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工匠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工匠事迹材料

第1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爱在海边”为你整理了这篇法庭副庭长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工匠精神”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大庆市萨尔图区法院铁人法庭副庭长徐彦侠,23年来扎根基层法庭,以公正无私的态度,用求实奉献的精神,审结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无一质量差错,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赞扬。多次荣获“调解能手”、“办案标兵”、“公正廉洁执法优秀干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心中想着老百姓,春风化雨解民忧

1997年,大学毕业的徐彦侠分配到了拥军法庭。从那时起,她就把自已定位成法院与百姓沟通、联系的前沿阵地和窗口标识。无论是咨询还是诉讼的群众,她都能热情接待并认真解答、指导诉讼、告知风险,积极主动尽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点点滴滴的亲民、爱民行动以自已的方式诠释“司法为民”、“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的真正内涵。法庭坐落于大庆油田,周边油田企业和员工居住小区比较集中,受辖区内油田双职工家庭多、生产大都实行多班倒、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客观现实所限,如果都教条地要求有诉争的油田员工必须遵照法庭的正常工作时间应诉或履定法律程序,可能会影响相关的油田生产。因此为保证解决纠纷和油田生产两不误,徐彦侠和她的团队会根据个案的案情所需及当事人的申请将调解、庭审等时间灵活调整到下班后或公休日,这样既提高当事人的参与度,又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有特殊情况的当事人她也会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为其预约办案时间、解决纷争。陈某是铁人三村的居民,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的老伴因病去世后,其精神倍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甚至依靠轮椅才能出行。为了帮助她尽快走出伤痛,女儿想将老两口的房屋出售后将她接到自家共同生活,于是来到法庭请求办理房屋继承手续。郭庭长在审核相关材料后指示立案组快立、快分,徐彦侠在接收案卷的第一时间即与陈某的女儿进行简短的交流和沟通,针对陈某的生活现状把调解时间安排在一个双休日。陈某及子女也依提前所约准时来到法庭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庭审结束后她还利用等候签字的短暂时间对陈某进行了安抚和劝慰。陈某出去几分钟后又独自转回到徐彦侠身边,拉起她的手眼含热泪的说“孩子,对不起,影响你们休息了。但今天是我这些日子来心里最痛快的日子。谢谢你。”。类似这样利用双休日时间为老百姓办案每年都有四、五起,深受群众的好评。

二、热心服务为百姓,真情感动当事人

作法官不难,但是要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办案的好法官却很难。法官是否公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如果法官不公正,就会使法律的威信扫地,导致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律失去信心。为了彻底化解矛盾,徐彦侠总是主动了解当事人的疾苦,从关心他们的家事做起,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的心里。有一起离婚案件,双方都同意离婚,对家庭财产的处理也很理性,但对三岁儿子的抚养权却都各执一词、寸步不让。一方甚至要求把孩子带来当场让其表态愿随谁生活,双方的父母见面也都剑拔弩张、情绪激动,前期的数次调解均不欢而散。就该案而言,徐彦侠并未简单地判决了事,在最后一次调解中首先以一个孩子母亲的身份对双方为子女负责的行为进行肯定,同时又从一个执法者的立场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对双方离婚后抚养子女的利弊进行一次客观而又透明的分析及明示,使得双方均确信即使在此次离婚时能抚养孩子也只是暂时现象,如果争取到抚养权后却不尽义务或者子女符合法定的条件可自由选择随谁共同生活时子女的抚养关系还是可以变更的,思量再三后孩子的父亲同意暂时放弃孩子抚养权,此事得以圆满解决。领取调解书时,他对徐彦侠说“别看咱们岁数相当,但是你考虑事情很全面,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人的心坎里,我能体会到你是真心为我的孩子负责,谢谢你”。徐彦侠用她的原则、真心、真情感动了每一个人,同时也赢得了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诚如当事人赠送的锦旗中所写的“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办实事真心实意”!

百姓打官司,一生可能就一次,但就这一次可能会影响百姓一生。作为法院人,案件之外,徐彦侠也时常被当事人看作贴心人。当事人张某提起的两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之诉恰巧都由她承办。一起因为证据充分、对方配合而以调解结案。另一起却因证据不足导致他的诉讼请求只得到了部分支持,除自负了大半的诉讼费外还自担了将近一半的损失。事毕之后,他转身离去,什么也没说。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吧,徐彦侠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这一个多月,我拿着你的判决书走了几家律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大多数律师一听你是主审法官都让我放宽心,说你绝不是瞎整的人,当然也都对判决结果给予了高度肯定,现在我心里平衡了,我也不会说什么,你就当多交了我这么一个朋友吧。”……此后,张某再无其他诉讼,而徐彦侠却成了他家事的倾听者和热心帮助人—他为儿女筹备婚事徐法官知道,他老伴得了癌症徐法官知道,他陪老伴去上海、天津看病徐法官知道,甚至他老伴去世徐法官也知道……这也说明徐法官已经成了当事人的贴心人。

法官作为一个纽带,还要起到引导当事人双方相互沟通的作用。协调双方心平气和地化解纷争,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各方当事人换位思考,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使其思维跳出只看到自己利益的小圈子,才真正有利于彼此理解并达到和解的目的。徐彦侠坚信“换位思考”百利而无一害,每当遇到特别爱钻牛角尖的当事人,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总是使得她更加冷静。“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我的主审法官是什么样”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不能为当事人拿主意,但却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从法理、案情、亲情等各个方面做工作,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细致分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无私奉献护集体,舍弃小我为大局

作为女人,徐彦侠的角色是多重的,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常常陷入工作与家庭的两难境地。徐彦侠的爱人是油田技术员工,因工作需要经常在外部油田驻留,两三个月不归家是常事,照顾双方老人和孩子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人身上。1999年初法庭开始上电脑、通网络并要求实现无笔化办公,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局面,徐彦侠咬牙放下了出生未满百天的女儿正式回归岗位,和时任法庭庭长的周立新同志一起整理和分类原始资料、费尽心思重新规划法庭的工作格局,起早贪黑的忙碌,从家到法庭往返总共才十分钟不到的路程,她竟然都顾不上按时回去给孩子送奶,于是,被戏称为编外小庭员的小宝宝走上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取奶之路,望着那通红的小脸、焦急的小嘴,孩子的奶奶心疼得数次落泪,但是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加班装订卷宗、校对和打印文书更是公休日的不二安排。徐彦侠挚爱着这份工作,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前者。对她而言,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案件当事人的笑脸,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虽然,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但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她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四、廉洁公正向天平,问心无愧落法槌

“人无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脱下制服在八小时之外,大家都是老百姓,也过穿衣吃饭、打针吃药的普通生活,也有三朋六友、七姑八姨,因此徐彦侠在工作中也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她依法办理每一起案件,不为其他,只求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只有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腐堤坝,办好每一个案件,抵御每一次腐蚀的诱惑,才能确保公正执法,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公信力。

刘老汉是一起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原告,因医生操作失误造成他胸部以下截瘫的严重后果,生活不能自理,而费用的缺口已严重影响了后续治疗。诉讼后按鉴定结论来说应当会得到足额的赔偿和安抚。但为了心里保底,刘某的老伴儿通过徐彦侠爱人的同事的亲戚找到她并明确表示“我们不是糊涂人,绝对不差事。你就只管放手判,超过40万的部分都是你的,这些仅是表达我们的诚意……”话没说完,老太太就把2万元急急地塞向徐彦侠,而她严词拒绝“我对您的体谅和耐心并不是为了您的诚意,您此举绝对是在侮辱我和我的真心,如果您信任我,这样就是在骂我,如果您不信任我,这样就是用您老伴的救命钱把我变成夺其性命的黑手。”老太太连忙摆手“不是的,不是的,我只是怕,因为我想救他……”。宣判后,老太太拿着判决书边哭边道歉,直说自己办了糊涂事。

为民者民亦爱,亲民者民亦亲。多年来,徐彦侠拒礼二十余万元,收到锦旗五面、表扬信十余封,口头表扬、感谢更是无数次,树立了使力量来自群众的支持、使赞语来自群众的口碑的良好形象。

五、顺应时代争创新,快速办案树形象

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性和案件类型的复杂性,法官队伍也正努力地向精英型和专家型迈进。铁人法庭根据案件类型的审理需要成立了不同的审判团队。以徐彦侠为核心的审判团队运用创新思维主攻审理医疗损害纠纷、物业(热力)服务合同纠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大庆油田总医院在铁人法庭辖区,医疗纠纷案件突出、医患关系紧张。近几年来,该法庭共受理近三十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在鉴定结论明确的情况下,徐彦侠和她的团队成员会一次或多次组织调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结合医患双方的诉求、证据,以鉴定结论为突破口就争议的焦点进行释明,力争将矛盾减弱、将分歧缩小,她们的努力也最终使得大多数案件都得以较圆满的解决。曾有一位法医出庭后非常郑重地问了她一句“徐法官,你到底是什么专业毕业的?”,看出了她的疑惑,法医解释说,作为鉴定人出庭时也接触了不少法官,但是像徐彦侠这么钻的却着实有些少见,因为她所提起的问题都是紧扣鉴定意见的,也基本都是法医鉴定组团在讨论、出具鉴定意见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和参照的……他还笑着说,徐法官的案子他作为鉴定人出庭也算参与了几次,除了第一次出庭外,此后的几次他都会在准备正常出庭材料的基础上额外带些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以免庭审中的一个或数个几近专业的问题会让他措手不及、失了水准。

第2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劳动模范”争创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公司积极行动,认真研究,结合公司自身实际,制定详实计划,明确实施方法,以保障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活动计划:

1、开展“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及“学习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全体员工大会或部门、班组会议向员工讲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和现实意义,树立“匠人之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以劳模事迹感召员工,增强敬业奉献意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现工作质量的新飞跃;学习雷锋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扎实奉献,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公司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2、开展劳动技能知识考核和技术比武活动。结合企业“四评级一评价”要求,根据公司实际工作情况,通过试题答卷、现场测评、随机抽检等形式,对在岗员工涉及到的安全、环保、节能及质量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实操考核;对电工、焊工等技术工种进行专项技术比武,增强员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革新创新活动。以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开展为引领,在能源节约、生产工艺智能化改造、生产模式实现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立项研究,重点突破,提升公司综合技术水平;大力提倡“五小”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公司的革新创新活动,提高公司创新创造能力。

二、实施方法:

1、“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和“雷锋精神”学习活动。

时间:*年*月

方式方法:全员集体学习或部门、班组组织学习;讲解书面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料;学习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参与部门:公司各部室、污水供热管理站。

2、劳动技能及化工知识考核。

时间:*年4月—5月

考核内容:化工安全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工艺纪律、操作规程等;

方式方法:问题答卷;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环保部、生产部、办公室。

3、技术比武。

时间:*年4月—5月

比赛内容:电器维修技术、焊接技术、设备故障排除、物料检测分析技术等;

方式方法:现场实际操作;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4、革新创新活动。

时间:*年4月—5月

活动内容:能源节约、生产自动化改造、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模式改进等;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环保部、污水站、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三、活动总结。

第3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感动中国李万君事迹材料及颁奖词】

事迹简介:大国工匠

李万君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实现“突围”,他一次次试验,参与填补了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点赞致敬!

第4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他的作品,颠覆了北欧的简约与大众化传统,作品以有机线条、制作困难、产量稀少著称,被誉为“家具雕刻家”。

忠诚于艺术自诩是“家具设计师”的建筑师

1912 年 1 月 30 日这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兰岛北部的一个郡里,20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芬·居尔诞生了。童年时期的芬·居尔并没有立志成为建筑师或家具设计师,而是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史学家。为了这个目标,他的确身体力行,想要找到年轻居尔的身影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不是在丹麦国家美术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就是在新嘉士伯博物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即使他当时没有达到借书的年纪。新嘉士伯博物馆更因为感动于他对艺术求知若渴的态度,特许他从图书馆借阅书籍。然而芬·居尔并未因此踏上艺术家之路,由于父亲的反对,他最终进入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就读。芬·居尔虽然没有受过任何工业或家具设计的训练,但他却自诩是个“家具设计师”而非“建筑师”。

带着艺术的灵魂去创新

艺术的本质是思考的、批判的、实验的、面对自我的。1934年毕业后,居尔随即进入劳瑞森(Vihelm Lauritzen)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专业的设计建筑基础加上从小日积月累的艺术能量,居尔的天才气质开始真正显露。

当时,整个北欧建筑进入历史转型时期,朝向当代极简的风格前进。然而在家具设计上却依旧是传统的、厚重的、追求装饰的。芬·居尔觉得既然建筑形态已经开始改变,难道家具设计还要继续墨守成规吗?北欧无可取代的就是木匠的精湛技术,站在如此丰厚的基础上,深受抽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的芬·居尔更认为木匠工艺的再挑战、从设计上赋予其艺术性,才是他所认为的家具设计。北欧拥有无可替代的精湛木匠技术,站在如此坚实基石上的创新突破,对于居尔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深受抽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的他,丝毫没有畏惧这次挑战,而是极尽所能的实现创新之路。

居尔设计人生轨迹

居尔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劳瑞森(Vihelm Lauritzen)设计事务所工作了10年,在此期间,芬·居尔充分发挥建筑所学,负责丹麦国家广播电台的大型建筑案,还在在此时结识了著名家具制作者尼尔斯·沃戈尔(Niels Vodder),设计制作了一大批家具作品。其椅子设计中雕塑般的构件造型,材料的精心选用及搭配组合,明显地区别于柯林特及其追随者们所倡导的在优秀传统家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设计模式,从而开启了丹麦设计学派中“向有机形式靠拢”的新设计理念。

1937年,芬·居尔开始积极参与哥本哈根匠师展(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s),并开启了与 Vodder 长达 23 年充满实验性的合作。哥本哈根匠师展对于当时的新锐设计师来说,不仅是重新定义丹麦设计的最佳途径,因为当时全世界追求着量产,然而哥本哈根匠师展却着重在工匠的艺术性上,因而往往能看见年轻设计师们的丰沛创意。

1942年,他为自己设计的房子获得了奖项,他的房子被形容为充满了有机的线条,舒适的空间并且非常友好的使用性。而他原本的单品便具有简单流畅的曲线,在这个房子中总会在不预期的空间里感受到平静欲是溢满缤纷色彩的氛围。可移动的储藏箱看似简单的放置在外头,开放的抽屉就像是彩虹流露着七色的光芒,就像同时代著名的创作,总是希望家具同时兼具舒适性和实用性。

1945年居尔离开事务所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尽管他一头就栽进了家具设计的世界,但他从未放弃建筑背景。事实上,他更结合了两项的天赋使他在丹麦设计历史中如此闻名。当他想到合适的沙发造型时就会动手设计,他打破传统将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带到作品里,他使在丹麦的设计独树一帜,在脱离事务所之前,其实他的概念就已受到注目。他专注于设计家具,以雕塑式的造型手法,以实木为主体的构架材料,配合皮革的应用,设计了大量的桌、椅、沙发等休闲类家具。同年居尔就开始担任丹麦技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的学术带头人,多年在这一关键位置的工作,使他对丹麦设计的发展方向起着很大程度的主导作用。居尔的作品被称为优雅的艺术创造。

第5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2009年10月30日,芬迪的亚洲旗舰店于上海恒隆广场开幕。杰出工匠的现场制作与芬迪经典之作的回顾展,让旗舰店摇身变成了特大号的罗马人手工艺馆。揭秘罗马工匠的精湛手艺,不再需要长途跋涉。

罗马人手工艺馆

“如果只能选一件奢华的皮具,一定非芬迪莫属。”标语式的口号多少会让人有些不屑,但到过芬迪旗舰店会瞬间将其奉为“圣旨”。

上海的旗舰店堪称现代罗马式奢华的极致体现。铁锈色调的框架外墙,配合凹凸条纹玻璃幕墙拼出交错图案。进门就是包袋专区,灯光照射在价格以万计的皮包上,反射出摄人心魄的光泽。挪不动的双脚,在芬迪第三代掌门人Fendi Silvia的提醒下踏进2楼的Selleria皮包专区。Silvia微笑着说:“这些包才能告诉你罗马顶级手工艺的精妙和独特。”

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木桌围成的临时工作区前,一位老工匠正专注地缝制一块皮具,看大致的模样,那应该是手提包的底部。缝纫针上下穿行,强韧有力,每一针都像是一把时空钥匙,穿越的是一个世纪。

皮件上的“对比色”缝线就是芬迪的招牌工艺‘马鞍缝制法’”。见我一副专注却又疑惑的表情,Silvia开始慢慢向我阐述这一让所有罗马人骄傲的手工艺。

在芬迪的 Selleria皮件问世以前,这种针法只运用于马鞍的制作,芬迪的睿智,就是承袭了罗马的优良传统及文化精髓。独特的马具制作技艺运用在矜贵的皮革上,剪裁、缝纫、拼合、绣压,Selleria皮件高贵的血统撑起了芬迪皮革工艺的隽永精神,也成为了罗马时尚的重要标杆。

光是领先的缝制技艺还不能让芬迪满足,他们不断集结罗马最杰出的皮革工匠和皮草缝匠,让Selleria系列的工艺愈加完美。“我们罗马人就是被罗马的完美宠坏,因此对自己严格得几近苛刻。”Silvia的谈吐,是典型的意式性感优雅,言辞却充满着挑衅,等待我的反驳,但我只有心服口服。

开幕期,旗舰店提供了定制服务,这期间顾客可以自行配色,也可以要求在纯银的圆牌上镌刻英文缩写。不过这需要付出加倍的价格,并等上几个月的时间。等待是必然的,全世界无数的女人为之疯狂,而能为他们服务的工匠屈指可数。眼前这一位,就是为了旗舰店的开张,专程从罗马赶来,不久又会回到总部。他正在做的这只包,也会随他一起回到罗马,等到完成后再空运过来。这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Selleria提包工匠看来却是理所当然。因为每一只Selleria都由同一工匠独立完成,有独立的编号。若是中途换人,这只包就会像一曲被打断的乐章,失去灵魂。

亲密无间的诠释

皮包背后,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皮料部门的负责人Roberto。他这次没有来到上海,但是几乎每一件皮具上都有他的痕迹。因为从40年前 Roberto进入芬迪那天起,是他使皮料一直变换“气息”。

作为女帽商的儿子,女裁缝的兄弟,Roberto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奔波于当时他所住的Corso街97号大楼,这幢大楼是一个著名的罗马皮料商的所在地。他对珍贵皮料的认识,就开始于这里。

1967年底,芬迪在Borgognona街的皮件店开张,Roberto通过了Carla Fendi的面试,那时候他22岁。做了两年的二裁缝后,Roberto就成为新开张的Piave街店的主裁缝。在这家新店,芬迪的设计总监Karl Lagerfeld第一次成功地对皮件服饰进行了改革,将笨重的皮衣变得精巧时尚,这使Roberto得以将他在皮料鉴别和剪裁能力运用到奢侈品中。

而今,Roberto的主要角色就是对Karl Lagerfeld的设计和草稿进行理解,并选择最优秀的皮料来做诠释。一件上等皮具的制作并非是依样画葫芦那么简单,因为每一张皮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调研是设计前的必经过程。从材料的颜色、效果、制作技术,一并考察下来可能会花掉很多时间。

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Roberto可以向Karl提出建议,并同时收集Karl此时的感知和意见。皮料团队的负责人和设计总监不断地交流过后,剪裁好的皮料和设计图才会一并交到制作团队手工。

记得著名影星大S说到一款价值26万人民币的芬迪包时欲罢不能的表情:因为采用最稀缺的紫貂皮和南美洲栗鼠皮制作,数量极少,且不是有钱就能拥有……当时就以自己的认识开始盘算这只包的价值,1/3属于剪裁优秀的珍贵皮料,1/3属于一针一线手缝皮包的罗马工匠,然后才是设计总监Karl Lagerfeld,还有芬迪……了解Karl Lagerfeld名气的人,就有可能出现和我一样的疯狂想法:为什么没有再贵一点!

一只包的考古题

如果关于时尚包袋出一道考古题,挖掘品牌中最闪耀的部分,芬迪的旗舰店的古董“长棍”展无疑是最好的回答。12只古董Lisio“长棍”展示的不仅是奢华,正好是意大利顶级手工艺的融汇与轮回。

“既然Miucia能凭一款黑色尼龙包让Prada起死回生,我为什么不能用一只‘长棍’来强大芬迪?”这是Silvia从母亲手中接手芬迪时的豪言壮语,12年过去了,梦想已经成为现实。“长棍”对于芬迪,就好比诺曼底战役之于美国,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曾经美剧《欲望都市》热播,许多时尚女性将剧中女主角的着装品味当作圣经。有一幕我印象尤其深刻:当Carrie刚准备好以友人身份与Mr. Big午餐,却得知Mr. Big即将订婚,气得Carrie抓起皮包愤而离桌。那只闪耀的小包,就是芬迪的“长棍”。

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只包不光充当着剧本的核心题材,甚至操纵着剧情发展。当剧本写到Carrie的皮带被凳子钩住,扮演者Sarah Jessica 立刻以“时尚潮人”的口气提出抗议,“这年头不兴长肩带手袋。”把导演与制片愣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琢磨着要改剧本。没想到,隔了几天,Sarah Jessica 带来一只芬迪新款“长棍”说:“没问题,可以演了,芬迪出了长肩带。”剧组成员全体高声欢呼“哈利路亚!感谢芬迪!”

“长棍”能从流行变为经典,形式不断被丰富……从1997年在Silvia手中诞生,“长棍”已经先后推出了1000款。问到Silvia最爱哪一款,她非常骄傲地回答是最具收藏价值的12款Lisio“长棍”。

Lisio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布料手工坊,芬迪以与Lisio的合作为荣:“让设计师有机会在非凡的工艺技术上创作,感受和体验传统,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比如,用鸵鸟和孔雀羽毛编纺的丝织绣艺Schönbrunn Souls,绒线织丝上以锦缎点缀双F标志,彩色的羽毛逐一穿进丝线里。每种色调每里面最多要用上60根羽毛,展开了一幅旖旎的风情诗画。Heavenly Spring则是将图案直接编织在手袋上,造型繁复,需动用5000多张刺孔硬卡纸。一针一线精雕细琢,每天只能完成4厘米。Lisio也同样感谢“长棍”,正是芬迪的奢华设计,让文艺复兴时代古老技艺得以在时尚舞台重现。

第6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修故宫的人

在故宫文保科技部,这里的人反复谈到的是磨性子。静心不妄动,专注身心合一,这既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修行。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刚来故宫工作的时候磨复制品,整天都在拿砂纸磨,最后磨得指纹都没有了。裱画室的修复师杨泽华讲磨刀要不厌其烦地磨,磨完以后,挑刮纸,宣纸一刀100张,一页页地挑,把纸上的小沙粒脏东西挑掉,挑完这100张,调个面儿,再把另一半一张一张挑干净。

修补文物是个枯燥的过程,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一件青铜器碎成100多个蚕豆大的碎片,一个位置不对就没法拼起来;古字画修复揭画,有的要揭一个月两个月,急不得恼不得;而临摹古画的修复师一辈子也临摹不了几张成功的作品。

纸寿千年,卷寿八百。如果没有一代代裱画师的妙手回春,800多年的《清明上河图》早在历史中灰飞烟灭。1973年,故宫博物院启动《清明上河图》修复工作,杨文斌主修。上次修复还是在明代,对着眼前伤痕累累、布满灰尘的古画,高高的杨文斌弓着背戴着眼镜,用排笔蘸着水,慢慢洗去蒙尘。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一直这样站在工作台前,1974年底,才修复完成。

修复的同时,还要以临摹方式保存。1962年,荣宝斋的陈林斋和冯忠莲奉命临摹《清明上河图》,当时规定文物不能出宫,他俩只能隔着玻璃用放大镜细看,然后贴着照相师傅拍的黑白照片构图,对照原件和照片一点点临摹复制,临摹了四年多,“”爆发,临摹工作中断。1976年,故宫再次启动临摹工作,这时冯忠莲年届花甲,眼力和臂力都有所不济。因为中断十年,临摹部分的绢素色彩发生了变化,但冯忠莲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使临摹丝毫看不出间隔十年的痕迹。1980年,《清明上河图》临摹终于完成。

从1962年到1980年,冯忠莲生命的巅峰都用来临摹一幅画,看起来数量很少,但是临摹的是这样一幅有八百年历史、历经政权更迭、数次战火的国宝真迹,那么他生命的质量又辉煌得惊人。

一代一代顶级的文物修复师就是这样,格物致知,物我两忘,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素材运用方向:手工艺是时间的艺术。“专心、耐心与静心”“时间与永恒”“手工艺的精神”等作文适用于这些文物修复师的故事。

老唐的“神话”

71岁的农民唐以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一个古民居异地重建的当代“神话”。

奔流不息的灌阳河古时曾是连通桂林西北地区的水路主航道,随着岁月变迁,昔日的辉煌早已消逝。可如今的西岸旷地上,却奇迹般矗立起一座座青砖青瓦飞檐翘首的古民居,这是唐以金默默耕耘5年异地拆迁修复而成的心血之作。

自幼家贫的唐以金16岁跟着老匠师们学习木砖瓦工,老匠师精湛的技艺让他深深着迷。在走街串巷讨生活的几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本能地留心当地的老建筑。

2009年,唐以金偶然得知,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由于湘桂铁路扩建将被拆除,他风尘仆仆赶过去时,挖掘机已经铲掉了堪称桂北地区古建精品的古宅门楼一角,精美的雕刻瞬间碾为粉尘。老唐当场横下心来,拿出自己打拼多年的积蓄也要将古宅买下来异地重建。

不顾子女的反对、文物贩子散布的谣言和村民的疑虑,老唐殚精竭虑排除万难,逐一拜访了20多户村民,最终艰难地买下了古民居。

正常情况下,绘制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的古民居群落D纸,至少要半个月,但老唐硬是三天完成了。第四天,天刚蒙蒙亮,他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古民居拆除的编码下架工程。

拆解容易复建难,180多车、数万个构件,如何能做到一丝不差地原样复建?年近古稀的老唐却凭借一个匠人的惊人悟性做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古建筑修复是极为专业的工作,很多手艺到现在也失传了,老唐边建边学,不断摸索,力图重现古建筑的原汁原味。自2010年开工以来,他全身心扑在古宅的修复上,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事事亲力亲为。让他骄傲的是,这组古民居对原材料的修复率高达98%。“几乎每一个来这里参观的古建专家都惊叹,怎么能复原得这么到位!”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老唐对古建筑的悟性极高,是真正能跟古建筑对话的人。他心怀敬畏心的修复,使得这组古建筑具有了某种神性的光辉。

素材运用方向:老唐在和时间赛跑,终其余生,仍将继续。他的故事适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忘初心”“保护传统”等作文。

年画风云

陕西凤翔县,据考证,做年画的历史“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这门手艺传到邰立平这里,已经是第20代。

9岁时,邰立平跟着爷爷邰世勤学画样,爷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年画、皮影、砖雕、石雕、画社火脸,无所不精,是有名的“全把式”。那时,邰世勤光皮影就画了1000多件,足够3个戏班同时演戏。

在“”前的“破四旧”运动中,邰家被抄家17次,抄走的画版、皮影以及线装图书、名人字画,足有两卡车之多。之后是上台被批斗,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爷爷在1970年离开人世。同样遭受政治冲击的邰立平的父亲邰怡,却跟随政治形势设计画样,艰难地将年画制作坚持了下来。他设计了很多新样子,牡丹花、兰花等各种花卉配上一些流行口号,诸如“捷报频传”“迎来春风”“祝万寿无疆”等,反响不错,让他成为“”期间整个凤翔唯一敢做年画的人。

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大概是传统凤翔年画的最后一抹辉煌。胶印年画在1986年推出,老百姓很快接受了这种更结实更方便的年画,两三年后,传统年画便一败涂地。到了1990年,整个凤翔便只有邰立平一家在做传统年画了。

邰立平所以能坚持下来,缘于很早就接触到了国内美术界、艺术界的一流专家,他隐隐感觉到,传统年画正在进入上层消费时代,城里文化人乐于过年时在家里张贴几张花费更高的传统年画,而对于制作精良的年画,各大博物馆与艺术馆及高校也乐于收藏。

就在村里多数人还在生产那种印刷普通、价格低廉的老年画时,邰立平开始尝试用宣纸印画,更精细地印刷。为艺术圈做了一段时间的资料年画,他又将传统颜料换为国画颜料,以满足收藏界的需要。

可年画的生命力始终在地摊,邰立平无奈地看到,就像传统的年味一样,在剧烈转型的中国,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在变淡、消散。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支持,让自己有精力去培养第21代传承人。

素材运用方向:百年间消散的不只是凤翔年画。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困境”“艺无止境”等文章中不妨运用邰家的历史故事。

复原古纸

生长在这个古老的国度,多数人也只是从历史课知道造纸术是东汉蔡伦的发明。“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文物修复所用的造纸工艺,都是明清系统的工艺。”执迷于古纸复原的贡斌要做的,是接续与还原元朝以前的传统造纸工艺,找到他理想中的“真”――这种真,成了他面对世界的基本前提。

研究造纸之前,贡斌跳了十几年的霹雳舞和现代舞,又跑到贵州大山深处做了三年的儿童公益项目。“做舞蹈,对节奏的把握,在做纸别重要。同样,我那会儿去山里和孩子们玩,所有的东西都为了寻找那个真,发现人与自然那种相互给予、相互成就的关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十几年里,贡斌是一位跳过民族舞、霹雳舞、劲舞、现代舞,做过唱片、剧场的舞者。他一边和沙宝亮、杨坤等歌星赶场子,一边和摇滚圈的人喝酒、茬架。

逐渐地,他开始感觉很多东西越来越浮华,越来越不真实,舞蹈最初带来的快乐与自由在减少,他渴望寻找一些更本质的东西。2006年,他决定前往贵州的10所小学,开展公益计划。他让孩子们每人画一幅彩虹,并在旁边写下梦想。12月,孩子们的画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用策展筹集的钱,贡斌为孩子们买了安全帽,修建校舍和道路。

贡斌公益计划的一项,是教会孩子们当地的民间技艺,有蜡染、刺绣、雕版印刷以及手工造纸。这时贡斌开始接触并学习民间造纸工艺。2009年,他开始研究古法做纸,两年后成立德承贡纸造纸坊,不久,正式放弃舞蹈,开始全力做纸。

让贡斌产生更大使命感的人,是作家阿城。2013年,阿城写作《洛书河图》一书,他觉得国内当时的手工纸均无法代表中华文明的高度,便给贡斌拿了些古画真迹研究。不到两个月,贡斌便成功复原出宋以前的古纸,也更坚定了做纸的决心。

贡斌说,他自小是个较劲的人,某种意义上,做纸在改变着他的气质,“一张纸,从过去到现在,巨细无遗,什么东西没有记过?同样,人的内心也应该慢慢达至平常,没有分别心。纸让我在面对不同人时,逐渐变得平和。”

素材运用方向:执着是为了实现更完美的自我。贡斌的经历可以用“寻找自我”“人生与艺术”“执着与热爱”等作文。

【素材演练】

读了这些匠人匠心的故事,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想呢?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写下他们的故事,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从前慢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刘雨蕊

记得 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面条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真的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做一件事

――题记

“咣!”

一碗看似寻常的阳春面送到眼前,白瓷碗与带着深棕色年轮的木桌相碰,扣出无比清脆的一响。煮面师傅劲儿不小,却没有一滴汤汁洒出来。

我微微低头,薄薄的水雾氤氲,聚合,升腾,弥散,在不经意间润湿了我的睫毛,模糊了我的视线。我透过这层朦朦胧胧的“轻纱漫舞”,端详这碗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的面。

老旧的木格窗把光线割成整齐的方块,平铺在木桌上,汤汁在阳光掩映下呈现出犹如琥珀一般的色泽,通透鲜润;面条透出很温顺的乳白色,微微发黄;一把青葱随意地泼洒在面条上,一点鲜红的干虾籽缀在其中,提亮了整个世界的色泽。

我怀着敬意提起筷子,夹了面条放入口中,先不急着嚼,慢慢感受独属于阳春面的味道。打头阵的是汤底酱油恰到好处的咸,隐约带着一丝黄豆的清香;紧随其后是来自青葱的微辣,裹挟着面条本身的略甜,流入喉头,穿过五脏,暖到心田。恍惚间眼前升起一幅水墨画,不是细笔精致的工笔花鸟,那太过婉约,反而小家子气了;亦不是豪情壮志的泼墨写意,那太过奔放,不免显得有些粗鲁。亲爱的,我拿什么比拟你呢,唯有老工匠细细雕琢出来的凤翔年画,才能抓住你陆离的光彩吧?本以为这就尽了,这就是一曲小调的尾声,不曾想还有一份虾籽的鲜甜蕴藏在最后,像闺中的小姑娘,以为宽大的木门掩住了娇小的身躯,谁知还是露出粉红裙边的一角,待你上前寻她,终究只能落空。

享受够了,才开始咀嚼。面条软中带硬,柔中带刚,不会粘上牙齿,也不显得咯牙,恰如其分。虾籽嚼着“咯嘣咯嘣”直响,在嘴里四处乱窜,平添了一份乐趣。

这是我吃面最慢的一次了,就像是时光停驻,周围的一切都在与我享受这一刻,只有老风扇不解风情地“嗡嗡”转动。

我看着一旁为我煮面的师傅,他悠闲地靠在门槛上,手里夹着一根烟,时不时地吐出两口灰白的烟雾。他的脸被岁月所伤,深一道浅一道的皱纹爬满面颊,嘴唇干燥得起皮,一双眼睛却格外通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其中流淌,凝成面汤似的琥珀色。我想问些什么,但似乎有什么封住了我的喉咙。

师傅转过头来,弹弹烟灰,似乎看出我内心的困惑:“无他,唯手熟尔。”

我尝试过新兴厨师创作的新式阳春面,怎的一个绚丽了得,于他们,阳春面是随手摘下的叶,随风沙沙作响;眼前这位老师傅,可能在做完生命中第一万碗面时,仍旧是坐在门槛上弹弹烟灰看斜阳,于他,阳春面是开在手茧中的一朵小花,在狂风肆虐中寂静如初。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个职人了。”

这是《寿司之神》中的一句话,从前,它标志着一个工匠职业的开端,从那一刻,你将放下对高等文凭和所谓体面工作的追求,孜孜不倦地将最简单的食材化为让世间惊叹的艺术品。

而在达到这里之前,你可能每天都在厨房里拧着滚烫的毛巾,听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慢慢来,慢慢来。”

然而,那只是从前。如今生活节奏快得像是坐上了火箭,在嘉兴一家工厂里,包一只粽子用不到一秒钟,来自世界各地的裹棕师们像流水线上的机器飞速运转,在悟出工匠精神的殿堂外徘徊。食客们也忙忙碌碌,品出食物鲜香之前就吞下肚,在他们眼中,盘子里的东西是维持身体高速运转的机油,所谓艺术,那是从前的慢。

都说从前慢,似乎只有从前该慢慢来;其实,不管岁月流过多少年,还是应该平息喧嚣的内心,慢慢来,慢到一生只够把那么一件事做到极致。

第7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一棵树被砍了下来,甚至树头都给人连根拔起,树是死了。可是,这棵被砍下来的树经过了木匠灵巧之手,被做成了一件家具或是一件工艺品,树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在人为的空间和时问维度上再次生长,树又活了过来。

一凿一刨,一刀一斧,品藻与雕镂,夸张与润饰,都是木匠手、眼、心的连线。完美的作品是木匠的心性与木性的完美结合,因而家具已不是一件简单的家具,每一件木器中都浸渗着木匠的智慧与汗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表现。

后人往往留意木料的纹理之美、材质的不腐不蛀特性与精雕细琢工艺,却很少专注这是谁做的。历代皇宫中专为皇帝做宫廷家具和木器雕刻的御用木工,如清代的“宫中梓人”,也极少有所提及,更何况是民间的木匠们!他们就这样被忽略,与作品分离。

东方人好木头,犹如西方人好石质文明一样,我们中国人生来就与木头亲近。从跚跚学步的童车,至我们居住的房子,房子内部的构件、家具等,从生活的物质需求至精神层面的神灵神像,无不是木头。就连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三大与木头有关。

可在东方诸多的木头中,或许没有一种木头如黄花梨这般令人疯狂了!近千年以来,人们就为它的魅力所倾倒,一直追寻着它的踪迹。在远离中原遥居海外的海南岛,生长的黄花梨,得历经上百年以上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历经百年的打磨,才能使得它的纹理是如此精美,木性温润,乃至明代时引领中国家具达到了最高峰。

第8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有幸生长在荆楚大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凭着这得天独厚的珍贵矿藏,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炙热情感,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医生堆里抢出的艺术家

就像他所生活的地方一样,袁嘉骐所生长的环境与许多人相比也是得天独厚。

在他的这个书香门第的世家里,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权威,自然希望从小就聪明灵敏的儿子能够子从父业,长大成为中国新一代良医。然而,对于父亲来说很有着叛逆气质的袁嘉骐却从小就喜好美术,醉心于诗词。虽性格内向,甚至还可以说有点木讷,但却情感丰富,对一切美的事物有着超凡的领悟力和想象力。唉,真不是一个以睿智冷静见长的医生料,父亲只好忍痛割爱,任其自然发展。

得到了父亲认可的袁嘉骐就像脱笼的鸟儿一样,畅游着祖国的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并做了潜心的研究、精微的临摹。画过油画,研究过色彩,学习过中国画,却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学习。即使如此,敦煌的菩萨,麦积山的供养人,云岗的佛头……他的临摹仍可与真迹相媲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他对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1975年,湖北省工艺美术厂招工,他没任何犹豫就去了。

深厚的艺术功底让袁嘉骐很快就在工艺美术方面入了门、通了窍,仅仅过了两年,他创作的绿松石雕《骄杨颂》就获得了全国玉器五大类产品评比优质奖,在众多的新人中脱颖而出。

1978年,厂里看他是一个可造之材,就将他送到北京玉器厂,拜在中国玉雕大师王树森、王德龄门下学习。回来之后,他又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专门学习雕塑和造型。

经验的延续和专业的学习,让袁嘉骐的雕琢技艺更加突飞猛进。他此时的作品。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临摹、学习,而是一种创作、一种倾诉。

这个时期的作品,如《极乐图》、《国色天香》、《高山流水》等,虽还有些稚嫩,甚至有的地方还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但已然出神入化,传统韵味十足,刀斧之间显示出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1979年,他创作的绿松石雕《降龙伏虎六臂佛》,被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以2.5万元高价收购,而他创作的绿松石雕《极乐图》更是以180万元的底价在香港拍卖。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个天价。

琢在石头上的诗情画意

书香门第的家庭和从小对文学艺术的喜爱,让袁嘉骐从骨子里就拥有一种浪漫的情怀。自从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之后,他就琢磨着如何将中国画的写意和古典诗词的优美融入传统的琢玉技艺里,让玉雕也诗情画意。

开始的尝试,他是先将诗词配在松石玉雕的空余之处,如在《日月逍遥游》中提以“日映风光清,月收黛色冷”;《童子观音图》中提“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杨柳岁岁青”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品味诗文,意趣倍增。

慢慢地,他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玉雕一般化的构图,将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大量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

他创作的《千年福寿图》、《悠悠望南山》、《山高水长》等作品,大有“咫尺有千里之势”。作品构图饱满,大刀阔斧中见细琢精雕。人与自然交融,气韵相通,神态超逸,意境深远,给人以一种人神莫辨、天地浑圆、幸福神往的虚幻境地。

《水月观音》、《明月清风》、《八仙图》等作品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突破一般玉雕面面俱到的章法,大面积的玉料不加雕琢,保留玉石美好的原始形态,加以局部天籁之雕工,“以神遇而不以力会,然后为得”,更显示出自然神韵。正如中国画论中有句名言;“妙在半工半意之间”,达到“超越形似,达到神似,以臻神游象外”的高度艺术境界。

呕心之作《武当朝圣图》

1987年,已经艺有所成的袁嘉骐调入了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了一名专业研究人员。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袁嘉骐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绿松石作品。

名玉需巧匠来开光,人因宝玉而成名。这个时候,袁嘉骐需要的就是碰见―千古罕见、稀世美玉的机遇。

1990年,研究所从以出产优质瓷松闻名的郧县云盖山购得一块巨型绿松石料。这块石料重达53公斤、高45公分、宽33公分、厚25公分,是自古以来绿松石开采史上罕见的高蓝、纯正、匀净大料,可谓当今世界最巨型宝石级绿松石。

从看见这块大料的第一天起,袁嘉骐就处于极度的兴奋与激动之中,似乎在突然间就找到了最佳感觉,进入了最佳的状态。

作品创作的题材,是决定一件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一看到这块料,袁嘉骐立即想到的就是这料产地附近的武当山。

绵亘八百里的武当山,是湖北著名的风景胜地。山上奇峰异突,云雾缭绕,仙山圣境,巍峨壮观,从唐代起,就成为道教胜地。凡看过武侠小说的,对这个地方一定更为熟知。喜好中国传统题材的袁嘉骐决定就以这仙道圣境为题材,在这巨型宝石上雕琢出众仙朝圣的盛大场景。在创作过程中,袁嘉骐按玉料的自然纹理,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将朝圣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作品的正阳面。他雕琢的是87位游山朝圣的仙道,雍容华贵中带着仙风道骨,刀斧琢迹中透着。吴带当风之神韵。背面则是武当月色,百鹤投林和悟道者夜归。

金殿高耸,青松翠柏,亭台楼廓,小桥流水,百鸟投林,前后呼应,意境深邃。整个作品气势磅礴,场面恢弘,于宏伟庄严中蕴涵着浩渺幽深的仙气,使观者大有超凡脱尘、云雾笼身之感。

罕见的大料,纯正的色泽和绝妙的构思,与精湛的技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得到的自然是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

1994年,这件袁嘉骐和他的妻子皇甫映历时4年,呕心沥血共同完成的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荣获中国部级(国家七部委联合评定)最高荣誉奖“真绝杯”,并被当成国宝收藏。

《武当朝圣图》,既标志着袁嘉骐雕刻艺术已经走向全面成熟,也是他绿松石石雕的收关之作。从那以后,袁嘉骐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玉石雕刻之中,人们也再没能看到能超过它的作品问世。

在袁嘉骐的―件件绿松石作品中,你不难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雕塑语汇的消融吸收,对民间题材的成功驾驭,对因材施艺法则的精妙运用,以及对现代审美情趣的注入。你不难领会到其作品所带来的艺术张力,在一组组人物群雕和山川景色之中所展现出的诗一般的意境、浪漫的情怀、超常的想象力和坚实的专业功底。

第9篇: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穷人的状况也往往如此。穷人饿怕了,眼光就只集中在几块干瘪的面包上,很难有大志,也难有大智。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给穷人一点启发。

沈阳有个以收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他于是把一个空罐剪碎,装在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在14000元至18000元之间,每个空易拉罐重18.5克,54000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卖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要多赚六七倍的钱。他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

从收易拉罐到炼易拉罐,一念之间,不仅改变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质,也让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条轨迹。

为了多收易拉罐,他把回收价格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果然一周以后他回收了13万个易拉罐,足足二吨半。

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加工厂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3年内,赚了270万元。他从一个“收荒匠”一跃而成为企业家,成了百万富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