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力学分析的方法精选(九篇)

力学分析的方法

第1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1. 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并且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思考空间。这才能达到你所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通过同学们熟悉的生活问题分东西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快乐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使之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因此,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为学服务,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的过程,教的效果应体现为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采用直观教学,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把圆剪下来,再沿着圆心对剪,形成两个半圆,又把两个半圆对等地分成若干份,剪开,这个圆就变成了许多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了,接下来把这些小纸片拼一拼,就变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了。在演示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过程中,动作比较慢,并适时做点说明,图形放高一些,并在学生中走动,让所有学生都看清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因为演示得比较清晰,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很快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的认知,推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展示、抽象概括、演绎运用、动手实践等手段,紧紧围绕解决圆的面积计算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重点,这样环环相扣,直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都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 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尤其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乡村教师,我想谈谈自己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我的主要做法是:

(1)向学生积极推荐。古人说:“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由于农村学生阅读视野不够开阔,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学习实践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学习方法必然不会是同一模式。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学习方法。如陈景润在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后说,学习数学要有三心:信心、决心、恒心。我还经常把报刊杂志上介绍的好方法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取人之法为已所用。这样做,对学生学会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我作为班主任,经常与课任老师联系,请他们和我一起与学生探讨学习方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的,让学生借鉴。学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他们认识不同学科学习规律,而且加深了师生感情。

(3)推广学生身边的好经验、好方法。每个班级都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是比较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我班就有一些同学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而且,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概括、有的坚持在课外阅读一些优秀作品等等。我就让他们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我们确定要“扶”得多一点,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而要重视学法指导,正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学会自己“走”,让学生学会学习。

4.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5. 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灵活学 在创新中前进,在创新中成长,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意识。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第2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听力 教学 问题 对策

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英语教学在听力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旧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英语学习,更多地注重英语的读写练习,对听力教育的训练相对较少,导致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降低。为了提升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需要对当前学生的英语听力现状进行了解。

一、当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现状

(一)缺乏听力技巧。中学生在进行听力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在技巧方面还是比较贫乏的。听力对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也需要相应的技巧,比如对一些长句进行速记、对听力的题目进行大致浏览之后再听等,而当前很多中学生在进行听力的训练和学习时,其技巧方面还是比较贫乏的,不利于听力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的语音和词汇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段进行英语学习时,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学习的,而且地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普遍存在语音能力差的现象,有一些中学生甚至对音标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在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大难度。此外,很多学生的词汇基础也比较薄弱,听力能力的高低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很多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都不够高,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听不懂的问题出现。

(三)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当前很多中学进行英语听力教学时,一般都会集中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如在课堂上专门进行听力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听力训练,往往容易使得学生心理紧张,心理素质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听力的效率会有所下降。当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听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阻碍。比如有的学生对各种词汇本来就不是太清楚,心里一紧张,脑子里容易一片空白,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导致学生不在状态,对所有的学习都会功亏一篑。焦虑的心情会对学生的听力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学生的知识面不广泛。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泛,也是影响学生听力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知识面不广,使得一些听力文章中的一些知识点、词汇的理解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最终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够了解,在实际的听力训练中,对于文中提到的一些常识不明白,会导致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误。

二、加强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

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加强听力训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用英语。提升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该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恐惧,帮助他们培养平和的心态进行英语听力的学习,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融入听力教学中来。比如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英文电影、歌曲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知识。

(二)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的训练是保证听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对语音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词汇基础的训练。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对学生的各种语音问题进行纠正,比如从音标、升降调、连读、轻重读等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学和讲解,帮助学生的平均水平能提升一个层次。对于各种基础知识的训练,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在课后进行各种语法以及词汇的累积。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教师要加强监督和引导,比如当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不同题材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这些题材写报告,学生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就会加强各种词汇以及语法的学习和累积。自主进行学习,往往比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三)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听力技巧的培训。在进行听力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听力技巧的培训,比如听写记笔记、快速笔记能力、题面快速浏览能力等,都是听力过程中常用的小技巧,学生不能完全呆板地进行听力训练,应该掌握更多的小技巧,能不断提升听力能力。无论是在对话还是听力考试中,这种小技巧都有助于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培训学生的听力技巧时,还可以加强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介绍。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教师多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西方文化常识、科学技术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在听力学习的过程中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一定了解,能够提升听力水平。

结语

听力训练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很多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提升中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云光.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六个举措[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第3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

第4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一、废除“独角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请同学们读P56课本2.6表回答问题: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

,培养跨世纪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每项知识都配备有各自的插图,可将课本中的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连同锋面气旋图,制作连续的软件输送入电视之中,以动的形式连续的活动变化从发生前到发生后来完成本节的全部教学过程。

第5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一、实验教学方法

(一)教师主导下的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教学时,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融合。利用典型案例设计与讨论,发散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利用高端设备“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模拟各病例情境,学生扮演其中角色,处置病例,针对病例当中常见问题,给出护理方案,分工模拟实施,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摸索,提升团队协作及综合应对的能力。

(二)学生主体下的反思式教学法

实验实训课教学时,教师重在发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事物,同时反思问题。如,护理技能教学在多阶段训练学习中使用教师规范化讲解演示-学生练习?C教师纠错等,特征是以教师讲解为前提,学生多次进行体验训练在训练当中纠正错误总结反思,形成对技能的掌握。此种方法成效稳固,技能把握比较牢靠。

(三)个性教育特征下的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切实满足学生不同个性需求。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根据学科专业网站与精品课程,建立各主题的兴趣小组。如,在人际沟通训练上,学生遵照自身意愿,设计临床护患沟通各种类型的沟通方案,同时在不同阶段优先执行,期末将报告呈递上去。在整体训练当中,教师提供及时的引导。经过个性化的训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好地自我控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四)综合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综合立体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实验室操作结合观察、实习,全方位锻炼及提高学生知识及技能。实验教学手段与技术把当前资源和自身特诊结合到一块,自主研发,配合择优引进致力于构建良好的的实验教学环境。

二、中职护理实验教学方法的问题点

为让此次研究更具典型性,采用了网络调查法与问卷访谈法共两种方法,抽掉对象选取10各省份15个中职,样本选取范围跨度大,包括华北、华东、华南等,从选取的样本来看,样本数量的分布较为均匀[3]。一般是运用网络调查,同时辅助使用问卷访谈,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每个受调院校,对调查内容而言,它通常包括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当中选取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等。

(一)中职护理实验教学手段单调,灵活性匮乏

教学形式单调,有本次受调对象看,护理实验教学的执行往往运用以前的方法,具有非常少的院校运用了新型的教学手段;一般使用超过5种的实验教学方法的院校所占比重为21.43%,常用3~4种实验教学方法的院校占50%,常用1~2种实验教学方法、3~4种实验教学方法、5种以上实验教学方法院所占比重以此为28.57%、50%、21.43%[4]。从整体状况看,护理教学方法往往是4种以下的传统方法,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法的创新性不足,而以往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学进行示范此种方式以规范性为准,突出学生对课堂的牢固把握及教师遵照标准化的操作过程,是得学生学习不够积极,学生无法转化已经学到的知识,更无从谈及应用到实践中,这不利学生对良好技能的把握,也不能让他们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如,在护理实验当中,外伤出血急救技术内容,一定要遵照教材当中规范,无法满足紧急状态下的需求,无论是出血的部位,还是出血的各种表现等全部因为诸多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做出应变,评判病情,并不是依照标准进行操作。

(二)中职护理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合理性不足

护理实验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存在不足,实验教学组织一般是设计及部署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学任务、实验方式等,??验教学组织方法合理性与学生实验学习效果有一定关联,且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精密度 关系[6]。审视此次调查不能发现,实验教学85.7%运用了分组;而达到配备要求的每组为12~15人,换言之,遵照实验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同时提供于此相关的实验设备、场所与小组指导教师,这个比重达到42.86%;符合每组小于12人要求的比重为14.29%,符合每组15人以上配备要求的比重为42.86%。从中不难看出,在组织及管理上,护理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因为实验条件及师资的束缚,使得实验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学生分组上、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均缺少合理性,实验课管理不够灵活,许多学校仅能使用固定分组法,各小组学生成员无论是成员、设备,还是上课时间及指导教师均是固定的,小组依照次序轮番上课勉强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果是面对复合实验与大型实验,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灵活设计实验,实验时间分配不灵活[7]。

(三)中职护理实验缺少创新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护理实验教学中,教学往往是教师示、学生模仿、反复训练等。医疗技术逐步完善,社会要求护理达到更高的标准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产生了众多问题。调查及分析“护理实验教学方法选择”不难看出,许多院校在护理实验教学当中一般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法、录像法、反复训练法、示教法、模仿法所占比重分别是85.71%、71.43%、64.29%、100%、100%,护理实验教学建设缺少创新性[8]。从中不难看到,创新教学方法存在极大的不足,仅有部分教学单位选取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一些方法进行教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问题是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及创造性、不够灵活等。教学方法因为单一性与常态化的存在达不到社会所需的护理教学,学生机械记忆信息,盲目模仿信息,导致学习不积极主动且不利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护理实验教学需要运用不同的新教学手段,获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成效[9]。

三、就业能力导向下中职护理实验教学方法

(一)运用多元性中职护理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及促使他们个性成长

护理实验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遵照一致的保准,并不易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多元教学手段的使用,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教师示范及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基本护理操作,如入院和出院 、舒适与卧位、患者的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呼吸运动的调节、给氧方法等的基础护理处置,要求教师严格遵照规范进行操作,接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模拟实验与角色扮演等,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如,学生可以处置紧急状况磨炼他们的心理,促使积极心态的养成;针对不易操作的实验,需要教师亲自演示,让学生多进行模拟训练,师生一同参与其中,突出操作方法,让操作过程更为详细;使接受知识不快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实施辅导及锻炼,让全部学生熟练掌握此种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0]。承载培养学生的使命,各种实验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试验内容,依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便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养成,这对学生的成长及成才是十分有益的[11]。

(二)创造有效的中职护理实验条件,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

创造合理有效的实验条件,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资金协助,使之满足实验课程设置的要求,对有关实验设备进行升级及优化,提供充沛的实验材料,提供充足的药品供应,推进实验课程稳定实施。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联系,组建项目,通过各种渠道营造条件,在组织课题研究之下,积极参与到实验室构建当中,其中包括的内容有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与护理课程建设等,与医疗行业与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项目的研究通过资金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且引导完善实验教学形式,给予有效的建议。

创造合理有效的实验条件,提供有效的条件保障,完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学院和实验指导教师在进行护理实验时,结合实验室复杂程度与相关要求等,保障有指导教师的参与,且有实验管理人员的配合。流程简单与便于开展的实验,要求实验小组将一部分学生添加其中,如铺床、头发护理等不会消耗太多的实验资源,多次进行操作;结合特殊的手术与比较难的健康评估等一些操作,对护理实验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使实验小组人数最大限度减少,适当添加实验管理师生人数。考虑到具体需求,划分男生与女生,进行实验,如,妇科、产科护理;针对专业基础有差别的学生,进行分类,开展相应的实验,针对底子弱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做实验的机会,适当延长实验时间,对底子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从事实验管理,与底子差的学生结成帮扶,完成实验等。在实验管理过程中,将各种教学方式组合在一起,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变革中职护理实验教学方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及综合素质

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之前教学方式中可取之处,积极摸索新的教学手段及路径,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彼此相互互动。如,在对注射操作、吸氧等一些方法进行介绍时,一般运用以往的示范方法,重在给学生演示具体的程序;对要求较高综合性的实验,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结合事先预定的实验主题,分配好师生间不同的任务,结合需求,划分为具体的小组,严格遵照其中的角色,对各个环节实施模拟,如入院、体检、评估等;彼此互换角色进行锻炼;结合不同小组及不同参与人员等的评估标准,从整体上进行打分,以小组探讨的形式进行总结及评估。此种教学手段体现了针对性的特征,使学生主动参与护理实验教学,自觉主动,深入感知自身角色,形成对自己职业的认知,磨炼了学生思维,

磨炼了他们操作技能,让学生具备了探索精神,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12]。需结合教学具体状况,摸索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护理实验教师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契合学院及学生自身实际的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自觉从优秀行业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途径,如,采用卡片法,记下学生实验当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参与知识竞赛,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经过改革之后,生成相关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导入方法中的一些有用成本,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当中,运用地理指导方法与地理发现方法,为护理实验教学提供服务,游戏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摸索,逐步被用于护理实验的教学中,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品质[13]。

第6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O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26-01

1 引言

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剧增,而其内力和侧移则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高度时,侧向位移很大。因此,水平荷载产生的侧移和内力,则是确定结构体系、材料用量和造价的决定因素。现实中,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是靠刚度支配的,而不是靠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的大小取决于结构体系。所以选择经济有效的结构体系,则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实质上就是说对其系统进行有效的力学分析。

2 数学分析方法

1)有限条法和样条函数法分析方法。对于半解析法来说,它是解析与离散相结合的方法,以数学力学的方法可大大减少有限元方程组的阶数,能避免有限元“过分”计算,防止有限元法中经常遇到计算污染(即病态方程组),引起计算结果恶化。在高层建筑的分析计算中,经常会遇到几何形状和物理特性沿高度方向比较规则的情况,该种结构体系,采用有限条法很有效。分析计算中只需沿着某些方向采用简单多项式,其它方向则为连续、可微、且事先满足条端边界条件的级数。采用此法时,合理地选择结构计算摸型,等效连续体的物理常数和条元的位移函数,这是提高精度、简化计算的关键。样条函数是分段多项式的一种,与一般有限单元法相比,位移模式曲线拟合度好、连续性及通用性强,系数矩阵稀疏、计算量小,且具有紧凑、收敛、完备和稳定等方面特征。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良好,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方法,它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三次B样条子域法为例分析开洞剪力墙,它是先将该结构分为n个子域。作子域分析,要建立子域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然后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以获得样条结点参数,进而求出结构的位移和内力。

2)常微分方程求解器分析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现在开发研制出了相当有效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器(ordinary deferential equation solver),其功能很强,尤其自适应求解,可以满足用户预先对解答精度所指定的误差限。清华大学包世华教授和袁驷教授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应用此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考虑楼板变形时静力计算、动力计算和稳定计算。假若用离散化方法求解,计算量是相当巨大的。用微分方程求解器法求解,因方程组数目少,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袁教授利用有限元技术,并借助能量泛函的变分,将控制的偏微分方程半离散化为用结线函数表示的常微分方程组,然后用高质量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器直接求解,即有限元线法。这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性新方法,它在解一般力学计算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而包教授把这种半解析-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 (有限元线法) 应用到高层建筑筒体结构的静力、动力和稳定分析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分区广义变分原理与分区混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有限元(特别是杂交元和非协调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分区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清华大学龙驭球教授在分区混合广义变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分区混合有限元法。基于分区广义变分原理的分区混合有限元法是继位移法、杂交元法之后的新方法。该分析法将弹性体分成势能区和余能区。势能区采用位移单元,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余能区采用应力单元,以应力函数作为基本未知量,而区交界面通过引入附加的能量项在积分意义下满足位移和力的连续条件,这样保证了收敛性,最后通过取总能量泛函为驻值建立分区混合有限元法基本方程。采用分区混合有限元法,具有适应性强、分区灵活,能保证收敛性,用于计算框支剪力墙和托墙梁结构,以及框支剪力墙角区应力集中的工程计算中难办的问题,其有独特之处。显而易见,其分区混合有限元法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应用前景看好。

3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亦称时程法)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方法是将地震波记录直接输入结构,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能,依据结构弹塑性恢复特性建立动力方程,再用逐步积分法直接求出地震过程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时程变化,从而描述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力变化,以及结构构件逐步开裂、屈服、损坏直至倒塌的过程。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有不少优点(如能够发现结构的薄弱环节,对结构的变形、延性的分析比较符合实际,预计的破坏形态与实际震害比较接近等),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与实际较难符合。若要拟建场地实际强震记录,实际上很难收集到。当前,国内外研究人工随机地震波作为输入地震波取得很大进展。在结构的计算模型中,应用较多的是层模型。在考虑楼板变形影响,采用并列多质点计算模型的方法正在研究中,有的考虑了基础的平移和转动,将土体、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考虑的耦合振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考虑扭转振动,斜向输入双向地震波的动力分析法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对采用时程法仍有不同看法,采用大型高速计算机,典型地震波本身不一定代表要发生的真正地震,所以在研究时程法同时,一些简化的近似方法也应加以研究。各国在抗震规范修订本或修订草案中,正越来越多的要求作直接动力分析。许多国家的规范在设计超高层建筑时,要求选择适当的地震波,进行直接动力分析。

4 最优化理论的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最优化设计,则是把数学上最优化理论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结构设计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法。应用此法,设计者能从被动的分析、检验,进入主动“设计”。对于一定的空间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应以最小重量产生最大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最优数量和最优布置,则是优化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中,剪力墙刚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合适的刚度。在此分析剪力墙刚度与地震作用相互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把确定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合适刚度问题归结为结构优化设计问题,建立确定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数学模型。为此,一些研究学者第一次提出了不同的度量指标,提出了以单位建筑面积上剪力墙惯性矩作为高层房屋不致破坏的度量指标。因该观点能够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所以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正火热的进行中。它从理论上比较严谨地解决了该问题,并建立确定的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数学模型较为合理,所得到的剪力墙数量也是最省的,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应用的前景仍是看好的。

5 结束语

如今高层建筑结构力学分析仍在利用现有的计算理论进行被动设计的阶段,仍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未来高层建筑朝着技术功能先进和艺术完美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力学分析,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进行改进和发展,以促进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结构方案优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s].北京:中国建筑共业出版杜,2001.

第7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各种培养方法的设计和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改革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有效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而对于职业院校,这种挑战可能会更加严峻,压力可能会更加直接,因此更需要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就业以及今后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概念及其培养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或创设的学习情景中,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运用各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发现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的过程;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有符合当时社会潮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具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坚定的信念。他们在实现这种理想或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能通过各种正当手段和途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学习能力以及外界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从而最终实现理想或奋斗目标的能力。很明显,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是知识经济的需要,是终身教育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有自己特定目标的,这个目标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即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增强钻研专业技术的热情,能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自信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意识,具有初步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制约职业院校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因素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还需要认真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大体可以将制约因素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环境等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必须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运用,教与学多边互动性的作用发挥,以及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都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和支配;二是载体和非智力方面的内在条件,如教师个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三是教学选择的若干策略方面的保障条件,如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发展等。这是大多数教师或研究者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在课外如何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已确定的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制约条件,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或设计方法,去拓展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各种有效途径。很多文献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拓展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本文则着重介绍如何在课堂外进行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系统讲述专业的培养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整个的培养流程。要重点解释本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详细具体地介绍每个核心技能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技能水平,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便让同学们能更加具体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学生们对于专业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专业教育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入学之初,学生们对于核心技能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层面上,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对核心技能和就业方向的介绍,以便能让学生们正确地理解本专业的体系结构和核心技能,进而确定自己合适的专业目标。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介绍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理解学习的规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

2.利用课外时间合理开设“第二课堂”。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定位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开拓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完成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说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某些技能性课程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3.利用课外时间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沟通。职业院校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征,从而制定出适合个性差异的教与学策略,使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得到协调发展,让其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逐步实现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自我调控。

(四)总结

总之,重视和发展学生学习、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继续探讨其中的制约因素,努力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都能把握发展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机会。

参考文献:

第8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目标。在我国“大交通”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的背景中,如何探寻一种理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心理进行了解析,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于一体,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学科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着变化,交通运输的智能化、高速化、人性化及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主题,支撑交通运输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文理沟通。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交通运输将发展成为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大交通”。东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01年创办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现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目标。[2]在我国“大交通”背景下,如何探寻一种理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心理解析

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是一个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重新改组和联合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问题解决通常有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两种类型,两者不是截然区分的,中间会有常规性或创造性的连续变化。常规问题解决是使用现成的方法或技术来解决,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解决;后者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和新理论来实现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解决。创造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是单纯的学生主体心理体验或内在操作过程,而是外部环境与学生主体心理体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外部环境作用于学生个体,影响其心理体验,并成为学生个体心理环境有机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做出创造性的成就,不良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创造性的思想泯灭在萌芽中。从创造过程来分析,周围环境,尤其心理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起促进作用的心理场会对创造者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使创造者很快进入创造情景,处于积极亢奋状态,大脑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状态,灵感涌现,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迅速准确;性质相反的心理场,会对创造者产生消极效应,破坏创造者的情绪,使创造系统无法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气氛的团体,即使一时达到较好气氛也不能有很好的创造效应,因为该团体中具有创造个性者比较少。因此,在一个团体中,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创造性心理场,它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气氛越来越有利于创造,而且个体的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二、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中,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开展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的创造表现,激发其创造动机,促进其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学习的辅导者。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生个体的知识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生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知识的存在,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创造性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转贴于

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而是存在于一般教学活动之中,同一般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他们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特别注意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景与气氛,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养成其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经常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意见和构想;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不立即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再共同评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需要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创造型教师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创造型教师自身应具有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宽容、理解和温暖的班级气氛,并且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讨

1.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切实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搭建平台、加以引导,使其意识到提高素质与完善自我的重要性。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其次,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作业、演讲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条件而定;最后,营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教学环境,例如: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4]

2.突出理论环节和实践教学结合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5]首先,打破教学周期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环节一般都是在理论环节之后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各个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引导,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使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相对延长学生实践时间,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更可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将实验内容纳入理论教学范畴。一个最直接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办法,是将学生作品纳入教学范畴。课堂上引入学生实践作品,一方面承认学生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课后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些,也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观点: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视的。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现象和问题的抽象性和难于理解,交通运输系统关键的组成及生产作业不能进行展示或实作,影响学生对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因此,必须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来辅助教学。首先,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被丰富、具体的案例所吸引,而讨厌理论知识枯燥、简单的堆列;其次,针对核心、难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针对具体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由教师主导,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表现更加直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马驷等.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

[2]桂卫华等.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增刊).

[3]王凤斌.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案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第9篇: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改革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58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化学课程发展史来看,在有机及无机化学分类完成后,就形成了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且分析化学的后续课程内容与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如与无机化学具有极高重复率的有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理论等。总体而言,滴定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为主要采用的方法,且主要有4种滴定分析法,这4种方法都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介绍,且每一种方法都基于平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又详细介绍了平衡理论。4种滴定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原理彼此之间有共性的一面,为此若单独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他们直接的关联性我们不能忽视。

首先, 由于滴定方法占用大量的教学课时,为此很多高校在教学大纲的压力之下,常常都会对定性分析的作用及分析有失偏颇,甚至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直接忽视定性分析,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定性分析在化学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定性分析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以及离子的性质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此也自然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方法。这些技能与方法对于污染治理工作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与方法,尤其将来从事环境领域教育工作是必备技能。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并对高校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力度仍存在不足,这些进行改革的高校很多都仅仅对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迭,或者对仪器分析进行了融合与渗透,这种改革方式自然不能适应分析化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仅有的教学改革效果及力度不够明显。

其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常常被高校教师所忽视,虽然在高校的部分教材中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较为完善,包含了色谱、电化学、光谱分析等方法,但由于高校课时分配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分析化学课程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不平衡、不彻底、不全面,甚至对仪器设备缺乏的高校而言,仅仅对仪器分析进行简要的介绍。

此外,还存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阐述较少,也有部分分析化学教学中过多地偏重无机化学教学,而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学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

1.2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为: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快速地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损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为此在高校课程教学开展中,往往倾向于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也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最后,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教学管理上的不科学,直接导致高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分析化学课程中,仅仅讲授理论,而实践教学则由其他的教师负责,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不是同一个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串联,甚至很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直接剥离开来,更不利于两者的结合。

2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教学内容改进策略

首先,需对课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首先需做到重视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的互补关系与衔接关系,在具体的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尤其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同时倡导学生对其他化学课程进行课前的复习与课后的巩固,从而达到辅助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的。除此以外,固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进行革新,因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追求考试能力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这些目标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要,为此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不得不进行变革,以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分析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就需要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减少重复的现象,并且特别要注意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尽可能的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上增加有机物分析成份的同时,也要对定性分析进行更加科学的安排。定性分析在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因为定性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在进行定量分析前处理环节,定性分析就必定参与其中,为此学习定性分析能够为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与帮助。发展至今我们所知晓的有机物有接近一千万种,数量上远远超过无机物的数量,有机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当前部分分析化学教材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有机物的课程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依然没有对有机物进行系统性、科学的、归类型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时刻关注教学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理论,要突出其重点进行教学,努力实现将这些基本理论、技能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有所了解与掌握,在熟悉后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乃至新方法进行概述与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介绍中,更应该介绍一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也就是更应该介绍社会热点。

2.2 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尤其强调学生的理解记忆,强调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渐摒弃了单纯教授知识的观点,更加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当前分析化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思维大相径庭。为此对于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做到将分析化学的教学由信息、数据的获取转移到实际问题解决层面上来。本文认为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授与引导思考相结合,要对讲授与引导思考进行综合的运用。两者的相结合,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但两者的关系需要做到完美的拿捏。对教师而言,也就是要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与讲授,力争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引导思考也就是通过对课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进行滴定分析法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为酸碱滴定法,为此在对学生进行酸碱滴定法的讲解中,要结合滴定法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包括终点误差、指示剂、突越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基本原理等,为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在学生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法或者配位滴定法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酸碱滴定法的学习进行引导反思,这样不仅能节约学习的课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

其次,要做到知识的分析、归纳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供选择,即便是在一个章节的教材中,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而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加系统性的掌握,也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在掌握的知识点背景下,引入更加复杂的案例并解决。如不同仪器的应用、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且每个仪器对于学生而言,相关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凌乱,若在具体教学中合理运用归纳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的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验很好的补充与巩固,为此分析化学也是一门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培育的学科。实际层面,分析化学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课程的安排比较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理论知识,为此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或者业余时间自己单独完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试验中大开便利之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快速的结合。

第四,合理使用现代技术以及资源对教学进行有的放矢的拓展,如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具有直观、形象、灵活的特点,而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为此对于高校分析化学教学而言,就应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资源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掌握更多的分析化学知识,使得教学资源更好、更快速的转化为学习资源。

最后,需优化分析化学教学考评方式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还要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总结、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基于此,本文认为教学效果的考评方式应该多样化发展,如可以增加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结合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热点问题,教师安排其中的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在后期的课堂中对收集的资料以及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报、交流、谈论,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也可以让学生组成作业小组,轮流批改全班的作业,在批改作业环节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还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兰化.浅谈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4):79-8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