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匠精神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工匠精神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和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生缺乏用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技能、学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缺乏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较少等,为此,高职院校要倡导教师走出校园进行实践,调整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并引导学生发现专业之美。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在我国,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政府对于这一概念的最早描述。4年以来,培育工匠精神逐渐由中国决策层的共识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社会成员不断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制造业。由于政府的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一种价值导向。

1工匠精神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分工日益精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做到样样精通,只有选准一个点,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甚至是“一生磨一剑”,才能精益求精,到达平常人到不了的深度,才能厚积薄发,改革创新。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1干一行爱一行

所谓工匠,工是善于、长于的意思,匠是指有手艺的人,所以工匠是指精于自己的手艺的人。工匠精神首先应该是一种敬业精神。他要求一个人能执着于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能扎根于自己的职业,并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为乐,不为名利所动,做自己的职业只是因为爱自己的职业,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表明,以做自己的职业为乐的人,最容易在自己的职业领域精益求精,做出成果。

1.2干一行钻一行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勤业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做一份工作能做到“念兹在兹”,人在这里,心也在这里,把做好自己的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尊严和责任,把干好老本行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同时,这种勤业精神还表现为一种钻研精神,做自己的职业就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潜心钻研,锐意进取,通过厚积薄发矢志创新的志向和信念。

1.3干一行精一行

工匠精神还是一种敬业精神。它讲究效果,仅只是干一行还算不上工匠,只有干好了这份职业、成为了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才能称得上精于自己的手艺的人,才能称得上工匠。国家倡导工匠精神,是倡导人们通过执着和钻研自己的职业做到精益求精,干出成绩。不讲究效果,工匠精神就没有意义。

2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要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必须查找自身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在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建设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缺乏用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技能

在多数人眼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印象都还停留在实践技能上。也就是说,只有自己获得了一门可靠的技能,才能基于这种技能锻炼工匠精神,把一技之长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实际上,国家将这种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但真实的情况是,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在大学期间能获得一种技能的很少。要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技能问题。

2.2学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工匠精神是与实践相关联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工匠精神,实践过少也无法培养工匠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单凭学校的舆论宣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有真实的技能实践。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是“2.5+0.5”模式,即前两年半学生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学习,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论学习,实践的方式是有限的校内实训,其实训设备、实训内容、实训情境和训练强度都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很难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更加困难。

2.3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缺乏

我国职教系统自身并不培养师资力量,其师资队伍基本来源于普通本科院校。这些教师在进入职教系统之前基本并无工作经历,更谈不上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缺乏。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是不可想象的。虽然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高职院校要实现校企对接,这项工作也确实取得很大成效,但这种校企对接还主要停留在学生层面,如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企业的人才招聘等,延伸到教师技能培养的覆盖面很小。实际上,如果校方不下大力气把教师推向企业进行实践,教师们自身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有限,因为下企业实践对于教师来说既不方便,也不划算,还是一件劳动强度比较大的苦差事。对于学校而言,教师下企业的监督机制的建设也是一件很不好操作的事。

2.4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较少

目前,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虽然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一种价值导向,但由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对接方面开辟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深度都很有限,在推进这项工作上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着力点,还处在宣传、发动和探索阶段。实际上,也由于学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和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缺乏,使得高职院校要想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缺乏实践层面的力量作支撑,形成了一种喊口号的格局。此外,也有迹象表明,我国虽然日益重视发展学生的技能,但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还是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如历届的全国技能竞赛比的都不是纯技能,而是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历届的物流技能抽查中,教育行政部门抽查的也不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功底和毕业设计等,这些跟动手能力无关,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要这根指挥棒不变,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就难以推进或者被泛化为一种与操作技能无关的广义的工匠精神。

3建设策略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针对的是企业。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工匠精神是技能培养分不开的,在企业中是这样,将其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应该是这样,这一内涵不应该被泛化。因而,推进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于这种理解,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如下几点建设策略。

3.1倡导教师走出校园进行实践

要建设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难关。所以,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倡导教师走出校园、下到企业进行实践,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教专业的行家里手,然后倡导自己所教的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才有了发言权。在这一方面,倡导绝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必须有切实的举措: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仅只是高职院校要有,国家也得有,让追求高技能成为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一种评价导向,也让技高者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是基础和前提;二是要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确保教师能真正扎根企业搞实践,而不只是每天去报个到或者打个卡,成为走过场;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把技能水平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

3.2高职院校调整教学模式

目前,国家正在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从培育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的角度讲,高职院校调整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企业有一个“师傅”,发展他们的技能,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这样,他们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就都有了基石。值得提出的是,许多企业从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并不愿意将代表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用于培育学生,以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但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所瞄准的却恰恰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角度讲,我们也需要让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指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3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校督促教师基于所教专业和课程开发各种研究项目,并以研究项目为抓手,把自己所教的学生当成一个研究团队,带动学生搞研究,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技能。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能生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在这一领域,如果高职院校具备这种研究能力,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是很高的。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效果也是最好的。接受过这种锻炼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也需要这样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对中小学阶段那种“坐而论道”的学习方式早生厌倦,用英国人的话说,这些学生或许就是“时常难于在学习与工作之间进行知识迁移”的那一种,研究性学习可以让他们的学习建立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从而使他们的知识迁移变得容易。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值得大力推行的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模式,如果成功,将会极大释放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能力。

3.4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学生工匠精神的概念植入和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识是靠学校的宣传和教育产生的。这种宣传和教育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于高职学生认同的价值规范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对于高职学生群体,社会认可的是哪一类人。这给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这种教育,即使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获得一种技能,等他们将来获得了一门技能之后,其价值观也会向着这一个方向偏移。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学生在技术技能方面的价值观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3.5引导学生发现专业之美

进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在爱自己的专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做出成就,做出水平。然而爱是一个被动性概念,是因为被某事物所吸引而产生的,不是外界力量所能强加的,也不是一个人想爱就能爱上的。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爱,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专业之美。这决定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时不能刻板地照本宣科,而要把本专业或者本学科的智慧之人、智慧之事和智慧之点讲出来,引导学生发现专业之美。利用专业本身的吸引力去吸引学生,从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打下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于精神构建,要用一代人的精神去感染另一代人,教学生做一件事就要做好一件事,做到精益求精。把这种精神当作学校的一种精神和理念认真去践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过多地注重形式,让学生看不到学校内在的价值追求。否则,学校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3):145.

[2]秦波,姚正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1):85-89.

[3]普青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72-273.

[4]徐晓,朱巍.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43-45.

作者:郭瑶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