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控技术范文

调控技术精选(九篇)

调控技术

第1篇:调控技术范文

1.1晒种:由于棉种休眠期长,需要较长的后熟时间。通过晒种可以起到打破休眠,杀死种子表面病菌的目的。

1.2浸种:用缩节胺200mg/L浸种12小时,幼苗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放慢,节间适中(3.4-4.5)cm,出叶速度并不降低,初始果枝平均下降一个节间。苗期一般不需要化控。如雨水多则可视情况轻控。

2蕾期调控

2.1中耕: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中耕深度先浅后深,做到碎土良好,达到增温保墒的目的。

2.2叶面施肥:补充棉花苗期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硼、锌及少量的氮、磷肥。

2.3受灾棉苗、僵苗一促为主,采取中耕、喷施赤霉素、叶面肥,对发生干旱的面田要提前灌水施肥促苗早发。

2.4喷施缩节胺,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花芽分化,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7-0.9cm之间为宜,根据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化控浓度和次数。

3花期调控

3.1此时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又是水肥供应充足期。在灌水前3-4天必需对棉田进行缩节胺化控,用量在3-5g/667㎡.施用缩节胺次数、时间、用量应结合气候水情、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再用药量上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为防早衰进行二次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

3.2打顶整枝:通过择除顶心,去掉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养分有效的运输到生殖器官,防止早衰,保证秋桃成铃。

3.3打群尖:抑制叶枝和果枝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保证蕾铃正常发育。

3.4去叶枝、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底部棉铃的发育。

4吐絮期调控

针对贪青晚熟的棉田。于9月20日前,在最高温度高于20℃前的几天使用40%乙烯利120-150g/667m2加水3.5kg均匀喷施在全株棉叶上。

第2篇:调控技术范文

1品种选择

1.1促早栽培的品种选择

露地桃成熟期取决其果实发育期,而温室桃还取决于品种需冷量。因此,温室桃促早栽培,应选择生育期短、需冷量低、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目前,国内外短低温桃品种有六月金、鲁宾、春时、早醒艳、台农甜蜜和春捷等,但现有短低温品种大多偏酸,需进一步优选。种植短低温早熟桃通过提早升温,可于2~3月成熟上市;筛选优质中晚熟大果型桃品种,适当延迟促早栽培,可填补6月份市场无优质大果型鲜桃的空档期。

1.2延迟栽培的品种选择

选个大、色好、质优、耐贮运的晚熟和极晚熟品种进行延迟栽培,可于11~12月成熟上市,配合短期贮藏,可达到鲜桃周年供应。

2不同设施类型的合理搭配

因不同类型设施保温效果不同,产期有较大差异。极早熟桃生产常采用钢骨架拱圆形高标准的温室,通过适当提高温室高度,增大屋面角;采用透光率高的薄膜;有条件的增设暧风炉、火墙,以及有地热资源的安装暧气等临时加温设备,可提高室内低温时段的温度,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早熟桃生产常采用普通日光温室或半暖式塑料大棚,果实成熟期占据露地桃生产初期之前和温室桃收尾的空档期。采用温室或塑料大棚生产生育期较长的大果型优质桃。极晚熟桃延迟栽培,采用温室或塑料大棚进行。配合市场之需要,通过不同设施类型和不同气候条件地区种植面积的合理搭配等,达到延长供应期的目的。

3及早解除休眠,提早升温

3.1提早扣棚避光降温

采用提早扣棚,白天扣严,夜晚通风,避光降温,创造适宜的低温环境条件。落叶果树最适合打破休眠的温度为2.0 ℃~7. 2 ℃,辽宁熊岳地区10中下旬扣棚,避光降温,可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升温。

3.2移动式栽培

以色列园艺学家将桃树种植在容器中,秋天用大卡车把桃树拉至高海拔山区放置40 d(天)左右,满足桃需冷量。在低海拔地区,移入4 ℃~7 ℃的冷库中放置20 d(天)左右(根据品种需冷量确定放置时间),满足休眠后移入温室生产,提早升温,可在春节上市。

3.3化学药剂打破休眠

前人做了石灰氮等许多药剂筛选试验,但由于具体环境条件的差异,其效果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打破休眠的药剂。

3.4其他方法

如采用温室内放置冰块降温的办法来促使桃树尽快度过休眠期。或在桃树休眠开始后,夜温低于12 ℃的前提下,每天给桃树间歇喷水(每隔 40~50分钟喷1次),通过蒸发冷却降温,打破桃树休眠,促进桃树的萌芽。

4优化设施环境条件

4.1合理的温度管理

升温后,在不影响坐果情况下,尽量提高温度,特别是提高夜间的气温和地温,尽快满足桃有效积温要求,使其提早萌芽开花。温室生产前期一般昼温较高而夜温偏低,适当提高夜温;着色期前,应维持较高的夜间气温和地温;从着色期开始,昼温控制在26 ℃左右,最高不超过28 ℃;夜温10 ℃~14 ℃,不低于8 ℃,成熟前露地气温已较高,可采用晚放帘或不放帘,或夜间加大通风量等办法降低夜温,外界夜温稳定在10 ℃以上时及时撤除棚膜。降低夜温和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减少呼吸消耗,积累糖分,促进早熟。延迟栽培时要求春季创造低温环境条件,延迟萌芽和开花,秋季注意及时保温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叶片老化脱落。

4.2改善光照条件

在果实着色期地面铺设反光膜与北墙吊挂反光幕,充分利用反射光,改善树冠中下部及温室北部树体的光照条件,促进果顶及背光面充分着色。阴天和雨、雪天利用电能人工补光,并注意光质的选择,如紫外灯与白炽灯配合使用。每隔7~10 d(天)擦洗棚膜1次,对灰尘大的地区在着色期应增加擦洗次数,保持棚膜清洁。

5促进果实提早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5.1合理整形,科学修剪

温室北部选择主干形;南面低矮处,选二主枝或三主枝小冠无侧开心形。简化树形,不留侧枝和大枝组,主枝上直接着生中小枝组和果枝。幼果生长期,疏、间树冠上部及的强壮和过密新梢,配合剪梢和拉枝,把各类果枝摆布均匀,改善果实光照条件。通过多次修剪,保持树势适中,枝量、叶果比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适宜,促进果实增糖着色,有利于果实提早成熟。

5.2搞好疏花疏果,合理负载

在花芽膨大期疏瘦弱的和过密的花蕾,保留花蕾数为定果数的4~5倍,再分2~3次疏果到最佳留果量。据试验,温室株行距1.2m×2.0m密植条件下,盛果期早红2号等大果型油桃株留果量100~130个,叶果比30左右;超红珠等小果型油桃株留果量130~160个,叶果比20左右为宜。

5.3科学的肥水管理

设施桃应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早秋施优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增加树体营养积累。温室生产前期,施优质饼肥和氮磷钾复合肥;幼果期以后追施以磷钾为主的复合肥。花后l0 d(天)开始,每10~15 d(天)喷1次500倍液光合微肥或活力素、磷酸二氢钾、喷施宝、高美施、稀土等叶面肥,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实含糖量和提前成熟。要搞好开花前、果实硬核期和成熟前的灌水工作。做到小水勤浇,均衡灌水,使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60 %~80 %,空气湿度控制在50 %~60 %。采收前15 d(天)减少或停止灌水,以提高果实的含糖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促进着色和提早成熟。

5.4化控增色催熟

喷施萘乙酸、乙烯利等生长调节剂增色催熟,虽然增色速度快,但有副作用,如乙烯利诱发落果和降低贮运性等。利用多种激素平衡加营养控制的原理研制的专用增色剂,如果友增色剂等,具有增色速度快、效率高、副作用小等特点,但应注意使用方法,忌短时期内重复喷施和过量喷施。在新梢旺长期喷施15 %多效唑200~300倍液,可控制营养生长,促进有机物质向果实输送,使果实提早成熟。

5.5摘叶、吊枝

第3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控;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9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开始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促使遥测、遥信以及遥调和遥控功能等得以有效实现。近些年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网存取数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科技带动了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力系统取得良好快速的发展取决于电子自动化的运用。电子调控自动化的运用解决了电力工程中许多的问题和矛盾。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完善和发展。下文便从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含义、发展及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

1、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含义

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保障。也就是说,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是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以及稳定运行,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得到提高。电力系统的主要构成环节有: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因此,为了确保其安全的运行,必须加强对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测和调度并将计算机监控系统,如测控装置、变电站等作为二次设备已确保其安全稳定的性能。综上所述,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远程通信信息技术对电网进行实时信息的了解,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稳定,估算其运行状态及负荷量以保证电网的正常工作。?

2、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更加信息化

由于互联网储量大、信息传送快等特点使互联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实现数据的大量传输,快速实现总调控室与其他单位的连接,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字通信系统。要使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即无需人为操作,就可以使电力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既可节约成本又可以有效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水平。我国的自动调度技术较发达,因此,若我国的电力系统能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则能够及时安全的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给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2.2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更加智能化

所谓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就是可以达到远程调控的作用,使调控过程更加智能化。也就是说,不但要使调控技术远程化,还要使调控技术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技术,使电力调控的各项数据都在技术人员面前显示出来,技术人员可以直接读取所需数据,电网中的数据更加灵活实时的呈现在眼前。技术人员可以远程调控的同时实时获得调控的具体数据。因此,这就需要智能化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越合理越能减少技术人员的失误,就能够保证数据调控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发展智能的人机界面,会让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更加智能化。例如:尽力DMS系统。这种系统就是综合管理数据库的系统,可以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和使用,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以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有了这个数据库,技术人员可以随时调取数据,实现对电力控制的智能化。

2.3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更加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运营与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安全的电网运行、电力自动化系统特有的管理方式以及以节约能源为目的的高效的用电方式等,使得更多的市场因素融入到了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中。这样就使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走进了市场,这也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一大发展方向。

2.4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更加安全化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是电力调控技术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人为操作方式会有很多失误,而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可以代替人为操作,保证了调控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电力调控一旦实现自动化,那么操作人员只需要根据所需参数设置调控数据,无需担心因为人为的计算和考察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差或者错误。精密的计算方式会让数据更加准确,从而彻底的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与此同时,也终会使得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的运行和调控。这也反过来使得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走向更加安全的趋势。

3、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

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就是指利用先进技术代替人工操作,这样做可以带来许多优点,比如:生产误差得以减小、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检测范围得以扩大以及可以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也就是说,变电站的全面监视内容以及控制变电的各种仪器设备都可以通过其他自动化仪器智能调节,无需人为变动,替代了电磁设备,使得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此外,应该逐渐淘汰对电力信号电缆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设备,也就是计算机电缆或者计算机光纤。全部的监控过程均可以通过屏幕视觉化。另外,运行记录、数据统计记录等均可以实现自动化。综上所述,变电站的自动化会带动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使得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中去,以期实现自动化的工程。

3.2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发电厂的自动控制的无功功率的增减、利用计算机远程控制站内各组织的的运行以及对场内各个运行的设备的检测等构成了发电厂的自动化。发电厂内利用自动化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性能正常,有助于利用计算机远程监测电力设备,从而保证各个设备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电力调控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保证了发电厂的自动化技术的安全运行,从而可以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

3.3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和服务器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设备。但是,由于在广域网连接的过程中,广域网主要由电力系统的连接到终端设备上,因此,在电网调度中合理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使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可以实现控制自动发电。除此之外,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电网可以做出合适的调整,以确保整个过程都能安全的运行。在安全稳定的运行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4、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力供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人们要求电力供应要更加安全、可靠、稳定、经济。因此,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趋于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安全化,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正在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为了满足人们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动化技术,使其更加成熟稳定,为国民建设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国伟.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探析[J].价值工程,2013,(36):41-42.

[2]耿旭东,刘洋.探析电网调度监控优化信息的分类及其展示[J].大科技,2013,(36):204-205.

第4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需求;调研;对策

近年来,为什么大部分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短缺?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对其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什么要求?职业院校数控教育体系现状如何,是否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数控技术人才?如何深化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此,笔者所在系组织专业教师对秦皇岛相关企业进行数控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采用网络和实地咨询两种方式,调研了秦皇岛地区部分院校、企业,进行了“企业数控人才需求”调研,召开了企业专家座谈会议。

一、调研情况

调研的主要方式:通过现场交流、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及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机械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1.调研对象(1)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调研组对燕山大学、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科学校、山桥技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现状、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技能考核体系、数控教育教材建设等。(2)对部分企业的调研。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共计20家,大部分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公司、戴卡轮毂等企业。其中国企业3家,占15%;民营企业15家,占75%;外资企业2家,占10%。(3)网络调研。调研组通过搜狐网、网易、新浪等大型网站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且通过QQ群对企业里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2.企业用人需求调查企业调查的具体情况如下。(1)20家企业各类技术岗位的招聘信息。数控类技术岗位:数控设备操作工72人,占招聘比例38.3%;数控编程工艺员32人,占招聘比例17%;数控维修人员16人,占招聘比例8.5%;以上都能操作12人,占招聘比例6.4%。影响完好率的因素:绘图员20人,占招聘比例10.6%;设计员25人,占招聘比例13.3%;其他技术岗位11人,占招聘比例5.9%。(2)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3)企业员工学历构成比例。本科以上占11.6%,大专(含高职)占60%,中技(中专)占20%,初中或高中占8.4%。(4)在招聘技术人员时,企业比较看重的依次是:面试印象占45.6%,工作经历占29.4%,技能等级占20.3%,毕业证占4.7%。(5)对于“您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最能产生企业适用的人才”,调查结果为:企业锻炼占30.8%,职业院校占30.2%,普通高校占20.5%,社会培训占10%,自学成才占8.5%。(6)对于未来三年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是:实行重大调整占60%,竞争更加激烈占40%,步入收缩期占0%。(7)对于“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关系”的问题,调查结果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一体化)占100%。(8)对于“您觉得职校毕业生是否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发展”的问题,调查结果是:应该可以占60.6%,有一定难度占38.4%,不可以占1%,完全可以占0%。3.调查结论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操作人员在企业中占较大比例,而具有较强综合技能的人才非常少;企业看重毕业生品质依次为诚实、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最看重毕业生的能力依次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依次为有工作经验、专业对口、拥有各种资格证书、拥有较好的外表气质。这为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数控技能人才的方向和目标上,与企业的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在很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分开进行,各科专业理论课由不同的老师分别承担。学生一般上完理论课之后再进行实习教学,这就造成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操作严重脱节,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习教师进行教学之前还要重新讲解工艺、编程等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一体化教学。2.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少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师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具有大学学历,理论水平高,但是操作水平不高;另一类为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操作水平强,但是理论功底相对欠缺。既有理论,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少。3.大部分学生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高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基本素质差、文化课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积极性,只靠教师“灌输式教学”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5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温湿度独立控制 空调技术 优势 性能分析展望

1引言

随着国家进入能源短缺时代,节能降耗成为我国目前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冬季采暖、夏季制冷作为建筑能耗的主体,除了使用外墙保温和先进的门窗系统以外,采暖和制冷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将是节能的关键所在[1]。完善的空调技术是节能的有力保障,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空调技术优势明显。

2系统优势分析

2.1优势分析

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技术对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该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空调系统效率,市场前景广阔,具体表现如下[2]:

1.打破了传统舒适性空调的温湿度控制理念,确保空调房间的空气状态稳定和热舒适性, 其改变了传统空调系统室内空气状态的波动而造成的能源浪费或舒适性降低的现象。

2.该技术实现了按能量品位需求配置空调冷冻水,大大提高冷水机组的平均蒸发温度,制冷系统的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双冷源系统、单冷源大温差系统或单冷源加溶液调湿新风系统等节能技术均是很好的节能解决方案。

3.该技术实现了需求化通风(提供新风量)的节能理念,CO2浓度或相对湿度控制的变风量新风系统,根据房间内人员密度的变化调节新风量,节能效果明显。

4.对于热湿比较大的工艺性空调系统,该技术克服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既可以减小空气的输送能耗,也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5. 溶液调湿新风系统将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融合在一起,克服了传统热回收系统性价比不合理的缺点;其除湿深度大,可以适应人流密度较大的场所,克服了冷却除湿系统的局限性,为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2系统分析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采用温度与湿度两套独立的空调控制系统,分别控制、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以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为例进行系统分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3]。

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3.1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溶液除湿系统负责处理新风,使之承担建筑的全部潜热负荷、控制室内湿度;17℃左右的冷水送入辐射板或干式风机盘管等末端装置,

用于去除建筑的显热负荷、控制室内温度。

3.2与常规空调系统的性能比较

建筑的总负荷由潜热负荷与显热负荷组成,目前空调系统普遍采用冷凝除湿方式(采用7℃的冷冻水)实现对空气的降温与除湿处理,同时去除建筑的显热负荷与潜热负荷(湿负荷)。降温要求冷源温度低于空气的干球温度, 除湿要求冷源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占总负荷一半以上的显热负荷本可以采用高温冷源排走, 却与除湿一起共用7℃的低温冷源进行处理,造成了能量利用品位上的浪费[4]。而温湿度独立处理空调系统,是采用温度与湿度两套独立的空调控制系统,由于除湿的任务由湿度控制系统承担,温度控制系统所需的冷源温度可从原来的7℃提高18℃,为地下水等很多天然冷源的使用提供了条件[5,6]。

4 核心部件分析[7]

由图1可以看出: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4个核心组成部件分别为:高温冷水机组(出水温度 18℃)、新风处理机组(制备干燥新风)、去除显热的室内末端装置、去除潜热的室内送风末端装置。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核心部件以及在不同气候地区的推荐形式。

4.1温度调节系统- 高温冷源的制备

由于除湿的任务由处理潜热的系统承担,因而显热控制系统的冷水供水温度由常规空调系统中的7℃提高到18℃左右[8]。此温度的冷水为天然冷源的使用提供了条件,如地下水、土壤源换热器等。在西北干燥地区,可以利用室外干燥空气通过直接蒸发或间接蒸发的方法获取18℃冷水。即使没有地下水等自然冷源可供利用,需要通过机械制冷方式制备出18℃冷水时,由于供水温度的提高,制冷机的性能系数也有明显提高。

4.1.1深井回灌供冷技术

10m以下的地下水水温一般接近当地的室外年均温度,如果当地的年均温度低于15℃, 通过抽取深井水作为冷源,使用后再回灌到地下的方法就可以不使用制冷机而获得高温冷源。当采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注意必须严格实现利用过的地下水的回灌和防止污染, 否则将造成巨大的地下水资源浪费。

4.1.2通过土壤换热器获取高温冷水

可以直接利用土壤中埋管构成土壤源换热器,让水通过埋管与土壤换热,使水冷却到18℃以下,使其成为吸收室内显热的冷源。土壤源换热器可以为垂直埋管形式,也可以是水平埋管方式。当采用垂直埋管形式时,埋管深度一般在100m 左右,管与管间距在5m左右。当采用土壤源方式在夏季获取冷水时,一定注意要同时在冬季利用热泵方式从地下埋管中提取热量,以保证系统(土壤)全年的热平衡。否则长期抽取冷量就会使地下逐年变热,最终不能使用。 当采用大量的垂直埋管时,土壤源换热器成为冬夏之间热量传递蓄热型换热器。此时夏季的冷却温度就不再与当地年平均气温有关,而是由冬夏的热量平衡和冬季取热蓄冷时的蓄冷温度决定。只要做到冬夏间的热量平衡[9,10],在南方地区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得到合适温度的冷水。

4.1.3高温冷水机组

在无法利用地下水等天然冷源或冬蓄夏取技术获取冷水时,即使采用机械制冷方式,由于要求的水温高,制冷压缩机需要的压缩比很小,制冷机的性能系数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如果将蒸发温度从常规冷水机组的2~3℃提高到14~16℃,当冷凝温度为40℃时,卡诺制冷机的COP将从7.2~7.5 提高到11.0~12.0。对于现有的压缩式制冷机,怎样改进其结构形式,使其在小压缩比时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是对制冷机制造者提出的新课题。

4.2湿度调节系统

对于我国西北干燥地区,室外新风的含湿量很低,新风处理机组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对新风的降温处理过程,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蒸发冷却方式来实现。对于我国东南潮湿地区,室外新风的含湿量很高,新风处理机组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对新风的除湿处理过程。对新风的除湿处理可采用溶液除湿[11]、转轮除湿等方式。转轮的除湿过程接近等焓过程,除湿后的空气温度显著升高需要进一步通过高温冷源(18℃)冷却降温。但转轮除湿的运行能耗难以与冷凝除湿方式抗衡,转轮除湿机除掉的潜热量与耗热量之比一般难以超过 0.6。溶液除湿新风机组以吸湿溶液为介质,可采用热泵(电)或者热能作为其驱动能源。

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夏季实现对新风的降温除湿处理功能,冬季实现对新风的加热加湿处理功能,热泵的蒸发器对除湿浓溶液进行冷却,以增强溶液除湿能力并吸收除湿过程中释放的潜热;热泵冷凝器的排热量用于溶液的浓缩再生。

4.3 核心部件: 室内末端装置

余热消除末端装置可以采用辐射板、干式风机盘管等多种形式,采用较高温度的冷源通过辐射、对流等多种方式实现[12]。由于冷水的供水温度高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因而不存在结露的危险。当室内设定温度为 25℃时,采用屋顶或垂直表面辐射方式,即使平均冷水温度为20℃,单位面积辐射表面仍可排除显热40W/m2,已基本可满足多数类型建筑排除围护结构和室内设备发热量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采用干式风机盘管排除显热, 由于不存在凝结水问题,干式风机盘管可采用完全不同的结构和安装方式,这可使风机盘管成本和安装费用大幅度降低,并且不再占用吊顶空间。这种末端方式在冬季可完全不改变新风送风参数,仍由其承担室内湿度和 CO2 的控制。

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由于仅是为了满足新风和湿度的要求,因而送风量远小于变风量系统的风量。这部分空气可通过置换送风的方式从下侧或地面送出,也可采用个性化送风方式直接将新风送入人体活动区。

5 现状及问题

5.1应用现状

现今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不少的学者在做,技术比较成熟的是液体除湿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液体除湿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吸湿溶液的浓缩再生可采用天然气、冷凝器排热、太阳能、城市热网热水等多种方式。有人提出了用太阳能再生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构思。不少学者研究了基于溶液除湿方式的复合式空调系统的性能。

在我国东南潮湿地区,利用机械制冷方式的高温冷水机组制备出16~19℃冷水,送入室内风机盘管或辐射板等末端装置,控制室内温度;通过溶液除湿方式,实现对新风的降温除湿处理,将干燥的新风送入室内置换风口或个性化风口,控制室内湿度。相对于常规空调系统而言,此形式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可节能约30%。

在我国西北干燥地区,利用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制得16~19℃冷水,送入室内的风机盘管或辐射吊顶等显热末端,带走室内的显热负荷; 通过间接蒸发冷却或者多级蒸发冷却的方式处理新风,带走室内的湿负荷。相对于常规空调系统而言,此形式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可节能约 21.9% [13]。

5.2存在的问题

1. 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结构宜进一步优化,过大的体积对实际应用有一定困难。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避免溴化锂溶液的味道进入空调房间。

2. 两个独立系统如何配合。

3.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何接入,经济性有待研究。

4. 如何市场化,如何大规模推广还有待研究。

6展望

6.1应用前景展望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只在个别的实验性建筑中使用。以上分析得出,这种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在30%以上,并且能与多种技术结合使用,充分利用低品质能源。客观说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同时满足当前国家节能降耗的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倡应用这项节能的空调技术,尤其是应用低温冷冻水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利用液体除湿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能耗,但是不可避免的少量液体除湿剂的挥发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同时液体除湿剂的腐蚀性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同时我们会想到,既然这项新技术很节能,而且这项技术经提出几年,为什么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所以说应用一定要慎重,试点推广很有必要。

6.2空调技术研究展望

第6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系统;调控一体化;应用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开始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促使遥测、遥信以及遥调和遥控功能等得以有效实现。近些年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网存取数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面积,因为电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那么为了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将调控一体化技术给应用过来。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构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通常将分布式体系结构应用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也就是客户/服务器系统,本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它可以对操作平台进行统一控制,将更加可靠地运行环境提供给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的平台可以跨系统运行,提供的数据开口也是统一的,系统运行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缩短,并且可以提供非常全面和多样的功能,促使我国电网管理控制和调度要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系统,如CC-2000系统、SD-6000系统以及PCS 9000系统等,CC-2000系统主要是面向对象的,SD-6000系统将一系列的新技术给应用了过来,如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等,本系统作为一个支撑系统平台,有着较大开放性和分布性。PCS9000系统比较的先进,它将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集控站系统的优势给综合了起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着更加广泛的适用面,并且有着较为完善的性能。

3 电力调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于自动化平台中: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于我国目前采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因为就无法有效统一系统平台。在电力调度的过程中,因为是构建于计算机平台上,那么就会有差异存在于调度平台上,对电力调度产生影响。在调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满足,就需要结合相关要求,将RISC结构给应用过来。但是,采用这个系统,其他方面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我们将CISC的架构给应用过来,以此来促使电力调度系统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二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对集中控制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要想进行电力调度的调整,就需要促使电网模拟和整个数据库的一致性得以实现,那么就需要电力系统调整过程中具有较高程度的集中控制。电力调度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些功能是互相独立的。通过研究目前的电力调度系统来讲,电力调度系统中的数据库和电网模拟无法有效实现一致性,因此,就需要充分重视电力调度系统中的集中控制。

4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一是平台的一体化:在计算机平台上构建了电力调度的平台,因此,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就需要有效选择不同的电力调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在电力调度系统平台中存在着数据平台,不同的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结合具体要求,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选择,那么就无法有效实现平台的一体化。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交换信息,我们将中间件耦合的方式给应用了进来,其中OMG和CORBA的中间的对象是应用最多的中间件,这些中间件可以对跨平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通信能力较好,并且可以有效扩展信息,促使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得到有效降低。为了促使电力调度系统平台的要求得以实现,我们对数据接口进行了统一,这样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平台一体化就得以有效实现。

二是电力调度图模的一体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网改革在不断的深入,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有着更大的覆盖面积,那么就对电网电力调度系统的数据控制系统以及网络模型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对电力调度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将一个常用的图库模型构建于电力调度系统中,可以促使电力调度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电力调度系统中,模型的构建,可以借助于图库模型系统的一体化功能来实现,专业就可以有效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一体化。总之,要想促使电力调度一体化得以实现,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图库模型一体化得以实现。

三是电力调度自动化功能的一体化: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电力调度日趋成熟,那么我们就需要共享数据库、图形以及其他的资源,这样电力调度自动化功能一体化才可以有效实现。并且需要加入一些中间件,比如节点机的安装等等,对电网中的应用模块进行灵活配置,而电力调度系统中应用模块的前提就是中间件,促使功能一体化得以有效实现。

四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接口一体化:因为要较大差异存在于平台中,那么就需要将标准的数据接口给应用过来,促使一体化得以实现,有效共享资源和传送信息。具体来讲,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电力系统要想访问数据或者获取其他的资源服务查询,都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因此,在访问的过程中,需要筛选和记录接口服务,采取相应技术,将偏离报告的出来,然后借助于其他一系列方法,如纠正、实验报告、采购等等,将可靠的报告给提供出来,并且为了促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就需要将归档技术给应用过来,得到更加正确和稳定的系统,以便更好的将读访服务提供给电力系统各个平台。

5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力调度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网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也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科技给应用了进来,其中,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调控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电网事业,促使电力系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调控一体化技术,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群.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2]黄军高,王首顶,陈伟.时间序列数据库在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23).

第7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 PLC控制;变频调速技术;结合教学

变频调速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PLC和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变频器在各行业得到应用,在节约电能的同时可以减少排放、降低能耗.变频器的控制可以采用PLC、单片机等控制核心。PLC具备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维护方便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多的工业控制场合选用PLC和变频器用于电机的调速控制。

一、PLC控制与变频调速技术结合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教材的编写

《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单元教学,引入两学科结合课题式,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每个具体的实验均将应用实例引入课堂主题。把所有教学内容划分几个独立教学单元,分别是:PLC时序控制和计数控制、常用PLC电动机基本控制主方式、变频器基本功能参数设置与操作实验、PLC方式的变频器程序运转控制、PLC步进顺序控制、PLC和变频调速综合控制。每一个单元内的具体内容按照其难易顺序安排教学的具体次序。所有具体的实例都能很好地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进行服务,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两门课程,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能涵盖两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自编教材往往存在编写仓促、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了进行有效克服,相应教研室和教材管理部门及时制定了自编教材短期计划和的自编教材远景规划,这一举措能够明显提高自编教材质量。制定规划时,充分结合专业建设情况以及本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综合考虑课程建设情况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考查现有教材,避免出现教材重复编写的情况,对于已经有适用于学生的教材,则不再列入自编教材计划或规划。

(二)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在实施教学时,针对PLC控制与变频调速技术,在实施教学时将单独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课题来进行,做好综合应用的引导,注意分解难度。具体课题的设计思路能渐渐明细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认知领域,在此前提下,系统的综合设计也就可以顺利完成。只要教师把难度分解好,引导得当,两课程结合式教学能让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得心应手,学习兴趣更浓。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的后期,开展综合设计型教学。学生在教师精选的课题范围内自行设计或任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一些有关技术方法等,通过已有的仪器设备的利用,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设计题目、设计理论依据、设计目的、设计材料和方法、设计预期结果、设计分析讨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方案逐一考察修改,从中选择几个比较完善、可行性强的设计,在教师的组织之下,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全班讨论,并对预期结果进行讨论,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最后确定设计。

开展综合设计型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积极参与,并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利用知识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得到很大的提升。综合设计型内容的考核的设计方案如下,整体方案由三方面构成,分别包括设计项目的评估,设计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对于查阅本专业相关数据文献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否做到了完整体现出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还要注重考察学生所作的设计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具体可以考察其查阅文献的数量、质量是否达标,选题是否具有明确可靠的依据,设计思路是否具备清晰合理性;设计是否达到了规范完整的标准,有无创新之处。设计的具体实施则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团结一致,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帮助;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研究报告的评定,注重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资料的汇总,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语言是否流畅,有无科学性错误等。

二、结语

通过PLC控制与变频调速技术两课程的结合教学,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PLC编程、变频调速控制,而且对这两种现代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大大加强。能完成先进的现代控制系统的故障鉴别等维修保养工作、复杂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在达到了维修电工高级工的职业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调控技术范文

土地整治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从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4]。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措施手段对土地整治系统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资金、参与者、待整治土地等进行调节,使其生态系统功能朝正向的方向发生演替。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5]。

1.2硬化的道路、沟渠设计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中大量采用硬化的道路、沟渠,可能引发较多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硬化的道路、沟渠将原来完整的生物生境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嵌块体栖息地,影响到整治区域中生物的迁移,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中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渠身笔直、渠底平坦的样式,这种样式容易使沟渠中具有涵养生物的水流失,从而使得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

1.3不合理的地类合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6-8],然而,为多增加耕地而采取的不合理的地类合并转换也可能引发生态问题。首先,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第三,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将整治区域中的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零星闲散地开发整理为耕地,这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面积减少和退化。

1.4过多人为干扰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整治过程中,铺筑硬化路面、修建硬化沟渠以及河道的取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连通性以及斑块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景观自然性大大降低;另外,土地整治后整治区域中耕地数量的增加,未利用地以及零星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减少,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越低,则景观功能越弱,也就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对整治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机制的分类

2.1按调控机制时间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调控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分为前馈调控、过程调控以及后馈调控。

2.1.1前馈调控前馈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立项审查阶段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属于超前的主动调控。前馈调控主要通过做好土地整治生态影响预评价,确定该项目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减缓措施。譬如规划设计中尽量少采用硬化路面以避免对动植物群落造成的空间分割乃至种群灭失。

2.1.2过程调控过程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调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前馈调控中指定的生态安全预防措施以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进行落实。譬如在项目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的垦殖层造成破坏,在修建渠道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土方压占对渠道两侧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有生态功能的坑塘被填埋。

2.1.3后馈调控后馈调控主要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调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在新的土地利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人为的补救调控。譬如针对项目施工工程引起的生态景观破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塑。

2.2按调控机制构成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土地整治调控机制的构成维度分为技术调控机制、经济调控机制、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调控机制。

2.2.1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技术调控机制为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选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通过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技术预测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通过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化设计水平,对田水路林进行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等。

2.2.2行政调控机制土地整治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行政调控的介入。行政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土地整理的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加强。

2.2.3经济调控机制土地整治中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首先,可以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价相挂钩的机制,加大对生态化设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2.2.4社会调控机制土地整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调控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土地整治的社会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可持续的土地整治以及建立土地整治的公众参与机制。

3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技术调控机制

3.1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资源限制条件合理选址,建立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调整完善规划目标,不仅要重视补充耕地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科学估算土地整治潜力,不仅要测算出其补充耕地的潜力,还应估算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加强规划基础数据的调查评价分析,要在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等的评价分析,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分区,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要谨慎,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建立起针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指南。选址过程尤其要注意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或者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项目安排。#p#分页标题#e#

3.2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属战略环境评价范畴。我国开展的第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耕地占补平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逐步建立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第二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三步是采用相应的政策以及手段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3.3生态化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不适当的整治工程措施会对土壤性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对于土地平整工程,可对表土进行剥离,并收集贮存于整治场地附近保护场地内,当平整过程结束后,再将存放的耕作土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对于道路工程,必须硬化的路面可以通过路基打孔的方式为生物提供迁徙的通道。田间路和生产道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且其数量较大,基本都穿越农田,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类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同时辅以耐压草皮,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物种多样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沟渠设计应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一味的裁弯取直。生态化设计还应保留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沟塘和低洼地,保留部分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繁衍的空间。渠道边坡可以设计为缓坡,以减少水位高低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冲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以复式断面在沟渠铺设弯曲的小渠道,以保持低水位时的流量,提供低水位时动植物的栖息场所。

3.4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视项目前评价即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规划设计,并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但在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尤其是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益的后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整治还处在初级发展时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正面效应,还应包括负面效应。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其反馈的好坏是后评价能否达到其最终目的的关键之一。所以反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投资管理的法规,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形成体系,建立必要的执行和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项目管理的信息数据库,从项目筛选、立项、实施、竣工到营运全过程进行监测管理;第三,要培训和发展后评价的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后评价的质量。

4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行政调控机制

4.1土地整治法律的调控机制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并没有专门的法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的第四十一条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针对土地整治中出现的权属问题、资金管理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虽然土地整治立法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其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尤其缺乏专门针对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政策,因此急需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国外土地整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配套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以联邦德国为例,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治法》,但由于农业结构的改变、乡村农民数量的减少以及土地整理目标的调整,1976年联邦德国修改了《土地整治法》[9]。另外,国外的其余一些国家,例如奥地利、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在20世纪70年代都修正了土地整理法律,而法国、波兰、匈牙利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正了相关法律。

4.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监管调控机制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基层人员的配置和现实情况,应该成立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财政部门和农户代表共同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联合办公室,承担起监管者的责任。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有利于弥补土地部门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不足,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都有现实意义。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监管。如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规划设计要求对表土进行剥离、贮存和回填。这个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很难在后期察看其效果。还有,比如水泥的应用,不能把大田到处作为搅拌混凝土的场所,以避免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

5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经济调控机制

5.1土地整治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挂钩的调控机制建立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机制,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投入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整治项目倾斜。同时对于采用生态化田水路林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应积极给予资金的支持。

5.2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调控机制生态经济补偿是实现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保证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应建立起土地整治的生态补偿调控机制,根据外部不经济性,对土地整治的外部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然后进行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对于不能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的项目可以考虑从土地整治资金中扣除一部分进行专门的生态建设。

第9篇:调控技术范文

关键词:DDC控制;核岛通风空调;调试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003-04

DDC控制技术在民用建筑中比较常见,多用于楼宇自动控制方面,尤其是中央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控制手段灵活并且管理方便。在核电通风领域,该技术目前主要是应用于电加热器、冷水阀以及加湿器等终端设备方面的控制。本文主要介绍DDC控制技术在调试技术中的应用,以及调试期间发现的问题,并通过DDC控制技术在核电的实践应用以及经验反馈,为后续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

1 DDC控制简介

1.1 DDC控制器的概念

DDC(Direct Digital Control)直接数字控制器,通常称为DDC控制器。DDC控制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现场DDC控制器、通讯网络、以及相应的传感器、执行器、调节阀等终端元器件。

1.2 DDC工作原理介绍

DDC控制器是系统实现控制功能的关键部件。它的工作过程是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入通道(AI)和开关量输入通道(DI)采集实时数据,并将模拟量信号转变成计算机可接受的数字信号(A/D转换),然后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最后发出控制信号,并将数字量信号转变成模拟量信号(D/A转换),并通过模拟量输出通道(AO)和开关量输出通道(DO)直接控制设备的运行。控制原理图,如图1所示。

1.3 DDC支持软件介绍

DDC控制器的软件通常包括基础软件、自检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块。其中基础软件是作为固定程序固化在模块中的通用软件,通常由DDC生产厂家直接写在微处理芯片上;自检软件用于保证DDC控制器的正常运行,检测其运行故障,同时也可便于管理人员维修;以上两种软件不需要现场人员进行修改。应用软件是针对各个设备的控制内容而编写的,因此这部分软件可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3.1 控制功能。

提供模拟P、PI、PID的控制特性,有的还具备自动适应控制的功能。

1.3.2 实时功能。

使显示器上的时间永远与实际标准时间一致。

1.3.3 管理功能。

可对各个通风设备的控制参数以及运行状态进行再设定,同时还具备显视和监测功能,另外与DCS可进行各种相关的通讯。

1.3.4 报警与连锁功能。

在接到报警信号后可根据已设置程序联锁有关设备的启停,同时向DCS发送报警。

1.3.5 能量管理与控制。

主要是运行控制(自动或编程设定通风设备在不同时段的启停时间和运行台数)。

评价一个DDC控制器的功能主要看其容量和配套的软件。DDC控制器的容量是以其所包含的控制点的数量来衡量的,即其可接受的输入信号或可发出输出信号的功能和数量。也就是说其有几个模拟量输入点,几个开关量输入点,有多少个模拟量输出点和多少个开关量输出点。点数多少是评价一个DDC控制器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点数越多表明其功能越强,可控制和管理的范围越大。

2 DDC控制在岭澳核电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DDC控制器是DDC控制系统的中枢。产品种类繁多,有西门子、江森、霍尼韦尔等多个生产厂商。通风系统根据系统设计需求,结合DDC控制器功能特点以及应用范围,选择了江森的FX06与FX15两种控制器进行设备控制。以下就FX06与FX15两种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和在通风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介绍。

2.1 控制器的功能与特点

2.1.1 FX06控制器

FX06控制器是一个高性能控制器,具有16位的微处理器。有16个I/O点,分别是4 个模拟量输入(AI,可选择0~10 V转换器,4~20 mA转换器)、5个数字量输入(DI)、6个数字量输出(DO)以及1个模拟量输出(AO,0~10 V)。通过显示界面可以显示状态信息,显示并修改设定值以及显示报警等。同时FX06也可以完全按照客户的控制要求、控制器的I/O点数而编制合适的操作程序。

FX06通常可以提供两种联网通讯卡,即使用LONMARKTM和N2O pen通讯协议,并可做为FX15的从属控制器。

2.1.2 FX15控制器

FX15控制器是一种高性能的可编程控制器,16-bit。提供26个或27个I/O点,提供0~10 V或4~20 mA或电阻输入,可以带4组XT/XP。通过插入式通讯卡与中央控制系统联网,可有两种不同的通讯协议的通讯卡可供选择,即LONMARKTM和江森N2Open等协议。实时时钟功能,可在下位机编程中规划一周之内的控制程序

2.2 控制器程序的编制说明

根据被控设备,控制参数以及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将控制器的程序分为A、B、C、D、E、F六种。下面对这几种程序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2.2.1 程序A

主要应用于FX15控制器,被控对象包括电加热器、冷水阀以及加湿器,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编制说明:温度主要通过电加热和冷水阀控制,湿度使用加湿器加湿、使用冷水阀除湿。由于冷水阀既有降温、又有除湿的特性,所以系统PID调节必须从冷水阀开始,解决冷水阀的控制需求,才能保证系统得稳定性。

具体步骤如下:

①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电加热,使室内温度升高。②当湿度低于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加湿器,使室内湿度提高。③当温度低于设定值,且湿度高于设定值时,根据温度、湿度需求分别开启电加热升温、冷水阀除湿。④当温度高于设定值,且湿度低于设定值时,根据温度、湿度需求分别开启冷水阀降温、加湿器加湿。⑤当温度低于设定值,且湿度高低于设定值时,温度、湿度分别通过PID计算得出冷水阀的控制需求,然后进行比较,按控制需求大的执行。这样就会使得需求小的状态量的值变小(即冷水阀按温度量执行,就会使除湿过度;按湿度量执行,就会使温度过低)。解决方法是相应开启加湿器补偿湿度、开启电加热补偿温度,从而达到系统得平衡。

2.2.2 程序B

主要应用于FX06控制器,被控对象是冷水阀,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

编制说明: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冷水阀,使室内温度降低。

2.2.3 程序C

主要应用于FX15控制器,被控对象是可调节功率的电加热器,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

编制说明: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电加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在电加热器投入过程中,根据温度与设定值的差值,电加热器可调节输出功率。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关闭电加热。

2.2.4 程序D

主要应用于FX15控制器,被控对象是不可调节功率的电加热器,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

编制说明: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电加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在电加热器投入过程中,不可调节输出功率。直到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关闭电加热。

2.2.5 程序E

主要应用于FX15控制器,被控对象是冷水阀和风阀,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

编制说明:根据系统运行工况调节风阀的开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进行PID计算开启相应冷水阀,使室内温度降低。2.2.6 程序F:

主要应用于FX15控制器,被控对象包括电加热器、和冷水阀,控制参数主要是温度。

编制说明:当温度低于电加热器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电加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在电加热器投入过程中,根据温度与设定值的差值,电加热器可调节输出功率。当温度高于电加热器设定值时,关闭电加热。当温度继续升高,达到且高于冷水阀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冷水阀,使室内温度降低。

3 DDC控制系统的调试

3.1 DDC终端控制设备调试

3.1.1 调节阀的调试

调节阀的调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调试两部分。

静态调试包括机械检查和电气检查。机械检查主要检查阀门的安装位置和设备的完整性,电气检查主要检查阀门的电气接线是否正确。

动态调试包括手动调节和自动调节。手动调节主要验证阀门的开启与关闭是可用的,而自动调节则是验证阀门在接收到控制信号后能及时开启或关闭阀门。

3.1.2 加热器的调试

电加热器的调试主要包括电气检查以及逻辑控制验证。电气检查包括接线检查,相间阻值测量,对地绝缘测量。

逻辑验证主要验证在正常情况下,电加热器始终运行,以下信号:温度高报警、风机流量低报警、电气故障触发后能否联锁电加热器停止。每个报警量动作后都会被保持(除流量低信号,流量低信号只延时10 s后接通),直到通过相应的确认按钮复位后才可以恢复。其中温度高故障必须通过温度故障确认按钮复位后,才能恢复正常,其它报警量都通过控制柜面板上故障确认按钮复位。

3.1.3 仪表的调试

仪表的调试主要包括仪表静态检查,接线检查以及信号验证。静态检查主要是检查仪表的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动作开关是否良好,触点是否松脱。

接线检查主要是检查仪表与控制柜的接线是否正确与良好,以及仪表内部接线是否误将动作信号接至电源信号。

信号验证主要是验证仪表显示是否正确,误差是否在精度要求范围内。

3.2 通信网络的调试

主要包括通道连续性检查和模拟量通道的调试。其中通道连续性检查是通过检查、调整来确保各终端设备和控制器件通道对应的准确性和唯一性;而模拟量通道调试,根据电信号和仪表量程的对应关系,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出不同的电信号,检查通道传输的精确度。

3.3 DDC控制器及配套控制柜的调试

主要是检查工作柜内部控制器的接线是否良好以及显示界面是否正常,上传程序,按照定值手册进行设置等内容均无。

3.4 应用软件的验证及调试

3.4.1 应用软件的验证

根据系统逻辑图编制的调试验证程序,逐一核对,确保组态与设计逻辑的一致性,如图2所示。

下面以控制箱4DVL104AR的调试为例介绍。

4DVL104AR主要用于控制冷更衣室的温度调节,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温度传感器104 MT,检测房间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104 RG;②温度传感器105 MT,检测008 RF下游空气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105 RG;③控制器104 RG,接收104 MT输入信号,与设计定值进行比较后,通过调功器104 VW调节104RS功率;④控制器105 RG,接收104 MT输入信号,与设计定值进行比较后,对008 VD输出指令,调节阀门开度;⑤表冷器冷水调试阀008 VD,接收控制器105 RG输出的指令,按照指令进行开度调节;⑥调功器102 VW,接收控制器104 RG输出的指令,按照指令调节输出功率;⑦电加热器104 RS,接收调功器输出功率。

3.4.2 主要调试过程

①首先进行控制器、电加热器、水阀以及仪表的静态检查,电气检查、信号验证以及手动状态调试等设备单体调试工作。②检查机柜内部接线与设计文件的复合性,特别是机柜内部的常开常闭继电器输入输出点的正确性,以及接线是否牢。③将DVL104AR的上游电源送上,然后闭合控制柜内部的所有电源开关。此时控制柜内部照明灯点亮,同时通过控制器界面可以看到有四个菜单,分别是:Home界面(开机主界面)、Input界面、Output界面以及Set_P界面。④设定动作定值,将水阀设置在自动状态。当模拟温度信号,使其低于电加热器设定值,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电加热,控制柜面板上灯亮,使室内温度升高。在电加热器投入过程中,根据温度与设定值的差值,电加热器可调节输出功率。再模拟温度信号,使其高于电加热器设定值,关闭电加热,相应的灯灭。继续模拟温度高高信号,使其达到且高于冷水阀设定值时,根据PID计算相应开启冷水阀,使室内温度降低。随后模拟温度低信号,使水阀自动关闭。期间的水阀和电加热器的输出均可以在Output界面中查询。⑤根据设计的逻辑验证各种情况下加热器是否正常启停,以及相应的报警是否出现。例如在加热器运行时,模拟流量低信号,检查面板上是否存在流量低报警,加热器是否停运,控制柜故障报警是否触发。在加热器投运后,强制取消温度高停运信号,检查加热器能否保护停。⑥验证所有逻辑均合格后,取消模拟信号,根据设计文件设定动作定值,然后断开所有电气开关。

4 调试过程常见问题及处理

4.1 电加热器故障

4.1.1 问题1描述

正常情况下,当电加热器接受到流量低(作为判断风机未启动的依据)信号、电气故障(电气盘柜未送电或控制柜内部开关未合闸)以及温度高信号后会联锁停,同时会触发电加热器所在控制柜故障信号送至主控室。

但是大多数通风系统中设备多是互为备用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备用列风机以及相应的电加热器也是处于备用停运状态,此时根据电加热器的逻辑,主控室会收到控制柜故障信号,也就是电加热器处于正常停运状态时也会触发故障报警信号,而且该信号无法在就地以及控制室消除掉,同时主控室无法判断该信号的真实性。

分析与解决:电加热器逻辑设计错误,取消电加热器停状态作为控制柜报警的条件,引用触发电加热器停的信号作为故障报警的条件。

4.1.2 问题2描述

控制柜面板始终存在温度高高报警,即电加热器温度保护信号,且当电加热器处于停运状态时都无法消除。

分析与解决:由于电加热器选用的温度保护仪表动作后必须通过在仪表上的红色旋钮才能复位信号,所以导致该型号无法在控制柜面板上复位。

4.1.3 问题3描述

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后,电加热器投入运行,不久后电加热器烧毁。

分析与解决:打开控制柜发现,由于内部控制线接线松脱,电加热未收到温度高停运信号导致电加热器过热烧毁。通过重新紧固接线端子以及更换加热器后解决。

4.1.4 问题4描述

电加热器的实际输出功率与反馈有偏差

分析与解决:由于输出功率在进行信号转换的时候会出现偏差,可以通过控制柜内的温度补偿器进行修正。

4.2 冷水阀故障

4.2.1 问题1描述

冷水阀可以接收毫安信号和伏特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岭澳二期多用伏特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在控制柜输出伏特控制信号后,阀门无法动作。

分析与处理:打开阀门接线盒后发现,阀门内部接收的是毫安信号。将阀门内部的毫安信号和伏特信号旋拨放置在伏特信号后解决。

4.2.2 问题2描述

冷水阀的开启和关闭根据采集的温度信号来调节,由于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始终显示为上千摄氏度,导致冷水阀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分析与处理:查看温度仪表的型号,发现与控制柜要求型号不一致。通过更换仪表信号后解决该问题。

4.2.3 问题3描述

冷水阀接收开启信号后,阀门未开启。

分析与解决:打开阀门接线盒后,先检查阀门信号类型旋拨是否处于伏特信号,发现正常。接着检查阀门接线,发现阀门有三线制与四线制,岭澳二期大多数阀门属于三线制,而施工单位误将控制信号线接至供电信号端子,导致阀门无法正常动作,修改接线后解决该问题。

4.3 仪表故障

4.3.1 问题1描述

壁挂式制冷剂变送器信号不稳定,有较大波动。

分析与解决:首先判断是否有干扰,检查线路及仪表工作环境确定干扰源,经查无干扰;其次检查电缆接头处是否虚接,发现有虚接,固定解决。

4.3.2 问题2描述

微差压控制器达到定值后不动作。

分析与解决:首先检查定值是否正确,触点接触是否不良,开关是否损坏,经查定值正确,接触与开关均良好。其次检查压差管线是否有泄漏或堵塞,经查发现高低压侧管线接反,修改后动作正常。

4.3.3 问题3描述

温度传感器无阻值。

分析与解决:首先检查是否断线或传感器损坏,经查传感器故障,更换后解决。

4.3.4 问题4描述

温度/流量开关接收信号后无动作。

分析与解决:首先检查定值是否正确,触点接触是否不良,开关是否损坏,经查定值正确,接触与开关均良好。其次检查接线是否正确,经查发现接线错误。因为设计将1,3#线芯号作为NO点输出,而安装单位认为1,3#端子指的是开关内部的端子号,导致接出的信号无法动作,实际上开关内部端子排的2,3#端子为NO点,将接线重新调整后解决。

5 结 语

通过对DDC控制技术在核电通风系统的应用的发现,DDC控制技术具有控制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实现核电站通风系统的运行控制。但是DDC控制设备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调试方法、过程和发现的问题,旨在对从事设计、采购、调试、运行维修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以期DDC技术应用系统在核电站中安全稳定运行和DDC控制技术在后续项目得到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