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匠精神范文

工匠精神精选(九篇)

工匠精神

第1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 品质力量 民族魂

2016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耐心、专注、坚持、敬业、坚定、踏实的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和必备的。本文将围绕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缺失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探讨工匠精神对我们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长期以来,手工匠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追求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纳入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样的执着追求,便是工匠精神的来源。

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验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即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说起工匠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瑞士钟表和日本寿司之神。瑞士钟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1]。正是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日本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专注寿司60载,被称为“寿司之神”,这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追求卓越的精神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2 我们的工匠精神,到哪儿去了?

在社会生产大规模工业化之前,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手工匠人存在,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中打下了丰厚的底色。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像庖丁、鲁班这样的巨匠,使中华文化内容更丰富。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在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追求短、平、快的粗制滥造的浮躁之风,让我们的工匠精神消失殆尽;制假售假行为时有发生,令我们的工匠精神蒙羞;国内名牌不达标,国人纷纷抢购“洋产品”的现象,更是折射出国内工匠精神的缺乏。我们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中国制造=粗制滥造?不!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必将从低端制造的泥潭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国人,未来的建设者们,应该重拾工匠精神,摒弃浮躁,踏实务实,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1)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层面,就是一种对工作认真、专业、敬业、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行行出状元”成为传统社会的一个常态;

(2)工匠精神落实到企业层面,就是一种吃苦耐劳、协作和谐、坚守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精神;

(3)工匠精神落实到社会层面,就是应该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推崇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遍地开花......

总之,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弘扬工匠精神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如果把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等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一大批产业劳动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犹如断弦之弓,发挥不出任何价值[2]。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热血,他们才是真正的筑梦人。工匠精神,民族之魂;任时代更迭,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参考文献:

第2篇:工匠精神范文

阐述“工匠精神”

赵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北京奔Y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能手”等荣誉称号。这些头衔和荣誉对赵郁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他说:“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自己更好地工作。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工程中,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积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交给徒弟们,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而不要过多地关注外界各方面的荣誉。”继续干好本职工作,是赵郁不变的追求。

2009年,赵郁因工作出色、能力突出成为骨干员工之一前往德国戴姆勒公司进行学习。“我把自己看作一块干枯的海绵,到德国本部,能向他们学到更多知识,让自己的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已经身为一名资深技师的赵郁,仍旧不忘以求知的姿态珍惜每次机会,学习的心态应对每次挑战。

对于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赵郁说:“我的理解就是对工作的专注,是对自己工作标准的专注。各行各业、每个工种,都有自己的标准,应该严格地按照工艺标准、质量标准等各种体系,严格地执行。”“还有完美主义,不厌其烦地重复地专注于自己本工种、本行业;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地干,对自己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不断超越自我,最后达到完美主义,也就是对工作或者产品的完美要求。”

适用话题

1.学习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求知若渴,把自己比作一块海绵,这是赵郁的学习态度。远赴德国是作为公司骨干去的,渴望学到专业的知识让自己技术提高,这就是赵郁的本心。

2.“工匠精神”

赵郁用对工作的专注和对专业的完美要求诠释了“工匠精神”。

周予启:用“工匠精神”

为中国建筑品质代言

作为建筑行业岩土专家、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总工程师,周予启用18年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诠释着“大国工匠”的品质。“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周予启看来,建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是城市地标的变迁,更彰显了寻求突破的“中国高度”和追求卓越的“中国速度”。

2014年12月,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程顺利封顶。周予启登上楼顶拍了张照片,面对镜头,他终于放心地笑了。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大楼封顶才能证明基坑是安全的!”在擎起摩天大楼的背后,是周予启征服“中国最深基坑”时精益求精的专注、敢于突破的创新和运筹帷幄的担当。当公众用“楼歪歪”“楼脆脆”调侃房屋质量事故频发的建筑行业,周予启却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为“中国品质”做了最形象的代言。

适用话题

1.突破自己求进步

“一个人如果一直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永远没有进步。”18年,是周予启由基层技术员做到总工程师的成长与努力的过程,也是他对建筑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的结果,更体现出他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坚持与勇气。

第3篇:工匠精神范文

追溯工匠精神的本源,在《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神创造亚当夏娃之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契约,也就是人不能吃生命树和智慧树的果子。但是,人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并被逐出了伊甸园。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隐喻。人要有契约精神,这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原则,否则就会受到神的惩罚。

工匠精神,其本源之一就是这种契约精神。

例如,在京都有家具有八百多年历史豆腐店,其传承人向笔者坦言,他们的家族从来没有考虑过改换经营品类,因为家族使命就是传承中国南宋时期豆腐的味道,这是她的家族存续的理由,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命”和“天职”。当我们询问她这种精神的本源时,她说这种精神来自春秋时代的中国,来自《庄子》里的“尾生之约”。

不仅仅是一口豆腐,众所周知,中国的很多文化都传到日本并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其中,禅宗对于日本的影响尤其深远。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东方的文明,而禅宗是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诞生的第一个中国化佛教,于12-13世纪传入日本,在尔后几百年间逐渐融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生活在15世纪的一休宗纯领导了日本文化的盛世。作为禅的新的表现形式,茶道、花道、香道、剑道、武士道等几乎同时出现,也推动了各行各业以参禅悟道为最高宗旨的生产活动。日本的家族企业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并不是以经营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持道统。他们在做豆腐的过程中,做茶的过程中,做斗拱的过程中来参禅悟道,明心见性。

关于日本的工匠精神,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白居易。在洛阳白居易墓园,有一块日本人缅怀白的石碑,碑文曰: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白的人生经历、诗词文学、佛学造诣、园林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对日本人的性格和审美产生极其重要影响的《源氏物语》,从创作手法、写作技巧到行文风格、蕴含思想均受到白的影响,书中直接援引白的诗词就达上百首。白对草木山川以及自然万物的感怀哀伤契合了日本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他们的结合正是日本美学“物哀”的源点。物哀,即对一切事物都寄予人的情感,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呈现。

第4篇:工匠精神范文

读《工业文化》由衷萌生出一种深切感受:工业文化是缔造工业强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必经舷梯;工匠精神是促成精工立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不二法门;工作抓手是牵引百工报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精粹秘笈。

离开工业文化就不能充分享受自然

如果说神仙是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化身,那么,由于工业文化搭起来的舷梯,人类与神仙相比或许就只差一步了。想想看,当我们幻想神仙会在太空遨游,工业文化孵出的宇宙飞船帮我们接近了这一点;当我们希望穿越甲地山水飞奔乙地阁楼,工业文化孵出的高铁和汽车成了我们脚下的“风火轮”;当我们想像着不出家门就能感受亲人间有说有笑时,工业文化孵出的可视电话摆在了面前;当我们期盼着能回到人类的海底老家看看时,有着超大续航能力的核动力潜水装置就会问世。如此种种足以证明,工业是人类缔造享受、捍卫享受不可或缺的先进实业,文化是保证工业以人为本和文而化物、文而化人的内生活力。只有让工业与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工程体系,从供需两端立起造福人类、发展经济的美好舷梯。

《工业文化》是一部集系统梳理与点睛分析于一体的大书。书中回应了人类对于工业、文化、自然之间重要关系所应采取的富有远见的处理与把握。该书以全方位视角探讨工业文化系统的结构体系和纵横架构,同时对工业文化的缘起与演进作出较为深入细致的阐述。书中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经验技术居多,并且形成强大的惯性,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大多数的发明来自民间,很零散且缺少逻辑体系,其传播与发展是封闭的,无法统一规划,发明效用大打折扣。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儒、道、法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而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要进步,具有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至为重要。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在奠定文化基底的同时,压抑了数理精神之张杨。可以说,如何在固有君子文化与现代哲学、科学、实业家文化基础上开创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先进工业文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缺少工匠精神就不会享受物质

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各行各业工人队伍作为劳动主体和主人后的自觉行为体验与凝结,也是近代以来工业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主观能动形态。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于是有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如此。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作为发展中的新崛起国家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工匠精神”虽源远流长,但似乎始终处于自然蔓生状态,其精品成果也总是被作为“旧时王谢堂前燕”赏玩于掌股之上。而今,“寻常百姓”已成为三大享受的基本主体,质量赶超已成为中高速增长期后的主要任务。在相当长的经济及文化比拼中,激励产业升级,加快创新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将贯穿到工业战线的行业标准与车间岗位。

《工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冷静文体展现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关于人与周遭及自身关系的繁复逻辑。书中以新的哲学视角反思了一系列重大矛盾:第一,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正是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工业制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完善;第三,人与文化的矛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因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成果”,人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对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造成人类的自我矛盾;第四,由于国家工业文化间的矛盾、地域工业文化间的矛盾以及不同时代新旧文化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不同的工业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在上述重重矛盾中,有一条看不见但能体会到的主线将他们串连起来,那就是工匠精神。可以说,在人们乐道的德国式严谨、美国式创新、英国式规范、日本式敬业中,无不是秉承一种酷爱物质而绝非浪费物质的工匠精神强其国、塑其民、获其利。

不讲工作抓手就领略不到精神价值

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国家对工业文化的重视绝对正相关;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必是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度;专注于商品或技术,必要追求精益求精乃至无以匹敌。《工业文化》不仅传播了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更是工业文化风景线的一次攀岩蹬巅之旅。

虽然离开工业口已多年,但作为工业产品的享用者,我始终坚信工业战线的同志在抓工作中总是很有一套,尤其是在抓较大的系统工程时。环顾周遭,无论瑞士钟表的完美极致,还是日本江户时代既已经形成的匠人“荣誉法则”,推进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都绝不是仅用一两句口号就能喊出来的,而是源于一种比表面文章更为深沉的无言力作:激励或惩戒抓手。我曾有幸与该书第一作者王新哲同志一道工作,他曾带领我们搞“典藏军工”,动员各军工档案馆将其可以部分公开的镇馆之宝拿出来,搞图片展览,宣扬军工文化,真的像一场“头脑风暴”。

第5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第6篇:工匠精神范文

工匠精神有如下内涵:一是匠心。二是专注。三是精益求精。四是卓越的品质。工匠精神跟产品的质量与创新有关。做好的产品,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的地区,更应该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

内涵之一的匠心。匠心就是讲企业员工要有能工巧匠的心思。做产品不但要精雕细琢,而且还要有心思。例如,古代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匠心独具发明过锯子、曲尺、墨斗、云梯等等。“科圣”张衡匠心独具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木飞雕等。天才科学家达芬奇匠心独具发明了机关枪、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低伞、潜水装、潜水艇、机器人等。匠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创造性的构思。匠心需要的是独具一格,与众不同。没有匠心,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创新。匠心需要人专心、真心、细心、耐心、恒心、用心、精心、信心、虛心、全心。没有心,就只剩躯壳。没有心,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与产品,是死物,是难以引起他人共鸣的,是难以让人喜爱的。匠心就是你要全心全意把心思投入产品,投入你的创作中,把产品做成活的。

内涵之二是专注。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专注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专注是需要你集中所有精力,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产品做好,做完美。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那么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更别提做出什么好产品出来。专注不是一分一秒,专注有时需要一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十年如一日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件产品做完美。专注是集中了时间、集中了精力、集中了资源、集合了智慧做好一件事,做完美一件产品。正因为专注了,所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最好的产品。 内涵之三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好了还不够,还要更好。产品已经让客户满意了,还要在满意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客户更加满意。精益求精需要人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雕细镂。精益求精,是要求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远在改进。永远只认为自己还在路上,离终点还有距离。精益求精是要求人的心态与行为,做得好,还要更加做好。

内涵之四是卓越的品质。为什么要讲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制造最完美的产品,来服务顾客,来超越顾客的预期,让顾客从满意到喜欢,从喜欢到偏爱,从偏爱到至爱。至爱是什么概念?至爱是一种将所爱之物几近神圣化的情感感受,是一种绝对的概念,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存在的爱都要处于其次。至爱比最爱还要高一个等级。客户把你制造的产品当成至爱了,你就真的具有工匠精神了。顾客购买产品,无非是因为:一是产品的功能,二是产品美观,三是产品质量非常好,四是产品让顾客很有面子,五是产品让顾客省钱。而顾客最看重是产品的卓越质量。产品的功能与质量是里子,其它的都是面子。工匠精神要求制造方既要让顾客得到里子,又要让顾客有面子。要让顾客鱼与熊掌都要兼得。有卓越的品质的产品,必能获得卓越的品牌效应。有卓越的品质的产品,必定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他们在打造完美的产品。

第7篇:工匠精神范文

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骑着骡子寻找大国工匠精神。在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五台山佛光寺,在南禅寺佛殿,大国工匠精神是“达理”而“通情”的大地文化,是形制开阔、古朴大气的大唐风范;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到长安南郊明堂,从山西应县木塔到北京故宫太和殿,大国工匠精神是亲地倾向与恋木情节,它镌刻在“勾心斗角”的榫卯结构交接咬合处,由格肩榫、双夹榫、楔钉榫、穿带榫、燕尾榫、托肩榫、抱肩榫、粽角榫,组合了宫殿、庙宇、陵寝、王府、衙署、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与飞檐斗拱,而不费一钉一铆,即成半固结半活铰,可承受较大弯矩与弹跳巨大冲击波,那是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殿试”;北京颐和园“四时占全,福寿满圆,天星落凡,水路龙安”,“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气魄和寓意,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在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小桥与自然山峦、开阔湖面间,展示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可谓匠心独运。

大国工匠精神源自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不分昏晓,抟黄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源自公输班老母乘木车,调机关,木制机器人赶车前行;造鸟鹊、木鸢翱翔天空 ,“三日不下”;源自神农行三湘四水,遍尝百草,以医民恙,“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

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坚韧;《天工开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历史,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担当;自喻候鸟“玄扈”的徐光启,冠带农耕,著《农政全书》,将大国工匠精神演义得淋漓尽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著《红楼梦》,书里书外皆是大国工匠精神;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农村与市集,船只20余艘、房屋楼宇30余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180棵、动物209头(只)、人物1659个,大不足三厘米,小则如豆,各个形神具备,纤毫俱现,疏密有致地统一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的《清明上河图》,立体展示大国工匠精神;张果老倒骑毛驴,褡裢里,装日月,柴王爷手推独轮车,车载五岳与三山,压不垮的千年石拱赵州桥,拱卫着大国工匠精神;两千余年的都江堰,大国工匠精神灌溉历史,灌溉古诗,灌溉田园,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大漠敦煌莫高窟,莫者,不可能、没有也,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印证大国工匠精神之伟大。

“三年斧子二年锛”,大国工匠精神在打扣、穿带、割角、封边、装饰、雕刻、组装、上漆、刮腻子里,在锛、凿、斧、锯、刨、锤、钻、铲、锉、尺、墨斗、班妻中;那篾,薄如纸,那丝,柔如水,大国工匠精神在篾织中开竹成片,破篾,抽丝,编织在抽象或具象的器具里,所以两只箩筐,站在街上一模一样,酷似一对双胞胎;衣复天下,大国工匠精神因“蜀桑万亩,吴蚕万机” 之绸、缎、棉、纺、绉、绫、罗丝帛,织就了从古长安出发,走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而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 一寸缂丝一寸金,大国工匠精神通经断纬,刺绣织锦,“织中之圣”的清乾隆缂丝岁寒三友图 ,翠意盎然,具笼罩天地之姿,晃亮了所有肤色的眼睛;片瓦值千金,大国工匠精神用一把高岭土筑起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景德镇窑以及汝、官、哥、钧、定等五大名窑,通过刻、划、印、贴、剔花、透雕镂孔花纹装饰技巧,让产品“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瓷器(China)直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而名扬世界。

大国工匠精神,是耐得住清贫与寂寞,深耕所在领域的专注与坚守精神 。“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可眠,秋怕蚊虫冬怕冷,收拾书箱好过年”,与大国工匠无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古往今来之浮躁,与大国工匠无缘;曹植“七步成诗”,成就不了大国工匠。“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如面壁十年之达摩,石壁留下隐约可见的水墨画像,才能“乘风而破万里浪,一苇撑破大江流”;才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才如明奇巧人王叔远,“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雕橄榄核小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大国工匠精神,贵在细节,尚美、求新、求精,面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庄子・徐无鬼》班斧运金,木匠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未碰伤郢人之鼻;《孟子・梁惠王上》,察秋毫之末,是说清秋天,视力足以看野兽毫毛的尖端。靠着传承和钻研,在99.99%中追求101%,大国工匠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直可颠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俗谚。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有“金属雕花”技能的胡双钱,凭借一双手、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打造36孔,精度达到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为火箭焊接“心脏”的高凤林,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不出现一丝漏点;还有大国工匠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又有大国工匠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

斧凿铲钻寻常用,曲尺墨斗有师传。大国工匠精神,早就注入中华民族基因,确需大力挖掘、延续与传承。子承父业,师父徒儿,薪火相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品,是民族文化触发智慧灵感之迸发,是大国工匠生命的体验与延伸。古有玉玺,乃国之重器,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今有国之重器工匠精神,对工艺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无瑕的孜孜追求,对大国使命的担当与守护,其功业不仅镌刻于万里江山,同时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筑梦中国。

第8篇:工匠精神范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总理的这句话也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好。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鲁班出于对自己工艺的热爱,由一片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细齿的草叶,发明了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这样的工匠精神应用在生活中,生活必然更加多姿多彩,也会到达新的高度。詹天佑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永远闪耀着工匠的精神。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为中国制作出两弹一星。可见,工匠精神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试想,如果没有长江大桥,我们可能仍处于从此岸望向彼岸交通不便的困境。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祖国在航天等领域的脚步变得迟缓。人生不可能没有追求,正是因为工匠精神的存在,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当学习成为一件产品,我们的目的是把产品生产的更加完美,工匠精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用学到的知识,收获更大的人生价值。

第9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经济;生产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当前,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需要培养和弘扬发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说到底是培养一种永不服输的“工匠精神”。而正是这种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不折不扣的一个大国的“工匠精神”,才是推进我国不断发展的强盛之路。

1 经济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那么工匠就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则是依据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蟾嬷刑岬剑“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说明了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工匠及其精神,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生产力和推动力量。

2 “工匠精神”引发职业教育的反思

比较才能看清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据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截止到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虽然我国有一大批“大国工匠”,但同这些先进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还是相去甚远。

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领衔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再重视。执法检查首先肯定了“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中的弱点与不足,比如张德江委员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3]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风气也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不仅搞垮了许多企业,就连个别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工匠精神自是应尽的责任。但现在个别职业院校只是把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因为科研更容易出成绩,甚至是掺杂了某些政绩和个人名利的因素。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就业目标较为空泛。多年来基本上是一套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法。就在春节刚刚过后不久,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到了冷遇;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吃住,也少有人问津;四川成都也有许多“火锅厨师”面临下岗。这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追问着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确切性。

3 “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彻底转变“重技轻人”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也指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这两条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展和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接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必须接受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方面的教育目的,而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严细精神、执着精神,说到底就是缺乏“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展现出来,只有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与技艺感受出来,只有改革评价标准体验出来,从而克服过去那种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一系列体系。事实上,即便是学制体系,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除了中职、高职之外,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然,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其他体系的配套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应当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当继续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满足大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全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过去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不仅体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好处,同时也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拔培养聘任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和合作企业优质员工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在职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兼职教师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师资困境,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从企业聘请名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态度。为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集,1993.

[2].政府工作报告,1996.

[3]张德江.《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工作报告,199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