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精选(九篇)

形势政治课论文

第1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 实效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作为形势政策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也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内改革和建设蓬勃发展,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高校学生思想特点鲜明且变化迅速,这一切都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有效地发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形势与政策》课被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发挥实效性的瓶颈

1.《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缺乏时效性与吸引力。在当今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讲授不能紧跟时事发展,讲授观点无法适应学生思想特点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不能给学生在第一时间最有效的思想引导,也丧失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问卷调查中,共有1940名本校学生和676名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参与。其中只有17%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而表示不喜欢的学生占到了23%。

谈及原因,有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是授课内容缺乏时效性,且观点不鲜明。更有学生在座谈会中提出,如果内容跟不上时事,观点又陈旧,《形势与政策》课还不如历史课。

2.《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考核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采取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学资源调动困难等原因,有些学校为将各类讲座、报告会或文艺活动打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标签,代替课程教学,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缺失完整性和系统性,影响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上述调查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授课形式最喜欢,比例占到一半,而对单一的课堂讲授并不“感冒”。考试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采取了出题笔试、开卷考试的方式。同样,多数高校的考试流于形式,只考查观点,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

3.《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课程质量的提高。高校中《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与少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兼职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学生最喜欢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的统计中,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及社会名流的比例均超过45%,辅导员只占15%,思政课教师更是不到5%。可见,现在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授课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网络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要性

1.网络的普及性使其具有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阵地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占领阵地,中央16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全面且深刻地改变着高校的教育环境。上述调查中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最主要媒介,占75.44%;手机的比重也很大,占43.93%,课堂只占5.47%。这充分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新闻和时事的主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主动出击,占领互联网阵地。

2.网络的便利性使其具有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载体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快捷性打破传统的时空观,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匿名性和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在网上,人们身份隐匿、地位平等、交流自由,隐私权得到尊重,个体的发言权得到保障,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收相关信息,可以与教师就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热烈、平等的探讨,通过主题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BBS等各种平台进行双向互动,学习时间内师生可以进行互动的学习活动。而且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通过网络继续查阅相关内容,参加有关讨论、咨询,延伸扩展学习时空。

三、网络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

1.利用论坛、博客、聊天软件等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师生互动。上述调查表明,在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当前国内主流的网上交流平台如QQ、人人网、飞信等软件对于他们来说不会陌生,而这些也正是“90后”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平台。这些社交软件及其提供的平台服务以及校内论坛可以帮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也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后虚拟课堂的效果评估,教师对两个课堂有效联动将实现对《形势与政策》课质量控制的成功驾驭。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特点、前续课程衔接、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方法建议、媒体学习方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辅导、课堂讨论、答疑提问;如何完成作业与思考题。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

2.利用红色网站、专设网页等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考核。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陆续建立起来,但是普遍点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容缺乏吸引力,不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及时更新内容且加入权威讲授,可以利用专门设立的网页指导学生观看直播或录像,通过公布的电子课件、网上教学辅导等多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页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可以举行网上答题形式的形势与政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时事或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设立网上讨论专版,专人管理板块、专家定时答疑交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可以构建各种网上资源库,包括案例库、试题库、知识库、音像资料库、教学软件库等,资源共享,拓展传统教学的狭小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途径”。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例如,在高职院校只开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课时少,一年当中就上那么几天,且课程又没有连续性,因而被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忽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当做可有可无。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未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放在与其他思政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表现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事情放在宣传部门,而不是置于专门负责教学的教务处;学生上课也是几个班的学生挤在一起上,既不能保证学生出勤又难保证教学质量;从事教学的老师也是良莠不齐,这些都使得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每年都在变,没有固定教材。各个院校教学都是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就是照搬照抄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而根本不考虑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素质整体不高,其人文底蕴、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更是落后于本科生的现实,不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来有选择的确定教学内容,显然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3、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方法还主要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阶段,小组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调动学生参与性、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少使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几乎没有。即便有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上也是在念课件,教学艺术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好,使得整堂课淡然无味,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因为是合班上课有些学生索性就不去。

4.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且师资水平普遍不高。目前,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队伍都是临时拼凑起来,包括各系部主任、书记、思政课的教师、辅导员甚至一些处室的工作人员,可谓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这支队伍中除了思政课的教师外,其他人员都不从事一线教学,专业也不对口,再加之平常都忙于自己的具体事务,很难对形势政策教育这门课有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有的人就从思政课老师那里把教案拷贝过来,轮到自己讲课,就在那里照本宣科;还有的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上课就是给学生放视频,学生感觉这课没多大意思,以后也就不愿上了。

二、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务必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改变以往由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管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状况,归到教务处统一管理,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不能随意压缩教学时数,尽量实行小班教学,对教师队伍要严格把关,必须是通过试讲的老师才能上讲台,成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专人负责教学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教学资金和教学设备与场所。

2.针对高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职生人文素质相对本科生要低一些,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结合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及高职院校特点来有选择的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针对“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授课时尽量运用活泼、感性的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视频及图像资料,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课上采取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支信念坚定、精通业务、乐于奉献、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首先要组建稳定且具有较高水平教学团队。应按照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聘具备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强的老师组成专职教师队伍;以公开试讲的方式从思想政治辅导员、党政部门的人员中选拔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的人员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下发后,由“两课”教师牵头带领大家学习研讨要点,开展集体备课,吃透要点;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教师上示范课,组织年轻教师观摩,以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交流授课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此外,也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提供教师外出考察、参加专业培训机会,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心淼,任焕茹,张茹. 高校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5):107―110.

第4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反思;对策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8-02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状况良莠不齐,归根究底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也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多数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考核重视不够,对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方式,有些任课教师授课理论太多,内容枯燥,选题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较差。

2.教学模式单一

截至目前,很多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3]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教师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仅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略。

3.教学手段落后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体现在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图片、影像、多媒体视频等材料。一些教师为应付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仅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及学生综合讨论环节,使得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缺乏生机、索然无味。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多样化,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实行大班课堂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则100至200人,多则在200人以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教师也难以有效地监管课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4]目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专职教师数量匮乏,结构简单化。这种师资结构形式不利于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完成繁复的本职管理工作后才能兼顾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形势与政策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具备优良的师德,要不断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准备工作,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

5.教学研究匮乏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形势与政策课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分析重大问题,形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提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由于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担任的,由于自身繁重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且目前尚未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考核方式,仅有“专家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分数”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匮乏。任课教师仅限于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不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在这种境况下,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非常缓慢,难以找到促使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师资培训、图书购买、软硬件配置等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对策研究

1.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当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明确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执行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学考核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必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式与政策教育虽然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但其教学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因此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结合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制订并实施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要全面贯彻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培训,也可实施教师轮训的方法,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教学途径的拓展。目前处在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除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不定期进行播放,结合现场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6]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与所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由任课教师制订研讨内容与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当从国内外实事出发解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保持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大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适当增加知名专家学术报告及高水平学术论坛活动的比重,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等。

5.增强课程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单纯以论文撰写的形式给定分数,应把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7]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的兴趣,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2]李咏宾,谭刚.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3]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刘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5]陈华栋.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第5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效果 调查思考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当年开始在各高校正式开设。广西大学也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要求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9个学时,学生修满四个学期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2个学分。为了解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以利于形式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8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涵盖了农、林、动、文、管、经、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问卷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多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力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是该门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以广西大学为例,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值得肯定之处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超过88.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9.52%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1.5%的同学认为没必要。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是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并且他们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而不是考虑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收获”这一问题,有超过85.27%的学生认为可以得到“收获”。可以看出,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此外,根据调查发现,有近63%的学生是重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他们认为通过上这门课,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有近2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有近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但可以说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不是很了解,对每个学期开设多少课时也不太清楚。其次,还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觉得离自己太远,可有可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是被要求来听课”的,提不起课程兴趣。表明目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过程出现了问题。另外,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较陈旧,教师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枯燥无味。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学工干部及辅导员这样的兼任教师。部分学生反映,有些老师上课时没有认真备课,连PPT也是别人做好然后自己照着读;有些老师所讲内容与形势与政策课无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也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拓展教育渠道、教学主题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总结起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弱化了其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使该课程陷于被“边缘化”的生存处境。[2]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只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机构以及教务部门则较少参与。因此,导致了目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此外,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评优评奖、就业等无挂钩,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使得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了,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对照《通知》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欠缺,以致该课程的实效性不强。首先,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形势与政策课从属思想政治课范畴,涉及到学校的党委、教务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归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学工部管理,有的则由上述几个部门共同管理。[3]因此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致有的学校不把这门课列入教学计划,不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课时缩减、教学考核不重视等问题突出;其次课程管理难以制度化: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大班上课,多则几百人一个班,加之教学设备跟不上,缺乏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科研,导致形式与政策课多只是流于形式;此外,有的高校在面临学生不认真听课、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不及时总结、反馈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以致教学效果屡屡跟不上。

(三)师资队伍不强,专业化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队伍,他们主要由辅导员、高校机关党政干部以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少、兼职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兼职教师一般由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从事学校宣传或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由于他们受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之形式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广、跨度大,以致一些教师对当今复杂形式变化不了解,内容领悟不深,上课生搬硬套,讲解与课程无关的知识,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形成应付式教学,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4]另外,形式与政策课要求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素养,但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的培训,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最后,由于高校对形式与政策课程不够重视,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在机构设置、聘请优秀教师、科研经费、教师激励机制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积极性受挫,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

笔者从走访的部分学生中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单向灌输,互动性比较差。一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就时事论时事,理论性和知识性不足,空话、大话、套话多,关注的只是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时事背后的背景、原因以及规律性,致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没有从课堂中真正学会理性地、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没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事的来龙去脉,没有培养好政治分析能力。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仅限于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没有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影视资料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新、变化快,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结合最新要求进行选题备课,如果选题不准,学生对选题兴趣淡漠,或者教师对所选题准备不充分,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根据前文的论述,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要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认识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它能使大学生认清国家面临的时代特征、外部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了解、理解并认同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它能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思政课不愿听”的错误思想。

(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对形势政策课的管理,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化考核评价,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效能。广西大学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为成员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实现统一研究、统一选题、统一备课、统一管理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齐抓共管、横向联系、纵向分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课程的管理上,首先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多方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少量专题讲座的大班上课,多数小班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最终考核主要以开卷考试为主、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期末成绩则由上述二者不同的权重计算而成。这样,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课程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施和价值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

(三)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落实《通知》相关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应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及内容,依托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高水平人才资源集中的特点,组建教师班子,并通过“传、帮、带”培养后续年轻教师,从而保证该课程优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如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考察等等。鼓励教师申报相关科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以科学研究带动理论水平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建立奖评与激励制度,如提高课酬补贴、多样化的年度考核方法,明确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等等,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教学,也有利于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时事、分析时事事件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为今后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成熟处事。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应该以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中体现政治理论的稳定与发展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增加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比如:选题可尽量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精选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式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着时效性和灵活性特点,因此,单一、静止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载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教育平台。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融入网络新媒体的教学手段,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需求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欢迎、满意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方式,将互动式、实践式、研究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6.

[3]莫军成,许有旁.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11):28-29.

[4]罗学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2(14):139-140.

第6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增强他们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归属感,更好地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各个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全面覆盖。有的学校,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能接受至少18个学时的课程学习。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所学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领会了当前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晰了政治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得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高校中,承担《形势与政策》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部(教师),几乎以理论说教为主,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学习兴趣点,造成了教育给予与教育需求的脱节,在知识获取上起不到预期作用。此外,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系统以及相关党团组织联系沟通不密,未能利用好党团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忽视了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形势政策教育不能收到全面的效果。

二、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体看来,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板块是“形势”和“政策”。“形势”版块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态势,“政策”即使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诸多形势的变化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势必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极强的显著特征。但是,形势的变化具有瞬时性,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尚未实施就过时了。所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调整,及时更新,才能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

(二)师资配备短缺制约了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展

在很多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量较重,教学任务一般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兼职教师中,大多是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或是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单位的职员等。因本职工作对他们时间和精力的牵扯,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形势政策的课堂教学高投入、低产出,备课不认真,授课无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先进,有待改善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上,许多授课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法,较为传统。讲授内容一般由教师事先选好,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倾向于“一言堂”,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课堂氛围呆板沉闷。在课外,教师也极少组织讨论和其他课外活动。这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逃课现象越来越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越来越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三、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 新形势下,高校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课程建设为重心

提高思想认识,明晰课程定位。和教育部曾发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内嵌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教学时长、教室安排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加大组织力度,将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其他学院等相关单位协调到教学实践中,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以规范的工作机制,将形势政策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来。

丰富课程内容,提升针对性。《形势政策》课的课程素材很多,涉及到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因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应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出发,有的放矢,加强对理论重点和时事热点的传授,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与维护。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增强教学教育效果。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要在课堂中运用情景式提问、模拟问答等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要留足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的互问互答,由单向灌输法向双向互动交流法转变,营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以育人为本为核心

十六大以来,党在教育上强调要体现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核心是要以育人为本。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立足于把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接不接受,以及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出发点。同时,要依靠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好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使用一切手段让学生满意的原则。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学校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成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等各部分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还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的结合,坚持“走出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形势与政策,以保证学生满意,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开展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通过对“八荣八耻”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升了他们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内涵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教育素材,同时坚持主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调动他们主动关心、主动思考、主动摸索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为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 赵海月,陈林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3] 姜莉.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0(10).

[4] 蔡景华,陈胜国.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6(1).

[5] 陈明娟.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效果之途径探讨[J].德育,2011(7).

[6] 孙权,赵琦.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第7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开设形势教育课十分必要,但由于开设时间不长,随意性较大,如何提高形势教育课的水平,是值得研讨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形势教育课的重要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层次各科类的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要按必修课要求学生和安排教学”。在高校思想理论课程系列中,既有邓小平理论概论等政治理论课,又有思想品德课,形势教育课是否还有开设的必要,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有一些争论。笔者认为形势教育课不仅要开,还有加强的必要。

第一,从当今时代变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形势教育课不可或缺。当代社会正面临两大层次的转型:一是中国正经历着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转变的特征之一是由封闭到开放,反映在学生思想上便是由单纯守旧转为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二是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正经历着能力转型,即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从追求书面考核的高分数转向提高综合能力当今的形势昭示人们,历史的车轮己跨入新的世纪,其特征是呈现政治一一经济一一社会一一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形势变化很快,每天都有重要事情发生身处改革开放大潮的青年学生,要跟上形势,就必须认清形势,研究形势,因而就离不开形势教育。

第二,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看,形势教育课不可或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就必然要触及形势。大学生不仅需要各种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熟悉和了解时事,锻炼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教育课的作用就在于向大学生及时提供和宣传国事和天下事,帮助他们初步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阐述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明形势,懂政策。

第三,从思想理论教育的整体功能来看,形势教育课不可或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以基本原理构筑起逻辑架构,进而形成授课系统的,它们都属于以理论为轴心的课程,而形势教育课则不同,它是以实际为轴心的课程,即围绕客观实际,以专题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授课系统尽管形势教育课还没有定型,相对而言,尚未形成规范较强的体系,但它们仍自成一体富有成效的形势教育课一定能同理论课相互配合,各施所长,从而使思想理论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2.影响形势教育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形势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效果同教学资料是否丰富有关形势教育课的特点之一是时效性强,因为客观形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此为反映对象的形势教育课必须讲究时效性。譬如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及时列入专题讲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一时难以形成背景材料和线条轮廓;又如一些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在形成之前很难准确预料,而一但错过时机将失去讲授的价值。形势教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性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无不涉及如果教师平时不加强学习,不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讲课时只能是空洞无物,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效果同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关。有种偏见,认为形势教育课无理论可言。其实,形势教育课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形势教育课以实际问题为轴心,表面上看是种种事实和现象的罗列与展开,但究其深层则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形势教育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寓理于事,以事论理。实际问题五花八门,社会现象形形色色,讲什么,怎么讲,都有一个筛选问题它要求选题正确,观点鲜明,论证富有逻辑,这就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另外,形势教育课要由表及里,由现象而达到本质,如果只触及现象,显然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效果同课程管理是否规范有关。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然而形势教育课将有被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的危险表现在:(1)时间上,形势教育课是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要开的,但据笔者了解,不少学校都未将它列入统一的课程表,而是开学后数周由教务部门见缝插针安排的,上课时间难以保证。有的只好将课安排在周六或周日的晚上,引起学生的反感,上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2)内容上,有的学校未作规定,没有统一的讲稿,不安排集体备课,教师自己安排内容,质量不能保证。(3)考核方式上,有的学校放任自流,不作统一考核,有的教师出几题让学生做,有的教师让学生围绕一个题目写学习心得,五花八门。凡此种种,无形中降低了形势教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努力改进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

形势教育课要真正深入学生的头脑中,收到实际效果,就要经常调查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把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融入到形势教育课程中去。笔者认为,形势教育课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应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导向正确、求实创新当前,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国内,我们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要善于运用这些生动有力的教材,开展形势教育。

第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开展教育。世界形势变化很快,每天都有重要事情发生。我们教育学生一定要与生动活泼的、变化的形势相结合,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开展教育,掌握不好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处理好动态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在正确认识不断变动的形势中,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第三,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握大局和看待当前形势,是形势教育课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学习形势,目的在于掌握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时事不仅能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且能评述一些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的本质和利弊要做到这一点,学习中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一基本途径和方法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这是形势教育课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我们知道,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阐释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也是理论问题,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真正把握大局,认清形势。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地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努力丰富教学环节,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重要原着和文件,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明辨是非,寻求问题的答案,増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配合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考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和品德等方面的表现。

第五,要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努力寻找理论教育队伍和实践教育队伍的最佳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理论教育)是由专职教师承担的,而形势教育课(实践教育)一般由政治辅导员来上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实践指导者,理应兼任一定的理论教育任务,而“两课”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实践教育课。‘两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要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真正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德育工作生力军。

第8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我国加人世贸组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以及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也急待教学的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笔者十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体验,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探讨,试图抛砖引玉,以供争鸣。

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求新、求多的现象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新异,追求大而全.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种类越加越多,课时在不断增加,影响了专业课的开设,以致学生白天几乎没有课余时间自习,有的课程甚至排到晚自习时间上课。前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近几年又加开了《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形势政策》。一个大学生,三、四年时间要上六门政治理论课和三(四)年一贯制的每周一节《形势与政策》课,还要做到不更改课程名称,不删减教学内容,开足课时。似乎不这样做,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广种薄收的方式弄得教育者身心疲惫,疲于奔命,而不少学生却上课讲话、睡大觉……

2、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全靠教师讲,形式单一,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就象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一个再好的演员总在那儿演,时间久了就失去了新鲜感,因而课堂也失去了活力,使人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空话多、套话长,厌倦说教,因而对此不感兴趣。而长期以来,学生就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讲大道理,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不会有什么帮助,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就越来越淡。教学中,有的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用“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并采用以批评、约束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工作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从而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3、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由马列部(社科部)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由学生管理处负责,两个部门之间没有信息交流的通道.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上公共课,没有参与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管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单纯的知识课程来传授,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生管理处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了解,但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搞理论的人,不了解实践,搞实际的人,又不懂得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4、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还有不少是行政人员兼课的,这部分人中不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不能胜任,难以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不少人思想上存在着诸如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有大作为,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有明显效果,高校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难以真正体现等观念.在少数个别教师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念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有些认识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培训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全国范围而言,在业务素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现状并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有待于改善和优化。而单一的公共课教学又缺乏学术氛围以及竞争压力,导致部分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用武之地”狭小,人心思走,而水平一般的教师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能力上不去,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

二、教学工作的改进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他们思想的变化也比其他人显得更快、更超前。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深人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发扬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从而做到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必须改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如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根据学校“负责全校公共课的教学单位纳人相关学院运转”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师分别进人相近学院的专业,形成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高校成立马列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下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和学生工作处等若干部门,其职能是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主任,副主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和学生处处长兼任,部内部人员可以自由流动,部内设有资料室,实行资源共享,结合形势定期向部里的教职工、辅导员作专题报告,反馈学生思想动态和信息,进行各种短期培训,学生的理论考试、操作评定均由部里来完成,以便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思想状况,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力度.这种管理体制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为一体,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力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提供体制上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时代的挑战,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无法回避、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关键在于教师。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祟高使命感和高超的理论水平,善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要确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宣传马列主义;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表里如一,光明磊落,才能在道德、人格、心灵等方面成为受教育者效法的榜样。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仰马列主义,仅仅因为职业需要,才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道德品质卑劣,那么他在课堂上讲一套,思想和行为又是另一套,表现出虚伪的人格,这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讨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教师进行自身世界观的改造。

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引导教师走出书斋,深人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创造与实际接触的条件.所谓“请进来”,就是请校外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第一线的同志做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深人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认识、解释、回答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先,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疑点,教师能给予有力的解答;第二,教学对学生的世界观改造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花大力气去研究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最近几年来,教育部社政司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一个没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而一个毫无学术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能被看作政治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不会有说服力,他所传授的理论、倡导的价值观念也不会为学生所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着他个人的成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着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他们应该是既有政治意识又有学术素养、既有科研水平又有人格魅力的最优秀的教师。

第9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挑战;现实矛盾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挑战和教学实践中的现实矛盾。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面临的社会环境及挑战

(一)世界形势的复杂多变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客观现实20世纪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的伟大历史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强化和保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当代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调整和修复,出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们未曾预见的一些新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科学技术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青年学生认识上的迷茫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疑。

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格局变化最主要特点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扩张和生产方式变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带有“西方中心论”的理论和实践色彩。法国雅克·阿达指出:“论述全球化,就是回顾资本主义这种经济体制对世界空间的主宰。”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政治事务的主导权基本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经济全球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客观现实,使青年学生无法理解两种社会制度在现实中的反差,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持怀疑甚至抵制态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出了崭新课题。

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剧冷战结束后,文化的地位和力量得以迅速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文化日益多元化。多元文化现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青年学生用开放的眼界审视民族间文化的异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呈现出趋同性特点。汤用彤先生指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必然使双方都发生变化。文化的趋同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开放的文化接纳心态。三是文化呈现出冲突共存的特点。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文化冲突的必然性,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造成了事实上的文化冲突。因此,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世界多极化、多样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已经成为发展潮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将在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三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本来面目,充分认识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野心和图谋。

(二)社会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的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利益取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崭新的时代命题。

利益的导向性作用日益加强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在利益机制的主导作用下,人们重新审视物质金钱等客观利益,甚至把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向经济利益倾斜,集体主义和互助协助精神不同程度地被降低,政治动机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个人主义成为思想支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对立起来。市场经济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普遍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在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极大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国家意识、奉献精神的弱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等价交换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于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规范经济秩序具有根本性意义。但是等价交换原则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漫延和渗透,则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和对社会肌体的腐蚀。有些学生认为个人的任何付出都要有对等的回报,奉献意识淡化,利他主义缺失。这些现象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实用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冲击着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对青年学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受市场经济短期效应和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甚至持排斥态度,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环境的可控性、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教育对象的人格形成等方面受到极大影响。

网络传媒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冲击着传统信息获取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是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唯一渠道,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和传递方式基本没有选择性,教师的观点是学生的唯一参照,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权威性。今天,网络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网络信息覆盖面广、流量大、更新迅速、观点多元化、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简单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且可以同时比较参照多种观点。相比之下,课堂教学显得内容单薄、方式简单,教师的权威性正在日益受到挑战。

网络信息管理的无政府状态带来的负面效应网络信息管理的无政府状态使信息资源良莠并存,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观点和信息充斥其间。在网络中,任何人既是信息获取者又是信息制造者。不良信息在对大学生进行负面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诱导学生参与不良信息的制造。更重要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向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现实矛盾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诸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与个人需要的特殊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任务。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养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价值准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所在。但是,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牵引下,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把“谋利性”知识作为主要选择,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识淡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能获利,就没有必要区分意识形态。

(二)利他性与利己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感恩情怀和利他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呈现蔓延趋势:把正当的个人需求无限延展,模糊奉献与索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界限,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信息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甚至对高尚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予以嘲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三)理论教学目标与社会实践经验支持的矛盾

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政治信仰的确立,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对象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用理论指导社会行为和政治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社会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理论灌输,学生没有基本的社会实践体验,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晦涩,甚至虚无缥缈,进而产生厌倦情绪。

(四)感性兴趣与理性接纳的矛盾

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理性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社会文化日益娱乐化倾向,大学生更倾向于追逐那些轻松愉快、通俗易懂、娱乐消遣、新奇有趣的“快餐式”文化,对于那些思辨性强的文化形式缺乏兴趣甚至持排斥态度。在课程选择上,更倾向于生动有趣、简单明了、现实功用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既缺乏生动性,又缺乏现实功用性,很难获得教学对象的积极响应。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五)教育对象工具性和教育的目的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终极意义上是使学生的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使学生服务于社会,因而在实际上存在着忽略教育对象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倾向,教育对象的工具性比较明显。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生命意义,培养人格健全和思想独立的人,这就使教学存在着教育对象工具性和教育目的性的矛盾。如何在满足大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意识形态教化的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根据育人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教育的现实背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15.

[2]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

[3]胡佐斌.论新形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j].中西部科技,2009,8(13).

[4]王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6).

[5]万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4)[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