满足于常规工作的基本完成状态,也就无法在本行业中独树一帜,形成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精品。

(四)管理工作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许多人认为,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中是一个“小角色”,只要平时做好常规工作就行了,无需对工作进行研究与创新,更不需要对管理与服务的现状进行改进与提升。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岗位工作方法十年如一日,缺少创新、缺乏求变的精神,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这也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

(五)缺乏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法。从目前的图书馆管理现状看,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对岗位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认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简单而枯燥,缺乏对岗位工作研究的意识与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效果。

(六)工匠精神与管理服务工作结合不紧。由于过去较少提到工匠精神培育这一问题,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少主动把自己的管理服务工作与工匠精神联系到一起,一方面不会主动去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不会主动用工匠精神来指导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应用。

三、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优秀的工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得到普遍尊重,除了身怀绝技,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2]。耐心、专注、专业、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利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地激励管理人员培育自己的工匠精神品质。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展更大作用[3],工匠精神要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扎根,高职图书馆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更是至关重要。当前,培育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要选择科学的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强化认识,重视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要做好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就必须强化认识,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加强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形成的教育工作。通过活泼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各方面形成共识,共同重视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养成的教育工作,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引导,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俗话说,心态改变,性格就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改变,一种良好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心态。所以,应加强引导,让全体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自身、对团队、对工作的重要价值,让他们乐于改变、乐于接受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工作,乐于在工作中形成对工作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良好习惯。

(三)建章立制,让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一个优秀团队的打造,一个团队优秀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制定标准。要培育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注重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建设,让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到团队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来落实工匠精神的内容,这样就做到全体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有章可循。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来推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品质。

(四)引入竞争,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绩效考核。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打破“铁饭碗”,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绩效考核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团队发展的风向标,是团队成员努力的目标。所以,一定要建立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让全体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中来,并将工匠精神品质转化为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质。

(五)树立榜样,让管理人员人人争当工匠精神培育楷模。一个优秀的工匠既是产品的标志,也是行业的楷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就要树立榜样,建立标杆,在全体管理人员中选拔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业务精湛的岗位能手,对他们进行宣传与表彰,树立榜样效应,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整个图书馆管理团队,让全体管理人员争当工匠精神培育的楷模。

(六)重视学习,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训。工匠精神内涵深、外延广,高职图书馆要结合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和队伍现状有组织地、系统性地面向管理人员开展工匠精神方面的强化学习和培训,要定期邀请专家和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同行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要积极组织外出学习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全方位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七)落到实处,构建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通过切身的管理服务工作来得以落实和体现。构建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体系,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过程中有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标准,促进他们在这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指导下有效地提升个人的工匠精神和业务能力。

(八)以赛促学,推动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觉提升工匠精神。除了常规的绩效考核之外,高职图书馆应该以赛促学,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方面的星级表现评定,如开展周明星、月度明星或专项比赛,把工匠精神纳入比赛评比之中,使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时刻自觉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时刻想着如何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上台阶和上水平。

(九)学研致用,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加强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就要强化对该课题的研究,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研究内容体系,要总结一套科学、好用、实用的实践指导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做到学研致用,全面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5]。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之间紧密联系[6]。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既有利于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更是促进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经济研究导刊,2016(05).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3]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08).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第6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中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是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酒店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酒店行业应倡导“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内在价值的体现。在酒店服务过程中,应改变“差不多精神”,使酒店工作人员不只是将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敬畏职业,对产品负责,追求完美。工匠精神对酒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其具备专注、执着、耐心等良好品质。工匠精神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心做事。例如如家酒店总经理认为:当前大部分酒店缺少的就是用心,如果可以用心将产品、卫生、礼貌等做好,就已经成为工匠,可以使行业发生极大的改变。提倡酒店行业工匠精神时,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做到不忘初心,用真心做好本质层面的东西。例如某酒店,虽然只是四星级,但是它却拥有7星级的服务品质,网络上3000个评论,有2999个都是好评。在客人进入到酒店以后,有免费提供洗车服务,礼宾会与客人聊当地的名胜古迹,为孩子提供免费玩具和主题蛋糕,到房间以后,服务员会泡好当地特色茶水等等。这些服务都十分细心和周到,体现了酒店行业的工匠精神。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酒店转型升级与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群众收入水平的增加,群众对美好生活开始向往,这使旅游业必须要释放需求能力,而酒店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住宿区域可以让人游玩一天后得到放松,所以酒店也迎来发展高峰。酒店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引起了国际酒店集团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而这些酒店集团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作为支撑,我国酒店想要在这市场中取得绝对优势,在升级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升其服务意识,借助工匠精神来创造服务精品,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职院校教育发展中,其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中职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所以,需要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发展和需求的人才,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高质量就业,得到企业的认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职院校教育与发展的重点。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酒店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全新调整,为酒店行业输入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专业人才在酒店企业受到重视。如果中职院校酒店化管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重视技能,忽视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的教育层面,那么就会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失去自身价值,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去,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酒店行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工匠精神的融入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内外需要。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其教育与培训方式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学生技能方面得到了诸多企业的一致认可。但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质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缺少且行业发展需要的因素。当前,在中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有享乐主义和“佛系”青年的思想,对工作岗和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时间要求是自由,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就想当经理,不想从底层做起,服务意识薄弱,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就后退。这些不良思想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就业,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出现这些心理活动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而引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这些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1.加强院校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说是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只有加强师资的工匠精神,才可以让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实践交给学生。但是因为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可以,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难以胜任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所以,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对教师开展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过程中既要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评价教师的教授技能,着重考核教师是否对学生实施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2.借助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工匠精神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特点,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弘扬工匠精神需要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发挥自身作用,共同配合。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从院校角度分析,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和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相应的奖惩方式。为教师提供可以到企业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然后向学生讲述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型技术,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

3.实施现代化学徒制践行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实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教师与师傅联合对学生教授知识,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这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现代学徒制在落实工匠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其方向十分明确,有着多元化特征,实现了招生招工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另外,现代化学徒制不仅融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能手直面交流,既可以近距离体会到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工匠精神的传递者。

4.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讲好开学的第一课。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第一课十分重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从入学开始,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向学生重点强调酒店行业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因为酒店行业属于服务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在开学第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精神。例如讲述与旅游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餐桌礼仪等等,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为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奠定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设置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讲好第一课以后,中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之余可以为学生构建实践课程,例如,教授学生一些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礼仪和常识以及文化背景,实现寓教于乐。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掌握基本职业素养,另外,课程内容还需要包含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核心。最后,需要创新教育方式,重视教育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基础阶段,院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另外,院校还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健全成绩考核机制,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课成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第7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契合度分析

中国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自农耕时期就出现了师徒相传的木匠、石匠、铁匠等行业,也涌现出了鲁班、李春、李冰父子等享誉盛名的工匠大师。如今,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造”的升级转型,蕴含着崭新时代价值的“工匠精神”应运而生。“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随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工匠精神是“工匠”与“精神”的融合,工匠要具备“技”“精神”则追求“德”“工匠精神”实为一种“技德合一”的态度和境界。学界没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具体规定,兹以为,“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爱岗敬业。这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相印证。二是精益求精。对待产品要极度负责,用千锤百炼的工艺追求99%,直至100%的卓越品质。三是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提出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匠心”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思维、突破新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四是团队合作。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团队协作共进,共克难关,实现个人事业与团队成绩的“双赢”。综上,工匠精神,其实质即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职业素养是对职业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包括爱岗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合作共进的态度等。从这个层面上讲,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在对职业人整体内涵的评价上,具有异曲同工之效。高职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凸显职业操守的养成。

二、“工匠精神”视角下职业素养的构成要件

百度百科认为职业素养包含四个层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素质冰山模型”,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冰山以上”的表面部分和“冰山以下”的隐藏部分。根据“素质冰山模型”,可以将职业素养的构成要件划分为两大类:作为“软件”存在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可称之为“隐性素养”;作为“硬件”存在的“显性素养”——职业技能。后者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等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前者则属于德育范畴,必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持之以恒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成。“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较高水准的操作技能,更要求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具备以敬业、责任、合作为核心的精神态度。

(一)显性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技能,占据“冰山”的1/8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侧重于实践应用,重点在于锻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高职学生求学的应有之义。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以期具备“工匠”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技”。

(二)隐性职业素养

隐藏在水面以下看不见的7/8“冰山”,其实质为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等,支撑并决定着显性职业素养的优劣。隐性职业素养要求学生首先在意识层面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且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熏陶两方面完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工程。

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亦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期望依然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侧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虽然高职院校被寄予培养“大国工匠”的厚望,但通常又被视作高等教育体系的末端,社会中存在大量对高职教育认识理解上的误区。在针对本校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有85%的学生认为阻碍工匠精神发扬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因是社会中的“职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社会对工匠精神和各类职业意义认识不够”。尽管国家不断在政策制度方面给予高职教育强力的支持和倾斜,但是从社会整体观念层面来看,高职教育依然不被大众认同并看好,因此,高职院校在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获取上受到了很大制约。

(二)家庭观念的影响

受到社会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家长皆希望子女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这里的“大学”意指本科院校,因为“名企”与“名校”最是相得益彰。对本校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7%的家长“不喜欢”学生就读的院校及所选专业,另有33%的家长对学生就读学校及专业持“无所谓”的态度。这40%的比例说明了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入高职院校就读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父母态度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烈,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混”日子,对于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兴趣索然,对于职业中所需综合素养的培养更是漠不关心。

(三)高职院校因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大批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填补了各行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对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4.0的工业时代不仅需要技能出众的“工人”,更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工匠”。但是,从高职院校现有的运行模式来看,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依然是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锻造,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仅扮演着“授业”角色,缺乏“育人”意识,没有将职业素养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的忠诚,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所需的兼具“技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差距甚大。

(四)学生自我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方面略有欠缺。部分学生来高职院校就读,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存有自卑、消极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心不足。在针对本校不同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5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校内外的技能大赛,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在乎专业学习,三年之后混得一张文凭了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或者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四到五个学期,最后半年至一年时间,学生会到签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根据调查发现,顶岗实习结束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重新找工作,有些专业的离职率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63%的学生就业时的第一指向是待遇好、工作轻松的管理岗位,只有14%的学生会选择专业对口的一线岗位。说明高职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的正确认识,缺少认真的职业态度和执着的职业精神。

四、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进入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黄金历史时期。借着这一硬核文件的东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量”的需求,更要注重技能型人才“质”的提升,坚持德技兼修。

(一)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办学理念

近二十年来,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曾经走过一段规模高速扩大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短、平、快”,重技能轻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被长期忽视。因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办学理念中,秉持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手共抓的原则,主动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数量转向质量的变化。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前瞻性,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至少要在三年后才能应用于企业实践中,高职院校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早于市场3-5年的知识,这样,学生毕业之时所掌握的技能才能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实现职业价值。

(二)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从入校开始至进入职场,让“工匠精神”浸润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将与专业相关的大国工匠事迹、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授业、解惑”与“传道”并重。9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最有效的培养途径是通过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高职院校要制订与企业、行业标准相一致的实践操作规范和流程,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操作习惯,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协作共进的道德品质。再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等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会贯通。

(三)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运作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所在。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委培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其成为校企“双元育人”的新途径。本校部分专业自2018年7月开始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第一、二、五学期以学校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四、六学期以企业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年时间的学徒制学习,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技能,再到素养的深度融合。此外,可尝试在本校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双导师”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导师。让这部分“工匠导师”言传身教,用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对职业的敬畏,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四)构建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8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师培育的时代背景及现状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每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党的报告也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工匠精神上已上升为决策层共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有所作为。目前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思考不多。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众多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持续高位,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力不足凸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首先就应具有工匠精神。从二级学院层面来思考,就是要鼓励专业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本领。对此,学院可以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等方面探索激励机制和教师培育路径,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好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工匠精神培育。

三、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育

(1)建立激励机制。二级学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通过走访合作企业、历届毕业学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政策范围内,结合绩效管理要求,确定基于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的保障措施,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在鼓励教师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的同时,对现有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强化教书育人技能的同时,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前往企业培训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完成专业技能实践;引进新教师时,优先招聘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员工,并培养其重视课堂、学会沟通、传授知识技能,提升育人本领。二是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如教师职称晋升,除完成好基本教学、研究外,强调参与工匠精神培育者优先,并纳入相关制度。(2)厚植工匠文化。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通过墙报、网络QQ群、微信群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营造、积极传播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结合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工匠精神研讨、交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其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匠精神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不能急于救成,需要长期积累,用制度培养工匠习惯,培育工匠文化。(3)恪尽职业操守。作为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传播正能量。一是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二是强化思想教育,督促计算机专业教师将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严谨、专注、耐心、坚持、钻研创新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职业素质,践行德技双馨。(4)崇尚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持续专注。从计算机相关专业特点来看,教师拥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技能,良好的软件研发、网络工程或计算机运维等能力,要从以下几点予以落实。一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才能全身心融入工作当中,在平台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在教育事业中践行工匠精神。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严谨细心的态度,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维护还是软件编程,都不能出一丝差错,比如说编写程序,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以造成整个程序的失败。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专注精神,无论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还是平时的各项工作,每一项任务接受后都要全身心投入,以确保工作质量。要落实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每一章每一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点和难点。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学习并掌握对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改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第9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电教学工匠精神培养措施

1落实时代内涵

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就要从培养综合技能强与专业能力高的技术人才上出发,确保工匠精神教育的全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调整教学体系的同时来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机电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遗产,工匠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在社会发展中其内涵也在不断创新。所以想要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提高自身专业性的基础上来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我国古代工匠水平有着极高的地位,如鲁班等人将工匠精神展现的十分全面。所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精益求精。“中国制作”作为流行词语,就要求技术人员要主动进行创新,提高自身工作的专业性。第二,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只有坚持自身的思想与信念,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就要引入工匠精神,在坚持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来充实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中职机电专业中找准工匠精神培养的重点

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就要从明确教学培养方向入手,确保培养工作的合理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现阶段的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培养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出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工匠精神内涵出发,结合机电专业教学重点,在保证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来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工匠精神教育培养的全面性。第一,教学氛围不足。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并没有主动为学生营造出工匠精神培养氛围,这样也就降低了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中教师就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规范自身言行的基础上来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意义与重要性。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就要从保证专业技术精湛上出发,从整体发展上入手,以此来提高专业水平,确保工作的合理性。第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想并没有产生出正确的认识,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就要清楚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同时也需要做好调整与创新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中教师就要主动关心学生,在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来找准教育方向,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教育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度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专业技术强与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技术掌握上,而对于工匠精神的提升却表现出了重视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技术,但是在工匠精神上却并不理想,最终也就影响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现代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重点,在做好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来进行深入解读,确保教育的全面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机电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教育目标。

3保证教育方法的合理性

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从机电专业教学特点出发,确保教育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目标的同时来端正学习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机电技术的同时来进行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确保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出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明确教育的重点,确定好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材内容的分析,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结合学生的不同优势设计出有效的培养方案。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与能力,才能让学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才能实现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第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特点,在做好教育创新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所在,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将学生带入到工匠精神培养中去,才能提神给学生的专业性,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