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

第1篇: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范文

陈毕伍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着力点。一是着力加强思想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注重解疑释惑和政策落实,定期分析职工队伍思想情况,妥善解决各类实际困难,保持干部职工队伍思想稳定。二是着力提升外宣质量。坚持善待媒体、善交媒体、善用媒体,主动和媒体接触,主动为媒体服务,主动与媒体合作,围绕重点时期、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项目,策划重点宣传题材,展示广东海事科学发展新成就,进一步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推动发展。三是着力开展文化实践。继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层次、增活力、见成效。加强先进典型培树,深化学习杨庆文活动。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召开文化建设推进会,提炼和形成广东海事精神。筹建局荣誉室,推进“文化走廊”建设。

对这三个着力点的阐述,无疑成为整个广东海事系统2013年文化建设的“施政纲领”。回顾2013年的广东海事文化建设,也许以下关键词更能激起我们的一些回忆。

关键词一:海盾文化

海盾文化是对中国海事文化的自然延续和忠实传承。海盾文化发源于“海”,着力“盾”,保护、保卫、保障是其职责。海盾的要义就是海上安全屏障。海盾文化的共同愿景是:海事先锋。(“海事先锋”既是指海事工作冲锋在前的性质,也是指工作中创先争优,争当优秀的魄力。)海盾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恪尽职守,献身海事。2012年,海盾文化被评为交通运输部十大文化品牌。

关键词二:顺帆文化

顺帆文化,即顺民之意,安海之帆。“顺”与“逆”相对,有适合、服从之意,表示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之意。“帆”,船之导向。“帆”其本意是指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也指有帆的船。“船”是海事监管对象,工作重心,因此,取“帆”这个具有海事行业特色的象征,作为海事文化核心元素之一。

关键词三:中山海事核心价值理念

中山海事核心文化理念:敢为先、谦于行,乐为业、和于人。

敢为先——意即,(在思想上)敢为天下先,具有三个层面涵义:不惮于艰险,不安于现状,不囿于成规。

谦于行——意即,在行为上保持谦逊,具有三个层面涵义:不矜于往绩,不尚于空谈,不浮于表面。

乐为业——意即,愉快地从事本业,具有三个层面涵义:敬其业,精其业,乐其业。

和于人——意即,在人文环境、人际关系上和谐共融,具有三个层面涵义:人为本,扬正气,和为贵。

第2篇: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资源;高中历史;研究利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并利用网络、图书等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以往的课程资源利用来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开发,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培养,家国情怀教育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在对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对家国情怀教学内容上的开发、挖掘不够,另一方面,在教学结构上较为单一,主要是素材性的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情况无法满足新课改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需要教师重视并开发具有科学性、多样化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有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且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类相关资源的总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有丰富多样的来源、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如,各年级段的历史教科图书、互联网科技成果以及物质课程、人力课程资源等。教师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宗旨从核心而言应依托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入、清晰的了解,并油然而生对国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庭的拥护之情。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事迹,在当今时代,要求教育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在各历史时期的先贤风骨中都可强烈感知并成为教育的依托。

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来源

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有丰富多样的来源、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一是课程教材资源,包括教学活动所能够利用的所有素材及手段。如,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历史练习册、电子音像资料等,这其中使用最多的则是课程教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解析每一章节的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历史图片等,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学习并深入领会教学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并发自内心地产生家国情怀。二是校内校外的图书馆资源。这其中包含有大量通俗的历史读物,如历史小说、名人传记、历史图片及名人真迹等,都是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素材。真实的事件、人物事迹等有助于学生直观体验、感知历史并形成深切的家国情怀。三是课堂之外的社会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展开历史课堂教学的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其历史体验,还需要从社会视角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如,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以及带有各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历史课程资源。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及家国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身边社会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四是历史影音课程资源,包括大量历史影视作品。这些资源虽然丰富且题材多样,但是在选择上需要严格且慎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选择内容真实可信的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这类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五是网络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呈现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可是,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掌握好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利用,以发挥网络资源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六是教师及家庭人力资源。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在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者,其历史素养和道德修养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教学成果,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及品德修养,以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1]。另外,家庭也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教师要做好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家校结合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此以外,还包括学生身边的邻居,如,阅历丰富的老人等都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采访本地区老战士、老革命等,请他们真实再现革命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逐步培养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突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习惯方面。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利用中要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来进行[2]。这既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历史教学的深层次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抓手。为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生活化因素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如,在“中国民族政策与外交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我国自1949年开始,每间隔10年中国在民族政策与外交方面的政策及理念,并通过期间我国发生的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事件、重大历史成就及外交方面的政策实施及所带来的变化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政策所带来的各地区既相融合又保持自治的情况,以及随着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所体现出的我国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发展与成就。教师还可为学生介绍我国建交的国家,以及近年来不断拓展的国外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3篇: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事迹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英语教学 德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当前的高校教育同样应本着“先育人后育才”的宗旨开展教学,也就是教育学生们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再培养其掌握专业知识,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它不仅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而且是任何学科教师都不容推卸的神圣职责,德育渗透应该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之中,与其它学科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的学习英语;而英语水平的提高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辅相成,英语为德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育材料,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英语资料来渗透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优良品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对学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

1.礼貌意识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遵守礼貌原则,也就是做事情时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尽可能地维护对方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任何损害,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使他们懂得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礼貌原则,尽可能的避免伤害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以便在学校及社会中同他人建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教授senior这一单词时,可以结合这样的语境为学生进行讲解:某剧院许多人戴帽观看演出,为使观众不受前面人影响,经理要求大家摘下帽子时说道,“All the senior citizens are allowed to wear hats.”结果大家都把帽子摘了下来。教师可利用此文为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国家人们视年龄为自己的秘密而不愿谈及。“senior”在英文中原意为“高级的”,后引申为“年长的”,这一用法体现了对老年人的礼貌和尊重,同时避免了对老年人心灵上造成伤害。整个剧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步入老年人行列,于是大家都将帽子摘了下来,从而使得所有的观众都能更好的观看演出。这个例子说明:礼貌可以利己利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学生便会乐于接受礼貌意识、生活中便会对人礼貌行事。

2.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利益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或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当今的世界,许多项工作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与别人共同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明白合作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角色进行口语会话;共同编演英文戏剧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3.感恩意识

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对别人的点滴帮助应心存感激、永不忘记并力争日后给予回报。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普遍较弱,尤其是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们,他们常常认为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坦然受之、毫无感恩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相关资料来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从认知、情感、实践等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4.节约意识

国务院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并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许多人认为勤俭节约会使自己丢面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因此,饭店中几乎未动的饭菜便成了猪、狗的美味佳肴;学校食堂的桌子上摆满了残羹冷炙;教室的日光灯昼夜不熄……所有这一切让人看了痛心不已。为减少、避免这些不良现象,教师便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节约意识培养的重任。

5.环保意识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揭示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和优良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各地癌症村的出现使人痛心疾首,这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为了不再发生类似的悲惨事件,教师在慨叹之时,急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三种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讲授英语短文“The Story of Madame Curie”时,教师应在讲解居里夫人主要事迹的同时,重点分析她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此外,教师还应建议学生课下阅读英语资料。例如,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等政治性较强的读物,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领域发展现状,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立志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材。

2.集体主义精神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然而,现在的孩子通常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个性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集体荣誉感,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集体利益造成损害,当自身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做到从大局出发放弃自己的利益。因此,教师须有意加强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乐于助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