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全文(5篇)

力学性能论文

第1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1.转变学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借鉴国外艺术造型培养工作的先进之处,还要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固有的艺术造型能力培养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打造出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艺术造型能力培养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秉承培养理念,使造型设计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表现方式和造型方式,与时俱进,迎合当前广大民众的审美观,打破原有造型理念的约束,获得新的发展。

2.注重夯实学生基本艺术造型能力

要想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造型能力,就必须要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炼,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为造型能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能力的夯实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第一,增大色彩写生课所占的比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写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自己真实观察到的景物,训练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设计色彩知识,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第二,提高学生基础的绘画能力。绘画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重要方面,要保障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运用绘画方式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画面构图分析能力。第三,强化结构素描环节。形体结构的分析、理解和特征把握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有很大帮助。

3.强化对学生艺术造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艺术造型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种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构思出更具创意的艺术造型。教师在学生艺术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像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开展设计人才培养工作时,教师应给出一定的题材、形态,便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造型规律,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促进学生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造型思维方式。除此之外,还要丰富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审美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灵感融入造型设计,摆脱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

二、结语

第2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既然书法练习和心理认知活动有着重要关系,那么二者是同步进行还是有先有后呢?古代的书法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④。“意在笔先”的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它的提出者———书圣王右军作了很好的诠释“,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⑤。总之,关于书法学习与心理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及先后关系,古代的书法家精辟的阐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书法教育不仅是书法技能本身的简单训练,更是书法之外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对于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郭沫若先生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熊秉明先生在谈到书法和中国文化时也说:“(书法)心灵境界是书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等所共同形成的心理结构、内心世界。”⑥P179

另一方面,认知能力又对书法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的艺术教育研究者认为,脑内所有区域都与认知有关,包括负责加工的额叶、负责视觉信息输入和视觉成像的枕叶、负责感官分类的顶叶、负责运动的小脑以及负责情绪反映的中脑。而且,在认知产生的所有影响中,被用作学科学习工具的视觉艺术所造成的影响似乎是最强烈的。堪萨斯州大学的教授EdwardSturr认为“创造艺术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知能力的过程,离不开问题解决、批判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接着他又进一步作了补充,“当艺术被整合到课程中时,其他学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⑦P60-67也就是说,认知能力在书法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认知能力的工作,需要依赖认知能力的协作才能完成,同时书法艺术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提高。

有研究报告了视觉学习与提高阅读能力、创造力之间的联系(Eisner,1998)。如对8个班的96名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4个班为实验组,4个班为控制组,其中只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艺术强化,而控制组只有普通的艺术课程而没有额外的强化。7个月以后,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和阅读分数都明显高于普通的控制组(Gardiner,1996)。笔者最近也对开办的书法辅导班共400名学生的书写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水平、操行表现进行了调查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表1)。

第3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1“.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特点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加载荷作用下或外加载荷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力学行为与机理,是各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涉及的共性问题。[1]“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最早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后来改名为“材料力学性能”,现在部分教材又改名为“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是许多工程类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好坏对学生能否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工程应用背景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工程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从各种机器零件或构件在常温、高温以及腐蚀环境的服役条件下的失效现象出发,了解失效现象的机理,从而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材料的检测和性能评定、材料的正确选用和安全应用,以及对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军。

2“.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现状安徽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材料学院共分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四个专业使用的《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是合肥工业大学主编的同一本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包含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两大部分,侧重点是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主要包含“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三章的内容。[2]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时间较长,主要的原理、定律和结论已比较成熟,新型材料力学性能的内容相对较少,它的研究主要借鉴于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经验和方法。本教材比较适合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内容相对较少,不太适合。而且,本课程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课程学时有限,书中许多抽象的内容很难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讲清楚,在课堂上教师生硬的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的气氛很难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不佳。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如果不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笔者在“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授课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专业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侧重点都突出,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提炼出与专业学习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加以掌握和应用。[3]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材料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材料的失效现象的机理进行分析。

二、依据材料物理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材料物理专业特点,在保证课程基本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对整本教材进行整合,提炼出一般了解和必须掌握的内容,使学生能在规定的学时内有效地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新型材料应用日新月异,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和微机电材料快速发展,材料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传统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已无法实施,微区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应运而生。新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标准不断颁布,已有材料的国内标准需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不断修改,迫切需要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致。鉴于以上几个方面内容,该课程讲授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章)阐述材料在一次加载条件下的形变和断裂过程,所测定的力学性能指标用于评价零件在服役过程中抗过载失效的能力或安全性;第二部分(第五至第八章)论述疲劳、蠕变、磨损和环境效应四种常见的与时间相关的失效形式,材料对这四种形式失效的抗力将决定零件的寿命;第三部分(第九至第十一章)(纳米材料/复合纳米材料)依据材料物理专业的特点,重点讲解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这其中包括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纳米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碳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中引入国家标准的学习。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锻炼学生能力

任何教学过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或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学方法的优化倡导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己查阅资料,自己释疑,自己总结,最终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下面以“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为例来说明教学方法的优化,笔者采用“三步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纳米发动机”的相关资料,并就“纳米发动机”的提出、原理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写一篇综述性报告,在下一堂课让学生讲解;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及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进一步给学生讲解“纳米发动机”相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技术特点;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和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综述报告。“三步式”教学法组织实施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是现代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关注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点零散、概念定义多,书中许多抽象的内容很难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讲清楚,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通过演示一些动画图片和视频,使得原来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在有限的学时内给学生尽可能多地传达了信息量。

四、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与课程体系、学科结构和教学改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基本实验包括碳钢静拉伸,不同成分、热处理工艺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金属的冲击韧性,金属的硬度,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IC的测定五个实验。这些实验比较适合金属材料、材料加工专业的学生,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以感受本专业特点。[2]因此,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将“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实验内容涵盖多个专业,分为必修、选修两部分。优化后的实验内容,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材料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开设纳米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综合选修实验课。笔者结合自身的科研内容,制备一系列的纳米线及纳米薄膜材料,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引进的AgilentG200纳米压痕仪,可用来测量纳米材料的硬度、模量、应力—应变曲线等传统力学仪器不能测量的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该试验的开设,既使学生巩固了前期所修的“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其后续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方法大都有国家标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外,还指导学生如何查找相关标准,对标准进行阅读,引导学生根据标准文件设计、实施相关实验,使实验操作真正做到有据可依,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另外,针对教材标准滞后实际标准的现象,还介绍目前国内外最新标准,以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测试标准技术信息,同时还使学生对相关测试技术的发展有全面完整的认识,这对于他们将来的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5]

第4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1新的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实验技术的提高往往对实验结果的精确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全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发明或创新,则对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次会议特开辟了‘新的实验技术及其应用”专题。瑞士的G.Gremaud教授报道了他们的一项新技术:局域的机械能谱应用于非均匀材料的研究。这项技术是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探测非均匀材料中微米相的粘弹性和滞弹性。利用这一技术能进一步测量出纳米量级的体积内耗值及其动力学模量的变化,使人们能确定机械能耗散的位置,即能测出纳米尺寸的机械谱。美国的R.A.Kant教授报道了一种基于内耗测量的化学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利用内耗和共振频率的测量原理,探测空气中还原性体的种类和浓度。巴西的C.R.Grandini教授则报道了一种低成本的内耗测量系统,这一测量装置的原理有别于传统的自由衰减的振幅的测量,而是基于速度的测量。阿根廷的J.I,uzuriaga教授报道了利用振动簧上的小球侧量超流液氦的湍流。这种方法是在振动簧的悬挂臂上安装一个小球,测量有、无超流液氮的情况下的内耗值与共振频率,它们的差值反映出液氮的贡献部分。根据在片流下小球与液氮相互作用对内耗与共振频率的贡献的理论计算与实验值的对比,就可以定量地了解液氦的湍流的影响。中山大学物理系在仪器设备的改进上作出了相当的努力,将原仅用子测量固体内耗的倒扭摆改装成既能测固体又能测液体的仪器,同时大大扩大了测量的频率范围,使之提高达两个数量级,这一仪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还利用这一仪器测量了水的内耗值,发现其存在一共振吸收峰。当熊小敏宣读完有关论文后,波兰的E.Lunarska教授等很感兴趣,会后特地前来讨论。

2非晶材料、陶瓷与高温超导体

非晶材料、陶瓷与高温超导体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了解其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是进一步利用这些材料的关键,而内耗与超声衰减技术在这一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届会议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涉及这些材料的研究。意大利的F.Corder。教授研究了LaZCuO4十。晶格弛豫动力学及其不稳定性。LaZCuO4系列的高温超导体由06八面体阵列组成,这些八面体在「100〕或[11。」轴方向上的顶点可以形成不同的立方晶形和四方晶形,由于化学配比的IJaZCuO;即使在远离高温的四方相到低温的立方相的转变点,它的顶点的模式也是高度不稳的。它的滞弹性谱中的两个强的弛豫过程起因于晶格模式,其中一个在150K(测量频率约为IkHz,模量的软化度达20%)的峰是热激活的,这一现象在’391一的原子核四极子的弛豫过程中观察过。因此,这个弛豫过程可以用低温四方相中畴界的类似孤立子的传播加以解释。它的激活能大约5倍于根据相关动力学的理论估计值。在低于30K的弛豫过程(模量软化度10%)归因于趋向低温的正方相的不稳定性,这在未掺杂的IJaZCuO;的衍射实验中从未观察到。同时文中还讨论了这些晶格的不均匀性如何与电子系统强藕合。美国的A.V.Granato教授报告了玻璃质的过冷的液态Pd40Ni40PZ。的切变模量。他们采用E-MAT技术研究了Pd40Ni.OPZ。的切变模量及其温度谱。测量包括在固定的升温速率下的切变模量温度谱、在某一温度下的切变模量的时间谱、温度循环的切变模量温度谱。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材料的切变模量是连续的,在玻璃化状态下,它的DiaelastiC效应与温度无关。通过切向软化的参数值丫和从比热、粘度、体积测量中获得的参数值的相互比较,发现测量结果与凝聚态物质的间隙原子理论大体相符。比利时的G.Roebben教授报道了氮化硅由于滞弹性与能量耗散所引起的抗疲劳的提高的研究,为了研究在循环负载下晶界的非晶玻璃相的抗形变和耐疲劳性能的提高,他们在氮化硅上进行了拉、压、扭摆和脉冲激发的实验,结果表明大振幅下的单向阻尼实验出现了一种新的、相当强的阻尼效应,阻尼线性地依赖于所加的应力振幅,能量耗散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简单的流变学分析证明了这种阻尼的机制是滞弹性的,因而是非破坏性的。在蠕变疲劳条件下这样的滞弹性减少了应变积聚,同时从阻尼的应力振幅的依赖性可知:在微裂纹中在应力集中的地方,会发生更多的能量耗散。这种小区域的屈服效应提高了材料的抗裂纹传播的能力。这种应变累积效应的减少以及抗裂纹能力的提高解释了烧结氮化硅陶瓷在高温下所具有的抗疲劳性。中山大学章明秋报告了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的动态力学表征,结果显示内耗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不同热处理条件引致的界面微结构,并与宏观力学性能关联。回顾本届会议,最深的体会是与会代表十分关注如何更好地将内耗和超声技术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上。同时,如何扩大学科的研究范围亦受到大家的注意。

第5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材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型复合人才

工程材料学这门课程是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二门课程之后,与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同学期开出,其教学思路一般为:机器、零件的工作状况→主要失效方式与受载情况→需要什么样力学性能能满足该受载情况和抵御失效→引导出组织与钢种选定→该类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力学性能等。工程材料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时内容繁多和需要记忆部分太多[1]。若能走进实践中亲眼看看这些机器零件,体会这些机器运载方式,则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目前,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课程一般为基础性验证实验,主要穿插在理论课程中,并且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进度[2],例如常用合金钢的显微组织观察和分析、热处理工艺的制订、布洛维硬度检测等等。工程材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当今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通常无法有机结合,各实验课程间缺乏关联性和整体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此,我校特对工程材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整合原来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单个实验,开设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

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它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从实验内容方面看,以验证性、演示性的基础实验为主,实验内容比较陈旧;从实验教学观念看,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动手能力培养,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使其机械依附于理论课程;从实验教学方法看,实验方法比较落后,给予学生在自主方面的机会和空间很少,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将传统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课程改革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实验课上,教师提供给学生工程上常见的各类失效零件,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本组的零件的失效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性的钢种并进行热处理工艺操作,最后检测力学性能是否合格。另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个钢种多种用途的实验设计思想。例如:GCr15一般用作轴承套圈,有时也用作冲模和量具。根据其不同工况条件,学生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以满足其性能要求。这种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遵循理论教学的基本思路,二者相互契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积极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开放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通常是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之后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一步一步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实验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学生很难独立思考,并且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因而很难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我校通过优化实验教师队伍、整合实验仪器设备资源、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网上答疑。

近年来,因高校连续扩招和部属院校归地方管理等原因,导致教学投入不足,许多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低,实验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已经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教育要求实验教学手段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实验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我校将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网上互动平台。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适时与教师探讨,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而教师只需辅助学生完成实验。

(3)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一般是本行业相关的比较热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将科研项目分割成几个不同的小实验,学生先了解相关研究背景,并设计实验方案,最后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相关行业的前沿科学问题,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3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效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不同的失效零件,依据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钢种设计、热处理工艺和实施方案设计及每个环节的独立动手操作等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实验教学的前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材料—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联系,并且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操作过程来指出组织中的缺陷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性能的影响。能把知识应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当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网上答疑,学生玩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大大减少,成绩明显比上一届学生好。教师也能感受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更加扎实。通过科研项目,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能够获得奖励,毕业论文也能够顺利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内容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知识的渗透性,实验过程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我能力展示的机会,而且能够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学生不仅要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而且对其他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因而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总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广银.基础理论与前沿研究相结合——工程材料学教学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9):23-24.

[2] 韦青燕.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4):111-114.

[3] 吕霞付,王平,罗萍.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95-9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