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匠精神范文

工匠精神全文(5篇)

工匠精神

第1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课;探讨

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在目前新的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制造技术在不断的上升。目前我们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质量,就需要加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研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为我国的产业转型输入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1.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想体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之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首先就要明确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将职业素养作为是一个核心的指标来进行考核。其次,工匠精神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纳入到专业的方案之中,适应目前社会的不同行业需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只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技术精湛的一个代名词,而且还体现了精妙绝伦的卓越追求精神。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建筑的构造很多都体现了工匠的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精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止要具备手艺娴熟的技术性人才,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在专业的知识之上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建设。所以说,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在思想道德基础上,融入了职业的素养,实现学生的精神和各方面协调统一。

2.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探讨

2.1详细的教学材料

现代企业需要强大的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一方面,员工负责控制生产调度、生产过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员工可以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开发和工艺设计产品或项目。他们有更多的动手技能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进行实际工作,现有的教育教材已经过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编出版新教材,“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以创新的人才素质观为核心,以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主要内容。新教材应反映新工艺、新工艺、新产品,制定出大量的生产方案,并结合学校实验室和培训室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出几项任务。

2.2注重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神,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认真观看相关视频,精细化具体操作,鼓励网上讨论。在实验室里,老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表扬细心的学生。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地做实验的每一步,不允许任何粗心大意的工作。教师必须对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改进措施的认真学生和学生予以肯定和赞扬,并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习前学习指导任务,观看企业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录像,并要求他们熟悉操作的每一步和每一件事。在训练室里,教师首先要建立学生容易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训练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做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困难的产品。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每一工序、每一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成品进行检查。精心准备、深思熟虑、睿智、专心致志、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赢得快乐和尊重,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工匠的重要性。

2.3小班教学

在大班教学中,教师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能严格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一些粗劣的工作和数据欺诈可能会蒙混过关。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实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强调动手操作的高等职业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CRAftsman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进行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严格检查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难。小班教学能够及时进行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4传统学习评价模式的转变

格拉德威尔说,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是平凡而非凡的,马克•吐温也说过,如果你专注于一项事业,你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惊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做事的习惯上,使学生工匠的勇气逐渐形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评价以知识能力和轻盈能力为主,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方法主要是终止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教学团队可以录制实际制作的视频,并制作微缩讲座。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视频资源库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家庭作业、自我测试、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在图书馆平台上,学生的考勤、备课、讨论、复习、作业、知识、情感等都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将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健康发展。

3.进一步优化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利性,许多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地找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或虚假的信息,使他们再也不能轻易地接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盲目灌输。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够有说服力或对新事物不敏感,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权威。他们更愿意自己学习。然而,由于对接受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以及工作和生活等各种压力,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精力下接受移动互联网的速度缓慢,无法及时适应教育环境中的变化。在信息劣势的情况下,往往存在技术意识薄弱、技术水平差等缺陷。移动互联网的开放使大学生更容易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已经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别有用心的文化殖民过程中所造成的信息污染,将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在移动互联网商业化的过程中,在追求利润的商业氛围中,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炒作、重读头条、心理暗示等的网络虚拟游戏,都会因价值观链的存在而停止出现和更新,如何才能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设备和互联网的结合。它有更大的信息传播自由和更多的来源。它可能来自移动电话用户,也可能来自传统互联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来自信息供应商。从技术上讲,与传统的IP地址终端互联网相比,规范移动互联网信息将更加困难。目前,什么时候监管技术还不成熟,国家、社会对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型网络媒体监管不力。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多、问题更多、网络管理更加网络化,网络安全的不可控制性及其开放性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利用移动互联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和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声音、视频、视频等,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到三维。因此,大多数教育内容都具有文体取向高、概括性强、针对性差等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的观念和感染力。学生们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声音、视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学科等方面入手。

结束语

课程是高职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工匠精神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素质。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仅仅做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也要求专业课程教师确定并注重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梦想,实现建立伟大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京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220-221.

[2]廖芳,陈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3):45-46,69.

[3]孙磊,陈绍敏,郭伟.工匠精神的培育:大学物理融入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力学"章节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0):76-79.

[4]施思.工匠精神视域下劳模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24-26.

[5]刘青.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分析与研究.——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60-62.

[6]宋金亚.机械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探索.——以"机械结构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32):66-68..

第2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赣鄱中药文化;工匠精神;内涵;传承;文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赣鄱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是中华传统医药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演化成了赣鄱人民精神品质里的执着和对物质的追求,涵养丰润着赣鄱儿女的精神家园。同时赣鄱中医药文化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赣鄱文化的代表。

1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涵凝练

赣鄱中药文化具有浓郁的区域特点,在两千多年的华夏文化浸染下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江西本地中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播出后,不仅令人对中医药文化有了了解,更是以“本草”为契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以赣鄱老药工刘香保为例,他从业50多年,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他深谙炮制附子的古法,附子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但经古法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五十多年来,刘香保炮制附子,用的都是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冬日煨附子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煨一天一夜,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1d的晾晒后再连续蒸14h,才能将残余的毒性缓缓蒸出。毒药或良药,是中药的双面,若非天地的精华,若非人类的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赣鄱中药文化是赣鄱区域特有的传统文化,赣鄱中药技术是一门传承的艺术,赣鄱中药工匠们付出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以药为伴,矢志不移地注入自己的情感,造就了如今的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它包含了赣鄱中药的独特经验和思想、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赣鄱工匠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是赣鄱文化的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中药文化的精华,也凝聚着千百年来赣鄱中药文化的核心思想。

2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的意义

2.1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需要

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对赣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用极大。江西独有的赣鄱文化原本就是中国特色的典型代表,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更是赣鄱区域的软实力。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面对着各种多元思想、各类文化,因此赣鄱地区更应当传承和发扬当地文化,尤其要注重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创新利用和有效传承。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赣鄱儿女的身上、心中,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缺乏对精品的坚持、积累和耐心,导致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异常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挖掘出来,让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形成一种共识,这也是赣鄱区域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使中国制造弘扬内外的支撑所在。

2.2拓宽弘扬赣鄱中药文化的渠道

通过持久的赣鄱中药文化的教育,赣鄱中医药文化俨然成为了赣鄱人民的情怀之一。新时代信息和传播途径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贯穿于风俗,与地域特点结合。21世纪以来,中国力量在新阶段、新形势的世界格局中不断崛起。不止一次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赣鄱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之一,正是展现大国文化自信的软实力之一,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而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文化,恪守职业规范,推崇精益求精的品质,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在赣鄱区域大力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才能使赣鄱青年拥有深厚民族情怀,背负民族梦想。

3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3.1赣鄱中药人才短缺

虽然江西省卫计委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及其他部门为改善、缓解中药人才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赣鄱中药的种植、研发、炮制、生产等行业和领域仍然缺乏领军人才[1]。其次,江西中医药类院校的中药类教师资源不足,高学历所占比重较小,培养模式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赣鄱中药人才的培养,间接影响中药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据文献[2]报道,从事中药岗位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大多数县区级医院从事中药相关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再者,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因专业知识的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医院较重视医师的教育进修而从药人员较少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使得中药知识得不到更新。以上所述均制约了赣鄱中药事业的发展。

3.2国际企业对国有企业市场挤压

我国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陆续开始涉及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收购国产企业,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开始侵入国内中药市场,对国内中药企业造成冲击。国际知名药企,如辉瑞、拜耳、礼来等企业拥有市场、技术、资金、品牌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吸引了不少赣鄱中药学子,间接导致国有企业研发人才的流失。

3.3赣鄱中药技术继承和保护政策不够

目前,我国并没有较多的对中药技术继承和保护政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3]的制定说明我国对中医药的发展的重视,但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体制对中药的管理和对中药技术的知识产权、人才保护、培训方面涉及仍然较少,导致一些老药工对于自己长期积淀的绝技秘而不传,间接制约了赣鄱中药技术的延续和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传承。3.4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足目前赣鄱中药行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赣鄱中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炮制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很多赣鄱老药工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比如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多少朝代和中药专家学者的凝练总结出的炮制理论,而今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因时间成本等问题被工业化替代,而工业化的中药炮制工艺不严格,不仅影响了药物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更会影响人们对赣鄱中药的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对专业技术的匠心和耐心,专注于对传统手艺的研究却缺乏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导致传统技术后继无人,何来传承与创新。

4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思路的策略

4.1梳理文献史料

探究发展规律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作为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研究,也要立足文献史料,梳理赣鄱中药发展渊源[4]。根植赣鄱中药文化,深挖工匠传承研究,在建设工作中,深入挖掘整理赣鄱中药文史资料,理清赣鄱中药传承脉络,继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学术传承体系,为总结历代赣鄱中药传人的思想与经验,为探究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规律提供支撑材料。

4.2注重经验推广运用

增强辐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特色与优势,必须加强推广与应用,加强学术交流。笔者建议开展以赣鄱中药工匠思想或技艺为主题的中药继续教育项目或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可以提升赣鄱中药的在业界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国民对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推广赣鄱中药学术思想和经验,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人才培养。同时,探索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文化的开发,创造条件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组织赣鄱中药文化、技艺类培训,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及学术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增强辐射影响力。

4.3建立多种传播途径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传播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上有关赣鄱文化的文献、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并不少,但有关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内容就非常少了。在知网上也未能找到一篇关于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方面的文章,尽管有《非凡匠心》等节目的播出,也未有涉及赣鄱中药工匠的相关专题。我们应该发挥网络的力量,如借助“两微”平台的一些功能如微视频等宣传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借助地方电视媒体让观众了解赣鄱非遗文化,了解优秀的赣鄱中药传承人和赣鄱传统工艺,以此促进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使更多的人了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传播赣鄱中药工匠精神。

4.4完善配套法规

笔者认为应在赣鄱区域内建立一套符合赣鄱中药特点的人才管理体系,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及技能认证机制,明确赣鄱中药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同医疗技术人员拥有等同的地位和待遇,为其提供更多发展平台。而对民间像刘香保一样有传统技术的老一辈中药技术人才也需要关心和重视,他们的赣鄱中药炮制、鉴定等优秀技术如同赣鄱文化的瑰宝,需要机会和条件才能得以传承,如辅助他们成立实训中心或聘请他们到赣鄱中药相关院校进行传承技术教育。经验技术一是很难通过文字清晰表述,二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对青年一代来说,一位好老师的传带教学可以让年轻中药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当然,这也要求赣鄱政府制定政策鼓励赣鄱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医疗机构从事中药工作,并保障职称晋升、工资报酬,从而能让他们学以致用,使得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

4.5多途径重视人才培养

只有根植赣鄱中药工匠精神,探讨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形成渊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价值,进而才能传承好工匠经验。这就要求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赣鄱政府要大力实施赣鄱中药精神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应着力培养综合性应用型教师人才队伍,开展赣鄱中药人才拓展计划,同时搜寻、选拔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赣鄱中药工匠集中对赣鄱中药学子进行传承教育,逐步继承和发扬赣鄱中药技艺。二是校企合作,鼓励赣鄱药企结合自身需要,加强与赣鄱中药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行赣鄱中药人才系统培养。赣鄱中药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夯实一线实操型人才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传承人。

5总结

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手工技能,更是一种地方产业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职业信仰。赣鄱中药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赣鄱中药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赣鄱中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赣鄱中药工匠精神,关键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需要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创新,需要时间的打磨及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促进赣鄱中药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谋盛,姚东明,王立无.江西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工作,2016(6):115-120,128.

[2]费瑜.从基层医院中药人才现状谈中药人才传承培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1):4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6-02-22)[2020-02-10].

第3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海外传播策略;油纸伞;毕六福

党的报告在“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在中华历史中,无数次的文化繁荣,也得益于文化多向交流与传播,唐代长安的使节带来了异域文化,也带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请进来”,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深广独特的文化体系。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脉,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工匠精神是器物作品的内核,是讲好中国故事很好的故事题材,是了解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一个角度。通过传播工匠精神、交流提升工匠水平,扩充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达到中外交流的目的。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世代坚守,切磋研磨,他们的手艺及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有形的器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品质,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美学意义等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就是蕴含在器物文化之中的内核——精神文化。它不仅是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在产业化分工明晰、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质更值得推广与学习。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一、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不畅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形象不断提升。文化信心的增强,形成了中国国际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传播影响力逐渐深入以及传播范围持续扩展的文化传播新格局。但是,随着全球化日益广泛深入,各国文化交流的传播需求加大,传播深度加深,现有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模式和策略难以实现更加广泛深入交流的目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存在如下挑战和困境。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比较单一:语言及浅层生活形态文化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主要靠语言类学校承担,主要任务为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只是其附属职责。又因海外语言类学校教师人员配备不足,而且中华文化门类众多,海外的老师很难真正掌握一些文化门类的精髓。一些中文学院最常见的文化活动就是开展各种中国文化活动:手工类如剪纸、中国美食类如包饺子等。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简单活动确实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一些生活形态,使中华文化符号更形象化。但是,经过了初期文化了解阶段,中华文化传播的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至今依然是过年包饺子、端午节介绍龙舟文化、剪窗花等。作为代表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机构,既没有一部可供参考的文化介绍目录,也没有统一的教案。文化传播完全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文化素养及策略,传播效果并不太如意。

(二)传播主体比较固化,无法承担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全部职责有关专家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时认为,其传播主体比较单一零散,缺少主导性及引导性,传播力薄弱。[1]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整体困境。语言类学校作为长期、固定的传播主体,已经无法满足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传播需求,也无法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要求。文化部、国家民委、各院校及民间团体、个人,也应该积极加入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行列。

(三)文化传播策略不清,造成中华文化传播的接受度比较低汉语学习难度高,作为中华文化的深度爱好者,花数年时间只能应对日常生活所需。若想了解深层的中华精神文化,语言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又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反差性很大,对于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如何去理解接收,极具挑战性。一些学者认为,在传播对象上,文化“走出去”针对性不强,较少基于所在国国情开展传播,同类型文化项目竞争、同期展演过于频繁的现象仍然存在。[2]中华文化传播通常的做法是在中国的节假日、一些大型社区活动,做一些普通的文化宣传及推介项目,对于中文水平不同、中华文化爱好等级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文化接受者,并没有制定出差异化的传播内容、方式、频度的针对性策略,其接受效果可想而知。

(四)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掌握不到位,造成传播的偏误中华文化的门类众多,内容深邃。对于浅层生活形态的文化,普通教育者尚可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短期培训较好地掌握,但是对于民俗、艺术、精神等文化范畴,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诗书画等需要业师培训、长期积淀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准确传播出其精髓。而民间的一些手工艺,更是需要通过数代人的经验、技艺积累和精神传承,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要突破文化传播的这些困境,将中华优秀文化广泛持续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应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策略及传播者选择等角度下功夫。而从工匠器物及工匠精神角度去传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二、工匠精神传播的意义

中国工匠所创造的作品,器物本身也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而背后的工匠精神是造就我国无数能工巧匠的核心,也是匠人们不断传承的优秀文化品质。在过去以手工为主的年代,它是一门技艺,是产品能否传承的核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生产由手工转变为机器及流水线,更加需要工匠精神维系产品的精细化设计与生产。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契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应用于社会要求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3]从个人来说,是一种纯真自然的人生状态,一种至高境界与追求;对于社会而言,是中国以道德维系社会秩序,以共同的价值判断推动文明发展,是一股积极正面的内在力量。另外,工匠精神也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专注与执着的坚毅精神,也有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代代相传同行协作、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工匠精神体现于工匠劳动精神的专注、产品有心体温度、自己是劳动主人、劳动过程是娱乐与教育的一体化、手作动机与劳动本身一样纯粹等。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工匠理想、性格,是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根本特质,并约定为健全工匠的价值观。[4]总之,工匠精神作为“产品+艺术+价值观”的承载体,是应用于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中的一种优秀文化品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精神,不仅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开辟一条新路径,也能拓展文化传播的带宽。

三、毕六福油纸伞域外传播实践

毕六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部级唯一法定传承人,又被誉为“中国伞王”,也是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其油纸伞基地坐落在四川泸州,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所传承的技艺可以说是油纸伞的“活化石”。加之,油纸伞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人们生活美好寓意、独具个性的新符号。同时,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定制伞面等新的创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毕六福及儿子毕原绅,自2016年至2019年,远赴美国、俄罗斯、摩洛哥等地,现场展示油纸伞技艺,与当地青少年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油纸伞,将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生动具体地传递出去。每次出国传播,都获得当地大使馆、学校、社区等广泛关注,也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多渠道、多途径搭建传播平台毕六福代表了油纸伞行业的最高水平,也具备了中华优秀工匠最优秀的品质。让他作为工匠的代言人进行海外传播,最能诠释油纸伞的内质及工匠的精神面貌。毕六福去过美国硅谷、波士顿,还有俄罗斯、摩洛哥等国进行油纸伞工艺及作品传播。组织活动的有文化部、四川文化厅、孔子学院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如美国圣荷西启明中文学校;同时当地的大使馆大力协作,这些单位、组织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邀请相对比较冷门的油纸伞文化进行交流,也是有远见卓识的。

(二)精准服务传播对象,成功体验“动手+创作”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外国的青少年以及社区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在对青少年教学中,毕六福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制作过程,每一步虽然都有些艰难,但是从小到六七岁的幼儿园孩子,大到大学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都能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在画伞面这个环节,他们不但自己创作,而且也有集体创作。经过几天的文化传授与亲手制作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更深刻地理解了油纸伞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意义,也获得了制作油纸伞的成功体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由遥远的符号变为了切实可感的触摸与记忆。体验结束后,他们还开展面对社区开放的活动,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各种文化产品的体验、文艺展演,让社区的外国人也有了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毕六福怀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对青少年的技艺传授更是不遗余力。青少年是未来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友华、爱华的作用会以几何层级递增,影响一代代人。从青少年的传播着力,组织部门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三)“德为艺先”道德精神的现实阐释毕六福的油纸伞厂经历了时代变革引起的倒闭、勉强支撑,到2000年后中华文化复兴带来繁荣,在此过程中无数工匠放弃了自己的“手艺”另谋出路。可是毕六福本着对祖业的热爱、对油纸伞如同生命般的坚守,在最艰难的岁月,坚持着做了下来。他常常把“规规矩矩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挂在嘴边,即使在最艰难、成本超高的年代,对客户定制的油纸伞也绝不偷工减料,绝不马虎应付。这也是油纸伞能延续至今的首要秘诀。在国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央视拍摄的短视频,海外学生们了解了制作油纸伞108道工序的繁复与精细。毕六福去异域教学,同样不辞辛劳,打包托运纸伞的原材料“伞骨”“伞托”“油纸”等,他强调即使是教学也要一丝不苟,要将最地道的油纸伞道德精神熔铸在里面,并传播下去。

(四)“心传身授”近距离教学带来黏度过去学徒的学艺形式,是吃住在师傅家,实际上不仅是学习技艺,更多是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感情连接的途径。工匠所做的作品在他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劳动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崇敬感,也是通过近距离传授让学徒来感同身受。现代教育的优势是知识传授,而内心的沟通交流、身体力行的身教却比较缺失。毕六福在授课期间,示范时用心专注,凝聚了全部身心;穿梭在孩子们的“作坊”中,纠正学生制作的错误,有时一道工序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无疑给工匠精神进行了现场诠释。同时,从师生到协作者身份的切换,目标是共同完成同一件作品,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们有很深的感情交流。这可以说是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五)现代工匠精神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植入青少年的油纸伞制作,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刮骨、穿线、画伞面等工序,大家协作完成。对于外国青少年,各种工具的因地制宜,自己创造性加入自己的文化元素,也让他们的油纸伞更具异域风情。这样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在反哺中华文化传承的理念、方法,让人们更多思考如何根据不同地域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改进传播,也给中华工艺作品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不断创新,适应时展的需求。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世界的需要。人们可以通过工匠技艺,将其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工匠故事传播到五湖四海,也是中华文化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准则的具体展现。同时,工匠对作品、技艺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专注当下的宁静心态、协作创新的时代意识,既是修正当下浮躁风气,也是创新、协同合作的需求。只要国家及各级团体积极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与体验,弘扬中华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钟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及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5):97-100.

[2]袁媛,卢鹏,韩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路径探索——基于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项目[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127-130.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第4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时代价值;职业教育;职业素养

我国技能选手在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第45届)上取得佳绩时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指示既指出了青年强技报国的努力方向,也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中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为政府、企业等市场主体高度关注。工匠精神以其独有的精神密码成为支撑产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力量。何谓工匠精神?要了解工匠精神,需先明了工匠之意。《说文解字》对“工”和“匠”二字分别解读。对“工”字的注解,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凡善其事曰工”;对“匠”字的释义是“匠,木工也”,原意指木匠,后代指手艺精湛的人群。《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手艺工人”就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从事某种手工业,术业有专攻而拥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工匠的群体也不断扩大,包括了各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工巧匠。手工业时代的工匠身上蕴含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对产品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我国早就有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和事迹,如为人们世代传颂敬仰、泽被后世的优秀工匠有被尊为木工始祖的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鲁班、战国时指挥修建迄今仍然发挥作用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秦国李冰等人物都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精神的代表。在以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的今天,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替代甚至消失,但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优秀的职业传统和职业精神,仍为当社会今各行各业所崇尚和追求。工匠一词的内涵已不仅仅指传统意义的手艺人,而是超越了对某一群体和行业的限制,涵盖了每一位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其原有的手工业者视职业为天职般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传统精神意蕴得到延展,不仅意味着是一种高超的技术,还意味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和高贵的品质。换言之,工匠精神已成为融敬业专注的匠心、技能精湛的匠术和精益求精的匠德于一体的思想品质,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职业素养的核心与灵魂。

2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不仅源远流长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1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制造强国跨越的“助推器”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尽管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有220多种。在制造业的众多产业中,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通讯基础企业,有比亚迪的纯电汽技术已经处于业界领先位置。但是放眼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大而不强,产品多而精品少。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加快制造业的升级,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品质提升,完成闯关,实现跨越,跻身制造强国行列。而能否实现创新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闯关的关键。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和升级版制造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制造业的创造水平与创新能力。而助推创新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一重要精神动量。人才是最宝贵的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拥有现代科学技术又具有工匠精神的的劳动者队伍是支撑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力量。劳动者守匠心,怀匠德,求匠技,干事就不会因循守旧而能不拘一格,就可能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在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劳动者都能始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完美,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品质提升和超越发展。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惟有铸造一大批崇尚和践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大批守正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大军,才能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坎闯关,跻身制造强国行列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2.2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报告提出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需要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族振兴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人民幸福需要经济发展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更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中国精神的引领,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每一个平凡的工作也许枯燥,但都十分重要,都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只要各行各业劳动者负责,努力成为技能型、创新型的合格劳动者,不断创造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是梦。

2.3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的“助推器”

国际品牌形象是指在国际市场上一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形成的共识。品牌从寂寂无名到名满天下,实现其蜕变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其赖以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具有高品质,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国际品牌意味着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行业领域内处于领先性和主导性地位。拥有国际品牌形象的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高额的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真正拥有的品牌还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中国制造”的商品国际市场利润低。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要跨越创造、质量和品牌三道关,方能打造出更多的“中国制造”品牌,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形象。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一“精神密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缺乏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匠”们。提升品牌形象,就需要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工匠精神,做到精雕细琢、才能有完美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由“量”到“质”的转变、提升与飞跃。劳动者崇尚精益求精,持续提高产品质量;追求创新突破,不断刷新产品升级换代,这是改变”中国制造”“低价低质”形象,让更多”中国制造”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内生驱动力。

3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时代赋予使命,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要打造一大批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注重对标工匠精神,构建有效路径。

3.1注重引领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制造业加速升级转型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后继乏力,严重不足。造成“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但社会舆论和职业偏见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倡导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和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必须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并积极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感受到“匠心”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价值,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其职业责任感,自觉投身创新创造和追求卓越之路。此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宽领域宣传技能人才为企业和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和重大作用的事迹,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获得感,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转变职业偏见,认同一技在身,以技报国,自觉投身技能报国行列,让“大国工匠”的青年技能人才成为受社会各界尊重、追捧的“偶像”,引领带动全社会劳动者崇尚劳动,自觉弘扬工匠精神。

3.2注重形成弘扬工匠精神的人才激励机制

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但劳动者在职业选择及努力进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对人才评价的直接影响。环境是影响主体的外部因素。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会把社会舆论、评价等环境因素视为对自己劳动的的认可与肯定,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劳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满足感,成就感,价值感,会影响选择职业和积极主动从事职业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人才成长与长远发展来看,劳动者具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劳动者正确认识认同工匠精神并经历社会实践的锤炼真正理解后,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职业素养,才能引发起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建立健全立体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能够形成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优、坚守并追求卓越的外部环境和成长动力。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通过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和精神激励,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宽广舞台和上升渠道;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效应,着重激励表彰奖励“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获得感,获得社会认同的同时,也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职业成长的典范,可以带动和引领更多的劳动者学有标杆,追有榜样,增强劳动者干好本职工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创造创新。

3.3注重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制造产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必然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国家必然对传统企业进行的有计划改造,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出现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更多接受了专业学习的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制造企业里却又存在很多青年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达不到所从事的技术岗位要求的矛盾问题。针对上述矛盾问题,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落地如何实现企业需求、就业市场和学生发展相统一来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这是关乎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的现实课题。职业教育同样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引领人,要言传身教,既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德育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标榜样、学有依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真正领悟工匠精神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支持作用,又要在自身的教师岗位上率先垂范,以自身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里潜移默化生根发芽;同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合力,有助于激励学生对专业和工匠精神产生更为强烈的追求,甚至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信仰。二是要采取开放的教育培育方式。与企业联手开展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结合得更紧密,甚至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动校企产学研立体育人模式,破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打通校园与企业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改变高职学生“象牙塔”式学习,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更有助于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成长为自觉投身技能报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杨红霞.高校创新创业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0(18).

[4]孙小恒,吴永恒.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正名、反思与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6]徐家贵.“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传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7]沈亦乐.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设立全国首个”工匠日”的实践与思考[J].人大研究,2020(09).

[8]荀凤元.制造强国呼唤涌现更多“技能青年”[N].中国青年报,2019-07-15(006).

[9]王海忠,李骅熹.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的国家战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10]张驰.德国制造的国家品牌战略及启示——评《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J].公共外交季刊,2017(04).

第5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精益求精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一词。之后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基石。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肩负着铸造学生工匠精神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其核心理念包括在创造上追求卓越、在品质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用户至上,其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突破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二、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即全国高校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立的是社会主义之德,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目前全国教育领域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急需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着眼职业规范的建立,工匠精神着眼职业道德的培养;立德树人以教师言传身教为形式,工匠精神以师傅技艺传授为载体;立德树人塑造的是“人格”,工匠精神塑造的是“魂魄”。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相辅相成,技工院校只有立足德育教育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帮助技工院校学生重拾自信心,重塑形象,使技工院校学生成长为真正合格的技术工人,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需要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4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虽然我国目前已进入制造业大国行列,但距离进入创造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许多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在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差距以外,更多的问题反映在精细与创新方面。虽然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古人也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建造了闻名世界的长城、都江堰,但近代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优秀人才不再热衷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而走上了仕途的道路,技术人才的缺乏使中国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与德国制造的精致、瑞士制造的精巧拉开了距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既离不开科技战线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大批技工院校培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需要2019年8月27日晚,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再次创造佳绩,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三个第一。本次大赛中,中国派出的大部分选手都来自技工院校,大部分奖牌也是由技工院校的选手摘得。这充分说明技工院校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技工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选手,就没有中国在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大赛上的辉煌成就。在考察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家无论从政策、荣誉还是在资金等方面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都空前重视,社会同样呼唤具有精益求精技艺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春天已经来临!作为培养大国工匠摇篮的技工院校,需要外树形象、内强体制、不辱使命,将人们对技能的渴望和热情变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行动,让所有人了解技能魅力,认识技能精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重视技能的氛围,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技工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为中国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原来那种“黑板上开机床”“电脑上盖房子”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工学一体、校企双制”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必须把校企合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到教育教学的服务保障,都需要以企业需求目标为导向,充分吸收并引入企业元素,探索校企双师双元培养制度,合作落实“八个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讲义、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完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这样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时指出,全国技工院校都应该“凡是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在工作布局、力量摆布、政策倾斜、管理保障方面都要给予支持;凡是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都要坚决破除”。无论是大力推行招生即招工的新型学徒制、双主体育人,还是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都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与渴求。肩负为国家培养各类技能人才使命的技工院校,唯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化,才能持续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注、精细的工匠精神。

三、技工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传承者,这是使命也是任务。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教师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敬业爱岗、追求卓越。在教学上要潜心研究,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在技能上要勤学苦练,练就庖丁炉火纯青、美妙绝伦的解牛技术。教师不但要培养“精品”学生,也要自我锤炼,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成为“精品”教师。技工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用言行感染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打磨每一节课,磨炼育人的“匠心”,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的态度、细致专注的精神影响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企业,调研观摩体验,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励学生。技工院校的教师要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新进取、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育之心去关爱学生,通过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工匠精神。

(二)营造洋溢着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时展与战略的高度,强调了文化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一是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悬挂有关工匠精神的名言标牌、设立大国工匠雕塑等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二是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黑板报、广播站等多种媒介讲述古今中外优秀工匠的故事;三是邀请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园做报告,通过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开展技能展示等活动,展现劳动之美和技能之强,使学生真实感受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提升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丰富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一方面,思政课担负着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要改革和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职业素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安全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践行工匠 精神,增强职业自豪感。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等各种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时效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与情感认同,增强理论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把工匠精神构成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和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中,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在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引导学生专心看图、专注绘图,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习惯;在数控机床对刀教学中,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一丝不苟,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践,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生产工艺与企业文化,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职业意识和对工匠精神的体验,规范自身的行为。

(四)制定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技工院校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工院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育人。要制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把学生在校3至5年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工匠精神融合起来,将其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与操行考核。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细化各项考核标准,在各项考核中体现工匠精神的指标比例,形成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考核,激励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做大国工匠,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工匠精神[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吴轲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9(7).

[3]梁文侠.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与研究[J].陕西教育,2019(9).

[4]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