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童话大王范文

童话大王精选(九篇)

童话大王

第1篇:童话大王范文

看他的童话长大的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郑渊洁叔叔”还在写童话,他一个人把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经营了20年。

十年前,他断绝了与媒体及作家圈的往来,居于远离喧闹的地方,让儿子弃校归家,自己教育。儿子初长成,他也开始在媒体活跃。

记者面前的郑渊洁,活像个大孩子,在提起自己的两个宝贝时,更是陶醉得没边儿了,愈发忘形起来。据他透露:他一直管儿子叫“哥”,因为儿子亚旗1983年出生,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所以他这个“童话大王”就要认“小”。

别看老郑对俩小郑爱得没心没肺似的,但他对生活有独特的判断力,是他通过自身思考得来的思想,思考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合理。他对子女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众所周知,郑亚旗在小学毕业之后,郑渊洁就没让他再去学校,而是自编400余万字的教材,在家自已教。他对儿子的鼓励遍布其人生各个领哉,所谓“广种播收”,“总会有长处被激发出来吧”。

现在,郑渊洁和儿子变为合作伙伴,在儿子的撺掇下,郑氏童话在今年出了漫画版、《皮皮鲁》画报,儿子是主编,他是总撰稿。并将从7月起,让《童话大王》变为半月刊,上半月为文字版,下半月为漫画版。

记者:听你儿子说,你好象有鼓励人的“爱好”。

郑渊洁:这源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第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是在小学二年级,从那时开始我就有一个错觉,以为全世界我写的东西最好。大量实践证明:忠言其实都是悦耳的,鼓励就是顶级的忠言。而儿子目前看来“长势喜人”,他是北京一家媒体的网络总监,一点也不比上过大学的孩子差。

记者:你反对现行的教育制度?

郑渊洁:不,正相反,在对女儿亚飞的教育过程中,我从未有过也让她辍学回家的打算--亚飞今年5岁,对考试有种狂热,我会让她一直读下去,按照她自己的说法,要读到博士。我计划以亚飞每天的学校经历为素材,写一部日记体文学著作,全面记录、分析我国学校教育的“长处”。

记者:你总能保持一颗童心,是受孩子的影响?

郑渊洁:又正相反,儿女的童心是我的功劳,遗传的功劳。我的心理年龄现在只有6岁,所以为人处事很幼稚。而且我的年龄好像在倒着走,去年我的心理年龄是7岁。

第2篇:童话大王范文

摘要王尔德童话多从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取材,但其童话文本包蕴着社会批判因素,呈现出异乎传统童话的叙事结构,并因大量使用“漫溢”性话语,而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化特征。

关键词:童话 间性存在 写实品格 叙事结构 修饰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童话史上,奥斯卡 王尔德(Oscar Wilde)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他创作童话的时间不长,作品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九篇作品,但他的童话因在安徒生开创的文学童话的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童话这一文体的内涵,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化特征。

一 社会批判因素的凸显

王尔德的童话颠覆了传统童话只描写那些疏离社会的精灵与魔法的故事,而是在民间故事里注入现实因素,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显示出小说化的特征。谢拉尔德说王尔德的童话中贯穿着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一种为着无产者的呼吁,这使得《快乐王子》和《石榴之家》成了控告现社会制度的两张真正的公诉状。”王尔德童话所呈现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所担当的社会批判使命如出一辙。童话和小说都是叙事类的文体,童话从其本质上看应是表现疏离社会的理想化的虚幻之境,而小说往往侧重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王尔德的童话打通了两者的界限,他的童话营造了美的虚幻世界,也展现了现实世界的污秽和丑恶。他的童话里有天使、仁慈的上帝、忠于纯洁爱情的夜莺、漂亮的小渔人,但也有丑陋与厚颜的无耻市长、政客们;年轻学生与少女之间那种浅薄的被金钱污染了的爱情,宫廷里的豪华与奢侈,少年国王三个滴血的梦境等等。王尔德把小说的社会批判意识融贯到童话创作里,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童话创作模式,这种兼容小说社会批判因素的文学童话让读者“读去极为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

从童话发展历史看,王尔德童话这种写实的品格是继承了安徒生后期童话的写实特点。安徒生后期童话多表达现实生活的内涵,比如《单身汉的睡帽》《沙丘的故事》、《柳树下的梦》《老约翰妮讲的故事》《园丁和主人》等等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反映人与工业文明中的社会伦理、科技理性的疏离。王尔德继承并发展了安徒生这种反映现实的特点,但与安徒生不同的是,王尔德的童话批判意识比较浓烈,他主要批评现实世界的污秽和丑恶。

在王尔德自身看,其童话的社会批判是其自觉的艺术取向,是其唯美理论实践的产物。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上流社会荒淫腐朽,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社会矛盾空前尖锐,面对这些世纪末的情绪,王尔德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声称艺术是不受道德支配的等等,王尔德的唯美理论是对当时社会上各种文学观念的反动,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批判社会的意识。其童话所表现的强烈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其理论的响应。同时,我们注意到在理论上虽然王尔德多次强调:“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回生活和自然而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完全排斥现实和生活。他说:

“艺术家承认生活中的事实,但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实转化成美的形象,使其成为怜悯或恐惧的载体,并且显示出他们的色彩、奇观以及真正的伦理含义,通过他们建造一个比现实更真实、更具崇高内涵的世界。”

关注现实生活,但又要用艺术和美使之得以升华――这种创作理念使得王尔德的童话流注着浓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有评论家认为“王尔德先生与纯粹的童话作家的不同在于他的作品讽刺了时代;然而这种讽刺使用得精妙并不影响到童话的幻想性,因而无须担忧儿童是否能够接受,而且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不仅会欣赏这份讽刺,还会从中受益。”王尔德的童话就是这样在不失却传统童话的审美特性的同时,又融汇了小说文体的社会批判意识,并使之亲密无间的融会贯通,形成 “王尔德式”的文学童话。

二 小说化的叙事结构

王尔德鼓吹的唯美主义理论非常重视艺术形式,在他看来,“艺术只有一条最高的法则,即形式的或者和谐的法则”“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活的秘密。为哀愁找到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这种形式对你就很亲切。为欢乐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它将更加令人心醉神迷。”这种对文本结构形式的重视,使他在童话创作上不囿于成规而进行文体创新,在童话情节安排上采用了小说的技法,从而形成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诗意结构。王尔德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童话的三三结构模式,如《快乐王子》这个童话是由小燕子三次送宝济贫而构成的典型“三件事”模式,围绕着三个穷苦人――贫穷的女裁缝、失意的剧作家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打鱼人和他的灵魂》里的美人鱼在文本中出现过三次、灵魂三次对打鱼人的诱惑;《星孩》里,魔术家让星孩去找三块金钱,分别是白金、黄金和红金等等;另一方面王尔德又吸纳了小说情节复杂曲折的技巧,在童话里呈现“机趣”的唯美叙事。如《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是一幕爱情悲剧。年轻的打鱼人遇见了美丽的小人鱼,并爱上了她,但人鱼相爱就不能有人的灵魂,打鱼人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宁愿抛弃自己的灵魂,跟人鱼过着美好的生活。本来这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王尔德却没让故事如人所愿地发展下去:年轻人在自己灵魂的引诱下,离开了小人鱼,去追寻着自己的欲望,欲望终究难以胜却他对爱的追求,打鱼人又回到海边,但却再也赶不走自己的灵魂,灵肉合一的打鱼人就再也回不到小人鱼身边了,直到一天,打鱼人看到了小人鱼的尸体,伤心欲绝,跟爱人死在了一起。可以说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出乎意料。这种结构无疑是借鉴了小说艺术的处理方式。

在传统童话故事中,在结构上总是团圆式的,好人在最后总是功德圆满的,结局是快乐的。但王尔德大胆突破传统童话这种情节建构的局限,以小说结构方式去进行童话创作。王尔德童话的结局一反传统童话的模式:一是结局非团圆式。如《星孩》里的星孩幡然悔悟后,重新做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无情之人变成仁慈的人,成为一个开明的王国,但是童话并没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而是“然而他治理的期间并不长久,他受的苦太大了,他受的磨炼也太苦了,所以他只活了三年。他死后继承他的却是一个很坏的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公主傲慢、以别人的痛苦来寻求快乐!小矮人出生贫寒,本很快乐,却被贵族买来当小丑,取乐小公主。当小矮人心碎而死时,小公主并不伤心,却生气地说“以后凡是来陪我玩的人都要没有心才成”。《忠实的朋友》里善良与忠诚的小汉斯最后死在了沼泽地中等等,这些童话结尾都是好人遭罪的,颇像小说的结尾方式;二是一些童话的结尾虽然是功德圆满,但有王尔德自己的特色,呈现出小说的因素。如《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因帮助穷人死去,他们善良的内心没被人们忽视。当上帝说“把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拿来,”天使就把铅心和死鸟带到了上帝面前。最终,小燕子和快乐王子住到了永生的天堂里。《少年国王》里少年国王通过三个梦境,认识到了自己的奢华是以人民的痛苦为代价的,从而抛弃一切华服装饰,返璞归真,从而变成了一个天使。从这些童话里我们看出促使童话人物最后圆满的因素是上帝,是基督。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的敬畏和虔信,也是社会因素的折射,这种结局与传统童话里的矛盾解决缘于神仙或超自然的神力是完全不同的。

王尔德的童话具有小说意味的结构方式,扩大了童话的意义空间,同时王尔德也适度扼制小说因素的过分张扬,适应了儿童线性阅读思维的要求。另外,王尔德童话结构上的小说因素的渗入,使他的童话有效地干扰了常规的阅读逻辑,散射出魅力与增值的审美功能。

三 修饰话语的漫溢

在传统童话那里,人物和环境的刻画是惜墨如金的,是十分精简的。如说到美,格林《青蛙王子》就这样表述:

“古代,有一个国王,他的几个女儿长得都很美丽,而最小的女儿最美丽,连见多识广的太阳见到她时,也对她的美丽感到惊奇。”

没有过多地形容和修饰,就一个抽象的“美丽”而已。童话进入到安徒生开创的文学童话以后,刻画的、修饰的语言多了起来,王尔德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发扬光大,其童话描写更为具体,介绍更为细腻。如《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展现在打鱼人与读者眼前的小人鱼是这样的:

“她的头发像是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细金钱,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碧绿的海草缠在它上面,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

而《星孩》中的星孩则是:

“又白又嫩,像上等的象牙一样,他的卷发像水仙的花环,他的嘴唇像红色花瓣,他的眼睛像清水河畔的紫罗兰,他的身体像还没有人来割过的田地上的水仙。”

王尔德不仅着意童话人物容貌的描述,而且对主人公服饰的描述也很精到。《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公主:

“衣服是灰色缎子做的,衣裾和胀得很大的袖子上绣满了银花,硬的胸衣上装饰了几排上等珍珠。她走动的时候,衣服下面露出一双配着浅红色大蔷薇花的小拖鞋。”

传统童话对环境空间的描写,往往做虚化处理:一是因为童话强调传递人类普遍的精神元素,环境不用着墨过多;二是由于童话篇幅所限,同时阅读对象是儿童。王尔德一反传统童话的叙述方式,在童话里强化环境空间的描写,如《少年国王》中,映入这个年轻人眼里的一切都是华丽的:

“墙上吊着代表美丽功绩的华丽挂毯。一个镶嵌着玛瑙和天蓝色宝石的巨大的大厨柜占满了一个角落,而正对它的窗户放置着一个亮漆格子和镶嵌着黄金精细奇异的橱柜,上面则放有一些威尼斯式精致的高脚玻璃杯,和一个玛瑙杯。”

当我们随着王尔德进入他所描绘的这样一个充满艺术特色的世界时,童话故事世界中的一切不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细致、具体、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些细腻的描写,主要是因王尔德借鉴了小说的创作因素。小说重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和主题的深度,因而对人物和环境细密刻画是必须的,是丰满人物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而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但童话形象的描绘是要适合儿童阅读要求的,精炼是其特色。王尔德的童话用如此繁复的文字描写环境,并不是童话文体的要求,不是为了塑造童话形象。王尔德的童话环境描写不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是作为构成这个虚幻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换言之,这些描写可以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信息存在于文本之中。正是如此,王尔德的童话便有了超越传统童话的审美新质。王尔德在作品形式上所运用的铺张、华美而浪漫的文风形成其作品华丽、凄美与诗意的艺术品质。

王尔德童话这种“修饰话语的漫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张扬自我的需要,这样的描写体现了他所擅长的语言表达能力,凸显了他的主体性,与他追求的个人主义是吻合的。另一方面也是其借鉴小说的创作的结果。这种“修饰话语的漫溢”对注重情节因素的童话来而论,阻碍了故事情节的推进,复杂了本该明晰的文本结构,并显示出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读者阅读兴味。

总的来说,王尔德童话颠覆了传统童话的文本特征而具有了小说化特征。其童话创作为世界童话创作开辟了一条与格林、安徒生等不同文本的创作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的童话创作,比如对我国叶圣陶“稻草人主义”的童话创作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爱尔兰]王尔德,巴金译:《快乐王子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 周作人:《童话的讨论》,王泉根:《周作人与儿童文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

[3]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KarlBeckson,ed.OscarWilde:TheCriticalHeritage[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0:60.

第3篇:童话大王范文

[关键词]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

2012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颠覆性地创造。电影借用了童话中的人物与情节,但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却大相径庭,影片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叙述了一个“公主复仇记”的故事,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它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纽约时报》曾有如下评价: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20世纪迪斯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法。 这些经典翻拍似乎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

一、关于戏仿与《白雪公主》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戏仿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人物、情节等方面以谐拟的方式重新刻画,赋予经典人物时代特点,属于艺术的二次创作。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就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戏仿经常被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本文只限于探讨戏仿在电影中的运用。

“戏仿技巧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把戏仿定义为处于竞争心理的对于史诗的改写。后来才被后现代作家所推崇,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1]然而在文学史上,戏仿始终不受到文人和评论家的青睐,因为它颠覆传统,是一种嬉戏的幽默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常用这一手法,以突出被戏仿者弱点,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戏仿并非简单的模仿,“戏仿很难做到既要近似原型,又要刻意扭曲其主要特征,一定要保持这两者的微妙平衡。因此,一般作家视之为次要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才能成功地应用这种手法。其实,绝大部分的戏仿都出自才华横溢的作家之手。”[2]

白雪公主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后经格林兄弟七次修改写成《白雪公主》,并收入在《格林童话》中。自19世纪发表以来,白雪公主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因为恶毒的继母妒忌其美貌而逃到森林,遇到七个善良的小矮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最终克服了继母的咒语,找到真爱的王子,《白雪公主》也成为童话中的经典。1937年,迪斯尼公司还以其为基础,制作了极具唯美主义色彩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作为经典童话,《白雪公主》也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仅2012年就有两部根据其改编的白雪公主电影上映,一部是2012年3月30日在北美上映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另一部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在该影片中,公主、王后和猎人的形象都被颠覆性地改造,形成了对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

二、《白雪公主和猎人》中人物形象对童话的戏仿

(一)电影中白雪公主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白雪公主一出场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美丽。“公主的皮肤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雪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公主七岁的时候,她长得比明媚的春光还要艳丽夺目,比王后更美丽动人。”[3]魔镜告诉王后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丽,也正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甚至继母要除之而后快。此外,白雪公主单纯,轻信他人,遇事缺乏分析判断,智商几乎为零,以致王后的数次引诱都屡屡得手。白雪公主吃了王后化装成的农妇给的毒苹果后,倒地死去。后来王子经过安葬白雪公主的小山,无意中救活白雪公主。从此王子与公主结婚,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而王后也在嫉妒和痛苦中死去。

童话是讲给孩子听的,童话的世界往往虚幻,不真实。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经典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加以颠覆性改造。电影中,白雪公主依然美丽,儿时的公主也很天真,对父亲新娶的妻子充满好感。但是她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被王后囚禁在北方的高塔11年的经历与挫折后,变得坚强、勇敢和隐忍。她抓住机会机敏地逃出牢笼,逃到黑森林。在那里,白雪公主跟猎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战士,并一次次逃脱王后追兵的抓捕。最后,白雪公主化身盔甲女战士,一马当先带领着她的部队,杀回城堡,与邪恶的王后展开殊死对决。决斗异常艰辛,但最终勇猛无比的白雪公主拿着剑,亲手杀死王后,成功替父报仇,并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影片的最后,白雪公主加冕为女王,所有的臣民都向她朝贺,俯首称臣。

电影将众所周知的经典白雪公主进行蓄意改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是对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戏仿。通过戏仿这一手段,艺术创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重构了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审美观。在童话中,公主美貌、纯洁,符合以男性为主导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白雪公主缺乏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掌握,她始终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等待别人对她的拯救。最终是王子用爱情拯救了她,并通过婚姻给予她快乐与幸福。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白雪公主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没有英雄,白马王子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当代女性想要获得幸福,并不能光依赖美貌,更不能指望有王子的降临,拯救自己于水火中。而应该是自立自强、坚强果敢,主动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电影中白雪公主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纯洁羔羊了,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遭囚禁的悲惨经历后,她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怀抱一颗坚强复仇之心,主动抓住机会逃出牢笼,并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等人的帮助下,杀死篡位的王后,替父报仇,最终把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可以说,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最终的幸福,而非什么所谓的王子,她的形象符合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道德审美观,是对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的成功戏仿。

(二)电影中王后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人物形象往往比较简单,非好即坏。好人的代表一般是王子公主,而坏人的代表则是继母、巫婆和王后等嫉恨别人的人。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王后集后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是典型的反面女性形象。在童话中,白雪公主的继母本身就是女巫,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处心积虑要置其于死地。王后的坏源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荣格学派认为,女巫象征了‘男性的女性意向的黑暗面’,具体来讲就是荣格所强调的阴影原型。‘阴影原型是无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4]

电影中的王后虽然也是女巫,也同样嫉恨白雪公主的美貌并要杀死她,但电影在童话原形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作,深入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向观众塑造一个形象更为饱满,更为真实可信的王后形象。在电影中,王后名叫拉文那,她的最先出场是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让国王为之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带回城堡娶她为妻。之后王后露出狰狞真面目,其所作所为可谓凶残毒辣,令人发指,但影片也交代了王后行为的背后原因。

首先,在和国王结婚之前,王后对小公主说:“我也失去了母亲,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其次,王后儿时亲眼见亲人被杀,喝下了魔咒使青春常驻。她对弟弟说:“你记得我们小时候,像那些乞丐一样,沿街乞讨那段日子吗?”一般说来,一个人幼时的遭遇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拉文那幼时即丧母,说明她缺少爱和安全感。此外,亲眼见亲人被杀、沿街乞讨的遭遇也在拉文那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为她成年后的凶残做了合理的注解。 再次,在新婚之夜,她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位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我取代了他的皇后……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美丽,世界才是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拉文那之前受过男人的伤害,对男人心中存有恨。她手起刀落,杀死国王后,用诡计把她的幽冥军引入这个国家,夺取了王位,把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用残暴手段统治国家,大地生灵涂炭,人民相互残杀。

童话中王后的邪恶是来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而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作为当下的一部戏仿经典童话的电影,就王后这个角色而言,更多的是从人物的童年遭遇和过往经历去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比童话中的王后形象更具说服力。

(三)电影中猎人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猎人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本是王后派去杀掉白雪公主的男子,最后他心软放掉了白雪公主,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但在电影中,猎人的形象被浓墨重彩地加以改写和塑造,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再次创作。猎人从童话中的配角变成了电影中的主角,从电影的名字——《白雪公主与猎人》,我们也可以得知,猎人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在电影中,猎人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自从他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后,他一直痛苦无法自拔,整日酗酒度日。猎人在森林里的生存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因此王后命令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公主,并许诺使他妻子死而复生。当猎人发现自己受到王后的欺骗后,和公主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还在此过程中和公主结成一对非凡的盟友。在影片中,猎人和公主的关系亦师亦友。他教公主森林生存技巧,训练她成为一名战士,并帮助她摆脱王后派来恶势力的追捕。鉴于影片中王子的出现,公主和猎人之间并不会产生爱情元素,公主依然把爱情留给了王子。在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假死后,猎人承认他喜欢公主,并轻吻了公主,使公主复活,这令观众大跌眼镜。因为在原版童话中,王子是公主的梦中情人,是王子让公主复活,而在电影中却变成了猎人,猎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可谓颠覆性地创造,戏仿手法的运用让猎人的形象更生动具体,也让人们对于他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结语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运用了戏仿的艺术手法对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进行了颠覆性创作。影片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包裹着童话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以及同邪恶势力激烈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逆境和困难,每个人都在逆境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习并接受各种残酷,战胜心魔,这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所要向我们所传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黄荣.论《白雪公主后传》中女主人公的戏仿[J].科教文汇,2010 (08).

[2]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第4篇:童话大王范文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 死亡 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盛名。他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集》和《石榴之家》一直被视为展现其唯美主义形式的典范。童话中的死亡主题更是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这种与唯美主义相契合的死亡可称之为唯美的死亡。从儿童的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童话,唯美的死亡能让儿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有助于儿童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仔细梳理王尔德童话中唯美的死亡,可将其归为三大类:为爱而亡,取义成仁和意外之死。

1.为爱而亡。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爱情的浪漫与现实的残酷不可调和,使得主人公的为爱而亡呈现出一种凄凉之美。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年轻的渔夫为得到美人鱼的爱抛弃了自己的灵魂,却在自己灵魂的引诱下离开了美人鱼,追寻自己的欲望。欲望终究难以胜却他对爱的追求,但最终等待他的是美人鱼的尸体,伤心欲绝之后为爱而亡。王尔德以那叫做“爱”的上帝为他们祝福,二人最终获得幸福的永生作为故事的结局就是为了突出爱的无比高尚和为爱而亡的无比美好。通过死亡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实现了永恒的爱情。《西班牙公主的生日》这篇童话也是为爱而亡的优秀作品,是丑恶现实牺牲人的代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森林里的小矮人爱上了美丽的公主,直到小矮人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面目,才明白原来所有人都是在嘲笑他的丑陋,小矮人最后心碎而亡。应该说,小矮人的死亡不仅是因为没有得到爱情,而且是因为他周围所有的人都成了逼迫他死去的刽子手,小矮人由不谙人事的快乐精灵变成了丑恶现实的牺牲品,这是王尔德对丑恶现实的痛陈。王尔德对于爱情的思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有为了维护爱人的生命而选择自己死亡的,有因为爱人的死去而跟着殉情的,有为了失去爱情而选择自杀的,有为了跟爱人永远在一起而同生共死的,更有因为爱和残酷的现实导致人心碎而亡的。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王尔德都始终把爱与死以不同的形式纠结在一起,体现一种独特的爱情观,也体现出王尔德对“为爱而死,能否死得其所?”这一问题的追问。

2.取义成仁。

有人曾说,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它能给人带来精神力量和快乐。王尔德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善良美好的人物,非但没能以自己的善行换来快乐和善报,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不仅给人一种悲凉心痛之感,更增添了作品的反思价值。在《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是一座矗立在广场上的美丽雕像,他看到了穷人们的苦难,就穷其所有帮助他们,最终却因丑陋被拆除。小燕子也因错过南下的时节,冻死在雕像底下。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行为表现了舍己为人的大爱——为了救助苦难的人们而牺牲自己。腐朽的政府官员没有看到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这种牺牲精神,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反省,这种行径与前者的大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童话故事是良善葬送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实丑恶的真实写照。在《夜莺与蔷薇》中,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蔷薇被贬得一钱不值,并且夜莺之所以愿意为之付出生命是因为爱情,也被年轻人看做是无聊的东西。那么,夜莺善良的付出到底是为哪般?王尔德最终还是把它归结到了爱。夜莺为了实现年轻人对爱的追求,无怨无悔地付出,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虽然被轻易地践踏了,让人感到悲凉心痛,但通过善行获得的那份精神快乐,或许可以给泉下的夜莺以些许安慰。《忠实的朋友》中主人公小汉斯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园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汉斯因为帮大修的儿子请医生,淹死在沼泽地的池塘里。可以说,在整部作品中,小汉斯善良的一言一行,他为朋友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修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小汉斯为所谓的“忠实朋友”付出生命代价,这样的悲惨结局对于那些信奉善行有善报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打击,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发人深省。

3.意外之死。

王尔德在另外几篇作品中,又以一种格外让人叹息的“另类结局”,上演着死亡这一主题。如果说大团圆结局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王尔德就显得过于“吝啬”了。在他的笔下,结局往往是迂回曲折出人意料的: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就在我们快要看到美好的结局或已经看到了美好的结局的时候,他突然笔锋一转,展现死亡的画面。这些作品使人们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阴影,始终与死亡纠结在一起。在《星孩》中,星孩三年里走遍全世界,不但没找到自己的母亲,反而受到了人们的嘲讽和打击。经历风雨变得仁慈、善良的星孩,努力战胜了一切磨难,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还当上了国王,王国在他的统治下也变得和平与繁荣。故事写到这里,应该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局了,可是王尔德却没有就此打住:“然而他治理的时间并不长久,他受的苦太大了,他受的磨炼也太苦了,所以他只活了三年。他死后继承他的却是一个很坏的国王。”(Wilde,1997:314)王尔德给这个本来完美的结局留下了不完美的一笔,仿佛是给沉浸在童话中做美梦的人预先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世上没有长久的幸福,其乐融融的景象很快就会过去,人始终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在《自私的巨人》中,巨人由自私最终变得善良无私,这个故事是王尔德众多童话中结局比较完美的。作者把巨人的自然死去,升入天堂作为故事的结局,这一结局继续了他的死亡主题,王尔德想告诉我们,人始终是逃脱不了死亡的,这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即使是童话,也不例外。只有真心向善向美,才能死得其所,获得救赎。

那么,王尔德的童话中唯美的死亡的意义与内涵应该如何解读呢?笔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详细解读王尔德的童话中唯美的死亡。

1.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唯美的死亡能让孩子们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

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中用“房子”、“睡眠的哥哥”描述死亡。他给了死亡一个生动的形象,可以让孩子觉得死亡很常见,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王尔德没有使用消极和毛骨悚然的词汇描述死亡场景,就直接描述“倒下去死在他的脚下”。死亡就像生活,这显得很自然。王尔德想告诉小读者,死亡是一个生活阶段,我们不应该因为太害怕而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只是使用了一个简单精致的句子描述夜莺的死亡:“她躺在草丛里,刺在她的心上。”(Wilde,1997:330)在《自私的巨人》中,“他们发现巨人躺在一棵树下死了,身上覆盖着白色的花朵。”(Wilde,1997:338)王尔德描述两人死亡的简单的言语使人觉得死亡发生得那么自然,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常见的事件,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渔夫的灵魂从身体分离暗示了他和美人鱼都死了,用这种艺术手法定义死亡不会打扰孩子们平静的心,它传达了一种自然与和平,帮助孩子们形成淡定的气质,让他们长大成人后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像快乐王子、美人鱼、星孩和巨人都走进死亡,这种死亡使读者感到如此悲伤。然而,所有人最后都去了天堂或是得到了神的祝福,悲伤也就平息了一些。王尔德以恰当的方式表述了死亡,使孩子们接受了死亡的正确概念——生命是一个过程,由出生、成长到死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

2.从儿童视角来看,唯美的死亡有助于孩子们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在描述死亡时,基督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在《快乐王子》结尾,神的使者非常乐意地将王子和燕子的灵魂送入天堂;在《自私的巨人》结尾,那个手脚有四个钉痕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的化身。《年轻的国王》结尾处,上帝直接为身穿牧羊人衣服的年青国王加冕。耶稣基督深深吸引了王尔德的注意。受罗斯金和佩特这两个唯美主义先驱的影响,王尔德根据唯美主义作品的创作目的和需要,把基督形象看做是一个理想的艺术家或一个有效方法创作自己的唯美主义作品。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他专注于模仿基督和基督的苦难。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创造玫瑰的痛苦过程有些相似基督。夜莺的身体承受的折磨很像基督的苦难。“神奇的玫瑰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深红色的腰带是花瓣,红色是中心”这个描述使读者想到当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他的血把白玫瑰染成了红色。在《少年国王》和《星孩》中,年轻的国王因为爱和同情人民而获得荣耀;星孩更类似于基督这一艺术形象,他经历了三年可怕的痛苦和折磨:“孩子们嘲笑他,向他扔石头,农民甚至不愿意他睡在牛棚以免他可能会让玉米生霉,无人同情他。”(Wilde,1997:309)这和耶稣经历的磨难是相似的。对于王尔德而言,宗教是最高形式的美。在西方文化中,上帝象征纯净和圣洁,所以王尔德创造了一个神圣的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和宗教完美结合的唯美世界。他希望人们在品尝痛苦之后发现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获得救赎和净化,在《自私的巨人》中,王尔德揭示出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纯洁与高尚的。巨人从冰冷自私逐渐到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到对孩子们的真爱,花园也从冰冷凋零到鲜花怒放,他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救赎。没有爱和快乐,花儿永远不会绽开。这里王尔德呼吁灵魂的净化和无私的精神,以及诚信、宽容和爱。在《星孩》中,圣经形象经常出现。因为他抛弃了母亲,星孩美丽的脸变得丑陋,他必须通过测试获得救赎。荨麻、荆棘和蒺藜是象征符号,也反复提到了过程:三年的试验,布施麻风病人三次,三次乞讨。所有故事都存在一种强烈的宗教寓意。面貌变回原来的外观但比原来的更美丽的是净化的灵魂,美丽的脸和美丽的心灵应该是一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应该和谐相处。一方面,王尔德在童话故事运用多个宗教意象和原型,大多数角色在故事中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的目的。这表达了他想让人们获得拯救的宗教愿望并使他的童话比别人的童话故事有更强烈的庄严神圣的感觉。另一方面,唯美主义作家强调身体与灵魂的统一,只有美丽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总之,宗教是最高形式的美,王尔德的童话故事是死亡和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绝妙的想象力和冰冷的死亡彼此和谐统一,这些死亡体现了美与丑、好与坏、生与死的矛盾,揭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抗争的意图。这些死亡的描写把他的童话和传统的童话区别开来,从而体现出他对传统的艺术观的挑战。对人们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发起冲击,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点说,王尔德的童话中的死亡都是唯美的死亡。这些唯美的死亡都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人生观和艺术观——“唯美主义从来不在‘真’中求理想,而是以想象为媒介把经验的事物转化为审美的存在。也就是在美和艺术中求理想,此所谓唯美是也。”(张,2005:103)

总之,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浪漫的童话不再只有美丽的想象和快乐的结局,揭示了丑陋和残忍,隐含深层次的唯美主义意识,让人痛彻心扉并发人深省。通过对童话中唯美的死亡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进一步呈现出王尔德童话的丰富内涵。童话中对死亡的描述既能满足稚拙而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的心理需求,又能在无形中让儿童正确对待死亡并接受基督的爱与救赎,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儿童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儿童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儿童喜爱的“”的问世。

参考文献:

[1]Wilde,Oscar.The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

[2]王蓓.死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第5篇:童话大王范文

我利用暑假又看了几遍《格林童话》,却受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或许,有部分人可能认为童话故事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故事里面有许多道理和丰富的知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格林童话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1我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格林童话的故事丰富多彩,我每次有空的时候我就拿起格林童话读的,我有一次的夜晚,我拿起格林童话到我房间读的津津有味妈妈叫我睡觉我就睡了,但是,她没有发现,我偷偷的在看,让后,我就慢慢的睡着了。我最喜欢的是里面有篇文章的题目以及《狼和七只小羊》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上帝来两户人家投宿的故事。

他首先来到富人家。富人说家里堆满了蔬菜和粮食,融不下上帝,把上帝拒千里之外。后来,上帝又来到穷人家,穷人很客气的把上帝的请到了家里,他还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和上帝一起分享,上帝给了穷人荣华富贵。富人知道了上帝给了穷人家那么多荣华富贵,他开始嫉妒起来,并想自己也能得到这些财富,富人绞尽脑汁的开始想办法,而换来只有痛苦和折磨。他最后除了烦恼、痛苦、咒骂和失掉一切,别的什么也没有。而穷人夫妇则过上了快乐、安静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做一个人,不能好吃懒惰,也不能贪富妒贫。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首先要认真的去思考,做出来的结果才会让大家满意和认同,不能盲目的去断定一件事的结果。

《狼和七只小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一只狼来敲门,小山羊一听大灰狼粗哑的嗓音就没开门,第二次狼用白面粉涂在脚上,

捏着嗓音,小山羊门正等着妈妈,等的很心急呢,他们一看到白色的脚,以为真的是妈妈回来了,马上打开了门,狼把它们六个全吃了,只有小七躲了起来,妈妈回到家一只小羊也没了,后来找啊找啊,最后找到了小七,小七对妈妈讲它们几个全被大灰狼吃了,妈妈带着小七一块到山上救了大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仔细的动脑思考,不能盲目的相信别人。

我喜欢《格林童话》这本书。他给我带来了快乐,而且还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童话知识。

《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贪心,否则会变的一无所获;《青蛙王子》的故事叫到我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小红帽》的故事则让我看到人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是做好人好;《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则告诉我人类不能有嫉妒之心……

《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太精彩了,我特别喜欢。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2我读了一本故事书,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格林童话》这本书,里面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勤劳的灰姑娘》、《可爱的小红帽》、《狼和小山羊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还有我最喜欢的《猫和老鼠做朋友》,因为我觉得这书名很有趣,猫还能和老鼠作朋友吗?

我仔细认真地看了一边,原来是一只猫用甜言蜜语的话打动了老鼠。它们买了一罐猪油,然后藏在教堂里。

有一次,它跟老鼠说:“我的表姐生了孩子,要我给它取名字呢!”他就高高兴兴的去了,它路过了教堂,忍不住想吃了,就拿出来,把外面的皮给添了。他回家,老鼠问他,你给孩子取什么名字,他说:“没了皮”老鼠没有听过这么古怪的名字。

第二次,他又说给孩子取名,可是,他又跑去教堂,拿起猪罐吃了一半,他回家,老鼠问他,你给孩子取什么名字,他说:“留一半。”老鼠没有听过这么古怪的名字。

第三次,他又说给孩子取名,可是,他又跑去教堂,拿起猪罐吃了剩下的,他回家,老鼠问他,你给孩子取什么名字,他说:“精光光。”老鼠没有听过这么古怪的名字。

到了冬天,老鼠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是猫把它们买来的猪油都偷吃了。可是已经晚了,饥饿的猫一口就把老鼠吃掉了。

老鼠就这样死掉了,大家觉得它冤吗?一点都不冤,我们不需要可怜老鼠,如果它不被猫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就不会一次又一次的上当;猫可恶吗?是的,很可恶,它没有诚信,欺骗了老鼠,更是贪得无厌!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一定要学会判断与辨别真假,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学会保护自己。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3童话伴随着我的成长,在我刚会认字读书的时候,童话就来到了我的身旁。《格林童话》是一本我百读不厌的故事集,里面一个个想象丰富,语句优美的童话故事,带我走进了一个神奇又浪漫的童话世界。

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经典。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聪明的小裁缝,告诉我们遇到危险不要慌乱;狐狸和马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他人;聪明的农夫告诉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

我最喜欢的故事画眉嘴国王,讲诉了一名公主很傲慢,有一位国王下巴长的有点翘,被公主称为画眉嘴国王。于是老国王生气地把她嫁给了一个乞丐。公主发现她和乞丐来到的每一片领土,都属于画眉嘴国王。他们住到一所小房子里,公主成天干着家务事,最后还被送到宫殿做帮厨女佣,每天干各种脏活。一天宫殿举行盛大的舞会,画眉嘴国王邀请她跳舞,原来乞丐就是画眉嘴国王。是画眉嘴国王为了克服她的傲慢无礼安排了这一切。经过这些磨练公主非常乐意的接受了画眉嘴国王,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仗着自己的优点取笑别人的缺点,要学会尊重他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公主一样,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喜欢《格林童话》,它让我拥有一个梦幻快乐的童年。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4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格林童话》,这本书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所写,所以名字也是以格林兄弟命名的。小时候的我们生活在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所以对美丽的童话难以释怀,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格林童话》中,我最喜欢《灰姑娘》。灰姑娘是一个命运十分坎坷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又娶了妻子,也就是她的继母。继母有两个女儿,她们都比灰姑娘要难看,她们非常嫉妒灰姑娘的美貌。于是,继母就让灰姑娘不停的干活,一刻也不让她休息。有一天,王子邀请所有的姑娘去参加舞会,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包括在内,灰姑娘很想去但是继母就是不让她去。

晚上,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和继母都去参加舞会了,家里就只剩下灰姑娘一个人了,突然一位手拿星形棒的女人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我是就是仙女,是来帮助你的。”马上变出了一辆马车和一个马夫还有许多仆人,并告诉灰姑娘,必须在零晨12点前回来,说完,仙女就不见了。灰姑娘乘着马车就去了,零晨12点到了,灰姑娘走时太匆忙了就掉了一只鞋,最后经过好多人试穿,确定了就是灰姑娘掉的,王子把灰姑娘接进了王宫,并封她为皇后。

灰姑娘不但不惩罚两个姐姐,而且还把两个姐姐接到王宫,嫁给另外两位王宫贵族。从此,灰姑娘就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懂得了不能像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一样嫉妒别人,要像灰姑娘一样善良。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5我很喜欢童话,特别是《格林童话》。我希望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喜欢童话。

前不久,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格林童话》,我很高兴。《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写的,他们用一生写了这本书。

我最喜欢《格林童话》里的“白雪公主”这篇童话了。它主要写了一个在寒冷的冬天,王后生了一个女孩,起名为白雪公主,但是没过多久,王后死了。第二年,国王又娶了一个王后,这个王后有一个神奇的镜子,每次照镜子时,她都问:“全国的女人谁最美?”镜子说:“您最美。”王后知道镜子说的是正确的。白雪公主长到七岁时,美丽非凡。

有一次,王后又问镜子,镜子说:“白雪公主最美。”王后很生气,就叫来猎人,让他把白雪公主杀死。猎人把白雪公主带到森林,不忍心杀她,就把她放了,并告诉她真相。白雪公主知道后,跑到了一个小房子面前,进了房子,里面的东西很乱,善良的白雪公主就整理起房间来。过了一会,七个小矮人回来了,便留白雪公主住在了这儿。

一天,小矮人出去了,王后知道白雪公主还没死,就自己去杀她。王后找到了白雪公主住的地方后,就变成了一个卖苹果的老奶奶,王后让白雪公主吃苹果,白雪公主就不由自主地吃了苹果。小矮人回来后,看见白雪公主死了,都哭了起来。他们把白雪公主放到了一个透明的棺材里,抬到山上,每天换一个小矮人陪白雪公主。不久有一位王子看见了,让人把她抬回来,走了一会儿,棺材撞到了树上,白雪公主嘴里的苹果吐了出来,她活了。最后王子和白雪公主举行了婚礼,而凶恶的王后也得到应有的报应。

这篇童话很感人,它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6篇:童话大王范文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当一名像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样的儿童童话作家,自从上了学,我便越发的喜欢语文这门课程,由其是喜欢其中的阅读课,就这样,阅读让我发现了这颗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种。

上了一年级之后,渐渐地领会了作文的魅力,上课,我仔细得听老师讲每一个句段,当我知道细节这个词后,我明白了要想写好作文,要抓住细节,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从那以后,我便每次都要找到文章的细节,抓住文章的核心,让我的文章更精彩。课下,我看课外书,领会作者的文章的内容,去积累他人的精华,让我的文章更亮丽。

在这四年学习与生活中,我发现,我最喜欢的读书类别是——童话,由其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最吸引我目光的是书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惊奇、陌生而又新鲜的童话世界。因为童话能把我带进一个我从未来过的新奇世界,一切都让我感到像是走进了外星王国。想象未来的故事,想象文具国里那一个个小成员的故事,想象主人的用具怎样帮助主人改掉坏习惯,这些幻想便接二连三变成了作文……从此,我爱上了童话。

第7篇:童话大王范文

——王子和公主终究不能在一起

(梦幻版)

童话总是童话,王子和公主永远在一起,可现实毕竟是现实,王子和公主注定今世不能在一起,也注定不会相见,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对方能过好。“那便是幸福么?”可是他却永远不会再想我……

——题记  (一)童话就是童话,现实不可实现

童话里这么讲:

“公主整天伤心、难过,只想等心中的那个王子,可是王子没有出现,终于有一天,王子来到了公主面前,从前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是童话终究只是一个故事,一个虚构的世界罢了,可是我真的好羡慕那个公主,因为她真的好幸福,可是我等不到,等不到那个可以让我幸福一辈子的王子……

曾经我也经历过一场童话,但当梦醒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伤心流泪,默默承受世间一切的痛苦,因为在那一刹那我失去了所有,就连自己的心艘一并失掉了……  (二)梦也可以这么美

他是我的同学,那天听他的同桌告诉我,他喜欢我,我呆了一下,突然很开心地笑了。原来我也挺在乎他的,我欣然接受了。

开始,我们之间通着信,还是那么开心地写啊写,喜欢用眼神讲话。末了,开心地对笑一下,心灵相通。我一直以为这便是幸福,而且可以一直这样快乐下去。

每天来到学校,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他的身影,看不到时便会心急,看到了便是一阵安慰感。放下书包,对他便是回眸一笑,偶尔看到他与别的女生打闹也会吃醋,撅着嘴去问他。他很灿烂地一笑:“傻丫头,我只喜欢你啊。”这时,就会微微一笑,撒娇地说:“这还差不多。”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嗾使那么甜。

原来梦是那么美……  (三)醒来了,没有了,童话结束了。

长大了,他却变了,因为我和他不在一个班,他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可是我们之间甚至连一句“分手”都还没有说,就这么结束了……

我一直被他骗了么?只是像做了一场梦,梦过了就没有了,可耳边依然回荡着那句“傻丫头,我只喜欢你啊。”却也在慢慢变淡……

公主等不到那个王子,因为公主的心早已死寂了,童话终究是童话,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要知道,公主与王子是不能在一起的,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因为今生今世王子都不再出现,一闪而过的王子让公主的心永远沉寂在记忆中……

“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象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第8篇:童话大王范文

童话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教版”教材在注重文学性与传达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强。但是不可否认教科书与童话在很多地方呈现出某种疏离与对抗。本文试以王尔德原著《自私的巨人》与人教版课文《巨人的花园》比较,具体分析这一疏离的某些症候。

一、诗意想象的弱化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王尔德在各类创作中都力求表现韵律感、节奏感,所以他也就以诗一般的语言来写童话,这使王尔德的童话呈现出文人童话的特色——诗意的想象。《自私的巨人》不乏如此诗意的想象。比如:

(原著)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则结下累累果实。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每当这时,嬉戏中的孩子们会停下来侧耳聆听鸟儿的鸣唱,并相互高声喊着,“我们多么快乐啊!”

(教材)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原著中,王尔德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爱”的充满诗意的大花园,这里的青草是绿茸茸的,鲜花多得像星星,鸟儿欢快歌唱,就连嬉戏中的孩子也会停下来侧耳倾听,让人读着读着,心间也荡漾起这份诗意的美和快乐。教材中,只用生硬的语言说“这是一座漂亮的花园,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至于那里的景致,用了一个排比句,虽对于孩子词语的积累起了一定作用,但原著中诗意的想象荡然无存,丧失了童话的意味。

二、人物形象的简单化

童话以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抒发理想与情感。同时,这样的形象又源自于生活,充满浓烈的真善美的情感,所以童话中的形象常常是鲜活的,具有多面性,而非绝对的二元对立。王尔德用想象来构建童话,却没有忽视现实生活在童话中的表现,所创造的巨人形象亦是丰满生动的。

(原著)有一天巨人回来了。他原先离家去看他的朋友,就是那个康华尔地方的吃人鬼,在那里一住便是七年。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他自己的府邸去。

教材未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原著中的巨人却很有意思:滔滔不绝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极具童趣的夸张。也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整整说了七年,巨人的口才一定很好。可作者又分明补充了“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巨人是不是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巨人质朴憨厚的形象跃然眼前。相对于教材中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的巨人可爱多了。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都坐在树枝上面……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原著中的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撞击了,唤醒了潜在的善良和真挚。说到底,他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则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推向自私和粗暴。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显得促狭单一,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只剩下“恶”的一面。

三、主题思想的功利性

杰出的童话通过美好的事物,于不知不觉间引导儿童向上、向善,使其得到熏陶,从中得到教育。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情不自禁地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泪。毫无疑问,这里真正美的事物是巨人无私、仁爱的心。王尔德童话对心灵美的渴求无形中显示了童话的教育功能。只不过这样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可《巨人的花园》更多的是为了教育而教育。

(原著)……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快爬上来!小孩。”树对孩子说,一边尽可能地把枝子低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那个可怜的小孩放到树顶上去,随后我要把墙毁掉,把我的花园永远变作孩子们的游戏场。”……巨人偷偷地走到他后面,轻轻地抱起他,放到树枝上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

(教材)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原著中王尔德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小天使这一形象,他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唤醒巨人。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巨人的自我发现和批判。教材中孩子的形象有些模糊,却起到了更强的作用,他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几乎是一种逼视、质问,巨人随之幡然醒悟。这是一种突变——弃恶从善。这与原著中自我救赎大相径庭。

安徒生曾这样写道:“童话是一个最老的人,不过她的样子却显得最年轻。”童话决不仅仅只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也决不仅仅是娱乐或教化儿童的手段,它还守护着人类梦想与信念。教科书在面对童话时,根本上把它视作了一种教育的临时性工具,而非关注心灵成长、抚慰成长之痛的文学。教科书有必要调整面对童话的方式,创建一种既适应教学规范又包容原生态童话的理想模式。可以试着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收入原著的文字,并详细说明修改的理由;或者更理想的是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这样,或许才是对童话更好的尊重和学习。如何在教材和童话中寻找一条平衡的路径,守住童话的家园,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C].漓江出版社,1996.

[2]赵景身.《童话家之王尔德》选自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第9篇:童话大王范文

“童话在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儿童只有喜欢阅读童话,才能接受童话中的教育意义”。要让孩子们喜欢阅读童话,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宝葫芦的秘密》最吸引人的相像之处在于截取了“葫芦”这一原型来展开叙事。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之一,葫芦寓意深刻。《诗经·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即指古代人口稀少,寄予葫芦子孙繁衍,生生不息。《诗经·卫风·硕人》赞美战国时期卫庄公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这里的葫芦用来装酒,聊表纵情山水之意趣。中国三百六十五夜十二月童话故事中,十二月九日是一则葫芦郎的故事。福建一对以出海打渔为生的胡姓夫妇善良仁慈,但成亲二十年却无子嗣。胡家葫芦园里便变出一个葫芦郎给他们当儿子。原来这葫芦郎是海神身边的思乡童子,海神见胡姓夫妇善良又无子,便动此恻隐之心。葫芦郎也不不违使命,长大娶了张百万的漂亮女儿,到胡夫妇有了孙子才回到海里。还有上海美术制片厂于1986年拍摄的动画片《葫芦兄弟》里的七个葫芦娃,它们各有特色,本领超群,其中最小的葫芦娃七娃(也即紫娃)没有多大本领,但是也有一个专门吸妖怪的宝葫芦。葫芦兄弟一道与法力无边的妖精们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出出扣人心弦的好戏。以上两则童话故事里的葫芦皆勤劳善良,伸张正义,除暴安良,都是正面形象的化身。《宝葫芦的秘密》里的宝葫芦却颠覆了传统葫芦的形象。随着宝葫芦法力的增强,王葆的欲望也一点点膨胀,甚至有学者认为宝葫芦“无非是人物内心欲望的具象化”。在宝物的诱惑下,王葆一度迷失了路途,但是真与善的童年精神让他并没有迷失自我。“成人在进行童话创作时, 难免受到生活、思想、经历的制约, 对笔下的儿童世界带有居高临下的俯视性质, 基于功利性的目的, 进行对生活的图解; 依照教化的目的, 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难以实现的理想, 依托童话形式, 采用成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儿童。”张天翼的童话创作水平很高,但是出于时代的局限等种种原因,他的童话创作也受到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作者写这部童话的本意是教育孩子们不要偷懒的,其实王葆是个好孩子。王葆善良正义的内心与宝葫芦变出来的宝物一直在做斗争。

中国为礼仪之邦的大国,中国社会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中华民族讲求理性,中国的童话也在“文以载道”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更多地被赋予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这样的民族性格在礼的外衣下实质会压抑着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灵魂。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勤学好问传统的熏陶下,“不懂就要问”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学生求学板上钉钉的真理。由于注重家庭伦理,所以中国人大多数是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祖父母给儿子带孙子孙女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些学者认为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塑造的是一个贪图玩乐而又自负的王葆形象。在《为孩子们写作是幸福的》一文里,作家自己也明确指出自己写这部童话是为教育孩子们,说宝葫芦“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思想意识”,王葆自然而然就成了教育孩子们的发面教材。所以童话最后现实世界胜利了,个人利益当之无愧地让位于集体利益,王葆以失去宝葫芦为代价,说出了宝葫芦的秘密。王葆善良、正直、上进以及富于同情心等优点足以证明他不足以成为一个以儆效尤教育孩子们的反面形象。史丹纳在《童话的诗学》中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童话,认为童话描述了我们灵魂最深处的经验,即使那是以一种明快的,轻松的以及图景的方式来进行描绘。

《宝葫芦的秘密》不失为一部好的童话作品,我们在肯定张天翼童话创作成就的同时,也要重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以及时代的局限导致的教化情结。童话写作应当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不是教育孩子为首要目的。儿童文学应当激发尚未被现实世界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孩子们去想象,鼓励理性化了的成年人给灵魂一个假期,相信真善美,这不是虚无飘渺的陷阱,而是灵魂的精神性体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