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清学检测范文

血清学检测精选(九篇)

血清学检测

第1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11 标本来源 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本院儿科送检的在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疑为溶血病的新生儿及其母亲的血液标本,共计新生儿血标本128例,母亲血标本82例,新生儿年龄0~13 d。(抽取母亲EDTA抗凝血2 ml,患儿EDTA抗凝血3 ml,未抗凝血2 ml)。

12 试剂和仪器 A、B、O标准红细胞,筛检细胞,谱红细胞,2疏基乙醇(均为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ABO、Rh血型鉴定卡,新生儿溶血病不完全抗体检测卡(长春博讯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3 新生儿母亲血型血清学检测 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抗A、抗B效价,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者鉴定其特异性。结果见表1。

14 新生儿血型血清学检测,ABO正定型和溶血3项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方法采用改进微柱凝胶技术,严格按试剂说明操作。结果见表2

21 本组82例母亲血型均为O型,婴儿全部为Rh阳性,经血型血清学检测证实为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HDN为26例,均为ABOHDN,1例Rh阴性母亲血清中未检出不规则抗体。当胎儿由父亲遗传所得的血型基因恰为母体所缺少,可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IgG,这种抗体可通知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结合,使之破坏而发生溶血。从表1可见,82例患儿的母亲中Ig抗A(B)效价≥64的有64例,IgG抗体效价高低与新生儿溶血病呈正相关,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会随孕妇IgG抗体效价的升高而增大。据文献报道,孕妇抗体效价上升时间越早,速度越快,其新生儿发病机会也越大[2]。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均应常规开展孕妇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对O型孕妇定期测定血中IgG抗A(B)效价,并对新生儿做重点监护观察,有利于新生溶血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2 是否被证实为HDN最有价值的依据是新生儿血标本的溶血3项试验。本组被证实为ABOHDN的48例患儿中,OA28例占584%,OB20例占416%,可能是由于胎儿红细胞上的A位点(抗原决定族)较B位点多,故发生ABOHDN的A型婴儿比B型婴儿多[3]。本实验结果与林蔚等[4]与姜志勇等[5]的报道相符,非ABOHDN以Rh(D)血型不合HDN最为多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中的其他抗体抗E、抗C、抗c,以及M、N血型系统抗体[6]等引起。本组1例母亲为Rh(D)阴性者,可能由于是初次怀孕,未检出抗D抗体。

23 本文采用改进微柱凝胶技术,对48例符合ABOHDN患儿的溶血病三项试验不同结果进行分析,以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最高,占100%;DAT试验阳性率最低,占31%,分析原因为新生儿的A(B)抗原密度比成人低,结合的抗体数量没有达到DAT试验阳性的要求,另外DAT试验阳性率还与采样时间相关,患儿出生时期越短,DAT试验检测阳性率越高[5]。故临床应尽量早发现、早作检测以确诊。抗体放散试验是3项试验中最有价值的一项试验,即使是直抗试验阴性的患儿,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通过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可直接证实新生儿患病与否,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早期快速进行新生儿HDN的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128.

[2] 胡志红,孟黎,胡咏梅,等母婴ABO血型不合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6):618619.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6268.

[4] 林蔚,戴伟良,肖平,等105例新生儿ABO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115116.

第2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关键词] 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026-02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发生坏死时出现的一种肝内纤维异常增生,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沉积为特征,是临床各种急、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转归。根据病理诊断肝硬化可分为六期,早期肝硬化具有可逆转性,所以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早期评判肝硬化程度对肝硬化的治疗、预后,甚或逆转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病理学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但病理学检查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具有损伤性、取材存在差异性、难以做到多次重复检测和价格昂贵等,所以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多种方法从各方面相比较而看,血清学检测相对是临床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本篇意在总结此种方法的应用现状、临床意义,来评价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优劣,从而为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些许意见和建议。

1 血清学指标

血清学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细胞因子、胶原酶类和细胞外基质三大类,下面将分作论述。

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等。FN是一种多功能大分子的非胶原糖蛋白,在肝脏所有细胞间隙都可以检测得到,肝纤维化越重,其血清中的含量越低;肝病患者血清FNR的水平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Ⅲ型胶原是正常肝内的主要胶原成分,Ⅲ型前胶原是Ⅲ型胶原的前体;肝纤维化的过程中,Ⅲ型胶原合成增多、降解减少,所以有研究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增高提示活动性肝纤维化,动态监测Ⅲ型前胶原水平可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2]。HA是目前诊断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一种。胶原酶类包括脯氨酰羟化酶(PH)、脯氨酸肽酶(PLD)、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1)等。PH、PLD是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分解密切相关的酶类,其活性与纤维形成的刺激相关;肝细胞损伤之后、胶原增生之前,PH的活性明显升高;MMPs与组织修复、纤维化和肿瘤转移浸润等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报道肝纤维化早期,MMPs呈轻度升高,在肝纤维化中晚期则活性降低[3]。细胞因子类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TGF-β对细胞的增殖、发育、转化、分化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目前最强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剂;PDGF是血小板分泌,是通过抑制胶原的降解而导致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2 临床应用和意义

很多临床研究报道了血清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意义,对诸多指标进行了疾病相关性的评估。王胜等[4]认为Ⅳ胶原对判断肝硬化有较高敏感性(72%)和特异性(94%),是反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张鲁榕等[5]于1991年国内首先报道在肝炎到肝硬化发展过程中,血清HA含量逐渐升高,对肝硬化的诊断准确率高达89.77%,敏感度为86.89%。刘君等[6]通过临床研究,与肝活检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血清TGF-β1、HA、PCⅢ、CⅣ及LN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分别为81.82%、80%、75%、60%、65.22%,特异性分别为75%、58.82%、86.36%、75%、82.35%。张竹美[7]临床研究发现肝纤维化患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及Ⅲ型前胶原血清水平均较健康体检者高,且中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及Ⅲ型前胶原水平较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彭婕[8]在实验研究中根据《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中肝纤维化分期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随着模型兔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PCⅢ、LN及CⅣ均逐渐增高;并且HA、PCⅢ、LN、CⅣ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560、0.360、0.718,其中以CⅣ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关系最为密切。胡义扬等[9]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γ-谷氨酞转肽酶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的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肝纤维化减轻与否的判断和药物疗效评价;而血清层粘连蛋白和Ⅳ 型胶原含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有待商榷[9]。

马福禄等[10]研究血清HA、PC-Ⅲ、CⅣ和LN水平可反映慢性肝病的病情轻重,动态观察其变化可掌握病情演变,并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检测指标。张凡等[11]分析:血清CⅣ、LN、HA、PC-Ⅲ水平测定可较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HA、LN、CⅣ与病理诊断呈正相关。

3 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血清学诊断方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可以随时进行动态观察、早期诊断。目前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随着年龄增长则更易发生肝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2]。因此研究者们通过不同方法的研究力图寻找出廉价高效无创的指标以便及早诊断肝纤维化,防止肝硬化。近年来有较多研究采用血清学指标来诊断肝纤维化形成、观测肝纤维化进展程度,以及观测判断抗纤维化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一大热点[13]。国内外诸多学者参与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各种基质成分、细胞因子、蛋白酶类及介质等多方面的研究,亦有在蛋白水平、分子水平对优势单项指标进行合理组合,提出肝纤维化诊断的积分方案,但尚未形成一个完备、严谨的方案,尚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血清学检测指标虽然较多,但每项指标又有其弊端,如透明质酸易于受到体内多种代谢因素的干扰,转化因子β不能反映病程动态变化等,临床宜巧妙联合应用以便避免单项检测的不足[14];一些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与肝脏损伤、肝纤维化水平及程度密切相关,所以若想通过血清学指标来准确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必须具备高度的肝脏特异性以及生物半衰期不受尿液排泄、胆汁分泌等影响,这也是将来医务工作者将要努力的方向[15]。

[参考文献]

[1] 张春兰,石亚玲. 肝纤维化指标与疾病程度、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32(1):447.

[2] 何云,王建宾,王宇明. 肝纤维化程度诊断方法评价[J]. 医院学报,2002,4(3):35.

[3] Okazaki I,Watanabe T,Hozawa S,et al. Molecularme chanism of the reversibility of hepatic fibro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5(1):26.

[4] 王胜,候元,柳忠辉. 肝病患者血清IV型胶原肽检测及临床评价[J]. 吉林医学,2007,28(1):26-27.

[5] 张鲁榕,孔宪涛,张国治,等. 血清透明质酸在诊断肝硬化中的价值[J]. 中华消化杂志,1991,11(2):67.

[6] 刘君,陈娜.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3):320-321.

[7] 张竹美. 78例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学指标检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277-278.

[8] 彭婕,冯菲,潘桂霞,等. 血清学指标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实验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5):321-322.

[9] 胡义扬,刘平,刘成,等. 基于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肝病杂志,2006,14(3):174.

[10] 马福禄,孙序银,宋自春,等.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IV和LN 检测的临床意义[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2):74.

[11] 张凡,邓林,王波,等. 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穿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前沿,2009,4(12):83.

[12] 杨顺,肖燕,林军,等.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3):430-433.

[13] 钟月华. 肝纤维化血清学临床生化诊断指标的评价[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2):138-140.

[14] 林英辉. 肝纤维化临床检验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疗,2008,24:130-131.

第3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珠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法在TP感染血清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该院2013年7月—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经CMIA法检测疑似梅毒阳性(S/CO≥1.0)标本270例进行临床研究,并对阳性标本采用TPPA和TP-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 270例CMIA法阳性标本中,TPPA阳性检出率81.85%(221/270),TP-ELISA阳性检出率83.33%(225/270)。TPPA、TP-ELISA与CMIA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浓度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浓度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MIA法较TPPA和TP-ELISA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用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有助于提高准确性与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76-02

[作者简介] 禤彩云(1974-),女,广东肇庆人,本科,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梅毒螺旋体为梅毒的病原体,梅毒是一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性传播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每年新增1200万梅毒感染者[1]。目前,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以TPPA及TP-ELISA法居多,而CMIA法应用较晚。为探究CMIA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评价,该研究于2013年4月起,开始着手实验相关策划准备,历时半年,与研究团队收集2013年7月—2013年11月来该院门诊经CMIA法检测270例疑似梅毒阳性(S/CO≥1.0)标本,分别对CMIA法检测阳性标本进行TPPA及TP-ELISA对照实验,以及CMIA法高、中、低浓度TPPA和TP-ELISA阳性检出情况的对比两种方法,从而针对CMIA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中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3年7月—2013年11月门诊经CMIA法检测疑似梅毒阳性(S/CO≥1.0)标本270例。其中男150例,女120例,患者年龄19~65(49.2±2.5)岁;入选病例均无严重的其他疾病。对病例进行TPPA及TP-ELISA试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梅毒的判定与分期依据《性病诊断标准》(2000年中国卫生部防疫司颁布)的相关标准[2]。

1.2仪器与试剂

CMIA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雅培I2 000sr,配套试剂为ARCHITECT Syphilis TP;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TP-ELISA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检测方法

CMIA法对临床标本进行筛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Ab)S/CO≥1.0为阳性,阳性标本同步进行TPPA和TP-ELISA检测;将S/CO值分为3个阶段浓度范围:高浓度(S/CO>10.0)、中浓度(5.0<S/CO≤10. 0)、低浓度(S/CO≤5.0),与TPPA和TP-ELISA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CMIA法检测阳性标本进行TPPA及TP-ELISA结果比较

经CMIA法检测阳性标本270例,TPPA阳性检出率为81.85%(221/270),TP-ELISA阳性检出率为83.33%(225/270);TPPA法、TP-ELISA法与CMI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9、P<0.01,χ2=49.09,P<0.01)。

2.2CMIA法高、中、低浓度TPPA和TP-ELISA阳性检出情况比较

TPPA与TP-ELISA两者阳性符合率为100%、99.28%,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梅毒感染的相关检测结果正确与否也一直是十分敏感的医学和社会问题,错误的检测结果是很多医疗纠纷的起因,因此对梅毒患者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TPPA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实验室确认试验[3]。对Ⅰ期梅毒敏感性稍低,对其余各期梅毒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4]。该研究结果表明,CMIA法检测结果在1.0≤S/CO≤5.0时,TPPA阳性检出率仅为52.0%,而当CMIA检测结果在5.0≤S/CO时,TPPA阳性检出率为99.4%,支持上述观点[5]。但TPPA法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具有一定局限性,可作为筛查试验的补充试验。

TP-ELISA利用基因重组工程合成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是诊断梅毒另一重要方法。但TP-ELISA阳性只能说明患者处于感染期或曾感染过,不能作为疗效检测的手段。而且ELISA法存在钩状效应,易造成假阴性结果,表1高浓度阳性标本中TP-ELISA法检测阴性的标本经过稀释后再检测,结果为TP抗体阳性。从方法学上而言,TP-ELISA的最低检出率要略高于凝集试验,对血清中极低浓度的抗体TP-ELISA可能先于TP-PA检测到抗体的阳转[6]。

研究分析表明,与TPPA和TP-ELISA法相比,CMIA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即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可作为疗效监测的重要手段,不失为一种更优越的TP检测方法[7]。雅培I2000sr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结果,当S/CO值≥10时,标本无需经过复查,且其准确率达到100%;而当S/CO值<10时,须谨慎处理,应进行随访并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8]。

综上所述,CMIA法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用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有助于提高准确性与阳性检出率。但临床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生活史、体检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Use of Rapid Syphilis Tests[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l-28.

[2]马开富. CMIA与ELISA、TPPA、TRUST检测梅毒的方法学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1994-1996.

[3]泽周艳. 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36-37.

[4]袁余,李冬冬,王婷婷,等.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3):242-244.

[5]熊继红,卢建强.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一致性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284-285.

[6]廖冰洁,周迎春.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4):433-434.

[7]阮光强.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8(10):2470-2471.

第4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2012年秦皇岛市接受检测和调查的曾有过同的1043例男性。

1.2方法及内容

采用国家开展的MSM哨点监测方案,通过同志QQ群、VCT门诊和外展干预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以滚雪球的方法,对自愿寻求咨询的MSM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行为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等。知晓率调查采用国家统一的8道问题问卷,评分按照国家督导评估指标(8道题答对其中6道题为知晓)进行计算。在知情同意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5mL进行HIV,梅毒和HCV检测。HIV和HCV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筛查,梅毒血清学试验采用RPR进行筛查。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采用WB法确证,梅毒RPR阳性标本用TP-PA实验确认。

1.3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资料数据进行双录入并核对校正,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见表1。1043例MSM接受调查者年龄14~59岁,平均(26.9±7.160)岁。16~40岁年龄段占本次调查群体的93.48%,本市常驻的本省籍、汉族、未婚、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是接受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

2.2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

本次调查知晓艾滋病知晓919例,知晓率88.11%,具体情况见表2。

2.3及安全套使用情况

见图1。1043例MSM中,最近6个月898例(86.10%)发生过男性,他们最近一次时有623例(69.38%)使用了安全套,而仍然有275例(30.62%)进行了无套,坚持使用安全套384例(42.76%),从未使用安全套59例(6.57%)。从未使用安全套中未婚43例(72.88%),年龄18~34岁,平均(23.4±3.61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3例(53.49%),本地居住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34例(79.07%)。近1周次数0~20次,平均(0.96±1.456)次。81例(9.02%)发生过商业,最近1次商业时使用安全套65例(80.25%),43例(53.09%)坚持使用安全套。311例(29.82%)有过异性,186例(59.81%)在最近1次异性时使用了安全套,115例(36.97%)坚持使用安全套,66例(21.22%)从未使用过安全套。从未使用者中未婚18例(27.27%),在婚和同居者46例(69.70%)。

2.4药物滥用情况

调查期间3例(0.29%)有吸毒经历,其中静脉吸毒者仅1例。2.5性病感染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接受调查者最近1年内有71例(6.81%)曾诊断为性病感染,其中梅毒31例(2.97%),尖锐湿疣22例(2.11%),淋病和生殖器疱疹各6例(0.58%),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例(0.48%),其他性病3例(0.29%)。所有调查者均接受了血清学检测,共检出并确认HIV感染者60例(5.75%),梅毒阳性75例(7.19%),HCV阳性2例(0.19%)。

3讨论

第5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TPPA ELISA TRUST

梅毒(TP)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感染后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输血感染或胎儿垂直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感染率呈大幅上升趋势【sup】[1]【/sup】,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008年卫生部公布27种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梅毒发病由原来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目前,血清学检测是实验室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选择好的检测方法有利于梅毒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我科将TPPA、ELISA、TRUST 3种检测方法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2009年5月~2011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梅毒患者98例,男46例,女52例;梅毒潜伏期或既往感染者36例,现症者62例。另选择90例非梅毒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0例,妊娠孕妇25例,健康对照25例。

试剂与主要仪器: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ELISA试剂由厦门新创科技公司提供,上述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主要仪器为酶标仪、洗板机、离心机、微量振荡器、加样器和恒温水浴箱等。

方法:3种试验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检测,并在试剂盒有效期内使用。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up】2【/sup】检验,3种试验多因素检测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3种方法检测98例梅毒患者血清抗体结果:TPPA有96例阳性,敏感性为97.96%;ELISA有97例阳性,敏感性为98.98%;TRUST有80例阳性,敏感性为81.63%。而TPPA的假阴性为2.04%,ELISA假阴性为1.02%,TRUST假阴性为18.37%。

3种方法检测90例非梅毒患者血清结果:在90例非梅毒患者中,TPPA阳性有3例,阴性有87例,其特异性为96.67%;ELISA阳性有8例,阴性有82例,特异性为91.11%;TRUST阳性有18例,阴性有72例,特异性为80%。见表1。

讨 论

感染梅毒螺旋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后机体产生两类抗体,一类为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感染2~4周后即可检出;另一类为非特异性类脂质反应素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又称反应素多为IgA和IgM混合型抗体。检出的时间要比特异性抗体的时间约迟2周(感染后约6周)【sup】[2]【/sup】。梅毒特异性抗体出现早、消失迟,即便经过治疗,仍可检出其特异性抗体,甚至可终身检出,这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依据。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出现较晚,经过治疗可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可用于疗效观察。

TPPA检测:TPPA是将纯化的致病性梅毒的精致菌株成分包被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上,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本结果显示,TPPA敏感性为97.96%,特异性96.67%,与文献报道一致【sup】[3]【/sup】。TPPA法已是目前公认的梅毒血清确证试验,但试剂较贵,试剂溶解后需在几天内用完,否则造成浪费。TPPA测定需多步稀释,操作较繁琐、检测时间较长,且以肉眼判断结果,常有主观色彩,原始数据无法保存,不适于大批量的筛选试验,因此TPPA适用于对ELISA或TRUST检测后的阳性标本进行确证试验。

ELISA检测:ELISA法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TP特异性抗体,利用酶放大效应,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对梅毒各期的检出率都较高,而且ELISA试剂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可使用全自动酶标仪,原始数据易于保存。本组实验表明,ELISA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98%和91.11%,与TPPA相接近。ELISA的假阴性率很低,本组假阴性率仅为1.02%,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sup】[4]【/sup】。但抗干扰性仍不如TPPA,结果会出现一定假阳性,由于其检测是梅毒的IgM和IgG混合抗体,梅毒IgG抗体在治愈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存在较高的阳性率,甚至终身携带,因此ELISA阳性者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不能判定梅毒活动与否及作为疗效观察,故ELISA适合于手术前检查和输血等大批量样本的筛查试验。

TRUST检测:TRUST是以类脂质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类脂质抗体,为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ST在一期梅毒早期和晚期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及治疗后梅毒可呈阴性。本组结果显示,TRUST敏感性为81.63%,特异性为80%,远低于ELISA和TPPA。而且该法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及健康人群中均有假阳性,其本组发生就有18例。因此可认为TRUST不适合梅毒的诊断,但该方法操作简便、试剂价格便宜、反应快,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方便测定梅毒抗体滴度,其滴度变化与梅毒治疗情况呈正相关。随着梅毒治愈、非特异性抗体消失,该TRUST法转阴,适用于疗效观察随访和复发的辅助诊断。

综上所述,TRUST与ELISA、TPPA是不同的3种检测方法,其TRUST特异性和敏感性与ELISA和TPPA无可比性,但TRUST可判断梅毒患者的治疗情况。而ELISA和TPPA不适合对梅毒治疗情况的判断,因此,3种梅毒检测方法较合理的检测顺序:先用ELISA法筛查,如果出现阳性,则做TPPA确证,如为阳性结果,则再做TRUST试验,若结果为阳性则稀释做定量试验,用以判断病情及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7.

2 戴玉琳,冯星.对梅毒血清学研究的建议[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8):505.

3 程艳杰,王广杰,王旭,等.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3):272.

第6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随着蛋白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芯片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应运而生,它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构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具有高通量、高效率、高灵敏度、低创伤等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标本中的蛋白质组成,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疾病诊断以及药物研发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及临床意义。本文就其技术原理和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关键词】 胸部肿瘤 蛋白组学 SELDI TOF MS 早期诊断

蛋白组学是对动态流动因子组合的研究,当健康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时,就有蛋白质表达、修饰、种类、及表达部位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蛋白组学技术就是要准确的监测疾病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探讨其变化是肿瘤蛋白组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a,SELDITOFMS)技术从血清中筛选卵巢癌[1]、前列腺癌[2]、胃癌[3]等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并1建立起相应的诊断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分析模型等,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能达到80%~100%,对于胸部肿瘤蛋白组学也有一定的研究,现就胸部肿瘤患者血清特异蛋白的表达检测综述如下。

1 SELDITOFMS的检测原理

SELDITOFMS作为一种带电粒子的质量鉴定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在蛋白芯片载体表面制作点状芯池,每个芯池用探针修饰,形成化学表面芯片探针或生物表面芯片探针。使用时先将需要检测的含有蛋白质的标本,如血清、尿液、脑脊液等按一定程序前期处理,然后在每个芯池内加入待测样品,样品中的蛋白与特定的探针结合后,在原位洗去非特异性结合及未结合的物质,再加入能量吸收剂,保留在芯片上的蛋白与能量吸收剂形成混合结晶,即可直接进行质谱检测。质谱检测的原理是芯池中的分析物经激光脉冲辐射解析形成电荷离子,不同质荷比(M/Z)离子在仪器场中飞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质量越轻,相对所带电荷越多,其质荷比也就越小,飞行时间越短,检测器即可将其最先检测到,信号由高速的模拟数字转化器转化并记录,被测定的蛋白质以一系列峰的形式呈现,这些特异的峰可看成此类疾病的蛋白指纹。SELDITOFMS分析的蛋白峰的质谱图的横轴表示蛋白质类型,纵轴代表蛋白质的强度和丰度,进行定量测定。整个技术流程包括蛋白芯片载体的选择、探针的选择及固定、待测样品的前处理、芯片检测、计算机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步骤。利用SELDITOFMS可发现过去无法分离检测的新的疾病蛋白质谱图,可以将患者血清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记录下来,绘制成蛋白质谱图,并显示样品中各种蛋白的分子量、含量等信息,从而鉴别癌症患者和非癌症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图谱。

2 胸部肿瘤血清检测的研究

2.1 食管癌的研究 随着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蛋自质芯片技术,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Yasuharu Hayashida et al[4]利用SELDITOFMS对27例样本血清进行研究(实验组为15例治疗前病理学诊断为食管癌患者,对照组为12例正常人群),以向量计算法构建蛋白质图谱诊断模型,将诊断模型对实验组以盲算法进行独立检测,发现共有859个蛋白质峰,其中一组高表达有4个质峰,M/Z分别为7420、9112、17123和12867,通过向量计算法能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这组质峰对实验组进行验证,有93.3%(14/15)的食管癌患者被正确诊断。Wang LD et al[5]利用SELDITOFMS和WCX2对130例样本血清进行检测(包括63例具有正常食管上皮组织,40例具有食管基底细胞增生,27例食管上皮细胞发育不良,30例食管癌患者),发现食管基底细胞增生组有一个有效蛋白峰值,质荷比(M/Z)为9306.61u;食管上皮细胞发育不良组有一个有效蛋白峰值,M/Z为13765.9u;食管癌组有两个有效蛋白峰值,M/Z分别为2942.15u和15953.4u。分别以此建立3个决策树诊断模型,在训练组对三种类型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57.5%(23/40)、88.8%(24/27)、96.6%(29/30),在测试组对三种类型的敏感度分别为57.5%(23/40)、66.6%(18/27)、60.0%(18/30);在训练组对三种类型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6.8%(61/63)、63.4%(40/63)、92.0%(58/63),在测试组对三种类型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5.2%(60/63)、71.4%(45/63)、84.1%(53/63)。Yu WF et al[6]等采用CM10蛋白芯片及SELDITOFMS技术对贲门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检测38例正常对照与34例贲门癌患者血清标本,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35个蛋白质荷比峰,其中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软件包运算,用其中3个质荷比峰(5643/45793、8570/82126、15940/1533、M/Z)建立了贲门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其建立的诊断模型可以有效区分贲门癌和健康人,并且准确度可达93.06%,敏感度可达85.29%,特异度可达100%,阳性预测值可达100%。

张红蕾等[7]用金属亲和表面(IMAC3)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44例食管鳞癌患者、42例正常人血清的蛋白质质谱,用食管鳞癌患者与正常人质荷比为M9479.43的一种蛋白质建立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在学习模式下44例食管鳞癌患者中有43例被正确诊断,42例正常人有40例被诊断正常,诊断准确率为96.5%(83/8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43/44)、95.2%(40/42);在检测模式下44例食管鳞癌患者中有42例被正确诊断,42例正常人中有40例被正确分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42/44)、95.2%(40/42)。Liu CZ et al[8]收集68例食管鳞癌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的血清,其中建模型组90例(55例为食管鳞癌,35例为正常对照),盲法筛选组22例(13例为食管鳞癌,9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固定金属亲和表面芯片,经SELDITOFMS测定得到蛋白质谱,通过软件比较两组人群的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决策树模型并进行盲法验证。发现在质荷比(m/z)1.5~20ku范围内,共检测到78个有效蛋白峰,其中25个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建模型组的蛋白质谱数据,通过1000次随机抽样,得到1000个决策树,结合3倍交叉证实方法,构建了“食管鳞癌正常对照”分组诊断的20个决策树模型。用这20个决策树来对22个盲法筛选样本进行归类预测,预测正确的样本为18个,盲法验证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66.67%。通过上述对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中蛋白改变的研究,可能寻找到与食管癌相关的特异血清蛋白标志物,这些特异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率,也能为在食管癌高发地区进行大规模人群普查提供一个简便、快速的和痛苦少的筛查方法。

2.2 支气管肺癌的研究 Zhukov TA et al[9]用质谱分析法对3523例肺癌和肺癌前病变病理细胞群的蛋白谱区别的研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在17KD~23KD质谱范围内有3个峰明显上调,17.3KD的峰在任何正常组织中都未检测到,而在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细胞中表现为低水平升高。表明这些蛋白标志物可以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和肺癌对化学抑制剂反应的监测。Xiao XY et al [10]采用了IMAC Cu和WCX2两种不同的蛋白质芯片,对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2例正常人血清标本的蛋白质谱进行检测。发现了5个高度特异和敏感的肺癌生物标志蛋白,有4个标志物同时在IMAC Cu和WCX2两芯片上出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有2个标志物上调,而3个标志物下调。单个标志物的敏感度为75.0%~96.4%,特异度为75.0%~100.0%。Yang[11]等将208例血清样本(包括158例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个体)随机分为训练组(Ⅰ/Ⅱ期肺癌11例,Ⅲ/Ⅳ期肺癌63例,健康对照20例)和盲试组(Ⅰ/Ⅱ期肺癌43例,Ⅲ/Ⅳ期肺癌41例,健康对照30例)。采用SELDITOFMS分析,将训练组检测到的11493、6429、8245、5335和2538等5个蛋白质峰作为标记,用于检测盲试组,显示诊断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达到92.4%。另外,SELDI标记模式在检测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时敏感性为91.4%,远高于对小细胞肺癌的检测,在检测I/Ⅱ期肺癌时的诊断敏感性为79.1%。A.Alzetani et al[12]利用SELDI,采用CM10和IMAC蛋白芯片,对170例血清标本进行研究(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5例正常人群、25例肺癌术后患者),并以Wilcoxon rank test的统计方法来检测不同表达的峰值。采用CM10芯片初步检测3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8例正常人群及17例术后患者后发现19个不同的峰值表达(P<0.01),但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术后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采用IMAC芯片检测所有标本,发现40个有差别意义的峰值(P<0.01)。以此资料区分患者,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高于75%,对于术后患者一些肿瘤相关峰值可恢复到正常状态。综上研究表明,SELDITOFMS技术可用于检测肺癌和癌前肺上皮细胞恶性蛋白信号,以筛选肺癌的高危人群。

2.3 乳腺癌的研究 对于乳腺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已经比较成熟,LI等[13]用SELDITOFMS技术及配套蛋白质芯片,检测49例乳腺癌和37例非乳腺癌疾病患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并运用SPSS 10.0软件判别分析处理数据和筛选标志物,建立了三个诊断模型。组合构建的诊断模型I包括6个蛋白质峰,质荷比分别为8611、16827、25711、28931、25485和2437,鉴别乳腺癌和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78.4%。组合的诊断模型Ⅱ也包括6个蛋白质峰,其质荷比分别为4470、10854、19193、3883、2011和7470,鉴别I期乳腺癌与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9.2%。组合的诊断模型Ⅲ包括5个蛋白质峰,其质荷比分别为2726、27014、2247、4477和19333,鉴别I期与Ⅱ~Ⅳ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93.3%。胡跃等[14]利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0FMS)技术及其配套蛋白质芯片,对49例乳腺癌患者和33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组图谱进行检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软件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以全部25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峰的数据构建完整诊断模型,以差异最大的4个峰的数据构建简化诊断模型。完整模型盲法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15/18)和88.89%(8/9),对早期和中晚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0.00%(9/10)和75.00%(6/8);简化模型盲法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13/17)和90.00%(9/10),3例早期乳腺癌均被其准确检出100.00%(3/3),对中晚期乳腺癌的检出率为71.43%(10/14)。两模型灵敏度、特异度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早期和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treckfus等[15]检测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女性的唾液标本,发现质核比分别为18000、113000、170000、228000、287000的5个蛋白质峰在乳腺癌唾液样本中高表达,它们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记物。

3 问题与展望

SELDITOFMS蛋白质组学检测用于临床上肿瘤的早期诊断还需解决以下问题:(1)芯片测试的标准化、重复性和质量保证;(2)如何提高上样量,降低样品中高丰度蛋白对低分子量和低丰度肿瘤标志的干扰;(3)经质谱检测的蛋白后续鉴定需要生物信息学技术平台的支持,尚需开发更先进的配套蛋白质芯片分析软件;(4)芯片的成本较高;(5)如何正确评价已发现的蛋白质生物标记的特异性是非常重要,必须证实这种标记物在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有效性,能够对高危险人群中的个体做出评价、区分等。这些问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其能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因为蛋白质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的一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方法,以质谱分析替代传统的免疫诊断也是一种新的肿瘤诊断模式,SELDITOFMS质谱蛋白质芯片结合二者的优势为寻找肿瘤标志物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目前也在多种肿瘤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项技术因其快速、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及可全自动化分析的特点,必将能成为胸部恶性肿瘤标志物筛选、早期检测、分级、疗效及预后判定、寻找药物治疗特异性靶目标的关键技术,在胸部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Britten RA,Hardy C,Vlahou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reproducible low mass SELDI protein profiles specific to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J].Oncol Rep,2005,14(5):1323~1330.

[2] Semmes OJ,Feng Z,Adam BL,et al.Evaluation of serum protein profiling by 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I.Assessment of platform reproducibility[J].Clin Chem, 2005,51(1):102~112.

[3] Melle C,Emst G,Schimmet B,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epsinogen C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gastric cancer using a histoproteomic approach[J].J Proteome Res,2005,4(5):1799~804.

[4] Yasuharu Hayashida,Kazufumi Honda,Yoshiaki Osaka,et al. Possible Prediction of Chemoradiosensitivity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Serum Protein Profiling[J].Clin Cancer Res, 2005,11(22):8042~8047.

[5] Wang LD,Wang DC,Zheng S,et al. Serum proteomic profiles of the subjects with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and cancerous lesions from Linzhou, an area with high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Henan Province, Northern China[J].AiZheng,2006,25(5):549~54.

[6] Yu WF,Zheng LW,Wang SJ,et al.Establishment of diagnostic model of 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 patterns for cardia cancer in high incidence area and its clinical value[J].Clinical Focus,2006,21(12):841~844.

[7] 张红蕾,高春芳,王秀丽等.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食管鳞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4):280~282.

[8] Liu CZ,Zhu PY,Shi MX, et al.Serum Proteomic Spectra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Analyzed with IMAC3 Protein Chip[J].Chinese Jounal of Cancer,2008,27(3):272~278.

[9] Zhukov TA,Johanson RA,Cantor AB,et al.Discovery of distinct protein profiles specific for lung tumors and premalignant lung lesions by SELDI mass spectrometry[J].Lung Cancer,2003,40(3):267.

[10]Xiao XY,Tang Y,Wei XP,et al.A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biomarkers in serum[J].Biomed Environ Sci,2003,16(2):140.

[11]Yang SY, Xiao XY, Zhang WG, et al. Application of serum SELDI proteomic patterns in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J]. BMC Cancer,2005,5(83).

[12]A.Alzetani,D.G.Ward,S.Rathinam,et al.The effect of surgical resection on serum proteomic profil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7,25:21143.

[13]Li J,Zhang Z,Rosenzweig J,et al.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biomarkers to detect breast cancer[J].Clin Chem,2002,48:1296~1304.

第7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清总唾液酸(TSA)含量及血液流变学主要参数的变化。

方法 采用快速化学比浊法试剂盒进行检测。

结果 35例糖尿病患者血清TSA浓度(634.51±161.3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98.12±98.19)mg/L(P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清TS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液黏度明显增大。

[关键词] 糖尿病;唾液酸;血液流变学

唾液酸(SA)是神经氨酸的乙酰化衍生物。血清SA浓度检测已作为恶性肿瘤诊断的一项敏感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1,2]。近年来发现血清TSA浓度检测是预测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报因子[3],国内外对糖尿病患者血清TSA含量检测的报道越来越多[4~6]。本文检测了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A,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1.1 糖尿病组 检测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老年病科住院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9例,女16例,年龄37~72岁,平均57岁。

1.1.2 健康对照组 检测40例,均为我院工作人员,经全面健康查体,无心脑血管等影响TSA结果的相关疾病。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2岁,平均54岁。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1.2.1 标本收集 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待检。

1.2.2 检测方法 血清TSA检测采用伊利康化学快速比浊法试剂盒,出专人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在意大利产半自动生化仪上进行检测。血糖检测采用中生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剂盒,在意大利生产的AUTOLAB-18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检测。

1.2.3 血液流变学 主要参数检测采用重庆麦迪克MDK-3200KS双通道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2 结果

2.1 检测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A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 2型糖尿病组血清TSA含量为(634.51±161.30)mg/L;健康对照组为(498.12±98.19)mg/L。两组相比较血清TSA含量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高,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主要参数比较 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液屈服应力、卡松黏度等均有非常显著性增大(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高血糖使患者血中黏多糖升高,在动脉和较小血管中沉积增加,使血液中糖苷转移酶与半乳糖苷转移酶活力增强,而使糖蛋白合成增加,糖化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在毛细血管基膜引起更强的交织作用,使基膜增厚,易引起血管病变[4]。SA是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和糖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血清糖蛋白以及哺乳动物的黏液腺中,它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SA含量升高是由于SA为受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参与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调节过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体内脂肪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中SA分解释放增加,循环血液中SA含量升高,因此受体异常是影响糖尿病患者SA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清TSA均值为(614.51±161.3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98.12±98.19)mg/L的结果(P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主要与糖代谢紊乱有关。在高血糖状态下,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糖化,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程度与微血管淤血和血管病变相一致[10]。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使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是导致慢性病并发症,尤其是血管性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性病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改善微循环,可有效地防止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研究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及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示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并发症发生发展规律有积极意义。本组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全血黏度(高、中、低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张显忠,郭爱军.血清唾液酸含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26(6):517-519.

2 安银东,杨聚才,王虹,等.血清总唾液酸和脂结合唾液酸测定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14(1):39-40.

3 陈国瑞,蔡元元,李希圣,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测定及其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3(4):244-245.

4 高辉,甘海珠,王瑛,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唾液酸的观察.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2,3(2):126-127.

5 Crook MA,Khandhadia S,Lumb P,et al.No difference in serum sialic acid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from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ic retinopathy.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0,47:147-150.

6 Crook MA,Cartwright K,Lumb P,et al.Serum sialic acid in young Type1 diabetic patients.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0,47:119-122.

7 尹正,张玉英,崔连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唾液酸和α1酸性糖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6):555-556.

8 Crook MA,Tutt P,Pickup J,et al.Elevated serum sial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NIDDM and relationship to blood pressure and retinophathy.Diabetes Care,1994,16:57-59.

第8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SCC-Ag;NSE;Cyfra21-l;肺癌;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95-03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亡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因肺癌早期症状的不典型及多样性,导致早期肺癌误诊漏诊率很高,因此,如何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肺癌的诊断主要靠影像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纤支镜检查及经皮肺穿[1]。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是现代肿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单一标志物的测定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35例,患者年龄33~79岁,平均(59.8±10.2)岁。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83例,设为肺癌组,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35±11.09)岁,腺癌34例,小细胞肺癌19例,鳞癌30例。诊断为肺良性疾病组患者52例,设为良性组,男35例,女17例,平均(59.91±10.17)岁,支气管肺炎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结核7例,肺炎性假瘤1例。选取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4±11.2)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检查

采用GE speedbright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30~150kV,240mA,准直0.5mm×16/1.25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全部病例均深吸气后常规作胸部连续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mm,病变区改用层厚为3mm靶扫描。病情不明时进行增强扫描。CT片均经2位具有副主任医师工作经验的专家审阅并确诊。

1.3 临床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

所有研究对象皆进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l9片断(Cyfra21-1)分别及联合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管,每管3mL,保存于-30℃备用,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测定仪器为大龙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联合检测阳性的标准为:阳性:3项指标中只要符合1项阳性;阴性:3项皆为阴性。影像学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NSE+SCC-Ag+Cyfra21-1)阳性标准判断方法同上。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肺癌的影像学特点

CT对检出支气管腔内小结节或局限性支气管管壁增厚、区分肿瘤与远端阻塞性改变、检出转移性病变等均显著优于平片。CT示,孤立性结节及肿块,边缘欠光滑,形态欠规则,肿块密度增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转移。鳞癌及肺小细胞癌的CT征象见图1、2。中央型鳞癌CT征象见图3。左下肺腺癌CT征象见图4。

2.2 三组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检查及联合检查比较

肺癌组NSE、SCC-Ag、Cyfra21-1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良性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肺癌各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检查及联合检查比较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三组间比较,小细胞癌的NSE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腺癌(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其确诊时已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时机,因而早期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期检出和早期诊断是肺癌胸部影像检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放射科日常工作常需解决的主要问题[3]。

CT已成为肺癌早期检出、诊断与鉴别、分期、疗效评价及终生随访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应用低剂量螺旋CT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能提高肺癌早期检出率和手术根治率,其假阳性率和性价比目前尚未定论,是国内外临床研究争论的焦点[4]。

NSE存在于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或神经内分泌组织的肿瘤细胞内。含NSE的肿瘤细胞破裂后使NSE扩散到血中,引起血中NSE水平增高。NSE浓度的高低与肺癌的扩散情况有直接关系。如肿瘤处于局限期,NSE异常增高者仅占50%;如肿瘤已扩散,则NSE异常增高者达100%[5]。

本研究肺癌组NSE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良性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YFRA21-1是一个对非小细胞肺癌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光其对肺鳞癌,NSE是小细胞肺癌的敏惑标志物,CYFRA21-1是一个较好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指标。由本研究可见CYFRA21-l对鳞癌敏感,CEA对腺癌敏感、NSE对小细胞肺癌相对敏感。本研究中,肺癌组Cyfra21-1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良性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计旺,候朝华.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24-2226.

[2] 刘渡,陈健,王风丽.原发性肺癌几种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01,22(11):1029-1030.

[3] 左建新,刘阳,周乃康.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4):260-262.

[4] 周洁,谭理连.肺癌CT影像表现与p53、Ki-67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关系研究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1):54-56.

[5] 赵洪祥.肺癌32例胸内淋巴管引流和淋巴转移影像学检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1):37-38.

[6] 彭保成,刘斌,孙长录,等.影像学检查联合NSE、SCC-Ag、Cyfra21-1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63-164.

第9篇:血清学检测范文

【关键字】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AFP、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5-02

临床检测血清AFP中,应该对患者采用有效生长激素检测方式,这样才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提升患者的身体健康质量,提高治病疗效【1】。以下针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进行血清标本收集工作, 本次研究的血清标本采集中,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在2小时内,对清晨空腹患者抽取静脉血3 ml,并排除患者有先天性疾病、心肝重要器官疾病;试验仪器包括德国罗氏公司的检测试剂盒,以及电化学分析仪、放射免疫分析仪、深低温;将患者随机分配成对照组与试验组,且在每组中都具有5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患者在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年龄等资料方面,相互进行比较后,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将会使用XAKP- 2000A/02 型 γ 计数仪【2】,并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的AFP 试剂盒,对患者的待检测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使检测物浓度在12.5~8000umol/L范围间,进行放射免疫法检测;对试验组患儿50例血清标本检测中,将会使用KL1- e411 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3】,并稀释其检测样本的梯度,可以保持检测物浓度为12.5~8000umol/L,进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对两组检测方法比较中,分析比对其检测血清AFP水平差异,考察其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两组检测方法中的低值、中值、高值进行记录试验,且测定每日测定每份样本22次,连续测20天,并考察批内CV值。

1.3 统计处理

对本次两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4】,针对最后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 在数据处理之中,计量资料我们将会用t检验进行比较,技术资料用x2检验,设置统计学的水准是a=0.05。

2结果

两组检测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线性范围更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精密、灵敏度度更高,其两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P

3讨论

据悉,血清AFP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标志物,是最灵敏性、特异性的肿瘤标志,在临床肿瘤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血清AFP检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才可以取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诊断检测血清AFP中化学发光免疫法,较常规放射免疫法检验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灵敏性、高度特异性。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应用化学发光系统作为抗原抗体反应指示系统,定量检测抗原、抗体,并应用发光剂标记抗体,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采用机器自动加样,具有准确性,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线性范围较放射免疫法检测更宽,更适宜于临床检测 血清AFP。在血清AFP测定中,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查,可以采用高度的特异性抗体【5】,有效起到清除样本干扰的作用,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减少误差,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AFP,临床检验效果更稳定。

由上可知,在临床中对血清AFP检测中,应用放射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进行检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较放射免疫法更具应用优势,具有更好重复性,精密度高,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实际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红祥. 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7)

[2] 章茂友. 放射免疫法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36)

[3] 张改英,王耀荣. 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浓度的比较[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1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