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机原理范文

微机原理精选(九篇)

微机原理

第1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微机原理;单片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7-0074-03

0 引 言

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现今大多数院校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信息工程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微机原理偏向于原理性的介绍,涉及的实验比较简单;而单片机则更偏向于应用性,涉及的实验较多。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过程及使用的芯片及编程的的方式非常类似。大多数院校选择先开设微机原理的课程,在随后的一个学期开设单片机的课程。这样的选择在逻辑上没有错误,可毕竟这两门课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的内容既相关又有明显的区别,前后开课会使得学生可能产生忘了前面、记不住后面的感觉,同时两门课的相似点又使得学生区分不清,对内容产生混淆。而实验的环节,用的实验箱不同,虽然芯片不同,学生也仅仅为做而做。在实际教学中,会经常碰到学生提出“微机原理的汇编语言编程要分段(segment),而单片机的汇编语言编程为何不分段”、“微机原理课里的标志寄存器有16位,为什么单片机里才有8位”等问题。此外,这两门课一般都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教师备课时不由得对比着备课,在教学中自然把两门课相关知识点进行描述或比较,使得单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无形中被占用。对此,以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现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 课程改革思路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原理和结构,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一款比较经典的CPU和以该CPU为中心的总线、存储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处理以及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的方法;同时,还涉及了诸如8255、8259A等一些芯片的运用及接口编程知识,微机原理及应用偏向于原理性的阐述。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是针对某类型已经非常成熟的单片机型号,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单片微型机以及针对实现不同的功能进行编程的知识,该课程更偏向于应用。

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既有很大交叉,又有各自的特点:微机原理及应用理论更系统,单片机应用性更强。独立开设两门课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复和各自重点的缺失。由此,针对这两门课程授课过程中的不足,笔者有了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改革的想法。即:同步开课,结合实际教授理论内容,合理分配实验学时等。

2 教学方面

2.1 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方面,笔者对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微机原理基于冯·诺依曼结构,这种理论更易于学生了解计算机体系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方式;单片机本质上也是计算机系统,只是性能弱,功能单一。因此,在理论讲课过程中,应该以微机原理为主,同时针对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的明显不同,比如同是45H,在微机原理中是立即数,在单片机中是存储的地址等,在这方面加以重点讲解。微机原理的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如果对知识点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不够,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不高。单片机原理课程主要基于80C51单片机进行讲解,并介绍单片机的特点、在片资源、汇编语言编程、片内接口及中断、通信及A/D、D/A转换等。在这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和微机原理相冲突的地方,不论讲解与否,势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讲授的连贯和流畅,因此,必须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第2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微机继电保护;原理;发展

前言

基于微处理器来构成的数字电路,则为计算机保护装置,一般情况下会把计算机保护装置称之为微机保护。近年来,微机保护装置会应用在100kV左右的变电站中,然而220kV以上的变电站一般通过对不同原理的微机保护装置的应用,来实现微机保护的运行。并且,微机型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和监控系统构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控制室的保护装置会把微机监控系统中所具备的运行情况,合理的传递到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利用远程操作手段,对投切保护装置进行详细的查看,以此来切换保护定值。微机保护强有力的改善了传统继电保护中存在的硬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便于操作微机软件,使得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无可限量。

一、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微机继电保护包含:高压电容电抗器保护、高压电动机保护、厂用变压器保护、母联备自投保护、母联分段保护等。微机继电保护和传统继电保护相比较,在保护性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布线逻辑上所显现出的复杂结构特点,传统继电保护的各个功能都是利用相关的连线和硬件设备构成,然而微机继电保护,是通过有效运行微机系统中所具备的不同程序来达成的。微机继电保护和传统继电保护的差异显著的体现出,微机继电保护的优越特性:

1.1较强的经济型。

1.2大幅度提升了保护的可靠性及保护性能。

1.3提升多种保护动作的正确率。

1.4简化了定期的校验流程,并实现运行维护的便捷、灵活的目的。

1.5更加便捷的获取到不同形式下的附加功能。

可是,微机继电保护也会造成一些局限性的阻碍因素,例如:无法移植微机装置中的软件,无法更新微机装置中长期使用的硬件。需要通过对微机装置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并引入对微机继电保护的原理的研究,才能够改善这一系列阻碍到继电保护的因素。

二、微机继电保护的原理研究

微机继电保护和传统模拟式继电保护相比较,最大的区别为:传统模拟式继电保护使用的是软件,而微机继电保护使用的是数字继电器来实现保护功能。继电保护有较多的种类,根据保护对象来分类,包含线路保护和原件保护等。根据保护原理进行分类,包含:电流保护、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而无论哪种保护在算法的应用上,都是为了计算出保护对象运行特点的各个物理量,例如:电流、电压等有效值。广泛应用在微机继电保护中的算法分别为:微积分算法、傅里叶算法,在后备保护方面,具体采用的是微积分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达到每周波12点的高精度目的[1]。

微机继电保护软件的程序包含三个类别:其一,主程序。自检循环和初始化两部分构成了主程序,能够完成工作过程中对工作状态的确认、对定值的调用等工作。其二,采样中断程序。由三项内容构成了采样中断程序,分别为:电压自检、电流自检、采样电流实变量元件。其三,故障处理程序。该程序能够完成微机继电保护的相关保护功能,装置在复位或上电之后,需保护主程序的运行,并要每隔5/3ms才能执行一次采样中断服务程序,同时可以断定电流突变量气动元件能否正常动作。如果无法正常动作,需要中断执行程序,并转入到主程序中。如果正常动作,中断执行程序之后,需及时返回到故障程序中,达到保护功能的目的,指导主控程序能够在正常运行时停止[2]。图1为微机继电保护软件程序的结构:

微机继电保护软件共包含两部分,分别为:接口软件、保护软件。保护软件中的配置主要是中断服务程序和主程序。而接口处负责的是人机接口软件,所具备的程序包含:监控程序和运行程序,在运行模式下才能够执行运行程序,在调试模式下主要执行的是监控程序。保护软件工作状态包含:不对应、调试、运行三种。工作状态不同的情况下,所对应的程度也会有所异同。

2.1运行状态的工作原理

运行状态下的“工作”位置上需设置开关,在“禁止”的位置需设置定值固化开关,而定值拨轮开关需设置在运行定值区域,在“巡检”位置设置接口插件巡检开关,若保护运行灯亮起,要投入相应的保护功能,以此来促进运行工作的顺畅开展。运行状态下的工作共四个步骤,分别为:显示与打印保护定值、修改与显示运行时钟、显示与打印故障报告、显示与打印采样报告。

2.2不对应状态的工作原理

在运行状态下,才能够展开不对应状态工作,对于不对应状态来说,需要将随意一个保护插件中的工作方式开关从“工作”位转移到“调试”位,插件无需复位。在不对应状态下,保护插件只具备运行一些中断服务程序的采集数据功能。不对应状态可以用在精度采样、调试数据采集系统等情况下。

2.3调试状态的工作原理

调试的过程是将CPU插件开关从“工作”位转移到“调试”位,同时将CPU插件复位。若在这种调试状态下,保护插件运行中的OP灯灭,保护功能和数据采集都将退出。调试状态下的工作共三个步骤,分别为:输入定制、保护版本显示、CRC码检验、试验。

三、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研究

对于国内与国外的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需求来说,在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上,能够归结为:人工智能化、通信数据一体化、网络共享化和计算机一体化等。安全指标得到控制,才能够保证检验工作的顺畅性,即提升安全性就说明已经提升了生产率。继电保护装置实际上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网络是较为实用的智能终端。能够从网络信息中获得设备运行所必需的数据资料,并有效的传递到网络控制中心。因此,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不单能够将达到继电保护功能有效性的目的,还能够达成控制、收集数据的功能,也就是说已充分实现测量、控制、保护一体化。

结语:在不断研究微机保护装置的过程中,保护软件、微机保护算法等得到了显著的成就。智能化保护方案成为了提升继电保护性能的主要原理。使得微机继电保护朝向智能化、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各种安全技术方案,从而使设备运行达到了安全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王文彬.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11(08):152-158.

[2]丁刚.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10(07):123-131.

第3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 《微机原理》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微机原理》已成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除确保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内容之外,还必须同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保持同步[1]。目前该课程面向我院的自动化、自动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开设,作为这样一门涉及硬软件技术且知识面宽、系统性强的课程,授课学时少(32学时),无疑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本文阐述了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探索。

2.有针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冯博琴编著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作为教材,针对本课程教学学时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1]。以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理论为重点,以整机概念的建立为核心,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微处理器工作原理部分以8088微处理器为核心,介绍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引脚功能、工作模式及时序,并重点介绍其编程结构及存储器组织,在此基础上对比8086微处理器的不同;对于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教学中应从大处入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8086汇编源程序基本结构框架的搭建方法,不要过多纠结于汇编语言的各种语法细节,从而掌握8086汇编编程方法;而对于存储扩展、接口电路工作原理及设计部分的内容,则放在《微机原理》课程结束后紧随其后开设的64学时《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中介绍;为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对于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数据传输方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等知识进行补充介绍,以使教学内容不致落伍[2]。在解决少学时授课内容有限的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作为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教师写板书、画图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达到使讲解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学生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指令在微处理器中的执行流程,清楚地看到微处理器各部件在执行指令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师生的互动效果,在某些更适合板书讲授的内容,例如汇编程序设计部分比较完整的程序设计举例,灵活地采用板书,通过教学互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1)通过有意识地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关键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3]。例如寻址方式是指令系统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在学习时应联系8088的存储器组织,以便对各种寻址方式所对应的寻址范围有明晰的领会。在掌握了寻址方式的基础上,再学习指令系统就会容易许多,这时重点主要放在指令功能的介绍、使用时的注意要点等,在讲授中应注意相似类比、相异突出,使学生对以往枯燥的指令系统学习能有更好的掌握。(2)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遗忘的过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更是如此,由于本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程门数多加之难度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吃力,在学习新知识时穿插复习旧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提问或回忆本课程已讲过的相关重点内容的方式,会使学生加深记忆,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难点精讲,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安排一定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巩固知识。(3)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比较式、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是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关键步骤,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讲解了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后,可启发学生8088系统若要完成硬件定时功能如何通过8253实现,通过鼓励自学、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目的。(4)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实践教学应充分融合理论教学的知识要点,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对微机的硬件将会有进一步了解,并对汇编语言编程有较好的掌握。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启发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实验现象,在查错、改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设备陈旧,故障率较高,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一些综合实验的搭建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灌注式学习,而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规律,并培养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这门比较典型的课程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自觉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通过在我院三个专业中进行少学时《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并建立起系统和应用的思想,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微机原理 微处理器 课程教学 改革创新 多媒体技术

《微机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均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系统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编程技术、硬件的连接,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掌握微机电子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且具有初步的开发能力。针对这样的现状,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微机原理》的课程教学应该改革和创新。

一、改革教学内容 与新技术同步

《微机原理》课程的信息量大、知识点比较零散、抽象、理论性很强,而课时有限,因此,对微机原理教学内容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要紧跟微机发展的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微机原理课程的精髓。

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在传统8086/8088微处理器的基础之上,增加对现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介绍,以Intel 80x86为核心,增加对高新技术的介绍以及总线等相关内容的讲解。并将硬件实现与汇编语言编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正确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为学生将来从事有关微型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数字通信、工业控制、高级语言的编程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要保证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自己讲课的内容要熟练,要合理组织,要重点突出有吸引力。同时要求教师要知识面宽广,适时将相关学科和现代的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扩充在教学内容中,使传统理论、已有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相结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把讲课内容用相应的思维方法组织、表达出来,使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思考,掌握所学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形象生动的画面演示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再将形象的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这样的知识就不是僵化的,而是生动的,这样的教学就不是乏味的,而是趣味盎然的了。

下图以堆放积木为例,直观而又形象地演示了把寄存器AX、BX、CX的内容压栈保护,然后执行其它程序,接着按相反顺序把堆栈内容弹出到CX、BX、AX过程的一幕,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后进先出”和“数据保护”这两个结论。

2、发挥多媒体交互式特性

播放开始,机器一边发话:“把对角线上各个部件与两边的功能说明画线连接起来!”,一边作划线示范动作。学生可以按照“操作说明”里的方法,用模拟笔逐个连线,全部完成后,点击“ALL ANSWER”按钮,由电脑给出正确答案;也可以每画出一条线,点击对应部件,立即得到答案。然后学生进行自我验证,也可以相互讨论。然后用模拟橡皮擦除自己不正确的连线。点击“CLEAR”按钮,清除全部答案。没有答对的学生,可以重做一遍,这就顾及到了个体学生的差异性。实践证明,只要重做三遍,所有学生都可以正确连线,比一般的课堂练习效果好多了,特别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三、改革实验教学 注重实践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还应及时更新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工程应用和科研实践,利用先进的实验平台提供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和安排实验内容,并适当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技术指导上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把握好学生所选课题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以适应微机技术发展的潮流和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二是要做好设计方案、设计方法的把握,以及技术资料的查询和技术文件整理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通过系统的实践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接受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法 培养综合能力

第5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微机原理;多媒体;比喻;C语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应用接口芯片进行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学生入学门槛有所放低,学生总体素质也有所下降,所以如何上好《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微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多,并具有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等特点,再加上计划课时有限,导致教师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门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差,普遍感到这门课难学、难懂,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总体概念建立不起来,思路不清晰,学习这门课的角度掌握不准确。

二、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状况,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学习的侧重点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我们可以演示规范的电子表格,播放一段幻灯片作引导;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我们也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微机应用的例子开始。如多点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传感器A/D转换电路采集温度、压力等;利用8255A芯片控制LED数码管的亮和灭,模拟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系统等。通过这些演示,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了解人们是怎样用微机进行控制的,知道应用微机操作的具体过程。比如在对红绿灯的演示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意通过键盘改变程序的内容,使灯亮的盏数发生变化,延时时间加长或缩短,并且在操作中我们也可有意将程序改错,观察数码或屏幕显示的错误信息,然后再改正过来正确显示,从而使学生了解人机是怎样会话的、人们的意图是怎样通过编写程序控制微机实现的。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该课程的侧重点,掌握编程和接口连接的方法,并能向微机发出命令进行控制操作。

2. 明确从应用的角度学习微机原理,将微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

要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我们就应先从使用的角度、而不是从维修的角度详细讲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如汽车是人的代步工具,从使用角度来说应学习驾驶技术、考驾照,而不是学一定难度的维修;同样电脑代替不了人脑,但其作为一种工具,可帮助人们实现工业、交通的自动控制。所以,按照心理学上认知规律,要先从应用角度学会如何操作微机,实现其控制功能,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对整体微机系统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对微机故障进行维修。因此,对于编程序要着重学习CPU的寄存器、中断方式、存储器的地址分配、端口地址等,对于接口的连接要熟悉典型接口芯片的功能、各个引脚特性、工作方式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1.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由于微机内部芯片的高度集成化,其工作原理讲解起来比较抽象,工作过程难于理解。特别像寄存器、存储单元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复杂的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各种图比较多,如原理图、时序图以及流程图等,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费时又不规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很快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重点内容可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需强调的内容可用闪烁方式显示,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既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以整齐、美观和可重现等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原本枯燥的硬件课程讲解得生动易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形象比喻,深入浅出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该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拿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作比喻,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寻址方式,指令操作首先要寻找操作对象的操作数,为提高CPU的运行速度,CPU中设有寄存器可暂存数据,而数据主要存在存储器中。若操作数在寄存器中可直接找到,就是直接寻址;若操作数在存储器中不能直接找到,可通过寄存器中的有关信息找到,即寄存器间接寻址。我们可用去宿舍找学生作比喻,若知道学生的具体房间号,可以直接去找(直接寻址),不知道可以去宿舍值班室询问,得知学生房间号后再找到学生,这就类似于寄存器的间接寻址。

又如中断引入解决了高速CPU与低速外设信息的交换问题,CPU由被动变为主动,采用分时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如何使学生理解中断的执行过程,我们可用优秀售货员或以教学讲课中学生有问题举手提问作比喻,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并作出回答,即为响应中断和执行教学中断服务的程序过程。

另外,刷新可用慢撒气的自行车作比喻,中断扩展电路8259A可比作经理的秘书等。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多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通过恰当的比喻会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结合C语言学习汇编语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刺激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习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已有了高级语言的基础,如C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熟知的事物恰当地运用类比,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很浓,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容易遗忘,而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两种语言设计中相似之处较多:(1)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分析题目确定算法、画程序流程图、编写源程序、上机调试。(2)程序的四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分支)、循环、函数(子程序)。(3)典型程序的算法:找最大值、最小值,冒泡排序,对分查找等。

又如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输入、输出部分中,C语言是高级语言,输入、输出分别由赋值语句、输入函数(scanf)、输出函数(printf)实现,如X=3对于数据放在哪不用考虑;而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因此编程应了解对应微型机的结构,如存储区的地址分配、外设端口地址分配,然后分配程序所要使用的存储器、寄存器,规定数据输入、输出的方式等。因此,用汇编语言要考虑数据放在存储器哪个单元,如何找到即用什么寻址方式取出操作数,数据处理完后还要考虑放回到哪个存储单元,或通过哪个端口输出等。

这样,结合C语言学习汇编语言,既便于学生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C语言内容的掌握。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我们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总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荣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5.

[2]陈裕国.类比法、关联法在微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第6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动手能力 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 TP3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5-02

《微机原理》这门课是学分制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重点建设的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工科电子类及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述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INTEL 80X86系列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培养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与常用外设的硬件连接等知识,是学生初步具有应用危机系统软、硬件的能力,为更广泛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深造计算机相关专业或从事IT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然而,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一些非电类专业,如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程序设计语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先修课的基础并不牢固,也未进行生产实习,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构造还不十分了解。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微机原理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基础知识时略显枯燥,无法理解内部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工作过程,在接触接口芯片应用系统分析及设计技术这部分知识点时,觉得难以理解;在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术时,觉得指令晦涩难懂,无从下手。加之实验项目设置死板,并且大多数是以实验箱为主,学生只做简单连线,使用实验指导书上现有的程序敲入运行再根据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报告即可,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用汇编语言设计硬件驱动和控制程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主动型没有的到发挥,实际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后续再进行软、硬件结合的综合项目开发就会非常困难了。基于这些原因,进行《微机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近些年来,结合以上这些问题,并根据对不同专业学生课堂授课经验和实验辅导过程,我们从教案编排,授课方法和教学实践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培养方案,重新编排、整合教案

《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我们除了针对电气与自动化控制、测控技术、信息工程专业开设外,还特别在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专业的第5学期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门综合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硬件,开发硬件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工业自动化、测控和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中进行综合的应用。一般专业开课课时为56课时,可以根据所定教材依章节进行讲授。但是像应用物理,特别是应用数学专业,我们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要求低于其他专业,所以一般课时安排为48课时。在较少的课时下,如何让学生掌握整个课程对应的知识点,并深入理解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就应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整合编排了。我们可以采取分散知识点[2]的方法,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整合为12个知识点,每次课讲授一个知识点。例如,在以往的授课方案中,在介绍完8088CPU的引脚及功能后,紧接着会介绍CPU的功能结构包括内部EU及BIU和14个寄存器,以及存储器组织,然后才介绍CPU作为芯片的工作时序。而在工作时序的讲解过程中又会大量引用CPU的各个引脚介绍不同时钟周期的工作过程[1]。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芯片,各引脚的名称和作用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授课进程较快,学生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引脚功能的情况下,又要记忆寄存器名称、作用和分段存储的原理,这样造成了知识点的记忆断裂,最后在学习工作时序时就会完全想不起来各个引脚的功能,影响了学生对总线周期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整合:先介绍8086CPU的特点,再介绍功能结构和存储器组织,让学生对CPU的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然后再讲CPU芯片的引脚功能,再趁热打铁结合各引脚不同时钟周期的工作讲解CPU芯片的工作时序。再比如,操作数的寻址方式这个知识点也是很重要却不容易理解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教材是将所有寻址方式混杂在一起不分类型的安排,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整合:先介绍计算机内部操作数的类型--立即数,寄存器操作数,存储器操作数。接着分析计算机在执行指令时是如何寻找这些操作数的,也即操作数的寻址方式问题,所以由此就产生了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和存储器寻址这三大类寻址方式,在存储器寻址方式这一大类下,再讲解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等寻址方式,这样一体化安排,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通过生活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授课方法中,老师往往采取板书授课或者多媒体授课,在一堂课中,不停的在黑板上写,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或者在讲PPT过程中不断地翻页。单纯的使用这两种方法都会使学生难以集中思想去听完完整的50分钟,所以课堂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不断地启发下,详细复杂的知识点和芯片结构图等采用幻灯片放映,而各章节框架采用板书的形式,结合教师的设问和提问,不断让学生处于好奇和思考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师也摆脱了繁重的板书,学生也变得活跃而充满求知欲望,课堂效果良好。

比如,在区分寄存器与存储器时,我们可以把身体比作CPU,从生活中的储物袋对学生进行启发。要进行存储,可以把距离身体很近的裤兜比作寄存器,而将手中的大量购物袋比作存储器。当我们购物完毕,手中提着10个塑料袋,同时裤子上有四个口袋。当你有一块零钱时,你会把它存放到哪?学生只要稍作想象,就会答出存进裤兜,也就是寄存器中,因为这里方便存取。倘若存入10个塑料袋中的某一个,你要上车投币时,恐怕车走了,你的一元钱还没找到。通过这个例子启发学生,寄存器距离CPU近,虽然容量小,但是使用方便,存取速度快;而存储器容量大,但是进行数据存储时,存取速度慢,而且需要知道明确的地址。通过这个实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寄存器和存储器存取方法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再比如,CPU对存储器的操作方式分为读和写两种方式,很多学生分不清读操作和写操作的数据流向。如果将CPU比作大脑,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把书上的数据往脑子里读,同理从存储器向CPU传送数据时,称为为存储器读;我们在写字时,是把脑子里的事往书上写,同理由CPU向存储器传输数据时,称为存储器写。通过这种实例启发学生,还可以理解I/O指令中,IN输入指令为读外设,OUT输出指令为写外设指令。如果能把学生难以理解或记忆的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启发讲解,再抽象的问题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习惯后,学生会自发联想生活实际去理解问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堂效果良好。

3 调整实验大纲,因材施教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微机原理》这门课程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多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以真正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分析,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缺乏参与与学习的积极性[3]。传统的实验往往采用实验箱,学生通过简单连线和运行现有程序对芯片进行功能验证,即使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也是如此。在这种实验氛围下,学生对于较难的软硬件问题不愿动脑筋思考,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所以势必要对实验大纲和实验模式加以改革。

3.1 成立学研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各项实践项目,达到实践目的

以往的实验往往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学生按部就班照着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结果导致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是同一版本,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打破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发成立学研小组,由教师指导,开展与课程相关知识内容的程序设计和芯片与电路相结合的应用设计创新,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实践,不断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于此同时,新增一些综合实验和自主创新实验,以学研小组为中心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到芯片选择及程序填写的全过程;在毕业设计和生产实践等实际动手环节环节适当增加与微机原理相关的课题,给学生适当的展示机会,切实达到实践的目的。

3.2 结合课本知识,在实践中扩充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开发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接口芯片应用系统分析及设计技术这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只能死机硬背一些芯片的引脚功能和工作方式,实际应用起来觉得无从下手。而且很多课本上介绍的接口芯片在市面上实际应用已经很少,甚至不再生产了,这就导致在使用此类芯片时,只能靠实验箱内部集成的现有设计,这样大部分对理论知识理解都不够透彻的学生就无法真正学会芯片的应用,自主创新就更难了。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市面时下流行的系统开发工具,根据教学要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案例,拓宽学生知识面。

例如,在课本中定时器/计数器介绍的是8253A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教师在讲解该芯片应用的同时,还利用实践课为学生介绍了SONIX微控器开发系统,利用该开发系统就可以制做计时器了。微控制器开发系统根据应用系统的需求,可集硬件实际及软件调试和修改的完成于一身,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计算机系统,是专门用来开发微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工具,它通常由一台PC机、一个通用在线仿真器和一个编程器(也称烧写器)等组成,如图1所示。设计人员借助于PC机上运行的系统开发软件,就可以输入、删除、编辑用户程序,也可以把用户程序汇编成目标代码通过LPT口传送到仿真器,并通过仿真器在线运行和调试用户程序。编程器可以对微控器片内ROM进行编程和校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购买相关硬件器材,焊接了硬件电路板,将所需的程序烧录入芯片设计了时钟定时器。并且在实验课上给学生讲解了SONIX开发工具及使用方法,详细说明案例设计步骤及用到的相关硬件和内部的汇编程序,并让同学们了解了计时器的设计方法和编译原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开发的兴趣及深入研究的积极性,综合开发能力也通过该案例有了实质性提高。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手段几方面着手,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学生提高了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今后还应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创新设计竞赛,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应用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华艳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第7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微机原理;单片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H-4

1、引言

“微机原理与应用”,又名“微机系统与接口”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日常生活等行业广泛应用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航空宇航、自动化、理学院及相近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单片机相关的原理、指令系统、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时间为32/40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必修课为40学时)。

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基本确定了考研、择业或出国深造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性差异较大[1]。本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正是要进一步激发已有考研意向或对此方向有特殊爱好和特别才能的同学的科研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获得思维的扩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多、课时短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开展多模式教学

2.1 导入背景知识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因此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原各专业基础知识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博与专”的思想,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熟悉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跨专业的综合人才。

2.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强[2],课程时间相对非常紧张,因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本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32学时的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如表1所示。

2.3开展多模式教学

本课程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外,还穿插使用Medwin、Proteus等软件为学生现场编程和进行程序演示,比如灯的轮流点亮与熄灭,LED计数计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时为学生答疑,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另外,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命题和试卷,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3]。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

《学记》中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要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确保学生的主动性;

(2)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保障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增强互动、合作与竞争;

(4)设置课堂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增进学习积极性;

(5)利用事先编好的程序,通过多种软件为学生现场讲解演示,提高学生兴趣;

(6)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指导并鼓励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信。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能力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在本课程后,鼓励学生继续选修微机原理的实验课,或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5、 结论

综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吟飞. 工程基础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 8: 122

[2] 刘春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0(10): 75-77

第8篇:微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层次化教学;初探

根据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培养转型的需要,各高校都开始把课程和相关实践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微机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面向应用型培养计划的需求,因此,针对应用型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高年级阶段的一次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自动化专业的多门理论课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综合课程设计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资料和小组协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所有同学都做同一个题目,所有同学都完成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不利于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到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本次教改自动化专业三升四的同学,进行为期十天的课程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探索了层次化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在自动化2013级同学中进行了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的层次化教学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验内容的层次化

本次课程设计,根据教改要求,把原来的试验箱教学改成开放平台,基于MSP430的口袋版把实验内容进行了分层,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基础实验主要是针对微机原理课程内容,对微机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用键盘和LED状态显示,实验内容围绕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在原来课内实验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学生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内容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内容,从自动控制系统的角度,主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以及开环的控制,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在创新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做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微机原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或者引导学生把微机平台跟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比如跟电机拖动相结合完成电机的启动制动和调速,跟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变流技术,等等。

二教学方法层次化

针对基础的同学,让学生复习课程内容,对指导书内容进行熟悉,消化。对微控制器的内部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对接口功能熟悉,熟练掌握所使用的接口控制方法。必要时进行全体讲解。引导学生完成基础内容。针对综合阶段的同学,让学生自学实验内容,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实验项目,出现不懂的问题,自己查资料或者小组讨论解决。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及时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完成综合实验项目。主要是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基本的开环控制内容。针对创新型实验内容,教师要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实验创新点和可行性。协助同学选择器件,通过编程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

三考核层次化

针对不同学生实践不同的内容,分别打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对完成基础实验的同学,如果做的好也可以拿到优秀的成绩。从不同侧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进步比较大的同学进行考核倾斜,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考核的量化标准上。对做基础实验的同学,不仅要考核圆满完成实验内容,各项指标合格,还要考核学生实施过程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做综合实验的同学,不仅要考核综合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否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核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回答情况和实际做的情况给成绩。对做创新实践的同学,项目要有新意,能够用所学知识实现新的功能和新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对创新点和创新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在考核过程中有所体现。

四层次化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层次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基础薄弱的同学有了基础实践能力。中等的学生具备了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能够更加深入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出创新点。使每个同学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很好的实施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小结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层次化教学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改革探索,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践了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层次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此外,层次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面临的课题不同,出现的问题千差万别,就需要指导老师水平要高,能够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需要跟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评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郑英 刘同礼 郁佳佳 陈慧琴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永瑞.电子测量技术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3]刘文涛.单片机应用开发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微机原理范文

引言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http://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arm技术》、《微机式医学仪器》学习的纽带和桥梁。该课程涉及内容繁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而且面临cpu更新速度快的发展现状,无论是从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上来说,都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脱节《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cpu的结构及功能介绍、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系统、接口技术等。

目前有关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材很多,但提到该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联系的甚少,而且有些教材或者不提及32位gpu以及目前cpu的最新技术,或者在教材后面部分从较高层次对32位cpu中的进行阐述。由于学时有限,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知识基本上无法涉及,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离现实太远,将来用不上,因此学习时就带有一定的排斥性。

1.2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互动性羞 该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广,课程的软硬件系统关系非常紧密,而且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很重要,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际中理论教学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用电子教案结合板书进行讲析,而这种单纯的理论分析,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尤其是讲到cpu结构、指令系统、总线时序等知识点时,由于缺乏互动,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实验环节与教学环节脱离目前高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实验,大都采用实验箱,这些试验箱装置主要实现芯片功能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若干连接几根重要的连线即可出结果,基本上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即使是在最后的设计性实验中,也是由实验教师给出实验线路和程序,学生按线路连接,按程序敲入即可。这样的实验环节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进行应用型毕业设计起不到太大作用。

2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从第一章开始,就将该课程与相关先行课及后续课之间的关系用图示进行说明,并给出一些以往毕业生做过的控制系统实例,使学生对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另外课程安排上,在讲解8086功能结构、8086指令系统、存储器系统等章节时,可将32位cpu及双核酷睿等最新技术糅合其中,简要介绍80386的内部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系统与8086的异同,并给出相关网址或文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繁多抽象,不易于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借助于各种软件进行讲授。

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是该课程的难点,寻址方式灵活多样,指令繁多且不易记忆,对刚刚接触该课程的学生而言,要想很快掌握寻址方式及各条指令的功能并非易事。为了加深记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讲授存储器寻址方式时,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给学生演示出各种寻址方式下数据的流动情况,让学生能很清晰直观地看到内存的数据传递;在讲授指令系统时,首先将各条指令的英文进行解释,例如add、daa、aad这三条指令各自的含义用英文解释后再加以记忆就要比单纯记忆容易得多。

传统教学将汇编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调试工具一debug放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进行讲授,其实对该工具的介绍完全可以提前到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的讲授中。

该课程是一门软硬件结合的课程,硬件电路图多,线路复杂,用挂图或幻灯片均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讲授存储器扩展、各类接口电路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专门绘制电路图的软件protel绘制出电路图,对一些重要的控制线和状态线做出标注并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对protel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他们日后设计电路、绘制pcb图打下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采用开放性实验,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性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转贴于 http://

程,在实验课上,学生不仅http://能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的编程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排一些卓有成效的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纠错和硬件调试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自行设计系统打下基础。

传统的微机原理实验采用实验箱的方法,将程序固化在试验箱中,学生只需连几根线,调出程序运行,看见预期结果即可,这种枯燥的实验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会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开设实验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